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作文(经典20篇)

成长路上需要挫折,我们需要挫折来浇灭我们的虚荣,变得谦虚,从容、淡定。接下来开学吧给同学们整理了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作文优秀作文,供大家学习,希望能帮助到您。

浏览

5585

作文

23

篇1:2024年观长征五号首飞成功有感

全文共 420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3日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首飞”。当日发射时间几经推迟,从原定的发射时间18时延迟到20时40分,航天专家随后解释原因。

“发射前发现一级助推器排气管道出现问题,经过判断,不影响发射。”中国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系统工程司副司长赵坚在受访时说,第二个问题是芯一级的氢氧发动机在预冷过程中出现意外,“温度降不下来”。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五号火箭副总设计师娄路亮补充说,发现火箭助推器产品出现问题,专家讨论认为不影响发射,“检查和讨论过程花了一点时间”。

娄路亮说,液氢加注过程后首先要保证发动机的部分部件能够冷却到一定的温度,确保启动过程中保持平稳。但在启动过程中,研制人员发现一些参数未按照设想工作。

娄路亮说,现场组织技术人员讨论,随机按照预案进行各种排查,最终在窗口期的最后时刻圆满解决问题,把中国首枚大型火箭送上太空。

“科技人员非常镇定,采取了各种措施,最终解决问题,后延发射成功。”赵坚说。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2:2024年运载火箭长征五号首飞成功观后感

全文共 589 字

+ 加入清单

据国家国防科工局、国家航天局介绍,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实现了我国液体运载火箭直径由3.35米至5米的跨越,采用5米直径芯级,捆绑4枚3.35米直径助推器,全长约57米,起飞重量约870吨;具备近地轨道25吨级、地球同步转移轨道14吨级的运载能力,比现役火箭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提升了2.5倍以上。

长征五号代表了我国运载火箭科技创新的最高水平,填补了我国大推力无毒无污染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空白,首次采用芯一级2台50吨级氢氧发动机与4枚助推器各2台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的组合起飞方案,10台发动机同时点火,起飞推力达1060吨,实现了我国异型发动机起飞技术的重大突破。

长征五号是实现未来探月工程三期、载人空间站、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工程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保障。按计划,2017年嫦娥五号落月采样返回、2018年发射空间站核心舱、2020年发射火星探测器等任务都将依靠长征五号来实现。

据介绍,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工程于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立项研制,由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牵头组织实施,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遵循“发展航天、运载先行”“运载发展、动力先行”的理念,2000年,我国先行启动了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和50吨级液氢液氧发动机研制攻关,其科研成果直接转化支撑了长征六号、长征七号等新型运载火箭研制并首飞成功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3:2024年运载火箭长征五号首飞成功观后感

全文共 401 字

+ 加入清单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此次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运载火箭实现升级换代,运载能力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是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关键一步。

长征五号是无毒无污染绿色环保型新一代运载火箭的基本型,火箭采用5米直径芯级,捆绑4枚3.35米直径助推器,全长约57米,起飞重量约870吨,起飞推力超过1000吨。长征五号首次采用芯一级2台50吨级氢氧发动机与4枚助推器各2台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的组合起飞方案,10台发动机同时点火,实现了中国异型发动机起飞技术的重大突破。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在首次使用的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1号工位成功实施发射。文昌发射场是中国第一个滨海航天发射场,具有纬度低、发射效率高、射向宽、运输便捷等优势,能够满足新一代运载火箭和新型航天器发射任务需求。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飞行控制中心由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承担,全程负责对火箭基础级、上面级进行跟踪测量,以及载荷在轨测试和长期管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4:2024高考素材:长征五号首发成功大揭秘

全文共 2351 字

+ 加入清单

长征五号在2016年11月3日首发终于获得了圆满的成功。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2017高考素材:长征五号首发成功大揭秘,欢迎阅读。

11月3日20时43分,我国最大推力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从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约30分钟后,载荷组合体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此次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实现升级换代,运载能力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是中国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标志。

10台发动机同时点火

起飞推力达1060吨

据国家国防科工局、国家航天局介绍,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实现了我国液体运载火箭直径由3.35米至5米的跨越,采用5米直径芯级,捆绑4枚3.35米直径助推器,全长约57米,起飞重量约870吨;具备近地轨道25吨级、地球同步转移轨道14吨级的运载能力,比现役火箭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提升了2.5倍以上。

