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日军侵华罪行全记录书【热门五篇】

《培根随笔》是英国哲学家、文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创作的随笔集。日军侵华罪行全记录书,一起来看看。下面小编给大家收集了一些关于日军侵华罪行全记录书优秀作文,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用。

浏览

6692

作文

5

篇1:侵华日军添新罪证173件

全文共 2208 字

+ 加入清单

12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最新获赠173件反映侵华日军在中国使用化学武器和研制细菌武器、强征“慰安妇”等方面的史料,包含美国国家档案馆和美国军事部解密的部分文件、照片,来自侵华日军私人相册的“慰安妇”历史照片等。

据了解,这批史料均由美籍华人鲁照宁捐赠。2004年以来,他已先后12次向该馆捐赠实物、史料等超过1500件。

相关阅读:日本战争犯罪的侵华罪行

揭露日军使用化学武器和细菌武器罪证

长春2014年7月2日新媒体专电(记者宗巍赵梦卓)记者从吉林省档案馆了解到,该馆最新研究成果揭露了日本在侵华过程中,研制使用化学武器和细菌武器并用于实战的罪证。

日军侵华期间,公然违背国际公约,研制使用化学武器和细菌武器并用于实战。在化学部队、细菌部队罪恶活动过程中,日军内部以“防谍”为目标,严格控制有关信息外泄,但在邮政检阅档案中还是露出了侵华日军的种种罪行,成为日军进行化学战、细菌战的铁证。

在一份1938年的《邮政检阅周报》中,记载了法国巴黎救国时报社发给天津师范学校米雄舒的报载内容,揭露了日军在上海到晋北使用毒瓦斯的事实:“日军对我军的顽强抵抗采取了野兽般的镇压。从上海到晋北使用毒瓦斯。日军飞机残酷地轰炸了无辜平民。”

在另一份《通信邮检月报(六月)》(1940)档案中,记载了东安中村良男给东京市中村一规知的信件摘抄,信中提到日军在从事化学武器研究。此信被没收,写信人被监视。

此外,在关东宪兵队司令部、中央检阅部1939年《通信检阅月报(七月)》档案中,记录了该年6月石井部队(731部队)作为特殊秘密部队到前线作战的史实。此信泄露了日军与苏联在诺门罕战争期间使用细菌战的情况。

吉林省档案馆馆长尹怀介绍,邮政检阅档案是吉林省档案馆藏日本关东宪兵队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公布的450件邮政检阅档案,全部为日文书写,涉及信件4.5万封,其中日本人的通信占50%以上,时间跨度为1937年到1945年。

邮政检阅档案诞生于日本侵华时期,为防止日本官兵及国民通过信件电报等泄露军事机密及日军烧杀抢掠罪行,日伪当局制定了军事邮件检查及地方普通邮件检查制度,地方检查部门按月上报中央检查部门。这些“违禁”内容被日军摘抄整理成册,上报军队高层,形成了《邮政检阅月报》。

尹怀说:“这些档案是由日本宪兵队摘抄整理的,所摘录信件的内容完全出自日本侵华的亲历者、见证者之手,内容丰富,案例鲜活,具有原始性、真实性、客观性。”

慰安妇

慰安妇,是日本军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征招的随军妓女和为日军提供性服务的女性,中韩历史学者认为主要是通过诱骗和强迫。大部分慰安妇来自朝鲜半岛、中国、日本本土、日据台湾,也有许多琉球、东南亚、荷兰等地的女性,其中在日本本土召集的慰安妇被称为女子挺身队。

背景

“慰安妇”制度是二战期间日本政府大规模、有组织征招妇女充当日军随军妓女的制度。

日本当局推行“慰安妇”制度由来已久,早在日俄战争时,日军官兵性病流行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就开始实施这一制度。当日本在侵略东南亚各国(包括中国)时,又故伎重演。

1931年11月,日本海军将日本侨民在上海虹口经营的4家风俗场所指定为日本海军特别“慰安所”。 其中“大一沙龙”(上海东宝兴路125弄)为是世界第一个日军慰安所,亦是存在时间最长的慰安所。其它三所是“小松亭”(虬江路大富里5号)、“永乐馆”(狄思威路)、“三好馆”(吴淞路松柏里) 1932年1月中国的上海事变以后,日本军队性侵犯中国妇女的事不断发生。日本开始在上海组建“慰安妇团”。

