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鲍勃迪伦编年史pdf(经典13篇)

鲍勃·迪伦BobDylan,1941年5月24日-,原名罗伯特·艾伦·齐默曼RobertAllenZimmerman。美国摇滚、民谣艺术家。2024年10月13日,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为此小编给你们带来了鲍勃迪伦编年史pdf优秀作文,欢迎查阅,希望能帮助到您。

浏览

7165

作文

13

篇1:编年史读后感

全文共 400 字

+ 加入清单

目前在国内出版的鲍勃· 迪伦中文版著作仅一本,是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编年史》。《编年史》是鲍勃·迪伦历时三年在打字机上亲手敲出来的回忆录,记录了自己生命中种种非凡的时刻——初到纽约,签约哥伦比亚,遭遇创作瓶颈,家庭生活片段,点燃灵感火花,打破界限……这位民谣诗人用热情、怜悯和深邃的目光回顾往昔岁月,将逝去的黄金年代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2011年4月,70岁的鲍勃·迪伦曾连续在台北、北京、上海、香港举办演唱会,这也是迪伦首次在中国登台演出,令中国音乐人和广大粉丝兴奋不已。有人评论鲍勃·迪伦在北京的演出现场“放弃了一切华丽的包装和掩饰”“把5000多人的工体演出弄得像个酒吧”。

“所有伟大的表演家都拥有一双饱含深意的明眸。就是从那里,我看到了你看不懂的东西。我就想成为这样的演奏者。”这是鲍勃·迪伦的名言。他的人生注定是一部传奇,今天,传奇又多了一条注脚——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鲍勃·迪伦《编年史》读后感

全文共 656 字

+ 加入清单

称迪伦为音乐诗人,绝对是没有问题的。书中有一些段落,简直可以作为写文章的范本。

自己有感想的地方,顺手勾画了一下。下面是部分划线句子的摘抄。

“她没什么有趣的。但我希望能有个望远镜。”(在一场无聊的谈话中,迪伦把目光投向了街对面的办公室,看见一个女秘书在忙。)

“有一次她对我说幸福并不在任何一条路上,幸福本身就是那条路。他还教育我要待人和善,因为你将遇到的每个人都在打一场艰苦的战斗。”(迪伦的外婆对他的教导。)

“我做每件事情都很快。思考得快、吃得快、说得快、走得快。我甚至唱歌都很快。我需要让自己慢下来,如果我要成为一个言之有物的作曲家的话。”(然后迪伦去读1855-1865年间报纸的缩微胶卷。读完后,他说:)“我尽量多地往自己脑子里塞进这些东西,然后锁起来放在脑子里看不见的地方,不去碰它。我想以后我得叫辆卡车才能把这些东西运走。”

“麦克利什说他认为我是严肃的诗人,说我的作品将被以后的几代人当成试金石,说我是战后的铁器时代诗人,但我似乎从过去的时代继承了某种形而上的东西。”(诗人麦克利什对他的评价。反过来,他对这位桂冠诗人的评价是:)“我们中间的大多数人几乎没有离开过地面,他却已经到了月球。”

“我可以用到它。他在视觉、触觉和味觉上都散发出体面的气息,在它上面多少有点宇宙的灵性。”(他和李普曼等人一起获得普林斯顿的名誉博士学位。)

“和波诺在一起的感觉很像是在火车上吃饭——似乎你在移动,要去往什么地方。波诺有一颗古代诗人的灵魂,在他身边你得很小心。他能咆哮到几乎要引起地震。他还是个纸上谈兵似的哲学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编年史读后感

全文共 234 字

+ 加入清单

编年史》是美国传奇民谣歌手鲍勃·迪伦历时三年在打字机上亲手敲出来的回忆录,记录了自己生命中种种非凡的时刻——初到纽约,签约哥伦比亚,遭遇创作瓶颈,家庭生活片段,点燃灵感火花,打破界限……这位民谣诗人用热情、怜悯和深邃的目光回顾的往昔岁月,将那逝去的黄金年代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一位20世纪传奇人物平生所著的最不同寻常的私密自传

——《每日电信报》

一本彻底出乎意料的里程碑之作

——戈登·伯恩,《卫报》迪伦充满思想和迷人魅力的《编年史》让所有人为之惊艳——尼克·霍恩比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鲍勃·迪伦《编年史》读后感