长征五号代表了我国运载火箭科技创新的最高水平,填补了我国大推力无毒无污染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空白,首次采用芯一级2台50吨级氢氧发动机与4枚助推器各2台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的组合起飞方案,10台发动机同时点火,起飞推力达1060吨,实现了我国异型发动机起飞技术的重大突破。

长征五号是实现未来探月工程三期、载人空间站、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工程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保障。按计划,2017年嫦娥五号落月采样返回、2018年发射空间站核心舱、2020年发射火星探测器等任务都将依靠长征五号来实现。

发射的是远征二号上面级和实践十七号卫星组合体

此次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搭载的是由远征二号上面级和实践十七号卫星组成的载荷组合体。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38次发射。

据介绍,实践十七号卫星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抓总研制的地球同步轨道新技术验证卫星。卫星入轨后,中国卫通集团有限公司将开展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广播业务,并择机开展空间碎片观测、新型电源、电推进等多项新技术验证工作。

此外,远征二号上面级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变轨能力最强的液体动力上面级(上面级是多级火箭的第一级以上的部分),与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组合使用后,可有效提升一箭多星发射并直接入轨的能力,进一步提高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发射任务适用性和使用灵活性。

长征五号是大型火箭

重型运载火箭进展如何?

长征五号成功发射,中国从此拥有大型运载火箭。与此同时,中国重型火箭的研制也在路上。国防科工局于2010年开展重型运载火箭论证,历时一年形成总体方案,2015年明确了重型运载火箭技术方案。目前,国家已正式批准重型运载火箭(是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百吨级的一型火箭)第一研制阶段(即关键技术攻关及方案深化论证阶段)立项研制,自2015年起利用4至5年时间,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工作,集中突破一大批核心瓶颈技术。 据新华社

揭秘1

长征五号为何叫“胖五”

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最大设计为25吨

相当于一次把16辆小轿车送上太空

“长征五号”被航天人亲切地称为“胖五”,另外它还有个名字叫“冰箭”。这是因为,它有着几个很鲜明的特点:大、冷、绿、新。

大:大块头和大推力

首先是体量大。长征五号“身高”57米,差不多相当于20层楼高。“身板”直径达5米,这是目前我国研制火箭中箭体直径最大的。

其次是推力大。航天六院质量技术部副部长王春民介绍,长征五号是我国首枚推力上千吨的火箭。其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最大设计为25吨,这个能力相当于一次把16辆小轿车送上太空,比现役火箭提高了一倍还多;高轨道运载能力则能够达到14吨级。而其上面级“远征二号”的推力也达到了1吨,据航天六院11所常规发动机总体室副主任设计师孙海雨介绍,作为“太空摆渡车”,“远征二号”可以将载荷送到最远距地球55000公里的轨道。可以想象对比一下,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轨道高度仅393公里。

冷:外表冷酷

由于长征五号采用液氢液氧作为推进剂,堪称低温之最,因而又被称为“冰箭”。其中,50吨氢氧发动机是世界上温度最低的发动机,采用的液氢、液氧推进剂温度分别为零下253度、零下180度。

绿:绿色环保 零碳排放

氢氧火箭发动机采用液氢、液氧作为推进剂,燃烧产物为洁净度达99.99%的纯净水,具有绿色环保、零碳排放等优点,是世界上排放种类最少、最绿色环保的发动机,因此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也被成为“绿色火箭”。

新:新技术比例几乎达100%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是一枚全新研制的火箭,核心技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据央视报道,全箭采用了247项核心关键新技术,新技术比例几乎达到100%。而国际上研制新型火箭,包括卫星飞船,采用新技术的比例一般不超过30%。

揭秘2

动力、“大脑”西安制造

长征五号的动力系统由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提供。

长征五号采用芯一级、芯二级加四个助推的两级半结构,动力系统采用了两种共三个型号的发动机。性能和现役发动机相比,提升了50%。

航天六院质量技术部副部长王春民介绍,另外还有两个动力模块也是六院提供的。一个是被称作“太空摆渡车”的“远征二号”上面级,它采用了双机并联技术,作用是为了实现一箭多星和每个卫星的直接入轨。另一个动力模块是辅助动力模块,包含一组数量比较多的小发动机,主要作用是为了保证火箭和载荷在飞行过程中姿态保持正常。

位于西安的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九研究院771研究所研制生产的箭载计算机和电路产品在发射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相当于长征五号的“大脑”。为了保证“大脑”的健康稳定,在箭载计算机内部,还有一套“听诊器”,能够自动“监听”飞行控制软件运行过程中的各类重要参数,被专家称之为总线监控技术。火箭上天前和上天后,其健康也靠771所研制的地面测试计算机、光纤惯组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等地面单元测试计算机,进行实时测试,相当于火箭的“医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5:2024年观长征五号首飞成功有感

