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读诫子书后感(合集八篇)

浏览

4433

作文

8

篇1:子书的故事

全文共 940 字

+ 加入清单

就在他极度忧伤的时候,他就用颜回的达观来说服自己。他明白其实很多的不快都源自于他的看不淡、他的放不下。是的,他看不淡的太多,他有太多的放不下,这些放不下可能会一直陪伴着他、一直陪伴着他……庄周的逍遥自在,他渴望着。然而今非昔比,时代不同,他毕竟是再平凡不过的凡人,对于庄子的境界,他也只能是望洋兴叹了。他若放下了他所追求的那些世俗眼里的东西,那么他就会沦为世俗眼里的无能者和庸人。他害怕无能,他更渴望成功。他总是问自己,成功离自己还有多远、还有多远,当他看到残酷现实时,他总是摇头,或许他所谓的成功离他遥不可及、永远也不会属于他。他常常感叹到,那些80后、那些90后,想要翻身真的好难好难,或许这就是历史是时势所赋予的宿命吧。-

劫难带给他的再现实中更多的是沉默,所以他把网名定为默然,而子书是他阳光一点后的名字。当他遇到相投的话题,他就会滔滔不绝、没完没了。他每每回到家里,他村里的一些大学生,他的同学,就会络绎不绝地直到把他那个小小的房间给挤得满满的、挤得暖暖的,然后他就开始了他的别人所谓的说教。是的,别人都给他加上喜欢说教的头衔。其实,他只是孤独,或者说寂寞。-

孤独,寂寞,骨子里透着悲凉。听说90后的多如此,90后的真是这样吗?把这些放在一个80末的他的身上倒是恰到好处。在现实中,他不知道他的情该往何处放。渐渐地,他开始喜欢那些忧伤的文字,他开始沉浸于这个叫做网络的虚拟世界,就像那些90后的一样。慢慢的,这个世界成了他的依托。看到别人那些优美的文字,他不断地惭愧,他懊悔当初在学校里注重理科没有把文科学好。对于他的那些网友,他总是害怕失去,他害怕他的网友对他说再见,他担心再见会成为再也不见。在八月份,他的老师消失了半个月,他的心足足难受了半个月。-

有人劝他要注重现实,他开始忧虑起来,他甚至怀疑他堂堂一个80后会不会或者是不是被那些90后的给潜移默化了,他也不知道他会不会因沉迷网络而输掉现实。然而他对这个虚拟世界已经一往而情深了,一往而深就是一往而深,忧虑也不能阻止他的如痴如狂。-

以上就是那个关于子书的种种。他也希望用明媚的阳光来抹杀忧伤,可命运仿佛注定着他的归宿,更多的时候他只能去面对和接受。对于他的信念和追求,不管能不能达到,他都会用坚强和努力勇敢地迈步。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子书的故事

全文共 2183 字

+ 加入清单

又是一个暮色时分,屋子里很静,因为此时屋子里只有他一个人。他很喜欢这种氛围,或者说很享受这种气氛。因为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对于他来说没有比这更好的时刻了。在这种没有别人干扰的情景里,他可以尽情地做自己想做的了。可以陪着他心爱的书桌,把心留在字里行间;可以望窗,看窗外的世界;可以静静地坐,一动也不动地发呆,好让心潮无限地翻动;甚至还可以流泪,尽情地流。

他把眼睛凝在了窗外。窗外的天空残红一片,天要黑了。他的身子好久不见动静,他又开始发呆了。而此时,窗外的小树上的叶子在片片地摇动,可以听见丝丝的唦唦声,他的衣裳一皱一皱地。窗外有风,他没有关窗户。不一会儿,他的眼角湿润了。泪水流在脸睱,凉风一拂,一滴去了,又来一滴。泪水肆意地流淌,好久好久他都不曾去擦拭,因为他根本就不曾想过要去拂掉这泪水,因为这是没有旁人干扰的时刻。

能够让他流泪的,多半是因为一个人,他的母亲。他母亲已上了年纪,日显憔悴了。而此时此景,他又想起了他的母亲。他呆得像个木头,可是他的心里却是不平静的。他的眼前一幕幕地闪现着他母亲的身影,他的耳畔时不时地浮现出他母亲的叮咛……

贫穷是一根刺,这根刺深深地扎在了他的家里。为营生计,总得离乡,然而又总牵动着一个人的心肠,这个人无非就是他的母亲。在他在外工作的日子里,几乎是每天晚上的定时定刻,他总会把手机按在耳边。他的同事刚开始还以为他在热恋,后来才知晓这是他母亲打来的电话,是他母亲送来了关怀。又一天,他的电话响起,一番嘘寒问暖,他“嗯”、“知道了”几声后挂断了电话。他的同事马上对他说道:“我真是羡慕你,有这么好的母亲,你真是幸福啊!”他笑了,笑得很甜很甜!

