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红色经典《建党伟业》观后感(20篇)

浏览

1984

作文

162

红色电影《地道战》观后感

全文共 743 字

+ 加入清单

从小受爸爸的影响,我经常会看一些爱国题材的电影,譬如《南征北战》、《太行山下》,所以对抗战题材的电影,我一直都很热爱。《地道战》给我的感觉没有那么那么暴力血腥,相反,在一些情节里会带给大家会心一笑。我感觉那个年代的电影经的住时间的考验,那时人们拍的这类电影好似带着万分激情,即使时间已经过了半个世纪,再把这部电影放到同学们的眼前,依然可以像看一部新片一样沉浸其中,所以我无论如何都要支持这些经典,也许这就是那个时代的魅力。

不得不赞叹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的智慧,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镜头的转换, 是用横截的镜头捕捉战士挖地道的情景,觉得导演做的很出彩,还有就是在敌人进村之后,战士们通过土电话喊,"你们各自为战",看到这段,真的是很能有共鸣。记得好像小学课本里就有篇课文叫地道战,一直被老师和同学们所津津乐道。看着日本鬼子陷入了苦战之中无法逃脱,有的战士心中窃喜,我想,这也许就是革命的乐观主义吧,群众的智慧在地道战里被发挥的淋漓尽致。当看到电影中的百姓们那么英勇的对抗敌人,在面对自己的生死和国家民族的利益抉择时,他们选择对国家的无条件奉献,我被深深的感动了,这才是名族大义啊。这部电影像是历史的缩影,是一个民族在崛起时的伟大的抗争。在地道战的抗争中,战士们顽强拼搏,看着百姓们从容地面对着毒气战,机警的面对鬼子的花招,逐一破解,我的内心又再一次油然而生对中华民族无比的自豪与骄傲。

看完影片,我深深赞叹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也为曾经中国人民所遭受的苦难感到悲伤。这段历史教训告诫我们:落后就要挨打!著名思想家梁启超曾说,少年强则中国强。而我们作为中国新世纪的大学生,更应该铭记历史,努力学习科学文化,走在世界的前端,不再让战火硝烟燃烧在我们的祖国大地上,变得繁荣富强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红色电影地道战观后感800字

全文共 834 字

+ 加入清单

自1937年,鬼子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就开始了与敌人的艰苦作战,其中不少是在山区和平原的游击战,《地道战》讲的就是一个平原人民应用“地道战”这一战法,成功打败敌人的经典教育影片。

看了这部影片,我的感想颇深。这些抗日前辈们英勇的打败了一群又一群的鬼子,他们的精神感染了多少人!而作为一名新世纪中学生的我们,又该怎样做呢?怎样把这种精神放到现在的学习与生活中去呢?这十分值得思考。

记得《地道战》中有这样一个镜头:一位年长者发现鬼子进村,便急忙跑到村头大树下去敲钟,不顾鬼子的威胁与枪口的子弹,毅然地以敲钟的方式告诉大家鬼子的到来!这是什么精神?是舍己为人的精神!我们在现代学习生活中也要发挥这种精神,在学习上帮助别人,在生活上帮助别人,哪怕只是精神上的鼓励与帮助!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只有帮助别人,别人才会帮助你;如不帮助别人,别人也不可能去帮助你!请为社会的和谐尽一份力吧!

其实,《地道战》中的勇士们也不只会硬拼,他们在平常也会学习。不学只打是什么仗也打不胜的。更何况在这个知识经济型的社会中,经常学习是一个人的必备条件!我们不仅要课内学,也要课外学。就说咱历史课吧,只是课内学习是远远不够的,看教育题材的电影就是一种很好的课外补充嘛!另外还可以看书,看报,了解一下“历史上的今天”等等。总之,一句话:课内为主,课外为辅,课内为总,课外为辅。

不过学是一回事,用还是另一回事。只学不用,等于白学;而只学不会用,则是没学好!只有活学活用,才是恰到好处。所以学会灵活的应用知识,也是我们的必修课啊!那怎样学习活学活用呢?我认为应该在学的同时,探讨这一个题的答案还可以回答什么问题,这个题的题目可以怎么变才保持它原来的答案。把想到的问题统统地在脑子里想一遍。长此以往,自然会活学活用。

其实我们还可以从《地道战》和别的电影中发现很多道理,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知识宝库的大门始终是向我们敞开的!

让我们一起携起手,创造更美好的明天,为我们的祖国加油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建党伟业》观后感

全文共 557 字

+ 加入清单

我观看了影片《建党伟业》,影片中主要讲述的是:上世纪二十年代,中国由于清政府的****无能,我国的东北三省及青岛都被西方侵略者占领了,并且还逼迫清政府在不平等条约上签字,清政府的懦弱激起了国人的公愤。当苏联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到中国,社会上出现了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只游船上秘密召开了共产党的首次会议,他们对中国革命的胜利充满了信心。

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他当时积极推崇“共产主义”,让国人都理解“共和”之真理,大家团结起来,万众一心,拯救中国。在影片中这样一个镜头让我印象深刻:毛泽东站在高高的台阶上高喊“人民万岁,中国万岁!”的口号,台下则是报以排山倒海的掌声和激昂的呐喊声。救国,刻不容缓!

在中国的革命道路上千千万万伟大的革命先辈为了救国洒下了无数的鲜血和汗水。1919年,李大钊等领导学生上街讨伐卖国贼,并在北京大学和陈独秀一起大力宣扬“共产主义”精神,激情高昂地高喊“****溥仪‘****张勋!”得到了广大学生的支持。那时,他们的手不约而同地紧紧地握在了一起。大家都明白,紧握在一起的手,不仅仅是对北京大学学生激情澎湃的鼓励,也是预示以后中国革命一定胜利!同时,在辩论会上李大钊他们与辜鸿铭等人的保守思想的冲突与绝妙的辩词。让在场的所有人拍手称快。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红色经典改编《铁道飞虎》观后感

全文共 2172 字

+ 加入清单

范川,一个面馆的小老板,一个曾经大军阀的贴身护卫,是铁道飞虎里唯一正规却又与其他人格格不入的一个角色。他英俊帅气,衣服打着补丁却永远浆洗的笔挺。他话不多,是带着与村子里的人的距离,可他又总是在关注着枣庄发生的每一件事。很多人传着他的过往,上过战场,打过鬼子,是神枪手,可又总是瞧不起他的矜持,甚至从心底觉得他是一个打了败仗输了胆气的怂包。直到有一天,他戎装烈烈,策马提缰,伴着疾行的火车,神枪点射,弹无虚发的救下了危难中的飞虎队成员,那一刻,他们看他,是发自内心的感动和崇拜,而他对他们回以一笑,是炫耀是自豪更是他的骄傲。他,范川,这一个瞬间,不论是飞虎队员还是荧幕前的观众,脑子里想到的,都只有两个字“英雄”!

范川毋庸置疑是英雄,更是被导演刻画演员塑造的一个中式传统英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中国知识分子一贯的处世哲学,范川也不例外。大帅兵败,他失了权势,所以他脱了军装,锁了配枪,曾经取人性命的手洗去血腥,开始搓揉起了白面,做个卖面的营生,计较一下哪碗汤少,哪碗肉多。如果只是这样,他只是范老板,不是那个叫做范川的英雄。所以导演设计了一个桥段。范老板普一出场,是军装大衣,纵马而归,特意嘱咐喂饱马,这一连串的动作话语,不单单是人物介绍更是后续的铺垫,他虽然不再是军人,可心未冷,克制着独善其身,却按耐不住热血豪情,未曾息了斗志。不然怎么会有后面的劫囚车,怎么会有拼死炸桥。只因为,他是英雄,他是范川。

范川在两个小时的电影里有三个独立的片段,而我们的演员朋友王凯先生在这三个片段里把这个角色用三种不同的方式充实完整丰富升华,让一个有血有肉的中式英雄真实的展现在观众面前。

第一个出场,骑马追火车,是让观众目瞪口呆的惊艳。纵马提缰,单枪歼敌,风萧萧,衣烈烈,如古之侠客,从天而降,救世的英雄也不过就是这个风姿。这里面除了要感谢导演的设计,更要赞叹王凯先生本人的演绎,高超的骑术,笔挺的腰身,舒展的动作,更有那配合的表情,从容潇洒,自信风流,这一刻,他不再是那个偏安一隅的面馆老板,而是一个战功累累的正规军人,是一个解除了封印的英雄。

第二个独立片段,是车厢中的对峙,我个人在这部分是收获了比惊艳更珍贵的惊喜。如果骑马展现的是动态的美,那这一部分展现的就是我最喜欢的,也是在电视剧中最容易被忽略的微表情处理。从进入车厢前,王先生的状态是一种恣意的轻松,因为笃定车厢内是炸药,所以挑开车门时的动作随意且散漫,推开门后是自顾自的解帽子,而在转身的那个瞬间,看到一车厢的日本兵,先是愣后是稳,沉着转身后是气急败坏的咒骂,再转身又是个冷面军官。一连串的小表情,电光火石间展现了意外、震惊、懊恼、沉着、冷傲不同的情绪,更是体现了范川正规军旅战争中积累的经验,是对人物智的补充。再然后是与由子的对峙,当面对由子的质疑时,范川没有慌张,王凯先生用一种轻蔑的挑衅的表情展现出了范川性格中的胆大与桀骜,那么的张扬,那么的笃定,迷惑了由子迷惑了日本兵也迷住了观众。再然后的那声“关门”,气派气度气势缺一不可,那是大帅身边的范川,那是指挥若定的范川,那是曾经发号施令作为一个上位者的范川,倘若没有这份经历,如何震的住一车箱的日本兵。再后来的那句“她不礼貌”,活脱脱的一个痞子将军,少年浪荡,戏谑挑逗又恣意任性,似乎压根没有想到自己身处窘境。动作不多,台词不多,王凯先生硬是让范川的过往更清晰,人物更丰富,还是那句话,好演员,演的不是当下,而是精炼角色一生的完整。

第三个片段就是全片中我本人最爱的一幕—坦克的对峙。根据访谈我才了解到,这部分实际是棚拍,王凯先生只是坐在一个苹果箱上拿着一根铁棍完成的。这不仅仅是演技的范畴,更是一个演员的想象力和天生灵性的展现。电影里,逼仄的空间,只有一束光打在他脸上,而在那个时刻,似乎也没有什么能夺走王凯先生眼中璀璨的光芒。那一刻的范川,是一个战士的觉醒,抛开了世俗的束缚,男人的血性,争强斗勇的荷尔蒙刺激着他和观众的每一根神经。“当年爷输了,今天爷就要赢回来”不加掩饰的心底独白,配合着范川眼中的专注与兴奋,是那么的贴合。在这么一个静止的时刻,却是范川血液中的激情最疯狂的释放,近距离的坦克主炮对决,是真正的艺高人胆大,刀头舔血的刺激让范川眼中的光耀眼的不能直视,大有一种“舍命千里外,只为爷高兴”的豪迈和桀骜。

落魄的是他的生活,可他灵魂的深处还是那个尊贵的正规军,枪林弹雨里打磨出的技艺融进骨血里永远不会忘记。摸着操纵杆,那才是那双骨肉均亭的手最喜欢的东西,那种挑战的征服的神情,即使看了四遍也止不住心底的惊叹。那一刻,范川整个人的拼图完整了,一个有着精湛技艺,有着正规军经验,有着最原始的征服欲,一个对胜利执着追求的男人,一个敢对同伴说“交给我吧”的男人,在这么狭小的空间里完整的展现了。

所谓留白,是指留下想象的空间。导演用了,王凯先生用了,作为观众的我接收到了。而不同于欧美献祭式的悲情英雄,范川展现了大丈夫能屈能伸,可又有一颗匹夫有责的心,乱世的英雄,横空出世后的那种震撼和感动。他是飞虎队里的正规军,可又是社会里的小人物。他是从天而降的英雄,可又是有血有肉的平凡人。我喜欢范川,喜欢他的矜持疏离,喜欢他的恣意率性,更喜欢他那份兄弟义气生死同命的胆气。谢谢你,我的演员朋友王凯先生,谢谢你带来了这样一个带着光的英雄。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红色传奇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606 字

+ 加入清单

为更好的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发掘和利用党员革命史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4月5日,蒙山县委宣传部组织本单位党员干部利用“靓TV”手机平台集中收看由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制作的党员教育纪录片红色传奇》。为保证学习效果,蒙山县委宣传部以党组织为单位、组织党员干部集中观看为主、党员个人通过手机登录靓TV党员教育平台观看为辅的观看方式,并开展一次“学党史、感党恩、强党性、铸忠诚”为主题的座谈交流活动。

