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呼兰河传读后感五篇(汇总20篇)

《呼兰河传》是2024年译林出版社出版的自传体小说,作者是萧红。该小说描绘了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的风土人情,展示了女作家独特的艺术个性与特色。现在开学吧给大家推荐了呼兰河传读后感五篇优秀作文,供大家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浏览

4092

作文

32

篇1:呼兰河传读后感100字

全文共 2516 字

+ 加入清单

有人说读书使人认识世界之广大、自身之渺小。不同的书就像一幅幅带框的画,以自己的方式映射和展示世界。他们之间往往有许多交集、重合的地方。而呼兰河传带给我的感觉是独一无二的。似乎因为地处北方严寒之地而又与世隔绝,导致作者的童年以及她所讲述的故事也与众不同。该作品以萧红自己的童年生活为线索,把孤独的童年故事连接了起来。一个个有趣或者无趣的故事,向读者展示了呼兰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和人情百态。

呼兰河传写的是20世纪20年代北方一座普普通通的小城和小城里人们普普通通的生活。文章言语也是那么普通,但却像是有一种神奇的魅力,使得我摘抄了一段又一段,最后竟抄了厚厚的一沓。文章少有直接的批判和讽刺文字,却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陋习在社会形成的毒瘤,以及这毒瘤蔓延泛滥所带来的瘟疫般的灾难。

文章首先对呼兰河的风情进行了描写,展示了呼兰河整体的地理面貌。其中细小的人和事描写又数不胜数,如卖馒头的老头子因为雪大路滑摔倒在地,馒头滚落出来被路人拾去吃了:“等老头子挣扎起来,连馒头带冰雪一起捡到箱子去,一数,不对数。他明白了。他向着那走不太远吃他馒头的人说:‘好冷的天,地皮冻裂了,吞了我的馒头’”。描写自然环境的同时也描写了人的习俗和风情。

呼兰河是闭塞的,里面的人出不来,外面的人也进不去。呼兰河的人是愚昧而又麻木的。他们最喜欢看热闹,传八卦。街上有一个“大水泡子”车马通过很不方便,人走着小心翼翼,马经常陷进去,猪啊鸡啊狗啊猫啊更是经常淹死在里面。人们却从来没想过填平它,“大水泡子”反而给人们带来两项好处:第一就围观和议论陷进去的马,马陷进去是十分不易出来的,也有帮忙的也有不帮忙的,更多的是围观和议论的。虽然很艰难,马最终还是出来了,围观的人反而十分失望,第二天大家都会传“那大水泡子又淹死了一匹马。”虽然马没有死,一哄起来就说马死了。若不这样说,觉得那大泥坑也太没有什么威严了。二是由于有猪会淹死在里面,于是人们可以在买到比平时便宜多的猪肉吃。而买到的猪肉往往都是又紫又青的!可不要是瘟猪……然而又一想,瘟猪肉怎么可以吃得,所以还是淹死的猪吧。然而实际上一年也不能淹死一头猪,却常常可以买到便宜的猪肉。呼兰河的居民就这样自欺欺人,而把这泥坑子当做解决问题的办法了。若是没有这泥坑子,可怎么吃这瘟猪肉呢?然而吃了生病的又要说“就算是淹死的猪也不应该抬到市场上卖,死猪终究是不新鲜的,税子局是干什么的?!”关于这瘟猪肉又有小孩子不会说谎,而被打的。不仅使我想起了《皇帝新装》里的小孩,那个小孩有没有被打呢?

呼兰河的居民是麻木的,里边的人都是天黑了,就睡觉,天亮了就起来工作。一年四季,春暖花开,秋雨冬雪,也不过是随着季节穿起棉衣来,脱下单衣去过着。生老病死也都是一声不吭的默默办理。女人一到了八月也不过就是染衣裳,拆被子,锤棒追,锤的街街巷巷都是叮叮当当的乱响。棒槌一锤完,做起被子来,就是冬天。

呼兰河的居民是贫穷而又不讲卫生的。不仅是因为前边说过的瘟猪肉,这里的人梦想就是吃得饱穿得暖,然而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仍然是吃不饱穿不暖。人人都爱吃豆腐,有吃不起的。传说有这么一个家长,他下了决心:“不过了,买一块豆腐吃去!”街上卖麻花的提着篮子从街这头挨家挨户卖到街那头,一家有四个小孩,最小的手特别脏就像煤球一样,每个人都把麻花翻捡过一遍。然而最后这篮子麻花还是卖完了,给孙子买麻花吃的老太太还说:“你看着油光发亮的麻花多干净,就像是刚出锅的一样。”

呼兰河的自然风光是美丽的。最好看的要数火烧云了,晚饭一过,火烧云就上来了。照得小孩脸是红的。把大白狗变成红色的狗了。把红公鸡变成紫檀色的了,喂猪的老头子,往墙根上靠着,他笑盈盈的看着他的两匹小白猪变成了小金猪。文中有比喻有颜色有形状也有动作描写的十分精彩。

