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精选民族风俗作文三篇 作文题目(精彩20篇)

月1日是国际劳动节,也是全世界劳动人民争取自由斗争的周年纪念日。春风拂面,五一小长假伴着柔和的阳光向我们走来,对于学生们来说,是一个期待已久的节日。下面是小编带来的精选民族风俗作文三篇 作文题目,希望你能够喜欢!

浏览

4829

作文

44

民族风俗作文800字

全文共 969 字

+ 加入清单

正月初一为春节,旧称元旦。是日,人们早起,着新衣、戴新帽、穿新鞋,以示辞旧迎新。谓穿未下过地的新鞋,新的一年可脚轻手健。男主人起床,口念吉词先开门,放炮仗于门口,称“开门炮”。开门炮一般放三个,要“带四放三”,留一个作“备炮”,宁波话“备炮”出典于此。炮仗放得越高越响,示意新年吉利。若是“吹、吹、吹”的哑炮,则示为不吉,要马上就说:“哦,吹吹响,今年会发财。”并立即补放一个。

大族、大户人家供奉祖先遗容画像于祠堂或中堂(堂前间),一般悬五代之内的祖宗像,称为“供帧子”、“供影子”、“供金紫(昔绘像皆金冠紫衣) ”,均同义。有的宗祠族规,男子l6岁才可拜祭,女子不在内。由轮着当办者分发麻饼(亦称吉饼)一双或碗两只。各家幼者依序拜尊长,称“拜岁”。除夕夜巳分“压岁钱”,用红纸包起来压在幼者枕头底下,故谓“压岁”。

是日,早上吃汤团(汤圆),寓意团团圆圆。有些人家全家吃素一天。这天习俗最大特点是让家里日用器物“休息”一天,也即让家庭主妇休息,不扫地、不乞火(不向别人点火、点香烟)、不杀牲、不动刀剪、不倒马桶、不洗涤衣服,也不打骂孩子、不讲不吉利的话。早晨见面忌说“早”字,谓说了要招来今岁跳“蚤”多。走路如跌跤,要马上说:“哦,元宝一跌。”此晚,未昏即眠,不点灯火,谓点灯将招来今岁蚊蝇多。睡前,放“关门炮”。晚上不出门,俗称过“太平夜”。

初二至初七八,迟的到十五,各家出门走亲戚“拜岁”,一般先至亲后远亲,少拜长以婿拜翁、甥拜舅、侄拜姑等为重,互相款待酒席,称“岁饭”、“岁酒”。 初五,为财神日,经商人家最重此日,“请财神”后才开门营业,称“开市”。信佛者,有的于初七夜走七座桥,且不走回头路,初八拜八个寺院,俗称“走七桥”、“拜八寺”。

其间,民间娱乐活动有舞龙灯、跑马灯、大头和尚等。与别地稍异者有“佯扫地”,即乞丐(此时称“发财人”)背负筐,手握缀有红球的扫帚,佯作扫地状,口唱俚歌:“撩起金丝帚,瑞格(象声)一把扫。扫到东,老板屋里有青龙,青龙盘米缸,黄龙盘谷仓;扫到南,老板屋里发大财,大元宝使箩抬,小元宝使船载。”

建国后,贺年等习俗不变,迷信色彩多已消失。机关团体举行团拜,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慰问老干部、老工人、老教师、老科技人员、敬老院老人和春节期间坚持生产、工作的职工。路上熟人相逢,拱手或握手,互祝吉祥。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有趣的民族风俗作文500字

全文共 541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家乡在黑龙江,过春节时那里有许多的有趣风俗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过年的传说。所以春节又称“过年”。在除夕的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贴对联,守岁以驱赶年兽,当然并没有真正的年而这些习俗却流传了下来

在除夕夜,每家每户都要吃年夜饭,全家不论男女老少,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谈论着即将过去的一年和新一年的打算。当新年钟声响起的时候,大家一边吃着热气腾腾的饺子,一边看着春节联欢晚会。吃过饭,屋外便会响起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孩子们拿着早已准备好的小礼花,冲出门,与自己最要好的朋友们一起放。绚烂的焰火映衬着他们的笑脸,是的除夕也变得更加热闹。

在春节期间,我们的家乡都会举办大型的扭秧歌比赛,连队的,场部的人,不论男女,都穿着统一的服装。手里拿着彩扇,步代整齐,伴着震天的锣鼓声,舞到广场上。他们变换着各种方阵,一较高下。队伍里还能看到可爱的大头娃娃,漂亮的新娘子和唐僧师徒四人。比赛的结果并不重要,这次比赛为的是展现农场人民的风貌,使得节目的家乡更加热闹。秧歌比赛结束后,广场上会有烟火表演。看,那一朵朵在空中绽放的鲜花,红的、黄的、绿的、紫的,仿佛让人身临一片花的海洋。焰火照映的每个人脸上都亮晶晶的,真是火树银花不夜天啊!

我的家乡还有许多特色有趣的习俗,这一切让我更加了解家乡,更加热爱我的家乡。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民族风俗作文450字

全文共 1149 字

+ 加入清单

茅山庙会,是传统民俗与春天的一场约会:4月13——农历三月十八日,具有两千多年的文明史的茅山古镇今天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节日,空气中到处都弥漫着节庆的气息,威风锣鼓,激扬茅山福地;龙腾狮舞,跃动古镇春风。来自周边城镇的老百姓们汇集一堂争相观望茅山庙会的盛况,颇有“平民狂欢节”之感。

追溯茅山庙会,约始于清乾隆年间,已有二百余年,今年是茅山有组织规划的第二十二届庙会,庙会虽然有些迷信色彩,但其目的是去集商贾,交流物资,供应春耕生产及人民生活所需用品,起到振兴经济,搞活市场的作用,另有文艺青年,发挥特长,化装表演,比赛娱乐,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早晨八点,“哐哐哐”的锣声声解开了庙会的帷幕,威风凛凛的舞龙队率先登场,在空中飞舞翻腾的舞龙引得众人高声欢呼。这些舞龙队由各个乡镇组成,一般一个乡出两条龙,多则四条,舞龙由专门的船运送,到达茅山后被安置在当地的庙中,待到庙会正点,以旌旗、锣鼓、号角为前导,将舞龙从庙中请出来。龙身大多用竹扎成圆龙状,节节相连,外面覆罩画有龙鳞的巨幅红布,每隔五六尺有一人掌竿,首尾相距约莫有十数来丈长。龙前由一人持竿领前,竿顶竖一巨球,作为引导。舞动时,巨球前后左右四周摇摆,龙首作抢球状,引起龙身游走飞动,小学六年级作文《作文 -民族风俗》。