每每回到家中,他看到的景象是:他的母亲会时常用步行走上一个小时左右的路到小镇上,等到开饭了,饭桌上就会布置好几道好吃的菜。有一次,他正好在家里,正好是开饭的时候,桌子上的菜很好,对他来说已经真的很好。在家里他不喜欢坐桌子,似乎已成了习惯。他夹了一些菜到自己的饭碗里,然后进了自己的小房间。刚吃了几口,他的妹妹随后到了房间。他妹妹的性子可不像他,他的妹妹在家里话是很多的。很快,他妹妹开始说话了:“哥,你知道吗,在你在家的这些日子里几乎每天妈妈都会为你弄好吃的,以前你不在家啊,那些日子总是吃得很苦很苦,你一回家了,我就跟着沾光。”他听到这儿,尽管他母亲饭菜的味道做得很好,尽管很好的菜,他开始难以下咽了,他的心在翻腾。一会儿,他的母亲进到房间了,手里拿着菜盘让他添菜。他的心翻动得更厉害了。

一年一年,一次一次,回家,外出工作,如此重复着。又一次他从外地回到了家中。在家里小住了几天,又准备去工作地点了。他母亲很不舍,让他在家里多呆几天,还嘱咐他工作累了想回家就回,多回家歇歇。可他却毫不思索地立马答道:“家又不是个好家,看着这个破屋子就不舒坦,我情愿呆在外面。”他这话一说出口,他很快哑然了,屋子里顿时变得很静—他的母亲沉默了。他看了一下他母亲的面容,那张苍老的脸上顿时暗淡了几分。他明白,这话听在父亲的耳里自然没什么,并不会太在意,可母亲却不同,母亲是个非常有心、非常明白的人。是的,他家里真的很穷,“破屋子”就是最好的形容了。在这样一个时代里,作为大人没有给自己的孩子留下什么,他母亲的心里是不好受的。而他这话出口只会加深她的愧疚。他很快就开始后悔他的这话,快步地走进了自己的小房间。屋子里沉静了好久、好久。

他总是矛盾的。很多时候,很多事情,尽管他的内心的声音一再强烈地喊起,可他表现却是违心的。然后,他的心只有难受了。尤其是在家里的时候。在家里的日子里,他母亲做饭的情景,他时常看在眼里。他的母亲年岁大了,本就憔悴,那柴火从灶口发出通红的光,照得他的母亲面容通红,越发憔悴。从灶口冒出来的烟以及柴火的灰尘一阵一阵扑打着他母亲的眼眶。那眼眶里总是带着晶莹。这些一阵一阵地进入他的眼里,进入他的心里。他很想自己去烧火做饭,可是想着那柴火扬起的灰尘……一个柴火一个柴火地往灶里添,灰尘一点一点地扬起,不一会儿,那衣服上、手上、头发上灰了一截。很脏,很麻烦。他一想到这些,有时就动不了手。毕竟工作在外,受了城里生活的影响。他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他看到她的样子,心里免不了难受,对自己的放任,更是痛恨。

因为贫穷,他母亲的命是苦的。尽管很苦,他的母亲憔悴的面容上也会露出笑容,因为有他,他高兴了,她就会跟着高兴。他是她的牵挂。对于这样的母亲,他能不动容吗?他能不去念想吗?念想了,他能不掉泪吗?

