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写袁隆平的作文怎么写(合集20篇)

浏览

1157

作文

24

篇1:2024北京中考作文素材故事:袁隆平的故事

全文共 377 字

+ 加入清单

2010年4月28日,“中国首届心灵富豪榜”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公布。中国着名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毫无悬念地位居“中国首届心灵富豪榜”之首。

主办方给他的评词是:“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他创造的物质财富,只有两个字可以形容——无价。而他自己,依旧躬耕于田畴,淡泊于名利,真实于自我。他以一介农夫的姿态,行走在心灵的田野,收获着泥土的芬芳。那里,有着一个民族崛起的最古老密码。”

当得知自己名列“中国首届心灵富豪榜”之首后,袁隆平依然带着宽厚的笑容说:“对我来讲,上了太多的排名榜,也对各种排名失去了兴趣,却唯独看重这个排名榜。

因为,主办方给我的评词,对我大辈子做了一个较为准确的总结。虽然财富可以用金钱的多少来衡量,而要让心灵真正富裕起来,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了。所以,我对这个排名深感欣慰。”

做一个富有爱心和勇于进取的人,让我们的心灵富裕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关于袁隆平的英语袁隆平

全文共 746 字

+ 加入清单

China the great father of Hybrid Rice - Mr. Yuan Longping, was born in Beijing, he is our great Chinese rice engineering, biology professor, the United Nations Food Industry consultant.From the beginning of 1964, Mr. Yuan Longping began studying hybrid rice technology, to 1975 study successful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hybrid rice, hybrid rice he for large area promotion foundation.In 1964to 1965in two rice blossom season, he and the team every day is so hard, feet on the mud, long bow, not tired a day and night, holding long-term backache, finally in the paddy fields found a natural male sterile plants.Yuan Longping experienced many failures, he did not flinch, he let us Chinese pride, let the whole world people sit up and take notice!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致敬英雄袁隆平作文

全文共 1937 字

+ 加入清单

从没想过非把“美丽”这个词和袁隆平拉扯在一起,尽管71岁的他,依然显得精干,活力充沛,不乏睿智和幽默。

而且,也没有必要把他和美丽联系起来。他以自己不懈的努力和才华,在古老的土地上创造了非凡的奇迹—一目前在我国,有一半的稻田里播种着他培育的杂交水稻,每年收获的稻谷,60%源自他培育的杂交水稻。

但凡一个人能有这样的成就,无论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美丽这等词汇都已经成为浅薄而无谓的媚俗,无法与他们并列。

但是,就在他荣获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喜庆日子,在他接受首都新闻媒体的联合采访时,我忽然听到了“美丽”这个词,突然发现,这位享誉世界、功勋卓着的“杂交水稻”之父的横空出世,竟然和美丽有那么直接的关系。

那是我在这次采访中惟一有机会提出的一个问题,因为我始终不解,像他这样出生在北京、生长在武汉、重庆等大城市、从小上教会学校的人,为什么在风华正茂之时违背母愿选择了艰苦而陌生的农学?

袁隆平没有丝毫犹豫地说出了这个大出我意料的答案:“大约我6岁时一次郊游,曾在武汉郊区参观了一个园艺常满园里郁郁葱葱,到处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鲜艳的果实。我觉得那一切简直是太美丽了!美得我当时就想,将来我一定要去学农。”

时隔60多年的漫长岁月,袁隆平忆及当年儿时的感受,仍不免双眼灼灼,神采焕发。可见那片花艳果丰的园艺场,在风雨飘尧国是艰难的年代,曾多么深刻地打动了一个孩子的心。

这片美丽的记忆,成了他心目中永远的梦幻,使袁隆平从此与“农”结下不解之缘。但当他第一次真的来到农村时,不禁大吃一惊:难道这就是自己多年来向往的最美的梦境?现实中农村的落后、贫瘠和疮痍,让寻找美丽的袁隆平大失所望,但却绝没有让他就此退缩,“真的,我从没后悔,我这个人有点‘痴’,认准的路—定要走到底。”60年代初那场席卷全国的饥饿,深深震撼了他的心灵,他把童年的憧憬蕴藏心底,将“所有人不再挨饿”奉为了终生的追求。

他义无反顾一头栽进了“杂交水稻”这个世界性的难题之中。为了杂交水稻,他几乎奉献了自己美好年华中的一切,知识、汗水、灵感、心血,没有什么不是围着杂交水稻而运转。在他研究开始的最初,为了获得一株必须的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和新婚妻子一起,用了整整两年时间,顶着烈日差不多踏遍了当地所有的稻田,前前后后共检查了14000个稻穗。

