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南京乡风民俗作文(通用五篇)

风景是由光对物的反映所显露出来的一种景象。犹言风光或景物、景色等,含义广泛。在中国古书上,尤其纯文艺作品的诗文方面,更是延用已久,甚至写景多于言情,几乎和旅游打成一片。而且还有一大部分作品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那么要怎样写关于南京乡风民俗作文文章呢?小编精选整理了相关范文,接下来欢迎查阅:南京乡风民俗作文

浏览

1201

作文

5

篇1:南京的民俗

全文共 618 字

+ 加入清单

“立夏尝三新”

农历四月初,春去夏来,天气日渐暖和,万物欣欣向荣。三麦油菜已经成熟,樱桃、青梅、枇杷等鲜果陆续上市,各种菜蔬也应时而生。这时,人们自然需要换换口味,南京就有“立夏尝三新”的习俗。“三新”指樱桃、青梅、鲥鱼。

樱桃又名含桃,有朱樱、紫樱两种,味甘美,能调中益脾,美人面颜。古时常用以祀宗庙,作贡品,朝廷亦用以赐百官。

青梅,指未成熟的梅,味酸而脆,可与蜜糖相拌食用之。

鲥鱼,每年春夏之交,该鱼从沿海水域回游上溯到江中产卵。史载:“鲥鱼三月出扬子江中,味极甘美,然多骨而速腐。”是长江中名贵鱼类之一。

“送夏”

进入夏季,天气不仅转热,各种传染病也增多,有的人消化力锐减,会因此不思饭食,即所谓“疰夏”。南京风俗有“送夏”(父母向出嫁的女儿送凉枕、羽毛扇、夏服)、称体重(据说立夏时称过体重之后,便不会疰夏)。南京人还喜欢吃豌豆糕,《金陵岁时记》称:“立夏叫小儿骑座门槛,食豌豆糕,谓不疰夏。”

“蚕月”闭户

农历四月江南人还称之为“蚕月”,因此时正逢蚕儿上簇作茧。南京郊县的养蚕人家,为免除蚕儿疾病,立夏期间家家闭户,禁忌往来,有“蚕家忌客门门闭”之俗。

吃“乌饭”

农历四月初八,南京郊县农民一般都要蒸煮江南特有的乌黑发亮、清香可口的青精饭,俗称乌饭,又名“阿弥饭”。它是用南天烛(即青精树)茎叶捣烂后浸泡糯米,再晾干蒸煮而成。古人做时要“九浸九蒸九晒”,米粒紧缩,碧如坚珠。每天煮食一碗,能强筋骨,益气力,固精驻颜,被誉为“仙家服食”。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宋人眼里荒唐离奇的北地胡风民俗

全文共 2849 字

+ 加入清单

也许是终宋一朝,华夏民族始终被北方的契丹族和女真族所侵扰,宋代文人心中郁闷;也许是宋朝人始终以天朝大国自居,看不上这些荒野蛮族的俗习惯。在宋代文人眼里,居住在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人也好,居住在松辽之间的契丹人也好,都是一群化外之人,缺少教养和驯化,其举止行为异常可笑,而素来以传统文化自居的宋朝人,以有色眼镜看待北方少数民族的习俗,在今人看来,亦显得颟顸和过于迂腐。

那么在宋代文人眼里,北方少数民族都有哪些“离经叛道”、“荒诞不经”的习俗呢?或者换句话说,契丹和女真族都有哪些让人匪夷所思、饶有趣味的风俗呢?宋代文人笔下给我们呈现出了一种精彩纷呈的异域文化,而中华民族恰是在这种包容兼蓄,不断积淀和融化的氛围中才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以及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宋朝人认为女真部族,民风淳厚质朴,但是部族首领却不知道尊卑贵贱,更不知道怎样在日常社交礼仪中维护自己的权威和尊严,于是在宋人眼里,女真人为庆贺酿酒成功,杀鸡宰羊,载歌载舞,无分男女、贵贱、长幼席地而座,无论主人宾客还是部族首领均翩翩起舞,以示幸福祥和的生活,并矜夸自己所产美酒的狂欢行为是一种不可思议有失伦理的荒唐表现,且以正统文化和道德标榜者的身份予以指责,而女真人这种率性而为天性的自然流露,随着汉文化的不断融合,竟然也自认为此风不端,有失人臣之分,而渐行废止,可见汉文化的卫道士们内心里还是值得沾沾自喜的。

