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熔炉观后感(经典5篇)

电影《熔炉》以2024年真实发生与韩国光州一所聋哑人学校中的性暴力事件为蓝本。在上映后引起了韩国社会的广泛讨论,舆论的压力最终不仅促使案件调查重新启动,而且使韩国国会对于之相关的多项法律作出修改。以下是熔炉观后感,欢迎阅读。

浏览

1845

作文

5

篇1:熔炉观后感

全文共 2788 字

+ 加入清单

高中就听朋友推荐过《熔炉》。上了大学,这部韩国电影的名字也被提到过很多次。因为之前就听说过这部电影讲的是学校老师性侵学生,整部电影的基调都很阴郁,所以一直都拒绝看。这学期末考试前再次提到。然后就看了这部电影。

让我没想到的是,我的情绪并不如想象中那么激烈。我以为会哭得昏天黑地。

孔侑扮演的是一位老师仁浩。他在他曾敬重的一位教授的推荐下去往雾都的一所聋哑学校(慈爱学校)当老师。上了几天课,他发现整个班的氛围都有些奇怪。他问校长,校长揶揄几句也就过去了。有天晚上放学后,他正准备离开教学楼回家,却听到有奇怪的声音从楼上传出。他上楼走到传出声音的女厕所门口,敲门,问是否有人。里面没有声音。当他准备开门的时候,被学校保安拦下,同时还受到了保安的责难。有天他进办公室,却看见朴老师在痛打一名学生民秀。民秀脸上到处是伤,嘴角的血迹是已经干了的和着新淌出来的。当时仁浩只是站在那里目睹整个过程的发生。我不禁埋怨他为何不出手制止,但是我却没有考虑到他是新到学校的老师,什么都不熟悉,可以说没有什么说话和插手其他老师事情的权利——还有他内敛的性格。有天放学,他准备开车回家,在打开车门前透过汽车前窗玻璃看到危坐在窗沿的女学生宥利。他立马跑上楼将孩子从窗沿抱下来,孩子很害怕,缩在床角,抱着一个破娃娃。在仁浩转身要离开的时候,宥利扯住他的衣角,将他带到一扇门前,然后跑开了。仁浩打开那扇门,也是打开了那扇被期盼很久的救赎之门。他看到地上的剪刀,散落的头发,生活老师润慈爱将一名学生的头按进正在运行的装满水的洗衣机里。然后那学生重重地被扯着头发摔倒地上,仁浩发现是妍斗。生活老师对仁浩的质问的回答是,课后管理学生是她的权力,这也是她管理的方法,其他人无权插手。仁浩将妍斗送进医院,检查后得知妍斗被校长性侵,而且还有宥利和民秀也被强暴,被校长,校长的弟弟,朴老师。可怜的孩子们。民秀是聋哑儿童,他的父亲是智障,有一个没文化的奶奶,有一个同样被朴老师强暴并在铁轨上自杀的弟弟;宥利的家庭也都是残障人士;妍斗是孤儿。唯一幸运的事就是遇见这个善良的仁浩老师。校长两兄弟和朴老师被起诉。三人恬不知耻,对自己做过的事情全盘否认。他们的律师也是极力为他们三个罪人证明。法庭上,无辜可怜的孩子,伸张正义的仁浩和人权组织成员有真,等待公正判决的聋哑父母,坚信基督教忠诚教徒校长清白的基督教教会成员,无情冷酷的质问,真实令人心碎的回答。让人厌恶,恶心。让人痛恨这个以公平公正人权为原则的法庭。最后进到法院等待裁决之前,仁浩驻足,慢慢静静地看法院外墙上的那几个大字,我不认识韩文,也没中文注释,但我知道,法院外墙的几个字绝对是公平公正。我想仁浩当时是相信法庭会公正裁决的,他相信国家法律会为正义说话,会惩处恶人,我想,他当时甚至在向这个纯洁公正的象征祈祷,还有,他相信这个裁决不会令人失望。呵,大大的讽刺。只想说他太单纯。最后正义并没有得到伸张。民秀为了报仇,刺伤朴,并拖住他一起卧轨死了。影片的最后,是那件事发生的一年后。有真告诉许久没联系的仁浩,孩子们有了好一点的生活环境,有很多人都愿意帮助他们。