舞龙穿过东岳庙,东岳庙会源于东岳大帝的原型——三茅真君的茅盈,他也是南方道教的创始人,每一条舞龙都在东岳大帝像前三叩头以示祈福,最终到达景德禅寺稍作歇息,等待下午一点的扫街。香客们跟随龙队进庙拜佛,寺庙里摩肩接踵,人烟鼎沸,漫天的烟雾让人恍如仙境。而由千年古刹之称的景德禅寺更是香烟缭绕,梵鸣悠长,大雄宝殿也在今日举行上梁仪式。寺内卧佛殿、藏经楼、方丈室上梁和山门殿已经重修完毕,对外开放,卧佛殿最为热闹,造价大约一亿的卧佛由缅甸进口的玉石雕琢而成,重约6吨,他静静地接受来往香客的膜拜,聆听他们的心声,潜心修行拜佛的老奶奶穿着藏青的法袍在卧佛殿外等待,满眼的虔诚和期待,满身的坦然和灵气。

来自兴化的淮剧团在景德禅寺里搭台表演,老百姓们为了看得清楚,早早地就用条凳占上了地方,茅山号子那嘹亮的唱腔和急促的节奏穿过天空,站在老远就能听见,柔软缠绵的舞蹈,天真可爱的小朋友同台演绎,给台下的老百姓提供了一台充满欢声笑语的视觉盛宴。

下午一点,舞龙汇合,组成一条百米龙队,环绕茅山镇游行扫街。舞龙的用意,概括起来不外乎几条:一为祈雨祈福,二为娱神娱己,三为彰显力量,四为兴旺人丁。龙队前面有一人敲乱棒锣,以示紧急,继由马皮清路。马皮是当地人请来的巫师,在社祭前进行扫街,以驱除妖魔和邪气,马皮带领龙队穿过大街小巷的每一户人家,众人夹道欢迎,十多面颜色异同的彩旗,迎风招展,以助阵威,家家户户,秉烛焚香,燃放烟花鞭炮,以保来年平安吉祥。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民族风俗

全文共 1899 字

+ 加入清单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外墙向上收缩,依山而建者,内坡仍为垂直。碉房一般分两层,以柱计算房间数。底层为牧畜圈和贮藏室,层高较低;二层为居住层,大间作堂屋、卧室、厨房、小间为储藏室或楼梯间。若有第三层,则多作经堂和晒台之用。

碉房具有坚实稳固、结构严密、楼角整齐的特点,既利于防风避寒,又便于御敌防盗。

帐房与碉房迥然不同,它是牧区藏民为适应逐水草而居的流动性生活方式而采用的一种特殊性建筑形式。普通的帐房一般较为矮小,平面呈正方形或长方形,用木棍支撑高约2米的框架;上覆黑色牦牛毡毯,中留一宽15厘米左右、长1·5米的缝隙,作通风采光之用;四周用牦牛绳牵引,固定在地上;帐房内部周围用草泥块、土坯或卵石垒成高约50厘米的矮墙,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干牛粪(作燃料用),帐房内陈设简单,正中稍外设火灶,灶后供佛,四周地上铺以羊皮,供坐卧休憩之用。帐房具有结构简单、支架容易、拆装灵活、易于搬迁等特点。

藏族是一个爱美也善于表现美的民族,因而对于居所的装饰也十分讲究,常见的有在室内墙壁上方绘以吉祥图案,客厅的内壁则画蓝、绿、红三条色带,以寓意蓝天、土地和大海。日喀则的民居在门上或绘制日月祥云图,或悬挂风马旗,而昌都芒康的民居则竭力渲染外墙和门窗,富于彩绘装饰,气势不凡。

富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是西藏民居区别于其他民族民居的最明显的标志。

民居室内外的陈设显示着神佛的崇高地位。不论是农牧民住宅,还是贵族上层府邸,都有供佛的设施。最简单的也设置供案,敬奉菩萨。

富有宗教意义的装饰更是西藏民居最醒目的标识,外墙门窗上挑出的小檐下悬红蓝白三色条形布幔,周围窗套为黑色,屋顶女儿墙的脚线及其转角部位则是红、白、蓝、黄、绿五色布条形成的“幢”。在藏族的宗教色彩观中,此五色分别寓示火、云、天、土、水,以此来表达吉祥的愿望。

还有以墙体装饰表达藏传佛教派别的。如萨迦民居的墙上涂有白色条带,在条带上再涂以相同宽度的土红色和深蓝灰色色带,中空为白色,在建筑主体或院墙直角转弯处及较宽的墙面上,还自上而下地用土红色和白色画出色带,以标识该地区信仰的是萨迦派。

西藏最具代表性的聚落方式是宗教聚落。宗教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增添了西藏民居的魅力,如拉萨的八廓街民居群即是围绕大昭寺发展起来的,是城镇宗教聚落的典型代表。农牧区的民居聚落的形成以寺院为中心,自由布置、彼此错落,形成不相联属的格局。

西藏民居在注意防寒、防风、防震的同时,也用开辟风门,设置天井、天窗等方法,较好地解决了气候、地理等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达到通风,采暖的效果。

1959年民主改革以前,西藏大部分居民住着低矮的窝棚,无家贫民只能寄居檐下,栖身道旁。西藏自治区成立后,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改善居民住房,到1994年,城市人均住房面积达12。24平方米,农村人均20。36平方米。由于旧西藏经济发展缓慢,建筑材料仅仅局限于块石加粘土,现在的民居已经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建筑材料,盖起了许多高层建筑,使藏式建筑风格得到了更好的发挥。旧西藏绝大部分人家的室内设施极其简陋,现在电视、收录机、成套的藏式家俱已进入普通的藏族居民家庭。中国人的改革开放使藏族居民身上有了更多的钱,他们将自己的住房装修得漂亮且具特色。