在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中,也流行“杖责”,上至宰辅和王公贵族,下至各级官吏,作奸犯科者亦不能免杖,宋人天真的认为此乃天朝大国之威望被蛮夷们借鉴效仿,接着笔锋一转,笑话这些蛮夷们的发扬光大,说虏中有忤逆上意者,则剥去其人衣物,先杖击其口,然后止足,全身上下打遍,此为“御断”。如果州县一官之长犯事,则派遣天使不远千里赶到其家实行杖击,此名又叫“监断”,也有因此在杖下毙命者,而所有被杖击之人,则坦然受之,不以为辱,孰不知有古训“刑不上大夫”之说?宋朝官员确实优越,而刑不上大夫确实也做到了,皇帝即使对官员再不满意,宋朝三百年间也没打过屁屁,宋人绝没有想到,后来到了明朝嘉靖皇帝时候,居然创下了一百二十四名大臣同日被梃杖,十六人当场死亡的世界纪录,读书人可谓颜面尽失,斯文扫地,文臣的贱命在皇帝眼里不值一文。

北方少数民族婚姻风俗也让宋人取笑,北人娶妇于家,如果其丈夫不幸身死,不会象中原汉人一样将女人遣送回家,而是让兄弟子侄辈得以续聘,甚至出现了儿子娶其继母的情况,宋人大发感慨,认为蛮夷们如猪狗之辈,全然不知道礼法,而汉族人则断不会做此禽兽之举。更让宋人忿忿不平且难以理喻的是北方这些民族每逢正月十六日这一天,是官方默许的偷盗之夜,是为“放偷”,平常人家若不留意,则衣裳、器具、鞍马、车驾等物被人名正言顺偷盗,等过些时日,主人知其所在,则以酒食、钱物赎回。更有甚者,平常人家女子随家人野外游玩,或者其家居住荒郊偏僻之处,年青女子就会被男子掳掠,过段时间,这些女子就会悄然回家,并将经过告知父母,男子则以财礼聘娶其女,这可能是契丹和女真版最早的“偷情”和“试婚”了,在宋人看来,此实为大逆不道和难以容忍的秽闻。

北方少数民族自古以来,喜欢无拘无束,服饰惯于披发左衽,即披头散发,衣襟左开,宋朝文人士大夫笑话北人土老帽,不知衣冠礼节,如此成何体统?当时女真、契丹上流社会,也有一些公卿贵族,开始研习汉人服饰礼节,遵从汉例“披秉”,即穿上官服,戴上装饰品。在宋人看来,此为沐猴而冠,而有些女真、契丹贵族因为身着锦缎,佩戴饰物,反而出现了头晕、身痒症状,认为不如恢复原来装束自由,且牢骚满腹的报怨,官员服饰礼仪汉人已成定制,今之效仿,实在是束缚拘束我辈,既受苦又受辱。宋人闻听,更加嗤笑胡人乃化外之人,不知礼法。

宋人笔记中还记载着许多今人已经见不到的北方少数民族的奇特风俗,如“拜天”,每年的端午、中元(七月十五鬼节)、重阳这三个重要节日,北方民族就会选择宽敞之地,设置祭祀所用酒食、牛羊牲畜、水果等物,遥拜天地,名称“拜天”,祭祀结束后,无论男女老幼,尊卑贵贱,插柳为射,只要射中目标的,就会以金帛奖赏,射不中者,则脱去衣服众人羞辱,射柳结束,家家大摆宴席,极乐而散。

