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英雄赞歌歌词完整(合集四篇)

高考还有一百天左右,我们来看看往年的高考作文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勿以点点沉浮论英雄,欢迎阅读。

浏览

218

作文

4

篇1:英雄的赞歌《上甘岭》观后感

全文共 3418 字

+ 加入清单

同学们,你们看过《上甘岭》这部影片吗?它是一部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战斗故事片。

抗美援朝战争发生在1950年。当时,我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不久,全国人民正集中力量为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而斗争。美国总统杜鲁门出兵干涉朝鲜内政,扩大朝鲜战争,并武装侵占我国领土台湾。美帝国主义为了扩大战争,破坏和平,不顾我国政府再次发出“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的严重警告,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严重地威胁新中国的安全。面对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威胁,我国政府于十月八日,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迅速组成以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到达朝鲜前线,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英勇抗击美国侵略者。经过七个多月的连续战斗,我方取得了五战五捷的辉煌战果,把敌人从鸭绿江边赶回三八线,从根本上扭转了朝鲜战局。上甘岭战役就是一次扭转战局的决定性战役。

电影《上甘岭》就是反映这场战役的战斗故事片。这个真实而又感人的故事发生在1952年秋夭朝鲜上甘岭地区只有三平方公里的主峰阵地上。

巍峨峻峭的上甘岭阵地主峰,笼罩在炮弹爆炸的浓密烟雾中。敌人的远射程炮向这个阵地猛烈地轰击着。我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七连的战士们伏在一段段被打塌的残缺工事里顽强地阻击着敌人。

八连连长张忠发带着通讯员杨德才来到志愿军师指挥所接受了新的战斗任务一带领连队上主峰接收七连的阵地。他们将要去的主峰是敌我争夺的焦点,关系着整个战局的命运,张连长深深地感到这副担子的沉重。

张连长率领连队直奔主峰。这时七连已经打退了敌人的第十四次冲锋,只剩一个排的兵力了。连长、指导员带领战士苦守阵地。突然,一颗重炮弹飞来,七连连长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指导员孟得贵也被炸瞎了眼睛。在这危急关头,八连队伍及时赶到,孟指导员激动万分,把阵地交给张连长,并要他定守住阵地,为死去的同志报仇。

激烈的战斗继续进行着,从拂晓开始还不到一个上午的时间,八连连续打退了敌人一次比一次疯狂的进攻达二十三次。阵地上显得十分紧张。没过多久,敌人又进行炮火攻击了,主峰阵地又笼罩在炮火的烟雾中。敌人的火力越来越猛,军党委会决定,为了保存力量,把阵地上的部队全部撤进坑道中去。撤进坑道,这就意味着七连用生命换来的阵地将在八连手中丢失,这还不如战死在阵地上。可是军命难违,八连迅速撤进了坑道。

坑道里,张连长木然地站在那里,怎么也想不通。他清点了一下剩下的人员,竟意外地发现多了一位名叫王兰的女卫生员。王兰执意要留在坑道里照顾伤病员,张连长没办法,只得留下了她。

晚上,阵地上寂然无声,强烈的探照灯的光柱像一条条白带子似的在山头上移动,阵地周围的美国兵像游魂似的来回游动着。只见一条黑影从坑道口窜出,箭一般地飞了出去。原来,张连长派通讯员杨德才偷偷摸回营部,了解情况。

坑道里,战士们横七竖八地躺着,一天的劳累使他们很快进入了梦乡。第二天,夭刚亮,外面的炮声惊醒了战士们。原来,敌人占领了阵地后,又准备向五圣山进攻了。张连长连忙命令战士们把机枪抬到坑道口,向敌人开火。这样,很多坑道口都变成了一个个暗火力点,敌人被打得蒙头转向,四处乱涌。结果出人意料,敌人竟然全部撤退了。

师指挥所里,师长听到这一“奇迹”,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师长于是将计就计,采取新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坚守坑道,小股出击,等待时机大反攻。不过这样一来,八连要与头顶的敌人作战,将要碰到异乎寻常的困难。坑道里的水、粮食、弹药、伤员都会成问题,但为了整个战局,只能这样。通讯员杨德才带着上级指示回到连队,八连所有战士准备着一场新的战斗。

