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自我介绍的反思与启示(推荐十篇)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不应只是当作写作的一句名人名言加以引用,而要感悟“学习改变命运,知识成就理想,”书籍是文明的结晶、智慧的源泉、知识的载体,只有勤奋学习才能放飞梦想,收获成功。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自我介绍的反思与启示,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浏览

6651

作文

10

篇1:农村初级中学作文教学的反思与启示

全文共 4948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农村初级中学作文教学的反思启示,欢迎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近年来农村中学的写作教学实际,分析当前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反思当地的教学实践,指出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三大误区并分析“误区”形成的原因。为走出这三大误区,语文教师必须在新课标指引下,首先要做的是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变“要我写”的消极应付为“我要写”的积极主动;再以“抓立意”为宗旨,以“作文评价”为媒介,让每个学生在写作中体验到到成长和成功。

【关键词】作文教学;教学误区;激发兴趣;抓立意;重评价;促成长

从事农村语文教学近二十年,笔者亲历了传统语文教学到新课标语文教学的变革。欣慰地看到学生语文素养正在逐步提高,同时也忧心地感到,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写作表达能力方面的发展有所欠缺。为改变这一状况,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笔者有意识地对本地区几间农村中学的教学环境和教学现状做了调研和反思,并与同事们一起致力于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探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七到九年级学段作文教学做了明确的定义:“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正因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所以,作文教学一直以来是语文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的一项重要课题;更因为写作能力的考查在中考中占百分之四十的比重,让一线的语文教师尤其是毕业班的任教老师视为提高成绩的堡垒。就是在急于攻破这座堡垒的“战役”中,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逐渐陷入以下三大误区。

(一)文体写作的单一性

初中阶段,部分语文教师认为能写记叙文就能应付中考,写好记叙文就能决胜中考,而花时间教学其他的文体是费时费心,徒劳无功。于是,只训练学生写记叙文,基本不教授也不提倡学生写其他的文体。尤其在农村中学,因学生的语文基础相对薄弱,表达能力相对较低,这种做法就更普遍了。

步入这一作文教学误区的主要因素是受中考作文命题的影响。广州市乃至广东省对中考作文考点的规定是:能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能写简单的说明文、简单的议论文。近十年来,广州中考作文题型都适合写记叙文。如2008年的《又见枝头吐新芽》、2009年的《其乐融融》、2010年的《奖励自己》、2011年的《游戏》、2012年《改变一点点》等,尽管写作要求里有注明“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但这些命题从记叙文文体切入可以很稳当地组织一篇600字以上的考场作文,从议论文文体切入却较难把握,从说明文文体切入根本就无法成文,更何况有些文题还就只能写成记叙文,如《又见枝头吐新芽》、《其乐融融》等。这就使得我们的部分语文教师认为,只要教学写作记叙文,在中考考场上作文就可以万无一失,至少可以拿个及格分。其次是受前几年流行的“写作可以淡化文体”的说法的影响。“淡化文体”之说引起了一部分教师的误解:认为中小学生写作不需要有文体感,不必讲究文体的格式,既然这样,也就没必要再学习写作其他的文体,师生都落得个轻松,何乐而不为?于是乎,从七年级开始,就只要求学生写记叙文,而说明文和议论文基本不做要求。

“初中阶段只学写记叙文就行了”这一急功近利的做法是老师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极不负责任的做法。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改变这种错误的观念和做法,还学生写其他文体和常见应用文的权利和能力!

(二)写作教学的无序性

很多教师上作文课没有作文教案,没有对作文教学进行学期计划安排,课堂随意性很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⒈作文教学的随意性

相当一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存在随意性问题。具体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时间安排的随意性。这节课不想讲新课了,就抛个题目、发句话给学生“这节课完成什么什么题目的作文,45分钟堂上完成,字数在600字以上”;有时能做到每两个星期布置学生完成一篇堂上作文;有时却是一个月都不要求学生练笔。二是课程内容安排比较随意。教师一般是在决定堂上写作的当天才去思考决定写作题目;或者是今天在哪个资料上看到了一个很有新意的作文题目,教师自己可能还来不及好好地推敲,就急不可耐地在课堂上让学生动笔写作,更谈不上有规范的作文教学设计。这些教师,对“课标”中关于写作的要求“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一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除了“其他练笔不少于一万字”之外,其他的都能做到。但这种没有计划和针对性的作文训练模式,只是完成了作文的次数而没有顾及学生作文水平的真正提高,也很难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教师的随意率性的教学行为反馈到有些学生眼里,可能就成了写作文只是“凑够字数,完成次数,上交充数”而已。

