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走访贫困户民情日记(20篇)

盼了许久,才盼到了暑假;等了许久,才等待了放假;努力了许久,才迎来了假期。把学习的压力放下,把快乐甜蜜放大,愿你暑假拥有不一样的幸福!暑假到了,下面给大家介绍关于走访贫困户民情日记_暑假生活日记,方便大家学习。

浏览

6768

作文

1000

民情日记:真心服务群众

全文共 848 字

+ 加入清单

曾玉才是四川省合江县密溪乡瓦房村党总支书记。十几年来,从教育岗位上退下来的他,把三尺讲台的育人功夫搬到农村天地大舞台。他带领村支“两委”一班人,苦干、实干加巧干,使昔日的落后村变成了如今美丽富裕的新农村。在他4本40万字的民情日记里,一笔一划地记下了村民的诉求以及乡村的发展规划,也记录了一个基层干部的浓浓爱民情。2016年3月,曾玉才荣登“中国好人榜”。

曾玉才教了近40年书,乡里大部分人是他的学生,平时见到他,都会尊敬地喊声老师,揣着这样的“底气”,曾玉才决定为“组织分忧”。当他真的来到村里时,才发现情况比想象的糟很多,村里各项工作目标考核居全乡倒数第一,群众上访不断,干部威信下降。刚一走马上任,曾玉才就一头扎进村里做调研。一个月时间里,他走访了全村7个社、100多户群众,总算明白了问题出在哪儿:班子不团结、财务不公开、处事不公道。针对发现的问题,他要求村干部在工作中做到“四戒”,即戒用村组集体资金吃喝、戒拉帮结派、戒嗜酒乱性、戒与百姓红脸。所有禁令,他都带头遵守、坚决执行。吃透了村情,抓好了班子,稳定了民心,村里的各项工作很快就走上了正轨。一年后,该村在考核中跃升为全乡第一名,“矛盾村”摇身一变成了“先进村”。2007年,村级党组织调整,原三支田村、瓦房村、密溪社区联合建立党总支,改名为瓦房村党总支,曾玉才以高票当选为党总支书记。

从当村支书开始,曾玉才坚持写日记。“每天要干啥子(什么)事?做到没做到?有啥子体会和收获?”曾玉才说,将要做的事情书面化后,白纸黑字,可以时刻提醒自己。前几年,曾玉才用自己的本子写,自从2009年县上组织部发了民情日记本后,他就用这个本子来记,每天一篇。如今已经写了整整4本,超过40万字。“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在曾玉才办公桌的玻璃板下面压着这句警示语。“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曾玉才说。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狂人日记的读书笔记初中

全文共 934 字

+ 加入清单

何为《狂人日记》?语颇错杂无论次,又多荒.唐之言。

曹雪芹曾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一个偶然的巧合,使我能将其联系起来。一场悲剧性的故事,一个悲剧性的狂人。

初看《狂人日记》,千言万语说不清我的想法,千丝万缕理不真切。这就是那么一个狂人,一个所谓的精神病患者。

的确是荒.唐,满纸的荒.唐言,极度怀疑他的病入膏肓。然而,细细的揣摩,从一个时代的旁观者来看待他,却是越看越明白,越来越惊怕。

那是一个愚昧麻木吃人的社会,国民的封建落后,残酷的封建礼教制度充斥着那整个社会。麻木愚昧的国民,没有人性可言,只有那所谓的规矩,按老祖宗的规矩一点一点的行动。

在这毫无自我想法意识的人群中,终有一个人清醒,开始有自己的想法了。他的确是个疯子,一个精神病患者,但却因为这样,他反而思考了,清醒了。他看到了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他看到了那一群麻木淡漠,封建礼教的帮凶,忠实的实行者和保持者,维持着规范着吃人社会的延续。

一个稍稍清醒的人,那个狂人,他希望别人都能清醒过来,打破那吃人的封建礼教制度。于是他想呐喊,叫唤于生人熟人间

,希望他们能够清醒过来。只可惜狂人的呐喊并没有让人清醒过来:交喊于人群之间,而他们的回应便是“疯子”。当狂人妄图说服他的哥哥——绝对的封建主义卫道士时,那便更是悲哀了。顽固的卫道士,是无论如何都不会去改变的。最终,连狂人的至亲都认为他是疯子。

狂人的悲剧性,就在于此。叫喊于熟人之间,而熟人无回应;自己不被自己的至亲理解。然而又不仅仅在于此。

吃人的封建礼教仍在不停的延续着,小孩子虽然并不懂事,却也在其父母的教导下,自发的远离狂人,守卫那些旧制度。这无疑又是一个巨大的悲哀。

最终,狂人不再“狂”,其病早愈,赴某地候补矣。一个原本已经稍微有点清醒的狂人,在面对强势的吃人礼教制度,他终于被同化了,成为了另一个封建礼教的卫道士。这是最大最彻底的悲剧啊!

所以我读《狂人日记》,读狂人的巨大悲哀,看日记,看狂人,“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我也只能大致理解一下这“其中味”——悲剧性的狂人啊!

看似“满纸”都是“荒.唐言”,然而字字都是“辛酸泪”,“都云作者”是真“痴”,却不知那“其中味”,我想代他说:救救孩子吧,那残酷的封建制度不能再延续下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2024社区民情日记

全文共 795 字

+ 加入清单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住社区工作已有三个多月了,回想这段时间的工作和生活,感觉还像发生在昨天,还在眼前。2016年2月底我来到塔什科瑞克乡新路街社区,社区工作人员有22名,少数民族干部100%。社区虽然办公阵地小,没有警务室,在这样最基层的社区工作,就要求我们工作组时刻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和坚定的政治立场,和社区干部一起把群众的事办好,办实,为辖区的平安和谐,团结进步尽自己最大的力量。

新路街社区住村工作组是由市卫计委的4名干部和市教育局的3名干部组成,其中5位汉族同事,2位维族同事,初来乍到,大家互相不认识,但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接触和了解,大家逐步地熟悉起来,从非常的客气到互开玩笑到坦诚相待,大家的感情升温的很快。工作也由刚开始的一头雾水到渐渐熟悉到提出办法和措施,工作的认知度提高的也很快,这几个月里7名干部互相包容互相理解,团结融洽。

在工作组当中,我是联络员和信息员,主要任务是上报各类材料、工作情况、撰写信息,在办公室呆的时间较多,不像其他队员经常入户,摸排,但流动人口大清查,走访慰问贫困户、重点人员,我是一定会去的,在入户走访时有些组员负责与居民交谈了解民情,有些组员负责记录谈话情况,有些组员负责语言翻译,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工作组通过走访详细了解了社区的情况,为我们开展各项工作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在这里,值得让我学习的是,工作组在配合社区开展工作,发挥每个成员的长处优势,大家互相团结方面做的滴水不漏,让我从中得到学习和感悟,从他们身上我也不断的反省、改进和提升自己。

离访惠聚工作结束还有8个多月的时间,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认为还是要从点点滴滴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从小事大事上积极锻炼自己,加强自身素质,通过不断的学习,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忠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同时虚心向社区干部学习,向工作组成员学习,加强团队合作精神,这样才能更好的为社区服务,更好的辖区居民服务。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领导干部下乡民情日记

