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小暑有什么风俗通用20篇

春节是有趣的,也是有着一定的风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暑有什么风俗,欢迎大家的阅读。

浏览

8452

作文

1000

元宵节的风俗作文

全文共 364 字

+ 加入清单

元宵节是我国传统佳节,也是过年的最后一日,正月十五闹花灯,每到这一日,人们都会以吃元宵、逛花市、赏花灯、观礼花、猜灯谜,舞龙舞狮,来寄托对春天最美好的祝福。

我们一家刚吃完团圆饭,爸爸就说带我去看花灯,我非常的高兴。傍晚,一轮明月已早早的升上了天空。几颗星星顽皮的向我眨眼睛。银白色的月儿随我一起逛花灯。我们一家随着热闹的人群来到花市。我认识的“小鱼儿”被爸爸顶在脖子上,她手里拿着荧光棒,头上带着红牛角,穿着红色的外套。脸上带着开心的笑容。

街道上,到处都张灯结彩,各式各样的电子花灯,简直叫人目不暇接,随着一阵阵锣鼓喧声,两条蛟龙,在人群中间交叉飞舞。

这时,几声巨响,美丽的礼花接二连三地在空中开放,有的象菊花,有的象六月的雪,有的象满天的星辰,还有的象七彩的花朵。

夜深了,赏花灯的人们脸上都洋溢着满足,幸福,惬意的神情离开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过年风俗习惯的

全文共 289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家乡在山东省邹城市大束镇葛炉山村。我给你们说说我的家乡的风俗吧!

大年三十的下午,家家户户的人都要拿着黄纸、香、鞭炮到自己家的祖坟上去请过世的人到家里过年。走到祖坟上,先给过世的人烧纸钱,点上香放鞭炮,接着磕头。然后,再说上几句:“老爷爷老奶奶、爷爷奶奶,跟我回家过年吧。”说完之后就捧着香回家。

在我的家乡吃饭的时候,也是很讲究的。一家人按辈分坐在不同的位置,再是所有的人都到齐的时候才吃饭。

大年初一的早上每个人要磕头。年老的辈分高的给请来的人磕头,辈分低的给年老的人磕头。小孩子给大人磕头还给压岁钱。

这就是我的家乡的风俗,也说说你家乡的风俗吧!让我也了解了解你家乡的风俗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家乡的风俗春节

全文共 1137 字

+ 加入清单

母亲的家乡在钟祥,那么钟祥也算是我的另一个家乡了。

按照钟祥的叫法,春节,叫过大年,而元宵,则叫做过小年。

要说过年的氛围,城区也许感觉不到什么,要想真正体验,还得去乡村田野间看看,领略保存下来的年的原汁原味。

相对于城里,这儿过年似乎着急一些:刚进入腊月,便能隔三差五地听见杀猪声。杀猪的是乡亲们用少许的烟和钱请来的,他们通常以此为生,乡亲们叫他们“杀猪佬”。“杀猪佬”一般由三至四人组成,自带工具和一个大桶。一到腊月,便挨家挨户地帮人杀猪。

到了腊月二十,要过年的气氛就更浓了。虽然是一年最冷的时候,可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

进入腊月二十以后,人们便紧锣密鼓地开始准备年货。吃的方面当然是最重要的。春节必备菜,如蟠龙菜、鱼、蒸肉、香肠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当然还有瓜果:脐橙、苹果、芦柑……更是数不胜数;值得一提的,是钟祥的传统点心:交切(芝麻糖)、酥糖、金麻果……到了年三十儿,亲朋好友聚在一起,主人拿出这些,直看得小孩口水流!

从腊月二十起,街上的货摊子就多了——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祭祀用品的等等都只会在这时出来。

到了腊月二十五、六,炒花生、炒蚕豆的时候到了。是需要用干燥的河沙炒的,但二十七到二十九是忌做这些的,民间有“七不炒,八不闹,九号炒了惹强盗”的说法。

二十七、二十八是做包子、蟠龙菜的时候。所谓包子也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包子,是没有馅儿的,说白了就是“包子的外形,馒头的内心”。而蟠龙菜的工艺太过复杂,现在人们基本买现成的了。

到了二十九,家里的长辈便不再准备,等着在外拼搏的孩子们回到家的港湾。

年三十儿,大人们会去先辈的坟上烧几柱香,放几挂鞭,称上坟,以表达对先辈的怀念。外婆也常跟我和弟弟说,这是在请祖宗们过年。但现在为了低碳环保,放鞭炮的也就少了些。

到了下午,准备年夜饭时,是一片温馨祥和。妇女们在厨房准备饕餮盛宴,而男人们则张罗着贴春联,小孩们则坐在沙发上,对着取暖器,吃着、喝着、笑着、闹着。好一片其乐融融!

红烛和香点燃了!当家的烧着纸钱,口中念念有词。等放了鞭炮,便可开始大饱口福。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正月初一开始拜年。钟祥有“初一拜父母,初二走丈母”之说。初三之后,则根据亲戚的远近,依次拜年。当然,这是小孩们最高兴的时候,因为他们的红包是大人们免不了的。

元宵,是钟祥人民的小年,这是新年的又一个高潮。这天会有许多烟花盛宴,并有观花灯、猜灯谜、舞龙等节目。街上人们摩肩接踵,往日再冷清的街道也是车水马龙。人们无不沉浸在节日的喜悦之中。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学生陆陆续续地返校,大人们又照常做事。“一年之计在于春”,喜庆的新年和春姑娘携手。新的一年,在火红的“福”中,在碧根的嫩芽里,美丽地绽放……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云南保山昌宁风俗作文

全文共 681 字

+ 加入清单

若空间的可拓展性真与我们的科技进步成反比,那留给年轻人的对世界的好奇和开发它的热情岂不是越来越少了吗?如同世纪末音乐界的怀旧情绪和时装界的复古潮流所体现 的那样,我们的想像和创造已匮乏到要去翻新过去的经典了。这类不够积极的做法的缘由如同一片还算大的地方,但已经布满了前人的足迹,后人找不到更好的出路。