如今,他又工作在外了,他母亲的电话对他来说似乎成了规律。若是破了这规律,他母亲好久没来电话,他的心是不安的,是担忧的。因为他怕,他很怕家里出了什么事。他明白,母亲怕儿子担心家里的情况,即使家里真有个什么事,也是不会轻易实情相告的。所以他很怕,他很想给家里打电话。可是他不敢,举起的手机又终究放下。他在想,即使家里果出了什么事,自己知道了又能如何呢?只会徒增自己的不快。他开始在心里默默祈祷着,只希望家里一切如常。然而心里终是忐忑的。“家里怎么会出事呢?我怎么可以乱想呢?家里一定会平平安安的!”他一遍一遍试着安慰着自己。

而今他已是不小的人了,他明白,父母们并不图他什么,只希望他能够安好。他知道,他不能再让家人为了他而操碎了心了,而他现在能做的就是好好爱护自己,做好自己,做好自己应该做的,管好自己的灵魂。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子书的故事

全文共 1070 字

+ 加入清单

子书,生于80末,生于南国千湖之省百湖之市的江城。

他喜欢阅读历史,他对自己家乡的发展和演变史一直津津有味。他曾一直为他生在了这个有着荆楚文化有着东方威尼斯之美誉有着九省通衢的优越地理的江畔城市而自豪。

他从史料和地理中得知武汉的繁华程度和经济实力并不亚于沿海的某些城市。因此他深深地喜欢着这个城市,他常常乐此不疲地在繁华的街道上看车水马龙、看通明灯火。

有一次他像以前一样在闹市里看人行车流、望商铺高楼。他无意中听到了“乡里伢”(武汉话)三个字。当时,他没在意。在以后的日子里,“乡里伢”三个字再次入了他的耳。他开始感到了刺痛,阵阵的、沉沉的刺痛,痛到了他的心底深处。

是的,他的确是农村里的孩子。可他却偏偏听不惯“乡里伢”这三字,因为他深深地明白说这句话的人的心理以及观念。

虽然他生在了这个物质极为丰富、条件极为优越的这个叫做奔小康的社会,可他更希望生长在原始的那个大同社会,因为在原始的大同社会里没有贫富的差别,一切都是公平的。他从《中国通史》里得知随着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大同社会退出舞台,阶级制度或者说等级观念开始盛行,私有制取代公有制,贫富开始拉开差距。正是由于阶级制度的出现才有了农村和城市的概念。而农民则主要指的是农奴,因为民的原始本义就是奴隶,农民则是那些贵族和有产阶级(有产权者)的生产工具,是那些人手中的奴隶。农奴是卑贱的,为了划分尊卑的区别以及为了生产的需要,农奴也就不得不定居在远离闹市的郊区。

对于这个网名叫做子书的男孩很“荣幸”的生在了农村,也很“荣幸”列在了被世俗所称之谓穷人的行列。尽管如此,可他依然痛恨听到“乡里伢”三字,因为这三字透露的是严重的歧视-看不起农村人。

武汉的市区和郊区,那一个是天,一个就是地,就有这么大的差别。他不再为他生长在武汉而自豪了,因为他是城里人所谓的乡里伢。那些热闹的街道也很少再出现他的身影了,因为那长长的街,他就找不到好玩的地方。最后,他问自己,是真的不好玩吗,他傻傻地笑。

在学校时,他与同学一起去逛街。他们都空手而去。返校时,同学的手不再是空着的,而他的手依然空着,即使不空,那也是他帮同学提着从商店购买来的东西。

看着城里的孩子在学校里穿着名牌,然后免不了的在他面前炫耀一番,他只是羡慕,只是羡慕。

为什么不好玩?他从别人的身上找到了答案,不是不好玩,而是无钱可玩,因为他是世俗眼里的穷人。

农村和穷人成了他心底的痛,他想摆脱这种局面,他知道或许他永远也摆脱不了。从此,他开始闷闷不乐,他开始忧伤起来,他意识到这种忧伤可能就想影子一样伴随着他直到他的一生,因此在日后的时光里,他总是不快。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子书的故事

