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孔子仁爱思想议论文经典八篇

议论文是一种论证的题材,要找准论点,进行论证,然后使自己的观点成立。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孔子仁爱思想议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浏览

2564

作文

8

篇1:以思想为题的议论文

全文共 703 字

+ 加入清单

世界有许多国家,因为发展水平的不同,导致形成了阶级之差,使处在不同阶级的的人的思想也产生了分歧!

大家是否知道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一所国际的学校中,一天,老师说:“学生们,今天咱们来讨论一下这样一个问题,请大家就其他国家的粮食短缺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结果,学生们无言以对,当老师进一步追问的时候,美国学生说:“老师,什么叫‘其他国家’?”欧洲国家学生说:“什么叫‘短缺’?”非洲学生说:“什么叫做‘粮食’?”而中国学生怯生生地望着老师说:“什么叫‘自己的想法’?”

美国一个科技发达的国家,在那里,有各国的精英,它虽是由英国分出的,但是科技却领先于英国,在美国人眼里,自己的强大以满富余他们,他们眼中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能与他们媲美由此理至于美国学生的眼里根本没有其他的国家,但他们可知道: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道理。

欧洲是富有的,在那里很少有会有年在街头饿死人,在那里的人的生活总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每个人的钱包即使不是鼓鼓的,也不会有空的时候,看街上来来往往的小轿车,那一座座的摩登大厦,便可知道欧洲人的生活富裕。事物有利有畀,欧洲人永不会明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非洲贫困地区多少人民饿死街头,在那里一粒米,一滴水都是如此珍贵,甚至是用血汗换来的,每个非洲人民可谓对珍贵体会的淋漓尽致。

以上不理解“其他国家”“短缺”“粮食”都是不可怕的,最可怕的就是不理解“自己的想法”。

中国人不理解什么叫做自己的想法,也许是受封建文化的渲染,古代有个“夫唱妇随”嘛,如今要延续到改革开放,八零后的炎黄子孙们,也要学学,别人人口既开,言则对!这难道就是所谓的听话?

思想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未来,思想乃国家之魂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关于孔子仁爱的议论文

全文共 16327 字

+ 加入清单

孔子仁爱思想流传千年,时至今日仍具有无限的生命力,深入理解和探究孔子仁爱思想并将其发扬光大,既是时代的呼唤更是教育的使命。提供了有关孔子仁爱的议论文,欢迎阅读!

摘要:孔子的思想体系以“仁”为核心范畴。“仁”具有多重思想内涵,它是一种情感诉求,也是一种伦理原则,是一种治国之道,更是一种精神境界;孔子的仁爱思想流传千年,时至今日仍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吸引力,深入理解和探究孔子仁爱思想,将其精髓发扬光大,既是学术使命更是时代的呼唤,特别是对今天我们的大学道德教育建设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和谐世界的构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仁 仁爱 道德教育 和谐社会 和谐世界

引 言

中国文化即中华民族的文化,它是东方文化中最重要的一脉,其历史源远流长,其思想博大精深;它是中华民族延续千年的精神血液;在以儒、释、道三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圈里,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之根本所在,然而在今天重新面对孔子思想,却再次引来“百家”争鸣的局面。有人说它是中国几千年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是封建统治阶级麻痹人民,奴役人民的御用工具;是压抑自由、泯灭人性的精神桎梏……也有人说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是维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血液,是中国人民反抗压迫的强大思想武器,是祖先留给我们永不过时的文化财富。而在这里我想表明的是,诚然“儒家传统文化思想”一度曾被封建统治者利用成为巩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阻碍社会文明进步的障碍,但是我们要用历史发展的眼光去审视它,客观地讲儒家思想主流上是积极优秀的,即使到了现代化的今天也仍然具有强大的生机和活力,认真探究和汲取其精华有助于充实我们的思想,滋润我们的人生,更重要的是促进社会的和谐和文明的进步。

孔子是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中具有卓越贡献和巨大影响的伟人。他开创的“仁”的思想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礼乐文明的重要根据,价值观念的是非标准,伦理道德的规范所依,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价值。总体说来,以“仁”为核心的仁爱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整个儒家思想体系的基础理论。孔子思想之所以经久不衰,影响深远,臻至世界名贤,全在一个“仁”字上;而“仁”的内涵之渊博、丰富又实在值得今人深入理解、探究。

一、“仁”之探析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天下归仁”是孔子的社会理想。《论语》中提到“仁”的次数多达到109次。《论语》中曾这样记载:“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1]”,在这里我看到孔子师徒强调要以行“仁”为已任,至于“死而后已”;可见“仁”在他思想中的地位和意义。那么何谓“仁”?笔者以为其意蕴可从以下角度进行理解。

1.仁者“爱人”

翻读《论语》,可以发现对“仁”的经典解释莫过于“爱人”二字,“樊迟问仁,子曰:‘爱人’[1]”;“爱人”二字可以被看做是孔子的“仁”的基本含义。“爱人”即是说要有仁德之心,要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因此,“爱人”是仁德的情感基础。

关于“爱人”,有人说孔子的“爱”只是“爱奴隶主贵族”,也有人说“爱”是一种“不分亲疏远近的爱”,更有人说,“爱人”的对象只是那些遵循周礼的人,对于无视周礼、违背周礼的人,是“恶”而不是“爱”;因为孔子说过“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但通读《论语》之后,如果仔细对其辩证思考,我们发现孔子讲的“爱人”不是指特定的群体,而是指爱一切人;同时他的爱是由近及远、由亲至疏的。这表现为“爱人”的“起点”是爱亲,即孝悌之情——对父母兄弟的爱;而“爱人”的终点则是爱众,即天下之“民”。这样孔子就通过“爱人”将家国天下紧紧联系在一起,这对后世儒家仁政学说具有极大的启发性,如孟子强调仁政统一天下,进而治理天下,实行以德服人的王道政治,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政治,使政治清平,人民安居乐业。

2.“克己复礼为仁”

“仁”以人的情感为基础,但人的情感具有多层次性,若放而任之而不以礼为之约束规范则可能陷入邪恶,故孔子以礼释仁,把符合礼之规范的情感视作仁。“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1](300)(《论语颜渊》)。那么对作为内在要求的“克己复礼”,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呢?

