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漂浮的小球原理(汇总20篇)

《科学管理原理》出版于1911年,标志着一个管理新时代的到来。至今,这本书仍然带给管理人无穷的启示,是不可不读的管理经典。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漂浮的小球原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浏览

6758

作文

48

篇1:含羞草的原理

全文共 444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爷爷从花草市场里买来一盆花草。我好奇地打量着这位新朋友。它长得比较矮小,茎比较细,但很直,还长着许多小刺儿。它的叶子像水杉的叶子一样一对一对的,好象两个好朋友在拉着手玩似的。

我用手一碰它的叶子,叶子就马上全部合拢起来,好象一个害羞的小姑娘。我一捏又细又长的茎,整条茎就垂了下来,更多的叶子合拢了,好象不敢见人似的。我以为它枯死了,就大声地尖叫起来。爷爷急切地走过来问:“怎么了?”我告诉爷爷事情的经过。爷爷笑着说:“哈哈,傻孩子,这盆是害羞草,过一会儿会变回原样了。”我急着问:“为什么它会自动把叶子合上?”爷爷说:“含羞草的叶子和叶柄里有很多水分,当你用手去摸叶子的时候,叶子的水分会流到别的地方去,叶子失去了水分就会合起来。”哦,我明白了!

后来,我在《十万个什么》里看到关于“含羞草”的知识,书上说的竟然跟爷爷说的一模一样。书上还说,含羞草的“害羞”是一种保护自己的技能,它不只是被手碰到会害羞,每逢遇到强风和大雨也会害羞起来的。

噢,原来我们身边有许多知识,需要我们认真观察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半生漂浮烟云中高一作文

全文共 991 字

+ 加入清单

每到周末,房间周围就安静的忧郁。

静静地对着电脑坐了一下午,空间安静地使我有些不适应,随之而来的一场资格鉴定考试就在不远处窥伺,不能选择妥协,只有使劲背那些枯燥的句子。房间里唯独空调换气的声音在漂浮着,手里那本厚厚的资料被围剿地还剩下一小半,这个下午回忆是充实的。

外面的阳光正好,湛蓝,空明的雨后晴空和我昏暗的房间强烈反差,穿过长长的走廊,一股侵袭的冷。靠在后墙那扇大大的门上,阳光从二单位建筑物间穿过洒在身上,一股暖流开始铺排,心也暖了。是春天的感觉吗!这种柔软的暖不搀和一点燥,只在春天的午后有过体会,瞬间感觉幸福满满。

一直想去生活的那个城市,她最近的气温高居不下。看着她历经千年的沧桑,强烈的不仅仅只是愿望,还有一颗不能安静而躁动起来的心,时常用生活来鞭策、提醒、警示自己:“要想过得好,一定去远方。”

他们采访那位有着丰富经历、一直追寻自己梦想的女孩:“是什么让你不断前行?”女孩道:“梦想在远方,拒绝一种侵蚀吧!” “梦想在远方!”也许,你我是知道的,即使去远方也不一定过得好,远方的艰辛不是我坐在空调房,拿着一本书就能体会的到。

有时会无奈地告诉自己,与其这么艰辛地折磨自己何不随遇而安,这里不比雨镇,阳光却从来不缺;单位没有前景,但也是世界500强;个人发展限制太多,但可以单纯的活着,抛弃梦想,抛弃多彩人生,统统都不要了。风沙是大了些,一年四季气温最高不会超过35度,生活是没法过得丰富多彩,但繁华过后也是平淡……。

每当冒出这种想法,我就冲动地想把那些书撕碎后全部扔到楼下,真的想接受现实,解脱自己,不安分地活着,注定不是一个能有一份宁静的人。

平静后,生活趋于寡淡,细细微微的琐碎里忘记了以前的种种承诺,好久才会突然想起自己有过的梦想,时间不停飞逝,属于自己的年华渐渐老去,不知不觉中我回归到那个并不期望成为的人群行列里,习惯了现在,安于命运规划的格局,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干一份今天能看到十年后自己的工作,同样的是发生在别人身上,他们又是怎么取舍?而我,似乎真的无能为力了!

假如人生可以懵懂,我还是那个曾经的我,偶尔做做梦,然后,开始日复一日的奔波,淹没在这喧嚣的城市里。我不会去想还有什么东西是我想去追求的,也不会为了某一段早已逝去的爱情苦苦纠缠自己,可以不顾及身后那些错乱的脚步;假如人生真的可以如此,我会不会相信,有一个人可以百思不厌,有一个人抱着就能触到温暖。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心得体会

全文共 2454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仔细研读了《共产党宣言》,掩卷深思,觉得自己获益匪浅,这本原著不愧为是共产党员的精神之钙。。

丁玲曾有过这样一段话:“革命导师为我们写了那么好的书,如果我们不认真去读,岂不是枉到这个世界上来走了一遭?”是的,一百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巨大的影响力和旺盛的生命力,让一代又一代的人学习继承、突破常规、不断地将理论运用于实验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个活的灵魂,带领我们共产党人沿着她指引的方向前进。

学原著,能使我们从唯物主义角度出发,在进行社会实践,改造社会,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各项社会主义改革,以及改造主观世界、客观世界等方面起着正确的引导作用。对于我们党员来说,理论学习是工作的安身立命之基、干事创业之本。没有理论上的成熟就没有政治上的成熟,所以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学以致用是我们党员的终身任务。读原著,原文,悟原理不能只记结论,背概念,要将理论切实运用于实践之中。

一代伟人毛泽东于1939年底在延安对一位进马列学院学习的同志说:“马列主义的书要经常读”,“《共产党宣言》,我看了不下100遍,遇到问题,我就翻阅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有时只阅读一两段,有时全篇都读,每读一次,我都有新的启发。我写《新民主主义论》时,《共产党宣言》就翻阅过多次。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于应用,要应用就要经常读,重点读。”毛泽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依据,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赢得了胜利,改写了中华民族的历史,由此可见研读原著掌握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是非常重要的。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为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级斗争的历史阐述了的相关原理。在第35页中有“至今一切社会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资本建立世界市场和全球的扩张,资本的本性是追求利益,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其内在动力,对此,马克思阐述:“不断扩大产品的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第38页)。联系我国当前实际,社会资本出现两极分化:垄断资本、私人资本。十八大关注“更公平”;如房价上涨、炒房等关系到民生的问题,如何采取相应的措施,遏制不利于社会发展的因素已经迫在眉睫。香港实施办法是买房三年内不得交易,五年内增值;增值的80%要交税。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并实施,也是我们每个共产党人值得深思并付之于行动的。我们深信,无产阶级的地位、性质以及先进性决定了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会将人类带入一个和平友好、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平等的和谐社会。

