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高中生腊八节的来历作文(汇集15篇)

浏览

5764

作文

15

篇1:腊八节的来历和习俗

全文共 1106 字

+ 加入清单

祭祀

应劭《风俗通》云:“《礼传》: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祖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其起源甚早,《礼记·郊特牲》记载:“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史记·补三皇本纪》也说:“炎帝神农氏以其初为田事,故为蜡祭,以报天地”。夏代称腊日祭为“嘉平”, 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代改为“腊”。祭祀的对象凡八:先啬神神农、司啬神后稷、农神田官之神、邮表畦神始创田间庐舍、开路、划疆界之人、猫虎神、坊神堤防、水庸神水沟、昆虫神。先秦的腊祭日在冬至后第三个戌日,南北朝以后逐渐固定在腊月初八。到了唐宋,此节又被蒙上神佛色彩。相传释伽牟尼成佛之前,绝欲苦行,饿昏倒地。一牧羊女以杂粮掺以野果,用清泉煮粥将其救醒。释伽牟尼在菩提树下苦思,终在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从此佛门定此日为“佛成道日”,诵经纪念,相沿成节。到了明清,敬神供佛更是取代祭祀祖灵、欢庆丰收和驱疫禳灾,而成为腊八节的主旋律。其节俗主要是熬煮、赠送、品尝腊八粥,并举行庆丰家实。同时许多人家自此拉开春节的序慕,忙于杀年猪、打豆腐、胶制风鱼腊肉,采购年货,“年”的气氛逐渐浓厚。

腊八粥

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中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腊八蒜

腊八蒜就是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来泡制蒜,是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其材料就是醋和大蒜瓣儿。

吃冰

腊八前一天,人们一般用钢盆舀水结冰,等到了腊八节就脱盆冰并把冰敲成碎块。据说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后一年不会肚子疼。

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是安徽黔县民间风味特产,在春节前夕的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前后,黔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自然晒制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

腊八面

中国北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隔天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

麦仁饭

西宁腊八节并不喝粥,而是吃麦仁饭。腊月初七晚上将新碾的麦仁,与牛羊肉同煮,加上青盐、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经一夜文火煮熬。青海传说中说,农历十二月八日是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成道前有牧羊女献乳糜,用香谷及果实造粥供佛,那粥就是麦仁粥,成了后来青海的“腊八粥”。后人根据这种做法,在青海人的饮食里造了这味饮食。也开始在餐馆里流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腊八节的来历和风俗

全文共 425 字

+ 加入清单

腊八节虽然没有春节、中秋节那么火热,但是腊八节的传说却在民间流传的有不少,有关腊八节的传说你知道多少呢?下面就来看看腊八节的传说之一“佛祖修行”说。

腊八节的传说之“佛祖修行”

这一传说讲,腊八节是佛教的节日,传说佛教的创始者佛祖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释迦牟尼心性善良。

当他身边的慢慢经历着生病的痛苦,看着亲人一个个地离他而去。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婆罗门的神权统治又相当残酷,悲愤之下释迦牟尼舍弃王位,出家修道。

可是出家修道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释迦牟尼开始修道时并没有任何收获,面对心理和生理的双重折磨,他仍然坚持着。

后来释迦牟尼经过六年苦行,终于在腊月初八,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而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来佛教教徒们为了纪念他,便将每年的腊月初八订为“佛祖成道纪念日”,后人也没有忘记他修行成佛之前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

于是就有了这一传说,“佛祖成道纪念日”经过后人传承,成为今天的“腊八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腊八节的来历作文600字

全文共 541 字

+ 加入清单

相传,在古印度北部,即今天的尼泊尔南部,迦毗罗卫国有个净饭王,他有个儿子叫乔答摩·悉达多,年轻时就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种苦恼,发觉社会生活徒劳无益,并对婆罗门教的神权极为不满,于是,在他29岁那年,合弃王族的豪华生活,出家修道,学练瑜珈,苦行6年,大约在公元前525年,一天,他在佛陀伽耶一株菩提树下,彻悟成道,并创立了佛教。史传,这一天正是中国的农历十二月初八日,由于他是释迦族人,后来佛教徒们尊称他是释迦牟尼,也即是释迦族圣人的意思。

据说在释迦牟尼成佛之前,曾经修苦行多年,饿得骨瘦如柴,决定不再苦行。这时遇见一个牧女,送他乳糜食用。他吃了乳糜,恢复了体力,便端坐在菩提树下入定,于十二月八日成道。夏历以十二月为腊月,所以十二月八日称作腊八。中国汉族地区,将这一天作为释迦牟尼的成道日,于是腊八成了佛教节日。佛教传入我国后,各地兴建寺院,煮粥敬佛的活动也随之盛行起来,尤其是到了腊月初八,祭祀释迦牟尼修行成道之日,各寺院都要举行诵经,并效法佛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和果实等造粥供佛,名为腊八粥。这便是腊八粥的来历。《百丈清规》说:腊月八日,恭遇本师释迦如来大和尚成道之辰,率比丘众,严备香花灯烛茶果珍羞,以申供养。寺院在这天举行诵经。

