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过小年:“二十三”糖瓜粘【通用18篇】

浏览

6780

作文

18

篇1:二十三糖瓜儿粘:过小年吃灶糖

全文共 734 字

+ 加入清单

农历腊月廿三日(或廿四日),民间称为过小年,是祭祀灶君的节日。

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记述春秋时孔丘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说为门、井、户、灶、中雷;或说是行、井、户、灶、中雷)。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等等。带有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

小年这天,也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 祭灶对联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祭灶时要摆上枣和糖瓜等果品,糖瓜是用大麦发酵糖化而成的食品,据说是让灶王吃了嘴甜,也有的说为了欺住他的嘴,叫他上天光说好话不说坏话。焚香祭拜后,将旧灶君像揭下焚化。换上新像,就算送灶王爷上天找王皇大帝汇报去了。

过小年的主要民俗活动是"辞灶".就是"祭灶王"。灶王也叫"灶君",民间称"灶王爷"。

相传灶王原来是一个叫张单的富家子弟,曾娶一贤慧女子郭丁香为妻,后又休妻续娶李海棠。李氏好吃懒做,不久就把张家财产挥霍一空,改嫁他人。张单家境败落,又遭火灾,双目失明.沦为乞丐。一天,他乞讨到一户人家,主人给了他热汤热饭,后发现施饭者就是他休弃的妻子郭丁香,羞愧难当,碰死灶前,被姜太公封为灶王。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二十三,糖瓜粘”的来历和传说

全文共 2602 字

+ 加入清单

“二十三、糖瓜粘”,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就是中国人常说的小年,这一天的俗习是“送灶爷”,据说这一天灶王爷要上天述职,所以家家户户会敬献糖瓜(也有用芝麻糖、花生糖等代替),为的是让灶王爷嘴甜一点,多在玉帝面前说好话,来年给家里一个更红火的光景。

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神,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1.【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中国传统文化民间祭灶、扫尘、吃灶糖的日子。

祭灶、送灶神、送灶王,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将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在唐代著作《辇下岁时记》中,间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的记载。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一起升天了。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时一家人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 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

送灶君时,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以此换取食物。

2.祭灶

送灶习俗在我国南北各地极为普遍,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他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说:“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鲁迅诗中提到‘黄羊’的典故,出于《后汉书·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后,暴至巨富。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阴子方看见灶神,杀黄羊祭祀,后来交了好运,从此,杀黄羊祭灶的风俗就流传下来了。

唐宋时祭灶的供品是相当丰富的。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对当时民间祭灶作了极其生动的描写: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对于灶王爷的来历,说起来源远流长。在中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经是民间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据古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为灶神。"《庄子.达生》记载:"灶有髻。"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记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这些记载,大概是祭灶神的来源吧。还有,或说灶神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说是神农氏的"火官";或说是"黄帝作灶"的"苏吉利";或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众说不一。

由于各地风俗不同,民间还有“跳灶王”和“打灶王”的活动。

3.吃灶糖

古话说“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

吃灶糖,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能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口味稍酸,中间绝没有蜂窝,每块重一两、二两、四两,价格也较贵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然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关东糖又称灶王糖、大块糖。一年之中,只有在小年前后才有出售。关东糖是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它是祭灶神用的。清人写的《燕京岁时记》中记载:清代祭灶,供品中就有“关东糖”、“糖饼”。关东糖在东北的农村、城市里,大街小巷、街市上,都有小贩叫卖:“大块糖,大块糖,又酥又香的大块糖。”乳白色的大块糖,放在方盘上,一般有三寸长,一寸宽,扁平,呈丝条状。新做的大块糖,放在嘴里一咬,又酥又香,有粘性,有一种特殊风味,是关东男女老少都十分喜爱的一种糖。它已从灶王爷的祭桌上走下来,广为百姓享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吃糖瓜

全文共 218 字

+ 加入清单

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为了粘住灶爷的嘴巴。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间信息的职责。在它上天之时,人们供它灶糖,希望它过甜食,在玉帝面前多进好言。也有人说,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爷的嘴,而是粘嘴馋好事、爱说闲话的灶君奶奶的嘴。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二十三糖瓜粘制作过程

全文共 769 字

+ 加入清单

采访动机:“二十三,糖瓜粘。”进入腊月后,糖瓜开始陆陆续续地进入各大市场。在广泛运用机械化生产的今天,无极县仍有一家以传统手艺制作糖瓜的作坊。

糖瓜祭灶,新年来到。腊月二十三,是农历小年,很多地方都有用糖瓜祭灶的传统。昨日下午,记者来到无极县城西东阳村,见到了村里唯一一家手工制作糖瓜的老手艺人——57岁的李根法,目睹了他精心制作糖瓜的过程

腊月是李根法和几个老伙计最忙碌的一个月,他们每天平均能做出100斤左右的糖瓜。“从蒸煮到发酵,再到熬制、搅拌,很耗时间,一天只能做出这么多。很多人嫌累,都不愿干这个活。”李根法介绍说,村里原来有好几家糖瓜作坊,后来在机械化的冲击下都不做了,目前手工做糖瓜的只有他们一家,这个作坊已经传承了好几代。李根法的作坊很小,两口大锅占据了整个屋,几个老伙计穿着短袖轮换着搅拌锅里的糖稀,香甜的味道充斥着整个小屋。

李根法介绍,早上5点开始,他和老伴将提前预备好的玉米面和麦芽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后进行发酵,放在锅里蒸馏,蒸好后放进另一口锅里发酵。大约14时将发酵好的糖稀盛到另一口锅里开始熬糖。“熬糖火候很重要,需要不停地搅拌,这样的动作每人每天需要重复上千次,将里面的水分全部蒸发完,糖稀的颜色从土黄变成微黄才适合制作糖瓜。最后将制作好的糖稀放在泥盆里冷却。”