《共产党宣言》驳斥了资产阶级对消灭私有制的攻击、驳斥了资产阶级对消灭传统观念的诽谤、驳斥了共产党要废除哲学、道德和永恒真理的谬论。消灭私有制并不是消灭个人所挣得、自己的劳动所得,不是消灭自由与个性,消灭私有制更不会导致懒惰之风的兴起。资产阶级混淆私有制的概念,关于消灭私有制,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按照私有制的性质将其划分为个体劳动者私有制和以剥削他人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他在这里所说并不是要消灭那种以自己的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而是特指那种以剥削他人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对于传统观念,我们共产党人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更重视教育,重视伦理家庭,提倡热爱祖国和民族。

关于人的自由,《共产党宣言》阐述了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代替那存在着的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宣言从人的自由个性和精神的全面解放来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观点。在马克思看来,自由个性的充分发展,既是人全面发展的综合体现和最高目标,也是人全面发展的最根本的内涵。马克思认为通过消灭剥削、消灭私有制,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建立无产阶级的专政,建立一个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的共同体,尽快发展经济,建立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精神文化,极大地解放人类的精神世界,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从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目前,我国正是根据这一理论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共产党宣言》给了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因此在理论的学习中,我们要与历史结合起来,学习党史、国史,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些原著是和党的文献是长期思考、集体智慧、宝贵实践的结晶,饱含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智慧。只有静下心来学习这样的“源”文本,才能真正理解“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要义,才能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

阅读原著,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联系实际进行思考。1930年,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60多年后,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告诫我们“学马列要精,要管用”。我们今天学习原著,就要领会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学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作风。在理论和实验的相互关联中,理解原著的大义深意,有哲人曾这样评价:“品味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就是感受经典、走近崇高、汲取力量、净化灵魂”。

学习原著的同时我们还要重点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四大理论成果,它们分别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当前,我们对学习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绝不能仅仅停留在为了解决发展难题,完成中国转型的这个浅层次认识上,我们必须搞清楚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意义,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历史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了解明白当代中国所需要的发展,这种发展才是为了人民的利益,发展的成果才是由人民共享,发展道路符合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我们每个党员要和全国人民一道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完成共筑中国梦的伟大事业。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全文共 964 字

+ 加入清单

本次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历时两周,是学习化工原理以来第一次独立的工业设计。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化工设计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课程设计使我们初步掌握化工设计的基础知识、设计原则及方法;学会各种手册的使用方法及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查找方法和技巧;掌握各种结果的校核,能画出工艺流程、塔板结构等图形;理解计算机辅助设计过程,利用编程使计算效率提高。在设计过程中不仅要考虑理论上的可行性,还要考虑生产上的安全性和经济合理性。

在短短的两周里,从开始的一头雾水,到同学讨论,再进行整个流程的计算,再到对工业材料上的选取论证和后期的程序的编写以及流程图的绘制等过程的培养,我真切感受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的种种困难,也体会到了利用所学的有限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中各种问题的不易。

我们从中也明白了学无止境的道理,在我们所查找到的很多参考书中,很多的知识是我们从来没有接触到的,我们对事物的了解还仅限于皮毛,所学的知识结构还很不完善,我们对设计对象的理解还仅限于书本上,对实际当中事物的方方面面包括经济成本方面上考虑的还很不够。

在实际计算过程中,我还发现由于没有及时将所得结果总结,以致在后面的计算中不停地来回翻查数据,这会浪费了大量时间。由此,我在每章节后及时地列出数据表,方便自己计算也方便读者查找。在一些应用问题上,我直接套用了书上的公式或过程,并没有彻底了解各个公式的出处及用途,对于一些工业数据的选取,也只是根据范围自己选择的,并不一定符合现实应用。因此,一些计算数据有时并不是十分准确的,只是拥有一个正确的范围及趋势,而并没有更细地追究下去,因而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影响后面具体设备的选型。如果有更充分的时间,我想可以进一步再完善一下的。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的训练,让我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加感性和理性的认识,这对我们的继续学习是一个很好的指导方向,我们了解了工程设计的基本内容,掌握了化工设计的主要程序和方法,增强了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课程设计,还使我们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高度负责的工作作风,加强工程设计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更尤为重要。

我还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感谢老师对我们的教导与帮助,感谢同学们的相互支持。 限于我们的水平,设计中难免有不足和谬误之处,恳请老师批评指正。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着力点》

全文共 6245 字

+ 加入清单

摘 要:新形势下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需要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努力做到: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把内容讲准讲对,突显理论魅力,忌附加;达及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理论深度,把道理讲通讲透,突显其理论特质,忌肤浅;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新情况新变化提出管用的新东西,把理论讲活讲实,突显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当代生命力,忌教条;精选教学材料,讲究教学艺术,把理论有效贯彻下去,增强马克思主义原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忌粗糙。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教学效果;授课着力点

新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科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在编写内容上呈现出五个特点:辩证处理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关联,致力于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涉及范畴多,观点集中,理论视野宽,理论境界高;重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观点的引用和阐述;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与方法的当代生命力得以彰显;选材组材贴近现实,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得到适度回应。鉴于新修订“原理”教科书在内容上所呈现出的特点,为了进一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讲授“原理”要在“准”、“深”、“新”、“精”上下工夫。

一、讲授“原理”力求讲“准”

所谓讲准,就是要面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经典文本,在授课内容上力求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把理论讲真讲对,突显其理论魅力,忌附加。这涉及到教师在课堂上讲不讲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四个分清”的要害在于把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区分开来。

1.认真钻研教学材料,把认识统一到新编教科书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上。备课的基本依据就是教科书,备课中教师需要深刻领会和研究新编教科书的精神和内容。《原理》课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就是教科书,否则就会出现内容失当甚至错误,也不会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原理》这本教材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权威性、严肃性和针对性,需要与相关的教育教学材料区分开来,吃准吃透其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在此基础上,再联系当代大学生所关心的热点、焦点和难点等思想实际,才能精心编写出富有针对性的授课提纲和讲义。

