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两会热点解读:依法治国【精彩20篇】

浏览

6529

作文

108

2024两会前瞻:你应该关注的六大经济热点

全文共 5196 字

+ 加入清单

本周,全球关注的2015年全国“两会”(即政协第12届全国委员会第3次会议、第12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3次会议)将先后于周二(3日)与周四(5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拉开大幕。作为“新常态”概念提出后的首次全国两会,在经济问题上有众多热点备受关注。

过去一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大,GDP增速创近24年新低,“新常态”特征得到全面呈现。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关键之年、全面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面对经济转型升级的诸多困境,今年两会将怎样看待目前的经济形势?会明晰哪些重点经济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腾讯财经为您梳理最值得关注的六大经济热点。

经济增长是否换挡调速?

2014年,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预期目标定在7.5%左右。但2015年2月2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GDP比上年增长7.4%,这一增速创下了1990年以来的新低。

每年两会期间发布的《中国政府报告》,都会提出该年度的经济增长目标。2015年中国的GDP目标如何设定?这是国内外舆论关注本次全国两会的焦点之一,而回答这个问题,“新常态”或是今年两会的高频词。

自去年5月以来,“新常态”已成为人们评论中国经济时的关键词。它不仅意味着对片面追求GDP增速的思维调整,还蕴含着对经济发展质量的要求。

2014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官方更明确诠释了“新常态”的内涵,要求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把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这种变化所传递的讯息是官方不会轻言大规模刺激来换取经经济增速的短期增长,而将重点放在经济品质和效益的提升,相较于过去全国冲高GDP的热劲,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将转化为逐步调整经济结构,追求可持续发展上。

在此前召开的地方两会上,除西藏设定的增长目标与去年持平外,29个省份均明确下调了GDP增长目标,降幅最大的是辽宁、山西和甘肃,下调幅度均达3个百分点。上海则干脆取消了GDP目标,只提出了“经济平稳增长”。各省份大多将GDP增长目标设为一个区间值,而非绝对数字。

与此同时,更加注重提升质量和效益,更加强调改革创新,更加关注改善民生,这些成为各地设计经济发展目标时的“新常态”。

2015年被有些人认为将是“近年来经济运行压力最大的一年”,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中国经济是否会“断挡失速”?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铁刚说,今年是中国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的一年,适度调低增速目标将赋予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更大的空间。政府如何应对经济新常态,代表委员将充分讨论。

机构和媒体普遍预计,“新常态”的调整在本次全国两会上同样会得到系统性的呈现。届时,官方或将对全年经济增速目标进行微调,物价涨幅、就业水准、粮食生产等指标的全年目标或许也将出现相应的调整。

中金公司研究报告预计,2015年GDP增速目标将下调至7%左右,CPI、M2目标也将分别下调为3%、12%,但新增城镇就业目标可能仍设定在1000万人。GDP增速目标下调并不表明政府希望增速继续下降,而是在当前增长动能疲弱和就业可能转差的情况下,将7%视作今年保就业的增长下限;同时表明政府有意淡化经济增长目标,引导地方政府不再片面追求经济增速,希望在调结构和促改革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中金公司预计,2015年GDP实际增速为7.3%。

彭博经济学家Tom Orlik2月27日撰文指出,今年会议主要关注的焦点料将是GDP增长目标。每年,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都会设定一个当年经济增长目标,过去三年,目标一直都是7.5%。今年,预计可能会降至7%,如果放胆猜测的话,甚至可能只给出一个预测区间。

中国上一次下调GDP增长目标是在2012年,从8%降至7.5%。当以GDP论英雄的时代逝去,今年新增长目标究竟确定为多少?人们期待两会给出解答。

宽松政策会否继续加码?

除了增长目标,本次两会还将提供财政和货币政策走向的重要信号。

就在两会开幕前三天,中国人民银行2月28日晚宣布,自2015年3月1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这是继去年11月22日后,央行再度出手降息,释放稳增长的强烈信号。

随着1月CPI增速创五年新低、PPI持续负增长,市场普遍担心中国经济会陷入通缩。虽然官方表示目前我国还没有进入通缩,但是通缩风险不断加大已成为业内共识,在有明确信号表明经济企稳前,继续降息、降准的可能性依然存在,预期未来宽松政策有望继续加码。

中信证券诸建芳称,通缩情况仍在恶化,经济下行压力也在进一步加大,急需国家及时进行政策调整。按照目前的经济运行情况,后续仍将出台更多的宽松货币政策。

高盛的一份研报表示,由于此次降息幅度比上次要小,以及其他宽松措施体现出政府的谨慎态度,让市场担心中国经济能否重现去年二季度的反弹。高盛还预计在一季度末或者二季度还有一次降准。

巴克莱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常健在预期两会时表示,CPI和M2增长目标将分别下调至3%及12%左右。巴克莱银行业分析师还预计,中国将继续下调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因而金融改革及进一步放松银行业管制将是议事日程上的重要主题。常健表示,由于资本外流及实际利率增加以及用以支持社会性支出的财政赤字加大,需要实施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抵消上述现象所带来的影响,因此可以预测中国近期的宏观经济政策整体框架将是“审慎”的。

货币政策放松需要财政政策的配合,中金发布报告称,偏紧的财政政策对货币政策起到掣肘,并拖累总需求。中金预计,两会后财政政策将较当前偏紧的状态大幅放松。

彭博经济学家指出,以往,货币政策的作用是支持增长,而财政政策则相对较为保守。如今,银行过度放贷,而中国政府负债较低,两者的角色正在发生转换。

国企改革方案如何破题?

“国有企业要紧扣提高活力和竞争力深化改革,在看准的领域抓紧‘破题’,努力走在创新发展、升级发展的前列。”李克强的这句表态,在外界看来释放出今年国企改革将提速的信号。

去年以来,国资委在中央企业启动“四项改革”试点,同时,地方版的国企改革也不断推进,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至少已有上海、甘肃、山东、江苏、云南、湖南、重庆、天津、四川、湖北、江西、山西、青海、北京、广东、青海、河南、辽宁、广西、宁夏、黑龙江等20多个省份明确出台了国资国企改革方案,推进混合所有制、提高国企红利上缴比例成为各地方案的标配。

但是,中央层面的国企改革顶层方案尚未出台。

不过,这一方案公布的日期已经逼近。2月26日,据央视报道,来自国资委的消息,国资国企改革方案已经上报中央,有望在两会后出台,最终有望以“1+N”的形式出台,即“1个指导意见+多个配套方案”。届时包括放开混改门槛、重启员工持股等方案将一一试行。市场预计将撬动24万亿市值。

中金公司报告认为,国企改革总体方案将会更加明确混合所有制的改革方向,逐步推进职工持股也符合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国有企业的战略重组将加快推进,预计在2020年形成30-5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企业。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李锦表示,国企分类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基础,一定会先行出台;国企分类的问题还牵涉到考核问题,按照不同的类型制定不同的考核标准,资源与分配就会进行重新调整;此外,分类还会决定哪些企业会被合并等,预计2015年将会是国企大整合、大重组的一年,涉及的股权变动会非常大。”

可以预期,随着顶层设计完成,2015年国企改革将进入关键的实施年。随着更多民资的进入,以及更多国企红利用于民生支出,民营企业、普通民众将享受到更多国企改革红利。

价格改革还将在哪些领域推进?

今年1月份CPI仅上涨0.8%,延续了2014年来的低通胀格局。物价保持低位,也为我国推进价格改革提供了良好时间窗口。这一关系民生福祉的改革,也料将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的焦点议题。

去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将改革能源、交通、环保等价格形成机制,稳步放开与居民生活没有直接关系的绝大部分专业服务价格。2015年新年伊始,国家发改委宣布放开24项商品和服务价格,从铁路运输到民航客运,从房地产经纪到小区停车,改革速度令人吃惊。

国家发改委日前还提出,下一步将进一步放开价格,加快推进天然气价格改革,全面实行居民生活用水、用气阶梯价格制度。

此外,和民生密切相关的药品价格、医疗服务价格、电力输配价格等都在改革之列。

不过,也有人担忧,价格放开会不会导致价格大涨?价改会不会进入“一放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的怪圈?

媒体分析称,此次两会将进一步明确今年价格改革的重点内容和目标。在更多的价格改革推出后,原先一些政府定价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将进行市场化定价,像住宅小区停车费价格等一些较为稀缺的服务可能存在涨价空间,但老百姓也不用担心会大幅上涨,因为价格改革不是一放了之,政府仍会进行监管和规范。

事实上,更多的情况是,价格放开之后,由于行业竞争会加剧,多数行业降价的可能性大于涨价,民众会享受到更多实惠的商品和服务。

收入分配改革如何深入?

春节期间,晒“年终奖”成了一个热门话题。相差数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年终奖”,犹如多棱镜般折射出不同行业的收入落差,也再度引发公众关于提速收入分配改革的讨论和呼吁。

在人民网最新推出的“2015年两会调查”中,收入分配问题高居关注度首位,七成以上网民对个人收入“不满意”。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2015年刚开年,各地收入分配改革实施意见相继出台,养老金并轨等改革措施执行到位,以薪资调整为突破口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已按下“快进键”。在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上,有望出台更多惠民政策,在收入、就业、社保等方面构建民生保障的“铁三角”,实现从“国富”到“民富”。

自2013年《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出台以来,收入分配改革呈现各个击破的态势,央企高管今年开始限薪,养老金也正式并轨,这些改革措施更多着眼于“控高”,谋求缩小收入差距。

在“控高”取得阶段性进展后,今年两会对收入分配改革的布局,预料将偏重于“扩中”、“提低”上发力。

观察可见,收入分配改革在地方层面正加速推进。近期,四川、广东等地出台了“地方版”收入分配改革实施意见,均提出健全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建立最低工资标准正常调整机制。

进入2015年来,先后有湖南、海南、西藏、天津、深圳、北京等6个地区宣布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其中深圳提高到2030元/月,最低工资标准首次超过两千元大关,成为目前全国最高的地区。

有专家指出,2015年将是收入分配改革的提速年,以薪资调整为突破口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对中国现阶段打破利益固化藩篱、重启发展新动力,具有不可低估的推动作用。

随着收入分配改革的全方位深入,中低收入者的腰包将会变得更鼓,收入分配差距也将加速缩小,“橄榄型”的收入分配格局可期。

区域协同发展将带来哪些发展机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争取2015年的良好开局。此前召开的地方两会在区域发展上就做足文章,“一带一路”成了各地政府工作报告的“标配”,31个省份均针对“一带一路”的建设亮出地方版的对接举措,例如重庆两会提出将积极“构建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高地”,新疆两会提出要高度重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等,全国两会或将进一步明确区域发展的宏观战略。

国家发改委今年也明确表示,2015年将抓紧研究制定关于贯彻落实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出台《区域规划管理办法》。除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转型升级等区域战略外,还将扎实推动“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战略的落实。

官媒近日透露,“一带一路”规划已经获批并在小范围内下发,即将正式出台,京津冀顶层设计方案也有望近期发布。鉴于全国两会在即,上述消息颇有信号意义,这意味着以“一带一路”为统领,以京津冀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等为着力点的区域协同发展已是箭在弦上。中国经济将在今年正式开启区域协同作战的“大棋局”。

在当前全球经济疲弱,中国经济下行压力骤增的大背景及经济新常态下,多位专家表示,“三大战略”绝不仅是简单地解决区域协同发展问题,还被赋予诸如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引进外资转型升级,推动优质资本走出去,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等更加重要的使命和更加丰富的内涵,“京津冀”、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均有空间上的交叠,这三大战略的联动实施,有望盘活中国全境与周边,乃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协同发展的“一盘棋”。

