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解题

解题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解题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解题问题。

分享

浏览

7974

作文

32

数学王子高斯--解题

全文共 702 字

+ 加入清单

1796年的一天,德国歌廷根大学,一个19岁的很有数学天赋的青年吃完晚饭,开始做导师单独布置给他的每天例行的三道数学题。像往常一样,前两道题目在两个小时内顺利地完成了。第三道题写在一张小纸条上,是要求只用圆规和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做出正17边形。青年做着做着,感到越来越吃力。开始,他还想,也许导师见我每天的题目都做的很顺利,这次特意给我增加难度吧。

但是,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第三道题竟毫无进展。青年绞尽脑汁,也想不出现有的数学知识对解开这道题有什么帮助。困难激起了青年的斗志:我一定要把它做出来!他拿起圆规和直尺,在纸上画着,尝试着用一些超常规的思路去寻求答案。终于,当窗口露出一丝曙光时,青年长舒了一口气,他终于做出了这道难题!

见到导师时,青年感到有些内疚和自责。他对导师说:“您给我布置的第三道题我做了整整一个通宵,我辜负了您对我的栽培……”导师接过青年的作业一看,当即惊呆了。他用颤抖的声音对青年说:“这真是你自己做出来的?”青年有些疑惑地看着激动不已的导师,回答道:“当然,但是,我很笨,竟然花了整整一个通宵才做出来。”导师请青年坐下,取出圆规和直尺,在书桌上铺开纸,叫青年当着他的面做一个正17边形。青年很快地做出了一个正17边形。导师激动地对青年说:“你知不知道,你解开了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悬案?阿基米德没有解出来,牛顿也没有解出来,你竟然一个晚上就解出来了!你真是天才!”

多年以后,这个青年回忆起这一幕时,总是说:“如果有人告诉我,这是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难题,我不可能在一个晚上解决它。”这个青年就是数学王子高斯。

哲理:有些事情,在不清楚它到底有多难时,我们往往能够做得更好。

展开阅读全文

名师解题

全文共 1259 字

+ 加入清单

老子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生命,是一次没有回程的旅行,旅途中,每个人真正的对手都是自己,真正的敌人也是自己。清醒地认识内心世界恐惧、懦弱、孤独的影子,并且战胜它们,就能够战胜自己、超越自己!

汪国真说:“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我们无法改变风向,但至少可以调整风帆;我们无法左右天气,但至少可以调整心态。毕竟,强者的内心无比坚毅、无比强大,内心强大才是真的强大!

角度一:可以从“强大内心,端正心态”的角度立意。审读材料,小和尚最怕的正是自我内心的影子。端正心态,让自己变得强大,便能去除内心灰暗的影子,战胜自己,从而避免人生的诸多“悲剧”。

选材小贴士:可以撷取生命中有志之士睿智取舍,走出“心影”的例子。比如援引马恭志的事例。马恭志一生只做过两件事情:一是花了8年学会走路,一是用25年为大家放映电影。草根自强,正源于内心的强大,健康的心态。

角度二:可以从“走出‘心影’,摆渡生命”的角度立意。“人最害怕的就是自己。”克制自我,走出“心影”;摆渡生命,成就辉煌。也许,你在“心影”中感受到了美之所在;也许,你在惧怕中顿悟了生命之真谛;也许,你在直面内心的忧惧中迈向了事业的巅峰。

选材小贴士:这个角度的素材古今中外很多,跟从本心,战胜自我,唯有如此才能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比如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不做勇士,但也不是隐士。 “回首,才看见我们是以快乐的心情写悲伤的青春”,正是这种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让沉默的“莫言”不仅走出“心影”,同时圆了国人百年诺奖梦。

角度三:可从“孤独也有正能量”的角度立意,直面孤独,在孤独中集中精神,思考人生、社会的问题,孤独便会生出智慧,进而成为一种境界。

选材小贴士:20世纪文坛和戏剧界的璀璨“明星”贝克特是现代隐士,在巴黎圣雅各大道的七楼寓所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他喜欢沉默、孤独和宁静。1936年旅居德国期间,他在日记里写下了这样一句话:“独处的感觉真是妙极了。”他常常踽踽独行于柏林宽阔的蒂尔加腾公园,久久不肯离去。他知道,沉默和独处对他的写作至关重要。

这个故事可以作为典型事例运用,也可以单单引述贝克特的名言。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要面对内心的影子,唯有智慧应对,方能成就自我。

角度四:从“心影”的危害角度立意。谈“心影”对人心灵、精神的伤害及导致的结果,由此引起人们的思考。

选材小贴士: 2013年3月2日,坤博长红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崔博割腕自杀。金利斌、高庆昌、卢立强、魏东、裘祖贻、乔金岭……在短短几年里,已经先后有10多位亿万富豪相继自杀。在告别这个世界的最后一刻,这些曾经声名显赫的商界精英想了些什么?他们曾经创造的人生价值和社会财富令人艳羡,却因为一些至今不为外界所知的“心影”而采用“自杀”的极端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综观自杀殒命的商界精英之人生轨迹,他们有过人的智慧、胆识和坎坷的创业传奇,然而,在坐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他们内心却充满了恐惧这恐惧。也许正是来自孤独、他人的误解、精神的迷茫等内心世界的影子。

展开阅读全文

巧用解题形式

全文共 201 字

+ 加入清单

【范例】

曾经有一位朋友,别出心裁地给我出了这样一道题: 在下列美景中,你最喜欢哪一个?