果真没什么可改变了吗?很多后人接受了这个挑战,并做出了很漂亮的回答。你不是说"空间有限"吗?那是你看的角度太单一,1998年我们已经发射了国际空间站第一个组件,今年11月2日,1名美国宇航员和2名俄罗斯宇航员成为了首批太空居民。如果你有科学的头脑和足够勇气,你也有可能去开拓广阔的太空空间。你还说通讯已遍及世界,但仅仅让人们收到和发出声音,就?quot;沟通无限极"了吗?人们希望收到多媒体的、及时而有效的大量信息,国际大公司和我们的民族信息产业都致力于为人们提供方便个性化的新型服务,比如你在做饭或洗衣服,把你的菜或要洗的衣服的情况交了出去,符合你口味的营养菜谱或适宜又节水的洗衣方案就收到了。比如你去大美术馆、大博物馆参观,时间又不充裕,就把你感兴趣的展品和一般兴趣通知给工作人员,由他们为你安排路线和时间。你看到了吧,即便不扩大空间的绝对数值,亦可增大它的密度,让它容纳更高效率的内容。

当然,这样的开拓工作比起前人单纯拓展认知领域更困难,更需要人们的智慧、勇敢、坚定。人们已经靠自己的力量奋争了几千年把自己的生存环境创造得越来越好,有理由相信年轻的一代能把空间变得更和谐和,更适于新生活。让我们在脑海中规划四大洋的蓝色理想,在心田里耕耘七大洲的未来景色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特别的民族风俗作文500字

全文共 554 字

+ 加入清单

我是一名土家族人,我们这个民族有土家民族摆手舞,下面我就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土家族特有的土家民族摆手舞吧!

摆手舞是土家族原始的祭祀舞蹈,在土家人聚居的地方,有专门跳摆手舞的“廊场”,土家人叫“摆手堂”。位于酉水河畔的来凤县舍米湖是摆手舞的故乡。“摆手堂”的地坪用条石镶嵌,平坦光滑。正中间再有一棵高大的桂花树或松柏树。“摆手堂”又叫“神堂”,是供奉祖先神位的地方。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之间,人们都要到这里举行祭祀活动,摆手舞是祭祀活动中的主要内容。

摆手舞的舞蹈动作多是土家生产。生活。征战场面的再现:有表现打猎生活的“赶野猪”。“托野鸡尾巴”。“岩鹰展翅”等;有表现农活的“挖土”。“撒种”。“种苞谷”等;有表现日常生活的“打蚊子”。“打粑粑”。“擦背”等;有表现出征打仗的“开弓射箭”。“骑马挥刀”等。

摆手舞是土家族的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舞蹈,流传在鄂。湘。渝。黔四省市交界的沅水。酉水流域一带,尤以酉水流域为甚。

现在摆手舞的分布,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有来凤县的大部分区域和宣恩。鹤峰两线的小部分区域;在湘西自治州的有龙山。永顺两县的大部分区域有其邻县的小部分区域;在重庆市的有酉阳。黔江两县的小部分区域,形成了以酉水河为纽带的土家摆手文化圈。

作为一名土家族人,我感到深深的骄傲,为土家人的祖先的智慧而骄傲!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400字

全文共 551 字

+ 加入清单

在春节,我的家乡有许多风俗,如:贴春联、舞狮、包饺子……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包饺子。

除夕,妈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馅儿和饺皮,准备包饺子。我在一旁看见妈妈和婆婆包的一个个胖乎乎的饺子,觉得挺好玩,不由得也拿起一张皮儿,准备包一个。我用左手托着饺皮,右手夹上满满一筷子馅儿,放在皮儿中央,把饺子皮的两端往中间一合,使劲一捏,不料,馅儿不听使唤地从饺皮侧面钻了出去。我一看,赶紧把馅儿堵住,可皮儿仍然“张着大嘴”。弄了半天,就是合不拢“嘴”,我也变成了“大花猫”脸上全是面粉,整得大伙儿看了都乐呵呵的。我像泄了气的皮球,一屁股坐在沙发上。妈妈看到我灰心丧气的样子,好像摸透了我的心思,走过来说:“是不是要放弃了?”我点了点头。“来,我教你。”说完,妈妈便给我做了示范,看过,我就明白多了。重新拿起一张饺皮,学着妈妈那样,把皮儿托在手中,轻轻地夹起一小筷子馅儿,把皮两端往外一揪,再往上一合,用虎口使劲一捏,一个小巧玲珑的饺子就包好了!我按照这个方法连包了好几个。

“煮饺子啦!”说完,妈妈就把包好的饺子放进锅里。过了一会,热腾腾的饺子就出锅了,我连忙拿起筷子尝了一个,太好吃了!我津津有味地吃着自己亲手包的饺子,心里有种说不出来的高兴。屋外,爆竹声还在彻夜回响。

家乡的风俗还有好多好多嘞,下次我和你们再一一述说。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关于描写苗族风俗习惯的

全文共 1845 字

+ 加入清单

苗族风俗习惯作文(一)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风情。不一样的风俗造就了 来自不一样的节日风俗,今天我就带大家领略一下苗族的风土人情。

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 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主人路遇客人不抢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用敬语称呼;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贵客要到寨外摆酒迎候;客人到家门,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楼;宴会上以鸡、鸭待客为佳肴,以心、肝最贵重,要先给给客人或长者,客人则分给众人享用,次序是先长后幼。客人不要称主人“苗子”,他们喜自称“蒙”。

苗族人确实是尊老爱幼,真情实意,热情好客,非常注重礼节的。

苗族的风俗习惯作文(二)

我的家乡在广西省隆林各族自治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有特色的风土民情的地方。这里有壮、汉、苗、彝、仡佬五个民族。

今天,我就说一说苗族吧!苗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每当有客人来到家里时,他们都会热情地招待客人。苗族招待客人可有意思了,他们分为两次进行:首先,把一些弄得不是很干净的食物,拿给客人吃,如果你能把食物吃几口,他们就会觉得你不嫌弃他们;接着,他们就会把家里最好吃的,舍不得吃的东西都拿来弄得干干净净地煮给你吃个饱。要是你第一次一口也不吃,那你就只有饿着肚子,他们就再也不理会你了。 苗族有一个自己的民族节日,叫做“跳坡节”。

