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百闻不如一见的成语故事及解释精选3篇 作文题目(精品20篇)

植树指种植树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植树的传统,涌现出了许多崇尚植树造林的趣闻佳话。植树以清明时节为最佳,此时气候温暖,春雨飞洒,利于树苗成活。植树造林对于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减轻大气污染具有重要意义。3月12日为中国的法定植树节。这里小编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百闻不如一见的成语故事及解释精选3篇 作文题目优秀作文,欢迎参考借鉴,希望能帮助到您。

浏览

2266

作文

1000

篇1:济时拯世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296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称:济时拯世

成语拼音:jì shí zhěng shì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人挽救社会。

实用性:生僻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联合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济:救助。形容拯济救助时世。

成语来源: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崔骃列传》:“且济时拯世之术,岂必体尧蹈舜然后乃理哉?”

成语造句:他有济时拯世的雄心壮志。

济时拯世的成语故事

汉桓帝时期,涿郡人崔骃喜欢研究典籍,写了《政论》议论时政,他认为汉朝经历了350多年,积弊很深,应根据当时情况制定法律,解决急需解决的问题,才能补漏纠错、济时拯世。他的理论在任五原太守时充分得到实践。

济字开头的成语

济时拯世

包含有济字的成语

同舟共济 济时拯世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期期艾艾成语故事

全文共 555 字

+ 加入清单

释义:

形容口吃的人吐词重复,说话不流利。

出处:

“期期”出自汉·司马迁《史记·张丞相列传》:“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艾艾”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邓艾口吃,语称艾艾。”

故事

据史书记载,汉初有个大将军叫周昌,他为人正直,敢于进谏,只是有些口吃。周昌跟随刘邦入关破秦,担任中尉,后升为御史大夫。当时,刘邦平定天下已久,政治平和,便想废长立幼,废掉太子刘盈。这个举措无疑会给刚安定的汉朝带来一次大动荡,而且自古以来废长立幼都会留下几世争位的局面。周昌坚决反对刘邦的做法,可因为口吃,表达意思很吃力,最后索性脱下官帽道:“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意思是:“我虽不善言辞,但是知道此事不能这么办,如果陛下想废除太子,我就不服从您的命令了。”他这一结巴逗笑了满朝的文武百官,连刘邦也跟着笑了,于是这件事暂且被搁一边。

三国时期,魏国有个大将叫邓艾。邓艾作战勇猛,无人能敌,但他也有口吃的毛病,常常把自己的名字说成“艾……艾”。一次,晋文王和他开玩笑说:“你总是说‘艾……艾’,到底有几个艾呀?”邓艾很巧妙地利用《论语·微子》中的一个典故回答说:“凤兮凤兮,难道不是一个凤?”后来,人们就用“期期艾艾”这个成语来形容人说话不流利。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旱魃为虐成语故事_400字

全文共 347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hàn bá wèi nüè【典故】旱魁为虐,如惔如焚。

《诗·大雅·云汉》

【释义】旱魃:古代传说中能赞成旱灾的怪物;虐:灾害。指旱灾。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发生旱灾

【结构】主谓式

【相近词】旱魃为灾

【相反词】河伯为患

【同韵词】众星拱月、炎天暑月、眉飞色悦、丰屋之戒、烟花风月、低低切切、丰功懋烈、焚林而猎、大千世界、水底摸月、......

【年代】古代

【谜语】旱灾

成语故事】传说黄帝的女儿魃因为身体里有大量的热能,她所到之处就经常发生旱灾,人们很不欢迎她,认为她是瘟神。黄帝把她安置在赤水北方。她只好夜间出来活动,与那些夜叉们在一起,但是他们也经常干坏事,旱灾也时常发生

【成语举例】而地震之后,雾气白浊,日月不光,旱魃为虐,大贼从横,流血丹野,庶品不安,谴诫累至,殆以奸臣权重之所致也。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韦编三绝成语故事

全文共 398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称:韦编三绝

成语拼音:wéi biān sān jué

成语用法:作谓语、宾语;指人读书勤奋。

实用性:生僻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主谓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韦:熟牛皮。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刻苦。

成语来源: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成语造句:清·郑燮《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越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韦编三绝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能阅读。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有相当的重量。