A.一片纯白的羽毛,在熠熠生辉的金色阳光中,悠然飘落。

B.一瓣落红,在清幽深邃的池水中回旋漂浮。

C.一颗流星,在黛蓝色的天幕中,一瞬而逝。

D.一滴晶莹剔透的露珠,在青嫩新绿的草叶尖,悄然滑落。

看完这道题,我顿时呆住了,万千变化的自然,日升日落、潮汐起伏,多少美景令人怦然心动,悠然神往。……

——《无穷的可能无穷的美》

展开阅读全文

名师解题

全文共 229 字

+ 加入清单

立意: 立意的关键在于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传统”与“时尚”,传统需继承,时尚则是一种创新。一味固守传统,或者一味苛求创新,都是不可取的,要客观全面地理顺其中的辩证关系。同时,由音乐的传统与时尚的结合,拓展到一个民族不可或缺的精神品质,有挖掘提升,也有拓展延伸,才能做到立意不肤浅。

结构:议论文贵在以理服人。坦率地说,结构归根结底是为内容、为论证服务的,议论需要有明确的观点,需要有深刻透彻的分析,层层剥茧,条分缕析,进而形成咄咄逼人之势,达到理直气壮的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解题引论

全文共 221 字

+ 加入清单

一开篇即诠释题目内涵,明确中心论点。通过诠释概念来挖掘其深意,明确论述方向。

例1:《学不可以已》

“学不可以已”,出自我国古代着名思想家《劝学》一文,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应该坚持不懈,不应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否则就会前功尽弃,一无所得。

例2:《诚信》

诚信是什么?在我看来,诚信是一种无畏的敢于说真话的勇气,诚信是一份高尚的敢于负责任的纯真,诚信是伟大的人格那耀眼的闪光点,诚信是人生财富那最瑰丽的明珠。我们应该好好握住诚信背囊,千万不能抛弃它。

展开阅读全文

议论文解题技巧

全文共 988 字

+ 加入清单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议论文解题技巧,欢迎阅读参考。

一、找准论点: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有些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如(俭以养德)。有的文章开头就提出论点,如《淡骨气》一开头就提出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有些文章的中心论点出现在篇末。有些文章则是在论述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如《想和做》。也有些文章对论点的表述不很集中。这就要用明确的语句把它概括出来。

除了以上分析论点在文章中的位置来找沦点外,还可以用以下方法:

1、分析文章内容,有助于找出论点。

2、分析论据有助于找到论点。因为论据是证明论点的,分析论据,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论点。

3、分析题目有助于找到论点。注意区别:有的标题不是论点,而是论题。如《谈骨气》,是论题,不是论点。但它里边包含着论点,以它为线索去分析,往往就能找到论点。“淡骨气”是一个动宾短语,中心词是“谈”,表明文章主要内容的词语是“骨气”。显然, “骨气”是个比喻的说法,用来比喻“气节",由此可以推测本文要论述的是“气节"问题,出论点即“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二、分析论据:

1、分清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

2、找出此论据是用来证明什么观点的。

三、明确论证方法:

辨别文章使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中的哪些方法。其中,举例论证比较好辨别。道理论证一般指引用了名人名言做论据的。比喻论证指论证的语句采用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对比论证一般须找出正反两方面的论述。

四、分析文章的结构:

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引论--本沦--结论)。要理清文章的思路:看开头提出了什么问题,是从几个方面分析论证的,其中着重论述的是哪个方面,再进一步研究这么安排的道理。

五、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要注意理解富有概括力的关键性词语。议论文的语言往往概括性强,利用比较抽象的词语表现丰富的内容。例如

六、阅读议论文:

同样涉及到语音、词语、句意的理解等基础知识,这就要在平时做一个有心人,随时积累词语,遇到有意思的句子要揣摩、领悟。考题上出现此类内容,要从文章内容上,尤其是从文章的中心上去理解。

七、要从整体上把握:

答题要在通读了全文之后再动手,有时甚至需要读两遍,才能真正读懂。只有读懂了。答题才会准确。

展开阅读全文

解题指津

全文共 1422 字

+ 加入清单

话题作文就是以所给的话题为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内容进行选材而写出的文章。这类作文内容上不予限制,形式上往往也是体裁不限,给考生留下了更大的写作空间。近年来,话题作文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不过,有的地方没有对话题作文作简单的否定和放弃,而是“退中求变”,出现了一些有价值的探索。比如适当缩小开放范围,设计能激发考生兴趣的个性化提示语,界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等等,这些都是新的命题形式的有益尝试。下面来看看话题作文的几种常见类型:

一是词语型。如“味道”“珍惜”“较劲” 等。这些词语有动词也有名词,有抽象的也有具体的,还有的具有比喻和象征意义,审题时应该注意其内涵和外延。而且,此种题型和命题作文联系密切,来年可能会以命题形式重新出现。

二是短语型。如“这样的衣着”“感悟美好”等。

三是句子型。这种作文命题是一个句子,富有诗意,含意隽永,对于这类题目在审题时主要是抓住主谓部分的中心词或字。如 “分享是美丽的”等。

一、巧拟标题 展示个性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在考场上,一个亮丽夺目的文题能迅速激发阅卷老师的好奇心,也能为作者行文提供一个明确的中心点。所以,要闯过中考作文关,拟题好坏举足轻重。总的说来,话题作文拟题要从文章的具体内容出发,做到准确、醒目、新颖、富有诗意。一个好的标题,有这样几点要求:

1.揭示主旨

标题是文章的主要组成部分,必须概括内容,做到“题括文章,文切题旨”。例如作文题: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些想倾诉的话.给妈妈的、给老师的,喜悦的、烦恼的,关于个人的,关于社会的……因为没有合适的机会,一直深埋在心里。现在,请拿起你的笔,我们在倾听……请以“心声”为话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要求略)

2.新颖别致

题目一定要给人一种别致的感觉,这会使你的文章顿生光彩。尤其是话题作文,如果题目平淡,则会直接影响到文章的魅力。如中考作文题目:结合阅读理解(一)中杜小康的“孤独之旅”给你的启示,以“成长”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有的同学将题目定作《妈妈也在成长》,还有的同学拟题为《我的成长我做主》《成长五味》等,这些题目在众多的考卷中显得别开生面,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巧妙切入 准确立意