首先,“克己复礼”重在“克己”。“克己”即要学会自己约束、自我控制。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1](301)(《论语·颜渊》)这就是讲每个人要有“为仁”的态度和愿望,何以成仁关键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非“由人”,不是他人的推动和要求,而是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可见孔子在这里明确地肯定了道德行为、道德实践的主体性原则。同时它也暗示虽然仁德作为一种理想人格很难实现,但并非遥不可及,通过个人自觉的努力,是完全可以达到仁的境界的。

其次,“克己复礼”之“礼”,贵在中和。正所谓“礼之用,和为贵……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矣。”[1](149)(《论语·学而》);《中庸》也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1](62)(《中庸》第一章)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谐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而是要以礼节制之。同时,人的情感无论喜怒哀乐都要适中而不过分,这才符合礼,“《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1](177)(《论语·八佾》)

最后,“克己复礼”还须以仁充实礼。面对礼崩乐坏”的现实局面,孔子感慨万端,云:“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1]”,他认为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礼乐制度又何谈建起呢?因此,任何礼乐都只是流于外在的形式,要建立起真正的礼乐文明还必须以“仁”作为作为内在的情感基础,以仁充实礼,从而实现仁德。

3.“忠恕之道”

孔子从“仁”的基本内涵出发,既提出了如何达到“仁”的境界的内在要求,又阐发了如何实行“仁”的外在行为原则即“忠恕之道”。“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1](188)(《论语·里仁》)。那么“忠恕”二字何解?

首先,何谓“忠”, “忠”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1](221) (《论语·雍也》);一个有仁德的人,自己要自立有成就也必须使他人也自立有成就,即所谓“尽己之谓忠”,自己所希望的,别人也同样希望,故应尽己之力帮助别人、启发别人,让别人去实现希望。

其次,何谓“恕”,“恕”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361)(《论语·卫灵公》)即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就不要强求他人去做,自己所不愿承受的(坏的状况)也不要强加于别人,要学会包容他人,可见这种“成人之美”的精神,不可谓不是一条处理人际关系、安定社会秩序的重要准则,即使在今天也依然如故。

总而言之, “忠”和“恕”都是推己及人的施仁方法。忠”是对自己的要求,表现为一种认真、虔诚的态度——真心诚意、积极为人。“恕”则是对他人的要求,表现为对他人的尊重、宽容——将心比心,宽恕待人。忠恕之道是仁爱精神的具体化,是行仁之方。正是通过这种“忠恕之道”,才得以把“仁爱”思想从爱亲推广到“泛爱众”。

二、孔子仁爱思想的基本内涵

前面,笔者已经就孔子仁爱思想的核心“仁”作了简要的探析,下面我们将由此展开探讨孔子“仁爱”思想的基本内涵或四个层次。

1.“仁爱”是一种情感诉求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既是一种理性的动物,更是一种情感性的动物;仁爱之情是人类自然情感的生发,更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诉求。孔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仁”以孝悌为本,从孝悌出发,表明“仁”首先立足于亲亲之情。在这里,引出了“情”的范畴,那么在孔子那里,“情”指的是什么呢?笔者以为,其“情”主要还是指“亲亲之情”和由亲情推开与放大的对社会他人的关爱之情,从这个角度来说这种“情”是善的。但是从郭店楚简《性自命出》里,我们发现“情”已经统摄喜怒哀悲之一切情感,其对象也越出亲亲、社会他人而不逮于“物”。因而,“情”也可能被指为恶的情欲并需要被加以引导与控制;那么该如何引导、控制情欲呢?《性自命出》称“道始于情,情生于性。”

所谓“情生于性”就是说“情”是人生而有之,本性如此的。“情”作为人生而之的一种本性,当然也是内在于每个个人的、主体的,而孔子多讲“仁”、“为仁”

实属主体内在之事,体现为主体内在的情感诉求;而所谓“道始于情”即指“道”是从引导、调适“情”的过程中发展出来的。那么接着,“道”是什么呢?《性自命出》中这样说“长性者,道也”;这就是说“道”生于对“情”的引导、调适,便具有“理”或“理性”的意义;而郭店楚简《语从一》中又云“仁生于人,义生于道”,此处的“道”自然是人道;但从儒家看,“人道”本于“天道”,故有“天人合一”的思想。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派,虽主“仁爱”但并不否定利欲的作用。这是对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的尊重和遵循,这种强调仁的情感性的思想和取向在儒学20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可谓一以贯之,它教会人们要重视人的情感追求,理解、同情、关心他人,要把理解人的情感,理解他人的需要作为“爱人”的重要内容。因此“仁爱”是维系整个人类社会生生不息的情感根基,是整个人类社会最显浅、也是最深沉的“爱”。

2.“仁爱”是一种伦理原则

东汉古文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仁”字为:“仁,亲也,从人二[2]”。清代文字学家段玉裁也曾注释:“亲者,密至也。从人二,相人偶也。人偶犹言尔我亲密之词。独则无偶,偶则相亲,故其字从人二。[3]” “从人二”说明了什么呢?这从字源上说明了“仁”是用以指称人与人之间亲密无间的范畴。 那么“仁爱”也就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原则。《论语》有云:“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1]”;在这里孔子强调要加强道德自律;孔子一生以恢复周礼为人生志向,而“礼”的普及是以“仁”为前提的,他主张用“仁道”来控制自己,克制过度的物质欲望,甚至在有必要时要敢于为“仁道”而自我牺牲,这是“克己”的最高要求。正如他所云“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1]”,为了“仁道”的实现,君子要无所畏惧,必要时要勇敢献身,舍身成仁。这一道德要求千面年来不知激励和鼓舞了多少仁人志士,为了道德理想的实现,他们无不敢于泣血人生,笑看风云;于是我们看到了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壮,看到了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迈,看到了林则徐“苟因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的担当。这些“惊天地,泣鬼神”的言词,不仅仅是慷慨激昂,更是“成仁”精神的真实写照。

“仁爱”是一种伦理原则,最直接最明显的体现为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孔子重视亲亲之情,在他看来,子女对父母的“孝”不仅仅指孝顺,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奉养,更重要的是对父母的敬重,但并不是无原则的绝对服从,子女应该“事父母几谏[1]”,要委婉规劝,使其改正。而“悌”也是不仅仅是兄长对胞弟的关爱之情,它也是双向的,弟妹兄长也应有敬爱之情,所谓“父慈子孝,兄弟友恭”就是这个道理。上面的主要是针对亲属人际关系的处理方面,而对一般的人际关系的处理,孔子也有他独特的看法。“孔子提出了“恭、宽、信、敏、惠”等道德条目,“恭” 即恭敬,要以“恭敬”之心对待他人;“宽”即宽厚,做人宽厚,待人宽容自然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喜爱;“敏”即“敏捷”,做事要勤恳干练,“天道酬勤”,自然会取得成果。“惠”即“慈惠”,要有恩惠之心,经常资助他人,就能使别人幸福,自己快乐[4]”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从而使用人。此外,孔子还说:“刚、毅、木、讷近仁”;而“温、良、恭、俭、让”也是这一精神的传达。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除了具体的道德规范外,还有最高的道德要求与规范即如何把握“尺度”的问题,据此,孔子提出“中庸”的概念,作为最高的道德要求。所谓“中庸”即“不偏不倚,执两用中”,指做人做事都要把握好“度”,既不要过分,也不要不及,“过犹不及”。传统的解释即程颐的“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5],他是把中庸看成固定的原则,而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这种“中庸”精神的实质是寻求人际关系的高度和谐。“礼之用,和为贵[1]”。这里的“和”就是人际关系的理想状态。“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同时这种和不是“一团和气”,不是折中和无原则,而是在承认矛盾与差异的基础上使双方共生共荣,用今天的话来说即“和谐”;“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生焉[6]”,推行“中庸之道”实现人际和谐,天人和谐,万物和谐,从而实现最高境界。当然我们也要反观中国历史,认清“中庸之道”的两面性:“一方面它保证了民族文化发展的稳定性,反对过度的破坏活动,使文化发展不致中断;另一方面它对于根本性的变革又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7]”