⒉缺乏有序训练

写作是一种表现和创造能力,在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中属于比较高级的能力,需要以其他能力为基础。同时,写作还与学生心理发展机制有关,还应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应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课程标准写作的学段目标与内容,体现了这种思想。但具体到写作教学上,教师就甚少能按照课标的要求,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入手,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来组织作文教学。甚至连初中语文课本中每个单元安排的“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都难以一一落实到教学中。如果以上环节未能很好地实施,本还可以通过作文批改、讲评来弥补不足。但不幸的是,这道最后的防线到了一些不大负责任的教师眼中变成了有名无实。作文批改、讲评基本处于信马由缰的盲目状态。学生的习作一学期能被老师批阅四次已经是很荣幸了。至于偶尔有之的作文讲评,大多时候也只是说说错别字、病句的大致情况,读一、两篇范文而已。

写作教学内容的随意、无序,写作教学形式的单一、枯燥,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写作训练时勉为其难,写作兴趣无法激发,写作能力难以提高。

(三)对写作素材积累的无要求性

近些年来,教师对学生的课外积累渐渐淡化到不作任何要求。笔者为这一语文活动在初中阶段的流失而深深痛惜。这不是语文教师的不作为,我认为其主要的原因在于我们的孩子挤不出这个课外时间来做这个似乎跟提高升学分数关系不大的事,他们每天被迫要把自己埋在能立竿见影的题海中,加上网络文化的浸蚀和社会普遍存在的浮躁心理的影响是造成他们无法静下心来完成这一项“系统工程式”学习活动。最初的时候,教师是有把这一活动布置下去的,但由于大部分同学无法做到,即便是做到的,也只是个形式,没有实在的价值,渐渐地,教师只好无奈地放弃这一要求了。笔者正是经历了从“坚持到放弃再到重拾”的过程。

在《新课标》指引下,笔者坚持实践以下三个作文教学理念,走出了三大误区,提高了作文教学质量。

(一)激发“我能写”的自信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作为语文教师要真正领悟“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的内涵,绝不能陷于中考考什么就教什么的功利之中。

曾经一段时期,笔者总是翻阅大量的资料尤其是各地的中考作文命题,收集自认为命题新、创意深、价值大的作文题,通过编排顺序后,便模拟中考考试的要求,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一一完成。但如此一个学期下来,学生的写作能力不但没有明显的提高,反而更畏惧写作了。因为,他们感觉那些作文命题太深刻,离他们的生活实际似乎很远,每次好不容易憋出一篇作文来,又让老师划掉了一大堆,一说用词不当,二说叙事不具体,三说中心不突出等等,所以,一到写作文时,就有畏难的情绪。到第二学期,笔者改变了策略,开学初,便让每个学生自己写三至五道作文题,再经过师生们共同筛选后,由老师结合课本中的写作要求,根据本期的教学安排将题目有序归类安排十次课堂写作,课余同学可以自由写作抒怀,要求每星期坚持交一次周记,变“要我写”为“我能写”,“我要写”。半个学期下来,每个学生都能在45分钟完成一篇600字以上的作文,作文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作文教学应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要出发,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尊重学生的生活,时时关注学生的需要、情感和发展,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作文教学中来,激发“我能写”的自信。写作安排上,一定要注重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而发,有感即发。他们乐意写,一切就好办。

(二)抓立意,促成“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突出了“立意”,更加鲜明地提示:“文以意为帅”。正所谓“练字不如炼句,炼句不如炼意”。注重立意,其实质是关注学生的心灵,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就是关注学生的成长。

作为语文教师,要利用作文教学,既抓立意,又促育人。要做到这点,教师必须让作文教学呈现出开放的状态。把学生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情、情感心理等因素,巧妙地贯穿在学生的写作活动之中,成为学生学习语言的动力、契机或材料,并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收获成长,享受成功感。例如:过去语文课开设口头作文或说话训练,深受学生的欢迎。但由于认识不明确,特别是因为中考、高考都不考,具体操作的时候,随意性较大,时间一紧就被挤掉。通过对作文教学的不断探究,笔者不再只看到学生的眼前分数,而是更重视学生的长远利益,重视学生的“人”的发展。所以,坚持开设这一活动,这不仅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学会用心灵、用真诚与人交流和沟通。就在这关注、交流和沟通中,学生们展示了自我,开阔了视野,丰富了阅历,提升了心智,形成了正确的情感价值观:以上这些,正是我们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有了它,还用担心学生写不出“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立意深刻”的文章?而他们的心灵也正是在这样的一次次写作中接受了洗礼,收获“知识”与“人文”的双丰收。

(三)“因材施评”,关注成长

以前的作文教学通常是由老师批阅学生作文,走“打一个分数写一句批语”的套路。而那些评语大多是笼统的词句,诸如:“优”“良”“语句较通顺”“能围绕中心组材”等。这样的评价没能根据学生个体的实际,更没有让学生积极互动参与进来。这种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的评价方式,无法激发学生的作文激情。新课标建议我们写作评价要“采取非常开放的态度,提倡从实际出发,进行多元化评价”,做到“因材施评”,让学生在作文评价中体验到知识生成和发展的过程。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1.评价形式方面:根据文题的不同和学生写作能力的差异来确定评价方式。笔者认为师生互动共改是比较科学的评价方式。具体操作中笔者往往将师评与学生互评融合起来,先让同学之间相互阅读和评价,相互讨论作文的优缺点,然后,同学们对争辩未定的问题提出来,由老师在课堂上进行点评并给出对应的指导建议,让学生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不断掌握评改作文的本领,使他们不但会写,而且会改,完善作文的全过程,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作文综合能力。