据了解,由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组织摄制的十集大型党员教育纪录片《红色传奇》,以1925年梧州建党到1949年广西全境解放的历史为背景,用不争的事实,通过一幕幕珍贵的画面,展示了建党初期和革命斗争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精神品质、理想信念和传奇故事。纪录片中,革命先辈们在艰苦的环境中表现的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深深地触动了县委宣传部党员干部的心灵。

在收看了《红色传奇》后,党员干部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后感。大家一致表示,理想信念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政党生命的动力,在无形间集聚着强大的力量。在今后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要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和“绿色农业、优势工业、特色旅游、品质城镇、福祉民生”的发展思路,增强大局意识,认真履职尽责,挖掘典型素材,采写出更多有质量的精品稿件,为创建全国文明县城、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鼔与呼,为蒙山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电影《建党伟业》观后感3000字

全文共 2885 字

+ 加入清单

建党伟业》作为献给中国共产党九十大寿的贺岁片,她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建党伟业观后感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方圆九州,泱泱大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浩如烟海。中华儿女,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缔造了强悍盛唐,领世界风骚几千年,何等风光?直到鸦片战争爆发,洋枪火炮轰开了国门,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社会。各帝国列强肆虐神州大地,掠财夺宝,肆意妄为,国家蒙难,前路茫茫,中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建党伟业》作为献给中国共产党九十大寿的贺岁片,她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建党伟业》主要讲述了从辛亥革命到中共一大这段时间内的历史大事。全片分为几个段落,前半部分讲孙文等革命者建立国民党,与袁世凯争斗的情形;后半部分叙述巴黎和会引发的“五四”运动,布尔什维克的种子经由李大钊、陈独秀引入中国,终于生根发芽,最终在嘉兴南湖召开了中共一大的故事。全片围绕1921年前后展开,展现了从1911年辛亥革命后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时间内的历史故事与风云人物,讲述了他们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为国家赴汤蹈火的精彩故事。

《建党伟业》这部电影所叙述的故事自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拉开的辛亥革命开始,至1921年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时止,虽然这短短的十年时间里在历史的长河里或许只不过是一瞬间的功夫,然而这十年又是极其不平凡的的十年,在这十年里,许许多多影响中国历史发展走向的著名事件都发生在这十年,比如: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护法战争、巴黎和会、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等,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真正称得上是“风雷激荡”、“巨变迭起”。虽然历史事件众多,知名人物众多,然而电影《建党伟业》却以时间的先后顺序为脉络,以不同空间发生的历史事件为故事的着眼点,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娓娓道来,精彩绝伦,引人入胜。可以说整部电影删繁就简,详略得当,节奏合理,看到悲壮处让我禁不住扼腕长叹,如国民党先驱宋教仁先生在上海火车站遭遇特务暗杀身亡,壮志未酬,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看到紧张处直让我为剧中人的命运直捏一把冷汗,如年轻的朱德率军在棉花坡与吴佩孚的激战;看到哭笑不得处直让我感慨莫名,如张勋被溥杰戏弄,在皇宫里丑态百出地放风筝;看到动情处让我情难自已,眼眶濡湿,如蔡锷与小凤仙车站离别情景,蔡锷将军貌似平静地与小凤仙话别,然而那缓缓流下的眼泪却已经无声地告诉小凤仙,他是怎样一个重情重义的将军!

在本部影片中最引人关注的人一段便是在“新文化运动”中新思潮与旧思潮的那场辩论。在辩论中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新文化代表和以辜鸿铭为代表的旧文化代表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新旧文化领袖观点交锋,擦出耀眼的火花,台下的学子更是听着激烈。透过历史的镜头似乎我们也跟随影片又重返那个时期的北大讲堂。作为中国思想解放的最前沿,我们在这里看到了“求新、救国“思想荡涤在每一个学子的心间。或许这是有了这样的思潮解放,我们才能看到在中国1919这样的一个特殊的历史节点,无数的爱国学生走上街头,为了救国而进行慷慨激昂的演说。可以说学生们的演说让我们再一次回到了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让我们再一次看到陈独秀、李大钊等中国共产主义先驱的救国之志的壮志豪情。这也为后文叙述一大的胜利召开做了一个很好的引子。

大家知道,辛亥革命之后几年产生了新文化运动,而新文化运动进入高潮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德先生”和“赛先生”的提出。“德先生”指的是民主,而“赛先生”就是指科学。这可是两位了不起的先生啊!中国请来了“赛先生”,就可以实现国家的农业、工业、科技、国防的四个现代化,让中国进入富裕的发展进程;中国请来了“德先生”,就会实现国家的第五个现代化,让中国进入幸福的发展进程。为了请进这两位先生,中国革命的先驱者们不畏艰险,一往无前,与腐败独and裁的政府做着艰苦卓绝的斗争。而最后的结果是:他们成功地组建了政党,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在中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时候,是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举起了明灯,照亮了中国的山路,指引中华儿女,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主义三座压在人民头上的大三,建立了新中国,天安门城楼上的一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响彻寰宇,世界再次听到中华民族的声音。然而,经历百年洗劫的中国触目疮痍,百业俱废。国家需重建,民族要复兴!中国共产党又带领全国人民,开始了建设家园的历史征程。在建设路上,在党内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下,我们也曾经经历波折,也曾走过弯路,也曾停滞不前。中国的 社会生产力得不到 发展,建设事业前景暗淡。但中国共产党毕竟是一个以世界上最科学的理论为指导,以 实践不断检验自己,不断发展、不断自我完善。

最后的想法是我们是幸福的。曾经有过和80后同龄人一样的困惑和愤懑,困惑舆论说我们是“垮掉的一代”,愤懑这个时代给80后生存空间的诸多压力,譬如考学、 工作、成家立业等等。但看过庆祝建党90周年献礼大片《建党伟业》后,我突然对自身及周遭的一切有了新的审视和感悟,我不禁扪心自问:这个时代真的亏待我们了吗?如果有那是什么?身处和平年代,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去追求更加多姿多彩的多元化生活,去朝着五彩斑斓的梦想去努力奋斗。相比那个备受列强欺凌、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的年代,我们不用提心吊胆的辗转流亡、饥寒交迫,至少我们还有和平的生活,追求梦想的权利和实现梦想的可能,所以我们还是幸福的。当然,我们在通往梦想和成功的路上也会有失败和遭遇不公,但和那些革命先驱者的鲜血和生命比起来,显得渺小和不值一提,因为我们还有更多再来一次的机会,直至获得成功的喜悦。而革命先烈们有的只是前赴后继的坚定信仰,以及将这种信仰托付给同志继续传递的信任,他们甚至大多还没见到过成功的曙光,和他们比起来,我们还是幸福的。从小我们总会听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电影中的情节证明了这是史实也是事实。只有中国共产党是一心救中国,一心为中国。只有伟大的共产党员才会关乎到人民的切身利益,为人民作出无畏的牺牲。只有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才能摆脱那似民主非民主的处境。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思想以及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后中国的 经济发展更是蒸蒸日上,这一切都是我们伟大的党的努力!我们如今这一切的幸福生活都是我们的革命先辈们的生命与血汗换取来的,我们敬仰党更爱我们的党,在享受幸福生活的同时更不会忘了党。我们要与党同在,将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更好!让我们的子子孙孙将党的伟大精神延续下去!

13名代表,五十多位党员,星星之火,终成燎原;90年艰苦辉煌,60余年国运昌隆,气壮山河,声震寰宇!90年前,中国共产党为黑暗的中国点起了一盏明灯,照亮了漫漫革命之路;90年后,《建党伟业》追本溯源,去寻找和讲述光明源头的故事。

《建党伟业》展示出了一个青春、激情、奋斗、献身的故事,在那一代年轻人的身上,担负着救亡图存、改写历史的大任,正是那些年轻人,用他们的青春与热血,描绘出了新生的中国,谱写了一曲瑰伟壮丽的文明之歌,我们今天的一切,都与他们当年的奋斗和努力息息相关,他们与我们,昨天与今天,血肉相连。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红色影片《勇士》观后感

全文共 554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学校组织孩子们观看了长征系列电影《勇士》,讲述了红军战士在长征路上披荆斩棘、奋勇杀敌的历程,其中最主要的是“飞夺泸定桥”的部分。

“飞夺泸定桥”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场关键性战役,战士们在两天之内长途跋涉了两百四十里山路。连夜的兼程,战士们穿着草鞋都磨破了脚。一路上,中央军前后夹击,山路崎岖泥泞,等战士们历经艰险到达了泸定县,有的终于疲惫地倒下了,倒在了泸定桥的西岸,永远地与之为伴。敌军拆除了桥上的木板,红军战士们一个个扒在索链上交替匍匐前进。两边的炮火声震耳欲聋,我们的战士在枪林弹雨中冲锋前进,最终夺下了泸定桥。电影真的很震撼,战士牺牲的片段让我们看得抹眼泪。前人浴血奋战的历史,我们要牢记在心,有了他们的奋勇杀敌,才有我们的现在。这坚贞不屈的爱国情,应激荡在我们每个人的心怀。

原来一直不懂“民族”的概念。曾私以为民族只是同一片土地孕育的碰巧生长在一起的一群人罢了,各种过活,各取所需。但原来,民族是信仰,民族是理想,民族是坚持,民族是在千万的炮火中也要冲出一条血路的执着,是就算我倒下也有下一个人替我活下去的决心,是铮铮铁骨下的款款柔情,是虽然畏惧但义无反顾往前冲的勇猛,是一场历练,也是一段成长。电影让我动容,让我震撼,让我开始想要作为“民族”概念下的人而活着,让我为我们的伟大民族而骄傲,而自豪。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建党伟业》观后感

全文共 18264 字

+ 加入清单

导读: 红缨观后感(共5篇)《建党伟业》观后感《建党伟业》观后感看完《建党伟业》我的内心异常澎湃,被那个时代所震撼,被那个时代的青年的激情和热血所动容,被他们为了实现理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所感动。在我的耳际始终萦绕着那句话——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一部重现辛亥革命后到中国共产党正式建党这十余年时间里面发生的偶然或者...

本文为大家带来《红缨观后感》,希望能帮助到你。

《《建党伟业》观后感》    红缨观后感 第一篇

《建党伟业》观后感

看完《建党伟业》我的内心异常澎湃,被那个时代所震撼,被那个时代的青年的激情和热血所动容,被他们为了实现理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所感动。在我的耳际始终萦绕着那句话——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这是一部重现辛亥革命后到中国共产党正式建党这十余年时间里面发生的偶然或者必然之历史事件的恢宏巨制电影作品,同样也是一部绝对官方政治色彩的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的文献纪录片。它不需要太多华丽的辞藻和修饰,客观、真实就好。片中客观、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那些人、那些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是一个青春、激情、奋斗、献身的故事。在那一代年轻人的身上,担负着救亡图存、改写历史的大任。正是这批年轻人,用他们的青春与热血,描绘出了新生的中国,谱写了一曲瑰伟壮丽的文明之歌。我们今天的一切,都与他们当年的奋斗和努力息息相关,他们与我们,昨天和今天,血肉相连。

《建党伟业》从辛亥革命开始,一直演到中国共产当成立,这之间的十年时间,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十年。十年里发生了许多值得大书特书、使国人永远铭记的事情,涌现了许多名留青史的风云人物,武昌起义、清帝退位、二次革命、新文化运动、袁世凯称帝、护国运动、张勋复辟、护法运动、巴黎和会、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些国人耳熟能详、如数家珍的历史事件,曾使我们愤怒过,哀痛过,无奈过,彷徨过,兴奋过,期待过而今仍在我们的脑海里历历在目,记忆犹新。而这部影片的成功之处,便是真实再现了那段风云变幻、令人可歌可泣、中华民族在苦难中抗争奋斗并逐渐进步的历史。

当我怀着沉重而又喜悦的心情观看这部影片,我被北大“新文化与旧文化”的激辩场景所感染,被“五四运动”的宏大场面深深震撼,甚至热血沸腾当学生们涌上街头,振臂高喊“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的口号,咬破手指血书“还我青岛”,青年一代担起山河重任的激情扑面而来,看得人热血沸腾。五四运动也被称为全片的“泪点”。火烧赵家楼、血书“还我青岛”以及女学生滴血喊冤跪在地上拿着一块写着冤字的大布,为四万万同胞喊冤。 等历史事件逐一呈现,作为一名中国人,作为一个和他们一样的年轻大学生,我突然感觉到自己是那么的渺小。他们的激情、他们的勇气、他们的愤慨,激起了我心灵的共鸣。我突发奇想,如果我也是他们中的一员,我也可以为国家兴亡而付出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那该多好。