3.“仁爱”是一种治国之道

孔子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哲学教育弟子,希望把他们培养成有道德修养的“君子”,然后走上“学而优则仕”的道路,成为社会和国家的栋梁之材。然后凭借他们的管理和教化,使社会和国家道德理想化。在孔子看来,治国就是治民,治民之本在于把握民心,故他提出了赢得民心的实政方针“道之以德”即实行“德治”和“礼治”,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就是说为政要以道德教化为根本,以内在化的道德教化为基本导向,同时还要以礼义规范为外在的调节手段,只有这样才能上下“同德”而“同心”,国家自然会兴旺发达。孔子主张“为政以道”,其终极目的是“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所谓“修己以敬”是指治国者要加强自我管理,严格要求自己;所谓“修己以安人”是指要加强各级官吏的管理,上司要给下属作榜样,带好头,这样才能提拔出优秀的人才;所谓“修己以安百姓”即是说对老百姓的管理,要“使民以时”让老百姓繁衍生息;“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让老百姓“奔上小康”;“教之”对富裕起来的老百姓要进行道德才华,让人民过上富足而文明的生活;做到做好这三样,就能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社会走上文明和谐。

4.“仁爱”是一种人生境界

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仁爱”,不仅仅是一种情感诉求和伦理原则,更是一种道德的精神境界或称之为人生境界与理想人格。

人格是一个近代才有的概念,在中国古代被称之为品性或品格,它包含了智慧、品质、道德、能力等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早构建人格观念的是孔子,他提出的“仁”就是最好的说明。在儒家的话语系统中,人格主要是从道德层面上讲的,虽然儒家不排斥功利,但他们反对完全以个人利益为生活目标的人,这些人被称为小人。因此君子与小人之分即人格与非人格之分,而孔子所说的人格即君子人格,它的人格包括三个层次:最基础的是“君子”的境界,紧接在上面的是“贤人”境界,而最高的境界则是“圣”即“圣人”的境界。从第一层到第三层境界的实现就是“完成人格”,如胡适所说“成人即是尽仁道”《中国哲学史大纲》,即是仁。杜聿明也说过“作为一个个体道德的概念,仁被用来指那些道德上的修身而达到的最高的人生境界。[8]”;这是对仁塑造的理想人格达到的一种人生境界的最好阐述。事实上,孔子倡导的人格理想是与他倡导和睦有序的礼乐社会的社会理想相一致的,在这种理想社会中,理想人格的境界就是成贤成圣,道德自足。现在,我们要具体理解这种理想人格,必须从君子与小人之辩说起。

孔子指出,君子的人格境界、修养进路和行为准则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那么“君子”应是什么样的呢?首先“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然后君子重义轻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对于物质利益君子应当秉持“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的正确态度。 “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这是孔子对君子人格的阐述,也是君子的内在要求。接着,再说“贤人”。所谓“贤人”就是德才兼备的人,孔子曾称颜回为“贤人”,他是这样盛赞弟子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种被后人称为“孔颜乐处”的精神风貌,则无疑根源于坚执宗教性操守特有的乐观性和理性面对变迁而显呈的洒脱性,构成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最高追求。最后讲“圣人”,我们知道“圣”或“圣人”都是后人对前人的追封,孔子是怎么看圣人的呢,“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1]”,可见圣人是“见”不到的人格典范,又说:“闻君子道,聪也。闻而知之,圣也。圣人知天道也。[1]”,所谓“闻君子道”的“君子”即指圣人。那么对于这三种“人”的关系是怎样的呢,郭齐勇在《孔孟儒学的人格境界论 》中这样进行阐明的:

“理想的至上境界:圣人(超越于贤人人格的、理想的仁人与成人)――天道层[9]”

“现实的理想境界:贤人(超越于君子人格的、现实的仁人与成人)――人道层[9]”

“现实的道德境界:君子(超越于自然人的道德人)―――――――――人道层[9]”

从上面的展示我们可以得知,圣人的境界是至高无上的,但是也并非遥不可及,我们可以通过贤人体验、仿效圣德,正所谓“人皆可以为尧舜”、“人皆可成圣”,“ 见满街都是圣人”。

孔子所塑造的人格境界可以说影响了一代代后人,如孟子云“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夫。[10]”;张横渠先生的四句经典更是深入人心,令人感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孔子的“仁”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仁爱”思想不是一套抽象理论。孔子所推重的是“仁爱”的践行,在孔子的“仁爱”思想中,何以成“仁”的道德修养方法远胜于“仁爱”何以成立的理论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孔子的一整套道德修养方法究竟是怎样的呢?且看下文一一分解。

第一,“为仁由已”人可以成仁,孔子概括之“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1];又说“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1]在这里孔子表明了道德实践,道德修养的主体性原则和实践性牲。

第二,“求之于已”孔子说“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这就是说道德修养主要依靠个人的内心自觉和主观努力,同时孔子倡导“内省不疚” ,要求严于律己,时常反省自己。

第三,“笃信好学”孔子十分注重学习,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1]”,同时他又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而道德修养之学是为己之学,而不是为人之学。即儒者的修养,主要是靠自我觉悟,提升自己,成就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不是摆摆样子,装饰自己以向别人炫耀。故孔子主张“为己之学”,强调“笃信好学,守死善道[1]”。

第四,“躬行实践”孔子认为道德修养的关键还是身体力行,正如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而且,孔子强调要“言行一致”,主张“先行其言而后从之[1]”,“听其言而观其行[1]”,对于伪君子,孔子是深恶痛觉,“耻其言而过其行[1]”。

