0

作文审题立意选材作文五步法(经典四篇)

在中考即将到来之际,小编整理的命题作文如何审题立意,希望大家喜欢。

浏览

892

作文

4

篇1:立意深刻,选材典型

全文共 765 字

+ 加入清单

亲情类文章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立意选材

1、体会亲情,赞美亲情

从小到大,我们在亲情的怀抱中成长。当我们认真用心去体会亲情,用笔认真去抒写亲情时,发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爱——生病时,亲人寸步不离地悉心照料;失败时,亲人的打气和鼓励;苦恼时,亲人温暖的呵护关爱;成功时,亲人冷静的提醒……那些生活细节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学习疲惫时,母亲为我端来一杯热乎乎的牛奶;父亲用自行车送我上学时用力蹬车的背影;爷爷奶奶等我回家时在门口眺望的身影……那么,当我们感悟到这一切都是亲情之爱时,就让我们用饱蘸着感情的笔去赞美亲情吧!

2、沟通亲情,理解亲情

“代沟”,似乎已经是孩子与长辈之间不能不面对的问题,它像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横亘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几代人之间。例如:我们想要做什么事,父母横加干涉;经常听到妈妈没完没了的叮嘱与唠叨;总是看到爸爸严厉的脸,难得露出一丝笑容……或许我们思考问题时太狭隘,如果我们换位思考,试着用心去理解父母这些行为背后的良苦用心和生活的无奈,我们就会发现,原来这些都是出于父母对我们的爱,于是,唠叨不会嫌烦,训斥不再刺耳。

亲情在相互理解与沟通中,这也是亲情文章立意的一个独特角度。选材典型,也就是要选材独特,大多数人都经历的那些事——如雨中送伞、夜晚疾病送医院等,虽然真实,却没有独特性,这样的文章难出新意。

我们完全可以以新视角来审视亲情,如从“沟通”、“理解”、“平等”、“尊严”等角度来写亲情,则会在选材立意上高人一筹。

3、感恩亲情,回报亲情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亲人对你无微不至的关爱,你感悟到了,那么你有没有一颗感恩之心,去回报亲人呢?

我们应该在享受亲情之爱的同时,也为亲人付出我们的爱,试着去做一些感恩与回报亲情的事,这样,我们会对亲情的理解更深入,文章的立意也会更深刻,更富内涵。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选材、立意创新

全文共 548 字

+ 加入清单

有同学说,这谈何容易,我们中学生的作文材料已被大写特写一空,已无新意可言。人不可以每天重复地生活,生活中不是没有美,只是在于你有没有一从发现的眼睛。例如写老师的题材可谓“历史悠久”,第一个写老师辛勤备课改作业到深夜、坚持带病上课的有新意,第一个写老师勇于教改、和学生如朋友般亲密相处的更有新意。选材如何创新?选材往往是和立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应该引入时代活水,从小处切入,将鲜活的社会生活和时代话题写进作文里,这样才会使文章呈现出一种清新扑面的气象。例如写社会见闻,有位同学写在公共汽车上一位年轻的女售票员接受了农民的几个鸭梨而无视规章制度,讽刺了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真是无孔不入。事情虽小,却很有感触。再如写家庭生活,一位同学写的《幸福拴在老鼠的尾巴上》,叙述了一位父亲利用电脑巧妙地与女儿沟通,并以“网友”的身份借机引导、教育的事情,巧妙地表达出了小作者对幸福的理解和感悟,比同类题材的新颖,不落俗套。

此外意需深掘,材料好比是大地,中心思想是埋藏在地下的金矿和石油,只有向下挖掘,才能找到金矿,打出石油。材料开掘得越深,中心就越明确,文章也就越有意义。同学们在开掘主题时,要在一个材料面前,多问几个为什么,反复分析研究,并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深掘它的涵义,然后用最有力、最简洁的方法表现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初中作文立意选材的命题指导

