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花草为主题的作文汇编3篇

文明,是一种素净上的华丽;文明,是一处空白中的色彩;文明,是夏日中的一丝凉风;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做家庭文明小模范征文,欢迎阅读。

浏览

7616

作文

3

篇1:写花草树木主题作文

全文共 725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家小区的小公园里,种着各种的树木和花,有婀娜的柳树,有红艳艳的月季,也有粉粉的桃花,但是我最喜欢的是长着小小针尖的松树。

认识松树是在我刚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天吃过晚饭,全家人一起在小公园里散步。我看着各种娇艳的花和青翠欲滴的树,感受着植物带给我们的清新。这时一棵深褐色的树,勾起了我的好奇,它显得那么的默默无闻,只见它有着小宝塔似的树冠,我问爸爸:“这是什么树啊?一点也不漂亮的。"爸爸说:“这叫松树,别看它那么不起眼,它却能一年四季总是这样青翠。”听了爸爸的话,我更加好奇地走近松树,只见树干的有些地方都裂开了。我轻轻地触摸它的树叶,呀……好疼啊,只见它的树叶细细的,尖尖的,像针一样扎手。爸爸在一边接着说:“松树是棵常青树,你也要学它那样,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能茁壮成长,不怕困难。”我似懂非懂地听着,在以后的几年里,通过我的观察,以及爸爸对松树的评论,使我对松树越来越喜欢了。

你瞧,当春姑娘披着一身绿衣裳来到我们中间,呈现出一副百花怒放,争奇斗艳的景象,而那默默无闻的松树虽没有花那么美丽,却也在和煦的阳光下蓬勃地生长着。当炎热的夏天到来,火热的太阳炙烤着大地,那些美丽的花和挺拔的树木也显得毫无生机,而松树的叶子反而显得更加郁郁葱葱。它撑起着碧绿碧绿的大伞为行人遮凉,自己默默地忍受着高温。当秋风飒飒,大雁南飞,树木开始变黄,干枯,花儿凋谢。只有那松树,依然挺着苍翠挺拔的身躯,丝毫没落下一片叶子。当寒风呼啸,大雪纷飞,唯有松树一身翠绿,迎着风,顶着雪,顽强地站立着。无论风吹雨打,它都毫不畏惧。

松树,你那不怕困难、不怕风雨、顽强生长的精神,不就是我们学习中必须要具有的精神吗?我要向你学习,使自己的成绩更上一层楼。

[写花草树木主题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写花草树木的主题作文

全文共 597 字

+ 加入清单

夏天又来了,天气好热好热。太阳公公每天早早地就来上班了,火辣辣地烤着大地。人们只好从早到晚躲在空调房里,可是那些太阳下的花呀、草呀、树呀,都被晒得垂下了脑袋,在热浪中无精打采。

每天清晨,我都能听到楼下花园里有人说话的声音。我感到很好奇:是谁?每天这么早就来到了这里?我的疑惑越来越大,于是,我决定弄个明白。

一天,我早早地起床,从阳台上探出身去看个究竟。哦,原来是小区里的苗木工人在给植物浇水呢!我跑下楼去,问其中一位叔叔:“叔叔,你为什么要这么早就来浇水了?你迟一点来,不也行吗?”叔叔笑了:“不行!白天气温太高了,千万不能浇水。一浇水,泥土中的热气会把水也弄热了,这样,植物会烧死的。所以,我们必须很早就起床来浇水啦!”他一边说着,一边细心地浇着水,慢慢地向前移动身体。我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工人们手中那长长的水管,就像一条条弯弯曲曲的长龙,穿过草坪,穿过小路,穿过树丛,真好看。水从管子里喷射出来,洒向那草地、花坛……花草树木们喝饱了水,一个个都抖擞精神,挺直了腰,他们像刚洗完澡,干干净净,一颗颗晶莹的水珠在晨曦的照耀下闪闪发亮,多像一颗颗耀眼的珍珠啊!整个小区显得格外漂亮!

我们的小区一共有十多片草坪。为了给小区带来绿色的环境,工人们每天清晨一片一片地浇灌,从不间断,他们可真辛苦啊!我真佩服他们。我赶紧从家里拿出照相机,把这一幕幕动人的情景拍下来。我要把这些照片送到社区去参加展览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写花草树木主题作文

全文共 486 字

+ 加入清单

在杭州,一提起看郁金香,大家就会想起太子湾公园。那是杭州唯一一处看郁金香的好去处。可是现在那里却不是观郁金香独一无二的地方了。还有一处比太湾环境更优美,郁金香品种更多,更珍稀的世外桃源——良渚新湖香格里拉。

今天,我们慕名来到香格里拉。那不是公园,而是一个高档小区。可整个小区就像个大公园。一进小区,就感觉小区非常清静,静得能听到山涧溪水的声音。绚丽的异域风情,明媚的田园风光,姹紫嫣红的自然风光,童话色彩的卡通,像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呈现你的眼前。郁金香争奇斗艳,令你目不暇接。

小区会所周边,是郁金香花博会的主会场,240亩的蓝月湖周边是一大片的郁金香,郁金香有25万多株,50多个品种,其中有10个是国内外少有的珍稀品种,神秘、艳丽的黑郁金香——“夜皇后”,给人一种高雅的感觉。“火鹦鹉”像一只只调皮的鹦鹉躲在花丛中,绚烂、奇特。黄色的花瓣边缘镶着红色的花边,这是“华盛顿”和“开普敦”,它们让人感到美不胜收,艳丽多姿。还有洁白无瑕的“白日梦”,似月季的“黄绣球”等许多珍贵的品种。像七仙女下凡一样让人叹为观止,在清澈的湖水映衬下,更加艳丽夺目,婀娜多姿,真是让人流连忘返!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