韦字开头的成语

韦编三绝

包含有韦字的成语

韦编三绝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分鞋破镜的成语故事_500字

全文共 399 字

+ 加入清单

【拼音】fēn xié pò jìng

成语故事】宋人程怀鹏举被掳到张万户家作奴隶,娶张所掳宦家女某氏作妻。某氏见程怀鹏举才貌非凡,不是久居人下的人,多次劝程逃跑。程怀疑妻子受张唆使试探自己,向张报告,某氏因此被逐。某氏临行,脱下绣鞋一只与程交换,期望日后相见。

【典故】唐·孟棨《本事诗·情感》载,南朝陈徐德言娶陈后主妹乐昌公主为妻,公主有才貌。陈亡之际,德言料不能夫妻相守,于是破一镜,夫妻各执一半,相约日后合镜相会。

【释义】比喻夫妻分离。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夫妻之间

【结构】联合式

【近义词】分钗破镜

【反义词】破镜重圆

【同韵词】白日梦、心安神定、有幸有不幸、打牙打令、哑子做梦、挟主行令、积善余庆、帘窥壁听、祝鮀之佞、班师得胜、......

【示例】明·陶宗仪《辍耕录·贤妻致贵》载,宋程鹏举被虏于张万户家为奴,……娶张所虏宦家女某氏为妻。……妻临行,脱绣鞋一只换程鞋一只,期望日后执此相见。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划粥割齑成语故事

全文共 925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拼音]    huà  zhōu  gē  jīu

[成语解释]    把粥划成若干块,咸菜切成碎末。

成语故事

范仲淹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他不仅在政治上有卓越贡献,而且在文学、军事方面也表现出非凡的才能。著名的《岳阳楼记》就是出自他手,文章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深为后人喜爱,广为传诵。

他在担任陕西西路安抚使期间,指挥过多次战役,成功抵御了外族的入侵,使当地人民的生活得以安定。西夏的军官互相告诫说:“小范老子(指范仲淹)胸中有数万甲兵。”话里对范仲淹充满敬畏之心、这在北宋的历史上是罕见的。

牐牱吨傺椭所以有这样杰出的才能,与他在青少年时期的刻苦努力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早年的辛勤耕耘,换来了日后的丰硕果实。

牐牱吨傺偷淖婕原来是陕西影州,迁到江苏吴县是后来的事情。他不到3岁时,父亲因病故去。他随着母亲改嫁到朱家。十几岁时,范仲淹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便辞别母亲,只身来到应天府书院,拜当时著名学者感同文为师,学习经邦治国的知识,立志报国为民。在应天府书院期间,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他把粥划成若干块,咸菜切成碎末(划粥割齑),当作一天的饭食。

牐犚惶欤范仲淹正在吃饭,他的同窗好友来看望他,发现他的伙食非常糟糕,于心不忍,便拿出钱来,让范仲淹改善一下伙食,范仲淹很委婉但十分坚决地推辞了。他的朋友没办法,第二天送来许多美味佳肴,范仲淹这次接受了。

牐牴了几天,他的朋友又来拜访范仲淹。他吃惊地发现,他上次送来的鸡、鱼之类的佳肴都变质发霉了,范仲淹连一筷子都没动。他的朋友有些不高兴地说:“希文兄(范仲淹的字,古人称字,不称名,以示尊重),你也太清高了,一点吃的东西你都不肯接受,岂不让朋友太伤心了!”

牐牱吨傺托α诵λ担骸袄闲治蠼饬耍我不是不吃,而是不敢吃。我担心自己吃了鱼肉之后,咽不下去粥和咸菜。你的好意我心领了,你千万别生气。”朋友听了范仲淹的话,更加佩服他的人品高尚。

牐犚淮危有人问起范仲淹的志向,范仲淹说:“不是当个好医生,就是当个好宰相。好医生为人治病,好宰相治理国家。”这种不为个人升官发财而读书的伟大抱负,让周围的人非常敬佩。后来,范仲淹当了参知政事,提出许多利民富国的措施,实现了自己当年的志向,成为一代名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成语故事书读后感

全文共 249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读了一篇成语故事叫《熟能生巧》,故事讲了北宋有一个射箭高超的人叫陈尧咨,他很骄傲和得意,可是,有一个卖油的老人对他的箭术不以为然,老人说:“你这也没什么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而已。”说着老人把一个铜钱盖在盛油的葫芦口,又取勺油向葫芦里倒,整勺油都倒完了,铜钱中间的孔外没有沾一滴油。老人对陈尧咨说:“我这也没什么奥妙,只不过是熟练而已。”

