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电影大空头中的金融知识(汇集12篇)

要写好作文,只有了解基本的概念,再去深入,才是顺路。小编整理了电影大空头中的金融知识,欢迎欣赏与借鉴。

浏览

2608

作文

12

篇1:金融危机电影《商海通牒》观后感

全文共 2205 字

+ 加入清单

2008年金融海啸,美国著名的老牌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破产,消息一出,震惊世界。因为商界一直有Too Big To Fall(太重要以至于不能倒下)的潜规则,所以当这个有着158年的超级投行的最终倒下,也说明了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之深。

国家不幸诗家幸,人们预计马上好莱坞就会投资拍摄相关影片。影迷已经手拿爆米花等在电影院里,不成想等来却是老态龙钟刚刚出狱的哥顿·盖科(《华尔街2:金钱永不眠》)和头戴棒球帽永远在挑战山姆大叔的胖子迈克·摩尔(《资本主义:一个爱情故事》)。两部影片,前者竟让资本大鳄有了亲情的概念,后者虽有出色的资料整理和剪辑观念,但是又失之艺术气息。

直到2011年圣丹斯电影节,狮门影业慧眼识珠,迅速拍下这部由名不见经传的导演初哥J·C·陈多尔、凯文·史派西、杰瑞米·艾恩斯、扎克·昆图等数名男星共同主演的影片的发行权。美国以及全球的观众,才得以欣赏到好莱坞第一部能够如此清晰的解析金融危机起源的精彩独立制作影片。

影片讲述的正是2008年金融风暴之前的24小时内,一个老牌投资银行内发生的所有事情。根据影片的阐述,投行在三年内经营了一款将不同信用评级整合在一起的抵押债券,在发行了大量该类债券后才最终清楚其风险性,但是为时已晚,由于杠杆效应,一旦出现下跌,公司需要赔付的价值甚至远远高于公司的总值。而就在此时,“补仓”的抉择出现在了众人的面前。投行老板图尔德描述此情此景为“音乐停了,风暴来了”。

影片完美的遵循了古典戏剧的三一定律,一天之内,一个故事、同一个场景,变化的只是人物的语言、状态和失焦的摩天大楼窗外景色。影片的终极问题,也和经典戏剧一样——当面对矛盾时,人如何选择,或者,用另一句话来说,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对于影片中的人物来说,选择就是,卖掉不良资产,还是破产。当交易部的头目山姆拒绝将不良资产转移给同行的时候,他认为:“我们正在把毫无价值的东西卖出给自己的交易伙伴,我们正在搞垮别人的事业,彻底的。以后,没有人会买我们的东西。”这是一个从事了34年金融工作的行家里手心中的职业操守,同时也是一个金融从业人员的“盗亦有道”,毕竟自己手下的股票经纪人们即将把手中大笔的不良债权和股票卖给自己建立起程度相当深的买家、交易员和客户。如果成功,投行可能会幸免于难,但是金融业会受到巨大冲击,同时,自己也将从此上了同行的黑名单。

信奉曹操信条“宁肯我负天下人”的老板图尔德则认为,有必要“让公司走自己的路,哪怕让其他公司无路可走”。别忘了这位精神领袖对于自己员工——金融从业人员的教诲是:“更快、更狡猾或者干脆作弊”。也许正是这种认识,使得他轻而易举的选择了将债券和股票抛售的做法。

绝妙的是, 对于自己挑起的,即将到来的金融危机,图尔德认为:“1937年、1957年、1984年、1987年,1997年,2000年,都一样,周而复始,这种情况一直会发生,我们改变不了什么,我们只不过是控制不住自己罢了。我们只不过是采取措施,做对了我们赚一笔,做错了横尸街头。”图尔德对于金融危机的宿命式总结,精准的令人无可辩驳。

最后风险评估员彼得问山姆,转嫁掉不良资产是否正确时,山姆反问“对谁来说”,彼得回答“我不知道”,山姆则替人们回答:“我也不知道。”事实也是这样,当一个组织或者团体的规模以及带来的影响过于强大的时候,个人的属性就被衰减的无比渺小。在这种情况下,对错之间的界限就会开始模糊。一个错误的决定,既来自一个集合,也来自一个个人。不过,毕竟金融危机发源于这个万恶的投行,最终苦果却要世人均摊。即便资产缩水,拥有高薪的金融从业者也一定比工鞋阶层好过,这估计也是纽约“占领华尔街”运动兴起的原因。

有趣的是,影片在拍摄的时候,“占领华尔街”运动并未开始。不过《商海通牒》毫不遮掩的曝出了投行中各个级别的年薪数目,最初级的如彼得和赛斯,大约为25万美元,交易组头目威尔250万,大老板图尔德自然更是高的没边,9千万的分红和年薪,身价数十亿。单凭这不平等到极点的工资条,就足以被工薪阶层棒杀。但是,话说回来,那些聚集在华尔街,举牌抗议的示威者,又是否真的无辜到可以随便向华尔街大鳄们扔出石头?一个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起源又是否只是投行的金融精英闯下的大祸?对此,导演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片中有一个场景,评估员塞斯问长官威尔,这次的危机会给平常人带来的影响,威尔这样反击塞斯的内疚:“这些普通人,他们想要的生活就是香车豪宅,但是他们根本负担不起。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这么重要,我们是他们豪华生活的根本原因。我们用手指在他们天平的一端压了一下,我们抽走手指,那时候才是真正的公平社会,但是他们马上就会不干。他们想要我们给的东西,但是又喜欢假装不知道这些东西是怎么来的。他们装伪君子比我强多了,去他们的吧。”当听到来自不同阵容的致命攻击时,不知占领华尔街的将领们,会作何感想。向来热衷于超前消费观念的美国人民,在使用信用卡预支舒适生活,利用金融衍生品大赚金钱的时候,是否也曾在心中暗暗担心过这样的一天?

影片的结尾,投行成功将大部分债券和股票分摊给了更多的同行,一场危机已经在所难免。山姆来到前妻家的草坪,为自己死去的老狗挖一份坑穴,面对早已形同陌路的前妻,和因为肝部肿瘤而辞世的宠物,山姆擦干眼泪,奋力铲向地面。直到画面消失字幕升起,铁锹与地面的撞击声依然冲击着观众的神经,令人怀疑,死去的究竟是老狗,还是其他的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讲述金融电影《大空头》观后感

全文共 5020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十二月底,迈克尔·刘易斯的又一本小说《大空头》要被搬上荧幕了,这次参演的不仅有布拉·德皮特,瑞恩·高斯林也来助阵。上一次的刘易斯的小说《点球成金》不仅让布拉德皮特荣获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和金球奖电影类剧情类最佳男主角提名,更是让整个剧组在数个个电影大奖上获得61个提名,26个奖项。而再之前的《弱点》更是直接让女主角桑德拉·布洛克拿下奥斯卡影后。可以说刘易斯的书不仅是常年在亚马逊图书排行榜位列前茅,其所改编的电影也都到各大电影节奖项的追捧。可以期待,皮特能把握这次机会最终在奥斯卡封为影帝。

在电影上映前为各位看过或没看过同名纪实小说的读者献上书评一篇。

本以为,伴随六月股灾的全民心碎,证监会七月所提出一个完美的新词——恶意做空,能为A股市场本轮的暴跌画上圆满的转折点,广大的投资者满腔热情再次被八月的走势重挫。时至十一月,沪指历时两个月缓缓收回政策底,我们回头看今年的行情,才发现这半年的巨幅下跌处处蕴藏的是杀机,然而更重要的,也是生机。

在这个“投资”已经完全被诠释为搭上暴涨的顺风车赚取成倍的利润的时代,将视角转向金融市场上完全不同另一方——空方,我们能发现更多深刻的启示。这是迈克尔·刘易斯写《大空头》的意义,也是我选择读《大空头》的目的。

迈克尔·刘易斯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和伦敦经济学院,24岁便进入华尔街顶级投行,所罗门兄弟公司,成为其债券交易员。20年前,他的成名作《说谎者的扑克牌》被公认为描写20世纪80年代华尔街的“教科书”,更被《福布斯》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20部商业书籍”。20年后,华尔街翻天覆地的闹剧之中,刘易斯照旧洞见烛微,在《大空头》中角重现华尔街上演的市场传奇和诡谲道德剧。

《大空头》的背景设立在在05年至08年这段狂暴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的发酵、爆发、结尾全过程,主角不是一群光鲜的家伙,而是极少数站在废墟上摇曳的草根。他们中间有独眼的患有阿斯伯格综合症的巴里,有很小的对冲基金经理查理,有性格古怪的从律师转行证券业的艾斯曼,神神叨叨的德意志银行负责次级债券业务的领导人格雷格·李普曼。

他们都是小人物,性格和生活经历迥异,但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对认识事物的真相有偏执狂般的热情,独立思考,拒绝随波逐流,逆着潮流坚持的勇气。当次贷市场一片繁荣,所有人都沉醉其中而拒绝或者不知道去面对真相,羊群效应驱动着无意识的人们在散场的凌晨钟声敲响之前载歌载舞。几乎所有人选择了沿着似乎一直光明的道路前行,包括那些华尔街的精英们。人类的贪欲驱动着一切,却唯独忽视了那些最基本的常识和原理:太多没有还款能力的借款人得到了借款;华尔街的金融机构们承担了几十倍的杠杆;虚拟金融的规模是全球GìDP的十几倍;金融衍生品复杂到没有人能够理解;几乎所有次级贷款池里所包含的具体内容无人知晓;房地产市场和证券市场被过高的估值。

书本的前5章都是四个小人物从2005起就在为次级贷款及其衍生品市场的倒塌而作准备;后5章则是四个小人物在焦急中等待预期结果的到来,他们在被人操纵的市场中始终保持冷静,最终获利。《大空头》的封面非常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一个鱼钩上放着一卷绿钞,一根细而韧的鱼线牢牢地绑着鱼钩。有人赚钱就有人赔钱,咬下诱饵的是在一片非理性虚幻繁荣表象中参合进来的所有人,书中的代表便是摩根士丹利的明星债券交易员豪伊·许布勒。由于需要为自己所购定制信用违约掉期产品缴付“保险费”的压力,许布勒冒险持有160亿美元的三A级(其实由三B级次贷债券产品组成,但是许布勒不知道)担保债务权证产品,也就是成为了与查理一类人交易的卖方,最终酿成华尔街历史上最大的单一交易亏损,损失高达90亿美元。