这样巨大的付出,在他几十年的育种研究生涯中,可以说成了家常便饭。无论是科学道路上必然的挫折、失败,还是人为的干扰破坏,所有遇到到的磨难都曾经跳出来考验他的心智。如果他仅仅是美丽的欣赏者,也许他早就被沉重的现实消磨一空;但作为以自己的生命和科学的力量去创造美好的科技工作者,袁隆平百折不挠,坚韧不拔。

或许上天也被这种精诚所感化,自1966年他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在中科院《科学通讯》第4期发表,引起了国内外瞩目,他的研究成果一个接着一个,他的杂交稻创造的神话一项接着一项,30多年间他在这个领域始终保持着世界领先地位。而新千年里,他主持的国家“超级稻”研究项目又传佳音,续写了“绿色革命”的新突破……

从1976年至1999年,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35亿多亩,增产稻谷3500亿公斤,相当于每年解决3500万人的吃饭问题,确保了我国以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对于一个几千年未曾真正解决吃饭问题的大国,这是一个多么巨大而深远的贡献!难怪一些地区的农民称他为当代“神农”,而国际同行称他的研究是“带给全人类的福音”。他先后获得了国内国际多项顶尖大奖,身兼数十个学术和社会职务。浩瀚宇宙中,以他名字命名的小行星闪烁翱翔;风云市场上,以他名字上市的股票隆重上市。

不知多少人梦寐以求的这些辉煌、荣耀、名利,似乎丝毫也没有对袁隆平产生任何改变。从播种到收获,他依然风尘仆仆地骑着摩托车去试验田;从春夏到秋冬,他依然追赶着阳光从北到南察看育种基地。即使这次来京领奖,他也无时不惦记着他的试验。“我们超级稻的培育十分紧张,不管我在哪,都要求基地3天报一次数据,这样可以随时分析情况。”一再声称不善言辞的袁隆平,谈起他的水稻育种却雄辩而流畅,“我们有信心,提前两年实现亩产800公斤的目标。”

已经功成名就的袁隆平仍驱赶着自己不断前行,“我在有生之年还有两大心愿,一是要把超级杂交水稻培育成功,这样,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就解决了;再一个是把杂交水稻推向世界,造福全人类。”

袁先生儿时的园艺场如今已经变成水稻田,生活、事业甚至梦里,全是稻子……“我做过一个好梦,我们种的水稻,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儿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几个朋友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

古稀之年的科学家之梦,已没有了园艺场的五彩缤纷,但那种淳美的境界却依依相随,如幻如真。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袁隆平买车和王石捐款的道德问题

全文共 1556 字

+ 加入清单

袁隆平买车、王石捐款,两件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为何要拿来混为一谈?没什么特别原因,不是给谁唱赞歌,也不是给谁鸣不平,纯粹是笔者一时突发奇想、个人兴趣而已。就像小孩喜欢看西游记,大人喜欢看金瓶梅一样简单。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买车了,还是奔驰,在这个仇富成习的国度竟然没被全民声讨,反而获网友力挺,甚至有网友喊出“袁隆平买中国最贵车都无可厚非”的口号来挺袁,不得不说是中国社会的一大进步。主流媒体也纷纷跟进,大多都得出如是结论:网友力挺袁隆平买车是网络进步。

当然,“讨袁”者也大有人在。他们抬出科学家应该艰苦朴素的宏大理论,提出袁老作为公众人物应该引领社会节约风尚,把小小一个商品交换行为人为地拔高到道德的高度。就差还没指责袁老购高档车不符合节约型社会的主旋律、违背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了。

一个公民的买车行为,就这样被上升为国家大事。

袁隆平何许人也?杂交水稻专家、著名科学家、国家科技大奖得主,但最基本的是他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身份。那么作为公民有什么权利?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有数不清的言论、出版等等自由、有生命健康不被侵犯的权利,更有合法的私有财产不被侵犯的权利。那袁老的财产合法吗?当然,他是劳动致富的典型、是无私推广杂交技术的国际主义精神的典型。他的财产是个人劳动所得,怎么支配自然也不应由外人来道短长。

而同样的,王石的财产合法吗?也是当然。他创建了万科并把万科从一个小仪器厂发展成中国地产业的龙头企业,而他也从万科得到了常人异常眼红的报酬。那王石是中国公民吗?至少现在为止还没看到关于王石改籍的消息见诸报端。那么,王石就没有支配自己合法的劳动所得的财产的权利了么?为什么会因为捐款一事而骂声一片?