全国两会历来是中国政府完整阐述其重大政策的平台,亦是中央与地方执政者高频次互动、政策上密集“对表”的最佳时机。三大战略如何下好先手棋?国家层面的意愿怎样与地方发展思路同频共振,这也会成为今年两会的热点。此外,如何破除地区封锁和利益藩篱,将是外界聚焦的另一议题。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2024东莞两会精神详细解读精编

全文共 3273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2月24日下午,东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在市会议大厦开幕。下面是yjbys作文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昨日,《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以下简称《纲要》)揭开了这些问题的答案。

《纲要》明确提出,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区域协调、绿色低碳发展等举措,东莞在“十三五”期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到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9200亿元以上,人均GDP约11万元,五年年均增长分别达8%左右和7.5%左右。

“十三五”经济预期增速为8%

“十二五”期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等复杂的内外发展环境挑战和艰巨的转型升级任务,我市仍然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2015年全市GDP为6275亿元,五年年均增长7.9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56万元(约1.2万美元),五年年均增长7.2%。

到2015年,我市三次产业结构从“二、三、一”转变为“三、二、一”,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持续提升,单位GDP能耗、地耗持续下降,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高。

正是基于“十二五”的成果,《纲要》明确了“十三五”经济主要目标,GDP年均增速为8%左右,人均GDP年均增速达到7.5%左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92%,户籍人口城镇化加快提高;力争提前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到2020年第三产业比重55%左右,其中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超过63%。

“十三五”时期,努力实现发展动力转换和发展方式根本转变,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产业结构显著优化、城市品质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治理能力显著增强。

对此,市发改局局长朱斌华分析认为,“十三五”虽然有复杂因素带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但我市在“十二五”很早就注重科技创新、很早就形成了全民创新意识;“三重”建设启动快、成效大;争取多个国家试点,获得良好的制度环境,这些基础使得实现8%增长目标很有信心。

未来五年重点发展六大产业

《纲要》对“十三五”加快转型升级,提出“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积极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为标志的‘四新经济’,构建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新体系”。对东莞产业格局而言,这也意味着现代产业、先进制造业的地位越来越凸显,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十三五”将重点发展哪些产业?《纲要》提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文化旅游、金融业、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六大产业,将是今后发展的重点产业。其中,电子信息产业着重在通信设备、智能终端、消费电子、电子元器件等领域,2020年实现的增加值预计可达1300亿元;而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机器人及关键零部件、智能传感器及仪器仪表、高速高精制造装备、节能环保装备、汽车零部件制造、重大智能成套装备、电子等领域,2020年增加值预计为1900亿元。

对重点发展产业的定位,朱斌华表示,电子信息是支柱产业的龙头,装备制造业是珠江东、西两岸重点发展的产业,尤其是智能制造产业,东莞的机器人产业应用和本体制造有优势,但是核心部件生产研发还比较弱,今后将以松山湖为主,结合产业实际发展核心领域,形成全产业链优势。

“十三五”期间对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纲要》有了新的目标。到2020年,要实现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52%,稳居全国制造业城市第一梯队,建成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先进制造基地。

打造松山湖为核心的区域创新体系

未来五年,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为东莞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战略,最终基本形成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主要创新指标位于全省前列,成为国内领先的创新型城市。

在这个区域创新体系中,《纲要》提出,要强化松山湖(生态园)的创新中心地位,以建设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契机,努力实现超常规发展,打造成为全市创新驱动发展的集聚区、生力军、加速器和创新核,再以松山湖地区为核心和主要节点,打造东莞市的“创新轴”,形成南连深圳大沙河创新区、光明新区、南山区,北接广州科学城,横贯珠三角东岸的“创新走廊”。

此外,建成横向贯穿东部片区、松山湖(生态园)地区、中心城区、水乡经济区的“创业之路”;在珠江口东岸现代产业集聚区建设“临港现代产业创新带”;东南组团、西南组团发挥毗邻深圳优势,建设“环深创新资源融合发展带”。

至此,依托“创新核”、“创新轴”和“创新带”,加快中心城区科技服务创新区、水乡经济区、常平科技园和银瓶合作创新区等多个重点创新支点集聚发展,与各专业镇创新资源形成“创新网”。

数据

《纲要》主要经济目标

到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9200亿元以上,人均GDP约11万元;

GDP年均增速为8%左右,人均GDP年均增速达到7.5%左右;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92%,户籍人口城镇化加快提高;

力争提前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到2020年第三产业比重占55%左右,其中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超过63%。

“十三五”规划目标

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 9200亿元 增速

8%

人均GDP约

11

万元 增速

7.5%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

92%

第三产业比重占

55%

左右,其中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超过

63%

/ 《纲要》重点解读/

关键词:产业结构

内容:三次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内外源型经济协调发展,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到2020年,第三产业比重55%左右;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63%以上。

解读:产业结构的转变,是东莞多年转型升级的结果。对一个工商业大市而言,这个比例有很好的优势,“十三五”期间能够更好地服务和推动第二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创新驱动

内容:实施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育苗造林”行动计划,引进、培育和孵化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一批具有自主核心技术和行业竞争优势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

解读:东莞很早就提出并实践科技创新,对创新主体的培育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大批创新主体的形成,强化了创新发展的新动力,为成为领先的创新型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先进制造

内容:优化先进制造业布局,建设环松山湖地区智能制造和先进制造集聚区、银瓶高端装备产业集聚区、水乡新兴产业集聚区、临港现代产业集聚区、临深先进制造产业集聚区、横沥模具产业集聚区、石碣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两岸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

解读:先进制造业在东莞规模以上工业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这是加快转型升级渐入佳境的表现。先进制造业产业集聚区的布局,既能集聚产业资源,又能够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

内容:重点领域包括总部经济、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科技服务、金融保险、服务外包、会展商务、专业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商贸服务、旅游、健康服务、养老服务、家庭服务、房地产等生活性服务业。

解读:生产性服务业依托强大制造业,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是今后主抓的重大方向。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能够为东莞制造业提供高效配套服务,推动东莞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

关键词:智慧东莞

内容:加快国家电子商务、信息惠民试点城市建设,推动“互联网+”社会治理,探索公共参与的网络化社会管理服务新模式,利用大数据分析手段,提升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大力推进“智慧东莞”建设、实施大数据发展战略、推进电子政务体系建设。

解读:“互联网+”成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手,便捷性、资源共享等特点,使企业运营成本减轻,使社会治理高效。通过实施“互联网+计划”,有力强化东莞的信息引领作用,为东莞国际化营商水平增色。

关键词:统筹组团

内容:构建“一中心四组团”(中心组团、西南组团、西北组团、东南组团、东北组团)的新型空间格局,以统筹组团发展为基础,结合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探索组团发展新机制,积极稳妥探索行政区划调整,提升城市管理层次,增强发展活力。

解读:统筹组团式区域协调,可以打破镇街独立的经济单元,从而实现双赢的格局。同时,发挥发达组团对欠发达组团的帮扶作用,也有利解决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篇2:2024年两会热点素材:教育公平

全文共 506 字

+ 加入清单

在今年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等网站两会热点调查中,“教育公平”均名列前茅。从一张张网友投票中,从一次次鼠标点击中,我们不难窥见家长们对孩子能否上好学校的焦虑,对学校不分“重点班”的期待,对乡村教师能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渴望……

一头牵着国运,一头连着民生。教育,背负着民族振兴的希望,担当着社会进步的重任,寄托着亿万家庭的期盼;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在推进教育公平方面,已然取得明显成效。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已有1824个县级单位通过了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家评估认定;19个副省级以上大城市公办中小学学生就近入学比例均超过九成;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高校规模和比例进一步提高……

根据国家教育发展规划,预计到2020年,城乡二元结构壁垒基本消除,义务教育与城镇化发展基本协调,我国将逐步解决“乡村弱、城镇挤”的难题。实现上述目标,推进教育公平,必须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破除坚冰、啃硬骨头、补齐短板,努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产品质量,给受教育者提供更多、更好的选择。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目标指日可待!

展开阅读全文

篇3:2024全国两会热点曝光

全文共 3272 字

+ 加入清单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早已绘就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自那以后,每一项改革部署、每一个政策举措,都牵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心。

如果说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那么2015年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改革征程中我们已经迈出了多少步?开局起步的情况究竟如何?同时,关键之年又会有哪些关键之举?将会开出怎样的改革清单,涉哪些险滩、啃哪些硬骨头?2015全国两会上,党的意志将会再次上升为国家意志,全面深化改革蓝图的部分内容,将会再次转变为具体的政府决策。对于改革,我们始终充满期待。

1.新常态下,GDP增速会下调吗?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5年2月5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早在三个月前,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4年11月22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降息”又“降准”,引发社会各界关于中国经济的冷思考、热讨论。

其实,自去年5月以来,“新常态”就成为人们评论中国经济时引用最多的一个词语,其不仅意味着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调整,还蕴含着对经济发展质量的要求。那么,“新常态”在2015年会有哪些具体的经济政策体现?特别是“降息”又“降准”后,还会降GDP增速吗?“两会”之中必定有看点。

2.聚焦“三农”,农村“沉睡的资本”如何活起来?

2015年中央1号文件发布,连续第十二年聚焦“三农”。文件提出,必须把农村改革放在突出位置。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开展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文件部署的这些改革,意在通过市场化手段,激活被长期压抑的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和农村产权,让农村“沉睡的资本”得以“活”起来。

同时,“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三农”。文件专章部署依法治农,指出必须加快完善农业农村法律体系,同步推进城乡法治建设,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做好“三农”工作。

一边是改革,一边是法治,相信这些新部署、新思路,必会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热议的话题。

3.区域协同,会创造哪些发展机遇?

前不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确定2015年区域经济发展路线图,要重点推进“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按图索骥,记者梳理发现,各地两会也确实不离上述三大关键词,积极部署对接国家战略。比如,今年河北省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大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核心省份新疆,在部署今年工作重点时,就把“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迈出重要步伐”放在首位强调。

显然,“区域协同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其究竟会给国家、各地带来哪些发展机遇?相信在全国两会上,这个问题一定会是热门话题。

4.制度反腐,“打虎”“拍蝇”还会有哪些动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党风和社会风气明显好转,这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强力反腐有关,特别是对贪腐高官的查处令人瞩目,仅在两年多的时间内,就查处省部级以上贪腐高官80余名,这种反腐力度前所未有、令人震撼。

“全面从严治党”的号角已经吹响。2015年,如何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还会有哪些“大老虎”被揪出,如何真正用制度管住权力,切实形成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有效机制,进而将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人们无比期待。

5.公正司法,冤假错案不再有了吗?

设立巡回法庭、清理执法考核指标、推行司法公开……近日,有关法治的新闻再次屡屡见诸报端。其实,法治是近年来社会各界热议的高频词。

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专章部署“建设法治中国”之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做出了全面、系统、科学的部署。说到底,这些都是为了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让呼格吉勒图、于英生等冤假错案不再发生。下一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还会有哪些新举措、新亮点?对此,“两高”报告自然是必读文件。

6.立法法修改,“红头文件”能不再“任性”吗?

立法法,一部涉及立法体制、规范立法工作的基本法。根据部署安排,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将听取和审议立法法修正案草案。在此之前,立法修正案草案已经经历“两审”,多处修改值得再思考。

地方立法权真的会扩大吗?草案拟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将较大的市(包括设区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限修改为“可以对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事项,制定地方性法规”。

同时,“红头文件”会得到遏制吗?根据草案规定,没有法律法规依据,地方政府规章不得设定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或者增加其义务的规范。

究竟如何定论,让我们拭目以待。

7.户籍改革,民生福祉有啥新期待?

