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古诗牧童改写成短文热门四篇 作文(汇编20篇)

《郑人买履》的故事滑稽可笑,给我们许多启示,下面为大家分享古诗牧童改写成短文热门四篇 作文作文,欢迎阅读

浏览

5992

作文

220

篇1:舟过安仁改写成短文350字

全文共 391 字

+ 加入清单

在夏日里,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在一面静静的湖面上,成片茂密的芦苇随风飘荡,湖面上的水泛起阵阵微波。这一片风景秀丽的地方,正在静静的湖面上,一条小船上的杨万里被它们深深地迷住了,正陶醉其中。

正在诗人慢慢地转移视线时,一条小渔船映入眼帘。小渔船上坐着两个一边划船,一边嬉戏的可爱小孩,诗人决定看看他们想干些什么,打算用他们写一首奇丽的小诗,想到这里,诗人观察得更仔细了。

两个小孩玩着玩着,突然一个小孩对另一个小孩讨论了一会儿,把船停了下来,把撑船用的竹竿和船桨收了起来,张开了一把精美的竹制小伞,可现在没下雨,诗人看到这里,疑惑不解地思考起来。

诗人想了一会儿,像是想到了什么,不由的惊叹起来:“这两个小孩真聪明呀!怪不得没有下雨也张开了伞,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呀!”

诗人边佩服两个小孩,编写了一首诗: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改写古诗习作方法谈

全文共 1500 字

+ 加入清单

同学们,我们中国可以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而且内涵丰富,美不胜收。“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多读古诗能提高我们的文学功底是大有好处的。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改写古诗习作方法谈,希望对你有帮助。

虽然说古语有“熟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可是光靠背诵的方法来学习古诗是远远不够的。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方法,这种方法把学习古诗和习作练习结合起来,就是“古诗改写”。

改写是改变原文的表现形式或部分内容的一种作文训练。改写的过程是一个新的构思过程,全新剪裁,全新布局的过程,是较有难度的写作训练。

改写古诗,要做到“三要”。

1、要理解古诗的意境

2、要把握古诗的原意

3、要展开合理的想象

《宿新市徐公店》前两句“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点出儿童捕蝶的背景。篱笆和小路,点明这是农村;“花落未成阴”和结句中的“菜花”都说明这是暮春季节。因此,在改写的时候要把握住特定的时间和地点。

后两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诗人将彩笔转入画面的中心,描绘儿童捕蝶的欢乐场面,这是这首诗的传神之处。“急走”、“追”是快速奔跑追逐的意思,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的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而“飞入菜花无处寻”则将活动的镜头突然转为静止。“无处寻”三字给读者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仿佛我们面前又浮现出一个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因此,此处要展开合理的想象,抓住孩子的动作、神态,想象孩子的语言,让古诗丰满起来,这样,才能让古诗所表达的内涵凸显出来。

改写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纯粹翻译诗句。

(2)改写的内容不能脱离古诗词原来的意境。

(3)在符合古诗词原意的基础上可适当地进行想象、创新。

(4)行文过程中适当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比如比喻、拟人等,可令改写的文字更加生动。

(5)描写人物可适当运用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6)补充背景材料。在改写一些古诗时,还可以根据诗的内容特点和自己的理解情况,适当地补充季节特征、天气状况、地理环境、人物身份、事情起因等方面的背景材料。这样一来,就能进一步使改写的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形象。

总的来说,在深入理解古诗的基础上,只要能恰当地翻译出诗的意思,充分地想象和领略诗的意境,和谐地融入人物的感受,并自然地添加有关背景材料,就一定能使改写出的习作具体、生动。虽然改写后已不再是诗的体裁,却仍然充满诗意,能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改写《武陵春》

夕阳西下,今天又要过去了。而你依旧没有梳理你那早已花白的云髻,纵然它是那么的凌乱不堪。你呆呆的坐在窗前,眉头紧锁,脸颊上挂者早已风干的泪痕。

窗外的风已停歇,花瓣零乱的撒了一地,只是尘土中花香犹存。“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泪水再一次从你的眼中滚落下来,多愁善感的李易安,你是在为这凋零已尽的百花,遍地的残英落红而善心吗?或许是它们又一次触动了你心中的哀愁吧?那国殇之哀,家破之痛,夫亡之悲一丝丝一缕缕缠绕在你的心头,“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面对这景物依旧,人事具非的你,只能独自分担那满腹辛酸,每每想到这些,眼泪就滚落下来,你仍凭泪水打落在桌上------

