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品国学 【汇集20篇】

导语:一个中国人,就应该把自己国家的古文化学到最深点,学到最深处,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品国学 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浏览

3434

作文

1000

读国学经典有感

全文共 787 字

+ 加入清单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这一句吧,我们就可以以字面上的意思来解释这句名言。人生自古谁无死就是人生自古以来谁都要死亡,留取丹心就是留下一片赤诚丹心,照汗青就是要为光照史册留下最精彩的一页。连起来就是人生自古以来谁都要死亡,要为光照史册留下一片赤诚丹心。这句话告诉我们,人没有一个能长命百岁长生不老,所以活着要做一个能牺牲,有意气的人。我们的一生都要向文天祥那样的爱国。

还有一些能琅琅上口而又意味深长的名言警句。比如“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张百岁”、“志小则易足,易则无由进”……一些能启迪人心灵的谚语、名言都能让人滥记于心。这才是读诗、读词的最高境界—读名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学习。《国学经典》这本书正是中小学生国学启蒙的一本好书。

这本书分行节俭、强自信、讲智慧这三个单元,每个单元都由经典要义、故事、生活、实践和经典诵读四个部分组成。不仅有名家名言,还有贴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脍炙人口的著作选读。其中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早已耳熟能详,还有的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艰辛”也在民间广为流传。这本书使国学之精华更接近人们平时的日常生活,让中小学生更容易理解,方便记忆,能把圣人之训用在实处。

读了这本书,不但让我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行为的规范,更让我明白了要把这些道理应用在生活中。比如“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就是警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勤俭节约,不要奢侈浪费。又如“恃人不如自恃也”,就是教育我们要从小努力学习,不断增长自己的知识才能,增强自己的独立性;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不可能总是依靠父母和他人,而是应该自立自强。

《国学经典》这本书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21王国维专致于国学

全文共 361 字

+ 加入清单

有这样一个人,专攻古文字学、古器物学、古史地学,致力于历代古器物、甲骨金文、齐鲁封泥、汉魏碑刻、汉晋简牍、敦煌唐写经、西北地理、殷周秦汉古史和蒙古史等等的考释研究,还做了很多古籍的校勘注疏工作。他治史严谨,考证精湛,信而有征,不囿成见,主张以地下史料参阅文献史料,多能发前人所未发,对史学界有开一代学风的影响。

在文学领域里,较早地吸收西方哲学、美学理论及其方法,研究中国文学,在文学的界说、文学的特质、作家论、创作论等一系列问题上,都有新开拓,新贡献,对“五四”以后的新文学产生过重要的启蒙作用。他就是——王国维。

分析:“信而有征,不囿成见”,这才是治学的精髓。首先要不囿成见,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才能产生新的思想;其次,“信而有征”,必须为自己或他人的说法找到有力的证据,新思想才站得住脚。 话题:“治学的态度”“创新”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国学小名士观后感

全文共 582 字

+ 加入清单

我在寒假的时候看了老师给我们推荐的《国学名士》的朗诵大赛节目,让我受益匪浅。我觉得他们都有各自的长处,有各自的风格。他们知道古文,了解古文,我佩服她们对答如流,不慌不忙的就把诗句背了出来,我要向她们学习。总决赛我全程看完,我非常震撼,潍坊的选手刘康宁夺冠,她反应极快,吐字清楚流利,令人心服口服。

他们做了一些公益活动,他们关爱空巢老人,让老人们感觉到了亲人般的温暖,他们尊敬师长,还去照顾得了绝症的病人,不怕脏不怕累,这是中华美德的良好品质,我们能做得到吗?

从一个简单的测试中就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比如捡纸团测试。选手们看到地上有纸团之类的垃圾就都毫不犹豫的捡起来扔进了垃圾箱,这是一种良好的习惯,而我们不但没这样做,还随地乱扔垃圾,这样的坏习惯要马上改掉,要做一个爱护环境的好孩子。还有“美德大考验”通过就餐考验她们谦让的美德,还考验她们和长辈一起进餐的礼貌用语等,她们表现得特别棒,自叹不如,而我们是让妈妈给我们拿好碗筷,还把饭菜夹在碗里,好像温室里的幼苗,我们已改茁壮成长,学会自立,要学着怎样去照顾别人。他们还为了帮助别人渡过难关,宁愿去借钱,而我们又做了什么呢?

经过反复测验最后刘康宁夺冠,她回答问题仔细认真,从不马虎,这是我需要向她学习的地方,改掉我粗心的坏毛病,真的让我不由得产生赞叹羡慕之情。同时也激励我以他们为目标发愤图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学国学知礼仪

全文共 1724 字

+ 加入清单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正在提高。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公民,我们就必须懂知识、讲礼仪,有着高素质才能跨进新世纪的门槛。

然而青春易逝,学问难成;我们应珍惜现在的点点滴滴,认真学好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并发扬我们中国的知识与品德。学国学、懂礼仪、启智慧,使人彬彬有礼,素养良好。而这些会潜移默化地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且充满正能量!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某月某日,上海曲阳路大型超市“家乐福”内,中国银行的ATM机正在接待持卡人,忽然,奇怪的事出现了,你要100元,那台机器就给你200元,你要500元,它给1000元,可是客户凭条上打的还是100元、500元。世上哪有这等好事,ATM机成了财神老爷。ATM上哪有这等好事,ATM机忙碌起来,二三十次地被按动,刷刷刷地吐出人民币,白白送给持卡人元。这台慷慨的取款机送钱送了14小时,直到复旦大学的学生张圣来提款,发现出了差错,三次取款多得1100元,才急忙通知银行。两天后,中国银行宝山支行赶到“家乐福”,拆开神经错乱的ATM机,工作人员自己差点神经错乱,原来是他们的错,把100元面额的厚厚一叠人民币错放到50元的窗柜里,所以ATM机才超倍吐款。大错已铸成,能把多送的钱追回来吗?中国银行通过金卡网络中心查到卡号、姓名,小心翼翼地和18位取款者联系:你取款时有没有发生ATM机多给钱的事?如果多得了钱,能否还给我们?倘若用户说没多拿,也是死无对证。银行没想到,18位取款人都一口答应,把多得的钱在两天内都物归原主,无论银行多么有愧,中国的人民总是那样通情达理、优秀。

一天晚上,我头昏难受却又没发烧,吃了些药也不见好转。父母外出,只有婆婆在家,婆婆无奈只好先扶我到附近的一家门诊看一看,可谁想门诊的大夫却用不耐烦的口气说:“现在已经下班了,明天再来吧。”我头昏之余心中更是愤怒:难道开门诊只是为了钱吗?身为大夫的医德呢?!婆婆已然出口:“我家孩子难受,你就先瞧瞧吧,你可是医生,不能说下班就不帮人看病了呀!”“要你个老太婆管什么!我还有事呢,别在这烦人!”那人推开婆婆,径直走了。婆婆见我实在难过,就缓缓地扶着我去了医院,医生护士显然拥有高知识及良好的教养,在那儿,他们先温和有礼的问我的症状,在确定些相关事务,并开好药方让我在那坐坐,立即先服一帖药,并叮嘱吃法,我们才回家。一个心念,会让你给别人的印象有所不同,有文化、有气质的人与其他人的处事方法显然不同。其实一个人走的道路,是阳光大道还是阴暗小巷,全在于你的知识礼仪的好坏。

在生活中,拥有富裕的知识、文明的谈吐、高尚的品德的人才是我们所赞颂的;那些肮脏卑鄙、只为个人利益的人更为世人所不齿!

放肆不拘束地随地吐痰,踩、摘花草,讲脏话,打人……都是知识不足、没有礼仪教养的人,令人唾弃;而真正文明的人,是不会这样的,并且讨人喜欢。如果是你,你会愿意做令人厌恶的人吗?(文章阅读网:)

博大精深的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儒家的“仁、义、礼、信”就是我国传统思想道德文化的精髓。阅读、学习经典能修正品行、升华人格,使人成长为德行高尚、知识广博、行为优雅的中国人;学习经典能更好根植传统文化,掌握优雅的祖国语言,使我们成长为既有知识又有修养的现代中国人。

而我最喜欢的一句充满国学智慧的话语便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此句蕴含深刻的哲学道理,发人深省。胸如大海,容得下人间之风雨、世上烟云;而笑口常开,笑世上红尘纷争,庸人自扰。世事难以避开,可只要心中澄明透亮,行的正坐得端,总能过去。只有“肚”中容得下,才能“笑”得开。

我认为学好文化、礼仪,多努力、不荒废,我们才能超越父母口中所谓“别人家的孩子”,才能当一个有素质的人,撇下陋习,争取变得越来越好!当你的学问多了,整个气质也不一样了,正所谓“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吧。

国学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本,是华夏儿女骨骼里的营养。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传承,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责任!继承、弘扬传统优良文化礼仪是我们做人的责任。让我们携起手来,徜徉在国学经典的海洋中,扬起文明礼仪学习的风帆!学国学,知礼仪,让我们一起带着这些迈向更美好的明天!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依法治国学习心得体会

全文共 3912 字

+ 加入清单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为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通过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我有以下的心得体会

习近平同志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总体上解决了有法可依的问题。现在,我们的工作重点应该是保证法律实施,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了法律不能有效实施,那再多法律也是一纸空文,依法治国就会成为一句空话。这告诉我们,当前实施依法治国的关键环节就是有效地实施法律。政法机关作为执法司法的主体,能否做到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无疑是实施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关键。