随军慰安妇所以成为制度,其原因要推至1932年1月中国的上海事变以后。上海事变中,日本军队强奸中国妇女的事不断的发生,1937年12月,日军进占南京之后随之而起的是屠杀、强奸的事不断,不仅造成中国人更强烈的反日意识,为此国际舆论也对日本施以强烈谴责。换言之,在军队的性需求是不可避免的前提下,为避免士兵在侵略战争中强奸被侵略地区妇女,引发更激烈的反抗,日本军国主义政府必须提供一种“性的慰安设备”使士兵得以发泄性欲。

慰安妇制度的提出,是为了减少因强奸而带来的性病问题。在战争后期,由于人手紧缺,很多慰安妇也承担起护士等支援工作。

2007年3月5日,韩国釜山外国语大学教授金文吉公开日本驻中国上海领事馆警官田岛周萍于1937年12月21日发给长崎水上警察署的公文《有关为皇军官兵征调慰安妇委托文件》,记录当时日本为广泛动员慰安妇,领事馆、宪兵队、陆军武官室等单位分工缜密:日本领事馆签发营业执照给慰安所,对慰安妇被运抵各港口时提供方便;日本宪兵队负责将慰安妇运送至慰安所,及保护慰安妇营业者和慰安所的安全;日本陆军武官室负责辟建慰安所、检诊慰安妇等工作。该文件指称:“经各个有关部门深入研究及与(上海)总领事馆、陆军武官室、宪兵队协商结果,为提升皇军士气,决定在各战线设置慰安所。……根据此决定,正在日本和朝鲜征召慰安妇。凡持有相关证件的人员,务必保障其顺利搭乘船只前往目的地。”

自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日本侵略者在这长达14年中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之一,就是侮辱奸淫了无数的中国妇女,其手段之惨无人道,堪称“史无前例”。战后,一部分“慰安妇”成为幸存者,但是她们依然背着“军妓”的黑锅隐姓埋名,有的在寂寞孤独中死去,慰安妇这听起来温柔可亲的称谓,掩盖着数不清的中国、朝鲜、菲律宾、新加坡及日本等亚洲妇女的斑斑血泪。

展开阅读全文

篇2:40多件日军侵华罪证入藏沈阳“918”历史博物馆

全文共 427 字

+ 加入清单

辽宁多位民间收藏家16日来到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将他们珍藏的40多件日军侵华罪证文物,无偿捐赠出来。

在捐赠仪式上,沈阳民间收藏家余泓、詹洪阁、查界殊和来自营口市的李政斌分别向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捐赠了日本出版发行的《北大营写真》《满洲医学杂志》《写真周报》《标准支那语早知道》《出征将兵作品集战线点描》《满洲建国十周年明信片》等书报杂志,以及日伪时期的“支票”等40余件套文物和照片史料。

其中,余泓捐赠了一组关于北大营的老照片,包括在“九·一八”事变战死的两名日军士兵——新国六三和曾子正男的墓碑的照片。余泓还曾捐赠过一张由日本战地记者拍摄的,日本关东军为新国六三修建坟墓的照片。

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馆长助理崔俊国表示,这些照片有力证实了在事变过程中,部分东北军将士违抗“不抵抗”命令,抗击突围的事实。中国近现代史料学会副会长王建学教授在捐赠仪式上说,中国人民14年抗战的第一枪就是从北大营响起的,这些珍贵的历史照片提供了重要的佐证。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参观日军侵华罪证陈列馆观后感400字

全文共 470 字

+ 加入清单

3月22日,张老师组织我们四年六班的全体学生来到市日军侵华罪证陈列馆参观。刚刚进馆的时候我的心情是紧张而激动的,我从影视片上看到过日本侵略我们国家的情形,却没有在实际生活中接触过、感受过。走进佳木斯日军侵华罪证陈列馆,看着日本侵华期间遗留下来的照片、画册、地图、战场文件、徽章、军服、报刊、信件、书画等等200余类史料及近万件各种实物;听着佳木斯市抗战研究会会长宋爷爷的讲解;我的头脑里闪现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残酷暴行的种种画面;我手里紧紧攥住红领巾的一角,心里满是刻骨的愤怒。

