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内容(经典19篇)

别把人生搞得太复杂,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小编整理的关于人生态度的作文,欢迎大家一起来看看!

浏览

5128

作文

20

篇1:筑梦中国中华民族复兴之路观后感800字

全文共 652 字

+ 加入清单

观看了历史文献纪录片《筑梦中国》,这部片子有“风雨如磐”“中流击水”“正道沧桑”“伟大转折”“世纪跨越”“发展新境”“圆梦有时”7集。描绘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开始,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被列强侵略与压迫的屈辱历史。也是从那时起,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仆后继。

泱泱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史,“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万里长城”等等,中华民族创造了如此之多的伟大的历史。但近代中国饱受列强屈辱,《南京条约》、《马关条约》、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等等。曾经创造如此伟大灿烂文明史的民族,为何在近代却饱受外族欺凌?

中国近代的苦难历史揭示了“落后就一定会挨打”的教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上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一举措不仅改变了中国本身的经济实力,也让中国有机会放眼看世界,不似清政府那般闭关锁国,使得中国的各个领域与行业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且都有了更高更远的目标。虽然今天的中国是名符其实的东方巨龙,但我们更应该铭记历史,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习主席在国家博物馆,在新一任领导人第一次集体亮相时发表了重要讲话。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这个梦想,它彻承载着几代中国人关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夙愿。作为年青一代,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踏着前辈披荆斩棘开创的道路上,为实现中国梦奋勇前进。

中国梦想是太阳,不像一个世纪那样遥远,甚至也不像甲子前可望而不可即,它已经从地平线上蹦出,万道朝霞正照耀在我们的眼前,激励我们勇往直前。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心得

全文共 965 字

+ 加入清单

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道路是多么不容易。当中华民族的巨大航船,穿越历史的波涛,驶向复兴的彼岸,整个世界都在关注:中国梦想,将怎样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展开?走向复兴的中国又会带给世界什么?

“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习近平主席的讲话,再次向世界传递了实现文明复兴、建设和谐世界的中国理念。坚持和平发展,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证,是我们始终不变的战略抉择。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翻开历史,“七下西洋”播撒和平友谊的种子,“丝绸之路”留下互利合作的足迹。讲信修睦、善待他人,文明塑造出敦厚平和的民族禀性。海纳百川、兼容并包,交流孕育出推己及人的民族文化。近代以来的列强入侵和连年战乱,将中华民族拉进苦难的深渊,留下刻骨铭心的惨痛记忆。迈上复兴之路的中国人民怕的就是动荡,求的就是稳定,盼的就是世界和平。

和平与发展,互为条件。地球村中,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没有和平环境,中国和世界都不可能顺利发展;同样,离开发展,中国和世界也不可能有持久的和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努力为自身发展营造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与此同时,我们紧紧抓住和平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通过互利合作推动经济发展,实现经济起飞,迈向梦想的脚步坚实而稳健。以和平推动发展,以发展捍卫和平,中国的发展打破了“国强必霸”的传统模式,为赶超之路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与世界同分享,是中国梦独具特色的重要内涵。从“入世惠及中国、也惠及世界”到“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日益融入世界经济的中国,在与各国的交流合作中,始终追求良性互动、互利共赢。无论是开放市场、引进技术、吸引投资,实现30多年来日新月异的跨越式发展,还是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共同抵御亚洲金融风暴和国际金融危机,我们都着眼于取长补短、合作共赢,把世界的机遇转变为中国的机遇,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倡导不同文明开展对话、彼此包容,推动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相互借鉴、共同发展,未来的道路上,中国梦必将进一步焕发出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

中国梦想是复兴之梦、发展之梦,也是和谐之梦、和平之梦。坚持和平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一个和平发展的中国,终将完成民族复兴伟业,也终将成为世界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保障。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筑梦中华民族复兴之路观后感

全文共 996 字

+ 加入清单

复兴之路》是继四十五年前的《东方红》和二十五年前的《中国革命之歌》之后中国舞台艺术史上第三部具有重大政治、文化意义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以音乐、舞蹈、朗诵、舞美、音响等多种手段,表现了一八四0年以来的一百六十九年中华民族探索、奋斗、发展史。

二十日晚间七点半,来自首都的工人、农民、社区居民和进城务工者等各界代表受邀观看演出。

当晚的演出共分五个篇章:序《我的家园》,描写祖祖辈辈生长在中华土地上勤劳勇敢的人民大众的生活;第一章《山河祭》,表现一八四0年到一九二一年之间的历史;第二章《热血赋》,表现一九二一年到一九四九年,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立新中国的历史;第三章《创业图》表现百废待兴之际,人民开始建设自己的家园;第四章《大潮曲》表现的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辉煌成就;第五章《中华颂》表现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的今天。

本场演出中,作家刘星创作的朗诵诗《沉思与抉择》第一次在中国庆典舞台上呈现“文革”十年的浩劫。

“大地说,那十年,她很累很累,因为在她的上空有一个沉重的云团;天空说,那十年她很苦很苦,因为她眼底有一场不停的劫难……”

天上,是滚滚而来的雷声和压在人们头顶的乌云。“如果不是为寻找历史在哪里转弯,如果不是为寻找民族复兴新的起点,谁还愿意撕开已经渐渐愈合的伤口,谁还想回首那不堪回首的磨难……”在老艺术家深沉的朗诵中,乌云散去,霞光绽放,全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诗作者严格遵循“不回避,不渲染”的创作原则,采取中国古典诗词“比兴”的艺术手法,“这二十几行诗,我改了二十多遍。阎肃老师也帮助我一起改写,经常为一两个字绞尽脑汁。我们共同把这个任务完成好”,刘星演出前告诉记者。张继钢表示,“‘文革’十年是历史,我们不能回避。只有面向历史,才能做到让人民满意。”

第四章表现香港澳门的回归祖国的庄严时刻之后,老艺术家陈铎和田华朗诵了由台湾八十五岁高龄的庄奴和大陆八十二岁的乔羽两位词作家共同谱写的《海峡愿景》,两岸直航的飞机在舞台上方飞过。

整个演出中,全场观众多次热情鼓掌喝彩,有的观众还情不自禁地跟着演唱和表演的节奏打起拍子。有观众说,这就是我们共同走过的那条道路,共同经历的那些岁月,我们从中看到了中国光明的希望和未来。

据《复兴之路》总导演张继钢介绍,《复兴之路》自去年十月建组以来,经过反复推敲、艰苦排练,最终形成了目前三十余节目、三千二百人庞大阵容、时长一百五十分钟的演出格局。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筑梦中国——中华民族复兴之路》观后感

全文共 1301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文献纪录片《筑梦中国——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于6月30日20时30分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首播。我认真观看了该片。该片由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电视台、国家博物馆联合摄制,通过回顾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屈辱苦难中奋起抗争,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的种种探索,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光辉历程,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生动阐释了中国梦的深刻内涵。

中国,我们伟大的祖国母亲,她一路坎坷走来,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和挑战,仍然坚强,屹立不倒。她是从三座巨山的挤压下爬上来的,是在发展落后西方几百年的情况下赶上来的。我们的民族是伟大的,一直以来都有着一股意志支撑着我们——中国梦。中国梦是国家富强之梦,是民族振兴之梦,更是人民幸福之梦。

翻开《筑梦中国》,中国从强大到衰落、从奋斗抗争到走向新盛世的艰难历程跃然纸上,让我感觉热血沸腾。中华民族曾经饱受欺凌,山河破碎、民生凋敝,但中国梦在无数矢志于民族复兴的仁人志士心中从未泯灭过,中国梦给人以希望、给人以信心、给人以力量。无数中华儿女为之前仆后继、上下求索,却始终没有找到一条光明之路。从登上历史舞台那一刻起,中国共产党就勇敢担当起这一使命,筚路蓝缕开启征程。“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共产党率先破解了中国梦的密码,找到了实现中国梦的路径,波澜壮阔的筑梦世纪工程大幕开启。影片中的一篇篇历史典故和事例,一个个数据和生动的图片都在向我们描绘着中国梦牵引着中国砥砺前行的脚步。

此时,我深刻理解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论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唯一正确道路。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成功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又在推动世界经济摆脱危机、走出低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们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也推动了国际社会互利共赢和平发展的进程。尽管我们距离梦想越来越近,但越是在这样的时刻,越需要我们满怀信心,振奋精神,凝聚力量,共同努力。而实现中国梦的目的,为的就是不断地为人民造福,不断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也是你我的梦。

