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汇集20篇)
说明文通过对实体事物科学地解说,对客观事物做出说明或对抽象事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能有科学的认识,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这里就是开学吧为你们整理推荐的中考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优秀作文,欢迎参考借鉴,希望对您有帮助。
浏览
6986作文
156小学语文说明文阅读技巧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
全文共 6039 字
+ 加入清单说明文解题的程序,有句顺口溜:“先读原文通大意,再读考题做标记,找出范围对应句,比较选项看差异。”
先读原文,完成3个任务:(1)给段落标上序号。(2)了解文章大意,即说明的对象,各段之间的联系,作者的见解及相关材料。(3)给重要句子和关键词语做上记号。其次,再读题很重要,要给重要词语做上标记。第三,找出答题的范围和对应句是答题的实质性阶段。
1、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2、与其它文体的区别: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3、说明文的类型:
①按说明的对象来分: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②按说明文的语言风格: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
。
事物说明文以事物作为说明的对象,重点在于说明事物是“怎样”的,介绍事物的性质、特征,把一种事物和另一种事物区分开来。
事理说明文以事理作为说明的对象,重点说明事理是“怎么样”和“为什么这样”的,把抽象的、难于理解的事理说得清楚明白。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引资料、打比方、分类别、列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具体形象的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②列数字:准确具体的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③打比方:形象生动的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的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⑤引资料:增强说明的趣味性,放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⑥分类别:条理清晰的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⑦列图表:直观形象的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⑧摹状貌:惟妙惟肖的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⑨下定义:科学准确的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⑩作诠释:通俗易懂的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要区分“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前者是精确的科学定义,后者是对事物的某一方面作解释。
1、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演变,一般都有明确的时间标志。(介绍事物各阶段的特点或制作
过程时,往往采用时间顺序。)
2、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一般都有常用方位词。(说明建筑物、景点等通常按照空间顺序说明。)
3、逻辑顺序: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介绍抽象事理时,则往往需要采用逻辑顺序。)
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答题技法:其一,要看懂题目,不少说明文题目本身就表示说明对象,如《苏州园林》等。其二,抓住首括句和中心句。说明文往往需要运用首括句和中心句来提示说明重点,包括说明事物的特征。
反之,如果需要为说明文的语段加一个标题,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标题。
答题技法:尽量从原文中找原词原句,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
(见说明方法)
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__________
的说明顺序对__________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不能调换: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
或:总分关系中分说部分与前文总说部分顺序相照应。
1、对整篇文章语文的品析:一般从两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准确”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
“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是针对不同语文风格的角度谈。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
答题格式如下:
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文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
/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2、对具体词的评析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答: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同上)
类型3: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答:(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4: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饰;“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这种题型的特点是:在文中抽出一个句子或一个文段,要求分析这个句子或文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
对策:首先判断句子或文段是在文首、文中、还是文末;然后再按如下规律答题即可。一般情况下,句子或文段在文中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作用:在文首,作用多是统领全文、总起全文或引出..
下文;在文中
,作用多是承上启下;在文末,作用多是总结全文。..
先要理解所引古籍或名言的含义,再联系说明的内容,看看这两者间有何内在联系,就能领悟其引用的目的了。
如:在说明文的开头或中间叙述有关的故事,究竟起何作用?
①在文章开头叙述故事,其目的往往是为了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或者是为了引出说明对象。②在文章或段落中间叙述故事,往往是为了增强说明文的可读性,同时也为了说明事物的来源或作用。
答题格式:说明了??或:介绍了??
方法:找中心句;结合本段说明特征概括,摘要联合,结合标点,尤其注意分号,认真提炼。
1、中心句出现的位置:有时在开头或结尾,有时在文中。
2、中心句的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
3、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对策:(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
2)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括。
技法:认真仔细阅读原文,一般都能从原文中找到答案。
阅读训练
(三)地球为什么“高烧”不退
2006年6月以来,大范围的高温干旱持续不断。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罕见的热浪夺走了2000人的生命。印度许多地区的最高气温超过了45℃,巴基斯坦的最高气温一度攀升到53℃,首都伊斯
兰堡的最高气温也连续数天保持在43℃。在瑞士,6月份平均气温创近250年来的最高记录。在中国,长江以南出现了历史罕见的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大部分地区35℃以上的高温日数达25天~31天,有些地方最高气温达40℃--43℃,不少地方最高气温屡破记录。与此同时,大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5成-8成。特别是7月以来,有的地区降水量甚至不足l0毫米,造成一些城镇限量供水。
②地球“高烧”,原因何在?中国l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丁一汇等气象专家撰文称,大气环流的异常是一个直接的影响因素。
③专家们认为,印度半岛本应于6月上旬开始的季风雨季明显延迟,直到6月中旬,仅在西南沿海的部分地区有少量降雨,大部分地区连续数月降水严重偏少。其间,印度半岛上空持续被东进的伊朗高压所控制,干热的西北气流造成了持续的干燥酷热天气。
④在欧洲,一个较强的高压脊稳定在欧洲中南部上空,使该地区热浪不断。同时,我国华南、江南地区高温天气的持续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关,它是影响我国夏季雨带变化和高温天气的主要因素,与熟带气旋、江淮梅雨:暴雨以及持续性高温高湿天气关系极为密切,它的强弱、进退对我国雨带活动及旱涝分布起着决定作用。
从6月底开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一直盘踞在江南、华南上空,稳定少动,使得该地区盛行下沉气流,风力微弱,天气晴朗,阳光照射极为强烈且日照时间长,气温自然居高不下。
⑤科学家研究发现,最近100年是过去l000年中最暖的,最近20年是过去l00年中最暖的。地球正在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世界气象组织有关专家也称,今年在北半球30多个国家出现热浪,导致洪涝、干旱等灾害频发,其根本原因可能与全球变暖有密切关系。
⑥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首席气候诊断专家翟盘茂则认为,大范围高温天气的出现是否与全球变暖有关,现在还不能贸然下结论。翟盘茂说,全球变暖主要体现在冬半年(每年10月至次年3月),有两个最明显的证据:一是霜冻日数的下降,二是极端冷的天气事件的显著减少。然而,全球极端暖的天气事件并没有出现和它们相对应的增加趋势。虽然我国南方今年极端高温现象确实十分异常,但从过去50多年的变化来看,35℃以上的高温日数没有出现明显增多的趋势。因此,这种高温天气很可能只是一种主要受自然原因支配的年际变化的表现。
⑦专家认为,不管2006年夏季高温与全球变暖有没有直接联系,全球变暖的确会导致某些极端气候事件更加频繁地发生,这一年的普遍高温对人类是一次警示,它将引导人们深入地思考极端天气事件与全球变暖的关系,引起国际社会的足够重视,从而采取实际行动遏制全球变暖的趋势。
1、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采用的说明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第④段加“ ”的“它”指代的具体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对高温天气产生的原因作出的解释或猜测主要有哪些?
答:(1)
(2)
(3)
4、第⑤段画线句子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④段加点的“主要”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最后说“不管2006年夏季高温与全球变暖有没有直接联系,全球变暖的确会导致某些极端气候事件更加频繁地发生”。遏制全球变暖,你有哪些科学良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别把植物带回国
①在1845年多雨的夏季里,爱尔兰人从美洲进口了一批马铃薯种薯,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灾难也流进了爱尔兰。
②这批马铃薯种薯,感染了马铃薯晚疫病。这是一种很厉害的马铃薯传染病,传播速度很快,如果把得了这种病的马铃薯种薯种到地里,薯苗会大面积死亡;侥幸活下来的秧苗,结出的马铃薯,储藏起来也会很快腐烂。
③由于没有防治能力,马铃薯晚疫病在爱尔兰迅速传播开来,并一年年加重。1848年和1849年间,马铃薯晚疫病在爱尔兰大肆流行,造成了毁灭性的灾害。很多爱尔兰人走投无路,或饥饿而死,或由于无力交地租,被地主赶出家门,无家可归。在马铃薯晚疫病大流行的几年内,爱尔兰有20万人死于饥荒,近200万人移居海外。
④这方面的例子举不胜举。因此,各国陆续开展了植物检疫工作,以防止类似的悲剧重演。⑤植物检疫分为对外检疫和对内检疫两种。对外检疫又分两部分,一是针对国外的植物或植物产品进行检疫,不让植害进入本国,以保护本国的农业生产安全和生态平衡;二是检查将要出国的植物或植物产品,避免有危险性的植物病虫害和侵略性杂草向国外传播,以维护本国的贸易信誉。对内检疫是将局部地区发生的危险性病虫害,封锁在一定范围内,防止病虫害传播和蔓延。⑥通过检疫发现有害生物后,一般给予扣押和封存销毁,或进行除害处理。目前采用的除害处理的方法主要有:熏蒸消毒处理法:在国际贸易中,木材是应用十分广泛的商品包装材料之一,但有害生物易附着在木质包装上,随商品一起进入进口国。解决方法就是熏蒸。熏蒸一般在场地做,把货物放到集装箱里,用溴甲烷等药剂进行灭菌处理。热处理法:用微波、高温的方法对植物产品等进行灭菌处理。机械汰除法:对植物种子、药材等用筛网过滤、液体漂洗等方法进行淘汰剔除。隔离试种法:对种子、植物等先在指定地点进行隔离试种,观察其情况,如无植害,再推广种植。⑦为把将于今年五月在我国上海举行的世界博览会办得红红火火,组委会从国外引进了很多大型景观植物,我国检疫部门都对它们进行了检疫、消毒、隔离试种等处理。比如从日本引进的600多株日本红枫和日本青枫,在海关机场,就被进行了现场检疫,树体还被消了毒。上海检疫部门还在一些植物园专门开设了隔离试种区,对那些为世博会服务的引进植物进行隔离试种,基地人员每天进行观察记录,市林业病虫防止监管人员也每周前往观察记录。
⑧为了我国的植物安全,出国旅行时请别把植物带回国。
1、文章开头讲述爱尔兰人从美洲进口了一批马铃薯种薯造成毁灭性灾害的事例有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请任选一处简要分析。
(a)通过检疫发现有害生物后,一般给予扣押和封存销毁,或进行除害处理。
(b)木材是应用十分广泛的商品包装材料之一。
更多相似作文
篇1:银杏树的说明文中考作文素材
全文共 421 字
+ 加入清单在我家附近有一棵两人才能围抱起来的银杏树为家乡增添了许多生机。
一到春天,它就抽枝发芽但粗壮的枝条上那细小的几乎看不见的密芽长得很慢,如同睡懒觉的孩子。就在这时,下了一场贵如油般的及时雨。小芽总算被惊醒了,一下子长大了。周围充满了春的气息。
早晨,透明的露珠在树身,枝条、小芽上欲将滑落。一缕金光射向银杏树时,露水已滑,此刻的银杏,像一位花季少年,在阳光下显得格外耀眼。它梳着“辫子”亭亭玉立。
中午,这棵银杏树抖擞而立,始参天大将,矗立在树中。阳光为这大男子穿上金灰甲。大将头顶天,脚力地,实实在在顶天立地,威武矗立。但村里的人赞不绝口。这时的银杏,金芽待爆,欲长又不长时,太阳探头问了,少芽披金而长,其势皱是好看。于是,笑着银杏含苞初锭,充满了春天妙趣横生的气息。
听奶奶说银杏树的叶子可以做药用。假如你有高血压就可以用了多次银杏叶血压明有所降下了。银杏树一年又一年的为人类服务、贡献着难道不值得发扬可赞赏吗?
