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彝族的民风民俗作文(热门20篇)

导语:其实除了汉族之外的很多少数民族都有很多他们自己民族本身很有特色的民风民俗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几篇题为关于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的作文。供大家参考阅读。希望喜欢。

浏览

6145

作文

1000

民风民俗作文400字

全文共 418 字

+ 加入清单

正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这天我们必须吃汤圆,因此,汤圆成了我最爱吃的一种食物。

元宵节那天是要包汤圆的。去到外婆家里,正巧碰到外婆在包汤圆,结果我跟着外婆学了起来。外婆先用开水倒入装有糯米粉的盆子里,然后不断的用力搓面,一直搓到像橡皮泥一样有韧性,接着把面搓成宝塔的形状,后来从“宝塔”的顶上拽下一块块面团,中间掏个洞,两只手相配合把洞越搞越大,把准备好了的芝麻馅放入洞内,用大拇指和食指慢慢捏,接着把洞口封住,最后把汤圆放在手心上,两只手柔和地将汤圆搓圆,我的手忍不住痒痒的,我连忙卷起袖子也包了起来。虽然我包的汤圆馅子少、大小不一、奇形怪状,但还是得到了外婆的表扬。后来我们把汤圆煮熟,到熟了以后就一个个浮在水面上,看到这一个个白花花、圆滚滚的汤圆真叫人眼馋!我吃了一个汤圆以后乐呵呵的说:“汤圆象征着我们的生活团团圆圆、甜甜美美!”

啊!家乡的汤圆,你已经成了人们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你就像陈年的美酒,醇香甘美,醉着家乡人的心。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民风民俗

全文共 480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好!我的名字叫xxx。最近,我特别喜欢收集一些民俗节日的资料。看得我真是心里痒痒,想要与大家好好的分享。这不,我已经都整理好,做成“大盘点”了。什么?你们不服气?好,那我现在就给你们好好地介绍一下吧!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生活习惯,在漫长的历史中,也拥有了特殊的节日。在德昂族,这些特殊的节日不足为奇,竟然在特殊的节日中还包含着更加特殊的民风民俗呢!

历史悠久的德昂族,每逢节日,相互宴请成风俗,不论酒席上菜肴有多少,都要用新鲜的蔬菜做一碗没有味道的素菜,然后再端一小蝶辣椒水,蘸着辣椒水吃。听着听着,爱吃辣的我,口水都流下来了。这样吃,别具风味,真是让人流连忘返啊!

彝族是一个古老而又热情的民族。彝族的火把节也在全国颇负盛名,是所有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它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连白族、纳西族、基诺族等都过火把节呢!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场面最壮观,参与人数最富有浓郁民族特征的节日,更是全族人民的盛典!当我想象起彝族火把节的热闹,不由充满了憧憬……

各民族的民风民俗使我领略了许多民族气息,也让我更加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民俗风情作文800字

全文共 975 字

+ 加入清单

“哎,要不然让她两个弟弟压轿吧。”今天我表姐出嫁,姑姑想让我和表哥做表姐的“左右护法”。既有红包拿,又能坐豪车,我们自然一口答应。

经过四十多分钟的车程,我们驶进了一个村庄,突然司机大叔将车停下,我透过前挡风玻璃向外望去,呀!好大的“鞭炮阵”,一条条亮红色的长鞭婉若游龙盘旋于天际,一桶桶烟花像火箭发射器似的,矗立于道路的两侧,“放”只听一声令下,巨龙开始了震天动地的咆哮,一支支“小火箭”犹如一个个等待放学的小学生一般,冲出束缚,接二连三直冲云霄。现在虽然是早上看不到烟花绽放出的灿烂笑容,但从一声声清脆、嘹亮、高亢的“咚咚”声中,我感受到了它们体内储备的无穷能量,在一瞬间释放,一个个迫不及待地飞翔、绽放,它们的笑容多么美丽璀璨,多么无与伦比!

“鞭炮阵”正热闹着,尽头的“锣鼓阵”也开始了表演。只见鼓手们个个戴着色彩鲜艳的红头巾,在风中飘摇着,手持一对短小结实的木鼓槌,高仰着头,手中的鼓槌上下翻飞,大鼓也系上了光鲜亮丽、喜庆红火的腰带,舒服地趴在一个结实的手推车上,跟着欢快的旋律,伴随着击鼓大爷的节拍,鼓面上下浮动着,好似跳起了“肚皮舞”。鼓的深沉加之锣的响亮,还有场边雷鸣般的掌声作伴,真是好不热闹!