孔子的上述修养之道其终极目标是“成圣”,“何事于仁!必也圣乎![1]”。

三、孔子仁爱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孔子仁爱思想与当代大学道德教育

孔子仁爱思想中最有生命力地方莫过于其关于道德修养方面的论说,而且这些思想离我们并不遥远,可以说是“平民之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人伦和谐紧密相关,特别是它所提出的伦理原则、价值标准、修养方法以及塑造的理想人格等等对于今天我们开展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准和人文素质、构建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时代价值。

21世纪的头十年即将过去,这十年来无论是对中国还是世界来说其发展真可谓是日新月月异,一日千里。就目前的情势来说,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经济与社会高速发展,思想文化活动异常活跃,“随着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发展,思想文化领域也朝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这种国际国内的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意识,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等方面受到极大考验[11]”,而且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各种西方式的“自由”思想像洪水猛兽般蜂拥而入,充斥整个社会和大学校园,因此我们看到现在许多大学校园里歪风邪气四处漫延,所谓“后现代”的 “自由”思想正一步步地侵蚀大学生们的头脑,他们大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上产生了错位和倾斜。具体来说,“当代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道德观念上过分功利化,拜金主义十分盛行;道德行为上推崇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缺乏刻苦耐劳的精神和品格;[11]”人际交往上,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崇尚极端个人主义,对父母亲友只懂得索取,不懂得奉献,对集体、对社会、对国家思想观念比较淡漠。学习创造上,急功近利,投机浮躁,缺乏学习创造力和价值判断力等等。总之,当代大学道德教育可以说是迫在眉睫,急需重视和解决。那么从孔子的“仁爱”思想中可以带给我们些什么启示呢?

1、以“仁心”铸人心,成材更先成仁。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最高的道德准则,更是一种人生境界;孔子仁爱思想或称为“人学”,通俗地讲就是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处事的学问,在孔子看来没有什么比“仁”显得更重要,“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就是说人如果不仁的话,怎么来对待礼呢?人如果不仁的话,怎么来对待乐呢?没有仁者之心就不能正确对待礼乐,而如果一个人连礼乐就不懂的人是不能称其为“人”的,正如诗经有云:“人而无仪,不死何为!人而无礼,胡不遄死![12]”因此,做人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有仁爱或仁德之心,这是立人之本。今天的大学教育,倡导德智并重,以其作为对学生培养的终极目标,所谓德智并重即不仅要高学问高知识同时还要高素质高道德,在这一点上立场和想法是相当正确的,但是这些观念学生并没有正确接受,我们看到很多学生在追求更高更远的目标过程中忽视了自我道德的提高,在他们眼里,金钱至上、利益至上才是“王道”,鼓吹大家“一切向前钱”,所谓“前途”变成了“钱途”,而对真正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渐渐淡忘,这实质是在道德观念上过分功利化的体现。在拜金主义的驱使下,享乐主义也趁势滋长,这两种主义归根到底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副产品”,资本主义的本性是追求财富的最大化,而在今天自由市场经济的驱动下,“物质利益第一”仿佛已成金律,其结果使人物欲激增甚至欲壑难填,从而对金钱、物质过分“依恋”,过分崇拜,从而走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至道德停步,人格精神缺失。诸葛亮曾说:“非淡泊无经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孔子在几千年前就给我们提出了如何塑造一种完美的人格——“君子”的修养方法即“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1]”他认为一个人的成长或成材需要以“仁”和“义”为本。他曾用“松柏”比喻,“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赞扬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在任何环境下都能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傲然挺立、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这也是他终其一生对生命的本质、对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的认识与体验,是对崇高理想境界的追求和伟大人格的向往,这些所思所悟所言正是时下精神萎缩、人格精神丧失的大学校园所匮乏的“精神养料”。

孔子所向往的君子人格也是对现在大学校园职业化、技能化的强烈反讽。大学不是岗前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大学的精神应该是人格教育,道德教育,大学生最重要的能力不再是书本上一点皮毛知识的简单积累,而是学习创造力和价值判断力。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会识字的人,而是不懂得价值判断和如何学习的人;所谓知识构成素质的基础,能力构成素质的外显张力,而人格构成素质的最高灵魂,体现人的素质的整体风格;因此,大学生应当注重自身道德的修养和人格培育,只有拥有完善的人格才能真正地实现理想和抱负,正如《大学》中所云“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13]” ,这就是说成材之前先要成仁,而成仁的基础乃是修身,由身修而后治人,由治国而实现天下大同,而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实际上正是要求我们大学生要有“仁爱”之心,以“仁德”为本,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精神素养,志存高远,树立崇高的理想和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面和价值观。

2、以“孝悌”为本,爱人达人,推己及人。

孔子的仁爱思想不仅强调要自立立人,而且还要“爱人”、“达人”,这其实是提出了我们处理人际关系的伦理原则。首先孔子告诉我们如何处理亲属人际关系,孔子认为“仁”具有情感性,“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他从孝悌出发,以孝悌为本,立足于亲亲之情论“仁”;而后他又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1]”,这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在家里做到孝与悌,对父母孝敬,对兄弟爱悌,那么必然在社会上对他人也能泛爱,博施,从爱父母兄弟到爱天下大众,这亲就将“爱”的对象层层推开即推己及人,从而实现爱人达人,兼济天下。当今的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大多曾都是“温室里的花朵”,从小生活优裕,过惯了对父母索取的生活,久而久之,他们自以为“天经地义”,父母所做的都是应该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个人交际圈的扩大,同父母的沟通越来越少,有些从农村出来的学生,到了大城市学习生活之后,对父母的“唠叨”与“教悔”不予理睬甚至视之为“老土”、“迂腐”,上学期间除了每到囊中羞涩的时候给父母打电话索要生活费外,很少主动打电话问候自己的父母,对于这样的学生能说他们“孝悌”吗?正如孔子所说的那样,在家里不能做到孝悌,自然在社会上也不能真正对他人关爱与博施;而今我们看到在西方自由化思潮的影响下,我们中间有很多大学生在人生观上崇尚极端个人主义,在人际交往中以是否利己为择友标准和交往目的,只渴望自己被别人理解和尊重,而忽略了自己应当首先要尊重别人、理解别人,甚至少数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思想情感上极少与同学交流,彼此心灵之间围墙高筑,互不关心,结果造成了大学同学之间情感的淡漠,影响了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这种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造成大学生形象的严重损害,更是大学精神日渐陨落的表现。因此我们要及时加以纠正,莫让它扩大蔓延,否则这将是大学的悲哀,社会的悲哀,这样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因此,在这样的现状下,孔子“仁爱”思想显得责任重大。孔子十分重视行为主体自觉性的培养和爱人达人的仁爱精神,使之为学生的人生原则和理想。这种仁爱精神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利他精神,利他人,利社会,利国家,这就是要“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同时,《论语》中这样记载:“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者,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 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这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具备之五德,可以称作为仁。因此,今天要遏制住极端个人主义的扩张,就必须在大学生中极力伸张、倡导这五种品德。在大力提倡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加强对当代爱人达人的利他仁爱精神教育,是大学精神重振的必经之路,更是时代的强烈呼唤,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自强自立,团结友善的和谐校园,只这样的大学才有希望,民族才有希望,国家才会兴旺。

