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罄竹难书成语故事短(精选20篇)

浏览

673

作文

1000

篇1:斋戒沐浴的经典成语故事

全文共 408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字】:斋戒沐浴

【近义词】:毕恭毕敬、一秉虔诚、心香一瓣、顶礼膜拜、暮礼晨参

【反义词】:盛气凌人、骄横跋扈、出言不逊、倨傲无礼、咄咄逼人

【成语出处】:孟子离娄下:“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

【成语解释】:祭祀之前的一种仪式,包括沐浴更衣、戒酒、吃素,以求身心的洁净,表示虔诚。比喻虔诚恭敬的态度。

【斋戒沐浴造句】:外婆是虔诚的佛教徒,每到农历初一、十五,总是“斋戒沐浴”,到庙里祈神求福。

【斋戒沐浴的成语故事】:

古人沐浴而朝,斋戒沐浴以祀上帝,可见,沐浴是一种隆重的礼仪。孔子赞赏的学生曾点甚至把洗澡作为一种至美的人生境界。在古希腊人的生活中,运动的紧张和洗澡的松弛让人们从中发现了无与伦比的美妙。在古罗马的豪华浴场,洗澡是古罗马人欢宴人生的一种方式……虽然历史随着岁月远去,而今,当你周身被温暖的水流包围,当你沉浸在金碧辉煌的流光中,觥筹交错间,一场超奢华的感官沐浴享受正在开启一个全新的欲望国度。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人神共愤成语故事_400字

全文共 303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rén shén gòng fèn

【典故】肆行暴虐,人神共愤,法令不容。

《旧唐书·于柚传》

【释义】人和神都愤恨。形容民愤极大。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极为愤怒

【近义词】民怨沸腾

【押韵词】熏风解愠、一方之任、更仆难尽、峥嵘轩峻、内外交困、抱才而困、低眉倒运、报仇雪恨、霞姿月韵、出纳之吝、......

成语故事】唐朝时期,湖州刺史于頔重修西湖灌溉工程,让百姓受益匪浅。他任苏州刺史时下令拆除神庙,破除迷信。他的政绩卓著,为人比较专横,死后唐宪宗赐号“厉”。他的儿子请唐穆宗改“厉”为“思”,太常博士王彦威说他肆行暴虐,人神共愤,法令不容。

【成语举例】恶已贯盈,人神共愤。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八十回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防患未然的成语故事及出处_400字

全文共 349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故事

从前一人去探望他的朋友,见朋友家炉灶设计不合理,便提出改灶搬柴的建议,主人没有采纳。不久主人家房子着火,人们纷纷帮助救火,主人备酒杀牛感谢那些焦头烂额的救火人,人们提出应该感谢那个改灶搬柴的人。

出处

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周易·既济》君子防未然。《乐府诗集·君子行》

解释

患:灾祸;未然:没有这样,指尚未形成。防止事故或祸害于尚未发生之前。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事前预防

相近词

防微杜渐、有备无患、未雨绸缪

反义词

临渴掘井、江心补漏、患至呼天

灯谜

禁烟;灭火器

歇后语

天晴开水道

成语示列

君子防患未然,这事非同小可。清·石昆玉《三侠五义》第十二回

其它使用

他恭维了那位视学一顿,然后说什么中西文明国家都严於男女之防,师生恋爱是有伤师道尊严的,万万要不得,为防患未然起见,未结婚的先生不得做女学生的导师。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关于猴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2586 字

+ 加入清单

每天用三分钟讲解一个成语,以及一个相关的历史故事,让孩子在家轻轻松松每天学会一个成语,丰富其文化知识,出口成章,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下面是由小编为你精心编辑的关于猴的成语故事,欢迎阅读!

关于猴的成语故事:沐猴而冠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各路起义军纷纷起兵反秦。他们在全国各地和秦军作战,没有统一的指挥,于是约定:如果谁能够先打入咸阳,推翻秦朝的暴政,谁就做关中王。

在这些起义军将领中,刘邦和项羽是最有实力的,刘邦虽然出身卑微,但善于用人,所以他手下有很多本领高强的人。而项羽本人就是一员能征善战的大将,所以他领导的起义军的军事力量是最强的。但是,他这个人有些刚愎自用,不爱听别人的不同意见,一向独断专行。在战争发展的过程中,刘邦充分听取部下的意见,进攻路线安排得十分巧妙,受到的阻力较小,因而得以抢先一步进驻咸阳,俘虏了秦王子婴,灭了秦朝。但是,刘邦心里清楚,凭自己的实力一时还无法与项羽对抗,他便以退为进,先将军队撤出了咸阳,等待日后有了机会再成就大事。

项羽的路线安排不是很好,所以总是和秦军正面遭遇,费尽千辛万苦还是晚来一步。所以他对刘邦极为不满,就以胡作非为来发泄心中的怨愤。项羽率领大队人马到处冲撞杀戮,又放火烧了秦宫,大火烧了几个月,把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烧成了一片焦土瓦砾。即便这样,他还觉得不够解气,又把秦朝留下的珠宝玉器洗劫一空,然后准备率领众人回到江东。