2.设置分层评价:学生存在认知和感官以及思想上的客观差异,作文是学生个性化的情感表达,学生写作能力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对作文能力较弱的同学,评分尺度要稍微松一些,多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多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对写作能力好的要严格要求,要指出他们的不足,以求更上一层楼。教师还应该做到对每个学生每学期至少有一次面对面手把手的写作指导;让每一位学生至少有一次作文哪怕是一个片段能在班上宣读;将每次的优秀作文或某方面表现突出的作文装订成册,在班上传阅。注重以激励为主,让每个同学体验到创作的成就感,让他们能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在写作中成长起来了!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展开作文评价,都要遵循“眼中有‘文’,心中有‘人’的原则,以促进人的终身发展。

参考文献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温儒敏。关于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对话,语文建设,2012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萝岗区九佛第二中学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反思与启示

全文共 4839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上还有什么不足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反思启示,希望能帮到大家!

【摘要】本文针对近年来农村中学的写作教学实际,分析当前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反思当地的教学实践,指出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三大误区并分析“误区”形成的原因。为走出这三大误区,语文教师必须在新课标指引下,首先要做的是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变“要我写”的消极应付为“我要写”的积极主动;再以“抓立意”为宗旨,以“作文评价”为媒介,让每个学生在写作中体验到到成长和成功。

【关键词】作文教学;教学误区;激发兴趣;抓立意;重评价;促成长

从事农村语文教学近二十年,笔者亲历了传统语文教学到新课标语文教学的变革。欣慰地看到学生语文素养正在逐步提高,同时也忧心地感到,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写作表达能力方面的发展有所欠缺。为改变这一状况,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笔者有意识地对本地区几间农村中学的教学环境和教学现状做了调研和反思,并与同事们一起致力于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探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七到九年级学段作文教学做了明确的定义:“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正因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所以,作文教学一直以来是语文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的一项重要课题;更因为写作能力的考查在中考中占百分之四十的比重,让一线的语文教师尤其是毕业班的任教老师视为提高成绩的堡垒。就是在急于攻破这座堡垒的“战役”中,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逐渐陷入以下三大误区。

(一)文体写作的单一性

初中阶段,部分语文教师认为能写记叙文就能应付中考,写好记叙文就能决胜中考,而花时间教学其他的文体是费时费心,徒劳无功。于是,只训练学生写记叙文,基本不教授也不提倡学生写其他的文体。尤其在农村中学,因学生的语文基础相对薄弱,表达能力相对较低,这种做法就更普遍了。

步入这一作文教学误区的主要因素是受中考作文命题的影响。广州市乃至广东省对中考作文考点的规定是:能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能写简单的说明文、简单的议论文。近十年来,广州中考作文题型都适合写记叙文。如2008年的《又见枝头吐新芽》、2009年的《其乐融融》、2010年的《奖励自己》、2011年的《游戏》、2012年《改变一点点》等,尽管写作要求里有注明“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但这些命题从记叙文文体切入可以很稳当地组织一篇600字以上的考场作文,从议论文文体切入却较难把握,从说明文文体切入根本就无法成文,更何况有些文题还就只能写成记叙文,如《又见枝头吐新芽》、《其乐融融》等。这就使得我们的部分语文教师认为,只要教学写作记叙文,在中考考场上作文就可以万无一失,至少可以拿个及格分。其次是受前几年流行的“写作可以淡化文体”的说法的影响。“淡化文体”之说引起了一部分教师的误解:认为中小学生写作不需要有文体感,不必讲究文体的格式,既然这样,也就没必要再学习写作其他的文体,师生都落得个轻松,何乐而不为?于是乎,从七年级开始,就只要求学生写记叙文,而说明文和议论文基本不做要求。

“初中阶段只学写记叙文就行了”这一急功近利的做法是老师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极不负责任的做法。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改变这种错误的观念和做法,还学生写其他文体和常见应用文的权利和能力!