[腊八节的来历作文6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腊八节的来历作文

全文共 941 字

+ 加入清单

一说腊八节其实传自印度。据说释迦牟尼成佛之前曾修苦行多年,饥饿难忍,加上酷热难熬,便昏倒在地。这时,一位牧女用自己的午饭救了他,这午饭是用黏 米糯米混合在一起,里面还加上了一些野果。后释迦牟尼坐在菩提树下彻悟成道,并创立了佛教。史传这天正是中国的农历十二月初八。为了纪念这件事情,每年的 腊月初八,佛教徒都要以米加果物煮粥敬佛,这种粥就是腊八粥。

还有一说是腊八节起源于元末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小的时候给地主放牛,经常挨饿。有一年腊月初八,又冷又饿的朱元璋捉老鼠充饥,却从老鼠洞里刨出了一 些红豆、花生、大米和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于是朱元璋把这些东西一起熬成了粥,竟然香甜可口。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以后,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 吃的粥命名为腊八粥。

不过,有关腊八节最权威的说法还是腊祭说。

据记载,腊八节最早源于我国古代的腊祭。每当大获丰收,古人便认为是天地诸神保佑的结果,要举行庆祝大典,来祭祀掌管风、雨、田、农的天地诸神和自己 的祖先,以示感谢,并乞求来年风调雨顺。又因为在农民的生活中,人们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前三季都是比较忙的,只有冬藏之季比较空闲,所以,祭奠常于 年底举行。这种祭奠被称为腊祭。腊祭结束后,人们就把新产的谷物合在一起煮粥,举行宴乡活动,大家一起享用。后来腊祭就发展成了祭祀祖先的节日。

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腊八节喝腊八粥的习俗在我国已经有上千的历史。早在宋朝的时候,每到腊月初八这天,上至朝廷,下至黎民百姓都要做腊八粥。 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就更盛行了。皇帝皇后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大寺院发米、果品等以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 粥,祭祀祖先。而且不仅要合家团聚一起吃,还要馈赠一些给亲朋好友。《红楼梦》中就有世上的人都熬腊八粥的记载。

腊八粥在古代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越来越多。《南京岁时记》记载腊八粥的煮法:用黄米、白米、粳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米、红豇豆、去皮 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葡萄,以作点染。切不可用莲子、扁豆、薏米、桂圆,用则伤味。可见其用料十 分讲究。所以有人说,腊八粥是华夏先民聚万物而索飨的腊祭遗风在民间的传承。

[腊八节的来历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腊八节喝腊八粥的来历

全文共 4161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民间每年的农历腊月初八日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这个农历腊月的名称,以及吃腊八粥的民俗是怎么来的呢?腊八粥的含义是什么?

一.腊八粥的起源

腊八粥的起源,始之于我国古代天子国君年终时的蜡祭农神,叫做天子大蜡八,而天子大蜡八则是起源于我国古代头代炎帝神农氏石年的始作蜡祭以告上苍。

1. 神农氏的始作蜡祭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民生活的根本需要,《易经·系辞》说:“需者,饮食之道也”,即需要的主体是饮食。《礼记·礼运》说:“孔子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即:礼俗之初是从保证饮食开始的。食物来自于农业的发展。我国农业的兴起,始自于头代炎帝神农氏石年的发明农具,树艺五谷。《易经·系辞》说:“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教民树艺五谷。”耒耜是农耕用具,即翻田的犁。耒是犁柄,耜是犁铲,翻田耕种,收成五谷。所谓五谷,即:稻、黍、稷、麦、菽。《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句,赵岐《注》说:“五谷者,谓稻、黍、稷、麦、菽也。”菽是豆类的总称。五谷收成后,头代炎帝神农氏石年于年终十二月始作蜡祭以告上苍,并祝曰:“土反(即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蜡祭的含义是庆丰收之意,祷祝则是祈求上苍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土地肥沃,昆虫不作,灾害不生,再来一个好收成。这就是蜡祭。蜡音乍(zhà),也音岔(chà),是我国古代天子国君年终时祭祀农神的祭名,即农历每年十二月祭农神之称。蜡还音拉(là),与腊同音。于是,蜡祭也被称作腊祭,腊祭是蜡祭的转称。