我爱家乡的银杏就像爱自己的父母一般。
篇2:第二部分阅读真题训练
全文共 2980 字
+ 加入清单不甘寂寞的病毒
方陵生
许多不为人知的病毒并非永远甘于默默无闻。正像捕食动物有着它们惯常的捕食目标,病毒也是如此。也正像狮子偶尔会换换口味,捕食一个人而不是一匹斑马,病原体的目标有时也会转移,而环境的变化也会给它们以新的机会。一种病原体从非人类的动物成功地转移到人类身上,感染了人类,由此引起的疾病就叫做“人畜共患病”,也叫“动物寄生物病”,即能传染给人类的动物疾病,例如狂犬病和鹦鹉热。“人畜共患病”这个词,有助于我们澄清在禽流感、非典、艾滋病等可怕字眼构成的大字标题后面的生物学事实。有人预测,“人畜共患病”在21世纪将成为被大量使用的一个词汇。
病毒最不为人注意的一种策略是,隐藏在宿主身上。带有病毒的生物体本身没有什么明显的症状,某种疾病爆发过后突然销声匿迹,也许它真的在某个地区消失了,也许并没有真正消失,它的幽灵还飘荡在附近,隐藏在某种宿主身上,比如某种啮齿动物、鸟类、蝴蝶或者蝙蝠身上。一般情况下,它们可能安安静静地潜伏不动,但如果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或者它们的生存环境受到干扰,比如晃动了某棵树,就有可能将病毒“恶魔”释放出来。
专家认为,病毒引起疾病传染的关键是接触,接触有时是致命的。两个物种之间的接触,对于寄生在某种物种的病原体来说,是给了它们一种横向发展的机会。病原体也许会安于在原先宿主体内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既舒适又安全。但是,如果有机会转移到另一个物种,这就给了它们一个增加种群数量以及扩大地理分布的机会。当然,这样做同时也存在风险,如果它们转移后,迅速杀死了新的宿主,那么病原体本身面临的也是死亡。进化理论表明,在某种情况下,某些病原体会欣然接受这种风险,这种冒险会给它们换来更多的机会,获取更大的种族利益。
(1)画横线句中“它们”指什么?什么诱因下它们会爆发?
(2)画波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强调说明了什么?
(3)下面语句表达了什么意思?对说明起什么作用?
“比如晃动了某棵树,就有可能将病毒“恶魔”释放出来。”
(4)人类应该如何减少和避免“人畜共患病”现象的发生?写出几条措施。
有营养的食品添加剂
元无心
①梨、苹果、香蕉、土豆等果蔬很容易变色。变色后不仅难看,味道也受到影响。怎么办?加点柠檬汁。
②果蔬中都含有多少不等的多酚化合物。去皮后,这些化合物就暴露在空气中被氧化,生成醌(kūn)化合物。这种醌化合物很容易互相连接,成为“褐色素”,从而使这些食物变色。而柠檬汁中含有大量的“抗坏血酸”,(来自::初中语文说明文答题技巧)它可以把醌还原为初始的多酚状态;也可以直接被氧化,从而消耗掉多酚周围的氧气,以此来保护多酚免受氧气的攻击。这样,抗坏血酸牺牲了自我,保护了脆弱的多酚,保持了果蔬“新鲜”的颜色。③在食品工业中,人们根据柠檬汁的作用机理,就可以直接添加抗坏血酸。在超市销售的果汁和蔬菜汁,很多就添加了抗坏血酸,以保持其外观和风味。
④抗坏血酸的作用不仅于此。人们在熟肉制品中经常会加入亚硝酸盐。亚硝酸盐有两种作用:一是与肌红蛋白反应,使之呈现诱人的红色;二是抑制细菌生长,实现防腐功能。加入抗坏血酸,可以促进前一个反应的进行,从而加快“发色”的过程。许多人认为亚硝酸盐是一种“致癌物”。其实,它本身并不致癌,只有当它与肉中的氨基酸反应,生成的亚硝胺才是一种致癌物。如果在肉中加入了抗坏血酸,它就会抑制这一转化过程的发生,从而降低亚硝酸盐“可能”的致癌风险。在不需要亚硝酸盐的肉类食品中,有时也会加入抗坏血酸。因为肉中油脂氧化会释放出不好的味道,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哈喇味”。如果加入了抗坏血酸,它就会抢先消耗周围的氧气,从而保护油脂不被氧化,有助于保持肉味的“新鲜”。
⑤抗坏血酸本身很容易被氧化,生成脱氧抗坏血酸。这些脱氧抗坏血酸并不甘于“败家”,会去夺取别人的氢原子来重建家园。人们利用这一特性,在面食加工中,常常加入抗坏血酸,改善面团性能,增加面团筋道。面粉中含有谷胶蛋白,其中有许多巯(qíu)基——就是带着一个氢原子的硫原子,脱氧抗坏血酸会掠夺其氢原子。当我们揉面时,巯基中的氢原子就会被脱氧抗坏血酸夺走,剩下的硫原子就会两两相连,形成所谓的二硫键。当大量的二硫键形成,面团中的谷胶蛋白就形成一个巨大的网络,从而增强其筋道。⑥大多数情况下,食品添加剂都是为了改善风味、口感,增加食品稳定性等等,本身并不具有营养意义。但是抗坏血酸并不属于这个“大多数”。在作为食品添加剂的时候,它通常被叫做“抗坏血酸”。而它本身也是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维生素C。维生素C不稳定,空气、光照、加热、与金属容器接触,都会使它失去活性或者分解。但是,正是它的这种不稳定,使它具有了良好的“抗氧化性”。在体内,它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加到食品中,它舍己为人先被氧化,从而保护食品中的其它成分。
1.题目“有营养的食品添加剂”在文中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有营养?请具体说明。(4分)
2.请仔细阅读第②—④自然段,在下列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内容。(4分)
(1)抗坏血酸添加到果蔬汁的作用机理是:它能把醌还原为初始的多酚状态;也能
(2)抗坏血酸添加到加入亚硝酸盐的熟肉制品中的作用机是;能抑制亚硝酸盐一肉中氨基酸反应生成亚硝胺这一转化过程的发生。
3.联系上下文,请你说说下列句子中黑体词语的意思和作用。(4分)
(1)如果在肉中加入了抗坏血酸,它就会抑制这一转化过程的发生,从而降低亚硝酸盐“可能”的致癌风险。
(2)这些脱氧抗坏血酸并不甘于“败家”,会去夺取别人的氢原子来重建家园。
4.本文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
5.人们一般认为,食品添加剂对人体是有害的,往外谈“剂”色变。读了本文,你对食品添加剂及其使用有了怎样的认识?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4分)
参考答案
1.(1)病毒。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它们的生存环境发生变化或者受到干扰;接触使病毒引起疾病传染。
(2)引用法。强调说明了病毒会随环境变化繁衍速度快,生命力强,突出了病毒的威力。
(3)干扰、破坏了生态平衡,就有可能诱发病毒爆发;运用比喻生动说明了病毒极易被诱发。
(4)加强环境保护;不人为破坏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不随便杀死和食用野生动物;积极预防、治疗;等。(不限于以上条目,只要有科学道理,答出三条即可。)
2.(1)(4分)指抗坏血酸。(2分)抗坏血酸就是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维生素C,(1分)它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保护体内细胞免受氧化损伤。(1分)
(2)(4分)(1)直接被氧化,消耗掉多酚周围的氧气,保护多酚免受氧气的攻击;(2分)(2)促进亚硝酸盐与肌红蛋白反应,加快“发色”过程。(2分)
(3)(4分)①“可能”表不确定性,说明了亚硝酸盐本身并不致癌,只有当它与肉中的氨基酸反应生成亚硝胺时,才有致癌的风险。(1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
②“败家”运用比喻,(1分)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抗坏血酸很容易被氧化,从而生成一种物质——脱氢抗坏血酸。(1分)
(4)(3分)举例子,(1分)具体地说明了抗坏血酸作为食品添加剂运用广、作用大。(2分)
(5)(4分)并不是所有的食品添加剂都有害,有的食品添加剂有营养价值,有的食品添加剂能改善风味、口感,增加视频稳定性,不必谈“剂”色变。(2分)只要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对人体是无害的。(2分)(如果答成食品添加剂都是有害的,不给分)
篇3:20XX年重庆中考满分作文300字阅读:微笑的味道
全文共 506 字
+ 加入清单当你失望时,笑一笑,一切事物将会有极大转机。那时微笑祝你两字:加油!!! 当你失败时,笑一笑,一切事物将会重新开始,那时微笑提醒你:重新开始,那是一次机会,你需要好好把握。 当你开心时,笑一笑,一切都完美组装,微笑再次提醒你:面对这个世界,不要忘记我—微笑。 如果你提问过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我该追求的我来给你一个满意的答复:微笑,无论你是一位商人。一位孩子。一位生活极为普通的正常人,还是一位拥有成百上亿万元的富翁。我相信,你们的成功与幸福脱离不了微笑的动力;商人成就的事业,孩子的天真,普通人琐碎的幸福,富人的闲暇与享受……身份的起点是自信的微笑,成功的结局有是收获的微笑。 用心品读这篇作文的字里行间,他或许是你人生中胜利的格言。 当然,微笑也证实了你的人品;别人不小心做了一件让你不高心的事,他再向你道歉,当他在不知所措盼望你原谅是,他更希望看到你一个微笑,那是你是一个不计较的人。 当别人和你一样失败时,你为微笑地说一声:一定会有转机的那一天,那是,你的自信传染给了别人,他们将会认为你会是一个乐观的成功者。 朋友们,记住:有了挫折,你要坦然面对,有了教训,你要快乐收获,日积月累,水滴石穿,成功收获。
篇4:说明文阅读训练:太空拥堵挑战人类智慧
全文共 1567 字
+ 加入清单①美国东部时间2月10日上午11时55分(北京时间11日零时55分),美国一颗私营商用通信卫星和俄罗斯一颗报废的军用通信卫星在太空相撞,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发生完整的在轨卫星在太空相撞。根据美俄双方透露的消息,卫星相撞位置在西伯利亚北部上空790至805公里处。
②美国国防部的太空监测网最早发现了相撞事件,并开始追踪两大块碎片云。美国宇航局轨道碎片项目首席科学家尼古拉斯·约翰逊说:这是两个完整的航天器首次意外相撞。这是糟糕的一天。管理太空监测网的美军战略司令部发言人查理·德雷说:我们正在跟踪太空碎片,它们对其它卫星造成了威胁。美国宇航局说,在两颗卫星中,美方卫星是1997年发射的铱33商用通信卫星,重约560公斤;俄方卫星重900多公斤,已停止运转,上面没有移动控制系统。
③俄罗斯航天兵第一副司令亚库申12日确认,与美方铱33卫星相撞的是俄罗斯于1993年发射的宇宙2251军用通信卫星。据亚库申介绍,由俄罗斯航天兵负责监控的宇宙2251军用通信卫星自1995年起就已停止使用。目前,俄航天兵太空控制系统正在密切跟踪俄美卫星相撞后产生的碎片,这些碎片可能分布在高度从500公里到1300公里的太空。
④美国铱卫星公司发表声明确认了相撞事件,并称铱卫星已经被毁。该公司称,这是一起概率很低的太空事件,对通信服务造成的影响有限,公司正迅速采取措施把损失减少到最小。铱卫星公司管理着一个有66颗近地卫星的网络,主要向全球提供移动语音和数据服务,美国国防部是其最大客户之一。声明说,整个服务系统目前运转正常,在30天内将用另一颗轨道上的卫星来取代被撞毁的卫星。
⑤美国宇航局科学家约翰逊介绍说,每年都有废旧的航天器和火箭结构在太空解体,但过去20年来只发生过3起较小的撞击事件,从来没有发生过两颗完整的卫星相撞。有关方面正在评估卫星碎片是否对其它卫星和国际空间站造成影响。国际空间站在距地球大约354公里的轨道上运行,现有两名美国宇航员和一名俄罗斯宇航员服役,他们的安全引起各方关注。约翰逊说,两块碎片云中只有很小一部分能降落到国际空间站的轨道上,我们相信撞击事件给国际空间站增加的风险非常非常小,但是碎片对哈勃太空望远镜和一些地球观测卫星的威胁更大,因为它们在更高的轨道上运行,距撞击后产生的碎片更近。俄罗斯航天署新闻秘书沃罗比约夫则表示,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卫星碎片不会对国际空间站的安全造成威胁。
