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九品廉吏暴式昭(精品5篇)

浏览

1617

作文

5

篇1: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

全文共 533 字

+ 加入清单

廉吏成龙》竟然如此令人震撼,气神激荡。当大幕在满场观众发自内心的热烈掌声中徐徐合拢之时,一代廉吏于成龙那可亲可爱的神形已走入我们的心田。

此剧能如此打动人心,固然离不开京剧名角出神入化的精湛演技;也离不开编导以古鉴今,朴素清新的创作理念;对人物平民化的人性塑造,求真情,求朴实,简约明快的艺术呈现;更离不开一代廉吏于成龙为官处世,所作所为,大声疾呼“天地良心”所体现的人格魅力。

于成龙以天下为家,而百姓是天下的主人。因此,他为天下大事考虑,实际是为百姓安危幸福考虑。他名为官,实为仆,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为老百姓谋福利上。越是困难,越是危险,越是需要负责任的时候,他越是走在最前面。他为了百姓,可以放弃自己的所有,甚至可以把自己的性命抛之脑后。他全身心地想着老百姓,全身心地为着老百姓而丝毫不计较个人利益。

于成龙能做到如此清正廉洁,是他严于律己的结果。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吏,能做到于成龙这样,尤其不容易。而于成龙却做到了,而且做的非常好。这是因为于成龙的忘我,他的淡泊名利,严正无私,心无杂念,一心为天下百姓。这正是《廉吏于成龙》一剧作为劝世之作的成功之所在。在今天以民为先,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我们每一位党的干部都可以从中获得有益的警示。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一代廉吏于成龙电视剧观后感

全文共 1898 字

+ 加入清单

电视剧《一代廉吏于成龙》,该剧情节跌宕,扣人心弦。虽然十年前央视播放时也看过,但这一次看得更细,更用心,观后感慨颇深。于成龙廉政亲民的品性,穿越了时空的隧道,传递着对正气的称颂和美德的褒奖,在于成龙身上集中体现了民族传统美德和廉政文化的丰富内涵,虽然三百多年过去了,时代发生了巨大变迁,但于成龙精神仍有现实意义。

于成龙生活在封建王朝官场,但他自甘淡泊,清正廉洁,不爱钱、不收受礼品、不纳妾、不住毫宅、不吃宴会,布衣粗食、节俭清苦、简朴出行、秉公办事,与老百姓忧乐与共。在罗城六年,他布衣草鞋,把自己完全融入当地民众之中。临别罗城,出现了百姓追送数十里,哭而还的感人情景。他没有当官的架子,做官的排场,他心中装着百姓,百姓的利益高于一切。他舍死忘生,为百姓日夜操劳,乡间问贫、田间耕作、深入匪巢、缉捉盗贼、平反冤案、救助孤儿。他不畏权势、嫉恶如仇,严整吏治、革除积弊。他不允许增收火耗、勒索民众、不允许馈赠上官,对官僚权贵犯法亦严惩不贷。他自己长年忍受离母别妻抛子的生活和精神孤独,从山西老家乡下到广西罗城上任七年,随后升调湖北黄州,十多年没回过一次老家。他老母思儿心切,叫孙子走了两月步行数千里去湖北看望他,但他整天忙于公务,儿子也只住了几天就回山西。他两袖清风,无东西可让儿子带回去给老母和妻子。于成龙于任上病逝,人们在他的寝室看到的只是“青灯布幔,冷落菜羹”,“故衣破靴,外无长物”,故被康熙皇帝褒誉为“天下廉吏第一”。

于成龙能做到如此清正廉洁,是他严于律己、淡泊名利,严正无私,心无杂念的结果。而作为一名法官更应有廉洁自律的毅力,因为几千年的文明传承,廉洁奉公已铸成我们民族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始终在不同的时代中熠熠生辉。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无论时代怎样发展,清正廉洁永远是时代的呼唤,勤政廉政永远是人民的期盼!我们应该恪守“不贪为宝”的人生信条,明明白白做事,清清白白做人。我们正处在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市场经济的负面因素对人的价值观念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但作为一名法官,必须要抵得住诱惑,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时刻做到“慎言、慎行、慎独”,既要严格遵守司法礼仪,又要规制八小时以外的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节制自己的欲望。法官的舞台不在觥筹交错的酒桌上,不在七彩斑澜的霓红灯下,也不在高谈阔论的喧嚣声中。法官的舞台只在庄严的法庭之上,只在高悬的国徽之下,只在清脆的法槌声中