到了女真人建立金国后,上至朝廷,下至州府,流行一种叫做“过盏”的礼节,所谓过盏,即类似今之民间的“凑份子”,朝野上下此风大炽,譬如执政大臣和百官过生日,或者民间娶妻生子,抑或州府迎接钦差以及官员走马上任等,则必定会摆上酒食瓜果,以及赠送金银钱财和鞍马珍玩,主人就会手捧美酒,举杯相邀宾客,祈愿祝福,以此“过盏“礼节结恩释怨。而这项俗礼更有可能是女真人建国后,从北地汉人那里承袭而来,好端端一个民族也变得繁文缛节,世俗起来,汉文化的同化作用可谓大矣。契丹人见面,不作拱手打揖之礼,更不象汉人相互间点头哈腰的,甚至有话没话的乱搭讪,今天你吃了吗?或者今天天气真好之类的,契丹人两手相交于胸前,相互间不搭声,以交手礼而致问候,摆完这个造型后,各走各道,毫无费话可言,契丹人叫做“相揖”。

北地少数民族契丹和女真族与中原的丧葬文化也是大相迥异的,女真人死后,以木凿槽为棺,然后将尸体放入,葬于山林之中,不做任何封树以示标记。而契丹人则不同,契丹贵族家中如果有死亡者,则以利刃破其脏腑,将其肠胃掏空取掉,然后放入特制的香药和盐矾,用五彩线缝合。接着用锋利的竹尖刺于皮肤之下,将其体内血液放干流尽,然后戴上金银特制的面具,用铜丝缠绕手脚,秘葬之。据说辽太宗耶律德光就是用这种办法下葬的,契丹人叫做“帝羓”,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木乃伊皇帝”的意思,不知现代有没有人据此考证契丹人的丧葬文化与古埃及法老的下葬方式有何渊源?

宋人文惟简在《虏庭事实》中还有一说,女真贵族死亡之初,他的亲戚、部族和奴婢们就会摆放酒食、瓜果、牛羊牲畜超度主人,以示祭奠,称之为“烧饭”。然后众人会用一把锋利的小刀轻刺面颊,顿时满脸鲜血淋漓,看上去恐怖异常,此又称作“血泣”。刺完面颊后,大家互相慰籍,大概说一些人死不能复生,节哀顺便之类的话,安慰话说完后,则男女同座,饮酒唱歌,翩翩起舞,看上去欢乐无比,前后反差缘何如此巨大?也许契丹人以为,再没有比以刀刺面,血流如注更能充分表达对主人之死哀悼伤感的了,而祭祀完成后,确信主人在另一个世界享乐,他们也为主人高兴而一起载歌载舞以示庆贺了。

迂腐、狭隘的宋代文人,对于北地胡风民俗有着一种本能的轻视和鄙夷,他们认为这些野蛮而愚昧的契丹和女真人不知礼仪,难以教化,但是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正是这些看上去落后、粗鄙的野蛮人,搅扰的大宋江山三百多年来不得安宁,而后女真人灭了北宋,而南宋虽然苟延残喘,但还是被发源于北地的蒙古人在金戈铁马、黑云摧城之下变得灰飞烟灭,国破家亡。抱残守缺的宋朝文人可能到死都想不通,代表着高度文明的央央帝国何以会被他们所看不上眼的蛮族落后文化所击败?历史其实就是这样,在文明和野蛮的纠结撕缠中,汇聚成一股巨浪,而潮起潮落,循环反复。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南京的民俗

全文共 1081 字

+ 加入清单

南京是我的故乡,xx年和今年我们都在这里过年的,就让我来介绍介绍南京一些特别的过年习俗吧!