当时,项羽手下的有识之士劝他说:“咸阳处在关中要地,土地肥沃,物产富饶,而且地势险要,您不如就在这里建都,这样有利于您奠定霸业。”项羽本也有些心动,可是一看眼前的咸阳已被自己弄得残破不堪,哪里还像个都城的样子?就更加怀念故乡,所以一心只想回到故里去。他对那个劝他的人说:“人要是富贵了,就应该回到故乡去,让父老乡亲知道你现在是什么样子。要是富贵了还不回故乡,就好像是穿着漂亮的锦绣衣服在黑夜里行走,你的衣服再好也没有人看得见,有什么用呢?所以我还是要回到江东去。”,那人听了这话,觉得项羽实在算不上顶天立地的大英雄,就私下对别人说:“人家都说楚国人徒有其表,就好像是猴子戴上帽子假充人一样,我以前还不相信,这次和楚王谈话之后,我才知道果真如此啊!”,不料,这句话传到了项羽的耳朵里,他非常生气,立即把那人抓来,投入鼎镬[ding huò]里活活烹死了。

沐猴而冠的成语故事延伸

【注音】mù hóu ér guàn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解释】沐猴:猕猴;冠: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贬义词; 指人面兽心的人。

【近义词】衣冠禽兽、道貌岸然、沐猴衣冠

【反义词】正人君子、仁人志士

【例句】那些肥头胖脑的绅士,大肚皮的豪商,~的穿着西洋礼服,其实都是资本家的走狗。

关于猴的成语故事:沐猴而冠点评

从沐猴而冠的成语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项羽的性格,沽名钓誉,残忍野蛮,贪婪,目光短浅,由此也可以看出项羽失败的原因。小朋友们,我们不要做这样的人哦!

关于猴的成语故事:杀鸡儆猴

春秋时期,齐景公任命田穰苴[ráng jū]为将,带兵攻打晋、燕联军,又派宠臣庄贾作监军。穰苴与庄贾约定,第二天中午在营门集合。

第二天,穰苴早早到了营中,命令装好作为计时器的标杆和滴漏盘。约定时间一到,穰苴就到军营宣布军令,整顿部队。可是庄贾迟迟不到,穰苴几次派人催促,直到黄昏时分,庄贾才带着醉容到达营门。

穰苴问他为何不按时到军营来,庄贾无所谓,只说什么亲威朋友都来为我设宴饯行,我总得应酬应酬吧?所以来得迟了。

穰苴非常气愤,斥责他身为国家大臣,有监军重任,却只恋自己的小家,不以国家大事为重。庄贾以为这是区区小事,仗着自己是国王的宠臣亲信,对穰苴的话不以为然。

穰苴当着全军将士,命令叫来军法官,问:“无故误了时间,按照军法应当如何处理?”军法官答道:“该斩!”穰苴即命拿下庄贾。庄贾吓得浑身发抖,他的随从连忙飞马进宫,向齐景公报告情况,请求景公派人救命。

在景公派的使者没有赶到之前,穰苴即令将庄贾斩首示众。全军将士,看到主将杀违犯军令的大臣,个个吓得发抖,谁还再敢不遵将令。

这时,景公派来的使臣飞马闯入军营, 拿景公的命令叫穰苴放了庄贾。

穰苴沉着地应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他见来人骄狂,便又叫来军法官,问道:“乱在军营跑马,按军法应当如何处理?”

军法官答道:“该斩。’来使吓得面如土色。穰苴不慌不忙地说道:“君王派来的使者,可以不杀。”

于是下令杀了他的随从和三驾车的左马,砍断马车左边的木柱。然后让使者回去报告。穰苴军纪严明,军队战斗力旺盛,果然打了不少胜仗。

杀鸡儆猴的成语故事延伸

【注音】shā jī jǐng hóu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三回。

【解释】杀鸡给猴子看。比喻用惩罚一个人的办法来警告别的人。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杀一儆百

【近义词】衣杀一儆百、杀鸡骇猴

【例句】他现在玩的就是杀鸡儆猴的把戏。

关于猴的成语故事:杀鸡儆猴点评

杀鸡儆猴是做事的一种策略,相传猴子是最怕见血的,驯猴的人首先当面把鸡杀给它看,叫它看看血的厉害。才可以逐步进行教化。捉猴子的人就采用这杀鸡战术,不管它怎样顽强抗拒,只要雄鸡一声惨叫,鲜血一冒,猴子一见,便全身软化,任由捉获了。杀鸡儆猴的做法,能够警示他人。

关于猴的成语故事:猿猴取月

传说古代波罗奈城有五百猕猴。

有一天五百猕猴游行林中,见树下井中有月亮的倒影。

猕猴王就对所有的猕猴说:“今天月亮掉到井里,我们大家得想办法捞出来挂到天上去。”

于是这些猴子就在树一只接一只地往井中延伸,结果树枝断,全部落井。

猿猴取月的成语故事延伸

【注音】yuán hóu qǔ yuè

【出处】宋·黄庭坚《沁园春》词:“镜里拈花,水中捉月,觑着无由得近伊。”