忽然你想起了听朋友说双溪河鸟语花香,阳光明媚,是给游玩的好地方,正打算去那里驾着轻舟泛游来排解心中的愁绪,你忽然又哀叹道:“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你心中的愁是多么的有重量呀,李煜写过愁的长度:“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白写过愁的叠加:“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可愁在你的心中,却有了如此的重量,重重压在心头。

刹那间,你再一次泪如雨下!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古诗《题西林壁》改写记叙文

全文共 558 字

+ 加入清单

金秋时节,秋高气爽,天气晴朗,夏姑娘悄悄地退到幕后,秋姑娘粉墨登场,苏轼带着他的老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妹妹苏小妹一起去庐山游玩。(开篇运用了拟人手法,点出了秋色宜人,也交代了事情的起因。)

庐山的空气真是太新鲜了,苏轼深吸一下,真像进了天然氧吧一样。苏轼举目四望,周围的山岭一座挨着一座,像一只只绵羊,又像一条条青绿色的蛟龙,它们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半山腰轻轻地笼着一层薄雾,一座座山就像一位位仙女披着面纱在舞动……庐山真是名不虚传!(对山的观察很细致,动静结合的描写形式,让读者也切身感受到庐山的美。)

苏轼一边牵着老父亲,一边喊弟弟妹妹跟紧了。他们沿着蜿蜒的小路,缓缓前行。路旁许多参天的古木挺立着——银杏树拿着小扇子,枫树在摇摆着自己的身子,好像在展现它那优美的身材,展示它如火般的热情……(过渡句运用恰当,自然引出诗人在路上欣赏到的美景。)

沿着山峰前行,突然奇迹出现了——庐山的山岭改成了山峰的模样!山峰有的高耸入云,直插云霄;有的像一把利剑……那里怪石嶙峋,千姿百态。苏轼拿出毛笔,挥笔在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从此以后,《题西林壁》这首诗引来了成千上万的游客。人们慕名而来,想亲眼目睹庐山的神秘面目是否和苏轼写的一模一样。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改写古诗咏柳作文400字

全文共 408 字

+ 加入清单

贺知章是古代唐朝著名的一位诗人。有一年二月,他来到一个地方,这个地方的柳树又多又漂亮。他走到一处湖边,湖边上正好有一棵高高的柳树,贺知章抬头望着这棵柳树,柳树上长满了嫩绿的新叶,就像用碧玉打扮的一样。远远望去,柳树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柳树垂下的无数根枝条就像少女的发丝。这时,他想:这嫩绿的新叶是出自于哪位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忽然一阵春风吹来,这无数根枝条随风飘摇,真像春风姑娘给这位亭亭玉立的少女梳洗和修剪她的长发,让她更加美丽,惹人喜爱。这时,贺知章默默感叹,用右手抹着自己的胡子,望着柳树说:“真美啊!这么美的柳树,我要用诗句来赞美、歌颂它”。

随后,贺知章便吟诗起来:《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晚上,贺知章把今天所吟的这首诗写在了纸上,然后慢慢韵味。直到现在,这首古代唐朝著名的诗人贺知章所写的《咏柳》,已经变成了一首非常闻名的古诗了。

[改写古诗咏柳作文4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舟过安仁改写成短文

全文共 483 字

+ 加入清单

安仁县位于湖南省的东南部,长江的南岸。那里依山傍水,景色宜人。那里不仅山美水美景色美,还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