1.大小转化

有些话题的范围比较大,能表现多个主题,学生往往难以把握,解决的最好办法就是“化大为小”:把宽泛的话题转换成若干个“小话题”,转化成具体的人、事、物、理,然后从中进行筛选,选取自己最熟悉的、最得心应手的去写。如中考话题作文“渴望”,内涵非常丰富。如果我们能从小处人手,就可以把话题切割成“渴望放假”“渴望长大”“渴望善良”“渴望尊严”等,写作时只要选取其中一个方面,谈深谈透即可。当然,有的话题作文范围很小,学生思维难以发散,此时就应该放开手脚,从大处着眼,小中见大,以拓开思路。

2.反弹琵琶

有些作文题目,如果按照通常的做法正向审题立意,可能容易落入俗套,毫无新意可言。这时如果舍弃正面,改为反面切入,往往很快就可以找到新的突破口,让阅卷老师在千人一面的作文中眼前一亮。如中考话题作文“磨炼”一题,题引材料是孟子的话,启示我们,人必须先经受艰难困苦的磨炼,然后才能做大事,成大业。

这样立意当然比较稳妥,但不易出新出巧。如果从反面切人,从小我们要学会避免挫折和艰难困苦,但困难面前要学会面对,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立论,这样就更有启发意义,更有新意。需要注意的是,反面切入得出的见解往往不是“常理”,因而不能广泛应用于所有命题。

三、围绕中心 精心选材

展开阅读全文

小说阅读解题技巧

全文共 10102 字

+ 加入清单

自从考试大纲修订之后,阅读题开始更占分量了,尤其是在时间上。如果想要做小说阅读的时候没什么压力,答题规范和答题技巧怎么能不掌握呢?以下是小说阅读解题技巧,欢迎阅读。

一、考纲要求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 分析综合 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 鉴赏评价 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 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二、小说的考点

高考中小说的命题指向四个关键词:环境、情节、人物、主题。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1. 把握故事情节;

2. 揣摩人物形象;

3. 注意环境描写;

4. 概括主题内容;

5. 品味语言特色;

6. 分析写作技巧。

三、小说考题主要命题方向

1. “理情节”题型:

(1)用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2)这一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什么作用。

2. “析人物”题型:

(1)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并说明好处或者作用;

(2)简要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3)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平的评价。

3. “看环境”题型:

(1)在文中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起什么作用;

(2)就指定的环境描写分析其对人物或表达主题的作用。

4. “谈构思”题型:

(1)说说作品在材料安排有何特点,分析其好处;

(2)这句(段)话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3)联系全文,指出某某物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5. “讲方法”题型:

(1)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2)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3)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

(4)从语言运用角度,鉴赏文中画线句子。

(5)本文人物语言有哪些特点?请分别举例说明。

6. “明主题”题型:

(1)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的写作意图,作品的主题;

(2)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为什么?

(3)前后说法,是否有矛盾,为什么?

(4)阐释小说社会意义。

探究思考

一、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分析环境描写是全面理解小说的重要环节。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促使人物行动的指定场所和范围。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是为了表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社会条件,用于烘托人物活动的时代意义;有时是为了渲染气氛,从侧面表现人物的性格,它是整个作品中不可分割的构成部分,对于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也要分析环境,要连带写景的部分一起分析。

⒈ 环境分类及作用

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的环境描写跟人物的塑造与表现主旨有极其重要的关系。阅读中始终把环境、情节和人物联系起来,才能把握小说创作的真谛。

(1)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作用:

①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

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2)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时间、地点、气候、景色、场面等。

作用:

①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②渲染气氛,为后边刻画人物作铺垫;

③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

④展开、推动情节发展;

⑤深化主旨;

⑥象征和暗示。

2.命题指向

(1)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

(2) 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

(3) 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分析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或表现主题所起到的作用;

(4)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像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⒊ 环境类考题类型示例

(08浙江卷)《乌米》19题:指出第5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5分)

【参考答案】手法:①衬托(以动写静,以景衬人);②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作用:①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②突出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③暗示人物的命运。

4. 答题指要

(1)解题思路 明确环境描写必须为主题服务的宗旨,结合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②暗示社会环境(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

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

④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⑤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作为情节线索;

⑥揭示或深化主旨;

⑦象征暗示,对比烘托

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2) 答题规范:环境+人物+情节+主题

(3)环境类试题的答题思路:

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映衬……)→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根据要求还可以这样来组织语言表达:XX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二、故事情节

情节是由人物之间的关系、矛盾和性格冲突所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物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

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因此,欣赏人物形象,应从情节入手,据情论人。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抓住场面;

②寻找线索;

③理清小说的结构。

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两点:

① 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

② 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⒈ 情节的作用

(1)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3)侧面烘托,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4)照应前文。

(5)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6)刻画人物性格。

(7)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2.情节的特点

(1)情节安排评价

① 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 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 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

④ 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此外,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⑤ 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如《药》中的“人血馒头”、《故乡》中的“我”等。

(2)情节安排基本技巧

① 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② 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③ 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④ 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⑤ 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⒊ 考题示例

(1)情节类常规考题示例

(09辽宁)《遗璞》2、小说两次提到小孩的凉鞋,各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① 第一次出现,表达了遗璞村人对省城老贾的感激,省城老贾在县里当了书记之后并没有忘记他们;②第二次出现,说明遗璞村人的生活仍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和几年前一样,孩子有凉鞋穿仍然是他们的一种期待。

(2)情节类探究题示例

(09辽宁)《遗璞》4、小说最后描写了蛮儿一帮年轻人炸掉了遗璞,并用它去修水渠。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参考答案】

观点一: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合理的。

①从情节上说,遗璞村人为之自豪的石头被一群年轻人突然炸掉,这样的处理可以产生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②从主题上说,“没有用”的遗璞是一种守旧思想与生活方式的象征,这样的处理有助于小说思想内蕴的表达;③从时代上说,这样的处理符合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精神,有现实意义。