好多镜头都震撼到我。民秀死后那些聋哑父母在法院前游行,警方出动制止,欲喷水将民众驱散,这时仁浩双手握着民秀的遗像走进混乱,用颤抖的,撕扯人心的声音,向街道上的人们不断重复到这个可怜孩子的名字。我看到很多不明事由的群众站在街道旁看。我当时问自己,我是否有勇气站出来像仁浩一样为人权伸张正义,或者,我是否有勇气参与到这种事件中,不当仁浩,只当个小小为人权奋斗的人。这需要勇气,需要纯净的心灵,需要无私,需要大爱。我担心自己可能做不到,不是说做不到为人权奋斗,而是说向任浩那样。仁浩母亲在清楚这件事前因后果之前对仁浩的不理解和责备,有句话很现实,大意是,你不要以为你说的是正确的就会有人听。是啊,太多事都是,正确的不一定会就会被人接受被人理解,很多正确的事都被邪恶势力压制。这没有办法,这就是现实,不得不接受。有真说了一句话,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能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很让人心碎的话,这仅仅是一个美好的愿景,但是世界确确实实改变了我们啊。“世界上最美丽最珍贵的,反而是听不见且看不清的,只能用心才能感受得到。”这是仁浩对妍斗说的一句话。对,看得见听得见的转瞬即逝,真正内心感受到的才能久久留存于心间,不论是伤心的事还是美好的事。影片中一幕,仁浩的教授想要用新的职位为筹码,让仁浩就此闭嘴,不要再将这件事继续下去,也就是给那三个罪人开脱。我想当时仁浩一定心都凉透了吧,自己敬重的长辈,站在人权的对立一方,想用物质诱惑仁浩也到自己的阵营中来。不论是他们还是仁浩的母亲,都提到仁浩生病的女儿。每次说到这个,我心里都不禁紧张,毕竟是自己的孩子,仁浩此时会选择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孩子还是理所当然的回到自己孩子身边。仁浩的抉择一直都是那些聋哑孩子。他说,如果他放弃了那些孩子,从这个事件中抽身而出,那他也没有信心照顾好自己的孩子。如此的大爱,博爱。还有就是,那些孩子的奶奶、家人,或因为自身的残障,或因为家庭的困难而向钱屈服,选择调和。这是对他们孩子的人权的漠视。但是很无奈啊,这没有什么办法啊。只能认倒霉了。呵呵 ,倒霉,又是一个很伤人但又无奈的说法。但还能怎样呢。这样的人永远除不尽,永远存在世上,永远都出现在身边,我本来想说,那就尽量避免遇见,但是怎么避免,怎么可能有办法永远不和这些人撞见。不让世界改变我们,怎么可能,就算世界不改变我们,我们也会主动改变自己去适应这个世界。这永远都是悖论。永远都不可能讨论出一个结果,一个完美、没有任何反对面的结果。

最后,最想思考的一个问题是,我没有情绪非常激动的原因。是因为之前听别人说过影片内容而心里有个预防,还是因为自己内心早就对这些邪恶的熟悉,已经麻木了,不会惊叹人性的悲哀是个新大陆。再想想,两种原因都有吧。早就听过看过切身感受过人性的弱点。对于太多悲剧都已见怪不怪。心里的波澜起伏早就变小,比涟漪还小。但是,我在想这样是不是心变老了呢?对很多事都没有热情了。让我非常惊喜的事没有出现过了,让我非常悲伤的事也没有出现过了。呵呵,貌似是达到了一种平衡。我不觉得有什么不好,但总还是觉得,如果是心老了,感觉上不太好呢。

总之,好喜欢孔侑,很伟大,因为他,促成电影《熔炉》,也因为他,韩国成立了《熔炉法》——保障性侵受害者的权益的法律。

然后呢,就是希望孔侑能发展的越来越好吧,希望他能好。

又看了篇关于《熔炉》创作过程的介绍,突然想起看这部电影时从我心里生出来的其他想法——话语权。呵呵,也就是地位权利,要想有说话权利,的确要努力将自己提升到一个高度。这样自己说的话才会有分量,自己想实施的计划才有被实现的可能性。为了自己,为了自己的梦想,只有奋斗。加油吧自己,奋斗吧骚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熔炉》观后感

全文共 1460 字

+ 加入清单

人之初,性本恶——《熔炉

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讲:“人之初,性本恶。”关于人性善恶的这一问题,从战国时期一向争论到了现今,那究竟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呢,其实至今也并无一个明确地划分。或许在我看来,善恶自在人心中,善恶在于你我做人的良心。

