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作文优秀篇(最新20篇)

红色基因是信仰的种子、精神的谱系、制胜的密码,是我军政治优势所在。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弘扬老区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心得体会,希望对你有帮助。

浏览

2033

作文

1000

中国传统文化初二作文题目

全文共 652 字

+ 加入清单

在南方,有香甜可口的汤圆;在北方有香脆多馅的饺子,不管是南方汤圆还是北方饺子,我都钟爱。

妈妈告诉我饺子和汤圆有区别,但是我看不出有多大的区别,因为我的馋嘴都很喜欢吃,我的眼里只有吃,哪还能看出他们的区别。

汤圆我喜欢在元宵的时候吃,代表团团圆圆,毕竟一家子在一起才是幸福美满嘛。每逢元宵时节,妈妈总会煮好一大锅汤圆,我在一旁看着那白白胖胖的汤圆,忍不住想要往前去掐一口或者直接吞掉。汤圆们在锅里面沸腾,仿佛在里面狂欢似的,真令人喜欢。

“开动啦,小馋嘴。”妈妈亲切地说。我已经等候多时啦,终于来了,我都要等不及了。我立刻拿起筷子往下面夹起来,可是顽皮的汤圆们不让我夹,油腻油腻的,一夹起来,就会滑下去。所以妈妈让我用勺子来吃,这样以来,他们就掏不出你的手掌心了。

我们一家人,都团聚在一起,都一起团团圆圆地吃着圆圆的汤圆。我喜爱白白胖胖的汤圆,因为,他让我和家人在一起,幸福地在一起。

到了冬天,唯有饺子令人喜爱,可口又多馅。有玉米馅儿的,有肉馅的,也有玉米火腿馅的,真是趣味多多。冬至的时候,虽然我们在南方,但是我也喜爱吃饺子,饺子给了我们温暖,让我们家庭温暖如初。

当然了,饺子什么时候都能吃,因为随便去街上逛一逛,都能看见沙县等小吃餐厅,都把饺子列为特色小吃。我每次去都会来几份。每逢晚上我肚子饿了,就会去买几份饺子充充饥,顺便也让家人们饱满。我喜爱多馅的饺子,因为饺子解决了我们的温饱,让家庭美满。

南汤圆,北饺子,我都爱,我都要;每吃几口口水流,家庭吃了幸福留,肚子饿了就找它。

中国传统文化,我真的超爱呢。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中华传统文化

全文共 535 字

+ 加入清单

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在民间流逝,而今天我要说的,就是这其中的一种——捏泥人。现在估计有些人都不知道捏泥人是什么,捏泥人其实就是捏橡皮泥啊!能把泥人捏得惟妙惟肖生动逼真栩栩如生的,也只有民间艺术家了吧。

那一次,我见到了一位捏泥人的民间艺术家,他是一位老爷爷,捏泥人的东西也很简单:一大盒橡皮泥,一些刻刀类的工具。由于现在捏泥人的人已经很少了,所以捏泥人的老爷爷面前围拢了一群人。我凑上前去看,只见老爷爷面前的桌子上放着许多捏好的泥人,有手持金箍棒降妖除魔的孙悟空,有维护世界和平的奥特曼,还有呆头呆脑的猪八戒……真是惟妙惟肖,现在,老爷爷正在捏一条小金鱼,只见他取出一块红色的泥,东按按,西按按,不一会金鱼的身体就被捏出来了,老爷爷又取出两小块黑色的泥,用手指一压,两颗黑眼睛就镶上去了。最后,老爷爷给它按上了一条扇子状的尾巴,顿时,一条活灵活现的金鱼就跃然指间。老爷爷刚捏完,又有人邀请老爷爷捏一个猪八戒。老爷爷先捏了一个猪八戒的身子,又做了猪八戒的袈,九齿钉耙……我发现老爷爷的那双手虽然布满老茧,却灵活自如,短短两三分钟的时间,一个鲜活的猪八戒就引起了周围一片叫好声。这就是一位捏泥人的民间艺术家。我希望像捏泥人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被我们保护住,不被时间冲淡。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年级

全文共 626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传统节日有很多;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清明节。七夕节……

我感兴趣的传统节日中最喜欢的是春节,因为它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夏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又称为“过年”和“新年”。每年过年,街上挂满了红红的灯笼,彩旗飘飘。商场是人山人海,家家户户贴对联,可热闹了。每个小朋友都可以拿利是,小朋友还可以穿上漂亮的新衣服,大人个个喜气洋洋。爸爸给我买了许多礼花和鞭炮,到了晚上,我就拿出礼花下楼和小朋友一起放,我们玩得非常高兴,到了晚会开始,我才恋恋不舍地回家,与家人一起开开心心的吃水果看晚会,精彩的表演把我们逗得哈哈大笑,心想:要是天天都过年该多好啊!

