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关于战争的成语故事10则合集20篇

浏览

3175

作文

1000

篇1:成语故事

全文共 926 字

+ 加入清单

李广是汉朝的名将,擅长骑射。他没有口才,不大说话 除了射箭,几乎没有别的什么爱好。和将士们在一起,他总喜欢和人比赛射箭。每到一处,打听得有虎,他就一定要亲自去射。在右北平(今河北省东北部地区)的 时候,因为射虎,曾受了伤,但他还是把虎射死了。一天,黄昏时分,在山林中的丛草里,见有一块巨石,以为是虎,就射了一箭。第二天去查看时,才知不是虎, 那支箭深深地射进石头里去了。

据《史记》载,李广是汉文帝时入伍的,在抵抗匈奴侵略的战争中,立过不少功。在汉景帝和汉武帝时代,每一次抵抗匈奴的战争,李广几乎都参加了,而且屡 次以少击多,出奇制胜。匈奴侵略者对于李广,又害怕又敬佩,称他为“飞将军”。

有一次,李广受命领着少数兵马,出长城去和人数众多的匈奴侵略者作战。因双方实力过于悬殊,李广不敌被俘。在被解往敌营的途中,他趁敌人不备,突然跃起,夺了一匹好马,飞奔逃回。匈奴兵几百人狠命追赶,被他射死多人,终于脱险。可是逃回后,汉军却“按军法”判他死罪。他缴纳了大量赎金,才以撤免官职了事。

过了几年,匈奴又大举进犯,李广又奉命带4000骑兵去抵抗。他被匈奴4万兵团团围住,部下都非常害怕。李广派他儿子李敢,只带几十骑兵,从左到右, 直穿敌人阵地,跑了一圈,回来报告道:“没什么,匈奴不难对付!”部下这才稍为安心。李广亲自用最强劲的大弓,射杀敌人部将。连杀好几人,敌人的攻势渐见减退。李广指挥将士,沉着应战,气概从容,毫无慌乱之色。大家深受感动,勇气也因此大增。这样艰苦支持了两天,援军来到,敌人才退去。

李广最后一次与匈奴作战,已经60多岁了,可是他精神抖擞,毫无老态。这一次,大军由大将军卫青统率。李广名义上是前将军,可是卫青怕他立功,不让他正面出阵,故意叫他绕东路。后因没有向导,迷失了路,未能如期开赴指定地点,被借此问罪。李广气愤不过,竟被逼自刎而死。

李广有个堂兄弟,名叫李蔡,汉文帝时,与李广同为“郎”一级的小官,声望远不如李广,只是一个平凡的庸人罢了。然而到了武帝时代,李蔡已被封侯爵,官居丞相。而李广这位一生与匈奴侵略者作战70余次的“飞将军”,却落了个悲惨的下场!人们为李广抱不平,但是,除了抱怨命运之外,谁能说什么呢!“飞将数 奇”这句成语,便由此产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佛头着粪成语故事_500字

全文共 445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fó tóu zhuó fèn

【出处】崔相公入寺,见鸟雀于佛头上放粪,乃问师曰:‘鸟雀还有佛性也无?’师曰:‘有。’崔曰:‘为什么向佛头上放粪?’师曰:‘是伊为什么不向鹞子头上放?’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七

【解释】着:放置。原指佛性慈善,在他头上放粪也不计较。后多比喻不好的东西放在好东西上面,玷污的好的东西。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亵渎美好的事物

【结构】偏正式

【近义词】佛头著粪

【相反词】奉若神明

【同韵词】珠玉之论、卑之无甚高论、冰清玉润、龙威虎振、谑笑科诨、得一知己,死可无恨、危言核论、樵柯烂尽、自由放任、心烦意闷、......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唐穆宗时期,崔群游览湖南东寺,见鸟雀在佛像头上拉屎,就对住持说鸟雀没有佛性,对佛大不敬,住持说鸟雀有佛性,它们选择在佛头上拉屎,是因为佛性慈善,容忍众生,对外物从不计较,鸟雀也明白这点

【成语举例】今人标点古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乱点一通,佛头着粪:这是古书的水火兵虫以外的三大厄。 鲁迅《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之余》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屋下架屋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15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wū xià jià wū

【典故】不得尔,此是屋下架屋耳。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

【释义】比喻机构或文章结构重叠。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没有创新

【结构】复句式

【相近词】床上安床

【同韵词】学浅才疏、朽木枯株、称量而出、一将功成万骨枯、鱼目混珠、擢筋剥肤、破玉锤珠、眼内无珠、铁券丹书、蟠木朽株。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晋朝时期,庾仲初写了《扬都赋》送给庾亮,庾亮极力抬高其身价,说可以与张衡的《二京赋》以及左思的《三都赋》媲美。于是人人争相抄写。太傅谢安则认为评论过高,这是屋下架屋,处处模仿别人的作品,内容十分乏味。

