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老电影黑色闪电汇集10篇

《诺亚方舟:创世之旅》根据《圣经》之“诺亚方舟”故事改编。讲述蛮荒大地上的人类造孽恶贯满盈。上帝决心以一场无尽豪雨,让一切罪恶及人类从此淹没,唯有受命于天的诺亚才可独善其身,有资格带领家人和生灵万物逃过一场浩劫,为人类、地球上不同物种挽留最后希望。这里开学吧给你们收集整理了一些老电影黑色闪电优秀作文,欢迎查阅,希望你们喜欢。

浏览

3501

作文

10

篇1:黑色幽默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

全文共 894 字

+ 加入清单

我不是潘金莲》的题材是访民,冯小刚能够把这个有点敏感的题材搬上荧幕,让更多的人知道访民这个中国特有的现象和群体,对此应予肯定。为什么会造成访民现象,这部电影揭露了一些原因,但没触及到根本。不管是导演冯小刚,还是编剧刘震云,可能也只能做到这一步,这其中既有他们自身的原因(如对体制的认知程度),也有电影审查制度的钳制。

《我不是潘金莲》说的是女主人公李雪莲为了房子和二胎,与老公假离婚,没想到弄假成真。李雪莲去县法院起诉,要求与老公复婚再离婚,法官王公道(枉公道)直接判定其假离婚为真离婚。李雪莲就向法院院长荀正一(殉正义)、县长史惟闵(死为民)告状,遭到院长和县长推诿。李雪莲又去市政府门口静坐,举着一个写着"冤"字的牌子,市长蔡沪浜(护帮)让人将其弄走,手下就派警察把李雪莲给行政拘留了。

李雪莲本来不想再折腾了,只要前夫给一个说法就行。没想到她前夫不但没给她一个说法,还骂她是潘金莲,因为李雪莲不是处女,结婚前与别人发生过性关系。不服气的李雪莲进京上访,拦了首长的车,结果市长、县长、院长都被撤职。李雪莲不肯罢休,为了讨个说法,继续上访了十多年,也没什么结果,最后她前夫出车祸死了,才肯罢休。

看完了这部电影,我想到的第一个访民是贾灵敏。贾灵敏与编剧刘震云是河南同乡,刘震云对她的事迹可能也有所耳闻。与李雪莲"没事找事"不太一样,贾灵敏是自家房子被强拆,然后去上访,同时也向其他的被强拆户普法,为此遭到当局嫉恨,招致牢狱之灾。

黑色幽默是冯小刚和刘震云很擅长的,如片中李雪莲要胡屠夫帮忙,胡屠夫说只要她愿意陪自己睡觉,干什么都行,当李雪莲要他去杀市长、县长、院长、法官和前夫时,胡屠夫泄气地说,睡一觉就要杀五个人,这一买卖不值当。片子结尾,李雪莲想不开了,找地方上吊自杀,被果园主碰到了,果园主就说,真要是想死,别死在他承包的果园,去死对头老曹的果园里死,也算帮了他一个忙。

没有揭露造成访民现象的根本原因,这是电影《我不是潘金莲》的最大缺陷。上访制度本身就是一种畸形制度,正是因为没有法治才导致了这一畸形制度,如果有法治怎么可能会出现访民这一庞大群体?当然,之所以没有法治,是因为没有民主。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荒诞的黑色幽默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