市面上讲述这段危机历史的书并不少,其中也并不缺乏热销的产品。安德鲁·罗斯·索尔金的《大而不倒》对亲历金融危机的200多人长达500多个小时的真实访问,以卷入危机中的机构管理者们的视角还原金融危机第一现场,完整再现美国政府救市之举。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的《峭壁边缘》如实地记录了保尔森在金融动荡中的重大决策是如何做出的,不仅仅包括保尔森的个人回忆,也包括与美国前总统布什、美国现总统奥巴马、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和现任财政部长盖特纳的会谈,从而真实再现了为拯救陷入危机的机构,美国官方做出的不懈努力。唯独迈克尔·刘易斯以成为受难者间众矢之的在灾难中逆袭的小人物为主角,鲜明折射出市场的荒谬和疯狂。

实际上,我们今天要起追究次贷危机如何发生以及如何预防的意义并不大,我们无法预测下一次类似次贷危机的金融风暴会来自哪里,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人类的贪婪本性导致了这种令人欲罢不休的局面。投资和赌博之间那条线是人为的,而且非常细,最稳健的投资也有着一定的赌博性质,而最胆大妄为的投机行为也有着明显的投资特点。或许“投资”最好的定义便是“赔率对你有利的赌博”。赌局永远是在的,避免赌局从来不是启示的内容,如何坚定地站在赢的一方才是全部意义。

刘易斯在《大空头》的序中谈到,在写他的第一本书《说谎者的扑克牌》的时候,他并没有太大的抱负,他只是想讲一个不太寻常的故事。他的本意是将华尔街上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的真实现状揭示于众人。他希望的是那些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真正想成为海洋学家的聪明孩子能够读一读他的书,把来自高盛的工作邀请函扔进垃圾篓,扬帆出海。然而在书出版的六个月后他收到无数来自俄亥俄州立大学学生的信件,他们都想知道,刘易斯能否与他们分享有关华尔街的其它秘密。他们将书当成了一本“how to”手册。在离开华尔街20年后,刘易斯在等着华尔街的大结局,一个他早已预料到的结局。终于最后的审判日到来。

书都是所写的是人,但我们更要思索的是关于制度和规则。

第一点值得思考的便是做空制度。如果中国的市场允许做空的话,会如何呢?中国上市公司有问题的太多了,做空能赚很多钱吧。那也不一定,因为行政手段高于市场,股价不单单由企业素质和市场决定。也许我看准了哪个滥公司,明明我是对的,但很有可能在该公司真正烂掉之前,做空的人已经破产了。

一个成熟、有效的市场,应该允许做空。因为“做多”和“做空”是市场的两个形态,买方是多方,卖方是空方,它表达了市场参与者对于价值的综合判断。有“做多”就有“做空”,唯其平衡,才有市场。当然,在没有做空机制的市场,投资者纵有一千个理由,也无法从股价的下跌中获利——他最多可以选择空仓不介入。但这本身就限制了市场价格发现的功能。引进做空机制,使得投资者可以双向表达他们对价值的判断,对于真实价格的发现是有益的。事实上,做空往往比做多要承受更大的压力——他最大的可能获利就是股价归零,而一旦判断失误,可能的损失则是不封顶的。

联系到本文开头提到的“恶意做空”,我一直在想如何界定“恶意”。资本是逐利的,也是敏锐的。当它觉察到获利机会时,它的动物性就完全被激发了。这或许就是无形之手的一个内在机制。以逐利为目的,按市场规则游戏,你很难指称它是恶意的。尽管结果可能相当惨烈,因为丛林法则是弱肉强食的。以此看来,“恶意”似乎应该定义成不为逐利而仅以摧毁系统为目标。我们或许会发现,绝大多数做空的都是在这个市场中浸淫的老手,很难想象他们会去刻意摧毁一个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态。

另外的定义选择就是无视市场规则、为逐利而诉诸非法手段,比如内幕交易、散布不实消息等,这些确实是我们市场的痼疾。但这些手法在多空市场都相当盛行,也没有道理只对做空下手而对做多纵容。事实上,打击此类行为应是市场监管的基本功课。

在此次股灾事件中,我们应该认识到即使有刻意的搅局者,也是我们市场生态的纰漏给了他们可乘之机。所以我们更应该反思——我们的交易制度安排是否需要改进,比方说现货和期货市场的不同步;我们的投资者教育和甄别是否到位,比方说哪些投资者可以进行融资配资,我们的救市十八道金牌是否有效得当?等等。

事实上,通过对市场交易信息的监控,即使面对强大的“恶势力”,监管当局还是可以用市场化的手段保持市场的流动性和有序交易的。1998年香港金管局的市场操作就是一个例子。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行政化的手段或许短期有效,但长期的副作用却不可低估。由此想到儿时伙伴嬉戏,难免磕磕碰碰,如果每次都搬出兄长为你撑腰,今后小伙伴们恐怕就避你唯恐不及了。市场也是一样,如果担心规则随时会变,潜在的参与者必会三思。

第二点需要思考的是奖罚机制。出身于普林斯顿艺术史专业的知识分子,刘易斯一直对华尔街金钱至上文化持批判态度。从所罗门兄弟交易员拿美钞玩儿的说谎者的扑克牌,到对冲基金大佬豪掷2000万美元买虎鲸标本庆祝胜利,驱动华尔街的力量永远是金钱。关于这件事,解释起来也许有心理学基础的。以前看的某一本书中说,心理学家拿一群大学生做实验,从事不同性质的劳动,比如搭建住房模型和校对数字来比较,发现如果从事的工作距离能看见的成果越远,人们的责任感和满足感越低,实验中要求的工资就越高。相比建造一所房子,发放一笔住房贷款是更为抽象的劳动,也更不容易有成就感,于是人们会想要更高的工资来补偿。当然这种要求并不是都能够得到满足,毕竟还存在一个跟资本家谈判的问题。但如果公司的资本家缺位,控制公司的就是高管自己,他们是不是会给自己很多钱呢?于是有了第二个问题,也是国内常见的实际控制人缺位导致的内部人控制的问题,国企工作的人对此应该不陌生,华尔街也有类似的现象。

《大空头》的整个故事挺戏剧的:巴里、艾斯曼、查理,还有李普曼,这些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在所有人都疯狂的时候,通过洞悉市场的风险,以空头的身份大赚了一笔;他们的对手:许布勒、赵文,还有很多华尔街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们,都在这场赌局中充当了“傻瓜”,把投资人交给他们管理的资金亏得一塌糊涂,但是,这人人的个人财富仍然没有受到丝毫影响,即便是丢了工作,也可以获得数百万美元的“补偿”。结果,这场次贷风波中真正亏损的是广大投资人,赵文所管理的资金来源反映出,参与次贷的是全世界的投资人,而美国政府拿着纳税人的钱又去给这些一点不傻的“傻瓜”收拾残局——这里甚至让人感觉到美国政府已经被那些华尔街的大银行挟持了,最后,纳税人们不但亏损了,还要去救那些导致他们亏损的“傻瓜”——好像称作“骗子”更合适。收益是自己一家所得的,而风险是全社会的。金融企业出了事情,消耗公帑去营救,然后金融企业的高管们带着金降落伞安全着陆。次贷危机过去这么多年,制造风险的人没有一个受到惩罚,作恶者或挣够了钱退出江湖,或换个地方继续作恶。

由此不得不提出这样的问题:那些“傻瓜”不论作出聪明的决策,还是愚蠢的决策,他们都可以获得大量的财富,这显然不合逻辑——让他们为自己愚蠢的决策付出代价才是符合经济规律的。于是,在这种错误的奖罚制度下,危机的发生就不意外了。后来,我们可以看到奥巴马对华尔街高管的收入作出了限制,但是,还有多少制度的漏洞没有被发现呢?

第三个值得思考的是市场体制。现代金融体系倾向于通过回避问题和制造更大的问题来解决一些痼疾,这个东西不仅与官僚机制和民主体系的低效有关,也与人性有关。

在书的扉页,写着列夫·托尔斯泰的一句话,“如果一个人没有形成任何成见,就算他再笨,他也能够理解最困难的问题。但是,如果一个人坚信,那些摆在他面前的问题他早已了然于胸,没有任何的疑虑,那么,就算他再聪明,他也无法理解最简单的事情”。

那些被自认为是最精明和最谨慎的华尔街投行、评级机构及其他参与其中的金融机构就像皇帝的新衣一样,他们自我陶醉到了荒谬的地步,为了利益和贪欲,将次贷的泡沫越做越大。加之次贷危机的两大监管漏洞——评级机构和购买CDO的基金经理。评级机构担心自己的“评级生意”被竞争对手抢走,而对垃圾债券结构和成分都还搞不清楚,就给了“AAA”评级;基金经理只管收取投资者的交易佣金。如果把垃圾债券拒之门外,收入将大大减少。无风险而有利可图的事,为何不做?

在这个如凯恩斯所认为投资如同选美的市场,似乎如何选择对的已经丝毫不重要,重要是选择大部分人所认为是对的。投资也不考虑需要泡沫,泡沫再大,只要有更傻的接棒人。于是羊群效应下,每个人被迫卷入非理性的陷阱中去。

金融市场的残忍冷酷,早已在各类影视作品中屡见不鲜。但在阅读完此书后,依然不禁唏嘘。如何在这样的世界,坚持对认识事物的真相,独立思考,拒绝随波逐流,秉持逆着潮流坚定的勇气,永远是世人在今后不断学习和理解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电影大空头观后感

全文共 489 字

+ 加入清单

首先这几个死空头会受到证监会甚至警方的调查,结果一定是被没收所有非法所得利润并且很可能被冠以扰乱资本市场的罪名被投入监狱。

其次他们会被置于道德的审判台和舆论的煎锅里倍受鞭挞和煎熬,所有危机的受害者都会把责任推到他们身上,因为他们是在恶意做空,根本就是危机的罪魁祸首。

更别提当什么英雄,什么众人皆醉我独醒,还被写入报告文学,改编成电影了。这种事只能发生在美国。

以上判断可以从中国最近这次做空股指期货事件找到有力的佐证。

个别做空机构被查,个别人被抓,但没有人真的可以肯定就凭他们的力量可以使股市暴跌?难道不是因为股市的炒作本已经接近疯狂,早已失去宏观经济的支撑?