18时,糖稀凝成团状,一位师傅在特制的架子上来回拉上二十几次,“这样就可以让糖分更均匀一点。”接下来两位师傅快速地将拉好的糖拿到外面,放在早已准备好的案板上用力拉伸,其他人用剪刀“啪啪啪……”一阵快剪,一个个透着亮光的糖瓜就落在了案板上。李根法说,气温低不仅能让糖瓜凝固得很结实且外形饱满,吃起来香酥甜脆。

临近21时,李根法家的院子里热闹非凡,做工的师傅、观看的村民和来购买糖瓜的小商贩们有说有笑。“吃糖瓜喽!真甜!”李根法的小外孙女拿起一粒糖瓜喊道。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民俗

全文共 837 字

+ 加入清单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还有10天就过年啦!传统年俗你知道多少?”昨日,一则《那些年俗,你还知道多少?》的帖子在网上热传,记者就此随机采访了10位市民,少数人能回想起来小时候过年的那股热乎劲,大部分如“80后”、90后”,对这样的年俗表示非常陌生,感觉就像猜谜语似的。民俗专家说,传统文化的丢失令人心疼,应当尽快通过各种方式来进行挽救。

昨天上午,记者分别在和平门外环城公园、西安汽车站等人流量密集的场所随机采访,当问及是否知道过年的传统习俗时,55岁的牛师傅一口气背完了微博、微信中热传的年俗内容,并说他的老家在周至,按照“老讲究”,不管出门在哪里,必须在腊月二十三以前赶回家“送灶神”,就是新媳妇回娘家住,也得赶在这一天回到公公婆婆家,接下来,全家人就开始张罗着扫房子、磨豆腐、杀猪宰羊、蒸馍馍了。现在人们都在外边工作、打工,自己支配的时间有限,慢慢也就讲究得少了。

小梁今年23岁,提起传统年俗,她沉思了一会说,“你不会是让我猜谜语吧?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每年过年该咋过就咋过,怎么收拾屋子,什么时候购置年货,都是根据自己的时间来确定,怎么还有这么多条条框框?这都是谁规定的呀?感觉可滑稽了。”31岁的毛先生抿着嘴有点纳闷地说,“腊八、除夕下来就是春节,不知道还有别的什么过年习俗,没听家里人说过么。春节前打扫家里卫生,买点吃的、喝的,除夕贴对联,每家每户都一样啊,都是很自然的事情。如果有这讲究,可以回头上网看看。”

对此,在西大街销售婚庆产品,且长期收集、整理、研究中国传统民俗的张桦宁先生说,他此前针对中国节令性的传统民俗知晓率做过一次调查,从小生活在农村的年轻人基本上都耳熟能详,都市里长大的大多数孩子则非常陌生,他认为这与人们的生活环境和接收文化的意识有很大关系,年轻人对外来文化比较关注,认为这是一种时尚,可把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习俗看作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这是让人很心疼的。不要小觑小小的习俗,一旦从人们的生活中永远“走丢”,对文化的继承而言是非常可怕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腊月二十三糖瓜粘的传说

全文共 1394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快到了,你们今天过小年了吗?吃饺子了吗?放假了吗?回家了吗?开心吗?期待吗?又要老一岁啦!糖瓜粘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糖瓜是汉族传统年节食品和祭祀用品(祭灶神)。是一种用黄米和麦芽熬制成的粘性很大的糖,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

传说一】

“二十三糖瓜粘”传说是怎么来的?据汉族民间传说,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因为犯了过错,被玉皇大帝贬谪到了人间,当上了“东厨司命”。它端坐在各家各户的厨灶中间,看着人们怎样生活,如何行事,把好事坏事都详细记录下来,到了腊月二十三日就回转天庭,向玉皇大帝禀报各家各户的善恶情况。到了腊月三十晚上再返回人间,根据玉帝的旨意惩恶扬善。所以人们在腊月二十三日都要祭灶,并把又粘又甜的糖瓜献给灶王,粘住灶王爷的嘴,让他“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儿童们则把这一天当作春节的序幕和“彩排”。天一擦黑儿,就放起了鞭炮,在鞭炮声中由家中的男主人把糖瓜一盘,清茶一碗供在灶王像前,点上蜡烛和线香,祈祷行礼后,把灶王像从墙上揭下来烧掉,再把茶水泼在纸灰上,糖瓜则由孩子们抢着分而食之。腊月二十三糖瓜祭灶,形式热闹隆重而又风趣幽默,所以把这一天称为“过小年”。又到腊月二十三,千家万户糖瓜粘。送走灶王始忙乱,里里外外扫房间。磨好豆腐炖好肉,馒头未蒸面已酸。三鲜饺子枣年糕,除夕晚上全家欢。

【传说而】

“腊月二十三,灶王爷要上天。”这是流传在各省许多地方的一首民谣。说的是腊月二十三日这天,灶王爷要上天庭去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实情,因此每家每户都要摆上供品来祭灶君上天,故称“祭灶节”。而在祭灶君时,许多地方都用麦芽制作的糖瓜为供品,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说来还有一段故事。

