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和戏曲有关的作文1000字(汇集8篇)

中国传统戏曲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秦汉时代。但形成过程相当漫长,到了宋元之际才得成型。成熟的戏曲要从元杂剧算起,经历明、清的不断发展成熟而进入现代,历八百多年繁盛不败,如今有360多个剧种。今天小编就来分享和戏曲有关的作文1000字,请各位读者好好欣赏和借鉴。

浏览

5744

作文

161

篇1:和戏曲有关的谚语

全文共 954 字

+ 加入清单

有关戏曲谚语(1)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要练惊人艺,须下苦功夫。

若要戏路通,全靠幼时功。

艺多不压身,艺高人胆大。

百日笛子千日箫, 小小胡琴拉断腰。

有关戏曲的谚语(2)

1、嘴上没有功,吐字听不清。

2、字不正听不清,腔不回不中听。

3、字不清,唱不明。

4、一台无二戏,救场如救火。

5、一台戏得合手,不合手戏准丢。

6、一天不练就回,两天不练就生,三天不练就没。

7、以熟为巧,以巧为妙。

8、艺术是件宝,不学得不了.

9、有板有眼叫戏,没板没眼叫屁。

10、有劲使在功上,有功用在戏上.

11、早扮(戏)三光,晚扮(戏)三慌。

12、台上一声啼,台下千人泪;台上一声笑,台下万人欢。

13、台上一张口,便知有没有。

14、台下静,声小也能听得清。台下动,声音再大也没用。

15、玩艺儿是假的,精气神儿是真的。

16、戏无情不动人,戏无理不服人,戏无绝不惊人.

17、学到知羞处,方知艺不高。

18、演员上了台,一步值千金。

19、要想戏路通,全靠幼时功。

20、要想艺深,就得用心。

21、一遍功夫一遍巧,一遍拆洗一遍新。

22、一日不练自己知道,两日不练同行知道,三日不练观众知道。

23、知戏文戏理,才能唱出好戏。

24、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25、台上无大小,台下立规矩。

26、四、五人能当千军万马,

27、私下练,台上见。

28、十几步能走海角天涯。

29、三分扮相,七分眼神。

30、百日笛子千日箫,小小胡琴拉断腰

31、不练三冬两夏,哪能学会唱、念、做、打?

32、日月灯,云霞帐,风雷鼓板,天地间一场大戏;汤武净,文武生,桓文丑末,古今人俱是角色。

33、唱戏碰了钉,才知艺不精

34、功夫练到家,上台不怯场。

35、好花得绿叶配,好角得众人扶。

36、好戏把人唱醉,坏戏把人唱睡。

37、教会徒弟,饿死师父。 只有状元徒弟,没有状元师父。

38、净行要撑,旦行要松,生行要弓,武行取当中。

39、兰花手,荷叶掌,握拳如凤头。

40、练到老,唱到老,学到八十不算老。

41、慢板要紧,快板要稳,散板要准。

42、慢要松,紧要绷,不紧不慢才算功。

43、宁输后台不输前台,只许艺高不许胆大。

44、七分念白三分唱,白是骨头唱是肉。

45、千斤话白四两唱,三分唱念七分作。

46、腔好唱,味儿难磨。

47、勤学通百艺,苦练出真功。

48、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家乡的戏曲艺术越剧作文

全文共 1036 字

+ 加入清单

朋友,你一定欣赏过小提琴名由《梁祝》,柔美凄婉的旋律曾经陶醉过多少中外华人。你可知道曲子创作灵感来源于何处?对了,那就是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你听,曲子的旋律有越剧的影子。

这就是我家乡艺术——越剧,具有传统东方文化特色的戏剧。

越剧是一个成熟的剧种,它以其真切细腻的表演、委婉动听的唱腔、优美抒情的风格、清新亮丽的曲调,却又不失激情与高亢的特点,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喜爱。

越剧发源于浙江嵊州市,越剧的前身是落地唱书。1906年,落地唱书搬上舞台,经历了小歌班、绍兴文戏男班、绍兴文戏女班、女子越剧等几个阶段,从嵊州经绍兴、宁波、杭州到上海,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地方戏曲