坑道里的气氛还比较活跃,战士们有的在打扫坑道,有的在清理弹药,有的在安置武器,有的伤员在打扑克,聊天。卫生员王兰唱起了动听的歌。

通讯员杨德才把这次从营部回来带的三壶水交给了王兰,本想留一壶给连长,因为连长有个怪脾气,一打起仗来就要水喝。正巧连长走过来,他坚决不要,还说坑道里缺水一定要节约。突然,一声爆炸的巨响打破了坑道里和谐的气氛,敌人在扔炸药包。只见一个炸药包掉在坑道里,张连长抱起炸药包,直奔洞口,却被一排排长陈德厚抢过去,扔出洞口。紧接着,敌人又用上了火焰喷射器,凶猛的火焰直往洞里窜,连长连忙命令战士用炸弹炸灭火焰……噢,真险哪。

连长发现光挨打是守不住坑道的,要开展小部队活动,把斗争推到坑道外面去。夜里,张连长和一名战士,跳出坑道口,随着两声巨响,敌人修在坑道上面的两个地堡被炸掉了。

坑道里的水越来越少了,后方师指挥所派人给前沿阵地送去饼干、罐头和萝卜。炊事员老王背着一筐食物,冲过层层封锁,来到八连所在坑道,还交给张连长两个苹果,说是师长特意送给连长的。连长不吃,给了伤员,伤员也不吃,就这样苹果传了一遍,又传到连长手中。最后连长让王兰把苹果切开,每人一片。为了支援坑道,一批又一批的东西往坑道里送,但是,敌人严密地控制了坑道口,坑道与后方完全隔断了。

坑道里,战士们被战斗和饥渴折磨得精疲力尽。八连在坑道里整整守了二十三天了,墙上只剩下最后一壶水了。战士们艰难地咽着压缩饼干。孟指导员也因条件恶劣,牺牲了。

随着一声巨响,坑道顶被敌人炸了个洞,野蛮的敌人扔进来一颗窒息性毒气弹,战士们被呛得喘不过气来。王兰看见一面打枪一面咳嗽的张连长,决然地,从自己嘴上解下毛巾捂住连长的鼻子,自己却坚持不住倒在地上.…

营部终于下达命令,准备大反攻了。八连接到任务―在第二天八点前拿下主峰,开始大反攻。任务完不成就可能使准备了二十多天的大反攻全面失利。时针指向了六点,我方强烈的炮火迸发了,火箭炮像一串串火球似的风驰电掣地飞上天空。在剧烈的爆炸中,敌人的地堡一个个地崩溃了。八连进展顺利,完全按规定时间打的。突然,主峰大石岩里敌人的一个新火力,使我军不能前进,连续三个爆破组进攻失利。时针快指向八点钟了,在这关键时刻,通讯员杨德才挺身而出,把爆破简塞进了射口,并用胸膛顶住爆破简,一声猛烈的爆炸,这个凶恶的火力点被消灭了,杨德才献出了自己年青的生命。水连按时完成任务,我左右翼各个阵地发起最后总攻,猛轰溃逃的敌人,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电影《上甘岭》自五十年代上映后,到现在已经快四十个年头了,它曾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这部影片描写抗美援朝战争,刻划了以八连连长张忠发和通讯员杨德才为代表的一组可歌可泣的英雄群体,是一曲英雄的赞歌

八连连长张忠发的形象栩栩如生,他直爽、倔强、不畏艰险。他爱祖国,也爱朝鲜三千里江山。作为连长,他在全连战士面前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在严重缺水的情况下,为了活下去,继续作战,他带头去吃那坚硬的压缩饼干,虽然由于太干太硬,嘴角不住地往外流血;眼见炸药包掉在坑道里,他不顾自己是一连之首,抢先飞奔上去,虽然炸药包被一排排长抢过去扔出洞口;在敌人放毒气弹的时候,他不顾个人生命危险,端起机枪,疯一般地向敌人射击,这些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像,还有他一听见枪响手就痒痒,打急了眼便要喝水,这富有真实感的性格化表现使张忠发这个银幕形象深深地扎在广大观众的心中。