从重立法转向重执法司法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必然要求

实施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重心从“有法可依”逐步转向“有法必依”,特别是突出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既是法治发展一般规律的要求,也是我国法治发展历史阶段的要求,更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从法治发展的内在逻辑及世界范围法治国家建设的经验看,有效地建设法治国家,首先必须制定法律,然后才能严格实施法律。特别是在完成大规模立法活动之后,必然面临如何实施法律问题,即如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十六字方针,其中排在首位的就是“有法可依”。直到2010年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都实现了有法可依。

强调改革开放以来立法工作的重要性,并不是说执法和司法在以前不重要,而是说过去30多年来,中国法治建设的主要矛盾始终是如何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实现有法可依。如今,这个战略目标已经实现,虽然这个体系还要不断完善,但中国法治建设的主要矛盾已经从有法可依转向有法必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执法和司法工作有了巨大发展,不仅建立起完善的执法和司法体制,而且建立起一支具有专业素质的执法和司法队伍。但是,与人民群众对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的渴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执法不严、司法不公、司法腐败问题还很突出。这就意味着要进一步实施依法治国,就必须将法治中国的战略目标转向有法必依,转向执法和司法。

严格依法办事不仅是我国法治建设的要求,而且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习近平同志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两者相辅相成。”如果说有法可依属于治理体系的范畴,那么,有法必依则属于治理能力的范畴。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体现国家制度的执行能力,它不仅是法治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只有推动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强化国家制度的执行能力,才能促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严格执法、公正司法需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从建设法治中国的总体布局看,着眼于提高执法司法公信力,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要做到他律与自律、法律强制与道德约束相统一。

在今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再次明确指出,做到严格执法、公正司法,还要靠制度来保障,让执法司法权在制度的笼子里运行。对执法司法权的制约除了依赖制度约束,还要依赖人民群众的监督。在互联网时代,政法机关要变被动为主动,尽最大可能做到执法公开、司法公开,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权力运行不见阳光,或有选择地见阳光,公信力就无法树立。执法司法越公开,就越有权威和公信力。公开的目的就是为了接受人民群众监督,最终目的是为了做到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提升执法司法公信力。

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提高执法司法公信力,不能忽略整个社会特别是政法人员的道德建设。习近平同志特别强调,要坚持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可以强制性地惩罚违法行为,但不能代替解决人们的思想道德问题。法是他律,德是自律,需要二者并用。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角度看,法律强制与道德约束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都有助于制度的落实。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提升执法司法公信力,在加强外部制度约束和监督的同时,必须不断强化整个社会自觉守法、自觉依法办事的道德习惯,尤其要加强政法队伍的道德自律意识和职业伦理建设。

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角度看,着眼于政法队伍职业伦理建设,坚持大局意识与依法办事相结合,做到执法为民的职业良知与秉公执法的法治精神相统一。

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意味着面对社会功能的分化,要克服总体化治理存在的弊端,而采取功能分化的治理模式。就法律治理而言,要特别注意政法工作的特殊性,不能把政法工作与行政工作、政法人员和其他普通公务人员混同起来。因此,对于政法人员不仅要讲政治信念,而且要讲职业伦理和职业操守,甚至要把政治信念转化为职业伦理,从职业伦理的角度来贯彻落实政治信念。正是基于政法机关职业伦理的特殊性,习近平同志指出:“政法机关的职业良知,最重要的就是执法为民。”政法队伍只有将执法为民的职业良知贯彻在每个具体执法司法活动中,才能“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法律不同于政策,不仅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而且具有制度刚性。执法司法权不同于行政权,自由裁量的弹性比较小,有时甚至没有自由裁量余地。执法司法的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政法队伍必须秉持和坚守法治的职业伦理,只服从法律。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秉公执法,不枉不纵。正是针对法律职业的特殊性,习近平同志强调政法队伍要信仰法治,坚守法治,要把法治精神当作主心骨,做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执法者,站稳脚跟,挺直脊梁,只服从事实,只服从法律,一是一,二是二,不偏不倚,不枉不纵,铁面无私,秉公执法。

执法为民是秉公执法的前提,秉公执法是执法为民的保证。一旦离开了法律,脱离开秉公执法,执法必然受到权力、金钱和私情等因素的腐蚀和影响,执法为民就会变成一句空话,甚至蜕变为执法为权、执法为钱、执法为情。因此,面对权力干预、金钱诱惑、私情影响,政法队伍要敢于担当。政法队伍只有树立起捍卫法治、坚守法治的职业信念,才能“不信邪”,做到刚正不阿、勇于担当。同样,政法队伍只有秉公执法、勇于担当,才能逐步提升执法公信力,使得老百姓逐步信仰法律,在整个社会培育出依法办事的社会风尚。

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长远目标看,着眼于全社会依法办事,实现依法治国,要坚持法律制度与社会风尚相结合,实现实施法律与信仰法律相统一。

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环节,法治建设承担着克服传统人情社会弊端、构建新生活形态和新社会风尚的重要使命。做到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推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政法机关就必须与传统人情社会陋习进行坚决斗争。习近平同志指出,要从政法机关做起,坚决破除各种潜规则,杜绝法外开恩,逐步改变社会上那种遇事不是找法而是找人的现象,关键是要以实际行动让老百姓相信法不容情、法不阿贵。这就意味着政法机关要在推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事业中成为开路先锋,起到率先垂范的模范作用。

只有将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才能通过执法司法让人民群众理解现代法治的精神,改变传统思维习惯,养成依法办事风尚,形成法治信仰。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也就不再停留在法律书本上,而是铭刻在每个人的心中,成为我们“日用而不知”的文化道德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领导是实现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的最大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推动法治中国建设和国家治理现代化对党的领导提出了更高要求,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必须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确保执法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的关系,使党的领导成为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的根本保障。

在建设法治中国的过程中,坚持党的领导就必须改善党的领导,提升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以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为此,习近平同志指出,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是管方向、管政策、管原则、管干部,不是包办具体事务,不要越俎代庖,领导干部更不能借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之名对司法机关工作进行不当干预。

一旦明确了这个原则,那么,党的领导不但不会干预执法司法,反而为执法司法提供强有力保障。党的领导可以为执法司法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协调各方职能、统筹各方资源、建设政法队伍、督促依法办事、创造执法环境,保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保障宪法法律统一正确实施,推动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落实,推动法治中国建设。

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必须正确处理党规党法和国家法律的关系,使党的各级组织、党的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带头严格依法办事,成为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的模范。

党规与国法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如果党的组织、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不严格遵守党规党法,那就很难保障实现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因此,在法治中国建设方略中,党的领导必然包含党领导人民带头执法、守法。习近平同志指出,党的政策成为国家法律后,认真实施法律就是贯彻党的意志,严格依法办事就是执行党的政策。党既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也领导人民执行宪法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

广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应当具有比普通群众更高的理想信念和道德素质。如果说遵守法律、依法办事是普通老百姓都必须守住的底线,那么,对于各级党组织、党的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来讲,无疑要成为严格遵守法律、严格依法办事的模范。在这个意义上,党的领导成为推动实现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的最大力量,最终在全社会形成依法办事风尚、形成法治信仰,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国学经典伴我成长的

全文共 942 字

+ 加入清单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自幼在我心中牢牢扎根。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领略了古诗词的魅力,”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月夜思乡的情景历历在目。”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该是怎样开朗、达观的情怀?

我国是个文明古国,不但有大量优美的诗词,展示着语言的魅力,还有很多经典着作。比如《三字经》《千字文》,其内容简短精炼,寓意深刻,包罗万象。”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趁着年少要好好学习,加强锻炼,将来才能有所作为。”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提醒我们一定要谦虚谨慎,身边处处都能获得知识。这些经典经过了历史的检验,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像一盏灯一样,给我们指引着方向。

您读过名着吗?就说读完西游记之后吧,我想成为”齐天大圣“孙悟空,能识妖降魔,辨善恶,为保唐僧而不畏艰险,不怕困难,勇往直前。也曾为唐僧软弱无能而气愤。但当我听了《大唐西域》之后,才知道历史上真正的唐僧是一个博学、有主见、雷厉风行,为理想和信念,坚定不移的高僧。他不但加强了大唐和印度的文化交流,而且对印度历史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我改变对唐僧看法的同时,使我对大唐和印度当时的社会制度和习俗有了一定的了解,也让我明白了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历史。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发展不如人意,是否与古印度人不记历史、不学历史有关呢?不懂历史就没有借鉴,就容易走回头路,发展肯定会放慢脚步!这让我想到了我们自己,人不可太自负,有了错误一定要承认,要记住,知错就改,学习别人的长处,吸取前人的教训,才能不断进步。

看完三国,我想成为诸葛亮,像他一样的足智多谋,能识天气,看地理。可像他那样聪明的人,既不能挽救一个国家,也不能成全他个人,为什么?看来,这与三国时期各个诸侯之间的争权夺利,没有共同的目标有关,这样既伤害了百姓,自己也无法成功。这让我庆幸出生在新中国,新中国是以国家统一为目标,没有战争,我们丰衣足食,有明亮的教室。有和蔼的老师,有和谐幸福的家庭。可是,朋友们,在我们享受这一切的时候,也要想到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十年之后,二十年之后,我们该做什么?能做什么?

