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满族春节民俗文化(精品20篇)

导语:春节是我国最传统、隆重的节日,也是历时最久的。从腊月二十三的祭灶王爷直到正月十五闹元宵,红红火火地让人热闹了一个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满族春节民俗文化,欢迎借鉴!

浏览

7634

作文

339

浙江的春节民俗

全文共 550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因此春节的习俗也多种多样。因为相传年兽怕红色,怕火光与怕响声,所以人们便有贴春联、放鞭炮、敲锣打鼓等习俗。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习俗都不相同。

浙江的春节中,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传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因此家家要祭灶神。人们认为灶王爷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便会给家里带来幸福,可保佑来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灶神,请求他上天后多说好话、吉利话。民间传说,灶王爷上天专门告人间善恶,一旦那家被告有恶行,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

农历腊月二十四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过了十二点就是大了一岁。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

这就是浙江的春节民俗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有关传统文化春节的

全文共 356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传统我最喜欢的传统节日是春节。每到大年三十,商场里人来人往,大家都忙着买年货。但你知道吗?过年还有一个美妙的神话故事,我讲给你听吧!

传说中,在一个山谷里住着一只叫“年”的怪鼠,每到春节的晚上“年”都会袭击山下的一个村子。村子里的人非常害怕年,准备到城里过年,在路上,他们看见一个仙人,仙人对他们讲“年”最害怕红色的东西和响声,人们听了以后,连忙去买了春联和锣鼓。到了晚上“年”又来了,它看到红色,听到锣鼓声赶紧逃跑了,从此村庄太平了。

现在,我们每到过年,吃完午饭,就兴高采烈地跑到爆竹店里买许多礼花。到了晚上,我便迫不及待的拿出礼花撕开包装袋,取出礼花,用打火机小心翼翼的点燃后向天空发射,只听一声“啪”,一束美丽的烟花挂在天空上,五彩缤纷,好看极了。放完礼花后,我依依不舍的回家了,和家人观看晚会。文化春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春节文化现象的作文

全文共 564 字

+ 加入清单

过了一年又年,转眼间春节又要来了.

每年春节都会是全球华人最盼望的节日.在春节来临的前几天,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挂年画,还会包饺子做年糕.这样一来,过年的气氛就会越来越浓.到了除夕之夜,不管在外有多么忙,都会赶到家里吃团年饭,到时候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香喷喷的团年饭,感受过年的气氛别提有多高兴了.吃完团年饭后,全家会聚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边看边聊,增进亲戚之间的关系.到了11:59:50全球华人都会开始倒计时10,9,8,7,6,5,4,3,2,1,0,就在那一刹那,新年降临了.这时,鞭炮声夹杂着人们的欢呼声响个不停,千万朵礼花在天空中绽放,加重了过年的"年味".

过了12点后还会有人彻夜不眠,他们是在守岁,这也是春节的传统之一.到了初一,人们就会出门四处游玩,直到初八,人们才会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继续工作.

虽然说过年放焰火,是中国的传统.但是焰火会造成一定的大气污染,破坏环境.所以我觉得可以制造环保鞭炮,这样一来,即可以减少大气污染,避免破坏环境,又可以保留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传统,使得我们在过年的时候能够更加的开心.

还有就是,过年的时候有些地方还保留着一些封建迷信的春节习俗,我觉得这是不大合理的,这种现象只有在提高人们素质之后才会消失.

希望每个人都能过一个开心快乐的春节,一年比一年红火!

[春节文化现象的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七夕的民俗文化

全文共 747 字

+ 加入清单

农历七月初七是我们中国人的情人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七夕或女儿节,这一天是女儿家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七夕的民俗文化。七月初七之所以称为乞巧,是因为民间俗信这天牛郎织女会天河,女儿家们就在晚上以瓜果朝天拜,向女神乞巧,希望能求得。古代女子最重视“乞巧节”!乞巧,她们除了乞求针织女红的技巧,同时也乞求婚姻上的巧配。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在闽省,广东省及东南亚一带,最时兴于七夕拜七姐。这的确是旧日女儿家的大节日。大部份的省都有庆祝七夕的七巧节,唯大都当作一般庆典庆祝。闽,广省则相当的重视,尤其是广东省,大伙儿摆七凑热闹,十分隆重。谈到七巧节,不得不提人民间流传的爱情故事-牛郎织女,他们一年一度相会的七夕,被多情儿女视为爱情的象征。他们的爱情悲剧,在每个华人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因此,每到七夕的夜晚,多情人都会对着暗夜的星空祈祷爱情永恒不渝。

牛郎织女有许多的故事版本,最为人知的是:牛郎本来是民间的一名孤儿。一天,天上的织女和绪仙女下凡游戏,在银河洗澡。为牛郎耕田的老牛劝牛郎夺取织女的衣裳,织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结婚后男耕女织,他们生了一男一女,生活幸福美满。可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的便让天帝给知道,使了王母娘娘下凡来,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就此拆散。牛郎上天无路,后来还是老牛献出它的皮让牛郎上天去。牛郎上了天,眼见就要追到织女,岂知王母娘娘金簪一挥,天空出现一道天河,他们俩隔两岸,只能哭泣。后来,他们的爱情让天帝给感动,答应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由鸟鹊架桥在天河相会。