梦想是激励人们奋发前行的精神动力,是指引人们永不摒弃的坚强决心。当一种梦想与整个民族的期盼与追求都凝聚起来的时候,这种梦想就有了共同愿景的深刻内涵,就有了动员全民族为之坚毅持守、慷慨趋赴的强大感召力。中国梦是追求幸福的梦,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梦,更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美丽的梦,而实现中国梦是每个中华儿女的殷切希望,更是每一个共产党员为之奋斗不息的最终目标。作为一个党员,我要增强学习认识,提高素质能力;坚定理想信念,强化为民意识;树立实干精神,发挥模范作用,始终贯彻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指导方针,以“三严三实”不断要求自己,完善自我,以最饱满的精神状态、最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最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开拓创新,努力作为,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贡献出一份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筑梦中国——中华民族复兴之路》

全文共 584 字

+ 加入清单

七集历史文献纪录片《筑梦中国——中华民族复兴之路》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连续播出,受到广大党员的广泛关注,并引发强烈的共鸣和热议。

该片以图文并茂、形声互动的方式展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一重要战略构想,充分反映“中国梦”释放的强大号召力和感染力。看了这部历史文献纪录片,了解到中国百年梦想、复兴之路的历史变迁,从兴盛到衰败,再到民族复兴,既有历史维度的纵向展示,又有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层面的横向对比,更体会到中华民族百年逐梦的艰辛。

该片通过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纵向连接,回望历史、落点当下、面向未来,将政治情怀和民族情感熔铸在梦想实现的一幅幅画卷中:有弘毅笃定的理想信念,有艰苦卓绝的探索实践,有慷慨激昂的奉献牺牲,有云霞满天的绚烂辉煌。这幅长长的画卷,是对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作出的注解与诠释,勾画了通往未来的路径和方向,沿着这条道路,就会触摸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脉络,就会充溢续写辉煌事业的信心与干劲。

个人“中国梦”推动社会“中国梦”,是一个聚沙成塔的过程,也是社会总动力逐渐凝聚的过程,中华民族复兴之路凝聚了几代中华儿女的奋斗,我们应该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它的正式播出,是激励广大党员全身心投入实现中国梦宏伟事业的一次总动员。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心得

全文共 1157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实践发展永无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也永无止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清醒认识世情、国情、党情的变与不变,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继续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彩新篇章。

要重视研究和科学判断基本国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强调总依据,是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这个最大实际。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三个“没有变”,关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当代中国的最大实际没有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没有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跟上时代发展步伐,但不能超越这个阶段。但另一方面,这种不变又是相对的,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新情况新问题总是层出不穷的。我们正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这三个“前所未有”是当代中国的最大新情况。我们必须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实践,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用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增强我们的政治定力、发展定力、战略定力。

要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性特征的研究和把握。我们是在较短的历史进程中同时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达国家在几百年发展过程中的任务、矛盾被压缩在一个较短的时间段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时空压缩带来的任务艰巨性、矛盾多重交织带来的问题复杂性、协调难度加大带来的稳定风险性。这种状况,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在总结经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找到我们中国人的独特解决办法。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始终离不开人民创造、人民推动、人民发展,人民的衷心拥护和广泛参与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必须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制定和执行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必须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依靠人民的力量和智慧解决改革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社会普遍关注的突出问题、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在直面问题过程中发挥人民的主体力量,在回应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凝聚人民的力量和智慧,在提升实践经验过程中总结人民的创造和发明,充分调动和激发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大胆实践、大胆创新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改造世界的新路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心得

全文共 7317 字

+ 加入清单

“在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1]学习、研究和思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由之路,这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丰富各民主党派思想,继续挖掘改革动力之源,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的认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和半资本主义经济脱胎出来,进行了根本的制度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未来的社会向哪处走、社会该如何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很快就接踵而至,摆在了领导人面前。其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什么?

唯物论者认为,事物的发展动力都是因为矛盾的相互作用,那么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基本上就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彼此的作用构成的。[2]恩格斯说:“社会制度中的任何变化,所有制关系中的每一次变革,都是同旧的所有制关系不再相适应的新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3]

在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基本矛盾这个问题上,毛泽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57年2月,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统一规律运用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理论中来,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他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4]毛泽东高屋建瓴的观点为我们后期领导人的探索和研究指明了方向。也正是因为毛泽东的判断,我们才能更深刻的体会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和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即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关系的变化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由此导致整个社会形态的变革,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因而我们才能认识到,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引发者和内在动因,对社会发展来说,生产力就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明确了如何让社会主义发展的前提后,当时的党中央和国务院发布了一系列促进国民生产的举措。中央政府对非社会主义经济类型开始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造。国有化运动和强制性地改造产权制度,是当时确立的基本经济政策。在完成了这一系列的制度变迁以后,则开始确立了传统的计划经济制度。而当时的各民主党派也都从“肝胆相照”的方针出发,大力支持党中央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各项措施。在上世纪50年代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中国民主建国会的工商界人士积极响应、以身作则,为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一定贡献。

二、解决社会矛盾就必须改革

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计划经济制度建设,受到了前苏联社会发展的很多影响。无论在解放战争时期,还是在新中国建设的初期,前苏联都向中国输出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理论和实践专家,对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进行指导,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1960年中苏关系破裂才结束。可以这样说,那一时期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一直以仿效前苏联传统的计划经济为特征。但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以及特有的社会结构一直使向这种制度学习的过程大打折扣。

现代政治学和经济学,特别是新制度主义分析表明,一个人为设计的经济制度肯定会造成社会演化的无秩序状态,并可能导致社会危机。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就是这样一种人为的非市场导向设计的制度。

历史的车轮注定在1978年以后重新辉煌启动。

在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时期,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再次尖锐地摆在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面前。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非常清醒的意识到要使我国的经济发展迈入新的历史时期,就必须要解放思想,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实事求是地解决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因为这一问题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生死存亡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1979年,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中提到:“关于基本矛盾,我想现在还是按照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的提法比较好。毛泽东同志说:‘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5]他在这里说了很长一段话,现在不重复。当然,指出这些基本矛盾,并不就完全解决了问题,还需要就此作深入的具体的研究”。邓小平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论述,实质上是赞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动力。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当时的经济发展现实中,生产力的动力作用根本发挥不到位。对此,邓小平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就指出,“很多问题的出现都是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所致”。1978年,邓小平明确提出了改革问题,他指出:“为了加快经济发展,不仅需要进行技术上的重大改革,而且需要进行制度上、组织上的重大改革。进行这些革命,是全国人民的长期利益所在,否则,我们不能摆脱目前生产技术和生产管理的落后状态”,又说:“我们过去没有及时提出改革。但是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为了发展生产力,必须对我国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我们要发展生产力,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是必由之路”。邓小平把改革与发展生产力联系起来,为他提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直接动力理论奠定了坚实基础。什么是一个社会形态发展的直接动力,关键的是看其能否解决社会基本矛盾,能否直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能直接解决社会基本矛盾,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因而成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唯一手段,并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自然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对此,邓小平在1992年南巡谈话中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6]

恩格斯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改革的社会”。恩格斯这个预见十分宝贵。由于历史条件所限,改革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所起的作用还没有被说明。邓小平则科学、正确地答上了这道历史性难题。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其必然与社会主义发展同步,必然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因而改革是客观的,是长期的,将伴随社会主义始终,将推动社会主义进入共产主义。

1978年以后的改革,虽然是“摸着石头过河”,但在中国改革进行一段时间后,中国的老百姓们发现,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一种社会经济制度与社会秩序之间的联系”,而并不是与“某一种社会理论”的联系。与前苏联东欧相比,中国在改革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政治稳定性和领导交替的连续性,使得中国的经济制度创新可以按照循序渐进的步骤进行,而这一步骤的实质就是不断摒弃人为的非市场导向的制度。消除计划和市场作为意识形态的基本构件,是中国经济制度创新的前提。