全文共 268 字

+ 加入清单

2016年11月3日晚20时43分,中国目前运载能力最大的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在海南文昌发射中心成功升空。

这枚高达56.97米,重达869吨,因为粗壮的外形而被形象地称为“胖五”的重型火箭,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达13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25吨,这比它的“助推器”,同时也是我国之前运载能力最大的长征七号火箭高出了两倍多,长征五号也因此超越俄、日、欧的同级别火箭,一跃成为了这个世界上运载能力第二的现役火箭。

长征五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了重型火箭时代,我国也因此成为了包括美国、俄罗斯在内的世界主流火箭阵营的一员。

展开阅读全文

篇6:2024年运载火箭长征五号首飞成功观后感

全文共 509 字

+ 加入清单

日前,我国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顺利完成了从总装测试厂房到发射塔架的垂直转运。现在,“大火箭”首飞已经进入了倒计时阶段,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就绪。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工程于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立项研制,由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牵头组织实施,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遵循“发展航天、运载先行”,“运载发展、动力先行”的理念,2000年,中国先行启动了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和50吨级液氢液氧发动机研制攻关,其科研成果直接转化支撑了长征六号、长征七号等新型运载火箭研制并首飞成功

此次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搭载的是由远征二号上面级和实践十七号卫星组成的载荷组合体。远征二号上面级是中国目前规模最大、变轨能力最强的液体动力上面级,与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组合使用后,可有效提升一箭多星发射并直接入轨的能力,进一步提高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发射任务适用性和使用灵活性。实践十七号卫星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的地球同步轨道新技术验证卫星。卫星入轨后,中国卫通集团有限公司将开展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广播业务,并择机开展空间碎片观测、新型电源、电推进等多项新技术验证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篇7:2024年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飞成功观后感

全文共 485 字

+ 加入清单

国防科工局、国家航天局获悉,11月3日20时43分,中国最大推力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约30分钟后,载荷组合体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此次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运载火箭实现升级换代,运载能力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是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关键一步。

长征五号是无毒无污染绿色环保型新一代运载火箭的基本型,火箭采用5米直径芯级,捆绑4枚3.35米直径助推器,全长约57米,起飞重量约870吨,起飞推力超过1000吨。长征五号首次采用芯一级2台50吨级氢氧发动机与4枚助推器各2台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的组合起飞方案,10台发动机同时点火,实现了中国异型发动机起飞技术的重大突破。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工程实现了中国液体运载火箭直径由3.35米至5米的跨越,填补了中国大推力无毒无污染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空白,代表了中国运载火箭科技创新的最高水平,为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系列化、型谱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是实现未来探月工程三期、载人空间站、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工程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保障。

展开阅读全文

篇8:2024年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发射成功观后感

全文共 309 字

+ 加入清单

“新一代运载火箭按照系列化、组合化、模块化思想进行设计,从国家最高层面规划我国运载火箭的整体发展,尽可能多地采用通用技术,降低研制成本。”长征五号总设计师李东说。

11月3日,我国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顺利完成了从总装测试厂房到发射塔架的垂直转运。现在,“大火箭”首飞已经进入了倒计时阶段,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就绪。

11月3日20时43分,我国最大推力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载荷组合体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此次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实现升级换代,运载能力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是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关键一步。

展开阅读全文

篇9:2024年长征五号发射成功观后感

全文共 652 字

+ 加入清单

长征五号的芯级,也就是中间的主体部分直径达5米,比一般的火箭主体直径大了50%,体格壮实,绰号“胖五”。这次发射任务主要是检验“胖五”设计的正确性、飞行的可靠性,以及发射场和火箭之间的匹配性。作为运载火箭的“重中之重”,“胖五”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从1970年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至今,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实施了237次发射,发射成功率高达97%左右。从国际上来看,从1957年到2015年,全球共发射5400多次,平均发射成功率是91.5%。

如果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比作一个大家族,现在其家庭成员已经有17个了,实现了从常温推进到低温推进、从串联到捆绑、从一箭单星到一箭多星,运载能力覆盖高、中、低各种轨道,能够满足不同载荷的发射要求。