当然,这只是个传说。乞巧的仪式源自古代织女桑神的原始信仰这种信仰结合了牛郎织女每年七月七日相会的说法,成为了我们今时今日的七夕七巧民间信仰。

[写民俗文化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春节民俗

全文共 453 字

+ 加入清单

还记得以前过年的时候,纯粹就是与大人一起凑热闹。可是随着时间慢慢地推移,我渐渐的明白了春节的风俗习惯以及春节的含义。

大年三十的上午每家每户都要贴春联,以示迎春之意。外公每年都要挑选一幅称心如意的好春联。今年选的上联是:喜气洋洋财旺旺,下联是:好运多多福连连。横批是:吉星高照。这足以预示新的一年里的幸福生活。

年三十午夜吃饺子,也是每家必不可少的。老人们都说吃饺子好。吃饺子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意义。饺子谐音交子,就是相交子时,交好运发大财。因饺子的形状又像金元宝,故又象征团圆与财富。

大年初五俗称“破五”,意思是人们要走出家门进行户外活动。这天上午我与外公外婆沿着河堤,从将军码头一直走到新华码头。这里是滑冰场,男女老少人头攒动,人们身着五颜六色的节日新装,好像给冰场上装点了盛开的鲜花。人们有的在滑冰、有的在打冰车。还有的在冰道上从高处往下放冰车,大家玩的真尽兴!大人、孩子与老人,一片欢歌笑语……

这就是我春节的风俗,我觉得我们中国的春节习俗还真是博大精深,我觉得我很喜欢我的春节,不仅有趣还很有意义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中国风俗文化春节作文600字左右

全文共 691 字

+ 加入清单

一年一度的春节又快来临了!春节是中国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也是我最喜欢的节日。所以,我总是盼望着过年。不知不觉中,我想起了去年的那个春节,那个春节让我至今难忘。去年春节,奶奶刚搬到新村,新村离城里很近。以前,奶奶在旧村,旧村离城里很远,我们也就懒得去了,去年奶奶搬了新村,我们一大早贴完对联,便踏上了去奶奶家的路程。一进门,我就闻到了一股诱人的香味。我知道奶奶一定在做好吃的哩!果不其然,锅里煮的是羊肉,难怪香。奶奶在包饺子,白白的面皮包上美味的肉馅儿,不留口水才怪呢!我去院子里拿了些爆竹,和父亲要了打火机,一个人在院子里玩了整整一上午。到了中午,开饭了!奶奶把一盘盘美味的饭菜端上了桌,还给我们每人盛了一碗滑溜溜的饺子。下午,父亲把爷爷奶奶接到了我们家,这是爷爷奶奶第一次在我们家过年,我见爷爷奶奶来了,赶紧端出糖果和开心果给他们吃。晚上,父亲母亲和奶奶都在包饺子,我和爷爷在沙发上听音乐。吃了年夜饭,父亲送走了爷爷奶奶,我们一家人则看春晚,我还吃着零食。夜晚12点的钟声响起,这时正是春节的最高潮,家家户户都灯火通明,烟花爆竹直升云霄。我跑到阳台上,看着五彩缤纷的烟花如流星雨一般飞上了深蓝的夜空。此刻的夜空像一位美丽的仙女一样,穿着烟花做成的璀璨星衣,烟花把深蓝色的夜空映成了红紫色,我在心里默默的赞叹道:好美的夜空。放完烟花,我们一家人便去打扑克了,我们一直打到了凌晨3点。

去年的春节,不仅有灿烂的烟花装点,更重要的是,爷爷奶奶来我们家过年。毕竟,这是他们二老第一次来我们家过年嘛!所以,这个春节在我的记忆中就变得难忘且特别了,如果今年爷爷奶奶愿意,我还会请他们来我家过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春节民俗作文

全文共 895 字

+ 加入清单

“噼里啪啦!”窗外,震耳欲聋的爆竹声不绝于耳,唉,有啥办法,谁叫今儿是大年初一呀,一大早就消腾个不停。我迅速穿好衣服,敏捷的跳下了床。爸妈早就起床了,这不,在客厅里忙的那是不亦乐乎。老妈提着喷壶挨个给花洒水,老爸则穿梭于客厅与卧室之间,气喘吁吁搬着桌子。呼,又是一个忙碌的“年晨。”

