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清明节优秀作文六年级【汇总20篇】

别人家的星期天是有趣快乐的,我家的星期天也别有一番风味。小编收集了清明节优秀作文六年级,欢迎阅读。

浏览

2110

作文

41

篇1:清明节六年级

全文共 713 字

+ 加入清单

冬天过去了,万物复苏,这时,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到了。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据说,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途中饿晕,臣介子推割下大腿的肉给他吃。后来公子重耳成为晋文公,封赏忠臣忘了介子推。当重耳想起时,介子推却不愿再做官,背着母亲隐居在绵山。重耳就放火烧山逼他出山,但大火烧了3天始终不见人出来,上山寻找发觉他和其母已烧死了。在烧焦的柳树上有血诗; “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于是重耳将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次日,重耳登山祭奠,发觉老柳树复活,赐名“清明柳”,并定为清明节,以祭奠介子推,并勉励自己勤政清明。

在江南部各地的人采摘田野里的棉菜《又称鼠曲草》,中草药书上称“佛耳草”,有止咳化痰的作用,拌以糯米粉捣柔,馅以糖豆沙或白萝卜丝与春笋,制成清明果蒸熟,其色青碧,吃起来格外有味。每到清明,家家户户都要做一种叫清明果的食物,那是扫墓时用来祭奠先人的,吃起来格外有味。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年的这个节气,我们都会在心里默默地吟诵这首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来表达我们对先人的思念之情。

这一天,我们会来到墓前,放置一束鲜花,烧上一些纸钱,借以表达我们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并在心里默默地为他们祈祷,祝福他们在天堂的那一边能够和我们一样,幸福和快乐地生活着。此时,我们不禁会回忆起他们曾经和我们共同度过的那些岁月,那些画面仿佛还历历在目。正是因为烈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换来了今天的和平和安宁。

我喜欢清明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六年级清明节的作文750字

全文共 916 字

+ 加入清单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记得小学学这首诗时,还懵懵懂懂,不是很明白“清明”是什么意思?我知道这个人很亲民,可就是不知道这诗句里的清明。

“你不明白,只是因为你没有失去。”

人总会在一个特定的时空里明白一句话。六年级的某一天,杜牧的这句话就向我走来了。

那是我过完生日的第一天,我怀着生日的美好回忆,来到教室,准备与同学分享生日趣事。但是老师那天来得格外的早,我只好将这些趣事吞进肚子,也因此那节课听得极其不认真。好不容易挨到了下课。却在窗外看见了妈妈,她眉头紧锁,眼神焦急,嘴唇抿成一条线。衣领有些歪,头发也有些凌乱,像是刚从噩梦里走来。

看着她神色苍茫的样子,我有些疑惑,张口准备问她。可没等我出声就被她抓着手腕往外走,我还没和伙伴们分享我的生日趣事,我还没说出我的快乐呢!我被妈妈莫名其妙的举动搞得有些恼火,想要质问她。她却说了一句令我至今无法忘记的话——

“爷爷可能不行了。”

这句话一下子轰炸了我的思绪,脑子一片空白,之前的快乐都是虚妄,我感到一股更大的情绪在我体内膨胀,我不清楚它缘何有那么大的力量,竟然能迅速地将我的泪催生出来,一句“不可能”还未说出口,泪就奔涌而出,一发不可收拾,只知道麻木地跟着妈妈的脚步。

直到上了车,才回过神来。内心默默告诉自己没事的,只是爸爸妈妈想多了,爷爷不会离开的,可不停流下的眼泪暴露了我的谎言,我知道我的内心已是信了七八分了。一路上,我们都没有说话,想着自己的事。这一路上我一直在自我催眠,告诉自己,爷爷不会有事的。

到家后,泪水已经止住,眼睛有些干涩。外表上来看,只有那一圈红红的眼眶,能证明刚刚发生了什么事。看到爷爷后,刚止住的泪水,又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我想起昨天的生日会,想起那段时间一次都没去看望过他,我躲在房间里,一边控诉着自己的行为,一边祈祷着。可最后,爷爷还是走了。我跪在他的床边,失声痛哭。

今年的清明,我又去看他了,照片上的他是那样的神采飞扬。我,好想他。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我不知道当时的自己是否会在悲伤的一瞬间想到杜牧的这句诗,但是我知道现在一读到这句诗,我就想到了那时的悲伤。当悲伤逆流成河,连同曾经的懊悔一起席卷而来,我便仿佛明白“清明”的含义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清明节六年级

全文共 676 字

+ 加入清单

昨天,是我的姥爷去世周年忌日,又恰好临近清明节,所以我跟着母亲回去给姥爷上坟。因为正是阳春三月,万物复苏,一切都显得是那样的生机勃勃。路上,绿油油的麦苗,黄灿灿的油菜花,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随处可见,使人看了心旷神怡。

不知不觉便到了舅舅家,母亲出去买纸,我便在院里晒太阳,温暖的阳光晒得我身上暖洋洋的,很是惬意。院里还有一只小狗,缩着后腿,一脸睡意。一只小猫干脆躺在地上,尽情地沐浴着阳光。

过了一会儿母亲回来了。我跟着她到屋里,看她拿起纸,用百元大钞一张一张地印着,那样专注,那样虔诚,我的心不由得沉重起来。印完后,母亲把纸三张三张地叠在一起。我觉得同时叠起的,还有我们的思念。