我还喜欢过“重阳节”,农历9月9日,有一首重阳节的古诗是李白创作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写得非常好。又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传统佳节——重阳节。重阳节,又有称为“老人节”,重阳这一天,人们赏菊花,佩带茱萸,携酒登山,畅游欢愉。这一天,我和爸爸妈妈准备了一份礼物去看望爷爷奶奶,我心中非常开心,因为我明白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的传统美德。

“元宵节”也让我难忘。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这一天我们也放了许多烟花,还吃了汤圆。一家团团圆圆,那时的我心中充满无比的幸福和欢乐。中国的传统节日真是丰富多彩,它是中国的节日。

这些传统节日同样给我们带来了欢乐和幸福,所以我们要记住这些美好的节日,并永远继承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读后感600字

全文共 623 字

+ 加入清单

读了《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这本书,让我懂得了很多知识。比如:抗金英雄岳飞,爱国诗人文天祥,尊敬老师的颜回和好读书的匡衡……

岳飞的大名我早就听说了,他武艺高强,爱国如爱家,英勇杀敌等。每当我在电视上看见他时,他杀敌的眼神,杀敌的气势都令我震惊。他的战功显赫,一下子就收复了蔡州、陈州、郑州、郾城、朱仙镇等很多失地,这让我很佩服他。他是为了国家为了人民才这么英勇杀敌,无所畏惧的。

除岳飞外,我最喜欢的就是爱国诗人文天祥。文天祥卖了自己的家产,来让百姓加入他的抗敌队伍。就这一点,换做是我,我肯定很难做到,反正国家亡不亡灭不灭的我一个人也解决不了。但我读到文天祥说的话和写的诗时,我才知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文天祥是多么深沉地爱着自己的国家啊!以前,我不懂,只把“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诗用来耍酷,但现在我知道,这句话不是随随便便说的,所以,我很敬佩文天祥。

读到颜回吃炭灰时,我心里想:干嘛要吃炭灰,倒掉一点饭也没关系,反正老师也不知道。之后,颜回的解释让我知道他珍惜粮食,尊敬老师。我要向颜回学习。

“凿壁借光”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了书的重要。读到匡衡借书读的时候,我心里想:干嘛要借书读,不读书不是更轻松吗?但是,我又读到匡衡凿壁借光来读书时,我才知道匡衡是多么爱书,多么渴求知识。最后,匡衡成为了汉元帝的宰相。我也要向匡衡一样爱读书,增长自己的才干。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真是我的良师益友。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高三传统文化作文素材

全文共 1234 字

+ 加入清单

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价值理想和真实生活样态,无不活生生地体现在他们的传统节日里。对中国人来说,尤以春节最具代表性。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节日会像春节那样承载着所有中国人的生命内涵。对于没有西方民族那样的圣诞节的中华民族来说,每年农历的初一甚至绵延整个正月的春节,就是我们的“圣诞节”。春节,是所有中国人的共同“生日”——这从传统中每个人的年龄的增长不以自己的生日而以春节为标志清晰可见。

春节的真实意义在于它以非常世俗的形式,如之前的过分操劳和精心筹备等,昭示我们一种非世俗的生活样态,如沉浸在没有实际功利的纯粹民俗仪式的,纯粹是资源消费的张灯结彩、贴春联、放鞭炮、吃喝玩乐之类。“欢度春节”就是具有人性光芒的样态。这种生活样态是审美的、情感性的、狂欢性的、超功利的,它是让平淡生活有味道的盐和漫漫长夜中的光。这是生活的一种升华和超越:一种神圣对世俗的超越。春节,是被日常世俗日子所压抑、贬斥、淹没的人性的复活。

自古以来人们无不艳羡:要是日子天天像过年那样该有多好啊!——那是一种怎样的包含着无限幸福、成长和收获的憧憬与渴望啊!

遗憾的是,如今的春节,正在无情地失落。

一方面,强势的西方文化和大众媒体的商业炒作让情人节、复活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等等西方民族的节日在我们的年轻一代身上扩展。另一方面,彻底世俗化、功利化、理性化、意识形态化的当下中国社会,将春节的神秘性、神圣性淡化甚至绞杀。人们无不慨叹:现在过年没有意思了!丧失了神圣性的节日,无不充斥着世俗的庸俗和粗鄙,它彻底混同于忙忙碌碌的世俗生活,甚至疲于应酬而甚于平日。人们无不感到忧伤:过年太累了!本来具有超越世俗生活的贫乏的节日狂欢性质的春节,几乎同质为13亿人的“新年团拜”。这无疑是我们的悲哀。春节,这一标志着中华民族特有样态的事件一旦堕落为纯世俗,它就表征了我们这个民族和个体人生的虚无状态。这种虚无状态,就是整个民族精神的衰落和缺失。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经历过严冬的人,更懂得春天的温暖。这一点,我们从旨在复兴传统文化的所谓“国学热”,从有些城市如北京由前些年的禁放鞭炮到今年的“禁”改“限”可窥一斑。传统仪式并不等同于民族精神,但,没有传统仪式,民族精神就会魂不附体。

我曾用“人、从、众”三个字的双向排列来表达我们民族在全球化、现代化过程中丧失自我与回归自我的必然趋势:人——从——众,全球化过程中丧失自我的社会化之路;众——从——人,深入地全球化之后回归自我的个体化之路。这两条路是互补的,同时进行的。今天,我们正走在“人——从——众”这条社会化之路上,我们必须将这条路走到底;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会“回归自我”,重新检视有着不可取代的精神价值的优秀传统。而春节,可以说是我们民族传统的一个标志性符码。

拯救春节,就是拯救我们的生活,就是拯救我们民族的灵魂和生命!

