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腊八的来历【汇编19篇】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也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接下来小编搜集了腊八的来历,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浏览

1549

作文

856

压岁钱的来历作文

全文共 312 字

+ 加入清单

今日晚上是除夕之夜,也是201X年的最后一夜。是一个让孩子们欢日喜地拿红包的夜晚,也就是拿压岁钱的时候。说到压岁钱让我想到了它的由来。

这个由来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个小妖叫“岁”每到除夕之夜就出来害小孩子。王老汉到50岁才有一个小孩。到了除夕之夜,王老汉怕“岁"摸小孩的头,小孩就长不高,所以把一些铜钱放到袋子里,等到晚上再放到小孩的枕头边。王老汉还是比放心,自己也熬夜陪着孩子称守“岁”。深夜迷迷糊糊听到一阵声音,原来“岁”已经进来了。“岁”正想摸小孩的头,不小心碰到了铜钱所以马上就逃跑了。“岁”怕铜钱的事马上就传开了。此后“岁”就再也没出来了。小孩们也从此健康快乐的成长。

压岁钱的由来就是这样的!也祝愿所有的小孩健康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各国母亲节的来历

全文共 3593 字

+ 加入清单

母亲节是美国法定的全国性节日。在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举行。为母亲过节最早源于古希腊的民间风俗。那时,古希腊人每年春天都要为传说中的众神之母、人类母亲的象征--赛比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但这时还未形成母亲节。

母亲节是由一位名叫贾维斯的妇女倡导,并由她的女儿安娜·贾维斯发起创立的。

贾维斯夫人是一个有着10个子女的母亲,是当时美国格拉夫顿城教会主日学校的总监。在美国以解放黑奴为目的的南北战争结束后,她在学校里负责讲述美国国殇纪念日的课程。贾维斯是一位心地善良,极富同情心的女人。她讲述着战争中那一个个为正义捐躯的英雄的故事,望着台下那一张张充满稚气的孩子们的脸,一个想法猛然涌上心头:为祖国贡献了这么多英勇战士,保证了战争胜利的,不就是那一个个含辛茹苦地抚育着子女的母亲们吗?她们的儿子血染疆场,承受了最大的痛苦和牺牲的,不也是这些默默无闻的母亲吗?因此,她提出应该设立一个纪念日或母亲节,给这些平凡的女人一些慰藉,表达儿女们对母亲的孝思。可惜的是,这个良好的愿望还没有实现,贾维斯夫人便与世长辞了。她的女儿安娜·贾维斯目睹母亲抚养自己和兄弟姐妹成人的辛劳,深感母亲的提议是适合天理人心的。因此,她写出了几十封信,发给美国国会。地方州长和妇女组织等,提议创立母亲节。在她的一再呼吁下,这一提议得到了社会上的广泛响应和支持。

1914年,美国总统威尔逊郑重宣布,把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也就是贾维斯夫人的忌日,定为母亲节。美国政府还规定,母亲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悬挂国旗,以表示对母亲的尊敬。由于贾维斯夫人生前喜爱康乃馨花,这种花也就成了母亲节的象征。

母亲节是个充满人间温情的节日,这一天,家里的男成员要把全部家务活都包下来,儿女们每人都要做一件让母亲高兴的事,以尽孝道。即使远在异地的孩子,也要打电话向母亲表示祝贺。这一天,美国人民都要在胸前佩上一朵花。母亲健在的,戴一朵有色的花,表示欢愉;母亲逝世的,戴一朵白花,表达哀思。

母亲节创立后,也得到了全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安娜·贾维斯在世时,设立母亲节的国家已达43个。时至今日,欢庆这个节日的国家就更多了。母亲节,已经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国际性节日。按惯例,“国际母亲节”被定在每年的5月11日举行。

日本的母亲节也是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节日里人们送给母亲一枝红石竹,表示祝贺。3lian.com/zl/转载请保留

法国首次庆祝母亲节是在1928年,节日定在5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节日这一天,数以百万计的妈妈们,怀着喜悦的心情接受各自子女们的“节日愉快”的美好祝愿。

泰国于1976年宣布8月12日为母亲节。这一天也是泰王后丽吉的生日。节日里,全国要开展“优秀母亲”的评选活动。儿女们手持芳香馥郁的茉莉花,献给自己的母亲。

阿拉伯地区的许多国家的母亲节定在3月21日“春分”这一天。当地人认为“春分”是春天开始、一年之始,以此表示母亲的伟大。葡萄牙人的母亲节在12月8日;而印度尼西亚则定在12月22日。

母亲节在我国是地区性节日,最早是在港澳台地区有此节日。改革开放后,母亲节也为内地所接受。广东省于1988年开始,杭州等城市于1989年开始,都由各级妇联组织母亲节的庆祝活动,并把评选“好母亲”作为节日的内容之一。

全世界的母亲节

母亲节创立后,也得到了全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安娜?贾维斯在世时,设立母亲节的国家已达43个。时至今日,欢庆这个节日的国家就更多了。母亲节,已经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国际性节日。按惯例,“国际母亲节”被定在每年的5月11日举行。虽然,有一些国家是在一年中不同的时节庆祝属於他们的母亲节。然而,多数国家如丹麦、芬兰、意大利、土耳其、澳大利亚和比利时等等,都是在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庆祝母亲节的。

英国:十七世纪英格兰,为表达对英国母亲们的敬意,乃订四旬斋的第四个星期日为「motheringsunday」,人们在这一天回家探视双亲,并致礼表示敬意。(注:四旬斋是指复活节前夕之前,星期天除外的40天)。