那天,我乘船经过安仁。我一边在江面行进,一边尽情地观赏着江南两岸柳绿花红的美景。此时已是夕阳西下,天色近晚,渔民们捕完鱼已经陆续收网回家了,江面上非常平静。这时,我看到迎面而来的一只渔船上,有两个儿童独自撑船向前行进。只见他们兄弟俩将船划到了水中间,熟练地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撑起了大雨伞。然后,哥俩满面笑容,静静地坐在了渔船上。我开始沉思起来,为什么在船行进时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为什么天没下雨他们撑起了大雨伞?天色已晚为什么他们不撑船回家,反而双双坐在船上?一个又一个问题反复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正在我沉思的时候,发现了他们的船在不用竹篙和船桨的划动下,竟然能快速地向前行驶。哈哈!原来如此啊!他们撑起的大伞不是用来遮雨,而是用伞借助风的力量,推动着小船向前行进啊!“多么聪明伶俐的孩子,多么智慧的小渔翁啊!”我对眼前这对小渔翁的赞美之情,在我的心里油然而生。

我静静地目送着那只小船向远方驶去,小船儿在茫茫的江水中越走越远,最终在我的视线中消失。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回乡偶书古诗改写

全文共 816 字

+ 加入清单

杨柳依依,大雁南飞。贺知章已经得到皇帝的同意,告老还乡。他梦中不知多少次梦到故乡。他一想到这次回家,就别提多高兴了,简直像回到了童年。

贺知章回想到少年刻苦学习得志到做官的情景。一眨眼,在朝廷做官已经五十六年了。今年八十有六岁了。可他怎么也改变不了家乡的口音。他一照镜子,看见他两鬓都已变白了,再也不是那时出任时的年青气盛了。

贺知章骑在马背上,归心似箭,日行千里。他一路欢笑,甚至还唱着他自编的《咏柳》。终于回到了久别重逢的故乡。他闻一闻空气是那么新鲜,家乡是那么宁静。尝一尝家乡的清泉,是那么的甘甜。摸一摸家乡的泥土,又感到是那样的芳香。乡间小路依然是那样弯弯曲曲,儿时背着书包上学堂的情景,仿佛又浮现在眼前。

他摸一下老柳树,自言自语道:你还认得我吗?可我还惦记着你。我还惦记着家乡的一草一木。家乡的人们还认的我吗?

这时,一群儿童,看见贺知章举止不凡,精神抖擞,来回走着,以为他是从外地来的,迷了路。他们便把他围起来,问长问短。有个小男孩天真地问:“老爷爷,您是何方人氏?是不是迷路了?” 贺知章一愣,然后说:“孩子们啊,我就是越州永兴人啊,这里就是我的家乡啊!”说着,他老泪纵横。

小男孩依然笑嘻嘻地问:“我们怎么没见过您啊?那您一定从京城来的吧?”贺知章爽朗地答道:“我正是从京城来的,我也是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考出去的,至今也没回来过,你们当然没有见过我了!”那您为什么不在京城里安家,京城可豪华了!”其他的男孩问。贺知章说: “即使京城再好,也不如我的家乡好啊!大树也知道叶落归根,何况我们人呐?”贺知章感慨地说。突然,有个小男孩说:“我听我爷爷说过京城有个大官,就是我们这里的,叫贺知章,是不是您啊?”他点点头。“原来是您啊!老爷爷,您这几日就住在我家吧!以后您找住处!我家爷爷可热情了,说不定您也认识呢!”

“谢谢!”贺知章很感动。以后贺知章真的见到他儿时的玩伴,就是小孩的爷爷 ,他简直不相信这是真的。

[回乡偶书古诗改写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牧童改写成短文

全文共 356 字

+ 加入清单

在一个清凉的夏日夜晚,风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明朗的月亮,高高地挂在夜空,把光亮撒向人间,就连往日的欢声笑语也没有了。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一碧千里,好似一片绿色的海洋。一眼望去,宛如无边的绿毯。

这时还没有见到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了牧童悠扬的笛声,他的笛声让人欢快。又时断时续,能使人舒畅,还让人欢心,这随风飘扬的笛声代表着牧童欢快的心情。牧童的笛声愈来愈近,越来越清晰了。

牧童吃完晚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一边用精湛的技巧吹着笛子,一边向草地走去。他悠闲地躺在露天地里欣赏着今晚的明月,心中蹦出了一万个“真美呀!”牧童索性不脱蓑衣,不想错过如此美丽的月亮。牧童一边望着月亮,一边用笛子逗弄着晚风。牧童心里又想:要是天天都有如此美丽的月亮,我就可以让小伙伴们也来欣赏。