读完这篇故事,我深深的感到做任何事情都要勤学苦练才能熟能生巧,我这几天写数字‘8’老是写不好,我相信只要我坚持天天练习,肯定能把数字‘8’写得非常漂亮。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雪四字成语解释

全文共 1662 字

+ 加入清单

1、花飞舞:雪花在天空中飞舞。比喻雪花飘落情景,像跳舞一样。

2、雪花透亮:形容雪花白透。

3、迎风冒雪:顶着寒风,冒着大雪。常形容旅途艰辛。

4、漫天风雪:漫天,满天。满天风雪。形容风雪很大,弥漫了天空。

5、萤窗雪案:形容刻苦读书。

6、白雪皑皑:形容雪花堆积了很多。

7、雪舞轻扬:形容雪花飞舞。

8、冰天雪地:形容冰雪漫天盖地。

9、冰消雪融:冰雪开始融化。

10、轻舞飞扬:形容雪花轻轻飞扬。

11、雪意涔涔:雪花不止下。

12、玉树琼枝:白雪覆盖树。

13、茸茸雪片:必须雪花软绵。

14、纷纷扬扬:形容雪、花等多而杂乱地在空中飘舞。

15、大雪封山:是雪很大很大,把山都掩埋起来了。比喻雪下得很大,积雪很厚。

16、大雪盈尺:形容雪堆积很厚。

17、冰冻三尺:形容雪多,且厚。

18、雪雾弥漫:带雪大雾漫开。

19、风雪交加:暴风雪一齐袭来。形容天气十分恶劣。

20、银装世界:形容雪花堆积了整个世界。

21、粉装玉砌:冰雪覆盖万物,像是玉雕。

22、大雪茫茫:雪很大,且多。

23、洁白无暇:形容雪花洁白没有杂质。

24、白雪飘扬:形容雪花飞扬。

25、玉琢银装:形容雪覆盖大地。

26、雪花飞舞:雪花落下,像跳舞一样飞扬。

27、银装素裹:形容雪花覆盖着万物。

28、瑞雪纷飞:吉祥雪花飞洒漫天。

29、冰封雪飘:冰铺满地,雪花飞舞。

30、云起雪飞:如云兴起,如雪飘飞。

31、雪飘如絮:飞散雪花像柳絮一样。

32、狂风暴雪:狂风:很大风。:暴:肆虐。雪:下雪。形容风大,雪肆虐地下着。也形容冬天环境恶劣。亦比喻猛烈声势或处境险恶。

33、银装素裹:形容雪后一片白色世界。银、素:白色。裹:包。从上到下没有一点彩色,非常素洁,干净,一般用来形容下雪后美丽景致。

34、晶莹剔透:形容雪花晶莹可爱。

35、白雪阳春:指高雅艺术。

36、漫天飞雪:雪飞扬了满天都是。

37、冰凝雪积:形容冰雪堆积。

38、堆银彻玉:形容雪堆。

39、大雪封山:大雪封住了山。

40、漫天雪花:漫天,满天。漫天都是飞舞雪花。比喻雪很大。

41、山舞银蛇:山岭好像银白色蟒蛇在飞舞。

42、雪花飘飘:描写下雪时,雪花飘落下来时情景。

43、风雪之夜:风雪交加夜晚。

44、雪碗冰瓯:形容碗、盆器皿洁白干净。也比喻诗文清雅。

45、银粉玉屑:形容雪花。

46、瑞雪飞舞:吉祥雪花飞洒漫天。

47、大雪纷飞:雪片大量飘落样子。形容雪下得大。

48、白雪飘扬:白色雪花扬洒在空中。

49、银花珠树:形容书上堆满了雪花。

50、冰天雪地:冰雪覆盖满天都是。

51、鹅毛大雪:形容雪花很大,像鹅毛一样。

52、弥天大雪:形容雪大。

53、雪窖冰天:到处是冰跟雪。指严寒地区。

54、冰天雪窑:到处是冰跟雪。指严寒地区。

55、雪晴美景:雪地上晴天,很美。

56、玉树琼枝:雪挂满了枝头。

57、银蝶飞舞:形容雪花飞舞。

58、风雪交加:有风又有雪。

59、雪化冰消:冰雪融化。

60、雪窖冰天:到处是冰跟雪。形容天气寒冷,也指严寒地区。

61、大雪纷飞:纷:多而杂乱。雪花大量飘落样子。形容雪下得大。

62、雪压冬云:即冬云压雪,指雪稠云低样子。

63、白雪晶莹:白雪晶莹剔透。

64、银光耀眼:形容雪花光洁,反射出来光芒很耀眼。

65、冰天雪窖:窖:收藏物品地下室。到处是冰跟雪。形容极为寒冷景象。

66、雪兆丰年:指冬天大雪是来年丰收征兆。

67、鹅毛大雪:像鹅毛一样雪花。形容雪下得大而猛。

68、洁白无瑕:洁白,指没有其它颜色污染白色。无瑕:指没有瑕疵(斑点)。原指纯白无斑点玉,现用来比喻没有缺点或污点。

69、万里雪飘:万里雪花飘。

70、原驰蜡象:高原上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

71、梅雪争春:形容雪跟梅花。