通讯员杨德才是个很可爱的人物。他要卫生员王兰留水留苹果给连长的细节,表现了他作为通讯员始终忘不了对连长的关心和照顾。他潜回营部的行为,又表现了他不怕牺牲的精神。尤其是夺取主峰的时候,他的形象刻划得非常逼真动人,当他见到自己的战友一个个牺牲在敌人的暗堡前,心中烈火燃烧,把死置之度外,用胸膛顶住冒着浓烟的爆破筒,为前进打通了道路,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影片以浓重的笔墨成功地刻划了这个共产主义战士的形象。

女卫生员王兰的出现给影片带来轻松愉快的气氛,她朴索大方、美丽动人的形象给影片增添了光彩。她的一曲《我的祖国》最能表达战士的心声:“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到处有明媚的阳光。”歌声响彻坑道之中,充满了热情和希望,像春风吹暖了战士的心田,似流水诉说着战士对祖国的爱。

是啊,八连的战士们,他们在坑道里坚守了二十四个日日夜夜,战胜了敌人的枪弹、毒气和喷射火焰的袭击,经受了粮少、弹缺和缺水的磨难,以超乎常人的毅力完成了战斗任务,靠的是什么?是一股无形的巨大力量一一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以及对世界和平的热爱,这种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贯穿着整个影片,谱写了一曲雄壮的英雄赞歌,向全世界证明了,任何侵略者不管用什么东西永远不可能摧毁我们保卫祖国、保卫和平的坚强意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英雄的赞歌《上甘岭》观后感

全文共 6868 字

+ 加入清单

小的时候,看《上甘岭》,它和众多的战争影片一样,感觉没有什么新奇,但,我从小就爱看战争影片,长大后,怀着对朝鲜战争的崇敬,我搜集各方面的朝鲜战争影片,才发现,中国有关那次战争的影片少之又少。

后来听说有和老美关系的考虑,国内近几十年有关“韩战”“越战”的电影都不让发行。不知道这条消息的真假,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中国人最应该大书特书的“抗美援朝”战争,却在影视作品中绝迹了。

所以,今天的中国的年轻人中,很多人并不了解那次的战争,更不了解那次战争对于新中国的意义,有很大比重的人的观点是那次的出兵是个错误,不应该为了一个流氓的朝鲜去死那么多的人。

我实在懒得批驳这种小儿科的观点,只想说一句,作为历史,有些是偶然,但绝大部分是必然,中美的对抗是必然的,有今天的和平全仰仗那次在别的国家我们参与的战争,中国人能说“从此站起来了”也是在那次之后。

那次的战争有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但最为悲壮的战役,就是上甘岭战役,可惜的是,电影只拍了一部,我们国家的有关电影,和战败者美国的电影差不多数量,美国拍过的韩战背景的电影有十几部,而中国最多也就十部出头。

不过电影人还算是有想法地还原了当时的情况,小时侯不懂,但我今天看起来电影《上甘岭》,却从中看到了不少中国电影人的想法,他们拍得还是很用心的。

电影刚一开始,从战地日记中交代了战役的背景情况,当时,正处于边打边谈的时期,美国人就发动了大规模的战役。电影情节一开始就是铺天盖地的炮火,当时的某部队七连正在坚守上甘岭主峰,从师部和连部的通话中我们了解到美国的进攻在短短半天的时间里就达15次之多,可以想象美国人的意志,他们是豁出命来要和中国人拼命的。

事后的战争回忆录里也暴露出美国的当时的指挥官的想法,范佛里特是当时的二战诺曼底登陆的英雄,在上甘岭战役开始阶段,是有赌博的心理的,当时的上甘岭美方称为爸爸山和阻击兵岭,范佛里特不管战略上的大局,就是要和中国人比比意志,后来的纪实文学中也记录了第一轮炮火,就把志愿军小战士有震死在坑道里的事情,可见炮火之激烈。

战斗中,七连连长阵亡,在临死前,他还说出了最后半句话:“保持七连荣誉。。”,这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中国军人为什么能打败有优势装备的美军的,靠的就是一口气,一个精神,一个视荣誉如生命的责任感,他们无不把自己的胜利与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幸福联系在一起,设想,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强大的动力。

这时,指导员在危急时刻进行战场动员:“共产党员们,党交给我们的阵地一寸都不能交给敌人。。。”这时一发炮弹打来,弹片正打中指导员的脸部,在他喊话的同时,就见两个战士正在捆手榴弹,他话还没喊完,就冲入敌阵,拉响了手榴弹。