牧童虽然已经休息了,可是心里还在想着今晚的月亮。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改写古诗《题西林壁》作文600字

全文共 571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天,苏轼和她的兄弟姐妹一起去游览庐山。因为,他们听说唐代大诗人李白去过庐山,看过庐山瀑布,并写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丽诗篇。他们也想看看这美丽的庐山。

早上一起床,他们就开始启程了。苏轼和她的兄弟姐妹来到庐山脚下,抬头一看:“啊,这么高的山呀!”苏轼的妹妹喊道。他们一边爬山一边看。他们看到山中的树林就像一张长长的绿色的被子,小溪叮咚叮咚的唱着歌,好像在欢迎他们的到来。苏轼和大家一起爬着爬着觉得累了,就在一块大石头上坐了下来。苏轼说:“横着看庐山就像山峦起伏、连绵不断的山岭,到处都是绿色。可爬着爬着景色怎么变了?你们看,侧着一看庐山是高耸入云的山峰,好像一把把锋利无比的利剑和一棵棵嫩绿的竹笋。”他的弟弟说:“是啊,是啊。你看从远处看像一群群绿色的小绵羊,从近处看山雾环绕,神秘莫测。”接着,他的妹妹说:“从高处看下面是不知深浅的山沟,从下面仰望到处是悬崖峭壁。”

不知什么时候,他们看到了一个巨大无比的瀑布,水留下来的声音震耳欲聋。原来这就是大诗人李白仰望过的庐山瀑布。看完瀑布后,他们我一言你一语的辩论起庐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苏轼说:“我们站在庐山的中间,看不到庐山的真面貌是因为我们就身在其中。”

游览完庐山后苏轼便在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初二古诗改写古诗改写

全文共 954 字

+ 加入清单

泊船瓜洲

黑夜笼罩着大地,长江水静静地流淌着,波浪轻轻地拍打着岸边的岩石。诗人王安石乘坐的小船停靠在瓜洲的岸边,随着起伏的波浪有节奏地摇曳着。

王安石静静地倚着船舷,用手捋着胡须,眯着眼睛眺望着江对岸的京口,心里默默地沉思着:我已年过半百、对政治早已心恢意懒,且经历了两次因推行新法而被罢相的坎坷,此次再次被起用为相,自己面对的不知是祸还是福。想到这些他不禁深深地叹了口气。

天灰蒙蒙的,王安石迷惘地望着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在黑夜里只能看到远山模糊的影子。他不禁想道:钟山脚下的家乡离我是这么近,只是隔着那一线的长江水和几重起伏的群山,而我却……

忽然,一阵微风拂来,王安石从沉思中清醒过来,感受到了春天温暖的气息。他仿佛来到了充满绿色的江南大地,仿佛漫步在桃红柳绿的家乡。池塘里的鱼儿在自由自在

地游来游去,河岸边的柳树吐出了嫩芽,千万条柳枝在微风中摇曳,小鸟在柳条中穿行,还不时传来“叽叽喳喳”的鸣叫声。满山的花草经过春雨的滋润变得更加的精神。山野中小孩在兴高采烈地嬉戏、玩耍,好一幅和谐的江南山村春景图……他完全被这美好的回忆陶醉了。

一轮金黄的圆月升起来了,皎洁的月光洒在江面上,整个江面变得波光粼粼一般了,王安石抬起头望着天空中金黄的圆月,情不自禁地感叹道:“明月啊!你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我日思夜想的家乡?

秋思

秋天来了,枯黄的树叶被顽皮的风孩子当成足球踢来踢去,我独自一人走在街道上,遇见了提着行李的一家人,妈妈对孩子说:“孩子,中秋节快到了,我们要回家乡去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起吃月饼,看月亮,好不好?”“好!”孩子欢呼起来。

听到她们的话,让客居洛阳城的我不禁想起了我的爸爸妈妈,想要写一封信给在家乡的亲人:大家都好吗?有没有想我啊?天气怎么样?我可想你们了!天越来越冷了,要多加些衣裳......