两相对比,王石确实很冤。他与袁老的区别就在于袁老师为人民谋福利的人民公仆形象的代表,而他王石却是朱门酒肉臭门有冻死骨的为富不仁的化身。于是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如前文所言,笔者并非要给谁鸣不平。王石在地震后的有些事做得确实挺混帐:譬如给员工捐款设置上限,譬如发表一通什么“捐两百万很合适”、“慈善不应成为企业负担”的言论。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王石始终被看成是中国企业界的标杆人物。他白手起家、艰苦创业,一把屎一把尿地把万科拉扯到今天却从不向公司要股份;他一把年纪还大量进行登山活动挑战自己、自强不息。而地震后一系列言论却把他推到了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很突然地王石就这样走到公众的对立面,他所有的行动也因此都被贴上狡辩和伪善的标签。就连此前被视作励志题材的登山活动也被指责为铺张浪费并且作为王石“铁公鸡”的铁证。谩骂也随之而来,似乎这时候谁吐王石一口口水谁就是拥护人民拥护党。

我们国家算旧账的习惯驱使整个社会不亦乐乎地搜索王石履历中一切可以作为攻击题材的记录。这很现实地教会我们:在中国,有些事你得意时没人提不代表你墙倒众人推的时候没人在意;原本不成问题的问题也可能会随着你失势而堂而皇之地搬到公众的聚光灯下。

当然,故事的结局我们都很熟悉——万科承诺投资一亿用于灾后重建,不做营利项目甚至微利项目。而这一切,都已挽不回万科一落千丈的社会形象。似乎这可以称为网民的巨大胜利,生生从“铁公鸡”王石身上拔下如此大一撮毛。但是,网民以“道德”的度量衡和“不买万科房”的威胁逼来的一亿投资到底有多大积极作用?或者根本是消极作用大于积极?

说到底,袁隆平买车也好、王石捐款也罢,都不存在所谓的道德问题。有问题的是我们自己,是我们看不得有钱人、看不得有钱人过得比我们好的畸形心理。而当这种畸形心理发展为全社会的普遍心理并且在某个临界点爆发时,其危害丝毫不亚于一场特大地震。因为这打击的不仅是整个企业界和社会精英阶层的积极性,还有所有那些有所追求的人们的进取心。而最终损害的,将是这个社会进步的绝大部分可能。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致敬英雄袁隆平作文

全文共 687 字

+ 加入清单

刚坐在饭桌上,吃香喷喷的米饭的时候,你也许会记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但更让我深有感触的却是“我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让人类摆脱饥荒,让天下人都吃饱饭”的袁隆平爷爷。但是,袁隆平爷爷却在2021年5月22日13:07,他却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爷爷的逝世就像突如其来的巨石,打破了人们心中一道美好的时光。袁隆平爷爷的逝世让全国人都十分悲伤,大家都处于悲伤的阶段中,而在悲伤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习袁隆平爷爷的精神,袁隆平爷爷逝世了,我们更应该努力的"成为"他,像他一样努力不放弃!

在今天下午,老师让我们观看了关于袁隆平爷爷的视频,从视频中我看到袁隆平爷爷在世时满脸的皱纹,看到了91岁的高龄人应有的仓促,但是却发现袁隆平爷爷的心却是永远年轻的。我了解了他的一生,袁隆平小的时候成绩优异,父母想让他走重点大学。但是他自己却觉得,学农是一门更好的专业,因此跨进了"农门"考上了重庆相辉学院农学系,当上了一名中级教师,他那个时候发现了一个野生水稻长得又挺立又健康,这时便开始了他的研究。

他带领自己的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分别于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每公斤10.5吨。12吨,13.5吨,15吨的目标。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的公关目标。“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毕生的追求。他在一次讲座上还说过,“我的人生有两个梦,第一个是禾下乘凉梦,第二个是水稻遍布全球梦。”

袁隆平爷爷,我们以后会好好吃饭,不剩一粒米,我们会永远记住您。虽然您已经逝世,但是真正的死亡是遗忘,我们不会忘了您,你永远在我们心里,你的精神会长存。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袁隆平的梦

全文共 1574 字

+ 加入清单

尊敬的命题老师,当我看到这个半材料作文时,我不得不内牛满面啊,那省略号是神马意思,你干嘛不写清楚?要我来猜?你以为你是那个龌磋到让人崇拜的贾平凹吗?他的《废都》我可是高考前一天还在拜读呢,虽然熟读了三百遍了,我最讨厌傻不拉叽的此处省略n个字,看,灰机,灰啊灰,现在咋整啊?!你要我学猫群里的那个假仙吗?你知道每次看到此处省略n个字我都会有多么难受吗?那个猥琐的贾平凹在废都里每次都是要XX了就开始此处省略n个字神马的,俺又木有假仙的YY神功,每次到看到这里都升国旗了,难受啊!你懂吗?尼玛的。还要在考场里再一次升国旗?!叫偶情何以堪啊,九十后的小孩你伤不起啊伤不起!