2.自觉研读经典着作,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认真学习和领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与方法,是对包括从事“原理”课教学的所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基本要求,达到这一要求的最好办法就是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研读经典着作是需要讲究方式方法的,可以考虑以下几点:一是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较为系统地研读,这需要持之以恒、长期坚持;二是带着问题读、把基本原理与当代现实问题相结合,这需要高屋建瓴,实现经典与现实的对话;三是把握经典着作的思想精髓、领会其精神实质,这需要深入系统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内容和理论体系。只有自觉研读经典着作,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3.关注学术争鸣,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辨别力。自从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国内外学术界关于接受马克思主义还是拒绝马克思主义的争论从未停止过。在国内,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争论异常激烈。应该说,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始终是主流。如在哲学方面,“回到马克思”、“走进马克思”、“追寻马克思”、“为马克思辩护”始终是主流意识;在理论经济学界,通过世纪末以来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的持久、激烈争论,教科书还是扞卫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但同时,否定马克思主义、拒绝马克思主义的杂音也不容忽视。就拿国内学术界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争论来说,经过1956年、1962年、1979年和2001年以来的四次争论,论辩主题由主要围绕价值规律与计划经济的关系、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划分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社会主义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等问题,发展到物化劳动、科技劳动、管理劳动和服务劳动是否创造价值问题,甚至有学者从劳动价值论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及适用范围到理论内核与分析逻辑,进行了所谓反思,全面质疑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当代合理性与合法性。

如果对学术论坛不闻不问,对学术争鸣一无所知,就不可能提高理论敏感度,也不可能在当前日益激烈的学术争论中进一步增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鉴别力,对非马克思主义就不具有必要的免疫力。如此,要在课堂上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就是一句空话,更不要说突显其理论魅力、把理论讲准讲对了!讲授“原理”,离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经典文本不行,但对文本的理解一知半解、浅尝辄止也不行,而是要达到其应有的理论深度,领会其精神实质。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邓小平同志深刻地指出,马克思主义“打不倒,并不是因为大本子多,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扑不破。”[1]

二、讲授“原理”力求讲“深”

所谓讲深,就是要面向历史纵深和当代西方理论思潮,在比较中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硬核”,在授课内容上力求达到经典作家的理论高度,把道理讲通讲透,突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忌肤浅。这涉及到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1.完善知识结构,开拓理论视野。中宣部、教育部5号文件明确规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四门必修课“新方案体现了综合性、整体性的要求,特点是有史、有论、有应用,有利于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从历史与现实应用的有机结合中,全面地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这就要求教师应具备较宽的理论史知识,如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哲学史、经济思想史、政治思想史、科学技术发展史,等等。没有理论史的支撑,讲课就会缺乏历史感、纵深感和立体感。

此外,教师还应具备诸如科学哲学、经济哲学等相关专业方面的知识。金吾伦教授在其论着《生成哲学》中,以当代科学实验中出现的“夸克幽禁”为例,提出了“物质不是无限可分的”论断,并以此质疑“物质可以无限可分”的哲学论断。对此,如果缺乏科学哲学方面的常识,就不可能对这一问题做出合理解释。不仅如此,不了解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不可能很好地理解时空的二重性原理;不了解量子力学关于微观粒子运动的状况和规律,就不能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动观;不了解系统论,就不能把黑格尔的矛盾观加以深化;不了解现代科学对近代经典科学的超越,就不可能使机械决定论推进到辩证决定论的高度,等等。同样,缺乏必要的经济哲学常识,就不能有效地借助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概念之网把握经济理论、通过理论体系呈现其理论意义。相反,就可能陷入个别范畴的无谓纠缠、甚至陷于应用层面的非基本概念的解释,不能自拔。这样,就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讲成了技术层面的应用经济学,不仅时间不够用,更谈不上达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硬核”,突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了。

2.进行比较对话,彰显理论特质。这里的“比较”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把马克思的理论与其以前的理论(含同时代人的理论)进行比较,看它是在何种意义、何种层次上超越了旧理论;二是把马克思的理论与现代西方学者的相关理论进行比较,看它是在何种意义上、何种层次上不可超越而必须加以坚持和发展。

关于第一点,教学过程中可以深入思考和着重理清以下几个问题:

其一,马克思在何种意义上超越了旧哲学的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意识观、辩证法、认识观和社会历史观?其二,马克思在何种意义上超越了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从而破解了“李嘉图之谜”,把剥削论推进到科学的剩余价值论的理论高度?其三,马克思在何种意义上超越了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

关于第二点,我们认为,把马克思的理论与现代西方学者的相关理论进行比较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只有进行二者之间的比较才能够发现它们之间的异同,特别是呈现其理论特质,划清二者的理论界限,突显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与方法。尤其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深度推进的过程中,要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话语主导权,这一点显得更为必要和紧迫。另一方面,进行二者之间的比较又是可能的。研究表明,马克思主义是在资本主义实现第一次产业革命和经济繁荣的历史条件下得以创立的,本质上属于现代思想和话语体系,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虽然一个半世纪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变化和新特点,但现时代仍然属于资本主导的历史时代。

例如,通过把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进行比较,能更好地认识到效用价值论、特别是边际效用价值论鼓吹者的辩护本质。西方学者出于辩护的需要,可以随意捏造数据,如[美]庸俗经济学家凯里为了鼓吹收入均等化思想,不惜捏造出分别用石斧、铜斧、铁斧、钢斧从事生产时,工人和资本家的收入份额之比分别是1:3、2.66:5.33、8:8、19.20:12.80;可以编造社会福利函数,如伯格森、萨缪尔森编制的社会福利函数公式是:W=F(Z1,Z2,……);可以不顾事实,信口雌黄,如加尔布雷思断言美国已经消除贫富悬殊现象,认为现在美国已经富裕到了“死于实物太多的人比饿死的还多”,富裕到“特别是男人,有时故意把衣着穿得破烂一些”[3]。如此等等。很具伪装性、隐蔽性、欺骗性和虚伪性。研究表明,现代西方效用价值论在理论旨趣上,反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以对抗社会主义运动;维护“财富所有主”的利益,以巩固资产阶级统治。以推行平均主义为名,行功利主义之实。在基本观点上,坚持社会本态论、消费主导论和阶级调和论,以科学为名,行辩护之实。在方法路径上,窄化研究对象,简约经济现实,悬置假设前提,以科学实证为名,行操作主义之实。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准讲深的基础上,也要出新,以突显马克思理论的现实感,展示其当代生命力。

