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参观九一八纪念馆有感作文【20篇】

浏览

922

作文

144

篇1: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观后感

全文共 938 字

+ 加入清单

早晨,我们先驱车去了扬州。在冶春茶社吃了早茶后,我们游览了春意盎然的瘦西湖。接着,我们来到南京,并住宿一晚。第二天,爸爸妈妈带我参观了总统府旧址、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和中山陵。行程虽然匆忙,但我收获颇丰。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大屠杀纪念馆,其全称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1937年,国民党蒋介石执政时,侵华日军因久攻南京都未成功,伤亡惨重,恼羞成怒,在最终攻下南京城后,便开始了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事件。这段历史,之前我并不知道。

在刚刚到达纪念馆时,就看见了入口处参观群众排起了长龙般的队伍,令人望而却步。我们也加入了队伍中。在排队缓慢的前进过程中,我陆陆续续地看到了几幅雕像,那些雕像有拼命躲避日军飞机轰炸的,有四处逃亡的,有受到日军侵害准备跳江自杀的,也有婴儿趴在妈妈的尸体上想要再吃一口奶的,……,看着这一个个雕像,真让我心潮澎湃、悲痛欲绝!不忍再看一眼。

走进纪念馆园区,抬头看见对面的大墙上醒目地写着“遇难者300,000人”,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啊,就连2010年上海世博园里参观人数最多的一天也只有40万人左右啦!

刚进入史料馆,就听到了一些枪炮声,并看到了一个个让人伤心、气愤的照片,还看到一幅幅惨不忍睹的油画,这些照片和油画都真实地记录着当年的真相。其中让我最生气的是侵华日军中的两个日本人,他们竟然每天都比谁杀的中国人多,真是毫无人性可言。

馆里还有一面墙,上面雕刻着一些遇难同胞的名字,至今还未刻完。看着这一个个名字,我的心被一次次震撼着,他们当年都是活生生的人啊。这场可恶的战争!

来到史料馆外,见一片宽阔的广场地上有许许多多的鹅卵石,却没有一个游客走在鹅卵石上面,也没有人弯腰拾起鹅卵石把玩。正当我疑惑不解时,爸爸说:“这里的每一粒鹅卵石就象征着一位遇难同胞,大家借此来缅怀他们。”原来如此。

那些侵华日军太残忍了,竟然做出了这种丧失天良的事!据说,至今还有许多国家的人们还不知道这件事呢!就连现在的一些日本人也在逃避,拒绝承认他们当年的罪行。这些都让我百思不解。

将要离开纪念馆的时候,我看到了许多用纸做成的和平鸽,象征我们中国人民是反对战争,追求和平的!我也是这么想的。

这次的清明节旅游,爸爸妈妈带我进行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对我的触动真的很大!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参观平津战役纪念馆有感

全文共 215 字

+ 加入清单

4月21日上午,凌研里社区组织社区党员及群众参观平津战役纪念馆

在观展的整个过程中,大家神情庄重,或注目凝视或由衷感叹,通过观看一段段历史文字、一张张珍贵图片、一件件先烈遗物,详细了解了平津战役的全部过程。一件件真实的展品、一段段感人的故事,颂扬着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也铭刻着革命前辈为创建新中国浴血奋战的丰功伟绩。

此次参观活动为社区的党员提供了难得的爱国主义教育机会,进一步增强了党员意识和宗旨意识,增强了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参观唐山地震纪念馆

全文共 1110 字

+ 加入清单

在未上大学之前在书本上常看到关于1976年发生在唐山的7.8级大地震,只看到过很少的几幅插图,场面惨烈,但也听说震后的唐山建设很好,经济发达。终于有幸来唐山上大学,一睹唐山的风采。大一的时候在学校组织下游览了唐山抗震纪念馆

那是去年的时候去的,大致忘了里面的布置情况,但那种感觉却记忆犹新——震撼,心痛,却又欣喜,振奋。震撼心痛的是我看到了关于更多的记录地震的场面,又了解了当时的真实概况。中国新华通讯社于一九七六年七月二十八日向全世界播发了以下消息:我国河北省冀东地区的唐山-丰南一带,7月28日3时42分发生强烈地震。天津、北京市也有较强震感。据我国地震台网测定,这次地震为7.5级…,中国在几天后再次公布了经过核定的地震震级:里氏7.8级。 唐山,一座上百万人口的工业城市,已经在一场没有预报的特大地震中夷成废墟。中国地震出版社出版的《地球的震撼》一书,公布了以下数字:死亡242769人,重伤164851人,轻伤544000人。我也看过冯小刚拍摄的电影《唐山大地震》,但我觉得再怎么拍也拍不出当时的真实悲惨场景。欣喜振奋的是唐山人民在震后没有被吓到,而是在这个近乎成为原始时代的废墟上团结一心进行了灾后重建工作。唐山人民在这片土地上付出了不懈的努力,将悲痛化为力量,“白天搞生产,晚上建家园”,终于在1986年唐山大地震10周年的时候,市区有98%的居民搬进了新房,1988年10月则全部迁入新居”。伟大的唐山人用10年建了一城,1986年7月28日,1万多名唐山各界人

士聚集在纪念碑广场举行唐山抗震10周年纪念大会,“正式宣告唐山重建基本结束”。而在1990年11月,唐山市政府因为震后重建工作而获得了联合国人居奖。这一奖项的获得给了唐山人民灾后重建工作的充分肯定。“唐山精神”因此也伴随着唐山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形成了。

然而这一系列的成就不仅是因为唐山人的勤劳与智慧,更是与党的正确领导是密不可分的。现在的唐山在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更是快速发展。唐山人正利用自己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一是区位优势,二是沿海优势,三是资源优势,四是产业基础优势,五是精神财富优势,快速成长着,也在努力打造着新优势,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新唐山。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我们不可避免自然灾害的袭击,但我们必须有面对灾后的勇气。中华儿女在这方面展示了大无畏的精神。面对灾难,我们全国军民一心,众志成城,不屈不挠,顽强拼搏,友爱互助,自强不息,让灾后的家园更加温暖美好。地震摧毁了我们的家园,却催不毁我们坚强的意志,抹杀不掉我们的智慧。唐山精神不仅是唐山精神,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我们将在这种精神的引领之下打造一个更加强大的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参观唐山纪念馆

全文共 866 字

+ 加入清单

唐山抗震纪念碑位于唐山市中心区文化路和新华道交叉口西南角,是在地震10周年建成的。它不仅是唐山的标志性建筑,更有着深邃的思想内涵――将人们对多年前抗震的纪念和新唐山的震中重生用建筑的语言表达了出来。

今年是唐山抗震40周年,8月8日,团区委组织团区委委员及部分团干部参观了唐山抗震纪念碑。大家全体肃立――向地震罹难的同胞和抗震救灾中捐躯的烈士们表示悼念,向崛起的唐山人民表示崇高的敬意。