爸爸开车带我们来到了一块麦地边。放眼望去,一碧千里,麦浪起伏,像一片绿色的大海。母亲领我来到一座大坟前,对我说:“这下面埋的就是你的姥爷和姥姥,他们在你还没出生时就去世了。”说完,母亲恭敬地在坟前小心翼翼地摆上供品:香喷喷的肉,美味可口的烧鸡,红彤彤的苹果,甜甜的香蕉……。随后,母亲开始烧纸钱,边烧边说:“爹,娘,今天是爹的周年,您们收好您们的钱,不要挂念我们……”母亲说着说着声音哽咽起来:“我们都很好……您们含辛茹苦把我们养大,还没享一点福,就离我们而去了,我真想你们……”这时,我看到母亲泪如泉涌,大滴大滴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顺着脸颊落到了地上。一阵风吹来,烧的纸灰被风吹起,在空中打个圈,好像是姥爷他们听到了母亲的话。这时,我忽然想起“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首诗来。我在心里默默地祝福姥爷、姥姥在天堂的那一边,也能够和我们一样,幸福快乐地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关于难忘的清明节六年级话题

全文共 912 字

+ 加入清单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又是一个清明节,我望着太爷爷的坟墓,不禁想起了与他在世时一起欢笑的场面。 "The rainy season is there, pedestrians want to break the soul. I ask the restaurant where there is?Grandpas grave could not help but think of the scene of laughing with him when he was alive.

那时我还在上幼儿园,年纪很小,可太爷爷当时已经很年迈,他坐在轮椅上,双腿盖着一条薄绒毯,头发和胡子也是白花花一片,也正是因此,我经常打趣叫太爷爷“白胡子太爷爷”。他看到自己的子孙后代其乐融融一起相处,脸上洋溢着欢乐幸福的笑容。在太爷爷曾经生活的封建时代,永远重男轻女,我们家的男儿自然受宠,可我也不知为什么。

可能因为我是他当时的一位重孙女,太爷爷平时非常惯着我,甚至比他的许多重孙子都疼爱我,宠我就像所谓的“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一般。每逢周末,我和外婆都会从城里坐公交车到镇上看望太爷爷。我回到家,总会让太爷爷坐在轮椅上我推着轮椅陪他在河边的小道上散步。那会儿的太爷爷就像个天真的孩子,咧着嘴和我一起说笑。

我还记得当时我经常和他一起玩猜谜语的游戏,但俗话说“姜还是老的辣”,我总是败在太爷爷脚下。太爷爷眉飞色舞的说着谜面,而当时稚嫩的我皱着眉头,绞尽脑汁想谜底。我在哪么多词次谜语游戏中,竟只赢了两次,那两次我可高兴了,太爷爷见我如此开心,心情也跟着欢畅起来。他一脸宠溺的看着我,对我说再接再厉。可平时我答错时,我总会红着小脸,十分尴尬的看向太爷爷,他鼓励我说:“涵涵,没关系,我们不要气馁,熟能生巧,慢慢的你就掌握猜谜语的技巧了。”

时光飞逝,一转眼,太爷爷在他99岁时去世了,我对他的外貌印象越来越模糊,最后脑中只剩下一张饱经风霜的脸的轮廓了,可没有模糊的,是我对太爷爷的爱和太爷爷对我的爱。

太爷爷,您一生都在担心的重孙女长大了,又是一个清明,太爷爷,您在另一个美妙的国度生活的可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关于清明节六年级优秀

全文共 843 字

+ 加入清单

4月5日是我国传统节日——清明节。 April 5th is my countrys traditional festival -Qingming Festival.

一大早,爸爸就把我从美梦中叫醒,说要带我回老家给奶奶做清明。这是我第一次做清明,兴奋极了!吃完了早餐,我赶紧催促大家出发。爸爸一边开车一边给我讲奶奶的故事,我的奶奶是一名优秀的乡村教师,从小对子女、学生要求很严格,她常常教育大家好好做人,长大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听了奶奶的故事,我很受感动。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来到了一个山清水秀的小土坡,呀!这个地方真让我赏心悦目呀!我迫不及待的跳下了车,因为刚刚下过一场大雨,我的脚已满是泥巴,在城市里长大的我,欣喜极了,东一脚,西一踩,玩了起来。

爸爸说:“奶奶的坟墓离这还要走半个小时呢!”大人们有的拿铲子;有的拿着拜祭奶奶的食物;有的拿着香、蜡烛、纸钱,沿着山路前行,个个忙得满头大汗。我呢,空手跟在了后面,走了没多久,我再也走不动了,我大哭了起来,大家回头一直笑我。

原来,本以为好玩的泥巴,已沾满了鞋上,像两个大大的秤砣,怎么抬也抬不起来。爸爸说:“奶奶过世得早,当时还没有公墓,所以我们把奶奶埋葬在了山坡上。孩子,你这么的能干,要是奶奶知道你来拜祭她,她一定会很高兴的。”听了爸爸的话,我擦掉眼泪,用树枝支撑地面继续艰难行进,好不容易来到了奶奶的坟前。

大人们开始为奶奶的坟墓锄草,看着大人们忙碌的样子,我也不闲着,一直给奶奶讲学校里的故事,希望她在天堂上不那么孤单。不一会工夫,坟墓上干干净净了,于是,大人们摆上了鸡肉、扣肉、香猪等祭品让奶奶好好享用。我学着大人们的样子,在奶奶的坟前点上了香,拜三拜,对奶奶说:“您安息吧!我会听爸爸妈妈的话,好好学习,长大做个有用的人,不辜负您的期望。”

今年的清明节,是我第一次上山给祖先扫墓,虽然路途艰辛,但饱含着我对他们深深的怀念。作为奶奶的后代,我要向奶奶一样,好好努力,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真是一次有意义的清明节呀!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清明节六年级

全文共 636 字

+ 加入清单

朱自清在《匆匆》中写道:“小燕子飞到南方去了,有在飞回来的时候。杨柳枯萎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就是人死了却无法再回来,亲爱的姑姑,在这冰冷的墓里,您一个人长眠在这太久太久……

有时我感觉我和您近在咫尺,却又阴阳两隔,如此遥远,我的千呼万唤也无法和您相见。这怎么不让侄女悲伤,痛苦,而又惆怅满怀呢。

记忆中清明节曾有过的快乐早已荡然无存。没有姑姑的清明节就连天都灰蒙蒙的。无休无止的绵绵细雨让我悲从心起。寒风啊,请你告诉断肠人,那样疼爱侄女的姑姑为什么就再也不回来了?