开门见山。电影《熔炉》,给观影者留下的是一种较为压抑的感受,但这种压抑也并非是枯燥乏味,而是一种发人深省。或许,正是由于影片太过于贴切现实,过于的真实,所以让人觉得这样的作品像是在向人们说些什么,像是在做着一种无奈地呐喊。说真的,在观看的过程中,本无意书写这篇影评,但当影片进展到了1小时52分钟时,那一片断深深地震撼到了我,这是一种无形地打击,正中我的胸口,让我根本无法招架起来。

简写一下影片的故事资料。电影《熔炉》主要讲述的是自2000年起的5年间,韩国某听觉障碍学校的校长、教师一向都在对这些残障学生们实施了程度不一的性暴力,以及各种虐待。新来不久的美术教师至此后,发现学校里弥漫着难言的压抑气息,并频频能够听到从洗手间内传出女子的尖叫声。学校的黑幕渐渐露出冰山一角,美术教师和人权主义者力图揭开这些隐藏在象牙塔内的暴力事件,终止校园杯具的进一步蔓延…仅单从剧情资料上看,也许你会认为这又是一部独具英雄主义色彩的题材作品,但是,这所谓的英雄主义,在强大又黑暗的社会权利面前,显得却很微不足道。

在导演宫崎骏(HayaoMiyazaki)的作品中,我们或多或少能够察觉到宫崎骏(HayaoMiyazaki)导演始终都在守候着那种超脱于世俗的童真。他所展现给观影者的是,那种人与自然“活下去”的平衡,人类不能为了生存而毫无原则的肆虐着他人的生存权利。虽说是“弱肉强食”“适者生存”,但真的没有必要让这个嘈杂万恶的社会变得更毫无人性。深省。

记得曾看过一期访谈节目,访谈对象是陈丹青。节目中主持人问到陈丹青老师“中国人有没有像西方国家那样强大的信仰?”他答曰:“中国人的信仰就是:‘去他妈的,活下去最要紧。’”的确,不论是你中国人还是韩国人,甚者是哪个小“乡村”的人民,哪怕就是索马里的海盗,他们为的也是能够活下去。但是,这所谓的“活下去”,并不代表着你没有任何的做人原则,那样,犹如一具行尸走肉一般。

影片进展到最后,因上诉未果,未能将这些人*绳之以法,遂民众采取了****以表不满。但这种不明智的行为,在此看来,毫无好处,完全就是以卵击石,不但没有折损对方一兵一将,反而还深深地损伤了自己。最终,剩下的只有无奈地妥协。

现如今的电影领域,真的的确很紧缺像《熔炉》这样的作品,无谓随大溜儿的商业电影早已让观影者产生了一种积压很久了的视觉疲劳,审美疲倦。不能说这种类型的作品属于小清新的范畴,但是就其整体给观影者带来的影响力还是很为震撼的。在他们大韩民族,他们的体制允许他们的导演去揭露社会现实,社会**,并给予了他们这样一个相对于公开的平台。当然,我并不是在呼吁什么,或者说是在抵制什么,我只是想说,不论是你韩国也好,日本也罢,就电影而言,这个世界还是很需要这股新生且又敢言的力量。

回到此部电影的名字上——《熔炉》,我在想,导演为什么给这部作品起了这样一个与剧情资料不相匹配的名字?或许,导演黄东赫(Dong-hyukHwang)是想告诉我们,这个社会就好像熔炉一样吧,我们拒绝着被它同化,却也在汲取着它的温暖。就像结尾的那两段话证明的两个意思一样。

写在最后,即将收笔,再抛出开篇的那段话,人性的善恶究竟到底是善还是恶呢?而我呢,想留下这么一个论断,人之初,性本恶,但,心已向善。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熔炉》观后感

全文共 1961 字

+ 加入清单

熔炉》——薪火柴薪,既可燃炉,也可灭炉

电影接近尾声时,老师怀抱着死去男孩的遗照被从天而降的高压水枪冲的踉踉跄跄,身边是打成一团的**者与武警,然而更多的,是站在街边、道口围观的人群。这些人或许听到了男老师的控诉,或许看过了令人义愤填膺的新闻,或许早就明白事情真相,或许就有直接间接利益参与者,这些人或许什么都不明白。如果不完善的政策和法律漏洞是造成杯具的火热熔炉,那么这些人就是助其气焰的薪火柴棒。