全文共 2972 字

+ 加入清单

他有一个最爱他、令他动容的人—他的母亲。他的体型应该算是瘦弱的了,个子虽说不算高,二十多的人1米7的个子体重穿着衣服还不到110斤。因此尽管家里再拮据,他的母亲也要给他弄好吃的。他明白,母亲平常是舍不得吃穿的,自己不在家时,日子过得是很清苦的。因此在他无意识地接过母亲递过来的热腾腾的肉汤后,他会瞅着他母亲问,“锅里还有吗?你们吃了吗?”当然他母亲常常是不会实情相告的。不管他母亲怎样答的,他都会捧着碗急忙跑到厨房,将眼睛瞄到锅里。很多时候,那些好吃的都是为他一个人做的若锅里什么也没有了或者只剩下一些汤水了,他会将自己碗里的汤放一半到锅里,若全家人都在家,他会将碗里的一分为四。他的母亲乐此不疲一遍又一遍,只要他在家。他实在不忍心了,便嘱托他的妹妹。让母亲不要老是为他弄那些好吃的了。他妹妹便答:“有好吃的你还不欢喜。她就是那样,说了也没用的。”他于是亲自去说与他母亲,他的母亲答道:“你看你那么瘦,你看看人家的孩子哪一个长的不好?你就应该多吃啊!”“一个人心里有事,即使他吃得再好,也是没用,他也不会长好;一个人心里无事,就算他吃得再差,他的身体也会长得好。”他这样答他的母亲,语调甚至带着点儿恼愤。他的母亲没有再说什么了,脸色也变了,越来越没有了光彩。他明白自己的母亲心里是难受的。他的心里也开始变得难受。往后的日子里,她母亲依然会给他弄好吃的,并且津津乐道。

“静”,他很喜欢这个氛围,一个人的时候,才是最静的时候。也许他真的变得孤僻,他常陶醉在一个人的时候。这个时候,他可以呆呆地。那些悲伤的事,他的前途,他母亲的身影,一下子全涌了出来。他很不甘,却也很无奈。想着想着,想到最后,可以任眼泪流,有时泪流后,反而感到莫大的快慰。

书籍可以减少那些悲痛吗?未必!但是书籍还算是一剂抚慰心灵的良药。他想到他的母亲,他的前途,他觉得此生终是不可太荒废的。他给自己的业余时间安排了很多书籍。每换一个工作地点,他都会为自己制一个小桌子,上面一些自己喜欢的书籍。一个人的时候也是最好看书的时候,守着那张书桌,他便觉得心安了几分。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他的同事多是不爱好看书的,他能不被打扰打已经很理想了。人一旦离开了学校,参加工作了,还能捧着书的真是越来越少了!他感叹着。

有一次他看电视,电视里中央电视台一位著名节目主持人说过一句话,他听后很难过。那句话是这么说的:“当今这个时代啊,真正的诗人是越来越少了,甚至是没有了。”那时,他的心很痛。他所难过的,不是诗人越来越少了,而是真性情的人越来越少了。因为在他认为,真正的诗人都是真性情的人。眼看在这个世界物欲横流,而人性多贪麻,也许也包括他自己吧,他只有感叹着。

每次回到家中,就有年轻小伙子(多是读书的学生)时不时到他家玩。有时大家都各自坐着,都不知说什么话好,气氛是很死的。他为了活跃气氛,就会拉着他们对对子,他们都说不会。他便转了话题说轮流讲故事,由他开始。可故事一直都是由他讲着,他们只是听着,时间长了,真是索然无味。

管好自己真的很重要,他这么觉得。尽管他身周的人看电视、打牌、聊天…玩得再尽兴,再无忧无虑,他也难轻易受影响。在家时,他不像村里那些小伙子活蹦乱串,常常是宅在家里的,时不时捧捧书。村子里有人说他总呆在屋子,老不出门,说他应该学村里的那些小伙子。他苦笑。也许别人是对的,也许不对,他毕竟是男子。又生在而今这个世界。其实,是没有人真正懂他的心。

是的,没有人真正懂他的心。他感觉自己是孤寂的,甚至是清高。他与身周的人是很少长谈的,甚至于与他的父母。与同事交往,一般也只谈些关于工作方面的事情。一次,他的一位同事说他话语真的很少。他笑了笑,答道:“这个世界上又三种人话语最少。”“哪三种人?””第一种,心里无话,那么嘴上自然无话;第二种,心里有话,不敢言说;第三种,心里有话,根本不想说。”他接着说道:“那么你觉得我是哪一种呢?”“你嘛,爱好看书,还算是个书生吧,应该是心里有话的。”他点了一下头:“嗯!这个不敢说和不想说是两回事,不敢说,只是没有勇气罢了,是一时之闷,而不想说才是才是最苦的。”他停顿了一下,变的有点激动,不等他同事开口,接着道:“很多时候,我都不屑一顾,话只有说给能听懂那话的人听才有意义,说得再多,若听者听不懂,岂不白说。就好比你弹一曲琴,弹给不识音的人听,你写了一首诗,给不懂韵味的人看,哪怕你琴音再妙,诗作再好,你都是枉然。”说罢,哈哈一笑,然后,一声叹息。