观点二: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不合理的。

①从情理上说,遗璞村人世世代代视为宝物的东西,被一群年轻人轻易的炸掉,不合情理,违背了生活的逻辑;②从叙事上看,炸掉遗璞修水渠的必要性并没有在小说中明确的交代出来,缺乏艺术上的逻辑性;③从现实上讲,这种结局也不符合保护文物、合理开发的现代观念。

4. 答题指要

(1)命题指向: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或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或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②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分析;

③情节的高潮或结尾作用的理解;

④小说的叙述故事情节过程中顺叙、倒叙、插叙等方法的使用;

⑤哪一个情节最吸引你;

⑥情节的合理性探究等。

(2)解题技巧

①找出情节线索,理清情节的来龙去脉。

②由事及人,看情节发展如何为塑造人物服务。

③见微知著,从场面和细节描写中分析情节对表现主题的意义。

④赏析技巧,注意发现作者组织情节的艺术匠心。

(3)答题思路

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①情节(使情节波澜再起,引出另一个情节,制造悬念,情节更突出,照应前文情节)→②人物(丰富人物,表现人物性格,)→③主题(深化某种主题,突显某种主题)。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三、揣摩人物形象

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因而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

1. 表现人物的手法:

(1)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心理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如概括介绍、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

(2)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侧面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如用有关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事件叙述等烘托所要描写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情节发展中展现人物性格特征;环境描写衬托或烘托。

2. 形象刻画基本技巧——各种描写手法的运用与作用

(1) 肖像、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2) 语言描写: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也体现着人物的思想性格。

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3) 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分析人物的心理描写,能很好的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思想活动描写,它往往和外貌、语言、行动交叉在一起。

(4) 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

细节是文学作品中细腻描绘的最小环节。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是由许多细节组成的,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成功的细节可以增强艺术感染力,是文学创作和记叙文不可忽视的技巧。

细节描写的作用如下:

① 典型的细节可以刻画人物性格 追求爱好。如鲁迅《孔乙己》中,孔乙己会“回”字的四种写法,典型地表现了这个人物的迂腐和呆气。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六回,严监生临终前望着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芯而不肯断气,入木三分地表现了这一人物的吝啬和刻薄。

② 典型的细节可以深化主题。如鲁迅《药》中的“人血馒头”这一“物”的细节,形象而深刻地表现了辛亥革命脱离人民群众的根本弱点。

③ 典型的细节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氛围。如: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那雪下得正紧”这一自然景物的细节描写,致使林冲到山神庙躲避风雪,才有杀死仇敌的故事,这样细节描写就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水浒传》“回头看那日色时,渐渐的坠了下去”。营造渲染了一种紧张而恐怖的气氛,为老虎的出现作铺垫。

④ 典型细节可以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如鲁迅《风波》中钉了十六个铜钉的瓷碗和七斤一家晚餐吃的蒸干菜和松花黄的米饭,就渲染了当时的时代气氛和地方特色。

⑤ 营造典型的环境,渲染人物心情心理活动。《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一文,作者在写竺可桢到毛主席住处时,有一处细小的景物描写:雪后初晴,玉树琼枝,掩映如画。寥寥几字就烘托出当时的气氛虽是冬日,却温暖如春。烘托出会见时的融洽气氛,衬托人物的愉快心情。

⑥ 典型的细节可以暗示影射。如鲁迅《药》中描写丁字街头破匾上的“古口亭口”四个字,其实是影射秋瑾就义地点——“古轩亭口”,暗示小说中的夏瑜影射了秋瑾。

3. 考题示例

(1)人物类常规考题及解题示例

(08广东)《河的第三条岸》17题: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5分)

【答案】母亲是一个善良勤劳想过幸福生活但又守旧的家庭妇女。她对父亲的理想不理解,不支持,知道父亲的行动后,她只有一句“如果你出,出就呆在外面,永远别回来。”对于父亲的举动,她觉得羞辱。但对父亲,她虽不理解,在物质方面是支持的,把食物放在“我”很容易偷到的地方。可见她是一个善良勤劳想过幸福生活但又守旧的家庭妇女。

(2) 常见题型

①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② 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③ 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④ 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4. 小说人物形象分析的切入点

面对这些题型,我们该如何解答呢?一般可从四方面揣摩:

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5. 人物类试题答题思路:

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与另一个人物烘托、映衬、反衬)→情节(人物性格决定情节发展)→主题(突显某种主题)

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四、概括主题内容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

1. 常见题型:

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2. 主题挖掘的基本途径:

对主题的挖掘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从作者背景看、从人物特征看、从情节发展看、从语言情感色彩看、从整体倾向看。

对主题的概括常用这样一些基本术语:

①歌颂、赞扬、张扬什么

②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

③揭示什么人生道理

④对什么现象的反思

⑤表达了什么情感

3. 主题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① 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

② 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

③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

④ 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4. 考题试例

(08海南)《二十年以后》13题: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8分)

【参考答案】

1.值得同情,因为他重情守信;

2.他罪有应得,因为他是通缉犯;

3.吉米忠于职守,因为他不徇私情;

4.吉米背叛了友谊,因为他抓捕了朋友。

5. 解题思路

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

一是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二是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三是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小说通过描绘XX故事情节,暗示了……刻画了……抒发了(呼吁)……

如《孔乙己》:通过对断腿前后的孔乙己遭遇的描写(情节),刻画了受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形象),控诉了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五、分析写作技巧

质量上乘的作品,离不开精妙的写作技巧,这是因为写作技巧是作家驾驭文学语言,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及表达方式、修辞手段等,来构思文学作品塑造文学形象时所表现出的熟练而又独具特色的艺术才能。

1. 常见题型:

① 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② 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③ 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语言精炼、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2. 考题示例:

(09安徽)《董师傅游湖》13.按照下面的要求,分析这篇小说中的表现手法。

(1)董师傅每晚到湖边闲坐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

(1)反映董师傅淡定平和的情感世界。为情节发展作了铺垫(或“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2)运用比喻,描绘丁香、连翘在灯光下晶莹璀璨的艳丽之美。运用比拟(或“拟人”),形容海棠盛开时争奇斗艳的勃勃生机。