【成语示例】且自诩为虽创论而无实定论,直床上安床,屋下架屋耳。 清·周中孚《郑堂札记》第三卷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好大喜功成语故事

全文共 680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hào dà xǐ gōng

【出处】昔者汉之武帝,好大而喜功。  宋·罗泌《路史·前纪》卷四至其牵于多爱,复立浮屠,好大喜功,勤兵于远,此中材庸主之所常为。  《新唐书·太宗纪赞》

【解释】指不管条件是否许可,一心想做大事立大功。多用以形容浮夸的作风。

【用法】作谓语、定语、分句;指人浮夸

【结构】联合式

【近义词】好高骛远、沽名钓誉

【相反词】稳扎稳打、脚踏实地、老成持重

【同韵词】年老龙钟、置身其中、声如洪钟、一洗而空、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允执厥中、水楔不通、自始自终、原始察终、旌旗蔽空。

【年代】古代

【日文】手柄をあせっ大きな仕事をしたがる

【法语】avidedegrandeuretdesuccès

【俄文】люитьвеличиеислáву

成语故事】汉武帝时北方的匈奴又向汉室要求和亲,汉武帝采纳王恢的假和亲的意见,就派卫青、李广、霍去病等大将军率军攻打匈奴,又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汉武帝是一个想做大事、统一天下的人,国家渐渐强大起来。

【成语举例】你在人前夸大嘴,说我怎样的好大喜功。  郭沫若《屈原》第二幕

【成语造句】

◎ 好大喜功!结局是栽了跟斗,给赶下台。

◎ 没料到刘主任好大喜功,早在林业局誓师大会上夸下海口,削减指标就等于釜底抽薪。

【词类符号】名词; 时间名词; 方位名词; 处所名词;人名; 姓氏; 名字; 地名; 机构名; 其他专有名词; 动词;联系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形容词;区别词; 数词;量词; 副词; 代词;介词; 连词; 助词;叹词; 拟声词;习用语;缩略语;前接成分;后接成分; 语素字; 非语素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神鬼不觉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412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字】神鬼不觉

【汉语拼音】shén guǐ bù jiǎo

【近义词】:神鬼不知、神鬼不测、神鬼难测、神鬼莫测

【反义词】:众所周知 、昭然若揭 、有目共睹、 尽人皆知 、家喻户晓 、妇孺皆知

【成语出处】

三国演义˙第二十回:“陛下可制衣一领,取玉带一条,密赐董承;却于带衬内缝一密诏以赐之,令到家见诏,可以昼夜画策;神鬼不觉矣。”

【成语解释】形容极秘密,连鬼神都无法察觉。亦作“神鬼不知”。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事物等

【神鬼不觉造句】

1. 我们神鬼不觉地打开门。

2. 这事儿得神鬼不觉。

3. 许多电视节目甚至神鬼不觉红到了国外。

4. 神鬼不觉,你看起来依旧完美。

【神鬼不觉的成语故事

昼夜指白天黑夜,喻马不停蹄,就是连日不断的筹划计策。密诏是在带衬里的,就是衣袋里。衣服都是一层一层的材料做的,就好比羽绒服外层是那啥光滑的,里面有羽毛。古代的衣服虽然不是羽绒服但里面也能塞东西的,塞玩再把衣服缝好,当然要看不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成语故事:百川归海

全文共 589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川:江河。许多江河流入大海。比喻大势所趋或众望所归。也比喻许多分散的事物汇集到一个地方。接下来,小编为您介绍了一些详细的资料!

成语】: 百川归海

【拼音】: bǎi chuān guī hǎi

【解释】: 川:江河。许多江河流入大海。比喻大势所趋或众望所归。也比喻许多分散的事物汇集到一个地方。

【成语故事】:

西汉的思想家、文学家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袭父封为淮南王。他爱好读书鼓琴,才思敏捷,曾召集宾客和懂得天文、医学、历算、占卜等数千人,集体编写了一部数十万字的书《鸿烈》,也称《淮南子》。

《淮南子》中有一篇《汜论训》,讲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些情况,它的基本观点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文章中写道:“我们的祖先早先住在山洞里和水旁边,衣着非常简陋,生活十分艰苦。

后来出了圣人,他们带领人们建造宫室,这样人们才从山洞里走出来,住进了可以躲避风雨寒暑的房子。圣人又教人们制造农具和兵器,用来耕作和捕杀猛兽,使人们的生活比过去有了保障。

后来,圣人又制礼作乐,订出各种各样的规矩,使人们有了礼节和约束。由此可见,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人们不是老是用一个方式生活。所以对古时候的制度,如果不再适合使用,就应该废除;而对于现在的,如果适合使用,就应该发扬。