书籍真是可以养性的好东西。很多时候很多事物他不喜欢太计较,甚至于工作中吃亏,别人占小便宜,他试着对自己说,把心放开吧,把心放开吧!之后,什么事都没有了。有人因此说他老实,他置之一笑。淡泊真的很好,他这么觉得。那么对于金钱呢?

若用金钱来谈人的话,那么这个世界上无非四种人:有的人心里有钱,手上无钱;有的人心里有钱,手上也有钱;有的人手上有钱,心里却无钱;有的人手上无钱,心里也无钱。人往往是手上越有钱,心里也越有钱。所以说,手上有钱心里无钱,是很难得的,范蠡就是如此,富可敌国,然却其财尽施于民。其实,手上无钱心里也无钱,才是最可贵的,颜回是如此,文天详是如此,他们真的很穷,可是却穷可敌国,有浩然之正气。那么他呢,他属于那一种呢?现在手上是真的无钱,也许会一直无钱。为什么呢?是他没能力挣更多的钱吗?也许是的,也许并不尽然。尽管他真的很穷,也真的很需要钱,然却也知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他很喜欢一首词—《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杨慎填的《临江仙》:“…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真是对于是人生的大觉悟!佛教哲学也说人生本空。既然是空的,又何必太过执著。他不好奢侈,不喜浪费。他心想有钱了也未必是件好事。况且就算有一座金山,也有换不来的东西,譬如气节。也许他的心里也会无钱,也许现在不是,以后会是。他或许一辈子都将是个大穷光蛋,并且乐于此道。

苦恼的人总喜欢问人生的意义。他呢?他也免不了思索。越思索反而越苦恼。人生到底有没有意义呢?国学大师王静安先生的人间词说,“人间事事不堪凭,但除却无凭二字”,“人生苦局促,俯仰多悲悸”,“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难道人生真是没有意义的?希腊有这样一个故事,故事说:“有一人将一大石头从山坡下往山坡上推,推得满头大汗,最后终于成功,将大石头推到了山坡上。第二天,还是那人,还是那个大石,还是那个山坡,那人又推着大石,从山下推向山坡上,又是满头大汗,又终于成功。第三天,第四天…如此反复。每当那人费尽气力将那大石推到山坡上时,大石就会从山坡上滚到山坡下。那人总是重复着推着那大石。”推石上山的故事里,那推石之人之举真是毫无意义。仔细想想,人生不就是如此吗?就像那推石上山,如此重复着,又有什么意义呢?可是,真是如此吗?再仔细想想,那人不正好是通过推石而证明了自己的存在吗?所以,没有意义也就是另一种意义。

所以,虽然感伤,他却还并不至于颓废。最起码他还是活生生地存在的。他还有爱他的人,令他心动的事迹…这一生真的不可以太荒废,应该走好自己脚下的路,他开始这么觉得。他开始从心底对自己说:虽然迷茫难免,但前面的路总还应该一直走下去,许多年以后,再去回头好好看看那些留下的或深的或浅的脚印,最起码,存在过。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子书的故事

全文共 1099 字

+ 加入清单

事后,他冷静地想想,劫难都是由他自己而起,他不应该对他的妹妹进行斥责。尽管他有所后悔,尽管他有所愧疚,可是他不会对他的妹妹进行道歉,永远不会。

他喜欢《中庸》学说。现实中,他总是保持着低调的个性,但更多的是沉默。所谓的沉默其实更多的源自于劫难对他的创击。“做人可以中庸,做事就要极端。”这句话是他工作时的口头语。对于工作他可能配不上“极端”二字,可他一再要求自己要速度和效率。对于他同事的松懈和怠慢,他就会说他的同事你就不能快点吗、你做的事情对得起你拿的薪水吗。因而他常为此与他的同事闹矛盾。