南京人对过春节是极重视的,尤其“老南京”人。

老南京过春节可以概括为三句话、九个字:图吉利、讨头彩、盼来年。除夕那天,老南京人要祭祖、守岁、吃年夜饭等等。守岁时,要吃一种甜羹,又叫福寿汤。这汤由红枣、莲子、荸荠等熬制而成,取“增福添寿”的意思。初一吃饺子不是南京人的传统,而是吃“元宝蛋”(就是茶叶蛋),客人来了,一定要吃一个。另外,要给客人端一碗糖水,里面放上一个“欢喜团”(把糯米粉蒸熟以后晒干,搓成一团),寓意甜甜蜜蜜、欢欢喜喜。

腊月二十四就开始忙年了。炸萝卜圆子、豆腐圆子,做年糕、蒸馒头、准备各种菜肴,一直忙到年三十。年三十中午开始,家家清扫门窗,贴春联、窗花。然后是祭祖、放鞭炮、吃年夜饭、包饺子、守岁。

还有一些老南京人过年必吃的,除夕那天,老南京人要祭祖、守岁、吃年夜饭等等。守岁时,要吃一种甜羹,又叫福寿汤。这汤由红枣、莲子、荸荠等熬制而成,取“增福添寿”的意思。初一吃饺子不是南京人的传统,而是吃“元宝蛋”(就是茶叶蛋),客人来了,一定要吃一个。另外,要给客人端一碗糖水,里面放上一个“欢喜团”(把糯米粉蒸熟以后晒干,搓成一团),寓意甜甜蜜蜜、欢欢喜喜。

三十晚上要烧两条鲫鱼两条鲢子鱼。烧好的鱼放到家里的箱几上,等到过了小年(元宵节)才能吃。此外,每家至少还要买8条活鲫鱼养起来,以此寓意年年有鱼(余)。年三十中午开始,家家清扫门窗,贴春联、窗花。然后是祭祖、放鞭炮、吃年夜饭、包饺子、守岁。

南京人过去历来有烧素什锦的习俗。现在不少饭店都有现成的卖,小夫妻不会费那么多事,一件一件地买来,择好洗净,只到超市便可称到现成的熟什锦了。但城南有老人的家庭依旧在炒,且十分讲究,什么荠菜、黄豆芽、藕、针菇、金针、木耳、芹菜、菠菜、胡萝卜丝……有十几种之多,炒是一样一样地炒,然后汇总搅拌。黄豆芽像“如意”,“荠菜”与“聚财”谐音,所以是必不可少的。大致就这些了。

溧水是南京的龙灯之乡,有几十条龙灯,其中最大的龙灯有数百米,是江南第一大龙。这条龙灯要等石臼湖水干了,在湖床上才舞得起来,场面非常壮观。按照习俗,初七不出(龙)灯,初八才上灯,十八下灯

如今初八上灯、十八落灯,在夫子庙灯会这一“重大节目”依然保留,灯的花样也日渐增多、品种变化极大,家挂几盏红灯,是可以增添节日气氛的。过去我们小时候玩兔子灯,里面点小蜡烛,不小心,一歪便会让火苗烧到纸上,“吃了兔子肉。”(指灯被烧了)而今内装小电池,则无被燃之虞。

春联贴在门上,爆竹响在头上,灯笼挂在墙上,年味洋溢心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南京的民俗

全文共 1149 字

+ 加入清单

在老南京立秋节气上,有着“啃秋”的习俗,还有一些非常有趣的说法,比如“秋后十八盆”,表示立秋后还有长时间的炎热;另外,关于立秋还有公秋和母秋之分,更有“公秋凉爽母秋热”的说法。