影片结尾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终于如期在嘉兴南湖的一条小般上圆满结束。看着那12名中国共产党的先锋战士激昴地读着《共产党宣言》,高唱《国际歌》,我不禁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历经磨难,中国共产党终于诞生了,中国自此就有救了。高兴地性情溢于言表,我不禁和着他们的歌声轻吟起来。

穿越血与火的历史烟云,历经建设与改革的风雨洗礼,忆往昔峥嵘岁月,百年史浸满多少屈辱的泪水,数十年抗争又流尽了多少中华儿女热血满腔。九十年前,一艘嘉兴市南湖上的红船从黎明中驶来,中国革命放射出第一缕绚丽的曙光。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航向。党以七月的名义,呼唤八月的南昌风暴,呼唤秋天的井冈星火,呼唤长矛、大刀和红缨枪。九十年风雨兼程,说不尽的坎坷沧桑;九十年风云巨变,道不完的伟业辉煌!忘不了,太行山下抗日的烽火,忘不了,微山湖畔的凯歌嘹亮。在无数先烈们用鲜血染红的党旗上,翻卷着的是推翻旧社会、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怒涛,流淌着的是为保卫祖国而澎湃的血浪。九十年,是党带领我们斩关夺隘,历尽风险夺取胜利;九十年,是党带领我们艰苦奋斗,建设家园,奔向小康。

《建党伟业》让我重温了革命先辈们的纯净信仰,那股为实现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的强大精神力量,再一次的净化了我的心灵。为了前人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和平生活,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了后人更加美好的未来,我们没有理由不幸福的活着。就让我们一起从现

在开始,担起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和使命,用最初的平实心态,去携手创造和谐幸福的美好家园,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强大。

他们从容的面对打击、伤害甚至死亡,那是怎样强烈的爱国感和高度的责任感。爱国让他们感知责任,使命让他们上下求索、不惜一切代价的寻求祖国富强、民主、自由之路。不惜以付出生命为代价。

我们大多习惯了身处和平年代,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去追求更加多姿多彩的多元化生活,去朝着五彩斑斓的梦想去努力奋斗。相比那个备受列强欺凌、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的年代,我们不用提心吊胆的辗转流亡、饥寒交迫,至少我们还有和平的生活,追求梦想的权利和实现梦想的可能,所以我们还是幸福的。

回顾党的伟大历程,我们感慨:是我们的共产党带领着劳苦大众推翻“两座大山”,建立起新中国;是我们的共产党带领着中华儿女艰苦奋斗,铸起了中国的繁荣稳定、和谐富强。作为一名共青团员,我们更应该熟知历史,以学促用,以对对国家和人民的高度责任感,提高认知和学习能力,强化时代责任感,为铸就新的辉煌做出贡献;应该牢记历史,以史为鉴,不断提升党性修养,在工作和生活中展示共产党人的时代精神。

无论在什么时代,我们青年人都希望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最大实现自己的价值呢?毫无疑问,那就是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投身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当今世界,现代中国,我们青年的使命异常艰巨,祖国的未来在我们手中,振兴中华任重而道远。我们一定要增强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而光荣的使命,挥洒青春汗水,为祖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谱写新的华章。

《《走近毛泽东》万字观后感》    红缨观后感 第二篇

《走进毛泽东》观后感

上周五我们观看了纪录片《走近毛泽东》,浏览了伟人的一生,从伟人的各个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不仅认识到了新中国的来之不易,同时又明白了创建新中国的艰辛,并且领略了伟人的风采。观看完这一纪录片后内心久久不能平息,不断地回味片中的一些情节,感慨万分,不由的对毛主席的聪明才智、作风胆识与他对人民的那一份始终不变的情怀充满了敬意。 毛泽东,一个伟大而又神圣的名字,有人说:“他是诗人,也是革命家;他指挥千军万马,自己却从未开过一枪。”所以,又有人说:“毛泽东是用笔杆子打天下的。”他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己却不当大元帅。他就是毛泽东!”这的确是对毛泽东最精辟的概括。

这部影片讲述了毛主席一生中的战斗经历,还有一些不为人知的传奇经历,毛主席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为了全中国人民的新生,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在充满荆棘的革命路上走过了无数的风风雨雨。{红缨观后感}

毛泽东出生在湖南的一户农村家庭里,小时候和其他农村孩子没什么两样。他八岁时,在村里的一所私塾里读书,可他对先生讲的四书五经根本没什么兴趣,而对一些现代文选爱不释手。毛泽东在17岁离开家乡告别父母到长沙第一师范学校求学,在那里接受并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成为他以后领导人民解放中国的指导思想。{红缨观后感}

影片里处处都在散发着毛主席思想的光辉,伟大的人格魅力,和先人后己的高尚情操。有一次,当会议结束时,主持人请毛主席离席,毛主席因脚下有毛病而无法站起来,这时,大家都不愿离开了。毛主席说了一句使人心沸腾的话:“你们如果不走,我也不走。”一句平凡而有力的话,使在座的委员们的心里都在流泪

1945年,全中国爆发了一场解放战争。国民党反动派蒋介石说:“只要控制了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就能赢得全中国。”而毛泽东却说:“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就能赢得全中国。”由此可见,两种不同的说法,体现了两种不同的境界,表明了两位领导人的不同走向。事实证明,毛泽东用他特有的聪明才智和他那犀利的笔杆子,依靠最广大的劳动人民,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以坚韧不拔的毅力走过了草地,爬过了雪山,用小米加步枪的落后装备战胜了国民党蒋介石有精良武器装备的800万军队。这一场武力、财力和装备都很悬殊的战争,为解放中国做足了信心,也为今后的战争做了最好的铺垫。

从1953年到1962年,毛主席没有做过一件新衣服,工作人员看到他的衣服破了,劝他换件新衣服,他说:“我们国家穷,发的布票少,你不也穿着补丁的衣服吗?我为什么就不能穿?因为我是主席?我看还是应该节省点,不要做新的,破了再补嘛!”其中有件睡衣已是“面目全非”,领子全换过了,衣袖、前页,下摆等处补丁连补丁,看不出衣服的原布,仔细一数,整件睡衣竟有73个补丁。

影片除了表现毛泽东正确的领导和特有的军事作战外,还披露了他重情重义的一面。在听到洪区灾民与蛇争树却被毒蛇咬死而痛哭,在听到战胜血吸虫病的喜讯之后高兴的半夜起来写诗的细节,这一哭一笑的鲜明对比,更是展示了主席关心人民生命安全的真实写照。 片中的许多细节,如毛泽东畅游长江和大海,毛泽东要骑马游昆仑山,毛泽东和基辛格夫妇以纸老虎和身高的主题逗趣,毛泽东与非洲妇女会见时行屈膝礼的幽默场面,出席党代会时目送全体代表离席等细节情景,生动感人地表现了毛泽东的激情、智慧、幽默与自信,洋溢着鲜活而深刻的人民性。并且毛泽东率性自然,不循规蹈矩,在外交场合谈笑风生,为友人递烟夹菜;却又坚持原则,对西哈努克的无私帮助,对苏联的无理要求坚决抵抗。这一切的一切都展现了他为人和善却不失原则的处事风格。{红缨观后感}

毛主席的一生是不断学习的一生,他酷爱读书,至死方休。毛主席幼年时期就在先生的引导下,开始读《三字经》,继而读《孟子》、《论语》成年之后,在辛勤工作之余,毛主席还喜欢写毛笔字,作诗赋词等。他在生病的时候,还坚持看书学习,真正地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可见毛主席是多么有毅力啊!

毛泽东是一代伟人,他拥有渊博的才学,这与他青年时期的刻苦学习是分不开的。鲁迅先生说过一句话:“哪里有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了。”这句话时间都在提醒我们要刻苦学习。

影片中有这样一个镜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一次,毛主席同他的随从人员们一起去爬山,他们还未爬上山顶,太阳已经快西沉了,他的随从人员对他说:“毛主席,天色已经暗了,再继续往前走也是没有路可走的,还是回去吧!”毛主席听了他们的话之后,转过头来幽默地对随从的官员们说:“路是人走出来的,天再晚,也得继续往前走。”说完,便拄着他那根心爱的拐杖,消失在了茫茫的夜色之中。在革命道路上,他凭着这种坚韧精神,勇往直前;不管前面的路有多危险,有多艰难,他总是用自己的脚,为人民开辟出一条条通向幸福生活的大道。

影片不仅是回忆,不仅是怀念,更是对毛泽东作为一个伟人同时又是一个普通人的一种再现,以新世纪的眼光来感悟历史,感悟领袖,感悟人生。身为大学生的我们,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现在生活环境改观了,学习条件也提高了,所以我们更应该加倍努力学习,把握好每分每秒,做时间的主人,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把自己培养成新世纪的四有新人,将来才可以像毛泽东一样为祖国履行自己应尽的责任,为祖国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

观看影片时,一度,毛泽东耀眼的光环阻挡了我的视线,灼伤了我们的双眼。我不知道一代伟人如果将他供入神龛,会不会给我们带来的只有崇拜而没有信仰。但《走近毛泽东》这部影片却无疑给了我一次细细品茗伟人之首先作为“人”的真实与感动。

它不仅浑洒出伟大毛泽东的雄才伟略及其思想境界,同时又尽现他平凡的一面。它以珍贵的镜头再现伟人的真性情,以平凡的视角塑造毛泽东,使我作为一名观众将对主席的仰视转为对一个真实可信形象的崇敬。它描述了毛泽东少年——青年——壮年——晚年的生活经历,铺陈其在工作生活中可亲可爱的细节,将一个平民化、生活化的主席呈现在了我眼前,使我更深入地了解了毛泽东思想、理论形成的背景,更重要的是使我们更加了解了他的为人、他的生活,使我们切实认识了一个多角度的主席。

首先,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最伟大的作品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他毕生的愿望就是建设一个富强的中国;

他又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最伟大的贡献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他同时又是一位有着理想主义情怀的伟大诗人,他的诗作流露出一位革命家的广阔胸怀,他的愿望和爱好反映出一位诗人的性格。

他,率性自然,不循规蹈矩,在外交场合谈笑风生,为友人递烟夹菜;却又坚持原则,对西哈努克的无私帮助,对苏联的无理要求坚决抵抗。

他,有着亲临战场的不惧,面临危机的不乱,处临动荡的不惊;却又有着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智慧、胆识与魄力。

他,有着纵观全局,横览世事的宏大胸襟。青年时代读了《盛世危言》后发出“人生无处不青山”的慨叹;却又有着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农民一句“咋不击死毛泽东”非但未激起他的怒火,反而查出了行政结构的不合理。

他,热爱游泳,想畅游世界的大江大河,他热爱祖国山川,想考察黄河长江。

他,渴望同人民在一起。

他,平易近人,忧国忧民。在日理万机中还不忘给以前陕北同甘共苦的老乡送糖、酒;在国家处于内忧外患时,还不忘悼念受血吸虫病困扰的村民;在病入膏肓已无力行动时,还不忘向身边的服务人员深深鞠躬以表谢意。

当这位曾经被无数人奉为神明,顶礼膜拜,也曾被无数人猛烈抨击过的一代伟人以一位立体的人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突然发现,功过本身已如云烟留给了历史,伟人的人格魅力

却可以穿透时空,给人们心中留下一份永恒的尊敬。

走近毛泽东,带给我的不仅是崇拜,更重要的是,让我走近他的信仰,走近自己的信仰。 “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这句歌词大家都应该很熟悉吧,这首歌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大家就相互传唱,当时我们心中毛泽东简直是神一般的人物。我们对他有的只是崇拜和仰视。在我们进入学校后,通过读他的文章、诗词,我们了解到毛泽东是一位有思想,有革命浪漫主义情怀的伟人。“战地黄花分外香”“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今日红缨在手,何日缚住苍龙”这些诗句既让我们觉得置身于金戈铁马之中,又像是二月的春风迎面拂来。

以前我们觉得毛泽东离我们很远,他是伟人,在他身上有一种神秘的色彩让我们只能仰视。但自从看了记录片《走进毛泽东》,我从过去的仰视这位伟人变成平视这位伟人,但却因为平视而看到他的内心的伟大与不平凡。