命题老师,您竟然把袁爷爷大白天晒太阳做白日都拿来当材料,我不得不先问候一下你祖宗十八代,你是傻啦啊,还是你祖上傻了啊?!地球人都知道水稻不可能长得像高梁那么高,穗子也可能像扫把那么长,颗粒更不可能像花生米那么大,你让我蛋疼了。神马是蛋疼,你懂吗?袁爷爷做的白日梦你竟然都能当真,我真的服了你的智商,怪不得我隔壁的那几个漂亮城市女生都很脑残,无知到极点了,整天就是QQ农场,开心农场,每天晚上给神马农作物浇浇水、杀杀虫、除除草,还养了N多阿猫阿狗的,老师你该不会跟她们一样吧?你玩农场玩脑残了啊?你有见过花生是长在树上的吗?有木有?有木有啊?

字数够了吗?NND,这个世界真TMD不公平,高考不限制你的字数,却可以限制我的字数,你可以用此处省略N个字,俺却不能!!!那个漂亮的女监考老师一直在偶旁边走来走去的,是不是发现了什么?为了不让她看到下面还一直傲立的国旗,我只好一直趴着写,字数够了吗?够了吗?啊啊哦噢呕衣勿以啊啊哦噢呕衣勿以啊啊哦噢呕衣勿以啊啊哦噢呕衣勿以……这个是今年最流行的《忐忑》歌词,最能表达我此刻的心情,你可不要以为我是偏题了哦,不是在凑字数啊,给个满分吧,明年我在未名湖畔请你吃诸葛烤鱼!

尊敬的命题老师,当我看到这个半材料作文时,我不得不内牛满面啊,那省略号是神马意思,你干嘛不写清楚?要我来猜?你以为你是那个龌磋到让人崇拜的贾平凹吗?他的《废都》我可是高考前一天还在拜读呢,虽然熟读了三百遍了,我最讨厌傻不拉叽的此处省略n个字,看,灰机,灰啊灰,现在咋整啊?!你要我学猫群里的那个假仙吗?你知道每次看到此处省略n个字我都会有多么难受吗?那个猥琐的贾平凹在废都里每次都是要XX了就开始此处省略n个字神马的,俺又木有假仙的YY神功,每次到看到这里都升国旗了,难受啊!你懂吗?尼玛的。还要在考场里再一次升国旗?!叫偶情何以堪啊,九十后的小孩你伤不起啊伤不起!

命题老师,您竟然把袁爷爷大白天晒太阳做白日梦都拿来当材料,我不得不先问候一下你祖宗十八代,你是傻啦啊,还是你祖上傻了啊?!地球人都知道水稻不可能长得像高梁那么高,穗子也可能像扫把那么长,颗粒更不可能像花生米那么大,你让我蛋疼了。神马是蛋疼,你懂吗?袁爷爷做的白日梦你竟然都能当真,我真的服了你的智商,怪不得我隔壁的那几个漂亮城市女生都很脑残,无知到极点了,整天就是QQ农场,开心农场,每天晚上给神马农作物浇浇水、杀杀虫、除除草,还养了N多阿猫阿狗的,老师你该不会跟她们一样吧?你玩农场玩脑残了啊?你有见过花生是长在树上的吗?有木有?有木有啊?

字数够了吗?NND,这个世界真TMD不公平,高考不限制你的字数,却可以限制我的字数,你可以用此处省略N个字,俺却不能!!!那个漂亮的女监考老师一直在偶旁边走来走去的,是不是发现了什么?为了不让她看到下面还一直傲立的国旗,我只好一直趴着写,字数够了吗?够了吗?啊啊哦噢呕衣勿以啊啊哦噢呕衣勿以啊啊哦噢呕衣勿以啊啊哦噢呕衣勿以……这个是今年最流行的《忐忑》歌词,最能表达我此刻的心情,你可不要以为我是偏题了哦,不是在凑字数啊,给个满分吧,明年我在未名湖畔请你吃诸葛烤鱼!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校友袁隆平印象_700字