中国市场经济制度的出现其实是一个顺其自然的过程。世界银行认为,“中国并不是深刻的宏观经济危机而进行改革的。在改革发动之初没有必要实行严厉的紧缩政策。”,“中国改革的初始条件对发动改革来说是理想的。和处于过渡时期的许多其他社会主义经济的情况不同,中国的改革是对社会压力而不是对深刻的经济危机的反应,无需采取重大的稳定措施意味着它不需要‘休克疗法’。中国还受益于其与香港和海外华人社会的历史联系,这一联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改革所引起的制度创新,在方向、速度、形式、广度、深度和时间路径上是渐进的、科学的、稳定的。

从1992年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谈话”,到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发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建设的速度、进程以及它成为一个广泛的社会共识所形成的行为虽在人们的观察范围之内,但是也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社会预期。改革以及因此而解放出来的生产力早已体现在中国经济规模的壮大和人民实际生活水平的提高之中。

三、改革路上出现的问题及解决之建议

“中国的改革下一步如何进行”,国际社会众多的文献认为,中国持续多年的改革的动力现已经减弱。“好走的路已经走完”,下一步改革会遇到更多的挑战,这些挑战不仅来源于中央政府对改革进程的控制能力和地方利益集团的消极或抵制态度,而且也来自民众的支持态度和国际社会的合作态度。从国内改革目前的实践来看,如果仍然保持目前的这种状况,显然会加大制度变迁过程的成本。这主要是由前一阶段渐进式改革的部分不彻底因素所造成的,而这些不彻底的因素正成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初始性条件。

改革的不彻底性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是改革的根本路径是沿着利益调整(即“放权让利”)的思路进行的;二是很多情况下有些急功近利,遇到问题“绕道走”,这在价格改革和利率改革上表现得非常明显。实际上,这两个方面的基本特征都不足以解决转轨过程已经面临和持续面临的问题和矛盾,如失业、通货膨胀和收入分配不公等问题。

笔者仅从价格改革措施滞后这一现象分析说明改革还未彻底的表现。有资料表明,目前我国90%以上的零售商品、80%以上的生产资料和85%以上的农产品都已经市场化。尽管面临着这一市场逐步开放的趋势,我们在农产品、能源和利率等方面,因为市场经济制度的建设不够完善,使得这些领域的价格改革明显滞后。价格改革措施滞后的现象使得市场运行无法按照市场供应规律安排生产。这些领域的改革因为不能及时跟上快速的开放市场,就容易制造出孳生大量寻租行为和腐败行为的温床,投机意识必然出现。

一个可以辨明的事实是,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以及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各种活动与金融活动的关联日益密切,这就使得看似是一些国内的经济调整活动不得不需要协调国际合作和竞争的一些因素。欣慰的是,我们的党已从科学、发展的眼光发现并正视这些问题,将上海打造成国际金融中心的努力就足以证明这一事实。

作为国家战略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目前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笔者认为,上海要实现在2010年基本搭建好国际金融中心的框架体系,必须要“软硬兼施”,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对此项目的关注度和参与性,尤其是在软件建设方面。中国民主建国会的广大成员,绝大部分是经济界的精英,早在本世纪初民建上海市委就专门成立了金融工委,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民建成员积极发挥其参政议政的履职能力,主动贡献其专业的背景知识和多年的心得体验,为整个社会的金融体系改善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此外,从本质上讲,市场经济也是一种法制经济和道德经济。如何在新的经济条件下,奠定一个社会的法制和道德基础,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建设中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完善的解决,必然出现的就是随着市场经济运行而不断增加社会紧张感。解决这些问题,实际上涉及的是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备法律,重塑道德,进而成就社会秩序的稳定。

法律、道德问题现在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法律和道德可以说是整个社会秩序的正反面,处于正面的是法律,处于反面的是道德。道德一般不易为我们直接感受。建设市场经济制度,一方面要求建立一个完善的法律制度,一方面要求不能疏忽道德的建设。从市场经济制度的演变看,西方曾经通过殖民地制度和战争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但是,在道德动机上却一直没有走出“合法化危机”的阴影。可以想像,如果中国的市场经济制度建设,以坑蒙拐骗、假冒伪劣、腐败寻租和礼崩乐坏来完成市场经济制度的资本原始积累,那么中国的市场经济制度就完全偏离了规范的社会秩序运行方向,这也更不符合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方针。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法律和道德,这两者应该从其动机入手进行分析和研究。经济学认为这两者都是的本质即是“如何通过利己主义行为实行利他主义”,这种表述最早是从亚当·斯密开始的。斯密从区分英文词汇“怜悯”和“同感”的语义开始研究,他认为人们之所以能够建立起同情心是因为“怜悯是对利益受损者的关怀,保留人类具有的‘兔死狐悲’的感觉,从而对利益(无论是利己还是利他)建立起同感”。在此基础上,斯密又建立了“自是”和“自非”的概念来判断道德的起源。自是和自非的关系,借用一句中国的俗语来解释,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此,斯密认为,道德规则和法律规则 “最后都是建立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之上的”,因为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制度的变化,使得很多情况超出了我们已经拥有的经验基础,迫于竞争的压力不得不进行一些“调整”,因而整个社会的道德境况每况愈下。

"利己”是道德伦理发展和建设的出发点,因此在当前强调道德和法律新秩序建立的同时,必须要审慎地看待我国本土关于道德和法律方面的传承习惯。中国自古以来,一直秉承着“去私欲,存天理”的传统道德观念。现代以来,依据那种纯粹的、无私的革命道德标准来看,时下的社会道德恐怕只能用 “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世道浇漓”来形容。依据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眼光来看,传统道德的标准和要求并不适用于今天的社会。如何把握现代社会的道德标准,笔者认为一定需要结合法律的完备工作。法律的完备过程,并不仅仅限于立法的程序,还需要执法、守法和法律的普及推广工作,甚至还要包括在法律框架下的各种规章制度的配套建设环节。

1997年9月,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五大报告中阐述了“依法治国”的思想。他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随后不久,江泽民再次将治国思想完善,他将法律和道德作为上层建筑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紧密的结合起来视作一种重要的治国方略。他指出:“法律与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它们互相联系、互相补充。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应该互相结合,统一发挥作用。” ,“以德治国就是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积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并使之成为全体人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规范”。在新世纪、新形势下,我们实践的就是此理论依据。

四、披荆斩棘,必将辉煌

回顾过去三十年来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改革进程,不难发现,中国经济基本确立了市场化的体制。但这个体制还没有完善,其中既有市场化不够的方面,也有过度市场化的地方。因而,对改革的反思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继续推动市场化改革,同时要避免“泛市场化和过度市场化”。

当前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其中一部分是由于市场化不够导致的。如资本市场依然是一个政策所掌控的市场,其到目前为止尚没有摆脱“圈钱工具”的功能。由于市场化建设不够,导致上市公司治理问题重重,投资者没有得到保护,无法实现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如信贷市场的市场化不够,导致银行效率低下,大量贷款流向效率不高的国有企业,造成银行呆坏账减了又增。如劳动力市场的市场化不够,不仅使普通劳动者难以获得有效的寻求工作的渠道,也无法健全有序高效的经理人市场。这不仅影响到普通人的就业,也使得国有企业对管理者的选择过多使用行政手段,进而也无法改善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如产业投资领域的市场化不够,导致民间资本无法进入一些产业,其不仅无助于提高整个产业的生产效率,也会在鼓励外资进入的同时,给中国经济安全带来隐患。如垄断产业的市场化不够,导致消费者承担着较高的消费价格,典型的是电信产业的固话业务。由于垄断,使得在技术飞跃发展,通信市场不断扩张、通信成本不断降低的同时,消费者还要被迫接受通信价格不断提高的现实。可以说,因为市场化改革的不到位,使得中国经济增长不得不以较高的资源消耗来维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中国必须进一步推动经济体制的市场化建设,从而实现全社会的“帕累托”改进。

我们在强调继续推进市场化建设的同时,也应该看到,由于对改革理论的准备不足和对改革复杂性的认识不够,在改革过程中,在个别领域还存在着过度市场化的问题,并由此产生民众对现状的不满。有关对过度市场化的讨论实际涉及到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市场的无效”缺乏足够的认识,一个是对某些利益集团从过度市场化中牟取利益缺乏足够的警惕。市场化改革无疑强调了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作用,相对于计划经济而言,这种改革方向代表了时代发展的潮流。但是,以市场化取向为改革方向的理论,在强调市场作用的同时,也忽略了“市场的无效”问题。传统的市场理论认为,市场只要是一个没有磨擦、信息完全、竞争充分的市场,价格信号就可以调节市场实现均衡。但当人们认识到市场中存在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后,就会发现,市场也存在失灵的时候,一个经济活动可能会带来负的“外部性”,而这有时是市场无法解决的。因而,只有通过不同的制度安排,才能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当前存在的诸如教育、养老、医疗等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现象,都是因为过于相信市场、依赖市场而造成的。因此,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过度市场化问题,应该进行反思并纠正。