苗族花山节

农历正月初二至初七,是云南屏边、蒙自、河口等地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踩花山”节。每到这个时候,来自各村各寨的苗族人民,潮水般地从四面八方几个苗村寨之间的开阔坡地上。“花杆”是踩花山节的重要标志,一般选择挺直高大的青松或柏树,扎以鲜花,彩旗。定花村的人(又称花杆头)是大家公认的“好心肠的人”。这人必须在节日的第一个早晨,趁太阳出山以前把花杆竖好。

“踩花山”这天,首先由“花杆头”向前参加“踩花山”的人敬酒,祝福,随后宣布“踩花山”节开始。这时,花山场内外锣鼓齐鸣,鞭炮声,铜炮枪声此起彼伏,鲜花、朋旗迎风招展,各种欢庆活动先后开始进行。青年男女有的对唱山歌,有的跳三步舞、蹬脚舞,有的跳狮子舞,还有的斗牛,整个花山场上一片欢腾。

滇东北和滇南一带苗族,每年农历六月六日过“踩花山节”。传说古时苗族战败流落异乡,想起祖先东逃西散的苦,伤心落泪。一年六月初六,祖先显灵,劝他们不要太难过,应该到高山顶上吹芦笙、唱歌跳舞给我们看。说完天上落下一朵花,挂在一棵树上。大家围着这棵树歌舞,吹芦笙,这年的庄稼长得特别好。从此后,每年六月六,苗家都要穿上节日盛装,到高山上栽一棵花树,举行跳芦笙舞、斗牛、跳狮子舞、爬花杆等活动。其中,引人注目的是爬花杆,谁爬得高,就把一个猪头和好酒奖给谁。

这就是苗族热闹的花山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有趣的民族风俗300字

全文共 642 字

+ 加入清单

帖春联是迎春的一系列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早在春节的前的几天,街上就挤满了大声叫卖春联的小贩.摆在摊子上的春联更是琳琅满目,让人应接不暇.每张春联上都写着祝福的话语,但各有不同,耐人寻味,有的春联上写着:“和风吹绿江南柳,春雨催开塞北花”,有的春联上写着:“水水山山处处画,家家户户年年丰”.短短两句,写活了新春佳节人们心中的美好心愿.

听爷爷说,春联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诗中的新桃和旧符便是春联的原型了.春联也是对联的一种,其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从五代十国时开始,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但它的最鼎盛时期还在明清两代.传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定都金陵后,在一年除夕之前,传旨金陵等地:“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除夕夜,他亲自微服出巡,以体实情.一次他发现一家未贴春联,问后方知是一阉猪者,不知该怎么将自己的经营内容写进联句.朱元璋听后,寻思片刻,为阉猪者题联曰:“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由此可见,朱元璋这位马上皇帝,在弘扬和发展春联事业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到了康乾盛世,春联艺术日见完美.不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都具有一定的水平.康熙也是撰联的高手,他题的镇江金山七峰阁联,便是一副很好的摘句联:“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春联发展到今天,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春联这一古老的长青之树,必将在新的世纪中展示诱人的姿容.

[有趣民族风俗300字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民族风俗

全文共 417 字

+ 加入清单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讲土家族过节的风俗习惯。 土家族是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然而我很荣幸的当上这个家族中的一员。 土家族是跟着汉族一起过春节的,但是过年的风俗却大不相同。比如说:⒈过年的时候要打糍粑,糍粑打好了,可以在新年当上家常便饭,而汉族却是大鱼大肉(这就是富与贫之间的差距啊!);⒉除夕之夜然大火。每年过节,家家户户都会在吃完团圆饭的前提下然大火。然大火的主要目的就是“祭祖”,希望祖先在阴间的新的一年里开开心心,而汉族却只是简简单单的守岁;⒊大年初一的早晨不能把洗脸水倒掉。因为洗脸水相当去金银财宝,假如倒掉了它,子子孙孙在这一年就会大不幸,而汉族却要在大年初一彻彻底底的打扫一次;⒋在新的一年之前,必须把欠的债还清。俗话说得好嘛“新年有新气象”(这条和汉族差不多)。

土家族过年的风俗还有很多,在这里我先卖个关子。如果想知道的话,就来到贵州,来到这个多民族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民族传统风俗作文

全文共 1418 字

+ 加入清单

人间四月天,春*满江南,作文 -民族风俗。茅山庙会,是传统民俗与春天的一场约会:4月13——农历三月十八日,具有两千多年的文明史的茅山古镇今天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节日,空气中到处都弥漫着节庆的气息,威风锣鼓,激扬茅山福地;龙腾狮舞,跃动古镇春风。来自周边城镇的老百姓们汇集一堂争相观望茅山庙会的盛况,颇有“平民狂欢节”之感。

追溯茅山庙会,约始于清乾隆年间,已有二百余年,今年是茅山有组织规划的第二十二届庙会,庙会虽然有些迷信色彩,但其目的是去集商贾,交流物资,供应春耕生产及人民生活所需用品,起到振兴经济,搞活市场的作用,另有文艺青年,发挥特长,化装表演,比赛娱乐,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早晨八点,“哐哐哐”的锣声声解开了庙会的帷幕,威风凛凛的舞龙队率先登场,在空中飞舞翻腾的舞龙引得众人高声欢呼。这些舞龙队由各个乡镇组成,一般一个乡出两条龙,多则四条,舞龙由专门的船运送,到达茅山后被安置在当地的庙中,待到庙会正点,以旌旗、锣鼓、号角为前导,将舞龙从庙中请出来。龙身大多用竹扎成圆龙状,节节相连,外面覆罩画有龙鳞的巨幅红布,每隔五六尺有一人掌竿,首尾相距约莫有十数来丈长。龙前由一人持竿领前,竿顶竖一巨球,作为引导。舞动时,巨球前后左右四周摇摆,龙首作抢球状,引起龙身游走飞动,小学六年级作文《作文 -民族风俗》。