⑥科学家目前还无法确认卫星相撞后产生的碎片大小和数量。美国休斯敦航天中心的太空碎片专家马克·马特尼说,他们目前已经监测到了数十个碎片,但随着进一步的监控和计算,碎片的数量可能多达数百个。如果将细小的碎片也计算在内,碎片总量将达数千个。
⑦随着人类太空探索的不断深入,太空环境所发生的变化也对雄心勃勃的人类提出了新的挑战。
9.文章标题中的太空拥堵主要指什么?(2分)
10.第③段中划线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11.下面句中加点词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3分)
美国休斯敦航天中心的太空碎片专家马克·马特尼说,他们目前已经监测到了数十个碎片,但随着进一步的监控和计算,碎片的数量可能多达数百个。
12.文末说随着人类太空探索的不断深入,太空环境所发生的变化也对雄心勃勃的人类提出了新的挑战。假如你是这一领域的首席科学家,将如何应对这一挑战?谈谈你的设想。(3分)
参考答案:
9.随着各国开发太空的竞争,太空航天器械数量剧增,太空垃圾也数量惊人,这些都使得太空中存在巨大危险。
10.列数字,准确说明相撞情况以及危害的严重。
11.因为太空情况的不明确所以很多未知因素,这些词语使文章语言更科学严谨准确。
12.首先联合各国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太空开发,使之进入有序状态;同时,组织相关国家进行技术攻坚,进行太空垃圾清扫,消除障碍危险。
篇5:中考材料作文立意训练
全文共 257 字
+ 加入清单【材料】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扬长避短”有三层解释:第一层解释,发挥自己的长处,回避自己的短处;第二层解释,宣扬别人的长处,回避别人的短处;第三层解释,善于学习使自己擅长的技能更长,避开自己的短处。这三层解释包含了应用、交流和学习等方面的道理。
请根据以上材料,选取其中一层解释,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立意指导】
抓住材料中的重要信息点,从信息点中找到立意点,明确文体。第一步,读懂材料,明确材料的中心内容;第二,关注材料中人物的关键词,明确立意的范围;第三,选择文体,拟写作文。
篇6:中国文化遗产中考预测说明文
全文共 448 字
+ 加入清单北京故宫是清明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历代宫殿建筑的集大成者。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建设,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
它是一座长方形城池,东西宽753米,南北长961米。故宫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的中心是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统称三大殿,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宫和坤宁宫,统称后三宫。作为皇宫,故宫是皇权的象征,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蕴含着深刻的政治、文化意义,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思想。总体规划和布局仍可见“五门三朝”、“前朝后寝”、“左祖右社”体现儒家思想和封建礼制。491年间,先后有24位皇帝在此居住并执政。随着封建帝制的推翻,故宫博物院的成立,让我们更好地传承中华文明血脉的新内涵。
那时候的中国,从历史上最强大的王朝到衰弱,清朝大家都知道是灭亡了,那么大家知道明朝吗?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王朝,并不是唐朝,那时候的中国思想文化冠绝全球、军事实力雄踞世界、文化输出国立彰显无与伦比、国威强盛百战百胜、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篇7:长城说明文阅读题
全文共 1647 字
+ 加入清单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819题。(共8分)
①长城,是古代中国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现存的长城遗迹主要为始建于14世纪的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辽东虎山,全长8851.8公里。其中北京长城不仅是整个长城的缩影,更是整个长城的精华部分。它好像一个横着的英文字母C,呈半环状环绕在北京北部、东北和西北三面。从东到西包括6个区段:平谷、密云、怀柔、昌平、延庆、门头沟,全长629公里。
②提到长城,人们往往首先把它和秦始皇联系起来,似乎他建造的长城是最早的,实际上北京地区长城建得更早,公元前283年,燕昭王29年,为抵御匈奴,燕国修筑了燕北长城。先秦燕国、秦汉、北魏和明代,这四个时代北京长城都在持续建设中,特别是在后来明代修建的长城中,经过徐达、戚继光两代名将的重点建设,北京长城建设得最完备。开国功臣徐达大将军主持重修了居庸关、司马台关、古北口关、慕田峪、黄花镇等长城关塞。1569年开始,抗倭名将戚继光担任蓟州总兵15年,护卫京师,他改建长城,呕心沥血,使北京段长城成为万里长城中建筑最坚固的黄金地段。
③北京长城主要分布在京北燕山山脉带和京西太行山脉一带,这些地方高山深谷,断崖险关,这就使得北京长城地势险要,构造复杂,变化多端。位于怀柔的慕田峪长城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墙体两面都树起高大垛口,可以两面御敌。密云境内的司马台长城分东西两线伸展蔓延,东线长城建在刀削斧劈似的山脊上,仅在2.7公里间,从海拔295米骤然升至986米,东线长城犹如一条巨龙从湖水中腾空飞起,直指云端。更为难得的是在千米山峰之巅竟密布15座敌楼。
④明清两代皇城、皇宫、皇陵,都距北京长城不过几十公里,所以北京长城是护卫京城等要地的最后一道重要防线,具有很强的防御能力。位于延庆县军都山关沟的八达岭,自古就是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春秋战国时期为防御北方民族的侵扰,在此曾修筑长城。明代为了加强防御,对八达岭长城进行了长达八十余年的修建,使其成为城关相连、墩堡相望、重城护卫、烽火报警的严密防御体系。
⑤北京长城的自然景观还特别丰富多彩。慕田峪长城,春天群芳争艳,夏天满目苍翠,秋天五彩缤纷,冬天雪挂枝头。
⑥今天,北京的多处长城已成为举世闻名的旅游景区,中外游客登上长城,可以尽情欣赏长城雄伟壮观的景象。
18.阅读第②⑤段,概括说明北京长城都有哪些特征。(4分)
答:
19.阅读下面材料,简要说明哪些内容分别印证或补充说明了北京长城的特征。(4分)
【材料】
金山岭长城东起望京楼,西至龙峪口,全长10.5公里。明代爱国名将戚继光主持修建,建成了一道城关相连、敌楼相望、重城护卫、射界交叉、烽火报警的防御体系,提高了总体防御能力。从修造艺术上来看,它也别具风格,仅敌台的建造形式就有方楼、圆楼、扁楼、拐角楼;箭窗楼也分为三孔楼、四孔楼、五孔楼不等。
在八达岭水关长城西南侧,建有中华文化名人雕塑纪念园,这座纪念园是八达岭长城一处弥足珍贵的人文景观。园内安放着冰心、茅盾、叶圣陶、夏衍、田汉、吴文藻等9位文化名人的骨灰、遗物和雕塑。其中冰心和吴文藻夫妇之墓在一座与长城相临的小山顶上,占地面积约50平方米,无墓地和墓碑,仅有一座8吨重的汉白玉浮雕头像。长城凭借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成为了这些文化名人灵魂的栖息地,而这样的人文景观也增加了长城的文化内蕴。
(1) 印证了北京长城具有 的特征。
(2) 补充说明了北京长城又具有 的特征; 补充说明了北京长城还具有 的特征。
答案:
18.答案要点:①建造最早,建设得最完备、(最坚固);②地势险要,构造复杂,变化多端;
③是护卫京城等地的最后一道重要防线,防御能力强;④自然景观丰富。(共4分。共4点,每点1分)
19.答案:
(1)金山岭长城的防御体系 作为护卫京城等地最后一道重要防线,防御能力强
(2)金山岭长城一些建筑的建造形式 修造艺术别具风格 中华文化名人雕塑纪念园这样的人文景观 文化内蕴丰厚 (共4分。共6空,第1、2空各1分;第36空各0.5分)
篇8:说明文阅读训练:森林是大自然的调度师
全文共 1694 字
+ 加入清单在陆地上,许多森林分布在陡峭的山坡上,这些地方的土壤如果失去森林植被的保护,将会因重力作用加上水、风的侵蚀不断流失。土壤是由风化作用加上生物的过程,在漫长的地质演化中,由岩石变来的。其形成速度非常慢,有人估计形成1厘米的土壤约需要2000年的时间,而损失起来却非常容易,可能就是一两场暴雨或大风。黄土高原上游由于森林遭到破坏,每年都有大量土壤物质进入黄河,使得黄河永远也洗不清;1998年长江上游因大量森林被砍伐,发生罕见的大水,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我国北方山体多为秃山,岩石裸露,这也是因砍伐森林造成的。
除了直接保护土壤不被水流、风力、重力带走之外,森林还能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这一功能是通过森林的生理过程实现的,水多的时候能吸水(森林中各成员都含水,枯枝落叶和土壤都能够吸水),水少的时候能吐水(植物蒸腾作用释放水分)。森林还对下游水库的蓄水能力有很好的调节作用。2010年,长江流域出现罕见洪水,森林覆盖率高的水库,稳稳当当地度过了难关。而有些森林覆盖率低的水库,水一冲下来就垮了。除了坝体质量本身这个原因外,上游缺少森林保护也不容忽视。
水土流失会导致江河湖水库淤积,加剧洪涝灾害。辽河干流下游部分河床已高于地面1~2米,成为地上悬河。中国约8万多座水库年均淤积16.24亿立方米,造成水库调蓄雨洪能力下降。目前,水土流失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环境公害之一:在流失大量泥沙过程中,大量矿物营养物质也被带走,每年中国因水土流失损失的氮、磷、钾元素,相当于全国化肥厂生产的化肥产量。
水土流失最严重的表现形式就是泥石流,高强度的水流连泥带石,冲击力非常大,杀伤力很强。大家对2010年,甘肃舟曲县的泥石流灾难可能还有深刻的印象,近2万人受灾,1700多人丧生,4万余间民房被摧毁。其实,舟曲本是陇上小江南,这里原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水资源,土地和气候资源也不错。舟曲县境内森林覆盖率曾达45%,高于甘肃省平均水平(7.5%),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2%)。遗憾的是,舟曲县境内的森林,经过30多年的采伐,所剩无几。没有了森林植被的保护,那些处于陡坡山的土壤和大小石块,很容易在暴雨来临之时,借助重力作用危害山下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舟曲泥石流的残酷现实再次说明,森林就是人类的生命。当森林家园被毁掉时,人类自身的家园也难以得到保障。
2. 为什么说森林是大自然的调度师?
3. 由森林遭破坏而导致的水土流失会带来怎样的危害?
4. 选文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5.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
国外有学者曾测算出一组数据:一棵长了50年的大树,按木材产出计算值625美元,市场售价为50~125美元,仅为其真正价值的0.3%。这棵树的真实价值至少包括:第一,按每年平均释放1吨氧气计,50年生产氧气的价值约为31250美元;同期防止空气污染达62500美元。第二,防止水土流失及增加土壤肥力,所产生的价值为68750美元。第三,为牲畜遮风挡雨和供鸟类筑巢、栖息,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约为31250美元;创造动物蛋白约2500美元。