当时,有许多的穷人必须在有钱人家里帮讨生活,而被迫离家寄宿在主人家里,在motheringsunday这一天,主人们会放他们假,并鼓励他们返家与妈妈团聚。为增加欢乐气氛,也发展了一种特别的蛋糕称为-mothering cake。

随着基督神在欧洲的扩散,这个节日转为对「motherchurch」的崇敬:表达人们对赋予他们生命、保护他们免於伤害的精神力量的感谢。从此,教会的仪式便与母亲节的庆祝活动相结合,以同时传达人们对母亲与教会的感念。

美国:在美国,最早关於母亲节的记载是1872年由茱丽雅(julia ward howe即the battle hymn of the republic的作者)所提出的,她建议将这一天献给「和平」,并在波斯顿等地举行母亲节的集会。

19XX年,费城的安娜? 贾维斯(ana jarvis)为了发起订立全国性的母亲节而活动。贾维斯夫人是一个有着10个子女的母亲,是当时美国格拉夫顿城教会主日学校的总监。在美国以解放黑奴为目的的南北战争结束后,她在学校里负责讲述美国国殇纪念日的课程。贾维斯是一位心地善良,极富同情心的女人。她讲述着战争中那一个个为正义捐躯的英雄的故事,望着台下那一张张充满稚气的孩子们的脸,一个想法猛然涌上心头:为祖国贡献了这么多英勇战士,保证了战争胜利的,不就是那一个个含辛茹苦地抚育着子女的母亲们吗?她们的儿子血染疆场,承受了最大的痛苦和牺牲的,不也是这些默默无闻的母亲吗?因此,她提出应该设立一个纪念日或母亲节,给这些平凡的女人一些慰藉,表达儿女们对母亲的孝思。可惜的是,这个良好的愿望还没有实现,贾维斯夫人便与世长辞了。她的女儿安娜?贾维斯目睹母亲抚养自己和兄弟姐妹成人的辛劳,深感母亲的提议是适合天理人心的。因此,她写出了几十封信,发给美国国会。地方州长和妇女组织等,提议创立母亲节。在她的一再呼吁下,这一提议得到了社会上的广泛响应和支持。

1914年,美国总统威尔逊郑重宣布,把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也就是贾维斯夫人的忌日,定为母亲节。美国政府还规定,母亲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悬挂国旗,以表示对母亲的尊敬。由于贾维斯夫人生前喜爱康乃馨花,这种花也就成了母亲节的象征。

母亲节是个充满人间温情的节日,这一天,家里的男成员要把全部家务活都包下来,儿女们每人都要做一件让母亲高兴的事,以尽孝道。即使远在异地的孩子,也要打电话向母亲表示祝贺。这一天,美国人民都要在胸前佩上一朵花。母亲健在的,戴一朵有色的花,表示欢愉;母亲逝世的,戴一朵白花,表达哀思。

埃及:每年三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五是埃及的母亲节。这一天,全国各地的青少年都要给母亲赠送鲜花和礼物,为母亲举办音乐会和文娱演出,并评选出全国最理想的母亲。

印度:每年四月五日是印度的妈妈节。这一天,凡是生了孩子的妈妈都要穿上五彩缤纷的纱丽,戴上精美的首饰,来到公共场所尽情娱乐,以显示做母亲的女性风采。

中非:每年五月二十九日,中非共和国就要隆重庆祝传统的妈妈节。这天,妈妈们身着盛装,怀抱孩子在首都班吉市举行盛大游行。国家领导人和政府官员也要参加她们节日的活动,使节日更加隆重热烈。

法国:每年五月二十九日是法国的母亲节,节日这天,全球各地的妈妈都怀着喜悦的心情接受孩子们“节日愉快”的美好祝愿。法国首次庆祝母亲节是一九二八年,当时的法国总统为此颁布了一项法令:母亲节是国家的正式节日。

泰国:每年的八月十二日是泰国的母亲节。节日期间,全国最有意义的活动是“评选优秀母亲”,然后,成千上万的女儿手持洁白的茉莉花作为“母亲之花”敬献给母亲,以表达感激之情。

日本:每年十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为日本母亲节。在日本,这个节日充满思的气氛。为表示对母亲的尊敬,这天,母亲健在的人,都戴一红花,而母亲辞世的人则戴白花,以示对母亲的怀念。

加拿大: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在这天,家庭成员除向母亲送礼物外,并要做各种让母亲欢喜事情,以表示敬爱之情。

瑞士:每年的一月一日至四日为“妇女掌权日”。在这四天里,家庭一切大权由妇女掌管,男人甘愿听从摆布,以示对妇女的尊重。

希腊:每年的一月八日是英诺克莱西亚镇的“妇女接管日”。这一天,妇女接管镇上的领导权,而男人们则代替他们呆在家里干家务活。在希腊,每年逢除夕的第二天,为“主妇休息日”,妇女们丢下家务,尽情吃喝玩乐。

德国:在每年的狂欢节里,另有妇女们的专门活动----“女人节”。这天,妇女们冲进市政大厅,闯入办公室,坐上办公桌,以表示妇女接替政权。八月是汉堡市的“太太节”,节日里,由妇女组织的艺术团分别在全市各家剧院演出,节目内容大都是男女平等。

墨西哥:每年的十二月十二日是墨西哥的“圣母节”,以纪念一位心地善良、乐于救人的圣母。这天,人们身穿民族服装,高举圣母像旗帜,在老人的带领下载歌载舞。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国际宽容日来历

全文共 624 字

+ 加入清单

1945年诞生的《联合国宪章》序言中说:“力行容恕,彼此以善邻之道,和睦相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国际宽容日的目的在于强调在多元化社会里,应通过普及宽容方面的教育,使人们和谐、和平地生活在一起。