(二)孔子的仁爱思想与和谐社会建设

孔子的仁爱思想并不是一种束之高阁、让人瞻仰歌颂的庙堂之学,不是空空而论,而是一种立于现实富有生命力的理论,对社会的和谐进步具有积极意义的学说。众所周知孔子的仁学以“仁”为核心范畴,《论语》中提及“仁”的地方不胜枚举,而考量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背景及生活环境,我们不难发现“仁”的旨意是出于维护与和谐奴隶制社会秩序,拯救渐趋没落的礼乐文化的需要。《论语·学而》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里讲的就是要想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社会的和谐,需要用礼来节制。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发现孔子仁学蕴藏着深厚的和谐意蕴。党的十六明确地提出了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命题,其终极目标是要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及人自身的全面和谐。因此,当前我们对孔子的仁学思想辩证的扬弃、审视与梳理,充分发扬其促进“和谐”的精神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人与自然之间的谐

人类生命是自然的育儿,人与自然从一开始就是统一的生命整体,古往今来没有一个人可以脱离自然而独立生存,人类生命的延续与发展更依赖于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自然。人类只有认识自然、尊重自然、热爱自然,让自然按其自有的生命规律和价值存在方式成长与发展,人类才能真正与自然和谐统一,持久共荣。时至今日,我们看到人类在享受征服自然的快感中迷失了自我,过度陶醉于对自然的胜利,结果致使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地球在人类技术的车轮下早已是伤痕累累,不堪重负,令人痛心的是人类一直没有放慢征服自然、掠夺自然的节奏,从不反思悔悟,而是执意孤行,愈演愈烈,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再不罢手人类一直所担心和恐惧的“世界末日”终将会提前到来。因此,在自然面前,与其和谐相处是我们唯一的选择,那么,促使人与自然走向和谐共荣的路径在哪?我们可以从孔子的仁学思想中得到启示,找到出路。首先,孔子对天人关系进行了精辟的阐述,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1]” 孔子认为天即自然界有其自身特有的运行规律。接着孔子提出“知天命”、“畏天命”的概念。孔子认为人们不仅要认识自然规律而且要遵循自然规律,君子知天命,所以敬畏天命,按自然的客观规律办事,而小人却对天命没有敬畏之心,所以他们肆意妄为,为所欲为常常破坏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孔子的这一思想蕴涵着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意识。然后,孔子讲:“泛爱众,而亲仁”。在这里“众”可以被理解为世界上所有有生命的东西,这就是说我们不仅要爱自己的亲人,朋友还要爱我们生活的自然,要有慈悲精神爱天下众生,所谓善就是保护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最高价值的原则,因此孔子的仁学启示我们要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类必须以“敬畏天命”之心,“爱人及物”、“爱屋及乌”对待自然中的一切生命。最后,孔子描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最高境界“知者乐水,仁者爱山[1]”将人的道德品性与自然对象联系起来,使自然界走入人的精神领域,又使人的本性返归于自然,不得不说是他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提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和境界。

2.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人是社会性的存在,人的一切活动都处于与他人的关系中,没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互帮互助,人类社会是很难继续前进的,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离不开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细看当前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不是那么和谐,在物质化和外向化的驱动下,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渐渐缩短,而心理距离却悄悄拉长。金钱和权力压倒一切,为了蝇头小利,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能大做文章,在职场、商场等各种社交场上无不是勾心半角、尔虞我诈,人与人之间的产生了巨大的信任危机,这是人性的悲哀,是人性缺失所致。孔子人学,它是人性之学,生命之学,其中不乏讲述人伦和谐的思想。从字源上看,“仁”本身就是用以指称人与人之间亲密无间的范畴。关于人伦和谐的论述《论语》中随处可见,“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就是说孔子主张爱一切人,从亲亲之爱到爱众人,推己已人,从而实现“君礼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妻顺、朋友有信”五伦,而后孟子提炼概括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10]”。虽然孔子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上的论述不可避免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但许多观点并没有过时,只要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注入新的内涵与活力对于今天整个社会形成互帮互助、明礼诚信、公平正义、平等友爱、和谐相处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肯定会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人不仅是一个自然人,更是一个社会人,个人活动与社会发着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公平正义、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特别是要处理好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今天我们治国方略是依法治国与依德治国并存并重,德治是法治的基础,也是治世的根本。其中依德治国的思想实际上就是孔子仁学中“礼治”的现代体现。孔子说“为国以礼,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1]”,意思是礼是治理国家的法则,就像秤、绳墨、规矩一样的重要;不以“礼”治国就如没有耜(古代的农具,用于锄地)而要耕地一样。又云“人而不仁,如礼何?”在他看来,仁是礼的基础,同时他也用礼来规定仁,“克己复礼为仁”、“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以及“礼之用,和为贵”,他认为只有用礼来规范的仁才是真正的仁。“仁”代表着个人内在的道德修养,“礼”代表着外在的社会约束,这样孔子用“仁”与“礼”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孔子主张实行礼治,《论语》有云:“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从这里我们可看出孔子主张德治与礼治,反对刑罚和杀戮,他主张建立一个没有残暴行为,没有刑杀,没有诉讼的理想社会,而这种理想社会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畅想。

4.人与自身的和谐

人与自身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和目标之一,所谓人与人自身的和谐就是人的身体与心灵的和谐或身心和谐,当今社会拜金主义大行其道,许多人都成了金钱的奴隶,在物欲和权力面前迷失了本心,甚至泯灭良心,把功名利实禄视奉为人生的全部内涵;不谈理想,不谈道德,不谈精神追求,在他们眼里,身体上的愉悦和满足远胜于心灵上的滋润与富足,于是我们看到社会中的“黄、毒、毒、赌”等丑恶现象总是屡禁不止,这些人其实在心理上的道德防线基本上崩溃了,道德意识渐渐淡漠,于是整个社会风气是江河日下,真可谓是“世态炎凉,人心不古”啊,因此重新唤起民众的道德意识,宏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仁爱精神,对于提高人们的道德境界,促成人与自身的和谐,是十分必要的。孔子一生主张保持恬淡、平和的心态;在对待物欲与富贵的态度上,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1]”,又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1]”这一方面孔子认为在名利富贵面前,要恬淡少欲,但不是禁欲;另一方面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更看重仁德与道义,更看重内在精神的修为,更看重于主观世界的改造。于此同时,孔子提出“为仁由己”的主张,这就明确地肯定了道德行为、道德实践的主体性原则。正所谓“仁者安仁,智者利仁”,一个人要想成为一个真正有仁者之心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就应当把“仁”作为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本,作为自己事业的成就之方。因此,今天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应该“以义制利”,铢视轩冕,尘视金玉,名利富贵应取之有道、用之有度,否则于我如浮云,要始终保持一颗平静、纯洁的心,从而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而实现人与自身、与整个社会的和谐。