在团区委书记同志的带领下,大家来到抗震纪念碑前,默默地诵读着碑文:主震方止,余震频仍,幸存者即奋挣扎之力,移伤残之躯,匍匐互救,以沫相濡,谱成一章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先人后己、公而忘私之共产主义壮曲悲歌。地震之后,党中央、国务院急电全国火速救援。十余万解放军星夜驰奔,首抵市区,舍死忘生,排险救人,清虚建房,功高盖世。五万名(来源: 114 )医护人员及干部民工运送物资,解民倒悬,救死扶伤,恩重如山。四面八方捐物赠款,数十万吨物资运达灾区,唐山人民安然度过缺粮断水之绝境。与此同时,中央慰问团亲临视察,省市党政领导现场指挥,诸如外转伤员、清尸防疫、通水供电、发放救济等迅即展开,步步奏捷。震后十天,铁路通车;未及一月,学校相继开学,工厂先后复产,商店次第开业;冬前,百余万间简易住房起于废墟,所有灾民无一冻馁;灾后,疾病减少,瘟疫未萌,堪称救灾史上之奇迹……经七年奋战,市区建成一千二百万平方米居民住宅,六百万平方米厂房及公用设施。震后新城,高楼林立,通衢如织,翠荫夹道,春光融融。广大农村也瓦舍清新,五谷丰登,山海辟利,百业俱兴。今日唐山,如劫后再生之凤凰,奋翅于冀东之沃野。抚今追昔,攸忽十年。此间一砖一石一草一木都宣示着如斯真理:中国共产党英明伟大,社会主义制度无比优越,人民解放军忠贞可靠,自主命运之人民不可折服……

参加纪念活动的同志默默地绕着纪念碑走了一周,认真地端详纪念碑上的抗震浮雕。参观结束后,大家纷纷表示将时刻以抗震英雄为楷模,号召全体团干部深入学习唐山抗震精神,发扬老一辈共产党员无私忘我的精神,为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参观九一八纪念馆有感

全文共 1886 字

+ 加入清单

4月20日,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邱老师的组织下,我有幸再次参观了“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通过讲解员的讲解和具体实物的参观,使我感触颇深。通过这种生动直观的爱国主义教育 ,使我深刻和具体的了解历史真相。让我真正的更加深刻的了解到过去的苦难和黑暗,通过这次学习,让我更加坚信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永恒不变的真理。”

走进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走进了那段中国人永志不忘的屈辱与抗争史。

1931年9月18日深夜,日本关东军自行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的一段铁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以此为借口突然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和沈阳城,从此开始了疯狂侵华战争。东三省上百万平方公里大好河山,在短短4个多月里全部沦丧,亿万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威胁。九一八事变标志着日本军国主义开始全面侵华,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局部抗战揭开了波澜壮阔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从这一天起,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一件件灭绝人寰的惨案,创下了一个个令整个人类至今毛骨悚然的罪恶记录。从这一天起,华夏儿女经受了5000多个只有仇恨没有眼泪的日日夜夜,整个中华大地遭受了史无前例的凌辱。”在博物馆序厅的长明灯周遭,用中、英、俄、日4种文字铭刻着这样的文字,整个设计宛如一座坟墓,埋葬着一段滔天的罪行。

整个纪念馆的设计,别有一番意义:从东北的沦陷到日本禽兽对中国人的屠杀和细菌试验,整个展道呈下坡设计,越走越阴暗;然后从东北抗联抗日,直至日本战犯被审判,展道呈上坡设计,越走越明亮。在馆内,我们见到了许多珍贵的图片资料及文物,还有一些场景的重现。一张张让人触目惊心的图片及一幕幕重现场景穿越时光隧道追溯历史,让人深思。印象中最震憾的是从抚顺万人坑运过来的一片二三十米见方的万人坑土壤,里面有几十具尸骨,其中有两具头骨被小日本的枪支打的枪眼历历在目,隐隐感觉到当时屠杀现场的悲壮和凄惨。还有一对尸骨,是一男一女紧紧相依,被日本鬼子残忍地活埋了,他们身上带的手铐脚缭虽然已经锈迹斑斑,但到现在,仍然带在他们身上,向后人诉说日本人的惨无人道??

侵略者的残暴引发的不是屈从而是仇恨,同志的鲜血唤起的不是消沉而是越发坚定的斗争。“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白桦林海里,莽莽雪原中,东北人民革命军的战士们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杨靖宇、赵尚志、马占山、赵一曼,这些英雄而传奇的名字,代表了用鲜血写成的中国抗战史上最为悲壮的一页。 一座由日本1450名战争遗孤自发捐建的铜质雕塑。雕塑的碑座上写着“感谢中国生父母碑”,雕塑中一对中国农民夫妇,领着一个日本男孩,母亲慈爱地俯视着孩子,孩子依恋地仰望着母亲。这是一幅流淌着中日两国血液的三口之家的真实写照———战争中的日本遗孤,受到了善良的中国农民的照料,后来大都成为两国友好的使者。

走出展厅,抬头仰望“九一八历史纪念馆”感想颇深,内心的愤怒已经不能在控制,一直抑制的情绪,已经难以控制,想着日本鬼子当年对中国人民的种种暴行,东北三省3000万同胞身陷水深火热之中,八十万平方公里的锦绣河山沦丧在日军的铁蹄之下?? 想起如今部分日本人回避这段侵华历史,大家的心情沉重无比。在愤慨中,我们更加怀念先烈们,一个个先烈的名字涌上心头,我们感激那些奋起反抗的人,我们纪念那些为国捐躯的人,在这张序列中,每一个人的

名字都不仅仅代表他自己,每一个的名字后面都立着很多人,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代表着中国亿万儿女。感动,二字在一次的在心中回荡,我相信只要我们中国人团结,便能够战胜一切,赢得世界的尊重。

灾难和耻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从灾难和耻辱中获取教训。我们绝不能忘记当年国土沦陷的惨痛历史,绝不能忘记国家落后分裂和对侵略者妥协退让的沉痛教训。强调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九一八不仅仅是国耻日,对于我们更应该是一个奋进的日子,我们应该正视自己的差距,学习他人的长处,努力发展自己,只有自己的实力强大了,祖国的实力强大了,我们才能保证不让我们的祖国再次遭受到像82年前的那场灾难一样的磨难,我们中国人才能扬眉吐气。

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82年了,但那段血的历史不容忘却。九一八事变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那就是“落后就要挨打”。今天我们纪念那场事变,就是要不忘国耻,奋发图强,坚定意志,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决不让悲剧重演。 在参观过程中,每一个人的心情都很沉重,很少有人说话。“九一八”事变过去整整80年,侵华日军的罪恶却不能伴随时间的流逝而被抹去,中华民族的心灵创伤是永远抚不平的!中华儿女要永远记得:勿忘历史;勿忘屈辱。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参观李大钊纪念馆有感