全文共 519 字

+ 加入清单

兴宾区紧紧围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向全区2.5万名党员干部发放2.5万册《民情日记》,推行党员干部“民情日记”工作制度,受到广大群众的普遍赞誉。

“村民提出美化绿化家园的问题,乡党委、政府安排乡林业站与区林业局领导及时沟通,联系树苗事情已经落实。”城厢乡党委书记曾嫄艺于4月15日到泗贯村综合场屯调研时,在《民情日记》解决问题情况一栏上这样写道。

如今,在兴宾区农村,都能见到一个个身揣小本本的忙碌身影,他们住农户、访农友、问农事、解民忧,记录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能解决的马上解决,不能当场解决的记录在“民情日记”上,每周汇总,集体研究解决,再把结果逐一反馈给群众。区党委、政府将“民情日记”列入工作重点,要求每名党员干部在当天活动结束前统一在工作笔记上记录自己当天做过的事情,处理的群众问题,走访群众情况,下个工作日工作计划及下基层的深刻体会和反思,并将此作为一项日常工作常抓不懈。

“笔下民情,心中民生”。兴宾区通过“民情日记”真正为群众分了愁事、办了实事、解了难事。截至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全区领导干部共记录民情日记8000余篇,收集整理群众意见1000余条,为群众解决热点难点问题800余个,化解矛盾纠纷100余起,深受群众好评。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三联四做民情日记

全文共 1245 字

+ 加入清单

自2月20日在全乡范围内掀起“三联四做”宣讲工作以来,紧密围绕省、州、县委文件要求,成立了由联村领导、包村干部、机关干部组成的宣讲小组,分片包组深入全乡7个村,结合当前重点工作,走村串户,全面深入开展了驻村入户宣讲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结合基层组织建设,让“三联四做”活动切实吹动民心。结合一号文件宣讲工作,积极开展党组织、党员“双承诺”、“双争”、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和“三培双带”、创先争优等适合农民党员发挥作用的载体活动,开展“民情日记”等工作法,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提高乡村干部联系群众、服务基层的能力和水平,让“三联四做”的政策春风真正吹动民心。

结合农牧业生产工作,让“三联四做”活动切实倾听民意。走进一线开展调研指导,倾听农民需求,解决农民疑惑,引导产业结构化调整,帮助开展春耕备播生产,协调解决种子、农药、化肥、农膜、接羔育幼、防灾减灾抗灾以及草原森林防火等方面存在的实际困难,加强技术指导,引导农牧民群众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促进多渠道增收。立足资源禀赋,紧跟市场导向,帮助群众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动土地草场有序流转,培育发展新型经营主体。

结合惠农政策落实工作,让“三联四做”工作切实惠及民生。各宣讲组加强对群众农牧业专业合作社有关政策的宣讲,打消群众疑虑;加大农机购置补贴、良种补贴、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惠农富农政策落实力度,做到执行支农政策不走样、不截留,使广大党员和干部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特别是把农牧业支持保护补贴、草原奖补以及生态建设、祁连山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举措宣传到村到户到人,加深群众对改革发展政策的理解。同时,结合当前重点工作,就当前“两后生”培训、“光棍汉”就业工作进行了大力的宣传、引导,对各村情况进行摸查了解,对相关政策进行了解答,积极提供劳务信息,扩大劳务输出,增加群众的现金收入,让“三联四做”工作着地扎根,切实惠及群众民生。

结合脱贫攻坚工作,让“三联四做”活动切实解决民需。立足各村实际,在综合施策、实施脱贫攻坚重点工程等方面提出有益的意见建议,紧盯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帮助贫困村上下联系,协调解决相关问题,精准配置资源,着力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扎实开展精准脱贫各项工作。坚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在帮钱帮物的基础上重点扶智,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意识和能力。

结合维护社会稳定工作,让“三联四做”活动切实了解民情。认真宣讲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对依法治乡工作农牧区维稳工作进行重点宣讲,提高广大干部群众依法行使权利、履行法律义务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自觉性;深入排查化解草场地界、群众自治组织民主管理、社会保障、环境污染、村务公开、涉法涉诉等影响农牧区和谐稳定的各类矛盾纠纷,针对不同的宣传对象,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增强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使广大党员干部保持清醒头脑,始终与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保持高度一致。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扶贫工作民情日记

全文共 888 字

+ 加入清单

从乡上回村已四点多钟了,村委马主任夫妇二人下田挖洋芋去了。于是,我打算到村里转转,顺便了解点民情

从村主任家出门不远,就走上了xx山梁。站在山梁上远远望去,xx庄乡及xx镇的许多村社尽收眼底。这里都是成片的玉米田,在夕阳的照耀下,黄澄澄的十分好看,不过大部分农田已收割。

这时我想起了我们人大秦主任经常给我讲xx山区推广双垄全膜玉米的事。他当时给我讲,以前的xx山区群众都是和海东的其他山区一样,大部分都种植小麦、豌豆等作物,对种植玉米想都不敢想。可是在前些年通过省上和地区的扶持,以及县上的大力推广,整个xx山区的大部分农村都大面积种植双垄全膜玉米,农民受益匪浅,是一场农业上的“大革命”。当时我还有点半信半疑,总认为海拔较高的干旱山区种植玉米不大可行。可是在今天看来,这不是神话,确有其事。就在前两天,我送财经城建委朱进成主任去中川乡时,就的的确确见识了。我们是从xx庄乡出发,又从xx乡翻越山岭抄近路,经巴州去中川的。所以看见了山上正在收购的成片成片的双垄玉米带状田。

正在边走边想时,迎面遇上了一位回族老乡。打了个招呼后,我们闲聊起来。我问他以前对种植玉米怎么看?他说以前根本没想过种植玉米,也想不到我们这样的干旱大山里能种植玉米。说到这里,他感叹:这些年党和政府确实好啊!就拿种植玉米这件事说吧,刚刚推广的时候,政府免费提供地膜、种子、化肥,乡干部们苦口婆心地动员,但大家就是不种。现在呢?我们都尝到了甜头,大家的积极性一年比一年高,收入也每年都在增加,我们打心眼里感谢政府。我说今年玉米的收成咋样?他说一亩地的玉米少说也能收入一千元以上,种植小麦的话,再多也只能收入个四、五百块,根本不划算。

这时,我又想起了我们秦主任去年让我在“两化”(化隆、循化)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中写:在浅山山区推广种植双垄全膜玉米的事。当时我还有点想不通,现在想来真有点惭愧啊!当时我对秦主任说化隆的干部、群众都可能没有积极性。主任说那是县上的领导们没下决心,只要领导干部们下决心,出实招,肯定能行。今天,我对主任的话彻底地信了!期望再过几年,我的家乡化隆也能看到漫山遍野金灿灿的玉米带状田!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游兵马俑日记中考满分

全文共 494 字

+ 加入清单

寒假里,我与姐姐参观兵马俑展览,一进展厅这里参观的人可真多,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一群群一队队络绎不绝。