3. 解题思路

在解答这类题目的过程中要了解以下一些知识:

(1)表达方式

① 描写的角度(直接描写、间接描写)

② 人称运用(第一、第二人称的妙处)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③ 明确各种描写的特点和作用(外貌、语言、心理、行动、细节、环境)

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白描: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以小见大,寥寥几笔勾勒出画面,表现了性格、主题。

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④ 不同顺序的作用(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人物形象或内容更加充实丰满,与上文或下文对比照应;人物前后变化的对比照应。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2)结构方式(前后照应、创造悬念、埋下伏笔、总结上文、点题)

(3)表现手法(烘托、象征、衬托、对比、铺垫、欲抑先扬、先抑后扬……)

4. 小说常用开头结尾

(1)小说常用的开头

A.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

①引起读者的思考;

②引出下文的情节;

③突出人物形象;

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B.写景法。如《药》的第一段写秋天下半夜阴暗、凄清、恐怖的环境,暗示了小说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再如《荷花淀》开头写月下院子里的美景,烘托了水生嫂的美好心灵。

(2)小说的结局

※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思维方向)好处:

① 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如《项链》。

② 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是假的,但前面已作了埋伏。如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 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如《药》华小栓、夏瑜的死(悲剧)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没有发动群众。

② 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如《药》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的死,突现了群众(华老栓)的愚昧性格。

③ 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的死,引起读者思考死的原因。

※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这种结局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这样的结尾有什么作用?

① 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 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 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

留下了 “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3)考题示例:

(09四川)《想像》17、结合小说主旨,你怎样理解医生为“我”开出的“处方”?小说以“处方”作结有何妙处?(6分)

【参考答案】这“处方”是针对“我”敏感多疑的心病开出的“心药”,目的是劝慰我解除思想负担,轻松愉快地健康生活。小说以幽默的“处方”作结,巧妙地揭示了作品的主旨。

(4)答题模式:

小说用了什么方法(要辨明本语句所运用的是哪一种修辞或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内容(分析这种修辞或表现手法在文句中是要表现什么内容)→有何效果或作用(要清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并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说明)。

5. 分析小说的标题

(1)题型:小说的标题如何理解?有何作用?

(2)考题示例:

(09浙江)《魔盒》15.有人建议把标题“魔盒”改为“贝格斯太太”,你认为哪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5分)

【参考答案】

看法一:

以“魔盒”为题更合适。理由:①制造悬念,吸引读者;②作为线索,贯穿全文;③形象生动,具有象征意味。

看法二:

以“贝格斯太太”为题更合适。理由:①贝格斯太太是全文主人公,以此为题,可突出人物形象;②小说中人物关系单纯,以此为题,更能紧扣中心;③外国经典作品常以人物姓名为题。

(3)解题思路:

一是通过分析小说的主要情节;二是通过分析小说的主要人物;三是通过分析小说的主要内容。

常见的作用有:一是起线索作用,贯穿全文;二是点明主题。

(4)答题模式:一是具体的意思(文中具体的XX );二是与主题相关的意思。

六、品味语言特色

这类型的题目主要是词语、句子的含义,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命题。

1. 常见题型:

(1)某一词语在文中如何理解?

(2)某句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2. 考题示例:

(09浙江)《魔盒》13.指出三处画线词语“似乎”在句中所起的作用。(3分)

似乎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似乎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似乎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显示人物的情态。 ②表示对魔盒作用的肯定。 ③ 反映“我”的情感和心理变化。

3. 解题思路:

从三方面入手:

① 注意鉴赏人物语言的个性特色,以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② 抓住关键词去品味语言的丰富内涵。

③ 鉴赏作者运用语言的风格。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词语(句子),写了……,表现了……

4. 语言特点、修辞、表达效果

①描写要如见其人、如听其言 、令读者仿佛亲临其境。

②人物语言个性化,即显示性格。

③叙述语言要简洁、传神。

④语言风格:幽默风趣、典雅庄重、含蓄凝练等。

阅读与解题步骤

阅读步骤:

1. 标序号;

2. 抓文脉(按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3. 边读边划关键词,适当点评(尤其是有关人物的)。

解题步骤:

1. 审题干;

2. 定考点;

3. 根据模式酝酿;

4. 准确答题,力求准、全、通。

展开阅读全文

拓展:小说的解题方法

全文共 894 字

+ 加入清单

(1)常见设问模式:

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③把小说的题目××改成××,好不好,为什么?

④小说××为题,有主题思想、结构艺术、象征意蕴等多方面考虑,请选择某一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

⑤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

(2)阅读突破点

①整体阅读,宏观感受,把握作品思想内容,就等于抓住了探究的精髓。

②注意标题和体裁。标题是文章的高度概括,有时就是小说线索,必须关注。

③抓关键性语句。作品中主要人物的语言、行动,以及作者的评述、诠释的一些关键语句。抓住“文眼”就把握了探究的方向,所以小说中一些内涵丰富的语句,如意蕴丰富的哲理句、意味深长的双关句、生动可感的修辞句、观点鲜明的议论抒情句以及结构上起到重要作用的语句。

④注意小说这一文体的特征,解读时紧扣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剖析主题。

⑤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典型的社会环境描写)和作家的相关状况,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知人论世可以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⑥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尤其情节的突转,人物与人物的对比,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等手法。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小说通过描绘××故事情节,刻画了……暗示了……抒发了(呼吁)……

(3)答题技巧

解题常见失误: 文不对题,答非所问;模棱两可,心中无底;只图简单,答案缺漏;惟恐答漏,多多益善;语句不通,表意不明 。

解题常见对策:认真审题,找准对应;审清题意,规范答题;明确要求,力图全面;审准题干,分点作答;苦练内功,打牢基础。

(4)答题注意点

① 注意分析方法

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要全面、深刻,避免以偏概全,要辩证统一;