我们究竟穿的是什么?一个没有自己文化传统的民族对世界有什么意义?一个对自己的文化传统充满蔑视甚至仇恨的民族在别人的眼中是怎样的一个民族?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中华传统文化2024中考热点

全文共 557 字

+ 加入清单

诗,是唐朝的一枝柳,摇荡在古风河畔;诗,是宋时的一尾鱼,游弋于清澈柔波中;诗,是元时的一首曲,传颂在天山草原;诗,是明时的一股风,悠扬在深深胡同;诗,是清时的浣纱女,在河边唱着绝代的歌……

华夏五千年,二十四史间,人才辈出惊世绝,诸子百家齐争鸣。不必说夏代的古老传说,商代的甲骨铭文,光是古代的著作文化就足以让我们骄傲良多,铭表,辞赋,杂说,诗歌……在这万古奇妍中,唯有诗歌是万古不倒的青松,是万千瑰丽的亮点,长存于世,永不消逝。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诗中的春景,诗中的花红,都在朱熹的笔下展现的淋漓尽致。诗中的情,诗中的景,诗一样的春色。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家喻户晓的诗句,诗中的碧叶,诗中的夏花,都在杨万里的笔下妙趣横生。诗中的花,诗中的夏,诗一样的夏日。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小学四年级的古诗,朗朗上口。诗中的红枫,诗中的秋景,在杜牧笔下深邃悠远,诗中的叶,诗中的秋,诗一样的秋节。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诗脍炙人口。诗中的梨花,诗中的冬雪,都在岑参的笔下满天飞舞,诗中的雪,诗中的冬,诗一样的塞外冬天。

诗,是历史尘埃中绽放的绝世仙葩。

诗,是华夏流传世界不朽的传说。

诗,是中国文化璀璨炫丽的亮点,在历史,在传说中,有值得我们为之骄傲和自豪的明珠。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中华传统文化

全文共 269 字

+ 加入清单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积淀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我们有精美的民间工艺,如剪纸、陶瓷;有古老的民族艺术、如戏剧、国画;有宏伟的古代建筑,如故宫、长城;有美丽的神话,如女娲补天……

下面我要为大家介绍一下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重阳节,又名重九节、登高节、菊花节、茱萸节。我国古代把九定为阳数,农历九月九日,月日并阳,两阳相重,两九相叠,故名“重阳”,又名“重九”。

每到这一天,人们出游登高,赏菊花、饮菊花酒,佩茱萸,吃重阳糕。时至今日,一些地区仍保存着这种风俗。政府还把重阳节定为“敬老节”,向老年人表达敬意之情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传统文化作文

全文共 805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一个以五千年文明为积淀,以百余年磨难为基点,以五十余年发展为基石,多少荣辱悲欢,多少兴衰成败,成就了我国这只浴火重生的凤凰!

在当今开放的世界里,我们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要大力弘扬华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这样,世界才会健康地朝多元化方向发展,才能更加地充满生机和活力。

小时候,每当大年三十晚,村里便鼓声四起,霎时间村当街便挤满了人,有敲锣打鼓的,有扭秧歌的,有踩高跷的,有玩龙的,村里好不热闹。小孩子穿着棉袄在街上你追我赶的,不时地放着炮,老人们聚成一堆儿聊天,年轻小伙儿,俊俏姑娘则在给人们表演节目。

而清明节,人们总会把嫩绿的柳枝插在门上;端午时,奶奶总会给我们系五线绳,煮鸡蛋、煮大蒜,包粽子??到了中秋节呢,我们一家老小坐在院子里,举头望明月,低头吃月饼,真是人间一大乐事。

可现在呢,“洋节”来袭,西方的情人节代替了我们的七夕节。洋节风靡而传统节日却逐渐被人们淡忘,身为一名我国人,你难道不应为此做些什么吗?

现在,每当过年时人们总是出去大吃一顿,守在电视机旁看春晚,有许多人在叹气,说:“怎么一点年儿都没有?”孰不知扭秧歌,敲大鼓等这些文化习俗正在挥手向我们告别。

清明节人们哪还会在自家门前插一枝嫩柳呢?仅仅去坟里扫扫墓,仅此而已。端午节,还有谁会安分地在家包粽子?中秋夜圆之夜,又有谁会和家人们惬意地坐在院子里手拿月饼,抬头赏月呢?

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慢慢被人们所淡忘。传统佳节在现在社会里日益冷清,怎能不令人担忧?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呢?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老祖先留给我们的无形财富,传统佳节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这些是我们民族的优秀劳动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作为一名中学生,我能倡议大家为弘扬传统文化而贡献一份微薄之力。优秀的传统文化不属于这个民族,它更属于这个世界。我们要尽全力把我们的传统佳节推广到世界上,让世界变得更加炫彩多姿。保卫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你还等什么?快行动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传统文化作文小学生

全文共 802 字

+ 加入清单

曾经好像有人问我喜不喜欢吃“芜荽?”我先是一惊,都不知道“芜荽”是什么东西,我仔细寻问了周围的老人,他们告诉我说:“芜荽是陕北的方言,现在我们叫香菜。”从那我才知道“芫荽”是“香菜”。