由于全球化、大量移民等因素的影响,对不同的文化缺乏宽容、不能容纳与自己不同的行为方式和不能与各种文化进行有益的交流使世界面临诸多的问题。如何制止仇恨,使不同民族、宗教和文化间加强理解、和谐共处,成为全球性的严重争战。因此,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议下,联合国大会1993年决定将1995年定为“国际宽容年”。那年还形成了每年11月16日为“国际宽容日”的提案。

1995年,联合国成立50周年之际,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的费德里科·马约尔以“宽容—全球安全不可或缺的要求”为题撰文,指出宽容是一种道德情操和政治义务,是维护人权和民主的责任所在。同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8届大会通过《宽容原则宣言》,宣布每年11月16日为“国际宽容日”。

开展了一系列提倡宽容,以教育机关和一般民众为对象的活动。这一系列活动是联合国大会1993年宣布1995年为联合国容忍年的后续行动,该容忍年是在教科文组织大会的倡议下宣布的。1995年11月16日,教科文组织成员国曾通过《容忍原则宣言》和《容忍年后续行动计划》。

宣布1995年为国际宽容年。

199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呼吁各国政府在每年的11月16日举办一系列活动,通过教育、宣传等途径,倡导宽容理念。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春节的来历

全文共 543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客家人的传说)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饺子的来历作文500字

全文共 576 字

+ 加入清单

你知道吗?我们过年的时候,家里都会包很多饺子,煮熟后,就会点上鞭炮放鞭。那你知道为什么要包那么多的饺子吗?这就是我下面要讲的:饺子的来历

据说,吃饺子是为了纪念我国东汉末年的名医张仲景。相传,张仲景在给穷苦的百姓治疗冻烂的耳朵时,发明了一种名字叫做“祛寒娇耳汤”的药。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的药材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张仲景从冬至那天免费散药,一直到大年三十才结束了散药。人们为了庆祝新年和耳朵的康复,就仿照“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时候吃的食物,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病救人的精神。这就是我们中国过年的习俗。

为了纪念张仲景,我也来告诉你们一个关于煮饺子不破皮的方法:民间关于煮饺子有几句俗话:“煮饺子先煮皮,后煮馅”,“盖锅盖煮馅,敞锅盖煮皮”。这是因为敞开锅煮饺子不停的转动,皮受热均匀,就不易破裂,如果还没熟的时候就盖锅,那锅里的蒸气就不能及时排出,会把饺子皮“蒸”破。但等饺子皮熟了,再盖锅煮馅,不用多久饺子馅就煮熟了。这样煮出的饺子就不会那么容易破皮了。这个方法你学会了吗?不妨回家告诉你们的妈妈,让她也尝试一下用这种煮饺子的方法吧!

当一个个肥胖的“娇耳”饺子盛进盆里端上桌,一家人在大年初一早晨听着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品尝陷大皮薄的饺子的美味时,新的一年的幸福也许就从那一刻开始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腊八粥的来历哲理故事

全文共 1449 字

+ 加入清单

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太子,叫做悉达多·乔答摩———“悉达多”是他的父亲净饭王请人起的名字,意思是“成就一切”;“乔答摩”是姓氏。作为一个太子,悉达多青少年时代的生活是相当优裕的。他受过良好的正规教育,还学会了骑马和射箭。但是,悉达多太子是一个非常善于思索的人,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使他困惑,不合理的种姓制度使他不满,人世间的生老病死使他苦恼,他终日忧愁烦闷,渐渐萌生了出家修行以寻求解脱的念头。净饭王察觉悉达多太子的打算以后极为担心,想尽一切办法打消儿子的出家之念。他为太子提供了尽可能舒适的生活条件,还给他娶来临国的耶输陀罗公主为妻,又在他的住处安置了许多年轻美貌的女子。然而,悉达多太子并没有因此沉迷与陶醉,反而越来越感到人生如幻、世事无常。耶输陀罗公主生子以后,他给儿子起的名字是“罗睺罗”,意思是“覆障”———悉达多太子叹息:儿子的出生,使自己身上又添加了一重障碍!终于,在公元前缘猿远年一个寂静的深夜,圆怨岁的悉达多太子毅然舍弃了王族生活,“逾城出家”了。他骑着一匹白马离开王城,在城外的一个树林里脱下了太子的华服,换上了黑色的粗布衣,按照古印度修行者的习俗剃去了头发和胡须,开始了艰辛的出家生活。

最初,悉达多太子四处访师求道,请教过当时不少著名的学者,还向两位极有名气的山洞隐居者学会了两种不同的禅定方法。不久,他感到修习禅定并没有使自己获得解脱,决定绝迹深涧,独修苦行。悉达多太子来到尼连禅那河畔的山林里,结草为庵,睡在鹿粪堆和牛粪堆上,并逐日缩减饮食,终至七天才吃一餐,而且每餐只有“一麻一米”(一粒野生的麻子和一粒米),历尽了艰辛。