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国学,它教我们明事理,辩是非,少走弯路,增加修养,提高素质。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国学慰我心作文800字

全文共 716 字

+ 加入清单

国学是炎黄子孙五千年的智慧铸成的瑰宝。它涵盖了各朝各代文化艺术,古代的哲学、文学、政治等诸多方面都称之为国学。国学以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为根基,各家学说在不同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在擅长的领域起主流作用并不代表全部,因此,国学的各个学派并没有主从之分。

有许多耳熟能详的国学经典伴我们成长,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这些经典教授了我们许多道理,为我们开辟了一个光明的未来。

相传两千多年前,著名的大教育家孔子和他的学生一起坐车回乡,一个小孩在路上用砖石泥土盖了一座城池,挡住了去路,孔子要小孩给他让一下路,小孩却说:“先生,车应该给城池让路,而不是推倒城池给车让路,你说是吗?”孔子听后大吃一惊,感慨地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个小故事出自《论语。述而》,它告诉我们: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选择别人好的方面学习,对照别人的缺点反省自己并加以改正。

我国是个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诗词歌赋,还有许多经典的文学著作,无不为我们展示着语言的魅力。《三字经》语言精简,寓意深刻,“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全都告诫我们要趁着年少好好学习,将来才能有所作为。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国学名著之一,其文意深刻包涵广博,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宠辱若惊,贵大患者身”。“人之所畏,不可无畏”。“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都是出自《道德经》的名句,表现了老子思想的精华,当属国学一大经典。

国学,教我们明事理,辩是非,冶性情。我们从小在这些历史的沉淀中熏陶着感染着慰藉着,一步步成长一步步蜕变,我相信我们的未来一定会因这些瑰宝而丰盈!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国学诵读作文

全文共 669 字

+ 加入清单

告诉你们,通过诵读经典诗文,让我走进了一个妙不可言的世界。让我知道了什么是儒家风范,什么是道家精髓,什么是千古美文……“从“自信不疑”到“聪明睿智”;从“天生我材必有用”到“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都熠熠地展示着它博大精深的魅力。

其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对我启发最大。这句让我收益非浅的诗句,就是出自于儒家的圣贤孔子之口。这句之所以能让我受益非浅,是因为它包含着一个哲理:“能者为师,虚心请教。”你见过高山吧?它是那样雄伟绵延!你见过大海吧?它是那样壮丽无边!山之高,是因为它不排斥每一块小石头;海之阔,是因为它聚集了千万条小溪流。如果你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般渊博的知识,是否就应该善于从生活中寻找良师益友,吸收他人的点滴长处呢?这也是曹操的短歌行中的“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的哲理”啊!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就拿我们班来说吧!在这个18人的集体里,就有我许多的良师益友:数学天才缑正杰;唱歌能手陈程;小画家刘小琴……他们的才华和智慧都值得我好好学习。这样我不就可以增添更多知识的养分吗?这正是《论语》孔子传与我的做人的道理呀!假如说我们的心田是一块最普通的土地,需要阳光、雨露、肥料和辛勤的耕耘,那经典诗文就是那阳光、惠风和细雨。只要你愿意时时刻刻去吮吸;去领悟;去诵咏,那我们的理想之花一定会开得更艳,更持久。

同学们让我们都参加到《国学经典诵读》的活动中来吧!好好的诵读,记住它。让它来净化我们的心灵,让它来耕耘我们心灵的圣地,更让它引领我们去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国学伴我成长初二作文

全文共 866 字

+ 加入清单

国学,不仅仅是自然国学,不仅仅是生命国学,也不仅仅是家庭国家,不仅仅是公益文学。国家更是一种起源于原始太初而传承于历史现实的正在继续的中正文明。和谐文化是中华民族核心的价值理念和追求,是数千万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高度总结,是中华母亲的乳汁,是中华儿女的血脉、精神和灵魂,是中国人信仰的天空和大地。

国学如茶,需要用时间慢慢去品。国学的精华,倾其一生,领略的,也不过是冰山一角。

《论语》教会我做人。孔子教会我要以德行和规范为重: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在当今社会主义的社会中,这也是一大敏感问题。众多资本企业家,在创业初期进行资本原始积累时,很多都是通过投机取巧的方式获得。德行与产业、规范与利润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存在着冲突的。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但,如何取舍,便是君子与小人的差别。孔子还教会我谨慎: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俗话说,祸从口出,言多必失。人在言语上应该严谨,不应图一时口舌之快,而要经过深思熟虑后再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言论。孔子还教会我自信: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修养有成者,不论穷达顺逆,都会因为走在人生正途上而充满自信与喜悦。无志之人,即便富贵,也会患得患失,更何况处于困境时?

《礼记》教会我处事。“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教会我克制骄傲不可滋长,欲望不可放纵,意志不可自满,欢乐不可以走向极端。“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教会我要有责任,遇见财物,不要随意占有;遇到危难,不要随意逃避。“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教会我礼仪,得到恩惠而不予报答,不合乎礼的要求;得到报答而不予恩惠,也不合乎礼的要求。

《孝经》教会我行孝。孝顺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正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与事君,终于立身。”我们又岂能不孝敬父母?

国学文化,源远流长。国学经典更如良师益友,陪伴我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国学经典伴我成长作文

全文共 670 字

+ 加入清单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汉字是人们智慧的结晶,而国学经典更是汉字文化的精髓所在。前不久,我观看了《国学小名士》电视大赛这一节目之后,就像推开了一扇神奇的大门,让我穿越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灿烂文化中。

人人都皆知,百善孝为先。在国学经典《孝经》中的一句话使我深深的领悟了这个道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予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我们一定要孝顺父母,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上体现出对父母对的爱。我们应该每周为父母洗一次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来报答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

《国学经典》我们必须牢记的国学文化,所谓经典是指传统的,对后人影响深远的文化珍品。精美的词句,警示的格言,都给人以文化的陶冶和知识的拓展。对传统经典做到耳熟能详,无疑是让我们在享用传统文化精华的精神盛宴,可是我们呢?每天都在浪费时间,不学无术,每天昏昏的度日,所以我觉得非常惭愧——对不起老师和父母。当我看到那些选手们激情洋溢的演讲,我的内心备受鼓舞,他们就是我的榜样,我要努力学习。以后我要多看书,多读报,来丰富我的知识。

《国学小名仕》这一节目让我认识到了国学经典的重要性。同学们,中国国学经典博大精深,一定要好好认识一下,好好来学习一下国学经典。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我爱国学

全文共 583 字

+ 加入清单

我爱学国学去年暑假,爸爸给我请了一位国学老师,这位老师知书达礼、平易近人。她戴着眼镜,眼睛大大的,笑眯眯地看着我说:“你好,小朋友!”我害羞地躲在爸爸身后,也向老师问了好。

那天没有正式上课,我乖乖地坐在旁边。老师告诉我,学习国学能帮助我成为一个像谢道韫、李清照那样才思敏捷、有教养有素质的好女孩。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老师教我学习了许多古代孩子要学的东西,《弟子规》《千字文》《大学》、《中庸》,还学了一点《周易》和《楚辞》,很有意思。不过我总觉得离我的生活有点远。转眼到了冬天。一天早晨,我和平时一样早早就起了床。

走到窗边,突然看见窗外雪花飞扬,树枝都披上了雪白的衣裳。我想起了老师不久前教我的岑参的诗,就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爸爸走过来,学着谢安的样子摇头晃脑地问:“白雪纷纷何所似”?我想了想前不久读的《世说新语》,回答爸爸说:“纷纷柳絮因风起。”爸爸搂着我笑了,说:“今天是周末,爸爸妈妈带你去湖心亭玩,让你看看张岱笔下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样子。”我高兴地说:“好呀!好呀!”

到了西湖边,我们租了一条小船来到湖心亭小岛。岛上就我们一家三口,和《湖心亭看雪》里描写的情景非常相像。我大声背起了这篇短文。那一刻,我突然觉得国学其实离我并不远,它就在我的身边。从这一天起,我开始喜欢上国学,也越来越喜欢我的国学老师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国学经典伴我成长作文800字

全文共 910 字

+ 加入清单

那书中醉人的清香浅浅,萦绕在我心中。

小时候的我总不喜欢“大块头”似的名著,觉得厚厚的一本翻阅起来总枯燥无味。可当年龄逐渐增长,那些《儿童文学》杂志已经满足不了我对书的强烈渴求。于是那些颇具时代感的名著渐渐走进我的视野。起初还不能读懂它的意思,还需要借助翻译,后来慢慢喜欢上了那些有些难懂却又极吸引人的词词句句。

现在越来越喜欢厚重的国学经典它们就像是沉淀了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的璀璨文化,捧在手中极有分量。

我在这些经典中成长。“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是老子教育我们人要有一颗“仁爱之心”;“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是老子一生的坚守,将权势名利都看清。

我在这些名著中感悟。“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我仿佛感受到了李白忧国忧民的情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我仿佛领会到了辛弃疾以身报国的豪气;“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我仿佛看到了李清照孤独寂寞的神态……

一次偶然的邂逅,我看到了《红楼梦》,我感叹这结局的悲哀,直到放下这本书,我仍不知该将那些丝丝缠绕在心头的忧愁怎么办才好,于是也曾抱怨曹雪芹狠心:为何不成全宝、黛二人间的那一段情,最后落得天各一方?很多个日子后,自己的情绪才能稍稍平复。

《水浒传》,这是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名著。我总敬佩那些忠义两全、侠肝义胆的一百零八条好汉,但最让我感动的,还是他们兄弟间出生入死的情谊,当有人遇难时,他们总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去救回,正是因为他们这种团结的精神,才一次次击败强大的朝廷官军,取得胜利。我常常沉迷于这种英雄豪气的情节里。

最让人耳熟能详的便是《西游记》了,小时常常惊叹作者吴承恩的才能,为何他能将原本虚幻的人物描绘的个个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瞧,那孙悟空的七十二般变化还有火眼金睛竟如此厉害!往往在看的过程中,会不自觉的为他着迷。

值得一看的经典还有很多:《诗经》以古朴的文字表达了人本初最真挚的感情,它不仅仅告诉我们爱,更让我们知晓了人生有万般无奈,像生离死别、阴晴圆缺等都是不可避免的。它是来自三千年前古老的呼唤,如曼珠沙华,纵然无法摘取,却依然一直存活于心。