我和姐姐先进第一个展厅里陈列着一些兵器和一些俑人、一些材料。兵马俑是乎是证明中国历史灿烂文化的宝库。

我首先看见的是铠甲军史俑,它们分为二十个等级,它们取得的军功越多爵位就越高。

第二个是铠甲武士俑,它们是全军中最普通的重装部兵,它们始终站在军队的最前沿。

第三个的将军俑,它们是秦坑中等级最高级的俑人。他头戴金盔,身披铁甲,手握宝剑,威风凛凛的。

第四个是骑兵俑,它们是军种的新兵种在战争中配和步兵、车兵作战,出其不意的打击敌人的“奇兵”。他们服饰短小灵巧,简单灵活,便于上马。

第五个是车兵它们,左手拿矛,右手扶车,他们神情严肃,个个挺胸而立,精神抖擞,一定是武士俑……看着这些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兵马俑,我们仿佛看到了那千军万马厮杀的古战场,听到了那号角齐鸣、战鼓咚咚的厮杀声。我想:“这么壮观的巨大的工程,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两千年前,全靠着民工们双手建造出来的,这充分展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发的智慧才干。

青铜剑:青铜含金比例中锡含量较高,因此剑刃锋利。该剑虽为兵器,但没有使用过的痕迹。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慰问群众民情日记

全文共 1990 字

+ 加入清单

20xx年1月13日星期五阴

腊月二十,年关将近。根据工作安排,我们工作组今天走访慰问何桥、瓜圻、大庙、石竹4个驻点村的困难户。我们带了2万元现金和20套被褥,将要走访40个贫困户,每个村10户左右。

阴冷的寒风中,石竹村的石书记已在村头迎接我们。石书记是个办事极认真的人,慰问名单是村委会专门开会定下来的,困难户所在的村民小组组长也都到场陪同慰问。我们对石书记的办事作风感叹不已。

我们来到9组熊大爷家里。熊大爷刚过花甲之年,但家庭不幸,长子残疾,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次子车祸去世,留下两个孩子,一个3岁多,一个10多岁。家庭生活基本靠低保。屋内昏暗,家徒四壁,大家眼圈立刻红了,眼泪在眼眶中打转,不忍多待。

离开熊大爷家,我们来到4组汪只春家。说是家,其实就汪一人。汪前些年外出打工受伤,现已双目失明。身体倒还结实,可以自理起居,但无法劳动。我问石书记,五保户每月能补贴多少钱?石书记说,现在农村低保分三类,一类对象相当于过去的五保户,补贴最高,每月150元左右。

走完石竹村困难户,已经快11点了。我们立即驱车赶往大庙村。大庙村走访了10家困难户,其中残疾和患有重病的7户,高龄孤老3人。村支书胡麦佑告诉我们,因病致贫的,是村里困难户的主要部分。我们关切地询问农村医保情况,胡书记介绍说,鄂州实行城乡一体化基本医疗保险,分三个档,其中最低的第三档相当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个人每年缴费30元,政府补贴120元,可享受4万元医保报销。当然也可购买二档三档医疗保险,因为缴费高了很多,大多数人还是选择第三档。一般小病,费用够用,大病看不起。困难户们希望政府能再多补贴一些,能到第二档,除特大疾病外,都可以保障了。

草草地吃完午饭,我们直奔瓜圻村。瓜圻村是我们驻点的4个村最大的村,18个村民小组,798户近3000人。这次“挖万塘”活动,他们行动最快,19口塘,保质保量完工,在蒲团乡名列前茅,受到区、乡两级政府表彰。“三万”活动开始不久,湖北日报主要领导带队,一行几十人就是到这个村召开座谈会,并参加修塘劳动的。村支书陈国安快人快语,一边带路,一边介绍情况。

在13组梵正明家,其贫困现状令人震撼。梵与妻子住在村民捐建的靠在路边的两间简易房中,农具、柴火都堆在外屋,一张简易木床和锅碗瓢盆散乱地铺满里间,全部家当加起来值不了几百元钱。我们先是送了500元钱,但走出不远,大家心里总觉得堵得慌,一起又返回去,送了一套被褥。这套被褥可能是他们家最好的生活用品了。

17组王灯堂家则是另外一种情况。王自己是残疾,老伴、儿子都去世了,儿媳改嫁,3岁孙子与老人相依为命。老小两人基本靠低保生活。离开时,老人不停作揖,连连感谢政府。

瓜圻的几个村我们来过多次了,但在村里穿行中,我们突然觉得和前些日子大不相同,悟了好一阵子,才发现原来村里人多了起来,而且多是年轻人。原来,春节将近,外出打工的人已经陆续返乡。这些年轻人在村前村后嬉戏打闹,凭添了许多生气,我们的心情也马上变得轻松愉快。陈书记说,他们村是个穷村,低保户就有177户。村里没有像样的集体经济和赚钱项目。困难户大多是老弱病残家庭,如果家中有人在外打工,家里的日子就会好很多。

最后,我们来到何桥村。何桥村是我们工作队“下榻”的地方,村委会的几间办公室腾出来让我们住宿和办公。村支部书记老吴年届60,已连任几届书记,村里情况烂熟。老吴憨厚中透着机警,工作作风扎实。修整塘堰他启动的慢,叫苦叫难也多,但任务一旦确定,他立刻行动,也后来居上。当时我们去10组现场看塘,10组提出他们最急迫的是要修泵站,吴极力支持,还给我们工作组打了报告。我们赞成他们实事求是的想法,并调整资金给予帮助。

12组的蔡正国家祸不单行,家里几个人患有精神病,唯有他好一些,是家里的顶梁柱,但遭遇严重车祸,长期卧床。我们到他家时,他卧在里屋床上。我们将500元钱递给他,他执意要下床,被我们拦住。吴书记说,这500块钱,可以管他们家半年生活。

我们来到1组范米兰家慰问。范夫妻二人均为智障,这我们倒是不大奇怪,因为健康人与智障人结婚毕竟是少数。但一家三五口人都是智障,肯定是遗传造成的。遗传性疾病,这在城里大多就不再生育了,但农村似乎很难控制。这是我们在农村走访时经常碰到一家一家都是智障人的重要原因。范夫妻二人的病不是很严重,生活自理没有问题。我们说了一些宽松的话,他们脸上露出一丝笑容。

离开最后一家困难户,天已经大黑,丝丝细雨在天空飘洒。一天跑下来八九个小时,我们身体已疲惫不堪,但心情更沉重。据统计,我们走访的4个村的低保户数,占整个户数的五分之一还要多一点。

近些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的惠农政策日渐丰厚,社会保障日益完善,农民的生活已经得到很大改善,但还有相当数量的农民没有脱贫。我们深深感到,要解决农民的贫困,主要要靠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篇8:2024村干部民情日记

全文共 1324 字

+ 加入清单

按照武陵区委对口石门县壶瓶山镇天坪村扶贫计划,5月中旬,区总工会组成4人小队,前往天坪村调查摸底、访贫问苦。我,作为其中一员有幸参加此次扶贫活动。

经过3个多小时的车程,5月15日到达了石门县总工会,这里,距离我们要去的天坪村还有很长一段路程。

5月16日一早,天刚刚破晓,我们在村支书张玉校的带领下,踏上了崎岖的山路,前往结对农户家走访。要说是山路,倒也不是,那弯弯曲曲的小路,不过人的脚掌宽,生长的小草已被踩倒,倒过去的方向看过去便成了进村的山路。路两旁是一层层看不到尽头的树林,郁郁葱葱,焕发无限生机。布满荆棘的小路上,潮湿阴森、沟壑纵横、险象环生,时而毒蛇出没。走了将近两个小时,在海拔1300多米的半山腰,一阵犬吠之后,隐隐约约看到了天坪村第一家农户,从村支书张玉校口中得知,一般村民要从村里去到村外,两个小时是正常的路程。