抗日战争期间,部分越剧演员在敌伪统治下的上海虽然演了一些有积极意义的好戏,但改革主要还是在形式上,越剧内容并没有较大的突破。1942年越剧改革以后,越剧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不登大雅之堂的小戏迅速发展成为适应现代舞台条件的、有较强综合性的剧种。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在几代越剧艺人的努力下,越剧终于赢得广大观众的欢迎,促进了自身的繁荣发展,也成为全国性的大剧种。

但是,时代在发展变化,到了现在,曾经辉煌的越剧渐渐地沉默下来了。虽然有人极力在挽救越剧,但现实总是残酷的。这里有一个其型的例子:新晋梅花奖得主——上海着名越剧演员萧雅来杭州连续举办专场越剧演出,据了解,从4月1日的第一场演出开始,上座率就没有超过5成;而在5成的上座率当中,有90%以上的人是通过各种渠道拿来的赠票。

不管怎么样,越剧的观众越来越少,已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当今的越剧危机已经很明显了:一是越剧剧团全面萎缩,现在除上海、江苏、福建和浙江外,其他各省市几乎没有专业越剧团。二是观众群体少,范围窄。越剧观众大多是50岁以上的老年群体,年轻人很少有人问津。三是目前越剧自身剧目老、节奏慢,缺乏改革和创新,一成不变,像个饱经风霜的老人。四是政府投入不多。社会争企业投入少、关注少,不重视。

在越剧走向衰落的同时,我仍然欣喜地看见,越剧界人士为振兴家乡艺术执着地奋斗着。他们把现代艺术元素融入越剧表演,用现代舞台、音响、灯光营造现代化的气氛。以吸引年轻一代的观众;剧本的创作也力求创新,如现代越剧《孔乙己》等的上演,的确给越剧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舞台越剧没落的同时,社区里、广场上戏曲演员的表演却得到了百姓们的热烈欢迎。这些确实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越剧,我家乡的艺术,你的将来会是怎样的呢?

[家乡的戏曲艺术越剧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戏曲大舞台

全文共 1013 字

+ 加入清单

仙居古镇的路是泥泞的,雨天几乎难走人;仙居古镇的路是狭窄的,小车几乎难停靠;仙居古镇的路是冷清的,行路几乎难遇人。

我独自在古镇走着,一座高大宽阔的古园吸引了我。跨过半膝高的门槛,展现在我眼前的是一别致的戏台。“哦,是戏院。”

五丈高的戏台,散发着神秘的而古朴的气息,我忍不住东张西望,左摸右敲。

“喂,你干什么?!”

我猛一回头,蓦地发现戏台下已是人山人海。喝茶的,嗑瓜子的,聊天的,拉二胡的……有头发花白的老人,身强力壮的青年,衣着高贵的富人,衣衫褴褛的穷人……戏台上方,依然人如云烟。很多人都在上方伸着脑袋,似乎在等待些什么。孩子们在人群中嬉戏打闹,一片嘈杂;邻边儿有个大妈,同样在向外张望,还嗑起了瓜子,一个劲儿地往下吐。台下的人都好不情愿地看瓜子壳零零落落地往下掉,一下子翻了脸,吵得不可开交,到处是闹哄哄的一片。

“呛呛呛呛一噌——”全场骤然鸦雀无声。我也慌忙后退了几步,想探个究竟。只见一个“红眼”俏女迈着扭捏的碎步出场了。着装很是简单,仅陈旧破烂的戏服,脸上几抹淡淡的妆术,便绘成了一个角色。她先是用手在脸上遮遮掩掩的,之后竟然在原地兜起了圈子,白色的大褂,跟着她飘。耳边响起一阵如雷掌声。台下一人大吼:“祝英台,好!”

原来是“梁祝”,我擦亮了眼。

祝英台跷着兰花指左一点,右一指,那表情极为夸张,红色的粉底反衬着柳般细目,樱桃小嘴念着歌样的戏词,慢慢吟唱着,一个字似乎拖上了几分钟。那永远捕捉不到的眼珠子羞答答转着。

许久,“蓝袍”俊生大模大样从后台绕出来,和着祝英台的曲调唱起来,唱得刚强有力。想必此人就是梁山伯。

若祝英台是柔美,他则是刚毅,两者结合就是缠绵。场下几十个人都激动地吼起来,掌声似乎从未停过。

“喂,孩子你在干什么呢?发什么呆呀?”