要叙议结合,有理有据;

要充分具体、有深度,不含糊。

②注意思维整合。

要将作品思想内容、作品形象分析、作品结构、语言、表现手法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整合起来,否则容易造成失误。

展开阅读全文

和爸爸一起解题作文

全文共 812 字

+ 加入清单

又是一个周末,唉,作业我早早都写完了,漫漫长日,究竟该怎么过啊?我嫌无聊,就随手拿起一本《十万个为什么》,捧起来看,"唉,又是看过的书。”我抱怨着。

“咔啦”一声,房门被打开了,啊,原来是爸爸呀,来的正好,我正想解闷呢!“爸,我好闷呀”“闷就看书呗!你爸我小时候哪有什么电脑,电视?“可你又不让我出去玩……”“哦,对了,我最近从书上看到一道难题,恐怕……我们张大小姐也算不出来。”显明,爸爸是在吊我的胃口,不过,一向好胜好强的我还是禁不住这番诱惑,故作轻松地说:“出题吧!”

“我先讲一个故事,古印度有一个国王,非常爱玩。有一次国王下令在全国张贴招贤榜:如果谁可以替国王找奇妙的游戏,将给予重赏。”

我等得不耐烦了,说;“赶紧出题吧!”爸爸说:“先别急嘛,进入正题了!”一个术士接了招贤榜,他发明了一种棋,让国王玩得爱不释手。国王高兴的尾问术士:“你想要什么奖赏?”术士说:“大王,我只需你在第一个格子里放一粒米,在第二格放两粒米,第三格四粒……然后后面的每个格子放下以前格子多一倍的米,64格放满了,就是我要的奖励。”国王一口答应。问题来了,国王能把这些米给术士吗?

这还不容易、我偷偷拿来计算机,爸爸却说;“谅你用计算机也算不了。”这下我可慌了,因为我爸爸很少开玩笑。

让我们来算一算,第一格一粒米,第二格两粒米,第三格四粒……从第1格到第64格,再减去1,经过我一个小时的计算,结果是:18446744073709551615。

数字为什么会这么惊人呢?原来是因为那个术士聪明地将2作为基本倍数,棋盘上的格数64作为这个倍数的被乘数,那么2就必须相乘64次,至于为什么要减去1,那是因为第一格只有一粒米。一粒米,两粒米的数量的确少,可是2如果不短的乘下去,就会变成一个很大的数字。缺乏知识的国王又怎么会知道呢?

我们如今的社会,我们的生活到处都充满着数学题,如果数学水平不高的话,就很容易吃亏,就像那个国王一样。

[和爸爸一起解题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SAT写作的出题形式及解题方法

全文共 528 字

+ 加入清单

首先,我们来关注一下SAT写作出题形式解题方法:SAT的写作有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议论文写作,第二部分为多项选择。 Essay

第一部分为限时25分钟的议论文写作,虽然没有具体字数要求,但参照官方所给出的样卷,需填满一张半大小的 A4纸,字数大约在500左右也可能更多。

这样的考试形式主要考验学生在压力下完成就某一日常话题给出观点并用各种具体论证手段加以支持分析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产出的论文,考试方将其归为写作者的初稿。因此,一些不影响读者理解的语法错误通常被认作笔误,有别于雅思写作对语法准确性的严格要求,这一点和新托福对于初稿的强调十分相似。

那么常考的话题有哪些呢?由于SAT是针对高中生的考试,因此写作话题不需要任何单项的专业背景知识,但话题涉及范围非常广泛,包括文学,艺术,运动,政治,技术,科学,历史及时事。每一个话题并不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或观点,考试方注重考察考生是否具备就某个特定话题进行展开而不偏题的能力。

在文体要求上,更体现了SAT的弹性,不同于雅思写作,SAT写作的文体可以是记叙文,说明文或议论文,而文章也不会只是由于分段问题而被扣分。对于考试方而言,更看重的是考生是否能对一个观点进行生动透彻的阐述及所做出的论证是否有效有力。

展开阅读全文

详解阅读题--两个比目鱼问题

全文共 1077 字

+ 加入清单

Simon was an inveterate fisherman, well known for exaggerating the size of "the one that got away". But there came a day when he actually caught two enormous flounders. He immediately invited a few friends over to dine, then tried to figure out how best to serve the fish." If I use both," he told his wife, "it will seem ostentatious."

"Why not serve a piece of each?" she suggested.

"No, if I cut them up, nobody will believe I caught two giant flounders." Simon racked his brain. Then he had an idea.

The guests were seated at the table when their host strode in with a platter, holding the biggest flounder theyd ever seen. Suddenly Simon stumbled and fell. Everyone cried out in dismay as the fish crashed to the floor, but Simon quickly brushed himself off.

"Dear, " he called out to his wife, "bring in the other flounder!"

Notes:

(1) inveterate adj.(指习惯、感情)根深蒂固的;由来已久的

(2) exaggerate v.夸张;夸大

(3) flounder n.比目鱼

(4) figure out想出;理解

(5) ostentatious adj.炫耀的;卖弄的

(6) rack ones brain绞尽脑汁

(7) be seated就座

(8) stride v.大步走

(9) platter n.