六年的时间过去了,悉达多太子已经煎熬得形同槁木,瘦骨嶙峋,衰弱不堪,却仍然没有获得解脱!在这种情况下,悉达多太子决定放弃苦修。他艰难地走出树林,喝了牧女送的牛奶粥,又到尼连禅那河里洗去身上的积垢,逐渐恢复了体力。一个月以后,他拜谢了一直用牛奶粥供养自己的牧女,登上尼连禅那河西岸的伽耶山,挑选了一棵能遮阳蔽雨的大菩提树,在树下面坐了下来。经过七天七夜的冥思苦索,悉达多太子对于社会与人生进行了全面的思考。他终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纵欲的享乐生活是堕落,禁欲的苦行生活是痛苦,只有避开这两个极端,奉行不苦不乐的“中道”,才能获得清净之心,正确认识人生。他认为:世界是变化的,人生是无常的,“贪欲”、“激愤”和“愚痴”给人们造成了各种痛苦和烦恼,只有抛弃对于外在物质的追求,断除一切欲念,努力修行正道,才能跳出生死轮回,获得灵魂的解脱。就这样,在第七天的黎明,当太阳冉冉升起的时候,悉达多太子宣布自己“悟道成佛”了。这一天,是印度历的二月八日(相当于我国的农历十二月初八)。

由于悉达多太子是释迦族人,所以在他成佛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佛成道日”,是佛教的一个重大节日。由于释迦牟尼是喝牛奶粥才恢复体力的,所以后世佛教信众认为“粥”有极大的功德,每逢“佛成道日”,寺院里的僧尼们都要煮“佛粥”,纪念释迦牟尼结束苦修而重新进食。

当年,释迦牟尼喝的牛奶粥,是牛奶发酵而成的膏状物,与今天的酸奶类似。印度佛教煮的“佛粥”大多是“乳糜”———把米、粟等放在牛奶或马奶中煮成的粥。由于中原地区的古人没有喝牛奶的习惯,汉地寺院里的“佛粥”牛奶成分很少,多为糯米、枣果、菜蔬等,叫做“五味粥”或“七宝粥”。

后来,随着佛教在汉地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的传播,在家信徒也纷纷在农历十二月初八日这一天煮粥。这个风气很快流传开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清明节的习俗:戴柳插柳的来历

全文共 547 字

+ 加入清单

清明节植树的习俗,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是什么原因使得平凡的柳条有了如此非同寻常的身价?有三种传说。

最古老的传说,是说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氏,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

再晚点的传说与介子推有关。据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

更晚点的传说是唐太宗给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这三种说法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都相信柳枝具有灵性,可以避邪。

【植树节的来历

公历3月12日,是我国法定的植树节,也是我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逝世的日子。孙中山特别关注植树造林事业,并将之视作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来推动。1915年,正是在他的倡议下,当时的北洋政府正式规定以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春回大地,天清地明,气候转暖,万物复苏,正是春耕春种的最佳时机,民谚常说:“种树造林,莫过清明。”

1981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出《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规定凡是条件具备的地方,年满11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除老弱病残外,因地制宜,每人每年义务植树3棵至5棵,或者完成相应劳动量的育苗、管护和其他绿化任务。我们应该提倡把这项任务列入清明节活动的范围,并通过清明植树活动,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守岁的来历说明

全文共 584 字

+ 加入清单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有一首《守岁》诗中写道:"相邀守岁阿戎家,蜡 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珍惜年华是人之常情,故大诗人苏轼写下了《守岁》名句:"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 可夸!"由此可见除夕守岁的积极意义。

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为什么称作"熬年"呢?民间世世代代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 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年"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慢慢地,人 们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原来它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的肆虐日期,男男女女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家家户户提前做好晚饭, 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然后把宅院的大门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 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他们平平安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国庆节的来历

全文共 530 字

+ 加入清单

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的纪念日。

这里应该说明一点,在许多人的印象中,1949年的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有数十万军民参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其实,人们头脑中的这一印象并不准确。因为,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典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而不是开国大典。实际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也就是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早在当年10月1日之前一个星期就已经宣布过了。当时也不叫“开国大典”,而是称作“开国盛典”。时间是1949年9月21日。

这一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主任毛泽东在政协第一届会议上所致的开幕词中就已经宣告了新中国的诞生。那么10月1日的国庆又是怎么回事呢?

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许广平发言说:“马叙伦委员请假不能来,他托我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应有国庆日,所以希望本会决定把10月1日定为国庆日。”毛泽东说“我们应作一提议,向政府建议,由政府决定。”

1949年10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规定每年10月1日为国庆日,并以这一天作为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

从此,每年的10月1日就成为全国各族人民隆重欢庆的节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清明节来历的作文

全文共 472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节重要,因为清明及寒食节的日期接近,民间渐渐将两者的习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间(581至907年),清明节和寒食节便渐渐融合为同一个节日,成为扫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节。从此,清明节踏青扫墓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节,又称为扫坟节、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初一寒衣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500多年历史。

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和冬至。它的原意是大自然已经到了转暖的时候,万物开始复苏,可以春耕播种了。中国古代将清明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意即在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万圣节的来历作文

全文共 635 字

+ 加入清单

万圣节是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这一夜是一年中最“闹鬼”的一夜,所以也叫“鬼节”。万圣节期间,许多公共场所乃至居家院落,都会布置上很多装璜,诸如各式鬼怪、南瓜灯、还有黑猫以及巫婆的扫帚之类;孩子们会穿上每年不一 样的万圣节服装,拎着南瓜灯的提篓去挨家挨户地讨糖,

万圣节的由来

关于万圣节由来的,传说最多的版本认为,那是源于基督诞生前的古西欧国家,主要包括爱尔兰、苏格兰和威尔士。这几处的古西欧人叫德鲁伊特人。德鲁伊特的新年在十一月一日,新年前夜,德鲁伊特人让年轻人集队,戴着各种怪异面具,拎着刻好的萝卜灯(南瓜灯系后期习俗,古西欧最早没有南瓜),他们游走于村落间。这在当时实则为一种秋收的庆典;也有说是“鬼节”,传说当年死去的人,灵魂会在万圣节的前夜造访人世,据说人们应该让造访的鬼魂看到圆满的收成并对鬼魂呈现出丰盛的款待。所有篝火及灯火,一来为了吓走鬼魂,同时也为鬼魂照亮路线,引导其回归。