我恍惚了一下,骤惊。戏曲声停了,掌声停了。台上台下所有人都似乎与梁祝一同“化蝶”了,就连那住大妈吐得一地的瓜子壳都不翼而飞了。

整所园子依旧冷清冷清的,泥泞泥泞的。

惟剩下眼前这个并不相识的百岁老人茫然的眼神。

我问这里过去干吗用,他说表演越剧;我又问这里现在干吗用,他说这是他们住的地方。

据说,留守下来的除上百岁老人便是不满十岁的孩童,壮年男女都去了新城。随着时间的流逝,这里的人越来越少。没人听戏剧,戏台也成了没用的东西了。

但是无论再残旧、泥泞、冷清……久经岁月的沧桑的一砖一瓦见证了戏曲艺术旧时的辉煌。台下现在只有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和一个年幼的我,在倾听着若隐若现的吟唱声……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关于戏曲的谚语精编

全文共 983 字

+ 加入清单

1、台上一声啼,台下千人泪;台上一声笑,台下万人欢。

2、勤学通百艺,苦练出真功。

3、以熟为巧,以巧为妙。

4、七分念白三分唱,白是骨头唱是肉。

5、字不正听不清,腔不回不中听。

6、一天不练就回,两天不练就生,三天不练就没。

7、私下练,台上见。

8、知戏文戏理,才能唱出好戏。

9、艺术是件宝,不学得不了。

10、一日不练自己知道,两日不练同行知道,三日不练观众知道。

11、一台戏得合手,不合手戏准丢。

12、十几步能走海角天涯。

13、要想戏路通,全靠幼时功。

14、慢要松,紧要绷,不紧不慢才算功。

15、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16、台下静,声小也能听得清。台下动,声音再大也没用。

17、有劲使在功上,有功用在戏上。

18、腔好唱,味儿难磨。

19、宁输后台不输前台,只许艺高不许胆大。

20、早扮(戏)三光,晚扮(戏)三慌。

21、唱戏碰了钉,才知艺不精

22、字不清,唱不明。

23、净行要撑,旦行要松,生行要弓,武行取当中。

24、好花得绿叶配,好角得众人扶。

25、学到知羞处,方知艺不高。

26、好戏把人唱醉,坏戏把人唱睡。

27、嘴上没有功,吐字听不清。

28、一台无二戏,救场如救火。

29、台上一张口,便知有没有。

30、练到老,唱到老,学到八十不算老。

31、玩艺儿是假的,精气神儿是真的。

32、要练惊人艺,须下苦功夫。

33、百日笛子千日箫, 小小胡琴拉断腰。

34、有板有眼叫戏,没板没眼叫屁。

35、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36、戏无情不动人,戏无理不服人,戏无绝不惊人。

37、演员上了台,一步值千金。

38、功夫练到家,上台不怯场。

39、要想艺深,就得用心。

40、唱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

41、一遍功夫一遍巧,一遍拆洗一遍新。

42、台上无大小,台下立规矩。

43、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44、百日笛子千日箫,小小胡琴拉断腰

45、三分扮相,七分眼神。

46、日月灯,云霞帐,风雷鼓板,天地间一场大戏;汤武净,文武生,桓文丑末,古今人俱是角色。

47、兰花手,荷叶掌,握拳如凤头。

48、慢板要紧,快板要稳,散板要准。

49、不练三冬两夏,哪能学会唱、念、做、打。

50、艺多不压身,艺高人胆大。

51、若要戏路通,全靠幼时功。

52、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53、教会徒弟,饿死师父。 只有状元徒弟,没有状元师父。

54、千斤话白四两唱,三分唱念七分作。

55、四、五人能当千军万马,

[关于戏曲谚语精编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戏曲大舞台作文1000字_[第四单元]戏曲大舞台

全文共 1013 字

+ 加入清单

仙居古镇的路是泥泞的,雨天几乎难走人;仙居古镇的路是狭窄的,小车几乎难停靠;仙居古镇的路是冷清的,行路几乎难遇人。

我独自在古镇走着,一座高大宽阔的古园吸引了我。跨过半膝高的门槛,展现在我眼前的是一别致的戏台。“哦,是戏院。”

五丈高的戏台,散发着神秘的而古朴的气息,我忍不住东张西望,左摸右敲。

“喂,你干什么?!”