类似本片中的性侵事件绝不是韩国的独家新闻,世界每一天被各种杯具环绕,地球气温不断升高,兴许也是拜“熔炉”所赐。我的生活圈子这么小,小到这种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事件只发生在别的城市,偶尔哪个亲人说谁家发生凶杀案了、哪个朋友八卦些不可理喻的家庭纠纷了,不知是眼睛还是大脑选取性过滤了其它还是生活本就如此的平静无波。于是问题就出现了,广州那18个路人以及之后的许多见死不救者遭到人们的谩骂围攻,网上各种指责几乎让人愿意相信人心亦古,异类仅仅是粥里的少数老鼠屎而已,谈到自己的时候各个英雄化身前行无阻。但如果真的发生在自己身上了,会有多少人是挺身而出的维权者,又会有多少人是冷眼旁观的薪火柴棒呢。

可喜可贺的是,本片的影响力使得七年后以前因证据不足而未被判决的犯人得以“重判”,且完善了儿童性暴力、残疾人性暴力、社会福祉等多项政策,加重犯罪教师处罚力度。这就是薪火柴棒给熔炉起到的用心作用,减少冷漠、增强权益意识,才能迫使政府更重视人权、进一步减少法律漏洞,否则“精神礼貌城市”就会仅仅是办公墙上落满灰的一张奖状。

片名熔炉能够有三个含义:其一是指人权主义者的热情能够熔化世间的冷漠、麻木、欺辱,将平等的含义贯彻到每个人的心中;其二则是指社会这个大染缸,通常好处上都是贬义,一如片中极为有名的台词,“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这个世界,而是为了不被这个世界改变”,政治存在的种种弊端让社会大部分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多数人被迫理解潜规则有怨气也不敢发,以致社会负能量上升,而人权主义者就是里面的“孙悟空”,不仅仅没被同流合污反而练出了火眼金睛看透了真相;其三则是暗指熔炉之所以存在的推波助澜助其火焰者,在熔炉中受苦者每一分的苦难,都源于薪火柴棒的燃烧;他们的冤屈得以伸张,也是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热切支持。

当年事件中的人权主义者们奔波控诉四处碰壁甚至抑郁自杀,而本片依靠强烈的视觉震撼力和张弛有力的剧情强烈激起了观众心中的正义感,这就是影像的魅力。鸟大了什么样的林子都有,一百天不死都有新鲜事。世界上不缺震撼人心的剧本,只缺有勇气将之公布天下的电影团队和背后承认漏洞渴望进步的政府部门。如果《熔炉》像《印度的女儿》那样在本国被列为禁片,对于罪恶处理以承认却遮掩态度,可想而知当年的犯人甭说七年后、恐怕七十年后都得不到所谓的“重刑”处罚了。

平民窟与高楼的强烈比较让人无法不痛斥资本家的无利不往和政府的唯利是图

影片根据小说改编,小说又根据当年的真实案件改编,片中多少细节真假无法推敲,但本片涉及的韩国社会问题之广绝非空穴来风,也是引人深思的重要部分:未成年人性侵、残疾人性侵、、教师体罚现象、公务人员冷漠推诿、司法机关**成性、警界人员徇私枉法、教育界受*之风盛行、官官相护****压迫下级、宗教团体荒淫虚伪、“潜规则”变通行“政策”,法律漏洞颇多等等与普通民众身心利益切实相关的问题被摆到桌面上。当它仅仅是新闻时,很容易淹没在网站、报纸等等各种媒介中,在众多新闻之中这样一条杯具仅仅靠媒体的三言两语很少能够激起公众长时间的关注,而电影则以直观的视觉冲击着人们的大脑,在两个小时的气氛渲染下电影配乐和恰到好处的剪辑很容易调起观众的情绪,真心期望更多泯灭人权的事件能够以优秀电影的形式下被更多大众熟知并引起关注。

接近尾声时的男孩与老师同归于尽以及**暴力镇压静坐抗议将全片的气氛烘托至顶点,正是因为正义被嘲讽、镇压的恐怖行径使得人们对司法机关执法不力的怀疑、愤怒到达了高潮,以暴制暴的心酸和无奈几乎将礼貌狠狠倒退了个跟头。

“欢迎来到雾津,白色浓雾之都”,男主角站在这样一幅宣传画前结束全片,这个虚构城市的浓雾构成了政界、司法界、宗教界以致各行各业所有的灰暗面,有时候群众陷入失觉症中默认各种“潜规则”,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得到满足或者不被触碰。“他们听不见,他们不能说话”,这句话说得不仅仅仅是残疾人,其实更是对着全社会浑浑噩噩中生活的薪火柴棒说的,残疾人是被迫于身体上的残疾,而正常人是被迫于生存环境的压力。这片浓雾不仅仅仅是笼罩于全社会的不良风气,更是人心中逐渐屈服于强权的懦弱与冷漠,带着一点小市民“从众心理”的窃喜,默认这片浓雾挡住了良知与正义感。