老南京立秋后还有十多天热

俗话说“热在三伏”,盛夏之余秋后还有一伏(末伏),即是说立秋之后第一个庚日后十天,伏天才算完了。孟秋之月,南京及其附近气温仍很高是正常的,问题是秋热还要热多久。老百姓有“秋后十八盆”的说法,有说十八盆的“盆”是指旧时冬季烤火取暖之火盆,其形为一广口浅底生铁锅(盆),置于方形矮木架上,燃料多为炭墼或木炭,此物解放后很少见了,喻还有十多天炎热的火盆要烤,真正“秋高气爽”还早呢,要到秋分以后才会降临,宋辛弃疾词“天凉好个秋”,非为初秋,而是指中晚秋。一说天气仍然炎热,要洗澡冲凉18天,这“盆”是指澡盆了。另是指立秋后要下十八次雨,气候才会真正凉爽,有“秋后一场雨一场凉”之说,总之秋热难当,从夏至热到立秋,还未见尽头。过去无空调电扇,对活泼好动的青少年来讲,尤难忍耐,故有“老怕春冷,少怕秋热”之谚。

单日公秋,双日母秋难成立

“秋老虎”又以生物界雌虎猛于雄虎,进而称特别热的秋天为“母秋”。这一观点甚至为学界所接受,《现代汉语方言大辞典》就收有“公秋”、“母秋”词条。但何为公,何为母,百姓深为关心,说法多种多样,曾有某民俗专家说双日为公秋单日为母秋,刊于某报,也载于某书(《金陵十记》)。笔者以为此说凭空而来,于理不通、于情不合。民俗和方言一样,只能是约定俗成、说法要有理有据才行,可以允许异文存在,但不能胡编乱造,这是符合民俗学的要求的。

南京民间流传的关于立秋分“公母秋”,很多人只知有其说,而不知其意。深究方知有“单双日说”和“昼夜说”。“单双日说”,或言“单日公、双日母”,或言“双日公、单日母”,其标准是阴历还是阳历?如以阳历日期为准,显然不合中国传统历法,不能作为标准,应予排除;如以阴历日期为准,又不符合传统文化中阴阳五行之说。虽然一三五七九单数属阳,二四六八双数属阴,为阳数某日不一定合阴阳五行中之“阳”,同理为阴数的某日也不一定合阴阳五行之“阴”,因为阴历每个日子是由天干地支排列的,用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六十日一转,这当中天干地支分别有阴阳之分,天干中甲丙等为阳,乙丁等为阴,地支中子寅等为阳,丑卯等为阴,故某日为阴为阳不是由该日的序数(初三、十五等)决定的。因此“单双日说”很难成立。

以科学眼光看来,立秋与气候并无直接、必然联系,其气候受诸多因素影响,如台风、西北气流、温室效应、热岛效应、绿化情况等。公秋凉爽母秋热,大概也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出的气候规律。凡事皆有例外,有时这俗谚也不灵验。不过防暑降温措施不能松懈,时刻注意天气变化,不可一味贪凉也至关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古城民俗风——开封陀螺

全文共 2943 字

+ 加入清单

漫步在新柳如烟、丛丛新绿簇拥的开封滨河路环城公园,你会感动于古城开封那勃发的生命力与厚重的文化底蕴:一袭白衣白裤的鹤发童颜的老者,那精准到位的一招一式,颇有太极张三丰的骨;几位虽已两鬓飞霜但却风韵绰约依旧不减当年的阿姨,认真地练习猫步,正组建老年模特队;酷爱书法的残疾人掂着活好的泥浆桶,正在澄净如洗的瓦蓝地砖上泼墨……而这其中最最令人振奋的莫过于那响彻古城上空、惊心动魄的“啪”、“啪”抽陀螺的甩鞭声。

有道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中原,中原的传统文化在两都——河洛文化和汴宋文化。”而东都汴梁一直都是一个“八方争凑、万国咸通”的旅游休闲城市。在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的开封文化宝库中,具有浓郁的开封本土特色的民俗文化又是她最炫丽的一个篇章;在古风古韵、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传统中,流传久远的一种古老的民俗体育运动“打陀螺”又是她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源远流长的陀螺史话