【解释】比喻愚昧无知。也比喻白费力气。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白费力气。

【同韵词】杀人不见血、椎心泣血、以血还血、金针见血、旋生旋灭、黄金世界、不惜一切、张设布列、穷凶极虐、身在江湖,心悬魏阙

关于猴的成语故事:猿猴取月点评

猿猴取月的故事滑稽可笑,更让人深思。猿猴取月的成语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事情的方方面面,不要盲目的去做,这样不仅是在做无用功,还会伤害到自己,反而得不偿失。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破釜沉舟的成语故事由来

全文共 616 字

+ 加入清单

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纷纷举行起义,反抗秦朝的暴虐统治。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最著名的是陈胜、吴广,接着有项羽和刘邦。下面,讲一个项羽破釜沉舟故事

有一年,秦国的三十万人马包围了赵国(那不是原来的那个赵国)的巨鹿(今河北省平乡县),赵王连夜向楚怀王(不是原来那个楚国的国王)求救。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带领二十万人马去救赵国。谁知宋义听说秦军势力强大,走到半路就停了下来,不再前进。军中没有粮食,士兵用蔬菜和杂豆煮了当饭吃,他也不管,只顾自己举行宴会,大吃大喝的。这一下可把项羽的肺气炸啦。他杀了宋义,自己当了假上将军,带着部队去救赵国。

项羽先派出一支部队,切断了秦军运粮的道路;他亲自率领主力过漳河,解救巨鹿。

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羽让士兵们饱饱地吃了一顿饭,每人再带三天干粮,然后传下命令:把渡河的船(古代称舟)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古代称釜)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统统烧毁。这就叫破釜沉舟。项羽用这办法来表示他有进无退、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心。

楚军士兵见主帅的决心这么大,就谁也不打算再活着回去。在项羽亲自指挥下,他们以一当十,以十当百,拼死地向秦军冲杀过去,经过连续九次冲锋,把秦军打得大败。秦军的几个主将,有的被杀,有的当了俘虏,有的投了降。这一仗不但解了巨鹿之围,而且把秦军打得再也振作不起来,过两年,秦朝就灭亡了。

打这以后,项羽当上了真正的上将军,其他许多支军队都归他统帅和指挥,他的威名传遍了天下。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望梅止渴中班成语故事教案

全文共 520 字

+ 加入清单

【活动目标】

1、学习成语故事“望梅止渴”的含义,理解故事内容,理解词语“望”“止”“沉思”的含义。

2、通过故事懂得遇到困难要动脑筋想办法。

3、初步体会成语的结构特点,对成语感兴趣。

【活动准备】

1、梅子每人一颗。

2、幼儿用书、教学挂图60—44、磁带/CD。

【活动过程】

一、品尝梅子,通过提问,激发幼儿对故事的兴趣。

师:你吃过梅子吗?你感觉吃梅子的时候有什么感觉?(请幼儿品尝梅子,说说自己的感觉。)

师:你听过有一个成语,叫做望梅止渴吗?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个故事。(如果有幼儿知道这个成语,可以鼓励他说说自己对成语的理解。)

二、教师讲故事,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教师出示挂图,讲述故事,引导幼儿初步理解故事。

师:故事的名字叫什么?故事讲的是关于谁的故事?

师:究竟什么事望梅止渴呢?

—教师再次进行讲述故事,边讲述,边提问,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

—播放故事CD,请幼儿看着图书,进一步理解故事。

—请幼儿打开幼儿用书,看着图书,试着说一说望梅止渴的故事。

三、通过讨论,懂得遇到困难要动脑筋想办法。

师:你还知道哪些成语?它是什么意思?

四、拓展经验,进一步了解成语。

1、鼓励幼儿积极说出自己知道的成语以及含义。

2、引导幼儿初步了解成语的结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耳闻不如目见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673 字

+ 加入清单

【汉字书写】:耳闻不如目见

【汉语注音】:ěr wén bù rú mù jiàn

成语出处】:西汉.刘向《说苑.政理》:“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成语语法】:复句式;作宾语、定语、分句;比喻实际经验的重要。

【耳闻不如目见的意思】:闻:听见。听到的不如看到的真实可靠。比喻实际经验的重要。

【耳闻不如目见的近义词】: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耳闻不如目见的反义词】:道听途说;

【耳闻不如目见的故事

战国初期,公元前445年,魏文侯(名斯)建立了魏国。魏文侯派西门豹去治理邺(今河北磁县南),临行前,魏文侯嘱咐西门豹到邺以后要深入调查,讲求实事求是,不要轻信传闻,他推心置腹地说:“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人始入官,如入晦室,久而愈明,明乃治,治乃行。”西门豹到邺地后,到当地百姓中明察秋毫,了解情况,严厉打击了一批胡作非为的达官贵人,鼓励群众发展生产,把邺治理得井井有条,受到当地老百姓真心实意的拥护。

【耳闻不如目见例句】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自古失道破国亡家者,口説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睹。臣请以陛下所目睹者言之。”

北齐.魏收《魏书.崔浩传》:“耳闻不如目见,吾曹目见,何可共辨?”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十八回:“就行也不是话,再住也不是话,口说无凭,耳闻不如目见,我背了马,且请师父亲去看看。”