国学经典伴随我成长,也见证了我的成长。只愿往后能捧一卷经典,静下来,再慢慢品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2024年全国学生营养日是哪一天

全文共 2216 字

+ 加入清单

2001年5月,教育部、卫生部以(卫疾控发【2001】120号)文联合颁布文件将“中国学营养日”法定下来,时间为每年5月20日。

2016年中国学生营养日时间为:2016-5-20 农历四月十四

设立背景

中国学生营养状况不容乐观,虽然膳食热量供给基本达到标准,但蛋白质供给量偏低,优质蛋白比例小,钙、锌、铁、维生素A等营养素明显不足。由于膳食中铁的吸收利用率低,我国20岁以下人群缺铁性贫血患病率为6—29%。城市中小学学生一日三餐普遍是早餐马虎、中餐凑合、晚餐丰富,而实际上应该早餐丰富才对。学生膳食中植物源性铁的比例过高,铁的质量差、吸收少;学生钙摄入不足,仅为有关标准的40.6%,这与学生膳食中奶制品、豆类消费量偏低有关。值得一提的是,中学生学业负担重,睡眠不足,导致白天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影响脑细胞活力记忆力减退,学习成绩不佳;饮食不重视,导致营养状况不如小学生;城市学生因生活水平高,学生偏食严重,多吃高热量的巧克力、饼干等食物影响身体发育,同时缺乏体育运动和身体锻炼,而农村孩子不偏食不挑食,而且活动量较大,故而城市孩子普遍营养状况不如。

另外,由于很多学生和家长缺乏合理营养知识,学生片面地摄入高脂肪、高蛋白食物,加上运动量不足,我国青少年肥胖症发生率逐年升高,有的地方高达15,3%。而青少年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为成年后罹患心脑血管病、高血压、糖尿病、肝胆疾病等慢性病埋下了“定时炸弹”。

为了青少年茁壮成长,应大力普及学生营养知识,为学生提供合理的饮食结构。中小学校、托幼机构应根据不同食物所含的营养素和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营养标准,合理调配膳食,做到荤素、粗细搭配,平衡健康。

设立宗旨

营养学专家在首届中国学生营养健康节新闻发布会上呼吁,尽管城乡生活日益富裕,但城乡中小学生的营养与健康问题仍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注。

营养状况和营养成分的优劣是影响一个民族人口素质的重要因素,它直接关系到青少年体能与智能的发育状况。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专家委员会主任蒋建平认为,由于某些营养素缺乏所造成的营养不良,并未随着经济发展而自然消失。据他介绍,有数据表明,不论城市与农村,中小学生的日均摄入钙的数量明显不足,仅达到供给量标准的40%——50%。

尤其是农村儿童的营养状况更令人担忧,5岁以下的农村儿童的低体重率和生长迟缓率分别达到23.9%和29.5%,直接影响着儿童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与此同时城市中小学生肥胖率上升较快,如2001年北京高达15%——17%,高出全国10个百分点,肥胖已成为一个突出问题。由于中小学生体育锻炼量不够,以致2000年学生体能素质指标比1995年有所下降。

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副会长郭栉懿说,有数据表明我国11岁——14岁的青少年平均身高比日本同龄人矮2——3厘米,主要原因是我国青少年膳食不平衡,导致身体缺乏维生素和钙、铁、锌等微量元素而营养不良。据统计,西部地区儿童营养不良较东部严重,身高体重不达标的比例为20%,生长迟缓的比例则高达30%。专家认为,大力宣传普及营养科学与食品卫生知识,扫除“营养盲”在我国城乡已成当务之急。

1989年5月20日全国启动了“中国学生营养日”活动。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促进改善学生营养状况和营养成份,提高人口健康素质,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华慈善总会、中国营养学会、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决定举办中国学生营养健康节,向社会各界全面宣传学生的营养、食品安全、健康等相关知识,“把关心下一代从我做起”变成每位家长和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学生饮用奶日供量约8万盒的昆明市成为首届中国学生营养健康节主办城市。

基本要求

早餐设计

按照我国学生每目膳食营养素供给量基本要求,一般早餐食谱中的各种营养素含量应占全天供给量的30%左右。

按照"五谷搭配、粗细搭配、荤素搭配、多样搭配"的基本原则全天食物种类达到25种以上,尽可能使营养早餐达到丰富营养和平衡膳食的要求。

营养早餐应由粥面类、面点类、肉菜蔬菜类等三部分组成,在餐后加一份瓜果补充维生素。

午餐设计

学生午餐的营养素设计量,应占全天供给量的35~40%。

学生营养午餐的食物供给量,应包括瓜果蔬菜类、大豆及其制品类、鱼肉禽蛋类等三类食物,并所占比重分别为65%、10%、25%左右较为适宜。

重视菜谱色、香、味、形、质的合理搭配。

要善于做些价廉物美又营养丰富的菜肴,如豆制品、猪肝、海带、肥肉、胡萝卜等食物。

晚餐设计

学生营养晚餐营养素的设计量应占全天供给量的35-40%,各种营养素的设计量应以补充有益于促进生长发育的营养素多一些。

学生营养晚餐的食物应包括瓜果蔬菜类、大豆及其制品类、鱼禽蛋奶类等三大类食物,所占比重分别为60%、10%、30%左右较为适宜。

学生营养晚餐的种类,应在6-10种甚至更多的种类(不包括汤菜料、葱姜蒜调味料)。

要重视菜谱色、香、味、形、质的合理搭配。

宣传标语

1.营养 食品安全与健康

2.均衡营养、适量运动

3.营养、健康,和-谐同行

4.营养、食品安全与健康

5.营养给你健康、智慧和力量

6.建设护苗系统工程,托起明天的太阳

7.营养午餐配合素质教育,为国育英才

8.喝牛奶,保健康

9.保证食品安全,促进学生营养餐发展

10.营养、食品安全与健康

11.营养主要来自日常膳食

12.营养贵在全面、均衡、适量

13.营养给你健康、智慧和力量

14.大家来学营养知识,人人学会自我保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国学小名士观后感

全文共 1527 字

+ 加入清单

凉风吹起书页,在清风吹拂中我想起了高尔基的说过的一句话:“走正直诚信的生活道路,定会有一个问心无愧的归宿。”这句令人深省的名言,刚好与那一期《国学名士》的考验主题相吻合。

在“美德大考验”的环节中,四位选手依次进入一个密闭的房间里进行考试。在房间里与栏目组提前准备好的“托儿”一起考试。在考试期间,监考老师在两位考生不经意间离开房间,以此来考验选手们的诚信度。第一位选手在“托儿”窥探答案时将试卷轻轻向“托儿”的方向挪了挪,“托儿”便轻而易举地抄到了答案;第二位选手是我最钦佩的一个,不论那个“托儿”怎样软磨硬泡,他纹丝不动,依旧专心致志的答着题目,丝毫不受外界的干扰;第三位选手在“托儿”的“糖衣攻击”下居然在考试前因为胆小而离开了考场,这样无法做出评判;第四位选手是最值得批评的一位,在考试期间她不但没有认真答题,还与那个“托儿”有说有笑的商量起了答案,完全忽略了考试期间应该遵守的规矩和纪律。这四位选手都是在普普通通的考场上做出了不经意的动作,他们之所以不经意,是因为早已形成了习惯,可是他们之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距呢?难道不是因为诚信的问题吗?

说到了诚信,我不得不提起一件我不想面对的事情——那天我在翻阅小学时的作文集,偶然看见了我“写”的那篇文章,这使我的思绪飘到了六年级的时候:临近小学毕业前夕,大家都在紧张的准备毕业考试,我也是这样。可是在这个时候,老师说让我们每个人写一篇自己最拿手的文章,选出好的来发表在作文集上面。当时我心想:学习时间这么紧张,哪里有空写这么一篇没有太大作用的文章呢?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抄一篇算了,这样既节省了学习时间,又能够在小学的历史上留下光辉而有灿烂的一页!我就按照这个方法做了,果然不出我所料,作文真的刊登在了作文集上面,我欢呼雀跃,身边的同学们都在赞扬我的文采好,我心里顿时洋溢着满满的幸福和满足感,这就是我想要的啊!升入初中后的一天,有一个朋友突然对我说:“我好像在一本中考满分作文上面看到了你作文集上的那一篇文章,你不会是抄的吧?”我不假思索的回答:“怎么会呢?”我当时好像真的把那篇文章当成了自己笔下的成果。可是过去了很久以后,我一想:这本来就不是我的啊!我为什么要拿本来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得来的赞美而去满足呢?这件事令我后悔了许久,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做过这种事情。

由《国学小名士》的考试中引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去,考试互相传送答案在同学们看来似乎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有一次考试,我的后桌与离他很远的一个同学传纸条,只见那个纸团在空中划过了一个“优美”的抛物线到达了那个需求者的手中,当那个同学欣喜地抄着答案的时候,他是否还记的诚信是什么呢?

因为诚信而闹出的问题有很多:“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为了博取妃子褒姒的一笑而戏弄了诸侯,最后导致了西周的灭亡;小时候听过的童话《狼来了》中的小孩因为撒谎而致使自己的小羊被吃掉了……

而讲诚信的人也有很多:北京的一家彩票店中,有一位彩民中了533万的大奖,店主在第一时间给这位彩民拨打电话,并把中奖彩票亲手交给了彩民;还有商鞅的“立木为信” ……这不都是一些充满“正能量”的人吗?