在中世纪的中欧,曾有过基督教摧毁异教徒的历史。可是新年夜前的祭祀庆典从未真正消除,不过以巫术的形式出现。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的万圣节里,还留有巫婆的扫帚、黑猫、咒语等痕迹。

Halloween一词的产生

很多民族都在万圣节前夜有庆典聚会,这又被叫做“All Hallow Een”、“The Eve of All Hallows”、“Hallow een”,或者“The eve of All SaintasDay”。最终约定俗成演变成了“Halloween”,中文意译成了万圣节之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腊八粥的来历600字

全文共 557 字

+ 加入清单

作者:乐乐 | 学校:乐乐课堂 | 时间:2013-10-06摘要:每年的农历腊月初八是腊八节。这一天,老百姓最重要的活动就是吃腊八粥。腊八粥是用大米、红米、江米、黑米、核桃仁、杏仁、花生米、红豆、黄豆、莲子等,通宵熬煮而成。这样熬成的腊八粥,香甜可口,十里飘香。

腊(là)八节是农历(lì)腊月(十二月)初八,据(jù)说当年朱元璋(zhān?)在监牢(jiānláo)里受苦时,当时正是冬天,又冷又饿(è)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dòn?)里刨(páo)找出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杂粮(zálián?)。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áo)成了粥(zhōu),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把这锅杂粮粥命名为腊八粥,美美地享受了一顿(dùn)。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做了皇帝,为了纪念(jìniàn)在监牢中那个特殊(tèshū)的日子,于是他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

每年的农历腊月初八是腊八节。这一天,老百姓最重要的活动就是吃腊八粥。

腊八粥是用大米、红米、江米、黑米、核桃仁、杏仁、花生米、红豆、黄豆、莲子等,通宵熬煮而成。这样熬成的腊八粥,香甜可口,十里飘香。

除腊八粥外,还有腊八面等风味食品。它既可滋补身体,又是人们喜庆丰收的一种形式。

腊八节过后,白天一天比一天长,夜间一天比一天短。从这天开始,人们就等着过春节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作文压岁钱的来历

全文共 318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晚上是除夕之夜,也是20xx年的最后一夜。是一个让孩子们欢天喜地拿红包的夜晚,也就是拿压岁钱的时候。说到压岁钱让我想到了它的由来。

其中这个由来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个小妖叫“岁”每到除夕之夜就出来害小孩子。王老汉到50岁才有一个小孩。到了除夕之夜,王老汉怕“岁"摸小孩的头,小孩就长不高,所以把一些铜钱放到袋子里,等到晚上再放到小孩的枕头边。王老汉还是比放心,自己也熬夜陪着孩子称守“岁”。深夜迷迷糊糊听到一阵声音,原来“岁”已经进来了。“岁”正想摸小孩的头,不小心碰到了铜钱所以马上就逃跑了。“岁”怕铜钱的事马上就传开了。此后“岁”就再也没出来了。小孩们也从此健康快乐的成长。

哈哈压岁钱的由来就是这样的!也祝愿所有的小孩健康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元宵节猜灯谜的寓意来历

全文共 1391 字

+ 加入清单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能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

关于元宵节猜灯谜的故事:

在古代,每逢元宵节,人们总要分曹射覆,引为笑乐。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

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猜谜变成灯谜,还有个有趣的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有个财主,人称笑面虎。他见了衣着体面的人,就拼命巴结;见了粗衣烂衫的穷人,就吹胡子瞪眼。有个叫王少的青年,曾因衣服穿得破烂,一次去借粮时,被他赶出大门。王少回去后越想越气。于元宵之夜,扎了一顶大花灯,来到笑面虎家门前。这大花灯上题着一首诗。笑面虎上前观看,只见上面写着:

头尖身细白如银。

称称没有半毫分;

眼睛长到屁股上,

光认衣裳不认人。

笑面虎看罢,气得面红耳赤,暴跳如雷,嚷道:好小子,胆敢来骂老爷。便命家丁去抢花灯,王少忙挑起花灯,笑嘻嘻地说:哎,老爷莫犯猜疑,我这四句诗是个谜,谜底就是“针”,你想想是不是。这“针”怎么是对你的呢?莫非是“针”对你说的,不然你又怎么知道说的是你呢?笑面虎一想,可不是,只好气得干瞪眼,灰溜溜走了,周围的人都乐得哈哈大笑。

这事传开后,越传越远。第二年元宵,人们纷纷仿效,将谜语写在花灯上,供人猜射取乐。所以就叫灯谜。以后相沿成习,猜灯谜、打灯虎成了元宵佳节的重要活动内容,《红楼梦》里有好几个章回都描绘了清人制猜灯谜的情景。灯谜活动,一直传至今天。春灯谜语,虽属艺文小道,然上自天文,下至地理,经史辞赋,现代知识,包罗无遗,非有一定文化素养,不易猜射;而其奥妙诙奇,足以抒怀遣兴,锻炼思维,启发性灵,是一种益智的娱乐活动。

古代,元宵夜还有元宵照井的习俗,古谚语说:照井水,面皎美。俗传元宵夜去观井水会显得更美丽,所以古代少女常乘元宵明月当空、皎洁玲珑之际,去俯视井水,希望自己能够变得更可爱,显现出花容月貌来。元宵节除了保留着许多有趣的游戏习俗外,还流传着许多轶闻趣事。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的成语,其趣事就是出于元宵。