毛泽东近百年来就是中国的骄傲,他的每件事都让我们难以忘怀。他的智慧,他的心胸,他的淳朴,他的博学,还有他那平凡中的伟大无不让我们深深地震撼。

这部影片不仅是回忆,不仅是怀念,更是对毛泽东一生不平凡的再现,不仅挥洒出毛泽东的雄才大略及其思想境界,同时又尽现他平凡的一面,它以珍贵的镜头描述了毛泽东富有传奇的一生,铺陈其在工作中可亲可爱的镜头,再现了伟人的真性情,使我们对毛泽东的仰视转变为一种可信形象的崇敬,使我们更深入的了解毛泽东的思想,理论形成的背景,更重要的是使我们更了解他的为人,以及毛泽东对生活的态度。使我们更切实地认识了一个多面而且变化的主席,使我们以新世纪的眼光去感悟历史,感悟领袖,感悟人生。

看过这部影片我深深地感受到,毛泽东酷爱读书,至死方休。他的一生是不断学习的一生。幼年时的毛泽东就读《三字经》,继而读《孟子》、《论语》等,成年时他的诗词、文章冠绝中华。据说毛泽东将《资治通鉴》读了17遍,《红楼梦》读了5遍,通读4000万字的《二十五史》,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学习期间,毛泽东更是抓紧一切时间学习。他有几个习惯:一是好问,他经常与同学切磋或向老师请教学术问题;二是作课堂笔记,写读书心得。凡是在思想上和学习上对他有帮助的,他都记录下来。他还十分关心时事,经常阅读报纸杂志,在阅读中不断分析批判,逐步丰富自己的见解。他十分擅长汲取他人长处,他对同学说过,我们看一个人,要多看他的长处,只有虚心地学习人家的长处,才能不断弥补自己的不足。毛泽东的这些对学习的态度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红缨观后感}

此外,毛泽东还十分注意锻炼身体,冷水浴、野外露宿、长途步行都是他顽强锻炼身体的方式,他主张,一个人应该“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认为学校教育应德、智、体并重。 看过《走进毛泽东》的人都会为他那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心胸所折服。1918年,正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的毛泽东在长沙创办了新民学会,这是五四时期最早成立的新型社会团体之一,成员都是一些追求进步的有志青年,他们把“改造中国与世界”作为学会的宗旨,毛泽东为学会的工作倾注大量的心血。他在一次讲话中说:“我们这个“学会”要为挽救国家,改造社会而奋斗,我们个人也就不应该是为自己的名利享乐而奋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虽然是些年轻人,但也应该担负改造社会的责任”。

辛亥革命前夕,毛泽东前往湘乡县城的新式学堂读书。临行前,他抄写了一首言志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毛泽东就是靠这样以天下为己任的心胸才成长为影响20世纪中国历史的一代伟人的。

毛泽东是智慧的化身,他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高超的指挥作战艺术,领导中国人民军队一次又一次的战胜困难。

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的亲自指挥下,从1月底到3月下旬,先后四渡赤水,把数十万国民党军队甩开,又在贵州与云南之间迷惑敌人,将云南敌军诱出,中央红军于5月上旬全部巧渡金沙江,终于摆脱了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中央红军战略转移中具有决{红缨观后感}

定意义的胜利。毛泽东机动灵活、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被人们赞叹为“用兵真如神”。 看过《进走毛泽东》我们了解到毛泽东的一生,是为开辟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断探索的一生。虽然在探索过程中,他也犯了“左”的错误,1958年他不顾客观律,轻率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社会主义事业受到挫折。特别是毛泽东晚年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使“左”的错误发展到高峰,造成全国大动乱。但是,与他的历史功绩相比这些错误还是排在其次的。历史已经证明,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的诞生,就没有社会主义制度。正如邓小平所说:“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时间”。

看过了《走进毛泽东》后,我反思了自己以前的想法,以前对于毛泽东同志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这一观点十分赞同,,现在我对于一代伟人毛泽东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时也更加尊敬我们的伟大领袖。

我们这一代人对于开国领袖的了解都是通过看书,看电视,听别人说等得到的。以前已经听了很多关于他的事迹,我想这些对于我们的生活,发展,学习是很有激励作用的。

毛主席,一代伟大的领袖。从农村走出来,以人为本,以百姓为主的好主席,一个坚强,善于谋划的人,为人民,工人阶级争取自由和利益。他值得我们的尊敬和我爱戴。当看到他以专列作为自己的流动办公室,七十几岁还下基层体恤民情,给自己分配了生产任务时,我不禁流下了眼泪。一位七十多岁患有疾病的领导人始终忘不了百姓,病情一好点就要求去看望百姓的生活,我想这样一位领导人是很难用语言去形容的。由此我想到了文化大革命,大部分人都认为这是毛泽东的一个巨大的错误,但我不这么认为。主席这样做都是为了人民,为了百姓,为了中国着想,虽然文化大革命的大部分结果是错误的,但他也造就了很多人才。我听我以为老师说那时是十分练就一个人的好时期,在那个历史背景下,没有走出去,谁也不知道下一步是错的还是对的。失败是成功之母。我想如果没有文革的失败,大概也不会探索出改革开放吧。

所以我坚信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毛主席就没有强大的中国。我们必须学习他好的思想和作风,一切为人民服务。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

像之前说的那样—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在我们小时候就会唱这首歌,但是那时也许还不知道毛泽东是谁,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有什么样的丰功伟绩值得我们这样歌颂他。

看了《走进毛泽东》,我才知道毛泽东是一个多么有胆有才有勇有智的人。他自己向记者说自己是被逼上梁山的,殊不知梁山上个个是好汉,毛泽东与宋江相比更是强过百倍,我在看水浒传时,总觉得宋江“亲解其傅”的描写过于单一与频繁,而是得有些虚伪做作,但是在毛泽东身上却没有这些,他可以穿着睡衣走在群众中,他可以当着来访者的面潇洒地游泳,他所有的只是自然的亲和力。

他曾说也总是说自己原本的梦想是当一名记者或老师,并且在他即将离开政治舞台的时候,也还是对这一理想矢志不渝,教员当不成,他也只是想当个编辑,写写文章啥的,可见毛泽东是一个放得开的领导。

他对权力的占有欲不强,确实一个有资格掌权的人,最会掌权的人。一个想当教员的人的头脑居然领导中华民族走向了建国之路,在为他鼓掌的同时,我们也不禁惊叹,真的要为他叫一声好!他是一个敢于正视错误的人,虽然他犯了一些错误,当农民因苛税而怒喊“为什么不炸死毛泽东”时,他有的不是愤怒,而是派人展开调查,查清原因,及时解决错误。 他是一个和蔼可亲的老爷爷,老当家。在看他青少年的照片的时候,真的没有发现他长得这么帅,比起周恩来,他在我看来就稍逊色一点,不过晚年他却让人感到很和蔼可亲,他说自己长了一张大中华脸,确实天庭饱满一看就是个充满智慧的脸,头发也多了,额头爷露出更多,验证了中国走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但风采依然在他的脸上,还平添了一份和蔼

可亲,他在与非洲总统妻子握手的时候,总统妻子给他施屈膝礼节时,他亦会这种礼节。并且笑得喜人,面容全部舒展,宛如一位农家老爷爷。

总之,他是伟大的毛泽东,他是领袖毛泽东,他是亲人毛泽东,他是我们的老爷爷,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您呼:“人民万岁”,人民希望您“万万岁”!

毛泽东,这个让中国人民永远也忘记不了的伟人。他是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他让中国人民永远记住他因为他,中国人民才从帝国的强爪中挣扎出来,因为他中国才走上社会主义,才能够屹立在东方。

《走近毛泽东》这部影片讲述了毛主席一生中的战斗经历,还有一些不为人知的传奇经历,毛主席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为了全中国人民的新生,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在充满荆棘的革命路上走过了无数的风风雨雨。看过《走近毛泽东》,我深切地感到毛泽东同志的人格魅力,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最伟大的作品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毕生的愿望就是建设一个富强的中国;他又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最伟大的贡献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他同时又是一位有着理想主义情怀的伟大诗人,他的诗作流露出一位革命家的广阔胸怀,他的愿望和爱好反映出一位诗人的性格。他热爱游泳,想畅游世界的大江大河,他热爱祖国山川,想考察黄河长江。他渴望同人民在一起。看完这部记录片后,在我看来毛主席慈祥的面容深深的打动了我,他接见外宾的时候永远都是最自然的表情,视察工作的时候永远都是面带笑容的,让人感觉到无比的亲切,我感到毛泽东的形象真实又生动地展现在眼前,让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是毛泽东在新中国开国大典上说的一句话。我永远忘不了那个时刻,那个让人激动不已的时刻!是伟大的领袖毛泽东领导着中国,领导着中国人民走向了光明的未来,带着人民解放新中国,发展工业发展农业,虽然他在晚年也些范了些错误,但是他的功绩都是他不可否认。毛泽东,一代伟大的领袖。从农村走出来,以人为本,以百姓为主的好主席,一个坚强,善于谋划的人,为人民,工人阶级争取自由和利益。他值得我们的尊敬和我爱戴。当看到他以专列作为自己的流动办公室,七十几岁还下基层体恤民情,给自己分配了生产任务时一位七十多岁患有疾病的领导人始终忘不了百姓,病情一好点就要求去看望百姓的生活,我想这样一位领导人是很难用语言去形容的。

《走进毛泽东》这部影片里处处都在散发着毛主席思想的光辉,伟大的人格魅力,和先人后己的高尚情操。有一次,当会议结束时,主持人请毛主席离席,毛主席因脚下有毛病而无法站起来,这时,大家都不愿离开了。毛主席说了一句使人心沸腾的话:“你们如果不走,我也不走。”一句平凡而有力的话,使在座的委员们的心里都在流泪《走近毛泽东》 这部片子主要讲述了毛泽东同志少年、青年、中年、晚年的一些感人的事情、伟大的政策和果断的决定。让我们在银幕上看到了久违了的毛泽东的真实形象,让我们真正地走近毛泽东,去探究他的光辉一生。他不仅是一位领袖,也是我们的亲人,他更是一代伟人,他拥有渊博的才学,这与他青年时期的刻苦学习是分不开的。如今我们的学习条件已经很好了,所以我们更应该加倍努力,把握每分每秒,做时间的主人,利用现在的大好光阴,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正像一首诗词那样说的: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存光阴。我们要真这宝贵的时间,不能虚度光阴。因为时间就像汩汩流淌的河水,是可以流出去却无法流回来的,人在青少年时期大脑最活跃,不论学什么,记得都特别快,而过了这个时期,就恰恰相反,不管怎么努力都比较难赶上去,所以我们应该趁现在加倍努力,只有学得很扎实,将来才可以像毛泽东一样为祖国献出自己应尽的力量,这样祖国就能更加昌盛。

毛主席他把一生献给了国家,献给了中国共产党,献给了社会主义事业,献给了中国人民。他的影响不仅在中国,不仅在亚洲,不仅在东方,他是世界伟人!我们永远记得他这个伟大的领袖——毛泽东。

《富国海底世界观后感》    红缨观后感 第三篇

富国海底世界的观后感

富国海底世界是北京的一个好去处,那里风景优美。鱼类繁多。十分吸引人。

我在门口看到美人鱼,我以为他在迎接我们,我一进去的时候,看见了大鲨鱼,张着大口,把我吓一跳。走进屋里,姐姐在迎接我们,走廊上的灯是紫色,当我看我的衣服时,衣服变成了银白色。我们一走桥,身上溅了很多水,水里有很多鱼,尾巴摇来摇去,成群结队,可爱极了,在屋里看到大鲨鱼,鲨鱼张着大口向我们游来,我心里一害怕,“哎呀”一声。我到大鲨鱼面前,别的同学已经占满了,我只能看旁边的乌龟,只见乌龟头一伸、一缩波为可爱。我们开始边吃边看。

海底像一个大隧道,走在里面就像置身于鱼的世界中。有凶猛巨大的鲨鱼,有细长苗条的带鱼,还有许多我叫不上名字的鱼。他们就像《富饶的西沙群岛》那篇课文里写的那样。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在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有的周身插满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像挂帅出征的穆桂英;有的有上长着一簇美丽的红缨,在快活的嬉戏……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

不一会儿,我变到了传送带,在传送带上看风景,海特别特别大,有几条美人鱼在游来游去,还有好多条大鱼,比我还大好多。看见他们自在的在水里游来游去,真想和他们一起玩。传送带把我们带到一个山洞里,上面和两边都是透明的玻璃,我看见美人鱼在向我招手,好像在邀请我和她一起去玩。头顶上许多大大小小的鱼儿来来往往,可惜我还叫不出它们的名字。

海底还有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粉红色的头花,有的像扇子似的银杏叶,有的像分枝的鹿角,异常美丽。 这里不但鱼多、珊瑚多,还有精彩的海狮表演呢!可爱的小海狮一会儿顶球,一会儿做算术,一会儿钻圈,真是有趣极了!