诚信,“言”和“成”组成了“诚”,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承诺的事情就得完成,这是一种做人的基本。“人”和“言”组成了“信”,遵守诺言、不虚伪欺诈,也是对他人、对自己、对社会的一种心灵依赖。诚信,是做人的一种闪光品质,它是做人的根本,能够使你傲骨永存!诚信使人们升起心中的太阳,可以照亮自己,也能温暖他人!

天使用诚信作为绷带,医好了飞翔的翅膀。我知道,撒旦的谎言如果被揭穿,他的魔杖会失灵。诚信不可抛,它是法宝!

身披一袭灿烂,心系一份执着,带着诚信上路,将踏出一路风光!

更多热门文章推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国学小名士观后感

全文共 512 字

+ 加入清单

放假了老师让我们看电视上播出的《国学名士》,看完后写一篇观后感,所谓国学主要是我们学习的经典诵读。 国学小名士电视诵读大赛以“国学经典 传承美德”为主题,旨在让青少年通过国学经典的诵读,把传统经典中的正能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做“之行合一、学以致用”。 国学小名士上有评委说:“松,在古人的笔下是一种备受赞扬的植物,除了它的本意外,还有高尚、坚强、正直等很多的象征。在它身上另外还暗含着坚持不懈,认真对待事物的精神,这也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

在国学小明士中一共有三个环节:1我爱记诗词 2名家对对碰 3美德大考验,在这三个环节中我最喜欢我爱记诗词 。根据大屏幕显示的关键词,对它们的掌握和熟练程度,也能检验出选手对古诗词的背诵量,看看谁知道的古诗词最多最丰富。

在我爱记诗词的这个环节中既让我增长了一些关于古典诗词的知识,背诵古诗文、理解古诗文的技巧和方法,也让我知道和明白了背诵古诗文的巨大好处,比如:1、背诵古诗词可以增强记忆力 2、可以提高语言文字能力 3、可以扩大我们的知识面 4、培养我们的学习兴趣。

我希望我们把这五千年悠久的灿烂文化发扬到全世界,让全世界关注中国文化,因为它就是民族传统与民族精神的化身。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国学经典作文

全文共 915 字

+ 加入清单

书籍,是记录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学形式,是每个人心头的情感咨询师,是人类艺术的一项瑰宝。我就是一个在经典书籍的沐浴下慢慢成长的美德少年。

上一二年级时,妈妈就开始陪着我读经典故事,一直坚持着。从《格林童话》中,我看到了王子和公主的美好爱情故事;从《安徒生童话》中,我认识了可怜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无能的国王;从《中国神话故事》中,我领略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随着年龄增长,我们开始背诵经典。从《三字经》、《弟子规》到《百家姓》、《千字文》,从《大学》到《中庸》,从《诗词启蒙》到《唐诗宋诗》。妈妈也会背经典,给我做榜样,现在我们正在背诵《论语》,挑战自我。

刚开始读经典时,我觉得读经典没有用,我心里很反感。妈妈告诉我:圣贤其实是内心强大的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是无论身处顺境逆境,都能快乐幸福的人;是遇到什么困难,都有足够的智慧去应对的人;是无论遇到多么大的委屈磨难,都能从最合适的角度去看待的人;是无论到哪里,都能与人和谐相处的人;圣人,是无论做高官还是普通人,都能够幸福的人。这也是妈妈让你读经典最大的心愿,愿你今后可以做个幸福的人!幸福的人,是具备幸福力的人,幸福的人,是有教养的人,让他人感觉到舒服顺眼的人。虽然我对妈妈的这番话还是朦朦胧胧不太明白,但我明白了妈妈的良苦用心。

是呀,像爱国诗人屈原,他坚持自己的信念永不动摇。像李白和苏轼,他们虽然被贬官多次,但是他们仍然坚持创造诗词。他们的诗词既反应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败。最让我感动的是他们性格豪迈,具有浪漫主义精神。他们根据人生境况,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这种人生观非常了不起。读他们的诗词,让我常常心情大好。

最近,我正在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这本书带着我穿越古今,走过诗经汉赋,走过四大名著,走过腐败清朝,停留在繁荣大中国。我在历史长河中徜徉,更是学习了余秋雨先生的批判精神。他居然否定了大思想家孟子“天时、地利、人和”的观点。余秋雨先生性格直爽,大胆思考。他总是把一个看上去简单的问题绕得很复杂,他的文章总是让我觉得多一字不可以,少一字也不行,我不得不佩服他的过人才华。

让我们接过圣贤手中的接力棒,传承中华文化,诵国学经典,做美德少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正确看待国学热议论文

全文共 9125 字

+ 加入清单

任何事情都是人做的。最近(《光明日报》1998年9月15日),舒乙先生就说,继承传统文化必须造就有生命力的载体--人;中国传统文化危机的表现,主要就是后继乏人;国家在古籍整理出版方面成果辉煌,但它毕竟需要活人来读,必须真正读到活人的肚子里,才算找到了有生命力的载体。诚然,人是文化的核心。

"国学热"的基础也还是人。她实际上是一直"热"在中国人心里的。尽管历经劫波,但你能说"国学"在中国人的心灵里被荡涤净尽了吗?什么是国学?我不禁想起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名言:"为甚要提倡国粹?不是要人尊信孔教,只是要人爱惜我们汉种的历史。这个历史,就是广义说的,其中可以分为三项:一是语言文字,二是典章制度,三是人物事迹。"反过来说,只要我们的历史和语言文字还在,就会有国粹,就会有国学,它不是文化革命所能革得掉的。保国、保种、保教,三位一体。

大陆学人提倡国学的基础,从根本上说,就在这里。没有这样一个深厚的民族历史基础,单凭若干学者,几大官僚,是不会有什么大作为的。这些学者最著名的学术阵地,就是中国孔子基金会主办的《孔子研究》。与这本刊物风格宗旨关联的学者,散布在社会科学院和大专院校,可称是当代中国大陆国学研究的中坚,是提起"国学热"时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一批学院派人士。

也许还可以简单提一句,这几年当局对传统文化研究及宣传是非常重视的。大陆学术团体曾经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在北京举行过三次纪念孔子诞辰的国际大会。主席在对台八点讲话中提出:"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的五千年灿烂文化,始终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也是实现和平统一的一个重要基础。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文化。"1997年,访问美国,在哈佛大学阐述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受到海外学者好评。这样一些动向,无疑对研究传统学术的学者是一个极大的暗示。

接下去,我们就要把眼光移向海外华人了。华人的基本信仰,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据悉,海外华人的总人数,大约有3千5百多万(不含台港澳,其计算方法不一),华人财团的流动资产(不含证券)总额,据1992年7月英国《经济学家》杂志评估,高达两万亿美元(包括台港澳),东南亚地区华人财富则有四千亿美元。如此庞大的海外社群,假如没有一个文化支撑,简直就无法生存。所以,他们实际上为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发展提供了一个庞大的市场。因此,在华人为主体的国家新加坡,李光耀成为世界著名的东方伦理道德倡导者与实践者,被称为当代"最大儒者",也就不奇怪了。很显然,在一个非儒教信仰的国家,李光耀倡导的儒家理念是不会成为主导的。

所谓"国际儒学",实际上涵盖了全球所有以中国文化为基本价值坐标的人群,也就是一些人所说的"文化中国"。它早已经成为全球多元文化大家庭中非常富有活力、十分引人注目的一个成员。而中国文化在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国际上取得如此高的位置,确属前所未有。也许可以这样说,直至中国改革开放之前,许多狭隘的西方人还在把"远东"视为没有开化的"野蛮之地"。那个时候,如果你与洋人谈中国文化,他是什么感觉呢?是好奇,神秘,不可思议,总之,是把我们当作一个活的民俗博物馆来看的。可到了今天,他们的眼光不能不变了,他们感受到了一种力量--文化的力量。

这种文化的力量,当然首先应当归因于经济上的富足。东南亚地区的"糖业大王"郭鹤年(净资产达21亿美元)曾经说:"从小我们就被灌输儒家的道德价值观。老人们经常教育我们要讲商业道德,重视信誉,言而有信。这一切都深深印在我心里。母亲还告诉我要注重口德,不要诋毁别人。"像这样的话,假如出自一个穷人之口,谁会理你呢?但出自一个"大款"的嘴,"文化的力量"便显现出来了。

于是,便又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是文化促进了经济发展,还是经济带动了文化?或曰是二者互动?然而,所谓"互动",总有个谁先动、谁后动的问题,笔者是绝不同意那种把东亚经济崛起归因于文化动因的观点的。实则,是先有经济的崛起,后有文化的跟进沾光,再有文化对经济的回光反照。不然的话,中国文化在那里至少已经"动"了三千年了,何以今日才使得洋人刮目相看?总之,作为文化,归根到底,还是随着经济的繁荣而繁荣。

“国际儒学”最精粹的学院性产品,是“新儒学”,其特点是以接续儒家道统、弘扬儒学为己任,以儒家内圣外王之学为主导,以服膺宋明理学为道统,以融汇中西、实现儒家思想的现代转型为宗旨,以谋求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为向路,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意识、历史意识、宗教意识、道德意识以及"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感。其代表人物,是唐君毅、牟宗三等儒师,以及后起的杜维明等人。

与此学院派儒学平行的,是基础更为广泛的践履派儒学。其特点是与日常生活、学校教育、企业经营相结合。其代表机关,是香港孔教学院,代表人物是现任院长汤恩佳。此外,台湾有活跃的儿童读经活动,由工商界与社会各界出资,编印浅显易懂的儒家经籍教本,教育儿童从小阅读。印度尼西亚则有孔教总会(1963年改为孔教联合会,1967年又改称印尼孔教中央理事会),出版《孔教月报》。美国有华人组织的"世界崇德会",建有儒学教堂,定期举行活动,等等。而大陆,则不仅有学者在公开呼吁儿童读经,并且有专门机构正在逐步扩大实施对中小学生的传统美德教育范围。

对践履派儒学,学院派的教授们在理论上是重视的,在行动上是轻视的。这,或许是学术分野上的一个通例。然而,真正促动文化根基的,恐怕还在于践履者,因为,他们深深懂得,一切都得从娃娃抓起,不光是足球。

什么人在反对“国学热”

罗列事实未免枯燥乏味,但从上面的简短叙述已经可以看出,所谓“国学热”,实际上也是国际大气候和国内小气候相互呼应的产物。宣扬国学的,既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既有华人,也有洋人。而中西相互纠葛,正是近代以来儒学发展的新特点之一。例如,近代的许多在华外国人,像袁世凯的法律顾问日本人有贺长雄,美国传教士李佳白,英国官员庄士敦,等等,就曾经公开在中国宣扬孔教。这些宣扬者背景不同,观点有异,但都主张复兴、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就此而言,他们结成了一个"文化中国"的统一战线。 那么,反对者都是些什么人呢?