“锣鼓阵”的表演还没结束,“啦啦队”就急不可耐的上场了!他们都身穿亮红色的大衣,身披喜庆的“大红袍”,手里拿着锣或者镗,像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迈着轻盈的步伐,“嘡嘡”“咣咣”地边敲着手中的乐器,边对旁边闻声赶来凑热闹的人们说:“乡亲们,今天我们家有喜事,都来吃个喜糖、喜馍!”说着她便开始绕着花车转了起来。这时有人递过来一个盛有喜糖、喜馍的大红瓷盘,瞬间她身边就被围得水泄不通,她一会像天女散花般向空中撒着喜糖,一会儿又抓起一个拳头大小的白膜随手一抛“喜馍啦!”她大声喊着,笑逐颜开,乡亲们更是喜不自胜。

“迎新娘下轿了!”嘹亮的一声喊道。我深知“买卖上门了”。新郎打开车门笑脸盈盈地对我说“该下车了!”“嘿嘿,不行。我使尽全力拽着车门。新郎摇了摇头,高声喊道:“红包伺候!”身旁便有两名大帅哥送来红包:“红包在此,请压轿查看!”我“扑哧”笑出声来,在确认了红包金额后,我将一个红包分给了表哥,然后欢天喜地,蹦蹦跳跳地下了车。“左右护法”就这样被两个红包快快乐乐地“收买”了。

今天的迎亲真热闹啊!我不仅满心欢喜,还体会到了特别的关中民俗风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中国传统民俗作文

全文共 648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是中国最重大的传统节日。在春节,一家人在一起十分开心,当然,我们家也不例外,今年我和爸爸妈妈来到了奶奶家。

奶奶住在乡下。乡下和城市是截然不同的。城市的道路上到处都是车,乡下处处都是牛,鸡,鸭。白天是鸡犬相闻,而不是汽车的鸣笛声。乡下的生活朴实简单。春节中的乡下伴随着的都是鞭炮声和孩子们欢声笑语的声音。

这天是到奶奶家的第二天。大家吃完了午饭都在寻思着下午和晚上干什么。爸爸出了个好主意捡柴烧火,趁着下午天亮的时候,我和爸爸爬上对面的小山丘去捡柴,虽说是小山,但还是有点陡峭的。爸爸在前面大跨步的走着。而我却在后面小心翼翼,一步一步的走着,终于爬上了山顶,捡了些大柴小柴,还有野草,我和爸爸把这些胜利品放在地上。站在山顶望着对面清澈的湖泊,更高的山峰,风吹在脸上十分舒服,“走吧,爸爸说。”我回过神来,拿起柴下了山,接下来我和爸爸又爬到山顶捡了两次柴。看着应该够了就等着天黑了。

吃过晚饭眼看着太阳下山了,天也黑了,我们迫不及待地开始烧火把白天捡的柴摆成一个金字塔状。燃烧一把草,把草丢在柴上,火就顺利地燃烧起来了,火势渐渐大了起来,火星升上夜空,我们一家人拿着椅子围坐在一起,火光照印在每个人充满笑容的脸上。十分幸福。我和妹妹趁这些火放了烟花,过了许久柴都烧完了,火也熄灭了,我们拿了几个红薯闷在金字塔的空心的地方,等十五分钟左右,将红薯拿出来捧在手中吃了起来,虽然只是普通红薯。但我却觉得这是我吃过最好吃的红薯。

我们一家无人在乡下过的年可谓是年味十足,直到现在回想起来都会觉得十分的与众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八年级民风民俗

全文共 895 字

+ 加入清单

现在最近的节日就是清明节,就说说它的风俗吧。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这一天里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要忌使针,忌洗衣,有一些地区妇女忌行路。而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水果、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的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而清明节又名踏青节的原因是,那时正好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季节,也正好是人们春游又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在这个节日里,有些人拥有了亲人在身边的那种亲切感,有些人拥有了春游时接近大自然的那种欢悦感,让我们祝福所有的人吧。

过年期间,遇上建了新房的、娶了新娘的、新女婿上门拜年的、老人做寿的,竹马狮灯队会在主人家玩得更起兴、更滑稽,时间也更久。玩的花样更有针对性,会敬称为:三星拱照、骑龙送子、五子登科、高堂拜寿之类。主人招待更客气、更丰盛。由于表演的时间长,白天没玩够,晚上会有继续表演,引来村内村外更多人的观赏。所以,春节期间我们老家一带的孩子都喜欢成群结队,争先恐后地追赶着舞狮队,跟着看舞狮、看唱戏,就成了他们乐此不疲的最主要的活动。

故乡的民俗浓郁,人们生活越来越富裕,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多彩。它就像甜在我心头的巧克力,醇香甘甜,成为了家乡人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每逢春节,我就迫不及待地赶回家乡,不光是为拜年,更是为去品尝家乡这醉人的风情啊!

