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拒绝道德绑架的分论点(汇编20篇)

为了让世界更加美好,让我们伸出我们的双手,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吧!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拒绝道德绑架的分论点,欢迎阅读。

浏览

7456

作文

53

篇1:有关道德绑架的命题

全文共 1234 字

+ 加入清单

为什么首富就一定要捐钱呢?为什么首富就一定要捐的比别人多呢?马云的财产有自己分配的权利,网民又有什么权利凌驾于道德之上去指责不捐的人呢?难道捐的多的就比捐的少的有道德吗?我们就先来看看,什么是道德绑架

所谓的“道德绑架”,只可能是在用圣人的标准要求普通人,用美德来要求道德义务,或混淆政治义务和道德义务的情况下才成立。 比如,要求一个人舍身救人,否则就要谴责,这就是道德绑架;要求一个人掏钱支持希望工程,这尽管是一件好事,但如果一个人不掏就要谴责,这也是道德绑架,因为这并非他的道德义务。“道德绑架”之所以发生,除去人的精神结构不谈,根源就是道德判断逻辑的混乱。对于“道德绑架”的理解,社会观点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种,分别代表了“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

观点一(保守主义):但是,如果一个人连道德底线都没达到,连道德义务都没尽到,用道德底线的标准、尽道德义务的要求对他进行道德判断就不仅不是道德绑架,相反是在捍卫作为一种“公共善”的道德。那些把什么都称之为“道德绑架”的人,等于连这样的道德底线和道德义务都要取消。

观点二(自由主义):“道德”一词的存在目的在于个人的修身养性与精神发展,并进而形成群体性的“宽容”、“理解”、以及“尊重”。其存在不同于并高于法律,没有任何强制性和规范性,是一种对模糊的“善”与“美”的渴望与追求,扎根于人的本性之中。且不论社会对“道德底线”和“道德临界点”的所在并没有一个很好的定性——“道德底线” 一词本身概念极其模糊,哪怕一个人跨越了“道德底线”,但凡他的行为还在法律范畴允许之内,其行为就可以被接纳和理解。仅有对逾越法律底线的行为,社会才能够比较客观地评价其行为为“错误”。但在一般情况下用“个人道德标准”或是毫无明确定性的所谓的“社会道德标准(公共善)”,即“道德底线论”对没有违背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的道德批判(例如对“不给老弱病残让座”进行批判),从根本上即是“道德绑架”。所以,正因为“道德”

本身并不存在“义务”属性,“道德义务”一词犯了逻辑上的错误,本身不应存在。

自愿是慈善的前提,再合理的诉求也需要通过合理的方式表达。高调公开的慈善策划,与道德捆绑的求助活动,也许在短时间能起到放大爱心、扩大关注的效果,成功于一时,但是伤害的却是慈善事业的基础。试想,哪位董事长如果不借款,是否就贴上了“为富不仁”的标签如果借了款,其他需要帮助的人群起效仿,是否会给公司正常运作秩序带来影响不理性的“寻善”活动,终将阻碍行善的步伐。

如今,慈善观念已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个人、企业都投入到了慈善事业之中,健康的慈善环境对慈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愈加重要。现代慈善理念、行善积德的氛围、大批慈善家、慈善捐赠平台是慈善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元素,是慈善走上良性轨道的坚强支撑。这既需要慈善方的责任、热情,也需要受助者的真诚、冷静,还需要社会的宽容与理性。

此外,还应该明确:慈善只是社会救助体系的一部分。既要促进慈善事业发展,更要完善医疗保障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道德绑架

全文共 1310 字

+ 加入清单

在一个无道德社会,道德却成了最吓人的标签和棍棒,这恐怕才是中国大陆的怪诞之处。年度刺痛人心的“小悦悦事件”,在水落石出之后,让人感受到几分凌冽的寒意。

两岁女孩死在朗朗乾坤下,先后被两辆货车碾压而亡,路过十八人陷入被拷问的悲惨境地。他们如果承认有错,大众就立马获得了胜利;如果不认罪,那就一直盯着,反复折磨,直到他们垂下高傲的头颅。

我们轻易便可宽恕自己的恶行,但却绝对不能原谅别人的污点。而似乎必然的逻辑是,因为自身的诸多缺陷,对他人的攻击便异常凶猛无情——好像在完成一次人生的伟大冲锋,全然忘记了这是杀戮,会刺疼更多人的心。

支撑我们的伦理基石是:任何别人都应该是道德完善的人,以此要求他们承担其道德义务,是无可指责的高尚行为。仔细想来,我们只是借此把不忍目睹的血淋淋场面,貌似高尚地化作自己的伦理点心而已。那些无辜的人——《南方周末》的一篇文章,非常好地复原了现场,证明绝大多数人不可能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看见了血泊中的小悦悦——仅仅因为与悲惨的事件相关,就被迫成了大众肆意蹂躏的对象。我们知道这种杀戮的有效性,对方根本无从反抗,也无力反抗。我们愈义愤,杀声愈响,就愈有效果,去除了自身嫌疑,又获得了道德优越感,可谓完胜。不幸的是,我们杀死了一大堆无辜的同类。当然,在我们眼里,本来就没有什么无辜的人,问题仅仅在于谁会被我们逮住而已。

审判往往具有戏剧性的效果,似乎教育了全社会,维护了某种德行,又卸掉了自身良知包袱。

不仅仅如此,江苏溧阳一低级官员的微博偷情以及资本达人王功权私奔事件,都带有道德审讯的意味。官员,一旦和性发生关联,整个社会就立即莫名地亢奋起来,好像发现了肥美的猎物,可以一展绝技,于此获得巨大的满足。大众有追逐施虐的快感的本能,这毫不奇怪,问题在于,媒体乐于鼓动这种本能,并从中收获“影响力”:我可以拔掉任何人的一张皮,只要我想——当然是没有毒牙的人,不会影响媒体饭碗的人。

现在看来,律师张显在药家鑫一案上,也有故意制造道德审判之嫌。一个冷酷大学生人头落地了,正义貌似得到伸张,越界的道德涂污却令人不安:我们真的不得不采取夸张的道德手段致人于死地吗?处于中国当下情景中的人们,当然理解这种无奈的司法现实,为求公正和正义,反而丢掉了良知和德行,当事人很难不为自己的计谋付出代价。他是否真的会心生不安?如果没有,这种正义便是有毒的,它将更加让人堕落。

道德拷问者如此之众,照例说我们应该看到更多道德的影子才是。事实上,满街触目可见不道德的行为。这只有一个解释:当我们用道德追问别人时,自己骄傲地站在高处;而当我们混入生活海洋中时,也随行就市成为不道德的人。