相传,宋朝有一个叫田登的人,做了州官,为了避官讳,他骄横跋扈,不许百姓言登,因登和灯同音,也就不许百姓说灯,点灯只能叫点火。这个州官在元宵节时,贴出告示写道:本州依例,放火三日。由于他平日胡作非为,人们便针对他的布告,讥讽他是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

[元宵节猜灯谜的寓意来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古尔邦节的来历汇编

全文共 3139 字

+ 加入清单

古尔邦节是我国回、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尔、柯尔克孜、撒拉、东乡、保安等少数民族共同的盛大节日。

“古尔邦”在阿拉伯语中称作尔德·古尔邦,或称为尔德·阿祖哈。“尔德”是节日的意思。“古尔邦”和“阿祖哈”都含有“牺牲”“献身”的意思,所以一般把这个节日叫“牺牲节”或“宰牲节”。

古尔邦节是宗教节日,在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伊斯兰教使用的历法,分太阳历和太阴历,太阳历用于农耕,一年365天或者366天,与公历基本相同。太阴历用于教事,一年354天或者355天,跟四季的轮回总相差十来天。先知穆罕默德入主麦地那的第二天(公元622年7月16日)为伊斯兰教历的元年元旦。由于古尔邦节与肉孜节的日期与公历之间的差异,使这些年节有时候是在冬天,有时候却又是夏天。季节不同,节庆的色彩也不同,这就使得年节也异常的多彩。

古尔邦节起源于一个伊斯兰教故事:真主为了考验先知伊卜拉欣的忠诚,在夜里降梦给伊卜拉欣,叫伊卜拉欣宰杀自己的儿子献祭。伊卜拉欣毫不犹豫地照办了。在他要用刀子害断亲生儿子伊斯玛仪的喉管时,真主便派使者用一只黑头绵羊替代了伊斯玛仪。因为有此渊源,在过古尔邦节的时候每户穆斯林都得至少宰杀一只羊,有的还宰牛、骆驼、马(萨克族与柯尔克孜族),家里实在太穷的也得宰杀一只鸡。但是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现在的城市穆斯林只好在市场上购买宰杀好的牛羊肉了。

临近古尔邦节的时候,家家户户的主妇就忙碌起来了,她们要制作大量的油炸馓子和各种精美点心,为节日期间来家里贺节的亲朋好友和远方的来客准备好充足的美食。盛大的节日也是主妇们的手艺与持家德行的大展示和大竞赛。

古尔邦节期间大家都要相互串门贺节,每到一户,主人必会为客人端上来一盘清炖大块羊肉,而客人即吃得再饱,也得尝尝主人家的羊肉。亲朋好友相聚,视歌舞为饭食的新疆各民族人民,就会弹起琴,唱起歌,跳起舞,到处是一派欢乐的景象。

大聚礼之后,各家各户都要到墓地去祈祷,怀念并祝福死去的亲人。

古尔邦节这一天清晨的礼拜,是一年中规模最大的一次礼拜,所有的成年男人都得去当地的礼拜寺参加聚礼,场面蔚为壮观。最著名的有喀什艾提尕尔清真大寺前的大聚礼,聚礼之后,乐师们登上艾提尕尔清真大寺的门顶,敲起纳格拉(铁壳鼓),吹起苏奈依(唢呐),大寺前广场上的男子们就跳起了热情奔放的萨满舞。

维族古尔邦节习俗

古尔邦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宰牲"或"血祭"。

古尔邦节前, 人们要做各种准备特别是作为"献牲"的牲畜要预先买好。节日的早晨,人们进行沐浴全身的"大净",然后盛装到清真寺参加聚礼。聚礼之后,人们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杀牲血祭。至于是宰牛杀羊还是杀鸡杀鹅,这由各家的经济实力来决定。通常人们把血祭的牲畜宰好、把大块大块的连骨肉炖到锅里之后男子们才开始互相拜节,妇女们则留在家里炖肉和摆上节日食品,烧茶等,准备迎接客人。节日的第一天,首先给在近期内发生过丧葬等家难的乡亲拜节,表示慰问,其次是给夫妻双方的长辈拜节,再次,就是给近邻和长者拜节。在这种礼节性的拜节活动中,除了给夫妻双方的老人拜节是夫妻同去之外,其他的拜节活动往往是三五成群,男女分开进行。在维吾尔民间礼俗中,一般是不允许男女混杂的。

这之后,才是同辈的亲朋好友之间的拜节。大家除了互相道贺,彼此问候之外,还要共餐痛饮,吹拉弹唱一起娱乐。维吾尔民间的拜节是维吾尔人增强社会联系,严守礼尚往来这一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回族古尔邦节习俗

“古尔邦”,阿拉伯语音译“尔德?古尔邦”、“尔德?阿祖哈”,意为“牺牲”、“献身”,故亦称“宰牲节”、“献牲节”、“忠孝节”、“尔德节”。宁夏南部山区等地的回族称为“大尔德”,云南等地的回族称为“小尔德”,是伊斯兰教三大节日之一,一般在开斋节过后七十天举行。这个节日属于穆斯林朝觐功课的仪式范围。伊斯兰教规定,教历每年12月上旬,穆斯林去麦加朝圣,朝觐的最后一天,开始举行庆祝活动。

回族为什么要宰牲过古尔邦节呢?相传,伊斯兰教的古代先知之一——易卜拉欣夜间梦见安拉命他宰杀爱子伊斯玛仪献祭,考验他对安拉的虔诚。

易卜拉欣把刀磨得闪闪发光,非常锋利。当伊斯玛仪侧卧后,他把刀架在儿子的喉头上。这时他伤心痛哭,泪如溪流。第一刀下去只在儿子的脖子上留下了一个白印印,第二刀下去刮破了一点皮。