我们走访的第一户叫张之付,男,66岁,在家务农,和妻子贺丙英育有一女。由于长期生活环境恶劣,一家人身体都很差。到他家时,屋门紧闭,显示着主人出去了,我们一行便决定等等。张之付家是黑瓦木房,别说玻璃窗,就是一根钉子都看不见,屋前打扫的很干净,整整齐齐的码着柴禾,房子有些倾斜,木头上大部分都长满了苔藓,在我们眼中,这显然是一幢危房。

大概过了半个小时,我们等来了从田里匆忙回来的张之付。看到我们,他有点慌乱,但还是热情地打了招呼。他中等个头,满脸风霜,眼神透着无奈,显然是被生活所迫。从他的口中,我们知道,他家耕地12.83亩,好一点的水田仅仅只有0.83亩,旱地12亩,这在村里算占有耕地很少的。地里种了油茶和果蔬,都是供自家消费。张之付说,耕作很辛苦,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很是繁忙。一年365天,只有过春节才会休息。农闲时,他得去石门壶瓶山镇上找零活做,赚些小钱,不然一年就没有收入。张之付的后院养了6头猪和15只鸡,他说这些也是供自家吃的,想要卖出去,但是没人要,所以天坪村几乎没有发展养殖业的农户。一聊便不知不觉过了午饭时间,张之付很热情,硬要宰只家养的土鸡来招待我们,被我们婉拒。

村支书张玉校告诉我们,天坪村位于石门县西北山区,是典型的高海拔高寒山区,适合发展中、小规模分散养殖业,如养殖土蜂、土鸡、山羊、牛、生猪极是适宜,但是天坪村全是山路,进出很不方便,想要产业化和规模化,无异于异想天开。再加上没有销售门路,养了也只能自己吃。又因交通不便,地域贫穷,外出务工等因素的影响,天坪村里留下来的大部分是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常住人口仅有400人左右。摆脱贫困,任务艰巨。

返回的路上,我们谈起了扶贫的事情。一致认为要想脱贫致富,必须先修路。再采取“农村合作社”模式,成立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组织农户发展养殖业,再联系销售等,形成一个成熟的产业链。激发村民发展生产热情,同时村集体统一建立电商和实体双重销售平台,弥补村民缺乏销售渠道的短板,惠及全村贫困户及其他养殖户。

扶贫计划需要十足的耐心,需要下定决心,需要排除万难,才能真正的致富。

“秀峰相对峙,一览众山小”,我站在傲立峰顶的简易村部,面对葱翠如黛的远山,不禁心中感慨万千:有党和政府的关爱,有帮扶政策的普惠,有勤劳村民的自立,相信天坪村的明天会更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9:2024春节慰问群众民情日记

全文共 2986 字

+ 加入清单

为了响应县五民办“万名干部进农户,五民工作心连心”集中活动的号召,6月5日,我怀着忐忑的心情跟随同事们一起去鄱阳镇朱家桥村走访。由于自己是外地人,再加上没有群众工作基础和经验,心情格外紧张,很怕完成不了任务。

上午9点左右,我们来到了朱家桥村委会,向村支书表明了我们此行的目的,希望得到帮助。村干部非常热情,立即为我们联系向导。

同事老汪走访的是朱家桥村委会花咀村,由花咀村曹队长随行,他们重点走访的是占金南家。占婆婆今年78岁,目前主要靠为人家编制做虾笼的铁丝框谋生,铁丝框1分钱一个。占婆婆家有儿子、媳妇和两个读书的孙子。她的儿子曹初国和儿媳占香艳都患有脑膜炎后遗症。儿子脚残,在温州做裁缝;媳妇脑残,在温州帮人洗碗。占婆婆反应的诉求是:儿子、儿媳双双残疾,民政局发了残废证,但没有五保、没有社保,也没有低保,曾托人帮忙,但事一直没办好。老汪听了占婆婆反映的情况后,自掏腰包拿了200元慰问占婆婆。

我和同事方方、琪琪跟随朱家桥村朱队长走访的是朱家桥老村,我们拿着走访名单挨家挨户的走访,一上午走了30多户,有一大半都不在家,有的群众出外做事,家门紧锁;有的家里仅剩老人小孩,无法深入的了解情况。还好朱队长对这一带的村民非常了解,沿路正好碰到很多需要走访的群众,有正在卖西瓜的朱细荣,有骑着黄包车的张志喜,有在菜地种菜的朱永发等等。这一路,我们仨可谓眼尖脚快,只要朱队长一指哪个群众是我们名单上需要走访的,我们便立马跑过去,询问他们的个人信息、家庭情况、疑难困惑、建议意见等等,深怕错过任何一个走访户。

夏天的热浪将一切生物都冲到有隐蔽的地方去了,我看了看手表,这才意识到,已到中午了。匆匆谢别朱队长后,我们仨便与老汪会合。老汪在公安局工作三十多年,曾经因为写材料的关系来过朱家桥,因为对艺术的热爱,在这边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才子,有挖机诗人许天侠,测字奇才王松年,还有京剧正生朱建平。许天侠一听老汪来这边走访群众,便在家盛情款待我们,我们一起在许家感受了朱家桥村民的热情好客,也领略了许诗人独特的艺术魅力。

吃着美味的农家小菜,品着淡雅的农家小酿,许诗人诗意大发,即兴作诗两首,琪琪用她温雅磁性、张弛有度的声音将许天侠的诗朗诵得沁人心脾,老汪也随即为许诗人赋上一副嵌名联。就餐中,我们慢慢地了解彼此,大感原来高手都在民间,王松年先生竟是赋学专家,对古文颇有研究,他测字的水平令人咂舌,作为古代文学专业出身的我实在是自惭形秽。更有意思的是今天在坐吃饭的朱建平同志竟是我的联系户,抓住这个机会,我马上询问他目前的基本情况,原来他还是位京剧正生。在我们的鼓舞下,朱建平现场为我们来了一段京剧表演,唱完后他激动地说:“没想到你们群众工作做得这么细致、这么认真,今天也是有缘,你们在朱家桥还有什么需要走访的用户,我下午带你们去,以后在朱家桥有什么需要帮助的,我随时帮忙。”此情此景甚是感动,没想到当初以为会很难的走访竟是如此温馨。

一场艺术的盛宴后,我们继续深入走访。这次是由朱建平同志带路。我们一路谈笑风生,跟随他走访各家各户,没有敷衍塞责,更多的是以唠家常的方式了解群众的情况,聆听群众的心声。朱建平说:“朱家桥村的村民大致情况都还可以,虽说不上富裕,但也算得上安稳,只是真正贫困的群众一般政府很难帮助到他们身上。”

