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春联的起源和发展历史与现状【优秀20篇】

导语:下面是小编收集的一关于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十亿富翁的故事,供欣赏,希望您能喜欢。

浏览

3742

作文

48

篇1:中国剪纸的发展历史

全文共 534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地大物博,其中剪纸最为盛行。一张纸,一把剪刀,折来折去,剪来剪去,就变成了一幅惟妙惟肖的图画。其中,我最喜欢这衣服:一个蒙古族的小姑娘跪在地摊上聚精会神的看书,帽子上的花儿争奇斗艳,竞相开放。不一会儿,窗子上飞来了几只蝴蝶,蝴蝶仿佛被小姑娘的认真所感动了,竟情不自禁的鼓起掌来。窗外一片繁荣的景象:牵牛花张开了小嘴,仿佛在吮吸着甘甜的露水,不止于此,从来低调的水仙也凑起了这热闹,它不停地蝴蝶谈论这世间之事,水仙认蝴蝶为师,因为蝴蝶飞的高,一天可以飞好几个地方,见识广博。

我这样想象着:蒙古姑娘仿佛在目不转睛的看着大自然中的万物,但看见大雁的时候,她不禁伤感起来了。大雁春天飞到北方,还没来得及安家立业,就得冬飞南方,这样的长途跋涉是多么的累呀!房子外是一片绿莹莹的草地,藤蔓延伸到屋顶是多么雅致啊!蝴蝶与花儿仿佛在开一个演唱会:牵牛花不停的流动着迁细的身材,仿佛在歌唱也似在跳舞!蝴蝶邀请蒙古姑娘来跳舞呢!蒙古国姑娘一来,这儿就是她的主场了,那傲人的身姿加上那动人的音乐,所以的万物都忘记了所以的烦劳,与蒙古姑娘一起随音乐摇摆。

剪纸的技艺是中国以及国外的人赞不绝口,这些色彩鲜艳,形象生动,惟妙惟肖,类容丰富的剪纸是精美的艺术瑰宝。这就是中国的剪纸,中国的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发展历史

全文共 207 字

+ 加入清单

1973年11月21日,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为促进埃及与以色列之间的和平,来自澳大利亚的姆可马克与米切尔两兄弟,自费印刷了大量有关问候的宣传材料寄给世界各国政府首脑及世界知名人士,向他们阐述设立“世界问候日”的重要意义,第一个“世界问候日”就此诞生。

如今已有146个国家响应“世界问候日”,成为一个全世界祈祷和平的节日。联合国还曾经发行过一套“世界问候日”邮票,希望人们借助信件传递友爱,给每个人都带去一片好心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陈姓的历史和现状说明文

全文共 364 字

+ 加入清单

陈姓最早出自妫姓,是舜帝的后裔。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武王灭商朝纣王以后,建立周朝以后,找到舜的后人「陈胡公 妫满 」,封他在陈(今河南省淮阳县)这个地方,建立了「陈国」。胡公满传至10世孙妫完,陈国内乱,陈厉公的儿子妫完怕株连自己,出奔到齐国,以故国为氏,称陈氏。

春秋时有孔子弟子之一陈元。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汉朝初年的陈平曾辅佐刘邦。汉末有“建安七子”之一的大文学家陈琳。西汉后期的陈汤。王莽统治时期的陈遵,被封为嘉威侯。三国时有陈登,曾与父合谋离间吕布与袁术。晋朝陈寿的《三国志》是《二十四史》中最受欢迎的史书之一。南北朝时期则有名将陈庆之、陈伯之等,而这一时期最著名的陈姓人就是南朝陈的建立者陈霸先了。

陈姓是人口列全国第五位的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4.53%。在湖南韶山,保存着有一米多厚的陈氏族谱,足足50卷之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春联的起源

全文共 666 字

+ 加入清单

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新桃”和“旧符”是什么意思?用现代话说就是春联。春联是对联的一种,我国的春联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然后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然后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然后后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然后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然后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 ,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项目关联产业发展现状

全文共 219 字

+ 加入清单

XX 镇是一个典型的农牧结合区,养殖业基础良好,饲草料充 足,资金、劳力、技术等条件已具备,饲养潜力很大。养殖户入 驻XX 镇牧业园区后,已建立起了圈舍和青贮窖,已创造了舍饲圈 养养殖的各项条件。“111”国道、阿海省际通道、蘑阿公路、碾 蘑公路、关浩公路均在项目区境内通过,邮电、通讯普及全镇, 程控电话和互联网遍布项目区。经济社会条件优越,项目具备取 得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条件,对 XX 镇乃至 XX 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倾听历史的发展

全文共 722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是一个国家历史的沉淀;是一个国家文明与发展的说明;是一个国家繁荣与倾颓的见证。以史为鉴,吸其精华,弃其糟粕,方能有所进步。