这部影片的军事顾问,是一名参加过上甘岭战役的战士,名叫赵毛臣,所以,电影中的每个细节,都有故事原型,当时的战场上,可歌可泣的事迹实在是太多,他们都是无名英雄,所以,只能用某些镜头来描写。这一点在电影中是个特点,我后来看这个片子的感受最多的,也是这些细节,说导演有想法,也多在这些细节里。

后来,电影中描述八连要支援正在主峰上的七连,在走之前,师长亲自和八连连长张忠发交代战斗使命,很清楚地告诉了张忠发和观众,上甘岭后面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如果丢掉上甘岭主峰,那么会造成志愿军的全线溃退,后撤50华里。

在剧情中,能看出来师长对这个连的爱护和期望,而做为八连连长的张忠发是机枪射手出身,师长很了解,一看就是两人有不同寻常交情。

上了阵地后,发现阵地上剩下的七连已经不多,指导员还活着,当时已经被绷带包住了双眼,可还在阵地上摸着手榴弹准备战斗,听说八连来了,他被人搀扶着赶紧迎上去,他有一肚子话要说,但知道敌人马上又要进攻了,就赶紧交代情况。

刚交代完,敌人炮火就打来了,又一次的进攻开始了。这时张忠发随口说道:“孟指导员,你下去休息吧”。谁知孟指导员激动地说道:“我不能下去啊,我在阵地上可以出出主意,我们七连连长,一排长。。。我要给他们报仇我要报仇啊。。”正说着,一发炮弹又打来了,大家赶紧卧倒。张忠发一看这样,就喊道:“你应该相信我们!”

本来孟指导员想说什么,这一句话就哑口无言了,是啊,对同志的信任,也是那个时代的一种作风,两个人相争,如果一方说了这样的话,那另一方是无话可说的。孟指导员高举的双手只能放下来说:“是,是。。”这时,张忠发命令话务员向师部回话:“七连已经光荣地完成了任务,他们没有丢掉一寸土地,现在敌人又开始向我们进攻了。。。”孟指导员在被人搀扶着下去的路上,回耳听着这一句,才安然地下了阵地。这一点细节,也充分说明了志愿军战士,视荣誉高于一切的特点。

在后来的战斗中,志愿军以炮火先消灭敌人,坚守部队给炮兵指示位置,但后来,突然在关键的时候没有了炮击,这也揭示了朝鲜战争的一个事实,就是后勤补给问题,由于战线的拉长以及敌人的空袭,后勤补给非常困难,所以,整个朝鲜战争打得其实很不容易。

后来,张忠发让通信员告诉一排长:“没有炮火支援,也要把敌人打退!”。从这个细节也能看出来一个事实,当时我们部队的通信是很差的,通信一直是中国军队的软肋之一,通信基本要靠人来实施,就是后来的越南战争,也就是自卫反击战,我们也有通信不畅带来的问题。

在战斗中,危急时刻,张连长让战士抱着爆破桶冲入敌人的阵营,一挥手,就冲出去两个人,人就象是子弹,这和当时日本的神风特攻队形式上不同,性质上类似,后来的人们,也是对这个非议最大,认为朝鲜战争中,我们并没有打赢,而最多也就是个打平,中国人死得太多了。其实,他们没有看到,我们当时在那么艰苦的百废待兴的困难时期,武器装备又比敌人差的情况下出兵,如果做到胜利,也只能如此的情况。

而为了战略目的的需要,我们只能保证把敌人打退到三八线以南,而并不会付出更大的代价把敌人完全赶出去,这也就是很多人认为打平的原因。其实,美国人在二战后确定了霸主的地位,美国人的自信心是膨胀的,他们在一场没有胜利的战争中,是绝对不想善罢甘休的,我认为,中国人是打服了美国人的,美国人从上到下没有任何一个人后来认为能赢得战争。

就象是俩人打架,最后,打不赢就在别的问题上找面子,后来找了一圈都没找到面子,只能认栽了。可我们中国却有这么多的人认为没有打赢,真是可笑。

在战斗间隙时,一排长和战士毛四海聊天,说,如果哪位作家来这个阵地把素材搜集搜集写成小说,一定世界闻名。正说着,战斗又打响了。后来的战斗场面也很真实,敌人一次次地进攻,动用了坦克、飞机、火焰喷射器等等,最后,战斗到了肉搏阶段,美国大兵用火焰喷射器烧人,哈哈大笑的样子简直就是美国兵的特写。