在我的家乡——常德,有着十分独特的民风民俗。

在我的家乡有着一种独特的美食——鱼糕。每逢佳节,大家总会拿出鱼糕来品尝。它在家乡人民的眼中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是一种象征。

家乡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色,就是在每年的十月份,村民们都会齐聚在一起,开一个小型的“跳蚤市场”,大家可以随意采购别人的农产品。整个集市活动要开展近十天左右,在此期间,大家都会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希望来年的时候能有个好收成。

在这几天的时间里,大家也都没有在干农活了,全村人都会用这样独特的方式来庆祝今年有了个好收成。

一年又一年,家乡变了模样,但在游子们的心中,“家乡”的情是永远也不会变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民风的作文

全文共 674 字

+ 加入清单

朝鲜族,不管是建筑、服饰、饮食都非常具有特色。下面我就来介绍一下吧。

朝鲜族的多数村落坐落在依山的平地,房屋别具一格。屋顶四面斜坡,屋里用木地板隔成单间,各个屋之间有门道相连通。屋内设有平地火道,即使在严冬,在室内也非常的温暖。内部设置的都是推拉门,大部分人家中都是木制家具。屋内没有床和桌,吃饭只用小的茶几,进屋时一定要脱鞋,里面是没有椅子的,只有坐垫,进去后都是盘腿而坐在地板上,非常具有传统特色。

朝鲜族人比较喜欢穿素白衣服,白色象征纯洁﹑善良﹑高尚﹑神圣的意义。妇女穿短衣长裙,这是朝鲜族妇女服装的一大特点。短衣朝鲜语叫“则高丽”,是一种斜领﹑无扣用带子打结、只遮盖到胸部的衣服,虽然简洁,但是看起来非常美丽;长裙,朝鲜语叫做“契玛”腰间有细褶,宽松飘逸。这种衣服大多用丝绸缝制而成,色彩鲜艳。朝鲜族妇女现在依然穿这种衣服,保持了他们的传统特色。朝鲜族男子一般穿素色上衣,外加坎肩,下穿裤脚腿宽大的长裤。外出时,多穿以布带打结的长袍,穿这衣服,显得人很直爽豪气。

朝鲜族的传统食品很多,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打糕、冷面、泡菜。打糕是用蒸熟的糯米打成团,切切,撒上豆面并加稀蜜,白糖制成的,是一种非常美味的点心。冷面是在荞麦面中加淀粉、水,和匀成面条,煮熟后用冷水冷却,加香油、辣椒、泡菜、酱牛肉和牛肉汤等制成,入口后,柔韧耐嚼,凉爽清淡,滑顺润喉。让人回味无穷。泡菜是将大白菜浸泡几天,漂净,用大缸密封制成。泡菜的时间越长,味道就越可口。泡菜味道的好坏,还能辨出主妇烹调手艺的高低。听了我的介绍是不是很想吃。

听了我的介绍,是不是和我一样喜欢朝鲜族了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作文中秋民俗

全文共 580 字

+ 加入清单

北宋诗人晏殊发表过这样的感叹:“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传统的中秋佳节,中秋又称——仲秋、月夕、八月节、团圆节。

在我们汉族,中秋吃月饼赏月,自然是少不了的,但在其它民族,却又有不同的风俗习惯,比如:

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向月宫求子。上杭县人过中秋,又是不同的风俗。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来月姑。

而傣族人在中秋节之前半个月就开始过节了,这半个月对他们来说每天都是节,每天都要准备很多好吃的东西,每天都要想方设法地邀请客人来家里吃饭,谁家请的人多,谁家就觉得有面子,人缘好。这半个月期间,还有一些节日活动和食品,在这些食品当中,月饼当然是不可缺少的。

在我国湖南的侗族,流行着一种有趣的“偷月亮菜”的习俗。相传古时候,中秋晚上,月宫里的仙女们要下凡,把甘露洒向人间。因此,这一夜人们可以共同享受洒有甘露的瓜果蔬菜。侗族人民给这种风俗取名为“偷月亮菜”。中秋之夜,已婚妇女可以到别家园圃里去“偷月亮菜”,不过,她们希望能采到一个最大的瓜或一把活鲜青翠的毛豆,以求自己的小孩健健康康。