而对于过去的改革过程中没有充分意识到,但现在已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利益集团影响改革方向的观点,应该引起充分的重视。客观讲,利益集团的出现是市场化的必然结果,带有历史的必然性。从积极方面看,这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基础。只有具有不同利益的团体在公共决策过程中渴望表达各自的利益诉求,才会产生民主决策的基础和机制。而当前所要做的,是能够让每一个利益集团都有表达利益诉求的权利和渠道,而不是让那些力量强大且掌握政治技巧和经济资源的集团获得片面的利益。

对改革进行反思是必要的。拒绝反思改革,盲目推进改革的做法,与全面否定改革同样不可取,其对改革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之际,作为民主党派中的一员,我始终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我们的祖国必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政论片《筑梦中国中华民族复兴之路》观后感

全文共 964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不愧为伟大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94年的历史,就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历史,作为新时期央行共产党员,我们要继往开来,弘扬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投入工作之中。

看了《筑梦中国》讲的是关于中国当代梦想的伟大巨作。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反映了近现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美好夙愿,进一步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路径,指明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坚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注入了新的内涵,对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有着深远的意义。沈阳市委组织部严格按习主席要求从“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二十个字来选择我们的人才,更着重于选择那些有责任意识,敢于担当的领导干部。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施活动,党员干部要从思想上树立正确的群众观,明确党来自于人民,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于人民,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正确的群众路线,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党员领导干部要积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深入基层,听取职工群众意见,了解职工群众心声,解决职工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与实际问题。只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才会有发展,才会有进步,所以当时中国共产党发现了存在的问题,领导我们发现问题,运用正确的思想结合中国的实际,真正解决当时的疾苦,从而解放了新中国,解救了困境中的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梦是要让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百年坎坷复兴路,世纪沧桑强国梦。没有梦想的民族是可悲的,对美好梦想没有坚定不移、矢志不渝精神的民族同样没有前途。只有自强不息坚定梦想的奋斗才会有当今强大的中国。总书记说过“让每个人人生出彩之梦,是每个人和祖国一起成长的梦。”年轻人的未来决定国家的未来,年轻人的“中国梦”汇成整个国家的“中国梦”。所以我们更应该坚定梦想,自强不息的去奋斗去拼搏,完成自己的中国梦。

观看《筑梦中国》,风雨如磐,沧桑历史,让我既为我国千年辉煌而自豪,又为百年沧桑而感慨,更感到习总书记提出中国梦的真切,让全中国人民充满希望。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这不是梦想,而是通过我们全国人民共筑中国梦,一定能实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筑梦中国中华民族复兴之路心得体会荐读

全文共 1268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文献纪录片《筑梦中国——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由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电视台、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摄制。本片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通过回顾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屈辱苦难中奋起抗争,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的种种探索,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光辉历程,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生动阐释了中国梦的深刻内涵。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

《筑梦中国》分“风雨如磐”“中流击水”“正道沧桑”“伟大转折”“世纪跨越”“发展新境”“圆梦有时”7集,每集时长30分钟。主要特点:一是主题鲜明突出,思想性强。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这个主题,版块脉络清晰自然,叙事说理恢宏大气,以事论理形神兼备。二是内容丰富凝炼,史实性强。把握探路寻路、追梦筑梦的历史主线,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生动阐释了中国梦的深刻内涵。三是叙事生动感人,教育性强。解说逻辑严密、朴实生动,注重用典型文物和典型细节说话,一些故事细节令人难忘、发人深思、给人力量。四是表现手法新颖,观赏性强。从展览的珍贵文物、历史照片、艺术作品切入,发挥展览资料的独特优势,并充分运用现场实景、三维动画、视频特技、音乐音效等电视表现手法,力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

整个片中介绍了中华民族复兴之路,在《复兴之路》基本陈列的这个展柜里,我们也许可以得到很多启迪:自1948年9月开始的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共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才能在短短三年多的时间里,将红旗插上了南京“总统府”,推翻了国民党二十二年的反动统治。沧桑巨变,换了人间。北京天安门曾在1900年见证了西方列强的野蛮,在1919年见证了中国人民的觉醒,1949年的10月1日它终于见证了一个崭新的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新中国的成立,使人民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跨越,实现了中国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空前团结,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脚步,迈上了新的征程。

作为中国共产党员,见证了列强侵略、中国共产党成立至新中国成立的复兴之路,幸福之路来之不易,我们更应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同时紧紧围绕在习近平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周围,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参与到中国梦的建设当中,同分裂行为作坚决的斗争,培养建设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西藏的接班人,为教育事业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1.2015年观筑梦中国心得体会

2.2015年筑梦中国心得体会

3.2015筑梦中国心得体会演讲稿

4.2015筑梦中国心得体会

5.2015党员干部观看筑梦中国心得体会

6.医务人员观看筑梦中国心得体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心得

全文共 11469 字

+ 加入清单

党的十八大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新里程碑。这不仅是因为它以最佳完美方式实现了中央领导层的新老交接,而且首次明确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即肩负起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1月15日履新就职与中外记者见面时表示: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是月29日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他将这个历史重任定位为“中国梦”。此后,他十多次在国内外众多场合,阐发了“中国梦”思想,表达了要持续接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强决心和坚定意志。这些论述对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肩负的历史重任具有重要意义。

1

“中国梦”的历史由来和中国共产党的追梦历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履新的那次记者见面会上说:“我们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是讲的古代中国盛世。中华民族自秦汉始,曾以世界上的头号富强民族“独领风骚”达千年以上。

中华民族在古代的盛世有两个重要标志:一是疆域版图特别辽阔。早在西汉武帝时,中央政府直辖郡县东北设至朝鲜半岛有四郡,南方设至越南北部有三郡。唐朝的盛世疆域西至咸海,东至萨哈林岛(库页岛),北至西伯利亚,南至北纬18度,版图达1000万平方公里。元世祖忽必烈开辟的元帝国,其疆域版图逾越汉唐,达到古代中国的最大值,即北面西至额尔齐斯河,东至鄂霍次克海;西南至克什米尔地区和喜马拉雅南麓;面积约为1500万平方公里。清康熙年间设立台湾府(辖钓鱼岛),使古代中国疆域版图的最后定格为:北至萨彦岭、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南至南海诸岛,西至巴尔喀什湖、帕米尔高原,东至萨哈林岛(库页岛),共约1300万平方公里。清帝国中央政府对各地的管辖权和控制力达到了封建社会的最大值。当代中国的领土范围是以清王朝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的疆域版图为基础确定的。二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特别巨大。据《世界自然科学大事年表》记载,16世纪以前,影响人类生活的重大科技发明约有300项,其中175项是中国人发明的。正是这些重大的发明(包括发现),使中国的农耕、纺织、冶金、手工制造技术长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直到18世纪末期,中国的经济规模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相当于刚刚过去的上个世纪末期美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当时西方国家中最富强的英国销往中国的商品总值,尚不足以抵消中国卖给英国的茶叶一项;全世界5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当时共有10个,中国就占了6个。

但是,世上没有不散的筵席。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近代以后,我们的民族历经磨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就是到了近代,当世界进入工业文明之后,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使晚清这个已在内腐的庞然大物轰然坍塌。1840年鸦片战争特别是1894年至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以后,这个曾在世界上独占鳌头、傲视诸“夷”的“天朝上国”,迅即成为由多个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积弱积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仅仅五六十年间,几乎所有西方和东方列强通过侵略战争,签订一个比一个苛刻的不平等条约,对中国进行疯狂掠夺:既蛮横地强迫割地赔款,又贪婪地攫取种种特权。继在明朝时葡萄牙人割去澳门之后,英国割去香港,日本侵占台湾,沙皇俄国夺走了包括外兴安岭在内的西伯利亚一大片,使中国失去了300万至500万平方公里领土。不仅如此,这些侵略成性的列强还索要所谓“战争赔款”,硬是活生生地拿走了十几亿两白花花的银子。其中洗劫华北京畿、进行野蛮烧杀淫掠的八国联军,索取了4.5亿两白银(平均从当时每个中国人身上搜刮一两)。日本在甲午战争后掠走了2.3亿两白银,而当时清政府的年财政收入才8000多万两。曾几何时的泱泱大国,濒临亡国灭种边缘。