战斗中,还能看到敌人的督战队用机枪射杀后退的美国兵的场面,美国兵大部分是用督战的方式来参战的,他们不明白为什么来朝鲜作战,不象中国军人明白是为了保家卫国。美国的机枪发出和中国机枪不同的声音,这点也很细腻。

在敌人炮火准备的时候,志愿军战士是从这个弹坑跳入那个弹坑的方法来躲避炮弹的,这也是战争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就是刚被炸完的弹坑,马上有第2颗炮弹炸到的几率很低,所以,志愿军总是跳入刚炸过的弹坑。中国人的智慧是突出的,中国人总能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从抗战时期的地雷战地道战,到抗美援朝中的坑道作战,再到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焦土作战,中国人都在战争中总结了不少作战方式,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是中国人最大的优点。

后来,张忠发简短做了战斗动员,命令把重机枪抬出来,他就象师长描述的那样,亲自操起重机枪射击。这时,一看连长上去了,通信员跑到步话员那说:“我们连长自己上去了” 。营长命令:“把他拉下来,全部撤入坑道。”

这时通信员说:“完了,这下我们八连要丢人了”。你看,依然是荣誉,这样的战士哪里去找,他们不是说:“好啊,不用打了,可以躲到坑道里去了”,而是说要丢人了。这样的军队能不赢得战争么?

张忠发听到通信员传达的命令后,严厉地对通信员说:“传错了命令我杀你的头”。通信员委屈地说:“没错连长没错”。张忠发冲部队喊道:“边打边撤,全部撤入坑道。”

其实,我倒现在都没理解的事是,坑道和主阵地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敌人占领了表面阵地后却无法攻占坑道?我虽然没理解,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之一。二战中,日本人在硫磺岛,狠不得把折钵山给挖空了,最后也被美国人全部消灭在岛上。

同样是美国人,却无法攻占中国军队坚守的上甘岭阵地,除了精神外,就是智慧,美国人比起由中国的精英领导下的新式军队,还是差了一个层次,中国人能因地制宜地打仗,他们会创造各种条件来进行斗争。坑道是结合了当时阵地战的需要进行的一种洞穴式的打法,后来我印象中在某些纪实文学中,有描述彭德怀最后结合坑道作战的战例研究了新的作战计划,要消灭更多的敌人。但,后来在板门店却签署了和平协议,彭德怀心里多少还是有点遗憾。

这也是当时的一种情况,美国人其实是越打越懊恼,他们评价韩战就是“漫长的战斗”,而中国人是越战越勇,在谈判的时候也在奋勇杀敌,对于此,如今的中国人也有很多人不理解,认为美国人的理念是文明的,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把人看得重,所以,他们会打败。而中国人这边在谈判,那边还一拨拨地往上冲,这简直是不可理解,所以他们会胜利。

其实,这种观点也是很可笑的,在战争中谁都是珍惜生命的,但为了战略目标,为了更高层次的和平,牺牲是无法避免的,并不会因为谁不珍惜生命就会成功。二战中的日本军人是由武士道精神武装起来的军人,他们视死为光荣,是为天皇尽忠,但最后却失败于珍惜生命的美国人,有可能还有些人会说,美国是经济大国,一个弹丸小国的实力当然比不上,可当时朝鲜战争中的中国,百废待兴,更是国力贫弱,但却能赢得战争,这是光能从不怕死来解释的么?

后来,张忠发带着部队进入了坑道,走在坑道里,到处都是或坐或卧的战士,能感觉到,气氛是很消极的,后来,七连孟指导员到处找张连长,明显地,一看到孟指导员,张忠发眉头一皱,其实,打仗战死都比面对人指责痛快。他上前扶住孟指导员,说我在这呢。孟指导员明显是想给张连长面子,说道:“这有人么?我们找个地方说”。可走到半道就控制不住了:“我交给你的阵地呢?”张忠发无言以对。“你不敢回答我”这时有伤员来拉孟指导员,“可耻啊!”又走了几步,他又回过头来喊道:“这阵地上有我们多少同志的鲜血啊!”