2. 天子大蜡八

蜡祭有八个方面的内容,称为八蜡或蜡八。《礼记·郊特牲》说:“八蜡以祀四方。”郑玄《注》说:“蜡有八者:先啬,一也;司啬,二也;农,三也;邮表辍,四也;猫、虎,五也;坊,六也;水庸,七也;昆虫,八也。”头代炎帝神农氏石年开创了我国古代以农业立国的根本,并且始作蜡祭以告上苍,形成了我国古代年终蜡祭的开始。蜡祭在我国古代是一件大事。所以,作为一国之主的历代天子或国君,在每年的农历十二月,都要作蜡祭以祀神,并且进行祷祝,称为天子大蜡八。《礼记·郊特牲》说:“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蜡之祭也,主先啬而祭司啬,祭百神以报啬也。飨农,以及邮表辍、禽兽等,仁之至,义之尽也。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为其食田豕也。故迎而祭之。祭坊与水庸,事也。故祝曰:‘土反(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皮弁素服而祭之。”文中,伊耆氏即神农氏。啬即穑,收割庄稼的意思。先啬,始教民以稼穑者。司啬,主管农业者。仁,不忘恩而报答之。义,有功劳必报答之。坊,堤坝。用来储水、障水。水庸即水沟,用来引水、放水。反即返字。皮弁,用白鹿皮制为弁。素服,用素缯布制为服。

八蜡之祭或称蜡八之祭是祀八谷星。八谷星是主岁收丰俭之星。关于八谷,《本草》:“八谷”,《注》说:“黍、稷、稻、粱、禾、麻、菽、麦。”《大象赋》的《注》说:“稻、黍、大麦、小麦、大豆、小豆、粟、麻。”八谷一词也是星名。《宋史·天文志》说:“八谷八星,在华盖西,五车北。武密曰:主候岁八谷丰俭。一稻,二黍,三大麦,四小麦,五大豆,六小豆,七粟,八麻。”《晋书·天文志》说:“五车五星,其西八星曰八谷,主候岁八谷丰俭。”根据以上文字,知天子大蜡八的“八”字,并不是随便取的,而是有特定含义的。即祀八谷星神。

3. 腊八粥的成因

腊八粥起源于我国古代的天子大蜡八。天子大蜡八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二是进行祷祝和祈求。

① 关于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万者,极言其多也,并不是真的合聚一万种物品,也不是只限于八种蔬果。蜡八的“八”字是指祀八谷星、八农神,农业的八个方面,并不是说用八种蔬果来祭祀。索者,绞合也,蜡即索的意思。飨者,敬献也。即将许多种蔬果谷物搅和在一起,煮熟成粥,敬献神灵,然后食用,叫做腊八粥。为什么是煮熟成粥,而不是煮成干饭呢?因为蜡祭是要祷祝,蜡八祭祀加上祷祝就是蜡八祝,也就是腊八粥。腊八粥谐音蜡八祝。那么,蜡八祝为什么不写成蜡八粥而要说是腊八粥呢?即:蜡为什么变成腊呢?因为年终十二月祭献神灵用的蔬果谷物等全都是干物。一年中收成的蔬果谷物等放置到年终十二月,当然全都变成干物了,而干物称腊。所以,用干物蔬果煮成的蜡八祭祀之粥,就被称为腊八粥了。这里的八是祀八神的意思,并不是指八种蔬果。关于干物称腊。干物在天子家中归腊人掌管。《周礼·天官·腊人》说:“腊人掌干物。”郑玄《注》说:“腊,小物全干。”所以是干物称腊。蜡祭是用蔬果干物煮熟成粥作祭品。所以,蜡祭又被称作腊祭。即蜡祭也称腊祭,蜡八也称腊八。这里的腊是指干物的意思,还没有和十二月连系在一起。但腊祭是在十二月进行的,其含义已经和十二月靠近了。

4. 腊祭之日――――腊日

腊祭之日是在农历每年的十二月进行的。那么,是在农历每年十二月的哪一天进行呢?《说文·肉部》说:“冬至后三戍,腊祭百神。”《本草纲目·水部》说:“冬至后第三戍为腊”。即:腊祭是在农历每年冬至后的第三个戍日进行的。该日称为腊祭日,简称腊日。既然农历每年的年终十二月为腊祭之月,则腊日应该都在农历每年的十二月内。《史记正义》说:“十二月,腊日也。”可是,冬至在我国的农历中,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日子。因而,使得冬至后第三个戍日腊日也不是一个固定的日子,有时也会落到下一年的正月里去。这就不符合农历每年十二月进行腊祭的规定了。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腊祭的日子固定在农历每年十二月里的某一天。究竟是那一天呢?既然每年天子的腊祭称为天子大蜡八(祭祀八农神八谷星),蜡八也称腊八。那么,就将每年腊祭的日子腊日定为农历每年十二月初八日而被正式确定下来。《荆楚岁时记》说:“十二月初八日为腊日。”该日是一个固定的日子,始终在十二月里而不会改变,符合“十二月,腊日也”的规定。

