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海枯石烂一系列的成语300字(精品20篇)

干干净净:没有污垢、尘土、杂质。小编收集了海枯石烂一系列的成语300字,希望各位读者喜欢。

浏览

259

作文

1000

篇1:人神共愤成语故事_400字

全文共 303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rén shén gòng fèn

【典故】肆行暴虐,人神共愤,法令不容。

《旧唐书·于柚传》

【释义】人和神都愤恨。形容民愤极大。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极为愤怒

【近义词】民怨沸腾

【押韵词】熏风解愠、一方之任、更仆难尽、峥嵘轩峻、内外交困、抱才而困、低眉倒运、报仇雪恨、霞姿月韵、出纳之吝、......

成语故事】唐朝时期,湖州刺史于頔重修西湖灌溉工程,让百姓受益匪浅。他任苏州刺史时下令拆除神庙,破除迷信。他的政绩卓著,为人比较专横,死后唐宪宗赐号“厉”。他的儿子请唐穆宗改“厉”为“思”,太常博士王彦威说他肆行暴虐,人神共愤,法令不容。

【成语举例】恶已贯盈,人神共愤。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八十回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一言为重百金为轻成语故事

全文共 348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yī yán wéi zhòng , bǎi jīn wéi qīng

【出处】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宋·王安石《商鞅》

【解释】金:古代货币单位。严守自己诺言比百两黄金还珍重。指信守诺言可贵。

【用法】作定语、分句;指言出必行

【结构】复句式

【相近词】一言千金、言出必行

【同韵词】衔胆栖冰、靡然向风、百舌之声、浪蝶游蜂、励志如冰、遁迹销声、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作金石声、紫色蛙声、几而不征、......

【年代】当代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新法公布以后,为使人们相信新法一定要执行,商鞅命人在国都南门处立了一根三丈多高的木柱,声明谁搬动到北门就赏五十金。有一个胆大而力大的人果然得到五十金,人们认为商鞅言出必行就按新法行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拳拳服膺成语故事

全文共 345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释义】

拳拳:紧握不舍,引伸为恳切;服膺:铭记心中。形容恳切地牢记不忘。

【成语出处】

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感情色彩】

中性

【成语结构】

偏正式成语

【成语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形容恳切地牢记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成语例句

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不失之矣。(唐 韩愈《禘祫议》)

相关成语

面面圆到 浩浩荡荡 夸夸而谈 扬扬自得 纷纷籍籍 蹇蹇匪躬 纷纷扬扬 咄咄怪事 忽忽不乐

英语释义

lay [take] it to heart in all reverence;

adhere to ... faithfully;

have a sincere belief in ...;

keep firmly in the mind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黑牛白角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19 字

+ 加入清单

黑牛白角的成语故事,出自战国·韩·韩非《韩非子·解老》,形容办事一定要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

【注音】hēi niú bái jiǎo

【出处】詹何坐,弟子侍,有牛鸣于门外。

战国·韩·韩非《韩非子·解老》

【解释】形容办事一定要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恰中主观意想

【结构】紧缩式

【押韵词】若要好,问三老、深稽博考、如获至宝、楞头磕脑、心精手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冬烘头脑、鱼沉鴈杳、七老八倒、截发锉藳。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古代詹何坐在家里讲学,弟子们侍侯在一旁。有牛的叫唤声自门外传来,一弟子猜说是头黑牛,其前额是白色的。詹何用道术算了一下承认是黑牛,但白色的东西在牛角上,派人去验证原来是一头黑牛,牛角上包着一块白布。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一息尚存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272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字】一息尚存

【汉语拼音】yī xī shàng cún

【近义词】:奄奄一息、气息奄奄

【反义词】:寿终正寝

【成语出处】

1、《论语·泰伯》:“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2、朱熹注:“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可谓远矣。”

【成语解释】一息:一呼一吸。还有一口气儿,指生命的最后阶段。

【一息尚存造句】只要还有一息尚存的机会,我就是要活着走出沼泽。

【一息尚存的成语故事

一个有志之士,(其志向和意志)必须弘大刚强,因为他担负的责任很重并且达成目标的道路很长远。把仁义当做自己的担负,还不算不重吗?这个担子必须一直承担下去,到死才可以放下,还不算不远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鹊巢鸠居成语故事