世事的诡异在于,做好事的拾荒婆,也被媒体反复追问救人动机,得到表彰后又遭乡亲诋毁和盘剥——当她是一个卑微的拾荒婆时,没有人会正眼看她一眼,当她做好事出名后,所有的人和官员都要来占便宜,如果占不到便宜,比如借不到钱,乡亲们转身就会把审判的冷箭射向这个感动中国的人。

小悦悦死了,一番严厉地道德审判后,什么也不会改变。我们既是审判者,也是冷漠者,甚至也常常成为作恶者。这就是国情和人心。套用梁漱溟先生晚年的著名句式,我要弱弱地问一句:2012年,世道人心会好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拒绝道德绑架高中作文

全文共 1351 字

+ 加入清单

在一次电视电话会上,一位首长语重心长地说:“领导干部要学会拒绝。”闻后深有同感。拒绝是一种本领,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素质。身处物欲横流的世界,面对纷繁复杂的诱惑,党员领导干部需要学会拒绝。

拒绝有本能的,也有理性的。对自己不喜欢的人和事,人们往往产生一种本能的排斥心理,而对自己心仪的事,要想说“不”就比较困难了。《大学》有云:“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锋利的钓钩裸露在水中,池鱼避而远之;而一旦挂上美丽的钓饵,便能诱使成群的鱼儿上钩。世上有许许多多诱惑人心的东西,都有着华丽的外表;也有许许多多的人,因此而走向诱惑,坠入了深渊。这都是不会拒绝、不去拒绝的结果。

面对诱惑,会不会拒绝、能不能拒绝,反映出一个人意志品质的强弱,也是对党员干部人品官德的考验。党员干部手中或多或少都掌握着一定权力,现实生活中,会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也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别人的种种请求或“好意”,此时,选择了接受,就等于丢弃了党性;选择了拒绝,才能避免滑向无底的深渊。所以,在与人交往的时候,我们要多问一问:“他是谁?为何而来?他找我是不是要达到个人目的?我该怎么办?”然后,自觉拿党性这把尺子来衡量一下,什么可以接受,什么应该拒绝。对于那些违背原则的问题,与党员干部身份不符的事情,要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说“不”。特别是对一些所谓的“潜规则”、“擦边球”、“可做可不做”的事情,更要谨小慎微,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不随波逐流,不姑息迁就,确保党性观念永不褪色。

做一名称职的党员领导干部,必须修好“拒绝”这门课。具体讲,就是要努力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健康向上的理想情趣,自觉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的侵蚀,经常审视自己的思想道德,看有没有不健康的苗头;经常审视自己的价值取向,看有没有庸俗的倾向;经常审视自己的言行举止,看有没有越轨的地方。耐得住寂寞、抗得住干扰,坚守精神上的一片净土。

生活中,我们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

我们象久旱的土地渴望甘霖,象饥饿的幼儿渴望乳汁,渴望着,吸收着大千世界眼花缭乱的一切的一切,有时候,是否可能甚至连郁金香,还是罂花都分不清、辨不明?朋友,你不觉得在这异常精彩的有时也很无奈的现实中,我们还非常需要学会一样特殊的本领吗?那就是---------学会拒绝!!!

当你还是一个莘莘学子,又常常看到某一些平时学习不努力,但考试时却通过投机取巧从而获得比你刻苦学习还要好的成绩的时候;当你正巧在某个考试时某道题冥思苦想也做不出来有人向你表示可以“帮帮你”的时候,你是否也曾经想过向那些人学学?!这时候,你需要学会拒绝!

当你作为一个被相声中戏称为“冒号”的人物,手里有了某方面签字的权利,许多人有求于你,有的人还会悄悄给你递个“信封”的时候,这时候,你需要学会拒绝!

当你和朋友一起去卡厅唱歌,在时明时暗的灯光里,在杯碟交错的嘻戏中,在陪舞小姐的娇声邀请下,这时候,你需要学会拒绝!

当现代人的时髦问候语,已经从“好久不见了,你吃饭了吗?”演变成为“好久不见了,老婆还是她吗?”的时候;当麻将牌中的“换教”已被赋予现实中的关于婚变的特定含义的时候,这时候,你需要学会拒绝!

当你沉陷于网络中,迷恋于聊天室,被网上的“哥哥妹妹”神魂颠倒,置身边的亲戚朋友于不顾的时候,这时候,你需要学会拒绝!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雅思考试写作作文论点:文化和道德

全文共 633 字

+ 加入清单

文化道德本来就是雅思大作文中较难的两个话题,而近来这两个话题考的频率又很高。考生不防也从这两个角度来准备一下主体段落的观点。

反对强势文化入侵:

Globalization might undermine cultural diversity.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promote a certain kind of consumerist culture, in which standard commodities, promoted by global marketing campaigns exploiting basic material desires, create similar lifestyles, which is so-called Coca-Colanization.

该不该撒谎:

The dishonest practice of telling lies will produce a perverse impact on ones personality.

总之,在大作文的主体段落写作过程中,考生可以将以上的思路结合题目的特点综合应用,切忌生搬硬套。平时在读文章时也要多总结别人的观点角度,而后为我所用。这样定能让你逐渐形成西方的思维习惯,在考试中能才思泉涌,下笔有神。

以上就是雅思为大家整理的雅思写作论点分析:文化和道德,非常实用。更多资讯、资料尽在雅思。最后,雅思预祝大家在雅思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道德绑架

全文共 1218 字

+ 加入清单

问:“如是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答:“我不会让梨。”看到这个回答,您一定在想,孔融让梨不是每个人小时候都听过的吗,为什么不让梨呢?别急,这个回答其实出自上海一名小朋友的语文考卷。这两天,这份考卷在微博上火了。然而,这个回答虽然反映了孩子真实甚至有点“萌”的想法,却“萌”不倒改卷老师:一个大大的红叉落在了考卷上。(《东南快报》 4月18日)

《孔融让梨》这篇课文,我们都学过。故事的初衷,无非是教会孩子们学会谦让。但是,我们的教育却以“谦让”作为一个标准答案,如果你不谦让,或者说在试卷上说不会谦让,就一定会是错误答案。这就有些荒唐可笑了。

比学会谦让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学会真诚。要明确的是,不谦让不等于自私,自己手中的梨相当于自己的个人财产,如何处理,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利自由。因此,我们可以宽容不谦让现象的存在,但我们不能宽容孩子们从小就学会为了成绩而撒谎。因此,对于改卷老师的判错之举,我们也应该打一个大大的红叉。