文中对婚丧嫁娶的描写又处处藏着对封建迷信的嘲讽。呼兰河除了这些卑琐平凡的生活外,在精神上也有不少的“盛举”,如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戏台子;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然而除了跳秧歌,全都是神啊鬼的封建迷信,无非是敬神怕鬼,又处处透露着嫌贫爱富和男尊女卑。文中对团圆媳妇的描写使我尤为深刻,健健康康活泼可爱的一个女娃,嫁到了丈夫家,还没来得及受他“小丈夫”的气,就被自己的婆婆各种打骂:“……总之,她一不顺心,就觉得她的手就想要打人。她打谁呢?谁能让她打呢?于是就轮到小团圆媳妇了。有娘的,她不能打。自己的儿子她也舍不得打。打猫,她怕把猫打丢了。打狗,她怕把狗打跑了。打猪,怕猪掉了斤两。打鸡,怕鸡不下蛋。唯独打这小团圆媳妇是一点毛病都没有,她又不能跑掉,她又不能丢了。她又不会下蛋,反正也不是猪,打掉了一些斤两也不要紧,反正也不过秤。”小团圆媳妇生病了,迷信的人们花了“巨资”请了道士和大神来驱魔治病,把她当众脱光了按在装满开水的大缸里洗澡,洗的昏厥过去就泼凉水然后再来一遍,反复三次。最终小团圆媳妇死了。作者不禁感慨: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第三章开始描写祖父。祖父情深,田园乐趣,怡然自得又是另一番天地,似乎与这呼兰河隔离了起来。不禁使我想起自己的祖父来,也有那么几间房子、一个园子,祖父喜欢养鸟,会带我去钓鱼,院里也种菜养鸡,时代不同我们是吃得起豆腐的,沿街叫卖的热豆腐还有我最爱吃的米酒。虽然井里没有淹死过鸭子或鹅,因此我也没吃过祖父做的烤鹅,但是有我最爱吃的鸡蛋穗儿,院里有一口大缸,夏天就在里面用井水洗澡,还曾经溜进去过一条水蛇,被祖父拿去饭店卖了。祖父种的葫芦,晒干了给我放着给我做酒葫芦玩。也带我捉过倾听,也有钟也有贮藏室,里面也被我发现了各种各样的“财宝”,也有红灯笼,不过是塑料的……我在感叹作者记忆如此清楚的同时,又发现在我童年里出现过的那些物件竟然也记得如此清楚,好像昨天刚拿过一样,可是一晃十几年过去了,祖父已经不在了。好在祖母还在,虽然失去了大部分的记忆,然而身体十分健康。我不讨厌祖母,她不但没有用针扎我我手指,反而常常牵着我的手走不长不短的路去蛋糕房买刚考好的蛋糕吃。还有文中关于表哥的描写,我也有一个表哥,就不详细描写了。

此中体会,二千余字不过讲述一二,具体内容各位还是读原著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呼兰河传读后感600字

全文共 609 字

+ 加入清单

《呼兰河传》出自萧红笔下。萧红原名张迺莹,黑龙江省呼兰县人。本书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的长篇小说,是萧红的成名作。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呼兰县去看看“小萧红”吧!

本书共有七章,叙述了风俗人情、自然风光和风俗民情。作者用散文手法疏疏落落地写出了儿时的记忆。其中这里有描写景色的让我深有感触,如:“天空是灰色的”,“严冬已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等,十分形象地写出了严冬的天气。我最喜欢第三章,写得是“我·祖父·后园”,其中一段还上五年级下册语文书哩!萧红在这一段中总说“在后院里一切都是自由的”。这让我产生了疑惑:难道在呼兰县天天不都是自由的吗?当我看到她的标题“我·祖父·后园”时,才发现在萧红的心中,祖父带给她了快乐、自由和幸福。祖父很爱孩子,天天都会逗她们笑,多么慈祥的老人啊!虽然他早已过世,那快乐的记忆一直在萧红的心中。祖父过世后,萧红倍感孤独与失望。没关系,萧红,坚强起来!

如果你深入故事情节,又可看出作者对人们的讽刺,愚昧,麻木……有一段说了人们病了就请巫婆跳大神,突出了人们的迷信。“大神穿着奇怪的衣裳,红的,是一张裙子,那裙子一围……从头到脚无处不哆嗦”。人们对大神就像员工对领导似的,让人感到遗憾。

作者用言简意赅的语言,叙述起了她的童年往事,也充当起了呼兰县的“小日记”。虽然人生艰难坎坷,但是不能忘记的却是那一个个幸福的笑脸,把伤心抛到脑后,你也不知,明天可能会发生什么,加油,做最好的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呼兰河传《读后感》300字

全文共 442 字

+ 加入清单

“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是作家矛盾先生对《呼兰河传》的点评。

《呼兰河传》这本书共分为七章,我最喜欢第三章,因为这章不像其它章节那样悲伤,反而十分生动的描写了作者萧红和祖父的快乐田园生活,令我向往。在萧红家有一个园子,她和祖父种了果树、养了花,祖父蹲在地上拔草,萧红就拔草;祖父铲地,萧红就铲地;但是大多时候,她都在帮倒忙。萧红和祖父时时刻刻在一起,累了就在树荫下休息,童年充满了快乐。这是一幅多么温暖、温馨的场景,没有高楼大厦却其乐融融。

现在的呼兰河是否还有往日的模样?那早晨的露珠是否落在地上?萧红家的园子里是否还有果树?还有那午间的太阳和黄昏的红霞,可还会照着那向日葵?萧红虽未写出许多优美的语句,但却充满了她儿时的回忆,难以忘却。呼兰河水见证了时间流逝的变迁,只留下多彩的记忆。

呼兰河水日夜不停奔流,而我们每个人心中不都有一条呼兰河吗?那童年的欢乐,那成长的经历,我们不都在描绘自己多彩的画卷吗?珍惜如今幸福美好的生活,让心里的呼兰河水奔流向海!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呼兰河传《读后感》300字

全文共 519 字

+ 加入清单

开学的第一个星期,我读了著名女作家萧红的大作《呼兰河传》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以前学过的一篇课文《我和祖父的园子》。

在这本书里,萧红很多次提到了她的祖父与她嬉戏玩耍的场面,书中有一处情节最令我难忘,萧红趁祖父不注意,往他的帽子上插满了玫瑰花,祖父却没有察觉,还说:“这季节的玫瑰真香啊!”萧红在旁边哈哈大笑。读到这里,我感觉萧红的童年是过得非常无悠无律同时也感到自己身在童年感到高兴,是呀,童年是上帝送给我们最好的礼物,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自己的童年。