全文共 328 字

+ 加入清单

晋文公追一只鹿追丢了,问路边一个休息的人,那人用脚指着一个方向说:“那边去了。”文公说:“我问你话,你什么要拿脚回答我?”那人整整衣服,站起来说:“对一个不像样的君王就是这样。虎豹讨厌清闲,喜欢接近人,才会被捕获。鱼鳖讨厌深水,喜欢浅水,所以会被钓到。君王讨厌老百姓,喜欢游玩,所以会丢失他的国家。诗经里说‘维鹊有巢,维鸠居之。’君王打猎不回去,他的位子就不保。”

文公就往回走,在半路遇到大臣栾书。栾书问:“看大王面带喜色,打到猎物了吧?”文公说:“我没有打到猎物,但我听到了好的言论,所以高兴。”栾书问:“说话的人呢?”文公说:“我没和他一起来。”栾书说:“听了好的言论却忘记这个人,是强盗行为。”文王就回去请那人坐车一起回来了。

(《刘向新语 杂事二》)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一枕邯郸成语故事

全文共 345 字

+ 加入清单

【拼音】yī zhěn hán dān

【典故】唐·沉既济《枕中记》载,卢生在邯郸旅店中昼寝入梦,历尽富贵荣华,一觉醒来,主人黄粱尚未熟。

【释义】比喻虚幻的梦想。同“一枕黄粱”。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做梦

【结构】复杂式

【近义词】一枕黄粱

【同韵词】雪窖冰天、司马青衫、扑心扑肝、朝里有人好做官、复地翻天、一碗水往平处端、尸利素餐、一画开天、叫苦连天、铁案如山、......

【年代】近代

成语故事】从前有一个穷困潦倒的书生卢生,在邯郸一个客店遇见道士吕翁。吕翁送他一个枕头,这时店主正开始做黄粱饭,卢生小睡一会,在梦中他中进士做宰相娶美妻,儿孙满堂,生活美满。梦醒后,主人的黄粱饭都还没做熟

【成语示例】李将军得遇高皇,万里名扬,万户勋偿。一枕邯郸,总是荒唐。

清·厉鹗《折桂令·赋得客帐梦封侯》词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成语故事书读后感

全文共 278 字

+ 加入清单

这个寒假我读了《成语故事》这本书。这本书有许许多多的故事,十分有趣。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螳螂捕蝉和一叶障目这两篇。

螳螂捕蝉,是讲春秋时,在王宫的后花园里有一只螳螂准备捕食一只蝉,但是这只螳螂没有想到有一只黄雀正在它身后想要啄食它。黄雀想要吃螳螂,却不知道侍卫正要用弹弓打它。螳螂和黄雀都只看到眼前的好处,而没想到后面隐藏的危险。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只顾眼前的利益,不顾后果是不对的。

一叶障目,是讲古代有一个穷书生用一片叶子遮住眼睛以为隐身了而去偷别人的东西最后被抓住。这个故事比喻为局部现象迷惑,看不到大局。我还知道了偷东西是不对的。

通过阅读,我增加了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堤溃蚁孔成语故事

全文共 325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dī kuì yǐ kǒng

【典故】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

战国·韩·韩非《韩非子·喻老》

【解释】堤坝因蚂蚁洞而崩溃。比喻忽视小处会酿成大祸。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小疏忽会酿大错

【结构】紧缩式

【相近词】堤溃蚁穴

【同韵词】万夫之勇、连枝共冢、雾起云涌、摩肩擦踵、鼻青脸肿、戎事倥偬、风起浪涌、半懂不懂、恃强怙宠、汗流至踵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魏国相国白圭在防洪方面很有成绩,他善于筑堤防洪,并勤查勤补,经常巡视,一发现小洞即使是极小的蚂蚁洞也立即派人填补,不让它漏水,以免小洞逐渐扩大、决口,造成大灾害。白圭任魏相期间,魏国没有闹过水灾

【成语示例】臣闻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故堤溃蚁孔,气泄针芒。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陈忠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看动作猜成语作文300字

全文共 323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作文课上,老师出人意料地宣布:“这节课我们来玩看动作成语的游戏吧!”