故事 传说灶王爷叫张单,家里很富有。虽然媳妇李氏很贤惠,但不能生育,被张生休了。她勤恳过日子,成了大财主。张生的再婚妇人,好吃懒做,坐吃山空,败尽家业,续弦之妻饿死,张生靠乞讨度日。当张生到李氏家讨饭时,二人见面,张生羞愧难当,一头扎进灶坑里,被灶火烧死。张生升天后向玉皇认错,被封为灶王爷。而今关东农村供奉的灶神却演化成为玉皇大帝之弟,玉皇大帝赐给他灶王的封号,让他成为天地间的使者,作为玉皇大帝的耳目。他每年腊月二十三都要打道回天宫,与玉皇大帝团聚,并汇报这一家人一年中的所作所为,玉帝根据奏报的情况,对这家人进行奖善惩恶。

岂知这位张禅,自当上灶君之后,仍是好吃懒做,不务正业。人们信不过他,害怕他上天之后胡言乱语,便在他上天之日,摆上糖瓜来祭奠他。祭祀时,先将“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贴在灶君像的两侧,用来提醒他多为百姓说好话,办实事。至于供品糖瓜,是取其又甜又粘的特点,用来糊住他的嘴。当他尝到糖瓜的甜味时,就要多说点好话,如果他想打小报告说坏话时,就让糖瓜的粘粘住他的嘴,让他想说也张不开口。

河南民间多尊传说中的泥匠张奎为灶神,说其锅台垒得好,故死后作了灶神。传说“灶神司人间善恶,上天回好言,可保来年免灾”。河南民间灶神之位多设在厨房的后墙上,灶神画多为朱仙镇木版印制。画之正中为灶君夫妇,头上为玉宇天宫,下面印有当年历法和农历二十四节气表,并标有几龙治水,几日得辛。底部中间是一聚宝盆,外有八仙,左右待立金童玉女,两侧还有鸡犬六畜,俗称“老灶爷牌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小年的习俗吃糖瓜、饴糖、麻糖等

全文共 223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糖瓜饴糖麻糖等吃食本为给灶王爷嘴上抹得吃食,逐渐演变成了小孩小年必吃的零食。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二十三糖瓜粘歌谣

全文共 960 字

+ 加入清单

“二十三祭灶王,一碗清茶一碟懈”。“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

旧时,每当腊月二十日过后,孩子们就唱起了上面的歌谣,并且盼望着大人们快些买回糖瓜来。“糖瓜”是一种用黄米和麦芽熬制成的粘性很大的糖,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

但在屋子里遇热后就变成了又粘又硬的糖疙瘩。这种粘性很大的麦芽糖,在晋代的《荆楚岁时记》中就有记载,当时称为“胶牙饧” (音形)。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一首诗中也写道:“岁盏后推兰尾酒,春盘先劝胶牙饧”。由此可见,在唐朝它已与美酒一样,成了春节期间必备的佳品。到了明清时代,麦芽糖又被派上了新用场,成了祭祀灶王爷时,粘糊其口的武器。

据民间传说,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因为犯了过错,被玉皇大帝贬谪到了人间,当上了“东厨司命”。它端坐在各家各户的厨灶中间,看着人们怎样生活,如何行事,把好事坏事都详细记录下来,到了腊月二十三日就回转天庭,向玉皇大帝禀报各家各户的善恶情况。到了腊月三十晚上再返回人间,根据玉帝的旨意惩恶扬善。

所以人们在腊月二十三日都要祭灶,并把又粘又甜的糖瓜献给灶王,粘住灶王爷的嘴,让它“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儿童们则把这一天当作春节的序幕和“彩排”。天一擦黑儿,就放起了鞭炮,在鞭炮声中由家中的男主人把糖瓜一盘,清茶一碗供在灶王像前,点上蜡烛和线香,祈祷行礼后,把灶王像从墙上揭下来烧掉,再把茶水泼在纸灰上,糖瓜则由孩子们抢着分而食之。

腊月二十三糖瓜祭灶,形式热闹隆重而又风趣幽默,所以把这一天称为“过小年”。

陈楼糖瓜,始于清朝同治年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生产历史。制作糖瓜先从制作黄米饴开始,然后精加工而成。陈楼饴糖是用黄米(黍子米,也叫大黄米;粘谷米,也叫小黄米。)和大麦芽,按一定比例混合加工制作而成。这种饴糖又经“巧人绘春”加工成许多花色品种,形似瓜样的叫糖瓜(大的有五六斤重),而且在表面粘有一层薄薄的芝麻,吃在嘴里既粘又甜,香气四溢。过去每年古历腊月二十三晚上,家家户户都买上几个糖瓜来辞灶(灶王爷),意在用糖瓜粘住“灶王爷”的觜,叫他“上天言好事”,以便“下界保平安”。而今,陈楼糖瓜已成为人们营养、保健、馈赠亲友的美食佳品。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腊月二十三糖瓜粘歌谣民俗

全文共 2054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从腊月初八开始的,腊月二十三糖瓜粘,你知道这个歌谣吗?下面是YJBYS作文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歌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灶日,又称“小年”。今天正好是北方的小年。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汇报,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觉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为他要上天汇报。于是,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

宋代的范成大在他的《祭灶诗》中说:“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可以说,这首诗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古代中国人有关祭灶的风俗习惯。

送灶

“腊月二十三”:祭灶、送灶神、送灶王,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

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糖瓜儿:

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将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

在唐代著作《辇下岁时记》中,间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的记载。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一起升天了。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时一家人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

送灶君时,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以此换取食物。

附注:

二十三,祭灶官

在人们心中,祭灶可是件大事儿。

老人们会“请”(买)一幅灶王爷、灶王奶奶的画,恭恭敬敬地贴在厨房,在厨房内的方桌上方摆放灶饼、干果等。

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上天奏事儿的日子,灶饼等是给灶王爷路上准备的干粮。此外,有的家庭会准备一只杀过的公鸡,因为在传说中,灶王爷是骑公鸡上天的。

说到这儿,有一样“神器”不得不提,那就是芝麻糖。

讲究的人家,一定会买来芝麻糖祭灶。由于芝麻糖又甜又黏,可以用它来粘住灶王爷的嘴巴,让他老人家“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以期来年家里过得更好。

与大人们不同,孩子们可能并不懂这些,表面上装模作样祭灶,而心里早就惦记着桌上那些香喷喷的吃食了。

“香甜酥脆,粘牙好玩儿!”那些年,孩童时的你对“小年”的好感,是不是也只是那横扫味蕾的一抹甜蜜?