我猛一回头,蓦地发现戏台下已是人山人海。喝茶的,嗑瓜子的,聊天的,拉二胡的……有头发花白的老人,身强力壮的青年,衣着高贵的富人,衣衫褴褛的穷人……戏台上方,依然人如云烟。很多人都在上方伸着脑袋,似乎在等待些什么。孩子们在人群中嬉戏打闹,一片嘈杂;邻边儿有个大妈,同样在向外张望,还嗑起了瓜子,一个劲儿地往下吐。台下的人都好不情愿地看瓜子壳零零落落地往下掉,一下子翻了脸,吵得不可开交,到处是闹哄哄的一片。

“呛呛呛呛一噌——”全场骤然鸦雀无声。我也慌忙后退了几步,想探个究竟。只见一个“红眼”俏女迈着扭捏的碎步出场了。着装很是简单,仅陈旧破烂的戏服,脸上几抹淡淡的妆术,便绘成了一个角色。她先是用手在脸上遮遮掩掩的,之后竟然在原地兜起了圈子,白色的大褂,跟着她飘。耳边响起一阵如雷掌声。台下一人大吼:“祝英台,好!”

原来是“梁祝”,我擦亮了眼。

祝英台跷着兰花指左一点,右一指,那表情极为夸张,红色的粉底反衬着柳般细目,樱桃小嘴念着歌样的戏词,慢慢吟唱着,一个字似乎拖上了几分钟。那永远捕捉不到的眼珠子羞答答转着。

许久,“蓝袍”俊生大模大样从后台绕出来,和着祝英台的曲调唱起来,唱得刚强有力。想必此人就是梁山伯。

若祝英台是柔美,他则是刚毅,两者结合就是缠绵。场下几十个人都激动地吼起来,掌声似乎从未停过。

“喂,孩子你在干什么呢?发什么呆呀?”

我恍惚了一下,骤惊。戏曲声停了,掌声停了。台上台下所有人都似乎与梁祝一同“化蝶”了,就连那住大妈吐得一地的瓜子壳都不翼而飞了。

整所园子依旧冷清冷清的,泥泞泥泞的。

惟剩下眼前这个并不相识的百岁老人茫然的眼神。

我问这里过去干吗用,他说表演越剧;我又问这里现在干吗用,他说这是他们住的地方。

据说,留守下来的除上百岁老人便是不满十岁的孩童,壮年男女都去了新城。随着时间的流逝,这里的人越来越少。没人听戏剧,戏台也成了没用的东西了。

但是无论再残旧、泥泞、冷清……久经岁月的沧桑的一砖一瓦见证了戏曲艺术旧时的辉煌。台下现在只有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和一个年幼的我,在倾听着若隐若现的吟唱声……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四单元作文:家乡的戏曲艺术——越剧_1000字

全文共 1024 字

+ 加入清单

朋友,你一定欣赏过小提琴名由《梁祝》,柔美凄婉的旋律曾经陶醉过多少中外华人。你可知道曲子创作灵感来源于何处?对了,那就是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你听,曲子的旋律有越剧的影子。

这就是我家乡艺术——越剧,具有传统东方文化特色的戏剧。

越剧是一个成熟的剧种,它以其真切细腻的表演、委婉动听的唱腔、优美抒情的风格、清新亮丽的曲调,却又不失激情与高亢的特点,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喜爱。

越剧发源于浙江嵊州市,越剧的前身是落地唱书。1906年,落地唱书搬上舞台,经历了小歌班、绍兴文戏男班、绍兴文戏女班、女子越剧等几个阶段,从嵊州经绍兴、宁波、杭州到上海,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地方戏曲