做空和做多一样,本是投资的两面,我觉得要涨就做多,你认为要跌自然就做空,都是正常的投资行为,和道德没有一毛钱关系。

把舆论和股民的关注点转移到“恶意”做空势力上,政府正好顺势派出国家队。名义上是对抗做空拯救股市和股民,实则是拯救被严重套牢的国有银行以及所有政府在股市里的利益。

在国家队拉高后国家利益成功出逃后,股市被打回原形,仍旧按照它自己应有的规律下行,谁也阻挡不了,不过这次不再有人追究是否仍是有人在恶意做空而导致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讲述金融电影《大空头》观后感

全文共 543 字

+ 加入清单

距离由次级房贷引爆的从美国蔓延到全球的金融危机已经八年了。这几年出品的涉及这次危机的电影不少。例如《局内人》、,还有本片《大空头》。

本片和涉及金融危机的其他电影一样,充满各种金融学术语,这些术语晦涩难懂,想看懂它,国内观众需要一个好字幕。同样地,这些快速闪过专业术语也可能让美国观众感到云里雾里。所以,导演很贴心地在出现关键的术语的时候,让例如傻脸娜和其他名人把这些术语化简成普通人能理解的事物。这种突然跳脱主人物剧情,由旁人解释剧情的风格,使本片有伪纪录片视感。本片讲述了三组游离在主流金融圈子外的各色人马,他们或因性格、成长背景、或因资金规模,与其他华尔街金融人士格格不入。

而正是这种与主流的疏离,使得他们在其他人疯狂地拥抱房地产资产泡沫的时候,率先地洞察其中的危机,并敢于顶住上机、投资者、同行的压力,毅然做空正处在一片大好形式的美国房贷市场。电影很好地变现了,这些空头在危机爆发前后,从开始不敢相信到发现危机后的既惊又喜,最后深刻认识到整个危机的始作俑者—政府和大银行、大投行的腐败和贪婪,对整个金融体制彻底失望。本片导演,不耻这些金融蛀虫的贪婪,又深刻同情被卷入危机的百姓。

但必须提出的是,本片对情绪的表达,有点过于宣泄,或者说过于情绪化和用力过猛。我觉得这是本片最大的瑕疵。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学习金融知识的感想

全文共 618 字

+ 加入清单

如果我不学习“送金融知识进校园”的宣传单的话,那我对金融方面的知识就完全是一片空白。

经过学习过后,使我知道了现在流通的是第五套人民币;我们要珍惜和爱护人民币,不要在人民币上乱涂乱画。

还让我懂得了残缺污损人民币的兑换法,还有怎样去识别真假人民币,要学会观察人民币的颜色、图案、花纹、安全线等和特殊的防伪标记;学会用手指触摸钞票感觉来识别人民币;

还可以通过抖动钞票发出的声音来判断真假人民币,因为人民币象征着我们伟大的祖国;上面有行名、盲文、国徽;图案有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头像。

我还知道了活期存款,一元钱也可以存定期储蓄存款,整存整取定期储蓄、教育储蓄存款、农户小额贷款和生源助学贷款怎样去办理银行卡、电子银行业务、网上银行转账或电话银行。

客户既能享受自动语音服务的快捷和自助完成余额查询,又能享受人工服务的温馨。

然后教了我们保护密码的知识,巧妙设置密码和保护账户安全。

如果银行卡掉了,要立即挂失,还要防范犯罪分子利用手机短信、电话、邮寄传递和网络等通信手段实施新型诈骗犯罪活动。

常见的诈骗手段有:电话诈骗、短信诈骗、网络诈骗等。

不要贪图小便宜,一夜暴富、天上掉馅饼的心理。

注意个人资料不要暴露给别人,不可随便注册,填写自己的身份证号、手机号码、银行卡的号码信息。

做好自身防范,也要向身边的家人、同学做好宣传,要注意提醒他们,发现有电信诈骗的行为要及时报警,不要让坏人有机可乘!

四川达州达县逸夫小学五年级:程子艺

[小学生学习金融知识后感想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写作基础知识:电影剧本

全文共 10064 字

+ 加入清单

电影剧本,包括着三种不同的剧本,即电影文学剧本、电影分镜头剧本和电影完成台本。小编收集了电影剧本的写作基础知识,欢迎阅读。

电影剧本,包括着三种不同的剧本,即电影文学剧本、电影分镜头剧本和电影完成台本。今天,几乎任何一部发行放映了的国产影片都同时拥有这三种剧本。就一部影片所拥有的这三种剧本的内容而言,是大致一样的,但它们是由影片不同职务的创作人员完成的,而且在影片制作的不同阶段上出现,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一 、电影文学剧本

电影文学剧本的创作活动,是一部影片总体创作过程的第一个环节。它是由电影编剧来完成的。在影片的全部创作人员中,编剧是第一个接触生活素材的人,是他最先从生活中获得启示、灵感、冲动和思想,对素材进行分析、选择、加工、提炼,使之成为一部影片特定的题材,构思出人物和情节,并组织成一个完整统一的格局,设计出与内容相应的艺术形式的。

电影文学剧本是电影的基础,它对未来影片的主题、人物、情节、结构、以及风格、样式等等,都有明确的规定。导演在把一个电影文学剧本实现在银幕上的时候,对上述内容通常是无法作根本改动的。例如他不可能把在文学剧本中本来是顺序讲下来的故事改成插叙或回叙式的结构;他也不可能把一个喜剧剧本导演成一部悲剧。除非在拍摄之前他重新改写电影文学剧本,而这样的作法反而更加说明文学剧本乃"一剧之本"了。

电影文学剧本是一部影片成功的保障。一个导演只是在拥有一个好剧本之后才有可能组织创作班子,展开他的工作;一个电影厂的领导部门只有在审定了电影文学剧本并对它的思想艺术质量做出充分估价之后,才有可能下达生产命令,投放摄制经费。

二 、电影分镜头剧本

又常被称为导演台本或导演剧本。

电影是由一个个场景和一个个镜头组成的。导演在拿到满意的文学剧本之后,就要作一些更为具体细致的拍摄计划,比如这一段戏用多少镜头拍,这些镜头是从什么角度、什么距离、什么方式(推、拉、摇、移……等)去拍。在这个剧本中,哪些戏可以在同一个景里拍摄?哪些戏可以在同一个季节里拍摄?等等。所有这一切,在文学剧本中通常规定的并不是十分明确,有些问题甚至根本不去规定它(例如不规定拍摄的镜位、景别),所以导演要以电影文学剧本为依据,在电影分镜头剧本中把它们制定出来。只有这样,摄制组全体人员才能根据分镜头剧本的十分具体的指示,着手自己的工作。

分镜头剧本的写作方式因导演的习惯而不同。有的导演喜欢自己单独来干,有的导演则喜欢同它的主要创作人员(摄影师、美工师、录音师、化妆师、道具师……)一齐讨论研究,最终把它制定下来。

三、 完成台本

又常被称作镜头记录本。这是在整部影片拍完之后,由场记完成的工作。导演在拍片过程中并不总是按照分镜头剧本进行。他经常灵机一动地改变自己在分镜头剧本中订下的方案,作一些增删改动。完成台本的任务就是把拍成并定了稿的影片中一切技术、艺术内容,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并详细写明每个镜头的呎数。每卖出一个影片拷贝,都附上一册完成台本。这样,电影理论工作者可以把它作为一种研究资料,比如通过它与文学剧本、分镜头剧本的对比,看看其间作了哪些改动,琢磨一下改动的原由。电影放映部门可以根据它对拷贝作检查,看看它的损坏程度,并据此进行修复。最后,我想说明一点:在口语中,我们又常常习惯地把电影文学剧本简称为电影剧本。在这本书中,我们也认同这种习惯式的说法,把电影文学剧本称为电影剧本

电影剧本的文字形式

可以肯定地说,电影剧本不象写信或打电报那样有个固定的文字形式。它的文字形式甚至比话剧剧本更自由。譬如话剧剧本大约总是先在起首写上时间,地点,人物表之类,然后再写内容----台词,和写在台词缝隙里,用括号括起来的情景说明。电影剧本却没有这一套成规。一个电影剧作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习惯或剧本内容的需要,决定采用什么样的文字形式。在此,我只能根据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把电影剧本的文字形式粗分为两大类。

一 、可读性较强的剧本

这种类型的剧本在苏联和我国较为流行。它们的文字形式大都有如下几个特点:(1)剧本不但是可供拍摄的(习惯上称为"可拍性"),而且也很注意文字语言的修辞和文采。它既为导演拍摄提供了基础,又能成为一种普通读者直接阅读欣赏的文字读物。例如《甲午风云》、《红色娘子军》、《归心似箭》、《巴山夜雨》等等;我国已经翻译出版的苏联电影剧本《夏伯阳》、《红莓》、《恋人曲》等等,即便作为读物阅读,它们所给予人的审美快感也不亚于小说。(2)往往以场景的时空变化来划分剧本的文字段落,但不在每次时空转换的时候标明时间,地点之类。而是通过对情节的描述自然而然地把那些内容体现出来。这样就可以使读者在阅读时保持住情绪的连贯性,不被"5.县城火车站。寒冷的冬夜。"之类的文字打断。例如《夏伯阳》中的这一段:

小县城的火车站上,停着客车。司令部车厢的车窗里,灯火辉煌。传来断续的铜号声,火车头调度的汽笛声,缓冲器的铿锵声,挂车员的口笛声…… 在司令部华丽的车厢里,一个穿着卡别列夫中尉军服的军官站在一大幅标着战线的地图前面。

如果按照镜头记录式剧本的写法,这两段前边都会标明时间,地点,比如第二段文字起首可能专用一行文字写上:"6.司令部车厢内景。夜。" 甚至有这样一些剧本,编剧为了不打断读者在阅读时情绪上的连贯性,索性不以场景的时空转换来划分文字的段落,而是以情节发展相对完整的阶段来划分。例如美国电影剧本《克莱默夫妇》在同一文字自然段落中写下了一系列不同时空中发生的场面:先写父亲特德带儿子在公园里玩,同女邻居聊天,再写他在办公室给儿子打电话的情景,而后又写俩人一同在家中用晚餐…… (3) 不对拍摄技术作明确的规定(比如注明什么"特写"、"推"、"淡出"之类),而是通过对艺术形象的直接描写把那些内容暗示出来。例如苏联电影剧本《应该为她辩护》(又译《辩护词》)的开头这样写道:

熙熙攘攘的大街上,站着一位面目清秀的青年,他身体斜倚、臂肘撑住铁栅栏,正在等待什么人。我们从裁缝店里偷偷地注视着他,仔细地打量他,简直出了神。那女裁缝干脆凑在玻璃窗前看。后来,她终于转过身来对我说:

这段文字虽未写明用什么具体方法拍摄,但有经验的导演却不难想象出摄影机的拍摄位置。例如被我加了着重号的那句话,暗示出摄影机是由屋内对准街窗方向拍摄的,而且会出现女裁缝的近景。最后一句则暗示出境头里该出现正试穿衣服的女主角了。这样的写法有一定的好处,它可以使导演能动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也不使读者因被那些技术术语干扰而破坏了阅读时的情绪。