还有许多少数民族在中秋之夜有很多特别的活动,如:蒙古族的“追月”、 赫哲族的“祭月”、 德昂族的“串月”、 阿细族的“跳月”、 苗族的“闹月”等等,都是一些十分有趣的活动。

[作文中秋民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河北民风民俗

全文共 902 字

+ 加入清单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风情。不一样的风俗造就了不一样的节日风俗而提到节日风俗,我首先会想到逛庙会,逛庙会这北京风俗相信大家已经久仰大名了,但真正见识过的估计也不多,那就让我带领大家去观赏这一有趣的民俗

大年初一,北京城内城外寺院都举办庙会,庙会是大型的集市。大清早,庙门外小摊便吆喝起来,一条街被挤得水泄不通,满怀的好心情,漫步走进庙门,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此年的生肖物,绒毛的、瓷的、玉的琳琅满目,使人眼花缭乱。玲珑剔透的玩意儿排放在货柜上,整齐有序,很是吸人眼球。

参观完精致的工艺品,便来到食品一条街准备饱餐一顿,这里四处飘香,十里之外也能闻着香味赶来。食品街的都是小吃,聚集了八方美味,光是看看,都已经口水三尺玩累了,就到这里来,品味各色佳肴,定是舒服!听闻北京集市的阿里巴巴羊肉串味美、肉肥,我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找了几家老手,一连要了十几串,坐在小椅上边吃边看看繁市,好不快活,羊肉串真好吃,一连的羊肉串下肚,都还不过瘾,谁叫北京的小吃色香味全呢?

吃饱喝足,随我往前继续观赏,一路小跑,便来到儿童天地,这里有小孩玩耍的各种有奖游戏,也有新年才推出的稀有玩具,“绵羊拉车”、“力劈华山”,五花八门,各具特色庙会游戏有的刺激,有的有趣,无不让人张大嘴巴睁大眼睛,大饱眼福, 其乐无穷,我

虽然没玩(感觉忒幼稚!)但这些活动却让无数的小孩子欢天喜地。

玩够了,告别游乐场,随我一同去听“国粹”,用心去感受文化的真谛 。不早早赶到演出戏场,那还真是难以看到台上演员的表演,剧场是十里八层被文艺爱好者围得水泄不通。这儿的节目丰富多彩,层出不穷,有京剧、评剧、相声、小品、哑剧等,一个连一个,让台下的观众过足了瘾,熟悉的哼上两曲,不懂的,也用手在空中上下比划,跟着旋律,摇头晃脑,享受京剧的音韵,小品的欢快。演完一出,拍手声响遍了整个场地,久久回荡在庙会的上空。

我东蹦西跳,早已汗如雨下,却也乐在其中,虽然没有鞭炮的喜庆,但也不失节日的气氛,反而增添了无穷的乐趣,老庙会,新庙会,东西南北大聚会,它有它的独特风韵,它有它的热闹。祖国孕育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民风五十六枝花,各色千秋,可老北京的风情,却让我为之一爽!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民俗文化作文

全文共 524 字

+ 加入清单

元宵时节,灯是最让人难忘的,那色彩丰富的灯有着悠久的历史,特别的习俗。

灯,凝集着古代的智慧,我最喜欢的就是“海盐滚灯了”:在海盐长川坝一带有着那令人赞不绝口的滚灯节目,谁会知道那灯还能与人翩翩起舞呢?不过,你看那托举、腾跳、侧手翻、倒立、窜扑、叠罗汉等高超动作连成了一个个神奇的故事。你看那是刘海撒金钱,那是仙鹤生蛋,那是我最喜欢的众星拱月,我看见那个金灿灿的灯在舞艺高超的人的手上,充满了神力,短短的一转眼,那灯从那人的脖子上照到了腰间,是那么的璀璨啊!

当然,海宁陕石灯彩展也是颇负盛名的,那火树银花、流光溢彩的灯真是美啊。展示了灯的另一景观。当然,桐乡乌镇的走灯颇负习俗的,男女老少沿街自南而北走过每座桥,从心中许下新一年的愿望,真让人温馨啊。我喜欢嘉善余姚一带的“走马灯”,用竹扎成的马灯在慢慢地走着,照耀着黑暗中大地的一寸土地,表演的人拿着庞大的灯,向人们表演了许许多多的故事,最好看的是《白蛇传》和《三国演义》了,马灯队每到一家,倍受着欢迎。