在以前,爸爸妈妈工作非常忙,都不在我身边陪我。您就陪在孤独的我身边。我的童年因您而美丽、快乐。

透过那蒙蒙的雨丝,我又看见了那熟悉的小山坡。满山的小草还是那么嫩绿,油菜花盛开了,还有那五颜六色的野花寂寞地开放着。这一切都让我感到亲切极了。景物依旧,姑姑您却早已不在了。画面再次重现,蔚蓝的天空下,一个小女生握着风筝的线轴,欢快地跑着。那个紧随其后的慈祥妇人不正是姑姑吗,她的脸色为何这样苍白,为什么不停下休息,我明白她是舍不得。

画面模糊了又清晰了,小女生在妇女那唠唠叨叨的话语中,小女生知道了清明节,清明果,仅此而已。可是粗心的小女生,你怎么没有看出姑姑眼中的忧伤,老妇人是在用最后的力量延长着小女生的快乐。最后就无奈地离开人世。

姑姑您走了,在思念和等待中,我一天天长大了。也终于明白,小燕子能再飞回来,杨柳有再青之时,姑姑您却再也回不来了,而陪我度过的却是那长长的思念和一年一度的清明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关于难忘的清明节六年级话题

全文共 937 字

+ 加入清单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在杏花的阵阵芳香中,春风迎来了清明节。天公不作美,哗哗啦啦的下起了大雨,风在树枝上打滚,轻拂着人的脸庞。 "In the Qingming season, there are many rains, pedestrians want to break the soul." In the aroma of Xinghua, the spring breeze ushered in the Qingming Festival.Tiaogong didnt make beauty, and it rained with a rush, the wind rolled on the branches, and his face was brushed.

车站里,人潮拥挤,争着车位,大雨挡不住人们扫墓的脚步,车子在雨中缓缓前行。

我和爸爸也踏上了归途。中午时分便到达了目的地。雨还是霹雳啪啦的下着,我们在被水覆盖的水泥路上行走,撑着雨伞,任凭风吹雨打。

过河——

烟雨濛濛之中,我们搭上了船。雨水滴滴嗒嗒的落在河上,泛起阵阵波浪。我和爸爸手中提着鞭炮,黄花,纸钱以及其余的祭奠物品,东西全都被雨水所打湿,沾着水花,摇摇摆摆的。

船悠悠的向对岸驶去,泊在河边。爸爸递给拉船的师傅一支烟,而我看着那些帮老师傅拉船的年青小伙子们却笑了。师傅开心的笑着说:“扫墓去?”

“嗯,扫墓!清明嘛,风雨无阻!”我和爸爸说着就上了岸。乡间的小路全是泥巴,和雨水夹在一起,让人看了就恐惧而不敢走。坑坑洼洼一大推,稍不留意,便会陷入泥潭。我们打着雨伞,艰难的行走着,乡下的路真糟糕!不知是哪位好心人在路上做了手脚,用砖头铺成了小道,但仍是一团糟!

“这就是踏青!”爸爸对我说。

带着浑身的泥巴,带着浑身的雨水,带着浑身的野花香,提着东西来到爷爷的墓前。我为爸爸撑起雨伞,爸爸在雨中点燃一丝火花,烧着了稻草。于是一点一点投入火堆之中,在墓旁挂上几束鲜花。烟雾熏得够呛,弥漫了空气,悠悠浓烟飘向青天。火花时起时灭,与雨水跳着圆舞曲。

放完了奠祭物品,在火苗中又点燃了一束香,散放在爷爷的坟前,雾烟飘散——

爸爸点燃了鞭炮,霹雳啪啦,响遍云霄,夹和着雨水,点响了对死者的回忆······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清明节作文450字六年级

全文共 523 字

+ 加入清单

清明节是每年的四月五日,是我国的传统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是唐朝大诗人杜牧以“清明”为题写的一首绝句诗。这首脍炙人口的唐诗,使人读得朗朗上口。这是杜牧描写的清明节的景象。

从“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知道,清明这段时间雨水比较多,而在这种天气里,田野里会长出一种叫“绵菜”的植物,这种“绵菜”就是我们清明节吃的清明果之中的最重要的原料之一。说起清明果,我们非常不陌生,在清明节就会吃到,可你知道清明果的制作方法吗?有多少人只知道吃清明果,连清明果怎么做都不知道。在清明果的皮里,主要由绵菜和糯米制成,先把绵菜洗干净,放在开水里煮软,然后把绵菜捞出,放进石臼里与糯米粉一起捣,直到把它捣成糯米团,它看上去绿绿的,非常好看。清明果的馅儿也有很多种,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红糖馅儿的,它是黄豆粉与红糖掺和成的。清明果还有萝卜丝和肉馅儿的。每一种馅儿都有不同的味道,红糖馅儿的虽然好吃,可吃多了会上火。萝卜丝和肉馅儿的清明果其实还有很多配料,如:香菇,木耳,虾米等等。但萝卜丝和肉是最主要的。清明还有一个习俗就是扫墓,祭奠祖先。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清明节这天我们要做清明果,扫墓,祭奠祖先,但在别的地方,清明节还要做些什么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清明节六年级