二、 可读性不强的剧本

这类剧本在西方国家和日本比较流行。它们大致有如下几个正好与前一类相反的特点:(1)编剧把提供导演拍摄作为自己唯一的责任和目的,并不准备使自己的剧本成为一种文字读物。因此,多采用对动作或画面的直接白描,不追求文采,所以也就没有什么可读性。例如日本影片《裸岛》的剧本:

2. 黎明

海还在沉睡。

人也在沉睡。

晨雾中传来橹声。

一只小舢板靠近岸边。

船上有一对贫苦农民夫妇,那是千太和阿丰。

千太是个三十五、六岁动作笨拙的矮胖汉子。

阿丰是个二十六、七岁,脸色微黑肩膀很窄的妇女。

船上放着四只木桶。

两人各自用扁担挑起木桶,走上岸边。

象这样的剧本,普通读者是读不出什么味道来的。(2)以场景(有时甚至细致到以镜头)来划分文字的自然段落。在每段之首专用一行文字标明场(或镜)号,场面发生的地点、时间等等。例如上面列举过的《裸岛》中的那段文字,一开始就标明了场号和时间:"2.黎明"。后面的段落又有标明地点的,如:"22.梯田"、"23.干旱的大地"。而"24.海滩上的松球"就写下了镜头内容,这一文字段落是一个仅仅包括一个空镜头的场面。(3)这类剧本经常明确地从技术上规定拍摄的方法,甚至详细地对摄制组的其他创作人员(导、演、摄、录、美……)也做出许多的较为具体的指示。例如法国电影剧本《广岛之恋》开头的这一段文字的描写:电影开始时,两对赤裸裸的肩膀一点一点地显现出来。我们能看到的只有这两对肩膀拥抱在一起---头部和臀部都在画外,上面好像布满了灰尘、雨水、露珠或汗水,随便什么都可以。主要是让我们感到这些露珠和汗水都是被飘向远方、逐渐消散的"蘑菇云"污染过的。

剧作者在这段文字里十分明确地在拍摄方法上、镜头的距离上、画面构图上、人物造型上提出了技术方面的要求。由于这类剧本看上去较接近于导演的分镜头剧本,故而人们又常常称其为镜头记录式剧本或技术剧本等等。

当然,这两种不同文字形式的剧本的划分只是相对而言的,有很多剧本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它们既追求文字语言的文采,又在必要的时候对摄法作一些简要的提示。这种剧本在今天的我国是较为普遍的,《祝福》就采用了这种文字形式。我见过不少初学者采用镜头记录式剧本的写法,行文之间加入了很多技术术语,诸如"特写" 、"淡出"、"推"、"拉"之类。由于他们尚未弄懂那些导演术语的内涵和使用时的逻辑根据,而仅仅是为了装点自己的剧本,让人读来似乎很有点象个电影剧本似的,其实,那些术语常常让内行人看了以后不免皱眉摇头,有时甚至感到有些画蛇添足。例如有个青年写道:"一缕轻烟从铜烟锅上冉冉升起(特写)。"其实,稍有点电影常识的人看了这句话就知是个特写镜头,这时再标明"特写",就显得多余了。

我以为,初学者不宜采用镜头记录式剧本的文字形式。那种文体应建立在你对电影的导演和制作知识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基础之上,没有这个基础反倒会弄巧成拙的。

03 小说和电影剧本的不同?

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情况:一些颇有水平的小说家对写电影剧本发生了兴趣,但在他们花费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之后,写出的东西却常常无法拍摄,或者即使拍摄了也不是什么好作品。这使他们非常恼火,因为若把这部分生命用来写小说,成果要比这大得多。于是他们乘兴而来,扫兴而去,从此以后再也不敢轻易地去写什么电影剧本,并告诫别的小说家也不要去写电影剧本。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呢?

原来,小说和电影剧本虽说都是用笔在纸上写故事,但叙事的方法、手段和构思的规律却是有差别的。写小说和电影剧本虽说都需要运用形象思维,但电影的形象思维特殊一些,它叫做电影思维。这种思维要求剧作者在构思的时候,时时刻刻站在摄影师的立场和视点展开艺术想象。他的脑海里总是张挂着一个银幕,构思中的一切生活都只能在这个四方框框里出现。这就好像戏剧家在构思的时候,脑海里总有一个舞台是一个道理。我们知道,凡是出现在电影银幕上的一切内容都是十分具体的、实实在在的。如果一辆车迎面驶来,那就一定是一辆汽车或是一辆火车,不可能又是汽车又是火车或随便什么车。这一特点与小说相去甚远,小说的文字描写需通过读者头脑中的想象才能变成形象。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不同的读者就可能想象出不同长相的贾宝玉来。但一旦把《红楼梦》拍成电影,贾宝玉就只能是具体地由一位演员扮演的贾宝玉了。正因为电影有这么个特点,所以电影思维也就要比小说思维更为避虚就实。

比方说肖像描写吧,你写"一人走来,四十多岁年纪,一看便知是个善良和气、讨人喜欢的人。"这就不符合电影剧本避虚就实的要求。因为"善良和气、讨人喜欢"只是对性格抽象的、虚泛的形容,导演无法得知这些性格是具体通过什么形象一看便知的。你不如这么写:"一个人走来,四十多岁年纪,胖乎乎的脸上带着一种颇有感染力的心满意足的微笑,他不断对身边走过的人点头打招呼,那些熟人们---不论年长年轻--都亲切地拍拍他的肩,拉拉他的手,甚至刮刮他的后脑勺。"当然,这不一定是段好文字,但至少它是可拍的。

小说家企图通过文字描写使读者对人物外表特征有个正确的想象,往往需要对肖像作十分细致入微的描绘。有时,这种肖像描写甚至是连篇累牍的。电影剧本中的肖像描写虽求具体,但又不能过于繁杂琐细,因为一个人物的造型最终还要由导演、演员、化妆师、服装师等一系列创作人员的合作实现在银幕上,规定得过于具体是没多大意义的,只需抓住关键性的、能从某一侧面反射出人物个性特征的细节具体地描写出来就行了。

电影剧本中的景物描写也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语言尽可能简洁,但又绝不能虚泛、抽象。比如,"夜,甜蜜而温柔的夜。"这样的写法就要不得。你必须把"甜蜜而温柔"这层意思通过视听形象表露出来才行。比如你可以写:"街道旁的垂柳隐退到暮色里,街灯向路面喷洒下金红色柔美的光,一辆洒水车从街上缓缓驰过,湿湿的路面便映出灯光,象是闪光的河。一对情侣相偎而来、飘然而去。晚风里远远传来隐约的圆舞曲声……"这样,你就通过具体的视听形象所体现出的舒缓的节奏和韵律,把那种"甜蜜而温柔"的情绪传导出来了。

在一部电影剧本中,最重要的还是写好人物的行动。电影剧本中的行动描写与小说中的行动描写之间的差异也许是最突出的。小说家写人物行动,常常用很多抽象的语言直接分析人物的内心活动,却不一定直接描写这些内心活动是通过怎样的外部行为表现出来的。现在,我信手从中篇小说《万元户主和猫》中摘来这样一段:他家的大花猫病得厉害。按理说,他不能去开会,要想办法抓紧诊猫病。但他怕人家说他装大、装阔,发了财就喊不动了。他之所以能混到眼下这步田地,当初离不开干部们呢。人在得意的时候,引人注目的时候,千万不可傲慢哩。

第一句就不符合电影的要求。在电影剧本中不能只写"猫病得厉害",要具体写出"厉害"成什么样子才行,否则就等于把编剧的责任推给了导演。后面的句子就更无法拍了,他们都是写对人物内心矛盾的直接介绍,至于这时的人物是站着还是蹲着?是坐在炕沿上叹气还是准备出门?我们一概不得而知。当然,机械地要求电影剧本中的每一句话都是具体的形象也是不对的。其实,在不少时候,编剧对自己设计的人物动作加上一些解释,也是必要的和允许的。例如《裸岛》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11. 村里的路上

阿丰挑着空木桶边走边向来往的行人恭敬地行礼。因为阿丰一家在村里所处的地位低于村里所有的人,所以不得不走向对方恭敬地行礼。

"因为……"后面的这句话,就是对阿丰前边行为的解释性语言。我们可以看出,这种解释性语言与小说中直接描写人物内心活动的语言不一样。它有一个重要的存在前提,即这种解释是依附于具体的动作描写的,是能通过那个动作表现出来的。创作者之所以写入这类句子,一定是他认为有必要让导演和演员知道自己前边写下那个动作的用意,以使他们更好地把那层意思通过动作表现出来。比如上边这一例中,如果不作解释,"阿丰对人行礼"这个动作的意义可能会被导演和演员忽视。经编剧一解释,他们得知剧作者如此设计的苦心,在表现这个动作时就会掌握恰到好处的心理依据,通过行礼表现出因地位低下而露出的卑谦来。但又要注意,如果导演和演员通过行动描写完全可以看出人物做出这些行动的内心动机和内心依据,编剧如再用一些话语把它们解释一番,就是不必要的了。电影剧本的行动描写还不允许小说中常见的那种对动作过程的"虚处理"。例如,"转眼间十几年过去了,兰兰已长成了大姑娘。""他找遍了大街小巷,可就是寻不见小佳佳。""他夜以继日一连苦战三天,终于攻克了最后一道技术难关。"这些句子都是无法直接搬上银幕的。例如中间那一句,除非你把他写成这样:

"人群熙攘的公园里,他焦急地寻找、呼唤着小佳佳。

街头,他焦急地向警察询问。

他在百货商店里的人群中挤来挤去地寻找着……

他精疲力竭地坐在街头一家商店的台阶上。

电影剧本与小说的又一不同之处是它不允许写入视、听以外的内容,比如肤觉、味觉、嗅觉等。"他和她走在一起,她身上散发出的香味使他迷醉。""脸孔开始象针扎般发痛。"这些句子如果出现在小说里不算稀奇,可是一旦你把它们写入电影剧本,人家就会说你是外行,因为再高明的导演也不可能把它们表现清楚。

最难办的是,小说作者只管写他要写的一切,完全不必顾及自己与被表现的对象之间的距离和角度之类的问题,而一个电影剧作家却不能这样,在他头脑中出现的不再是随心所欲的漫无边际的生活场景,而是一个又一个有着具体的方位、具体的视句和拍摄方法的镜头。他在稿纸上写下的,实际就是在他的大脑银幕上由这一个个镜头组成的影片。而这部影片的包括导演、表演、摄影、剪辑等等一切制作过程,都是由剧作者一个人预先在自己的大脑中完成的。一个人的文字表达能力再强,如果没有这种电影思维,写出的东西也往往只能读,不能拍。我们从下面这些例子中可以看出这一点。

例一:"车身上,北京开往C市直快的白牌。"