(1)阅读链接材料之后,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2)在实际生活中,一棵树还有哪些方面的价值?请写出两点。
1.突出重点,直达主题
2.因为深林水多的时候能吸水(森林中各成员都含水,枯枝落叶和土壤都能够吸水),水少的时候能吐水(植物蒸腾作用释放水分)。森林还对下游水库的蓄水能力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3.洪涝灾害 水土流失 泥石流等
4.4、[示例①]语句:黄土高原上游由于森林遭到破坏,每年都有大量土壤物质进入黄河,使得黄河永远也洗不清。
作用:以具体的事例,说明人类破坏森林,导致水土流失的严重后果。
[示例②]语句:2010年,长江流域出现罕见洪水,森林覆盖率高的水库,稳稳当当地度过了难关。而有些水库,水一冲下来就垮了。
作用:例举森林覆盖率高和低的水库进行对比,说明森林对下游水库的蓄水能力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5.1树木的环境价值生态价值远远大于直接的经济价值
5.2美化环境 观赏价值
篇9:初中语文说明文答题技巧中考说明文阅读知识要点及答题技巧
全文共 5534 字
+ 加入清单一、什么是说明文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特征,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目的是给读者以科学的知识、科学地认识事物的方法。
二、说明文的分类:
1、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如《中国石拱桥》;事理说明文旨在解释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规律地,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2、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的不同: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两种。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文或知识小品文)。
3、按写作方法分:
(1)、介绍性说明文:一般是介绍实体(如建筑、用品等)事物,如《中国石拱桥》。
(2)、描述性说明文:说明与描写结合,形象、具体地说明事物,具有一定文艺色彩,如《看云识天气》。
(3)、记述性说明文:说明结合记述,常用以说事物的发展或生产、操作过程,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4)、阐释性说明文:说明结合议论,阐释抽象的事理,如《向沙漠进军》。
三、说明文的特点
1、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兼用叙述、描写、议论等其它表达方式。
2、以解说或介绍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构造、功用、类别等或物理含义、特点、演变等为主要内容。
四、说明方式。从语言的表达方式看,说明方式分为: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
1、平实说明:就是用通俗、准确的语言客观的说明事物。
2、生动说明:就是用生动、形象的的语言说明事物。在说明事物时,多运用形象性的动词、形容词和多种修辞手法,有时在说明时为了让读者对说明对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还往往引用神话故事、传说和历史故事。大多数说明文采用生动的说明方式。
五、说明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1、时间顺序:时间顺序是以时间的推移说明事物的变化过程,即以时间的先后安排说明内容,介绍事物的发生、发展、演变,事物的制作步骤、制作过程。主要特征是用一些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
2、空间顺序:按被说明对象的空间存在形式,或自上而下,或由前到后,或从外到内,或由某一中心点向四面扩散式的进行说明。如《故宫博物院》、《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3、逻辑顺序:按照事物内部的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规律进行说明的一种顺序。常见有十种逻辑顺序:
①由现象到本质;②由特点到用途;③由原因到结果;④由整体到部分;⑤由主要到次要;⑥由概括到具体;⑦由具体到抽象;⑧由简单到复杂;⑨由特殊到一般;⑩由分析到综合。
六、说明结构说明文的结构一般有两种:
1、总分式:(事物说明文常用的结构形式)(1)总—分,如《苏州园林》(2)总—分—总,如《故宫博物院》
2、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常用的结构形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各层之间的关系是递进的。如《向沙漠进军》。
分析说明文结构的方法:理清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关系。认清段与段、部分与部分是
怎样组合的,是并列关系还是递进关系。
七、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
1、分类别:说明事物的特征,往往需要根据其性质、功用等不同的标准、角度,把事物分成若干类别,分别加以说明。如《看云识天气》按光彩分:晕、华、虹、霞。
2、举例子:运用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事物或事理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收到对事物认识具体、印象深刻的效果。如《中国石拱桥》在写出了石拱桥的三大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坚固耐用后,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说明,使读者对中国石拱桥三大特点认识具体化、形象化。
3、打比方:运用比喻的方法对事物和事理进行形象化的说明。可以增强说明的形象性、生动性。《看云识天气》中“有时象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象一块洁白的绫纱”,运用打比方的方法,不但使卷云的特征更为具体鲜明,而且生动优美。
4、列数字:运用数字来说明事物的方法。数字说明分用确数和概数(约数)。确数,用准确的数字资料加以说明;概数,用概数对事物作准确说明。有些事物用具体数字加以说明更容易突出事物的特征。《中国石拱桥》中“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文中用一系列数字说明,准确具体。
5、作比较:用相关联的相同或相反的事物进行对比的一种说明方法。作比较有横向比较(类比对比)和纵向比较两种,作比较说明更益于把事物或事理说清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大自然的语言》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其中用了举例子和作比较。
6、下定义:用判断句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简明、概括的说明,就是给事物下一个准确定义,来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如:食物就是一种能够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叶绿体吸收了太阳的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含有高能的有机物质,同时放出了废气——氧,这就是光合作用。《食物从何处来》作用: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
7、作诠释:对所说明的对象的属性进行解释、说明,使人们获得明确、清晰的认识。如“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恐龙无处不在》。这段文字,对“板块构造”说进行了诠释。
8、摹状貌:用描写的方法,摹写事物情状的方法。如“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中国石拱桥》
9、列图表:通过画图、照片或列表的形式对事物进行说明。
10、引用:引用经典、文献、名言、诗词、歌谣、传说等进行说明。作用: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增添文章的趣味性、艺术感染力。
八、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准确无误。如何体会说明文的准确性呢?
1、通过确切的数字,体会说明文的准确性。如《死海不死》中有这样一句话:“最近十年来,每年死海水面下降四十到五十厘米。”确切的数字用语科学准确的反映出死海的前景。
2、通过表示揣测、估计的词语,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如《中国石拱桥》中“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文段中加横线的词语都是表示估计、揣测的词语。
3、通过抓修饰限制性词语,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如《向沙漠进军》中“征服沙漠的
最主要武器是水。”“最主要”修饰武器,明确的表明水是征服沙漠的根本武器。
九、说明文的中心句与支撑句
1.中心句:段落里能体现中心的句子。往往位于段首或段中或段末。有时段中没有现成的中心句,但是有中心,可以通过阅读概括出来中心句。
2.支撑句:对中心句起支撑作用的分析、解释、举例的句子
中考说明文考试内容和目标要求
1、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对文章主要信息的筛选概括;2、对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把握;3.对说明结构及其顺序的理解与把握;4.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辨析与分析;5.对重要词、句的理解及对说明语言的品味;6.根据选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或经验进行联想、想象;7.对文章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思想方法的感悟与评价8.对文本与链接材料进行综合理解。
——近年来中考说明文
内容更关心环境保护、高科技或身边的人文环境。
说明文的阅读、解题步骤
一、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读标题,明确文章大致为哪一类型的说明文。
2、读全文时,一定要逐段读懂。标出体现段落的重点信息的词、句。据此:
①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文章要说明的主要内容;
②分析段与段之间的关系,理清说明顺序,把握说明文的结构层次。
③标出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3、把握说明文的中心。——整体感知说明文,就是从整体入手,大处着眼,把握说明文的重要信息、行文特点、主旨等,对文章能有一个基本的总体认识。