第一类反对者,是抱着牢固的西方中心论因而对东方文化深感担忧的某些西方的国际战略问题专家,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哈佛大学的政治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P.Huntington),其代表作就是那篇著名的长文《文明的冲突?》(详见《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8年)。他提出:未来国际政治斗争的主线,将由文明冲突取代意识形态及经济冲突,西方文明须防范儒家与伊斯兰两大文明联合。文章发表后,立刻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而所谓"中国威胁论"云云,实际上也有其文化的背景,可谓与亨氏同归一揆。

亨文之所以引起世界性的关注,是由于他确实点出了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一个新变化新特点,梳理出一条极具价值的思考线索。一方面,1989年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进入所谓“后冷战时代”,“文化”成为一种新的冷战武器,在国际政治战略格局中的地位日益显著。另一方面,亚洲经济的崛起和繁荣,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儒家风范的资本主义,具有其与之相适应的浓厚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尽管1997年下半年以来,东南亚国家与地区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金融危机,使一些人对"亚洲模式"产生怀疑,但是,信奉儒学的学者一般都认为,损失过后,东亚国家与地区总结经验教训,补苴罅漏,适当调整,经济肯定会继续发展。没有理由因为东亚金融危机而对亚洲发展模式予以根本性的否定。而中国在金融风波中采取积极负责、承担责任的举措,从文化角度看,正体现出中国人相帮相助、扶危济困、不以邻为壑的传统美德。

但是,亨廷顿也许没有想到,他的观点恰好刺激了儒学的进一步发展。因为,“文化冷战”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以综合实力为基础,实行"道德竞争"。最显明的,就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从西方中心论的立场出发,指责中国等非西方国家践踏人权。这种"竞于道德"的文化冷战的后果之一,就是刺激“文化中国”的学者反转身来,从另一个方向求解如下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到底有没有人权的传统?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关于“人”的理论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从这种理论中能否发展出一种有别于西方的人权理论?它是否具有世界的普适性?抑或可以和西方的人论并驾齐驱?儒家学说的创造性转化,是否足以提供解决各种世界性难题的智慧?中国传统文化与二十一世纪世界的发展具有怎样的互动关系?等等。

例如,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著名资深教授狄百瑞(W.T.de Bary)、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提议,1998年6月15日至17日,曾经在风光秀丽的北京香山饭店举行过一次中美双边学者的会议:“儒学的人论”。会议恰好在克林顿总统访华前夕进行,尤其具有象征性。我有幸参与了这次会议的筹办工作,聆听到许多高论。学者指出,在儒家传统中,拥有极其丰富的“人论”。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思想家董仲舒就曾经说过:“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贵于人。”这些理论,用现代眼光给予新的解读,会生发出积极的价值。而在我看来,这种重新塑造古代文本的解读活动,至少从晚清时期就开始了。早在本世纪初,年轻的国学大师刘师培就作过一部《中国民约精义》,发现包括儒家在内的中国传统典籍中包含着丰富的"民约"思想。美国布朗大学宗教系主任退斯教授(S.B.Twiss)甚至用资料说明,国际人权观念不仅同儒家传统在原则上可以相容,而且联合国人权宣言就体现着中国的儒家理念,是儒家对世界人权宣言的贡献。1947到1948年,中国代表张彭春不仅参加了人权宣言的起草和审议工作,而且许多基于儒学的建议和观点被宣言所采纳。杜维明则指出,人的本质、文明的特色、道德的根源和仁政的价值,是儒学人文精神所不可或缺的面向,从中可以建构一个具有当代意义的人论;西方的人权观念和儒家的人文精神之间存在着良性互动的可能性,两者之间能够驾起一座桥梁。美国夏威夷大学历史系教授郭颖颐指出:任何社会都有关于权利的观念,中国也不例外。狄百瑞教授则论述,儒家学说中具有尊重个人尊严的人格主义,有其内在价值,具备充分体现的可能。 凡此种种,是恰好验证了亨式预言的并非无根而是其实现呢,抑或是亨文的刺激?艺术模仿生活,而生活也就常常模仿艺术。所谓预言家,往往是先从根苗上冒讲一句,激起大家注意,而大家一旦注意,也就成了他预言灵验的证明。这种鸡、蛋互生的因果转化,我们在学界时常看到,而看相算命之类,无不可如是观。

第二类反对者,我们可以称之为五四传统的弘扬者。

儒学占思想统治地位的根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动摇的?就是从五四。正如张岱年先生所说,从五四开始,儒学独尊的格局一去不复返了。五四志士的根本理念有二:民主、科学。由这两个根本理念衍生,就是对传统的清算。 弘扬民主、科学何以必须反传统?钱玄同的回答是:“二千年来所谓学问,所谓道德,所谓政治,无非推衍孔二先生一家之学说。欲祛除三纲五常之奴隶道德,当然以废孔学为唯一之办法。""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陈独秀的名言:“孔教本失灵之偶像,过去之化石。欲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组织西洋式之新社会,以求适今世之生存,则根本问题,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所谓平等人权之新信仰,对于与此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猛勇之决心,否则不塞不流,不止不行。”而人们更为熟悉的,则是陈独秀义正词严的宣示:"要拥护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和旧宗教。""若因为拥护者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迫压、社会的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你在李慎之先生的文章中是否读出了这样一种劲头呢?你在丁守和等先生的文字里是否体会到了这样一种精神呢?假如你没有体读到,只证明你不够敏感;假如你想强烈地去体读,那就请你看一看近些年出版的北京《鲁迅研究月刊》好了! 然而,他们绝不是五四精神的简单继承者,而是要将五四精神发扬光大。因为,在他们看来,所谓科学、民主,还是要以民主占第一位。没有民主、自由,没有对封建迷信的破除,“科学”也不过仅仅具有“工具”的意义而已。对此,丁守和先生曾经特别提醒笔者要注意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对五四的论断,因为在那里,明确宣示了许多正确的理念。他们这些人,常常被称作中国的自由主义者。

第三类反对者,我们称之为经院派马克思主义者。

在他们看来,国学与儒学"热"热过了头,是文化保守主义、复古主义、迂腐的文化改造观的回潮和反映;讲儒学,就是反对马克思主义。应该说,此派的指责实乃一针见血。

“儒学热”争论的核心是什么

上述三类反对者,实际上最不能通融的,是第三类。而第一、二类,在现时段已经与儒学并非水火不融,而是保持着模糊的交火地带。我总觉得,自由主义,或曰个人主义,与当代的新保守主义,原本是一个东西的二柄。而第三类学者最关注的核心,是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问题。

早在1990年4月14日,李一氓在《致蔡尚思函》中就曾说,孔子学说是“一个非常封建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和孔子的教义,无论如何是两个对立的体系,而不是可疑调和的体系(折衷主义),或者并行不悖的体系(二元论)。”蔡尚思表示同意李一氓的见解,但有意思的是,李、蔡二老都像五四先辈一样,具有深厚的国学根底。

其后,就不断有学者赞同并论述这种观点。例如,罗卜《国粹·复古·文化》(《哲学研究》1994年第6期)说:如果我们天真地以为从"国学"中可找到立国之本或重建民族精神的支柱,而马克思主义作为外来文化可以置之一边,那么未免太迂腐了。一些人从先秦的神秘主义中寻找理解当代文明的钥匙,一些人宣扬中国需要孔夫子、董仲舒,需要重构与马克思主义并列的哲学新体系,正是利用了这种迂腐的文化改造观。不排除有人企图用“国学”这一可疑的概念来达到摒弃社会主义新文化于中国之外的目的。胡绳在纪念《历史研究》杂志创刊40周年座谈会上对这篇文章予以介绍,表示“基本上同意他的观点”,“总的观点我赞成”(《历史研究》1995年第1期)。由于胡绳在学术理论界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争议遂因之而起。

尔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哲学研究》杂志连续发表批评"儒学热"的文章,代表作有:王生平《跳出"国学"研究国学》(1994年8期),陈漱渝《如此"儒学热"能解决现实问题吗?》(1995年5期),李登贵《五四精神:重评还是重伸张?--五四精神与传统文化学术座谈会述评》(同上),黄克剑《回到"我"自己回到"人"--写在"国学"正热时》(1995年第8期)。

宣讲儒学的人则认为,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并不矛盾,二者可以良性互动、互补,不赞成用意识形态斗争的观念指责儒学研究。但是,就笔者的阅读所及,论述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的最精彩的文章,是匡亚明先生作出的。