(三)孔子的仁爱思想与和谐世界建设

2005年4月中国国家主席胡xx在雅加达亚非峰会上第一次提出“和谐世界”的理念。2个多月后,“和谐世界”被写入《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标志着这一全新理念被确认为国与国之间的共识。同年9月15日,胡xx主席在联合国总部发表演讲,全面阐述了“和谐世界”的深刻内涵,引起与会者的强烈回应和各国媒体的积极评价。时至今日,“和谐世界”的理念已经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认同,因为它喊出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声,“和谐世界”理念具有深厚的思想理论渊源, 它蕴含着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和而不同”、“和为贵”、“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等和谐思想。因此今天我们要构建和谐世界,必须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借鉴和吸收人类先进文化。同时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和谐世界思想也必将为世界和谐做出积极的贡献。而孔子的仁爱思想则是构建和谐世界的根本精神基础。

1.“和而不同”是和谐世界的思想基础和总体原则。

“仁者爱人”落实在个人具体的行为上就是“和”,即和谐。“和而不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特征和基本价值取向,“和谐世界”的新理念正是根源于中国古代的这一政治思想,在现代国际社会政治层面的自然衍生,彰显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与东方意蕴。关于“和而不同”,孔子如是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他所强调的是个体人格的独立性,主张将不同的个体有机结合在一起,各安其所,各有所用,共同构成一个和谐的社会。对于今天的国际社会道理同样如此,今天的世界格局不再是一国独大,而是一超多强,而且越往后世界多极化的趋势越来越强,这就要求我们需要构建一个文化多元性、政治多元化、经济多元化的和谐世界,坚持“和而不同”,推进全球化的发展,改变发达国家经济中心地位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边缘地位,积极推进地区区域和全球经济合作,维护全球经济安全,从而促使全球化成为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步骤。总之,以“和而不同”为核心的和谐思想应当是引领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和谐相处进而“协和成邦”的普世原则,不失为构建和谐世界的总原则。

2.以“和为贵”“天下为公”、“世界大同”是和谐世界的理想蓝图。

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把天、地、人看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强调人际关系和谐有序,并通过以“仁”为核心、以“德”为基础、以“礼”为规范的思想体系来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他提出“礼之用,和为贵” 认为礼的作用,和睦是最重要的。同时他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命题,深刻阐述了要善待自己更要善待他人的道理,处理人际关系如此,处理国际关系亦是如此。在儒家经典文化中,“大同”的思想是是一个重要的社会政治理想观念。《礼记·礼运》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可以看出,“大同”社会的根本特点是“天下为公”,这是一个充满公平、和睦、幸福、诚信、仁爱的理想境界的和谐社会。今天,中国提出继续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倡导和谐世界的理念,从很大程度上是汲取了大同思想的精髓。中国矢志不渝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与和谐世界的对外战略方针顺应了大同世界要以和谐为本的自然法则。江xx主席就曾指出:“应通过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首先确立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于各国和平发展的安全机制,任何国家都不能把自己的所谓安全建立在损害他国安全利益的基础上。[14]”国际社会只有确立共同安全、共同繁荣的意识,才能真正创造出有利于各国和平发展的安全环境,才能使和谐世界的构建成为现实。因此,这种从全人类共同利益出发强调的共同安全观念无疑是新时代条件下中国传统文化“天下为公”精神的新体现。总之,“和谐世界”理念正是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凝聚其中,才巨有如此巨大的文化张力和情感张力。

结论: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几千年浩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中,孔子当之无愧地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思想家,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精神导师;孔子一生以恢复“周礼”为志向,虽然至死理想未能实现,但他的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却影响和鼓舞了我们几千年,他一生“述而不作”,其思想精髓尽在“人学”之中,“人学”思想精深博大,即是在高速现代化的今天也不过时,仍然是充满着强大的生命力。作为流着相同血液的炎黄子孙,今天我们有义务和责任沿着先人的足迹,扛起播撒仁爱精神的大旗,将仁爱思想普及全社会、全世界,让“仁者”的光辉灿耀神州、灿耀宇宙。

参考文献:

[1]张燕婴译注.论语[M].中华书局.2007.2-28-109-182-277

[2]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2004.

[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4]冯达文,郭齐勇.新编中国哲学史[M].2004

[5]朱熹.论语集注[M].中华书局.2009

[6]子思.中庸[M].中华书局.2008

[7]张岱年.张岱年选集[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8]杜维明.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

[9]郭齐勇.孔孟儒学的人格境界论 [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0第06期

[10]孟轲.孟子[M].山西古籍出版社.2008

[11]杜小安.大学道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R].武汉大学哲学学院.2009

[12]程俊英注译.诗经[M].岳麓书社.2000

[13]朱熹.四书集注[M].商务印书馆出版.2007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我心中的孔子议论文

全文共 446 字

+ 加入清单

知识渊博的读书人从来不会拒绝阅读,而总是在选择纷繁复杂的视野中紧紧追随经典的脚步。在自己求学的过程中,他们总是不言辛苦,向知识比自己渊博和一些对自己的知识面有帮助的书籍上下功夫。

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闻名遐迩的大学问家,思想家。

作为一个完全有资格来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中探索吗?回答是肯定的。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

“勤奋,谦虚,好学,乐观,实事求是”这是他的学习精神。他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容包纳世间万物。这是我最佩服他的一点。在治国方面,他主张“仁”,他的美德核心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他提倡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他认为一个完美的人应该在诗礼乐方面修身成性。

他的人生智能谈话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这些话语时,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

我们也许不会学到孔子的全部,但我们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仁爱造就精神家园议论文

全文共 951 字

+ 加入清单

仁爱造就精神家园

人,除了生存,还要生活。一方面,我们追逐着繁华,追求着富有,为的就是要营造一种物质家园。另一方面,我们寻找思想的寄托,寻觅灵魂的栖息地。为的就是要创造一种精神家园。