三、讲授“原理”力求出“新”

所谓讲新,就是要面向新时代、新实践和新实际,运用新的知识背景和视野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经典理论,在授课内容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新情况新变化提出管用的新东西,把理论讲活讲实,突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生命力,忌教条。这涉及到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创造性地讲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1.关注学术动态,把握学科前沿。学科前沿问题,往往就是实践中现实问题的理论折射。关注学术动态,把握学科前沿,是捕作现实问题的特有方式,为理论联系实际所必须,不仅需要一定的学术积淀,具有必要的理论激情,更要有面向实践的理论勇气、服务现实的理论旨趣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在创作《资本论》过程中,一方面高度关注工人阶级的革命实践和无产阶级的生存状况,另一方面,始终关注学术动向、跟踪学术前沿,悉心搜集创作素材,哪怕是手头有一本自认为重要的书还没有看,就不会动笔写作,并以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不断修改文稿。马克思说:“要是隔一个月重看自己所写的一些东西,就会感到不满意,于是又得全部改写。”[4]为的是使它们成为“一个艺术的整体”[5],以向资产者的脑袋发射最严厉的炮弹。正是因为这些,马克思自豪地说:“工人阶级永远可以把我当做一个忠诚的先锋战士”[6]。讲授“原理”需要把握的学术前沿问题较多,但可以集中跟踪研究和把握诸如实践唯物主义、经济价值论等一些基础性理论问题。

2.紧密联系实际,拓展理论空间。为了使马克思主义更加贴近现实、更加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原理”尝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新现象、新变化和新实践进行研究,力求提出新观点和新理论。这也是这本教材的一个鲜明特点。

四、讲授“原理”力求讲“精”

所谓讲精,就是要面向教学对象,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在授课中精心选择教学材料,讲究教学艺术,把理论有效贯彻下去,增强马克思主义原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忌粗糙。这涉及到教师在课堂上如何简明扼要地讲马克思主义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曾说,讲马列要精,要管用。我们在有限的公共课课堂上,更要注意这一点。

1.理清思路,着眼整体。新编教科书克服了传统教科书把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条块式地编写模式与体系安排,十分强调马克思主义是一块整钢,致力于从整体上理解与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授课中,理清思路、把握整体的关键是,把握教科书的逻辑思路。对于“原理”教科书的逻辑思路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上加以把握与梳理。

从篇章结构看,绪论是引子、统领;前三章阐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物质世界及其运动规律、人的认识及其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前三章所阐述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应用到现实中,分析、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规律。);第四章和第五章阐明资本主义社会及其运动规律,即通过劳动价值论揭示商品经济及其发展规律、通过剩余价值论揭示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第六、第七章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归宿和逻辑结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终级目标和最高任务,即阐明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

从理论视角看,客体视角上可以沿着物质及其运动、人及其实践活动以及社会及其发展加以把握;主体视角上可以沿着实践者、历史创造者、雇佣劳动者、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者、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加以把握。

2.攻克难点,把握重点。所谓攻克难点,就是要全面深入地理解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如马克思的实践观问题、商品价值的源泉问题以及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等等。我们认为,这几个问题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瓶颈,对于把握新教材、讲好“原理”至关重要。其中,对于商品价值源泉问题的理解,关键要弄清楚:劳动在何种意义上是价值的源泉?我们的理解是,就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是主体性活动而言,活劳动主导死劳动;就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是对象性活动而言,脑力劳动主导体力劳动;就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是创新性活动而言,创造性智力因素主导基础性智力因素;就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是社会性活动而言,抽象劳动统摄具体劳动;就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是中介性活动而言,延伸态劳动及其关系主导原生态劳动及其关系。“原理”教科书的重点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引导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这在技术上可以结合全书所列57个教学要点和51个关键词以及所设置的53个思考题加以把握。

3.立足现实,精心选材。讲课时,要选择那些能更好地承载我们教学目的的教学材料。因为我们所从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有其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在“原理”课教学中力求使青年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所以要注意选择能够体现和有效贯彻教学目的的材料。联系实际时,要把现存问题与现实问题区分开来,去芜存菁,善于舍象,紧紧扭住体现时代特征、反映社会发展基本趋势的现实问题,致力于解答时代课题。避免当下琐碎问题的无谓答疑。当然,所选择的材料也不能脱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让他们感到不着边际。这方面马克思曾给我们做出了榜样,他创作《资本论》时从分析商品开始,“好像是斤斤于一些琐事……但这是显微解剖学所要做的那种琐事”[7],所以教学组材选材中努力做到见微知着、立意深远。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M].人民出版社,1993,3:382.

[2]思想理论教育导刊[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2.

[3][美]加尔布雷思,徐世平译.丰裕社会[M].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72.

[4][5][6]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M].人民出版社,1976:158-159、196、189.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2001,44卷:10.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鸡蛋捏不碎的原理

全文共 301 字

+ 加入清单

陈致涵

别看鸡蛋那么薄薄的一层皮,你用手捏,可是捏不碎的哦,不信?你可以试试看。为什么捏不碎呢?我来给你科普一下知识。

大家都知道,力具有传递性。当你捏的时候,通过鸡蛋里的液体把力传递给了鸡蛋的其他地方。而鸡蛋是由碳酸钙构成的,有一定的坚固性,其实石头就是主要由碳酸钙构成。因为鸡蛋是拱型的,而且是放在手掌心,手指所做的力会传到掌心而抵销掉。当然如果握不好,有力一压就裂开了,就像在锅边磕碰一下鸡蛋就会碎一样,那是因为它受力不均匀而造成的结果。

因为它的形状是拱型的,当我们把鸡蛋捏在手心时,它表面所受到的压力都是相等的;这个压力不够,使蛋壳破裂,所以手自然而然就捏不碎蛋了。

今天的科普就讲到这里,下期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漂浮的反义词

全文共 658 字

+ 加入清单

一、【反义词

沉没、沉淀

二、【基本解释】

[释义]

(1) (动)漂。湖上漂浮着几只小船。(作谓语)