我要说的话实在太多了,竟不知从哪里落笔,写了一会儿,我终于把信写好了。可是,我还是担心,因为时间不够而没有写好这封信,没有把自己的全部意思表达出来。当捎信人套好马准备出发时,我大声喊道:“等一等,等一等,让我在看看有没有落了什么!”于是,我又拆开了已封好的信封,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又一遍,才把它封好,交到捎信人的手里,并嘱咐他一定要交到家乡亲人的手里。望着捎信人的背影,我久久不肯离去,直到看不见捎信人的背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把牧童改写成短文

全文共 657 字

+ 加入清单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夏日的一天,一位牧童一如既往地牵着他家那条老黄牛,带着蓑衣和他最最喜欢的笛子,出门放牛去了。

他放了五六年的牛,日子虽苦,他却自得其乐。不一会儿,他就牵牛到了一片一望无际的草地。这里的草很好,再加上正值盛夏,草更是长势喜人,几里之内,除了草还是草。知了在树枝间歌唱,鸟儿在天空中啼鸣,这可真是个好地方啊!在这时,牧童也吹起了笛子。鸟鸣、知了声、笛声混合在一起,仿佛是一场超级大合奏,可真是天籁之音啊!连老黄牛都似乎被这“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的声音打动了,边咀嚼边微微抬起头,仿佛在聆听着这悠扬的音乐声。

干粮吃完了,黄昏这出好戏也随之拉开序幕。牧童牵着牛,摆弄着他的笛子,在夏天徐徐的晚风中,慢慢悠悠地往回赶,好不自在。夕阳将天边的云彩染成了一片红色,犹如火烧,随即便收敛起了最后一缕光线。夜幕降临了。路边的纺织娘开始了“个人演唱会”。虽然听不懂“大师”演唱的是哪一出,但牧童依然表现出十分享受的样子。

不知不觉就到了家。他的父母早已做好了饭菜在等他了。见他回家,他的爸妈可高兴极了,连忙把饭菜端上了桌,一家人欢欢喜喜地坐在长椅上吃晚饭。虽说只有一些青菜豆腐,但他们还是谈笑风生,十分开心。

吃完晚饭,牧童又跑到草地上赏月。他把蓑衣作毯子,就地卧在草地上,仰望深蓝的天空。在皎洁的月光下,连萤火虫都跑出来凑热闹,在天空中顽皮地飞来飞去,活像一只只小灯笼。天上不时闪过几个黑影,为夜空平添了许多魅力。

此时此地此景,牧童很快坠入梦乡,结束了他的一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古诗改写成散文

全文共 791 字

+ 加入清单

古诗改写散文,能增强学生对古诗的感受能力,深化对古诗的理解。把古诗改写成一篇散文,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所以更是能培养学生的习作技能。

本课的三首古诗词,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对正在经历童年的孩子来说,童年故事并不陌生,但是,诗中展现的童年故事,却又不一样。为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千年以前的孩子的生活,除了让学生体会其诗意和内容外,还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悟和课文中的插图,想象诗中呈现的情景,体会诗中描述的孩子们的童年生活的有趣。

有人说过:“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的才能。”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极力去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用自己最喜欢的表达手法,改编其中的一个小故事。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他们运用自己的经验,大胆想象,揣摩人物的心理,恰当地描写出了人物的动作和语言。

为了拓宽学生的习作素材,我还设计了两个不同的题目1、你还有更好的改编材料吗?你也可以把你更喜欢的一首古诗改编成一个故事。2、辛弃疾长期在外做官,在他的身上发生过许多有趣的事情,你能想象到吗?请你写一个辛弃疾的故事。让学生在多个题目中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来写,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使学生畅所欲言,写出了不少有创意、新颖的作品。

学生习作:

舟过安仁

一天,天气好极了,诗人杨万里在回湖南的途中发现一件有趣的事。

那天诗人杨万里坐船回湖南。突然,看见了两小童坐在船上,没有划船,竹蒿也收起来了,船桨也停在那里,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更认真地观察,这两个小孩真奇怪呀?过了一会儿,诗人恍然大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诗人嘎然失笑,为小童子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于是欣然提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牧童改写短文