中华民族是个不畏强暴、酷爱独立自由、敢于反抗外敌入侵、自强不息的民族。面对国家衰败和民族危亡,100多年来先进的中国人,前仆后继,英勇奋斗,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列强和腐朽封建统治者的革命斗争。同时,奔走世界,寻找强国富民的真理,求索振兴中华之路。但是无论考察西洋还是留学东洋所获得的这个理论那个方案都不能拯救中国出水火。即使作为中华民族20世纪第一个伟人的孙中山,尽管首次破天荒地喊出了“振兴中华”这个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伟大口号,并且经过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但是,灾难深重的中国社会却没有发生任何根本性变革,帝国主义势力支持的北洋军阀使国家更加分崩离析,国不成国。

千年中国盛世与百年中国衰败的变奏曲,成为民族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历史背景。正是这个背景,呼唤着中国共产党诞生。它接过先进中国人“击鼓传花”的接力棒,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始了新的征程。第一步,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第二步,彻底改变国家贫穷落后面貌,实现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的90多年历史,实际上就是努力探索民族复兴两大使命的“中国梦”之历史。这段历史“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既波澜壮阔,又多险阻曲折。

首先,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用28年时间,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行了艰苦卓绝斗争。党成立后不久就明确提出消除内乱,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实现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的基本纲领;随后迅即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洪流中。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后,党领导人民经过10年土地革命战争、8年抗日战争和3年解放战争,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全胜利,创建新中国,初步实现了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历史使命。

接着,新中国成立后的29年,党为改变国家贫穷落后面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使命进行了艰辛探索。这段历史有严重曲折,但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主要的、基本的,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历史地辩证地看待这个时期,无论是取得的成功还是经历的挫折,无论是正面的经验还是负面的教训,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之镜。

当今,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开辟了实现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道路。神州大地发生惊世巨变,实现了三大飞跃,即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的飞跃;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的飞跃;还有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的飞跃。这三大飞跃,使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的外贸总额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外贸国。这30多年,是党90多年历史唯一没有发生大的曲折和挫折的时期,是共和国60多年来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的历史性巨变,为民族复兴“中国梦”的继续奋斗奠定了坚实基础。

2

习近平总书记接力提出“中国梦”,明确其实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1月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讲话道出了奋发图强的中国人的心声,对全世界的炎黄子孙是极大鼓舞。

“中国梦”这个概念虽然古代中国已在使用,近代中国一些有志之士也对“中国梦”以美好愿景的企盼,但将“中国梦”赋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明确内涵却是在当代中国。新世纪第一个10年,已有不少学者在研讨“中国梦”的主题。因此,习近平总书记说“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这说明“中国梦”的提出,既有源远流长的历史背景,也有当代社会思潮在聚焦推进。对于习近平总书记这一届新的中央领导来说,我以为,更重要的是肩负重任的接力意识。他在2013年12月26日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讲话中说: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是一个接续奋斗的历史过程,是一项救国、兴国、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完整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把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开创和发展的伟大事业坚持好、发展好。”这个伟大事业,一言以蔽之,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即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

毛泽东虽然不是中国共产党最早有民族复兴思想的革命家,但却是最早提出实现民族复兴战略构想的领导人。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他就提出要将现在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明程度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1960年代前期,他提出“四个现代化”思想,并表示要用100多年时间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随后,周恩来在1964年底政府工作报告中,讲了“两步走”战略步骤:第一步用三个五年计划,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力争在20世纪末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前列。这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正式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在1975年四届人大报告中,周恩来重申这个蓝图,成为“文革”艰难岁月鼓舞人民的最强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成功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如果说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最早提出实现民族复兴的战略构想,那么真正制定实现民族复兴科学发展战略目标的则是邓小平开启的新时期。邓小平已经使用“振兴中华民族”概念。他的“中国梦”思想不仅贯穿在他设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中,而且还着重描绘了民族复兴的宏伟愿景。这就是“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在20世纪80年代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第二步是到20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第三步是在21世纪用30年到50年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个“三步走”发展战略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明确了大致的时间表,从而成为“中国梦”的基本路线图。

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细化了邓小平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将小康社会分为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两个步骤,提出“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并明确使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概念,成为提出 “中国梦”主题的重要依据。

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科学发展观,明确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要求,进一步强化“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和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明确提出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这是过去从未有过的政治宣示。

正是有了这样深厚的思想基础,以及长期以来“五位一体”建设的物质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闭幕之后正式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思想。

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人大闭幕会上讲话,首次论述了“中国梦” 的实现路径问题。两个半月后,他在5月31日接受拉美三国媒体联合采访回答记者的提问时,进一步阐述了这个问题。他指出: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自强不息,从未放弃对美好梦想的向往和追求。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国如何实现‘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讲了四条:

第一,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强调这条道路对于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意义。他多次指出:道路决定命运,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兴衰、人民福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外国人恩赐给予的,而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探索开创的。它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如他所说,“我们已经在这条道路上走了30多年,历史证明,这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富民强国的正确道路,我们将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也就是说,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第二,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强调精神的力量。他常引毛泽东讲的“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警句。这里讲的“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两种精神所凝聚起来的全民族的“精气神”。中华民族所以能延续5000年,谱写人类悠久文明历史,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使我们这个民族生生不息。中国共产党所以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完全继承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不断与时俱进,开启和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并且将这两个强大的精神力量融合一起,形成使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但要站起来、富起来,还要强起来的“精气神”。所以习近平总书记说:“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因此,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大力弘扬的精神动力。

第三,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人民的力量,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履新就职的讲话中说: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民族和睦共处的美好家园,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因此,在谈到“中国梦”时,他不断强调“中国梦”是民族的梦,是人民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全国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众志成城,用13亿中国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就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四,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和平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外谈论“中国梦”时,很强调这一点。因为现在国际上有人担心,中国发展起来后会搞霸权主义、欺负别人。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指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蒙受了百年的外族入侵和内部战争,中国人民遭遇了极大的灾难和痛苦,对战争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消除战争,实现和平,是中国人民最迫切、最深厚的愿望。以为中国发展起来后搞霸权主义的“担心完全没有必要。中国已经多次向国际社会庄严承诺,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强调: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华民族从自己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所作出的必然选择。中国永远不会动摇。

尽管中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实现富民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人民怕的就是动荡,求的就是稳定,盼的就是天下太平”。实现“中国梦”给世界带来的是和平,不是动荡;是机遇,不是威胁。我们也希望世界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共同致力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齐心协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习近平总书记这些深明大义的话,表明坚持和平发展是“中国梦”最真诚的期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真实的愿望。

放眼世界,习近平总书记讲的上述四条,是实现“中国梦”的正确路径。 “中国梦”的实现,最终也是有益于世界人民的美丽梦、幸福梦。

3

“中国梦”的三步发展战略和四大基石性要求

党的十八大指出:我们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这就是说,从现在起,已经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奋斗了90多年的中国共产党,还肩负着三大历史重任。这三大历史重任实际上以此前的发展战略为基础绘制了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路线图。

从宏观言,它可视为今后的三步发展战略。

第一步是在未来1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小康社会,是邓小平作为“中国式的现代化”在1981年提出的。1984年3月,邓小平将小康社会与国家的发展战略联在一起,视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概念。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其内涵在不断丰富,标准在不断提高,时限也有所变化。1987年3月以后,他多次指出:从1981年开始到20世纪末,花20年时间,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我们国家在1997年提前3年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任务后,党的十五大提出在21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党的十六大宣布,人民生活实现了总体上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要求在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并明确规划了如何从“总体小康”提升为“全面小康”的实现途径。由于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平稳、快速发展,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基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上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就,十八大提出坚决确保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收入分配差距缩小,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方面要取得新的跨越发展。从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态势来看,只要不发生意外事件,不爆发战争,到2020年建党100年之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这个目标能够实现。