72、玉鳞飞舞:形容雪花纷飞。

73、银霜满地:雪花铺了一地。

74、玉树银花:形容雪覆盖在树枝上。

75、雪花飘飘:雪花飘在空中。

76、白霜铺地:形容雪花铺满了地面。

77、晶莹如玉:形容雪白而亮像玉一样。

78、白雪皑皑:皑皑:洁白样子,多用来形容霜雪。洁白积雪银光耀眼。

79、银霜遍地:形容雪铺了一地。

80、雪虐风饕: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形容天气非常寒冷。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下笔成章成语故事及释义

全文共 446 字

+ 加入清单

曹植,字子建,自幼聪明伶俐,喜欢诗、辞、歌、赋十几岁时就能诵读名篇数百,而且也非常会写文章。所以,很多人都称他是个“奇才”。”

曹操对自己儿子的才气也非常赏识,但又觉得很奇怪。有一次,曹操看了曹植的文章后,心里觉得曹植的文章确实写得不错,但也不免有些怀疑这文章是请入代写的。于是,曹操就把曹植叫到了跟前,认真地盘问道:“你的文章我看过了,写得不错,是不是请别人代你写的呀?”

曹植赶忙给父亲跪下,禀告道:“不是的,我能够言出为文,下笔成章,如果您不相信,可以当面考我,怎么能说我是请别人代写的呢?”曹操听了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说:“不是,那就好啊:”

不久,曹操在官城建造的铜雀台竣工了,就让几个儿子都上去看看,并叫他们每人都写出一篇辞赋来,试一试他们的文采。曹植拿起笔来就写,一会几工夫就写好了。这就充分证实了曹植自己说过的那句话:“言出为论,下笔成章。”

太祖尝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

释义

一挥动笔,就写成文章。形客文思敏捷,文章写得很快。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头上著头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549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字】头上著头

【汉语拼音】tóu shàng zhuó tóu

【近义词】:床上安床、床上安床、头上著头

【反义词】:必不可少

【成语出处】

1、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九:“饶你道有什么事,犹是头上着头,雪上加霜。”

2、宋·黄庭坚《拙轩颂》:“头上安头,屋下盖屋,毕竟巧者有余,拙者不足。”

【成语解释】比喻多余和重复。

【头上著头造句】这种头上著头的事还是不要做了,白白浪费时间。

【头上著头的成语故事

出自唐·希运禅师语:“语默动静,一切声色,尽是佛事。何处觅佛?不可更头上安头,嘴上加嘴。”文学家强调写诗时,诗人要有自心独特的悟解与创造亦用此语。如宋·吴可《学诗诗》:“学诗浑似学参禅,头上安头不足传。”又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九:“饶你道有什么事,犹是头上着头,雪上加霜。”宋·黄庭坚《拙轩颂》:“头上安头,屋下盖屋,毕竟巧者有余,拙者不足。”元安在临终时对大众说:“我不是明天就是后天要同你们告别了,今有一事问汝等:若道这个是,即头上安头;若道这个不是,即斩头求活”。所谓“这个,就是禅宗“直指”的“心印”,教中称为“平等不二”的本体——“如如”。“心印”或本体是不能通过“理路”去进行思量分别的。说有,就“增益谤”,喻如“头上安头”;说无就是“减损谤”,喻如“斩头求活”,如此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仰各知照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401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字】仰各知照