抗日战争期间,部分越剧演员在敌伪统治下的上海虽然演了一些有积极意义的好戏,但改革主要还是在形式上,越剧内容并没有较大的突破。1942年越剧改革以后,越剧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不登大雅之堂的小戏迅速发展成为适应现代舞台条件的、有较强综合性的剧种。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在几代越剧艺人的努力下,越剧终于赢得广大观众的欢迎,促进了自身的繁荣发展,也成为全国性的大剧种。

但是,时代在发展变化,到了现在,曾经辉煌的越剧渐渐地沉默下来了。虽然有人极力在挽救越剧,但现实总是残酷的。这里有一个其型的例子:新晋梅花奖得主——上海着名越剧演员萧雅来杭州连续举办专场越剧演出,据了解,从4月1日的第一场演出开始,上座率就没有超过5成;而在5成的上座率当中,有90%以上的人是通过各种渠道拿来的赠票。

不管怎么样,越剧的观众越来越少,已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当今的越剧危机已经很明显了:一是越剧剧团全面萎缩,现在除上海、江苏、福建和浙江外,其他各省市几乎没有专业越剧团。二是观众群体少,范围窄。越剧观众大多是50岁以上的老年群体,年轻人很少有人问津。三是目前越剧自身剧目老、节奏慢,缺乏改革和创新,一成不变,像个饱经风霜的老人。四是政府投入不多。社会争企业投入少、关注少,不重视。

在越剧走向衰落的同时,我仍然欣喜地看见,越剧界人士为振兴家乡艺术执着地奋斗着。他们把现代艺术元素融入越剧表演,用现代舞台、音响、灯光营造现代化的气氛。以吸引年轻一代的观众;剧本的创作也力求创新,如现代越剧《孔乙己》等的上演,的确给越剧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舞台越剧没落的同时,社区里、广场上戏曲演员的表演却得到了百姓们的热烈欢迎。这些确实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越剧,我家乡的艺术,你的将来会是怎样的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人教版初一下册四单元同步作文:戏曲大舞台_1000字

全文共 1018 字

+ 加入清单

戏曲舞台

仙居古镇的路是泥泞的,雨天几乎难走人;仙居古镇的路是狭窄的,小车几乎难停靠;仙居古镇的路是冷清的,行路几乎难遇人。

我独自在古镇走着,一座高大宽阔的古园吸引了我。跨过半膝高的门槛,展现在我眼前的是一别致的戏台。“哦,是戏院。”

五丈高的戏台,散发着神秘的而古朴的气息,我忍不住东张西望,左摸右敲。

“喂,你干什么?!”

我猛一回头,蓦地发现戏台下已是人山人海。喝茶的,嗑瓜子的,聊天的,拉二胡的……有头发花白的老人,身强力壮的青年,衣着高贵的富人,衣衫褴褛的穷人……戏台上方,依然人如云烟。很多人都在上方伸着脑袋,似乎在等待些什么。孩子们在人群中嬉戏打闹,一片嘈杂;邻边儿有个大妈,同样在向外张望,还嗑起了瓜子,一个劲儿地往下吐。台下的人都好不情愿地看瓜子壳零零落落地往下掉,一下子翻了脸,吵得不可开交,到处是闹哄哄的一片。

“呛呛呛呛一噌——”全场骤然鸦雀无声。我也慌忙后退了几步,想探个究竟。只见一个“红眼”俏女迈着扭捏的碎步出场了。着装很是简单,仅陈旧破烂的戏服,脸上几抹淡淡的妆术,便绘成了一个角色。她先是用手在脸上遮遮掩掩的,之后竟然在原地兜起了圈子,白色的大褂,跟着她飘。耳边响起一阵如雷掌声。台下一人大吼:“祝英台,好!”

原来是“梁祝”,我擦亮了眼。

祝英台跷着兰花指左一点,右一指,那表情极为夸张,红色的粉底反衬着柳般细目,樱桃小嘴念着歌样的戏词,慢慢吟唱着,一个字似乎拖上了几分钟。那永远捕捉不到的眼珠子羞答答转着。

许久,“蓝袍”俊生大模大样从后台绕出来,和着祝英台的曲调唱起来,唱得刚强有力。想必此人就是梁山伯。

若祝英台是柔美,他则是刚毅,两者结合就是缠绵。场下几十个人都激动地吼起来,掌声似乎从未停过。

“喂,孩子你在干什么呢?发什么呆呀?”