以上的一切都说明像千百条来自不同源头的江河,但最后都会归流入大海一样,各人做的事不同,但都是为了求得更好地治理社会,过更美好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与韩信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559 字

+ 加入清单

楚汉之争时,韩信投奔到刘邦手下,却一直得不到重用,等到刘邦行军至南郑时,他便悄悄地逃走了。刘邦的谋士萧何知道此事,心里十分着急,来不及告诉刘邦,就连夜骑着快马去追赶。有人不知详情,向刘邦报告说:“萧何已经逃亡了。”刘邦一听,顿时感到像失去了左右手一般,沮丧地说:“想不到连萧何也离开了我!”

过了一两天,萧何返回来。刘邦骂他说:“连你也逃跑,究竟为什么呢?”萧何解释说:“我怎么敢逃跑,只是去追回一个逃跑的.人。”刘邦又骂他说:“自从我被项羽封为汉王以来,逃跑的将士无数,你不去追赶,现在却来骗我,我相信吗?”萧何回答道:“其他逃跑的人无关紧要,至于我追赶的韩信,确是一个杰出的人才啊!大王如果想在汉中称王,韩信没有什么用处;如果想与项羽争夺天下,一定要重用韩信。现在我已将韩信追回,请大王考虑吧!”刘邦思考了一会儿,然后说:“我是东部沛县的人,哪能郁郁寡欢地久居在这偏僻的汉中。”

接着,萧何请求刘邦用隆重的仪式拜韩信为大将,并告诉刘邦,如果不这样,韩信最终要逃走。

刘邦见萧何如此看重韩信,就答应了他的请求。刘邦选择了一个良辰吉日,筑起了拜将坛,向大家宣布:将拜一位智勇双全的大将。不料拜将仪式开始后,将领一看,原来被拜的大将曾是他们手下默默无闻的韩信,不禁都吃了一惊。

含义及用法:后世用“萧何追韩信”表示对人才的重视。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2239 字

+ 加入清单

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攻打吴国,吴蜀联合抗曹,因魏军不擅水战,庞统假意投奔曹操,建议魏军船只用铁索连在一起以抵御风浪。这一天,曹操正在大船上演练水军,程昱、荀攸都对曹操说:“铁锁连船固然有好处,可是万一东吴用火攻,便难躲避。”曹操听后大笑说:“你们哪里知道,火攻要靠风力。现在正是冬天,只有西北风。东吴若要用火攻,被西北风一吹,岂不是自己烧自己?”

却说周瑜有一天站在山上眺望对岸形势,忽然狂风大作,一面旗角不时从周瑜脸上拂过,周瑜猛然想起一件事来,心里一急,大叫一声,口吐鲜血,昏迷过去。

周瑜卧病在床,鲁肃非常着急地去见诸葛亮,诸葛亮微微一笑说:“都督的病,我倒是会治。”鲁肃高兴地说:“先生真能把都督的病治好,便是救了江东百姓!”忙请他去给周瑜看病。

周瑜见诸葛亮到,披衣坐在床上,诸葛亮问候说:“几天没有见面,想不到都督竟病了。”周瑜说:“人有旦夕祸福,谁也说不定。”诸葛亮笑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怎么能料得到呢?”周瑜听了,顿时变色,呻吟了两声。

孔明说:“都督心中是觉得烦闷吧?”周瑜说:“对。”孔明说:“这个病必须用凉药来治。”周瑜说:“已经服过凉药了,全没有效用。”孔明说:“得先理气,气如果通顺了,都督的病自然也就好了。”

周瑜估计诸葛亮一定知道自己的心思了,便用话试探着说:“想要顺气,该服什么药呢?”孔明请左右的人都出去后,在纸上写了十六个字的药方:“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看完,大吃一惊,心中暗想:孔明真是神仙!我的心事他早猜到了。便笑着说:“先生已经知道我的病源,得用什么药来治呢?病情危急,请先生救我。”诸葛亮根据对气象的观察,已经预测到这几天会有一场突发的东南风,就说让周瑜筑造七星坛,他在坛上作法,借三日东南风破曹操。周瑜一听,病完全好了。

七星坛筑成,诸葛亮披散着头发,赤着双脚,身上穿件道士的法衣,开始借东风。到三更时分,果然吹起了东南风。周瑜正在高兴,突然想到诸葛亮的本领实在了不起,留他不得,立即派丁奉、徐盛去七星坛杀诸葛亮。谁知这时,诸葛亮早已不见了人影。

诸葛亮回到夏口,当即调兵遣将,到各处堵截袭击曹军。关羽见军师派了别人,却唯独漏了他,便问军师为什么,诸葛亮说怕他放了曹操。关羽便立下军令状,诸葛亮才勉强答应,派他带着关平、周仓去华容道埋伏。