说到陕北,我不由得想到陕北的风情唢呐,还有一片片的黄土高原,略带上高原的音魄,更显得陕北风情别具风味。都会不禁的让这雄势的气魄所折服。为其独有的文化震撼。这里承载着中国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而这此正是我们应该传承的。“实验”证明,对于我们这些中学生来说,传承中华文化显得尤其重要。但是如何更好的继承它,没错,就是应该让我们与课堂结合,走进教科书,走进考试当中,这此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中华文化的传承要会面地渗透进教学,教育,考试之中,或许如此还可以让更多的学生爱益,让中学生教育改革,印出来一条路子。

但是现在,现实中是这样的吗?如今的大人小孩,都成为了“低头族。”所说的“低头族”就是那些手机不离手,每天都埋头打游戏,上网,聊天。听一些流行音乐,摇滚音乐,但是朋友们,你们在听这些音乐时,有没有想到我们中国人自己的音乐京剧。现在的京剧,除了一些老太太,老爷爷们听,还有几个年轻人爱听?你们有时还会限制自己家的老人,不要他们听这无聊得音乐。现在的京剧如果不是这些老人们继承着,京剧应该早已经失传了。而且现在我们这些人的素质,文化程度都降到了极点,如果我们再不用力去培养它,中华文化就会渐渐的从此消失,朋友们中华文化已经有五千年悠久历史了,不能在我们这里就断绝了。

如果你仔细的欣赏中华文化,里面所蕴含的哲理,道理,它会让你开心,让你觉得有趣。所以我们不应该只注视这些新潮代所所发明的东西,还要传承老祖宗,为我们留下来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就让我们这些活力四射的青少年一起来传承这些中华文化吧。并将它发扬光大,乃至传入国外,传遍整个世界。也让全世界知道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并不是当年日本所称的“东亚病夫”。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描写中华传统文化中学生

全文共 683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在正佳广场五楼看到了一个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展。瞧,会场里人山人海,许多著名艺人都在这里现场展示他们的手艺呢!咦,那里怎么那么多人!我跑过去一看,原来是一位伯伯在制作绢花呀!这位伯伯看到我,就说:“小朋友,过来。”我过去后,这位伯伯手把手教我贴花瓣和做花瓣。我真高兴呀!因为我第一次这么接近这些著名艺人呢!

瞧,那边的一位阿姨正在剪纸。这位阿姨手多巧啊!你看,不一会儿,十二生肖就剪好了,多可爱呀!旁边还有一位叔叔正在手绘风筝。叔叔画得多美啊!有小燕子,有小蝴蝶,有小鱼儿……它们千姿百态,形态各异,多美啊!更引人注目的是对面的葫芦雕。看那位阿姨在大小不同的葫芦上雕出了各种各样的戏剧图片,还有中国的传统故事,有《西游记》里的“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有《三国演义》里的“刘备托孤”、“空城计”……这位阿姨真厉害!

看,那边还有位制作空竹的伯伯,我跑了过去,到那儿一看,哇,大大小小的空竹应有尽有,让我大开眼界。有一个拳头那么大的,有半个拳头大的,也有小指头那么大的……有红木制的,也有竹制的,还有木制的。有单轴的,有双轴的……看得我眼花缭乱。最有趣的的要数最具有收藏价值的象棋空竹了。你看,这些小空竹的底盘上都画着象棋,把这些空竹插在一个特定的木板上,哈哈,你一定想不到,这就是一盘象棋了。我还知道,空竹上有一处美景,那就是空竹旋转的秘密武器——中轴,底盘上的中轴,像一座美丽的宝塔,它矗立在底盘的正中央。最后,我买了一个带有这位伯伯签名的空竹,而且,伯伯还示范给我看怎么玩。其实,这位伯伯就是有名的“空竹张”。

我觉得,中国的传统文化真是丰富多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作文

全文共 399 字

+ 加入清单

咱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渊远流长。今天,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剪纸吧!

剪纸的内容包含着浓浓的生活气息。鱼虫鸟兽、花草树木、亭桥风景这些人们熟悉而热爱的自然景物成了人们剪纸的花样。

每逢过年过节或是喜事临门,人们都要剪一些“福”字、“喜”字等老表示庆贺。

剪纸所刻画的形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先来看看这张“仙女下凡”吧!四位仙女神态各异,舞姿翩翩,她们的手臂上缠绕着轻盈而柔滑的丝带,正随风轻轻摆动。再看这张“松鼠摘葡萄”。只见它摇着蓬松的大尾巴,小眼睛紧盯着紫莹莹的大葡萄,生怕被其他小动物给抢走了。

剪纸中还有有趣的民间故事呢!这幅剪纸讲的就是“老鼠娶亲”的故事。瞧!小老鼠们抬着大花轿,新郎得意洋洋,大花猫在一旁羡慕得不得了。原来,故事是这样的:鼠爸爸想给女儿找个好女婿。鼠妈妈说太阳最棒,太阳说云最棒,云说风最棒,风说墙最棒,墙说老鼠最棒。最好,小老鼠娶到了新娘。

多么精美的剪纸啊!真令人爱不释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学生二年级传统文化作文大全

全文共 643 字

+ 加入清单

在民俗文化村里有很多民间传统的手艺,如:剪纸、泥人、扎花……但我最喜欢的就是糖画了!