【汉语拼音】yǎng gè zhi zhào

【近义词】:上情下达、上传下达,上映下复

【反义词】:对牛弹琴

【成语出处】在古代的下行公文里,“仰”有命令的意思,“知照”指通知、关照。布告属于下行公文,因此,传统的布告在结束正文时要求下属知晓并遵行布告的内容,就会用“仰各知照”一语。这个词语在纯语体的公文里较少人使用。

【成语解释】仰各知照,一体遵行。意思就是,这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大家知道就好了,照着办就是了。另一个意思也是,你们大家抬着头听好了,乖乖听话喔!好一副高高在上的官威啊。

【仰各知照造句】公司的文件大家都仰各知照的执行下去。

【仰各知照的成语故事

县衙门外贴出一张告示,上面写着:“兹有赵老汉失窃一案,经本衙追查,殊难破案。今念赵某孤老无依,实属可悯,望离赵老汉家五百步以内的乡邻,务在今日辰时,齐到县衙内院商议赒济之事,仰各知照,不得有违。”告示一出,整个街坊就热闹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舌绽莲花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491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给大家说说舌绽莲花的出处和舌绽莲花的意思是什么,这个典故来自佛家,指讲经讲的好,化为朵朵莲花。原词为舌灿莲花。多为褒义词指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说的好。 形容人口才好,能言善道,有如莲花般美妙。

舌绽莲花

【词目】:舌绽莲花

【示例】:我舌绽莲花地抛出了一大堆的极富诱惑力的诱饵,果然,他们的表情越来越缓和,甚至惊讶,他们想都想不到跟了大唐走,竟然全部都是好处。--晴了《调教初唐》第565章

所谓舌绽莲花,即是儿子滥用语汇强词夺理之时。--舒婷、陈思《Hi十七岁---和儿子一起逃学》

有心计的女人,都是舌绽莲花的女人,她们时刻提防祸从口出,她们从不背地论人是非,她们懂得赞美别人,她们懂得倾听,她们在适当的时候知道保持沉默,她们都是真正的"语言贵族"。-- 方明《做女人就是要有心计》

雨下的很大,我觉得烦透了,人家是舌绽莲花,我是舌绽溃疡。

饭桌上不精于像别人那样舌绽莲花,八面玲珑,牌桌上也不长于各种游戏都能信手拈来。

【近义词】:口吐珠玑;口若悬河;巧舌如簧;三寸之舌;娓娓而谈;巧言善辩;伶牙俐齿;妙语连珠

【反义词】:笨嘴拙舌;期期艾艾;拙口钝腮;支支吾吾;张口结舌;木讷寡言;哑口无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朝三暮四的成语解释及故事

全文共 697 字

+ 加入清单

朝三暮四故事

从前,宋国有个老头儿,很喜欢猴子,他家里养了一大群。时间长了,他能了解猴子的脾气秉性,猴子也能听懂他说的话。老头儿愈发喜欢了,宁愿减少全家的口粮,也要让猴子吃饱。

由于猴子的食量太大,老头儿家里的存粮一天比一天少了。他想限定一下猴子吃食的数量。就向猴子宣布:“从今天早饭起,你们吃的橡实要定量,早上三个,晚上四个,怎么样,够了吧?”猴子听了一个个都呲牙咧嘴,乱蹦乱跳,显出很不满意的神色。老头儿见猴子嫌少,就重新宣布:“既然你们嫌少,那就早上四个,晚上三个,这样总够了吧?”猴子听说早上从三个变为四个,都以为是增加了橡实的数量,一个个摇头摆尾,伏在地上,咧着大嘴直乐。

朝三暮四的寓意

早上三个、晚上四个变为早上四个、晚上三个,总数还是七个,猴子却高兴得眉开眼笑,以为吃的东西增多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看事情要看整体,要看本质,不要被不同的形式迷惑。

“朝三暮四”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批评反复无常的行为。

朝三暮四文言文

宋有狙公者①,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②,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③,充狙之欲④。

俄而匮焉⑤,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⑥:“与若芧⑦,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列子》