全文共 661 字

+ 加入清单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即将来临。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今天,我们五年级师生徒步去横大路桥烈士墓扫墓。中午,

我们从学校出发。走在乡间的小道上,只见田野里大片大片金黄色的油菜花在风中翩翩起舞,可我们却无心欣赏这春天的美景,内心感到无比沉重。

我们步行了一个多小时,来到了烈士墓前,排列好了整齐的队伍。首先,我们倾听了烈士的事迹:横大路桥烈士墓是为纪念十八位抗日英雄而建立。抗战期间,有一支抗日大队在这附近驻扎,鬼子知道后,派兵来围剿。大队获取了情报,派三名队长每人带一队人马从不同方向撤回根据地。毛队长和周队长的人马顺利撤回,但匡队长的人马遭遇鬼子袭击,匡队长和其他几名战士为了保障大部队有足够的时间撤离,坚守阵地,拼死抗击,最终全部壮烈牺牲。大部队顺利撤回了根据地。村民们含着泪,悄悄地将牺牲的十八名将士的尸体埋在了此处。听完这个悲痛的故事后,我们默哀一分钟,在这一分钟里,我仿佛看到了抗日英雄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场面。默哀结束后,我们唱响了《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歌声在田野间回荡,表达了我们对抗日英雄的敬仰,坚定了我们好好学习,回报祖国的决心。

最后,我们向烈士献上了亲手做的小白花,绕墓碑走了一圈,我默默地对烈士们说:“谢谢你们用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你们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回校的路上,我们已经很累了,但想到那些牺牲的烈士在战场上浴血奋战,我们这点累根本就算不了什么,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用实际行动来回报社会,回报祖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清明节感怀六年级话题

全文共 577 字

+ 加入清单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题记

燕子飞到南方去了,有在飞回来的时候。杨柳枯萎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可是亲爱的爷爷。您长眠在这冰冷的墓地里很久很久了。孙女和您近在咫尺,却又阴阳两隔,千呼万唤也无法和您相见。这怎么不让孙女悲伤,痛苦,而又惆怅满怀呢。

记忆中清明节曾有过的快乐早已荡然无存。没有爷爷的清明节连天都灰蒙蒙的。无休无止的绵绵细雨让我悲从心起。寒风啊,请你告诉断肠人,那样爱孙女的爷爷怎么就在也不回来了。

透过蒙蒙的雨丝,我又看见了那熟悉的小山坡。满山的小草还是那么嫩绿,五颜六色的野花寂寞地开放着。还有那无人采摘的碧绿的青蓬。这一切都让我感到亲切极了。景物依旧,爷爷却早已不在了。画面再次重现,蓝蓝的天空下,一个小女孩握着风筝的线轴,欢快地跑着。哪个紧随其后的慈祥老人不正是爷爷吗,他的脸色为何这样苍白,为什么不停下休息,我明白他是舍不得。

画面模糊了又清晰了,小女孩跟着爷爷乖乖地采青蓬。再老人的唠叨中,小女孩知道了清明节,清明果,仅此而已。粗心的小女孩,你怎么没有看出爷爷眼中的忧伤,爷爷在用最后的力量延长着小女孩的快乐。

知道无奈的离开人世。

爷爷走了,再思念和等待中,我一天天长大了。也终于明白,燕子能再飞回来,杨柳有再青之时爷爷却再也回不来了,陪我度过的是常常的思念和一年一度的清明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难忘的清明节六年级下册的语文的

全文共 1227 字

+ 加入清单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到了。我们迈着沉重的步伐,怀着对烈士们的无限崇敬之情来到了烈士陵园。为那些因正义而牺牲的烈士拂去尘土,凭吊烈士的英魂,缅怀烈士的丰功伟绩。 The annual Qingming Festival has arrived again.We took a heavy step and came to the Martyrs Cemetery with the infinite respect for the martyrs.For those martyrs who died of justice, they wiped off the dust, relying on the heroic souls of the martyrs, and remembered the great achievements of the martyrs.

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想,我们的这些烈士们,他们的虽已逝去,但他们那可贵的、崇高的精神却像一团巨火燃烧着,永不熄灭。

曾几何时,在漫长的革命斗争岁月中,有我们宣恩的多少英雄儿女,为了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把鲜血洒在家乡和异乡的土地上。他们中有的千古留名,有的却连姓名也不知道。但他们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那就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终生。为了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在敌人面前宁死不屈,一身傲骨,表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慨,为我们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们是我们宣恩的骄傲,也是我们宣恩的光荣。

他们以火一样的激情投身战斗,他们怀揣群众利益走向危险,他们用自己的鲜血扞卫他人的生命,他们始终坚信,当国家需要堵机的时候,他们就学黄继光,当国家需要炸碉堡的时候,他们就学董存瑞,当国家需要排地雷的时候,他们就学罗光燮,把自己的一生献给革命,他们对死毫不畏惧。只把它当蛛丝一样轻之拂去。

烈士们不是屹立在高山巨岭上的巨松,而是辽阔平原上的一株小草——为大地增添一笔绿意。

烈士不是矗立在广场中央的高大石像人,而是平凡道路下的一颗石子——为繁忙的交通奉献所有力量。

烈士不是攀权附贵的小人,而是力争上游的君子——为心仪的祖国贡献出全部生命。

小时候,妈妈常说,我们的红领巾是革命先烈的鲜血染红的。那时候,我还不太了解其中的含义。现在,我长大了,也渐渐懂了,正是烈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的幸福生活,换来了今天的和平和安宁。我们才得以在舒适的环境中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我们在这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虽然离硝烟滚滚、战火纷飞的年代很远了,也许无法体会那时的艰辛,但我们已经明白了幸福的来之不易。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肩负着祖国新时代建设的重任,虽然也有艰险和困难,但我们一定会学习先烈不屈不挠的精神,好好学习,随时迎接困难的挑战。

青山埋忠骨,史册载功勋,革命先烈你们安息吧!