全文共 360 字

+ 加入清单

瞧!一眼望去一片绿油油的草,仿佛铺在地上似的!风轻轻一吹“沙沙沙”的响声传的到处都是。

听!牧童又在吹笛子了,一声声欢快的调子逗弄着晚风,慢慢的小时在耳边。

早上太阳露出半边脸的时候,牧童就拿着自己的笛子,上山放牛去了,他坐在牛背上吹着笛子,哼着小曲。快乐地在草地上奔跑,无拘无束,没有任何烦恼。直到玩累了,就躺在草地上,看着天上的白云和小鸟们,嘴角浮起一丝微笑。

吃完晚饭,太阳早已下山了,明亮的月亮去爬了上来。牧童手里拿着笛子,迈着欢乐的脚步来到草堆上,不脱下身上的蓑衣就躺了下来,听着草丛里不知名的小虫唱着美妙动听的歌,抬头望着夜空中明亮皎洁的月亮,脑海里浮现出一个个画面。

你听那欢快的调子又吹起来,多动听啊!咦!怎么停下来了,哦……原来是牧童闭上眼睛进入了梦乡。是啊!他真的累了,就让他听着虫子的催眠曲美美的睡一觉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舟过安仁改写500字短文

全文共 758 字

+ 加入清单

初夏时节,诗人杨万里来到了湖南省安仁县。一天,他到江边散步,远远望去远处群山环绕,雾气蒙蒙,泛着浅浅的绿色,跟江边翠绿的竹林、波光粼粼的江水和倒映的绿荫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一切都是那么的安详和美好。一阵凉风袭来,顿时让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突然传来小孩的嬉闹声,诗人停下脚步,只见一叶渔船慢慢划了过来,两个七、八岁的小男孩正奋力划着船桨。江水的潺潺流水声,树上小鸟的鸣叫声,再加上孩子们的欢笑声,融到一起,打破了刚才的寂静,像是一只乐队在演奏着美妙动听的轻音乐,诗人闭上眼睛,侧耳倾听,真是太享受了。

微风吹过,两个孩子的对话传入诗人的耳中,他睁眼一看,两个孩子可能是划船划累了,他们其中一个孩子说:“不如我们把船杆和船桨都放下吧!”另一个孩子迷惑不解地问:“为什么呀?如果把船桨放下,船一会儿就不再前行了呀!”第一个孩子说道:“我以前看到过大船前进,总是在船的上面挂一个很大很大的布,说是当船帆,这样既不费力气,还能让船走得更快些,所以,我们也来造一个船帆吧!”“可是我们船上没有这么大的布啊,怎么造船帆呢?”第二个孩子问。第一个孩子自信地说:“放心吧,我自有办法,我们船里不是有一把很大的伞吗?我们可以把伞撑开,当船帆用啊!”第二个孩子半信半疑:“哦,主意很好,可是能行吗?”第一个孩子说:“我来做给你看。”

于是,两个孩子把那把大伞撑开,举得高高的。这时一阵大风吹过,水面上泛起了阵阵涟漪,小船像一头小牛,一下子向前冲去。两个孩子欢呼起来,互相击掌,银铃般的笑声传入诗人的耳朵,诗人也欣慰地笑了。

回到家,杨万里诗兴大发,多么天真可爱的孩子啊!他惊叹于孩子无限的奇思妙想,更惊叹于孩子的坚持不懈的精神,他一气呵成,赋诗一首: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牧童改写短文

全文共 367 字

+ 加入清单

瞧!那一碧千里的大草原上,铺满了碧绿碧绿的野草,像是给大地铺上了无边的绿毯,美丽极了。

原野上可真寂静啊,鸦雀无声,只能听到优美动听的笛声和小鸟那叽叽喳喳的伴奏声。那低声多好听啊,时缓时快,时高时低。晚风把动听的笛声带到了四面八方,白云听见了,被那迷人的笛声陶醉了,跟着跳起舞来;居民听见了,被那迷人的笛声陶醉了,连连称赞牧童吹得好;花草听见了,被那迷人的笛声陶醉了,跟着唱起歌来......