跳坡节是苗族的传统节日,到了农历正月初九那一天,苗族同胞就会穿上节日的盛装,女孩们打扮得漂漂亮亮,男孩子梳理得整整齐齐,一大早便赶往跳坡地点——跳坡场。()来到坡场上,人山人海,人们来来往往,一片热闹非凡的景象。坡场上最热闹的要数对山歌了。轻年男女们用优美的歌声表达出自己的爱意,他们找到自己的心上人之后,就会互相赠送礼物,男孩送给女孩一面小镜子,女孩送给男孩一把手电筒,相互赠送完东西,就是他们的定情物了。

送完东西之后,他们就会手牵着手,到别的地方去了……经过几个月或一年的交往,他们就会结婚生子,组成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怎么样?朋友,你觉得有意思吗?我们这还有许多有趣的民族风情,有机会你也来隆林看一看,我再给你一一介绍。

苗族的风俗习惯作文(三)

你知道湘西苗族的风俗习惯吗? 你知道什么叫赶年场吗? 那你知道什么是看龙场吗?开篇连问,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如果你不知道,那就翻开我收集资料写成的作文欣赏一下吧!也许,它们能让你开阔视野,增长一些知识呢!表明写作目的。 每到农历正月呀,湘西苗族人民最热心的便是赶年场,其日期是由各地自行约定。赶年场那天,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身着节日盛装,互相邀约,成群结队去赶场。年场上,人流如潮,熙熙攘攘,那是分外热闹。人们不但可以进行物资交流,还可以参加或观看秋千、舞狮子、玩龙灯、上刀梯等活动。青年男女也多利用这种机会,谈情说爱。俊俏的歌郎歌娘更是大显身手,三五结伴,说古道今,引吭高歌,互相唱和,或盘根,或祝贺,或叙述传统故事,或即兴演唱新词。

唱的人愈唱兴致愈高,听的人愈听精神愈振,就算是大雪纷飞,天寒地冻,年场也要如期举行。描写“赶年场”的场面,运用了排比、比喻的手法。看到这儿,你肯定觉得湘西苗族人民很有趣、很爱热闹吧!还有呢,逢辰便是看龙场日,习惯称作看龙头后十二天又轮转辰日,再逢看龙之日,不管是什么样的人,必须休息一天,若这天干 了农活,就是犯忌了。因此,苗族人民在看龙场那天会踊跃参加,他们对“看龙”的事,十分重视。“看龙”的习俗 三月三是湘西苗族人民的一个节日,这时,你有些迫不及待了吧,是什么节日呢?别急,我来告诉你,这一天,是湘西苗族的一个传统歌舞节日。这一天,苗族人民会自动集中在约定的歌舞场上,参加对歌、听歌、跳舞、观舞等,尽情欢乐,一片喜气洋洋、欢声笑语的气象。歌舞日 好了,关于湘西苗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就介绍到这里了,如果你有兴趣的话,不妨可以亲自到湘西体验一下苗族人民的风俗习惯,你一定会大张见识,很开心的!汉族的风俗习惯作文春节风俗习惯作文藏族的风俗习惯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春节风俗习惯作文400字

全文共 446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快到了,春节有许多习俗:吃年夜饭、看春晚、放鞭炮等,其中我最喜欢的习俗就是吃完年夜饭放鞭炮了。

你们知道为什么要放鞭炮吗?让我来告诉你吧!

以前有一只叫年的兽常常到村子里来吃人,年每次都在大年初一来吃人,人们十分怕它,有一天,一位白胡子老人对村民们说年很怕红色和声音,村民知道对付年的办法了,又到了大年初一,人们在门上贴“福”字,开始放鞭炮,年看到了红色的福字,听到了劈里啪啦的鞭炮声,害怕得马上跑回了深山,再也没出来吃过人了。

每到吃完年夜饭时,我和小伙伴们便来到楼下开始放鞭炮,我们每个人拿着一个鞭炮,我小心翼翼地点燃了鞭炮,生怕烧了我自己的手,点好了鞭炮我马上把手收了回来。

只听见“嘭”的一声一颗好似流星的东西飞上了天,“嘭”的一声开出了一个个图案有花形的,有心形的,还有许多不知道的形状,我入了迷的看着天空,大家也都跟我一样入神的看着,那声音好像地动山摇,像千军万马在奔跑似的。顿时天空变得五彩缤纷、炫丽多彩。

这就是春节放鞭炮的由来,我喜欢春节放鞭炮的传统习俗,因为放鞭炮既热闹又喜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特别的家乡风俗作文400字

全文共 435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时,常常有些地方的风俗各不相同,今天我要介绍我家乡的风俗习惯,“福到了”。

“福到了”出自谐音,在过年时,家家户户都会在家门口贴上一个“福字”,而有些家庭会将“福”字故意贴倒,如果有人一来,就会说“你家福倒了、福倒了”。“福到了”寓意着这一家的福气到了,是一种美好的寓意。

“福到了”这种寓意一般是在小乡村和小城市里十分广泛。家家户户会将买好的福字倒贴在门上,四周再贴上春联。“福到了”就完成了。“福到了”一般是老人们口口相传,一辈一辈地传了下来,“福到了”也有一个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做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清除这场灾难,就命令全城的人必须在门口贴上一个福字。有一户人家不认字,把福字贴倒了,皇帝见了,大怒命令要把那家人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不妙,就对朱元璋说:那家人知道您要来访故意将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了吗”皇帝一听,也对呀,便下令放人。一场大难终于过去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这就是我家乡的风俗“福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我们的家乡风俗作文500字

全文共 509 字

+ 加入清单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一个十分有趣的节日。

传说是为纪念屈原而办的节日:屈原是楚国的高官,他发现这个国家命数不久了,便对楚王君:“可以停止战争。”楚王不听,执意而为。屈原悲愤被贬,满腔爱国之情无处可表,写下《离骚》,就跳河自尽了。战败后人们想在河里找回屈原的尸体,但一无所获,为了纪念屈原,便有了这一日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