二十四,扫房子

腊月二十四,洛阳自古就有祭扫的传统。

啥叫祭扫?祭扫也叫扫房子、扫尘,实际上就是打扫家庭卫生。

这一天,家家户户开始扫房擦窗、清洗衣物,实施彻底的大扫除,把院子里、各屋的角落都收拾得干干净净。

史书里有关扫尘的记载说,最早是驱除病疫、祈求新年安康的意思。后来,因为“尘”与“陈”同音,年末除去家中陈旧的东西,也寓意除去旧岁中遇到的不快。

啥?麻烦?!嫌打扫卫生麻烦的朋友,不妨看看这里:其实,现在的“扫房子”比过去容易多了。过去的窗户多是木头做的,容易沾染灰尘,尤其是精雕细琢的窗棂,很能藏灰,打扫起来可费劲儿了;此外,还要买来白纸糊在窗户上,才能抵御寒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二十三糖瓜粘的做法2024最新

全文共 1951 字

+ 加入清单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春节的前奏。小年一到,过年的热闹气氛便在不知不觉中浓郁火热起来。“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快收拾好心情,准备过年吧.

糖瓜是古老的汉族传统名点,既是春节年节食品又是祭祀用品(祭灶神)。过去讲廿三那天要祭灶王,买些用麦芽糖做的祭灶糖如糖瓜、关东糖供着,既有在他升天到玉皇大帝那儿禀报时,请他多多美言之意,又有以糖粘上灶王爷的嘴不让他多说之心。北京有这么一句歇后语:“灶王爷升天---好话多讲”。

古话说“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吃灶糖,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能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口味稍酸,中间绝没有蜂窝,每块重一两、二两、四两,价格也较贵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然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农村习俗,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祭灶神的日子,取成块的麦芽糖放置于铁锅中,加热使之变软,掺入芝麻粒,用擀面杖制作成约3mm厚的薄片,用刀分隔,待温度退却后食用,味道香醇,酥而不腻。现在已很难见到。

祭灶糖的来历,相传灶神每年小年的时候,都会去上天庭一趟,向玉帝告状,人们这个时候就给灶神吃这种糖,粘上灶神的嘴,不让他说坏话。久而久之,就养成一个习俗。现在每到小年的时候人们还总是在锅灶上放一根祭灶糖,让灶神吃。

祭灶糖的做法

材料:黄米谷子,蜂蜜(其实老一辈的做法没什么配料)

做法:

1、把几斤黄米谷子泡透了,注意保温保湿,遮光放好了,让它发芽。

2、四五天后,谷子长出了半寸长的白芽;把发芽的谷子连水磨碎了,这些连汁带水的碎谷子,就是制作灶糖的“酶”。

3、把二十几斤小黄米煮成饭,晾一会儿,等不太烫手后,放入制作了的那种酶,拌和均匀了放起来,经过一段类似“发酵”的时间,黄米饭里的淀粉便转化为饴糖,即灶糖了。

4、把稀稀的糖取出,在热锅里煎熬成半干浆糊状,取出后,晾一会儿不烫手了,就把它搓成条状。

5、把半干的灶糖放到屋外冻一夜,因为天气严寒,灶糖就凝固了,咬起来嘎巴脆。

芝麻糖的做法

原料:炒熟芝麻1.2斤、白砂糖1斤、麦芽糖3两、猪油2两

做法:

1、锅子一只,倒入白砂糖和麦芽糖,加少量水(平白砂糖高为宜),进行熬制。

2、待锅内砂糖粒子烧化,水分基本蒸发,糖浆烧得较稠时,可用一根筷子挑起一点糖浆即放入盛有冷水的碗中。

相关新闻:

■熬糖。

出镜人物:无极县手工制作糖瓜的手艺人

采访动机:“二十三,糖瓜粘。”进入腊月后,糖瓜开始陆陆续续地进入各大市场。在广泛运用机械化生产的今天,无极县仍有一家以传统手艺制作糖瓜的作坊。

糖瓜祭灶,新年来到。腊月二十三,是农历小年,很多地方都有用糖瓜祭灶的传统。昨日下午,记者来到无极县城西东阳村,见到了村里唯一一家手工制作糖瓜的老手艺人――57岁的李根法,目睹了他精心制作糖瓜的过程。

■通过拉伸,让糖分分布更均匀。

腊月是李根法和几个老伙计最忙碌的一个月,他们每天平均能做出100斤左右的糖瓜。“从蒸煮到发酵,再到熬制、搅拌,很耗时间,一天只能做出这么多。很多人嫌累,都不愿干这个活。”李根法介绍说,村里原来有好几家糖瓜作坊,后来在机械化的冲击下都不做了,目前手工做糖瓜的只有他们一家,这个作坊已经传承了好几代。李根法的作坊很小,两口大锅占据了整个屋,几个老伙计穿着短袖轮换着搅拌锅里的糖稀,香甜的味道充斥着整个小屋。