全文共 603 字

+ 加入清单

当初买这本书也不是为了自己去看他。一周的时间,看起来却是如此的费劲,原因很简单:我不是迪伦迷。

还是喜欢扉页上那张经典的照片,叼着香烟怀抱吉他藐视众生的模样。我印象中的迪伦是一个不可一世的人物,有着出众的才华,从不为生计发愁,我行我素的做着自己的音乐,心无旁焉。

事实上的迪伦是一个谦虚地要命的家伙。整本书中满是他对别人的关注和赞美。这也是让我看不下去的原因,全是陌生的名字,可他们又于我们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想看的只是迪伦。

书中很多迪伦自己的表述,从中可以看出这个人的内心世界仿佛只有两件东西——民谣和政治。如果一个人关注一件事到这种程度,我想任何生活的琐事和困难都不会对它产生任何影响。这是一种生活的姿态,强者的姿态。

另外表达一下对出版社编辑的崇拜,我最早在北青周刊上看到这本书的推介,里面引用了一段话,非常精彩,就天真地以为这只是冰山一角,对整书充满了期待。结果当我看完整本书之后才发现,那一大段话就是全书的经典,编辑引用的就是珠穆朗玛。

不过像我这样一个对迪伦一无所知的人,在陌生的人名和对从没听过的音乐描述中,还是发现了很多值得关注的东西。那些令人敬佩的只言片语。还有一个脑子里充满灵感的音乐家对音乐感觉的形容,那些比喻句简直精彩得让人发狂!

对了,补充一句,买的时候我曾对出版社比较犹豫,果然在书中发现了错误。但是,最让人 不能忍的是我拿到书以后才在旁边发现几个很小的字——第一卷。妈的,你还要出几卷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编年史读书笔记

全文共 382 字

+ 加入清单

一个出身小镇的青年,怀抱音乐梦想,身无分文飘到纽约。在咖啡馆卖唱,刚开始时太稚嫩,仅靠观众的施舍和朋友的沙发解决温饱问题。但他积极学习,结交对自己事业有帮助的人们,并坚信自己一定能够成功。为此甚至不惜编故事一样编造自己的“传奇”经历,以制造神秘感和唤起人们的兴趣和尊重。

对人生的启发:(1)要有自信,并一如既往地努力;(2)积极结交对自己事业有帮助的人,并虚心学习;(3)成功路上如果能找到直接效仿的榜样,那就最好。榜样的先路可以比较容易学习。在模仿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有自己的风格;(4)为了成功,必要的时候耍点小手段,前提是不害别人。

其他特点:作者绝不隐讳迪伦的缺点。态度比较客观。鉴于迪伦刻意隐瞒自己的生活,因此对迪伦心理的刻画以及他与其他人交流的刻画有点一笔带过的感觉。不过,其他书倒是可以弥补这个欠缺,比如迪伦回忆录第一卷,以及苏西的《放任自流的时光》一书。

展开阅读全文

篇6: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经典语录

全文共 979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经典语录,欢迎大家阅读!

1、当你过度让自己自由懒散的时候,那么等待你的,就是一个名叫“罪恶”的家伙。

2、我从不刻意去写作一些事情,我只是灵光一闪然后把它记录下来,我一向很认真对待自己正在做的事情。

3、我先是一个诗人,然后是一个音乐家,实际上,不管是死是活,我都是一个普通人。

4、未来对我来说,应该是对每个人来说,都已成为过去。

5、如果你想要拥有梦幻般得经历,但你又很懒,我建议你不要再空想了,干脆去对着窗户外边发呆吧。

6、大学就像是养老院,实际上,更多人死在了大学里。

7、你不能企图去报复一个人,如果你恨他入骨,就应该想办法让他永远不能翻身。

8、如果我不是BOB?Dylan,也许我会从这个名字里找到许多答案。

9、世界上不会每件事都让你顺心,你能做的,只有在失败中获取经验,而不是埋怨世界不公平。

10、我还从未写过一首政治歌。歌曲拯救不了世界,我深有体会。

11、民-主从来都没有统治世界,我们只能把他放在脑袋里。

12、我不是万能的,我能做的最大的事情就是做好我自己。

13、人们从来不实践自己信仰 的,只追求快捷方便的。

14、英雄就是懂得责任与自由同在的人。

15、我接受这个混乱的世界,但不晓得他是否接受我。

16、你要抑制自己的野心,这样你才能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17、被关注是一种负担,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是因为他备受关注,所以我经常失踪。