全文共 689 字

+ 加入清单

白色的墙柱,灰色的檐脊,正门上镶嵌着江泽民同志亲笔题写的馆名,庄严而肃穆。站在位于河北省乐亭县的李大钊纪念馆前,一种对伟人的敬仰与哀思油然而生。

李大钊纪念馆是李大钊同志的生平事迹展览馆,也是研究李大钊的中心。现已成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党史教育的重要基地。

沿着纪念馆的中轴线由南及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8根气势宏伟的功绩柱,展现了李大钊生平中的八大丰功伟绩。从馆前进入馆内要登上38级台阶,寓意了李大钊一生走过的38年红色人生历程。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纪念馆中悬挂着的著名对联,是对李大钊一生道德文章的写照。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勇往直前,矢志不渝,李大钊用自己毕生的言行,乃至鲜血和生命,擎起了共产主义的伟大红旗。

回望历史的岁月,从领导五四运动,到创建中国共产党;从领导北方工农运动,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李大钊的一生始终都在为寻求救国救民的革命真理而奋斗。即便后来被捕入狱,受尽折磨,李大钊始终“态度极其从容,毫不惊慌”。他的女儿李星华后来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沉着。他的内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在展馆中,一组大型浮雕引人驻足。当时,白色恐怖阴云密布,李大钊在受尽种种可怕的折磨之后,仍然英勇不屈、大义凛然。直至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与其他19位革命者慷慨赴难,用鲜血捍卫了革命的信仰。漫步雕塑前,如穿行在历史洪流中,令人震撼。

95年过去了,先驱手中革命的火种依然闪亮。一名在纪念馆参观的党员说,“先驱大钊前仆,千万党员后继。革命的精神,有后来者传承。”这样的理想信念正如当年李大钊所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辽沈战役纪念馆参观有感

全文共 814 字

+ 加入清单

二十一年前,我在锦州生活了三年,曾多次到《辽沈战役纪念馆参观。那时,也可能是因为年龄小的缘故,每次参观不过是匆匆忙忙浏览一下,而从未在我心灵深处有过过多的停留,也从未让我思索过----究竟应该铭记什么、感悟什么?

二十一年后故地重游,竟有一些熟悉、有一些陌生。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几块烈士名录墙,看着那一组数据,我手捂胸口——撼动人心呀!一个战役,竟有六万多条鲜活的生命悄然逝去,他们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在中国的历史上书写下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永远让后人不能忘怀的篇章。

今天,我重又走进纪念馆,在党旗的指引下,胸前佩戴着火红的党徽,不自觉的挺起了胸膛,站直了腰身,迈着坚毅的步伐,走上纪念馆的台阶。在将要踏上台阶的瞬间我迟疑了,我即将走过的仿佛不是石制的阶梯,而是六万多革命先烈用身体堆积的通往和平的通道,我的脚步轻柔起来,因为我怕——怕惊扰了长眠于此的烈士们的英灵……

进入纪念馆,我眼里映衬着的是庄严、是肃穆。战史馆、支前馆、英烈馆、全景画馆,仿佛中,我通过了时光隧道,穿越了时空来到那硝烟弥漫的战场,炮声隆隆,可两手空空,他手里还握着枪,眼睛还怒视着前方。我想喊,可我的声音怎比得上战士们冲锋的呐喊。52个日夜,成就了一个决定性战役的胜利。52个日夜,在新中国的历史画卷上落下重重的一笔。

坐在回程的大巴上,我思绪飞舞。是什么让他们这样义无反顾,是什么让他们不计报酬、不讲条件?又是什么让他们这样慷慨赴死?!是信念,是一个共产党的信念,他们用鲜血和生命向党和人民交了一份写满忠诚的答卷,他们用鲜血和生命履行了入党誓词里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誓言。

经过这个火红的七月,我的心灵得到一次净化、一次升华,我终于为自己的心灵找到停歇的港湾。错过战火连天的岁月是一种遗憾,生活在和平年代是一种幸运。我的心不再飘摇,我不知道是否能够用生命履行入党誓词,但我深信,我是社会的一份子,公司一员工,家庭一成员,爱不能用多少衡量,爱是付出,爱是奉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参观李大钊纪念馆作文

全文共 224 字

+ 加入清单

机电工程系全体党员老师及学生党员代表于23日到唐山乐亭李大钊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

正午时分从机电中心出发,历经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到达李大钊纪念馆。在解说员的带领下,参观了三个展馆,共九个专题,让每个人更加深入的了解了李大钊先生的求学经历,以及对革命事业做出的贡献。

这次参观学习,让所有人接受了党的洗礼,就是要认真学习李大钊那种为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踏实工作、矢志不渝的精神,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扎实做好本职工作,为学生的成长、学校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参观雷锋纪念馆有感

全文共 562 字

+ 加入清单

3月7日我第一次来到抚顺参观雷锋纪念馆,在这里我有机会全面完整地了解雷锋的先进事迹,深切地领悟雷锋精神。

大约一个多小时的行程,我们一行人便抵达雷锋纪念馆。馆内有好多雷锋生前的照片和生活用品。伴着解说员的讲解,那些黑白照片和破旧的生活用品仿佛把我们带回了雷锋时代。就是那样一个身高只有1米54的小个子军人,用他小小的身躯,撑起来一片充满爱与温暖的蓝天。用他有限的生命,对国家做出了无限的贡献。其中一张照片令我印象深刻,那是一张雷锋拿着手榴弹的照片,相信很多人从小就见过,但却未必清楚其中的故事。雷锋因为身高的限制,总也不能达到投掷手榴弹的标准要求,但是他没有就此放弃,而是每天刻苦练习,虚心跟战友们学习,练到最后手臂练筷子都拿不起来,终于付出有了回报,雷锋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投掷手榴弹任务。在这个和平年代,作为当代研究生,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知识和科学研究,雷锋的这种不畏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正是我们最最需要学习的。

学习雷锋精神不应只在三月,不应只流于表面形式,雷锋精神应该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在这个有些浮躁的社会,我们需要沉淀自己的心灵,透过浮华,直面人类最本真的个性。这个社会应该是充满爱的,人类应该是互相帮助互相依偎的,所以生活中,我们应时刻记得雷锋精神,不以善小而不为,让这个世界充满爱,我们的幸福感也将越来越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参观焦裕禄纪念馆有感

全文共 620 字

+ 加入清单

焦裕禄烈士纪念园里,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刘存长和县纪委副书记阎晓雷代表全体党员向焦裕禄同志的陵墓敬献花篮,全体党员鞠躬致敬,深切缅怀为破解兰考“三害”而奉献毕生心血的焦裕禄烈士。

在焦裕禄烈士的陵墓前,面对鲜红的党旗,县纪委全体党员干部们庄严举起右手,重温入党誓词,激励自己牢记党的宗旨,永葆先进本色,在今后的工作中继承和发扬“焦裕禄精神”。