(2) (形)比喻工作不踏实;不深入。

[构成]并列式:漂+浮

[同音]飘佛

三、【英文翻译】

1.(漂) float

2.(工作不踏实) showy; superficial

3.{涂} leafing

四、【短语造句】

1. 他们漂浮在白茫茫的云端。

2. 船只和漂浮的海草纠缠在一起。

3. 这座小岛漂浮在水面上并且不稳定。

4. 原子云层还在地球的天空上漂浮着。

5. 即使其中两个舱进了水,它仍可漂浮。

6. 云漂浮在空中。

7. 木筏顺水漂浮。

8. 喷雾漂浮就是喷雾微粒在空气中的移动。

9. 以后的几个星期,政府宛如漂浮于真空之中。

10. 一个人会想变成一只金龟虫,漂浮在浓馥的海里。

五、【详细解释】

◎ 漂浮 piāofú

(1) [float]∶停留在流体表面或悬浮在流体中

潮水使船舶漂浮

(2) [rove;wander]∶漂泊

漂浮在外

◎ 漂浮 piāofú

[showy;superficial] 不踏实

工作漂浮

(1).在液体的表面移动或停留。 宋 邵雍 《落花吟》:“水上漂浮安有定,径边狼籍更无依。”《警世通言·乔彦杰一妾破家》:“只见水面上漂浮一个死尸,穿着青衣服。”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四部四:“他像是坐在一只无依无靠的小舢板上,漂浮在茫茫的海洋上。”

(2).漂泊,漂流。 鲁迅 《书信集·致母亲》:“男为生活计,只能漂浮在外。”

(3).比喻工作不踏实,不深入。 魏巍 《东方》第三部第十一章:“实际上,他的工作很漂浮。”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漂浮的针实验作文500字

全文共 517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们在作文课上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游戏:漂浮的针。

老师先让我们猜,针放到水里到底是浮还是沉呢?大部分同学都认为是沉。老师卖了关子,说:“事实胜于雄辩,到底是浮是沉,还是得靠实验来说话。”

我们准备的工具有牙签、纸、缝衣针和水。准备工作就绪后,我们一个接着一个来做实验。同学们有的干脆利落直接扔下去,针就像一块石头沉在水底,一动也不动,趴着“睡大觉”。有的慢条斯理轻轻地把针放到水面,这样是浮的。老师微笑地问:“这是为什么有的沉有的浮呢?那是因为直接把针扔到水里,水的张力就会被破坏了。如果轻轻地放在水面,针就会被张力稳稳地托住了。”听了老师的话,我们似乎有点明白了。

我们做第二次实验时,牙签大哥和纸张弟弟就派上用场啦!老们用心地教我们,先把针放在纸上,再把纸连针放到水里,最后用牙签小心翼翼地把纸挑起来。如果针浮在水面上就是成功,针安静地沉在水底就是失败。

轮到我的时候,我既紧张又激动。我照着老师说的步骤去做,眼看就要成功了,突然一个“地震”,把水的张力给震跑了,针宝宝就“溺水”了。到底是哪个坏家伙搞的破坏呢?

一个小小的实验,居然蕴藏着这么多的道理。希望以后能在作文课上多多开展这样有趣的活动,让我们可以快乐地学习到许多课外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以少胜多的原理:曹刿论战

全文共 823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时期,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

鲁国有一位谋士叫曹刿,他请求见鲁庄公,要参加对齐国的战争。曹刿的同乡说:“享受俸禄的高官们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其中?”曹刿说:“这些高官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因此他来到王宫要求觐见。

曹刿见到了鲁庄公,问道:“请问大王凭什么条件去抵抗齐军?”

鲁庄公说:“平时有什么好吃好穿的,我都不敢独占,总是分给大家一起享用。”

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可能遍及每个人,百姓不会因此服从您。”

鲁庄公说:“祭祀时用的牛羊祭品,我都详细地禀报给神灵,没有半点不诚实。”

曹刿笑笑说:“小的信用不能让神信任,神不会为此降福于您。”

鲁庄公想了想,说:“对待百姓们的大小案件,虽然我无法一一明察,但总是尽量按事实和情理来处理。”

曹刿这才点头说:“这是您忠于职守的表现,凭这一点可以和齐国作战。如果开战,请让我跟随您一起去吧!”

于是,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双方军队摆开阵列。鲁庄公要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等到齐军击了三次鼓后,曹刿才说:“可以击鼓进军了。”这时鲁国的士兵如猛虎下山,英勇无敌,齐军被打得大败。

鲁庄公要下令乘胜追击齐军,曹刿说:“还不行。”曹刿下了车,认真察看地上齐军战车辗过的痕迹,然后又登上车,扶着车前的横木仔细远望齐军的队形,最后说:“可以了。”于是鲁军乘胜追击齐军,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战争结束后,鲁庄公向曹刿请教得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主要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待到第三次击鼓时,士兵的勇气就消耗尽了。齐军三次击鼓后,勇气已尽,而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我们能战胜他们。刚才大王下令追击时,我恐怕有埋伏,于是便仔细观察。我看齐军战车车轮的痕迹混乱,又望见他们的军旗东倒西歪,所以才让您下令追击他们。”

【说明】 在这则寓言中,齐强鲁弱,但曹刿通过认真调查,仔细分析,针对每种情况作出相应的对策,终于使小国战胜了大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吃蛋原理

全文共 341 字

+ 加入清单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户人家养了一只母鸡,这只母鸡每天下一个蛋。对于这户人家来说,可有三种消费方案:一是坚持一天一个蛋——收支平衡;二是把鸡杀了吃掉——透支;三是坚持在一段时期内少吃鸡蛋,省出10个,孵成小鸡,如果成活8只,有4只母鸡,4只公鸡,过些日子,这家人可以一天吃5个鸡蛋,遇上特殊的日子,还可以杀只公鸡改善一下生活。如果主人这样坚持下去,那么消费水平便会不断提高,积累也会越来越多。

【启示】:面对同一事物,立场不同,观点不同。三种不同的消费方案,反映不同的消费观念。整个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第三种消费方案体现了发展的观点。

矛盾双方对立统一,在一定条件下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因此,要全面的看问题,防止片面性。同时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双方向好的方面转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我发现了杠杆原理作文500字

全文共 526 字

+ 加入清单

看了这个题目大家可能会问:你是怎么发现杠杆原理的呢?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现的呢?别急,听我说。