我坐在沙发上似乎显得与庸碌的家庭气氛不怎么协调,要不,来干点活吧!说干就干,嗯……就从这地开始吧!我猛地站起身来,从卫生间里拎起一把扫帚,又端起一只簸箕,先将大门打开,把簸箕放在了门槛儿边,然后弯下腰,紧拽住扫把柄,随着两手的摆动,身子也向我的后方慢慢退后。地上的垃圾(这都是本人昨晚守岁时留下的“人造垃圾”)还真不少,过不多久,那杂乱的小垃圾便堆成了一座矮矮的小山,望着自己的劳动成果,我乐得合不拢嘴,嘻嘻,待会儿爸爸妈妈知道后一定会夸我呢!想到这儿,我扫地的频率又加快了许多,很快,簸箕里就已铺上了一层薄薄的小灰尘小垃圾。我抓着扫帚,兴高采烈地拉着妈妈来看门槛儿边簸箕里的战利品。我喜滋滋的把守在门边,等着妈妈前来好好夸奖我一番,可我万万没有想到……“天呀!”妈妈的一声大叫把我从喜悦中拉回了现实,只见妈妈急忙把即将要倒在门外的簸箕连同里面的垃圾又迅捷地搬回了家,又一把夺过我手中的扫把,踏出门外,将外面的垃圾一点点扫进家里。我惊得目瞪口呆,真是奇了怪了,平时,我们都是把家里的垃圾扫到外头,而现在,妈妈却将外面的垃圾扫进家里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妈妈好像看透了我的心思,她放下扫把,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我们这个地方大年初一有这样一个习俗,就是扫地绝对不能从里往外扫,要不然,就会把家里的”财气“、“如意”给扫出去了;所以呢,要从外往里扫,这样子也就可以把外面的财气扫到我们家来了。”听罢,我连忙拿起扫帚,将外面的“财气”一股股聚往我家。

事后,我又在网上查到,其实,咱们江苏地区呀,在春节期间也有好多禁忌呢:诸如大年初一不动剪刀,免得口舌之争;不动菜刀,以免杀身之祸;不吃稀饭,怕出门遇雨等等。透过这些习俗,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我国古代节日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能从这些老习俗背后领略到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春节民风民俗作文

全文共 431 字

+ 加入清单

令人期盼的春节马上到了,大家是不是很激动呢?因为春节好玩的有很多。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味美、馅儿足、饱满的“耳朵”了,那个味道可比肯德基、麦当劳好吃健康多了,还是中国的传统食品。这个“耳朵”就是驰名中外的饺子,你猜出来了吗?

还有孩子们最喜欢的放鞭炮,那“噼噼啪啪”的响声让我们感觉很开心。所以,放鞭炮也是必不可少的春节习俗。

过年玩的时候把“腰包”花扁了,怎么办呢?不用担心,有压岁钱呢!相信你一定会有不少收获。可是,有些家长要帮孩子保管,我觉得这样是不妥当的,压岁钱本来就是给孩子的,否则,孩子会被“岁”这个妖怪抓走。

春节还要贴春联,贴春联是为了增加节日气氛。此外还要贴门神等等。但你们知道贴“福”的时候为什么要倒着贴吗?因为这个意思是福“到”了。

现在春节又多了一项活动,就是大名鼎鼎的春节联欢晚会。为了看这项节目,常常要付出熬夜的代价。不过很值,因为春节联欢晚会可是非常精彩的。

嘻嘻,相信大家想起了以前过春节的时候许多好玩的事吧,那就让我们共同期待今年的春节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家乡的民风民俗四年级作文_文化作文500字

全文共 423 字

+ 加入清单

节日的气氛最能体现出传统习俗的魅力。

我们这儿的第一节日是春节。春节还没到,家家户户进入腊月后会陆续杀猪,特别是在农村里,杀猪后会请村里人大吃一顿。我的家乡除夕定会吃鸡、鱼、肉这三样菜,鸡必须是雄鸡,将它整只清炖,出锅装盘时要让头昂起,不仅喻义步步高升 ,而且清爽可口,令人不吃都想咽口水。

春节后的又一轮高潮无疑就是元宵节了。元宵节吃元宵,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了。软软的白面里裹着一团又香又可口的夹心,咬一口,香甜的黑芝麻糊流入嘴中,在嘴里慢慢融化开来……元宵节时,什么事都围绕着圆 ,那么自然就离不开灯了,家乡有一个持续了好多年的习俗——灯会。每到正月十四、十五夜晚,步行街、行政中心总会亮起彻夜不眠 的红灯笼,为家乡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正是因为这样,每次灯会,现场都挤满了人,真可谓是人山人海!所以,后到的我无奈极了。

……

我的家乡虽是个小县,但却有着几千年浓厚的文化底蕴,承载了祖先流传下来的民风习俗,为中国增添了一份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地方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民俗文化作文600字

全文共 672 字

+ 加入清单

晋江,我的第二故乡,素有“泉南佛国”“海滨邹鲁”的美誉。晋江有很多传统民俗,比如嗦啰嗹、抓鸭子等都让人沉迷其中,流连忘返。

就拿普渡来说吧。普渡是泉州沿海地区的一种民俗文化活动。听爸爸讲,它是融合农历七月十五的道教中元节和佛教的盂兰盆会而形成的民俗节日,而晋江的普渡尤其盛名。

每年农历七月,到处张灯结彩,灯火通明,很多人摆开酒席、大宴宾客。轮到哪个地方举办普渡,那个地方必定人山人海、车水马龙,烟花璀璨,鞭炮轰鸣。马路两边经常停满了车辆,而流水席上尽是生猛海鲜、八珍玉食。晋江人又特别热情好客,往往是觥筹交错、杯盘狼藉后才能结束。