瞻仰焦裕禄烈士陵墓之后,大家参观了焦裕禄同志纪念馆,观看了焦裕禄同志生前工作和生活图片,缅怀焦裕禄同志光辉的一生。

一张张珍贵的历史图片,生动的重现了焦裕禄同志当年访贫问苦、带领群众同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场面,真实反映了焦裕禄同志艰苦奋斗、勤政为民的感人事迹,再现了“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的高大形象。

牢记焦裕禄同志制定的“干部十不准”

短短几十分钟的参观,大家的思路跨越了焦裕禄同志平凡而伟大的风雨历程,重温了焦裕禄同志的感人事迹,都被焦裕禄同志忠心耿耿地为党为人民工作的革命精神深深地吸引和感动。

焦裕禄同志在1963 年春亲手栽种的泡桐如今已经长成参天大树,这是一棵长在人民心中的树,是焦裕禄精神的化身。徘徊树下,仰望焦桐,如一座挺拔的精神坐标,看似无语,却带给县纪委全体党员们深深的思考。

参观结束后,大家纷纷表示,要以焦裕禄同志为榜样,深入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的为民情怀、崇高品格和无私奉献精神,坚定理想信念,模范践行合格党员的标准,主动作为、积极奉献、创先争优,努力开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新局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党员参观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有感

全文共 486 字

+ 加入清单

为缅怀革命先烈,更好地激励后人,9月8日下午,徐家镇机关干部及部分离退休老干部一行50余人,走进威海石山红色教育基地,重温革命革命英雄事迹,接受红色教育的洗礼。

勇士纪念馆分为上下两层,建筑面积1585平米,馆内分5个展示区域,分别展示胶东抗战简史、日寇制造马石山惨案的罪行、马石山十勇士及其他英雄群体舍生取义救民众的英雄事迹、军民血肉相连同生死的事迹和缅怀先烈内容。大家满怀敬仰之情,认真倾听工作人员讲解十勇士的英雄事迹,详细观看展出的每幅图片和展品。

随后,正青年学习小组成员、中年干部、离退休老干部分别向革命烈士英明录纪念碑敬献鲜花、鞠躬行礼。怀着对英雄的八路军战士满怀敬仰,对惨遭杀害的无辜百姓满怀沉痛,对残忍的侵略者满怀仇恨,大家纷纷表示,一定要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牢固树立爱党、爱国、爱岗的理念,牢固树立责任感和担当意识,积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贡献。

看得见多远的过去,就能走得向多远的未来。铭记战争的残酷,才能更加珍惜当下的和平。我们将以史为鉴,居安思危,继承发扬“马石山十勇士”舍生为民、大爱无私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参观雷锋纪念馆作文

全文共 364 字

+ 加入清单

我和我的同学参观雷锋纪念馆。虽然,我以前去过,但这一次似乎比以前更有意义了。

我们从雷锋公园正门进入,顺着小径,来到了雷锋纪念馆。步入门口大厅,尽管很明亮,但周围静悄悄的,房间顶部有几颗红星,周围是绿色的墙。大厅中用汉白玉雕塑的雷锋塑像,塑像前摆放着鲜花,花儿静悄悄地躺在包花纸上。听讲解员说,雷锋出生在一个百姓贫苦,到处充满邪恶的旧社会。

家人因种种原因离开了他,不满10岁的雷锋就成了孤儿。解放后,是党把他送到一所小学。他对敌人的仇恨和对党、毛主席的无限热爱,在为人民服务中实现了。雷锋在日记中写道: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是的,在他22年短暂的生命里他的确做到了!我为他生活和工作在我的故乡,为我的故乡——抚顺有这样一个好人而感到骄傲、自豪!

[参观雷锋纪念馆作文两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参观南湖革命纪念馆有感作文600字

全文共 558 字

+ 加入清单

周末,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跟着妈妈来到了南湖革命纪念馆。到达目的地时,只见新馆矗立在我们面前,宏伟壮观。我猛一抬头,“南湖革命纪念馆”七个熠熠生辉的金色大字令我肃然起敬。

整个纪念馆一共分为三层。刚踏进大门,一艘红船立刻映入了我的眼帘。妈妈告诉我说:“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的地方。”我听了觉得很震撼,为什么会议不是在高楼大厦的会议室举行,而是在一艘小船上召开呢?为了留念,我在红船前面拍了照。

看完了红船,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往里走,一副栩栩如生的图画吸引了我的眼球。妈妈告诉我:“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虎门硝烟。”只见林则徐站在硝烟台上,指挥着民工们硝烟。他们有的拿着大篓子,正在往硝烟池里倾倒鸦片;有的手持硝烟棒,正在敲打鸦片;还有的把硝烟棒高高举起,仿佛在说:“中国人是不可以被欺辱的!”。

来到二楼,瞧!那儿陈列着1921年的嘉兴火车站模型,只见小火车拉响汽笛,发出“呜……。嘟……”的响声,阵阵浓烟从排气管里蜂拥而出。若你长时间盯着它看,会感觉小火车正在飞速行驶呢。

不知不觉中,我们又参观了三楼的展厅,一幅幅珍贵的照片,一篇篇翔实的史料,一件件先烈的遗物,都让我感概万千。

这次旅行,让我很难忘,因为它让我认识了很多英雄人物,并学习到了他们宝贵的品质。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一定要发奋学习,做一位合格的小公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参观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作文800字

全文共 955 字

+ 加入清单

在风景秀丽、历史悠久的鼓山脚下,有一座弘扬革命精神、被后人永远传颂的纪念馆——福建革命历史纪念馆。

在一次爬完鼓山后,我参观了这座雄伟的革命历史纪念馆,参观了先烈们的历史足迹,感受红色文化,学习革命先烈的优良传统。

一进大门,眼前便被一座巨大的铜雕——《奋斗》所吸引。这座铜雕由星与人组成:星未完形,亦如山、如剑、如闪电;人物以工农兵为主体的10位革命群像,以勇往直前的造型、刚毅坚强的神态,表现出福建人民坚强不屈、团结奋斗、追求幸福的革命精神。看!最中间的那位妇女挥扬着坚硬的右臂,硬朗的身子摆脱了柔弱女子形象的束缚,那动作、那神态,表达了她对旧势力的憎恶,对幸福的渴望。她像是在号召大家为人民自己的命运搏斗,为中国的未来搏斗。她的右边是一位袒露胸膛的铁汉,正拔起身后的大刀,向着旧势力砍去。前面的战士吹着冲锋号,后面的战士挺着长枪。在勇士们的身后,是伟大劳动人民凝成的大靠山。正是这些伟大的劳动人民作后盾,才会有革命的胜利、全国的幸福。