黄盖依计准备好二十艘火船,船内满载芦苇干柴,灌了鱼油,铺上硫黄,派人给曹操送信,约定夜间押着粮船去投降,船上都插着青龙牙旗做标记。到了三更天,东南风很急,月光下,江水被风吹动,就像万条银蛇。曹操迎风站在大船上,遥望江面,想着不久就可以进军江南,不由哈哈大笑起来。忽然,一个军士指着前方说:“江南有一队船过来了。”不大工夫,已经看得很清楚,那些船上都插着青龙牙旗。曹操高兴地说:“黄盖投降来了!这是上天在帮助我!”

来船越来越近,程昱看了一会儿,对曹操说:“黄盖的船是假的!如果是粮船,一定是又稳又重,可前边来的船却很轻似的浮在水面上,现在又刮着东南风,如果敌人用计可怎么办?”曹操一下明白过来,但为时已晚。黄盖的船一点上火,火趁风势,风助火威,二十艘火船撞入水寨,曹军的水寨顿时大火冲天,把天空都映红了。甘宁带领部下,打着曹军旗号,往曹操的粮库放火。顿时水上、岸上大火连成一片,曹操在火阵中左突右闯,带领着张辽等人往乌林狂奔而去。

曹操逃到乌林,见这里山势险要,树林茂密,忽然仰天大笑起来说:“我不笑别人,只笑周瑜、诸葛亮毕竟不懂计谋。若先在这里埋伏一军,那就厉害了。”语音未落,赵云率军杀出,曹操吓得几乎从马上跌了下来。曹操慌忙叫手下徐晃、张合挡住赵云,自己则抽身逃走。赵云拦杀了一阵,抢了不少旗帜,便领着人马走了,没再向前追赶。

曹操与众人逃到葫芦口,兵将饿得发慌,马也走不动了。曹操令人埋锅烧饭,自己又大笑起来说:“周瑜、诸葛亮到底没有计谋,要是在这里也埋伏一队人马,那我们还逃得了吗?”话刚说完,张飞便率兵杀了出来。曹兵在长坂桥见识过张飞的厉害,个个胆寒,有的连马都上不去了。匆忙之间,许褚飞马来战张飞,张辽、徐晃也上前夹攻,曹操乘机逃走。张飞缴获了不少战马、旗帜,回夏口报功去了。

到了十字路口,探路的军士向曹操请示方向。曹操便传令“走小路”。原来,曹操想:诸葛亮诡计多端,他故意派人在山路上点起烟火,使我军不敢从山路走,他却在大路上埋伏好了等我们,我偏不上他这个当!走了半天,路渐渐平坦了,曹操又哈哈大笑起来,部将知曹操又是在笑诸葛亮、周瑜无谋。笑声未落,只听一声炮响,关羽领兵拦住了去路。

众将已经人困马乏,看到前面是关羽,都吓得丢魂丧胆,不能再战。曹操愣了一会儿,说:“到这个地步,也只好决一死战了!”众将说:“就是人不怕死,马也没有力气了,哪里能够打仗!”谋士程昱建议曹操亲自去向关羽求情,也许能放曹操人马过去。曹操一想也只有这个办法,便硬着头皮去求关羽。关羽见曹军个个衣甲不全,浑身泥浆,泪流满面,心中不忍,再想起曹操当年对他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自己闯关杀将之后,曹操特意派张辽拿着文书,通知各关口放行,便不由得动起感情来,于是长叹一声,转过身子把他们放走了。

关羽猛然记起军令状,忙又勒马回头,大喝一声:“你们往哪里走!”曹军一听,吓得滚下马鞍,伏在地上哭拜。关羽到底重义气,还是放了曹军。曹操走出华容道,待曹仁赶来接应时,只剩二十七骑了。

这一仗杀得曹军死伤无数,大伤元气。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一次著名战役。“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典故也由此而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有名无实成语故事

全文共 401 字

+ 加入清单

出处:《国语,晋语八》

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了我何故。”

释义:表示空有虚名,而无实际内容。

故事:一天,晋国的大夫叔向去拜访老朋友韩宣子。韩宣子是当时晋国的六卿之一,职位很高。但他见了叔向,不住地唉声叹气,说自己很穷。不料叔向听他这样说,便站起身拱手向他祝贺。韩宣子不解地问道:“我是有卿的名,而没有卿的实际,无法跟大夫们相比。我正为此犯愁。你为什么要祝贺我呢?”叔向正色道:“我就是因为你贫穷才来道贺的呀!穷,不一定是坏事;你只要回忆一下弈武子三代的遭遇,就可以知道了!“叔向知道韩宣子很清楚奕武子三代的不同遭遇,所以特地提起了这件事。最后他又说:“我看你像弈武子一样贫困,就想到您已经有了他那样的德行,所以才表示祝贺。不然,我只会担心,哪会再向您表示祝贺呢?”韩宣子听了叔向的话,顿时愁云消散,向叔向行礼说:“多谢您对我的指教,要不我连自己将走向灭亡也不知道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子为父隐成语故事