日前,国家发改委等11部门联合发文,将北京通州等62个城市(镇)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这些地区将推进积分落户政策。户籍制度改革被称为硬骨头,特别对于特大城市而言,更是难上加难。如今,积分落户总算是为外来常住人口融入北京等地提供了一个机会,让他们对生活有了新的期待。

当然,民生福祉绝不仅仅是一纸户口。上学、看病、买房……这些事关百姓的民生问题年年都是热点,也说明百姓期望政府下更大功夫。正如很多网友所呼吁的,期待全国两会涌现出更多的“中国好声音”,促进社会资源分配更公平,百姓生活更如意。

8.巩固思想文化阵地,如何荡涤“精神雾霾”?

群众不但需要充裕的物质食粮,也需要丰富的精神食粮。对人们的思想阵地,先进的思想不去占领,腐朽的思想便去占领。特别是伴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恐怖的网络暴力、害人的网络谣言、低俗的网络色情以及其他种种网络丑态,正在影响百姓视听、玷污群众思想。

显而易见,一个良好的社会生态,对于个人成长、家庭生活、国家安全极为重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如今,如何让“真善美”发扬光大,让“假丑恶”退避三舍,荡涤各种“精神雾霾”,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是值得你我共同研究的问题。

9.保护生态环境,如何破解“十面霾伏”?

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也是一项全民族、全社会的共同事业。面对现实生活中的“雾霾”“污水”,我们必须形成共识:只有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交出一张足够分量的“生态答卷”,让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才是做活“发展文章”的最根本保障,才是国家和人民最大福利。

有共识,更要有行动。每年全国两会上,生态保护、美丽中国、雾霾治理等总是提及频度最高的热点之一。今年应该还会如此,群众依然翘首以盼着一个问题的答案:如何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的各方责任,破解“十面霾伏”等一系列问题。

10.怎样坚定不移推进“一国两制”?

2014年,香港、澳门、台湾都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新情况。如何汇聚香港各界依法推进政制发展的“正能量”,并使香港进一步在国家战略的“大棋局”中找准定位;如何用好中央支持澳门的政策,推动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化发展;如何确保两岸关系这艘大船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基础上沿着和平发展的正确航道稳定前行,都将是代表委员关心的话题。

11.新形势下怎样开创强军兴军新局面?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党治国治军新的实践中发表系列重要讲话,提出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进入2015年,如何全面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如何将军队作风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等,都备受外界关注。此外,中国军力和国防预算也是海内外媒体聚焦两会的热点。

12.大外交格局如何打造“命运共同体”?

2014年是中国“主场外交”的丰收年,进入2015年,世界将迎来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联合国成立70周年,而推动亚太自由贸易区进程、加强“一带一路”建设等,都令外界格外瞩目中国。习近平主席还将应邀赴美进行国事访问。中美、中俄等新型大国关系,中国与周边邻国的关系,以及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都关乎世界和平发展与稳定,令中外舆论和观察家拭目以待。

展开阅读全文

篇4:2024年两会十大热点之九:民法总则

全文共 341 字

+ 加入清单

民法总则:体现中国特色,回应社会关切

新闻背景: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编纂民法典,到民法总则(草案)即将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在过去的两年多时间里,体现中国特色、适应时代特点、符合民众期待的民法典体系框架愈发清晰。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表示,草案三审稿全面规定了基本民事法律制度,积极回应了社会关切,适应我国的现实需求,总体已经比较成熟。

专家点评:参与民法典编纂工作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党委书记陈甦表示,编纂民法典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战略性举措,民法总则提请全国人大审议是重要阶段性成果。民法总则在民法典的体系结构中起基础性作用,是民法通则的升级版,其编纂工作体现了社会主义民法的精神,体现了中国法治建设的特色,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不断完善不断深化的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

篇5:2024年两会十大热点之二:脱贫攻坚

全文共 375 字

+ 加入清单

脱贫攻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推动实现攻坚目标

新闻背景:日前,革命老区井冈山率先宣布脱贫。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绩。2013年至2016年4年间,每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都超过1000万人,累计脱贫5564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底的10.2%下降到2016年底的4.5%,下降5.7个百分点。

专家点评:中国人民大学反贫困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汪三贵说:“随着脱贫攻坚进入‘啃硬骨头’时期,越往后脱贫难度越大。剩下的大都是条件较差、基础较弱、贫困程度较深的地区和群众,一些简单的扶贫方式很难奏效。”他认为,要实现扶贫对象“两不愁三保障”,让贫困户有稳定的收入最难,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帮助贫困户“造血”。此外,脱贫攻坚不能操之过急,要防止形式主义。在稳扎稳打的同时,各地应根据实际进行创新,精准、高效地完成脱贫任务。对此,代表委员会发表许多真知灼见。

展开阅读全文

篇6:2024年两会十大热点之五:收入分配

全文共 226 字

+ 加入清单

收入分配:稳定增收,缩小差距

新闻背景:根据“十三五”规划,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优化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差距,是推动消费升级,体现社会公平的基础。税收改革、养老金待遇调整、社保资金,这些事关老百姓“钱袋子”的民生政策,在今年两会上将受关注。

专家点评: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表示,确保居民稳定增收的同时,着力缩小城乡之间、群体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还需要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健全完善薪酬分配、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综合施策。

展开阅读全文

篇7:2024热点解读:辛亥革命与中国宪政

全文共 6130 字

+ 加入清单

2011年,在辛亥革命推翻帝制整整一个世纪之后,中国正陷于难以自拔的官僚腐败和社会危机。武昌兵变推倒了摇摇欲坠的大清帝国,终结了数千年皇权统治,但是皇权的结束远非真正意义的共和的开始。一百年来,中国战乱频发、生灵涂炭,人民屡遭浩劫,宪政命运多舛。虽然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三十年的相对安宁,让中国摆脱了大饥荒和“大革命”的威胁,并逐步回到了世界文明家庭之中,但是专制权力结构并没有发生本质变化。

辛亥革命百年之后,民权不张,公权必然无限膨胀,巧取豪夺、强征滥拆甚至草菅人命之事屡屡出现。改革三十年,中央放松管制,人民获得了劳动致富的机会,改善了自己的生活,但是也为各级官员腐败创造了大量资源和机会;人民的劳动成果遭到各级官员和极少数既得利益者的攫取与瓜分,人民收入的增长跟不上财政收入的增长,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拉大。改革一方面彻底瓦解了全体官民对正统意识形态的最后一点迷信,造成不可遏制的腐败、堕落、庸俗和拜金主义;另一方面则极大透支了中国的自然资源并破坏了生态环境,破坏的速度超过发展的速度,而且只要政绩体制不变,这个破坏过程就没有止境,直到危及每个人的基本生存。承载着几千年文明的中国鲜有像今天这样没有信仰、没有是非、没有道德勇气、没有自我反省和净化的能力,贪官污吏鲜有像今天这样多如牛毛,空气鲜有如此浑浊,食品鲜有如此不安全,草原和湖泊鲜有萎缩得如此之快……

如果这一切在国内不可维持下去,那么今日中国也在历史上罕有地呈现出对外扩张的趋势。这种扩张一方面体现为中国向发达国家输送廉价劳力和产品,通过“低人权优势”压榨国内工资、消耗国内资源以吸引国际投资并维持增长;另一方面则体现为利用欠发达国家和中国同样的体制弊病掠取它们的资源,借以满足国内维持增长的需要。这种掠取不仅会激起这些欠发达国家人民的反感和反抗,而且也可能将中国直接卷入和发达国家的资源争夺之中。官方在正统意识形态彻底破产之后一直在寻求可接受的替代品,但最后必然发现惟一可以利用的是国人尚剩的一点民族自尊感。加上政府长期灌输形成的扭曲历史观、台湾与少数族群聚集地区的分离主义隐患、政府控制下的国内媒体对“敏感”事件的高度选择性和误导性报道……这一切都注定国家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呈星火燎原之势;只要领土主权受到任何挑逗,民族主义情绪完全有能耐在一夜之间将1930年代的德国法西斯或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死灰复燃。今日中国在表面一片歌舞升平背后,实际上埋放着一触即发的火药。

无论是百年坎坷还是未来的凶险,都归因于奴役人民的专制。然而,专制是狡猾而顽固的,并不因革命而被打破;恰好相反,革命往往建立更强大的暴政。满清覆亡的教训在于,只有及时施行宪政改革才能避免革命的悲剧;如果执政者执迷不悟、拒绝改革,那么不仅他们自己将玩火自焚,而且整个中国社会都将陷入革命-暴政的恶性循环,中华民族将沦落到文明废弛、腐败横行、资源浩劫、环境破坏、民不聊生的地步。百年历史沧桑充分证明,只有宪政才能救中国。

要打破专制,只有依靠人民;要建立宪政,人民首先要树立自己的尊严。个人尊严是国家宪政的前提,不可想象一个奴才治国的奴隶国家能制定和施行一部人人自由的宪法。而专制的最大罪恶不仅在于践踏了人的尊严,而且在于剥夺了个人恢复自我尊严的能力,使他们自甘堕落地臣服于专制淫威之下。中国宪政的最根本的困境在于专制体制为自己的持续生存创造了最有利的人格状态,无限膨胀的公权和长期受压抑的人格形成一对互为依存的稳态。要打破专制的窠臼,首先必须唤醒普罗大众作为公民的主人意识。

有朝一日,当国人从专制奴役的噩梦中醒来,并意识到自己深陷政治腐败和道德堕落的处境,他们最终会认同以下不证自明之理:人人都有不可剥夺与不可让渡的内在尊严,国家的义务是通过宪法与法律制度尊重与保护人的尊严;对尊严的任何践踏都是不合法的,一个长期践踏尊严的政府则是一个不合法的政府。

一、专制的病症与后果

所谓“专制”,无非是号称掌握国家权力的一群人代替人民统治国家,而拒绝通过周期性选举等宪政机制对人民负责。由于统治集团的成员都是理性自利的,他们必然会利用自己掌握的权力攫取属于社会大众的公共资源。在统治者骄横淫逸的另一面,是受剥削欺凌的人民--更确切地说,臣民。专制就是一群没有政治人格的臣民和政治权力过度膨胀的统治者构成的一对共生体。统治者骑在臣民头上作威作福,唯唯诺诺的臣民则任由统治者压迫欺诈,只有在被逼到绝境、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揭竿而起。但是暴力革命只是长期压抑下的骤然发泄,不仅不能改变臣民人格,而且通常使国民性格变得更加暴戾与无耻。革命之后,新的统治者依然故我,甚至倚仗革命赋予的合法性变本加厉,对整个社会施行更加极端的暴政,直到新政权的合法性在一次次暴政中丧失殆尽。专制给社会造成的创伤无法弭平,专制传统所生成的周而复始的历史惯性也几乎无法打破。既然不能成为掌控自己命运的狮子,人民就成为被任意宰割的羔羊。

1.专制社会的病症

专制的一半是统治者的暴政,另一半则是人民的懦弱和懒惰。专制造就国民的病态人格,病态人格反过来维持和加固专制,使国家陷于不能自立、自决、自治的政治残废状态。举其大者,一个专制社会呈现出如下致命的病症。

一曰伦理低谷。专制是迄今为止使天理伦常处于低谷的制度,并以自己为楷模复制了无数无耻的臣民。为了维持自己的形象,专制政权热衷于自我吹捧,不择手段封杀批评。它不仅用强权压垮人的脊梁,将人变成在权力面前唯唯诺诺、卑躬屈膝的应声虫,为了趋利无所不为、为了避害噤若寒蝉乃至甘愿鹦鹉学舌,而且为人树立了一个无耻的样板,尤其是在他们看穿了“皇帝的新衣”之后仍然不得不用自己的谎言为它遮体,以此彻底磨灭他们的基本耻感,最终使一国之人变成将说谎和造假当作美德的小人。