然而,为了得到分数而撒谎,在当下的教育之中,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不真诚的满分作文”曾经就被当作一个教育话题拿来讨论。在大量的满分作文之中,有那么多的假话套话,比如说,小学生喜欢扶老人过马路、小学生将父母给的钱当作拣到的钱交给了警察叔叔、娇生惯养的小学生突然学会了做饭把父母感动的一塌糊涂……面对这些主流地不能再主流、高尚的不能再高尚、虚假的不能再虚假的故事,我们看到了当下教育的罪恶。可以说,这样的教育与评分方式是在完成道德绑架——非主流就一定是错误,每一个学生都必须高尚起来。殊不知,做一个“不让梨”但真诚的学生,本身也算是一种高尚。

世上没有固定答案,只有参考答案。除了数理化问题有相对较精确的答案,许多科目尤其是一些文科题目,绝对没有固定答案。然而,在当下的教育世界里,似乎只有高尚的答案才能被判正确,那些发自内心的真实的答案,如果不符合老师和评价体系所认为的主流价值观,则一定就是错误——正确与错误超越事实本身,这是何等的荒唐。

尤其是在市民社会、公民社会的建设过程之中,这样的逻辑与教育方式甚至可以称为一种荒谬。市民社会之中,主人对于一个物件拥有绝对的支配权,让与不让那个说明不了任何问题的梨,和高不高尚没有任何关系。可以说,有些东西可以谦让,有些东西则不可以谦让。谦让是一种美德,但是,一些属于自己的固有的东西却不应该谦让,尤其是自己的权利。争取属于自己的东西,也应该成为一种道德风尚。如其不然,老百姓的权利意识就会越来越淡薄,市民社会、公民社会就会渐行渐远。

韩寒曾说,“人生的第一次撒谎从作文开始”。这句话也不完全对,因为也有一种可能是,人生的第一次撒谎从回答语文老师的问题开始。“不学孔融让梨”被判错误的故事警示我们,教育的评价方式应该变一变了——不进行道德绑架,不将道德分数化、小数点,应该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常识。教育不能搞得太虚假,如其不然,学会虚伪就不只是这些孩子的悲剧,而可能会成为整个社会的悲剧。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道德绑架何时休

全文共 1159 字

+ 加入清单

11月13日,巴黎发生恐怖袭击事件,第二天,全世界都在为遇难者哀悼的时候,范玮琪在微博上晒出孩子的照片,网友恶语相向:“自己的‘小确幸’不能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事后,范玮琪发表了另一条微博,意在为遇难者祈祷,却仍然难以平息网友的愤怒。

这已经不是范玮琪第一次因为“晒娃”被网友横眉怒指。“9·3”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吸引了千千万万人的关注。在关注阅兵时,一些人还同时关注了明星有没有关注阅兵。他们通过微博发现,赵薇、林志玲、大S、SHE、蔡康永、何润东、范玮琪等对大阅兵没有任何表示;范玮琪不但没有表示,还在自己的微博里晒出双胞胎儿子的照片。于是在这些明星的微博下面,“不爱国”“不配当中国人”“取消关注”“你令人失望”等骂声响成一片。尤其在范玮琪的微博里,数以万计的评论如潮涌来,其中相当部分是谩骂:“你不发阅兵的照片,居然发你儿子的照片!你不爱国!”“你不感动吗?你还是中国人吗?”“你不爱国,你滚出中国!”。而在我看来,那些嘴里没说过半句“爱国”字眼的人,只要做好本职工作,遵守国家法律,维护权利,承担义务,也都算爱国。

有人认为,作为公众人物,明星不应当把自己的微博简单地视为私人领地,他们在微博上的发声也跟其在公共场合的一言一行一样,具有特殊的传播和示范效应,因此,范玮琪的言行是不对的。然而,一而再、再而三,在网友们激烈的言论中不难看出,对范玮琪“晒娃”

的批判已经不只停留在这个层面,而是升级为人们宣泄负面情绪的一个出口。在这种看似热血、实则非理性的责备中,批判的因果和逻辑是不需要深究的:只要你没做大家正在做的事,你就是不道德;只要你没说大家正在说的话,你就是不道德。在这样的道德批判中,转型期社会的种种压力,轻而易举就转变成荒腔走板的情绪表达,舆论貌似占领了道德伦理的高地,实则却是对寻常生活和情感施以了道德绑架。而事实上,真正的道德是对每一个个体的尊重,道德绑架对人的伤害则丝毫不逊于真正的绑架。 正如知乎一位作者所说的,每个阶层每个群体都有他们的道德观,正如战争是因为双方都有正义,道德绑架则是因为一方觉得另外一方达不到他们的道德标准。

在你谴责他人这个方面的缺失之时,你在另一方面可能还不如他做的好。这种只存在于部分人心中的“不道德”行为是不足以将一个人的品性定义的。这里举个例子:一个年轻人工作一天回家睡在公交车上,突然被一位老人敲醒,并被要求让出位置,然而老人也就50出头并无身体大碍,本着已经累垮的身体外加被打扰的烦心不愿意理会却被冠以漠视老人,不尊老爱幼的坏品性,可是,这年轻人真的有错么?

“道德高于法律”的本质就是人治思维。但是道德绝对不能高于法律,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免受道德的绑架,避免“多数人的暴政”。道德绑架则正是因为一方觉得另外一方达不到他们的道德标准。

[道德绑架何时休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道德绑架

全文共 782 字

+ 加入清单

未有法治之前——别让道德绑架法律

今年五月,山西省繁峙县副检察长穆新成被双规,其资产大约有两亿元。

打倒了一个贪官,这本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然而,当地却有很多人力挺副检察长穆新成,仅仅是因为他的贪污款中有一部分用于公益事业。

乍一看,穆的做法确实勉强可算得上是半个好人,虽然受贿,但他做“慈善”。实在也算的上是贪官中的极品。

但是,在我看来,与其说穆是一个良心未泯的人,倒不如说是那本不属于自己的钱给自己弄个好名声。要说的难听点,叫“又当婊子又立牌坊”这样的一个人却能得到当地相当一部分人的称赞,这是为什么?

中国呼唤法治社会也有一阵子了,为什么仍然无法真正建立呢?穆新成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抛开幕的道德问题不谈,也不管穆受贿是否是为了当地人民,穆收受巨额贿赂的客观事实确实存在的。欠债还钱,杀人偿命,受贿判刑,这本是天经地义的事。在当地一些人看来,只是因为穆的“良心”尚未泯灭,不仅受贿之事可以容忍,还“得竖拇指”。

我对这样的人和这样的人背后的社会环境无话可说。就算穆受贿是出于公共利益的考虑,就算他良心发现到拿赃款做公益,在道德和法律面前,你选择什么?