在13亿炎黄子孙乃至全亚洲人的心目中,孔圣人无疑就是神的代表,地位是无比崇高的,儒家学说更是各朝各代所推崇的思想。

在儒家学说中精华部分,如:仁爱、尊师、谦逊等等已经渗透到中国乃至全亚洲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无形中构造出中国乃至全亚洲人的精神家园。读到这,你可能会扑哧一笑不以为然地说:“现在世风日下,这套几千年的老规矩,早已被人抛弃,又何有仁爱这一说法。”其实事实并非如此。仁爱贯穿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早已在中国人的心中深深扎了根。

丛飞,在他优美的歌声背后,那几百双渴求知识的目光中泛着的感动的泪花,传递着丛飞身亲力行的爱人的思想,仁爱之心构筑了丛飞的精神家园;洪战辉,看到他带着与自己非亲非故的妹妹上学的每个人的心灵都吹起阵阵涟漪,不知不觉中播撒着平凡人对平凡人的无私的爱和奉献;李春燕,坚守着贵州那间乡村诊所,并为此负债累累,她忙碌的身影蕴含着那不言而喻的爱人之心,激励着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乡村医疗事业。

从这三人的感人事迹中,从他们那种为了使更多的人受到社会关爱,而甘愿奉献出自己的一切的精神中,不难看出这种仁爱思想在中国精神中的重要比例,也正是你、我、他铸造着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仁爱。我们这一家园已经不仅仅限制在960万平方公里内,她的足迹已经遍布人类的共同的物质家园——地球。

二战之后,根据国际惯例,作为战胜国的中国是可以向法西斯日本索取巨额赔款,使国内千疮百孔的经济重获生机。但全权负责此事的周恩来总理却没有这样做,他只是淡淡地说:“虽然日本有美国的支持,但是此赔款最终还是压在日本老百姓的身上,无疑间接地使日本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周恩来总理的言行举止中无意中传达着这样的信息,仁爱这一思想已经在周恩来总理的精神家园中占有重要部分。中华儿女的仁爱之心已经达到了“大爱”的境界,我们的精神家园的造福着全世界的人民。

仁爱垒起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它用飘飘的杏花,酿造中华文明的芳香。仁爱筑起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它用万仞的宫墙,围住中华文化的精髓。仁爱建起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它用万卷的诗书,传授中华精神的奥妙。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怎样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浅议论文

全文共 2432 字

+ 加入清单

摘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和不断完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遇到了不少新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市场经济 企业思想 政治工作

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始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本人试图分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的新特点、新问题,提出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和对策,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治思想工作的新路子。

一、市场经济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特点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和不断完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遇到了不少新问题。其主要特点表现在:

1.思想政治工作的复杂性。首先,在对政治的态度上发生了变化。一部分职工特别是青年职工对政治冷淡,缺乏正确的精神支柱,出现信仰危机。其次,对主人翁地位感到失落,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已是政治上的失落感,认为工人就是雇佣劳动者;二是经济上的失落,认为现在社会上富起来的不是工人,而是这“星”那“星”。三是权利上的失落感,许多企业的职代会只是摆设,不能行使职工代表的权利。由于这部分职工的心理严重失衡,不安心工作,加之职工思想道德素质有差别,企业职工年龄结构呈年轻化趋向等等,使职工思想教育面临许多新的困难和问题,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更显复杂性。

2.思想政治工作的多样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国家繁荣富强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市场经济以企业利益和个人利益、以相互竞争为运行动力和发展源泉,于是,就会产生一些以邻为壑损人利己的竞争观,出现局部利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社会利益的矛盾和碰撞;另外,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行业之间、企业之间收入悬殊差异。

3. 思想政治工作的艰巨性。虽然党中央一再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但是有一部分企业忽视思想政治工作,以致造成思想政治工作摆不上日程,思想政治工作机构薄弱,人员不足且青黄不接,更有甚者,有些企业撤销了思想政治工作机构,企业领导对思想政治工作不重视,使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加大。

二、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和对策

笔者认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从以下诸方面进行思考和开展工作。

1.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而“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这个结论,充分肯定了思想政治工作在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引导、服务、保证作用。因此,要使思想政治工作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实践,与时俱进地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2.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创新中不断发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做到三破三树立。即一破僵硬化守旧思想,树立创新意识,解决墨守成规,凭经验办事的问题,围绕市场经济把思想政治工作做活;二破形式主义,树立市场服务意识,改变过去那种不结合实际的空洞说教,结合经济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实。三破你讲我听,我打你通的专制作风,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意识,避免过去那种只注重灌输,不讲实际效果的问题。同时,社会在发展、在前进,要不断在探索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趣味性、实效性。例如,随着电脑的普及和办公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网络时代扑面而来,在浩如烟海的网络世界里,思想政治工作网站这个新生事物,正在经历着从无到有,从有到逐步走向发展成熟的历程。

3.抓队伍建设,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机构和体系。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熟练、工作务实、热心服务的企业政工队伍,是这个时代对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必然要求。在新形势下,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没有一支思想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双过硬”的政工队伍是无法承担起重任的。因此,要按照精干高效的原则,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分期分批培训现有的和后备的政工干部,帮助他们提高素质,更新观念,改进方法,转变作风,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思想政治工作原则、方针和方法,创作性地开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4.运用现代化管理理论,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思想政治工作归根到底是做人的工作,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运用现代管理理论来做好这一工作,以达到增强思想政治工作效果的目的。

(1)强化参与意识,增强职工的责任感。企业的管理者应通过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工作,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的参与意识,以此来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减少和克服由于不了解管理者意图和措施而引起的不满心理。积极为职工创造参与的环境,使企业所有的成员都来关心、参与、支持企业的发展。

(2)健全激励机制,调动职工积极性。要在现有激励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以下几种激励措施。一是领导行为的激励。企业管理者优良的思想作风、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廉洁公正的品德,对职工具有强大的感染和教育作用。故此,企业要建立领导行为的激励措施,给职工以良好的影响。二是关怀激励。企业管理者对职工要持关怀态度,做得经常与职工谈心倾听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帮助职工解决思想上、工作上和生活上的实际困难,以此激发职工的积极性。三是支持激励。要求企业管理者尊重职工的人格尊严,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还要给予充分信任,积极创造条件,给他们施展才华的机会,为企业发展建功立业。

总之,在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改善和加强,还需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坚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才能不断登上新的台阶,开创新的局面。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儒家思想创始人孔子的英语作文