自从他遭遇劫难后,自从他参加工作后,他开始强烈地要求自己、提醒自己不要懈怠,甚至连他自己都觉得有时有点近乎苛刻。他总是规定自己每天在计划的时间里必须起床,每天不到规定的时间不得入睡。然而,面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以及自己贪玩的习性,他也有松懈的时候。他常常觉得他的时间不够用,他甚至报怨是他的同事影响到了他。其实更多的时间是被他用在了发呆和贪玩上面。他的同事喜欢打牌、喜欢放大声音听那些所谓的流行歌曲,对此,他一再地反感。因为他害怕,害怕被这样的环境、这些人给潜移默化了。其实,他只是想要一份清静。他每常想要到外面去租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然后再给房子里摆上一张坐着舒适的椅子、一张像样的桌子,然后再在桌子上堆上许多许多自己喜欢的书籍。可是武汉市区的消费与他出生的武汉的那个郊区那就不是一个概念,得用是农村的几倍甚至几十倍来形容。他为了节省开支以及便利工作,因而迟迟没有求得他想要的他所谓的一方静土。

对于现实,他总是极度的不满。在他的出生的那个村,村里人都称他为帅小伙,都说将来要找个漂亮媳妇。他看着那些后生小辈一个个牵着女孩子的手走街串巷,他羡慕一下也就罢了,也只能是羡慕。因为这些在这么现实的社会,在现实中,他不敢想象,从在学校时一直到他参加工作了他从来都不敢想象。因为他没有房子、没有票子,被世俗列入了穷人的行列。武汉市的房子仿佛永远都是属于有钱人居住的,就连较差的一套也要二三十万,稍微好一点的要一两百万。对于这样的数字他听来就害怕。他总在盘算着以每月三千的收入何时才能挣够这么多钱,算到最后,他只得无奈地摇了摇头。

他的同事喜欢抽烟、喜欢喝酒,而他呢,他不,他却对白开水情有独钟。当他不停地喝白开水时,那可能就是他烦恼的时候。他喜欢看动画片,并且一直痴迷着。他的同事说他这么大的人了还看动画片,像个小孩。是的,他也觉得自己像个小孩,在不严谨的时候也喜欢嘻嘻哈哈。在面对现实种种压力时,他常常幻想着如果可以不长大,如果还是小孩子,那该多好、那该多好……可是,幻想毕竟是幻想,如果毕竟是如果,现实终归是现实。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关于子书

全文共 1466 字

+ 加入清单

贫穷是一根刺这跟刺深深地扎在了他的家里,更深深地扎在了他的心上。他很想拔去这跟刺,可是奈何这跟刺终是扎在心口上的,并且扎得太深太深。他时常会感到心在痛,隐隐地痛,一阵一阵地。

八零末的他,如今算来,已是二十出头的人了。对于这个年纪的人,对于农村,相信很大部分已经成婚了,甚至有的已经生子了。最起码他那个村子里的与他年龄相仿的就多是如此。而他呢,结婚这样的事情他不敢去想象,这对他来说甚至是一种奢望。他的母亲是苦的,一辈子都是苦的,一幕幕,他都看在眼里。他害怕,害怕将来在他的身边,在他的眼前,有一个女孩子也像他母亲一样的苦,一直的苦。每每当他感到心在痛,痛到强烈时,他甚至会怨恨一个人—他的父亲。眼睁睁地看着村子里新房一座接着一座地立起,他家的旧屋子从未变个样,下大雨了,雨水从瓦缝里钻下掉在水桶里发出哒哒的声音,一下接着一下。他渴望着旧屋子换个样,可是直到现在也只能眼睁睁地羡着新房。他这么大了,他的父亲给他留下了什么基业呢?就连最起码的房子都没有留下。对于这个问题,他常是这样认为的。二十多岁了,连房子都没有,又逢这样一个年代,盖房子的任务将由他去完成,从零开始,这对他来说也许真的很悲哀吧!毕竟盖房子得好几个万,而与他年岁相般根本就不用去想这个问题,都由其父一手操办了。