第二步是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最早是邓小平在1987年春天提出的。当然,这个目标是经历了一个调整变化和补充完善过程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对前述毛泽东提出的实现“四个现代化”发展战略作了调整。他先是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1979年,他说:过去“我们开了个大口,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后来改了个口,叫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从1987年3月始,他又调整了21世纪中叶的战略目标,由原来提出的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改为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他多次指出:到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之后,在这个基础上花50年时间,到下个世纪中叶,可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就是我们的战略目标,这就是我们的雄心壮志”。战略目标的重大变化,主要考虑到国家基础弱、底子薄的实际状况,也进一步认识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赶上世界发达国家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这是实事求是指导思想的具体表现。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在强调21世纪中叶建国10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时,明确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奋斗目标。十七大再次强调到本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使我国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于上述党代表大会明确的奋斗目标,十八大进一步将推进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明确为党的历史重任。这就进一步提升了它的目标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表示,我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第三步应当是在本世纪中叶以后继续奋斗,全面实现现代化,接近、赶上和超过世界发达国家。对于在本世纪中叶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以后的发展战略,在目前的党代表大会文献中均没有涉及。但是中国还要继续前进,奋斗目标是什么?联系到毛泽东和邓小平过去的一些设想,那就是努力接近、赶上和超过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在1962年初七千人大会上,毛泽东讲过: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大地发展起来,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100多年时间我看是不行的。邓小平在讲发展战略时最初也是认为到21世纪中叶可以接近世界上发达国家水平。他在1982年8月会见外宾时说:在达到小康水平以后,“再花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不是说赶上,更不是说超过,而是接近。所以我们希望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此后三四年内,他还是讲,只有到那时接近了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才是发生大变化,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有如上述,1987年3月后,他降低了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将此前讲的到21世纪中叶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改为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现在提出“中国梦”之后,如果到本世纪中叶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还没有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无疑还要继续奋斗。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是毛泽东和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提出的。按照他们的标准应当是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因此,“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这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更高目标。

怎样实现“中国梦”,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脑际不断思索的问题。他在众多讲话中从不同角度对实现“中国梦”提出了不同要求。这些要求既是多层面的,也是多维度的。如果说,前述实现路径是从国家顶层设计层面讲的,那么他还从社会具体实践层面提出了四大基石性要求。这也可简称为追逐和实现“中国梦”的“四大基石”。

第一,一定要坚持信仰宗旨。十八大报告讲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第一条讲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论信仰,第二条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宗旨。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维度。或者说,前者是理论维度,后者是实践维度。两者是统一的,也必须将两者统一起来,才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论信仰。否则是空头革命家,不是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检验是否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就看是否真正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宗旨,是否真心实意地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谋最大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很强调这两条。对于理想信念,他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对于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多次指出: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关心人民疾苦,与人民心心相印,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他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这实际上就将理想追求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统一起来了。因此,追逐和实现“中国梦”, 一定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信仰,一定要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伟大宗旨。

第二,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根本支点。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就是通过改革开放,才巍然屹立在亚洲东方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提出的继续向前发展进步的奋斗目标。中国的发展进步离不开改革开放,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更离不开改革开放。要实现民族复兴,说白了,就是在、也只能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大竞争、大博弈过程中来实现。如今的中国早已不是处于世界之外,也不是处于世界的边缘,而是身临世界大国的大竞争、大博弈舞台的中心。不改革、不开放已经不可能了。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顺者昌,逆者亡,倒退没有任何出路,只能是死路一条。改革,无论经济体制改革还是政治体制改革,都进入了攻坚阶段,进入了“深水区”,更需要勇于前行。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它不仅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的发展。这些论述表现了中央巨大的政治勇气。我们只要坚持改革开放这个重要法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就一定能实现。

第三,一定要坚持反腐倡廉。腐败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社会问题。只要有私有制和私有观念存在,只要公权力得不到有效的制衡和监督,就会产生腐败。现阶段的社会主义不可能消灭私有制和私有观念,产生腐败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像这些年接连查处的一批省部级、司局级、县处级,乃至科级官员,都肆无忌惮地大搞权钱寻租、权色交易,却是令人震惊的。腐败现象高发势头得不到有效遏制,既严重损坏了党和国家的声誉,也在日益摧毁人们的信仰信念。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习近平总书记对此非常重视。邓小平曾经说过:我们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这两件事结合起来,就可以使我们的政策更加明朗,更能获得人心。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就职以来,实际上也是重点抓了这两手。抓改革开放的最大成果,就是通过十八届三中全会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获得了全党全国人民的高度评价,甚至在国际社会也产生了强烈反响。抓惩治腐败这一手也取得了显著成效。首先是加大了制度建设力度,强调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抓紧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同时,也加大了反腐败斗争力度,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仅2013年就有18万多名干部被查处,其中属于中管干部的31人,省部级官员18人。这个成果同样获得了全党全国人民的高度评价,也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强烈反响。党中央只要这样长期坚持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那么腐败的高发势头不仅能得到有效遏制,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能不断铲除,而且人民群众所企盼的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和谐局面一定能更快呈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会经过若干代中华儿女的持续奋斗由美丽梦想变成美丽现实。

第四,一定要坚持艰苦奋斗。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既然有三步发展战略,那无疑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究竟有多长?根据历史经验,与其将困难想得少一点,不如把困难想得多一点;与其将历史发展想得笔直一点,不如把历史发展想得曲折一点;与其将时间设想得短一点,不如把时间设想得长一点。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习近平总书记说,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这是将实现“中国梦”定位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上,按照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是能够实现的。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有更高目标,这就是不仅在经济发展总量上,还要在人均水平上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特别是像古代中国那样,对人类文明的贡献率很高(那时超过了50%,这在当今世界各国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不可能了,但达到与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大体相当的比率,即20%左右还是有可能的。)很可能是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同步的过程。为什么会这么长?要考虑到历史发展的艰巨性,甚至会有反复性。不希望折腾,不希望打仗,这是我们的良好愿望。但历史的发展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特别是追逐它的更高目标,需要中华民族的子子孙孙不断接力奋斗的愚公移山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任重而道远,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这就是说,我们要艰苦奋斗、顽强奋斗、不懈奋斗。

最后,我们还是回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时的那篇讲话。他说:

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让我们持续接力,去拥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美丽的幸福的“中国梦”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筑梦中国中华民族复兴之路观后感1500字

全文共 1204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文献纪录片《筑梦中国——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由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电视台、国家博物馆联合摄制。2015年6月30日20时30分,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首播。

通过回顾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屈辱苦难中奋起抗争,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的种种探索,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光辉历程,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生动阐释了中国梦的深刻内涵。

人类发展前进的脚步从未停止,历史的车轮从未消失过,无论是行走于坦途还是徒手于荆棘,都是一个时代的必经,一个历史的必然。没有哪朝哪代可以坐享其成,伟大的中国梦必将从艰苦卓绝的革新与斗争中获得。

她开始于信仰,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为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千辛万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1921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让中国革命有了正确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发展前景。

成就于执着,今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已经94周年,94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壮丽的史诗。94年来,党带领我们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社会主义道路,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格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在和平中求发展,在发展中促和平,今天,一个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中国已经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13亿中国人民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指引下满怀信心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发展光大于于谨慎。曾任中国民主建国会主任委员的黄炎培曾说过:“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任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如此看来,保持谦虚谨慎是筑牢中国梦的法宝。缺了谦虚谨慎,就难免有焦躁有不满,有更多的异议异举,阻碍中国梦的发扬光大。

中华民族复兴之路,是中国梦的经验与积淀,更是广大党员和有志之士与人民大众共同携手共进的美好未来。蓝图已成,重要的是做好当下,坚定信仰,踏实前行,践行民主,努力奋斗,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后的中国梦必将是成就中国繁荣昌盛成就个人幸福安康的美好愿景。

1.最新《筑梦中国》观后感

2.预备党员筑梦中国观后感

3.筑梦中国第二集观后感

4.筑梦中国观后感800字

5.中国梦《筑梦之基》观后感

6.党员观看筑梦中国观后感800字

7.筑梦中国观后感2015年

8.筑梦中国观后感三千字

9.机关干部筑梦中国观后感2015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筑梦中华民族复兴之路观后感

全文共 731 字

+ 加入清单

复兴之路》是继《东方红》、《中国革命之歌》以后我国舞台艺术史上第三部具有重大政治、文化意义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

印象深刻的有那么几个片段:

1、鲍国安老师扮演的一位须发皆白白衣白袍的历史老师,苍凉悲愤一种感天动地的声音在朗诵一段如歌如泣的过往。印象深刻的还是鲍国安老师在老版《三国演义》里扮演的曹操,不愧是老学派的演员,再对比一下陈建斌的曹操,新版曹操是彪悍有余枭雄不足,奸诈有余智谋不足,整个就是一地痞流氓版的曹操。

2、汶川地震那段舞蹈,可能是因为距离我们的时间比较近的原因,仿佛可以听到那废墟里的传来的悲号可以看见震后抢险救助的人民子弟兵那一张张急切的面容…..有自己的双手寻找残垣断壁下的生命,用自己的胸膛去承受生命的重担,“你在哪里?你在哪里….”。如果要是现在演的话,会不会也有玉树这个篇章呢?