18、一个真正的诗人,是不会告诉别人自己会写诗的。

19、没有人是真正自由的,连鸟儿都被天空束缚。

20、你可以喜欢我所拥有的,但你不一定非要得到我所拥有的。

21、你可以随时转身,但你绝对不可以后退。

22、不管你多么富有,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幸存者,一种是已经迷失的。

23、对于爱好音乐的人来说,只有两个选择,要么你选择努力争取辉煌,要么你选择什么也不是。

24、这世间的一切所谓的真-相,只不过是在积累一个巨大的谎言。

25、你不是忙着出生,而是忙着去送死。

26、音乐可以拯救众人,但它被商业绑架,这样的音乐太多,形同污染。

27、如果你希望世界上没有法律,你就要学会诚实。

28、无论谁生谁死,地球照样转。拿破仑取得那么大的成就,最终照样死于非命,生命 不会为任何一个人停留。

29、荣誉,你可以通过很多种方式得到,但从没有人思考过得到它意味着什么。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编年史读书笔记

全文共 264 字

+ 加入清单

据我所知,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我都不属于任何人。我有妻子儿女,我爱他们胜过世界上其他的一切。我竭尽全力为他们奉献,不让他们受到什么困扰,但最大的麻烦是媒体总想把我当成话筒、发言人,甚至是一代人的良心。这太可笑了。我所做的就是唱歌,这些歌直截了当,表现了巨大的崭新现实。据说我替整整一代人发出了声音,但我和这代人基本没什么相似之处,更谈不上了解他们。

我离开家乡不过十年,没有大声表达过任何人的观点。我的命运就是随遇而安,这与代表任何一种文明毫不相干。真实地面对自己,这是最重要的事。与其说我是一个花衣魔笛手,不如说我是一个放牛娃。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编年史》读后感

全文共 711 字

+ 加入清单

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想买这本书。我看过他的照片,听人说过他的事情,听过他几首歌,隐约觉得他身上有和我相似的东西。

“走进另一间房,这间屋子没有窗,只有一扇漆过的门……这里有各种各样的书……这些东西让你目瞪口呆……修昔底德《雅典将军》,写于耶酥诞生前四百年,讨论人性是任何优秀事物永远的敌人。修昔底德写到他所在时代的文字是如何改变了它们的原意,行动和观点是如何在一眨眼间改变的。感觉上好象从他的时代到我的时代什么都没变。……我通常翻书的中间,读几页,如果我喜欢就再从头读起。……我想读一读所有这些书,但那样我就不得不在养老院或其他什么地方。……我读的最多的是诗集。……”

“不管做不做矿工,让我气恼的是父亲说的那种关系和履历。我不喜欢它的发音,让我觉得被剥夺了某种权利。……金钱的承诺把我的乐队成员诱惑走了。我总是对我的奶奶抱怨这些事,她和我们住在一起,而且是我唯一的知己,她叫我别把这事当成是针对我个人的。……‘有些人你永远都赢不了。就让它去吧-让它自己慢慢消失吧。’……那些挖走我乐队的家伙都有家庭关系通向商会、市镇厅或商人联合会的高层。……这种家庭关系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让我感觉自己被扒光了。……有时这意味着一切,就是那种当你为了做而做的时候得到的承认,而你也由此真正懂得了你所做的事-只是还没人注意到。……我开始意识到,在我有足够的钱养活并留住我的乐队前,我必须得学会靠自己而不是靠乐队来演唱和演奏。关系和履历必须与我无关,但在那一刻我确实感觉好极了。”

“我非常喜欢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巴尔扎克十分有趣。他的哲学很简单明了,说基本上纯粹的物质化是治疗疯狂的解药。……你能从巴尔扎克先生那学到很多东西。……巴尔扎克非常逗。”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编年史》读后感

全文共 618 字

+ 加入清单

平安夜,外面很冷。于是,我洗好了澡,就窝在在公寓寝室,读鲍勃·迪伦的回忆录第一卷《像一块滚石》(PS:不过它的英文名并不是如此,而是Chronicles编年史)。那种悠然自得的叙述调子,一开始就吸引了我。读鲍勃的文字,就像在寒冷的冬夜我又洗了个暖乎乎的热水澡。全书洋溢着漫散流水般的语言,跳跃的叙述人和事,但是感觉很舒服,就像他的民谣和摇滚。我觉得回忆录的第一章尤其写得出色。“我站在起点,但并不意味着我是新手。”没想到鲍勃那双弹吉他的手在手动打印机上敲出来的语言也是如此的饱满和杰出。可能语言的品质来源于他的茂盛的自信和广阔的阅读。