(10) dismay n.惊慌

(11) brush oneself off摆脱窘境

Exercises:

展开阅读全文

初中语文说明文答题技巧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解题方法

全文共 3088 字

+ 加入清单

说明文阅读解题方法

学习目标:

1、了解说明文阅读的常见考点。

2、理解并掌握说明文阅读的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课前预习:

一、说明文阅读的常见考点

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

2、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

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

7、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二、说明文阅读的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1、题型:指出说明对象

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2、题型: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

①抓住文段中的段落和层次,②从每段(或每层)中抓住关键词语加以整理。

一般情况下,文段的开头(或各段的第一句)和结尾(或各段最后一句)往往说明了对象的特点。

3、题型: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A.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1.分类别:(即对说明事物分门别类的方法。例如:“如何获得食物?这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一种叫自养,??另一种叫异养。”)

2.举例子:(即以具体事物为例的方法。例如:“这种书目专门记录其专题或学科的文献。如要查找中国古代文献,就要使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或《中国古籍善本总目》等。”)

3.打比方:(即用比喻来说明事物的方法。例如:“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4.列数字:(即是运用数据说明事物的方法。例如:“哪里知道,这条天河淹没了一千万颗以上的星星啊!一千万,你一口气数下去,得数一千多年。”)

5.作比较:(即用另一个事物与说明事物相比,以说明事物特点的方法。例如:“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

6.下定义:(即指明某一名词概念的含义。例如:“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7、作诠解:作诠释,用于解释被说明内容的成因及内在联系。

8、.引资料: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等

B.说明方法的作用:

1、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

2、举例子:具体形象的说明了??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

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的?特点,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科学准确具体的说明了??的??特点

5、作比较:通过?和?的比较,突出了?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完整、科学、准确地说明?本质特点,使之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

7、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

8、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4、题型: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5、题型:分析说明文的结构

说明文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中心句:出现的位置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

6、题型:根据说明的内容,怎样理清选文的思路:

技法指导:首先要对每一段的内容了解,并能对其进行归纳和概括,然后,再对每一段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理清其行文思路,结构特点(因为有的是采用总分式,有的是总分总式,还有的又是分总式),就能说出其思路了。

7、题型:文章从那几方面进行说明?

先将文章分成几部分然后再加以概括

8、题型:考查全篇文章或某一段落的说明内容

①用原文回答:(要理清文章或段落的层次)。

找出全文的中心段或某段的中心句,(这往往就是问题的答案)。

②无适合的原文时,可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总结概括。“点”:各段的说明对象,“面”:整篇文章的主体说明对象,两者结合组成完整的句子便可

9、说明句子或语段的作用

这种题目答题的角度有二:

(1)、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

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

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10、题型:说明文语言风格

a准确平实

b生动形象(如果使用了大量描写句、修辞句、神话传说等)

11、题型:加点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12、题型:加点词语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不符合实际。

13、题型:加点词语能否去掉?

这类词语主要是修饰限制性词语如:大约、左右、最、几乎、仅仅等

答题要点:

a.不能b.加点词语起修饰、限制、强调作用c.说明原句意思是……d.如果去掉,则……e.加点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14、题型: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15、代词指代什么内容

①瞻前顾后法(往前找、往后找)②自己概括、检验法(代入法或置换法)

16、题型:给文段补充一个过渡句:主要是结合上段的内容来考虑,方法是抓住上段说明的内容,以设问句的形式提出“为什么会(要)??,呢?”这就能自然地引出下文了。

17、题型:说明文中开放性试题、类型及答题要点

①提建议、方法、措施类要具体尽量符合实际情况

②拟广告语、设计标语等a.要切题b.语言简练、凝练、生动、有感染力c.有创意/有提示作用

③探究题,提取信息、获取信息类要参考全文,概括文章内容

④读了全文,谈认识类要结合原文,具体谈看法、谈认识

18、题型:“据科学家分析”“据资料表明”“据统计”一类词句的作用。

要点:表明信息的来源,增强说明内容的可信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

19、开头的作用

①引出说明对象

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开头有描写性语言:生动形象地引出将要说明的事物(事理)

20、结尾的作用

①总结全文,点明写作目的

②表明希望,提出号召③想像远大前景(补充结尾是可参考)

21、描写在说明文中的作用?(从内容和语言的两个角度分析)

要点:描写了………内容,突出了………;语言上生动形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2、说明文中引用古诗、传说、俗语、故事等的作用

要点:为文章增添文学色彩,增强说明文的生动性。读来耐人寻味;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吸引读者)

温馨提示:说明文最简单,答案大多在文中,读完后先理清层次,找出每段说明了什么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说明文的阅读、解题步骤

全文共 413 字

+ 加入清单

一、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读标题,明确文章大致为哪一类型的说明文

2、读全文时,一定要逐段读懂。 标出体现段落的重点信息的词、句。据此:

①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文章要说明的主要内容;

②分析段与段之间的关系,理清说明顺序,把握说明文的结构层次。

③ 标出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3、把握说明文的中心。——整体感知说明文,就是从整体入手,大处着眼,把握说明文的重要信息、行文特点、主旨等,对文章能有一个基本的总体认识。

二、认真审题,把握题干中的重点信息,迅速找准解题的方向。

1、注意提干中修饰、限制性的词语

2、明确括号中的要求

3、理解题目意思和考点所在,避免盲目性

三、带着问题,回读文章,在文中寻找解题的思路或答案。

在第一遍通读全文时,我们对各段的所说明的主要内容就有了印象。 这样,我们回答问题时候,再回读文章时,就能很快找出答题的范围和对应句,以帮助我们快速解题,写出答案 。要注意的是有些题目在题干中就明确了在哪一段中寻找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说明文阅读的解题方法

全文共 397 字

+ 加入清单

先读原文,完成3个任务:

(1)了解文章大意,即说明的对象,各段之间的联系,作者的见解及相关材料。

(2)给段落标上序号。

(3)给重要句子和关键词语做上记号。

其次,读题干很重要,要给重要词语做上标记。如1999年卷第1题,可做如下标记:本文第一自然段提出了一种假说,对这种假说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标记。

第一处是命题点所在的位置,

第二处是试题考查的内容。

第三处是选择答案的标准。

第三,找出答题的范围和对应句是答题的实质性阶段。

一般来说,答案的检索区间应在命题点的附近,如第1题答案在第1段或第2段。找对应句更重要了,可以说找到了对应的句子,就基本上找到了答案。

比较选项找出差异是最后一步,即完成答题。如第1题B项说:比起人类来,冬眠的哺乳动物在更宽的范围里发生了变化。漏了调节性几个字,与文章原意不合。

总结:认识并把握说明的对象,概括其特征,辨别与判定说明的顺序,分析说明的方法,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解题的快乐作文300字

全文共 403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中午,我外婆给我布置了一道题,这道题是这样的:有一个长方体,正面和上面的两个面积的积为209平方厘米,并且长、宽、高都是质数。求它的体积。

我见了,心想:这道题还真是难啊!已知的只有两个面面积的积,要求体积还必须知道长、宽、高,而它一点也没有提示。这可怎么入手啊!