他终究是不小了,他开始觉得父亲也终究是不容易的。他的父亲是个农民,没有学过什么来钱的手艺,所处的地理位置又差,种点田地只能维持口粮,不至饿着,所以还得卖苦力,才勉强维持家用。他父亲的一幕幕,他也常看在眼里。他的心里也是不好受的。好几次,他父亲干着重活,挑着重担,汗如雨落。他争着要去分担,有时是他父亲不让,有时是被他母亲制止了,他也偶尔地尝试了一下,他感觉真的很累很累。而今,他父亲的年岁终是大了,却依然时不时干着那苦力活,那情景是让人看在眼里心里终不是好滋味的。尤其是大热天,他的父亲挑着担子经过他的眼前。他看到父亲的牙齿是露出来的,上下排的牙是紧紧地咬合着,一颗颗汗珠从额头滑落,后背已经湿透了。他注意到父亲的脊背弯曲着,比寻常弯曲得多,脚步很慢,一小步又一小步,一步一沉重。他细细地注视着,他发现父亲的头发已是白多黑少了,白的要吞噬黑的了。他很快低下了头,不忍心再看了。因为他的父亲是走动的,身影会越来越小,少许的黑发掩饰在大量的白发里,那身影越远,白发就显得越多,少许的黑发也就无存了。那一刻,他发觉地面的东西越来越模糊,眼睛已湿了一片。他有时也从心底怨他的父亲,可父亲毕竟是父亲,毕竟也是不容易的。

忧伤真的会上瘾吗?他应该算是一个不快乐的人。看着那些八零后、九零后嘻笑玩闹,他一直认为自己是悲哀的。毕竟和那些人不是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越长大他越觉得身上的压力越大。他试着努力地工作,很少休息,几乎是每天出勤,即使他的同事休息得再多,他也难受影响。他试着节省开支,基本是不特意去吃零食的,即使他身周的人,他的同事花钱花得再大手大脚,穿再好的名牌,他也难受影响。好几个万,好几个万,就算他工作做得再努力,生活上再节俭,盖房的钱,如果不出什么意外的话也得好几个年头。可再过几年,他就而立了。而他的父母呢,都已上了年岁了,终究是去日苦多。他总是想着这些问题,一遍一遍,越想心越痛。再加上贫穷贫穷留给他的诸多遗憾深深地残留来心底(譬如中途辍学。按现在算来,与他同龄的刚好大学毕业),他甚至要崩溃了。他开始变得沉默少言,甚至孤僻,那张面孔很少绽放灿烂的笑容。因为他觉得,与别人一比,最起码与他身周的人一比,根本就没有什么好值得开怀的。

虽说感伤,却还并不至于颓废。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诫子书观后感

全文共 1460 字

+ 加入清单

《诫子书》体现了诸葛亮重视子女教育方面毫不马虎,作风严谨的精神。既严格要求,又循循善诱,耐心引导,容情于理。读后实在让人感佩不已!下面小编为你介绍相关内容!

读《诫子书》有感

在寒假里,我做了许多事,也看了许多书。但让我记忆最深、启发最大的是读了《诸葛亮兵法》里的《诫子书》。

诸葛亮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留芳千古的谋略家。今天爸爸推荐我读他写的《诫子书》,让我从他教育儿子的侧面懂得了他超人的智慧不是天下掉下来的,而是他修身、立志、勤奋和学习的结果。

《诫子书》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文章主张通过“静”来个修身,通过“俭”来养德。教育他的儿子要有远大志向,并通过努力学习增长才干来实现志向,而要学习好知识就要宁静专一。否则年华将随时光而飞驰,人的斗志也将随岁月而流逝,最终将象枯树一样枯败零落,成为社会无用之材,悲哀地坐守穷困的草舍,到老了一事无成,后悔莫及。

诸葛亮对他儿子这样教育,相信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

《诫子书》对我也很有教育意义,我生性好动,爱好广泛而难以专心做好一件事,遇到困难就爱打退堂鼓,以至于学习成绩起伏不定,下棋更是大起大落,大概就是因为没有“澹泊明志”、“宁静致远”。

诸葛亮之所以年仅二十八岁就当了刘备的军师,谈笑间杀敌于千里之外,并在乱世中为刘备打下蜀国江山,名垂千古,肯定是从小“宁静致远”,博览群书。我想我如果从现在就开始专心学习,“宁静修身”、“勤俭养德”,成不了诸葛亮,也定能比诸葛亮儿子强。

读《诫子书》有感

《诫子书》写于公元234年(属汉建兴十二年)。是时任属汉丞相的诸葛亮为劝勉八岁儿子诸葛瞻写的一封家书。全文共八十多字,以其凝练的笔法阐明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劝勉儿子勤学励志,奋发图强要从淡泊宁静上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系统地归纳了做人治学的经验,围绕静字劝学,指出了险躁的危害性。

围绕如何做人和怎样做人的问题,诸葛亮教导儿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鼓励儿子从淡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说,不安静就不能为远大志向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置于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的,不下功夫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因而指明了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立志与学习的关系;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意义,指明了放纵怠慢的严重后果。

《诫子书》体现了诸葛亮重视子女教育方面毫不马虎,作风严谨的精神。既严格要求,又循循善诱,耐心引导,容情于理。读后实在让人感佩不已!