但是,随着火箭发动机技术的日益成熟和人类对宇宙空间的不断探索,世界主要航天强国纷纷推出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比如欧洲的阿里安5、美国的德尔塔4和宇宙神5。而中国现有的长征家族原有的成员在面对未来载人空间站、探月和探火工程等一系列重大航天工程任务,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长征家族迫切需要新引入一位“大块头”成员扛起重担。

哪怕不算前20年的研制期,仅仅是立项后的砺“箭”,“胖五”就花了10年时间。按说在新一代成员里,“老大哥”“胖五”是最先启动研制的,但是却比长征六号和长征七号这些“兄弟们”更晚“成家立业”,足见其难度之大、风险之高。

虽然一路走来道路并不平坦,坚韧不拔的“胖五”却比现役火箭的运载能力提升2.5倍以上,还能够与其他家族新成员共享其研制过程中产生的创新成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2024年长征五号发射成功观后感

全文共 233 字

+ 加入清单

11月3日20时43分,我国最大推力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发射成功

“长征五号的研制不仅标志着长征系列火箭的升级换代,而且带动了整个研制平台和产业链的更新,对构建我国新一代无毒、无污染运载火箭的型谱发挥牵引和辐射作用,使中国运载火箭的整体技术水平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杨保华说。

更为宝贵的是,通过新一代运载火箭这样重大工程的历练,以年轻的长五研制团队为代表的新一代航天人才也成长起来。这是中国航天最大的财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2024年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飞观后感

全文共 788 字

+ 加入清单

11月3日20时43分,我国最大推力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从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约30分钟后,载荷组合体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此次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实现升级换代,运载能力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是中国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标志。

据国家国防科工局、国家航天局介绍,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实现了我国液体运载火箭直径由3.35米至5米的跨越,采用5米直径芯级,捆绑4枚3.35米直径助推器,全长约57米,起飞重量约870吨;具备近地轨道25吨级、地球同步转移轨道14吨级的运载能力,比现役火箭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提升了2.5倍以上。

长征五号代表了我国运载火箭科技创新的最高水平,填补了我国大推力无毒无污染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空白,首次采用芯一级2台50吨级氢氧发动机与4枚助推器各2台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的组合起飞方案,10台发动机同时点火,起飞推力达1060吨,实现了我国异型发动机起飞技术的重大突破。

长征五号是实现未来探月工程三期、载人空间站、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工程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保障。按计划,2017年嫦娥五号落月采样返回、2018年发射空间站核心舱、2020年发射火星探测器等任务都将依靠长征五号来实现。

据介绍,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工程于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立项研制,由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牵头组织实施,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遵循“发展航天、运载先行”“运载发展、动力先行”的理念,2000年,我国先行启动了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和50吨级液氢液氧发动机研制攻关,其科研成果直接转化支撑了长征六号、长征七号等新型运载火箭研制并首飞成功。

此次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搭载的是由远征二号上面级和实践十七号卫星组成的载荷组合体。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38次发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2024年观长征五号首飞成功有感

全文共 464 字

+ 加入清单

11月3日,中国长征五号火箭在海南文昌发射场发射成功,这是中国运载火箭运力首次跨入大型运载火箭的行列。长征五号火箭是中国运载火箭新技术的集大成者,它的研制成功为未来发展更大更先进的运载火箭锻炼了队伍、积累了技术经验。

长征五号是实现未来探月工程三期、载人空间站、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工程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保障。按计划,2017年嫦娥五号落月采样返回、2018年发射空间站核心舱、2020年发射火星探测器等任务都将依靠长征五号来实现。

据介绍,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工程于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立项研制,由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牵头组织实施,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遵循“发展航天、运载先行”“运载发展、动力先行”的理念,2000年,我国先行启动了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和50吨级液氢液氧发动机研制攻关,其科研成果直接转化支撑了长征六号、长征七号等新型运载火箭研制并首飞成功。

此次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搭载的是由远征二号上面级和实践十七号卫星组成的载荷组合体。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38次发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2024年中国最大推力长征五号首飞成功观后感

全文共 459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最大推力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约30分钟后,载荷组合体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此次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运载火箭实现升级换代,运载能力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是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关键一步。

长征五号是无毒无污染绿色环保型新一代运载火箭的基本型,火箭采用5米直径芯级,捆绑4枚3.35米直径助推器,全长约57米,起飞重量约870吨,起飞推力超过1000吨。长征五号首次采用芯一级2台50吨级氢氧发动机与4枚助推器各2台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的组合起飞方案,10台发动机同时点火,实现了中国异型发动机起飞技术的重大突破。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工程实现了中国液体运载火箭直径由3.35米至5米的跨越,填补了中国大推力无毒无污染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空白,代表了中国运载火箭科技创新的最高水平,为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系列化、型谱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是实现未来探月工程三期、载人空间站、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工程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保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2024年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飞观后感