不错,道德很美丽,道德也更让人引起共鸣,比起冷冰冰的法律起来,道德也更容易让人接受。但当道德与法律冲突时每个人都应该力挺法律。因为只有法律才是社会唯一可精确量度的准绳,只有法律才能维持社会最基本的运行。

然而,一些人在做出现实选择时却被道德吸引。于是有了力挺穆的人。如果仅仅是因为穆所做的那些“善事”,就网开一面,让道德绑架法律的话,那就将是一个穆新成落马而千千万万个穆新成将会屹立于中国的政府部门。此先例一开,葬送的将是政府的公信力,法律的尊严以及中国法制建设的前途。

鲁迅曾在《未有天才之前》中提到,在未有天才之前,应有产生天才的国民。

现在我想说,在拥有法制社会之前,应有容纳他成长的社会环境,而不是让道德等绑架了法律。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道德绑架,危害你我

全文共 485 字

+ 加入清单

道德绑架是指人们以道德的名义,利用过高的甚至不切实际的标准要求、胁迫,或攻击别人并左右其行为的一种现象。在当今社会,这种现象层出不穷,竟有愈演愈烈的倾向。利用他人善良为非作歹的行为应坚决抵制,否则危及你我!

曾人一人因其女的病向六位富豪索要钱财治病救人。却只有两位表示愿意捐助。旁观者迅速殂成两在阵容,一边指责此人“道德绑架”,一边谴责富豪一毛不拔。明理人都十分清楚其中的是非对错。不捐助的富豪有错吗?拥有巨额财务的人一定要回报社会吗?依我所见,富豪没有错,帮助他人只是一种义务,帮与不帮是自己的选择。而此人利用他人的善良无理取闹,却是不对的。如若真的危机当头,也应通过正确的渠道筹集钱财,而不是通过道德绑架逼迫他人就范。这样于已不义,于他人不利。

更为离谱的是,一位老人因坐公交车没被让坐,竟堂而皇之的坐在一名乘客腿上破口大骂。这样情景让人心寒,年过花甲的老人无人让坐,以道德的名义逼迫他人让座。这个社会是怎么了?我们应该深深的反思这种现象,难道“道德绑架”会让你披荆斩棘,心想事成吗?其实并不会,只会让我们的心逐渐变冷,不再有爱,不敢再爱!

我们必须要向“道德绑架”说不!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道德绑架

全文共 988 字

+ 加入清单

住在广州,最方便的是看,今天看到万科老总王石又在道歉,为自己当初救灾捐款的"吝啬"言辞,其实,王石此举有明显的公关意味,还是为了企业的发展,因为企业的形象是企业的生命.未必理解成良心发现.也不必解释为"完全虚伪".

这两天,又在争议捐款"排行榜"问题,有人提出,以捐款数额来确定"慈善"的程度,来进行道德评判,无异于“道德绑架”!

中国有好多事都是这样,好事办着办着就办出了‘中国特色’。

昨天小妹对我说:“贵党怎么搞慈善、捐款还要定数额,还要党组织出头来操作,有没有搞错?”妹妹是非党知识分子,又在国外留过学,她说:“慈善就是一种善意的表达,怎么搞的象作秀,象政治运动?”

上月,刚从山东回太原,听说学校统一捐过款,我们部门除领导外,每人捐50元,提前就造好表,别人替我交了。捐款名单贴在校门口,后来有一位学生‘意味深长’对我说:“我看了捐款表了,学生都有捐一千的。”我说:那只能说是他家长捐了一千。后来捐“特殊党费”我还主动多捐了些,除了觉得自己工资与青年教师差距较大外,多少有恐惧舆论的潜意识。

突然有了这样的推论:捐款最多的,就是最“慈善”、最道德的,依此排队,那么只有李嘉诚、比尔.盖茨才有最高的道德,既然捐款数额多,才是慈善和有道德的,那么没有钱的穷人,连道德都没有份了,再往下推:只有有权、有钱才能“道德高尚”,他们占据了财富制高点、权力制高点、还自然的占据了道德制高点,民众还有什么?连善意都那么卑微!更可悲的是,还要受到‘道德’的追问和批判。

一句名言:大款代表了先进生产力,大腕代表了先进文化,大官代表了最广人民的利益,这就是‘三个代表“了,现在他们还共同代表了最高的道德、最大的“慈善”——因为他们有钱!真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慈善是一种心中的悲悯和同情心的善意表达,每人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有权有钱的人可以用物质金钱来表达,每钱没权的人可以用自己的任一种方式表达,用”道德“”绑架“别人的人,首先自己就不道德,所谓‘慈善’也会打个问号。何况,有能力捐很多的人,他们本来占有的社会资源也多。

王东成的太太是位大夫,听说她要请两个月假,自费去地震灾区服务。我和我先生说;你是技术人员,做过厂长,对设备、生产、工艺熟悉,可能的话,去灾区免费服务几个月。他说可以,可以先通过有关组织联系一下。

其实,普通人的善意经常最感动人,也最实在,与排行榜无关,而且不是沽名钓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道德绑架

全文共 968 字

+ 加入清单

9月4日下午1时许,武汉801路上,一位坐在老年座位上的年轻人因没让座,遭几名老人暴打。据目击乘客说,老人们就站在男青年身边,可能是没有站稳碰到了他,男青年骂了几句,老人称不让座也就算了,何必要骂人。争吵拉扯中,一名老人打了几拳。

诚然,该事件中的两个“主角”都有错。年轻人火气大,“汉骂”挂嘴边实属不该;老年人因年轻人没让座而拳脚相向也令人大跌眼镜。“该不该让座”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火,烧的可谓是愈演愈烈。

固然,让座是一种美德,但仅仅因为没有通过让座来彰显美德就对不让座的行为进行谴责,这是对道德的误读和滥用,是对权力与义务的混淆,笔者认为,让座是道德层面的自律,而非公民的义务。乘客买票乘车,即与公交方面达成了契约关系,乘车时支付了相同的票款,就拥有了相同的权利,故而乘客享有做出让座亦或是不让座行为的权利,仅因为乘客没有让座就对其进行道德“轰炸”显然是不公平的,而通过暴力手段来索取所谓的道德权利更是不可取的。

沈阳一女孩在公交车上为老人让座时,因嘟囔了一句“为什么偏是我让座”,遭到老人家属暴打;杭州一位小伙因没给抱着孩子的年轻夫妇让座,被扇了5个耳光;石家庄一70岁老人因向一女孩索座被拒后竟一屁股坐在了女孩腿上……近年来,类似这种强制让座、暴力索座事件层出不穷,让笔者不禁想问,是谁给了这些“弱势群体”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肆意辱骂,甚至是袭击他人的权利?