说着说着,我们便来到了朱家桥老村占金妹家。占阿姨今年64岁,老伴已经去世,家中原有3个女儿,大女儿二女儿都已嫁出去了,小女儿小女婿前段时间刚刚去世,留下两个小孩,一个18岁,一个13岁,因为小女婿家中没有了亲人,现在两个外孙都由她独自抚养。 “占阿姨,你现在的生活来源主要是什么呀,这么大年纪独自抚养两个外孙肯定很辛苦吧!”我问道。“哪有工作呀,我一个老人家能做什么呀,女儿女婿走了,留下两个细伢子,我累些没关系,就是苦了小孩。”阿姨接着激动地说,“目前连低保都没有,前段时间还让政府帮忙,到现在都没有影。我小女儿小女婿在洪迈大道旁边的房子前段时间刚被征,我是不同意的呀,政府硬是拆了我的房子,什么时候可以给个准信,好好解决这个问题呀?你们公安局的管不管?”“阿姨,您放心,您的情况我已经记录下来了,我会及时向领导反映的。”我微微颤抖地说。

占阿姨用期待的眼神送走我们,眼角还泛着泪花,我的心抽搐了一下,真的希望自己能够多做些事情帮助她。“小吴,没做过群众工作吧,这在农村,都是很正常的情况。”朱建平安慰道。接着他带我们来到了一家很破的低矮楼房,楼房里住的是朱文龙。“朱文龙74岁了,好像一直是一个人住,我们进去看看。”朱建平说。我们走近一看,呈现眼前的是几块现浇木板装钉成的紧闭的破旧大门,“难道朱爷爷不在家?”我暗自疑问。“朱爷爷,朱爷爷在家吗?”琪琪紧盯大门着急地问道。“谁呀?”听到陌生的喊声,一位蹒跚的老人带着疑惑打开一侧门,走出来答道。老人佝偻着身体,身后的房屋黑漆漆的。在告知朱爷爷我们此次的来意后,朱爷爷很激动,似是有一肚子的话要说。通过与朱爷爷的交谈得知:朱爷爷今年74岁,老伴去世后一直是自己一个人生活,生了三个儿子,其中一个儿子也在几年前去世,还有一个儿子因为与他人发生矛盾纠纷被关押在县看守所,而大儿子家生养的子女多、家庭条件困难,均无法照看到朱爷爷的生活,无奈的他只好选择在这简陋的房子里独自生活。村里虽然给他办理了低保,但每月仅100多元的补助依然是无法满足他基本的生活需求。

“朱文龙确实可怜,为了节省电费,晚上很少点灯的。”朱建平边跟我们说便走出朱爷爷家,接着,他便带我们去他家小坐了一下。他说:“没想到现在的警察这么辛苦,确实令人佩服。”“喝点茶,乡下地方没什么喝的。”朱建平的妈妈踉踉跄跄地走到我们身边说道,“你们还有多少户没走,我跟我儿子一起带你们去。”“朱妈妈,在建平的带领下,我们就差一个重点户了,一般户估计是走不完了。”老汪笑着说。“最后一个重点户就在我家不远处,我赶紧带你们过去,不然他们家人晚上该出去散步了。”朱建平说。

喝完茶后,我们继续跟着朱建平去走访,这次我们走访的是朱福星家。走进朱福星家,映入眼帘的却是一派热闹的景象,有几个工人正在狭小的院子内砌红砖做新房。我心里嘀咕:“这是重点困难户吗?”但这时一个脚跛的很厉害、身穿破旧迷彩服的瘦小大爷向我们走来。“这就是这家主人,朱福星。”朱建平说。只见方方走到他身边跟他聊天,朱大爷很忙,一边在招呼工人,一边还在回答方方的问题。离开他家的时候,方方告诉我们:“朱大爷今年63岁了,家里还有一个患有癫痫病的老伴。有两个女儿,大女儿,24岁,眼睛看不见,曾经出嫁过2次,均被婆家送回来了;小女儿今年20岁,无业在家。家中目前没有生活来源,虽然有低保,但每个月100元微薄的补助,并没有给这个贫困的家庭带来多少帮助,朱大爷现在唯一的希望就是他的小女儿能有出息。”

“他家真的是很困难,这个房子建建停停已经不知道多少年头了,周围比他家晚建的房子都一幢幢地竖起来了。”朱建平走出朱大爷家后,感慨道,“这才是政府需要帮助的人呀!”“是哦,希望领导看到我们收集的情况能有些补助。”方方说。

太阳快要落山了,我们不得不离开这个让我们感触颇深的村庄。此次走访非常感谢朱家桥村委会以及曹队长、朱队长的帮助,也应感谢我的联系户朱建平,若没有他们的帮助,我们很难深入的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所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的民情日记

全文共 1772 字

+ 加入清单

海选理事会

3月19日 星期一 晴朗

新庄畈是江西省湖口县文桥乡新庄村2007年新农村建设省级试点村。春节过后,村理事会的人选迟迟未定下来。

为了尽快落实理事会的班子,上午,我和村支部的同志经过商量,决定采取海选的办法产生理事会,并确定晚上开群众大会。

傍晚,群众陆陆续续地来到了会场。等人都到齐了,村支部书记宣布会议开始,他首先介绍了新农村建设的有关要求,重点就海选理事会的工作作了具体说明,随后把选票分户发了下去。一时间,群众有的窃窃私语,有的高谈阔论,有的陷入了沉思,但都没有急于动笔。好一阵喧闹之后,才有人开始写票。有几个老大妈把村支书拉到一旁轻声细语地交待,委托他来填写。

很快,结果出来了,夏兴生28票,夏先明26票,夏丙水26票,夏正平25票,夏春喜11票,后面的就更少了。看到票数比较集中,支书高兴地对我说:“要不然就定前五位,正好赶个奇数的班子。”我再看了看得票情况对他说:“群众要的是实数。我们就不管什么奇数、偶数了,前四位是真正的民意,四位就四位,公布吧”。于是,新庄畈理事会在群众的一片掌声中产生了。

人群散尽的时候,村支书神秘地对我说:“我还有一个发现,4位理事会成员中有3位是共产党员。”村支书的发现使我有了几份意外收获的感觉。透过今天群众的选举过程,我更深深地体会到:党相信群众,群众才会相信党,相信组织。

理事长的重大决定

4月22日 星期日 阴天

今天上午,理事长夏兴生突然找到我,说今天晚上要开群众大会落实两件事:一是宣布一项个人决定;二是通过“户户通”方案。夏理事长为人正直,性格直爽,有一定的群众基础。要说宣布个人决定我还真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一说到“户户通”的事,说实在的,这些天来还真难为他们理事会的几位同志。为了拿出一条相对公平、合理的路线,他们在村子里跑上跑下,方案是一改再改,伤透了脑筋。尤其是这些年来,农村建房疏于管理,不少村庄的房屋建得零乱,现在要在资金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把“户户通”工程摆得户户都满意,真是一件很难的事,谁不想把硬化路通到自家的房前屋后呢?难怪理事长上次告诉我,方案未定就有几个村民找上门来闹事。但这件事不能再拖下去了,考虑到现在是农忙,我们同意把会议定在晚上开。