也许,我们在小说中写什么"M君"、"S市"尚无不可,但如果表现在银幕上,这块牌子莫非写成"北京--C"吗?这不是苛求,这暴露出作者在写它的时候头脑里没有画面感觉,而这对写电影剧本的人来说是至关紧要的。

例二:"在场的三人,眼光对视着。"

如果我们在写的时候考虑到了演员的表演,就会发现,要么是其中一人与另外两人对视着,要么是其中两人对视着,而第三人左右地观察他们。三人对视是不可能表演的。

例三:"从海边吹来一阵风,吹动了果实累累的树枝。真奇怪,这棵被无花果树紧紧环绕起来的苹果树上有多少个苹果成熟了啊!累累的苹果!你看!这面是粉红色的,那面是金黄色的,仿佛被太阳射透了似的。本可以靠近来看它们,糟糕的是,大石头叠成的围墙挡住了我们。"

从表面上看,这段文字描写下的形象都是十分具体的,但由于作者缺乏电影场面调度的知识,仍然无法拍摄。作者详细地描述了苹果的两面颜色和"被太阳射透了似的"形象,要想把它表现出来除非使用近景拍摄。然而,作者又告诉我们这苹果是被一圈无花果树环绕着的(且不说这环绕不好表现),无花果树挡住了镜头的视线。何况在最后一句里,作者又一次否定了我们靠近拍摄的可能性,让"大石头叠成的围墙挡住了我们"。

综上所述,一个电影剧作家的电影思维水平是建立在他对电影总体制作工艺的全面了解之上的,而这就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事。小说家已经习惯于不受限制地在纸上纵横驰骋,他不习惯把目光限制在镜头的取景框里,不习惯以镜头组接的方式来结构自己的作品,所以才会出现作家害怕写电影剧本的情形。

04 "人"是银幕形象的主题核心

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

一、人与环境

任何一部电影剧作都少不了对环境景物的描写。那么,什么样的景物描写才算得上是好的呢?标准很简单,就看那描写是否为塑造人物提供了有利条件或者直接成为人物思想情绪的体现者。从这点来看,倒与我国古典诗词有某些相似之处。在古诗里常有对景物的描写,但最终那描写要落在人的身上。例如:"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前边写景的句子都在最后一句上找到了归宿。电影剧作中成功的景物描写也是如此。例如《城南旧事》的结尾处,影片充分发挥了环境描写的作用。台湾义地里,灰色的坟茔静卧于凄凄芳草之中,一团一团火红的栌叶在秋风中瑟索,霜天里传来乌鸦苍凉的叫声,再伴之以令人神伤的音乐,这一切构成了义地特有的情调。在此,剧作者显然不是在单纯地描绘美丽的秋天景色。对于全剧来说,这里是一个情绪高潮:英子长大了,经历了人世不少风雨了,她的性格至此已有较大的发展。她再不是那个无忧无虑,只知道唱"小麻雀"的小姑娘了。除了快乐之外,她明白了世间还有许多不平和痛苦,她学会了忧伤。影片结尾的这一系列景物描写,恰恰是通过画面的内涵、色调、节奏和韵律,将小英子那种与亲人(死去的父亲和离去的宋妈)、也是与自己的童年告别时那种凄切的离愁和怅惘的心绪外观化了。它折射出小英子的性格和情感,因而也才具有诱人的艺术魅力,使观众能从这景物描写之中对人生思索和品味一些什么……

由此可见,在剧本中景物是没有独立存在的意义的。离开了人,景物写得再美,也会令人生厌。这种毛病在今天的国产影片里还是较为普遍的。一些影片中的景物描写很多,也很美,但它们仍无法吸引观众。说到底,就因为人们在欣赏不同艺术的时候是采取不同标准,提出不同要求的。欣赏话剧,没有人会抱怨听不到唱腔:欣赏歌剧,听不到好的歌曲就不行了。观众欣赏电影,要看的就是人生--人的社会生活和人的命运。如果要看风景,他们就会去看摄影展览或风光旅游片去了。我们很多初学编剧的同志往往不懂这一点,片面地追求景物描写的文词华美,却忽视了多写人于人的关系,这是不对的。

二 、人与动物

确实,有不少影片直接描写人与动物的关系。例如苏联影片《白比姆,黑耳朵》中很详尽地写了一条狗的生活经历。表面上看,这部影片主要描写对象是条狗,但实际上剧作者正是通过这条狗在人类中的种种遭遇,揭示了苏联社会之中人与人的关系、不同人所体现出来的不同的道德情操。又如美国影片《大白鲨》用了很多的篇幅来写鲨鱼的凶猛残暴,从片名看,大白鲨成了影片的主角,而人倒反而成了辅助因素似的。其实不是这么回事。从头到尾,这部影片的诱人魅力都仅仅来自一个原因:观众在为剧中人物的命运担忧。他们关心的是,在突然降临的灾难面前各种人物的性格反映,以及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他们期待着人能战胜这一灾难。如果这部影片不是以这些"人的问题"为核心的,这部影片就与电视系列片《动物世界》没有多大区别了。

也许有人会问,如果是一部纯粹以动物为描写对象的影片又怎么以"人"为核心呢?这样的影片确实是有的,比如日本影片《狐狸的故事》,美国影片《海鸥乔那森》,前者只写狐狸,后者只写海鸥。其实,如果我们细心对它们分析一下,便会发现它们实际上是寓言式的。其中的动物分明是人的化身,是拟人化了的。剧作者赋予它们的是人的思想情感,社会本质和社会关系,它们的生活就象征着人类的社会生活,因此,也就寄托着作者对人生的看法。如果不是这样,这些影片就与普通科教片无异了。

三 、人与技术

我曾听说这样一件事,有个同志写了一个反映炼钢工人的剧本给故事片厂送去,编辑看过之后却把它转到科教片厂去了。因为那个剧本把主要的精力用来描写炼钢的技术问题,却忘了塑造人物,忘了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致编辑误以为它是部有关如何炼钢的科教片脚本。可以设想,一旦把这样的剧本拍摄下来,其结果会怎么样。

在故事片剧本中遇到技术问题的时候,最好的办法莫过于绕开它。比如你写石油战线的故事,其中写到井喷,你就没有必要通过人物之口详细讲解井喷的原因,只要暗示出它将造成的严重后果就行了。因为观众要看的是井喷以后人们的不同表现,而不想听那一大堆技术术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充分地认识到:电影剧作家应时时刻刻把自己创作的目光对准人,他所感兴趣的只能是和人物的性格揭示有直接关系的事物,与此无关的他都不屑一顾。

05 性格

所谓性格,即指一个人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和与之相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构成性格的因素是很复杂的,研究性格心理学的专家们经常要用大量的文字去分析、推论、总结、归纳它们。我们学习编剧的人在构思人物性格的时候更多地是从形象思维的角度出发的。没有必要象心理学家那样去一一剖析人物性格的构成因素。真那样去做,反而会把一个生动活泼的艺术创作弄得冷漠、机械。所以,我们只要从主要的方面把握人物的性格就行了。

在一个人的性格结构中,最主要的莫过于"倾向性"和"气质"这两个因素。一场大火燃烧起来了,烈焰正在吞噬着国家的财产。面对此情,有的人公而忘私、奋勇救火,有的人则贪生怕死、逃之夭夭。决定人们采取不同态度的,就是性格中的倾向性。所谓倾向性,即指人的世界观、人生观、立场、政治态度等等。它是性格结构的主要方面。它决定着人的行为的目的、意志、情感、生活计划,以及他的生活积极性的程度。很显然,性格结构中的倾向性是后天形成的。它的成因与人的社会经历、遭遇、家庭、阶级地位、出身、教育、职业……等等一系列社会因素有直接的关系。

一场大火燃烧起来了,两个人都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一心想着保护国家财产。但其中一人简单鲁莽,一下子冲进火海,反被烈火烧伤;另一人从容冷静、机智灵活,采取了有效措施。这两人的倾向性是相近的,这时决定他们行为方式不同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性格结构中的气质(当然,还有其他因素,比如对于救火知识是否了解熟悉)。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脾气火爆、容易激动;有的人沉静稳重、动作迟缓;有的人性情脆弱、内向娴静等等。这就是不同的气质表现。气质受先天影响很大,但是由于后天的生活环境和自然条件不断改变着人的生理素质,所以人的气质也会有所改变。

在人的性格中,倾向性和气质是密不可分的。我们不能错误地以为人的这一些行为取决于他的倾向性,而那一些行为取决于他的气质。人的任何行为都同时受着两个方面的因素的影响。并同时体现着这两个因素。我们在塑造人物的时候不仅要写人物做什么,而且要写出人物怎么做,而这些都是由人物性格中的倾向性、气质以及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气质等等虽然不能改变人的倾向性,却能使倾向性呈现出丰富的个性色彩。

文艺作品中真正活生生的人物性格,是丰富复杂的,也是千差万别的。我在这里着重讲了"倾向性"和"气质",并不是说只注意这两个因素就够了。要从多方面去把握性格的各种因素和复杂表现,才能创造出独特的、丰富的人,一个立体的人物形象。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电影剧本的写作基础知识

全文共 4454 字

+ 加入清单

电影剧本是部故事片的指南或概要吗?是蓝图吗?是图表吗? 小编收集了电影剧本的写作基础,欢迎阅读。

第一章电影剧本是什么?

在本章我们将介绍戏剧式结构的示例

电影剧本是什么?

是一部故事片的指南或概要吗?是蓝图吗?是图表吗?

是一系列通过对话和描写来叙述的形象、场景、段落等,就像一串联系在一起的珍珠项链一样吗?是 一幅梦境中的风景画吗,是一些思想的汇集吗?

电影剧本究竟是什么?