全文共 390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zǐ wéi fù yǐn

【出处】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论语·子路》闻子为父隐,父为子隐,未闻父子之相坐也。  汉·桓宽《盐铁论·周秦》

【解释】儿子为父亲隐瞒劣迹。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父子间的人情

【结构】紧缩式

【#25276;韵词】外厉内荏、回文织锦、高官极品、擦脂抹粉、大行不顾细谨、越罗蜀锦、连镳并轸、岁丰年稔、疾裘妒枕、持论公允、......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在叶邑停留时,叶公府中的一只羊跑进孔子的住地,被弟子曾点烧了吃。曾点的儿子曾参把这事报告给孔子,孔子知道曾参处于忠孝两难的地步,于是答应同叶公说,孔子感慨: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成语举例】以前,中国人讲究‘子为父隐,父为子隐’,于是隐来隐去,就把真理正义全隐得没有影儿了。  老舍《老舍自传》第六章第三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一字千金的成语故事及出处

全文共 714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拼音]    yī zì qiān jīn

[成语解释]    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典故出处]    《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成语故事

战国末期,秦国有一个大商人,名叫吕不韦,他因在赵国经商时,曾资助过秦庄襄王(名子楚)又把他的妾赵姬送给子楚为妻,待子楚接王位后,便被封为文信侯,官居相国。庄襄王在位仅三年便病死了,由他十三岁的儿子政(赵姬所生)接王位,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尊吕不韦为仲父,行政大权全操在吕不韦和赵姬的手中。当时养士之风甚盛,有名的战国四公子便都养有门客数千人,吕不韦也养了三千门客,作为他的智囊,想出种种办法来巩固他的政权。这些门客,三教九流的人,应有尽有,他们各人有各人的见解和心得;都提出来写在书面上。汇集起来,成了一部二十余万言的巨着,提名“吕氏春秋”。

吕不韦就把这部书作为秦国统一天下的经典。当时吕氏把这书在秦国首都咸阳公布:悬了赏格,说有人能在书中增加一字或减一字者,就赏赐千金(合黄金一斤)。这段记载,见“史记”:“吕不韦传”。后来的人,根据这个故事,引申成“一字千金”一句成语,用来形容一篇文章的价值很高,或者称赞一篇文章在修辞上特别出色,字字珠矶,不可多得。例如我们读到一位名学者的新作,他提出了一个新的教学方法,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业程度和品质,还能相应增加教师本身的进修,对这样的一篇价值极高的文章,我们便可说它“一字千金”了。在近代的社会中,样样都成了商品,文章也不列外,那么我们说,某著作家的一篇文章,稿费价格之高,相当于“一字千金”。不过,通常我们还是用来形容文章的价值或修辞的美妙比较妥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防患未然的成语故事及出处_400字

全文共 349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故事

从前一人去探望他的朋友,见朋友家炉灶设计不合理,便提出改灶搬柴的建议,主人没有采纳。不久主人家房子着火,人们纷纷帮助救火,主人备酒杀牛感谢那些焦头烂额的救火人,人们提出应该感谢那个改灶搬柴的人。

出处

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周易·既济》君子防未然。《乐府诗集·君子行》

解释

患:灾祸;未然:没有这样,指尚未形成。防止事故或祸害于尚未发生之前。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事前预防

相近词

防微杜渐、有备无患、未雨绸缪

反义词

临渴掘井、江心补漏、患至呼天

灯谜

禁烟;灭火器

歇后语

天晴开水道

成语示列

君子防患未然,这事非同小可。清·石昆玉《三侠五义》第十二回

其它使用

他恭维了那位视学一顿,然后说什么中西文明国家都严於男女之防,师生恋爱是有伤师道尊严的,万万要不得,为防患未然起见,未结婚的先生不得做女学生的导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百闻不如一见成语故事出处

全文共 788 字

+ 加入清单

闻不如一见这个成语故事出自《汉书·赵充国传》。百:多;闻:听见。

赵充国,字翁孙,陇西上邽(今甘肃天水西南)人。他很熟悉汉初西北疆的匈奴和西羌族的情况,武帝、昭帝时,率军反击匈奴贵族的攻扰,勇敢善战,任后将军。宣帝即位后,封为营平侯。

公元63年西北羌族各部落奴隶主头子会盟,联合发兵进攻汉朝。宣帝先派光禄大夫义渠、安国(义渠,部族名,当作姓用;安国,名)去征讨,结果被打得大败,一口气逃到今居(今甘肃平凉西北),再派人向朝廷讨救兵。

汉宣帝经过与大臣商量,觉得在将军中只有赵充国最熟悉西羌的情况,可是他已经七十六岁了,还能出征打仗吗?于是便派御史大夫丙吉去征求赵充国的意见,看这次出征派谁去最好。赵充国自告奋勇地说:“要平定西羌,我这个老头子就适合。”

宣帝同意了,便问他:“老将军这次出征,你准备带多少人马,怎样去征服西羌?”