全文共 639 字

+ 加入清单

袁隆平,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世界公认“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股”,中国股市惟一的一支以人名为名的绩优股。然而,我们第一眼看见我们的这位校友,第一印象是:这个人太普通了,普通得有点儿像从某个山村里走出来的一个农民!你看他肤色是那么的黝黑,身材是那么的精瘦,皱纹是那么的深刻。

记得有一次,一家画报刊登他的照片,编辑先生竟在照片下面给误配了“农民获得丰收后的喜悦”的文字。这虽然是出版界一个不大不小的事故,但也说明:袁隆平,他太像一个农民了。他走在大街上,的确是属于很快会被淹没在人海中的那种人。

“谈杂交水稻”,这是袁隆平来母校为我们所作报告的题目。这个题目似乎也十分普通,没有什么修辞的运用,更没有任何学术的卖弄。但我们深深地知道,在这个看似普通的题目的背后,有着太多的不普通。

1978年,袁隆平和他一家7口,挤在两间用木板从澡堂隔出的潮湿发霉的小屋里,还要不时承受“不安心教学,专想歪门邪道”的冷嘲热讽。但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他的杂交水稻研究终于取得决定性成果。这一切,是普通人所能做到的吗?

我们手捧着鲜花簇拥着袁隆平,并一齐涌向他主讲的报告厅,我们如此热情,一点也不比我们追逐心目中最红的明星差。我们知道,我们也许并不能完全听懂他所要讲的“杂交水稻”,但我们会用我们的心去感悟大师所说的每一句话。

他开场的第一句话是:“我只是个普通人……”

够了,我们哪怕听懂的只有这一句话,就已经够了!我们从袁隆平身上,懂得了平凡与伟大的关系。

这也是校友袁隆平给我们的最主要感受,的确这就够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向袁隆平院士致敬作文1000字

全文共 1175 字

+ 加入清单

我是稻田里的一株水稻。

一天,一位年迈的老人来到我的身前,他那半旧不新的沾满泥土的裤腿出现在我的眼前。他蹲在我跟前,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小心翼翼地扶着我。

他满是皱纹的手上同样有着一道道被划伤的痕迹,黑黝黝的皮肤暴露在猛烈的阳光下,仿佛抹了一层金色的光。可他并没有停下,仍旧一丝不苟地观察着我们。他的汗水像一注雨水一样,一行行、一滴滴地从稻叶上滑落进地里。

这让我想起了那一个阴沉沉的黄昏,浓雾弥漫大地,昏暗的日光给黑暗让了位。夜色中,一个人悄悄来到了我们这儿,把我们肆意毁坏!

我眼睁睁地看着朋友们与湿泥、污水搅拌成一团,心里刀割似的痛。接着又来了一群人,把田地里幸存下来的我,和与我一样好不容易躲过一劫,为数不多的几个朋友,一起丢进了阴水沟里。我们又冷又怕,孤独无援,在水沟里苦苦挣扎,却无济于事。那一群人,就这样恶狠狠地扬长而去了……

不知过了多久,老人来了,他迈着蹒跚的步伐来了。他走到了我们的跟前,俯下身子,看见此番惨状,蹲在地上痛哭流涕,嘴里念道:“完了,完了,彻底完了……”

这时我们都停止了挣扎,眼前的这位再数字不过的老人,从来都是满脸笑容,从来没有像这样,落下止不住的泪水。这是我看见老人哭得最严重的样子,我仿佛觉得,在他哭泣的瞬间,天地也失去了光彩。

夜更深了,阴水沟里不合时宜地响起了几声蛙鸣。老人的哭声止住了,他用手背一抹脸上的泪水,坚定将我和我的朋友们从阴水沟、湿泥的土里救了出来,小心翼翼地查看着我们的受伤情况。

幸好!我和我的朋友们都还活着!老人捧着我和其他水稻终于开心地笑了,可他脸颊上,再一次滑过了一滴又一滴的泪水……他像母亲一样,用他那粗糙但温暖的大手抚摸着我,我知道,那是因为我们,是这片稻田唯一留下的独苗了。

从那以后,老人不管是黎明还是黄昏,不论是刮风下雨还是高温酷暑,都时刻守护在我们的身边,精心照顾着我们。

又过了好久,听说老人的实验成功了。但是老人依然每天都来看望我们,和我们说悄悄话:“你们一定要好好长大,要长得和高粱一样高,谷粒要和花生米一样大啊!这样我就可以在你们底下乘凉了呀!”老人的话被我牢牢地记在了心中,我也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努力长大。

可有一天,老人和往常一样来看我时,不慎摔了一跤,然后就被人们送去了医院。整片稻田都静止了,我们一动也不动地伫立在风中,目送着老人离开了……

从此,我就没见过老人了。我总在心里疑惑着:老人去哪了呢?他好久没来看我们了……

过了几天,又有许多人来到了稻田,但他们各个神色凝重,脸上满是泪痕。听人说老人去世了。可我还没长大,还没让老人坐在我的下面乘凉了呢,他怎么就走了……

从人们的口中,我才知道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原来叫袁隆平啊。他就是我的父亲,它对我们有着殷殷期望,而我们,更是他一生追逐的科研事业!