(二)写作教学的无序性

很多教师上作文课没有作文教案,没有对作文教学进行学期计划安排,课堂随意性很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⒈作文教学的随意性

相当一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存在随意性问题。具体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时间安排的随意性。这节课不想讲新课了,就抛个题目、发句话给学生“这节课完成什么什么题目的作文,45分钟堂上完成,字数在600字以上”;有时能做到每两个星期布置学生完成一篇堂上作文;有时却是一个月都不要求学生练笔。二是课程内容安排比较随意。教师一般是在决定堂上写作的当天才去思考决定写作题目;或者是今天在哪个资料上看到了一个很有新意的作文题目,教师自己可能还来不及好好地推敲,就急不可耐地在课堂上让学生动笔写作,更谈不上有规范的作文教学设计。这些教师,对“课标”中关于写作的要求“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一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除了“其他练笔不少于一万字”之外,其他的都能做到。但这种没有计划和针对性的作文训练模式,只是完成了作文的次数而没有顾及学生作文水平的真正提高,也很难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教师的随意率性的教学行为反馈到有些学生眼里,可能就成了写作文只是“凑够字数,完成次数,上交充数”而已。

⒉缺乏有序训练

写作是一种表现和创造能力,在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中属于比较高级的能力,需要以其他能力为基础。同时,写作还与学生心理发展机制有关,还应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应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课程标准写作的学段目标与内容,体现了这种思想。但具体到写作教学上,教师就甚少能按照课标的要求,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入手,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来组织作文教学。甚至连初中语文课本中每个单元安排的“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都难以一一落实到教学中。如果以上环节未能很好地实施,本还可以通过作文批改、讲评来弥补不足。但不幸的是,这道最后的防线到了一些不大负责任的教师眼中变成了有名无实。作文批改、讲评基本处于信马由缰的盲目状态。学生的习作一学期能被老师批阅四次已经是很荣幸了。至于偶尔有之的作文讲评,大多时候也只是说说错别字、病句的大致情况,读一、两篇范文而已。

写作教学内容的随意、无序,写作教学形式的单一、枯燥,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写作训练时勉为其难,写作兴趣无法激发,写作能力难以提高。

(三)对写作素材积累的无要求性

近些年来,教师对学生的课外积累渐渐淡化到不作任何要求。笔者为这一语文活动在初中阶段的流失而深深痛惜。这不是语文教师的不作为,我认为其主要的原因在于我们的孩子挤不出这个课外时间来做这个似乎跟提高升学分数关系不大的事,他们每天被迫要把自己埋在能立竿见影的题海中,加上网络文化的浸蚀和社会普遍存在的浮躁心理的影响是造成他们无法静下心来完成这一项“系统工程式”学习活动。最初的时候,教师是有把这一活动布置下去的,但由于大部分同学无法做到,即便是做到的,也只是个形式,没有实在的价值,渐渐地,教师只好无奈地放弃这一要求了。笔者正是经历了从“坚持到放弃再到重拾”的过程。

在《新课标》指引下,笔者坚持实践以下三个作文教学理念,走出了三大误区,提高了作文教学质量。

(一)激发“我能写”的自信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作为语文教师要真正领悟“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的内涵,绝不能陷于中考考什么就教什么的功利之中。

曾经一段时期,笔者总是翻阅大量的资料尤其是各地的中考作文命题,收集自认为命题新、创意深、价值大的作文题,通过编排顺序后,便模拟中考考试的要求,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一一完成。但如此一个学期下来,学生的写作能力不但没有明显的提高,反而更畏惧写作了。因为,他们感觉那些作文命题太深刻,离他们的生活实际似乎很远,每次好不容易憋出一篇作文来,又让老师划掉了一大堆,一说用词不当,二说叙事不具体,三说中心不突出等等,所以,一到写作文时,就有畏难的情绪。到第二学期,笔者改变了策略,开学初,便让每个学生自己写三至五道作文题,再经过师生们共同筛选后,由老师结合课本中的写作要求,根据本期的教学安排将题目有序归类安排十次课堂写作,课余同学可以自由写作抒怀,要求每星期坚持交一次周记,变“要我写”为“我能写”,“我要写”。半个学期下来,每个学生都能在45分钟完成一篇600字以上的作文,作文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作文教学应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要出发,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尊重学生的生活,时时关注学生的需要、情感和发展,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作文教学中来,激发“我能写”的自信。写作安排上,一定要注重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而发,有感即发。他们乐意写,一切就好办。

(二)抓立意,促成“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突出了“立意”,更加鲜明地提示:“文以意为帅”。正所谓“练字不如炼句,炼句不如炼意”。注重立意,其实质是关注学生的心灵,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就是关注学生的成长。

作为语文教师,要利用作文教学,既抓立意,又促育人。要做到这点,教师必须让作文教学呈现出开放的状态。把学生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情、情感心理等因素,巧妙地贯穿在学生的写作活动之中,成为学生学习语言的动力、契机或材料,并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收获成长,享受成功感。例如:过去语文课开设口头作文或说话训练,深受学生的欢迎。但由于认识不明确,特别是因为中考、高考都不考,具体操作的时候,随意性较大,时间一紧就被挤掉。通过对作文教学的不断探究,笔者不再只看到学生的眼前分数,而是更重视学生的长远利益,重视学生的“人”的发展。所以,坚持开设这一活动,这不仅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学会用心灵、用真诚与人交流和沟通。就在这关注、交流和沟通中,学生们展示了自我,开阔了视野,丰富了阅历,提升了心智,形成了正确的情感价值观:以上这些,正是我们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有了它,还用担心学生写不出“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立意深刻”的文章?而他们的心灵也正是在这样的一次次写作中接受了洗礼,收获“知识”与“人文”的双丰收。