舞龙穿过东岳庙,东岳庙会源于东岳大帝的原型——三茅真君的茅盈,他也是南方道教的创始人,每一条舞龙都在东岳大帝像前三叩头以示祈福,最终到达景德禅寺稍作歇息,等待下午一点的扫街。香客们跟随龙队进庙拜佛,寺庙里摩肩接踵,人烟鼎沸,漫天的烟雾让人恍如仙境。而由千年古刹之称的景德禅寺更是香烟缭绕,梵鸣悠长,大雄宝殿也在今日举行上梁仪式。寺内卧佛殿、藏经楼、方丈室上梁和山门殿已经重修完毕,对外开放,卧佛殿最为热闹,造价大约一亿的卧佛由缅甸进口的玉石雕琢而成,重约6吨,他静静地接受来往香客的膜拜,聆听他们的心声,潜心修行拜佛的老奶奶穿着藏青的法袍在卧佛殿外等待,满眼的虔诚和期待,满身的坦然和灵气。

来自兴化的淮剧团在景德禅寺里搭台表演,老百姓们为了看得清楚,早早地就用条凳占上了地方,茅山号子那嘹亮的唱腔和急促的节奏穿过天空,站在老远就能听见,柔软缠绵的舞蹈,天真可爱的小朋友同台演绎,给台下的老百姓提供了一台充满欢声笑语的视觉盛宴。

下午一点,舞龙汇合,组成一条百米龙队,环绕茅山镇游行扫街。舞龙的用意,概括起来不外乎几条:一为祈雨祈福,二为娱神娱己,三为彰显力量,四为兴旺人丁。龙队前面有一人敲乱棒锣,以示紧急,继由马皮清路。马皮是当地人请来的巫师,在社祭前进行扫街,以驱除妖魔和邪气,马皮带领龙队穿过大街小巷的每一户人家,众人夹道欢迎,十多面颜色异同的彩旗,迎风招展,以助阵威,家家户户,秉烛焚香,燃放烟花鞭炮,以保来年平安吉祥。

放眼望去,是茅山浓厚的乡土风情让人陶醉,古镇老百姓在纳新同时不忘传承文化,刮面,扎香,自制的农具深受群众喜爱。在沿袭传统的同时也吸取新经验,谋求新发展,文化沟通的背后是经济的融合。所谓乱世的黄金,盛世的古董,富裕起来的茅山人民,在政通人和的情况下,自发恢复茅山庙会,其目的是挖掘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古迹,开发旅游经济,弘扬民族宗教文化,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发展生产,繁荣经济,扩大市场,振兴茅山。

一座茅山,一方风水,拉动一方经济,也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我们坚信福祉茅山!好运茅山!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春节民族风俗的作文

全文共 598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的家乡孟州,春节,是一个隆重又快乐的节日。

大年三中午十,一吃完饭,人们就开始忙活起来。忙活什么呢?贴对联!大家纷纷从自己家中拿出对联,站在梯子上,用胶带贴在门上。贴完总要念一念,那对联可是代表着人们对来年的希望呀!

到了晚上,大人们摆好贡品,烧上香,祭拜祖宗。小孩子们则在屋外放鞭炮,玩的不亦乐乎。祭拜完后,烹饪年夜饭又成了大人们的工作。年夜饭大多都是饺子,醇厚美味的饺子总能让人感受到家的味道。年夜饭做好后,大家打开电视,看着春节联欢晚会,有说有笑的吃着年夜饭,这恐怕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时光了吧!随着零点的钟声响起,新的一年开始了,人们沸腾起来,又出门放起鞭炮来。鞭炮声声,直到午夜才停下来。

初一初二的早晨,人们早早的起了床,穿上新衣,带着满满的幸福与欢悦,出门走亲访友。在亲戚好友家,人们总会坐上一会儿,拉拉家常,聊聊心事。孩子们总能收到长辈给的红包,红包里装的不仅仅是压岁钱,还有那浓浓的期盼和关爱啊!

到了初五初六,串完了亲戚,大家都会带上风筝到公园里去放风筝。一家人在一起放风筝,有说有笑,开心极了!公园里也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柳树发了芽,桃树长出了花骨朵,小草也愈发翠绿,这美好的景象,代表了来年的好生活,人们的嘴角也都漾起了微笑。

孟州,一个美丽的地方,这里的人们淳朴善良,也过着朴实又快乐的日子。春节,对这里的人们来说,是个美好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可以与家人团聚,快乐又幸福。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家乡民族风俗

全文共 426 字

+ 加入清单

我家的人们都爱唱戏,更爱听戏。每逢村子里有了什么喜事,必定先请个豫剧班子,在家门口搭个戏台,这么唱下去。一般持续三天左右,这三天里,可忙坏了人们:一大早儿就急急忙忙去下地,收工后回家拿个小板凳,若是在夏天再拿一把蒲扇,飞也似地赶去看戏,只怕耽误了剧情。

看戏时,人们把整个戏台“包围”得水泄不通,里三层外三层的,就像蚕吐出的丝,裹得紧紧的。若是你来晚了,那就站在外面竖着耳朵听吧,这人群是任凭你怎么挤也挤不进去的。豫剧中也不乏大腕,例如常香玉、马金凤等,她们可是诸多戏迷心目中的偶像呢!姥姥喜欢听常香玉的戏曲,她的声音变幻无穷,有时如大海的涛声般浑厚,有时又如小溪的流水声般恬美,有时候喜气洋洋的,有时候又使人感到无比的忧伤。出门在外的游子听到这熟悉的乡音是都会禁不住潸然泪下,想起幼时依偎在母亲的怀中,听她哼唱着豫剧才能入睡。

如今,姥姥去了北京,但她说并不会留太长时间。我很惊奇,问:“难道北京不好吗?”姥姥摇摇头,说:“这里没有使我魂牵梦萦的豫剧!”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关于民族风俗习惯的作文

全文共 1316 字

+ 加入清单

篇一:民族风俗习惯

保安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明显地受到伊斯兰教教规的约束。同时,由于历史上与邻近民族长期杂居,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外族文化,特别是回、汉民族的影响。

保安族的家庭,过去多为为家长制的大家庭。现在,已完全被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所取代。家庭中父母为绝对权威,对子女婚姻实行父母包办。解放前,保安族不与非伊斯兰民族通婚,而且不同教派之间通婚情况也罕见。习惯早婚。还要取得教主的许可。不过,这种情况现在已有所改变。男方从说婚到结婚,至少要送两次彩礼,礼金很重。第一次说亲时,称“定茶”;第二次在举行婚礼前,称为“干礼”。结婚选在“主麻日”。新娘过门后,三天不吃夫家饭菜,而是由娘家送来。