二曰懦弱。专制的维系是建立在臣民的普遍恐惧基础上的,专制淫威使每个人都变成在自己的职位、待遇、名利、家庭面前畏首畏尾。专制教育体制从来压制独立思考和信仰,用一套并不高贵的谎言教唆儿童说谎,让人从小就不敢面对事实、质疑正统、坚持真理。专制者用自己炮制的“信仰”代替全体国民的信仰,而在不受质疑、养尊处优的正统信仰难以维系之后,仍然不允许国民自由信仰。在一个权力渗透到每一个角落的国家,上级永远是正确的代名词;服从命令是至高无上的美德,也是决定奖惩升贬的最高依据,即便在号称以探究真理为己任的高等学府也不例外。在严密的权力体系内,自然不存在独立思维的呼吸空间。没有独立判断,也就无所谓过错和责任;所有人都在服从更上一级的命令,即便最伤天害理的行为也因为上级旨意而显得情有可原。一群懦弱的国民本不足以担当任何责任,也不存在任何责任可以担当。

三曰激进。越是在这样的国家,激进的声音越受追捧;温和理性的主张越受冷落,即便存在也必然微弱寡助,最后淹没在嬉笑怒骂的汪洋大海之中。既然专制国家禁止自由言论,打破专制造成的万马齐喑需要承担难以预测的风险,勇气成为这个社会最稀缺的资源,勇敢(尤其是敢言)成为这个社会的首要美德,口无遮拦的勇夫就是这个社会最大的英雄。无论是左派还是右派,不激进就无法打动愤世嫉俗的民众。这一方面是因为公权缺乏制衡,无法无天、欺人太甚,社会积怨太多而长年不得排解,任何报道出来的消息都足以引发一场暴动,只不过在国家机器的强大震慑下不敢发作,因而只能借助激进的言论发泄无所不在的沉闷;另一方面,专制者的专横使所有说理都成为婆婆妈妈、与虎谋皮的纸上谈兵;哪怕分析得再头头是道,于国于民有利无害,但是最终都会因为触动既得利益的奶酪而至多博得决策者的冷笑。正因为几乎任何主张在专制社会都不可能付诸现实,人民无须面对激进主张给自己带来的风险;既然只是“说说而已”,社会变革成为少数“知识分子”的专利。不负责任的文人们乐得画饼充饥,构筑一座座虚妄的乌托邦,用激烈的文字博取人民的欢心和拥戴,而人民也乐得从中获得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心理畅快,就如同阅读武侠小说编造的虚幻故事让人们感受公平和侠义的畅快一样。革命主张与其说是治理社会病症的药方,不如说是满足社会心理的兴奋剂,而沉闷的专制社会恰恰需要打破沉闷的兴奋剂。这样,专制国家满地都是充斥幻想的革命者。

四曰轻狂。专制社会的人民往往显得过于自信、轻信乃至狂妄,不仅因为他们从小被灌输一种过于简单的善恶观,并认定它是唯一正确的真理,而且由于舆论受到严格控制、信息受到高度过滤,他们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世界观过度单一,因而不需要也没有机会面临不同利益和观念之间的复杂冲撞。尤其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有机会真正选择自己的统治者并根据执政业绩决定其命运,他们只能被动接受执政者自我粉饰的执政“理念”,并心满意足地认定面前的执政者就是自己的救世主,直到谎言被一次次惨痛的真相戳破;即便如此,在“敏感”信息受到高度屏蔽的环境下,多数人仍然不假思索地认同现行体制的天然合法性。

五曰好战。一个懦弱而渺小的个体往往反而尤其虚荣,并寄希望于一个强大的集体满足个人的虚荣心,而对于这个集体给自己带来的切身危险却视而不见。既然道德文明毁坏、内心一片虚空,便只有把GDP数字、航天飞机、航空母舰等外在“成就”当做惟一值得炫耀的资本。专制政府本来就不遗余力地向其臣民们灌输国家主义理想,把主权和国土奉为超越一切的至高价值;每个国民都被统治者奴役,但在接受奴役的同时又反过来把自己臆想为桀骜不驯的统治者,在主权、忠君、“爱国”这套价值体系中梦游。这套价值体系的系统灌输使他们热血沸腾,即便牺牲自己被专制极大贬值的生命也乐此不疲。专制国家的个人都很弱小,却大都是坚定的军国主义者。

六曰势利。面对权力卑躬屈膝,面对真理和良心便必然显得轻慢、冷漠、不知敬畏。独立人格缺失本来就是专制社会的常态,专制机器迟早会把独立思维从肉体上绞杀殆尽,并以此警示全体国民,让他们战战兢兢、危言危行。当权力变成可以兑换一切的通货,任何道德或法律规则都显得苍白无力。在这样的社会,信仰是偏执,原则是迂腐;只有利益才是目的,只有能兑现利益的权力才值得追逐。在赏罚分明的权力体制下,每个人都被驯服为圆滑世故的犬儒,乖乖地、理智地、昧着良心地选择顺从,整个国家成为趋炎附势的竞技场。明知有些事情于国于民不利,自己做了却也心安理得,别人问起就把自己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我也是没办法,上级就是这么指示的”。试问这和党卫军押送犹太人去煤气炉有什么本质区别呢?他们不也在忠实执行着“元首”的命令吗?只不过他们造成的后果可能更直观一点而已。专制机器将整个国家变成一个巨大的囚笼,拘押着在它驯化下变得彻底理性自私、只顾自己的全体囚徒。即便国家大厦将倾,也不会有人敢于站起来抵制,而只能任凭其在风雨飘摇中走向集体坍塌。

以上病症加在一起,造就了一个悲剧人格;多数国民染上了这种性格,便造就了一个悲剧民族,而民族的悲剧比个人悲剧更加深重。一个悲剧人格尚可能在惨痛的现实面前有所警醒,处于悲剧民族中的个人则不仅自己无须面对或无法改变整个民族面临的厄运,而且会在民族“强盛”的光环笼罩下走向危险的深渊。让个人正视自己、承担责任乃至改造国家是需要道德勇气的,将一切责任“外包”给遥不可及的“帝国主义”、“反华势力”则无须付出任何代价。在国家主义话语体系下,“爱国”、“维护主权”、让貌似和政府过不去的“卖国贼”闭嘴乃至消失是不怎么需要理由的;相反,一些哗众取宠的“爱国”言论很能迎合国民心理、很能发泄社会郁闷,众人甚或从针对某个弱国或弱势族群的强硬打压中找回一点做主人的快感。在不可一世的国家主义尘嚣中,每一个“爱国者”都如释重负地卸下自己的道德责任,在“抗美”、“反日”、“中国模式”的自我陶醉中寻找阿Q式的精神自慰,惟独视而不见的是自己身边此起彼伏的国内危机及其昭然若揭的制度根源,以及自己生活的这片国土在自得其乐的“发展”模式下被毁坏殆尽。

2.专制的后果

它首先会变卖这个国家的所有财富并归为己有,无论是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还是水甚至空气。国家越大,可供动用的资源越多,专制统治就越稳定,人民的苦难越深重。统治集团热衷于把自己当做人民的救星、把人民的劳动成果变成自己的执政奇迹,实际上在利用国家机器攫取巨大垄断利益。

它挟持整个民族,任意征用国家财富并拿去和外国政府交换,作为捍卫自己统治地位的资本。专制政府剥夺自己的人民和换取别国的友善在本质上不仅不矛盾,而且完全可以在执政者的自我利益这一点上统一起来。卡扎菲、穆巴拉克当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反美英雄”。恰好相反,他们用自己国家的资源笼络西方政要和知识精英,和他们混得如鱼得水,并以此换取自己的统治地位。如果有朝一日走向战争,最大的障碍很可能不是人民爱好和平的愿望,而是腐败的执政者对海外家族利益的投鼠忌器。

但恰恰又是它把“爱国”时刻挂在嘴上,不遗余力地粉饰自己的“爱国”形象,用人为扭曲的历史观不断制造假想的敌人和民族危机感,让自己成为理所当然的民族守护人。在维护“主权”的大旗下,执政劣迹显得微不足道,针对政府的批评会轻而易举地被贴上“卖国”的标签,自发的维权行动被说成是“国际势力”策划的结果以及会“严重扰乱社会秩序”。

它为了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而实施高压族群政策,同时扭曲历史、压制真相、禁止不同族群之间的自由交流,人为制造族群矛盾、隔阂与仇恨,埋下国家分裂的重大隐患,进而以此作为维持集权专制的借口。任何专制统治者会都把民族主义当做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并在民族主义情绪高涨中骑虎难下。

它本能地嫉妒并压制不合官方主流的学说和独立于其控制之外的组织,从而有效扼杀会取代它自己的政治和道德力量。对于宗教势力或拉拢、驯服、同化,或排挤、迫害、打压,不仅因统治者个人的恣意任性而人为制造国家敌人,而且使整个民族生存于一片信仰沙漠之中。

它禁止实质问题的自由与公开讨论,使得整个社会生活在愚昧、麻木、偏见和由此产生的危险之中。

它让社会失去理性,不仅因为它任意设置言论禁区,使民众不可能从建立在真相基础上的有意义的辩论中训练说理的习惯,而且它自己就是专横的典范。一个不讲理的政府培育了一个不讲理的民族,犬儒、势利、暴戾、权力崇拜成了社会每天呼吸的空气。

它让恶法盛行,让良法失效,让法官成为傀儡,让它自己制定的法律成为门面。专制和法治本来就互不相容,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专制都是法治的对立面;法对统治者有利就实施,不利就搁置。在一个腐败已经渗入毛细血管的社会,相对的清廉会因为阻碍腐败而被冠以“腐败”之名遭到清算。

然而,它的最大后果尚不在此,而在于泯灭了国民的自由人格,摧毁了他们的内在尊严,并使他们心怀恐惧地匍匐在它的阴影之下。在全能政府的对面,是一群无能的人民,他们的共同点在于丧失尊严和耻感。官员不以剥削欺诈人民为耻,人民不以接受奴役为耻;人民的卑贱懦弱纵容了官员的骄横无耻,官员的飞扬跋扈加固了人民的恐惧臣服。经过百年折腾和三十年“发展”之后,中华民族的道德境界已经退缩到人人为己的经济动物状态。义愤填膺地“围观”自己生活的这个世界的人,轮到自己时大多照旧乖乖按“潜规则”行事;对体制和现状牢骚满腹的人,大多又甘愿充当这台庞大机器的某个部件,为它的张狂忠实履行着自己的职责。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两会热点:退休人员医保缴费

全文共 2229 字

+ 加入清单

在人口老龄化的情况下,法律对医保的一些规定也需要更改了。

有资料显示,到本世纪中叶,我国预计将有三分之一的人口超过60岁。人口老龄化可以说是目前我国社会面临的一个大问题。一段时期以来备受关注的延迟退休、二孩全面放开等政策都和这个问题直接相关。除了这些,退休人员是否要缴纳医保也是一个热门话题。今年元旦刚过,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就在《求是》杂志上刊文表示,将要研究实行职工医保退休人员缴费政策。紧接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李忠做出了回应,称该政策是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人社部也将适时提出政策建议。

大家也许知道,现行的《中国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中第二十七条规定: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达到国家规定年限的,退休后不再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可为什么现在要开始研究退休人员缴医保呢?前来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们,对这个问题又有什么样的观点和态度呢?