然而,听爸爸讲,以前每一年的普渡,不管富裕还是贫穷的家庭,家家户户都要花好多钱,有些人家甚至还大搞攀比之风,以客多为荣、客少为耻,形成奢侈糜烂之风。而宴席结束后,又经常因酒驾发生交通事故,伤害自己的同时又伤害了其他无辜的人。更不要说摆酒席造成的交通堵塞、放烟花造成的环境污染了。

然而这些都是传说,现在我所看到的普渡,好像跟这些没有多大的关系。报纸或者新闻经常报道有人把钱捐出来,或者赞助贫困人员,或者举办各类文体活动,或者为村里修建活动中心,或者成立基金会来奖励认真学习的好孩子。看来,曾经大操大办、酒驾醉驾的普渡早已经“黄鹤一去不复返”了。爸爸说这些都是晋江市政府移风易俗禁普渡带来的好处。我想,普渡日简直已经变成了“文体活动日”“志愿服务日”“公益活动日”“扶贫济困日”“环境卫生整治日”了。

“在一起,更出彩”,世中运明年将要在晋江举办,让我们一起热爱晋江、美化晋江,为移风易俗、推陈出新、昂首前行的晋江喝彩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传统文化春节作文300字

全文共 309 字

+ 加入清单

不知不觉中春节又要到了,我们又要长大一岁了。

不知道你认为的春节是什么样的,是开心的还是烦恼的。小时候的我觉得每年的春节总是很开心,因为可以收到无数的红包,直到有一次我看电视,我才发现春节还有另外一个味道,那就是渴望的味道,看到电视我才知道原来还有很多人的春节并没有过的跟我们一样快乐,那些渴望的眼神一直在我脑海里回放,他们想回家,可是无奈路途遥远、路费太贵,真想把我的压岁钱都给他们,让他们也可以和我们一样度过一个团团圆圆的春节啊!

于是我找到妈妈,把我的红包递给她希望妈妈去帮助那些春节不能回家的人,妈妈听了我的想法,欣慰的跟我说:“孩子,你长大了”。听到妈妈的话,我开心的笑了,今年春节,我体会到了另一种不同的味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春节民风民俗

全文共 824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春节都许多传统的春节习俗,比如贴春联,吃年夜饭,拜年给压岁钱……而每年最难忘的春节习俗应该就是扫尘了,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每家每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这次,我和老爸“光荣”地领到了擦玻璃的任务。我们家住在4楼,我一站上窗台,立刻吓得浑身哆嗦,我看了看下面,一派“万丈深渊”的景象。但事情总是要干的,我连忙和老爸商量了一下,他来擦“风险极大”的外面,而我,则擦我力所能及的里面。

开始擦了,我先用沾过洗洁精的抹布擦窗户的内侧,但由于一年没擦了,窗户的边边角角已经积了一层灰尘,我先用手指尖套着抹布,从窗户的四周边缘用力地抠了一圈,紧接着,我把那块布洗干净,再沾上一点洗洁精,开始对窗户“发起进攻”。

我用那块湿布轻轻地擦着窗户,等到窗子上有了一点洗洁精痕迹时,我拿来一块干净的干布,一小块一小块慢慢地擦拭着窗户上的污点,但是,一块又一块的污点向我“俯首称臣”了,唯独这几块污垢还是在窗户上,做起了“山大王”,仿佛在对我说:“哼!就你这个小孩,还想来拿下我,没门!”我不服气了,又抹上了一些洗洁精水,再用干布用力地擦,但这么几块顽固的污点就是不下来,我急坏了,这时,爸爸走了过来,对我说:“不要这么费力,这时,爸爸窗户上抹了一些洗洁精水,再用指甲轻轻一刮,那些顽固的污垢个个“举手投降”了。

后面,在我和爸爸的共同努力下,一面面窗户又干净得类似新的一样。这时,妈妈在屋子里的卫生也打扫完了,旧的也“辞”完了。望着焕然一新的房子,我仿佛看到了明年,我们每个人的运势都写着“胜利”。

春节习俗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是春节重要性的标志,让我们的春节过得更加有趣,让我们一起传承这些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中国民俗文化村之旅

全文共 865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的生活习俗是怎样的呢?今年寒假的一天,我怀着好奇而又愉快的心情和爸爸妈妈来到了深圳的“中国民俗文化村”。它是我国第一个荟萃民族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和民居建筑于一园的大型游览区。

“咚咚呛,咚咚呛……”那一阵阵有节奏的鼓声把我吸引了过去。噢!原来是一些身着远古时代服装的叔叔正在表演远古舞蹈。那铿锵的锣鼓声把我们带到了遥远的远古时代,我仿佛看到我们的先人们正和着这有力的锣鼓声在同大自然搏斗呢!