这时候战士们也都围了过来,喊道:“连长,让我们出去把阵地躲回来吧,就是拼死也比在这好受。。”张忠发说道:“喊什么,既然上级让我们撤下来,自然有撤下来的道理,这有什么好嚷的?”从这点可以看出,虽然不理解,但做为一个军人,服从命令,完全听从党指挥的信念还是第一的,没有因为任何的不情愿而违抗命令。

后来,敌人占领了表面阵地后,第二天向五圣山进攻,张忠发命令部队在坑道口用机枪杀伤敌人,其他阵地的友邻部队也从背后和侧翼给敌人重创,严重地打乱了敌人向五圣山的进攻,正是由此,师长觉得有必要让坑道的我军吸引迟滞美军,从而给后方囤积弹药争取时间,为大返攻做准备。这一情节中有个细节,战士们排着队在坑道口用机枪射击敌人,一个人倒下了再补上一个人,最后一个战士是毛四海,毛四海在本片中是个配角中的主要角色,对他的描述比其他战士多一些,他属于战斗力强的,枪打得准,他接手射击以后,就把美国的机枪手打跑了,这一细节也很有意思。

后来的最大问题是水的问题,为了支援坑道的同志,后勤补给动用了很多的人,不少人都牺牲在了支援的路上,我相信这是最真实的写照,其实,抗美援朝打的就是补给战,美国人把中国的进攻叫做“礼拜攻势”。中国的进攻只能坚持一个礼拜,然后攻势就会停下来等待补给。而美国人后期正是用了磁性战术,才给志愿军造成了很大的麻烦,这要归功于李奇微还算有些本事,是个会思考的指挥官。

当时,师长的炊事员都被派上去参加了支援队,其他同志都牺牲在路上了,只有他爬行着进入了坑道,一个苹果的故事,我们小时候听故事里讲过,就是抗美援朝的故事,这里,被编入了本片中,要不说任何一个情节和镜头,都有出处,这是本片有想法的原因。

炊事员老王给连长带来的一个苹果被伤员推回了连长这,连长命令,切成片,一人一片。最后,看着就剩下老王一个人才进入敌人的封锁,死去了那么多的人,张忠发让老王带话给师长:“以后再也不要送东西来了”。没想到师长斩钉截铁地说:“要送要送,要多送萝卜”。

后来,坑道部队在与外界隔缘的情况下,水一天比一天少,张忠发不止一次地派人去山下抢水,结果都死在了路上。我的一个同学说《上甘岭》电影里这一情节最假,抢水的战士,有探照灯照着却还在只顾灌水,那不死才怪。可我觉得,人有时候是木的,人有时候都是由于一时的疏忽送了命,这种情况常有,这也是战场的真实写照,同时,战士一看见水,先只顾喝水的情形,演得还是很到位的。

有天晚上,张忠发带领战士毛四海,你看,又是毛四海,出去端了一个碉堡的敌人。后来,这事被师长知道以后,大力表扬,指示他们说:“你们不要认为战果小,你们想,要是所有的坑道部队都象你们一样开展小部队活动,那我们每天会消灭他们多少呢?”。其实,这个事情也是根据当年的真实情况改编的,当年的真实情况是冷枪冷炮行动,因为我们的武器不如美国人的,经常你开一枪遭来对面美国人一顿火炮的烂打,所以,可见当时的战斗是很艰苦的。

可后来,这个事情被志愿军英雄张桃芳打破了,他用冷枪,也就是志愿军配发的水连珠步枪,射杀了几百个美国兵,后来,美国兵都知道志愿军的狙击手厉害,很少敢露头,后来,这个事迹在全志愿军推广,象张桃芳学习,开展冷枪消灭敌人的打法,后来的事实证明,冷枪冷炮的行动,确实杀伤了不少敌人,最大的功绩在于,给敌人心理上很大的影响。

在坑道中,志愿军战士逮到了一只松鼠,这只松鼠也是一种细节的描写,它为志愿军的坑道生活带来了点乐趣,最后有个情节,大家排队去喝从岩壁上一滴滴滴下来的水,因为有限,毛四海把自己那口水给了这只松鼠,可见,志愿军是文明的军队,他们不象当年守孤岛的日本军队,是文明思想武装起来的军队。