我最可亲可敬的父亲啊,我一定要完成您的“禾下乘凉梦”,让您在天堂也能闻到弥漫的稻香!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写给袁隆平的一封信作文

全文共 346 字

+ 加入清单

袁隆平爷爷:

您好!我是一名中学生,在电视上看到了您的事迹,您培育的水稻亩产量达900公斤以上。哇!太让我惊讶了!姥姥告诉我:她的家乡晋城,那里的小麦亩产量才350公斤,这还是遇上风调雨顺的年景。中国土地总面积居于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土地面积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土地的1/3。土地是有限的,那么用相同的土地,您的“杂交水稻”可以养活多少人啊!我的科学老师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真是太对了!

后来,我在《读者》上看到了您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克服重重困难,潜心进行科学研究。

我还看了您写的一篇写给母亲的文章,让我非常感动。

我有时太娇气,遇到困难就哭鼻子;有时我不高兴,就冲妈妈发火……这些都是我的缺点。我要向您学习,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打好基础,将来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祝袁隆平爷爷身体健康、幸福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学者当如袁隆平

全文共 882 字

+ 加入清单

9月6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将迎来八十大寿,下午,湖南省领导来到袁院士家中,向他贺寿道喜。9月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发来贺信,祝贺袁隆平80岁生日快乐。

这些年来,无数学者名人在学术论坛上,快速升起,又快速落下。然而,袁院士却不是这样,他一直身居最高峰。每当有袁院士新闻出来时,网上网下,官方民间,总是一片盛誉。有心者不妨翻翻这两天的新闻跟帖,围绕袁院士80岁生日的,全是满满的祝福。

这种“袁隆平现象”,不由我们不思索。袁院士何以会赢得这么多人的真诚拥戴?应该说,这首先归功于袁院士的学术成就。目前,袁隆平实现了亩产800公斤的超级杂交稻二期目标,现正在进行第三期目标攻关,力争到2015年实现大面积亩产900公斤。一辈子痴迷科学事业,帮助世界养活了7000万人口,其成就谁人能及?

仅仅这一点,还不足以解释“袁隆平现象”。虽然说,今天是一个大师稀缺的年代,但江山代有人才出,以中华之大,做出学术成绩的并不在少数。我们看,每当袁院士新闻出现时,总有网友喜欢拿一些学者与他作比较。更重要的可能还在于,袁院士学术成就背后的学术精神。

袁院士的执着与努力,自不待说;他一辈子的平民情怀,也不必言。仅言一点,这些年来,我们有谁见到过袁院士主动向利益集团低头,主动为利益集团奴役?而与他同时代的人,或者学术成就不如他,或者学术精神不如他。如此,让袁院士成为当代学术界的代言人,也让袁院士赢得了普遍的拥戴。

“袁隆平现象”的出现,值得我们深思。公众对袁院士的拥戴,传递出了一个重要导向,那就是公众喜欢学术与道德兼优者。而袁院士现象的产生也足以说明,在出大师上,今天中国的环境或有问题,但也并不是不可以出大师。这其中,学人的自勉自律尤为重要。回到“钱学森之问”上来,“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固然有大的环境原因,但也有着学人自身的原因。

这是一个大师稀缺的年代,这也是一个从不缺少大师的年代。时光荏苒,再过100年,所有权力、地位、金钱,都将如过眼云烟,而像袁院士这样,能够获得民意的普遍认可,这才是真的。为人做事,到袁隆平这份上,真的值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简介

全文共 2715 字

+ 加入清单

袁隆平,一个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的名字,他发起的“第二次绿色”,给整个人类带来了福音。

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袁隆平,从60年代开始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经过12年的努力,成功培育出了“三系杂交稻”。1976至1987年间,他培育的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累计达到11亿亩,增产稻谷1000亿公斤。1979年,杂交水稻作为我国第一个农业技术专利转让美国。以后,他又研制出一批比现有三系杂交水稻增产5%—10%的两系品种间杂交组合。