2012年11月19

定福庄定四小学

六年级一班

陈思思

《闪闪红星观后感》    红缨观后感 第四篇

[篇一:观后感]

观后感“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红星是咱中国的星,照亮祖国照万代?”这是的主题曲。每当听到这首歌时,一个个活灵活现的抗日战士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这部电影讲述着抗日时红军的故事。

冬子是一个勇敢而坚强的孩子,他有着孩子们的淘气,也有红军战士的英勇?冬子的父亲的一位红军战士,是他和冬子妈给了冬子勇气,让他独自走到最后?冬子的父亲和几位农奴背后给红军送粮,不幸被胡汉三发现,就在胡汉三要把他们处死,就在这生死关头,红军叔叔来了,救了大家,把胡汉三抓了起来。闪闪红星观后感。可是,时光,努力学习,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希望大家去看看这部经典之作。

[篇四:电影观后感]

电影反映了党和红军为了穷苦人民翻身得解放,打土豪,分田地,同敌人进行着艰苦的斗争。冬子的爸爸在战斗中负了重伤,为了省下给其他红军伤员用,坚持不用动手术。手术中他浑身冒汗,但他咬紧牙关没发出一声呻吟。这需要多么坚强的意志啊!冬子的妈妈为了掩护群众转移,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最后在烈火中光荣牺牲。潘冬子从小受到革命家庭的熏陶,有志气,有胆量;他巧妙地躲过敌人岗哨的严密盘查,完成了给山上红军送盐的任务;他巧改一字,使囤积居奇、勾结敌人的米行老板损失上万斤大米;他智斗凶残的胡汉三,又亲手杀死了这个大恶霸。看着这些精彩片断,我既为他捏着一把汗,又从心眼里佩服他。

“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闪闪暖胸怀……”每当我听到这震撼人心的歌声,便禁不住热血沸腾。这部影片我太喜欢看了,闭上眼睛,一幕幕动人的情景便浮现在我眼前。

看着这部影片,我自己也仿佛置身于硝烟弥漫的战场。每当看到红军战士战斗时陷入困境的场面,我恨不得冲上前去,帮助红军战士把敌人消灭干净。

看完这部影片,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应该加倍珍惜。如今,没有了战火纷飞、硝烟弥漫。我们是生活在和平的年代里,是在父母、学校和社会的呵护下长大的,没有经过任何艰难困苦,可不能生在福中不知福啊!我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好好工作、加倍努力,将来报效祖国,维护和平。

在我成长的道路上,会有许许多多的困难和挫折等着我,我要像冬子的爸爸那样,绝不向困难低头,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去战胜它;当遇到危险或人民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时,我要像冬子的妈妈那样,挺身而出,见义勇为,随时准备献出自己的一切。localhost在生活的道路上,我们要像冬子那样,时刻不忘自己肩负的重任,把祖国的荣誉看得高于一切,从严要求自己,从点滴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以顽强的拼搏精神,争做一名新时代的小英雄。

这部革命故事影片像导航的灯塔,处处照亮我前进的道路。它又像战斗的号角,时时催促着我奋发向上,勇往直前,它是我心中的一颗启明星。

[篇五:观后感]

为了纪念建国六十周年,学校组织了一次看电影活动,看的是。

这部电影主要描述的是儿童团员潘冬子的父亲参加了红军,要消灭胡汉三。没过多久,红军主力被迫撤离中央根据地。潘行义随部队转移。临走前,潘行义给潘冬子留下了一颗红星,对冬子说:“等山上的映山红开了的时候,红军就回来了,爸爸也就回来了。”之后,就跟着队伍走了。胡汉三又回来了,柳溪陷入了一片白色恐怖之中。

潘冬子和母亲暂时离开了柳溪,转入了深山老林。吴队长向他们传达了遵义会议的精神,增强了潘冬子和母亲坚持斗争的勇气和力量。为了掩护乡亲们撤退,潘冬子的母亲壮烈牺牲,潘冬子看到母亲的死,变得更加坚强。潘冬子在战斗中破坏了吊桥,切断了敌靖卫团的后路,使敌人缴qiāng投降。他巧妙地把盐换成水,躲过敌人的搜查,送给游击队。他和椿伢子把情报送给游击队,搞沉了敌人的运粮船,破坏了敌人的搜山计划。

他沉着机智地应付了胡汉三多次狡猾的试探和盘问,最终满怀仇恨地砍死了胡汉三,有力地配合了游击队攻打姚湾镇的军事行动。战斗迎来了胜利。潘冬子和父亲终于见面了。潘冬子戴上那颗闪闪的红星,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红军战士,加入了红军的行列,踏上了新的征途。

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里,是在父母、学校和社会的呵护下长大的,没有经历过任何艰难困苦,但是我们总不能依靠父母过一辈子吧。要想实现美好的愿望,都要靠我们自己去努力奋斗!如果大家都等,我们的国家什么时候才能强大起来呢?所以我们现在应该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将来能做一个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辜负老一辈对我们的期望!

[篇六:闪闪红星观后感]

“要想胜利不能靠等,要去斗”!这是这部电影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影片反映了党和红军为了穷苦人民翻身得解放,打土豪,分田地,同敌人进行着艰苦的斗争。本剧主角是小英雄潘冬子,他的父亲是红军团长,母亲是地下党成员。

当时他的父亲跟着红军队伍走了,冬子天天盼望着父亲回来,有一天母亲对他说:“等到山上的映山红开了的时候,红军就来了,你爸爸也就回来了。”于是冬子来到村口的一棵小松树下,从地上捡起一枝干枯的映山红,坐在石头上等红军的到来,一天又一天……他梦见山上的映山红开了,红军来了,自己穿着整洁的军装,戴着闪闪的红星走在队伍里,特别地神气……当他正陶醉在这美梦之中时,吴大叔来了,他对冬子说:“要想胜利不能靠等,要去斗!”冬子听了后用力地点了点头。

他巧改一字,把“今日无米”改成了“今日售米”,使得使囤积居奇、勾结敌人的米行老板损失上万斤大米。

冬子站岗、放哨,给红军送粮食,为红军送情报,最后把吴汉三给杀了,他的这种为祖国事业而奋斗的精神是多么的值得我们学习啊!他想的不是个人利益,而是时刻想着他能为祖国做些什么。面对凶狠的日本兵和那刺刀,他丝毫没有退缩,勇敢地和敌人做着斗争,这是一种多么可贵的精神!冬子的这种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如今在这种和平的年代,虽然并不需要我们冲锋陷阵,但我们能做的事情还有许许多多,当然,我们在学习上更不能退缩,在生活中也要勇敢地面对每一件事情。冬子在那种艰苦,充满战争硝烟的岁月里懂得不断的去磨练自己,最后他终于成为了一名红军战士。

我认为冬子的性格很坚韧,小小年纪就怀有坚定的革命信念,使他在面对残暴的敌人而毫不畏惧,一点儿也没有露出恐惧的眼神。最终,尽管冬子失去了母亲,但他靠自己的机智与勇敢帮助共产党打败了土豪劣绅,当上了梦寐以求的红军。

他也很坚强,他没有因为失去母亲而丧失自我。他也非常地机智勇敢,在最危险的时刻,他冒着生命危险去除掉恶霸,他高尚的品格值得我们去学习。

而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战士用鲜血和生命换回来的,因此我们更应该加倍珍惜。

今天,我看了一部电影,叫做闪闪的红星,这部影片深深地打动了我。影片的内容是这样的:

就在毛主席建立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出了一位勇敢的少年——潘冬子。这年秋天,毛主席领导的红军在与国民党的决斗中夺取了井冈山,并赶走了在这里作作威作福的地主胡汉三,使得在这里的百姓都过上了好日子,而潘冬子的爸爸当了红军,妈妈下入了党。

严冬来临,许多红军的领导人因为开始排挤毛主席,使他们没有取得胜利。潘冬子的爸爸在临走时送给潘冬子一个礼物 ——闪闪的红星。

潘冬子的妈妈被活活烧死在了一间茅草屋里,为了替妈妈报仇雪恨,他参加红军,成为了一名红军战士。

在敌人与红军的一次作战中,他把敌人唯一能逃跑的木板桥给拆了;在给山上的游击队员送盐时,他把盐全部都粘到衣服上,没让看守的国民党察觉;在地主家为地主做事时,他不忘给游击队送情报,还呼吁群众把地主放在船上准备运走的米给劫了。

最后,在吴大叔和宋大爹的帮助以及闪闪红星的照耀下,潘冬子终于杀死了地主胡汉三。又在第二年映山红盛开之际,迎来了打大胜仗的红军主力部队,和爸爸一起踏上了新的征程。

这部电影使我受益匪浅,它让我了解到了红军战士为了人民得到解放不畏艰险、不惧困难、不惜生命与不怕牺牲的崇高品质;让我了解到了共产党员不能让人民吃亏,甚至牺牲了自己生命都没关系的伟大壮举;同时,也让我们学习潘冬子机智、勇敢与顽强的奋斗精神。

闪闪的红星是潘冬子爸爸走后一直陪伴在他的身边,使得他在想念红军时,就拿出来看看。这颗红星给了潘冬子力量,给了他勇气和决心,正如歌词所唱:“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满胸怀”。

《电影观后感800字》    红缨观后感 第五篇

[篇一:电影观后感800字]

在3月16日星期五那一天,我们全校老师和学生一同观看了一部电影,这部电影叫放牛班的春天,虽然我们晚去了音乐厅一步,但是我们深受感动。

前面一部分是我在网上查找到的: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莫安琦重回法国故地出席母亲的葬礼,他的旧友送给他一本陈旧的日记,看着这本当年音乐启蒙老师克莱门特(杰勒德·朱诺饰)遗下的日记,皮埃尔慢慢细味着老师当年的心境,一幕幕童年的回忆也浮出自己记忆的深潭……

克莱门特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不过在1949年的法国乡村,他没有发展自己才华的机会,最终成为了一间男子寄宿学校的助理教师,这所学校有一个外号叫"水池底部",因为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

到任后克莱门特发现学校的校长以残暴高压的手段管治这班问题少年,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性格沉静的克莱门特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他以“为革命节约墨水”为由送静秋钢笔;在用树枝拉静秋过河的途中悄悄握住她的手;同静秋拍照时傻呵呵地一个劲儿乐。最令人难忘的是静秋和老三对望的场景,静静地,不着一言,像老屋子里陈旧的家具有阳光淡淡地扫过,空气中微尘曼舞,让人的心也随之沉淀,感受到说不出的舒适与宁静。

影片中,静秋从始自终都没有叫过老三的名字,她说:“认识你,真好”。在文革紧张的政治气氛下,谈一场纯洁自由的恋爱,需要怎样的勇气!“真好”二字便是静秋所能说的最勇敢的话,她明白老三对她的好,那是只有付出而不计回报的爱,一桩桩,一件件,如沉甸甸的砝码累加起来,便是这“真好”二字。

故事的结局弥漫着浓浓的感伤。静秋一遍又一遍地喊着:“我是静秋!”一声声,一句句,痛彻心扉,催人泪下。老三和静秋未能相守,这是二人的不幸,但他们的爱情绝不是悲剧,只要记录了最美的时刻,保留了最动人的记忆,不论何时追忆,此生爱过,足矣。

“茂密的山楂树,白花满树开放,我们的山楂树呀,它为何悲伤”,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再美的回忆也要被画上休止符。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是思念的另一种延续。岁月悠悠,让我们在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种上一棵山楂树,为曾经纯洁的爱情默默祈祷,静待山楂花开……

[篇四:电影观后感800字]

初次观看建党伟业之时,我不禁感叹其巨星之多,情节之紧凑,出场人物之多,涉及事件之多。如此之多的内容在短短的90分钟之内呈现出来,的确令人目不暇接!

从辛亥革命开始,一直演到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之间的十年时间,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十年。十年里发生了许多值得大书特书,使国人永远铭记的事情,涌现了许多名留青史的风云人物,武昌起义、清帝退位、二次革命、新文化运动、袁世凯称帝、护国运动、张勋复辟、护法运动、巴黎和会、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文字成立……

这些国人耳熟能详、如数家珍的历史事件,曾使我们愤怒过,哀痛过,无奈过,彷徨过,兴奋过,期待过……而今仍在我们的脑海里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而这部影片的成功之处,便是真实再现了那段风云变幻、令人可歌可泣、中华名族在苦难中抗争奋斗并逐渐进步的历史。

影片中的一段让我印象深刻。当一个举着血书“冤”字的女大学生跪在总统府前情愿,回答军警为什么不到检察厅喊冤时,她含泪说:“冤情太深,检察厅接不了我的状子。”之后痛呼:“我是为四万万同胞喊冤啊!”这一声犹如千钧之重的巨石狠狠砸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上,使人心痛、心苦、心碎啊!那一瞬,泪水充满我的眼眶。

看完整部电影,我感慨良多。被那个热血沸腾激情澎湃的时代所震撼,被那群心系国家情牵百姓的先驱所感动,被那种为国献身死而后已的精神折服。作为21世纪的青年,我感到汗颜。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过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年轻的毛泽东、周恩来、蔡和森等同志坚定不移的高举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帜浩浩荡荡的展开了就过涂村的新篇章!