全文共 1025 字

+ 加入清单

周六晚上看了冯小刚的新作品《我不叫潘金莲》,在这个太平盛世,冯小刚能在院线上映一部有关上访的电影,还是需要相当的技巧和公关能力的。

女主角李雪莲为了房子跟丈夫秦玉河假离婚,结果丈夫假戏真做跟别的女人结了婚,李雪莲找到法官,要求先判离婚是假的,再复婚,再真离婚。法官认定离婚为真,李雪莲不服判决闹到法院,再闹到县里、市里,最后闹到了北京,阴差阳错直接拦住首长的车,首长认为地方官员不作为,导致市长县长法院院长等一批官员落马。李雪莲觉得虽然官员们下马了,但是她的道义没有得到伸张,于是又去找秦玉河讲理,秦玉河骂她是潘金莲,结果李雪莲为了潘金莲的恶名并且为了和秦玉河讲理,重新走上了上访之路,时间是整整十年,多年的上访经历使得李雪莲有了丰富的上访经验,使地方上负责控访的干部头痛不已。最终李雪莲的上访之路以前夫秦玉河的意外身亡结束。秦玉河死后,李雪莲自杀未遂,最终在繁华的北京火车站开了一家小餐馆,他在那里遇见了因自己当年上访被下马的县长,她告诉他她是为了流产的孩子才奔波了这么多年。

电影一直用可怜和可叹的视角去拍摄李雪莲,回味整部电影,因为要孩子而离婚,又涉及到单位分房子的事、被丈夫背叛的事、被情人玩弄的事,各个围绕在李雪莲身边的角色都心怀鬼胎,老百姓简单的理儿在司法体系里面得不到支持,想找大领导讲自己的理儿却被越来越严格的维稳控访政策所打压,最后虽然李雪莲停止了上访的,不单单是因为秦玉河死了,更应该是认了。

片长达140分钟的电影圆镜头、方镜头和16:9的镜头切换自如流畅,在不知不觉中画面已经发生了变化。方圆镜头有人说是代表规矩,有人说是代表“水花镜月”,而后再用开阔的视野表示心境的打开,具体意义大家可以观影时细细品味,我建议没有看过这不电影的人去观影时不要买后排的票,因为眼神不好的话,在后排看圆镜头画面真心看不清。

刘震云写的这个故事真的非常好,从这个电影中可以看到我们国家的控访工作是多么的艰难,我们国家的民众上访是多么的困难,也可以看到我们的官员是如何对上负责,我们的民众对政府的态度是如何的转变。这部写实的电影我认为是2016年最好的电影,也是烂片之王范冰冰老师唯一拍过的不垃圾的一部电影,注意观察一下电影海报,范爷周边一群人的演技分分钟能够碾压她自己,最后希望以后范爷能提高演技少接点垃圾片吧。

ps:有人拿这部电影和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作对比,我想说的是时代不同了,现在是倒车时代,并且有猛踩油门不刹车的意思,逆水行舟,你还想怎样?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荒诞的黑色幽默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

全文共 269 字

+ 加入清单

方圆画幅看着很美也很累,冯导说他就是想玩儿

换了别人有贼心也没贼胆,可不能闹着玩儿

当官的名字挺有意思:公道姓“王”,正义姓“荀”,聪明姓“贾”

“当官的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赵大头出现的时候我又相信爱情了

谁知道他是个畜生还比不上雪莲的牛

范冰冰拍电影睡一觉是必须,露个屁股也在理

穆桂英五十三岁又挂帅,李雪莲四十九岁又失身

"寡言的人,就是不断思考的人"

唯一忍不住笑了是因为范伟:“俗话说的好,别在一棵树上吊死,换棵树,耽误不了你多大功夫。”这句话也逗笑了雪莲所以她才没死。

最后十多年的案子就那样结了

告诉我们出轨的男人不得好死。

两个字:别看。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荒诞的黑色幽默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

全文共 2347 字

+ 加入清单

上周六去看了《我不是潘金莲》。

冯小刚这个名字,对于80后这代人来说意味着很多,他的电影,甚至影响了一代人的审美。人们的口味不同,你可以喜欢或者不喜欢他,但大多数人都承认,冯小刚的电影,好看。

对,正是因为中国的导演很多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走岔了,做不到“好看”这个标准,而冯小刚用几近于小聪明的剧本和拍摄手法,让大家在欢笑的同时,还觉得自己感受了人生的喜怒哀乐,于是我们觉得他接地气,懂得小人物的生活,冯小刚+葛优的组合一度成为质量的保证,我们管他的贺岁片叫“冯氏喜剧”——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大腕,天下无贼,以及后来的非诚勿扰,私人订制,都是这一类。

