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看书画展的观后感实用七篇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连续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看书画展的观后感,欢迎阅读。

浏览

4630

作文

7

篇1:观看书画展观后感

全文共 410 字

+ 加入清单

这天下午两节课后,我们全班来到B3幢一楼参观黄原奶奶的书画展

教师带领我们陆陆续续进场了,我四处望了望,看到了各式各样的字画,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眼球。悠悠的古运河水,盛开的牡丹,挺拔的墨竹……中间还镶嵌着几幅书画作品,动静皆宜,相得益彰。黄奶奶的笔法苍翠有力,又行云流水,让人不禁感叹她高超的技艺。我课外也在练习书法,觉得个性枯燥,有时都不想写,看了黄奶奶的作品,我想我必须会坚持下去的。

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幅画就是牡丹争艳图,形态各异的牡丹竞相争艳,黄的、红的、白的……瞧,上方还停留着两只黄黑色的画眉鸟,时而清脆的鸣叫,时而扑打着翅膀,让人赏心悦目。寓意着我们青少年在教师的教导下用心向上,勇于进取,象花儿一样美。

画展中还展出了一些照片,灵山大佛、江南林园、太湖美景……让人感觉黄原奶奶是那么热爱生活,热爱家乡。

活到老,学到老,热爱生活,享受生活。我想我们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也就应身体力行地多看多走,去感受美丽的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看书画展日记观后感

全文共 689 字

+ 加入清单

这个星期,在绍兴举办的第28届中国兰亭书法节开幕了。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书画家们都来展览自己的优秀作品。我和妈妈也一起去看了展览。我们来到城市广场看展览会,来参观的人可真多啊,男女老少都有,大都是一些书画爱好者或是收藏家。

走进展厅,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名北京大家的书法学博士的展位,他正在现场书写,只见他用大毛笔饱醮墨汁,开始在一张宣纸上泼墨挥毫,写出的字精神饱满,生龙活虎,抑扬顿挫、粗细分明,真是名不虚传。

最让我感到新奇的是一位专画猴子的画家。他画的猴子有的成群结队地摘果子,有的正在树上爬行,还有的正在给另一只猴子抓痒,这么多内容全部都表现在了一张纸上,栩栩如生,让人看得眼花缭乱。有的画面上虽然只画了一只猴子的特写,但是表现得却异常可爱,让我看得留连忘返。

让我感到震惊的还有一位双臂截肢的残疾人书法家,他用嘴巴叼着一枝笔写字还写得有轻有重,笔画非常到位,粗细特别明显,真让我敬佩万分。想到自己写出的字笔画粗细对比不明显,点画也总是没有写到位。残疾人书法家用嘴都能写出如此漂亮的字,难道我会做不到吗?

看了这次书画展,亲眼目睹那么多书法大家的现场作品,对比自己,我更加知道了我的缺点,写字时的姿势应该是我最大的问题,书法家们书写时手悬在空中,笔动时胳膊也一起动,可是我写字时为了偷懒手却总靠在桌子上,笔动时手腕在动,所以写的字放不开,力量不够。再加上自己有时写字时总是草草了事,真不应该。我暗暗告诉自己,想要学好书法,第一先要把姿势摆好,第二才是临摹字贴,慢慢写,仔细写,静下心来写,只有这样才能学好书法。第三,就是一定不要怕吃苦,这些书法家们成功的背后肯定都是刻苦努力的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看书画展观后感

全文共 688 字

+ 加入清单

这个星期,在绍兴举办的第28届中国兰亭书法节开幕了。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书画家们都来展览自己优秀作品。我和妈妈也一起去看了展览。我们来到城市广场看展览会,来参观的人可真多啊,男女老少都有,大都是一些书画爱好者或是收藏家。

走进展厅,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名北京大家的书法学博士的展位,他正在现场书写,只见他用大毛笔饱醮墨汁,开始在一张宣纸上泼墨挥毫,写出的字精神饱满,生龙活虎,抑扬顿挫、粗细分明,真是名不虚传。

最让我感到新奇的是一位专画猴子的画家。他画的猴子有的成群结队地摘果子,有的正在树上爬行,还有的正在给另一只猴子抓痒,这么多内容全部都表现在了一张纸上,栩栩如生,让人看得眼花缭乱。有的画面上虽然只画了一只猴子的特写,但是表现得却异常可爱,让我看得留连忘返。

让我感到震惊的还有一位双臂截肢的残疾人书法家,他用嘴巴叼着一枝笔写字还写得有轻有重,笔画非常到位,粗细特别明显,真让我敬佩万分。想到自己写出的字笔画粗细对比不明显,点画也总是没有写到位。残疾人书法家用嘴都能写出如此漂亮的字,难道我会做不到吗?