(三)“因材施评”,关注成长

以前的作文教学通常是由老师批阅学生作文,走“打一个分数写一句批语”的套路。而那些评语大多是笼统的词句,诸如:“优”“良”“语句较通顺”“能围绕中心组材”等。这样的评价没能根据学生个体的实际,更没有让学生积极互动参与进来。这种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的评价方式,无法激发学生的作文激情。新课标建议我们写作评价要“采取非常开放的态度,提倡从实际出发,进行多元化评价”,做到“因材施评”,让学生在作文评价中体验到知识生成和发展的过程。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1.评价形式方面:根据文题的不同和学生写作能力的差异来确定评价方式。笔者认为师生互动共改是比较科学的评价方式。具体操作中笔者往往将师评与学生互评融合起来,先让同学之间相互阅读和评价,相互讨论作文的优缺点,然后,同学们对争辩未定的问题提出来,由老师在课堂上进行点评并给出对应的指导建议,让学生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不断掌握评改作文的本领,使他们不但会写,而且会改,完善作文的全过程,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作文综合能力。

2.设置分层评价:学生存在认知和感官以及思想上的客观差异,作文是学生个性化的情感表达,学生写作能力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对作文能力较弱的同学,评分尺度要稍微松一些,多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多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对写作能力好的要严格要求,要指出他们的不足,以求更上一层楼。教师还应该做到对每个学生每学期至少有一次面对面手把手的写作指导;让每一位学生至少有一次作文哪怕是一个片段能在班上宣读;将每次的优秀作文或某方面表现突出的作文装订成册,在班上传阅。注重以激励为主,让每个同学体验到创作的成就感,让他们能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在写作中成长起来了!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展开作文评价,都要遵循“眼中有‘文’,心中有‘人’的原则,以促进人的终身发展。

参考文献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温儒敏。关于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对话,语文建设,2012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漫画的启示和反思500字五年级

全文共 514 字

+ 加入清单

生活中,人们路过的商店里、街道上,都会出现一些漫画,这些漫画虽然简短,可是给人的启发却可能很大。

有一幅漫画是这样的:一个戴着眼镜的人,靠在一棵刚栽的小树下,把那小树都给弄弯了,旁边还有一个拿着水壶的人,看样子是准备给树浇水。画上面还有一句话:“你在干什么?”“等着乘凉。”只见那个说“等着乘凉”的人满脸堆笑,看起来满不在乎的样子。

结合实际,我觉得等着乘凉的那个人的做法是不对的。首先那棵小树还没有长大,而靠在树上的这个人就说要等着乘凉,很容易便能看出那个人的懒惰。人不能靠别人来服侍自己,需要用自己的一双手来奋斗劳动,不然就会变成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无用,从而好吃懒做的人。我们不能学习这样的人。

平时生活中这种人是很多的,比如不工作就想赚钱的人,不劳动就想收获的人。这些都是不对的,我们应该现在就好好学习,不做这种“等着乘凉”的人。

再比如说,明天就要考试了,可某个同学不好好复习,一直在玩,还以为自己肯定会考得好,结果到了公布成绩的那一天,发现自己考的一塌糊涂,可这时想改也来不及了。如果在某件大事情上犯下了这种“等着乘凉”的人犯的错误的话,结果必定会失败。

所以我们现在就要努力学习,将来用自己的一双手去劳动,从而换来幸福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漫画的启示和反思500字五年级

全文共 520 字

+ 加入清单

漫画一般有强烈的讽刺意义。最近,我看到的一幅漫画——《假文盲》就别有深意,让我有很多的反思

画上画着一些男人,穿着大衣和皮鞋,在“母子上车处”上车,好像不认识这几个字似的。他们根本没有注意旁边的一对无助的母子,正等着从这里上车。他们是假文盲,明明知道这里是“母子上车处”,还偏要不守规矩地上车,假装是文盲。

这几个“假文盲”的做法是很不对的,他们只图一时之利,而违反了道德准则,完全没有考虑其他人的感受。他们确实是比别人先上了车,比别人早到达目的地,但是他们在道德上却远远地落后于他人。他们“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贪图一时的小利益而失去了道德的大原则。

生活中的“假文盲”也不少见,比如在草地上,明明有一块“禁止践踏草坪”的标识牌,而有很多人在草坪上奔跑、玩耍;旁边的小湖边上,明明写着“禁止戏水”,但是还是有人在湖里游泳、玩水;再看看旁边的马路,明明是红灯,还是有人横穿马路;公交车上,有两个座位旁边明明写着“残疾人专座”,但还是有人坐上去……他们全部都是“假文盲”,不遵守规矩的假文盲。