这种喜剧不仅让冯导成为中国最有票房号召力的导演,还让他在人们心中有了一个定位——冯导的片子,一定好看。

这种评价不得了的,第五代导演的两位教父级人物张艺谋和陈凯歌都没能做到。他们在探索艺术和商业的关系时都走过弯路,而他们至今也没能够用自己的姓氏命名一种类型片,冯小刚可以。

但是,张艺谋有《活着》,陈凯歌有《霸王别姬》,他们俩就算一辈子就这一部作品,也入了殿堂,这一点,冯小刚清楚,也肯定不服。

于是,在商业上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任性的冯导要在艺术上有所探求了,后来,《一九四二》,《集结号》,《夜宴》,《手机》,还有这部《我不是潘金莲》诞生了。原本不care艺术还是商业的冯导,现在在意了。他在意了,我们就得把他归类了。

先不说冯导这些尝试是否成功,先来看他这些年用的剧本,基本上都是王朔和刘震云写的。这两位作家不是不好,相反,他们太好了。他们的好主要体现在聪明。作家骨子里都是反社会的,但他们用自己强大的文字技巧,掩盖了自己对社会的恶意,让人们觉得,他们不过是“嘴欠”,而这种坏,反而成了他们被追捧的原因,毕竟人们的负面情绪需要代言人,而他们代言的确实漂亮。其实他们最清楚社会是怎么回事,人性又是什么样子,王朔早期的作品还是触及了一些,但是他们清楚这些东西不能说透,说透了后果很严重。所以他们越来越机智,弯子绕的越来越大,最后,自己也找不到原来的方向了。

冯小刚用他们的剧本,就决定了电影的风格也是“聪明”。我们在看《手机》的时候,简直对其中的讽刺意味击节叫好,你看,媒体人不过是那种德性。在看这部《我不是潘金莲》也有种看透了官场百态的顿悟感。我们看到了各级政府官员在这个系统里是怎样做事的,他们被一个农妇折腾的狼狈不堪,太解气了!说不定还要惊叹一下:这种片子居然也能过审?我们都做好迎接一部新的禁片的准备了。

但是,现在的冯导不仅聪明,还有话语权,他完全可以做到在拍电影的时候无限接近于那条红线而不去碰它,在有人质疑他是否撞线时,他可以聪明地作出解释,让大家都满意,这种技巧,是冯导浸淫电影圈二十几年总结的智慧,还有原剧本保驾护航,总局几个官员?too young,too simple。

我们都知道,张艺谋的《活着》原作者是余华,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原作者是李碧华,改编得怎么样先不去说,这两部作品本身,就是深入生活的底部,翻出人性和历史最丑陋的真相,丝毫不妥协的典型。记得当年中学时读《活着》,看到年迈的福贵,用如同说笑的语气叙述自己一生的苦难,我哭得稀里哗啦,就像戳痛了自己的神经,我深刻感受到了历史和人生的沉重。自那以后,我读小说基本上都读这个类型的。

《霸王别姬》也类似,只不过格调更优雅一些,讲的故事都是痛的,作者痛,人物痛,读者也痛。

而冯导的作品,缺少了这种痛感。他在讽刺和展现的时候懂得点到为止,《我不是潘金莲》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影片的最后,马市长和县长郑重在长长的走廊边走边聊,马市长刻意地强调了各级官员是“好心办了坏事”。影片结尾又加上了李雪莲和前县长的相遇,李雪莲强调了自己告状的原因:一个未出生的孩子,也就是原著里那个和李雪莲不贴心的女儿。似乎在强调自己告状的合理性。但电影最大的败笔就在这里。书中的各级官员的行为动机无疑是保自己的乌纱帽,不给领导添麻烦,而到了影片中,变成了大家都想帮李雪莲,只是好心办了坏事。出现了这种变化,如果李雪莲纯粹是为了“潘金莲”这个名声去告状,她就成了无理取闹,所以结尾硬给她加了一个告状的理由,原本出生的女儿,变成了胎死腹中。这是冯导为了过审而采取的妥协,也让故事的力量进一步减弱。