看了这次书画展,亲眼目睹那么多书法大家的现场作品,对比自己,我更加知道了我的缺点,写字时的姿势应该是我最大的问题,书法家们书写时手悬在空中,笔动时胳膊也一起动,可是我写字时为了偷懒手却总靠在桌子上,笔动时手腕在动,所以写的字放不开,力量不够。再加上自己有时写字时总是草草了事,真不应该。我暗暗告诉自己,想要学好书法,第一先要把姿势摆好,第二才是临摹字贴,慢慢写,仔细写,静下心来写,只有这样才能学好书法。第三,就是一定不要怕吃苦,这些书法家们成功的背后肯定都是刻苦努力的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看书画展日记观后感

全文共 329 字

+ 加入清单

星期六,妈妈带我去文化馆看画展。

进了文化馆,我看到了各种各样的画和字:有很大一副的“大”字,有美丽的仙女,有勤劳的鸟妈妈给鸟宝宝喂食……最显眼的还是那幅牡丹花了,它是整个文化馆里最大的画了,整整占据了一面墙,比大人还高,上面有形色各异的牡丹花,有怒放的,有含苞待放的,颜色有红色、黄色、还有粉色,真是一片美丽的花海!

突然,我看见很多人围在了一起,我也赶紧跑了过去。原来是位老书法家正要写字,他先拿起一支大大的毛笔,蘸饱了墨,然后在纸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一个“舞”字,再换了一支小毛笔落了款,然后拿印章一按,哈!完成了!那个“舞”字就像一位舞者在跳舞一般,四周响起了热烈的赞叹声。

看完画展,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文化馆。我以后也要好好练字,希望将来也能成为一位书法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看书画展观后感

全文共 590 字

+ 加入清单

昨日上午,跟着老师们去到国际会展中心参观书画展。虽然天气有些冷,可热情很高涨。

我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一进门就被整个展馆的气势震惊了。偌大的场馆,四周墙上挂满了大师们的作品:有龙飞凤舞的各家大字,有惟妙惟肖的工笔人物,有气势磅礴的写意山水,等等,浓墨重彩,琳琅满目。因为会场太大了,展品太多了,我没能一一细品。

在众家的大作中,我只留意了一些写意花鸟画。看落款这些大部分是刘鸿敏和李景森两位大师的作品。每到一幅跟前我都要伫足品赏一番。他们的画儿笔法流畅,韵味十足,令人叹服。我最为关心当然是各家的牡丹了。李刘二位大师的牡丹各有千秋,但更吸引我的当属刘现禄老师的牡丹了。刘老师的牡丹颜色鲜美,造型优雅,神韵跃然纸上,令人叹为观止。等参观完一圈以后,胡老师又带我回到刘老师的牡丹前,细致地给我分析讲解,花头的调色,花瓣的分布,点蕊的方法,还有枝干,叶子,留白等等,真的使我受益匪浅。下午李老师也对刘现禄老师的牡丹评价很高。晚上我想找到刘老师的空间看看有没有更多的牡丹,可惜王老师说他不上网,真的是有点遗憾了。

这次展会上,我除了注意了王老师崔老师等老师们的字以外,我还特意注意了一幅字画“书魂”。关于字是哪家啥体我不懂,也没注意落款作者名字,我只是对这两个字感兴趣,我想练练,等啥时候自己也写一幅贴我的图书室里。

会场上,老师们现场挥毫泼墨可算是一大亮点。不得不感慨,中国书画当真是一绝。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参观书画展观后感

全文共 495 字

+ 加入清单

这天我们去参观了一个特殊的画展,这个画展的主题就是“童心有爱,七彩梦想”。年少的我们,心中充满了稚嫩的梦想。我怀揣着这样的情绪,走进了位于科技宫四楼的画展展厅。

一进展厅,我便看见了琳琅满目的绘画作品:素描、水彩画、儿童画、沙画、国画,应有尽有,还有别具风格的手工制品。一件件美丽而精致的手工作品吸引了我的眼球,但更令我叹为观止的是一副夏日荷花图,是一幅国画。这幅画画得十分逼真:亭亭玉立的荷花优雅的站在池塘中央,淡粉色的花瓣将柠檬黄的花蕊轻柔的包住,十分美丽。左侧一朵荷花含苞待放,宛如羞涩的小姑娘。荷花下方,几片嫩绿的小荷叶刚刚长成,两侧的墨色的荷叶更衬托出小荷叶的生机勃勃。一只如画龙点睛般的蜻蜓停在盛放的荷花旁,仿佛被荷花淡雅的香气迷住了,久久不愿离开。池塘中,几条顽皮的小鱼在荷叶下嬉戏,十分生动可爱。看到这幅画,我便想起了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一句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我觉得,这幅画的作者想告诉我们的和杨万里一样:我们必须要做一个就像是荷花一样的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这次画展,我不仅仅体会到了大千世界的美丽,还明白了做人的道理。这次画展,我真是受益匪浅!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书画展观后感