朝三暮四的意思

①狙公——养猴子的人。狙(jū),猴子。

②解——理解,懂得。

③损——减少。家口——家中人口。这里指家中人口的食粮。

④充——满足。

⑤俄而——不久。匮(kuì)——贫乏。

⑥诳(kuáng)——欺骗。

⑦若——你,你们。芧(xù)——橡树的果实。

朝三暮四打一生肖

其实看了原文,大家应该也知道谜底了把,答案就是"猴"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霜露之疾的成语故事及出处

全文共 335 字

+ 加入清单

汉朝的公孙弘年轻时很穷,在海边放猪。四十岁时开始学习《春秋》,六十岁时,汉武帝广招天下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被征为博士。七十六岁时公孙弘当了丞相,封平津侯。虽然贵为三公,但公孙弘生活却很简朴,每顿饭只有一个荤菜,把自己的俸禄都给了故人宾客,家里没有什么余财。

后来淮南王和衡山王谋反,朝廷追拿其党羽正紧的时候,公孙弘却生病了。他觉得自己关键时刻不能给国家出力,给汉武帝上书请求辞职。汉武帝回信说:“……你不幸得了小病,就像寒霜朝露一样,很快就会好的,目前朝廷还有许多重要的事情等着你,你看看医生,休养休养,好了就回来,为什么要辞职呢?”又赐给他牛酒和各种布帛,做为养病之用。不久,公孙弘的病好了,就又上朝理事了。

霜露之疾”形容病很轻,很快就会痊愈。

(出自《汉书公孙弘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成语故事_800字

全文共 725 字

+ 加入清单

秦朝末年,各路起义军中有两支最大的力量,这就是刘邦和项羽的队伍。他们曾经约定,谁先攻下秦朝首都咸阳,谁就在关中一带为王。

结果,刘邦先攻破了咸阳,控制了函谷关。

项羽因此非常生气。他想我有四十万大军还没称王,你十万人马居然称王啦!于是要找刘邦决战。

项羽的一个远房叔叔项伯与刘邦的谋士张良很要好。听到这消息,他连夜告诉张良,劝他赶紧离开。张良不愿背叛刘邦,经张良介绍,刘邦热情地接待了项伯,并与项伯结为儿女亲家。项伯劝刘邦亲自去向项羽解释、道歉,以避免这场大战。

第二天,刘邦带着一百多人亲自去鸿门向项羽陪礼道歉。项羽的谋士范增劝项羽在酒宴上除掉刘邦。宴会上埋伏了一批武士,约定项羽一举杯,就立即动手。

在宴会上,刘邦对项羽态度谦卑,处处陪着小心。那项羽是个直性于,被刘邦哄得渐渐高兴起来,根本不再想杀他了。所以对范增的几次示意,都没有反应。

范增眼看没按计划进行,就把项羽的堂兄弟项庄找出来说:“项王太仁慈了。你快进去借舞剑为名,趁机杀了刘邦。”

项庄回来便到宴会上敬酒,并请求让他舞剑助兴。只见剑光闪闪,项庄越舞越靠近刘邦。项伯担心出事,对项羽说:“一人独舞,兴致不高,让我和他对舞吧!”项伯也拔剑起舞,暗暗地用自己的身体挡着刘邦,使项庄找不到下手的机会。

张良看到这种情况,赶忙出去对刘邦的武将樊哙说:“现在项庄舞剑,他的用意就是要杀沛公啊!”樊哙一听,立即拿起武器,闯到宴会上。

在张良、樊哙的保护下,刘邦终于借机离开宴会,安全地回到自己的军营。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鸿门宴”的故事。后来张良说的“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演化成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成语。“沛”本是地名,刘邦曾在那里作过官,所以沛公指刘邦。这个成语用来比喻行动或言语隐约针对某一个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高山流水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全文共 1016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高山流水也比喻乐曲高雅精妙非常流畅。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该词的成语故事解释,欢迎查阅,谢谢。

【汉字书写】:高山流水

【汉语注音】:gāo shān liú shuǐ

【成语出处】:战国.郑.列御寇《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成语语法】:联合式;作宾语;比喻乐曲弹奏得十分高妙。

【高山流水的意思】:比喻知己或知音难遇。也比喻乐曲高雅精妙非常流畅。

【高山流水的近义词】:阳春白雪、知音难觅;

【高山流水的反义词】:下里巴人;