原书中被撤职的县长史为民最后开了一家饭店,一次去北京办事,回去的时候买不到票,便谎称自己要告状,正值全国两会期间,警察便以维稳的名义用警车把他送回了家。这个小故事是这本书的正文,而李雪莲告状的故事是本书漫长的前言。这当然是作者的淘气,但这个小小的正文是这本书最精彩的部分,电影把它舍掉了,换了一个画蛇添足的结尾。

但是,我还是要说但是,说了这么多,我依然觉得《我不是潘金莲》是一部好电影,一方面的原因当然是我对于冯小刚的喜爱。他的电影拍的那么聪明,那么好看,给我带来了那么多的欢乐。我在看他的作品时,每每会发出“这导演得聪明成什么样啊”这种感慨,他太懂观众的点在哪儿了。这样的导演,你没法不喜欢他。

另外,在如今越来越不自由的审查尺度下,用自己的作品调戏红线也是一种值得肯定的行为,注意,不是尊敬,是值得肯定。就像扶倒地的老太太是值得尊敬的行为,但是打个电话叫救护车或者警察是值得肯定的行为,这就是区别。我们在抱怨银幕上越来越多没立场的作品,就不得不为这样的作品而喝彩,冯小刚历练出来了处世哲学,我们不能指责他圆滑,因为在中国搞艺术,就是得面对一份无奈。

最后,还是对人不对事,我对冯小刚还是有一份期待。当年看他的《永失吾爱》和《一声叹息》时的感动还在。尤其是《永失吾爱》,那部布满了灰尘气的作品,让我感动不已。我愿意相信冯导还能拍出那样的作品,或许他想再拍一部《一九四二》时,发挥得再好一点,就能再出一部经典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5:2024年黑色喜剧电影《驴得水》观后感

全文共 366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晚上渣作者和同事去看了一部叫驴得水电影,听说是开心麻花出品的,估计是一部喜剧吧,所以和同事一下班就冲着电影院去了。

这是一个怀揣着在农村搞教育这一理想的老校长带着自己的女儿和三个有着不同理由来到这里的老师,为了解决水源的问题,而虚化出了一位叫吕得水的老师,用这位老师工资来养那头拉水的驴的事情,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吃空饷。

这是一部喜剧片,但是确是一部黑色幽默式的喜剧片,整体充满了讽刺和戏谑,那一开场就是一些荒诞不羁的荤段子,逗的全场观众哈哈大笑包括渣作者自己,结果看到最后笑着笑着却留下了眼泪。

荒诞讽刺却又让人心酸,整部剧的构思非常的巧妙,每个人物都非常的饱满,每位演员的演技那都是在线的,总体来说这是一部值得推荐的电影,在里面或多或少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每一个人从一开始到结束都有所改变,只是这样的改变有的示意生命为代价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黑色闪电观后感

全文共 675 字

+ 加入清单

富人想成功,为了积累更多的财富、为了获得更多的权势;穷人想成功,为了果腹蔽体,为了追求爱情、为了家人幸福。穷人可以因为压力而成功,富人也会因为贪欲而失败。穷人变成富人,再成为穷人,轮回中只为了成功那一刻的快感。

维克多是成功的,豪宅名车、万人敬仰,将政府和科学家玩弄于鼓掌,能反手之间毁灭城市。他需要更多的金钱来丰富生活么?财富也许已经不是他的追求,追寻财富的过程才是他想要的,并且会在这过程中展示他强大无比的能力。成功不能带来福祉的时候,就成了毒药。

穷人的生活是脆弱的。送花可以赚钱,但可能随时被解雇;美女可以追求,但可能随时被抢走;生活可以更安定,但可能随时被破坏。

季马就是这样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大学生。为了家人,可以开一辆进博物馆的破车;为了爱情,可以拼命送花赚钱。可这种浅层成功只是一张白纸,被维克多的贪欲一捅而破。直到父亲去世,季马才明白,成功不仅仅是生活和爱情,更多是捍卫生命的尊严。那辆无意中被发现潜能的伏尔加成为季马最好的伙伴和助手,载着季马奔驰在追求成功的路上。