游戏规则是:一位同学上台比动作,其他同学根据动作猜成语。游戏开始了,老师请了李梓煌,梓煌睁大眼睛呆呆地看着我们。同学们思考了一会儿,争先恐后地把小手举起来。老师看着我们迫不及待的样子,就请了小明,谁知,小明一站起来,却在那边抓耳挠腮,支吾了半天,不好意思地说:“我不知道。”同学们一听,哄堂大笑。

老师又请了泽思,她说:“是目瞪口呆。”老师奖了她一个笑脸。老师又请了泽凯比动作,只见泽凯左看看又看看,这时,我自信十足地举手,说:“是东张西望。”老师说:“对了!”也奖了我一红花。

今天在看动作猜成语的游戏中,我发现中国的成语魅力无穷,它们个个都是那么有意思,我真想再玩一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假途灭虢成语故事_300字

全文共 268 字

+ 加入清单

【典故】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左传·僖公二年》

【释义】假:借;途:道路;虢:春秋时诸侯国,在今山西平陆及河南三门峡一带。泛指用借路的名义而灭亡这个国家。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用借路的名义而消灭这个国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晋献公要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同时给虞国送去宝马和贵重礼物。虞国国君贪财,大夫宫之奇劝阻说:“虢国是虞国的近邻,它的灭亡必然会导致虞国灭亡。”虞国君主不听劝谏,答应晋军过境,结果晋国灭掉虢国立即灭虞

【成语示列】此乃“假途灭虢”之计也。虚名收川,实限荆州。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六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怀璧其罪成语故事_300字

全文共 265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齐国臣子张丑在燕国当人质,燕王要杀他,他乘机逃走,在燕国边境被守卫抓住。张丑心生一计,说燕王要杀他是因为他藏有宝珠,燕王想占为己有,如果你不放行,就说你吞下了宝珠,燕王会把你剖腹的,守卫只好放行。

【典故】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左传·桓公十年》

【释义】怀:怀藏。身藏璧玉,因此获罪。原指财能致祸。后也比喻有才能而遭受忌妒和迫害。

【用法】作谓语、定语;比喻有才能而遭忌妒、迫害

【近义词】怀璧之罪

【相反词】任贤使能

【灯谜】藏宝罪

【歇后语】匹夫无罪

【成语示列】修贡之余远争寄,怀璧其罪渠敢当。宋·张扩《谢人惠团茶》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尾大不掉成语故事

全文共 350 字

+ 加入清单

春秋时,楚国国君楚灵王于公元前531年在城地、蔡地、不羹筑城,并打算派弃疾做蔡公。为此,楚王向申无宇征求意见:“你看让弃疾去蔡地怎么样?”申无宇说:“选择儿子没有像父亲那样合适的,选择臣子没有像国君那样合适的。郑庄公在栎地筑城西安置了子元,使昭公不能立为国君。齐桓公在谷地筑城而安置了管仲,到现在齐国还得到利益。臣听说,五种大人物不在边境,五种小人物不在朝廷;亲近的人不在外边,寄居的人不在里边。现在弃疾在外边,郑丹在里边,君王恐怕要稍加戒备才好。”楚王说:“国都有高大的城墙,怎么样?”申无宇回答说:“在郑国的京地、栎地杀了曼伯,在宋国的萧地、毫地杀了子游,在齐国的渠丘杀了无知,在卫国的蒲地、戚地赶走了献公。如果从这样看来,就有害于国都。树枝大了一定折断,尾巴大了就不能摇动,这是君王所知道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年少无知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50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称:年少无知

成语拼音:nián shào wú zhī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不懂事。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成语结构:联合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年纪小,不懂事。

成语来源: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二卷:“口尚乳臭,谓世人年少无知;三折其肱,谓医士老成谙练。”

成语造句:老舍《赵子曰》:“欧阳那个人,据我看,是个年少无知的流氓。”

年少无知的成语故事

楚汉相争时期,刘邦因西魏王魏豹要背叛就准备出兵讨伐。他询问郦食其魏豹的将领情况。郦食其说魏豹的大将是柏直,刘邦认为柏直是口尚乳臭、年少无知,就派韩信、灌婴、曹参率军前去攻打魏豹,并获得大胜,活捉了魏豹。

年字开头的成语

年少无知 年高有德

包含有年字的成语

一年被蛇 一年被蛇 烈士暮年 年高有德 年少无知 七年之病 三年不窥 十年树木 十年生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文言文的成语故事2:狐假虎威

全文共 286 字

+ 加入清单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地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吾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翻译: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

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

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

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兄肥弟瘦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26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xiōng féi dì shòu