写《诫子书》时,诸葛亮尚在前线与劲敌鏖战。他为了属汉国事日夜操劳,直到生命的尽头,始终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只能于戎马倥偬之际把想念儿子的情丝与指望儿子茁壮成长的希望凝结在纸笔上,留做儿子成长的永恒动力。

《诫子书》以独到的卓见,寥寥数语,高度概括了做人的道理。特别是俭以养德的教育思想,对于封建社会身居显要位置的诸葛亮来说,提出这样的观点,很不容易,由此看来,诸葛亮是很重视子女教育的。他的这些闪烁着智慧的家教思想历来被人们所推崇,不仅在当时对受劝者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而且在今天,对于我们广大做父母者具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作用。毕竟它浓缩着诸葛亮这位被誉为智慧化身的英雄人物的毕生生活经历和成功的人生体验。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子书的故事

全文共 951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子书,他是一个极度矛盾的人,更多的矛盾是他自己制造的,因而他总是处在矛盾之中。

就在他正值弱冠之年时,一次命运的戏谑让他几乎崩溃。在他快承受不了的时候,他一次一次让懦弱来主导他自己的思想,他一次一次地选择逃避现实,他一次一次地向着那个叫做没有忧伤没有痛苦的地方靠拢。在他离死亡还差一步之遥时,他停步了,他终究是放不下。他选择了依然与忧伤为伴。

然而这次命运的戏谑,却给他留下了永远的遗憾。他开始恨自己的愚昧无知,说得好听点就是单纯善良;他开始恨现实世道的邪恶污秽。于是他总是习惯性的在黑夜里找个无人的地方呆呆地坐着,然后在任泪水静静地流淌,静静地流淌……他开始发现自己是这么的脆弱。

可在现实当中,他把一切不快的情绪尽情地掩藏和伪装,甚至隐瞒得天衣无缝。他面对他的同事上司以及身边的人,他总是一副笑脸,乐呵呵的。(其实这个时候由于一场劫难,他不得不参加工作并且已经参加了工作。)最后旁人都以为他是快乐的,都问他为什么总是那么开心,他苦笑。

他喜欢古典的东西。在他家里,笛子、洞箫、毛笔,这些他都视为宝贝。其实他对音律一窍不通,笛和箫他一样也不会吹,他连硬笔字都写得难看,更别谈什么软笔字了。尽管如此,可他就是喜欢。对于古典乐曲,他每天重复着听,可总也听不厌。

他喜欢诸子百家的学说,尤其是老庄孔孟的思想。有一次,他的网友娜娜向他提到若一个人同时具备庄子的慧、惠子的智、孟子的仁、墨子的实践、韩非子的直面人生那该多好。娜娜这样的想法让他像寻到知音似的欣喜若狂。“是啊!若一个人同时具备这些,那这个人该是多么完美;若所有人都具备这些,那这个世界该是多么理想!”他总是幻想着,他总是沉浸在这些想法中。

他喜欢购买古书籍,买了也不一定去理会,或许是因为没多少时间,或许是他自己都觉得费解,得完全借助于翻译。他的同事称他为古人,他哈哈大笑,欣然受之。是啊,他想,他就不该生在这个年代里。

他有一个妹妹,唯一的一个亲妹妹。由于父母的宠惯和迁就,促成了他妹妹的刁蛮和任性,乃至在十几年里他的妹妹不曾叫他哥哥。为了力挽家庭于倾覆的狂澜,他的母亲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这个决定牵连到了他的妹妹,可他的妹妹不从。于是他大声斥责他的妹妹,你的命是父母给的,即使父母要你的命,你也应该毫不犹豫、在所不辞地拿出,更何况现在还不是要你的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