【高山流水的故事】

俞伯牙是春秋时期赫赫有名的琴师,他的琴艺在当时是一绝。俞伯牙小时候尽管专心致志的学琴,但对自己的弹奏常常都不满意,始终找不到感觉。老师语重心长对他说:“山东蓬莱岛,你找个时间到那儿去看看吧。”俞伯牙乘船到了那里,举目眺望,只见天地之间大自然的美景尽收眼底,排山倒海的波涛,波涛汹涌的浪花,盘旋在高空的海鸟,郁郁葱葱的树木,拂面而来的海风,苑如进入人间仙境……俞伯牙突然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情不自禁的弹奏起来,如流水般的音乐顿时倾泄而出,大自然的美妙和谐也融入音乐之中。俞伯牙体验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从此俞伯牙琴艺突飞猛进。之后的一天夜里,俞伯牙坐在船上,感受着清风明月,灵感再次大发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闻之不禁让人陶醉其中。“好琴!”忽然岸上传来拍案叫绝的声音,俞伯牙闻声看见一个樵夫在岸边站着。他如遇知音般请樵夫上船,举杯共饮并为他演奏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实事求是地赞道:“美妙的琴声雄伟而庄重,像是耸入云霄的泰山!”当他弹奏进入又一个高潮时,椎夫又说:“如此开阔,我像是看见了波涛滚滚的流水!”俞伯牙激动地说:“原来你就是我一直在找的知音啊!”樵夫的名字叫钟子期,从那以后他们就成了推心置腹的好朋友。人生的一大享受莫过于和自己志趣相投的朋友在一起啊!

【高山流水例句】

明.孙仁儒《东郭记.井上有李》:“烟风萝月无烦实,高山流水味可咀。”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五五回:“添四客述往思来,弹一曲高山流水。”

宋.罗泌《路史前纪.禅通纪三》:“高山流水,固不在乎弦尔。”

【高山流水造句】

他的作品竟如高山流水、湖山云海般令人叹为观止,笔墨之间似乎更浸透着他浪漫的灵魂。

当身心疲惫不堪的时候就同溪流一起嬉戏,聆听溪流发出美轮美奂的音乐,犹如高山流水一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关于三顾茅庐的成语故事400字

全文共 499 字

+ 加入清单

有人向刘备推荐诸葛亮,说他是当世的奇才。

刘备就带着关羽和张飞来隆中拜见诸葛亮。谁知诸葛亮不在家,不知道上哪儿去了,也不知何时回来。刘备惆怅不已,只好返回。

过了几天,刘备准备再去隆中。张飞说:“派个人去把他叫来就可以了。”被刘备叱责了一顿。三人走到半路,下起大雪来。张飞又说:“天寒地冻的,不如回去吧。”刘备不听。不想诸葛亮又不在。刘备叹息道:“我刘备这样没福,不能见到先生。”恋恋不舍而归。

过了年。刘备选了个好日子,准备再去隆中。关羽说:“哥哥去了两次了,我们的礼数也够了。想是诸葛亮没本事,躲起来不敢见我们。”张飞说:“不用哥哥去,我去将他捆来。”刘备不要他们同行,关张不敢再劝。这次诸葛亮在家,正在草堂上午睡。刘备不敢惊动,张飞说:“我去后院放一把火,看他还睡。”刘备把关张赶到大门外,自己在草堂的台阶下等了两个时辰,等到诸葛亮睡醒、更衣后,下拜说:“涿郡的村夫刘备久闻先生大名。”

在草堂上,诸葛亮向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见刘备态度诚恳,终于答应帮助他。有了诸葛亮,刘备才得以实现自己匡扶汉室的宏图。

三顾茅庐是说要想得到别人的帮助,首先必须端正自己的思想,也就是要正心,要拿出请求别人的态度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成语盲人摸象的故事及解释

全文共 875 字

+ 加入清单

盲人摸象故事

据古代印度佛经中讲,古时印度有一个小国,国王名叫镜面王。他信奉释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诵经,十分虔诚。可是,国内当时流行着很多神教巫道,多数臣民被它们的说教所迷惑,人心混乱,是非不明,很不利于国家的治理。镜面王很想让其臣民们都归依佛教,于是就想出了一个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现身说法教育诱导他们。镜面王吩咐侍臣说:“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来。”使者很快就凑集了一群盲人,带领他们来到王宫。