这笛声到底是从何处而来的呢?原来是小牧童放牛回来,把晚饭吃得饱饱的,就躺在美丽的原野上,悠闲自在地吹起笛子。牧童边吹边想:我的牛儿今天吃饱了吗?明天我要带它们到哪里吃草呢?突然,他的嘴角浮起了一丝微笑:明天我要带它们到村子里的草地上吃草。

皎洁的月光洒满了大地,小牧童在月光下吹笛子,吹着吹着,就躺在月夜的草地上,渐渐地进入甜蜜的梦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牧童》改写

全文共 277 字

+ 加入清单

很久以前,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傍晚,夜幕降临了,风儿轻轻地吹着,吹到脸上,使人到特别地舒服。山村的景色真美啊!广阔的草原上铺满了青青的野草。仔细听,晚风中传来了牧童悠扬的笛声。虽然牧童放牧一天很累,但是,你看他是那样高兴。只见他一边吹着笛子,一边哼着小曲,高高兴兴地回了家。

牧童吃饱了饭,已经很晚了。吃完饭后,他什么也没有做,就连身上的蓑衣也没有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牧童望着月夜美丽的星空,一个人凝望着,数着天上的星星,回忆着一天中发生的事情,渐渐地进入了梦乡。你瞧!他好象作了一个甜美的梦,他的嘴角又显出一丝微笑,是那样纯真,那样甜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把舟过安仁改写短文400字

全文共 384 字

+ 加入清单

《舟过安仁》说的是一叶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并没有渔夫,他们后来就收起了竹篙,停下船桨,坐在船中。船不一会儿就停了,大概是被美丽的景色迷住了吧。一个小孩身穿红色肚兜,另一个小孩光着身子,那两个可爱的小孩子大概是双胞胎,一个孩子穿红肚兜,应该是因为妈妈怕分不清吧。那里绿草如茵,周围小河纵横交错。突然,那个穿红肚兜的小孩拿出一把伞,杨万里恰巧在那里,杨万里见了,很疑惑,心想:“为什么要打伞呢?又没下雨,就算为了遮太阳,太阳也不大。”杨万里就好奇地问那两个小孩:“小孩子们,你们为什么要打伞呢?”那两个小孩说:“我们是想使风的力量让船前进。”杨万里这才恍然大悟,这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突然被打开,原来是借助风的力量啊!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船慢慢游走了,就不见了身影。

这两个孩子那么可爱,又那么聪明,真叫人羡慕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古诗改写《塞下曲》

全文共 491 字

+ 加入清单

黄昏的时候,飞将军李广率领着一支人马巡逻在北国边疆的深山密林中。塞北的深秋令人感到心惊胆寒,从林中不时传来阵阵虎啸,令人毛骨悚然。一阵山风吹过,树叶飘落,枯草摇动,将士们都穿着薄薄的衣服,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唯有飞将军李广,仍神情镇定地端坐在马上,迎着寒风,凝神注视着前方,搜寻着一切可疑的迹象。

夜色越来越浓了,远处的景象也逐渐模糊起来。忽然,又一阵山风呼啸而过,夹杂着虎啸的声音。只见远处的树林中像有一只猛虎,隐伏在摇动的枯草之中,似乎就要跳跃而出,扑向战士。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但见飞将军李广张弓搭箭,转眼间一只白羽箭流星似的射向猛虎。果然,箭不虚发,夜色中只见那只猛虎已经中箭,倒在了摇动的枯草之中。

第二天,当太阳的光辉洒满那片树林时,好奇的士兵们拨开密密的枯草,寻找将军昨夜射杀的那只猛虎。突然,一个士兵大叫道:“快来看呀!在这里!”将士们一拥而上,大家都惊呆了:原来,昨晚李广将军的那支白羽箭,是射在一块似老虎的石头上,箭头穿石而入,深深地插在了石头的棱角之中!

李广将军的箭不但射的准,而且力大如神。从此,他所到之处,敌人闻风丧胆。飞将军李广威震边疆。他的这段故事也流传至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改写《牧童》

全文共 261 字

+ 加入清单

在蓝色的天幕上,镶嵌着无数的群星。在大地上,一望无际的原野上长满了野草,到处翠色欲流。那繁茂的野草,在习习晚风中摇曳着。

忽然,晚风中吹来牧童悠扬动听的笛声,时断时续。小牧童的身影也渐渐清晰起来。只见他骑在水牛背上,闭着眼,小脑瓜随着笛声的旋律不时晃动着。笛声打破了乡村傍晚的静寂。小牧童牵着水牛来到池塘边,找到一个水草丰美的地方后,小牧童就去采野果、抓鱼和采莲蓬了。