全文共 1050 字

+ 加入清单

11月3日20时43分,我国最大推力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载荷组合体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此次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实现升级换代,运载能力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是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关键一步。

长征五号是无毒无污染绿色环保型新一代运载火箭的基本型,火箭采用5米直径芯级,捆绑4枚3.35米直径助推器,全长约57米,起飞重量约870吨,起飞推力超过1000吨。长征五号首次采用芯一级2台50吨级氢氧发动机与4枚助推器各2台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的组合起飞方案,10台发动机同时点火,实现了中国异型发动机起飞技术的重大突破。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工程实现了中国液体运载火箭直径由3.35米至5米的跨越,填补了中国大推力无毒无污染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空白,代表了中国运载火箭科技创新的最高水平,为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系列化、型谱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是实现未来探月工程三期、载人空间站、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工程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保障。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工程于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立项研制,由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牵头组织实施,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遵循“发展航天、运载先行”,“运载发展、动力先行”的理念,2000年,中国先行启动了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和50吨级液氢液氧发动机研制攻关,其科研成果直接转化支撑了长征六号、长征七号等新型运载火箭研制并首飞成功。

此次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搭载的是由远征二号上面级和实践十七号卫星组成的载荷组合体。远征二号上面级是中国目前规模最大、变轨能力最强的液体动力上面级,与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组合使用后,可有效提升一箭多星发射并直接入轨的能力,进一步提高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发射任务适用性和使用灵活性。实践十七号卫星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的地球同步轨道新技术验证卫星。卫星入轨后,中国卫通集团有限公司将开展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广播业务,并择机开展空间碎片观测、新型电源、电推进等多项新技术验证工作。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在首次使用的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1号工位成功实施发射。文昌发射场是中国第一个滨海航天发射场,具有纬度低、发射效率高、射向宽、运输便捷等优势,能够满足新一代运载火箭和新型航天器发射任务需求。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飞行控制中心由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承担,全程负责对火箭基础级、上面级进行跟踪测量,以及载荷在轨测试和长期管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2024年观长征五号火箭首飞成功有感

全文共 560 字

+ 加入清单

长征五号是我国目前运载能力最大的新一代运载火箭,也是我国迄今为止研制的最大推力运载火箭,因此之前都被简称为“大火箭”。

如果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比作一个大家族,现在其家庭成员已经有17个了,实现了从常温推进到低温推进、从串联到捆绑、从一箭单星到一箭多星,运载能力覆盖高、中、低各种轨道,能够满足不同载荷的发射要求。

但是,随着火箭发动机技术的日益成熟和人类对宇宙空间的不断探索,世界主要航天强国纷纷推出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比如欧洲的阿里安5、美国的德尔塔4和宇宙神5。而中国现有的长征家族原有的成员在面对未来载人空间站、探月和探火工程等一系列重大航天工程任务,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长征家族迫切需要新引入一位“大块头”成员扛起重担。

哪怕不算前20年的研制期,仅仅是立项后的砺“箭”,“胖五”就花了10年时间。按说在新一代成员里,“老大哥”“胖五”是最先启动研制的,但是却比长征六号和长征七号这些“兄弟们”更晚“成家立业”,足见其难度之大、风险之高。

11月3日20时43分,我国最大推力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载荷组合体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此次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实现升级换代,运载能力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是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关键一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2024年观长征五号火箭首飞成功有感

全文共 696 字

+ 加入清单

此次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实现升级换代,运载能力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是中国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标志。

据国家国防科工局、国家航天局介绍,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实现了我国液体运载火箭直径由3.35米至5米的跨越,采用5米直径芯级,捆绑4枚3.35米直径助推器,全长约57米,起飞重量约870吨;具备近地轨道25吨级、地球同步转移轨道14吨级的运载能力,比现役火箭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提升了2.5倍以上。

长征五号代表了我国运载火箭科技创新的最高水平,填补了我国大推力无毒无污染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空白,首次采用芯一级2台50吨级氢氧发动机与4枚助推器各2台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的组合起飞方案,10台发动机同时点火,起飞推力达1060吨,实现了我国异型发动机起飞技术的重大突破。

长征五号是实现未来探月工程三期、载人空间站、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工程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保障。按计划,2017年嫦娥五号落月采样返回、2018年发射空间站核心舱、2020年发射火星探测器等任务都将依靠长征五号来实现。