伊斯玛仪说:“我的父啊,你把我翻个身,让我匍匐而卧,这样你就下决心吧,顺从真主的命令。”

易卜拉欣听了儿子的劝言,把他翻了个身,然后解下刀子使劲宰时,真主受感动,派天仙吉卜热依勒背来一只黑头羝羊作为祭献,代替了伊斯玛仪。这时易卜拉欣拿起刀子,按住羊的喉头一宰,羊便倒了。从那以后,穆罕默德就把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规定为宰牲节,这就是传说的“古尔邦”的来历

我国回族人民的古尔邦节,就是根据这一宗教来历内容,长期发展演变的一种传统的民族节日:有多重复合的内容,已与单纯的宗教节日有了很大的区别,而且主要内容已不再是宗教内容。现在我国回族人民不论信教与不信教,都按照各地不同的习惯,欢度古尔邦节。规模一般较大,多以村、乡、镇、巷等为单位进行,有的地方按照传统习惯要过三天,有的地方只过一天。

节前打扫室内外卫生。家庭院落、大街小巷都打扫得干干净净,东西堆放得井然有序。家家户户在节前都要炸油香、馓子、花花等。孩子们换上节日的服装,欢乐地奔跳。

节日拂晓,沐浴净身,燃香,换上整洁的衣服赴清真寺参加会礼。

回族当中流传着一句俗语叫做:“当不了月回回,总得当个年回回。”这话的意思是,无论多忙,这一年一度的会礼和庆祝活动要参加。即使你不懂回族的风俗习惯,那么,你也得随俗。

古尔邦节的会礼和开斋节一样,非常隆重。大家欢聚一堂,由阿訇带领全体回民向西鞠躬、叩拜。如果在一个大的乡镇举行,可谓人山人海,多而不乱。在聚礼中,大家要回忆这一年当中做过哪些错事,犯过哪些罪行,阿訇要宣讲“瓦尔兹”,即教义和需要大家遵守的事等,最后大家互道“色俩目”问好。

会礼结束后,还要举行一个隆重的典礼,这就是节日里,除了炸油香、馓子、会礼外,还要宰牛、羊、骆驼。一般经济条件较好的,每人要宰一只羊,七人合宰一头牛或一峰骆驼。宰牲时还有许多讲究,不允许宰不满两岁的小羊羔和不满三岁的小牛犊、骆驼,不宰眼瞎、腿瘸、缺耳、少尾的牲畜,要挑选体壮健美的宰。所宰的肉要分成三份:一份自食,一份送亲友邻居,一份济贫施舍。

我国穆斯林在斋月吃肉、在古尔邦节宰牲的这种习俗,过去是普通中国人所诧异的,而对伊斯兰教义有正确认识的唐人杜环在《经行记》中,特别点出这两件事,说是“食肉作斋,以杀牲为功德”。

宰牲典礼举行后,家家户户又开始热闹起来,老人们一边煮肉,一边给孩子吩咐:吃完肉,骨头不能扔给狗嚼,要用黄土覆盖。这在古尔邦节是一种讲究。肉煮熟后,要削成片子,搭成份子;羊下水要烩成菜。而后访亲问友,馈赠油香、菜,相互登门贺节。有的还要请阿訇到家念经,吃油香,同时,还要去游坟,缅怀先人。

这种庆贺节日的形式多种多样,各地互有异同。有些地方除了参加聚礼和访亲问友外,还组织各种文娱体育活动。新疆地区的回民在古尔邦节,无论男女,喜欢组织各种游艺活动,欢天喜地,格外热闹。新疆农村一般还举行叼羊、对唱等活动,对唱时,触景生情,即兴创作,特别爱唱《花儿与少年》等歌曲。甘肃、宁夏、青海等地的回族青年,在节日里唱“花儿”。

各地伊斯兰教协会在古尔邦节,一般都要举行招待会,邀请回族知名人士、阿訇等人参加。我国人民政府还明文规定,古尔邦节给回民放假一天,并给城镇户增供羊肉、香油、优粉等,予以特殊照顾。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人还和回族群众一起参加节日庆祝活动,畅叙情谊,祝贺回族节日幸福、快乐,增进了民族团结,给回族的传统节日增添了新的内容,赋予了新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作文

全文共 412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是中国农历的新年。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这是一个最重要、最热闹的节日。因为过农历新年的时候,正是冬末春初,所以人们也把这个节日叫"春节"。

从腊月二十三起,人们就开始准备过年了。在这段时间里,家家户户要大扫除,买年货,贴窗花,挂年画,写春联,蒸年糕,做好各种食品,准备辞旧迎新。

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春节的前夜叫"除夕"。除夕之夜,是家人团聚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说说笑笑,直到天亮,这叫守岁。除夕零点的钟声一响,人们还要吃饺子。古时候叫零点为"子时",除夕的子时正是新旧年交替的时候,人们在这时吃饺子,是取"更岁交子"的意思。这也是"饺子"名称的由来。

过了除夕就是大年初一。从初一开始,人们要走亲戚、看朋友,互相拜年。拜年,是春节的重要习俗。拜年时,大家都要说一些祝愿幸福、健康的吉祥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地藏节的来历说明