我不敢想象黑色闪电后续的情节,也许会是类似于钢铁侠的情节,富可敌国的财富加上无与伦比超能力,那不仅是YY,而是神话。

黑色闪电只能是一部中庸的不能再中庸的电影,看了开头就能想到结果。类似美国大片似的英雄塑造模式,却又少了无与伦比的视觉效果,老套的故事情节让人昏昏欲睡。去看这部电影只是因为我喜欢俄罗斯,冰天雪地的环境更能让人奋进而又清醒。

成功是有毒的,我难以说透,只是发现人人都在享受饮鸩止渴的快感。

另,金逸影城整体感觉算是中等吧,人流量很大,座位还算舒服,就是买票麻烦。

展开阅读全文

篇7:2024年黑色喜剧电影《驴得水》观后感

全文共 1110 字

+ 加入清单

驴得水》讲述了一群“品行有污点”却怀揣教育梦想的教师,在偏远的乡村开办了一所小学。虽然待遇凄惨,生活艰苦,但是老师们却活的其乐融融,整天嘻嘻哈哈打成一片,充满了理想主义者的色彩。然而这种快乐平静却被特派员的突击检查打破。

原来因为学校的开支有限,需要一头名为“得水”的驴下山打水。于是老师们不得不多谎报了一名教师名额,并给这名教师取名“吕得水”,换来一份薪水贴补。为了防止事情败露,他们临时找了来修钟的铜匠冒充这个英语老师,就在他们以为一切都可以蒙混过关时,麻烦才刚刚开始……

话剧爱好者大多都知道《驴得水》,这部黑色幽默话剧在2012年上演后口碑上佳,被称为“零差评”话剧。和开心麻花品牌的话剧不同,《驴得水》是一部埋设了大量隐喻,以闹剧直指人性的有思想深度的喜剧

我想可能是开心麻花想要改变自己的定位和路线吧。然而这并不是我想讨论的内容,我关注的是他们正在做的这件事——和他们第一部电影一样,尝试将话剧搬上银幕。

《驴得水》的编剧周申曾提到,他和另一编剧刘露最初完成的是电影大纲。而用他的话说,这部戏更适合电影,因为“当时的故事里会出现很多孩子和一头驴,这在话剧舞台上是很难以写实风格表现的”。但因为出现了有人盗用部分剧本拍摄同名微电影的情况,使得他们不得不改变计划,并改动了写作大纲,用更快上演的话剧形式来演出这部戏。

似乎是阴错阳差,《驴得水》从电影变成了话剧,但事实似乎证明了这是个明智的选择。这部戏也基本实现了编剧设定的,从头笑到尾,但却笑着流泪的预想。

听说《驴得水》要翻拍成电影时,我很震惊,更何况是开心麻花公司出品的电影。虽然我对开心麻花的喜剧并无任何歧视——并且认为他们的话剧在走世俗喜剧道路上已经做到颇具技术的地步——但他们的作品一直走得是纯搞笑的路线,和许多话剧爱好者一样,我早已经习惯将开心麻花的戏视作“扩大版的小品”。而《驴得水》的深度,显然超过了麻花习惯的范畴。

更重要的是,从话剧走上电影,本身就是个很冒险的做法,可以说,绝大多数的话剧并不适合于电影。开心麻花的第一部电影,也是改编了它的话剧《夏洛特烦恼》。为了配合电影的感觉,整部戏在删改之后,已经和话剧相差甚远,观感不及其同名话剧的一半。镁光灯下的舞台有它表演的特殊性,和镜头下的电影终究不同。

对于《驴得水》来说,早已获得认可的剧场表演是有它本身特殊基础的。话剧舞台看似写实主义的布景对应着整个虚构的情景设置,使得全剧从一开场就展现出闹剧特点。这种特点因为舞台的“亲临现场的感受”而变得尤为突出,由此烘托出整部戏的气氛。舞台对于喜剧而言,有着先天优势。