而那粽子原本不是给人吃的,而是给鱼儿吃的。人们在粽子上戳出小洞给鱼儿吃,防止鱼儿吃了屈原的尸体。正因为如此也就有了划龙舟投粽子的风俗

那年去长寿时,正好赶上端午节,长寿有一池湖,叫长寿湖,上面正在上演一年一度的端午龙舟赛。我和爸爸妈妈便去那里看了赛龙舟。

只听裁判一个哨声,两队便开始了激烈的比拼。龙头前的鼓手有节奏地打着,后面的队员喊着一二一、一二一,手也有节奏地摆动着。每个人都满腔热血,胜利只有几步之遥。这一切在我们看来十分简单,但是对于他们来说一定十分艰难,每个人都咬紧牙关、大汗淋漓的。

其实以前我一直有个疑问:为什么龙舟会在历史的长河中被保留下来,成为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之一呢?现在我亲眼见到便明白了:赛龙舟时人们的满腔热血,正如当年屈原为国家呐喊的满腔热血。

端午节是一个有趣又有意义的节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彝族的风俗习惯作文

全文共 822 字

+ 加入清单

彝族民间禁忌很多,在社会生产生活各个方面都有表现,且各地有别。

饮食禁忌禁食狗、马、熊等动物的肉,因这些动物与人类同源出于雪;是雪的子孙;过年三天内禁忌新鲜蔬菜进屋,否则对祖先是最大的不敬;妇女忌食难产而死的家畜之肉;忌肉食露天进屋,否则鬼魂会附其上;禁过年七天内推磨,会使家境贫困;禁平日反向推磨,会给家庭带来灾难;忌推磨时磨心突断,俗信是鬼在作怪,磨出的粉不能食用;忌用餐后把汤匙扣于碗盆的边沿上,因这是给死人敬食的方式;等等。诸上种种禁忌涉及到食物品类、饮食方式、食品制作、饮食主体,这些饮食禁忌习俗直接影响到彝族饮食文化结构。

忌讳女人跨过男人的衣物,更不能从男子身上,头上跨过。忌讳女客上楼。妇女不能上房顶。忌讳触摸男子的天菩萨,犯忌者要宰牲,打酒谢罪赔礼;解放前等级低下的犯忌者,还有被断臂、处死的危险。如果被妇女抓摸了天菩萨,此男子将终身不吉,事后天菩萨必须剃尽,否则死后不能鬼归祖界。忌讳妇女送自己的首饰、衣物给别人,俗信认为妇女的生育魂格非最爱附在这些物件上,若送与别人,会影响生育和孩子的顺利成长。日常生活中,忌舀汤时反手用木勺,忌和燕麦面时顺时针方向搅动,忌人出远门便扫地,因为这些都是丧葬时的习俗。忌讳言死,而称老了。忌讳影子被人踩踏,被踩者一定会为此报复。禁止在放置祖筒的祖灵箐附近鸣枪行猎,或砍树烧荒。禁止在焚场或墓地打猪草、放牧。参加祈雨仪式时,禁止男子戴帽、女子打包头。禁止跨越火塘或踩踏锅庄石。

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在彝族地区,对火的崇拜和祭祀非常普遍。

在祭祀活动中,以祭龙规模最大。祭龙选在二、三、四月中的一个龙日,以村寨为单位每人自带一碗米、一小块盐,由老人备香火,在龙树下集体祭祀;云南彝族则选择正月的第一个龙日进行祭龙,祭祀后大家席地而坐,不分长幼,饭自带,肉共食,是一种大规模的集会。

过去流行多神崇拜,祭祀祖先。一些与汉人长期杂居的彝族人,也信佛教。19世纪末,信基督教、天主教的先后传入,但信者不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元旦节风俗

全文共 582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元旦节就要到了,街上张灯结彩,到处洋溢着喜庆、祥和节日气氛。看着这熟悉场面,我不禁想起了去年元旦节发生一件趣事。

那天下午,我嚷嚷着想吃汤圆。奶奶在做汤圆时,拿出一枚铜钱神秘地说:“这枚铜钱代表着平安,谁吃到它,这一年都会很平安。”说完,奶奶把铜钱洗干净,熟练地包进了汤圆里。汤圆捏好后就开始下锅了,不一会儿,汤圆煮好了,“圆圆胖胖”汤圆在锅里翻滚着,像在进行游泳比赛。奶奶每碗舀了六个汤圆,象征着“六六大顺”。我看着这一个个白滑软糯汤圆,“口水直流三千尺”,恨不得马上把它们吃完。突然,我发现有个汤圆要比其它大很多,心想:这里面该不会有什么“阴谋诡计”吧?还是交给母亲大人来“处理”吧。于是,我偷偷地将汤圆“转移”到了妈妈碗里。可没想到,妈妈这段时间在“减肥”,她便又“转移”到爸爸碗里。爸爸装出一副“悲愤”样子说:“我是家里男子汉,不和你们这些小女子计较。你们不吃,我吃!”说完,爸爸硬着头皮往下咽。正当爸爸吃到一半时候,他突然停下来,奇怪地问:“我怎么吃到一枚铜钱?这是谁放进去?”“啊!那是平安铜钱!”我夸张地大叫起来。随后,我又“悲痛欲绝”地说:“那个汤圆本来是我,却让你吃了,哎呀,我不干!”爸爸却风趣地说:“汤圆已被我吃到肚子里了。你如果想要,就爬到我肚子里来拿吧!”爸爸滑稽语言逗得全家人捧腹大笑,我眼泪也笑出来了。

我喜欢我家这快乐开心美好气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家乡春节风俗说明文

全文共 713 字

+ 加入清单

按照濮阳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说明这是一年当中最冷的时候。

进入腊月中旬,大街上就陆陆续续出现了卖鞭炮的了。每家每户也陆陆续续的挂起了灯笼。一派喜庆的气氛。这时,孩子们是最高兴的了。学校已经放假了,大人们正忙着预备过年的吃的,穿的,喝的和用的东西,顾不上我们了。小伙伴们就疯玩了起来。有时家长给一些零花钱,就去买糖吃。现在的糖种类真叫那个多,可谓是应有尽有。从形状上说:有方形的,有圆形的,还有各种卡通人物形状的;从味道上讲:有果味的,有奶味的,有巧克力味的;颜色也很多。不管是从哪个方面,都能充分调动我们的味觉,让我们有想买的冲动。在假期里,我们还可以缠着家长给我买各种玩具。如:玩具飞机,玩具枪等等。

过了农历二十三后,年下气就越来越浓了。大街上人来人往,脸上都是喜气洋洋的。各家店铺也都是一片繁荣景象。特别是从食品店里飘出肉的香味儿,让人止步。我觉得过年真好!