5. 腊祭之月――――腊月

用干物祭祀神灵叫腊祭,腊祭之月叫腊月。这里的腊字是干物的意思,并不是月份名称。在《说文》所说的:“冬至后三戍,腊祭百神”的年代,腊祭的日子有时是在年终的十二月,有时是在下一年的一月里。即腊祭之月的腊月,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月份。有时十二月为腊月,有时下一年的一月为腊月。这里的腊月是指腊祭之月的意思,也不是指月份名称。后来将腊祭的日子定在农历每年十二月初八日。于是,腊祭之月就固定在每年的十二月。在此情况下,腊祭之月的腊月,就固定在农历每年的十二月了。这里的腊月虽然是固定在农历每年的十二月,但还是腊祭之月的意思,并不是月份名称。腊音拉(là),我国古代十二月祭名,称为腊祭。

6. 腊月名称的确定

天子大蜡八,我国古代天子国君每年的年终之时,都要用干物祭祀农神,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作为天子的秦始皇也要在每年的年终之时,用干物进行腊祭。腊祭是在农历每年的十二月进行的,而且是用干物,干物称腊。于是,秦始皇就将腊祭之月的十二月正式定名为腊月而被确定下来。即:十二月称腊月。这里的腊月是月份名称,腊祭之月的含义已不明确,干物的意思则就更荡然无存了。

7. 腊八粥的由来

由于我国古代天子国君农历每年的十二月要用干物进行腊祭,敬献神灵。腊祭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祭祀;二是祷祝。祭祀是祀八谷星神,用干物敬献,表示庆丰收之意。干物称腊,八是八谷星神,故称腊八。在时间上,腊祭又是在农历每年的腊月初八日进行的。腊月初八日亦称腊八。祷祝是腊祭的一个重要方面,内容是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确保农业丰收。于每年的腊月初八日用干物祭祀八谷星神,进行祷祝,称为腊八祝或称蜡八祝,祝与粥同音,于是就于每年的腊月初八日,将蔬果干物搅和在一起,煮熟成粥,敬献农神,以表示庆丰收之意,并进行祷祝。用腊八粥来谐音腊八祝的意思,这就是腊八粥的由来。含义是用干物煮粥,敬献农神,进行祷祝,祈求保佑,以庆丰收。

关于腊八粥的内容和做法,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腊八粥》说:“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等物,合水煮熟,外用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白糖、红糖,琐琐葡萄等,以作点染。”

二.腊八粥起源的错误说法

关于腊八粥的起源,社会上有一种错误说法,说腊八粥起源于夏历十二月初八日是释迦牟尼的成道日,佛教寺院僧众取香谷及果蔬等物,煮粥供佛,名曰腊八粥,有庆丰收之意。将腊八粥的起源和释迦牟尼成道连系在一起。这样的连系是错误的。腊月初八日寺院僧众可以用腊八粥供佛,但不等于说腊八粥起源于腊月初八日的释迦牟尼成道。首先在时间上,十二月称腊,始于我国秦始皇之时,在此之前,腊月并不一定就是十二月,即:十二月并不称腊月。而释迦牟尼成道是在公元前550余年的春秋之时,其时十二月并未称腊,怎么会有十二月初八日煮粥叫腊八粥的名称呢?腊字的含义何在?更何况古时候的印度使用的是印度历而不是夏历。印度历的释迦牟尼成道日在夏历中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日子,怎么能将释迦牟尼的成道日固定在夏历的十二月初八日呢?释迦摩尼成道之前曾经到一条河中洗了澡,上岸后吃了牧羊女给他的一碗乳糜,然后在一棵菩提树下打坐七天七夜,悟道成佛,叫作“veda”,音译中文为“佛陀”,即“觉悟”的意思。腊月初八日天气寒冷,释迦摩尼怎能在河水中洗澡呢?这是一些人错误的把中国的古文化和印度佛教联系在一起了。 在印度佛教戒律中有“腊数”之称。但佛教之腊是在夏季(雨季),而不是在冬季(旱季)。佛教戒律规定,比丘受戒后每年夏季(雨季)的三个月,要安居一处,修习教义。每修完一个雨季,称为一腊。僧尼依此腊而数“出家后的年龄”,叫做法腊或戒腊。僧尼的长幼坐次,即依他的“腊数”之多少而定。佛教的腊数和中国的腊月根本挂不上钩。一个是在夏季,一个是在冬季。再说释迦牟尼成道与庆丰收之间又有什么连系呢?所以说腊八粥的起源,始自于释迦牟尼成道的说法是错误的。吴自牧的《梦梁录》说:“十二月初八日,大刹寺院谓之腊八,僧众设五味粥供佛,名曰腊八粥。”周密《武林旧事》说:“十二月八日,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这只是寺院僧众也设腊八粥供佛,并不是说腊八粥起源于释迦牟尼成道。腊八粥起源于我国古代天子的大蜡八,也就是农历每年的腊月初八日用干物煮粥祭农神,进行祷祝,称为腊八粥。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腊八节的来历与传说