事情是这样的:有一天,七八岁的我正在和哥哥玩跷跷板,我坐上去后,哥哥也坐了上来,我用力往下一按,比我重很多的哥哥就轻而易举地被我用跷跷板给跷了起来。本来这没什么好奇怪的,但好奇心很强的我就是要弄明白,于是我跑到家里拿起了一个小型玩具跷跷板,把一个对于橡皮来说挺重的东西-——一支钢笔。我把它放在一边,同时把橡皮放在另一边,并用力一按橡皮,然后松开手,没想到它居然把钢笔都打飞了,我得到了一个结论:只要有一根棍子和一个支点,就可以把原本很难拿动的东西轻松橇动。

有一次我证明了这个结论,在一次抓螃蟹的过程中,一只大螃蟹躲进了一块大石头下面,我忽然想起了我发现的杠杆原理,于是找了一根木棒和一个合适的支点,我一点一点地把石头撬动了。最终,那块大石头被我给"解决"了,螃蟹也被抓住了。

我们回家后,我便和爸爸说了我这个发现,还叮嘱他要保密。可爸爸却哈哈大笑起来,摸了摸我的头,说:"这个原理早在几千年前就被发现了,发现者是古罗马数学家、力学家阿基米德。不过你能仔细观察也不错了!"

虽然这个原理早就被人发现了,不过我也不伤心,我会继续努力,继续探索,去发现生活中更多的秘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心得体会

全文共 692 字

+ 加入清单

读书使人进步。读书能够开导灵魂,提高和强化人格,激发人们的美好志向;读书能够增长才智和陶冶心灵。每个人当爱读书,读好书。对于全体党员干来说,读书以加强理论学习是始终不变的政治任务,也是其职责和职能所包涵的内在要求。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强调要把学习习近平讲话精神同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理解和把握,增强贯彻落实的主动性坚定性。这为全体党员干部的读书、学习指明了方向,也提供了方法。

读书当读原著、原文。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代表了最前进的思想高度,是最贴合实际的理论指导。研读党的理论文章也不是简单的文字相加,而是要精读、细读,下细功夫、苦功夫,读有所获。读原著、学原文、悟原著,加强理论学习,应是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思想境界,全体党员干部要主动地学、自觉地学。

读书之法,在于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所谓学而不思则罔。读书、学习是为了增长知识,提高认识,这需要将之前已经掌握的知识和当前的学习内容相结合,找准定位和侧重,逐步完善自己的思想体系。同时,要坚持独立思考,善于总结提升,努力把工作实践中零散的认识系统化、粗浅的认识深刻化。

读书在于应用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全体党员干部学习理论知识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为人民。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不仅要武装全体党员干部的思想头脑,更是为了提升他们为人民办实事的能力。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丰富和完善理论知识,也查找自身需要继续增强的薄弱环节,使全体党员干部在不断学习中持续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原理之三:“教学做合一”

全文共 631 字

+ 加入清单

按照陶行知的解释,教学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又是一种生活之三个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陶行知对教学做合一的效用作了归纳阐释:要想营利人类全体的经验必须教学做合一方为最有效力;生活教育就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不但不忽视精神上的自动,而且因为有了在劳力上劳心,脚踏实地的“做”为它的中心,精神便随“做”而愈加奋发。

除此之外,陶先生在《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有什么区别》一文当中,非常精辟地对传统教育和生活教育进行了比较。

传统教育以文化为中心,偏重传授文化知识,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而生活教育重在运用、发明、创造,提倡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传统教育使学校与社会脱节,生活教育则要求把整个的社会当作学校;传统教育只讲“天理”与“礼教”不讲“人欲”和“自由”,而生活教育却追求“天理”与“人欲”“打成一片”;传统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而生活教育却主张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的生活为中心;传统教育坚持的维持性教育,而生活教育提倡的却是开放、发展、创造的教育……

读这本书,反思今天的教育,不难发现,尽管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生活教育理念已经有70多年的历史,尽管我们的教育改革已经推进了那么多年,但我们真实的课堂教学还是那样像陶先生所描述的“传统教育”,离他倡导的“生活教育”还差的很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哲理故事:漂浮的蚁球

全文共 393 字

+ 加入清单

从早上天就开始下雨,一直到黄昏的时候雨都没有停过。又过了一会儿,洪水最终撕开了江堤,一个个小院子连成了一片汪洋。清晨,受灾的人们三三两两在堤上,凝望着水中的家园。

忽然,有人惊呼:“看,那是什么?”

众人随着这一声惊叫向水中望去,只见一个黑点正顺着波浪漂过来,一沉一浮,像一个人!有人“嗖”地跳下水去,很快就靠近了黑点,但见他只停了一下,掉头回游,很快上了岸。

“一个蚁球。”那人说。

“蚁球?”人们不解。

说话间蚁球正漂过来,越来越近。人们终于看清楚了。一个小足球大的蚁球!黑黑乎乎的蚂蚁密匝匝地紧紧抱在一起。风起波涌,蚁球漂流中不断有小团蚂蚁被浪头打开,像铁器上的油漆片剥离开去。

人们看得惊心动魄。

蚁球靠岸了。蚁球一层层散开,像打开的登陆艇。蚁群迅速而秩序井然地一排排冲上堤岸,胜利登陆了。岸边水中仍留下了不小的一团蚁球,那是勇敢的牺牲者,它们再也爬不上来了,但它们的尸体,仍然紧紧抱在一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漂浮的鸡蛋作文800字

全文共 1040 字

+ 加入清单

那天,我们家正吃着饭呢,突然,爷爷猛地起身冲进厨房,我十分不解,悄悄跟了进去。我的天啊!有没有搞错!爷爷竟然在喝醋!我赶忙推了推他:“嘿!爷爷,你是不是晕了?没事干嘛喝醋啊!”他咽了好几下口水,才慢慢说道:“我……我的喉咙……被鱼刺……卡住……了,我喝点……醋让它……下去!”可为什么喝醋能让鱼刺下去呢?“因为鱼骨头和醋一接触就会变软:“那鱼骨头遇到醋为什么会变软呢?”我追问道。“这个嘛……,具体我也说不上来,都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土方法”。我带着疑惑立刻求助百度,原来鱼骨头中含有大量的钙,与酸一起便会发生反应,生成溶于水的物质,随着钙物质的流失,鱼骨头便会变软。但百度同时也说了,食用醋含酸量低,喝少了起不到效果,喝多了又容易对肠胃造成伤害,卡到鱼刺还是建议上医院处理。我马上把搜索到的结果告诉了爷爷,爷爷听了不停点头称是。

我突发奇想,既然醋能让鱼刺变软,那我如果在醋中泡上鸡蛋,又会有什么样的效果?鸡蛋壳会变软?还是说鸡蛋会脱壳?怀着这种疑惑不解的心情,我将醋倒入了玻璃杯中,再从冰箱中拿出一个鸡蛋小心翼翼地放入杯子中,只见鸡蛋二话不说立刻沉了下去,不给我留一点面子。我心想:网上不是说鸡蛋放进醋里会浮起来嘛,可然而并不是这样啊!我撇撇嘴,皱了皱眉毛,大叫到:“鸡蛋!赶快浮起来吧!浮起来吧!”可鸡蛋却像个调皮的小娃娃无动于衷。最后我彻底放弃了,但又十分不解——为什么鸡蛋怎么也不像网络上说的一样浮起来呢?