我们将永远铭记和颂扬革命先烈的事迹,继承先烈的遗志,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关于清明节六年级优秀

全文共 973 字

+ 加入清单

清明节是我们祖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当节日来临,我们总会在学校的组织下,通过各种形式去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 The Qingming Festival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traditional festivals in our motherland.Whenever the festival comes, we will always feel the char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s under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school through various forms.

作为七朝古都、历史文化名城,开封可是与清明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和重要的联系呢!北宋画家张择端用书画记录了北宋开封的繁华昌盛,也因此使开封享誉世界,并走进了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这就是的《清明上河图》。

清明节在每年的公历4月5日前后,它不仅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还是我国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呢。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转暖,万物萌发,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关于清明节,还有一个令人感动的传说,相传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叫介子推的臣子,为了救助落难的晋文公,舍身割下自己的肉给流亡时饥饿难耐的晋文公吃,被晋文公尊为救命恩人。后来晋文公为了报答恩人,请隐居山上的介子推出来做大官,介子推坚辞不出,晋文公无奈放火烧山逼迫他出来做官,介子推宁肯抱着大树被烧死在里面也不肯出山。晋文公十分难过,就把那一天定为清明节,并颁布命令,清明节这天人们不能生火做饭,只能吃凉食,以此来纪念忠贞爱国、淡泊名利的介子推。这就是清明节的来历之一。

去年清明节前,我有幸与清明文化有了一次“亲密”接触,学校推荐我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清明文化大型专题节目的录制,让美美地过了一把上镜瘾。节目拍摄过程中,我对清明文化有了更直观的了解和认识。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在烈士陵园录制现场,在纪念碑下,缅怀那些为我们创造了和平安定幸福生活的烈士,实地学习他们的英勇事迹,烈士们的无畏和牺牲精神永远令我们尊重并激励和指引我们的学习和成长。我想这也是清明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吧。

每年的清明节,我们都应该缅怀逝去的亲人、朋友和那些为我们幸福生活无私奉献的人们,使这个重要传统节日永远传承延续下去,成为祖国传统文化不可磨灭的印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六年级作文:清明节的民风民俗

全文共 4649 字

+ 加入清单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的习俗。下面请阅读小编为大家提供的清明节习俗作文,欢迎参考。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扫墓]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按长期形成的风俗习惯,旧时,北京人多在清明扫墓,但祭扫仪式并不在清明的当天,而是在临近清明的“单”日举行。据说,只有僧人才在清明当天祭扫坟茔。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

“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收钱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亦做主牌用。

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一、大烧纸,九K白纸,砸上四行圆钱,每行五枚;二、冥钞,这是人间有了洋钱票之后仿制的,上书“天堂银行”、“冥国银行”、“地府阴曹银行”等字样,并有□都城的图案,多系巨额票面,背后印有佛教《往生咒》;三、假洋钱,用硬纸作心,外包银箔,压上与当时通行的银元一样的图案;四、用红色印在黄表纸上的《往生咒》,成一圆钱状,故又叫“往生钱”;五、用金银箔叠成的元宝、锞子,有的还要用线穿成串,下边缀一彩纸穗。

旧时,不拘贫富均有烧包袱的举动。是日,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设供案,将包袱放于正中,前设水饺、糕点、水果等供品,烧香秉烛。全家依尊卑长幼行礼后,即可于门外焚化。焚化时,划一大圈,按坟地方向留一缺口。在圈外烧三五张纸,谓之“打发外祟”。

有的富户要携家带眷乘车坐轿,亲到坟茔去祭扫。届时要修整坟墓,或象征性地给坟头上添添土,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让他人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人。祭罢,有的围坐聚餐饮酒;有的则放起风筝,甚至互相比赛,进行娱乐活动。妇女和小孩们还要就近折些杨柳枝,将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条穿起来。有的则把柳条编成箩圈状,戴在头上,谓“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此即是扫墓又是郊游,兴尽方归。

[插柳]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戴柳]清明戴柳,有将柳枝编成圆圈戴在头上者,也有将嫩柳枝刮结成花朵而插于头髻者,还有直接将柳枝插于头髻者。明朝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清明,“家家插柳满檐,青茜可爱,男女或戴之”。

今人《芜湖古今》:清明,“清晨,街市叫卖杨柳,家家折一枝绿柳蘸上清水,插上门楣,妇女则结杨柳球,戴在鬓边”。

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相约毗邻诸姐妹,一株斜插绿云翘。”民间谚语说:“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清明不戴柳,来世变猪狗。”说明戴柳有辟邪功用。清明戴柳之俗遍见各地。

清光绪二年《怀安县志》:清明,“插柳于门,男女亦各戴之。谚云:‘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白首’”。清朝插柳戴柳,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是为辟邪之用,但在一些地方有纪年华之义,有所谓清明插柳“纪年华”,“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之说。这种习俗是宋代“寒食”冠礼的遗存。宋代将男女成年行冠礼的时间统一定在“寒食”节,而不论生时年月,“凡官民不论大、小家,子女未冠笄者,以此日上头。”(《梦梁录》)戴柳即为成年标志。据此,后世便有“纪年华”之遗俗,并演化成妇女戴柳球于鬓畔以祈红颜永驻的习俗。在此,青青春柳,又有象征青春之义。时值春季妇女戴柳,则表现出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与留恋。