整本书外人看来鲍勃·迪伦好像在有意避重就轻,他一字不提那些与他有关的音乐巨变和美国往事,但是,我觉得反而这才难能可贵。看那些站在风口浪尖上的人物,轰轰烈烈的故事并不重要,通过故事只能看到他们那张标签似的脸,却无法读到他们那颗平凡而勇敢的心。有些时候,琐碎的细枝末节反而更加真实。

我一般不怎么读名人传记之类的书,因为任何一段人生都是无法复制的。做观众还不如做舞台上的演员。相反,自传的作品我却较为喜欢,因为那里面有某种历史的特质。一个人的记录,就是关于世界最好的回忆。无数个个人的集合就是时代。书写的历史永远是私人化的,只有在个体那里才能找到真实的照片。

或许,面对一本书或者这个世界的一切,我们都想寻求解答,其实,就如同鲍勃·迪伦唱的“The answer is blowin in the wind。”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鲍勃·迪伦《编年史》读后感

全文共 440 字

+ 加入清单

两个多月前看这本书的时候,几乎搞成了行为艺术:每天看一段时间,放一张鲍勃·迪伦的唱片边听边看,结果听了不到十张就读完了——说明这本书内容不算厚实——现在还剩下十几张唱片,不知道是该继续听完,还是等他的第二本回忆录出来后再听。

在对摇滚乐稍有了解的人们那里,鲍勃·迪伦真是个如雷震耳的名字,他的传记书如果刻在以前的竹片上,早就“汗牛充栋”了,但是让鲍勃·迪伦自己来“我手写我口”出一本自传性质的书,还真是第一次,在国外读书界引起轰动不奇怪。迪伦的歌词一向天马行空,内容博大精深,让他写起书来自然在这方面很能得人好感,即使翻译过来有所损失,仍不时能遇到惊喜。

以前不少人把书名译为《编年史》,而看了这本书觉得应该译为《大事记》才对。本书只有五章,大多集中于迪伦艺术史上的几个时期。这本书时间线索较隐蔽,另外“涉及很多极其个人化的内容,要想理解,需要非常熟悉他的生平”(伍迪·艾伦语,原话非针对此书)才行。整本书就像一幅蒙太奇拼贴画,只有比较喜欢迪伦这个人,也有一定的耐心,才会读出味道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编年史读书笔记

全文共 1045 字

+ 加入清单

编年史》是美国传奇民谣歌手鲍勃•迪伦历时三年在打字机上亲手敲出来的回忆录,记录了自己生命中种种非凡的时刻——初到纽约,签约哥伦比亚,遭遇创作瓶颈,家庭生活片段,点燃灵感火花,打破界限……这位民谣诗人用热情、怜悯和深邃的目光回顾的往昔岁月,将那逝去的黄金年代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读这本书,实际上有必要把里面涉及的歌曲一一的再听一遍。看看当时作者是怎样的心情,写出了唱出了怎样的歌曲。诗言情、歌言志,作为歌手、诗人,写出来的文字一样是天马行空,充满了意识流的味道,很有典型的美国文学特色。这种文字的语言风格,很有点象最近读的李立扬的《带翼的种子》

虽然说本书的书名叫做《编年史》,实际上并不象史书那样严格按照年代次序一一地记录下来。重点不在于叙事,而在于把那时的感觉描写下来。事情都没有惊天动地的事情,都是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包括事业的起步发展经历云云。

里面涉及的人和事、地点,给阅读带来了许多困难。尤其是对于不了解鲍勃•迪伦的人而言,更是如此。当然,这点对于专业人士,如研究西方音乐史的,或者是鲍勃•迪伦本人的超级粉丝,可能并不成为障碍。

这种回忆式的随笔小说,因为描写的都是真实情况,并没有刻意营造的矛盾冲突,更多的是将意识、将思维无限地扩展,联想力极其丰富,想到什么就写下什么,不用顾虑什么起承转合之类的作文技巧。

诚如作者所说,当时的评论家们都把他称为美国青年一代的良心,实际上,鲍勃•迪伦自己内心清楚,他怎么能够代表那一代人呢,他只能代表他自己而已。所有的歌曲,只是他对于内心的一种表达,所以对于这样的高帽实在高攀不起。

作为一名歌手,能够有这样的文字水平的确了不起,比起现在有些明星写本书还需要别人捉刀代工要高明多了。即使对于鲍勃•迪伦不了解的人,也可以通过本书去了解他本人、包括他的歌。