这是无声的呐喊,以此证明我们真的在活着,而不是人形自动式造粪机。

[《熔炉》观后感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熔炉》观后感

全文共 1153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这是《熔炉》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明明是清清楚楚无需任何辩白的事,现实的结果却是这样的令人生畏,这样的催人泪下,顿时让人觉得这个社会太阴暗了,即使这样,却还是傻傻的期待着它应该也会像一般的电影一样都会有一个好的结局,至少不是这么的悲惨。可是,这世界上还是有好人存在的,即使他们的努力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

故事叙述的是,在一所聋哑残疾儿童学校,披着慈善的外衣,其中的校长、老师却有好几人都对学校中的多位学生施行性侵犯,证据确凿,受侵犯的学生也勇敢走出来,为自己进行辩护。可是,最终的现实还是非常残酷,尽管有两个大人怀着善良的心始终在帮助这几名聋哑儿童,可是校长强大的社会关系让他最终只是受到了十分轻微的惩罚,用钱就摆平了所有的麻烦。

难道在这个社会里有钱就可以做到一切吗?我想,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有很多种吧!在观看影片的过程当中总是会怀揣着这样一个想法:正义终究会战胜邪恶的。心情从愤懑到同情,最后归于平静,可是冷静下来想想,这世界上还是有好人的,就像影片里的仁浩,在知道这些可怜的孩子的遭遇之后他并没有想太多,而是毅然而然的挺身而出。虽然有时候也会很无奈,很无力:当校长的老婆扇了他一巴掌,在他脸上吐了一口痰,他只是说了一句“你干什么?”。或许在大多数人眼里,仁浩是无能的,不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但我并不这么样认为,有能力无能力,是不是真正的男子汉并不是看一个人做了什么有多值得称赞的行为,而是他在怎样的处境下付出的行为带来的效果有多大。如果仁浩在当时的一气之下做了什么过激的回应,面对校长老婆的这种权势之下他会有什么好结果吗?如果仁浩有什么不测那还有谁来替那些可怜的孩子伸张正义?又如影片中的有珍,敢作敢当,嫉恶如仇。她生活的很单纯,在得知事情的真相之后立即去警局告发校长及其老师恶行,在被拒绝之后又想方设法把这件事通过媒体来公布于众。友珍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一路的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是的,不管世界多黑暗,有些信念我们永远不会变。在这个复杂的社会里,生存不是件简单的事,也不是说一个人想改变什么就能改变什么,可是,我们依然相信:有些然有些事会始终朝着光明走的。就像在这个阴暗的社会里还是会在某个角落洒落到阳光的,我们还是有希望的,这个世界还是有好人的。虽然仁浩和友珍的努力没有让那些恶人遭到相应的罪行处罚,但他们让我们知道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金钱和权势主导一切的,坏人也不是可以为所欲为的,总有一天他们的罪行会公布于众的,会遭到社会的谴责的。

虽然在看完这部影片之后心情会有很大的低落,回想自己身边的事情,不是也有很多类似的事件发生么?但又有多少人为之而挺身?可是一直坚信的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正义永远是会战胜邪恶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熔炉》观后感

全文共 2024 字

+ 加入清单

虽然早已对《熔炉》这部电影的剧情有了大致的了解,也从各位朋友的口中知晓一些评价,更看过一两篇影评。然而,真实的用自己的眼睛、心灵去看这部电影之后,目前的状态和聋哑人别无二致——所有的呐喊都汇聚在胸口、张大嘴巴却永远无法呼喊出心中的声音。此时的心境没有郁闷,没有哀伤,没有愤恨,而是极度的无力。所以,只好熄掉自己的声音,仅仅用这无声来对抗四周的死寂——那能够吞噬掉一切声音的黑暗。

对于这部电影,令大家深刻的就应是那样一句台词“我们努力奋斗,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让世界不要改变我们。”这句话出自年轻的人权组织成员之口,表面看上去十分励志,也值得称颂。然而,她终究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在应对现实的一面,她有更多的抉择。相对而言,本片的主角一人肩负家庭职责的男教师却更让我关注。在他的世界中,现实的拉力和诱惑是更大的,他能够体会到更多的关于不被这个世界改变所要付出的艰辛。影片似乎也是出于这种思考,所以让这句话并没有从他的口中说出来。相反,他一向以一个类似沉默者的形象出此刻电影中。他的默默和坚强是无声的,也是沉重的。因为他的肩膀上左边是正义良知,右边是世事艰辛。这两者在他身上加诸的力道是如此之大,因此他的抉择才会如此有张力。