匡亚明是老一代中共党员,其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就是力求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重点、有系统地对优秀传统思想文化进行探讨,去粗取精,加以弘扬和开发,使之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所以,反对马克思主义,在匡那里是不可想象的。然而,匡却认为: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光靠读一些共产主义教科书、小册子,即使读得烂熟也是不够的,还必须"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行。孔子思想就是"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认为对包括孔子在内的人类知识财富学习得越少越好的人,按列宁的话说,是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的。

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匡亚明认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扎根,也离不开和传统文化的结合。马克思主义和传统文化的精华(包括孔子思想的精华)并非格格不入,而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二者虽然相隔两千余年,但历史连续性规律使它们仍带有相通之处。孔子在封建社会提出了大同思想,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社会提出了科学共产主义理论,这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共产主义与大同思想都强调“天下为公”。马克思讲国际主义,孔子也强调他当时所能认识到的“国际”主义,即“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尽管表达的方式不同,内容也不相同,但基本精神有相通之处。由此可见中国优秀的传统思想文化含有真理性或可贵的智慧萌芽,是有生命力的,是可以而且必须做到使之为当前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

上述论断,便是匡亚明在《求索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一书中表述的基本思想。

匡亚明这种思想使我们想到另一位马克思主义者郭沫若。五四前后,打倒孔家店的呼声遍于中国大地,而郭沫若却是逆着当时的反孔潮流的。他写道:“定要说孔子是个中国的罪魁、盗丘,那就未免太厚诬古人而欺示来者了。”“我在这里告白:我们崇拜孔子。说我们犯时代错误的人们,那也由他们吧,我们还是崇拜孔子。”1924年,他甚至写了一篇《马克思进文庙》,假借孔子与马克思的对话,赫然写道:“我们的出发点可以说是完全相同的。”孔子问:“你的理想世界是怎样的呢?”马克思讲了“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等等,孔子拍手叫道:“你这个理想和我的大同世界竟是不谋而合。”“我的思想乃至我国的传统思想,根本和你一样,总要先把产业提高起来,然后才来均分。”马克思感叹道:“我不想在两千年前,在远远的东方,已经有了你这样的一个老同志!你我的见解完全是一致的。”

对于孔子,杜国庠、侯外庐、吕振羽、翦伯赞等都曾明确表示过反对,但郭沫若、匡亚明的态度却表明:尊孔与反孔,并不是区分一个人是否马克思主义者的标准。马克思主义者,可以反孔,也可以尊孔。

公允地讲,大陆的儒学人士,一般都不反对马克思主义。事实上,主流的研究者都一再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而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动机和言论,在大陆也不容否定,大家心知肚明,只是不敢太张扬而已。例如,有人这样写道:当代史家"接受唯物史观,并不是基于一种自由的理性批判的结果,而主要是由于政治威胁和行政压力所致;并不是出于自己内心的思想需要,而是出于对自身的生存利益的考虑。因而就必然导致了中国史家对唯物史观采取一种投机取巧的实用主义态度,盲目接受、机械运用、死搬教条、胡乱比附、浅尝辄止。……中国当代史家嘴里喊了几十年唯物史观,可恐怕他们连什么是唯物史观都没有真正弄清楚。唯物史观作为一家之言可能是最有力的,可作为包打天下的独家之言肯定是最无力的。"(雷戈《破碎的心镜:中国当代史家的心理障碍分析》,《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如此激烈的言论,正反映了许多儒学人士的"灵魂"。

应该承认,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确实是两种自成体系的思想形态,其产生的时代、理论指向均不相同。笼统地一般地将二者混为一谈,显然不合适。但是,形而上学地将二者截然打成两截,不承认两者有相互融通、交叉的内容,也难服人。

只有形而上学,才在绝对对立的两极思维定式中思维。人文现象的特征之一,就在于其界限模糊。人文世界与自然世界具有本质差别。亚理士多德的物理学,如果不是专门研究科学史,现代物理学家不会再去顾及。可是,亚理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现代哲学家却不能不有所了解。有了爱因斯坦,牛顿力学就显得"过时"。可是,有了黑格尔,决不意味着柏拉图的过时。莎士比亚的戏剧精妙之极,但那不意味着咱们的关汉卿就不值一文。曹禺不是关汉卿的代替人,而是关汉卿的对话者。同样,有了马克思,决不意味着黑格尔可以像死狗似地撇在一边。有了毛泽东,也不表示孔老夫子就自行"退出历史舞台"了。我们生活在现代世界,享受着现代物质文明。这些物质文明,是古人所没有见到、甚至无法设想的。但是,这并不表明现代人在精神上就一定比古人“进步”。在人文精神领域,现代人可以比古人更“原始”,而古人也可以比现代人更“现代”。真正的“道”,有其穿越时空的功能。古今不同,中西不同,而人心则一。但是,假如就此而断言儒学比马克思主义高明,那就真真是痴人说梦了!

央视隆重推出了“百家讲谈”栏目,一经播出立刻万人称颂,引起“国学”热的风潮。我却冷眼旁观,并坠入深深的迷惘之中。

历年来,人们对文人这一特定的群体,是鄙视的,甚至蔑视他们的存在。人们常用“百无一用是书生”“酸秀才”“迂腐”等词来形容文人,就是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时代,在统治着的眼里,文人一样是不堪大任的,真正的文人,也会像陶渊明一样,归隐山林。

当今的社会,物欲横流,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文人是被遗忘的一个群体。重理轻文的现象普遍存在,英语比国学重要,数、理、化,比写作重要。因为数,理,化学得好,可以找到好的工作,英语学的好,可以到外企当白领,而国学你学的再好,你又能做什么。于是就是喜欢文学的人,也不得不向现实低头。

现在国学热了,热的让人难受。一个所谓的“文人”篡改了历史,英雄变成了败类,卖国者成了爱国者,黑的变白的,一觉醒来,世界已经面目全非。这个“文人”火了,有人视为敢于揭露“真象”的勇士,敢于挑战权威的斗士。还有的“文人”整天说着大逆不道胡话,去迎合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就成家喻户晓的名人了。还有的人,写几首歪诗,经过文痞一煽风点火也名利双名。更有甚者,有人写一些低级趣味的书,美其名曰“身体写作”,媒体竟然大肆报道,此人也能春风得意。人们不是在忙着做学问而是忙着炒作,就连那些大家也争先恐后找熟人,走后门想在电视上露脸。电视台也适应潮流推波助澜,一股热潮汹涌,席卷神州大地。人们惊叹,国学复苏了。

国学真的复苏了吗?我不清楚。我只记得,我最喜欢散文家的余秋雨,现在写的《千年一叹》,失去了过去文章的深度;我只记得,那些上电视的大家们要么在签名售书,要么在各地讲演;我只记得,文人在绞尽脑汁的想出名;我只记得,文人迷失了自我。有人说,那些人不是真正的文人,可是那些进去也曾经写过好作品的人,现在热衷于名利的大家呢?他们不是也在大行其道吗?只要能吸引人的眼球,管它什么东西,只管发表;只要有银子,狗屁文章照样刊行于世,照样可以名扬天下,照样可以赚大钱。潜心修学的人依然没有人去过问,好作品依然束之高阁。我长叹,国学真热呀。

让国学热降温吧。可怜的文人,刚从人们的蔑视中走出,难道又要踏上一个不归路吗?媒体的造星运动还在进行中,你们成为了这轰轰烈烈运动中的小丑,媒体人,包装公司,在数着钞票消费着你,你成为了玩物,成为了傀儡。你还是个文人吗?“非淡泊无以名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要牢记呀。

我衷心的希望国学别热,因为利令智昏。只有给国学一个宁静的空间,国学才能有所发展,才能薪火相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国学经典《论语》读后感作文800字

全文共 880 字

+ 加入清单

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最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只是它把你内心深处的良知给激活了。

两千5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段段记录下来。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编纂,后来记成了《论语》。我们会觉得,《论语》好像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1则语录都很简短。其实,无言也是1种教育。我们都说孔子是圣人,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土地上最有行动能力,最具人格魅力的人。孔圣人带给我们的是1种在大地上生存的信念,他这样的人1定是从我们的生活里面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而不是从天而降的。与西方不同,中国哲学系崇尚的是1种庄严、理性和敦厚之美。

《论语》中孔夫子的形象,就是这样1种审美理想的化身。在孔夫子这个形象身上,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饱和力量。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1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强大。这是1种力量,我们如果学会了提取锻造这种力量,我们就能够获得孔夫子那样的心胸。我们看到孔夫子的态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内心却10分庄严。因为其中有1种力量――信念的力量。孔夫子是1个特别讲信念的人。宋代开国宰相赵普也曾经说过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与敬仰。子曰:“天何言哉?4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4季在轮转,万物滋生,天而要说话吗?”《论语》的终极传递就是1种态度,是1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大家知道,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东西,除了“恕”字以外,还有1个字就是“仁”。孔子的学生樊迟曾经问过孔子什么叫仁?孔子只回答他两个字:“爱人”。爱别人就叫仁。樊迟又问什么叫智?孔子说:“知人”。了解别人,就是智。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

就是这么简单。《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国学经典教育了我

全文共 452 字

+ 加入清单

三字经里有一句话: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块天然形成的玉石,如果不经过精细的打磨,就不会成为一件价值连城的玉器。人如果不学习,不受到教育,他便不知道做人的道理。

有一个故事讲:有两块具有灵性的大石头,被挑选到一座寺庙里来打造佛像。后来,人们发现第一块石头质量更好,于是先用第一块。可是,在打造过程中,那块石头觉得十分疼痛。它对雕刻师说:“太痛了,我不干了!快停下来!”雕刻是因为它不合作,只好停下来。