后来,终于等来了大返攻,但有一点我一直不太理解,以前的战争片中打仗,模式是,到了总攻的时间,人就象潮水般象上冲,不管有没有暗堡,就象是董存瑞里描写的一样,总攻开始了,董存瑞还在桥下凿墙,发现潮水般的战士们冲上来,被头顶上暗堡里的敌人成片地射杀,悲愤中,他义无返顾地举起炸药包,拉响了导火索。。。

本片中也是如此,总攻时,随着到达一号地区,到达二号地区的汇报,志愿军一直冲到了快到主峰顶,突然,一个暗火力点里的敌人开始射击,众人又被压制在下面。接连派了三个爆破组都没有成功。

这时给张忠发急的,象热锅上的蚂蚁一样,他的警卫员,杨德财,看他这样,说道:“连长,让我去吧”张忠发没想到:“你?”“我可以迂回上去”看张忠发还没说话,他又说到:“山顶上地形我熟,连长”。张忠发想了想说道:“你去吧”小杨放下了随身带的水壶,敬了个礼,转身就走,这时张忠发又给他叫了回来,小杨问:“还有什么指示连长”张忠发看了看小杨说道:“让毛四海掩护你”。

这一情节,今天看来有多么丰富的内涵,小杨是跟了张忠发很多年的警卫员,他们有深厚的情意,张忠发知道他一去很难回得来,所以,派最好的机枪射手掩护他,另外,小杨走的时候,什么都没想,能看出来,这就是普通战士的心理,他们都是第一直觉在完成任务,从来没想过生死问题,毕竟,战场上容不得儿女情长,容不得半点的犹豫。。。

小杨冲上去了,毛四海卧在一个低凹处开始掩护,第一梭子出去,毛四海就被打中了,小杨虽然年龄小,但一看就是个老兵,他很富有经验,第一梭子敌人的子弹打来,他就装死倒下去了,等毛四海吸引了敌人的子弹后,他一跃而起,又冲了上去,但,这一次又被打中了,两个人都付了伤,但毛四海强撑起来,又打了一梭子,但,很快又昏倒了,强撑着又起来了,一直到小杨冲到了碉堡口,把爆破筒插进了机枪射口,没走几步,爆破筒被里面的敌人扔了出来,小杨抓起来又插了进去,这时,他用自己的身体堵住了机枪射口。

这点不用我说,大家一定能看出来,原型就是黄继光,黄继光确实是上甘岭阵地涌现的众多英雄人物之一。虽然不太一样,但,改编的就是黄继光的故事无疑。

最后,毛四海在看到小杨成功地炸毁了地堡后,闭上了眼睛,这一点,又是志愿军的精神,最后一口气也要在完成任务后咽下去。

战后,师长在阵地上接见了主峰坑道的八连同志,当时,一个连就剩下了几个人,师长握手的时候,看了看张忠发身上斜挎的两个水壶,这时候,师长应该明白,小杨已经不在了,这时候,师长连长脸上,都没看出半点的悲哀,这也是战争的真实写照,在朝鲜战场上,毕竟死人太正常了。这也是战争最残酷的地方。

就象是七连给八连交接时一样,张忠发给新接任主峰阵地的连队介绍了主峰阵地,“一寸不少地交给你了。”

师长说:“赶快下去休息吧”,影片最后,八连的几个人走下阵地,在山下的一棵松树上,把那只他们逮到的松鼠放在了树干上,小松鼠一路爬上了树,很快就消失在树丛里。志愿军是军人,但他们是热爱和平的,对小动物的生命都很珍惜,你想他们是为什么而战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中华奥运英雄赞歌

全文共 222 字

+ 加入清单

1984年的枪声

在时间里游荡

使瞬间变成永恒

使昨天向今天延长

1984年许海峰的准星

变成2008郭文珺枪下的子弹

二十四年

国歌依旧唱响

2008第一金陈燮霞

举起中国队的希望

更有90后的龙清泉

举起未来的无限光芒

赛事还在继续

国旗依然飘扬

在汗水和青春下

奥林匹克精神熠熠闪光

可别忘了失意的眼泪

那里也有奔腾的刚强

那里也有奋斗的足迹

那里也有激昂的歌唱

难道仅仅为了

失去奖牌的感伤

就拒不承认

他们付出的血汗?