使者走进宫殿向镜面王禀报说:“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现已带到殿前。”镜面王说:“你明天一早带领盲人们到象苑去,让他们每人只能触摸大象身体的一个部位,然后马上带他们来王宫前广场。”

盲人摸象

第二天上午,镜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数万平民聚集在王宫前的广场上,沸沸扬扬的人们交头接耳,谁也不知道国王将要宣布什么重大的事情。不一会,使者领着盲人们来到了镜面王的高座前,广场上的人们顿时安静了下来。镜面王向盲人们问道:“你们都摸到大象了吗?”盲人们齐声回答说:“我摸到大象了!”镜面王又说:“你们每个人都讲述一下大象是什么模样的!”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来说:“禀告圣明的国君,大象就像一只盛漆的大圆桶。”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说:“大王,大象应该像一把扫帚。”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说:“大王,大象确实像大鼓。”随后,摸到大象头部的说大象像大勺子,摸到大象牙的说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后部的说大象像棍杖,摸到大象耳朵的则说大象犹如簸箕。最后,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说:“圣明的大王,大象实在像一根粗绳索。”一群盲人分成了几伙,吵吵嚷嚷,争论不休,都说自己正确而别人说的不对。他们又纷纷到镜面王前争辩说:“大王!大象的模样确实像我说的那样!”这时,在场的臣民见此都大笑不止,镜面王也意味深长地看着众人笑了起来。

【出处】

《大般涅槃经》三二:“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甕,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解释

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罚不当罪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全文共 758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罚不当罪是指处罚和罪行不相当,多指处罚过重或过轻。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该词的成语故事解释,欢迎查阅,谢谢。

【汉字书写】:罚不当罪

【汉语注音】:fá bù dāng zuì

【成语出处】:战国.荀况《荀子.正论》:“夫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

【成语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可与“赏不当功”连用。

【罚不当罪的意思】:罚:惩罚;当:相当,相称。处罚和罪行不相当,多指处罚过重或过轻。

【罚不当罪的近义词】:蹊田夺牛、罪大恶极、罪不容诛、罪不当罚;

【罚不当罪的反义词】:罚当其罪、罪有应得、赏不当功、赏罚分明;

【罚不当罪的故事】

战国时期,赵国赫赫有名的思想家荀况主张刑罚要严明,对犯罪的应根据罪行的大小,给予相应的处罚,如果杀人不偿命,伤人不判刑,就会纵容犯罪导致社会动荡不安。有人说:“古代没有肉刑,只是象征性地用刑。”这种办法在昏乱的现代是行不通的。这样做犯罪行为将层出不穷,因为犯罪的人得不到应有的惩罚。荀况开诚布公地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一个人的地位要和品德相称,官职要和才能相称,赏赐要和功劳相称。如果不这样就会带来极大的不幸和严重的后果。“罚不当罪”这个成语来源于荀况的《正论》。原文如下:“夫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

【罚不当罪例句】

清.张廷玉《明史.列传第九十八》:“致朝廷之上,用者不贤,贤者不用;赏不当功,罚不当罪。”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谁个劣,谁个不劣,谁个最甚,谁个稍次,谁个惩办要严,谁个处罚从轻,农民都有极明白的计算,罚不当罪的极少。”

【罚不当罪造句】

他虽然是个放荡不羁的人,但却不致于恶贯满盈,所以这次对他的判决的确是有些罚不当罪。

法官必须明察秋毫,讲求实事求是,同一个案件主犯跟从犯受同样的刑罚,那肯定是罚不当罪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掘墓鞭尸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15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称:掘墓鞭尸

成语拼音:jué mù biān shī

成语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仇恨很深。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连动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挖开坟墓,鞭打尸体。形容凶恶或仇恨很深。

成语来源:西汉·司马迁《史记·伍子胥列传》:“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力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

成语造句:他干掘墓鞭尸的事情不得人心。

掘墓鞭尸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伍子胥因父与兄被楚平王所杀逃到吴国,帮助吴王阖庐攻打楚国,五战五胜,打到楚国都城郢城,楚平王已死,伍子胥为报杀父之仇,掘墓鞭尸,友人反对,伍子胥说:“吾日莫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掘字开头的成语

掘墓鞭尸

包含有掘字的成语

临渴掘井    掘墓鞭尸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