[荡秋千]古代,清明节有荡秋千的习俗。秋千,古字两字均有“革”字旁,千字还带走字,意思是揪着皮绳而迁移。早在远古时代,人们为了获得高处的食物,在攀登中创造了荡秋千的活动。最早称之为“千秋”。传说为春秋时代北方的山戎民族所创。开始仅是一根绳子,双手抓绳而荡。后来,齐恒公北征山戎族,把“千秋”带入中原。至汉武帝时,宫中以“千秋”为祝寿之词,取“千秋万寿”之意,以后为避忌讳,将“千秋”两字倒转为“秋千”。以后逐渐演化成用两根绳加踏板的秋千。到了唐宋时代,秋千成为专供妇女玩耍的游戏,以练习轻捷、矫健。打秋千时,人在空中荡来荡去,翩翩若飞,很有趣味。《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笑以为宴乐,帝呼之为半仙之戏。”

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放风筝]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也有人在放风筝时,把所有的烦恼写在纸上,让它随风筝飞上蓝天,认为一切烦恼都会随风而去。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俗。据宋朝史籍记载:“清明前后十日,城中士女艳妆饰,金翠琛缡,接踵联肩,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人们带着食物,来到郊野,投向大自然。宋代踏青之风盛行,著名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就极其生动地描绘了宋代清明时节京都人民踏青远足的热闹情景。

[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蹴鞠]“鞠”是一种皮球。“蹴鞠”为用足去踢球,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据《说苑》记载,相传为黄帝发明,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鞠”在战国时代已开始流行。其时的鞠“以皮为之,中实以毛”。唐代用动物的膀胱为球胆,内中充气,增加了球的弹性,可拳打脚踢。

大约在汉代有了蹴鞠的专著《蹴鞠经》。唐宋时出现蹴鞠的专门组织球会“圆社”。杜甫“十年蹴鞠将雏运,万里秋千习俗同”的诗句说明在唐朝时,清明蹴鞠已十分兴盛。

唐人仲无颜在《气球赋》中描写了时人足球赛的情景“寒食景妍,交争竞逐,弛突喧闹,或略地以丸走,乍陵空似月圆”。当时的球赛有两人对踢的“白打”,即以踢的花样和次数多少决定胜负;亦有三人踢的“官场”。到了宋代,开始使用球门,同时有了评判胜负的裁判员,此为现代足球的前身。蹴鞠不仅在民间十分流行,在宫内亦然。韦庄在《长安清明》中说:“内宫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王建在《宫词》中亦说:“殿前铺设两边楼,寒食宫人步打球。”

韦应物《寒食后北楼作》中“遥闻击鼓声,蹴鞠军中乐”的诗句,说明除了民间和宫延,军队中亦开展踢球活动。

据说唐僖宗非常喜欢踢球,他曾对俳优石野猪夸口说:“腾若步打进士,当得状元”。宋徽宗也非常喜欢蹴鞠,高俅之所以深得徽宗宠信,并被封为太慰,就是因为他“踢得好脚气球”。

[斗鸡]斗鸡作为一种娱乐活动,早在春秋时就相当流行,传承至唐代,风靡一时,并形成了主要于清明时斗鸡的习俗。

唐玄宗在即位前就十分喜爱斗鸡活动,待他即位以后,在宫中专门修建了鸡坊,选养了千余只“金毫铁距、高冠昂尾”的雄鸡,并派五百小儿专门负责训养。皇帝如此,达官显贵争先效仿。许多人为此不惜重金,以至倾家荡产。由于斗鸡之风大兴,城中男女均事斗鸡,贫寒者无资购鸡,便以玩假鸡为乐。

传说唐玄宗在一次出游途中,遇一小儿贾昌玩木鸡。玄宗将小儿召入宫中,使其在鸡坊训养雄鸡。因贾昌训养有方,深得玄宗赏识,遂“金帛之赐,日到其家”。贾昌在当时号称“神鸡童”,社会地位日变。他的父亲去世时,唐玄宗下令“县令为葬器丧车”。时人有诗讽刺说:“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贾家小儿年十三,富贵荣华代不如”。

关于斗鸡的记载,早期可见于《战国策.齐策》、《左传》、《史记》等书。《三辅黄图》记载汉长乐宫有斗鸡台。汉画像石、画像砖有屡见不鲜的斗鸡图。唐杜淹在《吟寒食斗鸡应秦王教》中对斗鸡的场面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寒食东郊道,扬鞴竞出笼。花冠初照日,芥羽正生风。顾敌知心勇,先鸣觉气雄。长翘频扫阵,利爪屡通中。飞毛遍绿野,洒血渍芳丛。虽然百战胜,会自不论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清明节作文450字六年级

全文共 439 字

+ 加入清单

明天就是清明节了,清明节家家门前都要插柳条,吃鸡蛋。下午爸爸带我和妈妈去寻找柳枝。

在我们家前面是一个乡村,那里小溪清澈见底,高大的柳树一排排的,像坚守大门的士兵。爸爸抱住一棵柳树就往上爬,由于柳树的枝太高了,而且树干上也没有鼓出的地方,所以很难爬上去,眼看着爸爸就要掉下来,我灵机一动,连忙上前托住他,妈妈见了也来帮忙,爸爸就势一脚登了上去,手抓住了一根又粗又大的柳枝,扔了下来,在他跳下的时候差点掉进河里。