首先,它不是小说,当然它也绝对不是戏剧。

如果你看一部小说而且尝试着去确定它的基本特性时,你会发现那种戏剧性行为动作、故事线等,时 常是发生在主要人物的头脑中。我们(读者)是在偷窥主人公的思想、感情、言语、行为动作、记忆、梦 幻、希望、野心、见识和更多的东西。如果出现了另外一位人物,那么故事线则随着视角而变化,但时常 是又返回到原来的主要人物那里。在小说中,所有的行为动作都发生在人物的头脑中──在戏剧性行为动 作的“头脑幻景”之中。

在戏剧(舞台剧)中,行为动作和故事线则发生在舞台前拱架下面的舞台上,而观众是第四面墙,偷听舞台人物的秘密。人物用语言来交谈他们的希望、梦幻、过去和将来的计划,讨论他们的需求、欲望、恐惧和矛盾等。这样,戏剧中的行为动作产生于戏剧的对白语言之中,它本身就是用口头讲述出来的文字

电影则不同。电影是一种视觉媒介,它把一个基本的故事线戏剧化了。它所打交道的是图像、画面、一小片和一段拍好的胶片;一个钟在滴滴答答地走动、一个窗子正在打开、一个人在看、两个家伙在笑、一辆汽车在弯道上拐弯、一个电话铃在响等等。一个电影剧本就是由画面讲述出来的故事,还包括语言和描述,而这些内容都发生在它的戏剧性结构之中。

一部电影剧本就是一个由画面讲述出来的故事。

它象名词(noun)──指的是一个人或几个人,在一个地方或几个地方,去干他或她的事情。所有的电影剧本都贯彻执行这一基本前提。

一部故事片是一个视觉媒介,它是把一条基本的故事线加以戏剧化。如同所有的故事一样,它有一个明确的开端、中段和结尾。如果我们拿来一个电影剧本,把它象一幅画那样挂在墙上来审视,那么它看起 来就象下面那个图表。

第一幕 第二幕 第三幕

开端(beginning) 中段(middle) 结尾(end)

│ │

A──·───┼───·───────┼─────Z

│ │

建 置(setup) 对抗 (confrontation) 结 局(resolution)

第1~30页 第30~90页 第90~120页

情节点Ⅰ(Plot Point) 情节点Ⅱ

第25——27页 第85——90页

所有的电影剧本都包括这一基本的线性结构。

我们把这一电影剧本的模式称之为示例(Paradigm)①。

它就是一个模特儿,一个式样,一个构思的规划。

表中的示例象一张桌子:一张桌面加上(通常是)四条腿。在此示例范围内,可有方桌子、长桌子、圆桌子、高桌子、矮桌子、矩形桌子、可调节的桌子等等。以此示例为样板,我们可以随意制作各种各样的桌子──反正都是一张桌面加上(通常是)四条腿。

这个示例是确定无疑的。

上面的图表就是一个电影剧本的示例。

下面我们将其分解:

第一幕,或称开端

一个标准电影剧本的篇幅大约有120页,或长两个小时。

不论你的剧本全用对话、全用描写,或两者兼有之,均可按一分钟一页来计算。

规矩是不变的──电影剧本中的一页等于银幕时间一分钟。

第一幕是开端,可看成建置(setup)部分,这是因为你要用30页左右的稿纸去建置(确定)你的故事。如果你去看电影,你时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做出判断──你是否喜爱这部影片。今后看电影时,请注意一下,你需要多长时间做出你是否喜爱这部影片的决定。一般大约十分钟左右。也就相当于你写的电影剧本的头十页。你应该及时地抓住你的读者。

你应该用大约十页的篇幅来让读者明白谁是你的主要人物,什么是故事的前提,故事的情境是什么。以《唐人街》(Chinatown)为例:第一页使我们知道杰克·吉蒂斯(杰克·尼科尔森JackNicholson饰)是地区调查所的一位不拘小节的私人侦探。在第五页我们认识了一位墨尔雷太太(狄安娜·莱德Di-

aneLadd饰)。她要雇用杰克·吉蒂斯去调查“我丈夫和谁正在乱搞”。这是这部电影剧本的主要问题,而且它提供了一股导致最后解决的戏剧动力。

在第一幕结尾处要有一个情节点。所谓情节点就是一个事变或事件,它紧紧织入故事之中,并把故事转向另一方向。这一事件一般出现在第25~27页之间。在《唐人街》之中,当报纸上发表了声称墨尔雷先生在“爱巢”之中被人抓住的故事之后,真的墨尔雷太太(费伊·邓纳维FayeDunaway饰)和她的律师来到事务所,恐吓说要提出诉讼。她是不是那位雇用杰克·尼科尔森②的真的墨尔雷太太?又是谁雇人冒充墨尔雷太太呢?这一切都是为什么?这个事件就把故事转引到了另一个方向:杰克·尼科尔森作为事件的幸存者必须弄清楚,是谁在摆布他,并且为了什么。

第二幕,或称对抗

第二幕是你故事的主体部分。一般是在剧本的第30页至90页。它之所以称为电影剧本的对抗部分,是因为一切戏剧的基础都是冲突(conflict)。一旦你给自己的人物规定出需求(need),亦即在剧本中他想要达到什么目的,他的目标是什么,你就可以为这一需求设置障碍(obstacles),这样就产生了冲突。在《唐人街》这个侦探故事中,第二幕就是杰克·尼科尔森与一些势力发生了冲突,这些势力不愿意让他调查出谁应该对墨尔雷先生之死以及争水丑闻负责。杰克·尼科尔森所需要克服的障碍支配着这个故事的戏剧动作(dramaticaction)。

第二幕结尾处的情节点一般发生在第85页至90页之间。在《唐人街》中,第二幕的结尾的情节点就是:杰克·尼科尔森在墨尔雷先生被谋杀的水池中找到了一副眼镜,并知道它不是墨尔雷的就是属于那个谋杀者的。这样就把故事引入到结局部分。

第三幕,或称结局

第三幕通常发生在第90页至第120页之间,是故事的结局。

故事是如何结束的?主人公怎么样了?他是活着还是死了?

他是成功还是失败了?等等。你的故事需要有一个有力的结尾,以便使人理解并求得完整。那种模棱两可,含义暧昧的结尾,现在已经过时了。

所有的电影剧本都贯彻着这一基本的线性结构。

戏剧性结构可以被规定为:一系列互为关联的事情、情节或事件按线性安排最后导致一个戏剧性的结 局。

如何安排这些结构组成部分,决定了你的电影的形式。以《安妮·霍尔》(AnnieHall)为例,它是一个由闪回来叙述的故事,但也有一个明确的开端、中段和结尾。《去年在马里昂巴德》 AnneederniereaMarienbad)也是一样。《公民凯恩》(CitizenKane)、《广岛之恋》(Hiroshimamonamour)和《午夜牛郎》(MidnightCowboy)都是如此。

所以这个示例是起作用的。

第一幕 第二幕 第三幕

│ │

────·─┼──────·─┼─────

│ │

建置 对抗 结局

情节点Ⅰ 情节点Ⅱ

Ⅰ Ⅱ

它是一个模特儿,一个式样,一个构思的规划;一个技巧高超的电影剧本就是这个样子的。它为我们提供了关于电影剧本结构的总观。如果你弄清楚了它就是这个样子的话,你可以简单地把你的故事“装”进去就行了。

所有的好电影剧本都符合这个示例吗?

肯定是的。

但不必盲目相信我的话。你把它当成一件工具来使用它;对它发生疑问,去研究它,并且思考它。

也许有人不相信它。可能不相信会有什么开端、中段和结尾。你可能说:艺术如同生活一样,它充其量不过是在某个巨大的中间部分中偶然发生的几个个人的“重要时刻”,并没有什么开端也没有什么结尾。它正如库特·冯尼格特(KurtVonnegut)所称,是“一系列偶然的时刻被随意地串联在一起”。

我不同意上述这种看法。

请问:一个人出生、生活到死亡,难道不象是开端、中段和结尾吗?

想一想伟大文明的兴起与衰亡吧──如: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帝国,它们都是从一个小小的社团萌芽,发展到权力鼎盛时期,然后衰败直至覆灭。

想一想一颗星的诞生与消亡,或者宇宙的开端,根据现在大多数科学家已经赞同的“大统一”理论,如果宇宙有其开端的话,那它必然也应该有一个结尾。

想一想我们身体的细胞吧!它们从补充、恢复到再生这一循环周期要用多少时间呢?只要七年──在七年中我们身体中一些细胞要死亡,别的一些细胞要生殖、活动、死亡,然后再生。

想一想你获得某项新工作的第一天吧!你要和新同事相识,要承担一些新的职责,直到后来你决定离职、退休或者被解雇。

电影剧本也毫无例外。它们有自己明确的开端、中段和结尾。

这是戏剧性结构的基础。

如果你不相信这个示例的话,那请再做一次检验,来证明我错了。请去看一部影片或看几部影片,看一看它们是否符合这个示例。

如果你对电影剧本写作感兴趣的话,你就应该时常这样去做。你看的每一部影片都能成为你的学习材料,帮助你理解什么是故事影片,什么不是故事影片。

你还应该尽可能多读电影剧本,以便使你明白剧本的形式和结构。现在很多电影剧本印成了书,在许多书店里出售。也有一些剧本已绝版了,但你可以在自己的藏书里去找,或者从大学里的戏剧艺术部的图书馆里去借阅。

我让我的学生们阅读并研究一些电影剧本,如:《唐人街》、《网络》(Network)、《洛奇》(Rocky) 、《秃鹰的三天》(ThreeDaysoftheCondor)、《非法挣钱人》(Hastler)(选自简装本的罗伯特·罗逊的《三个剧本集》,现已绝版)、《安妮·霍尔》,《哈罗德与摩德》(HaroldandMaude)等。

这些剧本都是很好的教材。如果找不到它们,那就读一下你所能看到的任何电影剧本,读得越多越好

示例是有用的。

它是所有好的电影剧本的基础。

练习:

到电影院去看电影。当影院光线暗淡下来影片开始后,请问一下你自己究竟需要多少时间能做出“喜 欢”或“不喜欢”这部电影的决定。一旦你明确做出决定后,请看一下手表,记下时间。

如果你发现一部你真正欣赏的影片,不妨再看一遍。看一看这部影片是否真正符合这个示例。再看一看你自己能否分解出各个部分,找出它的开端、中段和结尾。记下:故事是如何开始建立的,你需要多少时间能知道这个影片讲的是什么,你是否被这部影片所吸引,或者是被硬拖到影片故事中去。然后再找出

第一幕结尾处与第二幕结尾处的情节点,看看它们是如何导致结局的。

————————

①原文Paradigm本书均译为“示例”。但这个词的实际意义比通常我们所理解的示例有更广泛的外延 涵义。在语法学中,这个词专指(动词、名词的)词形变化表。而本书作者使用这一词则指电影剧本结构的变化表,为了统一,本书内则把此词译为“示例”。

②本文作者在分析电影剧本及影片时,习惯把剧中人和扮演者混在一起议论。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写作基础知识:电影创作

全文共 3399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第一个电影文学剧本1925年发表于《东风杂志》上的由洪深编的《申屠氏》,小编收集了关于电影写作基本知识,欢迎阅读。