据介绍,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工程于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立项研制,由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牵头组织实施,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遵循“发展航天、运载先行”“运载发展、动力先行”的理念,2000年,我国先行启动了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和50吨级液氢液氧发动机研制攻关,其科研成果直接转化支撑了长征六号、长征七号等新型运载火箭研制并首飞成功。

此次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搭载的是由远征二号上面级和实践十七号卫星组成的载荷组合体。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38次发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2024年中国长征五号成功首飞观后感

全文共 616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年之际,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次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向参加这次任务的全体科技工作者、干部职工、解放军指战员,表示热烈的祝贺和亲切的慰问!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是我国运载火箭升级换代的工程,创新难点多、技术跨度大、复杂程度高,代表了我国运载火箭科技创新的最高水平。其首次飞行任务圆满成功,填补了我国大推力无毒无污染液体火箭的空白,使我国火箭运载能力进入国际先进行列。这一重大成就,是我国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标志,为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系列化、型谱化发展奠定了坚实技术基础。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航天战线锐意进取、顽强拼搏,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对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民族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祖国和人民感谢你们!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希望你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大力弘扬“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精神,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不断创造航天事业新辉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2024高考热点素材:长征五号发射成功的意义

全文共 602 字

+ 加入清单

11月3日20时43分,长征五号从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正是让中国人的心情感到无比的激动呀!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2017高考热点素材:长征五号发射成功意义,欢迎阅读。

长征五号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实现升级换代,运载能力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是中国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标志。

长征五号代表了我国运载火箭科技创新的最高水平,填补了我国大推力无毒无污染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空白,首次采用芯一级2台50吨级氢氧发动机与4枚助推器各2台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的组合起飞方案,10台发动机同时点火,起飞推力达1060吨,实现了我国异型发动机起飞技术的重大突破。

据介绍,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工程于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立项研制,由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牵头组织实施,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遵循“发展航天、运载先行”“运载发展、动力先行”的理念,2000年,我国先行启动了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和50吨级液氢液氧发动机研制攻关,其科研成果直接转化支撑了长征六号、长征七号等新型运载火箭研制并首飞成功。

据悉,长征五号是实现未来探月工程三期、载人空间站、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工程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保障。

按计划,2017年嫦娥五号落月采样返回、2018年发射空间站核心舱、2020年发射火星探测器等任务都将依靠长征五号来实现。

我国的航天事业再一次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2024高考素材:长征五号首发成功背后的故事

全文共 3587 字

+ 加入清单

长征五号首发成功,标志着中国运载火箭实现升级换代,运载能力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是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关键一步。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2017高考素材:长征五号首发成功背后的故事,欢迎阅读。

2016年11月3日,中国海南文昌。发射场的塔架前,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静静矗立

“……5、4、3、2、1,点火!”随着01指挥员按下点火按钮,火箭在山呼海啸的轰响中,喷射出耀眼的白色尾焰拔地而起,冲上云霄。3公里外的参观点,响起了一阵阵热烈欢呼声,“成功了!成功了!”发射场的航天工作者们激动地握手,拥抱,轻轻拭去从眼角滑落脸颊的泪水。

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发射场,从2009年9月开工奠基、2014年11月基本建成,到今年6月25日圆满完成长征七号首飞任务,11月3日圆满完成长征五号首飞任务,这座满足了新一代大推力运载火箭和新型航天器发射任务需求的航天发射场,在牢记使命、铁血担当的航天人的无私奉献下,铸就了中国航天的座座丰碑。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点火发射前夕,记者走进文昌航天发射场,探寻火箭呼啸升空的炫目尾焰背后的故事,走近这些忠诚奉献的航天战士,致敬他们在中华民族筑梦路上的坚守。

一条路,一段航天情——

“参与火箭发射是我一生的荣耀”

“请到天涯海角来,这里四季春常在。海南岛上春风暖,好花叫你喜心怀……”提起海南,椰林、海浪、碧空、阳光,旖旎的自然风光让远方的客人陶醉不已。但有一群航天人,他们用心血和汗水在文昌这座琼北古驿筑航天之梦。