3、谭晶、阎维文、彭丽媛、宋祖英、韩红、韩磊、毛阿敏、蔡国庆……这几个人的演唱是好的没的说,虽然我现在都忘记他们唱的是什么了,不过在当时还是觉得很好听,原来韩磊还是蒙古族,蒙语说的很地道。蔡国庆还是一如既往的眼波流转、常含泪水,岁月在他那张青葱也似的脸上毫无痕迹,彷佛他已经被时光遗忘,我上小学的时候他就这么青春,我儿子都要上小学了他依然这么青春如故。

4、瞿弦和那场关于十年浩劫的大段大段的朗诵,让我热血沸腾激情澎湃。

5、陈铎和田华是真的老了,花白的头发,声音都透着苍老。陈铎这老头一直我就挺喜欢的,从我有印象了他就是白头发,带个眼镜,话不多还每次说话都得思考好了才张嘴,透着股有涵养的劲,他一直就是我心里好老头的代表。

6、从1840一直到2009,从鸦片战争、辛亥革命、秋收起义、十年浩劫到奥运会……

169是一组我很喜欢的数字,形象切传神。看的时候请多留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筑梦中国—中华民族复兴之路》观后感

全文共 735 字

+ 加入清单

观看了《筑梦中国中华民族复兴之路》历史文献纪录片一至七集,该记录片生动诠释了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的虎门销烟、洋务运动、太平天国、鸦片战争,一系列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辛丑条约》等的签订,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后中国人民又通过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等起义抗争来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中国人民在屈辱苦难中奋起抗争,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的种种探索,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征程,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主题突出,内容丰富,故事感人。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集《风雨如磐》,该纪录片以1840年鸦片战争拉开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序幕,讲述了近代鸦片战争至中国近代化开始(洋务运动)这一时期中国的落后及中国人民的艰辛探索历程,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落后就要挨打”。

令我感受颇深的是《筑梦中国——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第3集——“正道沧桑”,片中介绍了1950年至1976年新中国建设的历史,本片中介绍了抗美援朝的胜利,成渝铁路、鞍山钢铁厂、上海电机厂、塘沽新港的竣工,在农村,土地改革的完成,使得三亿多新解放区无地少地的农民无偿获得了七亿亩土地和生产资料,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翻身解放。通过观看,让我们重温了那段奋斗发展的岁月,是我党领导全国人民艰苦奋斗求发展,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更多筑梦中国的观后感推荐:

1.党员观看筑梦中国观后感800字

2.筑梦中国观后感1000字作文

3.教师观看筑梦中国观后感

4.《筑梦中国》第四集解说词:伟大转折

5.《筑梦中国》第一集解说词:风雨如磐

6.《筑梦中国》第六集解说词:发展新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筑梦中国中华民族复兴之路观后感600字

全文共 949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文献纪录片《筑梦中国――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由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电视台、国家博物馆联合摄制,共7集,每集时长30分钟,是对党员、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的重点教育片。

从“百年追梦”“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筑梦天下”五个方面,很好地回答了什么是中国梦、为什么要实现中国梦、怎样实现中国梦、中国梦对中国的意义、中国梦对世界的意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整部片子大气磅礴、雄浑深厚,既有政治与思想的高度和深度,又有文学与艺术的精度和力度,堪称中国梦宣传的精品力作。

中国梦是要让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百年坎坷复兴路,世纪沧桑强国梦。没有梦想的民族是可悲的,对美好梦想没有坚定不移、矢志不渝精神的民族同样没有前途。只有自强不息坚定梦想的奋斗才会有当今强大的中国。总书记说过“让每个人人生出彩之梦,是每个人和祖国一起成长的梦。”年轻人的未来决定国家的未来,年轻人的“中国梦”汇成整个国家的“中国梦”。所以我们更应该坚定梦想,自强不息的去奋斗去拼搏,完成自己的中国梦。 人因梦想而勇敢,我们因梦想而成长。在如今梦想又被提及,并且成为一个很真实的话题,是习总书记的号召,将我们原本谈论的话题一下拉到现实,并且鼓励我们前进。

公司积极组织新入员工观看了《筑梦中国》,让我们深刻了解自己的国家,乃至了解整个国家的中国梦。也使我们加深了对“中国梦”的理解。梦想是太阳,不像一个世纪那样遥远,也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它已经从地平线上蹦出,万道朝霞正照耀在我们的眼前,激励我们勇往直前。看完《百年潮?中国梦》这个片子,我不仅知道了中国梦诞生、提出的背景和核心内容,还听到片尾一句振奋人心的话:“一个国家处于上升期的标志之一,是这个国家开始拥有她的‘造梦’能力。个人 “中国梦”推动社会“中国梦”,是一个聚沙成塔的过程,也是社会前行动力逐渐凝聚的过程,中国梦凝聚了几代中华儿女的奋斗。

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追梦的过程,步履蹒跚,涕泪交零,但追求“中国梦”的意志和决心从来没有动摇过,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停下追梦的脚步,正是由于这些先觉者的前赴后继,“中国梦”才在新的时代葳蕤绽放,蓬勃生春。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各国人民,是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和平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筑梦中国中华民族复兴之路心得体会

全文共 1000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文献纪录片《筑梦中国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于6月30日20时30分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首播。该片由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电视台、国家博物馆联合摄制,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生动阐释了中国梦的深刻内涵。(人民网6月30日)

党的十八大之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阐述了“中国梦”的概念,那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此,中央有关部门特别制作了《筑梦中国》纪录片来进一步阐述中国梦,进一步向世人展示中国的筑梦之路。

筑梦中国展示了梦的由来和梦的历程,很好的阐述了当今中国为之奋斗的目标和梦想,整个纪录片分为七集,很好的介绍了从1840至今的发展历程、筑梦历程,他为新中国的成长指明了航向,也唤起了广大中国人的梦想,是新中国走向富强的必经之路。

笔者认为,之所以用一个“筑”字,源于梦想的神圣,源于梦想所需要的苦心经营,源于中国为梦想实现所付出的努力。看完第一集,一直有种热些沸腾的感觉,一直期待着接下来一系列的播出。虽然纪录片没有那种惊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那种声势浩大的影像,但是就是这么平时的语言、真实的画面更加能够展示新中国的成长历程,更加能够让人铭记这一切,并且为之奋斗!

通过影片,笔者更加坚信,中国梦不会远;通过筑梦中国,笔者更加认为,实现中国梦有两点必不可少的传家宝:党的领导和人民的艰苦奋斗!