而最令人惋惜的便是那团圆媳妇了,她不过才12岁,长了15岁的个子,整天被人说三道四,而她的婆婆竟然相信了别人的话,认为那团圆媳妇是“妖精”必须好好调教。于是他每天都要打、骂团圆媳妇。团圆媳妇最终被打出了病,她的婆婆倒也愿意出钱为她看病,请人跳大神、驱鬼。最后,还把云游道士请来了,但团圆媳妇最终还是死了。这不禁令我感慨:那时候的社会是多么愚昧啊!在我们看来,什么跳大神、驱鬼、云游道士都是骗人的,可见那时的社会是多么糜烂啊!再看看我们的新社会,人们的知识越来越丰富,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好的生活,没有不平等,没有战争……

《呼兰河传》我读完了,但我的思绪依然停留在书中,停留在那个灰暗的社会里。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呼兰河传《读后感》300字

全文共 451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本书,让人读着读着,就不由得沉浸在已逝的漫烂的童年时光中;有一本书,让人读着读着,就不由得想站住了,看着那个淘气的小女孩在阴凉的地下睡着了。同时这本书也被著名的大作家茅盾称为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这本书的名字就叫做《呼兰河传》,这本书的作者是萧红,他三十一岁的时候便离开了人间。在一九四零年十二月——正是萧红逝世的前年,她写她最后的巨著——《呼兰河传》。这本书有幽默,也有讽刺,开始读的时候会有轻松之感,而然,读下去心头就会一点点沉重下去。

呼兰河这条小城,除了平平常常的事以外还有一些不少的庆聚如:跳大神、放河灯、四月十八日娘娘大庙会……除了呼兰河这条小城以外讲的最多的就是和祖父一起的故事了,她小时虽然有一个完完整整的家,但是真正爱她的却只有祖父,而祖父经常去的后花园也许就成为了她最怀念的地方了。后花园就是她的天堂,她在那儿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呼兰河传》上的阴暗不但见之对全书的情调,也见于思想部分,这是可以惋惜的,正如我们对萧红的死一样。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呼兰河传读后感800字

全文共 774 字

+ 加入清单

大文学家——矛盾曾评价这本书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大家能猜到这本书叫什么名字吗?这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不朽巨著——《呼兰河传》。

这本书是萧红写的,记叙了她的童年生活,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一个天真活泼,充满好奇,非常馋嘴的小女孩。

“呼兰河这座小城里活着我的祖父,也埋着我的祖父。”在这本书中,小萧红有了祖父就有了快乐,祖父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她一家子人都不喜欢这个疯丫头,每天不闯一点祸就不乐意的小女孩。她和祖父在院子里一起玩,她和祖父最亲,在院子里一呆就是一整天。她帮祖父“干活”干的“特别好”玩累了就不用枕头,把草帽盖在脸上就睡着了。睡醒了谁也不知道她接下来会怎么做,去吃黄瓜,去追蚂蚱,还是去刨土?她明天都那么自由,太阳也管不了她。我感觉到每个人和物都向往着自由自在的生活。

在这本书里,有点神经的买豆芽菜的寡妇给我的印象最深,每天都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在那哭自己的儿女。可哭完了一样要回家卖豆芽菜。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每天人都要活着,与其说是伤伤心心的过一天,不如快快乐乐的过一天,主要是心态要好。

在这本书中,街上的大泥坑使得人们敬畏,只因为在这里淹死过几个人和几头牲口,我就在好奇人们怎么不把它埋上,这样人和牲口就不会死,行走就方便一点。好多年过去了,这个大泥坑还在这,这反映了当今社会人们的愚笨。我不知道为什么不埋了。应该是那个时候闹瘟疫,有人怕猪染上,就不吃猪肉,那时在泥坑里淹死了一只猪,这些愚钝的人们在欺骗自己,淹死的疫猪的肉可以吃,淹死了就变成了水猪肉。这些人自欺欺人,万分愚钝。老张家的团圆媳妇儿,就是因人们迷愚钝和迷信而被害死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不应该自欺欺人,事实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要骗自己。

这本书的确很好,让我收获的知识,道理,乐趣数不胜数,在这里就不一一表明了,这本书我建议大家好好读一读。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呼兰河传读后感600字

全文共 620 字

+ 加入清单

“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是现代作家茅盾对《呼兰河传》的评价。1942年,历经坎坷的女作家萧红离开了人世,她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年幼生母病故,继母与她感情淡漠,父亲专职顽固,只有祖父最疼爱她。走进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我似乎看到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在呼兰河这座小城内,自由自在地玩耍,为人们的迷信感到悲哀,形形色色的人给他带来了不同的感受。

祖父的园子是萧红的小天地,在那儿,自由自在地玩,没有人会管你。读到那儿,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画——女孩,在园子中乱跑,植物满园子乱长,祖父乐呵呵地看着女孩……多美的一幅风土画呀!这不就是一个孩子所向往的生活吗?但那座小城也不是欢乐的地方,可怜的小团圆媳妇、有二伯,都博得了作者的同情。小团圆媳妇,从一个活泼美丽的姑娘,到一个病人,到被一家人折磨死。可她的婆婆却不认为是在折磨她而是对她好。有二伯是一个孤苦无依的老人,他三十多岁到张家做长工,六十多岁了还一贫如洗。他性格古怪,老厨子也因此奚落他,孩子们骂他、笑他,这不正是那一串串凄婉的歌谣吗?