糖画是用糖来作画,艺人们把糖稀倒在大理石板上,倒出一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动物。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我来到民俗文化村,准备亲眼看看制作糖画的过程。刚刚踏进民俗文化村的大门,就看见一群孩子围坐在一张桌旁,我也赶忙跑到那里去看看。只见一个身穿长袍的伯伯端坐在桌旁,手里拿着一个盛满糖稀的勺子,正在作画呢!

我兴奋不已,只见他双手熟练地倒着,好似胸有成竹,作画时没有参照,全凭自己独特的想象。他的手腕灵活自如,操纵着糖稀有秩序地落在石板上,我在一旁紧紧握着拳头,也深深地为艺人捏了一把汗,但艺人却丝毫不紧张,还谈笑自如。

糖稀渐渐倒完了,艺人的手也渐渐慢下来了,作画完毕时,我被震惊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张飞映入眼帘:他手握一把兵器,两眼怒视前方,咬紧牙关,蓄势待发,这个人物好像穿越到现实生活中,让我更加佩服他了。我思绪万千,突然听见孩子们的大叫声,这才回过神来。只见一个孩子高举着张飞的糖画,乐滋滋的,周围的孩子们也一拥而上,抢着细看这栩栩如生的人物。

糖画艺人不仅善于塑造人物,小动物们在他们的手中也是活灵活现呢!我忍不住也买了一个糖画———一只可爱的小公鸡。我发现糖画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晶莹剔透,像玉石一般极具穿透力。我忍不住把嘴巴轻轻凑上去,用舌尖小心翼翼地舔了一下,顿时感觉舌尖上的每一个细胞都跳动起来,那麦芽糖的味道久久在嘴里回荡。

糖画给了我快乐,每当想起它,我都会忍不住流下口水,我会一直记住那幸福的味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传统文化作文初三大全

全文共 770 字

+ 加入清单

甲骨文作为中国古代象形文字,是中国优秀传统的一部分。南越中学三年级用甲骨文写标语。陈教授借助计算机技术重新解释象形文字。毫无疑问,他将这种文化与时代潮流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时尚的传统文化,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生命。

保持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离不开科技的推动。科技可以创新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结合现代时尚元素,让传统文化焕发光彩。甲骨文已成为一个通过互联网表达包。陈教授设计了具有几何美学效果的甲骨文字体。二十国集团峰会通过全息投影技术展示了中国画。这些都是依靠科技的发展,使我们的传统文化能够跟上时代的潮流和时尚的步伐。

我们不仅要用科技创新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还要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一种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人们的宣传。弘扬传统文化对其传承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精神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科技手段出现,甲骨文知识在公众生活中以网络流行语进行宣传。南岳中学高三在广告牌上用标语宣传甲骨文文化,让学生了解甲骨文的构成,让公众了解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无数新的传播方式将帮助中国传统文化走进人们的视野,跟上时代潮流,进一步走向时尚。

虽然弘扬中华文化顺应时代潮流需要科学创新和传播,但更重要的是需要人们的传承和保护意识。没有这些意识,我们如何创新和传播?受“文理”学术运动的启发,陈郊具有承继象形文字的意识。有多少志愿者为了不让民俗文化消失而主动学习和继承。甲骨文也登上了世界内存排行榜。这些都是在继承意识和保护意识的前提下完成的。

只有继承、创新、传播传统文化,才能传承下去。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接受所有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创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要保持其精华,不让优秀传统文化变味,实事求是地继承、创新、传播。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了跟上时代步伐,成为时尚的象征,我们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通过科技手段进行创新和传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传承传统文化初三作文

全文共 701 字

+ 加入清单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是我国深厚文化底蕴的杰出代表,它大致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角色。

我和京剧结缘还有一段故事。

在一年级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参加了学校京剧社,每个星期参加两次排练。一开始,我觉得学京剧有一点枯燥,总是反反复复练同一句话。这时有的同学也劝我不要学京剧,有空陪他们一起玩,于是我的心里打起了退堂鼓。爸爸知道这个情况后,劝我不要放弃,坚持好好地学下去。听了爸爸的话,我没有放弃,坚持参加排练。

经过自己的努力和京剧社老师的帮助及鼓励;我进步很快,唱京剧也更有信心了。如今我已经是学校京剧团的主要小演员啦,还经常代表学校参加各种演出。几年下来,我学会了很多京剧唱段如:霸王别姬、贵妃醉酒、花田错等;熟练掌握了京剧“舞长水袖”的动作要领;学会了“天女散花”“红灯记”等经典剧目。

京剧给我带来了快乐、自信。希望京剧伴我一起成长,更希望京剧在那裘盛戎演的是不是包拯呢?可是,我仍然有不少疑问书没有给解答,比如说:为什么很多京剧大师都是男演员呢?京剧的服装,道具有什么讲究吗?于是,我打开电脑去互联网上寻找答案。

上了网,我在百度知道一栏里输入了“为什么很多京剧大师都是男演员呢?”网页给了很多答案,噢!我明白了!因为早年间是不允许女性唱戏的。所以戏中的女性角色也只能由男演员来演了。

我又输入了“京剧道具与服装”,网页又告诉我京剧服装很讲究,大致分为六大类,这六大类是:长袍类、短衣类、铠甲类、盔帽类和靴鞋类。长袍类有箭衣、长背心等。短衣类有旗袍裙子等。而京剧的道具有十分写意的象征意义。比如说演员一边挥马鞭,一边做出骑马的动作,便是在骑马了。