法律已有规定,为何财政部和人社部又提出退休职工缴纳医保的建议呢?人社部部长尹蔚民说,现在的医保是老规矩遇到新问题,国家在60年前定制的退休年龄、18年前开始建立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遇到了人口老龄化的新问题。

尹蔚民指出,现在的法定退休年龄是60年前制定的,当时的人口预期寿命还非常低。无论是从开发人力资源,还是保持养老、医疗基金的持续健康运行,都需要对法定退休年龄进行改变。

对于医保方面的压力,人社部副部长游钧解释,虽然目前医保制度运行平稳,但日益加重的老龄化,给医保基金的长期支付带来巨大压力。退休人员医疗费用支出是在职人员的4倍左右,如果把未来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全部压力压在在职职工身上,既不公平,制度也难以可持续运行。

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职工医保参保人数为2.82亿,其中退休人员7255万人,在职人员2.1亿人。换句话说,每3个在职人员正负担着1个退休人员的医保费用;而且,退休人数仍在迅速增加。全国政协委员、邯郸市肢残人协会副主席刘卫昌认为,随着老龄化加剧,医疗费用在未来仍会继续增长,医保基金开源迫在眉睫。只让年轻人全部负担老年人的医疗费用,是不可持续的。退休人员可以交一部分费用,但前提是得划定收入水平,对于低收入水平者还是应该进行减免的。

但对于是否应该通过让退休人员缴纳费用的方式,来缓解医保基金压力,专家们仍存在不同见解。全国政协常委、原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认为,让退休人员缴纳医保,有失公平,也是不合理的。医保的钱不要从老百姓手里扣,应该通过改革创造价值,让人民群众享受改革红利,不能从老百姓手里再掏一部分。

根据2010年至2014年人社部公布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从10年到14年,历年的医保统筹基金结余和个人账户结余都是在连年增加的。

黄洁夫建议,医保改革,要把医疗市场沉睡的潜力挖掘出来。美国用GDP的17%来做医疗支出,这是很高的比例,但美国医疗市场为GDP增长的钱是24%。我国的医疗卫生服务,政府比例应该增加,另外,通过医疗卫生服务市场创造钱,这是个宏观问题。

在制药产业,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天士力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闫希军也不赞成退休人员继续缴纳医保。他认为,医疗保险所面临支付压力,原因在于医保基金的支出结构不合理,过度集中在了医院治疗上。医疗保障问题是结构问题,全部集中在医院,医保支付没有合理划分。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雅安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张德明认为,医保基金如果有缺口,应该在修改《社会保险法》的基础上,进行多次听证。如果在规范使用医保基金的基础上,仍然有很大缺口难以弥补,可以适当收取老年人医保基金。老年人收入比较低,不可能再有单位给他交医保,建议多次听证,同时修改《社会保险法》。

为落实城乡居民大病保险(以下简称大病保险)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意见》(国办发〔2015〕57号)、《长沙市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实施方案》(长政办发[2015]54号)、《关于切实做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通知》(长人社发[2016]15号)等政策规定,从2016年开始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长沙市分公司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长沙市分公司联合承办长沙市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具体事项通告如下(未尽信息详见各医保窗口宣传单):

一、保障对象

长沙市城乡居民大病保险保障对象为我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人员。

二、保障范围

大病保险在参保人员患大病发生高额医疗费用的情况下,对城乡居民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后需个人负担的超过大病保险起付标准的合规医疗费用给予报销。

合规医疗费用是指参保人员在协议医疗机构或符合医保部门规定的非协议医疗机构发生的住院费用,在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医疗待遇的基础上所发生的政策范围内的自负医疗费用。

三、政策范围内费用

政策范围内费用包括《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年版)、《湖南省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11年版)》、《湖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药品目录》、《国家基本药物湖南省增补品种目录》(2011年版)的药品费用以及经有关部门批准同意已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的医院制剂的药品费用;《湖南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范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设施支付标准》的费用。

四、起付标准

2015年度、2016年度大病保险起付标准为2万元。低保困难群众(以出院时间之身份为准)为1万元。

五、补偿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篇9:2024两会热点素材:三四线城市要解决居民购房需求

全文共 339 字

+ 加入清单

3月5日(星期日)上午9时,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

李克强表示,要因城施策去库存。目前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库存仍然较多,要支持居民自住和进城人员购房需求。坚持住房的居住属性,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加快建立和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加强房地产市场分类调控,房价上涨压力大的城市要合理增加住宅用地,规范开发、销售、中介等行为。目前城镇还有几千万人居住在条件简陋的棚户区,要持续进行改造。今年再完成棚户区住房改造600万套,继续发展公租房,因地制宜提高货币化安置比例,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让更多住房困难家庭告别棚户区,让广大人民群众在住有所居中创造新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2024两会热点:立法法修改,你该关注什么?

全文共 1530 字

+ 加入清单

关注政府工作报告、关注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关注两高报告,可别忘了,今年两会还有一个重头戏——听取和审议立法法修正案草案。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给立法部门定规矩,和百姓生活太远了。实则不然,抓问题就要抓住“牛鼻子”,对于“高大上”的立法法,必须走心。

征税征地,有权不可任性

今年前两个月,国家有关部门3次给成品油消费税“涨价”。

每次“涨价”都能引来一番热议。但再怎么动嘴皮子,咱百姓该纳税还得纳税,哪怕是税负重了。其实,有心人不妨观察一下,这3次税率调整均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通知的形式进行。一纸通知,就真的可以让咱多掏腰包吗?

以前行,以后未必!虽说宪法法律规定,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但对政府来说,也得依法征税!征什么税、怎么征税、征多少税等一系列问题都必须有章可循。要是苛捐杂税、加重税赋、税费不分,这些咱老百姓是真真不能接受的。

税收法定是趋势。立法法修正案草案拟在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专属立法事项中,将“税收”一项单列出来,明确税种的开征、停征和税收征收管理的基本制度,只能由法律规定。

相对于征税的平稳而言,征地就属于近年来社会矛盾纠纷的易爆点了。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土地可是农民的“命根子”,岂可说拿走就拿走?

不幸的是,土地偏偏又是一些地方政府的“钱袋子”。近些年来,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实现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掩耳盗铃”式制发相关文件,标榜征收征用土地的合法性。

如今,这一招也未必灵了!立法法修正案草案指出,非国有财产的征收和征用,都必须由法律来规定。

限行摇号?NO LAW NO TALK!

看到这里,是不是该为立法法点个赞。

再来两段文字:部门规章规定的事项应当属于执行法律或者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的事项。没有法律或者国务院的行政法规、规定、命令依据,部门规章不得设定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或者增加其义务的规范,不得增加本部门的权力、减少本部门的法定职责。

没有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依据,地方政府规章不得设定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或者增加其义务的规范。

什么意思?打个比方,大城市交通拥堵是个问题,怎么办?实行限行、摇号。如今,法律态度很明确,限行?摇号?面对各种限令禁令,可不能政府说是什么,咱就得认什么,不妨先问一句,“有法律依据吗?”NO LAW,NO TALK。

当然,凡事都不能绝对。法律起草同样需要坚持从实际出发,需要考虑切实可行性。为此,立法法修正案草案还作出补充规定:应当制定地方性法规但条件尚不成熟的,因行政管理迫切需要,可以先制定地方政府规章。规章实施满两年需要继续实施规章所规定的行政措施的,应当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地方性法规。

抓紧时间提意见!

本次立法法修改的内容还有很多,据说涉及44条,其中增加了11条,修改了33条。立法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一部带有顶层设计性质的法律,它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社会保障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劳动合同法等其他全部法律的立法质量,这就影响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了。所以,如果有时间,你不妨仔细研读一番,趁着全国“两会”这个民意大平台,抓住“民主立法”这个好机遇,赶紧说问题、谈观点、提意见。

最后,趁着听取和审议立法法修正案草案之际,全国人大还向老百姓特别是他们的代言人——全国人大代表送来了多个“红包”:

——(全国人大常委会)编制立法规划和年度立法计划,应当认真研究代表议案和建议,广泛征求意见。

——全国人大常委会依照前款规定审议法律案,应该通过多种形式征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意见,并将有关情况予以反馈。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和常委会工作机构进行立法调研,可以邀请有关的代表参加。

——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法律案时,应当邀请有关的全国人大代表列席会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2024年贵州省两会热点解读

全文共 3426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贵州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1月26贵阳开幕,会议中有哪些热点信息呢?下面是yjbs作文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资料,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彻底解决现行标准下493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问题。”1月26日,在贵州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开幕式上,贵州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孙志刚用《政府工作报告》的形式,向外界展示了贵州“十三五”脱贫攻坚决心。未来五年,贵州将对贫困地区县乡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农村幼儿园、寄宿制学校等进行标准化建设,让农民群众不再因病致贫返贫,并全部免除(补助)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就读高中、大学的学杂费。

总书记牵挂贵州脱贫:有信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作为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积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贵州被称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决战区,未来五年能否实现同步小康、不拖全国的后腿,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视察调研期间,最牵挂的就是扶贫,总书记在遵义市遵义县花茂村访贫问苦时,勉励大家:“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贫困并不可怕,只要有信心、有决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鉴于此,扶贫、脱贫成为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贵州“十三五”规划中成为最为热门的词语。

不久前,在中央网信办组织的“脱贫攻坚看贵州”活动中,来自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和全国重要新闻网站的记者们,会同多名网络达人共60余人,以全国首次网络媒体记者“走转改”的方式,对贵州近年来的脱贫攻坚情况进行体验式报道,“贵州脱贫”也一度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高频词汇。

过去五年贵州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4.3%。

1月26日当天,孙志刚总结了过去五年贵州脱贫工作取得的成效。他说,过去五年是贵州综合实力提升最快、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经济增速连续五年居全国前3位,贵州减少贫困人口656万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数提高到82%左右。其中,2015年贵州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达到1.05万亿元,年均增长12.5%。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4580元和7387元,年均增长11.8%和14.4%。

过去五年,贵州作为全国扶贫开发攻坚示范区,实现中直机关、东部城市对贵州定点帮扶和对口帮扶全覆盖,累计安排贵州转移支付9540多亿元。

此外,贵州还取消重点生态功能区10个贫困县GDP考核,投入财政扶贫资金305亿元,易地扶贫搬迁66万人,35个贫困县、744个贫困乡镇摘帽,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4.3%。

通过狠抓脱贫攻坚和民生保障,启动实施新一轮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组建贵州扶贫开发投融资平台,设立省政府“扶贫专线”,建成“扶贫云”。减少贫困人口130万人,易地扶贫搬迁20万人。“十件民生实事”完成投资963亿元,城镇新增就业72.7万人,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和10.7%。

据了解,截至2015年底,贵州还有493万农村贫困人口,其中有158万没有劳动能力,这些人都要在未来五年时间脱贫。

“十三五”贵州将脱贫493万人贫困大学学杂费全免

孙志刚在报告中说,“十三五”期间贵州将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举贵州全省之力,集全省之智,彻底解决现行标准下493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问题,使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具体做法上,贵州将通过加快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实现村村有特色主导产品、乡乡有产业扶贫基地、县县有高标准农业示范园区和大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重点依托城镇、产业园区和旅游景区,完成13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吸纳更多贫困人口就业创业,带动城镇化率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

同时,贵州还将对贫困地区25度以上坡耕地,以及15度至25度重要水源地的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带动全省森林覆盖率提高7个百分点,并成贫困地区县乡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农村幼儿园、寄宿制学校等标准化建设,让农民群众不再因病致贫返贫,全部免除(补助)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就读高中、大学的学杂费,让寒门学子求学无忧。