赵充国回答说:“百闻不如一见。兵难喻(音yú 于)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意思是说:听说百遍不如亲自去看一看。打仗用兵,很难在遥远的地方作出估计。我到了金城,侦察了解了情况后,才能够制订出作战的计划。

赵充国到了金城,西羌人天天都来挑战。赵充国吩咐将士们坚守营地,不许出战。经过充分的了解后,赵充国就先后四次上书宣帝,报告了自己征服西羌准备采取两种办法:一是屯田防守,一是着重劝化。对不听劝化的顽固头子,就抓住时机狠狠打击。前三次上书,汉宣帝召集群臣研究,都没有得到完全的赞同,并指责赵充国迟迟不进兵,催促他发兵进攻。后来,汉宣帝经过再三思考,又觉得赵充国讲的确有些道理,就把派去征讨的各路骑兵撤回来,只留下赵充国在那里屯田防守,开展各种工作,主要用教育、劝化的办法,去征服西羌。这么一来,果然很有效,西羌那边很快就安定下来了。

后来,人们便把“百闻不如一见”引申为成语,用来比喻即便听人说一百遍,也不如亲自看一看,了解情况处理问题要多作实地调查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成语故事读后感

全文共 394 字

+ 加入清单

小时侯爸爸送给我一套中华成语故事书,那时候我还看不懂,所以我就一直没看。自从我上了一年级之后,逐渐认识了更多汉字,我就愿意看这本书了。我喜欢看这本书的原因是我知到了不少历史人物和令人难忘的故事,还有就是我觉的成语很神奇:四个字就可以代表那么长的故事,讲述令人很容易理解的道理。最后一个原因是书上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这样我就可以认识更多生字了,而且让我更加熟悉了怎样查字典。

看了半年后我觉得收获很大,知道了不少成语故事,比如: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比喻一个人得势,他的关系人也由此得到好处;一暴十寒:意为晒一天,冻十天,植物难以生长,后指做事没恒心;一毛不拔:一根毫毛都不肯拔掉,形容非常吝啬。

今后只要有时间,我就坚持读这本书,认识更多的成语故事及生字。爸爸还教导让我把成语故事联系到现实生活中去,加深对成语的理解,从中受益,让我把成语故事的道理更多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更好的指导我如何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分庭抗礼成语故事

全文共 1725 字

+ 加入清单

分庭抗礼”这则成语的“抗”原作“伉”(kang),是对等、相当的意思,表示宾客与主人分处庭中两旁,相对行礼,以示平等对待。后来比喻地位平等,互相对立。

这个成语来源于《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夫子犹有倨敖之容。

一天,孔子和弟子们在树林里休息。弟子们读书,孔子独自弹琴。一曲未了,一条船停在附近的河岸边,一位须眉全白的老渔夫走上河岸,坐在树林的另一头,侧耳恭听孔子的弹奏。孔子弹完了一支曲子后,渔夫招手叫孔子的弟子子贡、子路到他跟前,并且问道:“这位弹琴的老人是谁呀?”

子路高声说道:“他就是我们的先生,鲁国的君子孔子呀!”

子贡补充说:“他,就是以忠信、仁义闻名于各国的孔圣人。”

渔夫微微一笑,说:“恐怕是危忘真性,偏行仁爱呀。”

渔夫说完,转身朝河岸走去。子贡急忙把渔夫说的话报告孔子。孔子听后马上放下琴,猛然站起身,惊喜地说:“这位是圣人呀,快去追他!”

孔子快步赶到河边,渔夫正要划船离岸,孔子尊敬地向他拜了两拜,说:“我从小读书求学,到现在已经六十九岁了,还没有听到过高深的教导,怎么敢不虚心地请求您帮助呢?”

渔夫也不客气,走下船对孔子说:“所谓真,就是精诚所至,不精不诚,就不能动人。所以,强哭者虽悲而不哀,强怒者虽严而不威,强亲者虽笑而不和。真正的悲没有声音感到哀,真正的怒没有发出来而显得威,真正的亲不笑而感到和蔼。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所以真是非常可贵的。从此用于人间的情理,事奉亲人则慈孝,事奉君主则忠贞,饮酒则欢乐,处丧则悲哀。”

孔子听得很有启发,不住地点头。最后,孔子卑谦地对渔夫说:“遇见先生真是幸运。我愿意做您的学生,得到您的教授。请告诉我您住在哪里好吗?”