诸葛亮曾在《出师表》中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可见,一个帝王对于人的使用是多么的重要。

唐太宗李世明重用谏臣魏征,并抒发了“以人为鉴,方能知得失’’的感慨,使大唐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而同为唐朝国君的李隆基,开元年间重用人才,励精图治,实现了空前的“开元盛世”。天宝年间则因错信安禄山、史思明等人,最终引得安史之乱,使唐朝开始走向了下坡路。

“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这句话更加适用于当代。一个人朋友圈的好坏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有很大影响的,因此,我们要学会善交好友,不交损友。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力,是强国之路,一个国家要想发展就要不断进行改革。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通过商鞅变法进行改革,使得经济发展迅速,率先进入了封建社会,为吞并六国,统一全国奠定了条件。世界近代史上,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俄国通过1861年改革,推动了国家的进步,成为了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而中国却因为慈禧太后等顽固派分子的阻碍,未能进行彻底的改革,从实质上沦为了外国人的朝廷。

步入当代,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这些成果的见证下,我们更应该坚定不移地实施改革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在努力学习、增长才干、提高自身素质的过程中,我们自身也需要不断进行改革,扬长避短,寻找适合自己的进步之路。

历史,带给了我们无限的启发与感想,其中既包含着成功的经验,也包括着失败的教训。让我们一起倾听历史的声音,正视历史,面向未来,共同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发展历史

全文共 340 字

+ 加入清单

1946年7月22日,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在纽约举行了一次国际卫生大会,60多个国家的代表共同签署了《世界卫生组织宪章》,《世界卫生组织宪章》于1948年4月7日生效。为纪念组织宪章通过日,1948年6月,在日内瓦举行的联合国第一届世界卫生大会上正式成立世界卫生组织,并决定将每年的7月22日定为“世界卫生日”,倡议各国举行各种纪念活动。次年,第二届世界卫生大会考虑到每年7月份大部分国家的学校已放暑假,无法参加这一庆祝活动,便规定从1950年起将4月7日作为全球性的“世界卫生日”。1950年起,世界卫生组织每年为世界卫生日选定一个主题,突出世卫组织关注的重点领域。

世界卫生日是一次全球性机会,注重于影响国际社会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世界卫生日启动较长期宣传规划,持续至4月7日之后。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中国剪纸的发展历史

全文共 578 字

+ 加入清单

民间剪纸是附合民间习俗的必不可少一种艺术活动。它的存在,就必定依附于民间特定的文化背景与生活环境。家中有白事,窗户上不能贴得红红火火;娃娃不生病,老奶奶也不肯剪一串吊魂的小人人;用于摆衬礼品的,要看是办喜事、丧事还是做寿;一对老夫老妻的屋里如果贴上一对坐帐喜花,那肯定是年轻人的戏耍;久旱无雨,如果剪的不是求雨的“独女捣棒槌”,而是求晴的“扫天婆”,那不知要遭多少人的咒骂。这种受存在目的作用制约的依附性特征,表现在具体作品的构图处理上,也就是作品的装饰性特征。如悬空吊挂的门笺、碗架云子之类,必须线线相连;贴在窗户上的则要求与窗格适合,并多镂空,否则迎光看去只是一个大纸片片;贴作炕围的,就最好少剪零碎花纹,否则时间长了很容易损坏。

诸多的限制,也形成了艺术上的独特语言。民间剪纸在完成一定的民俗作用之外,又极力显示着自身存在过程中的独立性——即美的特性。一张剪纸,不论它用于何种场合,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必然贯注自己的审美感情。只要人们以美的标准肯定了它,它也就有了存在中的审美价值。当然民间剪纸这种艺术形式的独立性,对于民俗的限定不是抛离,而是充分驾驭民俗形式的随心所欲。因而。其存在价值也超越了陪衬民俗的行为目的。

这种艺术上的独立性,正随着社会变革和旧民俗的逐渐消失而渐趋明显。

出国留学网作文栏目为大家带来最权威、种类最多的单元作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历史起源

全文共 318 字

+ 加入清单

艾滋病日的概念来源于1988年,全球卫生部大臣关于艾滋病预防计划的高峰会议上

自1981年世界第一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发现至今,短短30多年间,艾滋病在全球肆虐流行,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及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号召全世界人民行动起来,团结一致共同对抗艾滋病,1988年1月,世界卫生组织在伦敦召开了一个有100多个国家参加的“全球预防艾滋病”部长级高级会议,会上宣布每年的12月1日为“世界艾滋病日” (World Aids Day) ;1996年1月,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在日内瓦成立;1997年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将“世界艾滋病日”更名为“世界艾滋病防治宣传运动”,使艾滋病防治宣传贯穿全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春联起源于什么年代?

全文共 4906 字

+ 加入清单

春联起源于什么年代?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春联起源于什么年代?