往前走不远,我便看见一片宽广的内蒙古大草原。几只乳白色的蒙古包把绿色的草原点缀得宁静、安详。我迫不及待地脱了鞋,一头钻进了蒙古包里。哇!里边好漂亮啊。墙上挂着图案别致的挂毯,地上铺着色彩艳丽的地毯,桌上精致的小铜碗里是为客人准备的热奶茶,房柱上的猎枪、弓箭和马鞭是骑马、放牧、打猎用的。寥寥几件物品已生动地体现出了蒙古族人民心灵手巧、热情好客和勇敢奔放的特点。我们被那漂亮的蒙古族服装吸引了,也不由得穿戴起来。你瞧,妈妈头戴五颜六色的珍珠帽,身着红色长裙,像一位漂亮的王妃。我和爸爸自然就是公主和王爷喽!走出蒙古包,我们在草原上随着悠扬的马头琴声翩翩起舞,深深地陶醉于这浓郁的民族风情之中。

接着我们又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幽雅别致的傣族小竹楼、结构严谨的北京四合院、金碧辉煌的藏族寺庙,最后来到了陕北窑洞。

窑洞里黄白色的墙壁和高高的土坑好像在向人们讲述着黄土高坡的历史;那窗户上贴的各种精致的剪纸和门前放的一架纺车向人们展示了大西北人民的心灵手巧和勤劳朴实的特点。看!胖娃娃剪纸多么逼真、漂亮。一个扎着羊角辫儿,穿着红兜兜的小女孩活灵活现地在向我们微笑。瞧!那漂亮的六瓣窗花剪纸贴在明晃晃的玻璃窗上,每个花瓣仿佛都会随风散发出清香。我站在纺车前,好像看见一位慈祥的老奶奶正坐在那里吱呀吱呀地纺线线呢!

走出民俗文化村,我兴奋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国56个民族,民俗、民风、民间艺术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汇聚到一起就是一幅异彩纷呈的巨幅画卷,就是一本举世无双的博大巨著。今天,有幸能够走进这画卷一览,踏进这巨著一读,我真高兴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台州春节民风民俗作文

全文共 489 字

+ 加入清单

各地过年的风俗各式各样,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年俗。我的外婆家台州春节风俗非常隆重和有趣。

在腊月二十三那天,大家就开始忙碌了,家家户户要进行大扫除,连最角落里的一小颗灰尘都不放过。搞好卫生后,接下来的几天大人们就忙着准备过年吃的东西,杀鸡买肉,做冻米糖、做年糕、磨豆腐到了二十九,就算是正式过年了,在那一天,每人都要吃大圆子,表示团团圆圆。大圆子和包子很像,不过外皮是糯米粉做的,上面还开了一个口子,便于蒸熟得快一点。除夕那天,一吃过中饭,各家各户就忙着祭祀了,先摆好台子,放上猪头、整只的褪好毛的公鸡、年糕、碗筷,酒倒得满满的,两边还点上红蜡烛。首先谢年、祭天,感恩能平安健康地过完一年。再烧一大桌菜,祭祀祖先,对他们表示怀念和感谢。吃过晚饭以后,全家人坐在一起吃零食看春节联欢晚会,小孩子还可以拿到压岁钱。

第二天,就是新的一年了,天还没亮,鞭炮声就响得让人睡不着觉。大家先放开门炮,又摆起台子,摆放上清水、米饭、水果,点上香和蜡烛,进行新年祝福、祈祷。小孩子们穿上新衣服,跑来跑去互相串门,热闹极了。

台州的年俗真是隆重有趣!同学们,大家都来说说,你们老家的春节风俗是怎么样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一年级春节文化作文

全文共 730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到了,我们一家人也都想以前过年一样回了老家。大街小巷人流如潮,街道两旁,买烟花炮竹的小摊子随处可见,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喜气洋洋。男女老少个个脸上都洋溢着欢快的笑容。到处都散发着节日气息。

到家之后,爸爸负责扫地,妈妈负责拖地,我和姐姐就拿着抹布擦桌子.椅子.玻璃等等。当我们都收拾完后,奶奶就说:“快去贴春联吧!这春联是不能超过中午12点后贴的!”听了奶奶的话,我和爸爸急忙放下手中的活,拿着春联和福字到大门上去了。妈妈和姐姐也去看“热闹”。我呢,则帮爸爸贴“福”字,正要忒在大门中央,爸爸连忙制止我,说:“‘福’字应该倒着贴,也就是‘福’到的意思了。爸爸还说:“春节贴春联有喜庆

. 吉祥 . 幸福之意。”我一听,连忙把“福”字倒过来贴了。爸爸也把春联贴了上去,这又给新年增添了一番喜气。

到了晚上,我们家就更热闹了,妈妈把包饺子的木板房在桌子上,材料都备齐了,开始包饺子喽!我欢呼着。我们的分工如下:我和姐姐来干饺子皮,妈妈和奶奶来擀饺子皮,妈妈和奶奶来包饺子。爸爸和爷爷在旁边闲聊,一家人其乐融融,屋子里弥漫着幸福的气息。包饺子的过程中,我问奶奶,过年为什么要吃饺子,奶奶亲切的说:“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是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的意思,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过年吃饺子也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所以过年要吃饺子。

包完饺子后,爷爷就去煮饺子了,这段时间里,我和爸爸就去放鞭炮,听着炮声我感觉特别有年味。晚上八点整,我们准时打开了电视,看了“春节联欢晚会”,广告期间,奶奶给我和姐姐发了红包。我和姐姐都露出了灿烂微笑。

接着,我们一起吃了年夜饭,一家人在一起,好开心,好温暖呀!