【耳闻不如目见造句】

早就听说小区有个倾国倾城的绝色美女,总是觉得不以为然,今日一见果然是耳闻不如目见。

她长得再漂亮,身材如何婀娜多姿我也只是听人说,耳闻不如目见,我只有亲眼见到才能去评论。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好好先生成语故事

全文共 510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拼音]    hǎo hǎo xiān shēng

[成语解释]    与人无争,只求相安无事的人。

[典故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南郡庞士元闻司马德操在颍川”刘孝标注引《司马徽别传》载:司马徽称一切东西皆“佳”,故有“好好先生”之号。

成语故事

刘备投奔荆州牧刘表后,深感要扩大自己的力量,必须得到有智谋的人辅佐。他听说有个名叫司马徽的人,在襄阳地区很有声望,特地去拜访他,请教他对天下大势的看法。就在这次会见中,司马徽向刘备推荐了两个俊杰,一个是诸葛亮,一个是庞统。后来,这两人都成为刘备的重要谋士。司马徽善于识别人才,但由于当时社会斗争相当复杂,他自己却经常装糊涂,从来不说别人的短处,不管是好是歹,他总是回答“好”。日子久了,他也就成为“好好先生”。二天,他在路上碰到一位熟人。那人问他近来身体是否安好。司马徽回答说:“好”。又有一天,他的一位朋友前来拜访,伤心地谈起了自己的儿子死了。不料,司马徽听了竟说:“太好”。他的妻子等朋友走后责备他说:“人家以为你是有德行的人,所以直言相告。哪里有听别人说儿子死了,反而说好的?”司马徽回答说:“好啊,你的话也是太好。”妻子听了,弄得哭笑不得。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93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成语拼音:qǔ zhī bù jìn,yng zhī bù

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形容数量多。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复句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竭:尽,完。拿不完,用不尽。形容非常丰富,源源不断。

成语来源:宋·苏轼《赤壁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成语造句:老舍《正红旗下》:“他打了很少的酒,所以得设法使这一点酒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成语故事

宋朝时期,苏轼被贬到黄州后,他游览赤壁后,即兴作《赤壁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倾诉他的怀才不遇之感怀。

取字开头的成语

取之不尽

包含有取字的成语

探囊取物    巧取豪夺    以貌取人    将欲取之    取之不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树倒猢狲散成语故事

全文共 369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shù dǎo hú sūn sàn

【出处】宋曹咏依附秦桧,官至侍郎,显赫一时。……咏百端威胁,德斯卒不屈。及秦桧死,德斯遣人致书于曹咏,启封,乃《猢狲散赋》一篇。 宋·庞元英《谈薮·曹咏妻》

【解释】树倒了,树上的猴子就散去。比喻靠山一旦垮台,依附的人也就一哄而散。

【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指社会现象

【结构】复句式

【押韵词】千斤重担、听其自便、方领圆冠、香火不断、饰非拒谏、调良稳泛、群芳争艳、牵衣肘见、质疑问难、数米而炊,称柴而爨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南宋时期,奸臣秦桧做丞相,许多势利小人都依附于他作威作福,秦桧的亲戚曹咏因善于拍马屁而当官,十分得意,唯独曹咏的大舅子厉德斯不理他那套。秦桧死,曹咏被贬职,厉德斯写了一篇《树倒猢狲散赋》派人送给曹咏。

【成语示例】你要知道‘树倒猢狲散’,现在树还没有倒呢! 巴金《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411 字

+ 加入清单

【拼音】hēi yún yā chéng chéng yù cuī

成语故事】唐朝时期,国内藩镇割据,边境也不安宁,经常战火不断,将士们英勇抗击外族入侵。诗人李贺见此情景,深表忧虑,同时对将士们由衷敬佩。他即兴作诗《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典故】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唐·李贺《雁门太守行》诗

【释义】摧:毁坏。黑云密布在城的上空,好像要把城墙压塌似的。比喻恶势力一时嚣张造成的紧张局面。

【用法】作定语;指紧张局面

【相近词】山雨欲来风满楼

【反义词】风平浪静

【示例】在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关头上,郭老虽已高龄,但他忠贞之心坚如金石。 刘白羽《雷电颂》

【成语例句】

就在全国的宣传机器宣传"一致通过"的时候,就在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日子里,这位1928年入党的7届、8届中央委员,原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像农村老太太打扮的老战士,用手中的拐杖敲着地,对来探望她的老同志说:"一致个屁,我就没举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成语故事读后感

全文共 434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读了一个故事,故事中说到一个大财主大摆酒宴。席间划拳行令喧闹如潮,一个老头因牛肉没嚼烂而卡住喉咙,顿时大汗淋漓,翻白眼,众人纷纷为他想办法处理,把老汉左右折腾,老头儿气得大喊而吐出牛肉,财主见状要各位回家说:“有了前车之鉴,要想不再发生这样的灾祸,酒肉不可吃,三餐不可有”。

读了这个故事之后,我想起了爷爷跟我讲小时候学走路的事。当时我刚学会了走路,没走几步就会摔倒,但是当时自己都站不起来,然后爷爷把我抱起来放在地上让我接着走,现在想想自己不想站起来,可能是再也不想学走路了,但是我并没有因为摔倒而放弃了学走路。