保安族的的饮食多以小麦、青稞和玉米为主,一般做成馒头、面条、油香、馓子等;肉食只吃羊、牛肉,忌食血和猪、马、驴等非反刍动物的肉和血以及凶禽猛兽。

保安族服饰有特殊的地方。男子喜戴号帽(白布圆小帽),穿白衫,套青布坎肩。在节日时戴小礼帽,穿翻领大襟藏式长袍,束腰带,系腰刀,足登长筒马靴。妇女多喜穿紫红、绿色等色彩鲜艳的灯芯绒衣裤。现在,也有许多妇女仿效汉族妇女,头上系各色纱巾。

保安族人民以村落聚居,住房多为土木结构的低矮平房,房院相互连结,坐落有序,颇具特色。

篇二:民族风俗习惯

布朗族的服饰,各地大同小异。男子穿对襟无领短衣和黑色宽大长裤,用黑布或白布包头。妇女的服饰与傣族相似,上着紧身无领短衣,下穿红、绿纹或黑色筒裙,头挽发髻并缠大包头。景东布朗族妇女的着装已与当地汉族基本相同。过去布朗族男子有纹身的习俗,四肢、胸、腹皆刺染各种花纹。布朗族人民主食大米,辅以玉米和豆类。饮食喜酸辣,并嗜好烟酒。()妇女有嚼槟榔的习惯,并以牙齿被染成黑色为美。布朗族的住房建筑为干栏式竹楼,分上下两层,楼下关牲畜,楼上住人。

布朗族的婚姻实行氏族外婚和一夫一妻制,纯情的少男少女恋爱和婚姻都比较自由,但也有受到父母干涉的现象。布朗族的丧葬习俗各地基本相同。人死后,请佛爷或巫师念经驱鬼,三日内出殡。一般村寨都有公共墓地,并以家族或姓氏划分开来。通行土葬,但凶死者,有的地方行火葬。

篇三:民族风俗习惯

朝鲜族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按照传统习惯,近亲、同宗、同姓不婚。“男主外,女主内”是一种普遍习俗。父子关系是一切人伦关系的基础。讲求父慈子孝,长子赡养父母。社会上老人受到尊重,人们非常鄙弃不孝不敬的人和行为。多数地区居民实行土葬,散居在城镇的则实行火葬。

朝鲜族比较喜爱素白服装。妇女服装为短衣长裙,叫“则高利”和“契玛”。男子服装为短上衣,外加坎肩,裤腿宽大。外出时多穿斜襟以布带打结的长袍,现在改穿制服或西服。

朝鲜族的主要食粮一般是大米、小米,京渍(即辣泡菜)是不可缺少的菜。喜爱吃打糕、冷面、大酱汤、辣椒和狗肉。现在不少人学习汉族烹饪技术。

朝鲜族的村落,多位于山坡下的平地上。村内房屋的建筑面向东南、南和西南。有瓦房与草房,房墙外多刷白色。房内一般分寝室、客室、厨房和仓库等。室内有平炕,进屋脱鞋,席炕而坐。近年来家庭中的陈设日渐讲究。朝鲜族人民非常讲究礼节,注重卫生,尤忌随地吐痰。房子、餐具、衣被等都很整洁。回族的风俗习惯作文汉族的风俗习惯作文春节风俗习惯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民族风俗

全文共 247 字

+ 加入清单

我是回族人,开斋节是我们回族的一个重要节日。每年9月为斋戒月,女孩超过9岁,男孩超过12岁的人都得封斋。封斋的人,在东方发白前,要吃饱喝足,如果有人起得晚了,来不及吃,那就不吃不喝,清封一天。东方发晓后,之太阳落山前,断绝一切饮食。满一个月后就开斋,这天,每家每户都要炸东西吃,过一个丰盛的节日。吃过饭,人们就在上白帽子去带水,再到分低走分。到此开斋节结算结束了。

听妈妈说封斋的目的,主要是让人们体验饥饿和干渴的痛苦,让有钱的人真心救济穷人。通过封斋,让回族人们逐步养成坚忍、刚强、廉洁的美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家乡民族风俗

全文共 708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家在农村,家乡风俗有很多,最热闹、最有特色的就是元宵节的走会。我们村分为三个排:中排,东排,西排。每年的元宵节,都要走会,一般是三天,正月十五中排走会,正月十六和正月十七是东排和西排。这三天,全村人都会出来参加,加上来串亲戚的、看朋友的、还有三里五乡来看热闹的,真是人山人海,把大街小巷捂得严严实实。

为了这个会,一进腊月,村里人就开始忙活,打扫卫生,屋里屋外,屋前屋后,都打扫的干干净净,所有的东西都焕然一新。还要备足年货,招待亲朋好友。街道要张灯结彩才能显示节日气氛,村里的能工巧匠大显身手,制作了各式各样的花灯,挂在街道两旁,一到晚上,灯火通明,非常壮观。

到了正月十五那天早晨,每户人家都把自己做好的手工艺品拿出来展示,我们家也当然不例外,我奶奶做了几盆花:有玫瑰花、菊花、牡丹等等。一大早晨就摆出去了。各大队都有熬夜浇的冰山,其中有一个像佛祖,给他画了眉,画了眼,画了鼻,画了嘴,活灵活现。还有一些老奶奶们粘的花桥哦!大早晨会里的喇叭就开始吆喝了。八点钟正式开始。先是各排的大鼓聚在一起,鼓手们一个个精神抖擞,把鼓敲得震天响,显示着各排的气势,小山村也在鼓声中沸腾了。各村的表演队也上场了,扭秧歌的,跳舞的,练武术的,隔不远就一个场地,观众们把场地围得水泄不通,我好不容易挤进去,正赶上一群小孩子跳舞,那天真可爱的表情,真是萌呆了!如果表演的好,还有奖励,烟、糖、瓜子装上一袋子,每个人脸上都挂着笑。街道旁有各种摆摊的,卖糖葫芦的、棉花糖的、烤肠的、各种小玩意的,真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到了晚上,戏楼上就开始唱戏,敲锣打鼓,连唱三天。

看了我的介绍,你一定很眼馋吧,那就来我的家乡作客吧,我们热烈欢迎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民族风俗的作文