但是电影《驴得水》却多少出乎了我的意料,我开始反观编剧所说的,这部戏更适合电影这样一个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黑色闪电观后感

全文共 438 字

+ 加入清单

利用打麻将和游泳的时间,我去电影院看了场电影。俄罗斯的“黑色闪电”。已经很久没有看过俄罗斯的电影了。为看这部电影我还同电影院卖票的服务员吵了一架。

“黑色闪电”这部俄罗斯电影,也让我认识到俄罗斯的幽默。之前我总认为科幻和幽默是美国人的专利。看完后我改变了对俄罗斯的一些认识。也发现了俄罗斯年轻人的同样浪漫、俄罗斯的城市也有现代化。俄罗斯的莫斯科除有红场外,也有高楼大厦。城市建设也不比北京和上海差。也有美国式的个人英雄主义。主人公为获得爱情,也有吃醋、逗乐的表演。

整个电影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改变了我们中国人对俄罗斯还停留在苏联式的战争电影的阶段。对我们了解现代的俄罗斯有一定的帮助。但电影中的情节也有不合理的地方,如一辆会飞的车本应该惊动全城,还会找不到车?车子飞来飞去还会不被人发现?这又不是隐形车。还有就是车子把房子都给破坏了,也没有警察去找他麻烦?房主也不去问他索赔损失?这些都是不太合理的。希望今后能引进更多的、更好的俄罗斯电影。让当代中国人更了解俄罗斯这个超级邻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观电影老炮儿有感

全文共 1126 字

+ 加入清单

一个普通中国人,除了阶级和财富属性之外,还剩下什么?《炮儿》其实想谈的是这个巨大的题目。《老炮儿》说,除了那些外在的属性之外,一个人仍然可以尊重规矩和规则,执着于义气,体面和尊严。哪怕这些已经看上陈腐而且老套,与二十一世纪的现实背景格格不入。

这是一个恰当的主题吗?要知道这个老炮儿不过是一个北京胡同里的混混儿。他年轻时的勇敢和侠义,除了活在老人的记忆中,每每成为喝酒时的谈资话料,好像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好处。当年打架时的文韬武略,也没有转换成商场或者官场上的特殊才能。人近六十,窘迫地开着一家杂货小店,估计还是托了爹妈把他生在北京的福,与才能和经验无关。

真所谓“窘迫之处见尊严。”这里已经开始接近海明威《老人与海》的写法。只不过这个中国皇城根儿老炮儿,一来还没有那么老,二来不是直接面对自然或者国家机器或者宿命,而是因为儿子的缘故准备和一群半大小孩儿打架。真实坑爹呀!这个剧情安排不禁让人唏嘘。当然硬要拿世界名著的立意对比一部中国商业电影,这个要求稍微高了一点。

从这个角度说,《老炮儿》没有办法成为一部伟大的电影,因为它对灵魂的拷问,关于自我冲突的人类之心,对于人格和人性的超越,没有办法像冰湖上的飞鸟一样腾空而起,却更像那只鸵鸟,终于从牢笼里逃脱,但仍然在北京充满了雾霾和车辆的道路上被追逐。

单纯从艺术角度,情节绝对是个败笔。因为这个戏的主题就是要建立一个独立于政治体制外的规则系统。安排这个情节彻底击碎了这个规则系统。当然,如果没有这个情节,估计该片也很难获得审查通过。

但另外一个角度,不刻意搞笑,不拉一车人上路,不魔幻不穿越,认认真真讲故事。这份诚意和努力,我们都看见了。点一个赞吧!

补记《老炮儿》

昨天在微信朋友圈贴了我的半吊子评论后,有朋友非常直接地问,如果由我来看,一个普通中国人,除了阶级和财富属性之外,还能有什么?