全文共 1361 字

+ 加入清单

通过写自己亲身经历的、最感兴趣或感受最深的一件事,学习确立中心、选择材料和为文章命题

练习指导

1.立意

也就是确立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意思。所谓中心意思,在叙事文中也就是作者通过所叙的事情要表达的观点、见解、主张或肯定、赞扬、歌颂什么,否定、批评、鞭挞什么的思想倾向,以影响、教育读者。

一篇文章的中心意思主要要做到三点:

(1)正确.即符合客观实际和事物发展的规律.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积极健康.能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愿望,能引导人乐观向上。总之,要有意义、有价值。如果是给材料作文,立意或中心意思正确还应包括和材料的意义、价值一致;如果是命题作文,又应包括和命题的精神相吻合.

(2)集中。即一篇文章只能表达一个中心意思.全文的光要向它投射和凝聚;而且要使用种种手段对它加以强调。使之鲜明突出。一个命题往往可以表达多种思想,一个材料,一件事.一种社会现象,往往含有多种愈义或价值。据以立意时.必须集中于某一个方面,或者说从某一个方面概括和提炼。切忌面面俱到或模棱两可。

(3)深刻。即文章不能只浮泛地摆出一些现象,罗列一些事实,表达一些感受,而要透过现象、事实和感受揭示出事物的某种本质和规律,反映出对待事物的辩证唯物主义态度,或提出自己某种新的见解或主张。

2.选材

也就是选择材料。所谓材料,就是作者自己搜集,或别人提供的,准备用来“制作”文章、充当文章内容的各种事物,包括各种事实、现象、知识、数字、道理、感受及各种语言材料等,没有材料,文章就没有了内容,也就不会有文章这个“成品”.

为了保证文章的质量和水平,不是随便什么材料都可以写进作文里去的.对材料必须进行选择。那么,怎样的材料才应选入文章之中呢?其标准是:

(1)要选择与中心意思和命题高度一致的材料。材料和中心、命题不能若即若离,更不能背道而驰。

(2)要尽量选择典型的、“尖端”的材料。即对于表达中心和完成命题来讲最有代表性.最有说服力的材料;具有超常拔俗、比较罕见和能引起人强烈心灵震撼的材料。这样,文章才能更好地表达主题。

(3)要尽量选择熟悉的、曾感动过自己的材料.材料熟悉写起来才得心应手。感动过自己的材料写出来才能感动别人;文章才会有感染、教育人的效果。

(4)要尽量选择新颖的、能引起读者兴趣的材料.求新好奇是人的天性,材料新颖适应读者心理,成为文章价值的一个重要标志。新颖的材料应包括:现实生活中的新人新事材料.虽然旧但鲜为人知的材料,虽然旧但用全新的眼光、从一个新的角度来使用的材料。新颖的材料最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吸引读者阅读,才能更好地实现文章的社会价值。

(5)要选择真实的材料。对中学生来讲,材料要尽量从自身生活中去挖掘.不要随意编造和合理想象。真实的东西才有感人力量,写真实也是一种健康、积极的文风。这里的真实主要指生活的真实,将来随着认识和能力的提高,自然可以向艺术的真实发展,选择经过集中、概括的典型化了的材料。

3.命题

就是给文章出题目。中学作文一般由老师在作文前预先给出题目,也有让学生自己命题的。自己命题又有几种情况:即按教材、教师的训练愈图命题。根据给出的材料命题.成文后再给文章命题等.