因噎废食,故事中的财主,因为老头儿被噎着,而放弃了三餐时,我意识到不能因为受到挫折而放弃做这件事情,虽然老头儿因为吃牛肉噎着了。但是是老头儿急于说话所造成的,所以财主因此放弃三餐是不对的,而是要找到事情的原因。

读了这个故事使我知道两个道理,酒肉不可吃,三餐不可有是不对的可以在请别人吃饭的时候尽量不要说话,还有要是想说话就等到嘴里没有东西在说话才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拋砖引玉的意思_成语故事

全文共 2265 字

+ 加入清单

【汉语拼音】 pāo zhuān yǐn yù

【名词解释】

将砖拋出,引回玉来。语或出《景德传灯录.卷一○.赵州观音院从谂禅师》。后用“拋砖引玉”比喻自己先发表粗陋的诗文或不成熟的意见,以引出别人的佳作或高论,多用作自谦之词。亦用于比喻以身作则,引发众人响应。

【典故来源】

《景德传灯录.卷一○.赵州观音院从谂禅师》

有人与师游园,见兔子惊走。问云:“和尚是大善知识,为什么兔子见惊?”师云:“为老僧好杀。”僧问:“觉华未发时,如何辨真实?”师云:“开也。”僧云:“是真是实?”师云:“真是实,实是真。”僧云:“什么人分上事?”师云:“老僧有分,闍黎有分。”僧云:“某甲不招纳是如何?”师佯不闻,僧无语。师云:“去。”师院有石幢子被风吹折,僧问:“陀罗尼幢子作凡去?作圣去?”师云:“也不作凡,亦不作圣。”僧云:“毕竟作什么?”师云:“落地去也。”师问一座主,讲什么经?对云:“讲涅槃经。”师云:“问一段义得否?”云:“得。”师以脚踢空,吹一吹,云:“是什么义?”座主云:“经中无此义。”师云:“五百力士揭石义,便道无。”大众晚参,师云:“今夜答话去也,有解问者出来。”时有一僧便出礼拜,师云:“比来拋砖引玉,却引得个墼子。”

【注解】

(1) 典故或见于《谈徵.言部.拋砖引玉》。

(2) 墼子:土坯。

【参考资料】

《谈徵.言部.拋砖引玉》

赵嘏至吴。常建以有诗名,必游灵岩寺。建先题云:“馆娃宫畔十年寺,水阔云多客至稀。”末二句未续。嘏游寺续云:“闻说春来倍惆悵,百花深处一僧归。”人以建为拋砖引玉。

拋砖引玉

【典故说明】

砖头是低贱的东西,把砖头丢出去,引回来却是珍贵的玉。“拋砖引玉”这句成语较早的出处,见载于《景德传灯录.卷一○.赵州观音院从谂禅师》。话说赵州大师有一次在晚上讲道场合中说:“今晚为大家回答问题,有需要解说的人请出来。”在座有一位僧人便出来礼拜。大师一看就说:“我原来準备拋砖引玉,哪知引来的是一个土坯。”大师为何如此说,并不清楚,但此处确实引用了“拋砖引玉”的成语。“拋砖引玉”用来比喻自己先发表粗陋的诗文或不成熟的意见,以引出别人的佳作或高论,多用作自谦之词。亦用于比喻以身作则,引发众人响应。宋代诗人王令〈答束徽之索〉诗有这两句:“勉为瓦砾投,幸有金珠报。”见《广陵诗钞》。句中“金珠”,一本作“珠玉”。这两句也是“拋砖引玉”的用法。意思是说我勉强作成这首似瓦砾般的诗,希望引来对方如珠玉般的好诗。在文献上,和“拋砖引玉”这句成语相关的传说,最有名的大概是唐代诗人常建和赵嘏的一段故事了。相传常建很佩服赵嘏。有一次知道赵嘏要来到苏州,心想赵嘏必然前去灵岩寺游览,于是先在寺里墙壁题上:“馆娃宫畔十年寺,水阔云多客至稀。”这首诗他故意只写两句,留下后面两句,就是希望赵嘏看了以后能补上。等赵嘏前来游览时,果然在这两句诗后补了:“闻说春来倍惆悵,百花深处一僧归。”意致高妙,确是好诗。后人认为常建就是在“拋砖引玉”,这个故事见载于《谈徵.言部.拋砖引玉》。

【书证】

01.《景德传灯录.卷一○.赵州观音院从谂禅师》:“时有一僧便出礼拜,师云:『比来拋砖引玉,却引得个墼子。』”(源)

02.元.贯云石〈斗鵪鶉.国色天香套.金蕉叶〉曲:“他道是拋砖引玉,俺却道因祸致福。”

03.《幼学琼林.卷三.珍宝类》:“以小致大,谓之『拋砖引玉』。”

04.《镜花缘.第一八回》:“刚才婢子费了脣舌,说了许多书名,原是拋砖引玉,以为借此长长见识,不意竟是如此﹗”