李根法介绍,早上5点开始,他和老伴将提前预备好的玉米面和麦芽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后进行发酵,放在锅里蒸馏,蒸好后放进另一口锅里发酵。大约14时将发酵好的糖稀盛到另一口锅里开始熬糖。“熬糖火候很重要,需要不停地搅拌,这样的动作每人每天需要重复上千次,将里面的水分全部蒸发完,糖稀的颜色从土黄变成微黄才适合制作糖瓜。最后将制作好的糖稀放在泥盆里冷却。”

■剪糖瓜。

18时,糖稀凝成团状,一位师傅在特制的架子上来回拉上二十几次,“这样就可以让糖分更均匀一点。”接下来两位师傅快速地将拉好的糖拿到外面,放在早已准备好的案板上用力拉伸,其他人用剪刀“啪啪啪……”一阵快剪,一个个透着亮光的糖瓜就落在了案板上。李根法说,气温低不仅能让糖瓜凝固得很结实且外形饱满,吃起来香酥甜脆。

临近21时,李根法家的院子里热闹非凡,做工的师傅、观看的村民和来购买糖瓜的小商贩们有说有笑。“吃糖瓜喽!真甜!”李根法的小外孙女拿起一粒糖瓜喊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二十三糖瓜粘儿歌大全

全文共 2539 字

+ 加入清单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闹一宿。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中国传统文化民间祭灶、扫尘、吃灶糖的日子。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神,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

祭灶、送灶神、送灶王,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将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在唐代著作《辇下岁时记》中,间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的记载。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一起升天了。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时一家人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 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

送灶君时,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以此换取食物。

祭灶

送灶习俗在我国南北各地极为普遍,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他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说:“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鲁迅诗中提到‘黄羊’的典故,出于《后汉书·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后,暴至巨富。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阴子方看见灶神,杀黄羊祭祀,后来交了好运,从此,杀黄羊祭灶的风俗就流传下来了。

唐宋时祭灶的供品是相当丰富的。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对当时民间祭灶作了极其生动的描写: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对于灶王爷的来历,说起来源远流长。在中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经是民间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据古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为灶神。"《庄子.达生》记载:"灶有髻。"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记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这些记载,大概是祭灶神的来源吧。还有,或说灶神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说是神农氏的"火官";或说是"黄帝作灶"的"苏吉利";或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众说不一。

由于各地风俗不同,民间还有“跳灶王”和“打灶王”的活动。

吃灶糖

古话说“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

吃灶糖,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能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口味稍酸,中间绝没有蜂窝,每块重一两、二两、四两,价格也较贵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然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关东糖又称灶王糖、大块糖。一年之中,只有在小年前后才有出售。关东糖是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它是祭灶神用的。清人写的《燕京岁时记》中记载:清代祭灶,供品中就有“关东糖”、“糖饼”。关东糖在东北的农村、城市里,大街小巷、街市上,都有小贩叫卖:“大块糖,大块糖,又酥又香的大块糖。”乳白色的大块糖,放在方盘上,一般有三寸长,一寸宽,扁平,呈丝条状。新做的大块糖,放在嘴里一咬,又酥又香,有粘性,有一种特殊风味,是关东男女老少都十分喜爱的一种糖。它已从灶王爷的祭桌上走下来,广为百姓享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腊月二十三糖瓜粘怎么做

全文共 1052 字

+ 加入清单

二十三,糖瓜粘,明天是农历马年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祭灶王爷的日子。

小时候这一天家里会买一些关东糖,也就是麦芽糖给我们吃。一直不知道麦芽糖为什么叫作关东糖,大概是东北地区传过来了吧。幼年岁月,关东糖作为祭灶的主要物品,只在小年前后售卖,能痛快的吃上几条关东糖是孩子们对过年的种种期盼中的一种。咬一口微黄酥脆的关东糖,伴着甜甜的、香香的、黏黏的感觉,年就越来越近了。

这一天还是民间传说灶王爷上天汇报工作得日子,为了让灶王爷说点好的,因此要祭灶王爷,让他吃点好的,上天的时候为人间说点好话,来年的日子风调雨顺,别让老百姓的日子过的太苦。给灶王爷吃点好的还是不能让人放心,关东糖得作用就是利用自己的甜蜜把灶王爷的嘴黏上,不让灶王爷在天上说不好的事情。民谚中“上天言好事,落地保平安”说的就是这件事。

老百姓过得好不好和天还真是有关系,只是这个消息不是灶王爷能够带上去的。指望着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只是一种善良但却非常功利的愿望。人间生活的好坏,大致是和人间的人、事联系在一起的。当然作为农业社会的中国,天的作用从来都是举足轻重的。现在逐步进入到工业化社会,天的作业虽然明显,但是已经不像过去那么强大了。但是这样的“天”说的气候的变化,而不是天道。一个社会要是想和谐发展的话,顺应天道是前提。可是这个天道在这里的解释却是和人们心里的期望有着相当的差距。

好吃的东西在人间是“味”,上了天变成了“道”,老百姓这里的吃食,经过祭拜上了天,往往就有了规律的意义。要让天上的神仙闻到好的味道,所以在祭拜的时候就会用一些好东西,这样才会有好的味道。不过这些味道还是人间的味道,是人们喜欢的味道,在人们的想象中,这些味道延伸到上天,神仙也会喜欢的。中国老百姓对神仙的看法是世俗化的,中国的祭拜,很难说是一种信仰,更像是一个游戏,一种带有强烈世俗色彩的功利行为。总是想在某一个时候,用一些好的东西忽悠、糊弄、贿赂天上的神仙,为的是让他们保佑自己在人间的生活。一年拜一次,一次保一年。这和宗教不同,宗教的信仰是求的心理的平和、平静,认为一切事情的发生有其必然性,该来的就是该受的,苦难可以用信仰来解脱。更多的是心灵上的寄托而不是现实中的庇护。对比一下基督教的礼拜和我们的祭灶,其中的差别是可以让我们明白一些道理的。