11月初,北方气温骤降至零下,平均气温二十五度的海南岛内依然随处可见葱郁的椰林。走进文昌航天发射场场区,记者立刻注意到有一条主干道通向508指挥控制中心,路牌上的标注显示这条路的名字是“航天路”。不仅如此,“问天路、长征路、星光路、嫦娥路、北斗路”……这一条条连接着发射场区内的长征七号、长征五号火箭固定勤务塔、垂直总装测试厂房、火箭水平转载准备厂房、地面站、科研试验协作楼等建筑的道路都拥有散发着诗意美丽的名字,引起了记者的好奇。工作人员介绍,这些路名都是2014年6月场区建设完成后,面向所有发射场航天人征集,从2000多个创意中选出的。

星光路是为了纪念征地移民搬迁的龙楼镇星光村全体村民的无私奉献,长征路的寓意是发射场内的航天人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每一条路,都是一个个故事,都是一段段航天情。

很多当年文昌发射场的建设和创业的航天人最近专程回来,只为看一看火箭在这块他们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腾空而起。“实在无法回来的同事,都强烈要求我们在现场录下长征五号发射的小视频发给他们看。”区内警卫和消防工作的负责人伍刚告诉记者。邻近火箭发射的日期,伍刚和他的同事们愈加绷紧了弦,8个人一岗24小时值班,同时负责4个岗哨。警戒换岗时,换下来的人有时要马上补充到应急小分队里,“一个人掰成两块用”。

计划部的李彦彬昨天刚完成总检查测试,因为在发射场内淋了一场暴雨,喉咙还有些沙哑。与发射场内大多数工作人员不同,在酷热难耐的海南,李彦彬一年四季都穿着长袖衣服。“我们需要长时间在户外进行质量控制和监督,穿短袖的话很容易晒脱皮。”火箭发射前有60天的任务周期,期间李彦彬原本有三、四次调休机会,但都在工作岗位上度过了。他一点不后悔:“我是一个航天人,能参与长征七号、长征五号两型火箭发射是我一生的荣耀。”

艰苦创业,无悔建设——

“革命同志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颗颗螺钉连着航天事业,小小按钮维系民族尊严”。这是发射场人人熟知的航天格言,也是全体航天人矢志航天的忠诚写照。航天事业是千人一支箭、万人一颗星,火箭的华丽升空靠的是千千万万的航天人在数以万计的环节中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飞天梦想,是在荆棘与汗水中起航的。2007年,党中央高瞻远瞩——在海南文昌建设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发射场。2011年10月,航天人们千里辗转奔赴海南。

“看,这就是发射塔架的所在地。”计划部助理周江指着照片中的一片荒野,激动地说。回忆起当初的情形,周江的话匣子一打开就关不上了。“夏天太热了,地面最高温度超过45度。”“被蠓虫咬了不能挠,一挠皮肤溃烂一片。”发射场负责保卫工作的李寒剑还告诉记者他们总结出的许多“经验”:“走夜路必须带手电筒以避开毒蛇。在房间里放雄黄,保持房间的干燥、除湿,也能有效避免虫蛇蚊蝇。”

扎下根来的航天人很快适应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吹响“扎根海岛”的嘹亮号角。没有宿舍就住民房,没有办公室就修建简易板房,食堂太小就分批吃饭,没有会议室就在仓库开会……“革命同志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周江说。随着一次次“大会战”、“突击战”、“攻坚战”,一个个工程从图纸变成现实,航天人在文昌建设出了新的航天奇迹。

在火箭垂直总装测试厂房内,能看到一群身穿橘红色工作服的小伙子,他们就是文昌航天发射场的首支吊装团队。担任长征五号火箭首飞任务的“吊装”01指挥员张再经告诉记者,火箭吊装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火箭进场并经过水平测试后,将通过吊装工作将各级火箭和助推器垂直组装成一个整体,以便后续垂直测试、转运及加注发射等任务的顺利开展。由于工程结构原因,坐在操作间里的行吊操作手无法亲眼观测吊钩的位置和产品的状态,他的一切操作都要以吊装指挥员的哨音、指挥旗语和口令为准。吊装团队能做的,只能是通过大量的重复性训练,来一遍遍强化整个团队的默契程度。“每天重复同样的动作,没有人说苦,也没有人说累”张再经这样描述吊装团队每天的工作。

长征五号火箭从进场到组装,再到转运,直至最后发射成功后的撤场,离不开发射场的特装车司机。2016年9月,长征五号火箭分散在8个超大超长集装箱中,经由海运从天津港运至海南文昌清澜港。特装车司机朱尚尚和同事于金伟的任务就是分别驾驶1号和2号火箭运输车,将最大的两个火箭箭体集装箱从码头运至发射场区。特种装备车辆装满燃料后车重达150吨,时速必须控制在每小时5公里以内,封闭驾驶室由于防爆要求,没有安装空调,“从码头到场区的一个半小时,驾驶室温度至少40度,到达目的地后,全身湿透了。”记者在场区内见到了特种车辆,车身宽6米左右,足足占据两个车道,下方有56个轮胎,整个车远看就像一个巨型平板车。“接下来,我们还要保障载荷转场,液氧、液氮、液氢拉运,火箭集装箱运输等任务圆满完成!”朱尚尚自信地说。