长久以来,我们所接受的教育一直是让座是文明的举动,是一个人素质与修养的体现,那么,不让座自然就站在了文明的对立面—不文明、不道德!正是因为这种惯性思维,使得我们在面对他人不让座时,自然而然的将这种行为与社会冷漠、道德沦丧联系在一起,由此导致了部分“弱势群体”理所应当的接受他人让座,甚至是强制、暴力胁迫他人让座。殊不知,买票乘车是大家共同享有的权利,让座是将自己的权益过渡给别人,不让座也一点儿错没有,套用甄嬛传里熹贵妃的一句话:“别人帮你是情分,不帮你是本分”。

当然,“尊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爱幼”亦然,只有公众自觉践行“尊老爱幼”的道德行为、主动弘扬美好道德的社会风尚,我们这个社会才会更加和谐。同时,笔者在此呼吁大众,遇到问题时多换位思考,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希望他人怎样待你,你就怎样去待人,切忌用道德绑架美德,不发自内心意愿,又怎能称得上美德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道德绑架作文1000字

全文共 1261 字

+ 加入清单

这是一个普通的周二。

身为一个初三的学生,真的是睡得比猪晚起得比鸡早。这可不是夸张。我十万火急地吃完饭,提起书包抡起犹如千斤重的袋子,直奔公交车站。

一路上,天都还没亮,寒冷的风犹如尖刀向我飞来。我耷拉着沉重的眼皮,顶着大大的黑眼圈,来到了一堆早起赶车的人群中。

一分钟一分钟过去了,身边的人显得有些不耐烦了。我那时候只觉得手掌心被那沉重的袋子束缚得疼痛不已,心里开始莫名羡慕那些书包轻得如鸿毛一样的人。

时间不停流逝,“最早的不是六点半吗,怎么40分了,还没有一辆车?”旁边的人不满地嘟囔着。不一会儿终于来了一辆,大家纷纷挤上了车。我坐在离司机后面最近的地方。一路上乘客多的不行,一刹那车上便挤满了人。

车缓缓地穿梭在幽暗的黎明中,我靠着椅背上昏昏欲睡。司机一直在咳嗽,并且直接打开窗吐了好几口痰。在一个红绿灯暂停时,碰巧隔壁停着另一班的公交车。

好笑的是,我们的这位司机打开车灯用手往后面一挥,那边的司机便惊讶地说道:“哇,这么多人啊!”我们的这位司机便骄傲得意地笑了起来,露出他满嘴浑黄的牙齿。

他带着一顶鸭舌帽,时不时拿下来,用帽尖抠一抠他的头发。我突然想起来,前天坐公交车去买东西就是他载我们回来的。我跟他说到了要停车,他硬是装作没听见,任凭车上的人怎么喊,他直奔终点站,害得我提着大包小包的东西从终点站走了回家。想到这,我对眼前的不负责任的家伙不禁产生了一种厌恶感!

不一会儿,到了某个站点,一位老奶奶上了车。她把东西放在司机旁边的隔板上,掏出她的老人卡。刷卡后,便和司机攀谈起来。原来他们认识啊!

可在旁的我心里开始纠结了:要不我站起来让座吧。可是我又不敢说出口,我的心好像被什么拉住似的。想起来又没勇气。

突然耳边的播音响起了:“请为有需要的乘客让座,谢谢!”、“请为有需要的乘客让座,谢谢!”……差不多响了个五六遍。我刚想鼓起勇气站起来,那司机倒是先停下了车,转过头用他那“正义”的语气“挖苦”的态度对我吼到:“小妹,我都播了好多遍了,你怎么还不起来给人家让座,你怎么还好意思坐这!?”顿时,我感觉五雷轰顶,心里装满各种委屈!那司机还毫不客气地对我指指点点的。我连忙站起身来,给那老人家让座。她笑着说,她站着没关系。

那司机白了我一眼继续开车。我偷偷转过头看着车上的其他乘客,同情、怜悯、冷漠、鄙夷的目光交织在我的脸上,我满脸通红,尴尬的只想找个地洞钻了进去。

那个司机依旧一副正义凛然的样子。要不是我曾经见过他拒载某些年纪大的老人,对搭错车的人恶意讽刺,开车的时候接听电话……我真心是认不出来这个充满“正义感”的人会是他。难道不是因为他和那位乘客认识才会这么强出头吗?

不一会儿,他居然在红绿灯前停车,让我们下车。猛地发现,我对他的厌恶上升到一种鄙视。

下了车后,我的心情一片黯然——从此在给老人让座问题上产生了阴影,一种无法磨灭的带着浓浓市井气息的阴影。

像这位司机这样的充满“正义感”的人数不胜数,比比皆是。若要与他们作对,必受到“道德谴责”与舆论谩骂。

难道我也沦为“道德绑架”的牺牲品吗?哎,这片阴霾,究竟何时才能烟消云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道德绑架何时休

全文共 942 字

+ 加入清单

子贡赎人而不取其金,在多数人眼中看来这是圣人之举,是行善的标杆。可孔子却不加赞赏反而批评他的所作所为。诚然,子贡的行善本意十分纯粹,但他的一个自以为更加高尚的举动却无形中提升了道德的准则,纵然人人都渴望向子贡学习,但是世人对于行善之后是否该领取奖金的态度已然悄悄发生了转变。

一笔赎金对于子贡这样的大户人家来说或许并不算什么,然而对于辛苦躬耕一辈子的农户人家来说将是不菲的巨款。未听闻子贡之事时,他们遇见鲁人会毫不犹豫的赎回,而后坦然接受应得的嘉奖。如若鲁国君主将子贡事迹大肆宣扬,人尽皆知之后,我们不妨假设,普通农户再次遇到鲁人时定会有所犹豫,他们会想到,从国家拿回先垫付下的赎金可能都会遭到世人的非议,甚至纠结之下他们选择了漠视需要帮助的人。子贡一举,已为当时之人造成了无形的道德绑架

如今,世界的经济巨头颇多,他们在为个人谋取利益的背后仍然保有一颗行善济世之心,实在值得我们的称赞。比尔盖茨宣布过世之后捐出全部敌国的财富,巴菲特拍卖个人午餐所获金额如数捐出,索罗斯、戈登摩尔也都捐献了过半的资产。然而巨头行善的背后却无形中带来了道德绑架,在大多数普通人眼中捐款似乎成了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尤其是对于那些富可敌国的商业大亨来说。天津爆炸案之后,千万网友竟在马云微博评论中纷纷留言逼捐。“你这么有钱,为什么不捐一个亿?”“你不捐款,我们就抵制淘宝!”......这样的言论一番番地攻击着马云,万千网友躲在电脑屏幕之后握紧了腰包,暗喜自己的“高尚”。