“呼兰河这座小城里,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除了祖父,这座小城内已没有什么可以让萧红留恋的了。19岁的她离家出走了,在尾声中,她写出了对幼年自在生活的怀念,那景、那人、那情,她忘却不了,难以忘却,祖父和她在一起的欢乐时光,即使在她最困苦时,她也记忆犹新。

这本书让人感受到了强烈的乡土气息,让人读后余香满口。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呼兰河传读后感600字

全文共 734 字

+ 加入清单

平淡得如秋水的文字,却描绘出一片多彩的风土画,吟诵出一串凄婉的歌谣。这,就是萧红的著作《呼兰河传》。

寒假里,这本使我深有感触,回味无穷。

书中,萧红通过一个四五岁女孩的视角,写下了她的童年。一个个故事独立而又浑然一体。其中,我最记忆深刻的是小团圆媳妇的故事。

小团圆媳妇有个婆婆,这婆婆待她一直很不好,经常打她,掐她,骂她……。后来,小团圆媳妇生了场大病,脸色苍白,奄奄一息。她婆婆不是去请大夫,而是帮小团圆媳妇举行了驱鬼活动。跳大神,热水洗澡驱鬼,扎彩人……最后活生生的一个人,就被他们折磨死了。

看完小团圆媳妇的故事,我的心情像大海一般波涛凶涌,久久不能平息。也许,小团圆媳妇的病,只要多吃点药,就能解决。也许,那些所谓的跳大神,热水洗澡驱鬼,扎彩人……,不做反而会好。可是再多的“也许”也换不回小团圆媳妇的命了。这一切的一切,都是那时封建迷信制度惹的祸。我陷入了沉思,再看看当今的社会,虽然比那时好多了,但这种现象依然存在。有一次,我好朋友小芳说:“大年初一,她自己不小心摔碎了一个玻璃杯,正想扫掉,她奶奶连忙挡住她的手,然后说岁岁(碎碎)平安。扫了就不好了,不许扫!”后来那些碎玻璃还扎伤了一个客人的脚。我听后想:我一定要努力学习,尽我的力量驱逐这种现象!

小团圆媳妇的故事,使我很同情她,同时又很愤怒!然而再读读作者与她的祖父的故事,我不禁又哈哈大笑。祖父最关心作者萧红,祖父就像是萧红的知心小伙伴,和她嬉戏玩耍。萧红与祖父经历的每一件事,都成了她童年的快乐音符。想想萧红无忧无虑的童年,再想想身处童年的自己突然很高兴。是呀,时光如水,逝去如飞,让我们珍惜童年时光吧!

读完了《呼兰河传》,我要谢谢萧红作者,她让我懂得了要好好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东西,好好生活,好好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呼兰河传读后感500字

全文共 1146 字

+ 加入清单

第一次全面地了解萧红的人生经历,是通过电影《黄金时代》,个人认为汤唯塑造的人物形象还是立体丰满的。萧红女士一生桀骜不驯、倔强自立,一路追寻理想。然而这样的斗士必定是颠沛流离、孤独悲凉的,她在异乡冰冷的病床上悄然离逝时年仅31岁。

我一直在思考,这位左翼女作家悲天悯人的情怀究竟从何而来,直到读到《呼兰河传》。呼兰县,这座她出生、成长的东北小城,夏季短暂温暖,冬季漫长严寒,这座城里的人闭塞、守旧又市侩。

小说开篇讲了县城里一个诡异的大泥坑,雨天洪水泛滥,晴天泥泞黏稠,这个坑吞噬过无数鸡鸭猫狗甚至猪羊马牛,人们过坑的时候手脚并用、提心吊胆,恐怕稍有闪失就会命丧泥沼。可是从来没人想过要把坑填上,仿佛那个坑就是天然的存在,如同大自然的法则。每个人只要自己安全过了坑,就站在对面看戏似地看别人怎么过。这是多么真实的写照,人心麻木自私,社会怎能不没落?

童年的“我”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我”以孩童单纯无邪的视角描摹了呼兰县里的人情世故,而其中的世态炎凉由读者细细品味。初来乍到天真可爱的童养媳“团圆媳妇”被婆婆生生折磨死,可在夫家人的眼里,婆婆打媳妇天经地义,不打怎么懂规矩明事理?婆婆更是理直气壮,儿子小时候踩死了一只小鸡,一只鸡仔值三块豆腐呢,她打了他三天三夜,不照样长大成人了吗?这媳妇怎么就经不得打呢,不就是把她吊在房梁上用鞭子抽了几顿、用铁棍烙了她的脚心而已?团圆媳妇死了,全家人真心疼了,心疼了娶媳妇花掉的银子,心疼给媳妇寻偏方、请神婆花掉的铜钱。

团圆媳妇死了,街坊邻居很长时间没得热闹可看,直到看磨坊的冯歪嘴子忽然有了儿子。那孩子出生在大冬天的磨坊里,身上盖着面袋子。磨坊主老婆勃然大怒,来路不明的野婆娘生的野种也配盖面袋子?她毫不犹豫地拿走了婴儿身上的袋子,不忘说了句“可冻死我了”。被赶出磨坊的冯歪嘴子一家只能住在茅草棚里,新生的婴儿浑身盖满茅草御寒,日夜哭闹。街坊们就等着看那孩子什么时候冻死,可他偏偏不死,还长大了,能帮着做事了。

冯歪嘴子的老婆生下第二个儿子就死了,于是他们又打赌猜测第二孩子的死法,看他是冻死呢还是饿死。可是冯歪嘴子硬是把他养活了,尽管这孩子严重营养不良,七八个月大了只会拍拍手,可他会笑了,微笑的时候露出了新萌出的乳牙。这世上最深的悲哀,莫过于能用钱换的东西都比人值钱、别人家的悲剧都是自家的乐趣。