筑梦中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党的生日来临之际播放这样一部具有历史意义的纪录片,应该来说一方面是为党的生日献礼,另一方面昭示着中国共产党在筑梦之路上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和历史责任。长期以来的实践证明,中国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党的领导,实现中国梦更应该如此,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更好的筑梦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中国梦,也只有《筑梦中国》才能更好地为党的生日“献礼”。

筑梦中国离不开人民的共同奋斗。习总书记曾说过: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有机会、有理想、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筑梦的主体是所有中国人,这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应主动承担,积极践行的,我们应该拥有同一个梦想,更应该为同一个梦想而奋斗。艰苦奋斗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应该为新时期的我们继承和发展,只有奋斗才能实现梦想,只有奋斗才能生生不息。

我们相信,在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不懈奋斗之下,在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上不断地用心“浇筑”,我们离中国梦的实现就会越来越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为中华民族复兴铸魂作文700字

全文共 745 字

+ 加入清单

在人类发展进步的历史过程中,从不缺乏梦想,但在任何伟大梦想的背后,都需要有强大的精神支点,而这个支点的高低又取决于价值追求的崇高抑或卑微。中国梦一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在我心中,要想让民族复兴,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拥有一颗善良、纯洁、爱国的心,还要有复兴中华,振兴中华、重振中华的坚定不移的决心。中国梦,价值魂。今天的中华民族正走在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伟大的中国梦要以核心价值来铸魂,就必须要守望精神高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驱动和铸造的精神高地永远都是中国梦的坚强底座。无论是雷锋、焦裕碌、沈浩、罗阳等人诠释出的民族脊梁精神还是车祸瞬间舍己救人的“最美中学生”赵甜;车祸时奋力推开同学的“最美中学生”龚钰犇;热心扶摔倒老人的“最美中学生”管仲培等诠释出的最美精神,在这些凡人善举塑造出的一座座丰碑背后,都是个体价值和群体价值的伟大彰显。这些伟大的精神和高尚的品德,温暖人心,感动中国,为实现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力的道德支撑。

一个个善良的举止,突显了中华民族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据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魂与民族风气,大量的好品质使中国已经完全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使千疮百孔的祖国换了一个新面容。

千里之行,积于跬步。价值观的形成更不是朝夕之事。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只要努力,没有做不了的事。同学们,只要我们始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驻守内心的精神高地,留存一面不凋敝的精神底色,从“围观者”变成“行动者”,从“批判者”变成“建设者”,从“利己者”变成“奉献者”,用每个人的精神升华的一小步成就民族复兴的一大步。让我们踏准青春的旋律,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梦铸魂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筑梦中国——中华民族复兴之路》观后感

全文共 802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文献纪录片《筑梦中国——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于6月30日晚起在中央电视台首播,每晚一集。

该片是从民族、国家与党的发展高度,通过历史真实的再现,利用历史大事件与历史小细节的交相辉映,通过以大领小、以小映大,以对历史深刻的认知与反思,用完全真实的影像,并配之以生动、深刻的解说词,将近现代及当下中国发展史和党的进步史,以形象生动、震撼人心、发人深省的纪录影像方式,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现于人们面前与心中。

它由此带给人们的回顾与回想、深思与激发,都是中国人民走向中国梦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与动力源泉。

该片采用大量史实的镜头和几代领袖的同期声,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展现中国风采的励志电视纪录片;以权威、实用、纪实、灵活的视角解读在新时代、新背景下各地方、各行业、各领域在推进现代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进程中所展现出来的新思路、新亮点、新方法,用发现的眼光和视角传递中国梦的正能量。用镜头去记录不同群体用实际行动所铸就的梦想并发扬光大,一个个梦想的汇集筑建了中国梦的实现,并不断传递着积极的正能量!

回顾历史,就是要以史为鉴,让我们今天追逐中国梦的脚步,更加有力,更有信心,不走弯路,不走错路。同时,历史也在告诉我们、告诉未来,实现梦想之过程,也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一个历史的进程。因此,当下的踏实前行、努力奋斗,就是创造历史必不可少的步骤与过程,这是筑梦中国的基石与根本。

结合我们自身所在行业、岗位,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我们公民做到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我们每个人的梦想之路,就会留下值得可歌可泣的美好印记;我们伟大的祖国,就能筑梦理想,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

更多筑梦中国观后感推荐:

1.筑梦中国第二集观后感

2.《筑梦中国》第六集观后感

3.机关干部筑梦中国观后感2015

4.党员观看筑梦中国观后感800字

5.教师观看筑梦中国观后感

7.中国梦《筑梦之基》观后感

8.大学生村官《筑梦之基》观后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中华民族复兴路上的领航灯爱国作文

全文共 2056 字

+ 加入清单

方圆九州,泱泱大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浩如烟海。中华儿女,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缔造了强汉盛唐,领世界风骚几千年,何等风光?

直到鸦X战争爆发,洋枪火炮轰开了国门,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各帝国列强肆虐神州大地,掠财夺宝,恣意妄为,国家蒙难,前路茫茫,中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在此危急关头,是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举起了明灯,照亮了中国的出路,指引中华儿女,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压在人民头上的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天安门城楼上的一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响彻寰宇,世界再次听到中华民族的声音。

然而,经历百年洗劫的中国触目疮痍,百业俱废。国家须重建,民族要复兴!中国共产党又带领全国人民,开始了建设家园的历史征程。在建设路上,在党内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下,我们也曾经历波折,也曾走过弯路,也曾停滞不前。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得不到发展,建设事业前景暗淡。但中国共产党毕竟是一个以世界上最科学的理论为指导,以实践不断检验自己,不断发展、不断自我完善的政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再次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举起了明灯,及时地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党的基本路线,领导全国人民推进改革开放,进行现代化建设,提出到八十年代末,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到二十世纪末,国内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国内人均收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三步走战略步骤。自此,国家的建设重新走上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大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从1979年到1989年,我国实现国内经济总值翻一番,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到了二十世纪末,国内生产总值又翻了两番,达到了95933亿元,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六位。特别是自1989年以来的这十多年,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得到实惠最多、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怀抱,百年耻辱一扫而空,中华民族得以吐气扬眉。这一切来之不易,既离不开党的高度团结统一,离不开全党和全体中华儿女的顽强奋斗,更离不开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正确指引,这是有目共瞩、无可置疑的铁的事实。

在这二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从改革开放之初设立经济特区,到沿海各省的改革深化,从开始打破计划经济实行商品经济和计划经济相结合,到实行市场经济方针的确立,从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我们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1989年到2001年,年平均增长9.3%,将近世界平均发展速度的三倍,其发展之快,后劲之强,让世界为之惊叹!经济发展区域从广东沿海向内陆逐步全面漫开,人民逐步摆脱贫困,并在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已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文章超市

如果说这些都太抽象,那么,就请看看我们澄海吧!仅以区地方公路为例,1979年,澄海的地方公路全部是路况很差的砂土路,一到下雨天,路上坑坑洼洼,根本无法通车,很多村甚至连公路都没有,公路养护纯粹依靠人力的手工操作。到1989年,地方公路里程达到了129公里,水泥路和沥青路达到了11公里,公路养护作业从原来纯手工到半机械化。到2000年,地方公路里程达到324公里,其中水泥路187公里,二级、超二级公路从原来零公里达到83公里,公路养护作业已基本实现机械化。其中的变化,显而易见,从1989到2000年十年间,不但公路里程增加了近两倍,而且质量更是大幅度提高,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这从何而来?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正确指引,是交通部门紧跟时代步伐,紧紧依靠人民群众,通过大家共同努力所取得的成果!今天,交通系统同仁也正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澄海经济,改善澄海的投资环境,积极发展澄海交通事业而努力奋斗!

实践已经证明,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是中华民族复兴路上的领航灯!

今天,海峡两岸尚未统一,国际社会很不安宁,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敌对势力仍虎视眈眈,世界经济发展趋缓。我国的市场经济才刚刚建立、还很不完善,国家经济发展仍不平衡,我们所面临的困难还很大,前进的道路不会平坦,中华民族复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扫清前进路上的重重迷雾?党的十六大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为我们新世纪前进的道路亮起了明灯,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的建设事业才能蒸蒸日上,才能克服种种困难,在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候,必须继续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不动摇,这是我们继续取得胜利的保证!

我们坚信,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指引下,沿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我们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必将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中华民族必能昂立于世界民族之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复兴路上的领航灯爱国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筑梦中华民族复兴之路观后感

全文共 841 字

+ 加入清单

不久前在中央电视台一套热播的《复兴之路》,全面展现了中国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过程;突出表现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而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历史过程;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伟大历史过程。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有力地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指引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和团结中国各族人民不断取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胜利,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

该片主题突出,观点鲜明,题材厚重,鼓舞人心,振奋精神,播出后引发了收视热潮,在社会各界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广大观众用“震撼”、“激动”、“落泪”这样的话语,表达他们观看后的感受,认为该片使他们形象、生动、清晰地了解了中华民族复兴道路探索的伟大历程,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进一步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该片的播出,对进一步激发全党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使命感,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强调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努力奋斗。在这个时候观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正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我们坚信,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必将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奋力开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