吃过晚饭,我早早来到了会场。人基本到齐了,理事长开始发言,他几乎用沙哑和颤抖的声音说:“户户通的事已经搁了好多天,事情再难也得解决,我反复揣摩,为了节约村里的资金,为让全村人尽快走上平坦路,我家门前20米的硬化路由我自己承担,不占集体指标。说句真心话,就新庄畈的现状,户户通这碗水我们难端平,请大家支持理事会的工作。”理事长突如其来的决定,无不让在场的人感到惊呀和不解,会场上有人劝阻,有人感叹,也有人沉默,此时群众的议论、争论也达到了白热化。我思索了片刻,明白了理事长的良苦用心,于是站起来,激动地对群众说“乡亲们,理事长作为一名老党员,他的决定不是心血来潮,也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经过了慎重的考虑,希望大家能够用心去理解他。如果我们都能顾全大局,在新庄畈建设新农村还有解决不了的困难么”。群众频频点头,好象一下子领悟了其中的道理。

其实,群众就是直来直去,他们需要我们用先进的人和事去点拨他、引导他、感化他,真的让群众把道理弄懂了,困难再大也能化解。

留守老人

4月25日 星期三 阴天

下午我想早点回去,快出村口时发现有户人家的厨房里在冒烟,便好奇地进去看看,进屋后看见一位老大妈正蹲在火炉边煮饭。只见她上穿蓝色对肩褂,下穿黑色裤,脚穿一双布鞋,她头发花发,古铜色的脸上写满了皱纹。因为已是下午4点多,我忍不住问:“老人家,你是做中饭还是做晚饭?” 她抬起头望了望,见是县里派到村里的指导员,连忙起身倒茶,搬来凳子让我坐,显得很热熟,她叹了一口气说:“唉,一天到晚不晓得饿,现在就中饭当晚饭了。”见老大妈心事沉重的样子,我便坐下来和她拉点家常:“大妈,过得怎么样?” “谢干部,象我这样上了年纪的人吃穿都无所谓,就是孩子们一年到头不在一起,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整天守着三间屋打转转,心里闷得荒啊。”慢慢地我了解到老人叫柳桂花,今年68岁,十多年前老伴就出世了,儿孙长年在外打工,每年要到春节的时候才回家过上几天。

像柳桂花这样的留守老人占到全村的三分之一。打工大潮既为落后的农村地区带来财富,也为这些留守老人带来孤独与寂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开学日记作文300字

全文共 333 字

+ 加入清单

快要开学了,我很兴奋。

今天早上,我和哥哥躺在温暖的被窝中,一起讨论下个学期该怎样作才比上学期更加优秀。就这样,我俩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起来。哥哥说:“以前的我很自私,的什么吃的就不和同学们分享,别人有时不会作这个题,来找我,我却不管……”我听了,说:“你嘛,以前是有些自私,我呢?学习到不了前三名,我有时还去作一些对公民不利的事,上课有时不认真听讲,我,我真恨死我自己了。”哥哥见我垂头丧气的,就安慰我说:“没事小弟,不是一首歌叫“《从头在来》”吗?“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我听了,如换了魂似的,“自信”站了起来。我说:“对。大不了从头在来。在下个学期里,我要尊老爱幼,与同学们团结友爱,将快乐美好之种撒向神州大地。”

我期待着,期待着一个美好的明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2024年干部下乡扶贫民情日记

全文共 1013 字

+ 加入清单

昨晚办事处主任田恩松从恩施开完会也迅速赶到了铁炉,一是担心我们下乡的安全(因为他上半年走访过偏远贫困户,知道路途有多危险)。二是心系扶贫工作,自己又亲自下乡走访。看到领导这么重视、这么关心我们这些手下同事心里有的不光是感动更多的是带给我们的一股冲劲、干劲。天刚蒙蒙亮村支书黎克望就打电话来要我们到他家吃早饭,原本计划是在镇上过早了下到村里去的,尽量做到不扰民,但是书记一再打电话说做好了要上他家吃,别人这么热情我们也不好再拒绝。到他家快八点了,进门看到满桌子的菜香喷喷的,书记一家很热情,招呼我们坐下,黎书记说:“这几天你们辛苦了家里也没有什么好招待的,简单吃个便饭,农村就这样住户之间离的远路不好走,小丁这几天估计是累坏了,来多吃点”。听着书记的话心里暖暖的,就像自己大伯一样,几天的辛苦此时觉得都不算什么了。

吃完饭我们同书记还有村里的干部就这几天的工作情况及以后工作如何开展召开了一个工作会。会上作为帮扶单位主任田恩松就扶贫工作提了几点意见。一是提高工作认识,扶贫工作是村里的大事,要围绕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把这件事做好、做实,这既是政治任务,更是贫困户盼望的心声;二是怎么扶贫,有什么样的措施。70多户的贫困户要摸清状况,要了解有没有漏户,每户要有具体的规划措施。怎么脱贫?主要还是产业发展,大力发展茶叶,每户要有一个详细的规划;三是抓住政策机遇。既要有整体的实施方案,又要有分门别类的措施,即扶贫搬迁、产业发展、政策兜底等方面的具体扶贫办法。像每户需要的种猪、种羊、肥料这些要科学、实事求是的形成一份规划报告,向有关部门争取资金,公平公正的在阳光下运行。村干部也就扶贫怎么帮扶的问题相继交流发言。通过会议商讨,形成了一致的扶贫意见:坚持精准设计,按照“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总要求,制定泉峪村精准扶贫脱贫工作计划(2015年—2020年),研究实施“五个一批”行动,即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移民搬迁安置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和教育助学脱贫一批,确保全村贫困工作精准实施、如期脱贫。

回来的路上,虽走着一样的路线,却有了不一样的心情。在车上我们还在讨论、在思索如何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如何让他们过得更好!走访,虽只是一种形式,但走访的过程却是实在的,能直观地看到群众的困难,能真实地体会到群众的感受。它的意义不仅仅是完成一项工作任务,而是一次锻炼与情感体验,更是与贫困户心与心的碰撞和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小学生二年级日记作文夏天来了

全文共 1108 字

+ 加入清单

夏天清凉透明的池水倒映着湛蓝的天空,随着清风微微晃动,似乎有了灵性。满池碧绿,那绿装无语的团团荷叶,凌波微步,百千姿态,每一片荷叶,都一其高贵挺拔的身姿,屹立于明镜般的水面。如同一把突兀的绿伞,为池中小鱼撑起一个凉爽的午后。 The cool and transparent pond water in the summer reflects the blue sky. As the breeze shakes slightly, it seems to have spirituality.The turquoise is green, the green clothing is speechless, the rolling waves, and the pose of a hundred gestures, and each piece of lotus leaf is its noble and upright posture, standing on the mirror -like water surface.Like an abrupt green umbrella, support a cool afternoon for the small fish in the pond.