奥运

也是精神的赛场

在奖牌的光环下

人性的悲欢

在五环旗下同时闪亮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第四节:完整画好歌词这只凤

全文共 1432 字

+ 加入清单

我把好的歌词比喻一只凤,它给人飘逸、给人美丽、令人神往……歌词写成功了,凤就活了。如何画好这只“凤”?让我想起了戏剧的结构特点——起承转合,形象的说,结构时要做到凤头、虎背、熊腰、凤尾。歌词的结构方法,我也想了这样几个字——立稳凤头、托好凤身、护好凤尾。也叫“起点要高、发展要新、结束要精”。

立稳凤头(起点要高)这里主要是指确立好主题,写好开头两方面。我们创作不能随心所欲,想哪写哪,一开始就必须确立主题,我们要写什么内容,要表现什么思想,这是歌词成败的关键。譬如,你要写和平题材,就要在这个大的范围中寻找一个突破点,有人用和平鸽表现。有人用鲜花表现。有人用歌声表现。你用什么表现,怎样表现?这里,举一个我自己写歌词的例子,我一直想写一个达斡尔族人热爱新生活的歌词,想了很久,最终定为写“敖包会”,起名《欢乐的敖包会》。从哪入手呢?我在构思时决定从外向内写,从宏观向微观写。结果成功了。因此,要立好主题。说到这一点,还有写好开头的问题。歌词的开头一定要开门山,不能云遮雾罩。说开头难写,关键是要对歌词的特点把握的准。《欢乐的敖包会》的开头看起来很平常,你细细的琢磨就会觉得这个头开的很好——金马驹驮来流云一片/绣花袍落下彩云一片/小路上的姑娘和小伙/把美丽的夏日带到嫩江边。这样写开头自然流畅,主题一下就带了出来。托好凤身(发展要新)这里主要是讲,主题确立之后,要写好内容,表达好情感。也就是歌词的发展段落,它像凤的脊背和肚子,一定要有内容。写法要精心铺排、句句连贯、步步深入为高潮做好铺垫。事实上,一首歌词的中心,主要靠这一段完成。我们的歌词在这里要具体、鲜活、典型、动人。还要把情感写透。例如:《再见吧妈妈》这部分写的就很精彩——你不要悄悄的流泪/你不要把我牵挂/当 我从战场上凯旋归来/再来看望亲爱的妈妈。中间短短的四句,无论内容还是情感都表达的淋漓尽致,令人折服。可见,要想托稳凤身,写好中段的发展`很重要。《再见吧妈妈》这首歌的开头四句——再见吧妈妈,再见吧妈妈,军号已吹响,钢枪已擦亮,行装已背好,部队要出发。写的非常精彩,如果中间发展的不好,就像一个人得了大头病,发展的好,也像一个人一样,曲线就表现出来了。但是,也有这样的情况,前边的四句,接着就是副歌,这时,这前四句就包含了头和身两部分,更要合理布局。

护好凤尾(结束要精)我们在生活中常听到这样的话“脚底没鞋穷半截”,如果收不好歌词的尾,前面的一切都白费工。我这里说的是歌词要收的好、收的住,同时,还要有余音。一段体,最后两句很重要。两段体,副歌很重要。三段体,第三段很重要。但是,一般三段体,有时第三段是重复第一段,这时在不影响词格的情况下,要有飞来之笔。例如《血染的风采》——如果是这 样/ 你不要悲哀/共和国的旗帜上有我们血染的风采。每段八句歌词,这后两句收的真如飞来之笔,为这首歌画上了完美的句号。还有一首外国的歌词《鲜花与士兵》,是用咬尾的手法写的,一气呵成,如何结尾?给人留下悬念,但是你看——鲜花那里去了/鲜花被姑娘采去了/姑娘哪里去了/姑娘被小伙娶走了/小伙哪里去了/小伙到军营里当兵去了/军营的士兵哪里去了/军营的士兵到前线去了/前线的士兵哪里去了/前线的士兵到坟墓里去了/坟墓那里去了/坟墓被鲜花掩盖了。请注意,如果没有这后两句,我们是不是会认为是玩文字游戏,在耍贫嘴,可是“坟墓那里去了/坟墓被鲜花掩盖了。”的出现,简直是让人叫绝。凤凰的尾翼是最美的,歌词的结尾也应该如此!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