二、认真审题,把握题干中的重点信息,迅速找准解题的方向。
1、注意提干中修饰、限制性的词语
2、明确括号中的要求
3、理解题目意思和考点所在,避免盲目性
三、带着问题,回读文章,在文中寻找解题的思路或答案。
在第一遍通读全文时,我们对各段的所说明的主要内容就有了印象。这样,我们回答问题时候,再回读文章时,就能很快找出答题的范围和对应句,以帮助我们快速解题,写出答案。要注意的是有些题目在题干中就明确了在哪一段中寻找答案。
说明文阅读的主要试题类型
一、内容概括题型,二、结构分析题型,三、信息提取概括题型,四、词句理解题型,五、说明方法运用题型。
一、内容概括题型
【题型分类】
1、对某一段或某几段内容的概括
2、对相关内容的概括
3、给概括出的内容找对应段落
【题型示例】
例1:北京市语文中考课标B卷“人禽流感”第16题第②要说明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禽流感存在着人人相传的迹象,并造成人员死亡。
【方法技巧】
1、找段落中心句或关键词、关键句;
2、结合段落中说明特征或几方面的说明内容进行概括。
3、结合标点,尤其注意有分层作用的分号、句号,归纳层意,并进行综合概括。
4、对语段中的关键词、句,摘要联合,并简明的表达。
二、结构分析题型
1、着眼全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说明对象的;
【方法技巧】
答这种题型,首先要对每一段的内容了解,并能对其进行归纳和概括。也有的需要在逐段概括要点的基础上,用“同类合并”的方法,把全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几部分,概括出每部分的大意,就能比较清楚地显示出全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进行说明的了。
2、能否调换段落的顺序;
3、文章结构:说明文的结构一般有两种:1、总分式;2、递进式(现阶段,以总分总式最为多见。先总写说明对象的特征,然后分写说明对象的特征。)
【方法技巧】
1、要准确理解文章局部或整体的说明顺序。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近几年说明文选段多为科技类说明文,此类说明文一般是事理说明文居多,故多用逻辑顺序。
2、不能调换段落顺序的理由是。
(1)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
(2)总分关系中分说部分与前文总说部分顺序相照应。
(3)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3、某一段落在全文的作用,或能否删去某段。
【方法技巧】
(1)立足全文,准确理解全文的结构特点;
(2)理清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3)对局部内容在全文中的地位及作用做出阐述,并根据说明的顺序说明是否删掉的理由。
(4)判断说明的顺序:时间、空间、逻辑
三、信息提取概括题型
【题型分类】
1、说明对象:答题技法:看题目或首尾段。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特征)。(《病毒》一文的说明对象:病毒的危害),需要强调的是,大多数说明文题目就是说明对象。
2、说明对象的特征:答题技法:尽量从原文中找原词原句,注意段意、中心句。每一段的开头或者结尾尤其是第一段的开头和结尾可多留意。
(1)直接找出说明事物的特征的句子。
对策:A、看题目B、在首段中找C、抓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2)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
对策: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3、给被说明的对象下定义;
4、从几句话中提取概括信息;
5、从一个段落中提取概括信息;
6、从几个段落或全篇中提取概括信息
【方法技巧】
1、对重要的信息筛选整合及运用“定义”的方法说明事物,下定义要求准确、严密,语言应简明,常用的是判断句的形式,即“xx是xx”的句式。注意和作诠释作区分。
2、(1)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意义,明确在文中搜索信息的范围;(2)有的要求筛选的信息可能只涉及几句话,也有的可能涉及到一段甚或几段乃至全篇。有些信息,直接在筛选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但有的信息不是直接传递的,而需对该确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才能获得。(3)将提取的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最后以简洁、恰当的语言加以归纳。
四、词句理解题型
【题型分类】
1、理解重要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2、重要代词所指代的内容;
3、理解重要句子在文章中的意义和作用。
【方法技巧】
1、对重要词语、句子的在理解都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理解。
2、从文段中找出指代的内容,方法一般是从该代词的前面看这个代词所指的内容。
3、常见代词:“这样、这、这种、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的指代义,多指代上文距其最近的一句或几句内容。一般是往前找,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当通顺
五、说明方法运用题型
【题型分类】
1、判断运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2、画线句子运用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选择一种运用说明方法的句子,说明其作用
4、引用传说、故事、诗句、名联、谜语等的作用
【方法技巧】
1、明确常用的10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打比方、下定义、作诠释、引用、摹状貌、列图表等。
(1)举例子:具体形象的的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多直接说明前面的一句话)
(2)列数字:科学准确的说明了…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3)分类别:条理清晰的说明了…的…特征;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4)作比较:清楚明白的说明了…的…特征(地位、影响等)
(5)打比方:生动形象的说明了…的…特征,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篇10: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
全文共 1875 字
+ 加入清单1、说明文的类型:
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
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
2、说明文的语言: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3、说明方法: 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
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4、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
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5、说明对象:
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6、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
“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7、中心句:
出现的位置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
其他文体文章也如此。
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对策:(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2)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8、说明语言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 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9、常见考点:
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
2、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
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
7、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篇11:银杏树的说明文中考作文素材
全文共 507 字
+ 加入清单我们学校里有棵美丽的银杏树。而银杏树最美时是冬季的时候。在冬季,学校里挺拔的银杏树成了一道最亮丽的风景。
站在我们班门口,每天都能看到银杏树在发生的每一个变化。不久之前,他它那郁郁葱葱的树叶渐渐变黄,最终称了金黄色,好像长着一头金发的慈祥老人。刮北风的时候,银杏树金黄的叶子开始飞舞,那样子可真是美极了:一阵风吹过,金黄色的银杏叶想快乐的蝴蝶一样,成群结队地飞起来,它们忽而旋转,忽而高飞,忽而轻轻降落……整一个操场简直成了给他们展示风姿的大舞台,那“呼呼”的风声也仿佛成了优美的音乐。最后,它们纷纷落到地上,整个操场好像被盖上了一层金色的地毯。
老师允许我们到操场上捡树叶,我们兴奋地跑到操场上,踩着松软的金色地毯,挑选美丽的树叶夹在书中,要把它永远珍藏。我抬起头发现银杏树的叶子快掉光了,原本生机勃勃的银杏树变得十分冷清,只有零星几篇叶子还留在上面,我不禁有些伤心,银杏树把最后的美丽都献给了我们可爱的校园,自己却要孤零零地度过一个寒冬。
放学了,爸爸接我回家时在路上告诉我,这时的银杏树虽然没有了树叶,只剩下光秃秃的树枝,但它依然有顽强的生命力。明年春天,他还会发出新芽,到了夏天优惠绿树成荫,床垫我们美丽的校园。
篇12:鲁迅先生珍惜时间阅读训练题
全文共 879 字
+ 加入清单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有人说鲁迅有天才,可他自己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鲁迅总想在较少的时间内为革命做更多的事情。他曾经说过:“节约时间,就等于延长一个人的生命。”他工作起来从不知道疲倦,常常白天做别的工作,晚上写文章,一写就写到天亮。他在书房里,总是坐在书桌前不停地工作,有时也靠在躺椅上看书,他认为这就是休息。
鲁迅到了晚年,对于时间抓得更紧。不管斗争多么紧张,环境多么恶劣,身体多么不好,他仍是如饥似渴地学习,夜以继日地忘我工作。有病的时间,他就想着病好了要做什么事;病稍好一些,就动手做起来。他逝世前不久,体温很高,体重减轻到不足八十斤,可他仍然不停地用笔作武器,同敌人战斗。他在逝世前三天,还给别人翻译的苏联小说集写了一篇序言;在他逝世的前一天,还记了日记。鲁迅一直战斗到离开人世的那一天,从没学浪费过时间。