除夕更加热闹,忙碌了一年的人们终于可以歇歇了。一切该准备的东西都已准备好,只等上桌了。华灯初上,人们就吃过了大年除夕夜的团圆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观看中央电视台为全国人民准备的精神大餐----春节联欢晚会。一家人坐在一起有说有笑的,其乐融融!到半夜十二点钟时,鞭炮声此起彼伏,好一个热闹的不眠夜!

大年初一,人们都早早的起来了,都穿着新衣服。走上街头,互相拜年,互相说着吉祥的话,祝福的话,一派和谐景象。

过完新年,眨眼又到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人们去大街上看舞龙舞狮表演,去文化广场猜灯谜,晚上去戚城公园看灯展。

过了元宵节,就到正月十七了。假期结束了。学生又回到了学校,家长又开始上班了。一切又进入了新的起点,努力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白族的风俗习惯

全文共 2215 字

+ 加入清单

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白族有本民族语言,汉文自古以来一直为白族群众通用。信仰佛教。

白族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创世纪》、《火烧松明楼》、《望夫云》等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故事,一直流传至今,不少被编入戏剧上演。

白族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善种水稻。大理雪梨、宾川桔柑都是驰名中外的特产。 白族家庭里,儿子成婚后即与父母分居。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对客人,无论是否认识都热情接待。凡客人光临,必以"三道茶"款待。三道茶是最讲究的茶礼,具有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特点。为客人斟茶不能斟满,白族民间有"酒满敬人,茶满欺人"之说。

白族就餐很讲礼仪,长辈、客人坐上首,晚辈依次坐两旁或下首,并随时要为长辈和客人添饭加汤,热情待候。

当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婚时,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礼时新娘要下厨房制作"鱼羹";婚后第一个中秋节新娘要做大面糕,并以此表现新娘的烹调技艺。婚礼时讲究先上茶点,后摆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盘、四盆、四碗)席。

背婚是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白族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婚俗。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员集结的地方,陪宾们便停下来,把嫁妆码成两大摞,让新郎背着新娘围着嫁妆绕"8"字。

白族维系一夫一妻婚姻制,同姓同族不通婚。订婚要测算生辰八字,财礼较厚重。新娘到了男方家门,要"退喜神",即由两人持火把在新娘周身晃过,也称"退马车"。新郎新娘在堂前拜礼,新娘要依次先后敬苦茶、甜茶、泡酒,蕴含人生苦尽甘来的意味。次日新婚夫妇回门,女方父母送以家畜家禽。当天要返回男方家。

白族的家庭组织基本上是小家庭制。儿子婚后多与父母分居,也有少数"四代同堂"的大家庭。白族社会内部存在看家法制度,家族和家庭成员间的辈份很严,平辈兄弟姐妹间,也以"长支为大",亲属称谓上,哥哥或姐姐的子女不论年龄大小,均一律称兄、姊。家族内部有族长,族内士切事务和纠纷必由他仲裁方为有效。 白族除同姓同宗不婚外,不论本民族内部或与其他民族之间

都可通婚。碧江白族堂兄弟姐妹之间也可以婚赌。大理海东、剑川一带行姑舅表优先婚。

婚姻多为父母包办、媒人说合。订婚要测"八字",送厚礼。剑川与大理海东地区的自强少在订婚后,凡逢年过节(主要在端午节、中秋节和冬至节),男方必须向女方按时送礼,直至结婚为止。中间若男方停止送礼,或女方拒而不受,就表示解除婚约。

大理中心地区婚前除再次过大礼外(俗称"催嫁银子"),还必须送一只绵羊祭女方的"本主"(村寨守护神)。结婚当天,新娘要哭别父母、兄妹,用花轿抬至男家大门,再由新娘的兄弟一人炔步背入新房,途中有许多围观小孩向新娘撤米花,还一边争着掐捏新娘子周身,表示"祝福"和"取吉利"的意思。待新娘一进洞房,陷郎们又将辣子撤入火盆,使满屋发出呛人的气味,新娘新郎相对大咳;在喜酒肉中,也加了很浓的辣子面和花椒面,使新娘新郎汗流满面,无法下咽,逗得人们笑仰不止。因为白语中的"亲热"与"辣"同读音,"亲"酥麻味读音"构"的意义相近,所以借用撤辣面和花椒面作为闹喜节目,确是想的巧妙,灰谐有趣。

洱源罗乎山区白族还保留有原始群婚残余的婚姻制度。即女子结婚前可以有自由的性关系,婚后也可以保持这种关系,或婚后男家有外客(男子)时,多以妻子作陪,负责招待客人,认为这是对客人的最大尊敬。"把节"中还有这样一种风俗:刚生婴孩的家庭,要在大火把下请乡亲们喝"喜酒",祝贺母-子平安。

剑川石宝山每年夏历七月二十七日至八月三日还有"八月会",届时男女老少,盛装朝拜山神。青年男女则野营山赞,昼夜弹唱,结对比赛,声震苍窜,兴尽始散。

洱海一带的白族男方看中某一女子后,便请媒人到女方家来说亲。媒人第一次到女方家主要任务是转达男方家求亲的意图,夸赞准备联婚的男女双方,促使女家同意允婚。女方许婚后,媒人便按约定日期把姑娘的生辰八字取回由男方请人合八字,如八字相合,媒人即带礼物聘金等到女方家回话。给女方家回话时,男方家还要在男方的八字帖上一副对联的上联,交给女方对下联。女方接到回话及礼物聘金以后,在男方送来的八字帖上对好下联,然后送回男方家由男方收藏。至此,定亲一事即告完成。

婚事定下以后,结婚之前一二个月,男方家要请媒人带着礼物到女方家,与女方家协商结婚日期,谈妥彩礼数目。根据女方家的意愿,男方家或者把彩金如数送到女方家,由女方家备办嫁妆,或者按女方家的要求把嫁妆如数备办以后送女方家,然后才最后确定新娘出嫁的日期。