全文共 574 字

+ 加入清单

农历七月三十是一个宗教节日 ,名为“地藏节”。地藏是在释迦既灭以后,弥勒佛 未生以前,世间众生赖以救苦的一尊菩萨,地藏王曾经发誓:他要在普渡众生 以后始愿成佛,因此常常现身于人、天 、地狱 之中,救助苦难。有的佛书 上说地藏王就是阎罗王的化身,是以慈祥面目出现的阴司主宰。在过去,各地均有供奉地藏王的庙宇 ,每年七月三十,善男信女必往敬拜。特别是南京 的清凉山 相传为地藏菩萨修炼之所,从月初起烧香膜拜者就络绎不绝 ,到二十五日以后尤为兴旺,清凉山上下游人很多,到处设有茶棚 。茶棚的布置,各种各样,一直到月底过了,方才停止香火 ,叫做“盖山门”。[1]

集会之所

常州地藏节以东郊三官堂 为集会之所,拜香的人络绎于道 ,农民 多于这天将田具及木制品陈列于路边任人购买。如皋县 和泰县 都于晚间用各种颜色纸剪成荷花瓣 形状,粘贴碗口一周,碗内放只酒杯 ,燃以灯 芯,放在门前,家家如此,叫做“地藏灯”,亦称“碗儿灯 ”。

苏州地区

苏州 地区,是晚人家各在庭院 四角,几重门以及围墙 下地面遍插棒香,同时点燃,叫做“烧地头香”,俗称“烧狗矢 香”。传说 ,元朝 末年,张士诚 统治苏州时期较得民心,死后苏州人还怀念他,就借用地藏节烧地头香的形式,寄托他们的哀思,名为“烧九四香”,因为张士诚的乳名叫“九四 ”。日子一久,“烧九四香 ”便讹作“烧狗矢香”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春节来历作文

全文共 334 字

+ 加入清单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动物叫“年”,每年的农历腊月三十,它就会出来伤害人命,可怕极了。有一年村里来了个白发苍苍的老爷爷,他说:“我能赶走那个圣物。”可村民们都不相信他说的话。这天村民们向往常一样,跑到深山里躲“年”兽,那们老人却坚持留了下来。老人把鞭炮放到后院里,夜晚“年”兽来了,鸡飞狗跳可怕极了!这时老爷爷把屋子里的蜡烛都点燃了,“年”吓得停下了脚步,然后,老爷爷拿出了鞭炮“啪、啪、啪”的,“年”吓得浑身发抖,老爷爷披着红袍哈哈大笑,“年”以为是一团火在笑,吓得撒腿儿就跑,原来老爷爷是一位神仙,他给村民留下了三件赶走“年”的法宝。从此以后每当过年我们就会贴红对联、放鞭炮、包饺子。

如果你问我为什么喜欢春节,我会告诉你,因为春节很热闹,还有很多的花灯,过年真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

全文共 600 字

+ 加入清单

二月二日,俗谓龙抬头,原济南府所属地区,称为青龙节或春龙节、龙头节。山东其他地区多称为二月二,梁山称龙头节。唐代之前,二月二不算令节,中唐时此日始有挑菜、迎富、踏青等活动在川陕之地流行,时称“挑菜节”、“迎富日”。宋末元初,北方的二月二又联系惊蛰增加了龙抬头的内容,并逐渐演变成以驱虫害和祈丰收风俗为主的节日。明清以来,山东此日有引龙、打囤、煎饼熏虫、击梁辟鼠、炒豆报捷等风俗活动,挑菜、迎富等已不多见。

二月二日的节日风俗,许多都与龙抬头有关。郓城等地这天家家户户都要把石磨的上扇支起来,这就叫作龙抬头,据说只有这样,才能“细雨下得满地流,一年吃穿不发愁”。威海等地早起蒸糕,以祀春龙起蛰。滕州等地这天蒸馍馍,名为“蒸龙蛋”;吃面条,名为“龙须面”。有的地方吃饼,名为“龙鳞饼”;吃菜团子,名为“龙蛋”。但也有的地方这天不吃面条、不喝小米饭,因为面条叫龙须,小米叫龙籽,吃了怕影响龙的健康。旧时多在龙抬头这天理发,小孩子这天入学谓占鳌头,以图吉利。海阳等地用白面或豆面做成小龙,谓神虫,放在粮囤和面缸里,祝愿粮面用之不尽。威海、龙口等地,以成串的圆形色布挂在小孩的帽子上,称小龙尾;有些地方还有耍龙灯等娱乐活动,以应节序。

农历二月初二,大小算是个节日,但说到为什么定今天为节,这节日还有什么官名、来由之类,是统统不清楚地。李亮德老师老家的人根据日子称呼,把今天就叫“二月二”,所以“二月二”便是节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作文压岁钱的来历

全文共 382 字

+ 加入清单

新年到了,我很高兴,因为我又收到了很红包,我每年的红包都是我妈妈在保管,妈妈把我的红包都存在银行里等我上大学时用。小朋友,你们的压岁钱是怎么用的呢?说起压岁钱呀,它还有一段传说呢?

传说,古时有一种怪兽叫“祟”,非常凶猛,每到年底它就来捉小孩吃,所以大家都很害怕,家家户户都把小孩照看的很紧,生怕被“祟”捉走了。有一户人家有一个小孩还不到一岁,夫妻俩轮流地守护着孩子不敢出门,因没有什么玩就拿了两个铜板给孩子玩,晚上孩子睡了,就用一张红纸把铜板包住,放在孩子枕头边,准备明天再玩。到了半夜“祟”来了,正当它准备捉走小孩的时候,小孩枕边的铜板发出一道金光,把“祟”吓跑了,于是大家都知道“祟”是怕红纸和铜钱的,大人们都用红纸包铜钱给孩子压“祟”。从此以后“祟”再也不敢来了。因“祟”和“岁”是谐音,被后人称谓“压岁钱”,也简称“红包”。所以,年三十时,大家都守“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