鲁迅不仅爱惜自己的时间,也珍惜别人的时间。他参加会议,从来不迟到,绝不叫别人等他。就是下着大雨,他也总是冒雨准时赶到。他曾经说过:“时间就是生命,无缘无故地耗费别人的时间,和图财害命没有什么两样。”
1、给下列词语选择正确的读音。 ( )(2分)
恶 劣 如饥似渴 逝 世 耗 费
①è lüè rú jī sì kě shì shì hào fèi
②è liè rú jī shì kě shì shì háo fèi
③è liè rú jī sì kě shì shì hào fèi
2、“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这句话的含义:( )(2分)
①鲁迅很谦虚。
②鲁迅不喝咖啡,别人喝咖啡时他在工作。
③鲁迅抓住一切时间紧张地工作。
3、“时间就是生命,无缘无故地耗费别人的时间,和图财害命没有什么两样。”这句话的含义是 :( )(2分)
①鲁迅反对无缘无故地耗费别人的时间。
②时间就是生命。
③无缘无故地耗费别人时间,就是图财害命。
4、用“ ”画出第三、四自然段的中心句。(2分)
5、用“~~~~~”画出文中的一句过渡句。(2分)
6、在横线上写出本文的主要内容。(4分)
篇13:语文说明文的阅读考点和方法
全文共 3014 字
+ 加入清单说明文的阅读,从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看,所选文章以课外为主;内容更关心环境保护、高科技或身边的人文环境。题型由主观题占主导地位,其中开放性试题已占一席之地,并有扩大的趋势。所谓“开放”是指解题思路和试题答案的多元化,只要言之成理就行,以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在训练理解能力的同时,训练表达能力,对答案的表述不能只*一个符号或一个词语来完成,要写成一句或一段完整的话。如2000年湖北省恩施州中考试题的说明语段是《西部地区》,其中的第5题是你从第二段获取的主要信息是什么?在西部大开发中,你认为恩施州最具开发价值的资源有哪些?”在答题的同时,一方面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求学生为本地建设出谋划策,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这个开放性试题出得非常有新意。
说明文的阅读,要明确有关的知识点,把握其文体特征。
一、说明文的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二、说明文的分类:按照不同的标准,说明文可分不同的类别。
1.通常,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说明目的是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的特征,我们称之为事物说明文,如《松鼠》、《中国石拱桥》等;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说明目的是使读者明白这个事理,我们称之为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向沙漠进军》等。其实,在一篇说明文中,介绍事物与阐释事理往往是交错使用的。
2.我们还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两种。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
三、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所谓特征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只有抓住特征才能说明白这一事物或事理的独特之处。
四、说明的方法: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释明白,就要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如下9种。
1.举例子: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光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理解,这就需要举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如(中国石拱桥)把古代的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对我国建设石拱桥历史的悠久、成就的杰出作了说明。
2.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如《向沙漠进军》一文将沙漠进攻的方式分成“游击战”和“阵地战”两类。
3.列数据: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又说服力的依据。如《死海不死》一文用大量的数字说明死海之所以浮力大的原因,非常清晰。
4.作比较: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从人们已有的感性知识出发,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如《人类的语言》一文将鹦鹉、猩猩的“语言”与“人类的语言”作比较,得出“只有人类才有真正的语言”的结论。
5.下定义:为了突出事物或事理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常常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给事物下定义。这是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揭示事物或事理的本质的一种方法。如《统筹方法》一文,开头就给统筹方法”下了定义:“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下作进程的数学方法”。这个定义既指明了统筹方法的本质--数学,也指明了统筹方法的应用特点--安排工作进程。这样,就把统筹方法和其他的数学方法区别开来了。
6.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在说明文中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可以使人们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如《中国石拱桥》中“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让读者更形象、更清晰地了解了石拱桥的特点。
7.画图表:有些事物的关系抽象而复杂,仅用文字说明还不能使读者明白,这就需要附上示意图,或按比例精确绘制图,如产品设计图、军事行动路线图等。有时,被说明的事物项目较多,也可制定统计表,将有关数字分别填入表中,使人看了一目了然。如《统筹方法》一文,画了三幅箭头图,配合文字说明.使统筹方法更加具体可信。
8.作诠释:这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词是能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这个定义,主语与宾语的内涵与外延完全一致,可以颠倒。即说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词也行。而铀,是银白色的金属,则是诠释,其内涵与外延都不相等,铀的外延要小于银白色的金属的外延,因而主语与宾语不能倒过来说,即不能说银白色的金属是铀。作诠释不仅可以用来解释概念、定理、定律等,也可以用来解释事物或事理的性质、特点、功用和原因等。作诠释的语言虽不像下定义那样要求严格,但也须简明、准确、通俗易懂。如《死海不死》一文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用的便是作诠释的说明方法,这里的“死”指的是鱼虾草木的死,因为死诲咸度很高,生物不能生长,所以叫“死海”,这就部分地揭示了死海的特征。
9.摹状貌: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有助于把被说明的对象说得更具体、生动。如《中国石拱桥》中“这些石刻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这样的说明显得十分生动、活泼。
五、说明的顺序:有条有理地说明,才能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介绍清楚。常见的说明顺序有。
1.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一文是按从古到今的时间顺序写的。《活板》一文是按活板制作的程序写的。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按照瞻仰的路线由远及近、由低到高,先四周后正中,先台阶后碑身、碑座等依次进行介绍。
3.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成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人深、由具体到抽象等等。如《死海不死》一文,由现象到本质(成因)揭示了死海的特征,并介绍了死海的现状和未来,层层深入,逻辑条理十分清楚。
六、说明文的语官: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说明的实用性很强,稍有差错,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特别要注意说明文中使用的术语和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如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几乎”对“到处都有”作了限制,意思是接近于“到处都有”,因为事实上不可能到处都有。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
七、说明文的结构:说明文常用的结构模式有两种。
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2.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篇14:说明文阅读解题要点
全文共 909 字
+ 加入清单一、说明文的结构
1、说明文的结构有:总分式、并列式、层进式、对照式(结构包括段落)。一篇完整的说明文常常是几种结构综合运用的。
2、把握结构的意义。
二、说明的顺序
1、说明的顺序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包括发展顺序)、事理顺序(逻辑顺序)等。
2、弄清顺序的意义。
三、说明的方法
1、说明的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包括作解释)、引资料、列图表等等。
2、明白各种方法的作用。
3、有时说明文借用其他修辞手法来帮助说明,这些手法的作用分析应当紧紧围绕说明对象,依照说明文的要求。
四、说明文的语言
1、说明文语言的根本要求是科学性、准确性,简练明确;文学性说明文还要求生动性、形象性。
2、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基本要求:首先是其对说明事物特征、性质的作用,其次是说明的严密性、科学性,第三是形象性、生动性。
五、解题思路和技巧
(一)明确说明对象:阅读事物说明文,不管是整篇还是整段,都要首先从整体人手,把握文章说明的是什么事物,即说明的对象是什么;阅读事理说明文,要弄清文章说明了什么事理。
如何找准说明对象呢?