全文共 1238 字

+ 加入清单

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腊八节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这项活动于古代的傩(古代驱鬼避疫的仪式)。史前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即驱鬼治疾。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

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又称“佛成道节”。

传说一:腊八节是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起源于元末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美美的享受了一顿。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传说二:腊月初八,我国人民有吃腊八粥习俗。 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

传说三:腊八节来自“赤豆打鬼”的风俗。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古代人们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并身体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传说四:腊八节出于人们对忠臣岳飞的怀念。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终于成俗。

传说五:秦始皇修建长城,天下民工奉命而来,长年不能回家,吃粮靠家里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万水,粮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饿死于长城工地。有一年腊月初八,无粮吃的民工们合伙积了几把五谷杂粮,放在锅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后还是饿死在长城下。为了悼念饿死在长城工地的民工,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以资纪念。

传说六:相传老两口过日子,吃苦耐劳,持家节俭,省下一笔大家业,可是宝贝儿子却不争气,娶个媳妇也不贤惠,很快就败了家业,到了腊月初八这一天,小俩口冻饿交加,幸好有村人、邻居接济,煮了一锅大米、面块、豆子、蔬菜等混在一起的“杂合粥”。意思是:“吃顿杂合粥,教训记心头。”这顿粥让小两口改掉了恶习,走上正道,靠勤恳的劳动持家,日子一天天也好起来。民间流行腊八吃粥的风俗,就是人们为了以此教训警告后人而相沿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腊八节的来历

全文共 876 字

+ 加入清单

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为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在腊八粥中放上"果狮"。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作为狮身,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桃仁作为狮脚,甜杏仁用来作狮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象一头小狮子。如果碗较大,可以摆上双狮或是四头小狮子。更讲究的,就是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等具备各种颜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寿星、罗汉像。这种装饰的腊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庙的供桌上才可以见到。

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

腊八粥在民间还有巫术的作用。假如院子里种着花卉和果树,也要在枝干上涂抹一些腊八粥,相信来年多结果实。

腊八这一天,除了祭祖敬神外,还有悼念亡国、寄托哀思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儿时的腊八节高中作文

全文共 2390 字

+ 加入清单

我小的时候,在腊月的季节里,雪花飞飞扬扬飘飘洒洒。时常村子里,田野上,山林中,总是披着一件白色的外衣。这是一个童话般的世界,阳光洒下,随处都能呈现出美丽而浪漫的画卷。

我童年的学校就坐落在画卷的中央。学校四周是挺拔的白杨树,树杈上有喜鹊搭建的雀巢,它们时常在枝头喳喳叫喜。那时,每年的腊月初七,就是我们学校期末考试的最后一天。在这一天里,我们的心情好是紧张。考试当然有压力,但考试结束后,我们就开心了起来,因为我们放假了!放假自然是高兴的一件事情,不过最开心的还是和伙伴们去打“腊八冰人”了。

这天下午,是我们期末考试的最后一门课程。考试完毕,伙伴们背着书包跑出了教室,不约而同地聚在了一块儿。大家高喊着:“打腊八人儿去喽!”腊八人儿,是过腊八节用来祭奠我们的先人和神灵的。用冰块儿制成高一米左右宽八十厘米,形状为凸字形就可以了。这是最简单的冰雕了,太复杂的冰人儿雕刻我们小孩子也做不出来。

我们各自回到了自己的家里,放下了书包,拎着斧头拿着铁棍,赶着小毛驴车,跟着小狗,带着自制的小冰车,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分几路人马,奔向了野外结冰的池塘和水渠。

打腊八冰人也是有讲究的,一般要选透亮的冰块儿,厚度在十五厘米左右来制作。如果要选这样的冰块儿,是要到池塘和宽阔的井面才能取得到的,但是在这些地方取冰,一般是比较危险。冰块儿下面的水很深,人掉下去就会被水淹死的,很少有伙伴们去尝试,大人们也经常嘱咐我们不要到那样的地方去。不过我们这些不怕死的家伙,为了能取到好的冰块儿还是要到湖面上去取冰。我们也有自己的安全保障措施,在湖面砸冰的伙伴们是要用绳子把腰系起来,然后把绳子的一端系到湖边的小树上。一旦有人落水,在岸边的伙伴们,会拽着绳子往上拉。还好,我们这帮不怕死的小子,就这样在湖面上打腊八人儿,好几年过去了,都没有出过什么事情。