第二天一早,正当我走进厨房,眼睛不经意间瞟到了玻璃杯时,我长大的嘴巴都能塞下拳头了,只见鸡蛋悠哉悠哉的浮在醋面上,一层肉色的膜轻轻漂浮在水面上,我用手指将鸡蛋往下摁,没想到的是,它下沉了一会儿,便又浮了上去。我掐了一下自己,唉,真疼!看来这一切都是真的!我又将眼睛凑近了一点,只见鸡蛋的表面已经呈现出些许的透明色了,我快成功了呢!

到了下午,我又一次看了看玻璃杯,只见鸡蛋已经变成了全透明的,我伸出手,稍微捏了捏,哇!鸡蛋表面光滑,按一按便感到十分Q弹。我欢呼雀跃起来:“我的实验成功了!鸡蛋的壳变成软而无色的了!”我转念又想,为什么鸡蛋泡醋会有这种效果呢?于是我在网上搜索到了答案——原来蛋壳的主要成份是碳酸钙,而醋的主要成份是醋酸,蛋壳在醋中会反应,溶解,蛋壳表面会有气泡,是二氧化碳,放久了,蛋壳会完全溶解,直到剩下蛋壳内的膜,形成“无壳蛋”。

这一次的鸡蛋泡醋实验,既让我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也让我懂得了更多科学知识。我也希望更多的同学像我一样喜欢科学,探索科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沉没的反义词:浮动,稳定,漂浮

全文共 296 字

+ 加入清单

沉没,意为从水面上往下至水面下的过程或处在水面下的状态,如船的沉没。也能将“水”意会为其他的事物,如:心沉没在无尽的伤痛中。

外文名:sink

释义

沉没 chénmò

(1) [sink;submerge]∶沉下淹没。

(2) [sink into;sink in]∶深深沉浸于。

(3) [submergence]∶由于陆地沉降或水面升高而引起水域和陆地之间的相对水平的变化。

(4) [sink]∶没入水中

2例句

1.轮船触礁沉没

2.沉没水面下;沉没水下。

3.船触礁沉没。

4.沉没了的珍宝;沉没了的船。

5.船渐渐地沉没了。

6沉没成本。会计学词语。

7.无法自拔的堕落,一蹶不振。

8.此船将永远沉没于海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飞行船飞行原理

全文共 2043 字

+ 加入清单

自从1970年以来,中国发射了不少类型的卫星,1999年又成功地发射了飞船。飞船与卫星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呢?我们从它们的系统组成来谈谈这个问题。

飞船与卫星有许多的共同点,如它们的飞行原理、发射、轨道、轨道上的运行,以及返回所经历的环境是相同的。但是它们又有许多要求是不同的,如“过载”、就有不同的要求。那什么是“过载”呢?简单说来,当火箭携带飞行器加速飞行时所产生的加速度超过“重力加速度”的倍数就称为“过载”,“重力加速度”规定用“g”来表示,超过2倍就是2g;而超过10倍就是10g。可不要小看它,这个过载值对卫星内部的仪器设备产生直接的影响,如果太大,就会对设备产生破坏作用,当然对人那就更严重了。卫星在发射或者返回时,可以承15g或者更大的过载,这与作用的时间还有关系。而能够保证航天员正常工作和生活的过载值不超过4-5g,如果再大,轻则昏迷,重则器官破坏甚至死亡。所以对载人飞船的发射和返回都要保证这个条件。不管是卫星还是飞船都是由许多系统组成的,它们有许多相同的系统,可以称为飞行器的公用系统,也就是指不管任何类型和用途的飞行器都必须配备的系统。

公用系统包括:结构系统、能源系统、姿态控制系统、热控制系统、跟踪测轨系统、遥测系统、遥控系统、程序控制系统等。

系统的作用和基本的工作原理,我们在前面的文章中都介绍过了,但就是在这些系统中,对飞船的某个系统内功能或者说配置要求与卫星也是不同的。

我们举个例子,比如测控系统,卫星的测控功能能够做到测轨、遥测和遥控就可以了,但是对于飞船的测控系统功能除了上述的要求外,由于人的参与,还增加了语音通信和电视传输。语音通信的作用是帮助航天员之间、航天员和地面之间的话音联系,也就是通话,而电视传输的作用不难理解,不但航天员和地面人员之间能够通话,而且地面能够看到航天员的每时每刻的工作和生活情况,甚至通过他们的面部表情来了解他们的状况。当然也可以通过电视向全国播放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还可以在遥远的太空和家人说话和见面呢,这对他们的心理是个鼓舞。但无人的卫星就不需要这些了。除了这些公用系统外,也是由于有人,飞船还有些特殊的系统,可以称为专用系统。飞船的专用系统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作为载人飞船是要把人送上天,因此,人的生命保障及安全是最重要的问题,高度真空的空间是不具备人生存的条件的,只好依靠飞船的设计来保证这些条件,而且要保障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一是建立和维持航天员的生活和工作所必要的最佳大气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及有害气体的控制;二是供给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如氧气的供应、水的供应、食物的供应等;三是去除生活活动时所产生的废物,如各种有害的气体、食物的碎屑、大小便等废物。可想而知,在密封的飞船内处理这些问题,技术上是很复杂的。