拋砖引玉

【用法说明】

一、

语义说明 比喻自己先发表粗陋的诗文或不成熟的意见,以引出别人的佳作或高论。多用作自谦之词。

使用类别 用在“自我谦逊”的表述上。

拋砖引玉【造句】

01 我借着这段话拋砖引玉,希望各位能有许多精彩的论见。

02 他的一番话原盼拋砖引玉,结果却造成大家各说各话,徒增纷扰。

03 我的提议只是拋砖引玉,更周详的办法还请大家一起来深入讨论。

04 座谈会引言人拋砖引玉的说辞很巧妙,使得在座各位纷纷发表高见。

05 我这篇文章果然发生拋砖引玉的作用,引起各界对这问题热烈的讨论。

06 本文仅就这问题谈些浅显的看法,意在拋砖引玉,以就教于各界专家。

07 要不是你适时发言,产生拋砖引玉的效果,我看今天的讨论会可能十分冷场。

08 主席谦虚地说:“这个问题我不太懂,只谈点个人粗浅的想法,以便拋砖引玉。”

二、

语义说明 比喻以身作则,引发众人响应。

使用类别 用在“争取认同”的表述上。

拋砖引玉【造句】 01 她捐出所有积蓄来賑灾,希望的是拋砖引玉,造成更多的人跟进。

02 这次义诊的目的,是希望能拋砖引玉,引起医学界多关怀偏远地区的卫生问题。

03 义卖会上,主持人率先认购一条围巾以拋砖引玉的结果,引起大众热烈的回响。

04 里长为了鼓励里民参加社区服务工作,自愿出钱出力,希望有拋砖引玉的效果。

05 班会讨论捐血问题,班长首先挽起袖子,以示拋砖引玉,结果造成大家热烈响应。

【参考词语】 引玉拋砖

【汉语拼音】 yǐn yù pāo zhuān

【名词解释】 即“拋砖引玉”。见“拋砖引玉”条。

01.宋.周必大〈闻西省赏酴醾芍药戏成小诗奉简泰之侍讲舍人年兄併以丁香橄欖百枚助筵却求残花数枝〉四首之四:“从来引玉即拋砖,自笑囊空百不堪。”

【参考词语】 投砾引珠

【汉语拼音】 tóu lì yǐn zhū

【名词解释】 犹“拋砖引玉”。见“拋砖引玉”条。

01.明.徐渭〈吕礼部再灯上元〉诗:“共道胜筵须有纪,不妨投砾引珠玑。”

以上是小编为你分享的关于拋砖引玉的意思_成语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掩耳盗铃成语故事新编

全文共 1155 字

+ 加入清单

古时候,有一个人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结果被人家逮住了。这件震惊中外的盗窃案被上报后,皇上勃然大怒,特别下诏对其凌迟处死。但是,皇上又法外施恩,没有灭其九族,而是赐予其后代姓氏为“掩耳”,以便昭告天下,并让其后代永远记住祖先所犯的不赦之罪。

掩耳氏一脉相传,也不知过了多少代,如今还剩下四兄弟,老大掩耳智,老二掩耳勇,老三掩耳聪和老四掩耳明。这一天,老大召集四兄弟在一起开会。

老大掩耳智说:“当年我们祖先没有偷到手的那个太上老君做的紫金铃铛,现在依然悬挂在县文物局的大门上。我们一天不把它弄到手,就一天寝食难安。现在,这个历史重任就落在我们兄弟四人肩上了。”

老二掩耳勇说:“从我们祖先到现在,不知道有多少人试图盗取这个铃铛,可是都被抓住,命丧黄泉了。我看偷是不管用的,不如去抢,得手以后我们上景阳山落草为寇,好不快活。”老大掩耳智一听便反驳说:“盗窃是本宗族的传统。我们是非盗不取,非窃不用。”

这时,老三掩耳聪发话了:“我同意老大的意见。但是,老祖宗是因为掩耳盗铃才功亏一篑的,这次我们要改变一种战术,再也不能干那种蠢事了。”老大掩耳智一听又反驳说:“老祖宗在哪儿摔倒的,我们就要在哪儿爬起来。我们就是要堵住耳朵把铃铛弄到手,为掩耳家族光宗耀祖,报仇伸冤!”

老四掩耳明说:“要想把铃铛弄到手谈何容易呀!县文物局有那么多人进进出出的,把守又那么森严,我们怎么下手呀?”老大掩耳智说:“我已经打听清楚了,后天,县文物局只有三个人,副局长大张,办事员小李和保安老王,正是我们下手的好时机。我们分头行动,如此这般,掩耳盗铃的行动就定在中午12点整。”

第三天上午11点30分,副局长大张的一位好友从丰泽园叫了一桌好菜来看他。一进门就说:“张副局长,咱哥俩可是好久没见了。知道你忙,脱不开身,不敢请你下馆子,所以把好酒好菜叫到这儿来,咱哥俩一醉方休。”大张喜出望外,也没客气,于是就在办公室里摆开酒菜,两个人便“哥俩好呀,五魁首哇”划拳行令。

11点45分,有人给小李送来一个邮件。小李打开一看,原来是她男朋友送给她的生日礼物,一个最新款的苹果牌手触式MP4,随礼物的一张贺卡上写道:“亲爱的,请你现在就聆听MP4里面的音乐吧,那是你最喜欢的,现在就感受一下我对你炽热的爱吧!”小李激动万分。赶紧戴上耳机,如醉如痴地听起来。