1、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如(中国石拱桥)。
2、抓首括句和中心句。好的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
(二)抓住事物特征: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内外),形态(大小、长短等),性质(硬、软、冷、热等),变化(动、静、快、慢),成因(简单、复杂),功用(广狭、正反)等等方面。一般来说,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除说明的重点外,还要弄清作者介绍的是事物哪些方面的特征,又是从哪些角度介绍的。例如《死海不死》一文,围绕死海的特征,从三个角度进行说明:先说死海的“死”(现象特征),再说死海的“不死”(本质特征),最后又说到死海的“不死”与“死”(现状与未来发展特征)。这样死海的全面特征便被一层一层地揭示出来了。又如《苏州园林》一文,围绕“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总特点,从五个方面加以说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以及门窗雕镂琢磨和颜色等。这样从不同方面归纳分析,也就全面把握了苏州园林的特色。
篇15: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
全文共 1592 字
+ 加入清单一、分类
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平实的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
二、说明的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析: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
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典型考题: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三、说明的方法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
⑤、打比方:将比作,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四、说明文的语言品析
1、对整篇文章语文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A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B是针对不同语文风格的角度谈。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
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文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2、对具体篇/句/词的评析
篇/句的作用基本同上。
字词作用有以下考查形式:
A、加点字词有何作用?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C、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这种题目往往要结合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有时是体现语言生动性)的特点答题。第二种题型还要在答题中比较二者的区别。第三种题型还要加上”删去后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或与客观事实不符合“之类的表述。
五、说明文写法分析
1、结合说明方法谈
模式: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
2、结合修辞手法谈
模式:这是一篇生动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说明了……(内容),使文章的说明形象生动。
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默认分类
3、结合表达方式谈
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怀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那么,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格式如下: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
六、说明语段的作用
这种题目答题的角度有三:
(1)、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
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篇16:关于阅读的中考满分作文
全文共 2191 字
+ 加入清单第一篇:关于阅读的作文
在古代,那些为了实现梦想的人,不得不远离家乡。“少小离家老大回”的人们屡见不鲜。乡思自然就在那些游子们的心中升起。正是这些乡思,才蕴育出这么多的千古绝句,为后人所传诵。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秋风飘渺,让人思绪万千,更激发起了张籍那浓浓的思乡情,写下一封家书交给捎信人,捎信人临行之时,你又再次开封,无限思绪无法和家人当面诉说,而这寥寥添加几笔,何能表达出你内心的情感。可又别无他法,只能是又开封添写那永远也写不完的乡思。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又是一年春好色,代表活力的绿色又一次笼罩大地。王安石又是一年未归。望着奔流不息的江水,一去不复返,难道你也像江水一样,一去再无归日。你又是多么期望与家人团聚,与他们一起过着平静幸福的生活。而你却连归期也难以知晓,只能是寄情于明月,默默的盼望吧。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在一个宁静的夜晚,李白一个人静静的躺着,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正当这时,不知从何处传来了几声笛声,曲声婉转悠扬,却又略带悲伤。而你又身在他乡,这笛声正吹到了你心中最柔弱的地方。敲开了你在故乡美好回忆的大门。心中的乡思无法控制,而你却只能默默的承受这一切,用一首诗来表达吧。
乡思已融入我心,从你们的行动中,我默默地注视。从你们的话语中,我细细地品味。从你们的诗句中,我认真地体会。游子们的乡思就这样感染着我,让我不能自已,无法自拔。
第二篇:关于阅读的作文
阅读是一种享受,我们可以在享受中得到体会;
阅读是一种体会,我们可以在享受中得到乐趣;
阅读是一种乐趣,我们可以在享受中得到知识;我读书,我快乐!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可以引导我们奋力前进,更进一步。多读好书,会使我们脱离庸俗,脱离无知,走到那里仿佛都有一种属于书的清香伴随着我们,书香弥漫。有文化底韵的人,都会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一种高贵的气质。书籍,它教导我们要脚踏实地,问心无愧地迈向成功。
书籍是人类的朋友,而阅读则是人类的亲密朋友。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能培养文化修养;若果经常地去研究,去读,去思考,便能从中央到地方找到新的知识点,正所谓“温故而知新”,还可以把知识点都牢牢地记住,就像刻在脑海里一样。“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只有多读健康有益的书,努力地学习,才能为自己幸福的将来奠定良好的基础。
读一本文学经典,诗情画意随即呈现眼前:北朝民歌《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绘了北方大草原的辽阔,牧草丰盛,牛羊成群的迷人风光;贺知章的《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孟浩然的《春晓》“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则表现了大自然的盎然春意和勃勃生机;王维的《鹿柴》“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描绘了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诗词们都能让人陶冶情操,益人心智。
读一本史书,一幕幕动人心弦的场面历历在目:“秦王扫六合”、陈胜,吴广起义、楚汉之争、汉武帝的大一统……它解开了紧锁历史的密码,打开尘封的史册,见证过往的兴盛和繁荣,发人深省。
读一本古典小说,艺术性和思想性结合的情景在脑海中泛起狂澜: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描写了东汗末年和三国时期错综复杂的政治与军事斗争;施耐庵的《水浒传》歌颂了农民的斗争精神;吴成恩的《西游记》赞颂了人民蔑视封建统治、勇于反抗的精神;曹雪芹的《红楼梦》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耐人寻味。
读一本意义方长的书,能加深我们的理解能力,让灵魂感到冲突。“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每次阅读,都能秒趣横生,并从中得到可贵的知识。
我阅读,我快乐!
第三篇:关于阅读的作文
书中自有景如画,书中自有四季美。
春天
四季之美流淌在春天里。“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我仿佛进入了初春,看到柳树枝上都长出了青翠细长的叶子,春风拂过我的脸颊,令我感到十分的惬意。“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我犹如来到了浓春,柳枝已经又细又长,像绿丝带一样垂下来,在春风的吹拂下翩翩起舞。春末,所有树木都已经郁郁葱葱,做好了迎接夏天的准备。美在春天里。
夏天
四季之美飘飞在夏天中。“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我如同进入了初夏,树木、小草都已浓郁起来,有了一副夏天的样子。“绿树阴浓夏日长”,我好像来到了浓夏,树木都长成“一团一团”的,树叶们互相拥挤地争抢阳光,使人们可以在它们底下乘凉了。夏末时,树木的生命力不再旺盛,叶子开始枯黄,风也越刮越凉爽,秋天就这样来临了。美在夏天中。
秋天
四季之美弥漫在秋天里。“解落三秋叶”,我有一种身临初秋的感觉,树叶已经变黄,开始零零星星地掉落,忽然秋风一刮,落叶就像蝴蝶似的满天飞舞,大地就盖上了一层被子——落叶。“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我好似到了中秋佳节时,明月高挂在天空上,微笑地看着团聚的人们。秋末,树木已经“秃了头”,枯叶也不知所踪,冬天无声无息地降临了。美在秋天里。
冬天
四季之美行走在冬天中。“忽如一夜春风来”,我似乎穿越到了冰天雪地的初冬,北风“呼呼”地吹着,一下子就从凉爽变到了刺骨。“千树万树梨花开”,我犹如进入了浓冬,鹅毛大雪过后,树木都是银装素裹,披上了大衣,大地也盖上棉被沉沉地睡了,等待着春天再将他唤醒。冬末,冰雪几乎化尽,大地已经在揉他睡意朦胧的双眼了,春天近在眼前。美在冬天中。
书中自有四季景,书中自有景色美
篇17:兵马俑中考预测说明文
全文共 600 字
+ 加入清单早就听说西安的兵马俑又雄伟又壮观,同时也是为了解除上次来西安没能看到兵马俑的遗憾,我们全家驱车8小时终于来到了位于西安市临潼区城东约5公里,距西安市城区约37公里的秦始皇陵。
我从书上看到秦始皇即成王位之后,他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修自己的陵墓,他共用了70多万人,历时30年修造了庞大的陵墓,去了一看,可真是这样。
兵马俑分一、二、三号坑,一号坑是战车和步兵的混合兵种,兵马俑多用陶冶结合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刻划加彩,有的是先烧后接,有的是先接再烧。兵马俑的车兵、步兵、骑兵列成各种阵势。如果仔细观察,脸型、发型、体态、神韵均有差异:陶马有的双耳竖立,有的张嘴嘶鸣,有的闭嘴静立。所有这些秦始皇兵马俑都富有感染人的艺术魅力。二号坑主要是骑兵,但从表面上看不到兵马俑。听讲解员说:其实,当年的兵马俑各个都有鲜艳和谐的彩绘。脸是肉色的,铠甲是红色的,袜子是白色的,发掘过程中发现有的陶俑刚出土时局部还保留着鲜艳的颜色,出土后由于空气干燥,只过了三个小时之后,颜色就慢慢地脱落了。现在能看到的只是残留的彩绘痕迹。我们现在的科学还没达到保护兵马俑的颜色的技术,所以二号坑没有挖,只能看到纵梁和塌陷的痕迹。三号坑是指挥所,占地面积很小,兵都是面对面站立,好像正在讨论军机大事。
看了这样雄伟的地下军队,我想:如果这么庞大的队伍出去打仗保证是百战百胜,秦始皇为了统一六国可是付出了多少啊!