陀螺起源于宋而定名于明。在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代苏汉臣(开封人,曾在北宋徽宗宣和画院当过招待,以刘宗古为师,工於释道人物之画,尤其婴戏画更有独创之功力)《婴戏图》中,画面的前方有两个孩童,正打着陀螺玩耍,也证实当时确有倒钟体的陀螺出现,由画面考察,当时的陀螺应是木制的,像个圆锥体,用绳子缠好了,往地上前抛后扯,陀螺便在地上旋转起来。一直到现在,大陆北方的儿童在冬季及早春时节还流行这样的玩法,尤其在结得厚实的冰面上抛打,更别有乐趣。另外一幅苏汉臣的作品《秋庭戏婴》中,有个推枣磨的道具,利用两个枣子,加上一个剖了一半的枣子作成支架而成枣磨玩具,那是一种旋转、平衡的游戏,游戏时,谁能让枣磨保持平衡、转得久,谁就获胜;这幅画也能证明当时已有多元的陀螺玩具型态出现。发展到明代晚期的陀螺已跟今日的鞭打陀螺无异;刘侗的诗歌《杨柳活》撰述:杨柳儿活,鞭陀螺。这时期“陀螺”一词已正式出现。

二、老少皆宜的陀螺运动

如今,随着开封市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以及市政规划的休闲广场越来越多,这项流传久远的古老的民俗体育活动——打陀螺,逐渐成为开封人茶余饭后健身项目的首选。放眼滨河路的环城公园、西郊的金明广场、龙亭公园广场,随处可见打陀螺者,有挥舞长鞭把一个硕大的陀螺抽得滴溜溜直转的老者,待陀螺达到一定的转速,却又不停地甩动长鞭,享受那“噼噼啪啪”炸响的清脆,直甩到大汗淋漓,索性光着膀子,率真、惬意而又酣畅;也有不太老道的玩家,虽说抽不出鞭鞭脆响,陀螺也往往转不了个把分钟,但手中挥舞的长鞭偶尔也能爆响一次,陀螺也颇有默契地转上三五分钟,那种成功的初体验便毫不掩饰地写在脸上,咧着大嘴宽厚地呵呵笑上几声;还有学生模样的少年,正眼馋地盯着老爷爷手中上下翻飞的鞭绳,终于耐不寂寞,捂着自己并不太鼓饱的口袋,同路边卖陀螺的小商贩激烈地讨价还价;更有蹒跚学步的幼子在父母宽大的臂弯里左冲右突,不停地追逐地上旋转翻腾的陀螺,那清水般的眸子里分明写满了无尽的好奇与欣喜。小旋风般的陀螺、爆响的长鞭,该有着怎样的魔力,让这些小小的人儿心里装下多少新鲜事?

三、花样翻新的陀螺玩法

陀螺按制法及玩法的不同,可以分为纸陀螺、竹陀螺、铜钱陀螺、线轴陀螺、木制陀螺以及时下小学生最喜爱的塑胶类陀螺等。不同的陀螺,玩法当然不同:纸陀螺只须用大拇指与食指捏住陀柄的上端,急速捻转放在桌子上,纸陀螺就会单脚独立旋转起来;线轴陀螺与之类似;竹陀螺则先将一根粗棉线穿过竹片,然后缠卷在竹柄上,缠绕方向应由上至下,等到缠好后,一手执线端,向后用力抽,一手执陀螺及竹片,向前推,两只手同时用力,陀螺就会向前冲过去,并且发出嗡嗡声。木陀螺的玩法最常见,但中小型及大型陀螺的玩法与小陀螺是不一样的,前者须先缠绳,右手将绳圈过陀钉,用左手按住,再用右手沿钉向外缠绳,再双手搬起陀螺,斜空里往地上掷去,同时迅速用力抽回鞭子,使陀螺在地上旋转起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一些制作精良的塑胶发光陀螺受到广大小学生的普遍青睐,随便走进开封市的哪一所小学,都能在课间十分钟看到孩子们玩陀螺的情形,那花花绿绿旋转如飞的塑胶陀螺,少则十几元,多则上百元,一只小小的陀螺,转出了孩子们多少的童年快乐,又传承了老开封人多少的民俗情怀?