迎亲前后共需四天时间。第一天是贺新人和搭喜棚。新娘的女友和母亲一边将新娘的陪嫁衣服花鞋等装进衣箱,一面向新娘祝福叮咛,当晚还需要一位女童来"暖被"。男方家则忙着搭喜棚布置新房等等,晚上也要请一位父母双全的一对男童来"压床"。第二天为嫁日,由男方家备花轿组织迎亲队伍到女方家把新娘接回来。新郎新娘进洞房后,人们给他们献上意为先苦后甜的苦茶和甜茶。第三天新郎新娘双双到堂前三拜祖宗父母,向亲戚长辈敬茶敬酒。第四天新郎与新娘回门,拜见岳父岳母,认识亲戚长辈。

兰坪一带自称"那马"的白族,家里的女孩长到十五六岁以后,家长大多要在住宅旁为她建盖一间小房让她居祝晚上,小伙子们便结伴到姑娘的小房里去拜访姑娘,在小房里,他们或弹口弦唱调子,或低声细语,互诉衷情。夜阑人静,双双困倦时,便和衣相儇,进入梦乡。金鸡啼鸣,小伙子才与姑娘依依惜别。如两情相投,即可私订终身,父母一般不予干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满族的传统风俗作文

全文共 856 字

+ 加入清单

满族饽饽,满族的风俗习惯。满族的人喜欢吃粘食,因为粘食耐饿,便于外出射猎活动。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制作精巧,风味独特的各种点心,统称为"满族饽饽",因此素有"满点汉菜"之说。满族饽饽历史悠久,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栗子面窝窝头",也称小窝头。

满族入关前有一种筵席叫"饽饽席",每桌使用面粉80斤,可见规模之大。使用的面粉多为粘面,就是以糯米或大黄米、小黄米为主,掺入适量其他米碴,再用豆沙、果仁、白糖作馅。主要的品种有萨其玛、绿豆糕、苏叶饼、豌豆黄、牛舌饼、打糕、油炸糕、粘豆包等。每到冬天,满族的人家一般都要做上几锅粘豆包,冻起来随吃随拿。现在沈阳冬天的集市上仍然经常可以听到粘豆包的叫卖声。

菜肴。满族的人特别喜欢吃猪肉、酸菜,而且烹调方法很多。比较有特点的菜肴有吃肉大典、白肉酸菜血肠、火锅、酸汤子等。

遇到喜庆的事情或祭祀时,要设肉食大典。八人为一桌,席间主人端上一方方约十斤左右的猪肉和调好的肉汁,客人不用筷子,而是自己用刀将肉切成块或片,蘸肉汁吃肉,并依次捧碗喝酒,十分豪爽。

白肉血肠是满族的人宴请亲友的一道主菜。五花猪肉,切薄片,与细切的酸菜同时下锅,开锅后再投入已灌好、煮熟、切成小段的血肠。这道菜香而不腻,营养价值很高。现在沈阳的那家馆白肉血肠,风味绝伦,深受消费者欢迎。

涮火锅是最为典型的满族饮食。这种饮食与当年满族的人游猎生活方式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不论是原始的满族火锅,还是如今华夏大地随处可见的现代火锅,吃起来都会令人联想起"噼啪"作响的山林篝火,联想到"吱吱"作响的小吊锅。可以说满族火锅是如今风靡全国的火锅老祖

除菊花火锅外,比较有名的有什锦火锅和三鲜火锅。

酸汤子是满族传统食品。秋季新粮成熟之后,农村几乎家家泡酸汤子。将新打下来的玉米整粒浸入缸中发酵,然后用清水冲洗,将酸味去除,磨成水面后,过滤去渣皮,即成汤面。食用的时候,锅内烧开水,用特制的汤子套,套在左手大拇指上,左手握一团汤面,用右手挤压,挤出的汤子条直接入锅煮熟,捞出来后,拌入肉炸酱、鸡蛋酱或葱花酱之类的佐料即可食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我家乡的元宵节风俗

全文共 659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的元宵节,比以往元宵节都不太一样,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富裕起来,灯也随之好看了起来。昨天晚上,我与爸爸妈妈到街上去看灯。虽然北方的天气寒冷无比,但寒冷挡不住人们的热情

刚到马路上,只见马路上人山人海,整条马路都已变成了“人行道”,一眼望去看不见人流的末尾。

我与爸爸妈妈也随着人流汇入了灯区。“千万”条金黄色闪光灯从六七米的“高空”悬下,如瀑布一般,哎呀,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么繁多,这么出奇的灯。看都看不过来。瞧,那一盏盏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花灯真是令人大饱眼福。有红彤彤的“五角星”,昂首挺胸的“小公鸡”,活泼可爱的“小猴子”……你看那只神气活现的凤凰!。两只宝珠般的圆眼,放射出白光。美丽极了。直把我看得目瞪口呆

我们继续往前走,只听见不知道是从哪里传来的歌声“在我的地盘你就得听我的……”。那肯定就是移动通信公司的宣传了。果然,前面有一个舞台。上面虽然空空如也,但旁边是一个手机,(还挺形象,一看就知道是做手机广告)手机的屏幕上还有动画。哦,怪不得听见歌声,只见屏幕里的周杰伦正卖力地拿着话筒,唱着呢!看来,元宵节不仅灯好看,还处处充满商机。

这边刚刚送走了周杰伦,那边的刀郎又来了。因为那熟悉的旋律“2002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的时候来的更晚一些”真悠闲啊。原来是为九曲黄河阵做广告啊。看那九曲黄河阵,左拐右拐,精妙无比,正如人生道路上,虽然左拐右拐,但最后还是会出去,获得胜利。

月亮渐渐西落,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但观灯的人还是络绎不绝,各种彩色的灯像天上的繁星一样,大放光彩。真是“一夜花灯醉,只缘春意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宁波风俗作文800字

全文共 858 字

+ 加入清单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妈妈的家乡在浙江宁波,那我也算是半个宁波人,就让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宁波独特的风俗。