今天,我们回顾历史,不仅是缅怀前辈的光辉业绩,更重要的是着眼于新世纪,作为新世纪的青年,我们要肩负起党和祖国人民的重托,重塑这东方巨龙的雄姿。我们所肩负的历史重任,这是何等伟大、何等光荣、何等艰巨啊!青年朋友们,作为21世纪中国的主人,我们是成长中的一代,是改革中的一代,是开创未来的一代,新世纪祖国的建设,离不开党的领导,也离不开青年一代的床照和奋斗!努力吧!新世纪的宠儿,把我们的青春,把我们的生命,把我们的一切都奉献给党,奉献给我们的祖国!用我们的切实行动,燃烧烈人的青春!

[篇五:电影辛亥革命电影观后感800字]

穿梭于镜头之间,愿用拙笔一支,记录豪情满怀的慷慨赴死,记录大义凛然的奋不顾身,记录用生命谱写下的绚烂……

当无边的黑暗蚕食着中原大地,当腐败的统治奴役着华夏儿女,当列强的阴谋弥漫在谈笑之间,当疾苦的人民沉睡在麻木之中,有一群人,截然相反,他们高举革命的大旗,手擎希望的火把,投身革命,奋不顾身,以自身绽放绚丽,亦是甘之如饴。

秋瑾:淡然赴死,高洁如白莲

青石板上伴随着铁链划过刺耳的咣当声,一位妇人手铐木枷,脚绑铁链,却毫无惧色,就如同出于淤泥之上的白莲一般,一路平静,一路淡然……

“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中国妇女还没为革命流过血,当从我秋瑾始……”明明是壮志凌云的话语,明明是慷慨激昂的蔑视,但她,只是平静的叙说,淡然到让人心疼。是啊,即使是沉重的木枷依旧困不住自由的灵魂,哪怕是坚固的脚镣依然锁不住革新的脚步。辛亥革命电影观后感800字

心里,许是放不下天真可爱的孩子,心里,许是放不下眷意浓浓的亲情……面对满官的指责,她置个人情思于度外,系国家未来于心中:“我的死是为所有的孩子!”宁静温和而令众人无言以驳。

秋瑾身处麻木的社会,遭众人不解,但她依旧坚持自我,起义失败了,但革命的精神,鼓舞了民族的奋斗不息。青石板上高洁淡雅如白莲一般的人消亡了,但她的倩影,永驻在所有人的心中……

林觉民:白衣飘袂,傲然如白梅

他,仅仅一袭白衣就足以构成残酷战争中最美的一道风景,脸上革命的骄傲足以让末路之人看不到生还的退路,甚至望而生畏。侠肝义胆,铁骨铮铮,利落的装qiāng上膛,迅捷的瞄准射击,一举一动,凌厉中饱含诗意,白衣上点点血色漫延而开,踉跄的身影凝聚了毫不屈服的意志……

这不是翩翩公子的白衣,这不是文人墨客的白衣,这是独属于林觉民的白衣,白衣之下,隐藏的是坚韧不拔的革命之志;白衣之下,跳动的是义薄云天的赤血丹心;白衣之下,燃烧的是奔流不息的民族血脉。

面冠似玉,肝胆如铁,心地赤诚如朝阳。即使沉尸于水下,嘴角依旧有浅浅的笑意,此情此景,凄美如画,可不难读出其中的深韵。也正是这个人,让我心疼,却也让更多的人看到了革命,看到了他所作的努力,相信了他所相信的一切。

一个侠骨柔情的男人,用年轻而热血的生命换取了毕生的信仰,却留下了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自古情义难两全!

他们,在那个黑暗的年代,用自己年轻的生命,绽放出革命的芳华……他们用身躯支撑起黎明前的曙光,他们用生命铺筑出推翻清廷的大道,他们用热血唤醒了麻木不仁的人民,他们用信念维护了泱泱大国的不屈。他们的生命之花,开得无比凄美,无比震撼。

我深信,革命的先驱,那年轻的生命,那不屈的灵魂,便是中最动人的镜头。

[篇六:红色电影观后感800字]

说实话,如果不是组织的话我是不愿看这部电影的。害怕会太悲壮而抑制不住嚎啕大哭。果然不出我所料,电影开场才十分钟我就已经眼眶湿润了。其实我很害怕写这次的观后感,我怕我的文学功底无法将这部电影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更无法将电影中各种伟大的人物表现出来。

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不得不说是张艺谋又一部恢弘又催人泪下的经典战争史诗电影。电影是以一位女学生的回忆为线索,讲述了南京大屠杀期间在一个教堂发生的惨事。影片一开始是一段南京话的旁白,一时让人重回了现场。接着是中国军队和日本人的坦克大战,坦白说,在“神qiāng手”在大楼里和小鬼子同归于尽的时候,我哭了。最后约翰和女学生的出现,然后逃进天主教堂避难,接着是14个女子的进入,整部电影都充满了压抑的气息。

在天主教堂里,女学生单纯、善良、纯洁,她们不谙世事,但却不幸地见证了南京的沦陷,在本该快乐飞翔的日子里经历了许多不为人知的残酷现实。在天主教堂里,风尘女子世俗、放荡、妖艳,她们出于无奈,却不得不以成人的角度让自己的这场灾难中幸免于难,然而最后她们还是选择了保护她们。在天主教堂里,乔治善良、感恩、责任,他甘于奉献,时刻保护着教堂和女学生们,这是他对老神父的承诺,最后献出了自己。约翰,我更愿意叫他神父,帅气、友好、善良,他不畏强权,在异国他乡他愿意用性命来保护女学生。

电影的结局是悲哀的,尽管女学生们逃出了南京城,但是十三钗的命运却映射了那个时期整个南京社会底层的女人的命运。她们遭受凌辱,被人唾弃,每天如行尸走肉般生活,在很多人看来,她们是不值得被同情的。但是在人情面前,她们一样需要关切,她们同样懂得珍惜。尽管她们曾和女学生斗嘴、吵架,但在危难关头她们却愿意代替女学生前往日军的庆功宴,尽管她们知道前方等待她们的会是什么,她们仍然义无反顾。是这群世人眼中的“窑姐”用生命告诉世人“商女亦知亡国恨”,是她们用鲜血在姑苏城畔谱写了这首壮丽乐章。

看完整部电影,我为很多场景所感动。其实看到一半时我曾想放弃观看,因为太血腥,太不人道。但是我想到当年南京大屠杀期间人们就是经历这些痛苦存活下来的,想到她们都如此坚强,我更加应该正视历史,铭记历史,不让悲惨再次发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红色历史影片《遵义会议》观后感

全文共 408 字

+ 加入清单

本报讯 (记者 张发扬)作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献礼影片,10月10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遵义会议》在全国影院上映。放映首日在遵义引起强烈反响,掀起观影热潮。

电影《遵义会议》由贵州省委宣传部、陕西省委宣传部、遵义市委宣传部、北京东方一处国际文化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摄制。该片以艺术的形式,讲述了在遵义发生的重大革命历史故事,真实还原了红军长征的伟大革命进程,再现了遵义会议的历史全貌,塑造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形象,表现出红军战士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生动诠释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

该片在全国3658个影院上映,其中贵州153个。遵义市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说,电影《遵义会议》旨在激励更多人了解、重温那段动人心魄的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是一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优秀教材;是“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遵义故事”的成功典范。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红色电影《我的长征》观后感

全文共 896 字

+ 加入清单

“雄关漫道铮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长路漫漫,荆棘密布,每一个脚步,都是血汗凿出来的印痕,二万五千里,灯火阑珊,却没有喧嚣与热闹,除了坚守,便只剩下希望。

“不破楼兰终不还”踏上长征的脚步,便告别了万家灯火,承载着新中国复兴的希望,便只能日以继夜,前仆后继,草根,树皮,皮带,食不果腹,饥肠辘辘,可信仰依旧存在。星星之火,让每一个战士凝成一股绳,以燎原之势,消除旧民主主义的业障,又给新民主主义带来了无穷的生机。不破不立,二万五千里,熔铸中华民族精神不朽的万里长城。

或许,和平的号角已经吹响,在先辈的荫庇下,我们可以 血的牺牲,在阳光和雨露的滋润下茁壮成长。在大学的校园里,孜孜 求,于一方角落静享时光,充实内心的净土,或许,长征精神已经被打上了时代的符号,不值得被当下所浅显的提及,然而,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长征精神却从未被忘却,早以铭刻进我们的血液,前仆后继,对知识的探索本应如此,勤学好问,学海无涯,每一个人都应该做学海孤独的摆渡者,活到老,学到老,这不应该仅是一句口号,知道的越多,你才知道自己了解的越少。

不怕牺牲,团结互助,作为长征精神终最鲜明的符号,对当今时代的大学生,同样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不怕牺牲,不怕牺牲自己的时间,告别寝室的温床,不要把大好的青春牺牲在无谓的白日幻想,把更多的时间留给求知的桨,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对集体的奉献,不去计较个人的得失,有舍才有得,推动一个集体向前才是更好的价值体现,红花还需绿叶衬,甘愿做一颗默默奉献的螺丝钉,同样是一种付出。团结,完成了二万五千里的奇迹,互助,成为了跨越千山万水的支撑,每一个人,都离不开别人的依靠与扶持,而我们所能做的也是应该做的,就是团结我们每一个遇见的人,大学四年是每个人一声最珍贵的青葱记忆,而大学里每一个相逢,都是天赐的缘分,战场上,可以把后背交给战友,大学里,可以跟同学做梦,做一个为中国复兴的梦,做一个毕业后指点江山的梦,做一个粉色的浪漫的梦。

长征是一种精神,大学,是一段旅程,长征,走了二万五千里,大学,等了十二载春秋,把一种精神,带入一段旅途,长征,远离了万家灯火,独自前行,而大学,也可以姹紫嫣红,春暖花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红色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1036 字

+ 加入清单

电影《建国大业》观后感

为了庆祝建国60周年,我们郭里园小学组织全校老师观看了《建国大业》这部影片。9月25日,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在电影院观看了电影《建国大业》,让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对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有了更具体的了解,让年轻一代的我有了更多、更深刻的认识。

电影将重大历史事件在宏观和微观间切换,增强了影片的历史感和真实感,从45年重庆谈判讲起,讲到谈判破裂,内战爆发,三大战役,其间穿插了敌机轰炸中的淡定沉着,闻一多的慷慨就义,傅作义被女儿感召,李宗仁履新后的无奈,蒋经国稳定上海经济,国际上对于共产党、国民党的态度等小故事,展示了共产党、国民党、各个民主党派几十位人物不同的立场、思想、做法,人物性格形象鲜明,让人印象深刻。

当我看到刘烨扮演的小兵角色,在向仪仗车上的敬军礼时那坚毅而充满信念的目光,让我们不难理解人民解放军为什么是一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队伍;当我们看到蒋介石一声长叹说:反腐,亡党,不反腐,亡国,让我们看到一支腐败的政党灭亡的必然性。当我们看到共产党人的礼贤下士,虚怀若谷;国民党对民主人士的威逼利诱,疯狂杀戮,一个政党的从容大气与另一个政党的狭隘猥琐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等等这些昭示了一个颠扑不破,四海皆准的真理:一个成熟健康的政党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必须能不断完善自己,修正自己,让自身的肌体保持青春与活力,否则必将被历史所淘汰。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事事想着人民。

这部影片在短短2个多小时的时间内,再现了我国从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正面再现了共和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诞生到确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民主党派在反对蒋介石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中,和衷共济,团结奋斗,为建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所经历的曲折艰辛直至取得最后胜利的光辉历程。整部影片内容十分的饱满、紧凑。

影片展现的新中国成立的艰难过程,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我们的中国共产党是多么伟大,他们总是事事想着人民的利益,为了全国人民,为了解放新中国,他们不怕辛苦和困难,最终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和平安乐的家——成立了新中国。感谢中国共产党,感谢你们让祖国变得如此繁荣富强,是你们让我们这祖国的下一代享受这么美好幸福的生活。作为教师的我也一定会继续努力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扎实教育基本功,积累教学经验,努力提升教学水平,继承、发扬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红色电影《董存瑞》观后感

全文共 577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看了一部电影,名叫《董存瑞》。它主要讲的是:16岁的董存瑞不想当见习八路了,想要参军。王政委和连长都说他年龄小了点,不可以参军,董存瑞一点也不死心,就跟他们蘑菇。后来,王政委在一次战斗中牺牲了。连长最后没办法了,终于答应让他参军了。

当八路军准备攻打隆化,解放热河。国民党军队又造了许多碉堡,来做掩护。想打这场仗,爆破队长很重要。到底给谁呢?领导们思考了半天,决定给董存瑞。由火力队来掩护爆破队,让爆破队去炸碉堡。其他的碉堡都被炸了,就剩下最后一个了,这是一座小桥,也是最难炸的一个。眼看上去了几批人都没有成功,董存瑞说:“我来”。他左闪右躲来到桥底下,怎么也没找到能放炸药包的地方,炸药架又用完了。怎么办呢?眼看着同志们一批一批的倒下,总攻时间就要到了。这时候董存瑞用自已的身体做支架,举起了炸药包喊道:“为了新中国,前进!”