2016年贵州将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万人

孙志刚在报告中,也将2016年贵州的脱贫攻坚工作进行了详细阐述,其中,2016年贵州将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万人,对8个贫困县、120个贫困乡镇实现摘帽,2000个贫困村退出,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5%和11.5%;城镇新增就业75万人。

与此同时,贵州还将坚持以自然村寨整体搬迁为重点,坚持贫困程度最深的村寨优先搬迁,投资180亿元,搬迁30万人,整体搬迁3200个贫困自然村寨,并为10万就地脱贫人口每人整治1亩优质农田,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和乡村旅游、电商扶贫等工程,让贫困户更多分享农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

贵州在未来一年,还将打好教育医疗脱贫攻坚战,通过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新建、改扩建200所贫困地区村级幼儿园、200所标准化农村寄宿制学校,落实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把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

为了保障脱贫攻坚顺利实施,贵州将继续压缩6%的行政经费,用于教育精准扶贫,对16.65万建档立卡农村贫困家庭学生上高中、大学免除(补助)学杂费。

贵州将通过整合培训资源,对贫困地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行规范化技能培训30万人以上,培训多层次手工技艺传承人1万名。对口帮扶、结对帮扶力量,实施民营企业“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开展万名专家服务脱贫攻坚专项行动。强化脱贫攻坚考核问责,建好用好“扶贫云”和“扶贫专线”。

附注:

贵州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1月26贵阳开幕,贵州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孙志刚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十三五”时期,贵州预期在现行标准下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乡全部摘帽,贫困村全部退出。

孙志刚指出,“十二五”期间,贵州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重中之重,精准扶贫取得重大成效。聚焦“两有户、两因户、两无户、两缺户”,坚持“六个精准”、“六个到村到户”、“四到县”,制定实施“33668”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出台落实大扶贫战略行动意见和“l+10”等政策文件,实施“两线合一、减量提标”和精准扶贫“特惠贷”。取消重点生态功能区10个贫困县GDP考核。投入财政扶贫资金305亿元。易地扶贫搬迁66万人。35个贫困县、744个贫困乡镇摘帽,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4.3%。

孙志刚说,“在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乡全部摘帽,贫困村全部退出”将成为“十三五”时期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之一。为实现该目标,贵州将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通过一系列措施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深入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抓住用好国家“补短板”的重大历史机遇,坚持“六个精准”,实施“五个一批”,举全省之力,集全省之智,彻底解决现行标准下493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问题,使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促进自我发展能力显著提升。

通过大扶贫推动基础设施跃上新台阶。提高贫困地区铁路、高速公路覆盖率,加快普通国省道、农村公路建设,实现以村为单位油路(水泥路)、110千伏以上线路和变电站、通信光纤和4G网络、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全覆盖,全面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通过大扶贫推动产业发展跃上新台阶。加快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实现村村有特色主导产品、乡乡有产业扶贫基地、县县有高标准农业示范园区和大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通过大扶贫推动城镇化水平跃上新台阶。重点依托城镇、产业园区和旅游景区,完成13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吸纳更多贫困人口就业创业,带动城镇化率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通过大扶贫推动生态环境质量跃上新台阶。贫困地区25度以上坡耕地和15度至25度重要水源地的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带动全省森林覆盖率提高7个百分点。

通过大扶贫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跃上新台阶。实现“两线合一、减量提标”。完成贫困地区县乡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标准化建设,提高医疗保障水平,让农民群众不再因病致贫返贫。完成农村幼儿园、寄宿制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部免除(补助)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就读高中、大学的学杂费,让寒门学子求学无忧。

孙志刚表示,贵州将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新跨越主基调,深入推进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主战略,突出抓好大扶贫、大数据两大战略行动,培植后发优势,奋力后发赶超,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更多热门时事论据资料分享: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2024两会热点素材:征收拥堵费需形成共识依法实施

全文共 474 字

+ 加入清单

履新半年首次在“两会部长通道”上亮相的交通运输部部长李小鹏5日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拥堵费只是治理交通拥堵的手段之一,征收拥堵费需形成社会共识,依法实施

李小鹏说,拥堵问题是大城市病。解决拥堵问题,仅用一种办法不行,要综合施策,打组合拳,上下联动、共同努力,标本兼治、长短结合。拥堵费涉及面广,有关地方人民政府需要深入调查研究,充分评估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形成最大范围的社会共识,在这个基础上科学决策,依法实施。

在谈到摇号、限行时,李小鹏说:“摇号、限行都是治理交通拥堵的治标之策,可以说是没办法的办法,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给大家带来了不方便。大家都是治理交通拥堵的贡献者。”

李小鹏指出,治理交通拥堵,需要加强规划,完善城市的功能,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加强管理,提升服务水平;需要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提高服务品质;需要坚持公交优先的战略,倡导绿色出行。

对于共享单车迅速发展的现象,李小鹏说,共享单车是一种模式创新,应积极鼓励支持。各地要因地制宜、因城施策,加强管理。政府要有作为,规范加强管理;企业要遵纪守法,改善服务;广大使用者也要文明出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2024年中国两会热点前瞻:“四个全面”如何协调同步

全文共 1864 字

+ 加入清单

2015年中国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计的两会将于3月初召开。一系列热点议题备受瞩目。

中国经济运行如何保持在合理区间?“新常态”被预测为最有可能在上被频繁提及的新概念之一。一年前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GDP增长预期在7.5%左右。一年过去,各项指标是否在预设“区间”内?今年新增长目标确定为多少?近期国际间有关中国经济的“悬崖论”“崩溃论”时有耳闻,怎么正确看待中国经济形势?中国经济能否如愿以偿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双引擎”将给出多大力量?人们期待两会给出解答。

全面深化改革如何落地生根?2014年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元年”,2015年则被称作“关键之年”。两会既要检阅过去的成绩单,也将为未来的改革加码。本届政府将进一步通过简政放权为改革“松绑”,同时有望在投融资、财税、价格、金融、国企体制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社会、民生、司法等领域的改革也将提速。

对外开放如何扩大?面对仍不确定、呈现分化的国际经济格局,人们预测,今年中国势必将做出新的努力提高外贸质量,促进引进外资转型升级,推动优质资本走出去。“一带一路”正成为中国对外开放与合作的新亮点,将采取更多实质性动作。中国向世界优秀文化和先进经验学习的步伐不会停滞,只会加快。

全面推进依法怎样化为实际行动?在十八届四中全会成为中国依法治国进程的里程碑后,如何贯彻落实有关决定,将成今年焦点。2015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备受关注的立法法修正案草案触及“扩大地方立法权”等多项焦点,该草案将在本次人代会审议。

强力反腐如何巩固战果持续推进?2014年见证中共“打虎”力度不断升级,老百姓纷称大快人心。目前,人们既关心“大老虎”的查办,也聚焦身边“拍蝇”行动的推进。2015年元旦春节以来,中纪委反腐马不停蹄,依法治国、从严的利剑始终高悬,百姓强烈期待推动反腐常态化、制度化。

“四个全面”如何协调同步?去年底,中共中央总书记在地方调研时提出“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这一新提法关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是本届政府明确的工作要领。两会将聚焦于此。

新的“创新周期”和“创业大潮”是否来临?“创新与创业”始终处于本届政府大棋局的重要位置。近年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谈科技创新。近日,李克强总理又强调“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调动起来”。这被认为是激发国家发展潜能和社会创造活力的钥匙。它与全面深改和转型升级相贯通,通过两会有望化为更有力的实际行动。

保障和改善民生有何新招?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出现了不少热门民生追问:物价能否再稳一点,年轻人能否买得起房,环境保护、雾霾治理、食品安全保障等能否形成新机制,加上教育公平、医疗改革、就业、养老等,这些都将继续是两会热点。习近平总书记在羊年春节团拜会上强调,要“为人民增加更多福祉”,使民众对两会充满期待。

协商民主如何实现新突破?前不久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对“新形势下开展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社会组织协商等”进行全面部署。人们预测,“协商民主”概念将成今年两会焦点。

怎样坚定不移推进“一国两制”?2014年,香港、澳门、台湾都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新情况。如何汇聚香港各界依法推进政制发展的“正能量”,并使香港进一步在国家战略的“大棋局”中找准定位;如何用好中央支持澳门的政策,推动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化发展;如何确保两岸关系这艘大船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基础上沿着和平发展的正确航道稳定前行,都将是代表委员关心的话题。

新形势下怎样开创强军兴军新局面?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党治国治军新的实践中发表系列重要讲话,提出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进入2015年,如何全面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如何将军队作风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等,都备受外界关注。此外,中国军力和国防预算也是海内外媒体聚焦两会的热点。

大外交格局如何打造“命运共同体”?2014年是中国“主场外交”的丰收年,进入2015年,世界将迎来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联合国成立70周年,而推动亚太自由贸易区进程、加强“一带一路”建设等,都令外界格外瞩目中国。习近平主席还将应邀赴美进行国事访问。中美、中俄等新型大国关系,中国与周边邻国的关系,以及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都关乎世界和平发展与稳定,令中外舆论和观察家拭目以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2024全国两会热点教师工资

全文共 1833 字

+ 加入清单

工资待遇上对农村教师倾斜,甚至因此吸引人才,无论于社会的发展,还是于我们的良心,都是值得额手加庆的善举。下面是语文迷为大家提供的2016年两会中关于教师工资的话题,供大家参考。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他指出,要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教育承载着国家的未来、人民的期盼。公共教育投入要加大向中西部和边远、贫困地区倾斜力度。统一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善薄弱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鼓励普惠性幼儿园发展。办好特殊教育。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率先免除普通高中学杂费。

落实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政策。加快推进远程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提升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继续扩大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农村招生规模,落实和完善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当地就学和升学考试政策。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从家庭到学校、从政府到社会,都要为孩子们的安全健康、成长成才担起责任,共同托起明天的希望。

2016教师工资改革方案最新消息:教师工资三年一调 基本工资标准将提高10%

李克强总理再次明确强调,广大基层公务员的工资调整方案必须尽快落实到位,而教师等事业单位的工资调整也在紧锣密鼓的推进,教师的工资应该采用“教龄+其他+绩效”动态评价三元结构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激励教师的专业发展,让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变为现实。

2015年教师工资改革最新消息

今年年初,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表示,国务院已经下发了调整公务员基本工资、事业单位人员基本工资、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费的三个方案。具体来看,本次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基本工资普涨,重点是向基层倾斜。像公务员中最低级别的办事员,基本工资标准是由630元提至1320元;事业单位中最低级别的工人、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基本工资标准分别由610元、630元、3150元,提升至1280元、1320元、6940元。中小学教师、医院护士的基本工资标准提高10%。此外,不同级别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退休费也都有提高。

教师加工资最新消息:小学教师工资调整

1基本工资

办事员2800元;科员3000元;副科级3100元;正科级3300元;副处级3600元;正处级4000元;副厅级4400元;正厅级5000元;副部级5500元;正部级6000元。

办事员三周年按科员对待;科员五年按副科级对待;副科级十周年按正科级对待;正科级十周年按副处级对待;副处级十周年按正处级对待;正县级十五周年按副厅对待;副厅级二十周年按正厅级对待;初次套改以累计年限对应的职务待遇确定基本工资。

2工龄工资

每年60元,以虚年计算,按月发放。三年一调。

3奖励工资

每月300元,年度考核不合格者次年1月停发,直至考核合格的次年1月继续发放。三年一调。

4补助工资

1、车补,随工资每月发放,标准=基本工资÷5,逢一进十。

2、取暖补助,一年发放一次,标准=基本工资÷3,逢一进十。

3、出勤补助,正常上班每天30元,无顾不至每日扣发30元,经单位领导批准的病假、事假和国家规定的节假日等0元。三年一调。

4、山区补助,农村和山区公务员享受山区补助,标准=基本工资÷10,按月发放,三年一调。

5、地区差别补助,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地区差别工资。

除养老、医疗补助按现行政策执行外,公积金、独生子女费等一切现行补助全部废止。

5新参加工作人员基本工资确定方法

高中、技校、中专以办事员确定;大专以科员确定;本科以副科级确定;硕士以正科级确定。

6退休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管理人员退休生活费

退休前工资×80%。三年一调。

近4000万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调薪

未来中小学教师的基本工资标准将提高10%

在5月12日的电视电话会议上,李克强还指出,现在政府工作人员,收入也不高,既要坚决堵住“偏门”,解决公务人员以权力参与分配、牟取不当利益问题,也要打开“正门”,建立健全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使其收入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提高,保障他们的合理待遇和应有的尊严。

具体来看,本次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基本工资普涨,重点是向基层倾斜。

中小学教师工资标准表

像公务员中最低级别的办事员,基本工资标准是由630元提至1320元;事业单位中最低级别的工人、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基本工资标准分别由610元、630元、3150元,提升至1280元、1320元、6940元。

中小学教师、医院护士的基本工资标准提高10%。此外,不同级别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退休费也都有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2024年全国两会十大国土资源热点议题

全文共 3669 字

+ 加入清单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和“十三五”规划编制之年。关键之年就要商定解决关键之事,全国两会临近,今年的热点议题和民生期待是什么?