回家的路上,爸爸说:“儿子,给你做个笛子”,我很纳闷,用什么做?怎么做?只见爸爸折了一根柳枝,用手使劲的拧了拧,直到柳皮脱离柳树,然后把弄松的一段截下来,再用手把最头的皮弄掉,爸爸说:“好了,你用嘴吹吹吧”。我深吸了一口气,把笛子放入嘴中,使劲一吹,没想到笛子非但没没我吹响,还差一点吹飞,爸爸给我示范了一下,并对我说了决窍,我再一次尝试,嘿!还真行。我把妈妈也教会了。

回到家爸爸又做了两个,我们一人一个,坐在沙发上,跷着二郎腿,吹着笛子,好像在感受着当上音乐家的感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清明节习俗作文500字六年级

全文共 1111 字

+ 加入清单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那天会有各种各样的节日习俗。下面请继续阅读语文迷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清明节习俗的作文,欢迎参考。

【清明节习俗作文篇一】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在古时,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三月节”.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谓之寒食,从前这天禁火,冷食,故又称“冷节”、“禁烟节”.

民间传说寒食是为了纪念春秋时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晋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习俗在山西首先流行.旧时寒食断火,次日宫中有钻木取新火的仪式,民间也多以柳条互相乞取新火.

在古人的观念里,108是代表完满、吉祥、久远、高深的大数,把清明放在冬至后第108天,是有很深的含义.清明的得名,不仅缘于万物此时的生长清洁明净,也缘于这一时期的太阳也是清新的太阳,流转于这一时期天地之间的阳气,也是清新的阳气。

【清明节习俗作文篇二】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扫墓: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按长期形成的风俗习惯,旧时,北京人多在清明扫墓,但祭扫仪式并不在清明的当天,而是在临近清明的"单"日举行。据说,只有僧人才在清明当天祭扫坟茔。

插柳: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去鬼,而称之为"鬼怖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清明节感怀六年级话题

全文共 567 字

+ 加入清单

我记得的清明节,仍是从杜牧的“清明季节雨纷纭,路上言人欲销魂”开端的。那时候,并不晓得清明节的详细露义。跟着年纪的增加和经历的增添,才实正的懂得了中国的三大节日,清明节赫然其中于“春节、中秋节和清明节”的深入含意。春节和中秋节该然是离散的节日,而独占清明节才是分别的内涵。所以,清明节是泪水的化身,是追忆的思路,是失去亲人的人独卧坟头俯视地空遥想的日子。

从从奶奶逝世清亮节在我的生涯中主要伏去然而,我的潜意识面奶奶仍然取我共在。尔奶奶是得病而往的。

世界是真虚实假的,什么事件都有绝对性的。人生就像是我们本人的存在和我们的影子一样。我们走到哪里,影子就会走到哪里;但是,我不知讲的影子当初何处?或者,在我们的不遥处,依然有一个花花绿绿、生机勃勃的世界,这个世界就是我们的世界的影子。假如真的是这样的话,我们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

中邦我到处皆是己头攒动的,不论是在阴间,也无论是在阴间。咱们的疏人和我们的后人依然是一块的独特生活着,在那里。还有大地震中离别我们的所有的骨肉同胞。那里依然有学校、老师那里依然有鸡叫狗啼声,那里的鲜花跟小草依然是盎然生气希望,这里依然有不间断的生活。就像是茫茫的宇宙中毕竟有多多颗蓝色的星球一样,而这蓝色的星球上,他们的名字固然不是地球,但,性命依然是活力勃勃。

所以,清明节是一个令人迩想的节日,不仅仅是泪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清明节感怀六年级话题

全文共 1302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清明节,是全国人民拜祭祖先的节日。可是大家知道为什么要扫墓呀?清明,给人的印象总是一片湿雨。仿佛有了这雨,清明才更能显得出它淡淡悲凉和丝丝思念的味道。是清明成全了这蒙蒙的雨,更是这雨衬托了清明。望着飘落的细雨,才更能引得人们心中那种淡淡的哀愁和忆思。 Today is the Qingming Festival, which is a festival for the people of the country to worship ancestors.But everyone knows why the tomb is sweeping? Qingming, giving people a wet rain.As if with this rain, Qingming could even look more light and sad and thoughtful.It was Qingmings full rain, and the rain set off Qingming.Looking at the falling drizzle, it can attract the faint sorrow and memory in peoples hearts.

原先我并不清楚,于是上网查资料清明节的来历,后来我知道这是由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演变而来的。

古代的时候,人们就认为,清明节即起始于节气。汉代刘安所著《淮南子》称:“春分后加十五指乙则清明风致。”这清明风至之时正值阳春三月,故有“三月节”之称。后来,《岁时百问》一书曾作解释:“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显而易见,清明节是因它所处的时冷,在光照、气温、降雨等各方面俱佳而得名,后来,皇帝为了纪念忠臣介子,就把这天叫做寒食节﹙也就是今天的清明节﹚,久而久之,清明节就成了拜祭祖先的日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清明节的习俗丰富多彩,各种各样的除了禁火、扫墓、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许多地区还植树,因为清明节前后气候温暖,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的非常快,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在清明节植树的习惯所以清明节人们也叫“植树节”。

清明节放风筝也是人们所喜爱的节日,人们不仅白天可以放,夜晚也可以放。夜晚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五颜六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小星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幸福和好运。

清明节的习俗,各有不同,大多是根据人们的爱好来决定的,少部分是从古代时一代又一代的传下来的直到现在。但人们通常都会去扫墓,去怀念那些先烈!