除了使航天员更好地工作,随时可以方便地看到飞船和自身的各种参数及工作状态外,在飞船上还为航天员配备了数据显示仪表系统。在航天员座椅的上前方,正对航天员的视线装有一块大的仪表屏,它与飞机驾驶员或者汽车司机面前的仪表屏相似,但功能要多得多。在这块仪表屏上有文字显示火箭的飞行情况、火箭执行的重大关键动作和飞船的重要的系统参数,如环境温度、舱内压力、电源电压、气源气压、飞行高度,以及航天员的生理参数等。仪表屏上还设有报警装置,当某个系统的工作状态出现异常,马上出现灯光及声音警告,通知航天员某个系统出现不正常现象,引起航天员的注意,以便采取相应的检修措施。而当出现了危及航天员安全的紧张故障,必须采取紧急的措施,此时就会出现更加醒目的灯光及声音报警,告诉航天员立即采取措施,必要时紧急返回地球。为了航天员的生活规律化,在飞船的生活舱内有专门的照明设施,它们可以变明变暗,模拟地面的白天黑夜。

返回系统由三大部分组成:减速设备、控制设备、标位设备。

减速设备的任务是用来降低飞船在返回过程中的速度,保证航天员的安全着陆。

控制设备的任务是在飞船的返回过程中发出各种动作指令,如降落伞的打开、缓冲发动机的工作等。

标位设备的用途是在返回舱着陆前后标明自己的位置,便于地面人员寻我和营救。

载人航天中,航天员的生命安全是第一位的,尤其是在出现事故的情况下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航天员的生命安全,为此在飞船上专门配置了事故应急救生系统。

说实在的,从航天员进入飞船座舱开始,直到火箭携带飞船飞行的过程中,可以说航天员就处在危险之中了。几百吨的燃料已经加注到火箭及飞船上,一个错误的操作都有可能带来灾难性的事故。一旦出现了紧急重大事故,如运载火箭有爆炸的危险性,航天员来不及撤出飞船座舱,必须马上逃离现场的危险区。

飞船的交会对接系统也是不可少的。一般飞船,由于体积有限,不可能携带很多的燃料和航天员的生活必需品,因此都不能长时间地单独运行。而作为空中运输器,要把人员及物资运到空间站去,或把人送到其他星球。这样就有一个使两个飞行器在空中联成一体,完成工作后再分离的过程,而这种联接、再分离的过程我们就称它为交会对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是什么原理和概念的执政共产党成立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国在1949年?

全文共 804 字

+ 加入清单

由于第一天成立中共采取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原则,这已经写入了党章。 1944年,毛泽东在会上作了题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他在声明中说, “我们的共产党和八路军和新四军领导的军队是我们党营的革命。这些营我们完全致力于为人民解放和工作完全是在人民的利益。 “这不仅是指导原则,而且对军队党的指导原则。

与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1949年10月1日,党的原则,为人民服务已成为其指导原则。

第二次全体会议期间的党的七届中央委员会召开的1949年3月通过的新条例,禁止生日庆祝活动的中共领导人,沮丧提议祝酒词,并给予掌声,以党的领导人,禁止命名的地方,街道或企业后,党的高层领导人和禁止任何缔约方领导人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

当会议决定将总部从党中央在河北省西柏坡到北京,毛泽东作了著名的讲话, “我们将首都考试。我希望我们大家都可以通过它,而不是使犯同样的错误作为黎资盛。 “ (李率领农民起义在明末( 1368年至1644年) 。 1644年他的军队占领北京,最后明皇帝被迫挂起自己的耻辱。然而,由于李的****方式,他的胜利是短命的。 )毛泽东的意见是要求全党保持谦虚,谨慎,不受傲慢和鲁莽的作风,保持艰苦朴素作风和辛勤工作。

有什么特色的党而言,它承担的任务及其理论的发展,直接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混沌文化大革命( 1966年至1976年)造成的停滞,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的有害影响,包括成堆的委屈和错案,破坏党和政府组织,瘫痪的经济建设和紧张的外交关系。在转折点党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中共中央,由邓小平,决定走出一条新路子,承认自己的错误,并确认其取得的成就。

8月18日, 1980年,邓小平发表了重要讲话关于改革党的组织系统的一次会议上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会。他指出,党的错误的的是不完善的组织制度和结构比领导人的个人错误观念。邓小平强调指出,解决所有问题的党取决于建立一个运作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零和游戏原理的故事

全文共 587 字

+ 加入清单

零和游戏原理源于博弈论。博弈论的英文名为GAME THEORY,直译就是“游戏理论”。一项游戏中,胜方所得与负方所失相同,两者相加,正负相抵,和数必为零,这就是所谓的“零和”。

“零和游戏”之所以广受关注,主要是因为人们发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与“零和游戏”相类似的局面,胜利者的光荣后面往往隐蔽着失败者的辛酸和苦涩。但20世纪以来“零和游戏”观念正逐渐被“非零和游戏”即“负和”或“正和”观念所代替。“负和游戏”指,一方虽赢但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得不偿失,可谓没有赢家。赢家所得比输家所失多,或者没有输家,结果为“双赢”或“多赢”,称为“正和”。在竞争社会中,人们开始认识到利已不一定要建立在损人的基础上。有效合作,得到的是皆大欢喜的结局。

从“零和”走向“正和”,要求各方要有真诚合作的精神和勇气,遵守游戏规则,不要耍小聪明,不要总想占别人的小便宜,否则,“双赢”的局面就不会出现,吃亏的最终还是自己。

寓意: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实际出发,不是从单一的因素出发,而是要从复杂的全面的实际出发,去具体分析每一个事实,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零和”“负和”和“正和”是游戏结果的三种事实,过去人们只从“零和”这个单一事实出发,而不能从全面的实际出发,尤其是忽视了“正和”这一事实,从而导致了人们形成了错误的主观认识,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一定的损失。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漂浮的针

全文共 312 字

+ 加入清单

美国杰出的发明家保尔·麦克里迪在一次访谈中说到一件事:“我告诉我儿子,水的表面张力能使针浮在水面上,他那时才10岁。我接着提出一个问题,要求他将一根很大的针投放到水面上,但不能沉下去。我自己年轻时做过这个试验,所以我提示他要利用一些方法,譬如采用小钩子或者磁铁等等。他却不假思索地说:‘先把水冻成冰,然后把针放在冰面上,再把冰慢慢化开不就得了吗?’”

这个答案真是令人拍案叫绝!它是否行得通倒无关紧要,关键一点是:我即使绞尽脑汁、冥思几天也不会想到这上面来。经验把我限制住了,思维僵化了!这小子倒不落窠臼。

人们常常不自觉地戴上有色眼镜,并为那些实际并不存在的障碍所挫败。要脱颖而出,就必须打破常规,特别是在“技术至上”的今天。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