这个春节我过得真好,希望下一个春节会更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写春节的民风民俗

全文共 465 字

+ 加入清单

眼看着春节就要来了,我的心怦怦直跳。在度过了紧紧张张地腊月30日,终于迎来了2018年的春节。对了,为什么要过年呢?下面就让我来告诉你吧!

从前,有一只大怪物,名字叫“年”。“年”在除夕那天总是会出现,并欺负一些人家,有一天,“年”又来了,许多家都受到了“年”的袭击,只有那些门上挂着红窗帘和门前生着火,十分热闹的几户人家没有受到袭击,应此人们知道了“年”就怕这三样东西,于是每到除夕人们便用这三样东西把这只大怪物赶走了,久而久之,便流传下来成了习俗。

记得大年三十的晚上,我们吃完了团圆饭,便和弟弟一起跑到了楼下的空地上放起鞭炮。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老鼠炮,它一边飞一边还发出了“吱吱”地声音,好像在上天之际还想呼唤同伴一起去天上偷东西,把我们逗得笑死了。

放完了鞭炮,我就和亲戚朋友们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那精彩的表演让我心情十分开朗,有相声、有小品、还有魔术……十分好看,比如,那一个叫“我忍不了”的相声,这是讲一些不文明的事,然后那个人看了连声叫忍不了,可是他却以不文明的形势提醒别人,当时,把我们逗得哈哈大笑。

一个春节就这样过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春节的民俗

全文共 441 字

+ 加入清单

一个春节我都要回老家,一到那里,那里就响起了鞭炮声,是迎接我的?我有那么有名吗?不不不,是迎接佛的。很快,烟把整个小镇淹没了。

小镇的街道中央摆着一排桌子,桌子上放满了食物,有木耳、糖果、纸做的金元宝、一些水果和两条活的鱼······小镇的每一个人家门前都放着两堆稻草。远处传来的敲锣打鼓的声音盖过了鞭炮声,鞭炮声慢慢的停了,好不容易烟散了,家家户户又点燃了家门前的两堆稻草,点起蜡烛,烧起香,让小镇又沉没了,这景象虽然很像仙境,但是遮掩实在够呛,突然,有几滴水滴在我身上,难道是下雨了?原来是有人在撒净水,听说这样可以让我们幸福、快乐、健康、吉祥。那敲锣打鼓的声音近了,几个人抬着佛,边上还有两个人为佛扇扇子、撑伞,有许多大人在佛面前拜了拜,把香插在佛面前的一个轿子上,有些大人带着自己的孩子,转了转为佛撑的伞,佛的后面跟着许多人,他们有的骑着马,有的扮成孙悟空、猪八戒、嫦娥,有的吹着大号、打着鼓。等队伍走了,大伙儿聚在一起,把“金元宝”烧了。

据说抬佛是为了地方的太平,国泰民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绍兴的春节文化

全文共 796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的绍兴是个古色古香的地方,历史久远,有许多颇具地方特色的风俗,虽然时移世易,但依然代代相传地保留着这些风俗。

一跨入农历腊月,各家各户就开始准备年货了。第一批是腌制品,鸡、鸭、鱼、肉琳琅满目地挂满廊前、屋下、阳台。鱼干的种类有许多,如螺蛳青、扁鱼、白条鱼……晒得差不多时,老人们便拎着一个塑料袋,去城市广场的农副产品交流会抢购物美价廉的食品。到了腊月下旬,廿三晚上都要拜拜灶神,送灶神上天,可以不让他在玉皇大帝面前说人们的错误。

过了腊月十二的夜晚,老人们说话都分外小心起来,最忌讳提及“死”、“穷”等字眼,过年穿的新衣服也开始物色与张罗。之后,大人们就会去到超市,去买汤圆等食品,会将在腊月上旬搡好、浸好的年糕拿出来,为年夜饭做准备。

到了除夕,一出门,到处都是酒肉的味道,家家户户都准备好了丰富的美味佳肴,主要都有年糕,象征着年年高、八宝菜,象征着富贵、鱼,象征着年年有余,有一养菜不能缺,那就是鲞冻肉,关于这道菜,还有个传说呢!相传有一农户,家里有一个尖酸刻薄的婆婆和一个秀外慧中的媳妇,除夕吃晚饭时,婆婆故意将鲞头烧入鲞冻肉中专让媳妇食用。小叔看了,批评其母,说她不该如此对待嫂嫂,媳妇听后笑着说:“叔叔错怪了婆婆一番好意,这是为我讨个吉利,今年有鲞头,明年更有享头了。”这句话打破了尴尬的局面,婆婆深受感动,从此一家和睦,日子越过越好,因此流传至今。

正月初一,古称“元旦”称大年初一,这一天为绍兴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通常以“汤圆”、“如意糕”作早餐。正月初二,人们就开始走亲访友,恭贺新禧,亲友则以酒、菜盛情款待,长辈还会将事先包好的红包给小辈。

“正月十五月儿圆!”元宵节是春节的尾声,这一天,家家都要吃汤圆,南方称汤圆‘北方则称元宵,这一天晚上会有猜灯谜的活动,家人都会带着孩子去猜灯谜,看灯会。这一天也是寒假的尾声。