记得那年,还是发生了一件比较后怕的事情。

跟往常一样,我们的安全保障措施也是那样去做的。大家从湖面把各家的冰人儿装车后,正准备收兵回营的时候,发现我们领的小狗掉进了湖水里。也难怪小狗掉到湖水中。取过冰块儿的湖面露出了黑绿色的湖水,湖水在太阳光的反射下看不到底,只是亮晶晶黑黝黝的,随着水波的晃动,只能摇摇晃晃的映出岸边的倒影。小狗在冰面上,看到了湖水中映出了它的身影,贪玩的它以为水里有条狗,于是用爪子试着去抓,一下子滑进了湖水中。我们救狗心切,一急之下,脱下了一件棉衣,扔到了靠近狗的水里。狗看到它身边有一件东西,一下用爪子刨到了自己的肚子底下。刚到水里的棉衣浮力还很大,把狗的身体浮在了水面上。大伙儿用铁棍、木棒使劲儿地去勾棉衣。勾住棉衣后一个劲儿地往水面上拉,这时小狗配合的也很好,紧抓棉衣不放。就这样我们成功地救出了小狗。

狗是获救了,可回想起来还是有点儿后怕。当时,我们只知道去救狗,所有冰面上的人都没有系安全绳。假如当时冰面破裂,我们完全有可能掉进冰水里。不过我想,危险的刺激的东西,给我们的记忆也是特别难忘的。否则,今天我写到打腊八人,冰水救狗就没有这么有味道了。

我们把弄好的腊八人儿运回了家里,然后要笔直地栽到各家的粪堆中间。初八过腊八,初七的这天必须把腊八人儿安放好的。在那个时候,制作腊八人儿的所有工序,一般都是由家里面的孩子们来完成。

过腊八节除了制作腊八人儿,就是吃腊八粥了。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吃一顿腊八粥就像过一次小年一样美。熬制腊八粥也是很有讲究的。母亲在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了起来:选枣、泡米,熬粥用的黄米,是要用温水浸泡一个晚上的。(黄米,北方的一种杂粮,颗粒比小米略大一些,颜色为黄色,和南方的糯米一样煮熟时富有黏性)泡过的黄米熬出的粥有精气,吃起来口感也好。熬粥的过程,是在腊八这天早上进行的,在太阳没出来之前必须把粥熬好。为了熬好粥,大人们总是在早晨的四到五点钟开始给炉灶点火。烧一锅水,放红豆、红枣,待红豆红枣快熟时,放泡制好的黄米,然后小火熬制。黄米黏性大,熬制需专人用铲子在锅里不停地搅动。如果稍微掌握不好就会糊锅的,就这样熬熟到出锅为止。

在这一天,我们这些孩子们也要早起。因为出锅的第一碗腊八粥,是要让我们送去供俸神灵。把热乎乎的腊八粥淋到腊八冰人儿的头上,就为上供。据说,以此来供俸祖先和神灵,乞求丰收吉祥。这么虔诚和严肃的事情,对于我们这些小孩子来说,是一点也没有兴趣的。给腊八人儿施完粥后,就是我们这些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候。浇完红粥的冰人儿,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把它推倒砸烂了。

刚开始,我还以为砸腊八人儿是我们这些孩子们在搞恶作剧,但后来才知道只要浇完红粥的腊八人儿是可以推倒砸烂的,原来,就是这个习俗。不过让自己亲手来砸自己家的还是有点不忍心,我们一般是去砸别人家的,别人家的孩子来砸自己家的。只要腊人儿头上戴了红帽,我们都会把它推倒砸烂。砸腊人儿也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一大早,我们勾结几个要好的伙伴挨家串户,去寻找腊人儿的踪影,就好像日本鬼子进村“扫荡”一样,一家都不肯放过,有的人家院子锁了门,我们就翻墙进去。

记得有一次翻墙,我正好踏进了人家的狗窝。这条“死狗”翻墙的时候它不叫,等我踏到它的狗窝时,一下子咬住我的小腿死死不放。我拼命地挣扎,最终还是让我跑掉了。吓死我了,幸好穿着一条厚的棉裤,人没伤着,只是把棉裤扯了一个大洞。反正,不管怎样艰难,我们一家都不会放过的。在太阳出来之前我们的“扫荡”必须结束,也许这是一直以来的规矩和习俗吧!我们这些孩子们都是这么去做的。

说实话,看到自己与伙伴们制作的腊八人儿一下子又被我们亲手毁掉,心里很不是味道的,不过,冰人儿的碎片到来年的春天才会融化掉。在这期间,我们每次走到粪堆前,看到散碎在粪堆的冰人儿残片,眼前不由的浮现出母亲那碗馋嘴的腊八粥,还有和伙伴们腊八节开心热闹的场面。

我很回味儿时的腊八节,传统的习俗很有味道,简单的让我们开心快乐。

[儿时的腊八节高中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腊八节的来历和习俗

全文共 256 字

+ 加入清单

农历十二月初八,2015年元月27日 释迦摩尼佛成道日!我国老百姓即有在农历十二月初八吃“腊八粥”过“腊八节”的风俗,这是由中国佛教纪念释迦牟尼佛成道而形成的一个典故:在殊胜吉日:祈愿佛日增辉,正法久驻,世界和平,国泰民安,众生解脱!