全文共 1252 字

+ 加入清单

民族,不同的风情。不一样的风俗造就了不一样的节日风俗而提到节日风俗,我首先会想到逛庙会,逛庙会这北京风俗相信大家已经久仰大名了,但真正见识过的估计也不多,那就让我带领大家去观赏这一有趣的民俗。 大年初一,北京城内城外寺院都举办庙会,庙会是大型的集市。大清早,庙门外小摊便吆喝起来,一条街被挤得水泄不通,满怀的好心情,漫步走进庙门,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此年的生肖物,绒毛的、瓷的、玉的琳琅满目,使人眼花缭乱。玲珑剔透的玩意儿排放在货柜上,整齐有序,很是吸人眼球。

参观完精致的工艺品,便来到食品一条街准备饱餐一顿,这里四处飘香,十里之外也能闻着香味赶来。食品街的都是小吃,聚集了八方美味,光是看看,都已经口水三尺玩累了,就到这里来,品味各色佳肴,定是舒服!听闻北京集市的阿里巴巴羊肉串味美、肉肥,我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找了几家老手,一连要了十几串,坐在小椅上边吃边看看繁市,好不快活,羊肉串真好吃,一连的羊肉串下肚,都还不过瘾,谁叫北京的小吃色香味全呢?

吃饱喝足,随我往前继续观赏,一路小跑,便来到儿童天地,这里有小孩玩耍的各种有奖游戏,也有新年才推出的稀有玩具,“气枪打靶”、“绵羊拉车”、“力劈华山”,五花八门,各具特色庙会游戏有的刺激,有的有趣,无不让人张大嘴巴睁大眼睛,大饱眼福, 其乐无穷,我 虽然没玩(感觉忒幼稚!)但这些活动却让无数的小孩子欢天喜地。

玩够了,告别游乐场,随我一同去听“国粹”,用心去感受文化的真谛 。不早早赶到演出戏场,那还真是难以看到台上演员的表演,剧场是十里八层被文艺爱好者围得水泄不通。这儿的节目丰富多彩,层出不穷,有京剧、评剧、相声、小品、哑剧等,一个连一个,让台下的观众过足了瘾,熟悉的哼上两曲,不懂的,也用手在空中上下比划,跟着旋律,摇头晃脑,享受京剧的音韵,小品的欢快。演完一出,拍手声响遍了整个场地,久久回荡在庙会的上空。

我东蹦西跳,早已汗如雨下,却也乐在其中,虽然没有鞭炮的喜庆,但也不失节日的气氛,反而增添了无穷的乐趣,老庙会,新庙会,东西南北大聚会,它有它的独特风韵,它有它的热闹。祖国孕育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民风五十六枝花,各色千秋,可老北京的风情,却让我为之一爽!

朝鲜族长期生活在我国风光秀丽、物产丰富的东北地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朝鲜人主要聚居区,其它主要集中在吉林和黑龙江、辽宁省,还有散居于内蒙古自治区和内地一些城市的,他们大约有190万人。朝鲜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朝鲜族多数从事农业生产,尤其擅长种植水稻,延边地区就是我国东北的主要水稻产区。中国的朝鲜族是部分人从明末清初陆续从朝鲜半岛移居东北逐渐形成的一个少数民族,其文化与朝鲜半岛的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因此,朝鲜族服装比较独特,呈出现素净、淡雅、轻盈的特点。其实朝鲜族的服饰发展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在初期,朝鲜族人民多居于偏僻的山村,服饰的原料主要以自种自织的麻布和土布为主。二十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渗透和近代文化的输入,机织布和丝绢、绸缎等面料开始传入,服饰的颜色也随之多样化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民族风俗作文元宵

全文共 2322 字

+ 加入清单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是中国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

篇一:元宵节习俗

听妈妈说今天是元宵节,元宵节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人们要点起的灯笼、出门赏月、喜猜灯谜、共吃元宵、一家团聚。今年的元宵节与以往不同,它和情人节是一天,所以今天大街上特别的热闹。妈妈还说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所以要庆祝,寄托着人们对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在这里我祝福我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元宵节快乐!也祝愿我的好朋友们健康快乐!

篇二:元宵节习俗 周小涵

今天早上我问妈妈今天是不是元宵节?元宵节都会做些什么? 元宵节又叫上元节。按照我国的习俗,“元”指月亮正圆,一年当中有三个“元”,正月十五称为“上元”,七月十五称为“中元”,十月十五称为“下元”;所以农历正月十五日那天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故此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听爸爸手在他小时候元宵节那天有闹社火,猜灯谜,大型的灯展,烟花表演,到了晚上除了一家人在一起吃元宵以外,小孩子还会外面打起灯笼等好多很好玩儿的游戏,可是为什么现在都没有了吗?我好想能像爸爸他们小时候一样过那样的元宵节。

篇三:元宵节习俗 杨博文

元宵佳节――正月十五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

清晨,天还没亮,窗外鞭炮齐鸣,烟花四起,我还在睡梦中,被不绝于耳的鞭炮声吵醒。爸爸、妈妈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来的?在厨房里忙着包汤圆,洗菜做饭。

元宵节的早饭刚过,叮咚,门铃响了,听到门铃声,我趴在猫眼上一看,原来是爸爸的同事,我打开了门说:“元宵节快乐!”叔叔也对我说:“元宵节快乐!”我热情地请他进屋坐。

进屋后,我接下了叔叔手里的礼物,在忙着给叔叔倒水,接着我给叔叔端上了水果,叔叔还夸我懂事了。爸爸和叔叔聊了起来。

叔叔要走了,我和爸爸把叔叔送到了门口给叔叔说了再见!欢迎您下次再来。爸爸摸着我的头说:儿子,你长大了。

篇四:元宵节习俗 刘子欣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的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 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 之夜,也是一元复始 ,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祝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被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篇五:元宵节习俗 燕一鸣

今天是正月十五元宵节,晚上,妈妈给我煮了些汤圆,还做了很多美味可口的菜,有:红烧带鱼、八宝饭、麻辣牛肉、炝莲菜、松花蛋我最喜欢的牙签肉……我们吃着香喷喷的饭菜,外面已鞭炮声声、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各种五光十色的烟花伴着噼里啪啦的是声音划过黑色的夜空,把天空装点的更加美丽。

我赶忙吃完饭,迫不及待、兴致勃勃地和妈妈也下楼放炮。我们放的炮有:龟兔赛跑、海底世界、金色喷泉、扇子炮、霹雳鞭。这些炮有的像五彩缤纷的闪光陀螺、有的像闪光的金色炮筒直入云霄 、还有的像一簇簇地鲜花美丽极了,我和妈妈都很开心。

元宵节真热闹啊!