“我”从小就想渡过呼兰河,去看对岸的世界。可是祖父说,你怎么过得了河?祖父是萧红回忆里的一抹亮色,是她眷恋家庭的唯一原因。可是祖父也不全懂她的心。她是女孩,长大了要嫁做人妇,相夫教子,怎么可以出去闯荡世界?祖父没了,她彻底不再留恋这个守旧的家庭,不再留恋这座冷漠的城市。

正是这样一个冷酷的时代造就了萧红的黄金时代。她用纸和笔高声呐喊,为着平等,为着自由,为着光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呼兰河传读后感800字

全文共 1021 字

+ 加入清单

当我看《呼兰河传》之前,总是听读过的同学们说这本书无聊。但是,当我开始读它以后,我才发现,并非是那么回事。

好象《城南旧事》这本书,都是讲童年往事,都是作者自己爱的地方,而它们的不同点,也许就只有地点不同、人物不同而已吧。就因为这点,我一看便觉得非常喜欢,其实,我认为作者萧红的童年挺快乐的,至少比现在的我们要快乐的多。萧红她小时候可以在大院子里呆着,可以和外公玩,而我们呢?现在除了家里有钱的人,谁家还有那么大的院子?谁的家长还可以陪孩子玩呢?

听别人说,《呼兰河传》这本书是要体现作者幼年时的孤独。可是当我读完后,并不觉得她的童年有多孤独呀!虽然也有许多让人悲伤的事,但是平日,也就是没有特殊情况的时候,作者是多么的快乐啊!悲伤过去了,接下来的不就是快乐吗?我承认,萧红小时候,并不常和同龄的小孩子玩,但是,她有天天陪在她身边的外公,天天让她逗弄的大黄狗,这不就够了吗?反过来再想想,天天我们又在玩什么呢?手机、电脑和那些无用的电子产品……

也许萧红她自认为很孤独,但是,我真的认为她是幸福的。虽然刚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确实觉得她有点儿孤独,但是越往后读,就越觉得其实并不是这样。她究竟是否孤独,我也不知道,我只是推测而已吧!

这就是我一开始的想法。这种想法一直伴着我,直到我读到尾声。“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这是尾声的第一句话,读起来怪怪的,给人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那句“埋着我的祖父”令我心里极不愉快,而连我自己也弄不懂是怎么回事。于是,就又简单地重新翻看了一遍整本书。后来我在序言中找到了这样一句话:“呼兰河这小城的生活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声响和色彩的,可又是刻板单调的。”再翻翻那由于无聊和自认为不重要而被自己草草一带而过的第一章和第二章,我发现了呼兰河小城的人和事物虽然多,但却都很普通,并且经常让人伤感。我感觉呼兰河的人面对事物都已经麻木了,普通人看完热闹觉得不好玩了,这件事就那么过去了,而那些摊上事的人,也只是伤心一时罢了。该吃照样吃,该做事还得做。

之后,我继续往后看,又发现了一处,就是在萧红的外婆去世的时候,亲人把她带出了家门。她非常惊讶。原来,她以前一直以为,自家的小院子就是最好的地方,家就是世界!

凭这些,我推翻了自己原来的观点。原来作者萧红真的是那么的寂寞。

我更加爱上了这本书。《呼兰河传》是由萧红的童年记忆编织而成的,读后的疑问、解决的过程、故事的悲伤,这些就是《呼兰河传》的精彩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呼兰河传读后感700字

全文共 774 字

+ 加入清单

《呼兰河传》这本书主要记叙了萧红的童年生活和一点一滴的成长,故事发生在20世纪并不繁华的小城呼兰河,这里的人们善良却愚昧,各个章节都挺有意思,人物的形象也刻画的淋漓尽致。可最让我潸然泪下的章节,还是《小团圆媳妇》。

故事大概内容是这样的:胡家的团圆媳妇成天乐呵呵的,婆婆就经常以“不守规矩”为由抽打、辱骂她。不料小团圆媳妇生了病,婆婆用“传统”方式三番五次地折腾她,最终,她死于非命,年仅14岁。文章中的一些小细节打动了我,比如:“胡家婆婆一听她生病了,就张罗去扎纸人儿”。你看婆婆多爱自己的媳妇儿,“一听”“就”就可以看出。不过,婆婆可能方法错了,有病要治,而不是去祭鬼拜神。不过,婆婆对儿媳的心我们还是可以感受到的。接着,婆婆又请了一个“云游真人”对媳妇儿算命,一帖十吊钱。“十吊钱啊!可以……”我觉得这句话写的特别好,极其生动地写出了胡婆婆当时及其繁杂的心理反应,生动再现了胡婆婆的吝啬与用钱的于心不忍。下面,绞尽脑汁的胡婆婆用了跳大神的方法,大神让团员媳妇用烫水洗澡,可怜那团圆媳妇,烫一次昏一次。我的眼角又开始湿润了。“接下来的几天,那团圆媳妇昏昏沉沉地半张着眼……”“昏昏沉沉”用的很好,充分体现了可怜的小团圆媳妇被三番五次折磨之后显出地奄奄一息的模样。我读了这一章深有感触,呼兰河城的人们既善良又愚昧,他们真实的事件也告诉我们:人不能迷信,只能崇尚科学,才能健康的活下去。

此外,《呼兰河传》中还有一些十分精彩的章节哦,你瞧那个淘气的小萧红,一天都拉着祖父大“闹”园子,她就像一只无忧无虑的小鸟儿,畅享在童年无边无际的蔚蓝天空里……

《呼兰河传》真的如茅盾先生所说的那样,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没错,小城呼兰河是充满善良与承载着萧红美好童年韵律的小城,但我也用小团圆媳妇的例子告诉每一个人:崇尚科学,拒绝迷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呼兰河传《读后感》300字