的确是如此,对于西方音乐并不太了解地我,通过阅读本书,也去下载了鲍勃•迪伦的几首歌听,确实有天籁之感。虽然和原来听过的一些英文名曲有所区别,但其风格的独特则是深入人心。民谣风配上低沉的男音,透露出一丝沧桑之感。

只是对于阅读本书而言,如果想要更好地领略其中的内涵,还必须再做一些功课,对于当时的时代背景、鲍勃•迪伦的经历作一番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他的那些抒情话语、思维触角是为何而来。

虽然鲍勃•迪伦对社会还是有所反思的,甚至一度被人们称之为抗议歌手,那只不过是他把一些当下的事情写进了歌里而言,他不是政治家,不是写的政治宣言,只是把他的所想所感写出来而已,只是因所处的时代包围,闪现了一些时代特点而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编年史》读后感

全文共 842 字

+ 加入清单

他的黃金時代,也許在六十年代起八十年代完結前,這段時候的光榮和美妙你難以在書裡找到正面的描述。他會告訴你出道前他如何在紐約的酒吧,等待演出的機會等待錄唱片的機會等待發現自己的一剎那。後然他會告訴你成名後他如何厭惡別人冠他以時代的良心如何把威士忌倒滿一頭然後在超級市場裡裝瘋。當然也少不了他創傷地回憶自己的家,取代了當時抗議的群眾實際針對的對象,成為了一個幻覺般的障礙。換句話說,渴望看見社會改變的群眾,在靠近真正需要的政府前,先停站在他的家門前,彷彿事情的成敗端看他有否站出來串演當代摩西一角。

他還會告訴你造音樂的難處,我甚麼都不懂當然讀得津津有味。原來歌詞寫好了譜也寫好了,一首歌可能錄二十次都能有二十種演奏的方法二十種不同的感覺。情況就如當有二十種藥物聲稱能醫好一種病時你得保持清醒先別興奮,根據庸俗市場邏輯這是不可能發生的,因為一種藥醫得好其他藥也就是多餘的,藥物越多的唯一含意義就是該病並不容易醫得好。一首歌錄得越多版本,原因簡單得很就是因為沒有任何一個版本是令他滿意。

bob dylan在書裡面盡情地顯示他的困難失意,書名叫chronicle volume one(中譯的名字是《像一块滾石》或許太廉價了)唯把書翻遍你也許都沒法找到一個兩個具體的時間指涉,你想他告訴你甚麼時候發生了甚麼事,他卻只無盡強大的情緒和感受支撐起他走過的生命——他不僅迴避了述說他最光輝的日子,而即使他在談及光輝以外的日子,他也進一步抵抗閱讀幾乎必然伴隨的線性時間感覺,他也許只想以文字開拓出一片情緒的空間經驗的空間:你不會感到跟著他一直走,你只是被他騙進了他的心靈,你無所著力方向欠奉——你與他一樣無助。到最後,讀者大概不會擔心,dyaln的音樂都很好,唯他不做音樂不出唱片,寫東西相信也餓他不死。

他因為音樂,被捧為「叛逆的佛陀,抗議的牧師,異見的法皇,拒絕服從的男爵,寄生虫的領袖,變節者的國王,無政府的主教,頭等重要的人物」,但這樣的想象力這樣的修辭,我只怕別人會誤認他為作家,才華橫溢那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编年史读书笔记

全文共 2006 字

+ 加入清单

P18 大多数演唱者都想让人记住他们自己,而不是他们唱的歌,但我不在乎这些。对我来说,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记住我唱的歌。

P28 世界被炸得四分五裂,混乱像拳头一样打在每个新出生的人的脸上。

P31 路对面有个穿皮夹克的家伙正在给一辆积满雪的黑色水星蒙克莱尔车铲去冰霜。他后面,一位身着紫色袍子的牧师穿过敞开的大门,快步走过教堂的院子,赶着去履行神职。不远处,一个穿着靴子的光头女子使劲背一个大洗衣袋往街上走着。每天纽约都发生着一百万个故事,只要你愿意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们身上。这些故事一直都在你的眼前,混合在一起,但你得把它们分开,使其具有某种意义。

P34 我唱的民谣绝不轻松。它们并不友好或者成熟得甜美。它们可不会温柔地靠岸。我猜你可说它不商业。不仅如此,我的风格不合规则,无法被电台简单地分类。而这些歌曲,对我来说,比轻松的娱乐要重要得多。它们是我的感受器,指引我进入某种与现实不同的意识中,某个不同的境界中,某种自由的境界。