如今,我国大江南北的农田普遍种上了袁隆平研制的杂交水稻。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我国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引起了世界的关注,许多国家的专家到中国来取经,印度、越南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还引种了杂交水稻。袁隆平的努力,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作出了贡献。

为此,我国政府授予袁隆平“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工作者”等光荣称号。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授予他金质奖章和“杰出的发明家”荣誉称号。国际同行称他为“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1930年9月生于北平,1949年8月考入了重庆相辉学院农学系。1953年8月毕业后分配到湖南省安江农校任教,在长达19年的教学生涯中,袁隆平一面教学,一面从事生产实践、选择课题进行科学研究,开始走上了作物育种之路。

由于开展杂交水稻研究的需要,袁隆平1971年2月调到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专门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工作。为加强和协调杂交水稻的科学研究,1984年6月成立了全国性的杂交水稻专门研究机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后又成立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均由袁隆平任中心主任至今。1995年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60年袁隆平从一些学报上获悉杂交高粱、杂交玉米、无籽西瓜等,都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生产中。这使袁隆平认识到:遗传学家孟德尔、摩尔根及其追随者们提出的基因分离、自由组合和连锁互换等规律对作物育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于是,袁隆平跳出了无性杂交学说圈,开始进行水稻的有性杂交试验。

1960年7月,他在早稻常规品种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与众不同的水稻植株。第二年春天,他把这株变异株的种子播到试验田里,结果证明了上年发现的那个“鹤立鸡群”的稻株,是地地道道的“天然杂交稻”。他想:既然自然界客观存在着“天然杂交稻”,只要我们能探索其中的规律与奥秘,就一定可以按照我们的要求,培育出人工杂交稻来,从而利用其杂交优势,提高水稻的产量。这样,袁隆平从实践及推理中突破了水稻为自花传粉植物而无杂种优势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于是,袁隆平立即把精力转到培育人工杂交水稻这一崭新课题上来。

在1964年到1965年两年的水稻开花季节里,他和助手们每天头顶烈日,脚踩烂泥,低头弯腰,终于在稻田里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经过两个春秋的观察试验,对水稻雄性不育材料有了较丰富的认识,他根据所积累的科学数据,撰写成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科学通报》上。这是国内第一次论述水稻雄性不育性的论文,不仅详尽叙述水稻雄性不育株的特点,并就当时发现的材料区分为无花粉、花粉败育和部分雄性不育三种类型。从1964年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算起,袁隆平和助手们整整花了6年时间,先后用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仍然没有培育出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100%的不育系来。袁隆平总结了6年来的经验教训,并根据自己观察到的不育现象,认识到必须跳出栽培稻的小圈子,重新选用亲本材料,提出利用“远缘的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的新设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袁隆平带领助手李必湖于1970年11月23日在海南岛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发现一株雄花败育株,并用广场矮、京引66等品种测交,发现其对野败不育株有保持能力,这就为培育水稻不育系和随后的“三系”配套打开了突破口,给杂交稻研究带来了新的转机。

是将“野败”这一珍贵材料封闭起来,自己关起门来研究,还是发动的科技人员协作攻关呢?在这个重大的原则问题上,袁隆平毫不含糊、毫无保留地及时向全国育种专家和技术人员通报了他们的最新发现,并慷慨地把历尽艰辛才发现的“野败”奉献出来,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三系”配套关。

1972年,农业部把杂交稻列为全国重点科研项目,组成了全国范围的攻关协作网。1973年,广大科技人员在突破“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基础上,选用1000多个品种进行测交筛选,找到了1000多个具有恢复能力的品种。张先程、袁隆平等率先找到了一批以IR24为代表的优势强、花粉量大、恢复度在90%以上的“恢复系”。

1973年10月,袁隆平发表了题为《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我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这是我国水稻育种的一个重大突破。紧接着,他和同事们又相继攻克了杂种“优势关”和“制种关”,为水稻杂种优势利用铺平了道路。