全文共 1433 字

+ 加入清单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师生书画展观后感。2月14日,岐山关中大厦门前彩门夺目,鞭炮齐鸣,在这个特别的日子,曹宇先生从艺五十年暨师生书画展隆重开幕。来自社会各界的书画名家、曹宇先生弟子及省市领导约千余人汇聚西岐,于关中大厦八楼展厅内观赏作品,畅谈艺术,座谈交流。此次展览嘉宾之盛,规模之大,氛围之浓,让我深受感染,不由生出感慨和敬佩之情。

因为自己是书画圈外的人,也不懂书法艺术,却无意中认识了一些圈子内的老师和朋友,和书画结了缘,观后感《师生书画展观后感》。这次,承蒙赵老师邀请,我这个即不会写毛笔和硬笔书法,又不会画画的人,也充当了嘉宾中的一员。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和深深的敬意,参加了曹宇老师从艺五十年暨师生书画展座谈会,参观了这次不平凡的展览。虽然对曹宇老师的篆刻、书法、绘画、剪纸已早有耳闻,却迟迟未能谋面。通过这次展览和座谈交流,让我对曹宇老师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艺术的力量和执着的追求,让我这个不是艺术圈的人也深受感染,顿生钦佩和敬仰之情。

当日展厅内,热烈的氛围,激情的场面,涌动的人群,这无疑是对曹宇老师从艺五十年艺术生涯的总结和定位。尤其是,艺术界老前辈们专业的评论和点评,让我感受出了有一种自然的原始光芒在曹宇老师身上闪闪发光。正如大家所说,曹宇老师他即是一位思想家、艺术家,同时,又是一位学者、一位奇人。他献身艺术生涯五十载,追求真实、自然、平淡、永恒,这是他的一种境界、一种作为、一个文化人的心态。

此次展览取材丰富,风格迥异,作品大多都是出自曹宇老师和他的学生之手,而且参展的作品都是经过统一装裱,皆为新作。因为自己不懂书法,对专业的评论术语更是陌生。因此,只能欣赏各位老师的佳作,却不敢妄加评论。以上所述,也就个人的观后感,用外行话做以总结,不到之处,还请曹老师多见谅! 篇三:参观书画展有感

这一天,张永初老人带着他所研究的甲骨文和一些书画来我们江南实小展览。

虽然这是几幅甲骨文,但是它们却是古人用无穷的智慧创造出来的,更是张永初老先生用半辈子的心血研究出来的。张永初老先生从40多岁就开始研究甲骨文了。直到现在,他虽然已84岁高龄,但是却仍然坚持不懈地去研究吴文化和甲骨文,他像一个贪玩、永不疲倦的孩子不停地感受着研究的欢乐。

张永初老先生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一些珍贵的甲骨文 ,还让我们了解了吴文化。吴文化是吴地区域文化的简称,也可以说这是吴地古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的成果。说到吴文化,不由得让我想起了一位伟大人物——泰伯。

传说,泰伯、仲雍二人是亲兄弟,生父是周朝太王古公亶父。本来,泰伯三兄弟在古公亶父去世后应该依次继承王位。但是他们看到父亲特别喜欢第三子季历儿子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但是姬昌的确有超人的才能,因此他们二兄弟一致决定主动把继承权让给季历。然后就由季历传给姬昌。后来,古公亶父等人接二连三地要其他二人继承王位,他们都坚辞不受。为了断绝别人拥立他们为王的的念头,泰伯、仲雍便逃到吴地在这儿繁衍生息并将自己国家的文化礼仪全都教给这里的人们,这里的人见泰伯宁愿将吴国的文化礼仪教给幼弟的义举所感动,纷纷前来投靠追随。周部族的人们见他俩已意志坚决,就只好拥立季历和姬昌。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泰伯让王”的故事

也许就在这丰收之季,他更加努力奋斗着;寒冷的冬季,大雪纷飞,这是一年中的盛典。也许当你还沉醉在家人团圆,新年快乐的氛围中时,张老师孤零零地在房中,辛勤的研究着甲骨文。张老师在四季的陪伴下,一步步逼近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