全文共 591 字

+ 加入清单

看了萧红的呼兰河传,我深深地看到了萧红那五彩缤纷的童年,我也看到了她最亲爱的外祖父,和那老胡家那个可怜的团圆媳妇,还有卖粘糕的歪嘴冯子,还有性格古怪的有二伯,构成了萧红五彩缤纷的童年。

萧红的外祖父是个可爱的人,可笑的人,慈祥的人和爱护萧红的人。萧红的外祖父从不批评她,骂她,即使外祖父给萧红烤了小猪和鸭子,她在大衣上,裤子上乱擦,外祖父也从不批评她。外祖父有时还故意拿小孩的帽子,小孩们把他的衣服弄坏了,外祖父还是露出孩子般的灿烂的笑容。

我对小团圆媳妇充满了同情与怜悯,她的恶婆婆用开水给她洗澡来结束她的生命。她原来是十二岁,却长着十四五岁的个子,她的恶婆婆却让她说自己就是十四岁。小团圆媳妇她的胃口比较大,第一次去婆家就吃了三碗饭,她的婆婆就每天打她,最严重的时候还用铁铲烙她的脚心,在她的脚心留下了一块永远抹不掉的白斑块。这些也就罢了,她的婆婆自己抽贴手气不好,抽到了两张不好的贴,就认为团圆小媳妇是个小妖精变的,还请大师抓鸡、找大缸、烧开水,把开水无情的倒在团圆小媳妇的身上,头上,团圆小媳妇被折磨了三次,洗一次开水澡就晕一次,洗了三次澡后她就永远的安眠了。她的婆婆还说自己白花了五千吊钱,因为这些钱都是花在了团圆小媳妇身上。我看到后,很气恼,团圆小媳妇都把命赔上了,而且是被她婆婆弄死的,难道她还在意那五千吊钱吗?

萧红的童年是多姿多彩的,是欢乐的,是凄凉的,也是充满同情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呼兰河传读后感500字

全文共 580 字

+ 加入清单

实不相瞒,我处于兴趣缘故,下午的电影没有看的太深,模模糊糊将主线内容参了个大半基本上是全理清了,也幸好是理清了,不然我现在肯定也是一脸无奈,不知所写,尽管此刻我落笔仍是半飘半踌躇,说实话,我大有精神上同字形一道神采飞扬的意味,呵,此时此刻,倒想看看琼瑶剧来平复这心情了

用不太恰当的语言进行描述,我倾向于将萧红的经历大致看作是具有悲剧色彩的,但又不尽然如此,在这悲哀的命运中也含有大部分的温情和快乐时光。所以在某个或某个时间段中,我仍不能笼统根据一段时光来凭断其命运,而这里我说其悲哀,不过是因其英年早逝及反复颠簸和众叛亲离的生活轨迹罢了。

所以我还是将笔墨着重描写其作品《呼兰河传》我们不难看出《呼兰河传》中作者所处节点,在大多数时候都是温馨的,正如任何幸福时一样,萧红总有一个作为情感寄托的人。早时是祖父,而后是萧军。我们不如再将目光投注文章中,便可以发现萧红对于美好事物的依赖性是很大的,她在大多数时候是个孤家寡人,或许是环境的不友好,及封建社会的荼毒,使其被迫性封闭自己,或将心中的不平衡与孤独通过外放的方式得到释放,这时无论是祖父或其生命中的其他可以依赖的人,存在便尤为必要了。

但不论怎样,我始终认为萧红是一名敢于冲破封建束缚的伟大女性,姑且将萧红的全部生命当做一个正常人全部的生命历,她的童年片段及相对意义上的晚年过的也都算如意,那又不能说其是悲哀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呼兰河传读后感

全文共 715 字

+ 加入清单

读完了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心情是复杂的——有愉悦,有伤感,还有释然。正如茅盾在序言中所说,它不像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小说,而在于它更像一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读着这部小说,仿佛看到萧红就站在我的面前不曾离去,如同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娓娓道来她童年的趣事:呼兰河的人民是那样的善良,知足,过着一尘不变、与世无争的生活……随着笔调一转,萧红变得忧郁起来,我们看到的是她单调寂寞的童年,尽管祖父给了她很多慈祥的爱和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是对于一个得不到家庭温暖和父母爱的孩子来说,她的内心是孤独的,也许这也是导致她日后在三次婚姻中屡遭失败的原因吧。

呼兰河发生着一个个普通而残忍的故事,日复一日,萧红痛斥这人吃人的旧社会,痛斥日本人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她对家乡人民愚昧、麻木、任其宰割的命运报以深深的同情,同时也对家乡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的觉醒感到欣慰。

萧红的命运是不幸的,虽然她的一生都在反抗旧的封建礼教,但她最终没有逃脱悲惨的命运。

我认为呼兰河传这部小说是消极的,如同翠姨,她生活在新旧社会交织变迁的时代,对于现实的不满只作内心默默的反抗,呼兰河转又是积极地,在大革命时期总有一些像萧红这样具有先知先觉的进步人士,用他们的智慧和勇气,唤醒民众愚昧的良知,揭开他们被蒙蔽了双眼的面纱,也许萧红没有像赵一曼、秋瑾、石评梅那样对未来充满热情,投身革命,也许她更多的是沉浸在自己的个人情感悲痛中,但是在那样恶劣的生活条件下,那样寂寥悲痛的心境下,依然执笔完成这不朽的巨作,这就足以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读完这本小说,也深深感受到活在当下的我们是多么幸福,对一些落后的农村依然被贫困愚昧困扰的现象,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帮助他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呼兰河传读后感

全文共 396 字

+ 加入清单

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做《呼兰河传》,读着读着,我仿佛被萧红带回了呼兰河,仿佛看到了胡家无缘无故地打小团圆媳妇,仿佛看到了云游真人利用人们的迷信心理骗钱,仿佛看到了跳大神的人在那儿瞎摆弄,又仿佛看到了小团圆媳妇在滚烫的热水中的挣扎……与其说小团圆媳妇是被烫死的,还不如说是被封建迷信思想害死的!比如说街中的大坑吧!人们和家畜不管在晴天还是雨天都会遭殃,这个坑淹死过猪,淹死过猫、狗、鸡、鸭,甚至有人掉进里面也很难出来。遇到这种情况,大家的第一个想法肯定就是:把坑填上不就好了么?但是他们的想法却五花八门——什么拆墙让路啦,种树攀爬啦,但就是没有想到这个最简便、最直接的方法!