穿过大门,走进侧面的展厅,便看到许多历史文物:各个时代的军装、水壶、口杯、子弹、武器,还有董存瑞、雷锋、刘胡兰、罗盛教等革命先辈的瓷器像。不过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那“留在叶飞体内的子弹”:1933年冬,叶飞在闽东福安狮子头渡口客店与地下党接头时,突遭敌人袭击,身中数弹,其中一颗子弹留在他胸部直到1999年逝世时才取出。叶飞先辈这种不畏牺牲的精神以及他顽强的意志令我钦佩。

从侧面展厅出来,顺着楼梯而上,看见了一幅幅激烈厮杀的图画,尤其是那《解放福建》,生动艺术地再现了1949年解放福州、厦门海陆战争的激烈战斗场面,在枪林弹雨之中,是解放军们用血肉之躯迎来了解放!再看那墙上的鸦片战争简介,当年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又浮现在我脑海里:几十箱鸦片在林则徐的指挥下销毁,人民在一旁欢呼……除了鸦片战争,墙上也展现出了“黄花岗烈士中的福州十杰”、“开展统战策反的人物”、“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对领导人”、“建立苏维埃政府专区”“福建历年将领长廊”……

“要走啦”!耳边响起了父母的催促声。当我恋恋不舍地离开时,我想:没有革命,没有那些革命烈士,就没有今天的和谐、先进。我们在优裕的环境下生活时也要时时刻刻记得:革命先辈在战火硝烟中奋勇直前、无私无畏、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参观红色纪念馆观后感1000字

全文共 1008 字

+ 加入清单

7月6日清晨,大雨如注,我们小记者团在《关心下一代》周报编辑叔叔和阿姨的带领下,坐车去参观雨花台纪念馆和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当我们到达雨花台纪念馆时,雨渐渐小了,淅淅沥沥。空气中笼罩着一种哀伤的氛围。

我们下了车,只见雨花台纪念馆是一座松柏环绕的山冈,高约100米,长约3。5千米,顶部呈平台状,有三个紧紧相依的山冈组成,显得庄严肃穆,安详厚重。

走进雨花台纪念馆,首先引入眼帘的是正对着的两块竖立的石板,一前一后,分别刻着《国歌》和《国际歌》。《国际歌》歌词雕刻了五个国家的语言。《国际歌》石板两旁又各刻着一位男子和一位女子,像一对天使维护着国际和平。

继续向前走,来到纪念碑脚下,两边的石梯中间,用花朵摆出了“不忘初心”这四个字。走上100级的石梯,我们来到纪念碑旁,它坐落在主峰峰顶,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纪念碑高42。3米,碑体是方形,宽7米,厚5米,正面镌刻邓小平手书“雨花台烈士纪念碑”八个金字。碑前列有烈士铜像,高5。5米,代表着所有的战士,名为“宁死不屈”。走近他们,我似乎能听到他们血战沙场的呼号,似乎能看见他们冲锋陷阵的身影,似乎触摸到他们那颗赤诚的爱国心……不知何时,铜像肩上神奇地站着一只刚刚飞来的和平鸽,它仰望着蓝天,像一个高傲的将士。

随后,我们给烈士送上花圈,低头默哀,再绕纪念碑一周,往回走,又走进了纪念馆。

一进去,“信仰的力量”这五个大红字就展现在眼前,下面,“雨花烈士生平事迹展”这几个字金光闪闪。纪念馆内分十个展厅,按四个历史时期陈列了牺牲在雨花台及南京地区的127位烈士的珍贵史料,展出了许多照片、文物、图画、浮雕……有的烈士才十几岁,就壮烈牺牲了;有的战士们抱着枪冲向敌人,丝毫不惧怕任何的危险;那些破旧的遗物深深地钻进了我的心……让我们将“弘扬先烈精神,献身四化大业”作永远的行动指南,奋斗目标。

午餐过后,我们坐车前往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来到馆内,看到那一幅幅雕塑,那一具具尸骨,刺痛着我的心,我们的同胞饱受着欺凌,我们崇敬的战士们正在血战,我心中燃起了愤怒的火焰,恨不得将日本夷为平地。

这次参观让我深深震撼,战士们为国献身的精神深深感染着我,他们虽然壮烈牺牲了,但他们舍生忘死的精神永远鼓舞着我们前进。“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如果要让祖国不受侵略,我们就要铭记历史,努力奋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参观九一八纪念馆有感

全文共 1108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9月18日,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74周年纪念日。

1931年9月18日深夜,日本关东军自行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的一段铁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以此为借口突然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和沈阳城,从此开始了疯狂侵华战争。东三省上百万平方公里大好河山,在短短4个多月里全部沦丧,亿万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威胁。九一八事变标志着日本军国主义开始全面侵华,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局部抗战揭开了波澜壮阔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在国难当头之际,中国共产党以坚定意志和模范行动,成为凝聚民族力量、挽救民族危亡的坚强鼓舞者和组织者,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吹响了救亡图存的第一声号角,举起了全民抗战的第一面旗帜。在东北国土陷落、敌我实力悬殊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创建了敌后武装,在白山黑水间艰难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并向东北派出大批干部,组建东北抗日联军,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抗战长达14年,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杨靖宇、赵尚志、李兆麟、周保中、赵一曼等一大批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为此英勇献身。正是在中国共产党救亡图存、全民抗战的号召下,中华儿女迅速动员和武装起来,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同仇敌忾,共赴国难。

1931年9月18日是中华民族的国耻日。我们绝不能忘记当年国土沦陷的惨痛历史,绝不能忘记国家落后分裂和对侵略者妥协退让的沉痛教训。国难当头,全民奋起。在那段血与火的岁月中,中华民族觉醒了。从那时起开始的抗日战争,鲜明地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品格、民族团结意识、民族英雄气概、民族自强信念、民族创造精神和民族奉献精神。正是这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始终鼓舞着中国人民誓死抗争,直至夺取抗战的辉煌胜利,并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纪念九一八事变,就是要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我们要把抗日战争给予我们的丰富经验和重要启示,转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实际行动。要坚定不移地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要坚定不移地巩固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要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积极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要坚定不移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九一八事变是一小撮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策划和制造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也使日本人民深受其害。这段历史不能忘却,更不容篡改和抹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强调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

全文共 228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妈妈带我来到革命圣地延安。我在汽车上看到了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因为时间紧促,我们只去了王家坪革命纪念馆

到了纪念馆,我们看到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照片和革命先烈们在延安13年的生活、战斗用过的东西。看见这些简陋的房间,破旧的生活用品及他们穿过的粗布衣服,真是难以想象,他们是在多么恶劣的环境下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日本鬼子和国民党反动派,换来了我们的幸福生活。

经过这次红色教育,使我明白了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所以我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了报效祖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2024年参观郭永怀纪念馆

全文共 7050 字

+ 加入清单

郭永怀是唯一一位为中国核弹,氢弹和卫星实验工作均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在中国开始研制核武器时,他负责动力项目研究。提出了“铁条包布”的设计思想。为核武器真正武器化做出贡献。