清风吹来了,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迎面扑来,顿时让人神清气爽。这清风似乎也惊醒了那一朵朵娇羞嫩艳,如胭脂般的荷花,其颜色果真奇特,白中带粉,粉中透红,那含苞欲放的花蕾,如同一位羞涩的少女,那情状,叫人一见,心生喜欢。

不知是池中的哪条顽皮的小鱼打破了水面的平静,几滴活跃的小精灵便跳到了荷叶上,在阳光照耀下,如同钻石般闪耀着。精灵也跳上了荷花瓣,显得静美、清纯,这分明是一幅传神写意的静物画,有着无限的灵气和幽怜。

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李商隐的[赠荷花];‘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和任天真。’终于明白,为何千百年来,众文人墨客独对荷花情有独钟。宋周敦颐一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是对荷花的评价。可知,众人不仅喜欢荷花清高,纯洁无暇,更喜欢它蕴含的美好资质。

人生的旅途中,不曾有这样的人吗?像荷花一样,出污不染,在风吹雨打中坚守原则,坚忍不拔;像莲子一样,伟大无私,朴实无华,始终保持一副谦逊的君子风范;像莲叶一样,有一种不在意世俗繁华,不屑于追求名利,一心只为荷花而默默无闻。

思绪依然翻飞,心却变得平静。满池的荷花,让我那在浮躁中麻木了的心绪,如行云般流水般慢慢复苏;让我那充满忧郁哀愁的目光,一如池塘中欢快自在的小鱼,拥有了喜悦和希望。

在夏日,真是好美!但是荷花,却更好美!天空变得更湛蓝,我心,也变得更清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走访日记

全文共 1251 字

+ 加入清单

上午7点50分,我和四井村的村主任吴文泉来到了老党员付正凤的家。这是一个有着多年村干部经历的优秀老党员,和老伴都70多岁了,长子已成家,住漳河镇同乐村,是同乐村副主任。两位老人住的是土坏房,但收拾整洁。两位老人家特别精神,眼睛不花,耳朵也不聋。我们针对家庭生产、生活,以及四井村的发展和老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付正凤老人和老伴姜传云种有10.9亩地,和小儿子是一个户口。小儿子在荆门一建筑工地做瓦工。家里的农活主要由二老担当,种田的难度较大,关键是二老年事已高,不能使用农机,以耕牛进行原始的方式种植。不过去年收成还不错,收水稻一万四千斤,纯收入一万元。加上付正凤本人享受老干部津贴,生活上钱是不成问题。

我们询问老人有什么困难需要党和政府帮忙解决,老人很激动:“这么些年我一直享受干部津贴,农村政策也好,我们能够自食其力,不能再给政府添麻烦,我只希望自己能够多活几年。”不过老人也提到了一点希望:近年经常听说要搞新农村建设,就住房来说,急需要改建了,但又怕建了以后要搞新农村,还得再修房子。希望四井村的新农村建设能早点有个方案,好按统一规划修建。说到村里的建设,付正凤老人就村里的农田水利建设提出了建议,建议村里要修好主渠,农户修好田头支渠,还建议村里动员村民自己出钱出力,搞好堰塘清淤,好在雨季的时候多蓄点水。话茬儿一打开,建议就多了,或许有的建议不够科学、不够前瞻,有实施难度,但我们由此而体会到的是一位老党员、老干部火热的激情。

在我们即将告别时,老人还拉着说出了心中的两个不理解:一是农村低保户问题。为什么同样是困难户,有的家里保了一个人,有的保了两个人,有的还没评上?村主任就这个问题进行详细的解答:因为受到上级分配指标的限制,村里的困难户还不能做到应保尽保。低保户评定是经个人申请,村民代表共同评定的。受指标限制,特别困难的评两个人,相对好一点的评一个人,因特殊情况新增的(如因病等),还没有评上,我们将在下次指标中考虑。村主任还就评低保户一事承诺,以后评定将增加部分党员代表,进一步增加低保户评定的公开程度。老人的第二个不理解是:村民李生权(65岁)的儿子,因刑事犯罪被判无期徒行,媳妇离家出走,不知去向。李生权自带孙女生活,目前其孙女就读漳河中学七年级,生活困难。前期我们工作组走访时了解了这个情况,到漳河中学就学生的教育问题与老师进行了交流,并与学校协商免去该生的生活费用。老人说她不能理解,村里的好多村民都不能理解,为什么犯罪分子的子女还要给这么多照顾?就此事我和老人进行了交流,让老人明白了:李生权的孙女是无辜的,而且她要承受比同龄人更多的心理压力,更需要社会的关心和爱护。“两个不理解”让我感到:付正凤是一位热心的老党员,是一位退职不退责的好干部。虽然第二个不理解,没什么道理,但从中我们能感受到村民的淳朴,也说明普法有待更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的复杂,也许就是与村民的淳朴相伴生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工作时多与村民沟通,给村民一份清醒的认识,有了理解,就有了和谐,就有了新农村的新气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乡镇扶贫民情日记

全文共 318 字

+ 加入清单

8月29日 星期三

上午,我陪同系统工会王主任和机关工会主席陈卫国来到村委,排掌村今年考上了5名大学生,其中有3名大学生的家境困难,局党组特别安排了6000元助学金让我们带来。在梁支书的陪同下,王主任把2000元一个的助学金分别送到3个大学生家庭,同时勉励3名学生在大学要更加勤奋读书,毕业后一定要记得为自己的家乡做贡献。梁支书还给王主任介绍了这两年排掌村学生高考的情况:去年村里考取了7名大学生,今年又考取了5名,这是村里多少年来从未有过而最值得喜庆的一件事情。他高兴地说:是因为你们来搞扶贫工作给排掌村带来了福音,地税局先后送来了1万元大学生助学金,我和村委一定会关注这些大学生家庭,我们也一定不会辜负地税局领导和你们干部的关爱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群众路线教育民情日记

全文共 1163 字

+ 加入清单

下午上完九年级一节思品课后,我同柳校长、姜主任一起驱车前往我镇最偏远的柳簸小学进行教育实践活动调研。走之前我问姜主任是否给柳簸小学洪校长打了电话,姜说没有,我们这次去调研一是按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安排去基层,征求基层教职工对们教育总支和总支成员的意见,另一方面也是去检查一下学校平时的日常工作和中心学校安排工作的落实情况。

柳簸小学坐落在后坪镇东南4公里的地方,现有教师3名,学生12名,一年级一个班,二、三年级为复式教学班,学校还另外请了一个工人师傅为全校师生做饭。学校虽然距离中心学校不是很远,但全是山路而且上坡下岭,路比较窄,也比较危险。在路上前面有一辆运输车,没地方超车,我们只好跟在它后面走了10几分钟才勉强找了一个地方赶到它的前面。

驱车大约走了30分钟我们来到了柳簸小学。学生校大门按上级安全要求锁着,在校门外就听到学生们的歌声,给洪校长打了电话,开了学校大门,我们进到学校里面,这是一个四合院形式的校园,布局很好,学校所处的地方也很平坦向阳,地方不错,就是因为这几年生源减少,学校显得有些冷清。

洪校长,54岁了,在柳簸小学已经工作很长时间了,家也就在学校不到三里的地方,前几次听洪校长说由于年龄大了跟不上时代发展了不想再担任校长了,但是由于这几年没有新教师愿意到比较偏的学校,所以还是暂时由洪校长负责,不过工作起来,洪校长还是蛮负责任的。