难炸的碉堡终于炸掉了,战役最后胜利了,而董存瑞却永远地离开我们!

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我被董存瑞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为了新中国而放弃自已生命的高贵品质深深地打动了。同时我也非常生气。我弄不懂蒋介石为什么要打内战,难道你不是中国人吗?难道有了国民党就不能有共产党吗?难道国共两党不能和平相处吗?

红色经典电影观后感3篇红色经典电影观后感3篇

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因为这是革命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长大了以后,也要回报祖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红色经典电视剧《西安事变》观后感

全文共 850 字

+ 加入清单

这两天热播电视剧西安事变》我只是看到片名就觉得可笑。

重拍什么电视剧不好?非要拍《西安事变》我认为首先是导演脑子进水,要不就是工作太忙,还不知道现在有个互联网,宽带可以进入家庭。老百姓看世界不是光靠CCTV,还能通过互联网看世界。还不知道现在的百姓已经和过去的百姓有天壤之别,不那么好忽悠了。

暂且不谈,张学良将军为国家作多了大贡献。就说,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后,陪蒋介石回南京这场戏,我党毛泽东,周恩来那个惋惜啊,好像张学良犯了多么最低级的错误,断定这一去,一定不会有多的好下场。

也应该这样讲,我们从小受的教育这样告诉我;张学良陪蒋介石回南京是错误的,是最不应该的,蒋介石是不会讲信誉的,说话常常出尔反尔的,张学良将军陪蒋介石回南京一定是有去无回。蒋介石回南京后,一定会至张学良于死的。可历史确和我开了个天大的玩笑,张学良后来非但没死。。。。却成了一位寿星。历史也证明了共产党所说的,张学良确实再没回过大陆。

可历史又证明;张学良陪蒋介石回南京是张学良最明智的选择!

理由如下:

1;假如张学良没有陪蒋介石回南京,留在西安,就算抗战没有战死,解放战争起义。他也逃脱不了文化大革命红卫兵的魔掌。

2;他在东北放着日本鬼子不打,跑到西北打红军打内战,就这一条就可以让他死几回。

3;共产党夺取政权后,比他贡献大大有人在如;元帅级的刘少奇,林彪,彭德怀,陈毅,贺龙,,,,,,,,,,等等元帅大将都死于非命!何况是他。

4;张学良虽漂泊海外却也落得逍遥自在,寿命过百。古今少见!

退一万步讲:假如历史可以从来。。

你问自己的夫人,如果有来世,你会嫁给我吗?

夫人也许会告诉你:会的!

可是我在这里可以断言!

回顾历史,让张学良将军再选择一遍,不论大陆任何人问?

张将军,如果让你重新选择,你会留在西安吗?你会加入共产党吗?

这个问题是在太简单了,简单的我都不能回答,只好到幼稚元去问了。

可是我们的大导演还告诉我,张将军你不应该陪蒋介石去南京!

求你了大导演,历史终究会大白于天下。历史已经证明;张学良陪蒋介石回南京是张学良最明智的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红色教育片的观后感

全文共 1661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证明,英雄往往以集体的形式出现,红色教育观后感。二战时期苏联一个飞行纵队涌现出20名王牌飞行员。无独有偶,苏军某部飞蛇大队涌现了21名特级战斗英雄。究其原因,他们都具有同样的性格和气质,承传同样的优秀传统,凝聚无畏的战斗意志。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他们都敢于亮剑,哪怕是剩下最后一个人,也要坚持到最后一秒。一个优秀的集体,应该具有培养英才的土壤。大到这个团队的整体,小到团队的每个成员都有一种豪气当头,势不可挡的爆发力和强大的凝聚力,从而铸就成这个团体亘古不变的灵魂。亮剑精神讲的团结的力量。

亮剑是一种团结。历史证明,英雄往往以集体的形式出现。二战时期苏联一个飞行纵队涌现出20名王牌飞行员。无独有偶,苏军某部飞蛇大队涌现了21名特级战斗英雄。究其原因,他们都具有同样的性格和气质,承传同样的优秀传统,凝聚无畏的战斗意志。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他们都敢于亮剑,哪怕是剩下最后一个人,也要坚持到最后一秒。一个优秀的集体,应该具有培养英才的土壤。大到这个团队的整体,小到团队的每个成员都有一种豪气当头,势不可挡的爆发力和强大的凝聚力,从而铸就成这个团体亘古不变的灵魂。亮剑精神讲的团结的力量。

亮剑是一种气魄。一个有魄力的果敢领导者,才能带领团体无惧无畏,勇往直前。魄力是面对困境是的果断抉择,是永不言败的信心,是锲而不舍的执着。魄力让敌人望而生畏,让队友充满信心。具有这种魄力的人,

才是真正的战士,真正的军人,真正的领导者,是国家、民族、团队真正的不屈的脊梁!亮剑精神讲的就是惊天骇地的气魄。

观后感 《亮剑》我曾看过两遍,每次看到一些对白和情节的时候都倍感 震憾,此次看到狼性教育的短片,虽然这只是《亮剑》中很小很小的 一部分,但也颇有一些感受,比如说要团结、要目标一致的共同为一 个目标奋斗,但要打造一个敢打敢拼的团队却并非一件容易的事,观后感《红色教育片观后感》。

一、 《亮剑》中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但这些内容都有其特定 的时间、地点和空间,好的东西我们是要学习,但也要尽可能的结合 我们公司和团队的实际。独立团是一个进攻的团队,这种团队精神更 适合于一个时刻需要冲锋的销售团队,而对于我们公司而言,更多的 是普通员工,更多的是技术人员,年龄跨度大,我们需要更多的精神 层面的教育,并且要把这种精神深入到广大员工的内心,这可能就需 要一个长期的有计划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二、以后还可以多采取这种观看短片的教育形式,另一方面也可 以配合一些其他的方式,多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己去感 受和体会。

三、这个短片在制作上还有一些缺陷,最好是我们能自己 DIY 一 个,我们自己截一些感人和震憾人的情节,以及与领导能力、谈判能 力等相关的片段,自己边放边讲解,那样更有意义一些。我们公司很 有一点特殊性, 在很多地方只能采取相对柔和的方式配合硬性的制度 来进行管理,也就是说可能更多的是以“情”带团,而非以“言”或 “行”带团。所以我们必须制订相对硬性的制度是关键,这样一个短 片给人影响的持续时间很短。

四、关于下发的那个红头文件。红头文件是很有权威性的东西, 所以在版式、文本字体、语言的严谨性等方面都要求很高,如果一个 红头文件一眼就能让人看出毛病来, 那这样的文件也就失去了红头文 件的意义了。比如对写观后感的要求,保留工资不是目的,目的是要 大家都写观后感,但这种方法是不合法也不太合理的,另外,对于文 件中所说的,当观后感不符合要求时会退回重写,其一,写观后感不 是目的,目的是让大家积极参与到其中,并有感而发,有些人可能内 心有感触,但却写不出太多内容,这与每个人的文字功底有关,因此 不能硬性规定, 不然就成了写作业了, 大家也都去百度一个走过场了; 其二,既然有要求就必须要有标准,如果没有标准,谁也不知道怎样 去达到要求,所以如果对观后感有要求,就要说明标准,是要求字数 达到多少,还是要求理解达到多深刻,否则那所谓的“要求”就只是 凭个人心情或个人意志,这种要求也就不合乎情理了。 仅此感触和建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红色电影《血战湘江》观后感

全文共 1258 字

+ 加入清单

作为一部为长征胜利献礼的影片,《血战湘江》以长征史上最惨烈的湘江之战为背景,成功塑造了以毛主席为代表的中国工农红军领导人在长征中不屈不挠的光辉形象,深刻揭示了左倾错误路线给红军带来的惨痛损失,生动表现了红军34师官兵前赴后继、勇于牺牲,全力掩护中央红军渡过湘江,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大无畏精神。

30日,导演陈力也带着主创团队来到奥斯卡国际影城,和观众分享《血战湘江》台前幕后的故事。真实,是记者看完这部电影的最大感受。电影大部分镜头是战争场面,还原了战争的残酷,让人产生较强的代入感。陈力说,这部电影没有抠像、没有绿幕、没有电脑特效,惨烈的战争场景,全部都是真实拍摄的。

在拍摄的112天里,剧组用掉了两吨TNT炸药、80多吨汽油,所有的演员都置身在真实的炮火之中。“你们在电影里看到演员们灰头土脸的,满脸都是泥土。这不是化妆出来的,而是现场‘炸’出来的,天天像泥猴一样。他们每天拍完戏回家,都要洗上一个小时澡。我们的监视器其实离拍摄场景有挺远的距离,但就是这样,每次一拍战争的场面,我们顶上的棚都会被掀掉。”陈力说。

和国外拍大片爱用特效不同的是,《血战湘江》里没有复制粘贴出来的士兵,每一个人都有血有肉,有着不一样的表情。《血战湘江》里出现的3万多人,大部分是真正的解放军战士,他们的前辈是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团长耿飚。

陈力之前导演过《海棠依旧》《周恩来的四个昼夜》,都是不错的主旋律影视剧。这一次,是她第一次接触战争题材的电影。其实,湘江战役虽然关乎中央红军的生死存亡,但湘江战役的史料实在不多。

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陈力为《血战湘江》做了一些艺术渲染,深挖里面的每一个伟人、小人物。她说:“今天的年轻人和昨天的不一样了,我们要接近年轻人,就要展现那些鲜活的小人物。我们写了伟人,也写了林家父子这样的小人物,力图在枯燥的题材里,展现人性的光辉。”

主演王霙可以说是“毛主席专业户”,他已经好几次饰演毛主席。但同样是演绎一个伟人,《血战湘江》里的毛主席很不一样。“《血战湘江》里的毛主席,没有挥手、叉腰、指点江山,在红军生死存亡的时刻,他有的只是和红军共存亡。看完电影,观众会对毛主席更加崇敬、爱戴。”

30日,不少看完《血战湘江》的年轻观众表示,在电影中看到了湘江战役的惨烈,触摸到了真实的战争。很多人之前只在历史课本上看过湘江战役,如今终于身临其境地了解它,了解了现在的和平,有多么来之不易。

陈力说,拍电影首先要尊重观众,只有让今天的年轻人和昨天的英雄们对话,才能拍出打动人心的作品:“之前有演员跟我说,自己进组一演就演了3个月,最后片子出来以后傻了,演了3个月对手戏的人,竟然被‘抠’掉了,和着对方是个替身啊。以前我们讲‘替身’,最多是武术替身而已,现在科技发达了,什么都能用替身了,对于这一点,我特别不能理解。这对于观众是极大的不尊重,对于中国电影也是极大的不严肃。因此,我们‘死磕’这样一部电影,就是希望从方向上把这个现象扭过来。我们不能什么都被资本绑架,资本不能绑架文化,不然,中国的文化自信到哪里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红色电影冲锋号观后感

全文共 1863 字

+ 加入清单

一个晴朗的周末,单位组织观看了影片《冲锋号》,许久我都没有去电影院看影片了,为此心动不已,尤其是这类红色主题的电影,我还特意查阅了影片的相关资料。电影《冲锋号》用三维动画的形式,讲述了一个流浪少年经过长征的洗礼,成长为一名优秀红军战士的故事。影片以动漫表现手法,真实再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队伍血战湘江、转战遵义、飞夺泸定桥、翻越雪山、穿越草地等重大历史事件。