P43 她说:“有些人你永远都赢不了,就让它去吧——让它自己慢慢消失吧。”

P60 现在我注视着这间屋子,目光穿过后窗,看见曙光正射进来。消防出口的梯子上积了厚厚的冰。我向下看着走道,然后又向上看看一座一座的屋顶。又开始下雪了,覆盖了铺着水泥的大地。如果我在营造一种新的生活,那真是不是现在我看到的样子。我不想过旧的生活。如果有什么是我想要的,那就是我想要理解生活里的事情,然后摆脱它们。我需要学会怎样去浓缩事物和想法。事物往往太大,无法一次看清全部,就像图书馆里的所有的书——一切都放在桌子上。如果你能正确理解它们,你也许就能够把它们放进一段话或一首歌和一段歌词里。

P68 哈里是那种罕见的能散发出伟大气质的人物,而你希望他的气质有一部分能传染到你身上。这个人值得尊重。你知道他从不挑容易的路走,尽管他可以。

P70 民谣是难以琢磨的——是生活的真相,而生活多多少少是个谎言,但这就是我们想要的样子。如果民谣是另外一种样子,我们并不会感到舒服。一首民谣有超过一千张脸而如果你想演奏这首歌就必须认识所有这一千多张脸。一首民谣会有不同的意义而且每一刻都会不同。这取决于谁在演奏和谁在聆听。

P83 我不能准确地用文学表达我的追求,但我开始从原则上搜求它,就在纽约公共图书馆里搜索。

P102 整个城市都在我面前摇晃。我很清楚所有的一切都在哪里。本来没什么可担心的。它已经很近了。

P112 我有妻子儿女,我爱他们胜过这世界上其他的一切。我竭尽全力为他们奉献,不让他们受到什么困扰,但最大的麻烦是媒体总把我当成话筒、发言人,甚至是一代人的良心。这太可笑了。我所做过的就是唱歌,这些歌直截了当,表现了巨大的崭新现实。据说替整整一代人发出了声音,但我和这代人基本没什么相似之处,更谈不上了解他们。我离开家乡不过十年,没有大声表达过任何人的观点。我的命运就是随遇而安,这与代表任何一种文明毫不相干。真实在地面对自己,这是最重要的事。

P127 有时候你会想到一些你曾经遇到的事,从你生命的瓦砾中捡拾出一些陈旧的记忆。

P160 一首歌就像是一个梦,你努力想将其变为现实。它们像是你必须要进入的陌生国度。

P195 万物在夜晚生长。我的想像力在夜晚总是更好用。我不再对事物抱有偏见。有时候你会在错误的地方寻找天堂。有时候它就在你的脚下。

P218 对他(迪伦之父)来说,生活就是艰苦的劳作。他那一代人和我的价值观不同,所欣赏的英雄和音乐也不同,他也不敢肯定真理能让任何人自由。他注重实际,经常提些模棱两可的建议:“记住,罗伯特,在生活中,什么都会发生。即使你得不到你想要的所有东西,也要对你得不到也不想要的东西心怀感激。”

最后不免要说说这本书的翻译。全书由两人合译,一人译了前两章,另一位译了后三章,后三章分别有三个人来校译,但还是留下了不少遗憾,尤其是后三章。稍作摘录:

P19 “其中有一本还是笛福写的,《弗兰德斯情人》的英语作者。”“英语作者”应为“英国作家”。

P68 “从来没有一个表演者像哈里这样跨越了这么多的界线”。

P123 “真相是我脑子里所想的最后一件东西。”完全直译,却把原意译没了,实际上是说:“我最不愿意考虑的就是真相”。

P111 “戴着钢盔的警察用棒球拍殴打学生。”打棒球当然得用“棒”,而不是“拍”。

P145 “很多首可能仅仅被人唱过一次,就是录制唱片的那次。”什么叫“被人唱过一次”?就是迪伦自己嘛,这是对被动语态处理不当。

P147 “我不得不像个疯子那样集中精力”。很不自然,实际是指拼命集中精力。

P168 “他就像老电影中的那些男人,比如一个赤手空拳揍一只老鼠,然后强迫它忏悔的人”,中间那句,怎么读都不合适,“老鼠”应指的是一种人。

P246 “我不知道她一直是个真正的孤独者”。猜得到“孤独者”原文是“loner”,是指“独来独往的人”,不一定就“孤独”,经常见有人这样形容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