篇18:精品阅读训练
全文共 386 字
+ 加入清单古怪食品店
随着下课的铃声,中心小学放学了。同学们刚出校门口,就发现校门口不知道什么时候有了一个食品馆,食品馆门面虽然不大,可是上面挂的招牌却十分的醒目,“古怪食品馆”。店名挺有趣,孩子们都商量着明天到这儿来吃早餐看看到底有什么怪食品。
第二天的早上,中心小学的同学们一窝蜂似地全挤进了“古怪食品馆”,小学生们看看桌上了食谱,他们都惊讶的说:“怪食品!”只见食谱上写着“朴素馒头”、“开朗饼”、“勤奋包子”、“诚实拌勇敢”、“认真茶叶蛋”等等。这时,门外又走进两个女同学,她们是东东和南南。她们都点了早餐,东东点了“勇敢饺子”和“一点不怕冰糖”;南南点了“勤奋包子”和“认真茶叶蛋”。早餐上的很快,也很吸引人,她们很快的把这些早餐一扫而空。
凡是在“古怪食品馆”吃过东西的小朋友到了学校或回家后,都发生了怪事。东东变化很大,她从小娇里娇气的,怕这怕那。可是吃了“勇敢饺子”和“一
篇19:2024年中考作文指导:中考作文高分训练技巧
全文共 1211 字
+ 加入清单我们平时作文,多半是写自己熟悉的生活。一些同学感到很顺手,写得具体生动,内容充实;而另一些同学却觉得无话可说,写得干巴乏味,空洞无物。同样是写熟悉的题材,为什么会这样不同呢?主要原因在于平时是否认真观察生活。有的同学是有心人,很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作文就会得心应手,具体的人具体的事都会从脑子里涌现出来;有的同学对周围的事漫不经心,作文的时候就会感到脑子空空的,无从落笔。
我们要学会观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对周围的事物多看看,多想想,并且把观察所得和感想随时记录下来,看了写,写了看,久而久之,观察能力也就会逐渐提高。这次作文练习描绘一幅自然图景,大家先练习观察。观察景物大体都有个特定的位置,位置不同,视野、视线角度也各有差别,所见景物的特点就有所不同。下边是一幅景物观察位置示意图,供参考。
参考题目:
下边有几组作文题目供选用。
1.写时令景物的,如秋色、雪后。
2.写园林庭院的,如校园小景、公园一角、果林深处。
3.写地区风光的,如迷人的海滨、乡村的黄昏、高原一瞥、山间小路。
作文训练:例文一《观察日记一则》
夜幕降临在大地上。我站在一家木栅栏的前面,仰望天空。只见那半圆的月亮里,一片亮,一片暗。月亮周围紧紧的绕着一个蓝色晕圈。目光离开明月,才发现远离明月的天空上还有数不尽的星星。它们像熠熠发光的钻石,有的放射着耀眼的金辉,有的发出微微的白光。它们有的疏散在各方,有的密集成一簇,天空被它们装饰得多么美丽、壮观啊!月光为大地铺上了一层银甲,我静默站立的身影显得高大了。在我身后,长长的绿藤盘在栅栏上,它牵引着许多喇叭花。木栅栏下边一片不知名的小花自在的开放着,红的、黄的、粉的、白的,映着月光,更显得玲珑可爱。秋风吹过,花香四溢,阵阵扑鼻。一切都处在静悄悄的夜色中。然而,我似乎听到了一阵幽雅的吹奏乐声,……难道是那绿藤上的喇叭花在赞颂这迷人的月夜吗?
这是初一同学写的一篇景物观察日记。大家都来作些批注,提出自己的看法,看看这位同学写月夜景色是从哪些角度观察的,看到了哪些景物,写出了哪些感受,哪些词语用得准确,哪些句子写得生动。除了指出写得好的地方外,也可谈谈不足之处。
参考答案:
问题1.
观察角度:仰视、环视、俯视
问题2.
仰视:看到了月光
环视:看到了绿藤、栅栏、喇叭花
俯视:看到了许多各种颜色的不知名的小花
问题3.
从视觉角度写出了景色美丽("美丽""壮观""玲珑可爱")
从嗅觉角度写出了花的香味("花香四溢""阵阵扑香")
从听觉角度写出了想象("似乎听到了一阵幽雅的吹奏乐声")
问题4.
如下词语用得准确
"装饰""铺""盘""牵引""玲珑可爱""花香四溢""阵阵扑鼻"
问题5.
如下句子写得生动
①它们像熠熠发光的钻石,有的放着耀眼的金辉,有的发出微微的白光。
(比喻句,形象生动)
②难道是那绿藤上的喇叭花在赞颂这迷人的月夜吗?
(拟人句,赋予花人格化,生动且想象丰富、奇特)
篇20:中考现代文阅读常见错误及对策作文
全文共 1481 字
+ 加入清单从近年来全国各省市的中考语文试卷看,阅读题在中考中分值一般在40——50分左右,而现代文类阅读题又占其中70%的分值。通过对中考学生答卷情况分析,学生答卷主要出现这样两个特点:1、散文类考题得分低于自然科学类试题。2、主观性试题比客观性试题失分严重。
一篇看似简单的现代文为什么让学生连连失分呢?考生在中考语文阅读题解答上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呢?
一忌:跟着感觉走。考生由于年龄因素,逻辑思辨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都不强,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常常犯“跟着感觉走”到错误,草草看看阅读题的题干,在还没有完全读懂文章的情况下,就凭着对文章的初步理解去完成答案,这就是造成答案不完善和答非所问的原因。
二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考生在答题的时候,粗枝大叶,看见语段中有题干要求的部分答案,就马上写在答题纸上,孰不知,有部分考学生归纳能力的题目,答案往往需要有一定的概括性,必须要关照本段全段或者相邻的几段甚至全篇才可以做出完整的答案。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答题方式是考生在做阅读题是常常犯的一个错误。
三忌:走马观花骑在马上看花当然看不仔细花,考生在分析题干时常常犯这样的错误。我们知道,出卷老师在命题的时候,为了使答案尽可能单一,往往要在题干上设置很多的修饰限定语句,这样也有助于指引考生明确答题的方向,所以我们可以充分的利用题干上的这些语句,来做出尽可能符合出卷者意图的答案。
明确了答卷三忌,那么如何才能做出正确而又完整的答案呢?
这就必须要做好“读懂”、“读通”这两个步骤。
“读懂”就是是从文章内容层面上来要求考生的。要很好的完成现代文的阅读题,首要的就是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住作者的思想情感,进而明确文章的中心,如果是记叙文(散文)要能完面把握文章所记叙的事情,明了主要人物大个体形象,还要能把握住作者对这些人物所寄予的情感态度,要切实的读懂每一句话,要能随着作品情感到波动而心领神会。自然和社会科学类的文章理解起来要容易一些,当时也需要把握住语段的中心,要能体会出作者用词的严密性和逻辑性。有些文章例如人文性质比较强的文章,好多考生并不能一些子就看明白,这就需要考生提醒自己,仔细阅读反复阅读,细细体味,在交卷完成最后的确定答案之前,一定要彻底读懂文章。不然,就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失分。事实证明,所有的中考阅读题,只要彻底的读懂了,一般都会做出正确而完整的答案的。
当然,读文章和做答案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先读懂再答题,也可以边读边答题,在初步完成答题之后再细读文章然后进行检查。考生可以在读文章时在试卷上随意根据自己的理解做上标记,这样不会影响卷面,但是可以提高做题的效率。
现在,我们来谈一谈“读通”。
如果说“读懂”是从文章内容方面对学生做题的要求,那么,读通就是对学生对材料结构方面把握程度的要求。一篇文章要做到了然于心,必须对该篇文章的结构有一个完整而清晰的认识。了解段意、层意、搞清楚段落之间的结构关系、把握全文的行文思路、最终对文章的结构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这里的读通,既要求考生能从最细微的地方入手,也需要从全文的角度关照。
那么,是不是做所有的阅读题都要求全面而深刻的去把文章从内容到结构的方方面面加以分析呢,我看,也未必。首先,我们要求学生在第一遍读文章的时候,就要细细体味,努力从以上几个方面去有意识的感受和把握文章,然后,再具体的根据题干要求解题的时候,运用所涉及的知识,有针对性的再去做分析,形成有效的答案,最后,在检查的时候,根据时间的具体情况,再阅读并梳理有关的答案。看看时候答题正确完整。
有了以上几个步骤,考生的答案应该说可以完全克服以上三种常见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