五代十国,孟昶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中国最早的春联。

来源

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五代时期,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

宋代时期,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

到了明代时期,桃符才改称“春联”。明太祖朱元璋在金陵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他经过一户人家,见门上不曾贴春联,便去询问,知道这是一家阉猪的,还未请人代写。朱元璋就特地为那阉猪人写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此后春联便沿习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清代时期,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春联最早是由避邪的桃符演变而来的。相传古代有一凶暴甚於鬼的人叫后羿,被桃枝打死,大家就相信在门楣上悬挂桃枝可以驱鬼;后来又盛传山林里住著「神荼」、「郁垒」两位神仙专门吃鬼怪,大家就把桃枝刻成这两个神的模样悬挂在门上,期能永久平安,这就是所谓的桃符。

后来桃符渐渐简化,以方形红纸画个桃形,再写上神荼、郁垒的名字代替。到唐朝以后,又在这红纸写些吉祥话,再修饰对仗,慢慢就形成今天的春联。

春联发展

春联属于楹联的一种。楹联分为春联、寿联、挽联,门联、厅联、庙联,名胜联、商业联、游戏联等多种形式,而春联只是楹联其中的一种。所谓楹联,就是挂在或贴在堂屋前的廊柱或门框上的上下相对的联语,因此,楹联也叫对联。这种对联是由两串字数相等、互相对仗,而且具有一定内涵的独立文体。就是说,对联的上下联字数不限,但必须相等,内容要有意义,平仄要合律,对仗要工整。凡符合这些条件的就是对联,否则就不是对联。

楹联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学形式。它最初起源于桃符。桃符是中国古代挂在门框上的,画着或刻有避邪图形或字迹的两块桃木板。桃符早在秦汉以前就出现了,当年中国民间每逢过年,就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画着或刻着降鬼大仙“神荼”、“郁垒”桃符的习俗。

那么为什么桃木能避灾驱邪呢?根据中国古代神话《山海经》的记载,远古时代有座山是个鬼的世界,叫鬼域。在这个鬼域门口,有棵大桃树,树冠能覆盖三千里,在树上生活着一只金鸡,负责每天的报晓。每当清晨金鸡啼叫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就必须赶回鬼域。在鬼域的大门两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将它们捉住,用绳子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所有的鬼魂都畏惧神荼、郁垒。这样在民间就流传开用降鬼大仙神荼、郁垒和桃木驱邪、避灾的风习。他们用桃木刻成神荼、郁垒的模样,或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挂在自家门口,用以避邪防害。这种桃木板被称做“桃符”。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明代时期,桃符才改称“春联”。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时出现。”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城,观赏笑乐,他还亲自题春联。他经过一户人家,见门上不曾贴春联,便去询问,知道这是一家阉猪的,还未请人代写。朱元璋就特地为那阉猪人写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联意贴切、幽默。经明太祖这一提倡,此后春联便沿习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下书写。有一年除夕,他传旨:“公卿士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初一日太祖微服出巡,看见交相辉映的春联感到十分高兴。当他行至一户人家,见门上没有春联,便问何故。原来主人是个杀猪的,正愁找不到人写春联。朱元璋当即挥笔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送给了这户人家。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对春联的大力提倡,也正是因为他的大力提倡,推动了春联的普遍盛行。

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春联类别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斤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同时,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据《梦粱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旭,钉桃符,贴春牌,祭把祖宗”。文中的“贴春牌” 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

“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大家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

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 “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大家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福”字以前多为手写,现在市场、商店中均中出售。

春联产生时间

据说五代时的后蜀国国君孟昶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在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他突发奇想,让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桃符挂在他的住室的门框上。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上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下一句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由此开始,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这不仅表现在开始用骈体联语来替代“神荼”、“郁垒”,而且还扩展了桃符的内涵,不只是避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这就成了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已经相当普遍了。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

桃换旧符”就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户户挂桃符的盛况。同时,随着门神的出现和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来书写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负的驱邪避灾的使命逐渐转移给门神,而桃符的内容则演化成用来表达大家祈求来年福运降临和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

“春联”一词的出现,则是在明代初年。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喜欢排场热闹,也喜欢大户人家每到除夕贴的桃符,就想推广一下。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颁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在门框上,来迎接新春。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视,挨家挨户察看春联。每当见到写得好的春联,他就非常高兴,赞不绝口。在巡视时见到一家没有贴春联,朱元璋很是生气,就询问什么原因,侍从回答说:这是一家从事杀猪和劁猪营生的师傅,过年特别忙,还没有来得及请人书写。朱元璋就命人拿来笔墨纸砚,为这家书写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写完后就继续巡视。过了一段时间,朱元璋巡视完毕返回宫廷时,又路过这里,见到这个屠户家还没有贴上他写的春联,就问是怎么回事?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这副春联是皇上亲自书写的,我们高悬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就命