整部影片以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吸引观众眼球。虎子参加红军队伍,大家都把他当成一个亲人一样来对待他,让他感觉到了温暖和快乐。可是虎子还没有什么明确的理想和信仰,他不过是跟着队伍前进的一个闲杂人员而已,他没有什么纪律性,吃人家的红薯,喝了人家的酒,甚至赌气离开了红军队伍,继续流浪。可是他心里还是惦记着红军队伍里那些待他如亲人般的红军战士,因此他听到与红军有关的坏消息时,会急着去找红军队伍。他终于历尽艰难找到了他熟悉的红军队伍,找到了他的组织,重新接受组织的关心,也重新接受一个组织的温暖,这确实是很让人开心的一件事情。虎子之前是一个没有人关心他生死的流浪儿童,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被红军战士救起,并在这个队伍中看到连长、张大个等红军战士为了革命理想冲锋在前而不惜牺牲生命,他自然也被感动了,最后融入了这个集体当中,为红军队伍而吹响了救命的冲锋号。

我在看电影的过程中,被感动了很多次:当红军冒着枪林弹雨冲向只有十三根铁索的泸定桥时;当红军战士在雪山上艰难行进时;当连长为保护虎子和诗诗两个小红军战士而冻成冰雕时;当红军战士为一个孕妇生孩子与敌人战斗时。影片中以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背景为开头,自遵义会议召开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后,中国红军奋力顽强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后得胜利会师,一次一次取得胜利,历史一次次的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这是一部让青年人燃起理想之火,重温经典历史的过程。还记得小时候看过黑白影片《冰山上的来客》让我记忆颇深。《冲锋号》这部影片当中也有类似的场景,尤其是当连长顶着雪崩为两个孩子赢得一点生存的空间而冻成冰雕时,大家都哭了,我的眼泪也流了出来。在那个艰难的时代,共产党员们凭着这么一种理想和信仰在坚持。正是他们的坚持和奋斗,才赢得了最后的胜利和成功,才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电影硬性的说理部分很少,也很少出现大篇幅的解说词,回避了以往红色影片中大量的英雄式语言,影片试图通过一些令人感动的情节故事来说服观众。给我留下印象较为深刻的一个场景是,当一个孕妇在草地上生孩子时,一个连的红军战士为保护帐篷里的孕妇,牺牲了很多人。战士们的拼命阻挡敌人炮弹的英勇精神也让我肃然起敬。正是因为怀着对未来美好理想的追求,还有对新生命的敬畏,才不惜牺牲自己,为下一代赢得一个美好的未来。

在这个娱乐片占有大量市场份额的年代,让我想起一首歌叫《最初的梦想》,歌里面有句歌词这样写道:如果骄傲没被现实大海冷冷拍下又怎会懂得要多努力,才走得到远方……最初的梦想紧握在手上,最想要去的地方,怎么能在半路就返航。如今的我刚刚参加工作,对工作充满热情和向往,首先工作就要兢兢业业,要有一个良好的工作态度,之后才有可能将自己的兴趣和工作结合。一个人没有理想时,就会觉得空虚、寂寞。也许有人认为我们还在为了生存而拼搏的时候,我们没有资格去谈什么空虚的理想和信仰。可是一个人没有理想和信仰,会在奋斗的过程中觉得很无力。而当一个人在满足温饱之后,其实更需要有一些精神层面的理想和信仰来充实我们的内心,让我们觉得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还要继续为自己的理想和信仰而奋斗和拼搏!

坚持梦想、奋勇前行。每个人读小学时都曾经写过《我的理想》之类的作文,那时大家的梦想就是好好读书,取得好成绩,能继续升学;读高中时的理想是要考上大学,到打城市去工作和生活;我考上大学直到研究生毕业之后,我的理想是有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曾经听过一句很有道理的话:今天去做而明天不得不去做的叫工作,今天做了明天还乐意去做的叫事业。今年我刚刚参加工作,对工作的热情很高,同时我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我想现阶段所要做的工作就是尽快融入新的工作环境,积极做好领导交给的任务,和同事积极配合友好相处,虚心向老同事学习和交流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文化水平,争取多为水务集团争光。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实现理想。在这个和平年代里,国家不需要我们在枪林弹雨中去冲锋陷阵,也不需要为了理想而牺牲生命,但是依然需要我有为理想和信仰而奋斗和拼搏的精神,这就是我看完这部影片之后最大的感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经典红色电影《烈火中永生》观后感

全文共 296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又观看了一部老电影——《烈火中永生》,这部影片根据经典小说《红岩》改编。

《烈火中永生》主要讲了江姐和徐云峰两位地下党领导面对穷凶极恶的国民党反动派没有丝毫的胆怯。在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下毫不屈服,视死如归。在狱中,他们依旧带领狱友们坚持斗争,最后被敌人所杀害。但他们的精神鼓舞了所有活着的人,正如一句话所说的“一人倒下去,万人站起来”,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军民团结一心,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

看完影片,我觉得身陷囹圄的共产党人坚贞不屈的革命信念和献身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在受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不能低头,要勇敢的与它斗争,才能战胜它。

总之,我觉得《烈火中永生》是一部非常好的影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红色电影《冲锋号》观后感

全文共 359 字

+ 加入清单

这部电影是关于红军和白匪军的故事,我非常喜欢看这部电影。电影里的主角是一个名叫虎子的孤儿,别看他是个孤儿,他可厉害了,如果这部电影里没有他的话,那么多的人可能都会牺牲,为什么这么说呢?

事情是这样的,有一天虎子不小心闯了祸了,大家都批评他,虎子羞愧之下就离开营地开始流浪去了,当他路过一位老奶奶家门口的时候,听到白匪军在欺负老奶奶,于是他就上前打白匪军,结果没打到还被白匪军抓起来了,到了白匪军的营地里,虎子就找机会把营地里的汽油罐全部打翻,用蜡烛往汽油里一放,整个营地里全部燃烧了起来。虎子的小伙伴小地瓜——就是一条大黄狗,从白匪军那里叼回了红军最缺的药箱而且虎子还从白匪军那里听到一个消息,他们要攻打红军。于是虎子赶紧回到红军的营地,告诉了大个子叔叔,让红军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虎子可真是个勇敢机智的孩子,我真佩服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红色影视剧观后感

全文共 510 字

+ 加入清单

《鸡毛信》是一个红色影视剧,是说一个叫海娃的小男孩冒着危险,给八路军叔叔送鸡毛信。其中有几个片断让我很打动,心情语录。海娃心里却想, 好哇,

让我引路, 我就把你们都带到八路军那去,把你们都毁灭了! 这里的路海娃太熟习了, 他把敌人引上了一条小山路, 自己越走越快。敌人都气喘嘘嘘的,

越落越远。“小孩, 你的缓缓地开路! ”鬼子说道。海娃罗唆飞跑起来。叭!叭! 鬼子开枪了.海娃一头倒在草丛里.他晓得, 这里离八路军住的处所不远了,

就大声喊起来: ”鬼子来啦!鬼子来啦! 八路军叔叔, 快打呀!”果然, 八路军叔叔开火了.海娃一愉快, 爬起来就想跑, 刚跑几步,

就昏倒了.一个八路军叔叔忙跑过来: "唉呀, 这不是海娃吗?”海娃睁开眼, 吃力地说:

"叔叔,羊......老绵羊......鸡毛信......尾巴......”海娃吃力地说着,话没说完, 又昏从前了。

故事里的这些动作,这些声音显明地出现出海娃的一种坚定对抗x本部队、爱国的感情跟不怕艰苦、一往无前、永不屈从的精神,这些情绪与精神集中到了海娃身上。他是一个真正的、大胆的小好汉!我看了《鸡毛信》这篇红色影剧后,我必定要向海娃学习,做一个不怕难题、酷爱生涯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红色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395 字

+ 加入清单

我今天看了电影《小兵张嘎》,电影讲述了英勇机智小兵张嘎的故事。

故事开头讲了张嘎碰到八路军的故事,叙述了一位受伤八路军战士在张嘎家养病,这时鬼子浩浩荡荡进村搜捕八路军战士,嘎子的奶奶见此情况叫嘎子带上八路军战士先走,自己留在家里,

鬼子把全村老百姓揪集一起,大声问到有没有见到八路军,老百姓保持沉默没有说,

鬼子走到嘎子奶奶面前问有没有见到八路,奶奶没有回答,鬼子气急败坏的又问一次有没有见到八路,奶奶仍然说没有,

鬼子一气之下开枪杀害了小兵张嘎的奶奶,嘎子得知这件事后伤心极了一连哭了好几夜,并发誓要给奶奶报仇,最后,张嘎决定去找八路军为他的奶奶报仇,他找了很久才找到八路军,八路军把张嘎带回了自己的营地,营地里队长同意了他的要求,让他当了一名小侦察员,侦察日本鬼子的行动。

经过浴血奋战,张嘎他们沉重地打击了日本鬼子,为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做出了贡献。我想对勇敢的小嘎子说:“你是我心目中小英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建党伟业》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1678 字

+ 加入清单

建党伟业》这部电影是作为建党90周年的献礼片而拍摄的,几年前我就已经看过,这个假期再次观看,仍然感到十分震撼。两个小时的电影,将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的历史清晰明了的展现在我们面前,仿佛也将我们带回那个激情燃烧的峥嵘岁月。

19世纪中叶,由于封建统治腐败和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黑暗、经济凋敝、社会残破、民不聊生。面对破败的山河,有的人选择了沉默,选择了做卑躬屈膝的奴隶,但也有人不肯放弃,不肯放弃这满目疮痍但依然让人牵肠挂肚的故乡,他们不断探索救国之法,奔走呼号,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也要救国救民于危难之中。在不断的斗争、探讨、争论、学习中,马克思主义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认可,成为指导中国人民争取独立和自由的指导性思想,也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整部电影中最让我感到血脉贲张、激动莫名的一段就是五四运动:中国在巴黎和会上谈判失败,西方统治者将中国山东的利益拱手让给日本,消息传来,举国震动,中国人民的怒火被顷刻点燃。全国各地的莘莘学子终于把满腔爱国热情迸发出来,他们走上街头,高呼着“还我青岛,保卫主权”、“誓死力争,爱国无罪”等口号示威、游行,继而火烧赵家楼、痛殴卖国贼。一位在游行队伍中的学生高呼:“谭嗣同说,各国变法无有不流血牺牲者,今中国变法,流血牺牲,自我辈始!”;一位在五四运动中请愿的女学生说:“冤情太深,检察厅接不了我的状子!我们是为四万万同胞喊冤!”。看到这些台词,怎能不令人动容?青年学子的拳拳爱国心震撼激扬、感昭日月,每次看到这里都让我不禁潸然泪下。

电影中还有无数令人感动的瞬间:孙中山先生在发表演讲时说:“民国的精神是自由、平等、博爱,然则成立以来,平等被无视,自由被蹂躏,博爱精神荡然无存。以先烈无量指之头颅,无量之鲜血所获得共和二字之空名!是可忍,孰不可忍!这还是我无数先烈为之流血牺牲所换来的共和民国吗?这一切,国会不答应,法律不答应,四万万民众更不会答应!”;蔡锷将军与小凤仙分别时说:“奈何,七尺之躯,已许国,再难许卿”;中方代表顾维钧在拒绝《凡尔赛和约》上签字时说:“尊敬的各位代表:你们凭什么把中国的山东省送给日本?我很愤怒!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这沉痛的一天!”......无数仁人志士用他们的行动、用他们的生命践行着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在他们的带领下,中国人民不畏强敌,精诚团结,开始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浩浩荡荡的大革命,引领着苦难的中国走向黎明。

1921年,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全国各地的共产主义组织代表奔赴上海召开会议,这些青年才俊怀抱着共同的理想走到了一起,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只有五十多名党员,谁能想到,这个当初薄弱的政党,二十八年之后却成为了新中国的执政党,带领全国人民从此走上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道路。2014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已经超过8000万名,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艰苦奋斗,忠实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全国人民一道,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并肩前行。

居安思危,遥想当年的峥嵘岁月,从1840年到1937年,到1945年,到1949年,到1978年,到2015年,历史从未远离我们,我们是幸运的一代,因为我们降生到这个世上时战争的硝烟已经离我们远去,我们是幸运的一代,因为我们承担着承上启下的重大的时代责任,我们的祖国在我们先辈的手中得以独立,得以自由,得以坚定的站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他们将国家交到我们手中,同时也把对国家的无限希望交给我们,我们的国家将在我们这一代手中走向复兴,走向富强,走向强盛和伟大,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自觉承担起这份责任,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刻苦学习,艰苦奋斗,将自己融入祖国发展的潮流之中,就像马克思在他的中学毕业论文中写的那样:“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