全文共 3532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秀英语作文,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ousands of years in China Confucianism became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representative. It has influenced the world for about 2000 years. Born in Qufu in Shandong Province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Confucius founded the Confucianism. With the deep thought and great character he became a famous thinker and educator. His words and life stories were recorded by his disciples and their students in The Analects which influenced many thinkers writers and politicians in the over-2000-year-long history as an enduring of Chinese culture. So why could Confucian thought in 21st century still retains the interest of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I think that there are three thoughts making sense as follows. The first thought i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of Heaven and human beings. Confucius was the first person who regarded “heaven” as nature and this was an innovative idea in his time. He required people to hold Heaven in aw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Confucius the ancient Chinese took to heart the purpose of Heaven by cherishing life.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opinion “standing in awe of the ordinances of Heaven” still holds true so we should indeed listen to the voice of nature as we develop our economy and build a harmonious world. The second thought is about Humanity which includes two core concepts: Ren and Li. Ren is to love people especially parents. Today the Confucian doctrine of “Do not do toward others anything you would not want to be done to you” still holds true for humankind. Li refers to rituals traditions and norms in social life. He placed emphasis on Li with the aim of preserving social order stability and harmony. In the 21st century people also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the love and the social manners or rules. So many of the Confucian can give us a guide how to love others and behave ourselves. The third thought is about the education. Confucius was the first figure in Chinese history to initiate private education so someone who wasn’t nobility could have a chance to be educated. He proposed the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such as ritual music archery driving calligraphy and mathematics to train comprehensive talents. He also believed the basic goal of education was to cultivate “persons of virtue”. In the 21st century we also need the comprehensive talents to make contribution to our world. With the idea of equality most of kids today can be educated equally. In conclusion many theories of Confucius have made great influence on the people’s values and modern society. We should take advantages of Confucius’ thought and make a harmonious world to live. As for our Chinese Inheriting Chinese culture classics should be done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参考译文】

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它影响了世界大约2000年。孔子出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曲阜,孔子创立了儒学。他以深刻的思想和伟大的品格成为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话和生活的故事由他的门徒和他们在论语学生记录,这影响了许多思想家、作家和政治家在长达2000年的历史作为一种持久的中国文化。那么,为什么第二十一世纪的儒家思想仍然保留着世界各国人民的利益呢?我认为有以下三点想法。第一个思想是关于人与人的关系。孔子是第一个把“天”视为自然的人,这是他当时的一个创新思想。他要求人们敬畏地拥抱天堂。在孔子的影响下,古代中国人以珍爱生命为心,达到了天道的目的。在第二十一世纪,“敬畏天道”的观点仍然是正确的,因此,在发展经济、构建和谐世界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倾听自然之声。第二种思想是关于人性的,包括两个核心概念:仁和李。仁是爱人尤其是父母。今天,儒家学说“不向别人做任何你不想做的事”,仍然适用于人类。李指的是社会生活中的仪式、传统和规范。他强调李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和谐。在第二十一世纪,人们也强调爱和社会礼仪或规则的重要性。这么多的儒家可以给我们一个指导如何爱别人和表现自己。第三个思想是关于教育。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倡导私人教育的人物,所以没有贵族的人有机会接受教育。他提出了礼仪、音乐、射箭、驾驶、书法、数学等综合教育,培养综合型人才。他还认为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德性人”。在第二十一世纪,我们还需要综合人才为我们的世界做出贡献。有了平等的理念,今天的大多数孩子都能平等地接受教育。总之,孔子的许多学说对人们的价值观和现代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们要充分利用孔子的思想,建设和谐的世界。对于中国人来说,传承中国文化经典应该世代相传。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我心中的孔子议论文

全文共 447 字

+ 加入清单

你可曾听说一个人,他愿意将一生都耗在一项许多君王不认可的学说之上;你可知一个人,他的学问可以经受两千五百年的历史洗涤,非但没有消沉,反而日久弥新?这个人就是孔子

逝者如斯夫,往事犹可追。隔绝了两千年,毕竟只剩下一鳞半爪的真实感,九成九倒是后人评说的高山仰止或者毁誉谤兴。当无数的西方人怀着迷惑与惊叹揣摩这东方的传奇,我们这些传人们似乎更多了一份“身在此山中”的茫然。

我心中的孔子,不是神也不是那些流芳百世的文字或者膜拜的木牌,反而是一个静静聆听人的内心与默默观察世界的智慧老人。有很多文字出自他手,他的出现似乎就是为了传承中华古文明中遗散的智慧,为那个号称天下大乱的时代保留一些更久远的文明与记忆。而他自己只是教教书、游游学,就这样开启属于未来两千年的兴与亡,真或伪……而他最真实的生命却变得渐渐模糊起来。

理解一个影响了文明史的人,若不是亲身用心去聆听,你所看到的可能只有“矛盾”二字。几千年的辉煌可能在一百年中面目全非,而冰冻三尺之下又有几人能够不问寒暑与寂寞,仅仅为了与他仰视同样的星空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以思想为题的议论文

全文共 703 字

+ 加入清单

世界有许多国家,因为发展水平的不同,导致形成了阶级之差,使处在不同阶级的人们的思想也产生了分歧!

大家是否知道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一所国际的学校中,一天,老师说:“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讨论一下这样一个问题,请大家就其他国家的粮食短缺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结果,同学们无言以对,当老师进一步追问的时候,美国学生说:“老师,什么叫‘其他国家’?”欧洲国家学生说:“什么叫‘短缺’?”非洲学生说:“什么叫做‘粮食’?”而中国学生怯生生地望着老师说:“什么叫‘自己的想法’?”

美国一个科技发达的国家,在那里,有各国的精英,它虽是由英国分出的,但是科技却领先于英国,在美国人眼里,自己的强大以满富余他们,他们眼中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能与他们媲美由此理至于美国学生的眼里根本没有其他的国家,但他们可知道: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道理。

欧洲是富有的,在那里很少有会有年在街头饿死人,在那里人们的生活总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每个人的钱包即使不是鼓鼓的,也不会有空的时候,看街上来来往往的小轿车,那一座座的摩登大厦,便可知道欧洲人的生活富裕。事物有利有畀,欧洲人永不会明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非洲贫困地区多少人民饿死街头,在那里一粒米,一滴水都是如此珍贵,甚至是用血汗换来的,每个非洲人民可谓对珍贵体会的淋漓尽致。

以上不理解“其他国家”“短缺”“粮食”都是不可怕的,最可怕的就是不理解“自己的想法”。

中国人不理解什么叫做自己的想法,也许是受封建文化的渲染,古代有个“夫唱妇随”嘛,如今要延续到改革开放,八零后的炎黄子孙们,也要学学,别人人口既开,言则对!这难道就是所谓的听话?

思想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未来,思想乃国家之魂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