茅盾曾经说过:“呼兰河传里的人物都像最低级的植物似的,只要极少的水分、土壤和阳光就能够生存了,磨官冯歪嘴子是他们中生命力最强的一个——强的使人不禁想赞美他。”这本书不但形象生动,还有一定的讽刺意义,希望你有时间也去看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呼兰河传读后感500字

全文共 529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们学《祖父的园子》一文时,史老师给我们推荐了《呼兰河传》这本书,这本书是萧红的一生将走到尽头时写的长篇小说,当时她还不到30岁,但身体十分虚弱,患有多种的疾病,31岁时就去世了。

这本书萧红用了灰色的笔调写了呼兰河,呼兰河也是萧红的母亲河。书中大多数的内容都是她童年时候的故事,很多都是她和祖父在一起的趣事。萧红小时候因为各种原因,家族中好多人歧视她,只有祖父关心她。她和祖父在一起总是快乐的。

书中有些情节是很好玩的,比如萧红趁祖父不注意,就把几朵玫瑰插到祖父的帽子上,她祖父毫不知情,还说:这园子里的玫瑰真香啊,萧红在旁边乐的哈哈大笑。读到这里,也可以感觉萧红童年和祖父在一起的快乐,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了吧?

在《祖父的日子》这篇文章中也可以体会到这种快乐,她去给祖父“帮忙”,她拿不动整把锄头,祖父就给她锄头的“头”。她在地里乱锄一阵,祖父也不生气,两个人还开小差玩了起来。

样就故事还有很多,都能让人捧腹大笑。

看完这本书后,我还感觉那时的人很迷信,什么海龙王啊,叫魂啊?

仔细读完这本书,我内心复杂。萧红回忆了很多童年的事,可是笔调是灰色的。平淡的像秋水一样,灰色的天空,灰色的城市,灰色的社会……我想这就可能因为作者身体的疾病让她觉得所有东西都是灰色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呼兰河传读后感

全文共 739 字

+ 加入清单

“晚饭一过,火烧云就上来了。照着小孩子的脸是红的。把大白狗变成红色的狗了。红公鸡就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喂猪的老头儿,往墙根上靠,他笑盈盈地看着他的两匹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

这样一幅绚烂温暖的晚霞图是萧红的《呼兰河传》最初打动我的地方。萧红的确是一位善于描写的高手,她总是会用最简单朴素的语言来为自己的童年“绘画”,绘出一幅幅虽并不生动甚至有些单调但纯净、真实、自然而富有回忆的画面。寒冷的被冻结的东北大地,萧条的并不算热闹的呼兰城,带给居民福利带给孩子们乐趣的泥坑子,小吃摊上的麻花、豆腐,大街上流动着的车马牛羊;烂漫多姿的火烧云,天空中飘着的燕子、蝴蝶,菜园里结着的大黄瓜大倭瓜;祖父教的唐诗,“我”家荒凉的大院子,忠诚的大黄狗,喷香的苞米;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娘娘庙大会……

这一切的一切,不管是呼兰河城的一街一道还是大自然的亲切馈赠还是延续百年的传统习俗,都把读者带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满满的都是对儿时的回忆。我们在感受作者笔下呼兰河城带给她童年回忆的同时,也不由自主的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不同的,但都是大同小异的。不管是如作者一样的单调平淡,还是如你我一样的充满趣味和欢乐,都是让人难以忘却的。那时的我们不富有,但我们真的很快乐。无论将来我们身处何境,年华几何,童年都会是我们第一笔不小的精神财富。

童年固然是美好的,回忆起来也多是甜蜜的。但《呼兰河传》带给读者的远不止这多彩的风土画,还有它所吟唱的凄婉的歌谣。它所讲述的故事称不上曲折离奇,也更谈不上优美动人,它只是娓娓道出了生活在这座小城里的几家几个人的生活和遭遇。但正是这些平淡无奇的小城市里人的经历和他们的命运却让人沉思,发人深省。最让我有感触的是两个人:老胡家的团圆媳妇和冯歪嘴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呼兰河传读后感

全文共 859 字

+ 加入清单

茅盾说,萧红是以含泪的微笑回忆呼兰河这座寂寞的小城。他并不像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对于茅盾的这一评价,“并不像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这一点,读过以后深有体会。但我并不认为萧红的《呼兰河传》是叙事诗风土画或者歌谣,或者说,这些并不够。

随季节消长的大泥坑及因此而有的便宜猪肉,夜一来就有的蛤蟆叫和虫叫,八月的女人浆衣服、拆被子、锤帮锤,早晚街巷叮叮当当的乱响……日子不温不火,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在这样的小城里,生活理应如此,卑琐而平凡。