我们要杜绝像“假文盲”这样的现象,更不要自己做“假文盲”。如果我们看到假文盲,应该委婉地告诉他,这是不对的。我们要“识字”,遵守公共秩序,不做“假文盲”。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自我介绍作文教学反思

全文共 538 字

+ 加入清单

根据学校的安排让学生能把说写结合起来,我特地安排了一节习作课———《自我介绍

一、教学环节的设置

我把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几个部分:

1、游戏导入。通过和学生做游戏让学生找出是谁或是干什么的。从而告诉学生这些不同的地方都是每个人的特点。抓住特点就能介绍清楚,从而引出课题。

2、仔细观察,说不同。为了引起学生兴趣,我有意选择我自己让学生通过观察来找出不同。

二、教学中反映出的问题。

虽然自己经过准备,并且做了大量的铺垫,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掌握的情况却并不理想。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的概念模糊不清。在教学中涉及到“特点”、“身材”、“衣着”等词语。由于我并没有做详细的讲解和比较,许多学生理解模糊,没有弄清楚含义,从而导致了学生到后来不知道该怎么写。

2、教学设环节设计混乱。在教学一开始,我就将“特点”这个抽象化的要领抛给学生,学生在没有深入理解的基础上,一知半解,使得后来我在后期虽然做了大量的讲解,但学生还是没有明白。

3、没有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在教学中给学生设置了较低程度的要求,对学生指导过细对人物描写外貌不需面面俱到。

4、课堂最后一个环节,全班学生一齐观察我,造成学生的作文雷同,思路没有打开,缺乏个性,如果最后分组讨论:你准备写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的环节效果会更好一些。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自我介绍作文教学反思

全文共 1755 字

+ 加入清单

一、教学环节的设置

我把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几个部分:1、谈话导入。通过和学生的谈话,让学生找出自己与别人不同的地方,从而告诉学生这些不同的地方都是每个人的特点。抓住特点就能介绍清楚自己,从而引出课题。2、仔细观察,说不同。为了引起学生兴趣,我们有意选择对比较大的两名学生,让学生通过观察来找出他们的不同。3、小组交流,向别人介绍自己。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做到有目的的说,能说会说,为下一步写作垫底。4、完成习作,同桌交流互查。在有了前几个环节的基础上,让学生动笔写作,并相互检查交流。

二、教学中反映出的问题

虽然自己经过准备,并且做了大量的铺垫,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掌握的情况却并不理想。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的概念模糊不清。在教学中涉及到“个性”、“性格”、“外貌”等抽象的词语。由于我们并没有做详细的讲解和比较,许多学生理解模糊。没有弄清楚含义,从而导致了学生到后来不知道该怎么写。

2、教学设计环节混乱。在教学一开始,我们就将“特点”这个抽象化的概念抛给学生,学生在没有深入理解的基础上,一知半解,使得后来我在后期虽然做了大量的讲解,但学生还是没有明白。

3、沒有考虑到学生的需要。本来对学生来说,介绍自己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但是我们在教学中给学生设置了较高难度的要求,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部分学生无法理解就无法专心倾听,这也是导致课堂中学生注意力分散的重要原因。

4、习作的发散点过多。在教学中,我们给学生归纳出人的特点后,让学生选择,但是因为发散点太多,加上学生对一些概念并不理解,所以写出来的作文不尽人意。

三、对解决措施的思考

三年级学生虽然经历了低年级写话阶段的训练,但作为作文教学的整体思路来看,它则是刚刚起步。因此,教者必须站在整个语文教学的高底,根据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加强作文教学的研究,做到精心设计,有针对性的指导。结合自己这节课和长期的习作教学,我对自己习作教学中要采用的一些措施进行了一定的反思

1、创设良好的习作氛围,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1)丰富写作素材,克服学生的畏惧心理,让学生“有东西可写”是克服畏惧的关键。

学生不愿意写作的主要原因就是自己没有东西可写。要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教师要当好“生活导师”把学生引入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并且指导学生以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社会,以自己的情趣去理解分析社会,发展认识和思维能力。平时让学生写观察、记录、小日记、小报告,社会调查等都是较有效的方法。

(2)了解学生的需要,变“苦”为“乐”,克服学生的厌倦心理。

需要是一种内在的动机,学生的需要得到满足,才能够积极参与到习作练习中来。同时,作文教学要想取得高成效,就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动力,提高写作的兴趣。教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热爱每一个学生,特别是要关爱学生,教师要把差生当“朋友”,了解他们在写作中的困难,并给以具体指导,热情鼓励,学生有所进步,教师就要给予表扬肯定,帮助学生总结成绩,克服失望心理,树立写作信心。这样,学生的写作兴趣,就会逐渐培养起来。

2、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不能面面俱到。

学生开始作文时,往往觉得不知从哪里写好,写些什么好。首行,我们应该根据教材的安排,认真分析每次习作的要求和要达到的主要目标。自己心里首先要做到心里有数,明确自己本次习作的目的,然后根据目的设置教学重难点,一定要突出每次习作的重点,和学生应该明确的重点。如果在本次习作课上,我只抓住外貌和爱好,这两个特点让学生来写,学生肯定会觉得简单而且和自己生活贴近,写起来也会更容易些。