事关国计民生的国土资源领域话题,每年都能成为两会的热词。近期中央“四个全面”的提出,对国土资源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可以窥见,新时期国土资源领域仍将成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热点。

热点1

不动产统一登记:重要改革任务如何全力以赴落地

3月1日,国务院颁布的《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正式实施。是日,姜大明部长亲手颁发第一本不动产产权证书,此举标志了我国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开始实实在在落地。根据部署,2015年全国各地将继续围绕实现机构、簿册、依据和信息平台的“四统一”,在已有工作基础上,健全配套制度,逐步衔接过渡,确保平稳有序,统一规范实施。

然而,整合不动产登记职责、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依然任重道远。种种迹象表明,今年两会不动产统一登记将是各界关注的最大热点之一。在各地发出第一批不动产产权证书之时,相关消息迅速蹿红各大媒体。一位上会记者在接受同行采访时说:“不动产统一登记直系民生,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比如它对房价会不会有影响,对构建国家现代治理体系起什么作用等等,所以我今年两会重点关注的是不动产统一登记。”

热点2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法制建设的轨道下聚力前行

就在前两天,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相关决定草案,拟授权国务院在北京市大兴区等33个试点县(市、区)行政区域,暂时调整实施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关于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此举打出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巨响,同时也为今年全国两会设置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话题。

“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通过改革让农村沉睡的资本活起来”、“要始终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不能变、耕地红线不能破、群众利益不能损的底线”……可以说,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的原则和总体框架已经形成,布局已经落定。然而,改革的理念如何转化为社会共识、改革设计如何沿着法制建设的轨道迈进、又怎样落实到具体的细则,或许,此次会议还需进一步凝聚共识、共商解题之路。

热点3

“多规融合”:谋定“十三五”冲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5年系“十三五”规划制定之年,这张蓝图的设计谋划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冲刺的五年。会前,有代表委员严正指出:目前“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各类规划之间普遍缺乏衔接,甚至相互矛盾,严重影响了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和整体治理目标的实现。

“十三五”如何谋篇布局?致公党中央在《关于在新型城镇化中推进“多规融合”的提案》中提出,建立一套能实现新型城镇化战略发展目标的高度协调、统一、权威的空间规划制度体系,是促进我国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不难看出,在未来五年的冲刺时间里,围绕建立健全规划协同工作机制、推动规划共建共享,实现“多规融合”,必然成为长远发展的重要议题。

热点4

资源环境承载:共享同一片洁净的天空与大地

1/4国土持续雾霾、受影响人口达6亿,九成地下水遭污染,1.5亿亩耕地受重金属污染、华南部分城市50%耕地遭受重金属污染……如何处理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成为抵京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

雾霾、沉降、地下水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这些关键词无不说明,继续实施大规模、高强度的国土资源开发活动以及高污染、高消耗的传统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同一片穹顶,共一片大地。无论是回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还是为了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推进国土资源的严格保护、合理利用和优化布局,终将是大势所趋。对国土资源而言,如何进一步强化生态环境的源头保护、优化用地布局、推动清洁能源勘查开发利用,提升资源环境的承载力,依然将大有可为。

热点5

耕地保护:应对四化同步的新课题和新挑战

“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无疑每年都是两会的热点和焦点。继全国粮食“十二连增”,2015年中央1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和粮食安全,并重点提及耕地保护。

事实证明,随着四化同步的推进,耕地保护在新时期承担着更为广泛的任务。九三学社中央提案认为,我国现有耕地保护机制是基于“家庭经营、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设计、并更多地通过行政措施实施的,随着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尤其是现代农业发展,探索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相适应的耕地保护机制势在必行;农工党中央建议,以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为抓手切实加强土壤环境质量监管……民革中央提出,坚持耕地数量质量保护并重,同步推进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各民主党派的思考,比较集中表现了坚守耕地红线的“新课题”—在要满足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需要的同时,还兼顾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优化城镇发展格局、实现生态文明战略等功能。这即是机遇,也是挑战。

热点6

区域协同:释放资源潜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前不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确定2015年区域经济发展路线图,要重点推进“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显然,“区域协同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相信在全国两会上,这个问题依然会是热点。

如何落实对接国家重点战略、充分释放资源潜力培育新的增长点?在2015年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上,国土资源部提出今年的重点保障工作包括落实国家重点区域发展战略,做好国土资源保障和服务工作。同时,围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养老、医疗、旅游等现代服务和现代农业,做好国土资源文章。

全球经济低迷大势未改,但中国经济发展潜力依然巨大。无论是“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还是长江经济带建设,通过激活资源要素获取改革红利,或许能给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提供更多机会。

热点7

统筹城乡:“人的城镇化”与“人的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

前不久,国家发改委等11部门联合发文,将北京通州等62个城市(镇)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此前,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推动“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这是中央继提出“人的城镇化”之后首次提出要建设“人的新农村”。有专家指出,这些概念代表着中央的新思考、新认识,也凸显着中央对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更高要求。

我国经济增长最大的潜力在城镇化,最大的内需在新农村建设,这两大建设不仅是城镇建设问题,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作为我国现代化总体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的城镇化”与“人的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是推进“四个全面”的有力抓手。

热点8

民生保障:落实到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方方面面

民生福祉不是口号,事关百姓的民生问题年年都是热点。近来很多网友呼吁,期待全国两会涌现出更多的“民生好声音”。事实上,党的十八大以来,民生问题在每年的政府工作中一直放在首位,可以预见今年也不例外。

在惠民生方面,亟待国土资源领域持续发力。在用地保障方面,国土资源部将对2015年全国700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继续实行用地计划单列和快速审批,做到应保尽保。在地质灾害方面,由于近年来极端气候事件增多,经济快速发展所形成的财富累积,使得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更加严重,对于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地灾防治,民盟中央从统筹资金、完善体系等多方面提出建议。在扶贫开发方面,补齐“短板”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诸多行业发力的重点。

聚焦改善民生,此次两会一定能交出一张足够分量的“民生答卷”。

热点9

重要矿产资源:重要和紧缺矿种的开发利用从未缺席

“为什么我国几大具有战略优势的矿产资源,最后不能变成我们的经济优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五矿集团公司总裁周中枢在去年两会时发问。作为工业的血液和粮食,矿产资源尤其是关系国家工业发展命脉的重要矿产资源,其开发利用一直牵系很多代表委员的心。九三学社在一份提交大会得建议中提出,要改进和完善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管理,包括推进立法、理顺管理、建立矿种设立机制、完善计划管理等。

代表委员们所重点关注两部分,一是重要和紧缺矿种,如钨、锑、锡、稀土等战略资源,二是地热、浅层地温能、煤层气、页岩气等清洁能源勘查开发。目前我国完成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第一阶段目标,已启动实施了第二阶段战略行动;在市场方面,更加立足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可以期待,新一年的全国两会,各委员代表依然会关注重要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

热点10

经济新常态:在稳增长中主动作为,在调结构中持续发力

随着我国经济正在“三期叠加”中转型并走向新常态,中国经济如何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将再度会商解题思路。

作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词,新常态不仅意味着对经济增长速度的换挡,还蕴含着对经济发展质量的要求。新常态,赋予了国土资源领域服务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更大的空间。如何从简政放权到结构优化,从做好资源服务与保障到倒逼转型,都是今年国土资源工作的焦点。对此,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提出,要更加注重资源环境保护、更加注重提高耕地质量、更加注重资源节约集约、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维护群众权益。

在稳增长中主动作为,在调结构中持续发力,国土资源工作的变化及在两会上的“好声音”值得期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2024年两会热点素材:医疗改革

全文共 532 字

+ 加入清单

自2009年新医改启动以来,医疗改革连续多年成为群众关注的焦点,登上两会热点调查榜单。这与人们都希望自己保持健康的愿望有关,也与医改不断取得进展,人们的预期值不断提升有关。

近年来,随着人们收入水平提高,健康需求不断增加,也更加多样化,愿意花更多的钱投入到健康维护中。根据《“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提出的医改目标,到2020年,将普遍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比较规范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和综合监管体系、比较科学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到2017年,将基本形成较为系统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政策框架;85%以上的地市开展分级诊疗试点,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30%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60%以上。这让人们对医改有了更高的预期值,愈加关注医疗改革进展。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超过2亿,占人口比例超过16%,老年人口增多意味着疾病负担加重。同时,疾病谱发生变化,慢病已成为死亡的主要原因。老龄化加深和疾病谱变化的交织,给中国带来极大挑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为一个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答好医改这道题,积极应对挑战,担负起人们的希冀,在今年的两会上势必会引发更多关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2024年两会教育热点之八:高考综合改革

全文共 260 字

+ 加入清单

上海两会上,上海市委书记韩正用三个词形容该市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各项工作:严而又严、慎而又慎、细而又细,足见高考改革敏感度之高、政治性之强。

韩正说,上海高考综合改革试点“三年磨一剑”,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候,改革的关键是更加符合教育的规律、符合人的成长规律,真正体现制度公正、机会公平、运行透明。中国教改看上海,上海高考改革能否“初战告捷”,全国都拭目以待。

今年,上海、浙江基于“两依据一参考”新录取模式将要实施,山东等五省要推出高考综合改革方案,诸多因素综合起来,将使高考比较高概率地成为今年全国两会上讨论最热点的教育改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2024两会热点素材:中国坚持不搞强刺激经济政策

全文共 576 字

+ 加入清单

5日公布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余额预期增长均为12%左右。

今日下午,《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在解读《政府工作报告》有关情况时表示,去年M2的增长速度是11.3%,低于13%左右的预期目标。其实,(M2增速)在目前中国经济形势下低于13%,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是更有利的。这正好印证了我们所讲的中国政府坚持不搞强刺激政策,也说明我们没有放开“闸门”。

据新华社报道称,全国政协委员、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原总裁梅兴保也表示,“今年M2目标的设定,比去年目标低1个百分点,但又比去年实际情况高0.7个百分点,充分体现了今年货币政策稳健中性的要求,兼顾了稳定经济增长和防风险抑泡沫。”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参事王顺分析,今年货币政策的执行要考虑:保障经济稳定增长,在下行压力较大情况下,货币政策不能收得太紧;适应去杠杆、去产能要求,货币政策不宜太松;为保证金融稳定和推动金融改革创造良好环境,货币政策要保持中性态势。

值得注意的是,社会融资规模作为一项新指标出现在报告中。全国政协委员、交银施罗德基金公司副总经理谢卫表示,随着金融的发展特别是融资渠道的增多,仅把M2作为衡量货币政策的主要指标,已经跟不上形势变化。加入社会融资规模指标,可以更全面反映当下货币政策的执行和市场的融资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2024全国两会热点前瞻:GDP增速、反腐新动作

全文共 3260 字

+ 加入清单

改革关键年,将有哪些关键之举?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早已绘就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自那以后,每一项改革部署、每一个政策举措,都牵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心。

如果说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那么2015年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改革征程中我们已经迈出了多少步?开局起步的情况究竟如何?同时,关键之年又会有哪些关键之举?将会开出怎样的改革清单,涉哪些险滩、啃哪些硬骨头?2015全国两会上,党的意志将会再次上升为国家意志,全面深化改革蓝图的部分内容,将会再次转变为具体的政府决策。对于改革,我们始终充满期待。

新常态下,GDP增速会下调吗?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5年2月5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早在三个月前,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4年11月22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降息”又“降准”,引发社会各界关于中国经济的冷思考、热讨论。

其实,自去年5月以来,“新常态”就成为人们评论中国经济时引用最多的一个词语,其不仅意味着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调整,还蕴含着对经济发展质量的要求。那么,“新常态”在2015年会有哪些具体的经济政策体现?特别是“降息”又“降准”后,还会降GDP增速吗?“两会”之中必定有看点。

聚焦“三农”,农村“沉睡的资本”如何活起来?