渔夫没有告诉他住在哪里,而是跳上小船,独自划船走了。这时,颜渊已把车子拉过来,子路把上车拉的带子递给孔子,但孔子全不在意,两眼直勾勾地望着渔夫的船影,一直到看不见船的影儿,听不见划水的声音,才惆伥地上车。

子路对孔子出乎寻常的表现不理解,在车旁问道:“我为您驾车已经很久了,还没见过像渔夫这样傲慢的人。就是天子和诸侯见到您,也是相对得礼,平等相待,您还带有点自尊的神色呢!但今天,那个渔夫撑着船篙漫不经心地站着,而您却弯腰弓背,先拜后说话,是不是太过分了呢?我们几个弟子都对您这举动觉得奇怪:对渔夫怎么可以这样恭敬呢?”

孔子听了子路的话很不高兴,伏着车木叹口气说:“唉,子路,你真是难以教化。你那鄙拙之心至今未改!你靠近一点,我告诉你听:遇到年长的不敬是失礼,遇到贤人不尊是不仁,不仁不爱是造祸的根本。今天这位渔夫是懂得道理的贤人,我怎么能不敬他呢?”

“赴汤蹈火”这则成语的赴是走向;汤是滚水;蹈是踏。赶汤蹈火,指即使滚烫的水,炽热的火,也敢于践踏,形容不畏艰验,奋勇向前。

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此犹禽鹿,少见驯育,则服从教制;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汤蹈火。

嵇康,字叔夜,谯国铨(今安徽宿县西)人。他曾与山巨源(山涛)等七人一起游于山林,被称为“竹林七贤”,司马氏专权后,嵇康不满司马氏的统治,隐居山阳,而山巨源后来在司马氏朝廷中做了官,嵇康从此看不起他。山巨源由吏部侍郎升散骑常侍时,想请嵇康出来代理他原来的吏部侍郎官职,遭到了嵇康的坚决拒绝。

不久,山巨源收到了门人递上的一封信。拆开一看,是嵇康给自己的一封绝交信。他迫不及待地看了下去。信中嵇康列举老子、庄子、柳下惠、东方朔,孔子等先圣,说自己“志气可托,不可夺也”。

接着又写到自已倾慕尚子平、台孝威(后汉隐士),不涉经学,淡泊名利。信中表示他蔑视虚伪的礼教,公然对抗朝廷的法制,以禽鹿作比,鹿很少见有驯育服从的,大的如果羁绊、束缚它,那它必定狂躁不安,即使赴汤蹈火,也不在乎;哪怕是用金的马嚼子来装饰它,拿佳肴来喂它,它还是思念树林、向往草地的。以此表示如果司马氏请他做官,他就会像野性难驯的糜鹿“狂顾顿缨,赴汤蹈火”。表达了坚决不在司马氏政权中任职的决心。由于嵇康时常发表一些讥刺朝政和世俗的言论,司马氏统治集团对他十分忌恨。

景元三年(262),曾经受到嵇康奚落的司隶校尉钟会,以言论放荡、毁谤朝廷等罪名对嵇康横加诬陷。嵇康被司马昭下令逮捕入狱,不久便被杀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斯人斯疾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417 字

+ 加入清单

出处:《·雍也》。

意思:这么好的人得了这么恶的病。嗟叹好人因不治之症而死。

孔子有个学生叫伯牛,姓冉名耕,鲁国人。孔子认为他的道德修养是比较高的。鲁定公时,孔子代理鲁相,曾推荐冉伯牛担任中都县宰。 读书笔记

后来,冉伯牛不幸害了一场病死了。孔子对于他的病死非常痛惜。死前,孔子曾亲自去看望过他。《论语·雍也》记载说:孔子从窗口里握着他的手,叹道:“完了,难道是命运注定的吗!这样的人竟害了这样的病!这样的人竟害了这样的病啊!”