最基本的,天赋人权的一部分,他或她可以拥有才华,可以创业或者创造。哪怕这种创造,每每像带着镣铐在跳舞,但洪流般的历史背景下,很多普通人获得了白手起家,依靠自己的努力和才华,深程度接触,影响和改变周围经济和社会环境的机遇和机会。这个部分,应该算是改革开放,对普通人最大程度的解放吧!

就算退而求其次,普通人还可以在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甚至娱乐领域释放自己的才能。这些领域里存在着无限可能性,那些至深至高之境界,同样呼唤着真诚的勇气和坚韧的意志,同样蕴藏着巨大的体面和尊严。

关于老炮儿的悖论恰恰在于,以上这些在他身上完全没有痕迹。他的势力范围,仍然仅仅是家门口的那条胡同。仅仅限于自己的儿子,就这后一点,作为管理对象的他可能还不见得同意。

当然这些都是题外话。和电影本身已经关系不大。记在这里,作为一点补充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黑色闪电观后感

全文共 1118 字

+ 加入清单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看了一部俄罗斯电影,偶然是因为我在没有计划的情况下被无聊的222拉进电影院,(这位222同学的上帝被带回老家过暑假期,她需要有人陪她打发周末的时光)而且在不知道要看什么电影的情况下,选择了刚要放影的电影。凭电影的名字,我以为是一部恐怖片,没想到看了才知道算是一部蝙蝠侠类型的电影。

之前我接触的前苏联电影,以二战为背景的比较多。但这部电影描述的是21世纪的俄罗斯,感觉很新鲜。内容很简单,有点好莱坞的影子,年轻的大学生吉马生活在一个很普通的工人家庭。父亲的退休的电车司机,现在的俄罗斯与中国一样,年轻人的价值观与父辈的价值观有着很大的分岐,吉玛对金钱、个人主义的崇拜而度致他失去了自己的父亲,在悲痛过后,他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利用自己能力(一台可以飞的小车),救了很多人,成为大英雄,被大家称为黑色闪电,最后粉碎了一个令莫斯科毁灭的大阴谋,并赢得了爱情。

故事虽然很老套,但我想如果有机会到电影看看这部电影也是不错的选择。因为

1)这算是一部2009年的电影,里面有很多俄罗斯的街景,可以了解一下俄罗斯人的生活。

2)这部电影所反映的两种价值观的碰撞,最后还是传统的胜利了。这个正面的信息正是现今中国电影所缺乏的,我想中影之所以引进这部电影,或许有这个因素吧。

3)俊男美女值得一看,特别是女主角,这种清纯、甜美看了印象深刻,以至我现在想回想一个象她一样的中国女星,一下子还真的想不出来。

4)电影的中所提到的那辆神奇会飞的车,是我一直以来想拥有的,每每塞车的时侯,看着长长的车龙,我就想:如果我的车这个时侯会飞起来就好了,不用飞得很高,只要可以离地5米,在所有车的车顶飞过就行,我还想如果可以话可以在别人家的阳台旁停一下,和阳台上的人说说话,或者送一下外卖,或者将阳台上的人直接接到想去的地方。这些想法原来在这部电影里面全部都实现了,我的天,原来俄罗斯人最我懂的心。呵呵!

5)关于世界能源短缺的问题,俄罗斯人也提出了他们的解决方法:利用纳米技术,可以将现有的能量增大,现在不总是说地下的能源只够50年用吗,不怕啦,如果这个纳米技术真的成功,50年的能量就变成500年或者5000年,呵呵,俄罗斯人真是有智慧!

但是,这部电影也有很多硬伤,如编剧、技巧都有COPY好莱坞电影的迹象,而且细节处理得粗糙,不过,这也不影响我对他的评价,4颗星。因为他让我看得舒心!

最后,谢谢刚刚被我批评的222美女,让我在无意中有这样的收获,不过,事先警告一下:本人不是随叫随到的,如果你以后无聊的话,请提前通知,我自己可以事先安排一下,以免我拒绝就不好了,还有就是进电影院请记得带上一件外套,里面的冷气真是贼冷,以后你就不用抢我的围巾了,呵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