篇六:元宵节看灯会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吃元宵,闹花灯,猜灯谜”是这一天的传统的来历。

容我先介绍一下元宵节的习俗和来历吧!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这天夜里叫“元宵”,它是大地回春的第一个月圆的夜晚。月圆有大团圆的含义,所以应该全家人相聚,共同“闹元宵。”在这天晚上,家家都要点花灯、吃元宵。元宵节放花灯起源于汉代的永平年间,当时是为了表示对佛教的崇敬,吃元宵的风俗起源于宋代。在南方,元宵又叫汤圆,也寓意团圆。这就是元宵的习俗和来历,知道了吧!

晚上,我和妈妈坐车前往中山公园,一路上,我看见了许多店家门前都挂着大红灯笼,有些还挂着形态各异的花灯,灯壁上的图案被灯光照得闪闪发光,给人感觉那是一盏价值连城的花灯,那种美感实在难以用言语表达。车上的人越来越多,恐怕是去看花灯的吧!到了,快下车!我拉着妈妈的手一下车就直奔向公园,到了正门,远远望去,到处是灯光,到处是人影,熙熙攘攘的,热闹极了,看来我是不虚此行啊!走进正门,一个大蓬映入眼帘,蓬顶布满了霓虹灯,一进去,到处流光溢彩,如同置身于光彩隧道一样。向右走,两边挂着各式各样的花灯,它们就像一个个窈窕淑女,可谓是“娇美动人”啊!咦,那是什么呀?我满脑打着问号,走进一看,是动画之城里的动画明星啊,他们一个个都是那么可爱,把我带进了童年时代看的动画片中!又走了一段路,瞧,那是一条巨龙,看它的龙须多长,从头到尾,一股英气感染了我,再看它那挺拔的身躯,真帅!而我们中国人是“龙的传人”,真棒!欣赏了一段,这时湖边聚满了许多人,我挤进去,是它们,你们猜猜?提示一下,跟我们的2015奥运会有关,猜对了吗?那就是──奥运吉祥物五福娃,它们摆着引人的姿势站在灯上,正向我们招手呢!

我还看见人群中的一幕幕:有的买了荧光棒或者荧光球,到处玩耍呢;有的在长椅上休息,一边赏灯,一边吃东西、玩乐;有的在大型的花灯前拍照,我想是要留个纪念吧!

一路观赏完,我和妈妈到海景好又多买东西。出来时,好又多办了一个猜灯谜活动。我上前看了一张,上面写着:土,打一数学用词。我想了一会儿,是……加减法(十加一 等于土);又看了一张,“黄绒毛,包似弓,打一食物。”我略加思索,我想到了,你猜猜?是饺子!找服务员一查对了,可惜没买够68元,没能领到奖品。但我的心比吃了蜜还甜!

啊,这真是一个既有趣又愉快的元宵夜晚啊,你有兴趣吗?下一次,也来参加吧!

[民族风俗作文元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特别的民族风俗作文500字

全文共 554 字

+ 加入清单

我是一名土家族人,我们这个民族有土家民族摆手舞,下面我就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土家族特有的土家民族摆手舞吧!

摆手舞是土家族原始的祭祀舞蹈,在土家人聚居的地方,有专门跳摆手舞的“廊场”,土家人叫“摆手堂”。位于酉水河畔的来凤县舍米湖是摆手舞的故乡。“摆手堂”的地坪用条石镶嵌,平坦光滑。正中间再有一棵高大的桂花树或松柏树。“摆手堂”又叫“神堂”,是供奉祖先神位的地方。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之间,人们都要到这里举行祭祀活动,摆手舞是祭祀活动中的主要内容。

摆手舞的舞蹈动作多是土家生产。生活。征战场面的再现:有表现打猎生活的“赶野猪”。“托野鸡尾巴”。“岩鹰展翅”等;有表现农活的“挖土”。“撒种”。“种苞谷”等;有表现日常生活的“打蚊子”。“打粑粑”。“擦背”等;有表现出征打仗的“开弓射箭”。“骑马挥刀”等。

摆手舞是土家族的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舞蹈,流传在鄂。湘。渝。黔四省市交界的沅水。酉水流域一带,尤以酉水流域为甚。

现在摆手舞的分布,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有来凤县的大部分区域和宣恩。鹤峰两线的小部分区域;在湘西自治州的有龙山。永顺两县的大部分区域有其邻县的小部分区域;在重庆市的有酉阳。黔江两县的小部分区域,形成了以酉水河为纽带的土家摆手文化圈。

作为一名土家族人,我感到深深的骄傲,为土家人的祖先的智慧而骄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家乡的民族风俗

全文共 618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的祖国有56个民族,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风俗,那么每个民族中也有各种风俗节日,比如苗族,我最喜欢苗族的花山节。

农历正月初二至初七,是云南屏边、蒙自、河口等地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踩花山”节。每到这个时候,来自各村各寨的苗族人民,潮水般地从四面八方几个苗村寨之间的开阔坡地上。“花杆”是踩花山节的重要标志,一般选择挺直高大的青松或柏树,扎以鲜花,彩旗。定花村的人(又称花杆头)是大家公认的“好心肠的人”。这人必须在节日的第一个早晨,趁太阳出山以前把花杆竖好。

“踩花山”这天,首先由“花杆头”向前参加“踩花山”的人敬酒,祝福,随后宣布“踩花山”节开始。这时,花山场内外锣鼓齐鸣,鞭炮声,铜炮枪声此起彼伏,鲜花、朋旗迎风招展,各种欢庆活动先后开始进行。青年男女有的对唱山歌,有的跳三步舞、蹬脚舞,有的跳狮子舞,还有的斗牛,整个花山场上一片欢腾。