为什么孔子从窗口里握冉伯牛的手呢?一种说法:古代礼节,同尊长相见,必须向北行礼,冉伯牛知道孔子要去探病,就特地把床移到南窗下,以便让孔子面南,受伯牛礼拜;可是孔子表示谦虚,同时也不愿病人勉强起床行礼,所以就在南窗外看望了病人,从窗口里握他的手。

也有一种说法:冉伯牛生的病,是一种恶疾,他不愿让人进他的病室,所以在窗口里同孔子相见。这个说法似乎比较合理,孔子痛惜的话“这样的人竟害了这样的病”,也才有了根据,句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成语故事

全文共 213 字

+ 加入清单

春秋时,楚庄王率领军队攻打宋国,因久攻不下,决定撤军。这时,替楚庄王驾车的申叔时建议说:我们如果在宋国的土地上建房种田,表示要长久地驻扎下去,宋国就会屈服的。

宋国得知楚军的动态后,派大臣华元前去告诉楚军主将子反:虽然我们已经到了吃孩子充饥、拿人的骨头当柴烧的地步,但绝不会听命于你们的。

最后,两国签订了盟约。盟约中写到:楚军后退三十里,两国和平相处,我无尔诈,尔无我虞(保证两国互不欺骗)。

诈、虞:欺骗。这个成语形容互相欺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千里迢迢成语故事_600字

全文共 494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qiān lǐ tiáo tiáo

成语故事】传说汉明帝时期,汝州南城秀才张邵与楚州山阳秀才范式,两人结伴到洛阳应试。他们结为莫逆之交,相约来年重阳在张邵家聚会。范式因经商误了约期,便自刎而死。他的灵魂千里迢迢去会张邵。张邵也千里迢迢去拜谒范式的尸体,之后也自刎而死。

【典故】辞亲别弟到山阳,千里迢迢客梦长。岂为友朋轻骨肉,只因信义迫中肠。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范巨卿鸡黍死生交》

【释义】迢迢:遥远。形容路途遥远。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分句;形容路途遥远

【近义词】不远千里、天南海北

【相反词】一墙之隔、朝发夕至、近在咫尺

【英语】fromagreatdistance

【成语造句】

◎ 一位现为师职干部的他们的老下级,千里迢迢专程来看望他们。

◎ 她最大的错误是千里迢迢来这里,找了父亲这么个人,她自己来倒也罢了,可她把我也携来了。

◎ 事实上,奥丽维亚后来落魄巴黎,贫病交加,千里迢迢送来巨额支票和无限安慰的仍然是不念旧恶的琼·芳登。

◎ 虎妈妈的脸上又露出了笑容,它没有白辛苦,千里迢迢地奔波,总算摆脱了猎人,找到了一块生存之地。

◎ 妈妈千里迢迢寻了这么一个人,真使我为她难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关于亲痛仇快成语故事

全文共 321 字

+ 加入清单

亲痛仇快这个成语出自《后汉书·朱浮传》。

朱浮和彭宠,都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开国功臣。朱浮性情急躁,而彭宠则是个性格倔强、非常骄傲的人。两人因意见不合,互相争执,仇恨越来越深。后来朱浮向刘秀密告彭宠,于是刘秀下令召彭宠进京。彭宠拒不服从命令,并带领部队去攻打朱浮。朱浮写了一封信给彭宠,劝他要为自己的前途着想,千万不可轻举妄动。最后朱浮劝告彭宠说:“干国家大事的人,不应该对个人私利注意太多,希望你为自己的老母和幼弟想一想,‘凡举事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仇者所快’。”

后来人们把上述朱浮所说的原文简化为“亲痛仇快”或“亲者痛,仇者快”,用以说明人们进行一件事情或处理一个问题时,不要弄成使自己人有所伤害,使敌人高兴,即不要对敌人有利而对自己人有害。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历史典故成语故事2:卧薪尝胆

全文共 514 字

+ 加入清单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相邻,经常打仗,有次吴王领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的大将灵姑浮砍中了右脚,最后伤重而亡。吴王死后,他的儿子夫差继位。三年以后,夫差带兵前去攻打越国,以报杀父之仇。

公元前497年,两国在夫椒交战,吴国大获全胜,越王勾践被迫退居到会稽。吴王派兵追击,把勾践围困在会稽山上,情况非常危急。此时,勾践听从了大夫文种的计策,准备了一些金银财宝和几个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给吴国太宰,并通过太宰向吴王求情,吴王最后答应了越王勾践的求和。

但是吴国的伍子胥认为不能与越国讲和,否则无异于放虎归山,可是吴王不听。

越王勾践投降后,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吴国,他们夫妻俩住在夫差父亲墓旁的石屋里,做看守坟墓和养马的事情。夫差每次出游,勾践总是拿着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后面。后来吴王夫差有病,勾践为了表明他对夫差的忠心,竟亲自去尝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来判断夫差病愈的日期。夫差病好的日期恰好与勾践预测的相合,夫差认为勾践对他敬爱忠诚,于是就把勾践夫妇放回越国。越王勾践他回国以后,立志要报仇雪恨。为了不忘国耻,他睡觉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挂着苦胆,表示不忘国耻,不忘艰苦。经过十年的积聚,越国终于由弱国变成强国,最后打败了吴国,吴王羞愧自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