雕刻师对第二块石头说“:我现在要雕刻你,十分疼痛,你能忍住吗?”石头说:“我能忍受,你雕吧!”果然,在雕刻过程中,石头没有叫一声疼。它被雕刻成了一个完整的佛像。

佛像开光后寺院来膜拜的人很多,于是和尚们将第一块石头打碎把他当做铺路石铺在门口供人们践踏。

人就像石头一样,必须要经过打磨才能成为受万人膜拜的“佛像”否则,不经过磨练就只能成为在普通不过的铺路石了。

在学习上我们一定要一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发奋学习,积极进步,树立好自己的学习目标;长大后做一个对他人和社会有贡献有帮助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国学知识竞赛

全文共 657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家的餐桌上,经常会发生我和爸爸之间的“战争”,它不仅能增进我们父子之间的感情,也能促进我们的知识。不信的话,你就看看吧,一场“战争”又在悄悄地拉开了序幕。

吃饭的时候,我想看电视。可妈妈不让,于是我借口倒水喝趁机看一会。这不,妈妈又在一旁不停地催了我好几遍,可我光答应,不见动静。

爸爸忍不住发话了,“儿子,你不是正学着国学吗?还记得里面这样一句话吗?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我一听,心想:呵,老爸又要进攻了,我的国学也不是白学的,看我怎么对付你。于是我一边看着电视,一边不满地回答道:“不是还有这么一句: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没闲管。”我暗暗地想,看你怎么回答。

没想到爸爸马上回敬了我一句:“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我也不是好惹的,我反驳道。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 师之惰。”爸爸厉声答道。

原以为爸爸会被我卡住,可没想到爸爸还真懂得不少呢。我还是有点不服气,说道:“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爸爸停了一下,口气变得温和了,说:“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我在心底里暗暗佩服爸爸,其实我也知道自己有错,此时的我也无话可说了。见我不语了,这时爸爸又继续说道:“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知道,知道了,老爸。”我嬉皮笑脸地对爸爸说道。

“孺子可教也。”爸爸也笑着说。

我和爸爸相互看了一眼,哈哈大笑起来,我们的这场“战争”就在笑声中结束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2024年山东省第二届国学小名士观后感作文

全文共 2795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国学更是我们的文化精髓。下面是关于《国学小名士观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

国学小名士观后感一

由于没有从一开始看《国学小名士·青少年经典诵读大赛》,我便从网上搜找出来了,便开始看了起来。

首先是主持人宋磊介绍莅临本次大赛的几位重量级评审——石玲、刘悦坦、魏新、杨波、董姝。紧接着,选手们个个登场:一号选手王梦忆、二号选手孙荣忆、三号选手任家豪、四号选手周子靖、五号选手于皓凡。他们的介绍各不相同,都富有诗意。而且,他们的形象也是彬彬有礼、不拘小节。

进行第一轮比赛:我爱记诗词。规则为:根据大屏幕显示的关键词,选手依次背诵包含关键词的古典诗词、名句。每次答题限时五秒,答错即出局,依照出局顺序,5位选手分别得到5分、10分、15分、20分、25分,本环节共两回合。关键词为“风雨”,选手们滚瓜烂熟、倒背如流的好记性呈现在我眼前。可不幸出现了,一号选手王梦亿因重复了而没有及时作答,Out。紧接着,三号选手任家豪也因为这个原因Out。剩下的3位选手出拼搏着。然而,五号选手暂时想不出来,也被out。只剩下2位选手了,二号选手差一点没有答上,但还是作答了,但4号选手重复作答,out了。第一轮坚持到最后的是——二号选手孙荣忆!

之后,石玲老师给五位选手解释了“风雨”的意思,评委董姝非常欣赏二号选手,因为她在差一点点就被Out的时刻中回答了,她的心理素质不是一般的好。

下一组关键词:江湖。先Out的是三号选手任家豪,然后是一号选手王梦忆out,再然后是五号选手out,又剩下两个人了。最后,四号选手失败,二号选手获胜。

第二轮:名家对对碰。

一号选手开始作答,然后答对了。接着,三号选手也答对了,可是五号选手却不幸的out了,四、二号选手也不幸out。

第三轮:美德大考验。

“汉宝”哥哥介绍完之后,五名小选手与导演一块吃饭,在这个房间里有不少“眼线”,究竟哪个小选手会礼让出自己的那一份食物呢?

考研开始,还没入座,周子靖、孙荣忆就表现出互相谦让的举动。然后,于皓凡子大家都坐定以后,主动给每一个同学倒上一杯水。大虾端上来后,王梦忆发现只有五只大虾,而有六个人。周子靖与孙荣忆相后谦让,之后大家都开始谦让了。之后,开始分鸡蛋,五个人开始谦让,侯磊导演表扬了他们。吃饭结束后,每个人的碗里都有剩菜。最终,大家总结了一下今天的表现,自己要努力去改正缺点。

《国学小名士》给了我很多道理,比如我们要节约粮食、要注意餐桌上的礼仪、懂得谦让......而且,我们要多记一些古诗词、名言名句等等,要遵守着中华传统美德,不能只说,要去做,继承着中华的传统美德,做一个美德好少年!

国学小名士观后感二

河蚌柔嫩的身躯只有被沙砾千万次打磨,珍珠的色彩才会如此耀眼。山东国学小名士观后感650字3篇山东国学小名士观后感650字3篇。当沙漏漏下最后一粒沙砾,金子的本色才会如此灿烂。正是由于历史的洗礼,中华文化才熠熠生辉。可如今这光需要我们发扬传承。

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文明办、山东省教育厅、山东广播电视台主办,山东广播电视台少儿频道承办的传统美德教育活动—国学小名士中,设置了“我爱记诗词”环节,通过轮流背诵古诗词中常见的某个字词来进行接龙,这既是考察选手对古诗词的背诵及运用程度,又是通过关键词传递中华文化的一种方式。

选手们的回答大多是课本上的诗句,可电视机前的自己却没想到,由此看来学习知识一定要活学活用。

在比赛的第三个环节中,导演会给选手们设置不同障碍,观察选手们是否在生活能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在复赛中,诚实而不幸的四号选手郑元帅很遗憾没有通过考验。在自辩时,他说#:“我来自农村,父母是背朝黄土面朝天的农民,我是父母全部的希望,我注重的就是那个分。所以考试我只能全力以赴,心无旁骛。但这都不能算作原因,只能说我在独木桥上做得太远了,然而我只能走下去—农村的孩子别无他路。”

其真诚的言语,感动了很多人。是的,善的本质将决定事的为之,或许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承担起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传承中华文化。在语文学习中,触摸历史,感悟美好,让悠悠墨香伴随我们成长。

滚滚长江东是水,浪花淘尽英雄。或许那古老的青铜器早已锈迹斑斑,在书写在其中的中华文化依旧辉煌。

国学小名士观后感三

最近,我在电视上看完了这一期的《国学小名士》,选手们有的紧张,有的放松,有的焦虑,有的无忧。在“我爱记诗词”、“名家对对碰”、“美德大考验”这三关中,我认为“美德大考验”是最难的。考验选手是否能传承中国古典传统文化的道德与品质。在选手们的身上,他们拼搏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例如,在一次“名家对对碰”中,大家毫不相让,纷纷选择分值最高的“李白”。

有一些选手反应比较慢一些,却能在关键的五秒钟倒计时的时候急中生智,化险为夷。

当然了,在这种高手云集的地方也不缺囧人囧事。

有一位大哥哥,口才很好,话也很多,见解更是独特。据他的同学说有一次老师说全班每一个同学都得准备一份ppt(多媒体课件),上课的时候每一个同学都得展示,结果他因为有事没有做完ppt,上课的时候就很紧张;等到该他展示的时候,他站起来,并没有说:“老师,我没做完。”而是说:“在我之前展示的那位同学,我可以问你几个问题吗?”那位同学的回答是:“当然可以。”于是“一个、两个、三个......一连问了三十多个,还没等他问完,就已经下课了,嘻嘻......

国学小名士告诉我要多积累传统文化,并且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国学小名士观后感四

国学,这个词对于我们,可能并不陌生,但这名不表明你是否熟悉它,看过这个比赛,让我真正了解了国学的博大精深。这个周末,我观看了国学小名士的总决赛。里面的哥哥姐姐都十分厉害,个个都熟读经诗,你说上句,他们立刻就能说出下句。

第一个环节,初露锋芒,以国、家二字为主题,诗句中必须有国、家二字。他们都坚持了二十多轮,要是我,恐怕连第一关都过不去。第二组,以亲情为主题,句子中须有亲情二字。他们同样很优秀,也坚持了二十多轮。

第二个环节舞文弄墨,几个提示后,几位哥哥按下抢答器开始抢答,这些让我根本听不懂的题目,对他们却是小菜一碟,令我十分佩服。

第三个环节,棋逢对手,回答成功一个题,即可下一次棋,题与棋可谓是双重考验,想赢得这场比赛可以说是难上加难。可这两位姐姐却能从中脱颖而出,足以说明他们的实力。

第四个环节,也是冠军与亚军之间的对决,但谁是冠军,谁是亚军就要从这场比赛知晓了。由评委说出上联,两位姐姐对出下联,这上联对出下联可是十分困难,正如评委所说,对好则天衣无缝,对不好,那就只能出局了。经过激烈的争斗,最后刘康宁姐姐以优异的成绩夺得冠军。

看了这次比赛,我意识到与优秀选手之间的差距,每天读一篇好文章,背诵一首诗歌。从小事做起,不积跬步,无以行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为了国家的明天与希望,一起努力吧。

更多热门文章分享阅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