这次通过书、互联网得知了不少有关京剧的知识,算是一次走近京剧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中华传统文化

全文共 360 字

+ 加入清单

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下面,我这篇作文就像一把钥匙,帮我们打开这一座宝库的大门。

每年的正月初一是春节,俗称“过年”。它是我国最重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个辞旧迎新的日子,它意味着送走了冬天迎来了春天。过年也是最忙的时候,我们全家开始了大扫除,扫地,擦玻璃,洗床单被罩……到大年二十八的时候,我和爸爸妈妈把对联贴到门上和墙上。我们还采购了大批的年货,好玩的好吃的应有尽有。到了大年三十,全家围坐在一起,吃着精心准备的年夜饭。我最开心的就是爷爷和奶奶给的压岁钱了!吃完年夜饭我们全家坐在一起看春节晚会,只听主持人倒数了十个数,新的一年来到了。外面,鞭炮声如雷般响亮,美丽的烟花升上天空,就像一只只在天空盘旋的美丽飞鸟!

看,这就是我国最重要,最能给人们欢乐的节日,无论在城市里,还是在农村里,我们都要过这个欢乐的春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中华传统文化中考热点

全文共 638 字

+ 加入清单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不必说物质上的四大发明,也不必说思想上的百宗争鸣舞动的符号汉字,就让中华文化永烁光辉。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纽带。有了它,中华的文化才得已延续。从仓颉造字到商代的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箓书、隶书、楷书,汉字在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不断也演变,同时也记录着历史上的点点滴滴,让我们知道了华夏族的祖先是炎黄二帝;让我们知道了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让我们知道了繁荣一时的隋朝。就有了它,我们才了解了祖先的生活,探索中华文化的发展。了解古人的思想汲取先人的精华。

在汉字不断演变的同时,它传递的早已不是普通的信息,而是人类种种美妙的感情。于是,形象鲜活的汉字带着人类的情感跳出人们的脑海,像一个个乐符,组成了一篇篇美文。一卷卷古书,一本本著作。于是,《史记》、《诗经》这些美妙的乐章便纷纷出现。看这一首首流芳百世的古诗,一句句,一行行,读读来朗朗上口,读起来意味深长,读起来获益匪浅,读起来荡气回肠。

汉字是最优秀的艺术文字,唯有它能发展成为一门书法艺术,在各位书法家的笔下,神奇的汉字更是魅力四射:看这一个个字,抑扬顿挫,龙飞凤舞。容不得羁绊,容不得束缚。骤去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炎黄子孙对汉字的感情是无法形容的,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亲切,一种由衷的热爱。

在当今全球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更应该热爱自己的文字,传承自己的文化,让汉字这个中华文化的瑰宝永烁光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关于传统文化500字

全文共 414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纪念伍子胥;纪念曹娥;起于三代夏至节;恶月恶日驱避;吴月民族图腾祭等等。端午节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

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中华传统文化观后感心得

全文共 2192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中国的传统文化,你可有细细品味过?你可曾欣赏过那入木三分大气磅礴的书法,可曾品味过那耐人寻味的诗词歌赋,可曾游览过那古色古香的建筑,可曾听过那声情并茂的戏曲?那传统而古老的节日你真的了解吗?我们都知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事实的确如此,但他们都有着共同的根源,我认为这“根源”有两个部分,其一是“形象”上的,是汉字;其二是“抽象”上的,是信仰与追求。而文字正是用来表达思想与情感的工具,它体现出来的,是独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

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是以文字的形式流传下来的。上古便有仓颉造字的传说,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人们便开始使用统一的文字——小篆。统一文字的出现便利了人们的交流,使不同地域间的风俗文化有了交往,而中华文化也开始变得繁荣。到了汉武帝时期,司马迁编写的《史记》第一次将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的历史连接起来,而文化也在那一片片刻了字的竹木片上保存了下来。随着时代的发展,造纸术,印刷术的出现为文化传播创造了更好的条件,而汉字的字形也在悄然变化着。不算上秦朝前的甲骨文和金文,汉字大体经历了从篆书到隶书再到楷书的变化过程,流传至今,而我大华夏的文明也乘着汉字这艘船在历史的长河里乘风破浪,一直向前。

汉字强大的生命力也通过民俗文化表现出来。“猜灯谜”是中国特有的民间文化。一些传统节日像元宵节总少不了这一活动。所谓“灯谜”,就是写在灯上的字谜,因为想猜出谜底是有一定的困难的仿佛林中射虎,于是又有着“灯虎”的别称。这种活动出现的原因与汉字独特的构成是分不开的。像象形字、形声字、指事字、会意字都是汉字的构字法,根据这种特点,人们有了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索,通过拆字等方式让答案藏于字里行间,可谓是妙不可言。就算原来看不太懂,经由旁人稍稍点拨,细细一想便能豁然开朗,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对联也是汉字一大特色,和汉字中的多音字结合起来竟别有一般风味!昔日有人作了一副有趣的对联:“一杯清茶解解解元之渴;半支雅曲乐乐乐师之心”。你看这对联构思精妙,对仗工整,是不是很有趣?这得益于汉字独特的发音与不同读音的表意,若将英文比作条形码,那么中文就是二维码,它较之于英文显得更为复杂。