11点55分,老王接到了从未见面的孙子从美国打来的电话。老王欣喜若狂,老泪横流,把耳朵紧紧地贴在听筒上,专心致志地捕捉着孙子说的每一句话,生怕有半点遗漏。

12点整,老大掩耳智迈着轻盈的步伐来到县文物局的大门口,毫不掩饰地摘下铃铛,大摇大摆地走了。铃声清脆悦耳,可是大张、老王和小李谁也没听到。他们还不知道,这一切都是掩耳四兄弟精心策划的。

老大掩耳智总结说:“掩耳盗铃并没有错,关键是看你掩谁的耳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耳旁风成语故事

全文共 763 字

+ 加入清单

〖名称耳旁风

〖拼音ěr páng fēng

〖解释同“耳边风”。在耳边吹过的风。比喻听了不放在心上的话。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一回:“又听袭人叹道:‘姊妹们和气,也有个分寸礼节,也没个黑家白日闹的!凭人怎么劝,都是耳旁风。”

〖用法作宾语;比喻听到后不放在心上的话

〖结构偏正式

〖近义词耳边风

〖押韵词精益求精、仇人相见,分外眼睁、饮恨吞声、往渚还汀、百啭千声、枯木再生、置水之清、见兔放鹰、九蒸三熯、民不聊生。

成语举例他总是把夫人的话当耳旁风。

〖教学同步一丈青大娘的这一声断喝,他们只当耳旁风。刘绍棠《蒲柳人家 》初中六册·课文·6

〖演变来的故事最初的“耳旁风”是指秋风,来自“秋风过耳”这个成语。汉代赵晔的《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富贵之于我,如秋风之过耳。”

春秋时,吴王寿梦有四个儿子:长子诸樊,次子余祭,三子余昧,四子季札。其中季札德才兼备,备受寿梦的宠爱。公元前561年,寿梦得了重病,临终前要改变传位给长子的制度,把王位传给季札,但季札坚决推辞;于是寿梦对长子诸樊说:“我想把君位传给季札,但他不愿破坏旧制,你即位后,希望不要忘了我的遗愿。”

寿梦死后,诸樊继承了王位,他和老二、老三立下誓约:今后王位由兄弟依次相传,最后务必让季札继位。果然,诸樊死后,传位给余祭;余祭死后,又传位给余昧。季札忠心耿耿地辅佐兄长处理朝政,贤名远扬。

余昧临死时,按誓约要传位给季札。但季札还是坚决不从,他说:“父王离世前,我曾明确表态,不继承王位。做人只要行为正派,品格高尚,至于荣华富贵,不过就像秋风过耳,没什么值得留恋的。”为了彻底表明自己的心迹,他索性前往自己的封地隐居起来,直到余昧的儿子僚继位后,他才回到朝中,协助吴王僚治理朝政。季札视荣华富贵如秋风过耳,根本不放在心上。他的事迹感动了很多人,这个典故也就流传了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二桃杀三士成语故事

全文共 304 字

+ 加入清单

【拼音】èr táo shā sān shì

【出处】《宴子春秋·谏下二十四》

【解释】将两个桃子赐给三个壮士,三壮士因相争而死。比喻借刀杀人。

【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比喻借刀杀人

【结构】主谓式

【近义词】借刀杀人、二桃三士

【同韵词】挈瓶小智、无微不至、瓜分鼎峙、千金一掷、并无二致、誓以皦日、脸红耳赤、曾子杀彘、三朝五日、横三顺四、......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齐国有三个勇士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他们居功自傲,蛮不讲理,相国晏婴担心他们会闹事而影响国家安危,建议齐景公赐两个桃子让他们三人论功而食,结果他们有勇无谋,因争吃桃子纷纷自杀身亡

【示例】二桃杀三士,讵假剑如霜。唐·李白《惧谗》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五年级成语小故事

全文共 891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时期,吴国有一位著名的大将军叫吕蒙。他带兵打仗非常勇敢,跟着孙权南征北战,为东吴的建国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这位英勇的战将自小没有读过书,所以,肚子里墨水很少,行事也比较粗鲁,又不怎么懂礼仪。所以,大家都称他为“吴下阿蒙”。

有一天,吴主孙权把吕蒙请来,对他说:“如今你是朝廷既有名望又有权势的人,不能没有知识呀,只讲武战是不够的,应该多读点书,增加一些见识,才能不负众望哟!”吕蒙说:“我整天在军营里忙忙碌碌的,有处理不完的军务,哪里还有空看书呢?以前,我不读书,不是照样带兵打仗取得胜利吗?”