正当我急得抓耳挠腮之际,我爸爸来了。他先教我一种方法:先列出数,再逐一排除。我们先按题目要求列出了许多数字,如:3、5、7、11等一类的质数,接着我们开始排除,然后我们发现只剩下11和19这两个数字。这时,我想:这两个数中有一个是题中长方体正面,上面公用的棱长;一个则是长方体正面,上面除以上一条外另一条 。

棱长(且长度都为质数)之和。于是,我开始分辩这两个数各是哪个数。

最后,在他的辅助下,我得到了结果,为374立方厘米。我的算式是:209=11×19 19=2+17 11×2×17=374(立方厘米) 解出这道题后,我心里比谁都高兴。

展开阅读全文

说明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有哪些

全文共 1195 字

+ 加入清单

语文阅读理解在语文教学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在考试中的分值也越来越大。

中考说明文

1、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

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

2、说明文的语言: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

3、说明方法: 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4、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

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5、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6、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展开阅读全文

语文阅读理解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读材料

全文共 846 字

+ 加入清单

所谓“读材料”,就是要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粗读全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理清材料的层次和段落。在浏览全文,了解全文的概貌之后,应记住文章的要点,重要的结论以及一些关键性的人名、地点、定义和数字,不同的人名、地点可用铅笔在试卷上分别打上不同的记号,以便查找。

阅读理解试题的文字材料主要用来测试学生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有的采用一个句子,有的采用一段文章或整篇文章。内容广泛,题材各异。以题目的难易程度分析,人们常常把它们分为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所谓表层理解就是对文中的客观事实的感知和记忆;所谓深层理解是根据文中的客观事实,在认真思考后进行逻辑推理、总结或概括,得出结论。

通常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第一遍需要速读,首先要重点理解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过试卷上的文字材料,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一般来讲,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它在要求概括段落大意一类的阅读理解的解题中,往往是行之有效的一个办法。

有的学生要用"顺读法",就是先读短文后读题目,然后再读短文寻找正确答案。有的学生采用"倒读法",就是先读题目(四个选项不读)后读短文,最后寻找答案。我比较赞成"倒读法",因为这种阅读方法是带着问题阅读,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了阅读时间。“倒读法"对表层理解的题目(提问时间、地点、原因等)效果最好,对深层理解的题目,要从短文的整体内容出发,进行概括和总结,分析所提供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因此,解答这类题的中心步骤就是阅读,既要阅读短文,又要阅读题目。阅读时要注意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效率。在做到以上几点的基础上,就可以对文章后面所给的问题,分别用“一次判断”、“逐个分析”以及 “排除法”等方式来进行判断解答了。

展开阅读全文

语文阅读理解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找原话

全文共 434 字

+ 加入清单

所谓“找原话”,就是要找到语文阅读理解上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当然找原话的目的是为了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和范围。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将要回答的问题放到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中来,再去浏览所要回答的试题,经过初步的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对短文进行理解,然后分析句子结构,确定该词的词性和在句子中的成分。同时利用句子提供的信息,这样我们可以从文章中或文字材料中直接的提取有效信息。有些试题它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我们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

如果它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我们也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如若它指定必需要使用学生自己的话来回答的话,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将文中的原话加以翻译,再换言之。力求挖掘原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有些试题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经过缜密的思考,寻求完美的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语文阅读理解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看要求

全文共 754 字

+ 加入清单

所谓“看要求”,就是要求学生再审视语文阅读理解所要求回答的问题要求,关键的关键字、词或句子也要让学生用笔圈下来,作为扣题作答的要点,也是学生回答问题的可能的得分点。要做到细读文章的内容,机智从容答题。第二遍读文章要求考生带着问题细读全文。在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一般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要认准关键词句,把握其基本意义,认清它们在句子中的具体含义,根据上下文琢磨它们的升华意义,学生特别是要学会在阅读文字材料中发现有效信息,即是对回答阅读材料要求所的提问题的文字和内容。

二要排除生词的障碍,遇到生词要通过上下文,大胆地对阅读文字材料中的个别词义、语义和句义进行推测、推理和推断,还可以通过构词常识大胆猜测。

三是原文中有明显的准确答案,要善于利用阅读文字材料中的“原文”材料,果断作答。对于一般不影响句子或全文理解的生词,可以放过去,不必务求理解。遇到重要生词时,不要着急,也不要轻易放弃,我们可以采取根据上下文来猜词或根据构词法来猜词等方法来猜出这个词的大致意思。

解题时不要边看阅读理解的问题边从阅读理解的文中查找答案,因为用这种方法难以提高阅读理解的效果,尤其是对于深层理解阅读理解的文章。首先应浏览阅读理解的全文,了解阅读理解全文的概貌。看完后,应记住阅读理解文章的要点,阅读理解重要的结论以及阅读理解中的一些关键性的人名、地点、定义和数字(不同的人名、地点可用铅笔在试卷上分别打上不同的记号,以便查找)。同时我们一定要掌握好阅读理解的解题速度,有效地控制阅读理解的考试时间,先易后难是阅读理解的考试时答题的一般方法。碰到阅读理解的难题时,千万不要钻牛角尖,耽误太多时间。一时做不出的阅读理解的题,要果断舍弃,以免影响解别的较有把握的阅读理解题。待全部阅读理解题解完后,如有剩余时间再回来做放弃的阅读理解题。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