行善本为一件好事,然而在太多人潜意识之中却还只是一个标榜自己的工具。他们在有意无意之中,炫耀着自己的高尚之举,他们将向善的道德起点一步步哄抬着,渐渐“取不取”“捐不捐”并不再可以由一个个体所能决定了,平凡的百姓开始选择漠视,占据较高社会地位的人们被推上了道德的邢台。无形的道德绑架就此形成,道德观发生了质的偏差,行善不再来自于我们一颗崇高的济世之心,开始成为了社会人物维护个人形象的无奈之举、被迫之举。

这样的绑架实在可怕,麻痹了普通人的善良之心,挟持着社会人物的选择权利,这样的行善早已成为压在心中的负担。如若当打破无形的道德绑架,每一位行善之人实属关键,他们应当有一颗纯粹之心,应当低调而行之,更应当时刻注意而非肆意抬高着行善的门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写有关道德绑架作文

全文共 828 字

+ 加入清单

八旬老人乘动车时因没买到坐票,恳请座位主人让座,座位主人因拒绝让座遭到老人女儿讽刺。这看似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其背后意义却引人深思。

在我看来,让座与否是女大学生的权利,如此道德绑架不值得提倡。

诚然,尊老爱幼是中华传统美德之一;关爱他人、友善待人也是我们一直弘扬的价值观。社会倡导友善,是因为大家崇尚和谐、反对冷漠,人们不想看到类似佛山“小悦悦”事件再次发生,不希望老人倒在地上无人扶起,也不愿看到类似货车侧翻货物引人哄抢的新闻报道。

但是,以上种种,似乎又与拒绝让座的女大学生不太一样。前者,是拒绝牺牲自己的利益,而后者则出于对生命的漠视或是对他人利益的侵害。车票,买来了自然就是自己的,转让与否,分享与否,都是自己应有的权利。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座位的人,不见得就一定品德高尚,而拒绝让座的人,也不一定就是所谓道德滑坡或是品德低劣。若以“让座与否”来划分座位主人是否“近人情”、“素质高”,实在是一种粗鲁的道德绑架。

道德绑架之举,往往被看作一种对尊老爱幼之类美德的提倡,而其实质上危害不小。几年前曾有过“男子为救母亲偷几百只鸡”,以及“丈夫为救妻子造假医疗保险”等事件,这些同样是一种道德绑架。我们所倡导的“道德”,应是自愿牺牲自身利益,至少也是不损害他人应得权利,而“道德绑架”却是强迫他人牺牲自我权利,甚至是真真实实地侵害了他人的利益。这样的“道德”忽视了法律,是对法律威信力的挑战,不利于法治社会的建设。

当然,我们拒绝道德绑架,并不等于我们拒绝温情与友善的传播,更不等于我们容许冷漠的蔓延。在任何情况下,不计回报的让座、帮助永远是值得倡导并学习的。每个人也都希望自家老人在出门时能得到应有的关爱与照顾。但无论怎样的关爱,皆应出于自愿,就算老人们没得到这样的待遇,也不应对他人冷嘲热讽,冷眼相看。

在提倡弘扬社会正能量的当下,我们希望温情与善良可以涤荡每个人的内心,对社会中的“冷漠”说不;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拒绝道德绑架,让选择的权利回到每个公民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有关道德绑架的命题

全文共 944 字

+ 加入清单

子贡赎人而不取其金,在多数人眼中看来这是圣人之举,是行善的标杆;可孔子却不加赞赏反而批评他的所作所为。诚然,子贡的行善本意十分纯粹,但他的一个自以为更加高尚的举动却无形中提升了道德的准则,纵然人人都渴望向子贡学习,但是世人对于行善之后是否该领取奖金的态度已然悄悄发生了转变。

一笔赎金对于子贡这样的大户人家来说或许并不算什么,然而对于辛苦躬耕一辈子的农户人家来说将是不菲的巨款。未听闻子贡之事时,他们遇见鲁人会毫不犹豫的赎回,而后坦然接受应得的嘉奖。如若鲁国君主将子贡事迹大肆宣扬,人尽皆知之后,我们不妨假设,普通农户再次遇到鲁人时定会有所犹豫。他们会想到,从国家拿回先垫付下的赎金可能都会遭到世人的非议,甚至纠结之下他们选择了漠视需要帮助的人。子贡一举,已为当时之人造成了无形的道德绑架

如今,世界的经济巨头颇多,他们在为个人谋取利益的背后仍然保有一颗行善济世之心,实在值得我们的称赞。比尔盖茨宣布过世之后捐出全部敌国的财富,巴菲特拍卖个人午餐所获金额如数捐出,索罗斯、戈登摩尔也都捐献了过半的资产。然而巨头行善的背后却无形中带来了道德绑架,在大多数普通人眼中捐款似乎成了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特别是对于那些富可敌国的商业大亨来说。天津爆炸案之后,千万网友竟在马云微博评论中纷纷留言逼捐。“你这么有钱,为什么不捐一个亿?”“你不捐款,我们就抵制淘宝!”......这样的言论一番番地攻击着马云,万千网友躲在电脑屏幕之后握紧了腰包,暗喜自己的“高尚”。

行善本为一件好事,然而在太多人潜意识之中却还只是一个标榜自己的工具。这样他们在有意无意之中,炫耀着自己的高尚之举,他们将向善的道德起点一步步哄抬着,渐渐“取不取”“捐不捐”并不再可以由一个个体所能决定了,平凡的百姓开始选择漠视,占据较高社会地位的人们被推上了道德的邢台。无形的道德绑架就此形成,道德观发生了质的偏差,行善不再来自于我们一颗崇高的济世之心,开始成为了社会人物维护个人形象的无奈之举、被迫之举。

这样的绑架实在可怕,麻痹了普通人的善良之心,挟持着社会人物的选择权利,这样的行善早已成为压在心中的负担。如若当打破无形的道德绑架,每一位行善之人实属关键,他们应当有一颗纯粹之心,应当低调而行之,更应当时刻注意而非肆意抬高着行善的门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有关道德绑架的命题

全文共 712 字

+ 加入清单

范玮琪和赵薇的遭遇无非是受到了偏激的网络舆论的“道德绑架”。说到道德绑架,不禁又让人想起半个多月前网民逼迫内地首富马云为天津灾区捐款的事情,究竟为何会发生道德绑架的事件呢?