宁波,取自“海定则波宁”,简称“甬”。宁波地处东海之滨、长江三角洲的东南角,是我国历史上造船和航海事业的发源地之一。宁波也同样是历史文化名城,早在七千年前,河姆渡人就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所以这就形成了一个别具特色的宁波。

宁波的美食数不胜数。猪油汤圆是宁波的四大名点之一,宁波人过春节和元宵节,都有吃猪油汤圆的习俗。汤圆圆圆,象征着团团圆圆。猪油汤圆的馅由猪油、黑芝麻、桂花配成,

汤清色艳、皮薄馅多,再加上桂花的香气,一口咬下去,香气扑鼻、油烫香甜,让人赞不绝口。宁波还有一种美食叫青饼。因为它是用一种名叫“青”的植物制成的,并且颜色为青绿色,就像一块翡翠。青饼在清明节前后最盛行。在宁波,祭拜祖宗可以没有鸡鸭鱼肉,但一定少不了青饼。青饼有咸、甜两种口味,它不仅有着青草的芳香,还包含着春天的气息。

宁波的习俗别具一格。在立夏那天,宁波家家户户以红茶煮蛋,称为立夏蛋。在那天最有趣的是“拄蛋”。家长在立夏之前,用五色丝线结成蛋套,放入茶叶蛋,让孩子挂在胸前。孩子们则手持茶叶蛋,以一头相互挤压,谁的蛋壳最后碎,谁就算赢了“拄蛋”比赛。除此之外,立夏那天孩子们还要系七彩丝绳在手腕或发辫上,相传可以消暑祛病。

这些都是在过节是在有的习俗,宁波自然也有些其他习俗。比如修房上梁时除了要放鞭炮,主人还要从房顶上向下扔馒头,让邻里乡亲来抢,这是也要让别人沾上一些喜气。我们这里有人要结婚,一定是大清早就要去接亲,宴席一般在十二点左右开始,但宁波不一样,那里是在下午两、三点时新娘才出嫁,宴席也就在晚上才开始。如果有人去世或祭拜祖先,大部分地方时烧纸钱,而宁波人要用银色的长方形折成一个船形,在朝底部吹一口气,它就会变成一个精致的纸元宝。

我说了这么多,想必大家一定对宁波这个美丽的城市和它美丽的风俗有了一些了解。宁波的独特风俗说不尽、道不完,我对宁波的那一份独特的情感也抹不掉、剪不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春节风俗放鞭炮的

全文共 551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的大年初一至初五,就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年年春节,大家都要穿新衣服,吃饺子,看春晚……在我们小孩的眼里,春节唯一的、令人高兴的就是放鞭炮

去年春节,我和妈妈掂着年货乐呵呵地往家走。路上,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车水马龙的大街闹嚷嚷。家家户户的门上贴着红对联。一个个在天空绽开的礼花五彩缤纷。

回到家,桌上摆着一盘又一盘热气腾腾的饺子。一家人聚在一起有说有笑,热热闹闹吃饺子。

汤足饭饱后,我提上一大包一大包的鞭炮兴冲冲的和伙伴们冲下楼去放鞭炮。

我们找出一些擦炮,把它擦出火花,不管他三七二十一,胡乱扔一个地方,捂上耳朵等着炮响。

谁知,有个鞭炮正好被扔在一辆面包车前,一声巨响,那辆汽车吓得直叫唤……汽车的主人从楼上探出头,怒气冲冲的喊:“谁家的小孩!谁家的!那车……”没等他话说完,我们早已逃之夭夭。

我们又找了一块露天的“宝地”。抱出一个大礼炮,小心翼翼地点燃,赶紧往后退几步。“轰!轰!轰!”几连串的礼花飞上夜空,露出了笑脸:有的像ufo,有的像盛开的牡丹花,还有的仿佛是一条白色的长龙……那射出的光芒,映亮了我们幼稚的笑脸……

时间过得真快,一眨眼几个小时过去了。直到大人们从窗口探出头喊:“淘气鬼们!上楼看春晚啦!”我们才笑着推着跑上楼去。

哦!新年!每当新年的鞭炮声响起,我知道,我又长大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民族风俗作文元宵

全文共 2322 字

+ 加入清单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是中国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

篇一:元宵节习俗

听妈妈说今天是元宵节,元宵节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人们要点起的灯笼、出门赏月、喜猜灯谜、共吃元宵、一家团聚。今年的元宵节与以往不同,它和情人节是一天,所以今天大街上特别的热闹。妈妈还说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所以要庆祝,寄托着人们对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在这里我祝福我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元宵节快乐!也祝愿我的好朋友们健康快乐!

篇二:元宵节习俗 周小涵

今天早上我问妈妈今天是不是元宵节?元宵节都会做些什么? 元宵节又叫上元节。按照我国的习俗,“元”指月亮正圆,一年当中有三个“元”,正月十五称为“上元”,七月十五称为“中元”,十月十五称为“下元”;所以农历正月十五日那天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故此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听爸爸手在他小时候元宵节那天有闹社火,猜灯谜,大型的灯展,烟花表演,到了晚上除了一家人在一起吃元宵以外,小孩子还会外面打起灯笼等好多很好玩儿的游戏,可是为什么现在都没有了吗?我好想能像爸爸他们小时候一样过那样的元宵节。

篇三:元宵节习俗 杨博文

元宵佳节――正月十五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

清晨,天还没亮,窗外鞭炮齐鸣,烟花四起,我还在睡梦中,被不绝于耳的鞭炮声吵醒。爸爸、妈妈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来的?在厨房里忙着包汤圆,洗菜做饭。

元宵节的早饭刚过,叮咚,门铃响了,听到门铃声,我趴在猫眼上一看,原来是爸爸的同事,我打开了门说:“元宵节快乐!”叔叔也对我说:“元宵节快乐!”我热情地请他进屋坐。

进屋后,我接下了叔叔手里的礼物,在忙着给叔叔倒水,接着我给叔叔端上了水果,叔叔还夸我懂事了。爸爸和叔叔聊了起来。

叔叔要走了,我和爸爸把叔叔送到了门口给叔叔说了再见!欢迎您下次再来。爸爸摸着我的头说:儿子,你长大了。

篇四:元宵节习俗 刘子欣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的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 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 之夜,也是一元复始 ,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祝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被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篇五:元宵节习俗 燕一鸣