1956年年底,刚刚成立几个月的力学研究所迅速发展为全国力学研究中心。不久,郭永怀受命出任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195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建了化学物理系,郭永怀出任首任系主任。这期间,郭永怀创办了《力学学报》和《力学译丛》,并亲任主编,翻译出版了《流体力学概论》等多部学术名著,先后开展了新兴的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电磁流体力学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其成果不断引起国际科学界瞩目。

在中科院组织的星际航行座谈会上,郭永怀提出我国要发展航天事业,并就运载工具、推进技术等问题发表了许多重要见解。不久,他当选为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

1965年,我国将研制发射地球卫星提到议事日程上来,郭永怀负责人造地球卫星设计院的领导工作。

郭永怀还负责指导反潜核武器的水中爆炸力学和水洞力学等相关技术的研究工作。此外,在潜-地导弹、地对空导弹、氢氧火箭发动机和反导弹系统的研究试验中,他都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郭永怀的努力下, 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郭永怀牺牲的第二十二天,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获得了成功!

攻克“突破声障”的理论堡垒

1908年,莱特兄弟实现了人类飞行的梦想。到三四十年代,飞机平均时速达到了三四百公里,人们正在为进一步提高飞行速度而奋斗。这是航空发展史上第二个里程碑。为了提高飞行速度,在技术上遇到了极大的困难,也就是说,当飞机以接近于声速的速度飞行时,阻力剧增,升力骤降,头重尾轻,舵面失灵,甚至机翼、机身发生强烈振动。因此,跨声速流是当时摆在力学家和航空工程师面前的一个艰巨课题。人们形象地称这一难题为“声障”。

在理论上进行研究也有很大困难。一方面,在跨声速范围内,即使是薄翼和细长体,线性化理论不再适用,必须考虑非线性效应;另一方面,由于出现兼有亚声速与超声速区域的混合流动,必须发展混合型方程的理论,尤其是当来流速度超过某一临界值以后,会出现激波,所以,在流场中存在着未知的间断面,通过该间断面,物理量的变化是不连续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冯卡门领导下,有一批科学家聚集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古根海姆航空实验室为攻克这个堡垒进行了大量艰苦的研究工作。其中,郭永怀在跨声速领域的理论研究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

郭永怀对跨声速流动不连续解的研究不仅在数学上有创见,即采用了渐近分析方法来克服超几何级数收敛缓慢的困难,更重要的是,他与钱学森一起,在《可压缩流体二维无旋亚声速和超声速混合型流动和上临界马赫数》一文中提出了所谓“上临界马赫数”的概念,回答了机翼上何时会出现激波这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尽管人们当时凭直觉已经意识到激波的出现是气动特性改变的主要原因,但起初往往只注意下临界马赫数(即流场中第一次出现声速的飞行马赫数)这个参数。郭永怀的连续解说明,即使飞行速度超过了下临界马赫数,在理论上连续解依然可能存在,只有当飞行马赫数超过了上临界马赫数(即流场中第一次出现极限线的马赫数)时才会出现激波。这时等熵流动条件破环,流动出现分离与旋涡,流体的一部分机械能转变为热能。所有这些因素都会严重地改变流场与气动特性。所以,真正有实际意义的是上临界马赫数,而不是下临界马赫数。这是一个重大的发现。郭永怀还进一步用稳定性理论解释实际临界马赫数会介于上下临界马赫数之间的原因,这也是对高性能气动外型的设计的先驱性工作。

郭永怀对激波与边界层相互作用的研究回答了激波是怎样影响翼剖面气动特性的这个重要问题。在这一时期,已有的简化模型只在速度型上逐步接近实际,但均未考虑粘性效应,所以至多给出定性结果。郭永怀用两种不同途径直接考虑了弱激波从平板边界层的反射,得到了平板上压力分布、流线曲率、分离点等物理量的变化规律,包括层流与湍流边界层的情况。他的结论同里普曼的实验结果十分一致。这对于机翼上出现激波后,气动特性的变化的分析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发展奇异摄动理论

在20世纪40年代,由于计算机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而在流体力学中只有罕见的几个准确解,所以,寻求物理问题的近似解析解颇受青睐。摄动理论就是求物理问题近似解的一种有效手段,所以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但是,在应用摄动法时,所得到的解往往不是在整个区域中一致有效的。为了克服这一困难,奇异摄动理论应运而生,奇异摄动理论最常用的两个方法是匹配渐近展开法和变形坐标法。郭永怀在这两个方面都有贡献。实际上,1904年,普朗特提出的边界层理论是匹配方法的雏型,它来自物理上的直觉。后来经过包括郭永怀在内的许多科学家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将这类方法系统化、数学化,直到范戴克提出匹配原理以后,才真正上升为比较完整的理论。郭永怀还推广了庞加莱的变形参数法和莱特希尔的变形坐标法,使它对于一阶方程即使是非线性的情况也适用。他还将边界层方法同变形坐标法结合起来,以消除边界层前缘的奇异性。钱学森于1955年在《应用力学进展》的一文中将这种方法命名为PLK方法(庞加莱、莱特希尔、郭永怀)。在郭永怀的《关于中等雷诺数下不可压缩粘性流体绕平板的流动》一文中,不仅克服了前缘奇异性的困难,给出了有限长度平板二阶阻力公式,使适用范围扩展到Re=15左右,而且准确地描述了平板前缘附近缓慢流动的流场特性。PLK方法在力学和其他学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在,摄动理论成为比较完整和系统的学科,郭永怀则是这门学科最重要的十几位理论奠基人之一。

郭永怀不仅是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家,而且是一代应用数学大师。将工程科学与数学紧密结合是他进行力学研究的风格。这种风格主要体现为:

1、从事力学研究,选题必须有比较明确的(包括远期的)应用背景。力学研究既不能象纯粹数学那样只用演绎的方法进行工作,也不能局限于非常具体的技术问题,必须将实践上升为理论,从中发现规律性的东西。

2、在大量观察与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对问题物理机制进行分析,提炼出既反映现象本质,又便于数学分析的简化力学模型。

3、采用一切现有的有效数学手段,将问题求解到尽可能彻底的地步,在必要时,要研究与发展新的数学方法,以满足工程需要。

4、对分析结果进行物理解释,揭示规律,并同实验与现场观测作比较。

郭永怀的这种学术风格可以追溯到著名的德国哥廷根学派。高斯不仅是大数学家,而且是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本世纪初,哥廷根大学应用力学系是数学家克莱因)创立的。普朗特在那里提出了边界层与升力线理论。普朗特的学生冯卡门将这种风格带到了加州理工学院。而郭永怀凭着他坚实的数学物理基础,将这种结合提高到了非常完美的程度,并给我国的力学界、应用数学界以深远的影响。