将既清明节那天,我感受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幸好清明节那天阳光明媚,我们走进‘祥宁园’,那里可谓人山人海,不过我们还是闯过了“重重难关”来到爷爷奶奶的坟墓前,我们各个都拿了一沓“钱”烧给爷爷,希望他们收到与奶奶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也希望他们祈祷我们平平安安,身体健康,合家安康。

虽然今天我们筋疲力尽,但我很开心,因为我学会了尊敬祖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关于清明节见闻感受六年级作文

全文共 480 字

+ 加入清单

两年前,太外婆走完她的第90个年头,就匆匆离去了。

在我的记忆中,太外婆满头白发,脸上满是皱纹,笑起来很慈祥。

每次过年,我们总是回到老家看太外婆,三十那天,我们一家人齐聚太外婆家,一起吃年夜饭,太外婆坐在那,饭也不吃,看着自己一个个儿女,招呼他们吃这个那个,好像别人吃,自己就已经饱了。饭桌上,她问着问那,看看自己儿女的生活如何。

每次到她家她总是把收藏已久的零食拿出来给我们吃,我总是推托不想吃,但是看着她期盼的眼神,只好开始吃。

临走时,他把家里晒得大鱼大肉拿出来,说:我们家的肉太多了,这些留给你们吃吧!我们摇摇头,但经过她的再三劝阻,我们只好收下了。这时她又拿出我们没吃完的零食,说:带回去吧,我不能吃,留给你们吃吧!于是我们又收下了。

直到那一天来临,一切欢声笑语都消失的无影无踪,。太外婆躺在床上,咧了咧嘴却在无力说话,用尽了仿佛全身的力气,捏了捏我的手,好像再说:别哭哦。我趴在床头嚎啕大哭,希望能挽留住太外婆,但是以没用了,太外婆永远闭上了双眼。

今年清明,我来看望太外婆,我站在她的坟前,心里默默的说:太外婆我来看你了,我祝你身体健康,在天堂永远幸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关于清明节的见闻感受六年级作文

全文共 545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就是清明节了,每逢清明节我就会想起诗人杜牧写的一首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大家是否去扫过墓呢?当然我也不例外!

我们今天回老家拜山,这只是第一次而已,因为爸爸妈妈工作忙,所以好不容易才有了这一次机会。我们回到老家,吃完午饭,便向山出发了。

火辣的太阳晒的我们又增加了一点疲倦,好不容易我们来到山顶,我就拿起扫帚扫起了墓前的垃圾和落叶,看着墓碑,我不禁想起不在世的亲人和我一起度过的时光,不禁潸然泪下。但是我不一会我就扫好了,每次祭祖时,我们都会想起为他们烧一些纸钱、放置一束鲜花。说着我就拿了伙计少了一炷香插在了墓前,而爸爸妈妈却有点难过的为他少了一些纸钱。。爷爷把一些鸡肉、美酒和水果摆在墓前,祝愿他们能在天堂的那一边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为了我祝福他们,我们便跪了下来,好想在为祖宗守灵,愿他们能保佑我们幸福平安、生体健康。祭拜完后,爸爸小心翼翼地拿着火机点燃鞭炮,放完后就走了。

我临走时,再次瞄了一下祖宗的坟墓,擦干了眼眶的泪水,随着下山了。心里怎么感觉在百爪心挠?但我也许愿祖宗能在天堂过上和我一样的生活快乐。通过这次祭祖,我感受到了原来祖宗在天堂的那一边也应该有一个舒适而又温暖的家。所以我们应该要珍惜生命的点点滴滴,生命不是游戏,那么大家在清明节有木有拜过山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六年级清明节的作文750字

全文共 743 字

+ 加入清单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春天来临,一年一度的清明节转眼就到了。此时春光明媚,我、表弟安安还有外公要去山上扫墓。

一路上风景优美。“你好,你好!”小花、小草伸着懒腰,向过路的人挥着手,打着招呼。“欢迎,欢迎!”一眼望去,各色的无名花竞相开放,白色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小鸟儿也叽叽喳喳地在歌颂春天的到来。但这美丽的风景却无法抚慰人们对逝去亲人的思念。

外公边走边给我讲起了这清明节的传说。那是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眼看重耳饿得都快要晕过去了,介子堆割下了自己的肉,放进了野菜汤里。19年后,重耳做了国君,重赏了当时的随臣,却忘了介子堆。介子推遂认为自己无功,即使自己不割肉,晋文公一样会被别人帮助当上国君。于是背着老母亲隐入山中。重耳听说后,放火烧森林,原以为他能出来,却不见身影,于是上山找他,终于找到了他和母亲的尸体。他为之感动,于是定4月4日是寒食节,4月5日是清明节。

穿过一条条杂草丛生的小路,我们终于到了祖坟。“咚、咚、咚……”一阵金属落地声震耳欲聋。我定睛一看,原来是大人们在用锄头仔细地清理祖坟旁的杂草,一根根一片片的杂草很快就被清理得干干净净,映入眼帘的是巨大的墓碑。我们开始缅怀、祭祀祖先,只见大人们先摆上香蜡、贡品,再拿着香叩拜三次。轮到我和表弟了,我让表弟先拜,平时滑稽可爱的他单手拿着香,身体呈90度鞠躬,弯腰三次,显得十分认真而且虔诚。

礼毕,我们坐在山坡上,一眼望去,还有许多人三五成群地赶上山去,他们神情黯淡。思绪飘回了亲人和他们在一起的欢乐时光。他们手棒黄色、白色的花朵以表怀念,整只队伍像军队那样庄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前几日下了一场春雨,泥土中依然散发着的芬芳使人心旷神怡!我闻到了,那分明是思念的味道……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