祭灶是传统,很多年了。在我看来,这种民俗流转到现在,不过是一种好玩的游戏了。要过年了嘛,慢慢造势,为春节酝酿气氛。在没有什么外部力量可以信任、可以寄托的现在,玩一种游戏消遣一下,顺带可以寄托一些希望,也是一种不错的游戏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二十三糖瓜粘什么意思

全文共 601 字

+ 加入清单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买豆腐,二十六买斤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玩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这一转眼小年就到了,该糖瓜粘了,可惜没地儿买去,干脆自己山寨一把。

先来试试糖葫芦,山楂遍寻不得,拿草莓,金橘和苹果 串上。

一斤冰糖400ml水倒入锅里,大火烧开,熬的时候不可以搅动,待开始出现大泡泡的时候转小火,糖稀粘稠颜色微黄就好,或者你可以用根筷子沾一下,放到装有凉水的碗里冷却数秒,用牙咬一下,感觉不沾牙、很脆就表明好了。切记:不要搅拌.

把串好的果子在锅里转动蘸上糖稀,放到抹了水或者油的木板上,或者石板上或者钢板上或者玻璃板都行,轻轻拉一下,晾凉就好了,在冰箱里冻冻就更爽了。

今天是腊月二十三。民间称腊月二十三为“小年”,也就是从这一天起,正式拉开春节过大年的序幕了!

流传甚广的民谣是:“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写福字;二十五扫尘土;二十六炖鸡肉;二七二八把面发;二十九对联贴门口;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咱单说说这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的意思:原来,腊月二十三“小年”这一天,乃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据说这一天里,灶王爷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各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所以,祭灶时人们就总把关东糖用火融化,粘在灶王爷神像的嘴上,以图灶王爷不好再在玉皇大帝面前说自家的坏话!——哈哈,这可否算作是行贿受贿的始祖篇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腊月二十三糖瓜粘

全文共 2598 字

+ 加入清单

腊月二十三叫“过小年”,可是这里“过小年”的意思和“冬至”当成小年过的意思完全不一样的。古人把“冬至”看作小年是从头起始的意思,那时候把“冬至”农历上的月份比作正月的。腊月二十三是快要接近大年夜了,准备开始过除夕的“过小年”意思。区分与“冬至”的小年,人们普遍把腊月二十三定为“祀灶日”的。

过去农村都用砖砌大灶的,房顶上有烟囱。祭奠灶神,那就是灶王爷了。只要家里开伙仓的,大灶头家家户户少不了,贴在锅灶墙上有灶神的像,两旁都有对联的,上头还有横批一条,一般都把灶王爷比做家中主人的意思。想想倒也是的,民以食为天,要吃吧,就有烧和煮的,都靠大灶头,灶神显然位置显赫。正因为灶王爷重要,大家在腊月二十三的晚上就要进行“祀灶”活动。

供品中的甜食赢得了小孩子的欢喜,准备的充足,剩下的就到了孩子们嘴巴里。普遍点的糖瓜都有的,想必是经过糖啧腌的冬瓜条子,装上盆子即可以祭奠了;也有些是用非冬瓜做的小糖瓜的;枣子、柿饼少不了;还用黍米粉糕枣糕等,都带黏性的。为什么要弄一些味甜的粘的东西来孝敬灶王爷呢?这是据说灶神上天是汇报去的,要让他带一张甜嘴巴去,这样说的就都是好话,粘粘的也可以封住灶王说坏话的嘴,总之是为灶王爷涂涂口吧。有的人家会真的在灶神的嘴边或者锅灶台里粘上一点块糖;另外有人到灶门这边里涂上点酒糟或者老酒,这就叫“醉司命”了。灶王爷醉意朦胧,可不敢乱讲话了。

【二十三糖瓜粘的介绍】

“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

旧时,每当腊月二十日过后,孩子们就唱起了上面的歌谣,并且盼望着大人们快些买回糖瓜来。“糖瓜”是一种用黄米和麦芽熬制成的粘性很大的糖,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

但在屋子里遇热后就变成了又粘又硬的糖疙瘩。这种粘性很大的麦芽糖,在晋代的《荆楚岁时记》中就有记载,当时称为“胶牙饧” (音形)。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一首诗中也写道:“岁盏后推兰尾酒,春盘先劝胶牙饧”。由此可见,在唐朝它已与美酒一样,成了春节期间必备的佳品。到了明清时代,麦芽糖又被派上了新用场,成了祭祀灶王爷时,粘糊其口的武器。

据民间传说,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因为犯了过错,被玉皇大帝贬谪到了人间,当上了“东厨司命”。它端坐在各家各户的厨灶中间,看着人们怎样生活,如何行事,把好事坏事都详细记录下来,到了腊月二十三日就回转天庭,向玉皇大帝禀报各家各户的善恶情况。到了腊月三十晚上再返回人间,根据玉帝的旨意惩恶扬善。

所以人们在腊月二十三日都要祭灶,并把又粘又甜的糖瓜献给灶王,粘住灶王爷的嘴,让它“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儿童们则把这一天当作春节的序幕和“彩排”。天一擦黑儿,就放起了鞭炮,在鞭炮声中由家中的男主人把糖瓜一盘,清茶一碗供在灶王像前,点上蜡烛和线香,祈祷行礼后,把灶王像从墙上揭下来烧掉,再把茶水泼在纸灰上,糖瓜则由孩子们抢着分而食之。