累了一天,牧童匆匆吃过晚饭后,已是黄昏之后了。他眼皮开始耷拉起来,打起了哈欠,微微闭上了双眼。他连蓑衣来不及脱,一阵睡意就袭来了,他便在露天的月夜里休息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牧童改写成短文

全文共 277 字

+ 加入清单

很久以前,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傍晚,夜幕降临了,风儿轻轻地吹着,吹到脸上,使人到特别地舒服。山村的景色真美啊!广阔的草原上铺满了青青的野草。仔细听,晚风中传来了牧童悠扬的笛声。虽然牧童放牧一天很累,但是,你看他是那样高兴。只见他一边吹着笛子,一边哼着小曲,高高兴兴地回了家。

牧童吃饱了饭,已经很晚了。吃完饭后,他什么也没有做,就连身上的蓑衣也没有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牧童望着月夜美丽的星空,一个人凝望着,数着天上的星星,回忆着一天中发生的事情,渐渐地进入了梦乡。你瞧!他好象作了一个甜美的梦,他的嘴角又显出一丝微笑,是那样纯真,那样甜美。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古诗改写

全文共 1222 字

+ 加入清单

古诗改写

怎么改写古诗?

第一步:读懂古诗,看一看古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第二步:根据诗句把当时的情景想象成一幅图画,画面上应该有什么?

第三步:根据画面具体想一想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第四步:适当地加入一些情节,再加入环境、语言、表情、动作描写,把你想到的通顺、连贯地写下来。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是一首( )诗,有哪些事物?

想一想,送别时候会做些什么?

送别

在草长莺飞的三月天里,冰消了,雪融了,小燕子飞回了北方,大地换上了一件绿衣,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黄鹤楼里,李白和孟浩然默默地坐在桌子两边,无言地饮着酒。李白斟了一杯酒,缓缓地举起杯,说道:“仁兄啊,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再会,多保重啊。”说完,便将酒一饮而尽。孟浩然也举起杯来,眼中含着泪,注视着李白,一仰头将酒喝了下去,缓缓地放下酒杯,说道:“我这一去扬州,不知何时才能归来,贤弟你一定要多保重身体啊!”说着,滴下了泪珠。李白垂下头,看着杯中的酒,眼圈也红了,他心想:真不知浩然兄去扬州之后会怎样,不知我们两何时才会再坐在一起饮美酒啊。

这时,船工走了进来说:“客官,不早了,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趁着天亮,赶快起行吧。”孟浩然默默地注视着老朋友,在船工的再三催促下,缓缓站起了身,依依不舍地往船边走去,时不时回头看着老朋友。眼看船就要开了,孟浩然已经泣不成声了,他哽咽着对李白说:“贤弟,后会有期啊。”李白站在江边不停地挥着手,喊到:“仁兄,一路保重。”小船越驶越远,消失在天地之间,只剩下无情的江水咆哮着,拍打着两岸的沙石,仿佛在为他们两人而哭泣着。

李白望着远去的老朋友,想起了他们两人在春天一边赏花一边吟诗,夏天一边饮茶一边论诗,中秋节时月下相互勉励,冬季对酒谈古论今,不禁流下了晶莹的泪珠。

改写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纯粹翻译诗句。

(2)改写的内容不能脱离古诗词原来的意境。

(3)在符合古诗词原意的基础上可适当地进行想象、创新。

(4)行文过程中适当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比如比喻、拟人等,可令改写的文字更加生动。

(5)描写人物可适当运用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6)补充背景材料。在改写一些古诗时,还可以根据诗的内容特点和自己的理解情况,适当地补充季节特征、天气状况、地理环境、人物身份、事情起因等方面的背景材料。这样一来,就能进一步使改写的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形象。

总的来说,在深入理解古诗的基础上,只要能恰当地翻译出诗的意思,充分地想象和领略诗的意境,和谐地融入人物的感受,并自然地添加有关背景材料,就一定能使改写出的习作具体、生动。虽然改写后已不再是诗的体裁,却仍然充满诗意,能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作文:改写《乡村四月》或者《清明》,字数400字。

《乡村四月》宋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