但我认为汉字最为独特的地方在于它的书写。少有的文字书写能成为一门艺术,而汉字却自成一派。它的应用广泛,碑帖、篆刻、牌匾、尺幅、扇面……样样精妙绝伦!一笔一划,起承转合,无不体现着先民的智慧和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中国古老的哲学思想在汉字的构造中时隐时现。从春联、倒“福”到招财进宝,甚至洞房里的“囍”字,灵堂前的“奠”字都反映出我国古代的民俗文化,汉字就像中国古代文明的密码,是活“化石”,所以我认为了解汉字的演变就像在了解中国的历史,古老的象形文字,被镌刻在一块块古朴的龟甲兽骨上,一个字可以说就是一幅画,而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些汉字可以看作是“抽象的简笔画”,研究汉字的演变不但有趣还能从中加深对它的理解。总之,书法将实用、艺术、哲学融为一体的形式就是书法独特的魅力所在。

不管你信不信,但我想告诉你的是,我们的汉字来头可不简单。它诞生在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是四大自源文字之一,到了今天也仍充满活力,历久弥新。汉字有很强的包容性。任何外国的诗歌,我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翻译成中文都不只一个版本,像什么“直译版”、“意译版”、“文言版”比比皆是,而且译为中文后,既符合原意,又有着一丝韵味。与之不同的是,中国的诗词歌赋很难准确译为英文或是其他语言,翻译后的往往过于直白,以至于失了原有意境。中国古诗词讲究押韵,常用意象来对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行渲染与烘托,有些还讲究对仗,对结构和字数都有着明确的要求,所以人读起来会有独特的美的享受,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营造出一种“海阔凭鱼跃”的境界,水天一色间,有落霞的余晖,也有孤雁遨游其间,显得如诗如画,这是何等的逍遥,又是何等的孤寂?

中华上下五千年,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人,也有着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从文字中,我们可以窥见古人的世界,也不由惊叹于古人的智慧。上古有神话,传说着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洞,嫦娥奔广寒,后羿射九日,常羊山上有刑天执干戚而舞,也有巨人追逐那仅存的太阳直到生命尽头……那时的人们有着这些奇异想象,是源于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和想与之抗争的意志。这是他们对世界的认识,而他们的精神也一直深深扎根在我们的血液中。尤记昔时的竹林里有个怪异的青年,名为嵇康,他在临刑前,一曲《广陵散》成为绝响。他以雅的姿态平静的面对死亡;也记得大唐的诗仙,仗剑天涯,明月相伴,与诗酒度过年华,唱着那“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们这种潇洒这种风骨正是我一直不懈追求的。不畏死亡,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不怕困境,因为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老庄讲着道法自然,孔子说着有教无类,古人教予我人生的境界,从“上善若水”到“厚德载物”,也告诉我们“大道至简”“大智若愚”的道理。这些思想对于我们现代人的为人处世都是有启发的。古人还说过,君子应自强不息,天道酬勤,行成于思。从中我们也就不难发现,古人所不懈追求的“大道”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了。

汉字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成长,也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它是民族的瑰宝,也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更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认为,它无愧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中华传统文化作文800字

全文共 946 字

+ 加入清单

中华传统文化中,有的如诗文之雅趣,有的如曲乐之悠扬,有的如对联之巧妙。而我最喜欢的,是写意的国画,那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心灵上的净化。

望·初遇

初遇国画是在一次美术展览会上,至于画的内容却也记不清了,只记得看到那幅画,我只觉很美,美得让人移不开目光。从那次开始,我总是央求父母让我学习画国画。也许,这就是意境之美吧。

寻·相知

父母给我找了一位国学老师。初学之时,大概就是老师画一笔,我就画一笔,画完心中总是不解:为什么每笔都和老师画得差不多,画完的整体却不如老师画的那么好呢?怀着心中的疑惑,我去问了老师,老师告诉我:“国画是离不开生活的,你需要在生活中多观察,看到万物之间的联系,你的困惑就可以解答了。”我趁着假期与父母走访许多奇山异水、名胜古迹,随着游览的脚步,我似乎也渐渐体会出来什么是物体的透视,怎样搭配才能最好地体现出画者要传达的意思。

高山配流水,近处是潺潺的流水,水边杨柳依依,垂在水面,泛起一圈圈涟漪。远处是雄伟的山峰,雾气袅袅,山尖在云雾之上,显得更加挺拔。一幅幅作品的完成,意境也越来越深。画笔或勾勒或渲染都是一次次美的享受。这,就是画之美,更是意境之美、文化之美。

悟·相识

随着我画技的提高,老师告诉我,一幅画如果给人留下的印象只是美,那绝对是失败之作。一幅画是该有神韵的,就如山水与花鸟是分不开的一样。如果在杨柳的枝头添一只小鸟,如果在空中画几群归雁,给人的感觉会大不相同。我开始用笔尝试,渐渐发现,我添的事物也不能随意,必须与所表达的情感一致。就如“春江水暖鸭先知”,如果想描绘春日之景,就需添几只鸭,而若是画秋日之景,画鸭子则是万万不可的。古人偏爱四君子“梅兰竹菊”,寄与高洁的志向;几匹奔腾的马,便可体现奋求上进的决心。这和诗文中的意象倒是相似,惜别画折柳,相思即明月。国画,不仅仅是美的享受,更是在景中寄托了画者的心情。再看一幅画,我仿佛能与她沟通。透过画,既看懂了画者,又是自己情感的升华。