自己给文章命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准确反映文章的内容或中心意思。

(2)要尽量明确而具体.切忌大而空。

(3)要尽量短而醒目。

(4)努力作到新颖别致。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学会选材与立意

全文共 1554 字

+ 加入清单

选材必须要经历一个从“多”中筛选的过程;如果想到或寻找到一个素材,也不管好与坏,切题与否,拿过来就用,这不叫选材,准确地说,应该叫做“寻找”、“找材”或“抓材”,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也就很难尽如人意了。

怎样选择材料呢?大家先来读读下面这篇文章,小作者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印象最深的一个人

小学生活马上就要结束了,可是有一位老师至今让我思念。她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让我敬佩,让我永远不能忘记。她就是我们以前的音 乐老师--张老师。

有一天,我犯了错误--忘了带音乐书。来到音乐教室,同学们都准备好了音乐书,只有我两手空空。我心嘣嘣乱跳,脑子里在想老师会怎么样,是罚站还是罚写,一个小女孩罚站多难看啊!但愿老师罚写,求求老师罚写,写10遍,20遍,100遍,都行……老师扫了一眼全班同学,好像眼光落到了我的身上。我急忙低下头,等着挨批。稍停一会儿,老师开始讲课。她边走边讲,走到我面前,把她的简谱书轻轻放在我面前。我双手捧书,心中不知是酸还是甜。从此,我再也没有一次忘记带音乐书。

冬天,我在学校吃饭。一天,寒风刺骨,我哆哆嗦嗦地端着刚刚打来的饭向教室走去,可一不小心踩在冰上滑倒了。当时我都要哭了,饭洒了,手也挺痛。就在这时,一双充满温暖,充满爱抚的手扶起了我,拾起了饭盒。我一看,是那张熟悉的面孔。啊!张老师。她掸了掸我身上的土,擦了擦我的手,问我痛不痛。我望着那张慈祥的面孔,疼痛不知那去了。张老师从她的饭盒里拿出两个包子递给我,我忙说:“谢谢,张老师我不要。”张老师亲切地说:“你不要,中午吃什么?”我说:“我……我爸爸说中午来看我,我让爸爸去买。”张老师把我送回教室并一再叮嘱我:“如果你爸爸没来,你一定来找我,不能饿着肚子上课。”我看着那张熟悉而慈祥的面孔,泪珠在眼眶里滚动……

四年级开学后,我再也没有看见她可亲可敬的面孔。有的同学说张老师病了,有的说张师退休了。我没有勇气问别的老师,只是在心中想念,想念张老师,祝福张老师。

这篇习作十分感人。文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呢?这主要得益于小作者善于精选材料。面对学校那么多教过自己的老师,作者经过回忆,一一排列,最终选择出音乐张老师是给“我”印象最深的人。张老师教“我”好几年,关心“我”的事例一定是数不胜数的,作者再次经过一一排列、比较,最终选出两件--第一件事发生在课内,张老师尊重“我”的自尊心,关心“我”的学习;第二件事发生在课外,张老师关心“我”的生活,像妈妈一样给与“我”温暖。材料感人,又具有这么大的覆盖面儿,张老师的形象怎不呼之欲出呢?

这就提示我们,在选择作文材料时:

(1)要广泛回忆,摆列。要根据一定的写作目的、要求,在题目限定的范围领域内,广泛地回忆,尽量多地搜寻、摆列作文素材。这里,要特别强调说明:回忆的面儿一定要广,摆列的作文素材的数量一定要足,至少不能少于三个。如,要求我们写一个人,我们就至少要想出三个人;限定我们只写一件事,我们至少要想出三件事来。这样,才有选择的余地,选择出的材料才能保证质量,才能写出精品。如果没有达到这个数量要求,暂时就不要急于进行“选择”,更不能开始动笔作文。

为了拓展选材面儿,开阔自己的思维、视野,我们还可以练习采用“坐标”的形式进行多向、广阔的回忆,摆列作文素材。如,要求写一件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有意义的事,选材时就可以按照下面的坐标图,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不同的范围领域去回忆、摆列素材。

(2)要进行横向、纵向比较,筛选。要根据写作的目的、要求进行选择;材料再好,但与写作目的、要求不相吻合,也要忍痛割爱。要根据材料的特点(生活中的原始素材并不都适合写成文章)及自己对材料的了解程度进行选择;太简单、无法展开的材料,没有积极意义的材料,太俗、大家写滥了的材料,自己说不清楚的材料……要统统舍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