不忘初心,使命托举——

“没有一丝一毫的懈怠放松”

火箭发射的万众瞩目时刻,亿万中国人都会在电视、网络、广播上听到一个口令:“……5、4、3、2、1,点火!”它出自火箭发射的01指挥员。01指挥员是航天发射的大脑,是火箭发射任务技术上、指挥上的NO.1,是火箭能否“顺利发射、准时发射、安全发射、成功发射、圆满发射”得以实现的关键。刚刚于6月25日担任长征七号火箭发射01指挥员的王光义回想起当时发射的场景,“不到火箭成功发射那一刻,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放松。”

胡旭东是长征五号火箭首飞任务的01指挥员。长征五号火箭演练任务期间,在泄回液氢对接二级氢排连接器时,突发重大故障,氢箱测压管与箭上连接处氢气泄漏,氢浓度报警仪瞬时发出刺耳的警报声,随时可能发生爆炸危险。胡旭东没有丝毫的迟疑、果断决策应急处置,与一线参试人员连续奋战40多个小时,成功处置这一重大故障问题,完成氢加排连接器脱落二次对接,创造了世界航天奇迹。“这期间没有吃一口饭、没有休息一分钟,直到故障排除、危险解除,我们才松了口气。”胡旭东和他的同事们始终把航天人的使命装在胸膛。

在长征五号火箭发射前,记者见到了空调及供气保障团队的负责人刘思。每次任务来临,该团队都是发射场最忙碌的单位之一。交谈中,他的眼神不时瞅着前方,回过头去,集中控制台上显示的一条流量曲线突然上升。“液氮泵频率增大至45赫兹,注意观察压力。”刘思给操作手下口令。

进入发射场技术区冷冻站,这里发出的噪音超乎想象,90分贝的噪音超过人正常承受的范围。9月的海南中午日照强烈,呆在冷冻站的值班室里,依旧可以感觉到热意。“虽然长期为中央空调提供冷源,但是冷冻站的机房却没有空调。“长征五号首飞任务来临后,冷冻站为了维护空调冷水系统,24小时上班,人机不离。”冷冻站岗位负责人王西虎告诉记者。

采访时,有通报“文昌至龙楼某段光缆中断,请组织抢修!”皮肤黝黑的李荣斌拎起工具箱,带领抢修分队迅速奔向抢修车,在光电缆岗位工作了18年的李荣斌已经数不清参加过多少次这样的抢修了。

习近平主席指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当火箭冲上云霄,飞向太空时,人们应该铭记:火箭的腾飞,离不开千千万万把岗位当战位、视使命如生命的默默奉献的航天人。他们是平凡的,却因逐梦而卓越。航天人将忠诚、使命与担当融进血脉,用实际行动践行航天梦想,弘扬航天精神,走好航天人的长征路。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2024年中国长征五号成功首飞观后感

全文共 665 字

+ 加入清单

从国防科工局、国家航天局获悉,11月3日20时43分,中国最大推力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约30分钟后,载荷组合体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此次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运载火箭实现升级换代,运载能力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是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关键一步。

长征五号是无毒无污染绿色环保型新一代运载火箭的基本型,火箭采用5米直径芯级,捆绑4枚3.35米直径助推器,全长约57米,起飞重量约870吨,起飞推力超过1000吨。长征五号首次采用芯一级2台50吨级氢氧发动机与4枚助推器各2台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的组合起飞方案,10台发动机同时点火,实现了中国异型发动机起飞技术的重大突破。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工程实现了中国液体运载火箭直径由3.35米至5米的跨越,填补了中国大推力无毒无污染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空白,代表了中国运载火箭科技创新的最高水平,为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系列化、型谱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是实现未来探月工程三期、载人空间站、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工程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保障。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工程于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立项研制,由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牵头组织实施,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遵循“发展航天、运载先行”,“运载发展、动力先行”的理念,2000年,中国先行启动了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和50吨级液氢液氧发动机研制攻关,其科研成果直接转化支撑了长征六号、长征七号等新型运载火箭研制并首飞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