【出处】及天下乱,人相食。孝弟礼为饿贼所得,孝闻之,即自缚诣贼,曰:‘礼久饿羸瘦,不如孝肥饱。’贼大惊,并放之。 《后汉书·赵孝传》

【解释】旧喻兄弟相爱,临难争死。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兄弟之间

【同韵词】恋新忘旧、一蹴而就、明扬仄陋、鉴前毖后、艰苦奋斗、上溢下漏、人五人六、平复如旧、而今而后、揎拳舞袖。

成语故事】汉朝末年,天下大乱,饥民遍野,人饿得吃人。赵孝的弟弟赵礼一次被盗贼捉住,即将被吃,赵孝绑起自己去见盗贼说赵礼饿得太瘦,不如自己肥胖能够让你们多吃一点。盗贼深感惊奇,便把他们兄弟二人都放了。

【成语示列】友于兄弟,分形共气,兄肥弟瘦,无复相代之期;让枣推梨,长罢欢愉之日。 《南史·梁武陵王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面壁功深的成语故事及意思

全文共 264 字

+ 加入清单

出处:宋代名僧普济的《五灯会元》。

意思:形容勤苦学习、造诣精湛的意思。

南北朝时,有个和尚名叫达摩,也写作达磨,是南天竺国(天竺,古印度)香至王第三子。

梁武帝普通元年,达摩渡海经广州来到当时南梁的首都建业(今南京)。梁武帝笃信佛教,但是达摩同他交谈后,却并不投契。于是离开建业渡江北上,到了北魏,在嵩山(今河南登封县北)的少林寺住下。

达摩在少林寺,整天整夜面对石壁而坐,不发一言,据说这叫做“壁观婆罗门”,人们谁也不懂他有些什么奥妙。他如此坚持了九年之久,直到老死。

这段传说虽然不可信以为真,但“面壁功深”的成语却是从这里产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成语解释

全文共 323 字

+ 加入清单

亡:丢失。在岔道上跑丢了羊。比喻人生道路复杂;掌握不好方向会误入歧途;以致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成语出处:《列子 说符》:“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

成语简拼:QLWY

成语注音:ㄑ一ˊ ㄨˋ ㄨㄤˊ 一ㄤˊ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歧路亡羊偏正式;作谓语;比喻事理复杂多变。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正音:羊,不能读作“ránɡ”。

成语辨形:歧,不能写作“岐”。

近义词:误入歧途

反义词:改邪归正

成语例子:(1)对年轻的人如不循循善诱,就有歧路亡羊的危险。(2)事情变得越来越复杂了,他担心自己会陷入歧路亡羊的局面。

英语翻译:go astray in a complex situation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三年级成语故事

全文共 346 字

+ 加入清单

一鸣惊人,一飞冲天。说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庄王的故事。楚庄王登基后,为了观察朝野的动态,也为了让别国对他放松警惕,当政三年,没有发布一项政令,每天不是出宫打猎游玩,就是在后宫里和妃子们喝酒取乐,并且不允许任何人劝谏,他通令全国:“有敢于劝谏者,以死罪论处!”

朝野上下都为楚国的前途担忧。当时主管军政的右司马以他的机智,委婉的用猜谜方式劝谏了庄王:“臣在南方时,见到一只鸟,它落在南方的土岗上,三年不展翅、不飞翔、不鸣叫,沉默无声,这只鸟叫什么名啊?”楚庄王知道右司马是在暗示自己,就说:“三年不展翅,是在生长羽翼;不飞翔、不鸣叫,是在观察民众的态度。这鸟虽然不飞,一飞必然冲天;虽然不鸣,一鸣必然惊人。你回去吧,我知道你的意思了”。此后,楚庄王整顿朝纲,重振君威,没过多久把楚国治理得国富兵强。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成语长风破浪的故事

全文共 320 字

+ 加入清单

南北朝的宗悫(que)小时候,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他说:“我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十四岁时,十几个强盗来抢劫,他挺身而出,打得强盗狼狈而逃。

后来他从军作了军副,随军出征林邑(今越南),林邑国放出象群出战,士兵无法抵抗。紧急关头,宗悫做了几头假狮子,摆在大象前,把大象吓跑了,接着就攻下了林邑。获得了许多珍奇异宝,宗悫一件也没有拿,连穿的衣服也是原来的那件。

当宗悫还没得志的时候,他的同乡庾业有钱、有势,请人吃饭时,酒菜摆得有一丈见方。宗悫来了,庾业只给他吃有稗子的杂粮,对客人说:“宗悫是个粗人,习惯吃粗茶淡饭。”宗悫没有一点怨言,照样吃得饱饱的。后来宗悫当了豫州太守,请庾业做了长史(书记长)。

“长风破浪”比喻志向远大,不怕困难,奋勇前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