【过了腊八就是年】明天腊八节,古时,腊八是人们庆祝丰收、祭祀神灵祖先的重要日子。咱大连地区过腊八吃腊八粥的习俗在清末就已盛行。腊八前一天把豆麦用水浸泡待用,腊八晨起主妇煮成香喷喷的腊八粥,如果分给亲友食用不能过午。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来了,春节的脚步更近了,你期待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腊八节的来历

全文共 434 字

+ 加入清单

何故岁终之月称“腊”的含义有三: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隋书·礼仪志》记载);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腊者,逐疫迎春”,腊八节又谓之“佛成道节”,亦名“成道会”,实际上可以说是十二月初八为腊日之由来。

自先上古起,腊八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 的祭祀仪式,祈求丰收和吉祥。据《祀记·郊特牲》记载,腊祭是“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

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后来佛教传入,为了扩大在本土的影响力逐附会传统文化把腊八节定为佛成道日。后随佛教盛行,佛祖成道日与腊日融合,在佛教领域被称为“法宝节”。南北朝开始才固定在腊月初八。《说文》载:“冬至后三戌日腊祭百神。”可见,冬至后第三个戌日曾是腊日。后由于佛教介入,腊日改在十二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腊八节的来历和习俗

全文共 568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农历的十二月俗称腊月,十二月初八即是腊八节,习惯上称作腊八。腊八节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和历史,在这一天做腊八粥、喝腊八粥是全国各地老百姓最传统、也是最讲究的习俗

腊八粥是用八种当年收获的新鲜粮食和瓜果煮成,一般都为甜味粥。而中原地区的许多农家却喜欢吃腊八咸粥,粥内除大米、小米、绿豆、豇豆、小豆、花生、大枣等原料外,还要加肉丝、萝卜、白菜、粉条、海带、豆腐等。

腊八节又称腊日祭、腊八祭、王侯腊或佛成道日,原来古代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的祭祀仪式,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史前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即驱鬼治疾。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后演化成纪念佛祖释伽牟尼成道的宗教节日。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南北朝开始才固定在腊月初八。

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腊八节的来历和习俗

全文共 1409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人都不知道每年的腊八节是几月几日。的确,因腊八节是阴历腊月初八,所以腊八节每年的阳历日期都不尽相同。2016年腊八节是1月17日,腊八节即将到来,腊八节的由来和习俗你知道吗?

节日释义

“腊”的含义有三:

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隋书·礼仪志》记载);

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

三曰“腊者,逐疫迎春”。

腊八节因腊日而来,是农历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日期为腊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

节日起源

腊八节又称腊日祭、腊八祭、王侯腊,原来古代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 后演化成纪念佛祖释伽牟尼成道的宗教节日。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南北朝开始才固定在腊月初八。《说文》载:“冬至后三戌日腊祭百神。”可见,冬至后第三个戌日曾是腊日。后由于佛教介入,腊日改在十二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

节日习俗

祭祀

应劭《风俗通》云:“《礼传》: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祖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其起源甚早,《礼记·郊特牲》记载:“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史记·补三皇本纪》也说:“炎帝神农氏以其初为田事,故为蜡祭,以报天地”。夏代称腊日祭为“嘉平”, 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代改为“腊”。

祭祀的对象凡八:先啬神神农 、司啬神后稷 、农神田官之神 、邮表畦神始创田间庐舍、开路、划疆界之人 、猫虎神、坊神堤防 、水庸神水沟 、昆虫神。先秦的腊祭日在冬至后第三个戌日,南北朝以后逐渐固定在腊月初八。到了唐宋,此节又被蒙上神佛色彩。相传释伽牟尼成佛之前,绝欲苦行,饿昏倒地。一牧羊女以杂粮掺以野果,用清泉煮粥将其救醒。释伽牟尼在菩提树下苦思,终在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从此佛门定此日为“佛成道日”,诵经纪念,相沿成节。到了明清,敬神供佛更是取代祭祀祖灵、欢庆丰收和驱疫禳灾,而成为腊八节的主旋律。其节俗主要是熬煮、赠送、品尝腊八粥,并举行庆丰家实。同时许多人家自此拉开春节的序慕,忙于杀年猪、打豆腐、胶制风鱼腊肉,采购年货,“年”的气氛逐渐浓厚。

腊八粥

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

腊八粥在民间还有巫术的作用。假如院子里种着花卉和果树,也要在枝干上涂抹一些腊八粥,相信来年多结果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高中英语作文:端午节的来历

全文共 1157 字

+ 加入清单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also called Double Fifth Festival, is celebrated on the fifth day of the fifth moon of the lunar calendar. I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hinese festivals,the other two being the Autumn Moon Festival and Chinese New Year.