我恍惚了一下,骤惊。戏曲声停了,掌声停了。台上台下所有人都似乎与梁祝一同“化蝶”了,就连那住大妈吐得一地的瓜子壳都不翼而飞了。

整所园子依旧冷清冷清的,泥泞泥泞的。

惟剩下眼前这个并不相识的百岁老人茫然的眼神。

我问这里过去干吗用,他说表演越剧;我又问这里现在干吗用,他说这是他们住的地方。

据说,留守下来的除上百岁老人便是不满十岁的孩童,壮年男女都去了新城。随着时间的流逝,这里的人越来越少。没人听戏剧,戏台也成了没用的东西了。

但是无论再残旧、泥泞、冷清……久经岁月的沧桑的一砖一瓦见证了戏曲艺术旧时的辉煌。台下现在只有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和一个年幼的我,在倾听着若隐若现的吟唱声……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充满爱的戏曲作文

全文共 1034 字

+ 加入清单

戏曲-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中华民族传统的艺术。

——题记

中国历史文化悠远留长,它自然成为我国一大经典,不同地方的戏曲有着它不同的风格和特色,有的是人赏心悦目,有的使人兴奋不已,又有的使人泪如雨下,它总是那么的多姿多彩,变化无穷。

一说要听戏,我内心便是十分的不愿意,但是没办法,外婆受伤后双脚不灵活,走哪都得有人跟着,迫于无奈我在不愿意也得去。戏曲给我的感觉是,只适合上一代人,而不适合我们这些连听都听不懂的人,陪外婆听戏我只知道一点,这出戏是豫剧,具体演些什么,讲些什么,我全都不知道。

到了剧院,好多人都围在那里,出于好奇我也凑了过去,原来是我们家隔壁那个老爷爷,据说他病了而且病得很严重。竟然为了听戏,不顾自己的身体,我自言自语的说为了听一场戏至于这么拼吗,连自己的身体都不管不顾的这出戏还不如不演。我的这番话被外婆给听到了,外婆把我叫到一旁对我说道,你不懂这出戏是那位老爷爷的学生演的,是想给他一个惊喜,那个老爷爷曾经可是戏曲界的风云人物,而他的学生里也有不少知名人物。

那一刻我改变了自己对戏曲的看法,我想认真的去观看这场充满浓浓的师生情谊的一场戏,戏曲开始了,那一个个戴凤冠披霞衣的,把人物演的栩栩如生的。在听戏的过程中我也时不时的回头看看那位曾经的戏曲风云人物,他站了起来随着台上的节奏在摇动身体,好像是他在台上表演给我们表演,而我又仿佛看到那个叱咤风云的他。戏结束了,以前连听都听不懂的我现在竟然知道这出戏是穆桂英挂帅,果真用心听何不用心听区别很大。

突然从后台走出一个人,把老爷爷扶到最前边,台上的人聚集在一起朝老爷爷深深地鞠了一躬,大喊道‘老师谢谢你’老爷爷想要跑到台上,但是因为上了年纪再加上生病双脚走不快,显得非常不协调,一位学生跑下来把自己的老师背了起来朝台上走去,那一瞬间我和老爷爷包括在场的所有人的眼泪都不约而同的流了下来。台上老师,学生都紧紧地相拥在一起,我相信老爷爷此时的内心是十分快乐的,是十分感动的,是十分欣慰的,他快乐他学生回来看他,他感动学生没有忘记他,他欣慰他教出了一批这么优秀的学生。我想在场的其他人的想法和我一样,特别是那位戏曲界的‘风云人物’。

从这件事过后,彻底改变了我对戏曲的所有认识。原来戏曲里面可以包含许多东西,就像那位老爷爷的学生演的那场‘穆桂英挂帅’包含了对老爷爷的感激之情。

我想这就是戏曲的魅力了吧,我永远也不会忘记戏曲的魅力,我也会更加努力的去欣赏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把中华民族的戏曲文化发扬光大。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