于成龙为官各地,只要是符民意、顺民心、关切民生利益的事,都能做到实心实意、立说立行,心无羁绊、全力以赴,其诚心实政、为民作主的精神是以“忠君爱民”为核心的封建时代政治伦理为支撑的。于成龙的官民观、政绩观以及廉政观,体现了其时代民本思想的最高境界。于成龙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等职,在二十多年的官宦生涯中,无论官职大小、身处何时何地,面对何事何人,都能从真诚关心百姓、切实改善民生的强烈责任感出发,敢于直面突出矛盾,敢于触及难点热点,敢为别人所不敢为不愿为,而决不因循推诿、明哲保身,其诚心实政、勇于负责的为政态度突出鲜明,以一贯之。

作为一名法官还要学习于成龙有一颗赤诚的为民之心,并忠诚于我们从事的司法事业。拥有情系人民的宏大心胸,法官才能正真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能真正将“司法为民”落到实处。法官不是官,不能摆官样,面对普通百姓,法官应当具有平和的心态、热情的态度、宽容的性格。应给予当事人更多的人文关怀,体现人民法官的“人民性”。法官在工作中应牢固树立“以当事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像对待自己的父母、子女、兄弟姐妹那样对待当事人,把人民的需求当作自己毕生的追求,切实增进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应彻底杜绝“话难听、脸难看、事难办”的衙门作风,真正把当事人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办,努力把案件办实办快办好。在工作中,法官应充分尊重当事人的人格权,让人民群众充分沐浴到法治文明的温暖阳光。法官应善于用法理、感情、人格、艺术的力量去做群众工作,注意用群众语言回答和处理问题,让群众听得清楚、听得明白、听得亲切,努力提高司法的亲和力。

通过观看《一代廉吏于成龙》不仅仅止于感动,留下更多的是思考。于成龙是封建时代的官吏,而官职越高却越能够立足本职,严于律已,不畏强权,整顿吏治,他能够甘于贫穷,志节不移,善于学习,心系百姓。我觉得作为一名基层法院的法官也当以食不甘味的责任意识,如履薄冰的忧患意识,毫不松懈的工作劲头,立足本职,用我们清正廉洁的职业精神和令人信服的工作业绩,谱写法官队伍建设的新篇章,身体力行地来实践“公正、廉洁、为民”的人民法官价值观。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大清第一廉吏于成龙观后感

全文共 449 字

+ 加入清单

电视剧《一代廉吏成龙》的感人情节,一定还留在大家的印象中。正是由于一位演员的出色表演,使得于成龙的作为传开了,家喻户晓了。李万年用他纯熟的表演,将一个活生生的廉吏推到我们中间来。

而在接戏之前,他并不知道于公和自己一样,都是山西人;于公挂两江总督印时68岁,正与李万年拍此戏时的年龄相去不远。这部戏对于李万年来说,是一次不小的挑战。他之所以欣然接受,不仅因为这是一次有意义的艺术实践的良机,更因为,在潜意识里,他感觉到,在这个物欲横流、信仰危机的时代,塑造这么一位旷古廉吏,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此后,他又当起了义务宣传员,不厌其烦地宣传着,他想让一代清官于成龙的美名,在大家心里扎根。

前不久,刚从安徽返回西安家中的李老先生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他乐呵呵地说:“刚在安徽拍了一部新戏,我饰演村里威望很高的族长。别看我都快80岁了,精神好着呢!”“每逢接拍新戏,大家一见到我,总会这样说,"您演的于成龙不得了啊!"虽然十多年过去了我却始终有一种感觉,于成龙一直与我相伴,让我在演戏的道路上踏踏实实前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