腊月二十三糖瓜祭灶,形式热闹隆重而又风趣幽默,所以把这一天称为“过小年”。

陈楼糖瓜,始于清朝同治年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生产历史。制作糖瓜先从制作黄米饴开始,然后精加工而成。陈楼饴糖是用黄米(黍子米,也叫大黄米;粘谷米,也叫小黄米。)和大麦芽,按一定比例混合加工制作而成。这种饴糖又经“巧人绘春”加工成许多花色品种,形似瓜样的叫糖瓜(大的有五六斤重),而且在表面粘有一层薄薄的芝麻,吃在嘴里既粘又甜,香气四溢。过去每年古历腊月二十三晚上,家家户户都买上几个糖瓜来辞灶(灶王爷),意在用糖瓜粘住“灶王爷”的觜,叫他“上天言好事”,以便“下界保平安”。而今,陈楼糖瓜已成为人们营养、保健、馈赠亲友的美食佳品。

【二十三糖瓜粘的来历】

二十三,糖瓜粘,今天是农历马年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祭灶王爷的日子。

小时候这一天家里会买一些关东糖,也就是麦芽糖给我们吃。一直不知道麦芽糖为什么叫作关东糖,大概是东北地区传过来了吧。幼年岁月,关东糖作为祭灶的主要物品,只在小年前后售卖,能痛快的吃上几条关东糖是孩子们对过年的种种期盼中的一种。咬一口微黄酥脆的关东糖,伴着甜甜的、香香的、黏黏的感觉,年就越来越近了。

这一天还是民间传说灶王爷上天汇报工作得日子,为了让灶王爷说点好的,因此要祭灶王爷,让他吃点好的,上天的时候为人间说点好话,来年的日子风调雨顺,别让老百姓的日子过的太苦。给灶王爷吃点好的还是不能让人放心,关东糖得作用就是利用自己的甜蜜把灶王爷的嘴黏上,不让灶王爷在天上说不好的事情。民谚中“上天言好事,落地保平安”说的就是这件事。

老百姓过得好不好和天还真是有关系,只是这个消息不是灶王爷能够带上去的。指望着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只是一种善良但却非常功利的愿望。人间生活的好坏,大致是和人间的人、事联系在一起的。当然作为农业社会的中国,天的作用从来都是举足轻重的。现在逐步进入到工业化社会,天的作业虽然明显,但是已经不像过去那么强大了。但是这样的“天”说的气候的变化,而不是天道。一个社会要是想和谐发展的话,顺应天道是前提。可是这个天道在这里的解释却是和人们心里的期望有着相当的差距。

好吃的东西在人间是“味”,上了天变成了“道”,老百姓这里的吃食,经过祭拜上了天,往往就有了规律的意义。要让天上的神仙闻到好的味道,所以在祭拜的时候就会用一些好东西,这样才会有好的味道。不过这些味道还是人间的味道,是人们喜欢的味道,在人们的想象中,这些味道延伸到上天,神仙也会喜欢的。中国老百姓对神仙的看法是世俗化的,中国的祭拜,很难说是一种信仰,更像是一个游戏,一种带有强烈世俗色彩的功利行为。总是想在某一个时候,用一些好的东西忽悠、糊弄、贿赂天上的神仙,为的是让他们保佑自己在人间的生活。一年拜一次,一次保一年。这和宗教不同,宗教的信仰是求的心理的平和、平静,认为一切事情的发生有其必然性,该来的就是该受的,苦难可以用信仰来解脱。更多的是心灵上的寄托而不是现实中的庇护。对比一下基督教的礼拜和我们的祭灶,其中的差别是可以让我们明白一些道理的。

祭灶是传统,很多年了。在我看来,这种民俗流转到现在,不过是一种好玩的游戏了。要过年了嘛,慢慢造势,为春节酝酿气氛。在没有什么外部力量可以信任、可以寄托的现在,玩一种游戏消遣一下,顺带可以寄托一些希望,也是一种不错的游戏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二十三糖瓜粘;祭灶糖的做法

全文共 963 字

+ 加入清单

腊月二十是祭灶节,祭灶是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之一。祭灶习俗当中就有吃灶糖这一项目。吃灶糖主要是想让灶王爷嘴巴甜一点,多在玉帝面前说说好话,给家里带来好运。那么,祭灶糖要怎么做呢?

古话说“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吃灶糖,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能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口味稍酸,中间绝没有蜂窝,每块重一两、二两、四两,价格也较贵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然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农村习俗,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祭灶神的日子,取成块的麦芽糖放置于铁锅中,加热使之变软,掺入芝麻粒,用擀面杖制作成约3mm厚的薄片,用刀分隔,待温度退却后食用,味道香醇,酥而不腻。现在已很难见到。

祭灶糖的来历,相传灶神每年小年的时候,都会去上天庭一趟,向玉帝告状,人们这个时候就给灶神吃这种糖,粘上灶神的嘴,不让他说坏话。久而久之,就养成一个习俗。现在每到小年的时候人们还总是在锅灶上放一根祭灶糖,让灶神吃。

祭灶糖的做法

材料:黄米谷子,蜂蜜(其实老一辈的做法没什么配料)

做法:

1、把几斤黄米谷子泡透了,注意保温保湿,遮光放好了,让它发芽。

2、四五天后,谷子长出了半寸长的白芽;把发芽的谷子连水磨碎了,这些连汁带水的碎谷子,就是制作灶糖的“酶”。

3、把二十几斤小黄米煮成饭,晾一会儿,等不太烫手后,放入制作了的那种酶,拌和均匀了放起来,经过一段类似“发酵”的时间,黄米饭里的淀粉便转化为饴糖,即灶糖了。

4、把稀稀的糖取出,在热锅里煎熬成半干浆糊状,取出后,晾一会儿不烫手了,就把它搓成条状。

5、把半干的灶糖放到屋外冻一夜,因为天气严寒,灶糖就凝固了,咬起来嘎巴脆。

芝麻糖的做法

原料:炒熟芝麻1.2斤、白砂糖1斤、麦芽糖3两、猪油2两

做法:

1、锅子一只,倒入白砂糖和麦芽糖,加少量水(平白砂糖高为宜),进行熬制。

2、待锅内砂糖粒子烧化,水分基本蒸发,糖浆烧得较稠时,可用一根筷子挑起一点糖浆即放入盛有冷水的碗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糖瓜粘的传说

全文共 555 字

+ 加入清单

糖瓜是汉族传统年节食品和祭祀用品(祭灶神)。是一种用黄米和麦芽熬制成的粘性很大的糖,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二十三糖瓜粘”传说是怎么来的?据汉族民间传说,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因为犯了过错,被玉皇大帝贬谪到了人间,当上了“东厨司命”。

它端坐在各家各户的厨灶中间,看着人们怎样生活,如何行事,把好事坏事都详细记录下来,到了腊月二十三日就回转天庭,向玉皇大帝禀报各家各户的善恶情况。到了腊月三十晚上再返回人间,根据玉帝的旨意惩恶扬善。所以人们在腊月二十三日都要祭灶,并把又粘又甜的糖瓜献给灶王,粘住灶王爷的嘴,让他“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儿童们则把这一天当作春节的序幕和“彩排”。天一擦黑儿,就放起了鞭炮,在鞭炮声中由家中的男主人把糖瓜一盘,清茶一碗供在灶王像前,点上蜡烛和线香,祈祷行礼后,把灶王像从墙上揭下来烧掉,再把茶水泼在纸灰上,糖瓜则由孩子们抢着分而食之。腊月二十三糖瓜祭灶,形式热闹隆重而又风趣幽默,所以把这一天称为“过小年”。又到腊月二十三,千家万户糖瓜粘。送走灶王始忙乱,里里外外扫房间。磨好豆腐炖好肉,馒头未蒸面已酸。三鲜饺子枣年糕,除夕晚上全家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2024年二十三糖瓜粘的意思

全文共 1031 字

+ 加入清单

北京有关春节的童谣唱到,“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这段童谣说明了小年后人们开始置办年货,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希望新年有个新气象。

小年并非专指一个节日,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节日也不尽相同。小年期间汉族主要的民俗活动有贴春联,扫尘,祭灶等。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称腊月二十三或腊月二十四的祭灶节为小年。也有不少地区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为小年,冬至也有地方叫作小年。小年也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表达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二十三祭灶王,一碗清茶一碟懈”。

“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

旧时,每当腊月二十日过后,孩子们就唱起了上面的歌谣,并且盼望着大人们快些买回糖瓜来。“糖瓜”是一种用黄米和麦芽熬制成的粘性很大的糖,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

但在屋子里遇热后就变成了又粘又硬的糖疙瘩。这种粘性很大的麦芽糖,在晋代的《荆楚岁时记》中就有记载,当时称为“胶牙饧” (音形)。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一首诗中也写道:“岁盏后推兰尾酒,春盘先劝胶牙饧”。由此可见,在唐朝它已与美酒一样,成了春节期间必备的佳品。到了明清时代,麦芽糖又被派上了新用场,成了祭祀灶王爷时,粘糊其口的武器。

据民间传说,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因为犯了过错,被玉皇大帝贬谪到了人间,当上了“东厨司命”。它端坐在各家各户的厨灶中间,看着人们怎样生活,如何行事,把好事坏事都详细记录下来,到了腊月二十三日就回转天庭,向玉皇大帝禀报各家各户的善恶情况。到了腊月三十晚上再返回人间,根据玉帝的旨意惩恶扬善。

所以人们在腊月二十三日都要祭灶,并把又粘又甜的糖瓜献给灶王,粘住灶王爷的嘴,让它“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儿童们则把这一天当作春节的序幕和“彩排”。天一擦黑儿,就放起了鞭炮,在鞭炮声中由家中的男主人把糖瓜一盘,清茶一碗供在灶王像前,点上蜡烛和线香,祈祷行礼后,把灶王像从墙上揭下来烧掉,再把茶水泼在纸灰上,糖瓜则由孩子们抢着分而食之。

腊月二十三糖瓜祭灶,形式热闹隆重而又风趣幽默,所以把这一天称为“过小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二十三糖瓜粘顺口溜

全文共 347 字

+ 加入清单

旧时,北京及华北许多地方,都流行一套春节顺口溜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写对子,

二十五扫尘土,二十六炖年肉,

二十七快杀鸡,二十八炸排叉,

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守一宿。

大年初一走一走。

(拜年祝贺新春吉祥,小孩可得押岁钱)

这是一种做得比较讲究的糖瓜。外层是麦芽糖,中间有饴糖心,

用来祭灶的。方法是把糖瓜打破,取出中间的饴糖抹在灶王嘴上。

为什么要给灶王爷嘴上抹糖瓜呢?因为他是玉皇大帝派驻各家的坐探,

抹了糖他向玉皇大帝汇报时就会多说好活。上天言好亊,下界保平安!

二十三糖瓜粘,是北方各省。长江以南则多半是二十四祭灶。

据说二十三灶神从北方出发,一路吃请,

要二十四才到江南,这是有据可查的。

现在糖瓜少了,人们不怕灶神打小报告,也敢对玉皇说三道四了。

再说灶糖也上不了挡次,爱吃的人越来越少了。

更多热门文章推荐: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