我拿着灯,又一次次想起了古人的智慧。灯,让黑暗中充满了光明,照亮了每一个人的心房;灯,让文化更加辉煌,传统得以延续。每到晚上,我就会想起灯,想起灯下的文明。

怎么样!元宵节的灯是不是很有文化韵味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山西的民风民俗

全文共 444 字

+ 加入清单

普天之下,总不乏奇人异事.在我们身边就有这类人存在,那一天我见到拉一个身坏绝技的刀削面师傅。

那一天,我路过一家拉面馆,拉面师傅正在拉面的动作震住了.不知是店里的那位客人点了刀削面.师傅正在削面,那动作之快.令人震惊。削出来的面,更是薄如纸。

不知是做久了,熟练了,还是别的什么。只见拉面师傅神色从容,动作敏捷。他手里的削刀,被他运用的极为灵活.不得不佩服的是,一快简单的削刀,一堆面粉,在他的手里,居然可以削出一片片大小差不多,却有薄的如纸蝉翼般的面鱼来.师傅左手抓着面团,右手拿着削刀.不停地削着,右手在面团上一划,出来的面鱼小巧可人,落在高汤里,活像畅游在水中的小鱼。也许,这就是它被称为"面鱼"的原因吧。消出来的面鱼,两头尖尖,中间则宽宽的,一点也不失谐调.乍眼一看,锅里已经有满满一锅的面鱼了。令人胃口大开,真想赶紧品尝这美味,呵.没一会儿功夫,一碗刀削面便出锅了。远远的,就已经闻到了刀削面的味道。我想,这碗刀削面一定不矢为一碗美味。

看了山西刀削面的做法,不禁对拉面师傅佩服至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中元宵节民俗的作文

全文共 538 字

+ 加入清单

元宵,又圆又滑,光看样子,就让我们口水直流三千尺,这次家里要自己包元宵,这可让我们下了會功夫。

“准备材料,艺麻粉,面团,白糖……首先拿出大碗。”妈妈讲着,我跟着做着,“放入白糖,艺麻粉和筠……总算到包元宵了,想象奇特的我将面团揉成各型各色,在嗮在灯光下的艺麻粉。“蹬,蹬蹬蹬!第一个完成,”我欢呼跃雀,真迫不及待品尝到我做的第一个元宵。

开锅的日子真难熬啊,一分一秒在蒸汽中沸腾。“啊?好香啊?”一股浓浓的酒香在沉寂的时间中散漫着:“老妈,这是什么味道啊?”陶醉在酒香中的我不禁地说。妈妈说:“这是米酒的香味,”原来是米酒啊!怪不得如此香气宜人。总算开锅了,锅盖一开,散漫着浓浓酒气的蒸汽铺天而至,我贪婪地深吸一口气,真香!一个个小碗头中盛满了又圆又滑的小汤圆与米酒,碗头中會散漫着香气。小汤圆在碗中像一颗晶莹剔透的白玉,丸子,圆圆的光滑,滑的给人看着就會有一种想要上去的冲动,而那一粒粒米酒则如天空中点缀月亮的小星星,是那样的小巧依人,玲珑可爱。忍不住夹起一颗塞入口中,一口咬下去,流出了浓浓的艺麻,满嘴留着香味,那一阵丝滑可口环绕舌两旁,喝一口米酒汤,酸酸甜甜,咬一口小米松,软软可口说不出味道!那一口我狼吞虎咽,直到了胃痛。

吃自己的劳动成果,就算味道不咋地,但心却是甜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傣族的民风民俗

全文共 450 字

+ 加入清单

傣族民风民俗丰富多彩,它的魅力吸引了每一个人。

走进傣族人的生活,可以看到傣族人最具特色的挂包“筒帕”。傣族人生产的筒帕历史悠久,制作精美。从前筒帕用麻、棉纺织而成,现在用丝、手和棉混纺,筒帕式样美观,制作精致,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筒帕上有许多彩色的条纹,交错在布包上,错落有致。一条银色的铃铛挂在布包上,有时还发出异常清脆的响声,十分悦耳。精致美观的筒帕搭配上有民族风味的傣族服装,更是别具一格。傣族的筒帕不仅漂亮,,对傣族的姑娘小伙来说,筒帕还是表达爱慕之情的信物。

傣族除了有精致美观的服饰,还有热闹的泼水节,泼水节在公历的四月中旬,节日一般持续3至7天。傣族的男女老少都穿着盛装,挑着清水,互相泼水,祝福对方能吉祥、幸福、健康。在水花四溅的空地里,人们一起翩翩起舞,热闹非凡!傣族人用泼水的形式祝福每一个人,在泼水节里,喜悦洋溢在人们的脸上。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傣族虽是少数民族,但是他们的热情、古朴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那精美的服饰装点着这片土地,装点着傣族人幸福美满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写民风民俗的作文