3、注重二次备课意识的培养

二次备课时教师针对课堂中临时出现的一些问题,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设计的临时修改和调整。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要关注学生的掌握情况和学习效果,能对学生的需要志上做出反应。在本次习作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对学生掌握不清的几个抽象的概念及时让学生进行理解,那么就不会出现学生不知该怎么下笔的情况了。

4、平时要注重对学生习意识的培养。

我们教学生写作的目的就是要让他们把所见所闻,以及自己的丰富感情表达出来,展示给读者。也就是说,凡是能用语言表述的地方,都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内容。我们在指导学生写美学事的同时,还应该有的放矢的帮助他们抓住发生在身边的新鲜的事、奇怪的事、有趣的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自我介绍作文教学反思

全文共 1583 字

+ 加入清单

刚刚完成第三单元的口语交际和作文教学,感觉效果不尽人意,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本次说写内容是自我介绍。介绍自己的特点,说真实的自己。教材的安排遵循了从说到写的原则。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我安排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景,引出话题:

师:同学们,如果现在我们班来了一个新同学,或者你家附近搬来了一个新邻居,或者家里来了一个新客人,彼此想交朋友,认识对方,那就要进行自我介绍。你最想了解对方的是什么?为什么?你最想把自己的什么介绍给他?为什么?

学生纷纷诉说想法。最后教师小结:

自我介绍时可以介绍自己的姓名,家庭地址,以及自己外貌的最明显特点,好让对方在最短的时间内认识你,记住你,找到你。

其次是个人爱好特长优点,这样的话,彼此了解,可以有共同的爱好话题,或者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再是介绍个人的性格脾气,这样可以减少误会,彼此理解对方。最后也可以说说缺点,希望得到对方的帮助等。

这时,老师转移话题:如果把自己介绍给对方一定要面面俱到吗?

同学们纷纷表示反对,但是分析原因大都是笼统地说这样太啰嗦了,这样别人会烦的诸如此类的话语,没有考虑到这样面面俱到的介绍别人反而记不住你。最后还是老师自己告诉大家:你想要交什么类的朋友你就把你这方面的内容做具体介绍。为了让这个特点明显可以举大量的事实说明。

二、尝试介绍,生成话题

教师让学生在座位上自己准备一个特点讲讲,并且把自己介绍给同桌或者前后桌同学,让别人给你提提意见,补充事实材料。接下去的场面可算是热闹,大伙儿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我走到一位同学面前开始了交流。他给我介绍的是他的爱好。我们倆交流地挺不错,从开始时他的迷惑和不好意思交流到最后的满足的微笑,我知道他明白了。起身抬头的一刹那,竟发现好多同学在嬉笑,玩闹。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他们刚才一定是扯开了话题在闲聊嬉闹。没有懊恼,没有指责,接着就是正常的师生交流,生生互动的自我介绍

三、聚焦个体,共说话题

教师回到讲台问:谁愿意第一个上来向大家介绍自己。下面是冷场。后面有一个男生站起来做介绍。他说:我介绍的是我的一个缺点:我爱管闲事。我看这个话题不错,就趁机启发:你说爱管闲事是缺点,说不定是你的优点,正是你热心的反映呢!你能把你怎样爱管闲事用具体事例告诉大家好吗?本以为为他打开了思路,没想到他却因为我的参与反而不敢往下说。花了好大的功夫才结结巴巴地,语无伦次地,辞不达意地讲了两句。下面听的同学指指点点,甚至哄堂大笑。他当然是面红耳赤,不敢再吱声。我让其他学生纠正,由于没有认真思考,把自己置之话题之外,当然也说不出所以然。接下去让别的同学来自我介绍,大家都有点紧张与担忧。不知不觉中,时间已过去了大半。教师又怕时间不够又开始了唠唠叨叨个没完:什么在介绍中定要有具体事情啦,意思一定要介绍清楚啦等等等等。可以让课堂闪光的地方却匆匆过场,让宝贵的课堂时间白白流失。遗憾!