这就是古城绍兴的春节,传统的民风民俗将这个小城市渲染的分外热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生活中的民俗文化作文800字

全文共 831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的民俗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的民俗文化有丰富的内涵和底蕴。中国的民俗有多种,例如: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腊八节、清明节、春节等。但我最喜欢的还要属一年中最重要的春节了,过春节可以贴对联、穿新衣服、包饺子等。当然在春节里还有两个美妙的故事,下面我就讲给大家听听把!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年”的怪兽住在大海深处,每到除夕节的那天都会出来祸害人们,它长着长长的触角,大大的头颅,有着庞大的身躯样子十分吓人,因此大家都害怕它,有一次在除夕夜晚他来到了一个老人的家里,但是那老人的门上贴着大红色的对联,那个叫“年”的怪兽看了后浑身发抖,正当它走出门时,听见了鞭炮的响声之后更加害怕了,于是就仓皇的逃走了,后来,人们知道了那个叫“年”的怪兽害怕大红色和鞭炮的响声后,每当过年时大家都贴上大红色的对联,并放鞭炮以防止那个叫“年”的怪兽再次回来。这就是春节的来历,也是我们俗称的“过年”这也是第一个故事。

你知道过年时为什么要吃饺子吗?就让我来告诉你们吧!

吃饺子这一个民俗是从东汉时期传下来的,传说在东汉时期有一个叫张仲景的神医,不管什么病,只要到他手就是药到病除,因此,当地的居民都叫他“医圣”,原本他是在县城做官,但因年事已高就告老还乡了。他在还乡的路上,看到那些为了生活而忙碌奔波的人冒着寒风和雪花飘飘的天气在外奔波,他看见那些人的耳朵都被冻烂了,因此看了很心疼,便叫他的弟子找了一片空地搭起了小棚子,把羊肉和辣椒等一些药材放在锅里煮,等煮熟后再捞上来剁碎,用面皮包成一个个像耳朵的东西,每到严冬时开张把煮熟的像耳朵的东西分发给那些因寒冷而冻伤的人吃,那些人吃了之后便感到身体发暖,之后冻伤也好了。张仲景把那些一个个像耳朵的东西称为“祛寒饺耳”也称“夹饺”俗称“饺子”不料在一个严冬里张仲景逝世了,人们为了纪念他,所以每到严冬都会包饺子来纪念他,这就是饺子的来历。

一个民族,一个风俗文化,不同的民族之间有着不同的民俗文化,以上所说的就是我们这里的风俗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春节民俗之北京篇

全文共 785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民俗,一些人可能只熟悉自己家乡的,却对外地的一窍不通。北京的习俗可是很有意思的哦……

进入腊月以后,就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挣些银子过年。祭灶之后,新春联渐次粘挂,千家万户,焕然一新。有的人家用朱笺,有的用红纸,只有内廷及宗室王公等按例用白纸,镶以红边蓝边,不是宗室者不得擅用。

腊月将梅束起放在一个腹大口小的器具中,放置于地下五尺左右的地方,燃火,让地微微有些温暖,梅花就回渐渐放白,用纸笼之,到市上去卖,小桃、郁李、迎春都可如此。繁盛之区,支搭席棚,售卖画片。妇女儿童争相购买,以为乐。

腊月初一,大街上卖粥果者排成市场。更有卖核桃、柿饼、枣、栗、干菱角米者,肩挑筐贮,叫而卖之。其次则肥野鸡、关东鱼、野猫、野鹜、腌腊肉、铁雀儿、馓架果罩、大佛花、斗光千张、楼子庄元宝。初十以后则卖卫画、门神、挂钱、金银箔、锞子黄钱、销金倒酉、马子烧纸、玻璃镜、窗户眼。廿日之后则卖糖瓜、糖饼、江米竹节糕、关东糖。糟草抄豆,是廿三日送灶时供给神马用的。又有卖窑器者,铜银换瓷碗,京城之香炉烛台;闷葫芦,小儿籍以存钱;支锅瓦,灶口用为助爨。至廿五日以后则卖芝麻秸、松柏枝、南苍术以供“煨岁”之用。腊月诸物价钱都比平日贵些,所以才有“腊月水土贵三分”的谚语。老年人到了这时,总要劝后辈谨慎花钱,于是又有“二十七八,平取品抓”之谚。

腊月八日为王侯腊,家家煮果粥。都在前一日备好米与豆,以百果雕作人物像生花式。三更煮粥成,全家聚食,馈送亲邻,为腊八粥。腊八粥,是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塘、琐琐葡萄,以作点染。切不可用莲子、扁豆、薏米、挂元,用则伤味。每至腊七日,则剥果洗净器皿,终夜经营,到天明时粥熟。除祀祖供佛外,分馈亲友,不得过午。并用红枣、核桃等制成狮子、小儿等类,以见巧思。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春节习俗文化的渊源

全文共 2337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人的春节习俗,除了年三十看春晚这一现代化气息较浓的事情,大多都是经历了数百年甚至两千年的岁月沉淀。很多习俗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尽管有些会有点牵强附会,但仍可见其历史漫长。