全文共 492 字

+ 加入清单

盼望已久的中秋佳节终于到了,人们兴高采烈,以各种节目形式来欢度这个传统节日。这天刚好是我叔叔的生日,大家一起在酒店里聚餐,庆祝生日,共度佳节。

来到酒店门口,哗!那里人山人海,连泊车的位子都没有了,人们把酒店都围了个水泄不通。幸好我们预先订好了四张桌,看到整个饭店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的欢乐景象,我心里特别高兴,尽情地品赏着各种各样的海鲜和名菜。

吃完晚饭,我们就到海滨泳场看花灯。这时,一轮明月高高挂在天上,又大又圆,把整个大地都照得亮堂堂的。今年的天气特别好,九点十五分,我们来到目的地时,沙滩上已经灯火辉煌,游人如织了。我们沿着沙滩一边观赏一边向前走。走进大门,“奇灯异彩耀水湾,依山伴水放珠海”的巨副对联则提醒游人千万不要忘记了在此赏月的大好时光。进入泳场,只见偌大的泳场里到处都是火树银花,奇灯异彩。游人的欢歌笑语此起彼伏。沙滩上三五成群的珠海人摆开锅碗瓢盆,搞起烧烤;有的在沙滩上铺开塑料纸,放上月饼、饮料等等,围在一起,对月举杯;有的人还手拉手跳起舞;热闹无比。

今天晚上的花灯令我大饱眼福,真是流涟忘返。当我们怀着愉快的心情走在回家的路上时,圆圆的月亮也悄悄地跟在我们的后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有关于民风民俗

全文共 370 字

+ 加入清单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世界上有许许多多个国家,每个国家的风俗习惯是不同的,不同的国家喜欢的衣着也是不同的。今天,我要带大家去了解的是日本的和服和韩国人穿的韩袍。

和服是是日本大和民族的传统服饰,在当地被称为着物,因和服的图案与色彩反映了大自然的具体意象,又叫赏花幕。和服不用纽扣,只用把结的腰带,腰带种类很多,打结方法也不同,广泛使用的是太鼓结,就是在后腰打结处的腰带内垫一个纸或布做的芯。由于打结很费事,二战后又出现了改良带和文化带。

韩袍是韩国人的传统服装,它的样式适合韩国的气候,和韩国人起坐习惯。女性的韩服短上衣搭配优雅的长裙,上衣和长裙的颜色,五彩缤纷,有的还加了明艳华丽的锦绣。

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色彩,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汇成一幅幅绚丽多姿的风情画,无不体现出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无不展示着各个国家的独特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家乡的民风民俗作文

全文共 578 字

+ 加入清单

清明节到了,我很想念您——外婆!这只是一个借口,不是清明节,我依然想念您!

虽然我今天无法赶到外婆的坟前,但是我知道外婆一定是最开心的,因为在今天我们很多亲人都特别的想念您。

我三月份回家参加了奶奶的七十大寿,去给外婆扫墓,插亲。感触很深。

很多时候,我们做晚辈的都是感受不到他们对我们深沉的爱,有时候或许还觉得他们多滤了。随着我慢慢长大,知道了有很多事情是我不能控制的,比如人的生老病死。

从小我最喜欢外婆,虽然她文化程度不高,在农村里是个很平常的人。她对我特别的好,有什么吃的总是留着,等我周末从枝江赶到那里吃,记得有几次我很小的时候,她偷偷给我吃东西,其实吃到的东西已经坏掉了,我不懂,吃完了就拉肚子,妈妈还会怪她!不可否认,外婆很偏心,她有一个孙子,两个孙女,我一个外孙。按道理说应该喜欢的是孙子啊,可是她从小就特别疼爱我,常常也会引起妈妈的话语。

在我上初二那年,我父母协商要离婚,问我跟着谁?我当时很迷茫,我说我想跟着我外婆过日子,当时我就是这样想的,就算世界上的人都离弃了我,我的外婆不会!虽然最后没有如愿,但是我还是在心中有个想法,等我安家了,把外婆接过来跟着我住!结果还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外婆被查出来是癌晚期,我悲痛欲决!

总是等到我还没有做到的时候就失去了,我心中永远的遗憾——曾经答应外婆要陪她坐飞机去上海玩的@!