2015年中央1号文件发布,连续第十二年聚焦“三农”。文件提出,必须把农村改革放在突出位置。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开展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文件部署的这些改革,意在通过市场化手段,激活被长期压抑的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和农村产权,让农村“沉睡的资本”得以“活”起来。

同时,“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三农”。文件专章部署依法治农,指出必须加快完善农业农村法律体系,同步推进城乡法治建设,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做好“三农”工作。

一边是改革,一边是法治,相信这些新部署、新思路,必会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热议的话题。

区域协同,会创造哪些发展机遇?

前不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确定2015年区域经济发展路线图,要重点推进“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按图索骥,记者梳理发现,各地两会也确实不离上述三大关键词,积极部署对接国家战略。比如,今年河北省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大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核心省份新疆,在部署今年工作重点时,就把“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迈出重要步伐”放在首位强调。

显然,“区域协同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其究竟会给国家、各地带来哪些发展机遇?相信在全国两会上,这个问题一定会是热门话题。

制度反腐,“打虎”“拍蝇”还会有哪些动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党风和社会风气明显好转,这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强力反腐有关,特别是对贪腐高官的查处令人瞩目,仅在两年多的时间内,就查处省部级以上贪腐高官80余名,这种反腐力度前所未有、令人震撼。

“全面从严治党”的号角已经吹响。2015年,如何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还会有哪些“大老虎”被揪出,如何真正用制度管住权力,切实形成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有效机制,进而将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人们无比期待。

公正司法,冤假错案不再有了吗?

设立巡回法庭、清理执法考核指标、推行司法公开……近日,有关法治的新闻再次屡屡见诸报端。其实,法治是近年来社会各界热议的高频词。

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专章部署“建设法治中国”之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做出了全面、系统、科学的部署。说到底,这些都是为了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让呼格吉勒图、于英生等冤假错案不再发生。下一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还会有哪些新举措、新亮点?对此,“两高”报告自然是必读文件。

立法法修改,“红头文件”能不再“任性”吗?

立法法,一部涉及立法体制、规范立法工作的基本法。根据部署安排,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将听取和审议立法法修正案草案。在此之前,立法修正案草案已经经历“两审”,多处修改值得再思考。

地方立法权真的会扩大吗?草案拟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将较大的市(包括设区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限修改为“可以对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事项,制定地方性法规”。

同时,“红头文件”会得到遏制吗?根据草案规定,没有法律法规依据,地方政府规章不得设定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或者增加其义务的规范。

究竟如何定论,让我们拭目以待。

户籍改革,民生福祉有啥新期待?

日前,国家发改委等11部门联合发文,将北京通州等62个城市(镇)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这些地区将推进积分落户政策。户籍制度改革被称为硬骨头,特别对于特大城市而言,更是难上加难。如今,积分落户总算是为外来常住人口融入北京等地提供了一个机会,让他们对生活有了新的期待。

当然,民生福祉绝不仅仅是一纸户口。上学、看病、买房……这些事关百姓的民生问题年年都是热点,也说明百姓期望政府下更大功夫。正如很多网友所呼吁的,期待全国两会涌现出更多的“中国好声音”,促进社会资源分配更公平,百姓生活更如意。

巩固思想文化阵地,如何荡涤“精神雾霾”?

群众不但需要充裕的物质食粮,也需要丰富的精神食粮。对人们的思想阵地,先进的思想不去占领,腐朽的思想便去占领。特别是伴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恐怖的网络暴力、害人的网络谣言、低俗的网络色情以及其他种种网络丑态,正在影响百姓视听、玷污群众思想。

显而易见,一个良好的社会生态,对于个人成长、家庭生活、国家安全极为重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如今,如何让“真善美”发扬光大,让“假丑恶”退避三舍,荡涤各种“精神雾霾”,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是值得你我共同研究的问题。

保护生态环境,如何破解“十面霾伏”?

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也是一项全民族、全社会的共同事业。面对现实生活中的“雾霾”“污水”,我们必须形成共识:只有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交出一张足够分量的“生态答卷”,让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才是做活“发展文章”的最根本保障,才是国家和人民最大福利。

有共识,更要有行动。每年全国两会上,生态保护、美丽中国、雾霾治理等总是提及频度最高的热点之一。今年应该还会如此,群众依然翘首以盼着一个问题的答案:如何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的各方责任,破解“十面霾伏”等一系列问题。

怎样坚定不移推进“一国两制”?

2014年,香港、澳门、台湾都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新情况。如何汇聚香港各界依法推进政制发展的“正能量”,并使香港进一步在国家战略的“大棋局”中找准定位;如何用好中央支持澳门的政策,推动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化发展;如何确保两岸关系这艘大船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基础上沿着和平发展的正确航道稳定前行,都将是代表委员关心的话题。

新形势下怎样开创强军兴军新局面?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党治国治军新的实践中发表系列重要讲话,提出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进入2015年,如何全面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如何将军队作风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等,都备受外界关注。此外,中国军力和国防预算也是海内外媒体聚焦两会的热点。

大外交格局如何打造“命运共同体”?

2014年是中国“主场外交”的丰收年,进入2015年,世界将迎来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联合国成立70周年,而推动亚太自由贸易区进程、加强“一带一路”建设等,都令外界格外瞩目中国。习近平主席还将应邀赴美进行国事访问。中美、中俄等新型大国关系,中国与周边邻国的关系,以及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都关乎世界和平发展与稳定,令中外舆论和观察家拭目以待。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2024广西两会热点解读精编

全文共 2328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五年。广西两会也正式召开,下面是yjbs作文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资料,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21日相继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广西壮族自治区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将于1月23日至29日在南宁召开。

据介绍,广西壮族自治区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1月24日召开,会期5天半,期间将听取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审查“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听取和审议自治区人大常委会、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自治区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审议《广西壮族自治区立法条例修正案(草案)》、《广西壮族自治区乡村清洁条例(草案)》等。

出席本次大会的代表共691名,列席和旁听人员约900人。大会期间还将举行2场记者会,就“十三五”规划纲要、自治区立法条例修正案、自治区乡村清洁条例等主题答记者问。

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1月23日召开,会期5天,期间将听取和审议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和提案工作情况报告;列席广西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开幕会,听取并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和其他有关报告;审议通过有关人事事项等。

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秘书长唐利群表示,本次政协会议将组织一场大会发言,届时将有16位委员发言;会议将安排5个半天的委员小组讨论,其中一次为联组讨论。

截至1月20日上午12点,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大会秘书处已收到提案235件,其中集体提案156件、个人提案79件,提案数量还在不断增加中。

“十二五”期间,广西强化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加强住房保障和改善民生。2015年,广西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步伐,保障性安居工程任务是新开工21.72万套,年内实现新开工23.74万套,完成投资256.97亿元;基本建成11.48万套;分配入住13.23万套。全区住房城乡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近日,记者走进南宁市3家保障性住房小区,了解居民们的“两会’愿景。

据了解,2015年,推进存量商品房转化为公租房成为广西一项重点住房工作。通过推进商品房去库存,有利于拓宽公租房房源渠道、盘活存量房源,提稿资源利用效率,保持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为了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南宁、桂林、梧州、北海等十市,相继出台了保持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稳投资、促销售、去库存,保持市场稳定。桂林、北海等市对购买普通商品住房予财政补贴、税费减免。

对于收入不高的家庭来说,申请一套经济适用房就能圆一个“安居梦”。南宁市民霍女士在西乡塘区桃花源小区居住已经4年多,因为购买了小区里的经适房,一家人从原来挤在几十平的老房子里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家。谈及对于住房的愿景,霍女士表示:小区现在存在停车乱、路灯亮化不足、路面坑洼等问题,希望小区能够能够加强物业管理,同时希望保障性住房小区的房屋质量能够提高,把小区建设得更好,让居民住的更舒心。

同样购买了经济适用房的吕女士说,“买了经适房,对于我们来说肯定是减轻了不少压力,毕竟是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但是保障性住房小区在配套、交通等方面还是比不上其他的商品房小区,希望能够改善小区的配套设施建设。“

记者了解到,2015年,广西通过推进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加大住房公积金对住房消费的支持等措施,不断推进人民安居梦。十三五”时期是实现“两个建成”的决战阶段,广西将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做好棚户区改造目标任务;更加注重完善城镇布局、提高城镇承载力,更加注重改善城乡居住环境,重视公租房的筹集和分配入住工作;更加注重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把发展成果更多地体现到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上来,促进住建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015年,全区交通运输系统主动作为、奋力冲刺,全力落实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各项措施,实现新开工5条高速公路共548公里,建成通车5条高速公路,新增里程567公里;完工普通国省道公路项目19个,新增一二级公路530公里。水运方面,建成12个水运项目,新增港口泊位28个。其中,沿海万吨级以上泊位5个、内河港口泊位21个,新增1000吨级航道255公里。此外,南宁保税物流中心投入使用,全区建成9个汽车客运站。各项任务圆满完成,实现了“十二五”胜利收官。

广西交通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十二五”是全区交通运输投资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发展成效最佳的时期,实现了“六个重大突破”,完成了交通运输由“总体缓解”向“基本适应”的重大跃升。

据介绍,十二五”期间,全区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3504亿元,是“十一五”的2.2倍。全区公路总里程达到11.79万公里,比“十一五”末增加1.61万公里。五年新开工高速公路项目19个共2253公里,建成高速公路项目18个1715公里,新增18个县通高速公路。国省干线技术等级稳步提升,累计开工路网项目164个,新建或改造里程5960公里。新增5500个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建制村通畅率由“十一五”末的58.5%提高到97%,位居西部地区前列。北部湾港生产性泊位新增39个,达到256个,港口综合通过能力达到2.25亿吨,集装箱通过能力达到423万标箱,分别为“十一五”末的1.84倍和3.25倍。内河港口实际综合通过能力达到1亿吨,约为“十一五”末的1.65倍,实现了西江亿吨黄金水道建设目标。

此外,“十二五”期间,全区交通运输效率和服务能力、体制机制改革、交通运输发展方式转变、安全生产和应急保障体系、作风效能建设等方面均取得重大突破。

更多热门时事论据资料共享: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