今天是正月十五元宵节,晚上,妈妈给我煮了些汤圆,还做了很多美味可口的菜,有:红烧带鱼、八宝饭、麻辣牛肉、炝莲菜、松花蛋我最喜欢的牙签肉……我们吃着香喷喷的饭菜,外面已鞭炮声声、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各种五光十色的烟花伴着噼里啪啦的是声音划过黑色的夜空,把天空装点的更加美丽。

我赶忙吃完饭,迫不及待、兴致勃勃地和妈妈也下楼放炮。我们放的炮有:龟兔赛跑、海底世界、金色喷泉、扇子炮、霹雳鞭。这些炮有的像五彩缤纷的闪光陀螺、有的像闪光的金色炮筒直入云霄 、还有的像一簇簇地鲜花美丽极了,我和妈妈都很开心。

元宵节真热闹啊!

篇六:元宵节看灯会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吃元宵,闹花灯,猜灯谜”是这一天的传统的来历。

容我先介绍一下元宵节的习俗和来历吧!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这天夜里叫“元宵”,它是大地回春的第一个月圆的夜晚。月圆有大团圆的含义,所以应该全家人相聚,共同“闹元宵。”在这天晚上,家家都要点花灯、吃元宵。元宵节放花灯起源于汉代的永平年间,当时是为了表示对佛教的崇敬,吃元宵的风俗起源于宋代。在南方,元宵又叫汤圆,也寓意团圆。这就是元宵的习俗和来历,知道了吧!

晚上,我和妈妈坐车前往中山公园,一路上,我看见了许多店家门前都挂着大红灯笼,有些还挂着形态各异的花灯,灯壁上的图案被灯光照得闪闪发光,给人感觉那是一盏价值连城的花灯,那种美感实在难以用言语表达。车上的人越来越多,恐怕是去看花灯的吧!到了,快下车!我拉着妈妈的手一下车就直奔向公园,到了正门,远远望去,到处是灯光,到处是人影,熙熙攘攘的,热闹极了,看来我是不虚此行啊!走进正门,一个大蓬映入眼帘,蓬顶布满了霓虹灯,一进去,到处流光溢彩,如同置身于光彩隧道一样。向右走,两边挂着各式各样的花灯,它们就像一个个窈窕淑女,可谓是“娇美动人”啊!咦,那是什么呀?我满脑打着问号,走进一看,是动画之城里的动画明星啊,他们一个个都是那么可爱,把我带进了童年时代看的动画片中!又走了一段路,瞧,那是一条巨龙,看它的龙须多长,从头到尾,一股英气感染了我,再看它那挺拔的身躯,真帅!而我们中国人是“龙的传人”,真棒!欣赏了一段,这时湖边聚满了许多人,我挤进去,是它们,你们猜猜?提示一下,跟我们的2015奥运会有关,猜对了吗?那就是──奥运吉祥物五福娃,它们摆着引人的姿势站在灯上,正向我们招手呢!

我还看见人群中的一幕幕:有的买了荧光棒或者荧光球,到处玩耍呢;有的在长椅上休息,一边赏灯,一边吃东西、玩乐;有的在大型的花灯前拍照,我想是要留个纪念吧!

一路观赏完,我和妈妈到海景好又多买东西。出来时,好又多办了一个猜灯谜活动。我上前看了一张,上面写着:土,打一数学用词。我想了一会儿,是……加减法(十加一 等于土);又看了一张,“黄绒毛,包似弓,打一食物。”我略加思索,我想到了,你猜猜?是饺子!找服务员一查对了,可惜没买够68元,没能领到奖品。但我的心比吃了蜜还甜!

啊,这真是一个既有趣又愉快的元宵夜晚啊,你有兴趣吗?下一次,也来参加吧!

[民族风俗作文元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家乡风俗

全文共 718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家乡位于安徽省西北部的一个小城市——涡阳。又被称“老子故里,道德之乡。”这里民风淳朴、人们热情好客,热爱生活,所以习俗也丰富多彩。其中就有一个传统节日——二月二。

“二月二,龙抬头。”传说农历二月初二前后是二十四节气的惊蛰。经历一冬的龙也在二月二这天被春雷惊醒了,抬头而起,所以也叫“春龙节”或“龙头节。”还有句俗语“二月二,龙抬头,天子下地,臣赶牛。”也就是意味着从这天开始,就告别农闲,开始劳作了。大家在这一天祈龙赐福,希望一年风调雨顺。在这一天吃的东西都和龙有关:吃春饼,称作吃龙鳞;吃馄饨,称作吃龙眼;吃面条,称作吃龙须;吃米饭,称作吃龙子……另外,还吃煎粉、炒豆子等。

为了讨吉利,在这一天,人们早上起床都要说:“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还有句俗语“二月二,龙抬头,家家小孩剃毛头,”所以家长为了给孩子讨个吉利,同时也是有一种望子成龙的期盼。所以,就在这天带孩子剪头。理发店门口都排成长长的队,理发师傅都忙得顾不上吃饭。

在我的家乡,有给男孩留辫子的习俗,也当然选在这天剃辫子。大摆筵席,广请宾客。男孩要盘腿坐在八仙桌上,有几个人抬着,唢呐手吹吹打打在前面引路,到村外的小桥上或小河边举行剃辫子仪式。

剃辫子的师傅要说唱祝福歌,祈祷孩子一生平安,长大金榜题名。而且,要看孩子有几位舅舅,就把辫子分成几缕,每个舅舅分一缕,舅舅拿到头发,要给孩子红包。然后把几缕头发用红纸包好,系在鸭子的腿上或鲤鱼的背鳍上,放入河里,众人会一哄而上抢鸭子或鲤鱼。也把仪式推向了高潮。

另外在二月二这天,农村还有“围仓“的习俗,就是在房前屋后,用青灰围成大大小小的圆圈,就是期盼今年是个大丰收。

我们家乡有着浓厚的民俗特点,需要我们传承、保护。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春节的风俗

全文共 413 字

+ 加入清单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要向长辈讲好话,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盛放飞帖之用。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