开拓我国的近代力学事业

50年代,由于航天技术的迅速发展,促进了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的发展。1957年,郭永怀在《现代空气动力学问题》的报告中,指出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应该是我国随后一个时期的重点研究方向。他和钱学森极力倡导在国内开展高速、超高速空气动力学、电磁流体力学和爆炸力学等新兴学科的研究。为了将这些领域的研究铺开,他在北京组织了高超声速讨论班,研究探讨了许多前沿领域的重大课题,对我国高速飞行器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0世纪中叶,由于能源危机迫在眉睫和高速流动中电离现象的出现,磁流体这门新学科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郭永怀抓住这一苗头,于1961年在力学所筹建并领导了磁流体力学研究室。他为这个室选定了三大研究课题:磁流体和等离子体稳定性;磁流体直接发电;同位素的电磁分离。他还以敏锐的眼光指出磁流体发电原理应当和原子能技术结合起来。这是很富有创造性的思想。60年代初,郭永怀指出了爆炸力学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并负责指导力学所爆炸力学室。他组织制定了第一个全国性的有关爆炸力学的规划,在爆炸力学的民用和国防应用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意见。这一时期,郭永怀还担任了核防护新技术领导小组副组长,并直接指导完成了《三峡水坝抗核爆炸模拟实验中相似关系换算》的技术报告。

郭永怀异常重视实验研究和实验设备的建设。为了在“一穷二白”的状况下开展力学实验研究,他提出了搞实验要符合我国国情的思想。他说:“就象高能物理研究那样,我们不能搞昂贵的大型高能加速器,但可以用小型设备来观测宇宙线;我们搞气动力的,不能一上来就搞大型风洞,而搞激波管和激波风洞却是力所能及的捷径。”他十年如一日,大抓这两项设备的建设。在他负责我国制导规划研究期间,他又亲自领导了电弧风洞、弹道靶和高温激波管的筹建工作。这些实验设备不仅为基础研究和国防任务提供了大量可靠数据,而且为国内建设同类设备提供了经验,同时还培养了一批专门人才。

郭永怀一直是力学研究所的主要学术领导人。他不仅在筹建研究室、培养人才、建设实验设备、规划研究方向、指导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而且还身体力行,参与许多具体课题的研究。他在高超声速讨论班上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和精辟见解。他认为:当飞行马赫数超过5以后,介质的动能足以激发分子内部自由度,因此必须考虑振动松弛、离解与复合、电离与中和化学反应等效应的影响;在计算高超声速无粘流体绕钝体的流动时,最关心的是物面上的物理量,因此应当正确分析激波层中物面附近(而不是激波附近)物理量的数量级关系。1961年,他指出:对于钝体绕流,在一定条件下,后身流场中会产生“悬挂”激波。他还提出了小钝锥熵层分析方法,解释了压力过度膨胀和回升现象。他还为寻求确定激波形状的简易方法进行了探索。1964年,他提出云粒子侵蚀课题。日后的发展证明,云粒子侵蚀是实现全天候攻击与突防和反弹道导弹必须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此外,郭永怀还提出要研究电磁波和等离子体鞘套与尾迹中的流动之间的相互作用。

郭永怀是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他和钱学森、周培源、钱伟长等一道,规划了我国高等学校力学专业的设置。他和力学家们运筹帷幄,认真研究了近代力学的发展方向,制定了学科的近期发展规划和远期奋斗目标,使我国力学学科的面貌大为改观,特别是近代力学科学一起步就有很高的基准,只短短的几年功夫,在某些方面就已接近于世界先进水平。

辛勤培养科技人才

早在回国以前,郭永怀就同谈镐生探讨过回国后如何培养力学人才的问题。回国后,他始终把培养科技人才当作头等大事来抓。

1956年,我国恢复建立研究生制度。郭永怀积极筹划力学所的研究生培养。在第一批招生中,他一人就带了5名研究生,以后又亲自带过几批。他主张:培养人才要“言教、身教,以身教为主”。在教学和科研中,他自己做表率,经常同年轻人一道解决一个个具体的技术问题。在培养研究生和助手时,他注重使他们在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两个方面都得到提高。他对年轻人的指导和帮助是启发式的、循序渐进的,重点强调掌握科研方法,提高科研本领,而不仅仅是解决某些具体问题。在他的培养下,研究生中有不少已成为所级学术领导人或博士研究生的导师。

1957年,郭永怀和钱伟长组织并领导了清华大学力学研究班。他除负责研究班的日常组织工作外,还亲自执教,讲授流体力学概论。开课前,他把辅导教员找来,亲自带领他们到有关高等院校的实验室参观,对一些关键问题给予一些启示,再让他们为课程安排一个实验计划,使这门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临毕业前,郭永怀亲自指导安排学员们的毕业论文题目,并设法每周都同辅导教员和学员碰头,了解进展情况,帮助解决问题。清华大学力学研究班前后共办了三届,毕业生达290多名。现在这些学员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各个部门,特别是在国防科研单位和重点院校的力学系或力学专业教研室,他们起着顶梁柱的作用。

郭永怀在培养人才方面不遗余力。1958年,他兼任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物理系主任和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教授,讲授高速边界层。执教中,每堂课都凝结了他的心血。他评论和分析学者们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使初入门的研究人员都深受启发,甚至终生受用。在讲到求解各种形式的NS方程时,他总是眉飞色舞,侃侃而谈,指出采用什么样的变换有希望获得成功,走哪一条路是徒劳的,会遇到什么问题,症结何在。凡听过他课的人都感到回味无穷。陆士嘉也常常赶来听郭永怀的讲课。她当时曾评价说:“只有他能讲得这样传神。”

郭永怀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他将自己比作一颗石子,甘愿为青年人的成长铺路。他深感大批培养优秀人才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培养学术接班人这一艰巨任务在他的工作安排上占有突出的地位。他的一言一行都体现了这一点。1961年,他曾写道:“当前的打算是早日培养一批骨干力量,慢慢形成一支专业队伍。”随后他欣慰地说:“由于几年的工作,已经见到效果。”

献身我国的核武器事业

1960年5月,郭永怀被调到核武器研究院(九院),并兼任该院副院长。他在处理好力学所日常工作的同时,把大量精力花费在研制核武器这项对我国政治、国防和科技发展有重大意义的事业中。在原子弹研制初期,郭永怀主要负责力学方面的领导工作。

在原子弹理论探索阶段,郭永怀对一些关键问题的解决作出了重大贡献。例如,当时在第一颗原子弹采取什么样的引爆方式上存在不同意见,郭永怀通过比较两者的优劣,大力支持“争取高的,准备低的”的方针,即以较高级的“内爆法”作为主攻方向。又如,在炸药爆轰波的理论计算上,郭永怀正确地提出用一维特征线法进行,解决了一大批理论和技术难题。为了使大家了解爆轰学,郭永怀还亲自讲授了爆炸力学。