这个环节自己感觉是最失败的,是我把课堂占用,没有把其他学生放在首要位置,是我自作多情,自作聪明,包办太多,结果适得其反。口语交际的最大特点应该在交际,让学生在交际中学会表达,在交际中学会交往。在这个过程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才是最主要的。可能是在设计上导语上欠吸引学生,没有调动说话交际的积极性,好多学生没有参与其间,变成了只有教师与站起来介绍的同学之间的事情。这样单一的交流当然到不了学生内心需求。另外,在构建和谐课堂,文明课堂中,老师总会忘却生生之间的尊重与生生之间的评价。现在想想,如果这个环节中,我把皮球替给学生也许会起到比较好的效果。比如:听了他的这一句话——我有一个缺点是爱管闲事,你有什么想说或者想问的吗?当他支支吾吾说不下去的时候,老师帮他一把,或者让同学帮他一把可能比让他当场纠正效果会更理想些。这样,也许他不会尴尬,大伙儿会在更和谐的气氛,以更积极的状态参与其中,效果一定会更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漫画的启示和反思500字五年级

全文共 517 字

+ 加入清单

漫画往往可以通过最简洁的方式打动人们的心灵,华君武所画的一幅漫画,虽然只有简单的几笔,却给人一种印象深刻,自我反思的感觉。

这一部漫画中一共有两个人,一个人手拿着水壶,正准备给刚栽的小树浇水,而另一个人则手抱双膝。手拿水壶的这个人问另一个人:“你在干什么?另一个回答到:“等着乘凉。”等着乘凉的的那个人是多么可笑啊,小树刚在一会儿就已经在那坐着了。并且,这个树并不是他栽的,他在贪图别人的劳动成果,占为己有,这种行为是十分可耻的,没有人可以不劳而获。

看完这幅漫画后,回想起我之前的所作所为,我不禁觉得好笑。平常的时候,我只要遇到一点都不会的题目,我就会大叫一声:“妈妈,这一大题怎么写?”话音刚落,妈妈便会马上走来,耐心的给我讲解题目方法。表面上我在细心听讲,其实心思早就不知飞到什么地方去了。我只听最后的答案,然后按照妈妈的思路去把题目写完,这、就是因为这样,我考试总考不到高分。

冰心曾说过:“成功的花,人们只会惊慕他现在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那些奥运会上的运动健儿们,他们都是经过了成千上万次的练习,才有了如今的成绩。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让我们行动起来吧,只有付出努力,我们才会有收获!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漫画的启示和反思500字五年级

全文共 516 字

+ 加入清单

文盲,就是不识字,不懂学问的人。如今文盲难以在竞争激烈的社会有立足之地,可有些人本不是文盲,却甘愿做文盲。

母子上车处,一个个大男人手插着兜,挺起胸膛,脸不红心不跳的像大丈夫一般站在那。栏杆外,一个女人吃力地抱着孩子可怜巴巴地盯着栏杆里那些身高体重的男人看,可那些男人就像文盲一样,在众目睽睽下“稳如泰山”,即使告示牌上清清楚楚地写着“母子上车处”,他们也绝不动一下身。

其实在生活中,类似的“假文盲”比比皆是。例如,公交车上有很多老弱病残专座,可上车的老弱病残连座位的边儿都碰不到,因为上面做得群是年轻力壮的人,他们对那些真正不方便的人熟视无睹。又比如一块地毯似的绿色草坪上,明明立着“禁止踩踏草坪”的牌子,但一眼望去,不还是有许多人在草坪上玩耍、奔跑?再说,一些公共场合的墙上明明挂着“禁止吸烟"的指示牌。可偏偏有些不自律的人甘愿做文盲,丝毫不顾忌别人的感受。

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没错,因为自私,他们光想着自己方便,哪怕是违规、犯法,也要去做。他们假装不识字,借着文盲的名义,占别人的便宜,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

如果社会上的人再不提高公德心,那就会出现更多的假文盲。但愿假文盲在生活中成为一道并不亮丽的风景线,在新世纪中可以绝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漫画的启示和反思500字五年级

全文共 531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在语文书上看到一则漫画,内容很简单,却让我感触颇深。

漫画呈现的是一个寒风凛冽的冬天,人们正排队等车。车站里边有一块非常醒目的牌子,上面写着:“母子上车处”。一位满脸憔悴的母亲手里抱着一个小婴儿站在牌子的旁边,瑟瑟发抖,而站在牌子下却是四个大男人,让我颇为惊讶。第一个穿着厚厚的大衣,双手插进口袋,留着胡子,像一个高层职员;第二个瘦瘦高高的,穿着皮衣,头上戴着一顶帽子,闭目养神;第三个稍矮,鼻梁上架着一副金丝眼镜,若有所思;最后一个人戴着口罩,个子有些高。他们如同一座座大山站在那里。难道他们没有看到那块醒目的牌子吗?没有看到在凛冽的寒风中瑟瑟发抖的母子吗?不,他们有看到,只不过是为了自己的方便,置公共道德于不顾,让本该受到照顾的“母子”享受不到社会的关爱。

其实,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人。如医院里写着“请勿吸烟”,可还是有人吞云吐雾;草坪里的牌子上写着“爱护草坪,请勿入内”,可草坪里依旧出现一条条刺眼的小道;公共汽车的“孕妇专用座”“老弱病残专用座”,还是有人在众目睽睽之下,面不改色心不跳地坐下……

在我看来,“假文盲”并不是知识的文盲,更多是道德上的文盲。我们生在文明社会,就不应该做假文盲,我们要做一个遵守社会公德的高素质的文明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