令侍从赏给这家三十两银子。由此可见,“春联”的得名和推广,是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的办法,颁布御旨才得以在家家户户推广开来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春联成为一个广泛的概念,出现了很多附属的品类。根据使用的场所,可分为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几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的,就是我们常见的春联;“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就是春联的横披;“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的单幅文字,如在过年时在庭院里贴上 “抬头见喜”、“出入平安”、“恭喜发财”之类的文字;“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单扇门或影壁上,春节时大家喜欢倒贴的“福” 字,就属于这种“斗斤”。

中国古代春联可以知识追溯到春秋时代,那时候的春联是刻写在门庭木掾或石柱上,也有篆刻在悬挂门庭的长幅竹片上,以后又墨写在丝帛稠带上(北方人称之为幌子)以装饰门庭。及至造纸术在我国古代发明后,春联便由文人墨客书写在纸制条幅上悬挂,进而再发展到大家用红纸书写并张贴在门亭与厅堂。

“坤福满门”,“门迎春夏秋冬福,户纳东西南北财”等等,家家户户年前贴春联,把春节点缀得春意盎然,喜气洋洋。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大家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据说春联真正普及于民间,用红纸书,而成为年俗之一,是明代以后的事。在陈云瞻的《簪云楼杂记》上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时,有一年的除夕前日,匆然心血来潮,命令公卿士庶,门上一定要贴出春联,表示一番新气象。第二天,他微服出巡,到民间观赏各家的春联,以为娱乐。在巡游了一段路后,他忽然发现有一家没贴春联,便遗侍从去查问究竟。

如果从秦汉开始计算,中国贴春联的历史已有两千年,那么为什么中国百姓对贴春联一直情有独钟呢?这就涉及到中国百姓传统的思维观念问题。俗话说: “一年之计在于春。”中国人民自古就有个乐观的思维观念,就是寄希望于未来,祈盼未来会给自己带来好运。无论在过去的一年里有什么高兴、得意的事,还是有什么不如意的事,总是希望未来的一年过得更好,因此在新春即将到来之时,贴春联恰好是达到这种目的的最佳选择。他们借助于春联表达对即将过去的一年的欣喜和幸福的心境,或者表达对新的一年的期盼与厚望。在他们的传统的观念里,一年中有个好的开端是最惬意的事,最吉利的事,所以,每到春节就通过贴春联表达自己的美好感受和对未来的一种美好期盼。同时中国人民过春节很讲究喜庆、吉利、热闹,吃好的,喝好的,穿新衣,放鞭炮,走亲访友等都是喜庆心理的反映,而贴春联恰恰是强化大家的喜庆心理和渲染气氛的一种外在的手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陈姓的历史和现状说明文

全文共 2128 字

+ 加入清单

陈姓是帝舜的后裔,其远祖可以追溯到黄帝。周武王灭商后,封妫满于陈,并把大女儿元姬嫁给他,封他为陈侯,妫满死后,封为陈胡公。这是陈姓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陈国开国公胡公满也因此而成为陈氏得姓的开山祖。在东周初年,陈国与郑国、蔡国等同为中原大国。其国都宛丘,在今河南省淮阳县城东三里。陈国灭亡后,陈国人便以国为姓,在中国各地艰难生存。

陈姓的得姓始祖,据考证,是陈胡公(前1069-1034)。陈胡公名妫(Guī)满,死后谥(shì)号为胡,是虞(yú,前2257~前2208,朝代名)舜(Shùn)的后裔。以陈满的生年(前1069年)开始计算,陈姓到2006年已经有3074年的历史。陈姓是中国五大姓氏之一。陈姓乃中华大姓,世界总人口约八千万。中国约6300万。

根据金文的解释,陈字左边的“阝”是旌旗的形状,右边的“东”字是战车车轮,上面载着戈 矛,下面则是土字的会意。

陈姓具体一共有三个起源:一是帝舜后裔;二为他姓改姓陈:春秋时(前770年-前476年)刘矫之后裔改姓陈(江苏);十六国时期(304年-439年),汉王刘聪的大臣中有个叫高之达的,因生辰年月妨忌父亲,改姓陈,史称陈元达。他的后人也都以陈为姓;隋(581年-618年)初白永贵之后裔(陕西西安)改姓陈;唐(618年-907年)末浙江海宁县人曹宪来娶妻陈氏改姓陈。元朝时(1271年-1368年)浙江海宁县高谅入赘海宁县东里陈明谊家,遂改姓陈。三为其它民族复姓改单姓:南(420年-589年)北(386年-581年)朝时北魏(386年-534年)鲜卑族侯莫陈氏之后裔(河南洛阳)。