The origin of this summer festival centers around a scholarly government official named Chu Yuan. He was a good and respected man,but because of the misdeeds of jealous rivals he eventually fell into disfavor in the emperors court.

Unable to regain the respect of the emperor,in his sorrow Chu Yuan threw himself into the Mi Low river. Because of their admiration for Chu Yuan, the local people living adjacent to the Mi Lo River rushed into their boats to search for him while throwing rice into the waters to appease the river dragons.

Although they were unable to find Chu Yuan,their efforts are still commemorated today during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中文翻译

端午节,又称为五五节,因为端午节是在农历的五月五日,是三个重要的中国节庆之一,其他两个分别是中秋节和农历新年。

这个节日的由来是古代中国有一位博学多闻的官吏屈原,他是一位爱民而且又受到尊崇的官吏,但是由於一位充满嫉妒的官吏陷害,从此在朝廷中被皇帝所冷落。由於无法获得皇帝的重视,屈原在忧郁的情况下投汨罗江自尽。

由於对屈原的爱戴,汨罗江畔的居民匆忙的划船在江内寻找屈原,并且将米丢入汨罗江中,以平息汨罗江中的蛟龙。即使他们当时并没有找到屈原,但是他们的行为,直到今天在端午节的时候,仍然被人们传颂纪念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关于腊八节的来历与习俗

全文共 1668 字

+ 加入清单

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腊八节的来历习俗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腊八节的由来】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腊八节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古代驱鬼避疫的仪式)。史前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即驱鬼治疾。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

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又称“佛成道节”。

【腊八节的习俗】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

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为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在腊八粥中放上“果狮”。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作为狮身,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桃仁作为狮脚,甜杏仁用来作狮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象一头小狮子。如果碗较大,可以摆上双狮或是四头小狮子。更讲究的,就是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等具备各种颜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寿星、罗汉像。这种装饰的腊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庙的供桌上才可以见到。

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

腊八粥在民间还有巫术的作用。假如院子里种着花卉和果树,也要在枝干上涂抹一些腊八粥,相信来年多结果实。

腊八这一天,除了祭祖敬神外,还有悼念亡国、寄托哀思的。

【其他食俗】

腊八豆腐:“腊八豆腐”是安徽黔县民间风味特产,在春节前夕的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前后,黔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自然晒制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

翡翠碧玉腊八蒜:泡腊八蒜是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顾名思义,就是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来泡制蒜。其实材料非常简单,就是醋和大蒜瓣儿。做法也是极其简单,将剥了皮的蒜瓣儿放到一个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类的容器里面,然后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会变绿,最后会变得通体碧绿的,如同翡翠碧玉。

煮“五豆”:有些地方过腊八煮粥,不称“腊八粥”,而叫做煮“五豆”,有的在腊八当天煮,有的在腊月初五就煮了,还要用面捏些“雀儿头”,和米、豆(五种豆子)同煮。据说,腊八人们吃了“雀儿头”,麻雀头痛,来年不危害庄稼。煮的这种“五豆”,除了自食,也赠亲邻。每天吃饭时弄热搭配食用,一直吃到腊月二十三,象征连年有余。

腊八面:我国北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隔天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史料记载中腊八节的来历

全文共 532 字

+ 加入清单

腊,在远古时代本是一种祭礼的名称,夏朝称“清祀”,殷商称“嘉平”,周朝时改称“腊”。“腊”是从“猎”字演变而来,故“腊”“猎”相通。因为一岁之终,农作物已收晒完毕,农闲了,人们便到野外猎取禽兽,用来祭祖先、敬百神,以祈福求寿、避灾迎祥,称之为“腊祭”。

南北朝时,农历十二月初八才被正式固定为“腊八节”,在这一天要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

腊月初八这天,中国各地都有喝腊八粥的习俗。王来华表示,据史料记载,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富人还是穷人,家家都要喝腊八粥。最早的腊八粥是用红小豆来煮,后经演变,加之地方特色,逐渐丰富多彩起来。

“腊八粥”又叫“七宝粥”“五味粥”,不仅清香甜美,而且能畅胃气,生津液,因而颇受人们喜食。随着时代的发展,花样越来越多的腊八粥已发展成具有地方风味的小吃。

王来华说,腊八,本身是个传统节日,又是年节的前奏,可以说腊八节拉开了春节的序幕。“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儿就是年”“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腊八节后,春节将至,人们便开始购置年货,打扫卫生,布置居室,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年”的到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