洪校长把我们一行引到办公室,办公室里近60岁的徐老师正在进行政治学习,看到我们进来忙站起来和我们打招呼,隔壁教室里54岁的杜老师也是这个学校唯一的女教师正在教全校学生唱歌,由于没有专业的音乐教师,孩子们的音乐、体育课都是全校一起上的。这节课杜老师教的是《共产儿童团团歌》,我走进教室看到一块斑驳的黑板上工整的用粉笔写着歌词,孩子们唱的很起劲,杜老师教得也很用心,只不过有些跑调,我拿出手机为杜老师他们拍了几张照片。

杜老师下课后,我们让洪校长把三名教师集中起来,我们说了这次来的目的,给每个老师发了问卷调查表,让洪校长把他们平时的校务日志和一些会议记录拿来看了看,通过查看,学校平时的日常工作做得比较到位,对于开学校长工作会议上安排的大多数落实的较好,上次检查时发现的电线老化问题正在联系电工进行整改,随后我们查看了学校《生命健康教育课》、《心理健康课》和食堂卫生、留样等问题,最后我们给洪校长反馈了检查情况。三位老师也对我们中心学校提出了一些意见,一是希望有些工作在安排时间能够统筹,比如学生晨检工作,能不能直接记在校务日记上不再另外打印表格,即浪费纸张也不便操作;二是希望中心学校能找人帮忙把网络搞好,保持网络正常方便上网查找一些资料。

在我们工作的过程中,中心学校打来电话说县教育局来校召开座谈会,要求我们5点准时赶回学校,一看时间已经4:30了,我们赶忙起身往回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关于写日记作文最新

全文共 359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大年初二,一大早爸爸说:“今天我们全家去奶奶家拜年。”我一听,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妈妈则忙得团团转,一会儿找这个,一会儿准备那个。

一路上,大雾迷茫,对面看不见行人,爸爸小心翼翼地驾驶着车在马路上开着。突然后面赶上来了一位叔叔,开着摩托车带着他们全家,车后的行李箱上堆的礼物足有一人多高,妈妈说:“这个叔叔还真厉害。”话音刚落,那叔叔车上的礼物像塔倒掉一样落下来,幸亏用行李带固定着,要不然就是一部国产大片“满地都是礼物。”

我们的车继续往前开,忽然我们的车爆胎了,幸好车速不快,人无大碍,妈妈对我说:“不能笑别人吧,这可好了,我们成了别人的一道风景线。”没办法,我们全家只好下来推车,推了足足有一公里的路程才到奶奶家。

到了奶奶家,我把这情况告诉了爷爷,爷爷打趣说:“今年你们要发财了,都爆炸了。”

你说这年过得有趣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园博园旅游日记

全文共 412 字

+ 加入清单

昨天晚上,妈妈说这几天是荷花开的最美丽的时候了,所以妈妈决定:我们一家去园博园赏荷花!

一进园博园的门,我们就看见了许多美丽的荷花,有的刚刚开放,还是花骨朵;有点已经开放了一点点,才刚刚绽放出那美丽的花瓣;有的已经全部开放了,就像一位漂亮的美少女亭亭玉立地站在那儿;有的已经枯萎了,向像一位满脸皱纹的老人。这让我想起了杨万里写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七言绝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我问妈妈是不是荷花又叫做莲花?妈妈说:“恩,是的!”妈妈还告诉我们荷花的由来:荷花是由于藕在泥土里发芽后,冒出叶子,然后荷花才开放,荷花败了之后,就会有莲蓬,莲蓬里装满了莲子。荷花全身都是宝,藕和莲子能食用,莲子、根茎、藕节、荷叶、花及种子的胚芽等都可入药。这又不禁让我想起一句话: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摸了摸近处的荷花瓣,软软的,很光滑,感觉舒服极了!前面还有人在写生,拍照片……可美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乡镇干部民情日记

全文共 608 字

+ 加入清单

郭海凤灵台县蒲窝乡政府的果业技术员姚卫星联系的贫困户是韩家洼村东头社的韩效敏。在半个月的时间里,姚卫星先后几次来到老韩的家中走“亲戚”。

年过半百的韩效敏和养子韩永福相依为命,借居在邻居家的房屋里,靠几亩庄稼维持生计。

2月28日,姚卫星第一次来到韩效敏家里了解情况后,写下了下面一段民情日记:“今天是我首次深入帮扶户,尽管一直在村社跑,但对贫困群众心里的所思所想还真了解不多。只有深入到群众中间,和老百姓交朋友,才能了解他们需要什么,该怎么帮扶。”

韩效敏去年一次性定植了6亩果园,这也是他们家致富的希望。这些天,姚卫星一有机会就来到老韩家里,和老韩探讨交流。

在随后的几天里,姚卫星在民情日记里陆续写道:“3月2日。今天下村,顺道在集市上帮老韩买了袋化肥,开春了,他种菜、种玉米应该需要的……”“3月4日。我去老韩家给他补了一堂果园管理技术课,老韩的悟性很好,一点就通……四五年后,果树挂果了,老韩家的日子就能真正好起来。”“3月7日。老韩说今年想在果园里套种黄豆,还问起黄豆的市场价是否稳定,经过上网查询和几番打听,觉得还不错,决定就种黄豆……”

韩效敏的长远计划是盖一院像样的房子,能给养子办一间小卖部。3月10日,姚卫星在日记中写道:“我帮老韩制定了一份发展计划,在帮他务果园的同时,还想根据他养子的情况让其适当地参加一些技能培训,有自己谋生的本领……帮群众致富,这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话题,我愿意尽我所能帮助他们。”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关于军训日记500字

全文共 603 字

+ 加入清单

短短几天的军训,让我想到了很多,让我成长了很多。它让我学会了团结,锻炼了我的意志。军姿展现的是军人之风采,坚定之心,硬骨之气。

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为期一周的军训马上要结束了,星期五是我们军训的最后一天,我们要进行军训汇演,还邀请了许多家长来观摩!

午休过后,我们匆匆忙忙地下楼练习汇演的内容:立正、稍息、跨立、停止间转法、敬礼、齐步走和立定。此刻我的心情已经开始激动了。

转眼间就到了汇演的时候。一班、二班、三班接着就该轮到我们班汇演了。此刻我的心跳得更快了。五班汇演完之后,我们班的李教官就大声地喊了声:“立正!齐步走!”我们就整整齐齐地走了起来,教官说了声:“立定。”我们就停了下来,等待着教官的再一次发号施令。

教官停顿了一会,不知为什么我有些提心吊胆。两三秒后,我们又听到教官铿锵有力的口令:“向右看齐!”我们就按照教官的要求去做相应的内容。“立正!稍息!”李教官的这声突如其来的口令让我有点不知所措。但我又立刻回到了状态。

“第一个内容:立正、稍息、跨立,立正!”听到这声口令我们立即摆出立正的姿势。“稍息、立正、跨立”李教官说得内容我们都顺利完成了。正当我们高高兴兴准备走回去的时候,却出了岔子,我们最后一排最右边的四个女生突然停住了。不过很快就恢复了状态。就这样有惊无险地完成了我们的第一次军训汇演。

这五天的军训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什么事都要团结,坚持不懈;做什么事都要有始有终,不能半途而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