全文共 889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电视连续剧《一代廉吏成龙》给人们留下了许多意味深长的思考。于成龙廉洁勤政的高尚品德、浩然正气的人格力量和爱民如子的人格魅力,深深地震撼了观众的心。人们赞誉该剧虽言历史,却关现实。历史在塑造一个优秀灵魂的同时,也在启迪今天的党员干部能像于成龙那样廉洁勤政、一心为民、一生为民。“你为的是天下,想的是社稷,苦了自己;你穿的是旧衣,吃的是粗米,从不在意;你爱的是百姓,恨的是贪吏,一身正气;你流的是热泪,熬的是心血,勤政不息。”回想着《长歌行》中那坚定而又悲怆的旋律,于成龙的形象在人们的脑海间总是挥之不去。

清康熙年间,新任福建按察使于成龙到任后,发现前任官员草菅人命,造成了一起所谓“通海通匪”的冤假错案,使当地上万平民锒铛入狱,乃至田园荒芜、怨声载道、社会动荡不安。要改变现状,必须重审旧案,开释无辜,同时减轻民众军粮徭役的沉重负担,促进生产发展。于成龙不顾自身安危,运用种种计谋,向驻节福建、权倾朝野的康亲王坦诚进言,与骄横偏执、心理阴暗的勒春、喀林等官僚周旋斗法,拯妇孺老弱于水火,救受害无辜于囹圄,终于以其刚正直拗的人格魅力和清廉俭朴的操守,感化了康亲王及一应同僚,战胜了重重困难,使一方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于成龙再一次因政绩卓著而升任直隶巡抚,依依难舍而踌躇满志的他悄然踏上新的旅程。

于成龙以天下为家,而百姓是天下的主人。因此,他为天下大事考虑,实际是为百姓安危幸福考虑。他名为官,实为仆,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为老百姓谋福利上。越是困难,越是危险,越是需要负责任的时候,他越是走在最前面。他为了百姓,可以放弃自己的所有,甚至可以把自己的性命抛之脑后。他全身心地想着老百姓,全身心地为着老百姓而丝毫不计较个人利益。

于成龙能做到如此清正廉洁,是他严于律己的结果。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吏,能做到于成龙这样,尤其不容易。而于成龙却做到了,而且做的非常好。这是因为于成龙的忘我,他的淡泊名利,严正无私,心无杂念,一心为天下百姓。这正是《廉吏于成龙》一剧作为劝世之作的成功之所在。在今天以民为先,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我们每一位党的干部都可以从中获得有益的警示。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一代廉吏于成龙电视剧观后感

全文共 694 字

+ 加入清单

电视连续剧《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触颇深。于成龙是清代著名的清官,他从政二十四年拒贿保清廉、身居要职保清贫的事迹,实为感人。百姓交口称颂他居官清正,康熙皇帝称其“天下廉吏第一”。《一代廉吏于成龙》故事发生在百姓身边,件件与百姓的利益相关,显得平实亲切,一代廉吏于成龙也正是这样一位受人们爱戴的“百姓官”。他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精神,他的为官之德,是我们当代每位法官值得认真学习的。法官也是官,人民法官也要以民为天。要始终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手中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应当为民做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于成龙在升迁四川合州知州时,之所以广西罗城百姓哭送百里,就是因为他做到了这些,并做得很好,群众才会拥护他。封建社会的官吏尚能关心百姓疾苦,我们当代的法官更应当为群众大声疾呼,多办案、办好案。

法官的榜样:

于成龙集刑民行大权一身,立审执捆绑进行,办案效率短平快,社会效果极好,非常大块人心,案件处理公正无私,得民心,顺民意。“你为的是天下,想的是社稷,苦了自己;你穿的是旧衣,吃的是粗米,从不在意;你爱的是百姓,恨的是贪吏,一身正气;你流的是热泪,熬的是心血,勤政不息。”一个封建官吏,为官勤政为民,清正廉洁,刚正不阿,自甘淡泊,忠于职守,他为我们谱写了一曲磅礴天地、凛烈万古的正气歌,他的精神值得称道,值得敬仰,对于当今世界,对于共产党人,无论为政、为官、为人,都是一个好教材,爱民的模范。不管职务如何升迁,地位怎样变化,于成龙首先想到的是百姓,对百姓的感情始终是深厚的。也正是有了这种感情,才有了“为了百姓,即便是杀头也在所不惜”的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