每次画画,我心中都有着不同的心情。但每次画着画着,我的心情都渐渐归于平静。国画之于我,更像是一位无话不谈的朋友,同享快乐,共担痛苦。这或许就是文化的力量。我有责任去继承,却更享受接触文化的过程。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国画之美,依旧在不断延续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中华传统文化

全文共 428 字

+ 加入清单

粤剧是广东特有的传统文化,粤剧的角色分生角和花旦。

爷爷告诉我,文武生是一剧之首,他一场剧里要换两套衣服,因为文武生顾名思义就是既有文又有武的嘛。美艳台柱——武生,是粤剧里最威猛的角色了,他的装扮非常威猛,连脸上都要抹上红色、黑色或白色。爷爷说那是他最喜欢的角色,当然也变成我最喜欢的角色了。

爷爷告诉我,粤剧里最美丽的角色是花旦。花旦一般化妆的时间都在一个多小时,好长呀!

丑生,是粤剧里的戏班笑匠。丑生有男丑和女丑,女丑也叫彩旦。就凭着他们那幽默的表情和炯炯有神的眼睛就把观众的肚子都笑疼了。

爷爷告诉我,粤剧要做到十全十美很难,必须口、眼、身、手、步都做到位,而且演员每天早上都要吊嗓,好辛苦。

红船——是粤剧里过节日时坐的船,红船一般最多可容纳72人。粤剧还有很多戏棚故事,如祭白虎、烧香除妖等。要知道,粤剧还有很多幕后功臣,他们都很辛苦。

粤剧还有很多名人,比如:陈笑风、罗家宝、罗品超、红线女等。

粤剧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听了爷爷的介绍后,我对粤剧更感兴趣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礼赞中华文化之魂作文1000字

全文共 1415 字

+ 加入清单

“国学乃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

中国乃礼仪之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北宋大儒张横渠说出这番话来,尤见国学之重。国学为天地立心,汲取天地之精华,聚集万物之灵气;国学为生民立命,教人诲人,赋予生命以意义;国学为往圣继绝学,承圣人之思想,传万世之至道;国学为万世开太平,以文化治国,开大同。国学在整个中国的发展历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可谓真正意义上的“中华文化之魂”。

国学所含甚广,复杂玄幻、博大精深而又时时刻刻存在于我们身边的国学,正成为了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积淀下来凝结成的精华,成为我们中国人引以为傲的资本。学习国学,意义非凡。

中华文化自古传承。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孔孟儒家,老庄道家,墨子墨家,韩非法家……自成一路,各成学派。儒家的“仁”,游说主张仁政,遭“焚书坑儒”,却又被“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道家的“无为”、“顺其自然”传出“长生不老之术”,也有“炼丹士”……种种学派,成了国学;种种思想,融于国学。在这百家争鸣的时代,每一种思想,都立天地之心。

诗赋骈文唐诗宋词元曲,代代沉淀,如今还存在的,必是精华。有醉酒发问,“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有展望未来,不惧艰辛,“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志;有临江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的豪迈;也有面对小桥流水人家之景,发出“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叹息。国学,为往圣继绝学,凝结成国文化。

国学不仅包含博大精深的文化。作为国文化,他还体现在文化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文人相敬是中国自古而然的传统。例如,苏东坡与王安石这两个反变法与变法之政敌,其实彼此都欣赏对方才干。苏东坡被朝廷重新起用时,王安石晚年却罢相居南京,苏东坡便特地到南京看望王安石,两人交谈甚欢,更加相互欣赏,彼此感到相知更深、人格升华。曹丕又说,“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文人与文人间相互欣赏,又相互竞争,多元的中华文化在这种竞争中发展,熔铸成中华文化之魂。

如今的我们,从小时开始背诵《三字经》,捧着《论语》,背诵唐诗,诵读文章。我们深受国学的影响。学习国学,似乎世界都有了文气,感受到老祖宗用生命践行出来的精神财富的美丽。学习国学,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魂的魅力。国学教化国民,教我们修身养性,成为中国人立命之本。每每诵读国学经典,时常就会想到古代私塾中书生摇头晃脑大声背诵“四书”“五经”的景象,想到学生们在学校背诵语文,朗朗书声不绝于耳。

真正的国学还远不止于诗词篇赋,古文经典。现代的文明发展是如此迅速,而迅速发展的同时我们正渐渐忽视这古老的文化的另一部分。那蕴藏在那诗句中的,古人们践行生命的意义所传下来的精神,更是我们所传颂的中华文化的魂,更是国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颜回居陋巷不堪其忧,廉颇负荆请罪,杨时程门立雪……这些,更是国学,更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更是中华文化的魂!学习国学能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使我们骨子里的那份美德得以永存。正是这种自古至今所传承下来的中华传统,开万世之太平。

处于当今社会,学习国学的原因固然有很多。而最重要的,也正是国学意义的体现:面对腐朽的文化、激烈的竞争、巨大的压力,我们要先学好古人留下的先进文化,在此之后,更用国学的精神文明充实自我,让溶在华夏民族血液里的那份美德永存!礼赞国学,礼赞中华文化之魂,让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文化魂传承,发扬!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