呼兰河城里的人信大神二神,拜娘娘庙,有为缠绵病榻的亲人请来的大神,就有呼朋引伴翻墙头看跳大神的邻里。鼓声敲得有腔有调,赶上雨夜就格外凄凉“寡妇可以落泪,鳏夫就要起来彷徨。”请神为了治病,却使街坊感慨兴叹,终夜不能已的也常有。不知是天上的神太忙,来不及庇佑这卑微的生命,还是这大神功力尚浅,不能通灵?“人生为了什么,才有这样凄凉的夜。”第一次看到此处,觉得这样的感慨实在突兀莫名。萧红一生与贫困苦难为伴,悲剧紧贴她的肉身,对一个女人,她经历的实在太多,用她自己的话说,一生走的都是败路。萧红最后沦落于香港,病魔缠身,写回忆录,写呼兰河传。“老,老了也没有关系,眼花了,就不看;耳聋了,就不听;牙掉了,就整吞;走不动了,就瘫着。这有什么办法,谁老谁活该。”经历了这一世的风雨,生于她,也未免沉重。迟子建的北极村是纯澈的明丽油画,大朵的葵花和梦里的家;萧红的呼兰河城是轻描淡写的水墨,生命走到如此,她已调不出许多色彩,只得用简单的灰白墨色涂出一片黯淡与寂寞。

《呼兰河传》是一部很单纯的作品,没有太多复杂的人物性格与情节,像是在讲故事,而不是演剧本。生者如萧红,想必很难再用控诉与疾呼来一发胸中苦闷,所以呼兰河传尽管“好看”的很,却同样“难言”的很。就像一个虚弱的病人,回忆着有过生活,尽管想要努力微笑,却难掩哀伤。因为过去越是单纯,就衬得现实越发伤痕累累。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如何,为什么那么悲凉?”

这又何尝不是她的人生一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呼兰河传读后感700字

全文共 761 字

+ 加入清单

“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别大的,天空是特别高的,太阳的光芒四射,亮的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什么黑暗的地方飞出来。”我想这是《呼兰河传》中,我最喜欢的一句了吧。因为它的美好、充满希望的、朝气蓬勃的。

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在我看来本应该是更多的美丽世界,但在当时的社会氛围,人们都是麻木、自欺、黑暗的。她的童年是不幸的,所有被蒙蔽的人都是不幸的。

人人口中所谓的“看热闹”,仅仅是看母亲动手打孩子、跌进泥坑,对此还拍手叫好;“参观”他人的自杀竟也成为人们的娱乐方式?看女孩洗澡,不能前来的人甚至就得是一生的不幸。自己的欢笑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的确,人们的麻木已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也许,这才是他们最大的不幸吧,“人之初,性本善”的道理已被自身的无知和封建陋习会的面目全非。

“人活着是为吃饭穿衣”这是人们不假思索的最佳答案。他们自以为十分清楚人生意义,但值得讽刺与不幸的是,他们口中的生存意义只是吃、穿。听天由命的态度、没有理想与追求,这样的人生甚是麻木不仁。更可笑的是,人们对现实自欺、漠然,对鬼神这些子虚乌有的事物却格外重视。各种礼仪、节日、活动,不惜花重金来跳大神、请神仙治病。风俗传统被人们得戏谑,变为迷信陋习,是人们为了寻找安慰、安与现状的最佳方式。这样的闹剧,也只是人们为了博人眼球、哗众取宠罢了。

而在种种卑琐的人生中,总会有美丽的出现。在“后花园”的生活,无疑是作者最为欢乐的时光,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如人性相比,这里的天地是天真烂漫、活力四射的。祖父对作者的爱与呵护更是无与伦比的。我想着也是作者不行童年中的万幸了吧。

故事的尾声,只是淡淡的忧伤、淡淡的回忆。那些爱憎分明,挥去吧。保留的美好,对故乡、童年的美好留念。作者以成年的口吻来结尾,她释然了那些愚昧的人情世故,只希望静静的、缓缓的来缅怀。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呼兰河传读后感700字

全文共 744 字

+ 加入清单

兰河是一座普通的小城,只有两条大街,街上仅有数得过来的几家店铺,两家学堂,里面住着普普通通的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合起书本,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我仿佛又看见人们自娱自乐的活动,跳大神、扭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野台子戏、四月十八的娘娘庙大会;仿佛看见了河面上的白菜灯、西瓜灯在漂移;仿佛听见笙、管、笛、箫的声音荡漾在街道上,仿佛又想起了那性情古怪的有二伯……

我看到了当时社会上的黑暗,与人们的无知。小团圆媳妇原来是一个乐观的十二岁姑娘,却因为人们带以开玩笑的态度而被滚烫的水烫死了,一个叫“磨官冯嘴子”的人,与同院的王姑娘成家,却因大家的羡慕和嫉妒、冷嘲热讽、在绝望中离去。

书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小团圆媳妇》文中小团圆媳妇实在是太可怜了。开始,胡家因为她的开朗总是无缘无故的打她,只是单纯想来了下马威罢了。更可悲的是邻居竟支持说该打。终于她被折磨的生病了,可左邻右舍却还看热闹,提议用滚烫的热水医,可怜的小团圆媳妇啊!硬生生的被折磨死去。

心痛着,叹息着不由自主地对比起我们现在的生活,我们身边不免也有这样的人,看见别人落难,不及时伸出援手,反而幸灾乐祸;也有这样的人看见别人的好而眼红、冷嘲热讽!是啊,这个文章中的愚蠢无知的人们与灰谐的小城在每个年代的生活中都会有,但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的社会渐渐步入文明年代。

我们的童年是美丽的、快乐的,像一首轻快的歌,一幅美丽的画,我们的童年无忧无虑、自由自在。跟《呼兰河传》的作者萧红比,萧红的童年虽然也有快乐,热闹。但是社会的落后,人们的愚昧无知迷信……作者缺少了陪伴,她是多么寂寞、失落啊!

现在的我们幸福多了,所以我们应该珍惜,把握当下。作者用生动、细腻文笔向我们反映了当时人们生活的态度和情景,也同时在告知我们心怀梦想就要努力去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