所谓的“道德绑架”,是在用圣人的标准要求普通人,用美德来要求道德义务,一旦别人没有达到所谓的“道德标准”,就会被冠以“缺德”的恶名。那些“逼捐”和“逼爱国”的道德绑架者曲解了道德和爱国的本质,将自己臆想的道德准则强加在别人身上,别人达不到便施压、指责,甚至谩骂。

虽然范玮琪、赵薇和马云都是名人,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都相对较高,但他们本质上和我们一样都是普通公民,既不是英雄也不是圣人,他们所得到的财富和美誉是通过他们自身的努力而被社会认可的,但他们未必在任何方面都要做到身先士卒。

当我们在评判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的时候,需要公平的对待,多一分理性、少一分感性,不要拿着圣人的标准去衡量他人,不能用美德的标准去求全每个人的品德,更不能戴着有色眼镜以某种偏激的观点对他人横加指责。

欲判他人,应先三省吾身

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原毁》中言:“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也。”许多人喜欢用道德捆绑他人,却忽略了自身的道德修养,这种行为既是对他人的不尊重,也是对自己的不尊重。奉劝那些道德绑架者在开口指责他人言行之前,先反省一下自身,若自己的言行都不符合道德标准,如何能够以德服人?

其实宽容包容本身也是一种美德。我国自古以来都主张“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在网络时代我们也应该继承发扬这一优良传统,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宽容友善地对待他人,这才是真正爱国的表现。但愿日后网络上能够多一些以德感人的事迹,少一些道德绑架的现象,让更多人以平和的心态散播出他们的正能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道德绑架

全文共 766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五月,山西省繁峙县副检察长穆新成被双规,其资产大约有两亿元。

打倒了一个贪官,这本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然而,当地却有很多人力挺副检察长穆新成,仅仅是因为他的贪污款中有一部分用于公益事业。

乍一看,穆的做法确实勉强可算得上是半个好人,虽然受贿,但他做“慈善”。实在也算的上是贪官中的极品。

但是,在我看来,与其说穆是一个良心未泯的人,倒不如说是那本不属于自己的钱给自己弄个好名声。要说的难听点,叫“又当婊子又立牌坊”这样的一个人却能得到当地相当一部分人的称赞,这是为什么?

中国呼唤法治社会也有一阵子了,为什么仍然无法真正建立呢?穆新成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抛开幕的道德问题不谈,也不管穆受贿是否是为了当地人民,穆收受巨额贿赂的客观事实确实存在的。欠债还钱,杀人偿命,受贿判刑,这本是天经地义的事。在当地一些人看来,只是因为穆的“良心”尚未泯灭,不仅受贿之事可以容忍,还“得竖拇指”。

我对这样的人和这样的人背后的社会环境无话可说。就算穆受贿是出于公共利益的考虑,就算他良心发现到拿赃款做公益,在道德和法律面前,你选择什么?

不错,道德很美丽,道德也更让人引起共鸣,比起冷冰冰的法律起来,道德也更容易让人接受。但当道德与法律冲突时每个人都应该力挺法律。因为只有法律才是社会唯一可精确量度的准绳,只有法律才能维持社会最基本的运行。

然而,一些人在做出现实选择时却被道德吸引。于是有了力挺穆的人。如果仅仅是因为穆所做的那些“善事”,就网开一面,让道德绑架法律的话,那就将是一个穆新成落马而千千万万个穆新成将会屹立于中国的政府部门。此先例一开,葬送的将是政府的公信力,法律的尊严以及中国法制建设的前途。

鲁迅曾在《未有天才之前》中提到,在未有天才之前,应有产生天才的国民。

现在我想说,在拥有法制社会之前,应有容纳他成长的社会环境,而不是让道德等绑架了法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让座道德绑架高中

全文共 606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的脑海中,有许许多多令我忘不掉的事,好象那一颗颗划破夜空的流星,光彩夺目。在这些往事中,有一件事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中午,正是最热的时候,太阳的光映照在我的脸上。坐在车里,听着"吼,吼。"的车声,这声音毋庸置疑是噪音,望着车窗外,人来人往的街道,他们都是半眯着眼睛,撑着太阳伞,似乎一点也不喜欢这热辣辣的太阳。

有人上车了,她是一位老人,她看看车上的座位,满了,又没人让座。只好站着,扶着车杆。阳光正直直地照着那位老人,老人皱着眉头,用手擦从额头流下豆大的汗珠。车子突然猛地一刹车!老人踉跄了一下,脚撞到了车杆"哎哟"一声。全车人的目光都放在了老人的身上,可过了一会儿,他们都各干各的事,压根没打算让座。我直定定地看老人,手紧紧地握拳,手心都出汗了,咬着下唇。让不让坐呢?我十分犹豫,他们不让,我也不让吧,可是......让了的话我就要站着了呀,又热又嗮。不!这点小事,我怎么可以不让呢?我又想到我是少先队员,我迅速起身,走到老人面前,诚恳地说:"老婆婆,你去我的位置坐吧,没那么多阳光。"老人拒绝了,说:"这怎么行,你还小的,还白白的,会嗮黑的。""小孩子们嗮多身体好。"我坚持要老人坐,老人只好坐了,亲切地说:"你真是个好孩子。"我说"没有关系的"我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让座,看起来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却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品格。让座的人会受到别人的尊敬,那些光顾着自己渺小的利益的人,却会受到被人的唾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莫用道德绑架的议论文

全文共 777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五月,山西省繁峙县副检察长穆新成被双X,其资产大约有两亿元。

打倒了一个贪官,这本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然而,当地却有很多人力挺副检察长穆新成,仅仅是因为他的贪污款中有一部分用于公益事业。

乍一看,穆的做法确实勉强可算得上是半个好人,虽然受贿,但他做“慈善”。实在也算的上是贪官中的极品

但是,在我看来,与其说穆是一个良心未泯的人,倒不如说是那本不属于自己的钱给自己弄个好名声。要说的难听点,叫“又当X子又立牌坊”这样的一个人却能得到当地相当一部分人的称赞,这是为什么?

中国呼唤法治社会也有一阵子了,为什么仍然无法真正建立呢?穆新成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抛开幕的道德问题不谈,也不管穆受贿是否是为了当地人民,穆收受巨额贿赂的客观事实确实存在的。欠债还钱,杀人偿命,受贿判刑,这本是天经地义的事。在当地一些人看来,只是因为穆的“良心”尚未泯灭,不仅受贿之事可以容忍,还“得竖拇指”。

我对这样的人和这样的人背后的社会环境无话可说。就算穆受贿是出于公共利益的考虑,就算他良心发现到拿赃款做公益,在道德和法律面前,你选择什么?