虽然我也是个已然涉世的青年,但是目前的日子还好,算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就犹如人权组织成员一样,能够因为微薄的薪水为自己的理想为自己所喜欢的事业义无反顾。然而,人到中年却陷入事业和家庭双重职责的男教师的生活又是怎样的?我想更多的人是能够理解他的:深处困境,这份工作对他来说能够说是弥足珍贵的。加之女儿与母亲的职责,他对于事业和金钱的依靠性会更大。故而,他所面临的世界是更为困难和黑暗的。当他应对这个事件的时候,也曾犹豫,也曾隐忍,更曾自私的思考过自己和家庭的最大利益。他的摇摆不定时十分人性化也是十分具有合理性的。在生活的重担面前,他的选取太少。纵然如此,他却无法容忍自己对此不闻不问,更无法宽宥自己的私心。所以,他选取了另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

同样的一件事,关系到他的两种“职责”——一种是作为一名老师,或者说一个人应有的正义感的职责,即道德层面理想追求;一种是作为一个父亲,一个儿子的养家的职责,即现实生活的无奈。无论他如何去做,都会辜负其中一项职责。电影几次在他选取的时候都加大了这两种职责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而他也在一次次压力的夹缝中艰难前行。我能够想象他抉择的时候是多么的困难,却永远无法身临其境的去体会他当时的情绪。或许,一般是快意恩仇的如释重负,但另一半又会陷入深深的自责中。

影片中以弱势群体对抗强势群体,以“个人”对抗“群众”,以不健全对抗健全……这些统统是外在的“壳”,拨开来,里面的“肉”但是是利益最大化的制度本身。利,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不变的主题。它深深藏在每个人的DNA中,随着我们一代代传承下来,而人类的发展也是因为利益最大化的趋势在不停地前进着。在本片中,之所以无法撼动这样一个大家明知是错的群体,原因在于他们构成了利益共同体。小到学校保安,中到警察,大到检察官、法官……甚至是更高层的领导群体。谈官官相卫的话似乎仅仅是权利使然,但是利并不仅仅仅是官场的问题,几乎每一个个人都能够从一个事件中获得自己的最大利益,因此当一件事涉及到自己的利益时,只要是在这个利益团体中的人就能够成为帮凶,犹如那些签署了妥协协议的家长们。即使不是助纣为虐也能够成为铁板上的一颗螺丝。当一个社会中的大多数人都能够透过这样的利益集团获得好处,那么剩下的人便只能成为他们砧板上的鱼肉。在他们看来,这些人居然要冲破这样的防线为自己讨回一个公道是多麽的滑稽与可笑。在掌握着话语权、审判权、执法权的群体面前,那些为了正义、公道而奋战的人看上去的确不自量力。他们的力量便是这不断加温的熔炉,他们在不停地软化其他人,尽力拉拢他

人成为融化他人的一份子,如此,这炉子才会越烧越旺。

这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结尾并没有一个光明的结局,让我感到残缺的欣慰。欣慰是因为这才是现实,如果全面胜诉、坏人得到“应有”的惩罚,那么我是不会相信的。作为一个有着必须社会阅历和认知的人来说,我不相信这样的理想局面会出此刻此刻。而残缺,是作为理想化的我来说,从心理上是期望这样一群人得到他们应有的惩罚。但是,现实终究是现实,而今,这部电影能够拍摄、能够上映、能够走进千家万户引起大众的关注和共鸣,已然是不错的成绩。

在这个大大的熔炉之中,或许你、我以及你我身边更多的人并不甘愿被高温所融化,并不单单向着自我利益最大化而泯灭了良知。那么,如果你要做熔炉中的这样一块时刻持续自我的一块钢材,你不仅仅时时刻刻铭记自己的初心,更要持续心中永远拥有一块净土。我不敢保证自己在何时何地可能就被这个大大的熔炉融掉了,但我期望自己的坚持与努力能够继续下去,直到无能为力为止。

因为我明白,在世界面前,一个人要做到多努力才会不被改变。又或许,我根本不明白一个人要多努力,才能够不被世界改变。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