妫满,生于殷纣王七年十月十五日,死于周成王九年正月十五日,享年五十六岁,是上古圣君虞舜的34世孙,虞舜是黄帝的第8代嫡裔,尧帝的女婿。据《史记·陈杞世家》记载,舜在当天子之前,帝尧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他,他们居于妫纳(妫水弯曲的地方),生下的孩子便以水名为姓氏,姓妫氏。舜死。传位给禹,禹封舜的儿子商均于虞(在今河南虞城县北), 后来虞国“或失或续”。商朝(前1600~前1046)末年,商均的32代孙遏父(又称阏(è)父)投附周国,担任陶正(官名),因制陶技艺精湛,深得姬昌、姬发父子欢心。至周武王(前1046-前1043在位)伐纣(前1075-前1046在位)时,舜32代孙遏父(E Fu)是制陶专家,为陶正(古官名,主管陶器)。周武王依靠遏父的帮助才取得了伐殷(商朝,前1600-前1046)的胜利。由于遏父的功勋卓著,武王把大女儿太姬(Tai Ji)嫁给他,得子陈满(妫满)。妫满雄才大略,建陈国(当时的陈邑,范围包括今河南省开封以东,至安徽省亳县以北,建都于宛丘,即河南省淮阳县。),筑陈城,兴百业,造福民众,使陈国雄居十二大诸侯国之列。后来妫满死在陈国,就葬在这里。周武王以国赐姓,称他为陈胡公,这就是陈氏的由来。

自妫满封陈到陈闵公亡于楚,陈国(前1046-前478年)共传20世、26代君王,历时568年。胡公的10世孙妫完因为内乱而逃往齐,又改姓为田(以陈、田二字声相近,遂以为田氏),这是历史上的“妫完奔齐”的故事。其17世孙田轸恢复以国为姓(河南禹州),因此田姓与陈姓同源,是从陈姓中分出来的。除胡公满的子孙陈完这一支主系外,还有三支。一是陈哀公之子留,避居陈留。二是陈泯公之长子陈衍。避居阳武户牍乡。三是陈泯公次子全温之后陈孟琏,居于固始,其后因无子,便以颖川陈寔为嗣子,遂融入颖川陈氏。

纵观中国历史,朝代名与皇帝之姓重合者,仅南朝陈(557年-589年)一家。其后人陈霸先建立陈朝(557-589),而在江南显赫一时。陈姓从此遍布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陈胡公的裔孙枝繁叶茂,多达七千多万遍布海内外,尤其是福建和台湾省,素有“陈林半天下”的美誉。陈姓是台湾的第一大姓,约占台湾总人口的12%多一点。

陈氏迁入越南的历史比较久远。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陈煚,于1228年创建越南陈朝,传8世13王,历时175年。陈氏移居日本,始于明初,大都是明太祖朱元璋派去的水手,此后有的在琉球群岛落户。明清以后,闽粤等沿海地区的陈氏,有许多人出海谋生。例如,陈臣留率亲族百余人迁居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另有一些人迁至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和美、英、法、澳大利亚等国家。站长也姓陈。

胡姓的得姓始祖也是陈胡公满。其后裔也有人以其谥号为姓的。

1、出自妫姓,其始祖为妫满,也为虞舜之后裔。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周武王灭商以后,追封前代圣王的后人妫满于陈,妫满为陈侯,称胡公满,胡公满传至10世孙妫完,陈国内乱,厉公的儿子出奔到齐国,以国为氏,称陈氏。

2、出于陈国公族后裔。陈国在妫满死后,其子孙有以国为氏,就是陈氏。除胡公满的子孙陈完这一支主系外,还有三支。一是陈哀公之子留,避居陈留。二是陈泯公之长子陈衍。避居阳武户牍乡。三是陈泯公次子全温之后陈孟琏,居于固始,其后因无子,便以颖川陈寔为嗣子,遂融入颖川陈氏。

3、出自白永贵之后。隋初有白永贵改姓陈,其后裔也多改陈姓,是为万年之陈氏。

4、刘矫的后裔也有改陈姓的。

5、南北朝时,鲜卑族一支三字姓侯莫陈氏随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实行汉化政策,改复姓为汉字单姓,称陈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写作素材艾滋病的起源和发展

全文共 527 字

+ 加入清单

艾滋病,1981年在美国首次发现和确认。艾滋病起源于非洲,后由移民带入美国。1981年6月5日,美国亚特兰大疾病控制中心在《发病率与死亡率周刊》上简要介绍了5例艾滋病病人的病史,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有关艾滋病的正式记载。1982年,这种疾病被命名为"艾滋病"。不久以后,艾滋病迅速蔓延到各大洲。

1985年,一位到中国旅游的外籍青年患病入住北京协和医院后很快死亡,后被证实死于艾滋病。这是我国第一次发现艾滋病。

目前全球有大约3340万艾滋病感染者,其中2008年新增感染者270万人,200万人死于与艾滋病相关的疾病。作文

2009年11月24日,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在上海公布《2009年艾滋病流行报告》和《2010年艾滋病防治前景展望》,根据最新数据显示,艾滋病流行至今,全球大约已有6000万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2500万人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工作总结