在爆轰物理试验过程中,郭永怀经常深入试验现场,指导工作并协助开展试验。当时,为确定原子弹爆轰聚焦技术方案,争论是很热烈的。年轻的物理学家陈能宽提出了一个难度和风险都很大、但却能少走弯路的聚焦方案。许多人对此持怀疑态度。郭永怀从力学角度反复估算,大胆支持采纳这个方案。为了配合爆轰试验,郭永怀还指导设计部人员进行不同试验元件的结构设计,使爆轰试验得以顺利进行。

郭永怀十分重视并经常在九院的会议上反复强调核弹的武器化和系列化,指出要努力做好核武器的后期发展工作。在此后的进程中,他一直负责总体结构设计、外型设计以及环境模拟实验的指导与把关。他很早就安排了一系列与武器化有关的预研课题,包括结构设计、外型设计、飞行弹道、物理引信、环境试验项目与设备等。在弹体结构设计中,郭永怀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设想,包括薄壳结构、通用核航弹等。它们都在后来的工作中逐步得以实施,对核武器的轻型化、实战化和系列化以及新原理实验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环境试验方面,郭永怀在建立我国核武器环境试验设备及分析研究上起了主导作用。他从技术人员的配备、课题的安排、试验项目的确定和试验设备的筹建等多方面入手,使我国有了一整套大型、精密、试验范围较广的设备,包括冲击、噪声、振动、过载、温湿度、霉菌、盐雾的组合试验设备和大型离心试验机等。他还亲自出马,找有关单位协商研制专门设备。

郭永怀的科研眼光长远,在他心中始终装着武器化阶段的长远计划。他提出动态环境试验要开展随机振动、高速冲击和噪声试验。为了提高核武器的适应性,他提出开展拓宽温度试验。九院当时分工不分家,郭永怀的注意力也常常超出力学领域之外。他特别关心“安全论证”课题的研究。“安全论证”就是研究当飞机投下核武器后,能否以及怎样安全躲过光辐射、冲击波的威胁。为了保证绝对安全,郭永怀极力主张理论计算与模型空投试验结合进行。为此他还亲自过问并参与计算核航弹和氢弹空投过程中的飞行弹道、伞-弹弹道特性。在他的倡导下,经过严格的计算与分析,每次核试验飞机都安全返航。

郭永怀参加了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以后又参加了核航弹、氢弹和导弹核武器试验。他对我国核武器事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例如,他对核武器系列化发展提出许多建议和设想;他指导进行了反潜核武器的水中爆炸力学研究、水洞试验以及调研工作;对研究发展潜地导弹也作出了贡献。此外,郭永怀还应两弹结合时期的需要,对我国核武器科研体制提出了重要设想。

1968年10月,郭永怀再次赴青海,筹划我国第一颗导弹热核武器试验工作。在离开青海之前,他对这次国家试验进行过评价发言。当时,试验的理论方面有“过早点火几率”问题;实验方面有设计内球新结构问题;材料加工方面正考虑产品自热和装配贮存问题;在整体系统方面有“弹、伞、机”的协同配合问题。郭永怀从这次热试验的准备情况瞻望1969年和以后的任务,大胆提出今后设计要重新考虑上述各方面的问题,为我国核武器的机动、安全、和小型化指明了方向。12月5日,郭永怀从兰州乘飞机返京。当飞机在北京机场着陆时,发生了一等事故,郭永怀不幸以身殉职。

郭永怀为我国的力学事业、国防科技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他在回国后的短短12年时间里所做的工作之多令人叹服。他参与了我国小型地空导弹、氢氧发动机和反导导弹的研制;他翻译并出版了普朗特的名著《流体力学概论》,组织翻译了《爆炸力学》;他担任了《力学学报》和《力学译丛》两个杂志的主编;他是中国力学学会理事和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郭永怀的学术成就和高尚品德受到人们的敬仰和钦佩。为了纪念他,中国科学出版社分别于1982年和1990年出版了《郭永怀文集》和《郭永怀纪念文集》。1988年12月5日,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大院东侧绿荫丛中为郭永怀树立了一尊汉白玉雕像。郭永怀的光辉形象将永存人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参观平西抗日战争纪念馆的观后感

全文共 423 字

+ 加入清单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6月17日,机关一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前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平西抗日战争纪念馆进行参观

据了解房山是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在这里开辟了平西抗日根据地。馆内的展览从不同侧面、多个角度介绍了全国抗战形势和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创建过程,重点反映了创建和巩固平西抗日根据地的全过程。作为全国抗日战争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涌现出了老冒山六壮士等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动人事迹。

参观结束后,党员同志们在纪念碑前缅怀先烈,重温入党誓词,表达敬仰之情。

此次活动使党员同志们从心灵深处又一次接受了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体会到了抗日战争英勇斗争的伟大精神和众志成城、前赴后继的革命英雄气概。大家纷纷表示敬佩革命先辈们不怕牺牲英勇抗敌的不屈精神,更加感慨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应该时刻牢记历史、珍惜和平,继续弘扬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优良传统,为城市管理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党员参观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有感

全文共 713 字

+ 加入清单

73年前,石山上战火硝烟弥漫,侵华日军集中2万余兵力对胶东抗日根据地进行“拉网”大扫荡,400多名八路军指战员为掩护群众突围牺牲……

为缅怀革命先烈,更好地激励后人,近年来,我市加大革命遗址保护力度,对原有的马石山烈士陵园进行修缮改陈,建成集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党史党性教育于一体的马石山红色教育基地,包括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和乳山革命纪念馆、宣传教育中心共“两馆一中心”。其中,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位于基地广场最前方,为基地的主馆。

十勇士纪念馆分为上下两层,建筑面积1585平米,馆内分5个展示区域,分别展示胶东抗战简史、日寇制造马石山惨案的罪行、马石山十勇士及其他英雄群体舍生取义救民众的英雄事迹、军民血肉相连同生死的事迹和缅怀先烈内容。通过声、光、电的现代化技术和半景画的独特形式,将当年马石山突围战的场景真实再现,给参观者以深深地震撼。

“这是由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题字的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主要介绍十勇士们为了人民利益,舍生忘死、英勇无畏、浴血杀敌的英雄事迹。”自革命纪念广场拾级而上,耳边传来解说员饱含深情的声音。步入十勇士纪念馆,立刻沉浸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序厅主题雕塑。山峦环绕之中,一座山峰,石垒层叠,十位勇士从岩石中幻化而出。三角形的构图象征着巍巍马石山,坚硬的岩石宛若大地刚毅的骨骼。英雄就是民族的脊梁,是他们挺起了民族的自信,也是他们以血肉之躯铺就了共和国今日的坦途。在整体构图之中,还有数支八路军小分队和群众向外突围,他们是和十勇士一样战斗在那个夜晚的,我胶东军区八路军战士。人民永远铭记的夜晚,1942年11月23日,就在这座马石山上,发生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