我亲爱的外婆,您在天堂还好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我喜欢的民风民俗

全文共 594 字

+ 加入清单

一提民风民俗,很多人会想起春节啊、元宵节啊、清明节啊、中秋节啊,想想热烈的节日,人们欢聚一堂,吃美食,喝美酒,唱欢歌,我这里所喜欢的只是很不起眼的,我家乡的一件工艺品——面狗。

“面狗”,顾名思义就是用面做的各种小动物,有小狗,小猫等等。“面狗”是我家乡的特色风景。提起我们村,附近的人们就想起“面狗”,好像面狗是我们村的吉祥物一样。

作为一名家乡人,我很喜欢家乡的面狗,它是我家乡的一张名片啊!对于它的好感,因着年龄的增长,我对面狗更有了特殊的感情,长年胸前会挂着一只小小的面狗,仿佛它成了我的护身符一样。这样,日日与它陪伴着,我更是越来越喜欢它。

因为喜欢面狗,我也学着做过它,因为对它有了感情,才觉得做起来格外开心,也觉得做起来不难。我可以向你说说悄悄话,传一传做面狗的决窍:要记得用心地和上上面,然后再用玉米杆中间的那个东西做骨架,再用面做你喜欢的各种小东西。最先做,最好做小东西,大了比较难做的。当等做好后,小心地把做出的小东西一一摆放到上锅细火慢慢蒸,蒸上半个小时之后拿出来,亮上一天之后再上色。最好是一天,要不再亮,它会容易干裂,一干裂了就不好看了。朋友,当你听到了这些小决窍,你还不快快做一个小面狗啊!如果你觉得做得不合心,那么就请来我的家乡李桥村看看吧!

面狗,是我家乡的一张名片,更我家乡的特色民俗风景。它既好看,又像我家乡人一样纯朴!愿我家乡的这个特色民俗风景永远不会消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关于新疆的民风民俗作文

全文共 734 字

+ 加入清单

千百年来,新疆各族人民血肉相连,休戚与共,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共同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共同开发、建设和保卫了美丽的新疆,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民族团结的生动事例。《大河百川——新疆民族团结故事》一书,就是将这些故事一一列举出来,为我们提供了一本民族团结的生动教材。这些故事中我最喜欢的是《亲人》和《张骞通西域》。

《亲人》讲的是岳普湖县的维吾尔族书记铁里瓦尔得,收养了一个从四川省江北县的汉族孩子陈建宏。尽管铁书记夫妇受着外界的许多压力,但也含辛茹苦地把他养育成人。如: 陈建宏是四川人吃不惯新疆饭, 铁书记夫妇就专门给他做米饭,炒鸡蛋,做蛋汤;有时还给陈建宏买牛奶,炖母鸡。陈建宏是四年级的学生,但这个县的汉族小学只有一年级,于是铁书记帮助陈建宏自学。而陈建宏也知恩图报,上班后不仅按月交给家里钱,还一分一厘地攒钱,并用自己攒的钱为铁爸爸买了一辆自行车和一台收音机。他不仅帮小妹妹学习语文、算术,还给大妹妹举办了婚礼。在陈建宏得肝病时期,两个妹妹也轮流看守,异族兄妹比亲兄妹还亲啊。

不光是两个城市,邻里之间,一个班,还是一个年级,民族之间都要互相帮助。

《张骞通西域》是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讲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历时十八年,考察了许多国家,把西域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政治、经济等都向汉武帝作了详细的汇报,为汉朝反击匈奴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相互了解与来往。而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后,因积劳成疾而溘然长逝。我们应该像张骞一样为了民族团结、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而宁可牺牲自己。

这些不同历史时期民族团结的故事,犹如涓涓细流,汇聚成各民族大团结的滚滚洪流,是新疆各族人民团结进步的宝贵财富和源泉动力。我们应该把这些故事告诉每一个人,大家一起发扬民族团结的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蒙古族民风民俗的作文

全文共 515 字

+ 加入清单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只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丰富的民族文化构建了我们这美好的中国,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和语言文字。下面我们来了解其中的几个少数民族吧。

蒙古族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蒙古族自称“蒙古”。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民族”。

蒙古族有自已的语言文字。蒙古语有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三种方言。现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13世纪初,经蒙古学者却吉·斡斯尔对原有文字进行改革,成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用蒙古语言文字的新闻出版、广播、戏剧、电影事业也有了相当的发展。《蒙古秘史》等典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著名文化遗产;著名的英雄史诗《江格尔》,是中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饮善正要》被列为对世界文明贡献卓著的重要医学发明成果之一。畜牧业是蒙古族人民长期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经济。此外还从事加工业、农业和工业。 蒙古族早期信仰萨满教,元代以后普遍信仰喇嘛教。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妇女头上的装饰多月玛瑙、珍珠、金银制成。蒙古族善于歌舞,民歌分长短调两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丽江的民俗作文600字