《2009年全球艾滋病流行报告》显示:性传播已经成为中国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其中同性性行为所引起的艾滋病传播已经占到传播总数的32.5%。我国内地累计报告艾滋病死亡近五万。我国存活艾滋病感染者、病人达74万。在中国,以前艾滋病传播通过注射吸毒,现在性接触成为主要传播途径,通过性行为的传染占了70%以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闲聊春联起源

全文共 956 字

+ 加入清单

新春佳节,家家户户张贴大红春联,给节日增添了欢乐祥和的气氛。那么你知道春联的由来呢?现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下吧。

春联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春节贴春联的汉族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

据说五代时的后蜀国国君孟昶是个喜欢与众不同的国君,在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他突发奇想,让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桃符挂在他的住室的门框上。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第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第二句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由此开始,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改变,这不但表现在开始用骈体联语来替代“神荼”、“郁垒”,而且还扩展了桃符的内涵,不只是避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这就成了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春节对联 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已经相当普遍了。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户户挂桃符的盛况。同时,随着门神的出现和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来书写桃符,昔日的桃符所肩负的驱邪避灾的使命逐渐转移给门神,而桃符的内容则演化成用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降临和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

“春联”一词的出现,则是在明代初年。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喜欢排场热闹,也喜欢大户人家每到除夕贴的桃符,就想推广一下。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颁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在门框上,来迎接新春。

春联的来历是什么?

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视,挨家挨户察看春联。每当见到写得好的春联,他就非常高兴,赞不绝口。在巡视时见到一家没有贴春联,朱元璋很是生气,就询问什么原因,侍从回答说:这是一家从事杀猪和劁猪营生的师傅,过年特别忙,还没有来得及请人书写。朱元璋就命人拿来笔墨纸砚,为这家书写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写完后就继续巡视。

过了一段时间,朱元璋巡视完毕返回宫廷时,又路过这里,见到这个屠户家还没有贴上他写的春联,就问是怎么回事?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这副春联是皇上亲自书写的,我们高悬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就命令侍从赏给这家三十两银子。由此可见,“春联”的得名和推广,是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的办法,颁布御旨才得以在家家户户推广开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经济发展现状

全文共 1381 字

+ 加入清单

2010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8.63亿元,比XX年增长76,五年平均增长12,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168元,比XX年增长69;地方财政收入大幅提高,2010年达到0.99亿元,比XX年增长73,五年平均增长11.6。在经济总量增长的同时,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调整成效凸显,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设施农业四大主导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工业经济加速发展,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国有、集体企业改制任务基本完成,传统工业技术改造步伐加快,顺利实施了棉纺精梳、水泥厂3号窑、发展塑业、蓝欣油脂等企业技改工程,企业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并着力引进了一批新的工业企业,培育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壮大了县域工业整体实力。2010年全县完成工业增加值0.98亿元,比XX年增长68,五年平均增长11。以旅游业为主导的服务业蓬勃兴起。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招商引资取得成效。“十五”期间签订招商引资合同35个,到位资金3.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县城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2010年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亿元,比XX年增长4.5倍,五年平均增长4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50元,五年平均增长12。

县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县,种植业以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为主,粮食作物主要以小麦、水稻、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棉花为主,由于实施“科技兴泽”战略,县的粮食、棉花产量逐年提高。素有“塞外江南,鱼米之乡”的美称,被列为自治区商品棉、商品粮和大红枣基地。现已跨入全国棉花生产百强县和全疆吨粮县的行列,多年来粮食生产和棉花生产一直位居全地区前列,是喀什地区主要的粮食和棉花基地县。

4、农业机械化现状:全县有十个农机管理推广服务站,管理的范围为十个乡、两个镇、四个场。农机管理服务站承担着农机技术培训、农机具检修、农机技术推广、农机作业质量的监督、检查和管理,农机技术指导和服务、农机作业市场的管理等职能。十个农机管理推广服务站有在编职工36名。各乡站属全额预算管理事业单位。全县拖拉机保有量5169台,其中大型拖拉机799台,小型拖拉机4370台今年新增拖拉机602台,农机总动力77243千瓦。各类大中型农具保有量2050台(架),小型配套农具保有量10300台,各类犁2050架,小麦播种机487台,铺膜播种机548台,喷雾机162台,铡草机436台,割晒机428台,脱粒机672台,联合青贮饲料收获机12台。小麦联合收获机14台,联合整地机26台,农机固定资产3836万元。全年完成机械耕地53万亩,机械播种35.8万亩,其中:棉花播种面积17万亩,小麦播种面积11万亩,玉米播种面积7.8万亩。联合整地面积16万亩,机械中耕、施肥、植保面积分别为16万亩。机械铺膜20.5万亩。机械收割7.8万亩,机械完成青贮玉米饲料9万亩28万吨。林果业机械打药4万亩。综合机械化程度78.6。完成农机经营总收入3545.4万元,其中农机户收入3511.5万元。“十一五”期间,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方向是以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设施农业四大产业为主。农业机械是农业科技的载体,目前我县农业机械水平远不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需要。由于缺乏购置机械资金,一些在我县试验成功的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机具难以大面积推广使用,制约了农业机械化发展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中国剪纸的发展历史