滇东北和滇南一带苗族,每年农历六月六日过“踩花山节”。传说古时苗族战败流落异乡,想起祖先东逃西散的苦,伤心落泪。一年六月初六,祖先显灵,劝他们不要太难过,应该到高山顶上吹芦笙、唱歌跳舞给我们看。说完天上落下一朵花,挂在一棵树上。大家围着这棵树歌舞,吹芦笙,这年的庄稼长得特别好。从此后,每年六月六,苗家都要穿上节日盛装,到高山上栽一棵花树,举行跳芦笙舞、斗牛、跳狮子舞、爬花杆等活动。其中,引人注目的是爬花杆,谁爬得高,就把一个猪头和好酒奖给谁。

苗族花山节,是不是很热闹呢?有机会你也可以参加参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民族风俗作文

全文共 365 字

+ 加入清单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各具特色的节日习俗,在慢慢地盛开着,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吸引着我们。当然,藏族这朵“鲜花”,已开地正大、正旺地,其中一朵花瓣,就是藏族的雪顿节。 雪顿节是每年藏历六月底七月初,是西藏传统的节日。在藏语中,“雪”是酸奶子的意思,“顿”是“吃”、“宴”的意思, 雪顿节按藏语解释就是吃酸奶子的意思,因此又叫“酸奶节”。虽然酸奶我们都吃过,但藏族人民却还是把这个加入了民俗的行列中。 “雪顿节”是藏族人民最快乐的一个日子,在这天人们都在吃酸奶,还在一起比赛呢。瞧,这摆放酸奶的桌子一眼望不到头,人们都争先恐后地来到桌子前,每个人都有三十个碗,碗里盛满了酸奶,看谁在最短的时间里喝完这么多酸奶。来参赛的人有老人、中年人、青年人、小孩,各色各样的人都有。人们来参加比赛并不是为了吃的,而是为了使场景更热闹点,让别人更开心一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民族风俗

全文共 420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历史悠久,景色优美,物产丰富,自然也少了不民俗。现在我就说说几个传统节日吧。

元宵节,名字中有个“元宵”二字,其实在这一天早上要吃元宵,晚上要炸玉米,点燃火堆后,从上面跳过去,但跳火堆是乡下的习俗,城市里一般不会有。

清明节,也是一个节气的名字。这一天,人们扫墓、踏青,一天都比较悲伤,正如《清明》中描述的情景。

端午节这一天的习谷很多,有斗蛋、吃粽子、赛龙舟等。粽子是用芦苇包着糯米和其它食品,三角形食物,外表为黄绿或褐色,里面的馅各种各样,香而不腻。赛龙舟的来历是这样一个故事:曾经楚国有个爱国诗人屈原,当时楚国局势非常紧张,屈原想出一条巧计,就去报告楚王。可是,楚王听了小人的谗言,不但不听屈原的劝告,反而十分排斥他。后来,楚国灭亡,楚王被秦王和死。他听说事情后,抱着一块石头投汩罗江而死。人们为了不让鱼虫虾蟹吃他的尸体,人们就往江中倒雄黄酒、扔粽子。这一天,人们还喝雄黄酒,还给儿童肚子上系五彩线。

好了,说到这也差不多了,下次再说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朝鲜民族的风俗习惯

全文共 491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们学了中国有56个民族,我记得妈妈以前跟我说过,我们是朝鲜族。

晚上我在妈妈的帮助下查找了关于朝鲜族的资料。现在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我的家乡和我家乡的人。

据1990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我们朝鲜族人口有190597人。分布在30个省、市、自治区。其中,黑龙江有452398人,吉林省有1181964人。

延吉市位于吉林省东部,是我们朝鲜族的首府城市。

朝鲜民族是一个能歌上舞的民族。其中有个扇子舞蹈。它是由一个女子来表演的;动作大放,给人以优美典雅的感受。还有一个叫象帽舞,它是属于独特的技巧表演,使所带象帽的飘带旋转如风,划出种种耀眼美丽的彩环。

朝鲜族的民族乐器在我国也是独树一帜的。伽椰琴为朝鲜族传统弦乐器之首,是民族色彩很浓的弹拨乐器。它的形状近似汉民族乐器古筝。伽椰琴在演奏时,一端着地,一端放于腿上,右手弹,左手弄,表演姿态优雅别致。

对于朝鲜民族来说,冷面和辣白菜是不能缺少的食物。冷面即清凉馥郁,又香甜新鲜。人们不仅在炎热的夏天喜欢吃冷面,而且在寒冷的冬天也喜欢吃。吃冷面还有一个意义:如果生日那天吃冷面会“长命百岁,命大福大”。

我自豪我是一名朝鲜族。我爱我的家乡延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民族风俗

全文共 300 字

+ 加入清单

人们都知道,春节要放鞭炮,贴对联。你知道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吗?让我来告诉你吧。传说中有一个怪兽——年,常常在大年初一来骚扰人们过春节,于是,村里的人们就会到深山去躲避那个怪兽——年。

第二个春节到了,人们都跑往深山去躲避年。正在这个时候,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挡住了跑往深山的人们,说道:“大家不要慌!我知道怎么挡住年。”人们不相信,更加快速地跳往深山。

到了晚上,年来了。老爷爷从房间里拿出一串鞭炮,在身上披了一块红布,就跑出了房间。

到了房门口,鞭炮霹雳啪啦地响,红布在风中飘动,年顿时不敢往前走了,转头就跑。人们欢呼着跑下山,称赞老爷爷很聪明。

哦!原来年怕声音和红色。所以,人们过年都要放鞭炮,贴对联。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有趣的民族风俗300字

全文共 286 字

+ 加入清单

宁德是全国最大的畲族聚居地,畲族人口达16万,约占全国畲族人口的1/4 。畲族人民勤劳俭朴、能歌善舞,他们独特的民族传统及生活习俗是当地独特的景观。

畲族妇女通常梳凤冠云髻,穿绣花滚边襟衣衫,称为“凤凰装”。男女都喜唱山歌,尤其逢年过节更是会通宵达旦地对歌,具有开朗乐观的精神。畲族婚礼更为奇特,新娘出嫁时一定要边哭边唱地离开娘家,这也是“哭嫁”之一种;拜堂的时候,新郎要下跪而新娘却不跪;闹新房时会有男女对歌的精采节目,十分热闹。

此外,宁德地区还有独特的传统艺术,有霍童线狮、香龙、铁机、北路戏等,其中以霍童线狮最负盛名,它是一种近似提线木偶的民间文娱活动,独具地方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