“不对呀,”孙权耐心地开导他,“以军务忙为借口就不读书说不过去,我难道不忙吗?朝廷上下,哪一项不让我操心哪,但我还是抽出时间来读书。我自渡江以来,就抽空读了《史记》《汉书》和各种兵书。当然我也不是叫你整天看书,不问军务,只是想让你看看前人留下的经验,扩大些眼界,充实一下自己,这样对你日后领导军队是非常有帮助的……”

于是,孙权就给他拉了一串书名,让他有系统地读些书。吕蒙是一个说到做到的将军,从那以后果然坚持天天读书,有时读到深夜。甚至还会利用战争停息的阶段,认真读书学习。书读得多了,见识也提高了许多。

后来,都督周瑜去世了,孙权任命鲁肃为大都督。有天,鲁肃来看望吕蒙,跟他讨论起军事来。吕蒙问鲁肃:“您受朝廷重任,驻防陆口,跟关羽为邻,有什么策略以防不测呢?”鲁肃随便答道:“哦,到时候再说吧!”吕蒙站起身,一本正经地说:“关羽如同熊虎,厉害得很,不能不防呀!我这里有五条妙计,愿意奉献给您……”

鲁肃听完吕蒙的五条妙计,惊奇又高兴地说:“以前你只有武功,现在你又有广博的学识。你已经不是从前的那个阿蒙喽!”吕蒙答道:“读书人离别后三天,就应该另眼看待了呀!大哥不能用老眼光看人!”

打这以后,鲁肃再也不敢小看吕蒙了,两人还成了好朋友。鲁肃去世前,向孙权推荐了吕蒙,接替了他的职务。吕蒙当上统帅后,一面采取各种军事步骤,一面联合魏国,终于打败了一代名将关羽,夺回了荆州。

由于吕蒙的话,原文是“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所以,后人就常常用“士别三日”这句话,来称赞人离开后不久,进步很快。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成语故事

全文共 406 字

+ 加入清单

春秋时,晋国国君晋献公宠爱妃子骊姬。骊姬为了使自己的儿子奚齐当上太子,先设计陷害早被立为太子的申生,使他被逼自杀;接着又诬陷献公的另外两个儿子重耳、夷吾与申生同谋,迫使他们逃亡国外。终于,奚齐在献公死后登上王位,大夫荀息辅佐朝政。后来,大夫里克和丕郑杀掉了奚齐和荀息。骊姬又让自己妹妹的儿子卓子当上了国君。里克和丕郑又杀了卓子,并将骊姬鞭打至死。接着,他们派人迎重耳回国当政,重耳没有答应。于是他们又想请夷吾归国为君。夷吾派手下芮出使秦国,寻求帮助,并允诺将送给秦国五座城池。终于,夷吾回到晋国继位,即晋惠公。从前,夷吾曾写信给里克,说自己即位后要赐给他封地。可回国后,夷吾怕他拥立重耳造反,想杀了他。夷吾派人对里克说,他杀了两位国君、一位大夫,罪当该死。里克明白他的意思,悲愤地说:“不把他们废了,主人怎能当上国君?要对人加上罪名,还担心没有借口吗?好,我就听从国君的命令吧!”说完这席话,里克便拔剑自刎而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击壤而歌成语故事

全文共 378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称:击壤而歌

成语拼音:jī rǎng ér gē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太平盛世。

实用性:生僻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偏正式

成语年代:近代

成语解释:击壤:古代的一种游戏。打击土堆而唱歌。比喻太平盛世,人人丰衣足食。

成语来源:清·荻岸山人《平山冷燕》第一回:“衣冠辐辏,车马喧阗,人人击壤而歌,处处笙箫而乐。”

成语造句:林语堂《读书救国谬论一束》:“不过是我们中庸知命系统哲学的新解释,是我们羲皇上人击壤而歌的新变相。”

击壤而歌的成语故事

上古时期,帝尧治国50年,他十分虚心,不敢自信自满,经常穿上平民的服装,亲自到民间察访,了解自己政绩的好坏,在康衢见到一个老人吃饱饭在玩抛石子游戏,并唱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日而食。”

击字开头的成语

击壤而歌    击楫中流

包含有击字的成语

击楫中流    以卵击石    避其锐气    击壤而歌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简短的成语故事精选汇总

全文共 430 字

+ 加入清单

后起之秀

出处: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

范豫章谓王荆州,“卿风流逸望,真后来之秀。”

释义“秀”,优秀的意思,表示后辈中的优秀者。这则成语也称“后起之秀

东晋时,王忱(chen)在少年时代就显露出才气,很受亲友的推祟。他的舅父范宁,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家,对王忱也很器重,有著名文士拜访,他总让王忱到场接待。有一次,王忱去看望舅舅,遇到了比他早出名的张玄。舅舅要他俩交谈交谈。张玄早就听说王忱志趣不凡,很想与他谈谈。他年龄比王忱要大,自然希望王忱先给自己打招呼,就端正地坐着等候。不料,王忱见张玄这等模样,看不上眼.也默默坐着,一言不发。张玄见他这样,自己又放不下架子,对坐了一会,怏怏不乐地离去。事后,范宁责备王忱说:“张玄是吴中的优秀人才,你为什么不好好与他谈谈?’’王忱傲慢地回答说:“他要是真心想和我来往,完全可以来找我谈谈嘛。”范宁听了这话,倒反而称赞起外甥来了:“你这样风流俊逸,真是后来的优秀人才。””玉忱笑着回答说:“没有您这样的舅舅,哪来我这样的外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