全文共 1323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的民间剪纸手工艺术有它自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国剪纸的发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汉时代(公元前3世纪),当时人们运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却早在未出现纸时就已流行,即以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绢帛,甚至在树叶上剪刻纹样。《史记》中的剪桐封弟记述了西周初期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圭”赐其弟,封姬虞到唐为侯。战国时期就有用皮革镂花,(湖北江凌望山一号楚墓出土文物之一),银箔镂空刻花(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出土文物之一),都与剪纸同出一撤,他们的出现都为民间剪纸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我国最早的剪纸作品发现,是在1967年我国考古学家在新疆吐鲁番盆地的高昌遗址附近的阿斯塔那古北朝墓群中,发现的两张团花剪纸,他们采用的是麻料纸,都是折叠型祭祀剪纸,他们的发现为我国的剪纸形成提供了实物佐证。

关于剪纸手工艺术的历史,即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应该从纸的出现开始。汉代纸的发明促使了剪纸的出现、发展与普及。纸张是一种很容易霉烂的材料,人们不会像珍宝一样保存起来,搞坏了自己还可以再剪。而在我国西北地区天干少雨,气候干燥,纸张也不易霉烂,这也可能是新疆吐鲁番地区发现北朝剪纸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唐代剪纸已处于大发展时期,杜甫诗中有“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句子,以剪纸招魂的风俗当时就已流传民间。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唐代剪纸均可看出当时剪纸手工艺术水平已极高,画面构图完整,表达一种天上人间的理想境界。唐代流行颉,其镂花木版纹样具有剪纸特色,如现藏日本正仓院的“对羊”,其羊的纹样就是典型的剪纸手工艺术表现手法。唐代民间还出现了利用剪纸形式制作的漏版印花板,人们用厚纸雕刻成花版,将染料漏印到布匹上,形成非常美丽的图案。

宋代造纸业成熟,纸品名目繁多,为剪纸的普及提供了条件。如成为民间礼品的“礼花”,贴于窗上的“窗花”,或用于灯彩、茶盏的装饰。宋代民间剪纸的运用范围逐渐扩大,江西吉州窑将剪纸作为陶瓷的花样,通过上釉、烧制使陶瓷更加精美;民间还采用剪纸的形式,用驴、牛、马、羊等动物的皮、雕刻成皮影戏的人物造型;蓝印花布工艺制作的镂花制版是用油纸板雕镂成纹,刮浆印花的花版纹样就是采用剪纸的技法,有阴、阳刻之分,长线要割断,以点分虚实。剪纸剪纸

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的运用范围更为广泛,举凡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成再加工的。而更多的是我国民间常常将剪纸作为装饰家居的饰物,美化居家环境,如门栈、窗花、柜花、喜花,棚顶花等都是用来装饰门窗、房间的剪纸。除南宋以后出现的纸扎花样工匠外,中国民间剪纸手工艺的最基本的队伍,还是那些农村妇女。女红是我国传统女性完美的一个重要标志,作为女红的必修技巧——剪纸,也就成了女孩子从小就要学习的手工手艺。她们从前辈或姐妹那里要来学习剪纸的花样,通过临剪、重剪、画剪、描绘自己熟悉而热爱的自然景物,鱼虫鸟兽、花草树木、亭桥风景,以至最后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信手剪出新的花样来。 以上就是出国留学网作文栏目为您带来的《中国剪纸的发展历史》,如果想要更多关于单元作文的讯息,请持续关注我们的作文栏目,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春联起源

全文共 354 字

+ 加入清单

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

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所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降鬼大神“神荼”、“郁垒”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着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五代十国时,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不过宋代不同史料对此说法不一,也有说是辛寅逊或孟昶的儿子孟喆所撰。[1-2] 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和“春联”。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综合实践活动的发展历史

全文共 371 字

+ 加入清单

综合实践活动是综合性课程的超越和发展。和一般事物发展顺序一样,综合实践活动或者说综合性课程发展到现在经历了萌芽、兴起、发展三个阶段。

追溯综合实践活动的历史,可以从古代学校教育课程中寻到它的足迹。我国隋唐时期的《千字文》、宋代的《三字经》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思想。在西方,以综合性课程为主的教学状况一直延续到文艺复兴时期。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半叶,是综合实践活动或者说综合性课程真正兴起的时期,逐步形成了自身独立的思想体系和实践类型。在这一时期先后出现知识本位、儿童本位和社会本位三种不同的课程范式。主要影响人物有德国的赫尔巴特、齐勒,美国的杜威等等。

20世纪60年代以后,综合实践活动或者说综合性课程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先后出现了多种综合性课程的思想,如一体化课程、人本主义课程等等。主要影响人物有杰雷特福谢依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春联起源于什么呢

全文共 1269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贴春联汉族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和小编一起来看看下文关于 春联起源于什么内容,欢迎借鉴!