全文共 599 字

+ 加入清单

云南民族村

31日,我们在云南民族村参观,并且过了火把节。

云南民族村简直是小孩子的天堂,云南的二十五个少数民族都在园区内有村寨。我们可以一一去参观学习,感受各个民族不同的风情。而且里面还有这些少数民族的玩具和食物,我都喜欢得不得了。

最有趣的有几个民族。一个是拉祜族,他们崇拜葫芦。一个是白族,他们跳的舞很有意思,居然用筷子做道具。一个是纳西族,他们的文字就像是画的画。

我们还欣赏了大象表演。我第一个坐在象鼻子上照相。大象的鼻子很粗糙。我最爱小象小城同学,它的样子最可爱,而且它还有绝活,会走独木桥,还会跟着音乐甩鼻子甩脚晃脑袋跳舞。有一个小朋友跟它合影,它居然做鬼脸,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晚上我们参加了火把节。离八点半还有一个小时,广场上就已经人山人海了。爸爸妈妈们给我们三个小家伙每人买了一个火把,我们就迫不及待地往人群里钻了。

终于到了点火把的时候了。妈妈保护着我去点燃火把。广场上的人开始沸腾起来了。他们拿着火把里三圈外三圈,围着中间的篝火,又唱又跳地转起来。火把燃完后,人们又手拉着手,跳起了锅庄。大家都玩得快乐无比。

夜深了,我们准备回宾馆了。在半道上,我买了一个鬼面具,戴在头上,竟把一个姐姐吓了一大跳。不过,更多的人看见我,都是开开心心地跟我“哇”一声,反倒来吓我。大家都乐得开了花。

在一个路灯下,妈妈发现她的脚完全被弄黑了。大家再去看自己的脚,都笑了起来。爸爸赶紧给我们的几双黑脚照了特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关于民俗的作文

全文共 914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在我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

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宁波、台州、舟山,这与方国珍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袭击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有关。此外在香港,过了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十六夜再狂欢一次,名为“追月”。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朝。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在唐朝,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意。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欢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民风的作文

全文共 759 字

+ 加入清单

朋友,您看过大秧歌吗?如果您正月十五能够到我们家乡做客,您一定会被那粗狂豪放的场面所吸引,在流连忘返中,说不定您也会情不自禁地加入这狂欢的行列,身不由己地扭起来。

你听,锣鼓声声,鞭炮齐呜,唢呐响了起来,大街上一拨儿秧歌开始打圆场了。领头的是“沙公子”,他头戴小生帽,身穿鹤氅,手持大折扇。后面紧跟的是乔装打扮的大姑娘和小伙子。“七咚锵,七咚锵,七八弄咚锵……”随着这铿锵的锣鼓,秧歌队在“沙公子”的指挥下踏丁字,迈十字,彩绸飞舞,虎步生风,自然排成两行,穿花打场。看秧歌的人们见到这雄浑的气势自然却步。走场两圈后,只见“沙公子”跃步跳入场心,双手抱拳做个“罗圈揖”,唱个贺年的大喏,热闹的小戏便开始了。这时唢呐换调,锣鼓的韵律,也变得更加昂扬,一队队旱船如同在水上漂,手持“船桨”的老汉在前面像醉翁一样扭来舞去,那水灵灵的“姑娘”(大多男扮的)扭泥作态。正扭到高潮处,后面却冲出几个“刁老婆”。她们手拿棒椎,身穿青色布衫,耳朵上还挂着一红一绿的大辣椒,头上梳着“浓篱把”,脸上还有一个黄豆大的“黑痣”,黄脸朱唇,气势汹汹,大有“樟打鸳鸯”之势,三蹿两跳来到了旱船眼前,与“老汉”开始周旋。“棒”“桨”相撞,乒乒乓乓,丑脸相对互不相让,他们似撕似打,似挑似逗,似舞似扭,真叫人啼笑皆非。正在难解难分之时,高跷队冲了上来,这才冲散了这对丑冤家……

这一拨儿秧歌刚过,那一拨又接了上来。耍龙灯、舞狮子、天女散花;丰收锣鼓……满街的人目不暇接价震耳欲聋。人们沸腾了,拥着秧歌队说呀笑呀,指指点点地议论着。孩子骑在爸爸的脖子上追看秧歌队叫,儿女们搀着跟着秧歌队跑。人们忘记了寒冷。被这催人奋进的锣鼓带进春潮涌动的世界。

朋友,百闻不如一见,还是请你亲自来看看我们家乡的大秧歌吧!亲眼瞧一瞧那如醉如狂的场面,亲耳听一听那昂扬的韵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