不错,道德很美丽,道德也更让人引起共鸣,比起冷冰冰的法律起来,道德也更容易让人接受。但当道德与法律冲突时每个人都应该力挺法律。因为只有法律才是社会唯一可精确量度的准绳,只有法律才能维持社会最基本的运行。

然而,一些人在做出现实选择时却被道德吸引拒绝道德绑架作文议论文作文

于是有了力挺穆的人。如果仅仅是因为穆所做的那些“善事”,就网开一面,让道德绑架法律的话,那就将是一个穆新成落马而千千万万个穆新成将会屹立于中国的政府部门。此先例一开,葬送的将是政府的公信力,法律的尊严以及中国法制建设的前途。

鲁迅曾在《未有天才之前》中提到,在未有天才之前,应有产生天才的国民。

现在我想说,在拥有法制社会之前,应有容纳他成长的社会环境,而不是让道德等绑架了法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关于道德绑架作文

全文共 1314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在很多公共场所,都有着大片的绿茵茵的草坪。这些草坪虽然绿得可爱,绿得怜人,但对于一个有着强烈公德意识的人来说,却不敢漫步其上,更不敢心安理得、自由惬意地躺着,与小草亲密接触。因为,大多数草坪上,都立着牌子,写有“小草有生命,脚下请留情”之类的话语,意为散步的人们要讲究一点公德,不要踩坏了草坪。原来,小草占领的大片场地,仅是供人们欣赏的。但是,小草的领地是扩大了,可人们的活动范围却缩小了,虽然美其名曰“绿化环境、造福人类”,但如此一来,为了那些绿色的视野冲击,人们失去的却是更多的可以放松的活动空间,真不知是草地在为民众服务,还是民众在为草地服务,正如“不知是狗在摇尾巴,还是尾巴在摇狗”。如此,那些有着道德修养的人们,也就因着道德而失去了本不该失去的空间。

公共汽车上,尊老爱幼是传统的美德,给年老体弱者让座是一种闪光的社会行为,勿庸置疑。但凡事都不能绝对,公共汽车上也常常有为工作、为事业、为生活奔波劳累抑或体力不支的年青人,一天的劳顿常使得他们更需要一个座位去靠一靠,歇一歇,较之一些尚有体力的老者,他们或许更迫切需要一个位置。但显而易见的是,不会有人为其让座,这还其次,关键是倘若他们占得先机,得了一个座位,但身边又站着一位精神癯烁的年老者,这一刻的他,是让座还是不让呢?在公众的眼里,冲着德行,他自然要让;但冲着“救急不救老”的实际需求,他可以不让。不过,公众的德行观,使得再需要位置的有德行的人们,还是情不自禁地会站起来,给老者让座。这一刻的他,无疑是被道德“梆架”了。这种道德的行为,似乎浸润了很多的无奈与辛酸。

道德,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优良品质,作为人类社会一种无形的稳定调和剂,在光芒四射的正义外衣下,涌动的是一种本真的善良、诚挚的友爱和人性化的宽容。那些脱离了道德本真的一些“德行”,其实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道德”,充其量只能说是一种“伪道德”,甚或是一种道德的虚无阴影。这犹如喝酒,不胜酒力者硬是梆架于“感情深一口闷”的“真理”,吃下许多感情并不深、不得不逆着性子而为之的酒,于人于己其实都脱不了一个“伪”字。

人植草坪,绿纯纯的,一览无余,这是赏心悦目的“美景”,是为了服务大众而催生的“尤物”,既然是为大众服务的,就应当让人们可以自由地踱步于草坪之上。问题不在于草地的开辟之争,而在于草坪品种的适宜选取。既是大众的场所,就该选取那些可以踩踏、耐得踏行的品种,那些个将“公德”与娇嫩小草的保护梆架在一起的行为,本身就存在着设计上的“不道德”。公交车上,屡次疲倦不堪而又遭受“罚站”的年青人,自然会在心底里感受到“道德”的艰辛,对着“道德”大唱“想说爱你不容易”。但是,在有了第一次、第二次……第N次之后,这些身被“德行”的人们,在往后的公交车上,可能会不自觉地讲究起座位的选择来,他们首选的已不是靠前的优等座位,取而代之的是靠后的不看好的位置,因为这些位置可能更保险,更容易逃避“公德”的是非之嫌。这样的一种心理历程,算不算是另一种德行的缺失呢?

其实,这都是道德梆架惹的祸,我们该给那些被绑架了的道德松梆,让那些本真的、纯正的德行之光洒布于公众的心灵之上,使其大放异彩,无拘无束,真正惠泽出人间的真爱。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道德绑架作文800字

全文共 838 字

+ 加入清单

8月5日播出的《中国梦想秀》中,来自贵州的“追梦人”杨成燕,梦想是让失散多年的妹妹认回双亲,一起拍张全家福,。杨成燕的妹妹张懿小时候被父母送给别人,知道真相后不愿接受生父生母。张懿在现场一直拒绝和亲生父母相认。不料,节目主持人周立波当场指责女孩心胸狭隘,说她应学会原谅,否则永远不会幸福,还说出了“在你儿子眼里你是个尖酸狭隘的女人”的言论。

张懿拒绝和亲生父母相认,有两个原因,一是怕养父母伤心;二是与亲生父母并无感情,她信奉“养育之恩大于生育之恩”。认还是不认,张懿已成人,她有权利作出判断。而周立波一再诘问,甚至逼迫,出言不逊,哪怕初衷良好,也有道德绑架之嫌。

从法律上说,如果当初张懿的亲生父母遗弃了她,已涉嫌违法;如果将其送养给别人,自收养关系成立之日起,她与生父母及其他近亲属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因收养关系的成立而消除。换言之,张懿可以不认亲生父母,也不必赡养亲生父母。本来一件很纯粹的事,却因周立波的“好心”而变得复杂。

据杨成燕称,其妹妹张懿属于超生,要上交罚款。无奈家里条件太差,杨成燕的父母实在拿不出罚款,只能将仅有1个多月大的女儿送走。更接近真相的细节应该是,杨成燕的父母重男轻女,因为在生了张懿之后,又生了一女一子,即包括张懿在内,杨家共有四个孩子,直到生了儿子才罢休。在笔者老家,有太多类似的情况,一些家庭连生了几个女儿,直到生了儿子才满足,孩子多养不起就把女儿送人。

不认亲生父母,总有原因。作为旁观者,我们自然不能勉强,更不能道德绑架。他们与养父母建立良好感情,不愿让养父母难受,已尽孝道。他们认亲有时也容易受到阻力,比如被养父母劝阻,张懿就遇到了这种情况。养父母的做法,同样值得理解。

毋庸讳言,现实生活中我们最爱拿道德说事。道德是砝码,道德是武器,挥舞道德大棒,习惯于道德绑架,这种做法明显不合适,可能遮蔽真相,伤害法律,掩藏了社会问题。少一些泛道德化,回归到法律命题,并深思道德泛化背后的社会问题,也许强过动辄上纲上线,拿道德说事。

[道德绑架作文800字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