每天天刚蒙蒙亮,在金明广场的西南角,开封市政法系统的退休老干部李孝堂师傅就和其他几位老人开始了一天的晨练——打陀螺,那陀螺大的粗如酒桶,小的细如酒杯,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李师傅打的一只直径达30厘米,重达15公斤的巨型陀螺,只见精神矍烁的李师傅挥舞着手中长达5米的长鞭,用尽全身力气,朝陀螺“啪”的一声抽去,在围观市民的喝彩声中,陀螺乖顺地旋转如飞。在南城墙环城公园锻炼的唐振民老先生,从2004年打陀螺至今,由刚开始打的2斤重的陀螺一直到今天打的20公斤重的“巨无霸”,老人今年快80岁了,每天在此打陀螺一个半小时,锻炼下来,大汗淋漓,以前的肩周炎、高血糖、高血脂全好了。老人言谈的眉宇间透出自豪与英气。

四、小小陀螺转出大乾坤

随着陀螺运动在开封的风靡,部分精明的市民看到了其中的商机,每逢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开封市各大广场周围都会有许多陀螺租售车,商贩们推着三轮车,车上放满了林林总总、大小不一的各式陀螺。晚上8时的龙亭广场热闹非凡,一个在此经营陀螺生意的摊主王国庆向游客介绍,他做陀螺生意已经多年了,做陀螺的手艺是祖上传下来的,从他记事起父亲就教他做陀螺。在他旁边的两轮货架车上,整齐地摆放着大小不等的四十余个陀螺。每天晚上,王国庆都会在这里摆摊。据王师傅介绍,他每天仅靠小三轮租售陀螺,每年的收入能达到万元。

随着市场需求的扩大,为适应现代人的需要,流传久远的小陀螺也正在发生着变化。为适应现代人白天工作、晚上休闲的现状,各种发光陀螺应运而生,这些现代因素的注入,不仅满足了市民健身的需求,更受到了来汴参观的游客的喜爱,成为能反映开封民俗文化的特色纪念品。靳林春在开封陀螺界可谓小有名气,自2002年发现陀螺商机开办小型加工厂以来,随着开封陀螺市场的逐渐升温,他的工厂年销售量已达到五六千只,并且产品远销至上海、广东、新疆、东北等十多个省市。据开封民间工艺协会会长刘金良介绍:目前开封制作陀螺的工厂及小作坊有十余家,年产量达8万只,产值近百万,其中本地销售占8%,89%销往全国各地,另有3%出售给外国游客。

小小陀螺旋出了快乐,带动了经济,转出了乾坤,开封陀螺要用鞭声震响全中国,震响全世界,要用弓步低腰、抛陀甩绳、展身回步的优美姿态亮相中国、亮相世界。百年静默的石狮、沧桑古老的城墙、雄壮古朴的黄河风、威武庄严的龙亭大殿、能辨忠奸的潘杨湖日日年年岁岁地见证着这种古老而又久远的民俗活动,是怎样地代代相传。究竟是开封的历史孕育了陀螺文化,还是陀螺文化成就了开封的厚重?古老又淳朴的开封人一直享受着民俗传统的滋养,创造着生活,他们传承着古老的文化和艺术,他们以执着而大气的心态演绎着千年帝都的文明,他们固守着自己的快乐,游刃有余地驾驭着自己的生活节奏,他们以自己从容淡定、疾缓自如的方式上演着一曲曲最炫的民俗风。

背靠一条黄河,脚踏七代帝都的古城开封,像极了一位已不显赫、没落的贵族,而这些散落于民间的民俗的文化则使这位老态龙钟的旧国都眉眼间仍然器宇非凡,令人振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