一、基本情况

中国第一个电影文学剧本1925年发表于《东风杂志》上的由洪深编的《申屠氏》

电影剧本与小说的区别:小说可夹叙夹议、评论但剧本必须注重造型。

剧本特性:造型性(叙事与造型合一),鲜明的表现性和动作性,多用动词,少用形容词

分别表现在人物的视觉造型上、场面的选择上,环境、气氛的渲染和把握上。

情感是影片最重要的力量。

心理描写,以往多用视觉形象来传达,如惊讶,睁大眼睛等,老套,做作。充分利用特写镜头渲染人物心情。

可以通过场景、环境对比和服装等视觉造型反映人物心理活到。

叙事也与声音结合:无论什么故事,故事情节都最重要。音乐有交代时代背景,烘托气氛,传达情绪的作用。画面外道德音乐烘托主人公情绪。要注意剧本所用音乐与剧本风格是否相符。

悲剧中加入喜剧成分,更渲染了悲剧色彩的对比力量。

二、结构

线索:单线结构,如《小鞋子》

网状结构

双线结构:一人一事结构,传记性结构,群像式结构

以两个人关系变化为设置结构,如《中央车站》、《秋天的童话》

戏剧式结构:激发情节——开端因素

复杂因素——人物在达到目的前遇到的困难、障碍

危机——处理障碍时遇到的

逆转——峰回路转

高潮

结局

美国西德菲尔德认为可分为三部分,开端四分之一,目标障碍中间的二分之一,结局四分之一

现代电影从单一封闭走向多义和思辨,更需要诚恳的年代,如《生活秀》

电影写作90-120页

开端10-15页 发展、高潮、矛盾高潮、矛盾激化、障碍与危机

结尾25-30页

非戏剧式结构

散文式结构——行散而神不散,情感的细微变化,不再是以故事为主,不注重冲突性,而注重情节性。如《城南旧事》,淡淡的哀愁,沉沉的乡思。

线性段落特点:不再讲述故事情节,而是着重人物思想感情变化。几个故事串联,不再注重大的情节,更注重细节。没油特别强烈的因果关系,淡化情节。如侯孝贤《恋恋风尘》、《冬冬的假期》

块状结构:段与段间无明确、必然的联系,无高潮冲突。

意识流结构:直觉性影响,潜意识,非理性的逻辑关系。代表:瑞典的伯格曼《野草莓》,法国左岸派电影《广岛之恋》,阿伦雷乃《八又二分之一》

三、电影剧作主题

人类文化的基本母体是两个:政治和性,这是最基本最永恒的。

政治是人生存生活的外部环境,而性是人的自然欲望。人性。

情节主题:要求达到某种目的。主题思想:创作者对生活的感悟。

主题的体现:叙事的渠道:情节——情节的选择要对主题体现有所帮助,否则不要

语言——对话、独白、旁白,忌说教

若主题先行过于明显,作品缺乏生活化。

造型的渠道——长短镜头和固定镜头营造的人与大自然的契合,自然美的画面,如侯孝贤的长镜头冷冷的角度却包含了他的悲天悯人的情怀。

主题的要求:1、单纯,不等于简单和肤浅。如《城南旧事》——故乡是生命的源泉,无论以后走多远。

2、传达主题的内涵要清楚,方式要含蓄。

中国人不喜欢一览无余,喜欢曲径通幽——意境

多义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主观性强

多主题:如爱情主题同时兼具其它主题

类型:1、爱与浪漫:障碍如何写:政治压力、阶级差异、疾病、外表、人内在的因素、偶然性因素、中年危机

2、危难与幸存:自然界,人类自己的失误和非理性

3、复仇:主人公不公平的待遇,伤害

4、成功与成就(励志片):外在障碍、挫折,内在的渴求、毅力与奋斗

5、探求与追寻:寻找:具体的找,展现过程,如何去找

抽象:寻找自我,寻找理想

6、团体、家庭纽带

特殊环境条件下相互关系,一班是群像人物,但也会有个中心人物

7、回归:具象:人、东西、出现,对现状重新审视

内在东西:人性的回归

8、奇幻:科幻,动画片,幻想带来心理上的满足

剧作如何分析,从声画关系、题材选择、叙事风格、剧作结构样式、情节构思、人物设置与性格塑造、细节运用、对话写作、主题内涵

对暴力的消解:暴力的正义化(好人胜利)、暴力的美学化(过程美)、暴力的娱乐视觉化

四、电影创作的情节

情节:经过作者加工后的故事

故事:直接的现实

关键两点:人物间相互关系和构成的历史

戏剧性情节:侧重于故事,完整性、生动性、趣味性

基础是矛盾冲突包括,个人与社会时代的冲突,个人与个人的冲突,人物内心想法的冲突。

开头,悬念的设置,怎么办和为什么

中间,保持悬念,设置障碍

使矛盾不断深入

增加人物、情节

不要偏离情节主线

结尾,释放悬念

一次性释放,合理性铺垫,出乎意料

大悬念中小悬念的不停释放

情节线索分为简单无副县和复杂两条或以上多条线索

淡化型情节:散文式情节,人物间细微情感的变化,生活中事件片段化,节奏散漫,形散要慢慢品位。

荒诞性情节:通常用夸张手法,有娱乐效果

意识流情节,人与过去、梦境、幻觉搅合在一起,生活流情节,生活的原生态类似于纪录片。

写作时一些原则和技巧:

1、转折,高潮时如何转折

2、蓄——放

3、不要过多揭示

4、时间跨度大时,历史感较强的影片,把历史事件编进去,可以有真实性和历史感

5、写好渐变,学会用细节写作

6、如何看待巧合与煽情:巧合即偶然性,煽情制造情感高潮时注意度的把握

五、悲剧

能给观众产生悲的审美感受

把有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

摹仿比生活中更悲的人

性格悲剧,机遇悲剧

两种力量,来自正义一方受到失败,挫折

中国悲剧中往往缺乏哲学思考,西方悲剧侧重对人,对生命的探讨,而中国悲剧侧重于人在社会中命运的呈现。

悲剧体现出一种深沉的力量

悲剧类型:悲壮悲剧:英雄悲剧,英雄人物抗争中,死在悲壮中

悲苦悲剧:好人悲剧,在隐忍中毁灭

悲哀悲剧:主人公身上存在某种缺陷,源于无知,愚昧

悲剧的写作要领:

冲突双方对立的强烈性

必须让观众站在悲剧主人公一边

主人公内心世界充分展示

结局不要让大团圆结局来冲淡悲剧的整体,悲不一定要让主人公死去,让观众产生同情,并不一定要让正面人物以死结束。

悲与喜的艺术结合:悲的色调更浓,爱情悲剧是人生悲剧命题的永恒,将喜剧作悲剧的外包装,喜剧形式,悲剧命题。

六、喜剧的创作技法

错位,打破习以为常的生理秩序和心理秩序,些别、身份、时空错位

夸张

误会,非常态,尴尬

巧合

怪诞,变形

反差,身份反差

原则:要有生活基础,情感共鸣,重情节,细节,喜剧通俗性和广泛性

拼贴:经典画面,经典语言再利用

七、人物塑造

文学——人学——人文关怀

大众百姓:人的命运

大众情感

把人物留在观众心里是对电影人物塑造最高评价

人物塑造的基础是关于性格的塑造,性格决定命运。

人物在和社会环境发生冲突时,人物性格表现出来。

人物和人物的冲突,人物内心的冲突:两难选择(国家与个人,生与死,关于情感方面的选择)

具体方面包括肖像、语言、行动(关键行为、细节也能决定成败或改变命运)

注意:要避免性格的类型化、概念化,按代际划分一群人不太合适

避免性格的简单化、多面化

主人公应凸显性格特点

性格展示:定型展示

发展式:根据人、事、社会的变化

人物构思——剧作重要元素

包括人物、人物的行为动机需求(故事从头到尾的原动力)、行为

人物行动的具体情境、命运或结局

1、需求是剧作的原动力,主动需求如情欲、爱情、友情、亲情、性欲、物欲、利己欲、爱

被动需求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

人与人区别在于性格和看待世界的方式所形成的处理问题的观点,个性与态度由观点与个性决定的精神上的气质

2、设置障碍:最大障碍莫过于生命的终结

客观障碍:战争、社会变革、灾难、疾病、死亡

人为障碍:内心障碍

3、人物的行动和态度

4、导致结局(命运)

人物小传

前史——内在的生活——形成人物性格(主要部分)——回顾从前(反常行为,包括童年经历、小时的人际关系、父母因素)

剧情——外在生活——揭示人物性格的部分

人物外在生活的组成部分,三部分生活,包括职业的、个人生活方面(爱情、家庭生活)、私生活(离开职业、家庭,自己独处时的个性)

确立人物谱系

人物关系变化——情感变化(情感经历)

包括亲情、友情、爱情

人物与事件的关系

人物决定事件

事件创造人物

对话写作

功能:交代说明,塑造人物性格,推动剧情发展

对白设计原则:低调的姿态表达高调的灵性

对话符合人物性格

符合特定的人物关系

符合特定的场合、情境

对白设计忌:过于重复、过于直截了当、过于零碎、过于冗长、过于雷同、过于呆板、过于说教、过于虚假

旁白和独白

主观式第一人称、客观式第三人称

忌大白话,文字性较强,意味深长,旁白的声音与文学不可分,要有味道,诗一般的语句,诗一般节奏出现。

独白:话外音出现的剧中人物内心的表达,叙述性语言,景物描写、人物肖像、人物行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电影大空头观后感

全文共 1764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个问题,我前两天从广州双塔前经过时问过朋友,并且在陆家嘴花旗银行大楼前面经过时亦几乎要冲出我的脑海,那就是“为什么他们看起来仿佛和我们是两个世界的人”。讲真,我从来没感受到人有阶级之分,无论是面对政府人员还是土豪大亨还是文学名家,唯有看见这些金融人士时,内心一颤,手脚蜷缩,仿佛自己被土掩埋。当然,我不会当面承认。

朋友说还可以附加上艺术家。有理。

当然,我后来还得驳斥自己,人的追求不同,没有高低贵贱。又或者他们只关注金钱,远比文化人庸俗。种种借口,十分没有说服力。

其实有两三个理由。一,他们确实牛逼。二,他们让自己看起来很牛逼。三,我们觉得他们很牛逼。“你漂亮,不是客观上你漂亮,而是我内心觉得你漂亮”。对的,我们每天被钱牵着鼻子走,看见玩钱的人,自然觉得他们胜自己一筹。

好,讲回电影。展现华尔街风貌的电影次贷危机之后又诞生不少,争议颇多的《华尔街之狼》中的纸醉金迷,想必还未从观众脑海中黯淡。这部不太一样,这部逆转胜的氛围颇浓,也不能说是小人物的胜利,但看着他们赢,观众心里必然是比较好受的。观众一开始就知道他们最终将赚得盆满钵满,成为投资神话,所以观影过程也颇为轻松。