据说五代时后蜀国国君孟昶是个喜欢标新立异国君,在公元964年岁尾除夕,他突发奇想,让他手下一个叫辛寅逊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桃符挂在他住室门框上。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第一句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遗泽。第二句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由此开始,桃符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这不仅表现在开始用骈体联语来替代“神荼”、“郁垒”,而且还扩展了桃符内涵,不只是避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内容。这就成了我国最早一副春联。

春节对联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已经相当普遍了。王安石《元日》诗中写“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户户挂桃符盛况。同时,随着门神出现和用象征喜气吉祥红纸来书写桃符,以往桃符所肩负驱邪避灾使命逐渐转移给门神,而桃符内容则演化成用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降临和五谷丰登美好心愿。

“春联”一词出现,则是在明代初年。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喜欢排场热闹,也喜欢大户人家每到除夕贴桃符,就想推广一下。在一年除夕前他颁布御旨,要求金陵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成春联贴在门框上,来迎接新春。

春联大年初一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视,挨家挨户察看春联。每当见到写得好春联,他就非常高兴,赞不绝口。在巡视时见到一家没有贴春联,朱元璋很是生气,就询问什么原因,侍从回答说:这是一家从事杀猪和劁猪营生师傅,过年特别忙,还没有来得及请人书写。朱元璋就命人拿来笔墨纸砚,为这家书写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写完后就继续巡视。

过了一段时间,朱元璋巡视完毕返回宫廷时,又路过这里,见到这个屠户家还没有贴上他写春联,就问是怎么回事?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这副春联是皇上亲自书写,我们高悬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就命令侍从赏给这家三十两银子。由此可见,“春联”得名和推广,是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办法,颁布御旨才得以在家家户户推广开来。

1、春联起源还要从桃符说起

古代传说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桃树下有神荼、郁櫑二神,主管万鬼。如遇作祟鬼,他们就把它捆起来喂老虎。后来,民间在春节时候,为驱避鬼怪,便在桃木板上画上这两个神像,这就是桃符。到了五代时候,蜀主孟昶亲自在桃符上题了“新年纳余庆,佳节贺长春”一联,一般人都把它看做是最早春联。到了宋代,春节贴对联已经成为一种风俗了。王安石诗中就写过:“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提倡有关

据清人陈尚古《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幅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颜色是红,红色有吉祥,避邪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守制(服孝未满)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因满族尚白,清宫廷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艾滋病的历史起源

全文共 523 字

+ 加入清单

艾滋病已造成超过两千五百万人死亡。即使最近世界许多地区的治疗管道已经改善,2005年仍有310万左右(280万到360万之间)人死于艾滋病,其中约有57万人是儿童。

艾滋病日的概念来源于1988年,全球卫生部大臣关于艾滋病预防计划的高峰会议上(World Summitof Ministersof Healthon Programmesfor AID SPrevention)提出的。从此,这个概念被全球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慈善机构采纳。从此,这个概念被全球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慈善机构采纳。

自1981年世界第一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发现至今,短短20多年间,艾滋病在全球肆虐流行,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及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号召全世界人民行动起来,团结一致共同对抗艾滋病,1988年1月,世界卫生组织在伦敦召开了一个有100多个国家参加的“全球预防艾滋病”部长级高级会议,会上宣布每年的12月1日为“世界艾滋病日”(World Aids Day);1996年1月,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在日内瓦成立;1997年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将“世界艾滋病日”更名为“世界艾滋病防治宣传运动”,使艾滋病防治宣传贯穿全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发展历史

全文共 308 字

+ 加入清单

1859年,美国黑人和白人联合发动了一次反奴隶制的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但有力地推动了奴隶解放运动的发展,促进南北战争的爆发。1859年12月2日,因失败被俘的反对黑人奴隶制的白人代表约翰布朗被判处绞刑。

1949年12月2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禁止贩卖人口及取缔意图营利使人卖淫的公约》(决议317(IV))。1986年,为纪念这个公约的签订,也为了纪念约翰布朗,联合国大会将每年的12月2日定为“废除奴隶制国际日”,亦称“废除一切形式奴役世界日”。联合国秘书长在“世界消除奴隶日”当天致词,呼吁消除一切形式的奴隶现象。

2002年12月18日,联大57/195号决议宣布2004年为“纪念反对和废除奴隶制斗争国际年”。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