汉代之前,由于历法等原因,春节的日期并不统一。一直到汉武帝太初元年,才开始把农历(即夏历)正月定为岁首,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纪年,于是把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把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

而有关春节的习俗,大多数成熟于宋代。“宋代是一个很典型的市民社会,习俗又是一种市民文化特质浓厚的仪式。”河南省民俗学会副会长孟宪明先生说,很多过年的习俗发展到宋代,产生了一个质的变化,基本进入了成熟阶段。

如果说宋代是中国人春节习俗的成熟期,那明清就是春节习俗的定型期。大多数习俗就是在这个阶段基本成型,并延续至今的。

拜年从朝会中演变而来

过春节一个很重要的习俗就是拜年。拜年这个习俗据说是从正旦朝会中演变而来。最早是大臣们初一跑到金銮殿给皇上朝拜,高喊“皇上吉祥”之类。后来大家觉得这种祝福方式不错,下殿之后,大臣们之间也互相拜个年,再后来就变成了全民共拜。

宋代流行的是用名帖互相恭贺的习俗,类似现在的贺年卡拜年。到了明清时期,拜年这种习俗逐渐成熟,清人顾铁卿在 《清嘉录》 中描述:“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增加了“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过年习俗大都是明清时期延续下来的

明清时期,春节的各种习俗,大多没有质的改变,不过对于任何习俗来说,完善定型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一个比较完善的流程,比如除夕干什么,初一干什么,初五干什么,等等,都是在明清时期完善的。”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乔台山先生说,现代过年的各种习俗,大都是明清时期延续下来的。

春节,是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开始的,这一天也被称为“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小年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尘和祭灶。

从腊月二十三到除夕,扫尘、贴春联、蒸花馍等各种习俗不一,但都表达着一个意思,就是准备各种年货,迎接春节。

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晚上,就是除夕。到了明清时期,在大年夜,吃年夜饭、守岁和给晚辈压岁钱的三大习俗已经非常完善,尽管各地的形式和内容略有差异,但内涵一致,都是为了讨个吉利。

正月初一,为了博开门大吉的彩头,大清早,人们开门首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开始拜年。在我国的中原一带,大年初一全家人要在家里过年,各家各户都是这样,但有一种人例外,那就是干儿子。干儿子这一天也要到干爹干娘家里团聚。

大年初二走亲戚,嫁出去的闺女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

正月初三是女娲造羊的日子,故称“羊日”。在这一天里,人们不能杀羊,如果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里,羊会养得很好,养羊的人家会有个好收成。不过在很多地方,这一天也是上坟扫墓的日子。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这个破,意思就是春节里有些事,初五之前不能做,比如扫地、倒垃圾等,破五之后就可以做了。”乔台山先生说,破五的习俗就是从明清固定并延续至今的,按清代《燕京岁时记破五》的描述:“初五日谓之破五,破五之内不得以生米为炊,妇女不得出门……”

在很多地方,初五还是送穷神迎财神的日子。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迎接财神。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

从正月十二开始,人们开始准备庆祝元宵佳节,选购灯笼,搭盖灯棚。民间有句俗语:“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

元宵节到了明清时更加完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清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

饮食习俗突出团圆

春节重点戏是“吃”,“宁省一年,不省一节”。这也许是农耕社会因生产生活不易累积下来的习俗。

在长达数千年的春节习俗演变过程中,春节食俗有着漫长而复杂的变化。到了明清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没有大的变化,春节食俗才完善和固定下来。

春节的食俗五花八门,各地差异很大,但共同的一点是吃“年夜饭”,也叫“团圆饭”。全家人坐在一起,热热闹闹,红红火火,充分表现出“家”的温暖和价值。“年夜饭的食品很有讲究,大都寓意吉祥、美好。如一定要有鱼,寓意年年有余;如有些地方年夜饭要上火锅,寓意红红火火;如主餐过后要上甜食,寓意甜甜蜜蜜;如饭后上苹果,寓意平平安安。”乔台山先生说,俗话说,“好吃莫过饺子”,全家人齐动手,你擀皮儿,我包馅儿,其乐融融。还有在饺子中包皮钱(硬币)的,谁吃到预示着谁来年财运亨通。南方还有一些地方过春节讲究吃年糕,年年高(糕),象征着收成一年比一年高,生活水平一年比一年高。

当然,由于地域的差异和中外文化的交流,现在的春节食俗和明清时期已经有了很大变化,但唯一没有改变的,就是年夜饭。从某种意义上讲,年夜饭不在于吃什么,而在于吃的过程,和谁在一起吃,吃的时间和场合。

元宵节吃元宵。这是一个以食品名称命名的节日,或者说是以节日名称命名的节日食品。元宵又叫汤圆,寓意团团圆圆。上有圆月,下有汤圆;或者是天上月圆,碗里汤圆。顺天应时,天人合一。

从先秦到明清,再到今天,中国人的春节经历了长达数千年,不论是那些已经消失的,还是延续至今的;不论是那些被人遗忘的,还是与时俱进的,春节习俗从未离开过我们的生活,因为它一直流淌在我们民族的血液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