讲道理,我真的以为我只要嘻嘻哈哈地看着男神们运筹帷幄、卧薪尝胆、笑到最后即可。然而事实是,看到结尾部分,我的脸简直和黑幕一样黑,陷入细思恐极的状态。讲道理,权力比钱可怕。

好久没看贝尔的戏了,一开篇还是让我有点儿惊喜的。玻璃假眼、不善交际、穿得好像流浪汉、其实大概就是个宅。就看他和新来的下属说几句话,我每分钟都要尴尬病犯。然而就是他默默地在电脑前面听摇滚乐,看数据,发现了房地产中的泡沫假象。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是那么好做的,要说服老板,要说服各个银行给钱,要抵抗同行的嘲笑和老板的质疑,要顶住内心的压力,熬过暴风雨来临前虚伪平静的时间。讲真,一不小心,几亿就没有了,一条小命真不够赔的。然而他就是这么不言不语地呆着,他就是知道自己是对的。“你难道以为你比财政部长他们懂得多?”“我确实比他们懂得多。”

剩下的其他人都是由他启发才开始做空的。瑞恩高斯林知道了这消息,然后打错了电话,然后贝尔楼下的公司的各位知道了,便开始调查,接着从车库起家的小公司创始人在美联银行大厅捡到宝,回去找布拉德皮特这个老油条帮忙。通过这几条线,观众终于开始看清楚所谓的泡沫是什么。

讲起来美利坚真的好美好,人人都住着独栋大房,在家里养大宠物。事实上,其中好多人这边还收着穷人的房租,那边却压根没还房贷。四个人住着一百多个房间,游泳池里养鳄鱼,一收到债务信,立刻拎包走人。没工作没钱不要紧,你想要房,经理人帮你搞定。脱衣舞女什么也不懂,哎呀,这边贷款,那边也可以贷款,贷款之后还可以再贷,什么要还百分之两百,我什么都不知道呀。垃圾产品全塞进一个锅里,搅一搅,随便评个A级B级,没人会管的啦。银行里没几个人会仔细看的,尽管放心。

然后泡沫被捅穿了,受苦受难的还是人民自己。

然而片尾告诉我们什么呢,银行不会遭殃的。这个小麻烦过去了,他们就会开始酝酿新的把戏。所以诸位明眼人,赚完这一笔就收山吧,回去和家人一块儿种种地也挺好的。不要试图和强权对抗,没准儿他们一会儿就来查水表。

看着曾经热热闹闹的公司里瞬间人走楼空,个个都是绝顶的聪明人,却被耍得血本无归,心里真不是滋味。怎么,这还是个喜剧么?

是的。导演说咱们就是个喜剧。因为里头有太多专业词汇,所以就变着法儿地解说,一会儿是大厨做菜,一会儿是美女洗澡,一会儿是搭积木玩儿。又怕你看着闷,所以中间穿插各种代表性的流行事件和音乐,告诉你咱节奏快着呢。中间人物还会突然看准屏幕告诉观众其实事实情况不是这样的,都是为了戏剧性。好的,快节奏喧嚣地讲完故事,最后突然黑幕走字幕交代之后的事,就像是往桌上一摔剧本,或者往脸上扇一巴掌。沉默而响亮。

就像贝尔所说的,干这一行让他失去了很多重要的东西,内心逐渐被一些黑暗的部分吞噬。我这才想起来,他唯一一次发自真心地笑是因为收到妻子的短信说想他了。

说起来是你在操纵数据,事实上数据也在操纵着你。赚到钱却没时间花,花也花在一些消磨的消遣上。感情呢,一点没有。

他们确实影响着世界,但世界并不一定爱他们。

不管我下次见到他们还是不是有那么点自卑心理,但我希望我能做个问心无愧,为人所爱的人。这是最基本的,这是最满足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电影大空头观后感

全文共 365 字

+ 加入清单

炒了a股快一年,自己还是对金融市场没有一个大的概念,我是惭愧的。主要是找不到合适的切入点,其次周围人都在喊,a股是政策市,没法价值投资,所以也没有太多的主动性去探索。起初我想可能在相对滞后封闭的投资市场里,更多的监管和模式化交易反而能减少更多系统风险。可能a股在经历了一次之后,就不会出现08年金融危机这种,爆炸。当然了,2015年证明我的愚蠢和错误,也为自己草率付出了代价。

本片在我看来其实挺励志的。那句话怎么说来着,一个人的悲剧就是另一个人的,励志故事哈。影片结尾说,次贷危机光是在美国就有600万人失去了房子,仔细想想这也是资本主义成功的地方。八年过去了,美国经济逐渐复苏,三大主板迎来了八年慢牛,而这些不都是建立在那600万人的尸体上吗?正如影片里反复讲的,最后遭罪的只是穷人和移民。活下来的,依然是那些早已成功的资本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金融危机电影《商海通牒》观后感

全文共 1451 字

+ 加入清单

艾瑞克—华尔街一家大型投行的风险部门主管,被上司公报私仇,在一轮大规模的裁员中,首当其冲被裁撤掉了。

但是艾瑞克正在进行的一项风险研究尚未完成。作为主管风控的主要负责人,艾瑞克发现在日常风险监控中,该投行基于通用模型定价的资产,已经处于巨大的风险之中。投行之间的竞争是残酷的,所以被裁撤掉的员工要被立刻监视离开,连用于通讯的手机也要被立即中断。艾瑞克的心中充满愤怒,但是出于职业操守,他把未完成的工作交给了自己的徒弟——风险管理员苏利文。正是这一行为挽救了整个公司。

苏利文仔细研究老师的成果,填补了漏洞,发现,原来的模型错了,风险预警机制已经失效,公司面临巨大风险。得到这一消息,公司高层连夜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次日开盘将公司经营的抵押证券MBS全部清仓,最大限度的收回资金,挽回损失。

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就这样被推倒了。

面对从天而降的馅饼,许多华尔街的投行精英竟丝毫没有怀疑,每个人都怀着捡了大便宜的喜悦心情,积极的投入到‘接盘侠’的行列之中。而这场金融海啸中,唯一的获利者就是最先嗅到了危机的这家投行。

关于这部电影,网上有许多精彩的影评。专业影评人的文学功底非同一般,一部电影被他们描述的跌宕起伏,精彩生动,但是我想在这里讨论的是这些评价中带有的、针对金融从业者的一些偏见和误解,以及我写这篇文章的初衷—为金融从业者正名。

‘毕竟金融危机发源于这个万恶的投行,最终苦果却要世人均摊。’

‘资本操纵者贪婪的本性、阴险的计谋、凶残的手段、冷漠的绝情’

‘公司的高层对这些即将到来的金融界的危险既无所畏惧,也不知羞耻’

看看网上的评价,这样的言论不绝于耳,盲从者也乐意看到有人为种种社会怪象找出了一个替罪羊,让他们在生活高压中层层积累下的压力和情绪有了一个肆意宣泄、喊打喊杀的地方。但是如果你肯学习一些金融知识,并愿意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你就会发现,事实果真如此吗?

金融危机发源于万恶的投行吗?

“我不是经济学家,对于金融危机这个词我没有办法做出专业的解释。但是有一点我们可以大体明确,金融危机爆发的过程是一个痛苦的‘挤泡沫’的过程。可是泡沫是哪里来的?金融危机爆发的前提一定是市场先积累了大量的泡沫,然后才有了后面的‘挤泡沫’。以上证指数为例,如果大盘涨到5000、6000、10000肯定是有泡沫,但是大盘跌到2000、1800、1600的时候谁能站出来说市场有泡沫?只有当市场价格严重高于实际价值中枢的时候,市场才会有严重的泡沫,才会有后面惨烈的‘挤泡沫’的过程。

谁先戳破了泡沫?大家都有过吹泡泡的经历,泡泡吹的越大,其破裂的可能性就越大,等泡泡吹大到它的极限,它自己就会破裂。市场的泡沫也是同理。不论市场怎么上涨,总之它不会涨到天上去;市场涨到它的极限,不用太大的力就可以被打下来。戳破他的人可以是‘万恶的投行’、‘万恶的地产商’、也可以是‘万恶的收藏家’,或者是‘万恶’的其他什么人,总之总会有先知先觉的1%们发现市场存在泡沫,他们认为市场泡沫膨胀一定会有个极限,之后就会有一个价格回归价值的过程。

对,就是这些‘万恶’的1%们在市场泡沫即将破裂或者是刚刚破裂的时刻,果断的离开了这个市场。不是因为他们做空了市场,市场就下跌了,是因为市场中已经累积了大量的获利盘,多头已经疲态尽显成为强弩之末,这个时候做空的利润空间巨大,你不做空,别人也会做空。2015年证券市场暴跌,许多人归咎于股指期货的做空才产生市场的暴跌,那么,2008年倒是没有股指期货,股市从6000一路狂泻到1600,那次暴跌的黑锅又该由谁来背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听金融知识讲座有感作文

全文共 781 字

+ 加入清单

听了学校组织的金融知识讲座,我觉得我收获颇多,深受教益。

这次讲座让我认识到人民币反假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并且需要每个公民的配合。人民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货币,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印制发行。假币的出现,严重扰乱经济金融秩序,危害公众利益。反假货币对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意义重大。

作为中学生,祖国的未来,我们更应该掌握更多的金融知识。我们中学生应主动掌握人民币防伪常识,增强识假辨意识和能力,应防范假币犯罪,及时举报假币。同时,履行公民义务,协助公安机关打击假币犯罪拒绝使用假币,对误收的假币,应积极配合金融机构收缴,使假币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这多年来,反假货币工作始终遵循“打防并举,标本兼治”的方针并取得初步成效。一是加大货币犯罪重点源头地区集中整治,破获一批大案要索。二是坚持“城市不放松,农村是重点”原则依托农村,城市反假货币宣传长效机制,初步形成了作用持久、管理有序,宣传到位、防范有效、群众切实受益的宣传网络体系。四是逐步形成了反假货币队伍的良好梯队格局。然而,相关资料显示,目前,世界范围内假钞呈高态势,对此,国务院反假货币工作联席求各成员单位采取综合整治措施,进一步落实各部门工作责任,加大反假货币工作力度,维护人民币信誉。

还有我还从中也知道了识别假币的简便方法,一看,看是看水印。二摸,有凹凸感。三听,听新钞票用手指弹会不会发生清脆的声响。四测,用简单仪器进行荧光检测。

最后,我还明白了个人信用报告作为个人“经济身份证”,在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重要,买房车时申请贷款,申办信用卡,创业、出国等活动都需要向相关方提供报告,证明你是一个靠谱的人。201*年6月14日是我国第九个信用记录关爱日,作为征信行业的监管部门,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来给我们支了招,教会了我们如何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让我们走好属于我们自己的经济人生之路。

[听金融知识讲座有感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