爸爸经常加班,妈妈经常值班,我非常不理解,而爸爸说:“我们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担当,爸爸妈妈的职责是好好工作,尽力去帮助别人,你的职责就是开心学习,将来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参观过日军侵华罪证陈列馆,我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和平不是等来、要来的,而是靠一代一代的中国人拼搏出来的,老一辈革命者用鲜血换来了民族的解放,爷爷、爸爸他们用努力工作实现了国家的强大,而我们的职责就是要使我们的国家实现“中国梦”。

少年强、则国强!历史不能遗忘,和平需要守护!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侵华日军家书披露残暴行为

全文共 549 字

+ 加入清单

2014年1月13日,吉林省档案馆最新整理的一批侵华日军的档案中包括许多日本人的家书,其中记录了侵华时期的各种事项,有的书信中记载,对于日军犯下的强奸妇女、虐杀儿童等残暴行为,他们自己人都看不下去。

关东军为制造假现场,把事先抓来的中国百姓装扮成中国军士,枪杀在柳条沟铁路附近。

1938年3月12日,隶属于日军华中荻洲部队的渡边德右卫门在发给新潟县西颈城郡上早川村关原草苗的信中写道:“二月六日我中队在警备中,附近有近万名残余敌人。可怜的是当地老百姓,因为接到全部杀光的命令,虽然我们对小孩子多少抱有一丝同情,但含着眼泪,一起杀掉的也不少!”

在1940年牡丹江铁道局东宁特输的植田益夫发给京都中京区王生溯田町三六号古川次郎的一封书信中说:“距离这个部落(指东宁街)一条街远的地方,苦力的死骸就那么散放在外边,汽车区和街头都有。离这里三条街远的地方已经干涸的小河河道里横七竖八地搁着十二、三具苦力的死骸和装在箱子里的尸体,野狗啃食着他们,一点也不剩。”

在另一封1938年6月8日隶属于奉天工藤部队的木村镇雄寄给石川县金泽市的妻子木村美代子的信中说:“国境方面同事替代了俄国人站岗,听说强奸事件每天都有。同事通过地理和语言判断强奸的对象清一色是满洲女人,然后不分日夜对其强奸。很多女人被数百名男子强奸。”

展开阅读全文

篇5:2024辽宁公布日军侵华档案史料最新研究成果

全文共 752 字

+ 加入清单

辽宁档案馆于14日公布一批日军侵华档案最新研究成果,包括东北抗日义勇军档案史料近2千件,日本开拓团档案史料近60件,日军宣抚班档案史料18件,目前已根据这些研究成果整理出版了《东北抗日义勇军档案史料汇编》《日本开拓团档案史料》和《日军宣抚班档案史料》丛书,其中许多档案为首次对外公布。

辽宁省档案馆馆长赵焕林介绍,辽宁省档案馆馆藏近150万卷档案中,有近10万卷日本侵华期间由日本人自己形成的档案史料。从19世纪到20世纪中叶,日本帝国主义通过发动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九一八事变,侵略我国东北达半个世纪,由此形成了大量侵华档案,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反映日本侵华罪证档案;二是反映东北人民抗日斗争档案,通过上述档案史料的不断挖掘整理,陆续发现了许多反映日本侵华和占领东北的史实材料。

此次公布的日本开拓团档案史料真实地反映日本侵略中国和殖民扩张的历史。在日本侵略东北的进程中,开拓团虽不是正规的侵略军,在东北十四年沦陷历史中,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都扮演了侵略者的角色。

赵焕林说,日本开展大规模移民就是为了改变人口结构,进而达到吞并中国东北的目的。如今,日本军国主义却不时地美化移民侵略的本质。辽宁省档案馆通过档案公布和对日本开拓团档案史料的研究、挖掘、整理和编纂,从不同的角度对日本开拓团进行细致严密地研究,戳穿日本军国主义所谓“开拓”的目的,揭露和抨击日本美化与否认侵华战争的罪行。

“本次整理公布的日军侵华档案史料,都是经深入挖掘、整理、研究、编纂后公布和出版的,许多档案为首次对外公布。”赵焕林说。

此外,公布的近2千件东北抗日义勇军档案详细记载了东北各地义勇军分布情况、组织构成、主要战役战绩及活动时间、地点、姓名等等。这些档案一定程度上还原东北抗日义勇军抗战全貌,真实再现其爱国行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