九十年代后期,美国学者布朗抛出“中国威胁论”,撰文说到下世纪3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到时谁来养活中国,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粮食短缺和动荡危机?这时,袁隆平向世界宣布:“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能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其实,袁隆平早有此虑。早在1986年,就在其论文《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中提出将杂交稻的育种从选育方法上分为三系法、两系法和一系法三个发展阶段,即育种程序朝着由繁至简且效率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从杂种优势水平的利用上分为品种间、亚种间和远缘杂种优势的利用三个发展阶段,即优势利用朝着越来越强的方向发展。根据这一设想,杂交水稻每进入一个新阶段都是一次新突破,都将把水稻产量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1995年8月,袁隆平郑重宣布:我国历经9年的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可以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正如袁隆平在育种战略上所设想的,两系法杂交水稻确实表现出更好的增产效果,普遍比同期的三系杂交稻每公顷增产750-1500公斤,且米质有了较大的提高。至今,在生产示范中,全国已累计种植两系杂交水稻1800余万亩。目前,国家“863”计划已将培矮系列组合作为两系法杂交水稻先锋组合,加大力度在全国推广。

1998年8月,袁隆平又向新的制高点发起冲击。他向朱总理提出选育超级杂交水稻的研究课题。朱总理闻讯后非常高兴,当即划拨1000万元予以支持。袁隆平为此深受鼓舞。在海南三亚农场基地,袁隆平率领着一支由全国十多个省、区成员单位参加的协作攻关大军,日夜奋战,攻克了两系法杂交水稻难关。经过近一年的艰苦努力,超级杂交稻在小面积试种获得成功,亩产达到800公斤,并在西南农业大学等地引种成功。目前,超级杂交稻正走向大面积试种推广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道德模范——袁隆平

全文共 663 字

+ 加入清单

我就认识这样一个人。这位袁隆平院士,1930年9月出生,江西德安人。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1964年开始杂交水稻研究,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的籼型杂交水稻研究获我国迄今唯一的特等发明奖。

年过古稀,本该含饴弄孙、颐养天年,可袁隆平依然坚守在一线,每天准时上班,准时下田,上午9点半到10点半,下午3点半到4点半,是他固定到试验田的时间。

越是打雷刮风,越是下大雨,他越要到田里面去看看,因为那是检验他的“宝贝”的关键时刻。袁隆平告诫助手们:“搞科研,要有一种在国际上争先的精神。就像跳高一样,跳过一个高度,又有新的高度在等着你;要是不跳,早晚要落在人家后头。”他要的就是抢占杂交水稻研究的国际制高点。袁隆平雷厉风行,说干就干。

新世纪的第一年,超级稻首期亩产700公斤的目标顺利实现。

袁隆平同志等是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是我国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我国知识分子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集中体现了我国人民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集中体现了我国科技工作者敢于创新、顽强拼搏、为中华民族争气的宏大抱负,集中体现了严谨治学、为人师表、平易近人、甘为人梯的崇高精神。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写下了美好的篇章,用自己的勤奋和智慧做出了无愧于祖国和时代的贡献。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立人,学一生,爱一行,钻一行,遇到困难不退缩,遇到挫折不屈服,百折不挠,乐于助人,甘于奉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致敬英雄袁隆平作文

全文共 438 字

+ 加入清单

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这是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尖锐命题。“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就能养活中国人。”袁隆平用惊人的科学成就响亮地回答了这人问题。

袁隆平、平头小脸,土里土气。而正是这个其貌不扬的老头,以自己不懈的努力和惊人的才华,在古老的土地上创造了非凡的奇迹—目前在我国,有一半的稻田里播种着他培育的杂交水稻,每年收获和稻谷60%,源自他培育的杂交水稻种子。是怎样的力量使一个人的命运紧紧联系并且积极影响着13亿人的命运呢?又是怎样的力量促使他执著于杂交水稻的研究而最终走向成功呢?

关于超级杂交水稻,不善言辞的袁隆平有着讲不完的故事。当别人问他成功的秘决时,他似“知识+汗水+灵感+机遇”作了精辟的回答。

面对未来,袁隆平仍满怀梦想,他希望杂交水稻由目前占世界水稻面积10%提高到20%,实现总增产3000万吨,真正造福全人类。袁隆平用科学知识在中国古老的土地上,圆了华夏民族几千年的梦想,实现了一个震惊世界的神话。

我由衷地敬佩他——一个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袁隆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袁隆平的故事——杂交水稻之父

全文共 1661 字

+ 加入清单

袁隆平,平头小脸,其貌不扬,土里土气。你想不到他是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而正是这个显得有些平凡和土气的老头,以自己不懈的努力和才华,在古老的土地上创造了非凡的奇迹--目前在我国,有一半的稻田里播种着他培育的杂交水稻,每年收获的稻谷60%源自他培育的杂交水稻种子。

是怎样的力量把一个人的命运紧紧联系并且积极影响着16亿人的命运呢?又是一种怎样的力量促使着袁隆平年轻时违背母亲的意愿作出自己的人生选择?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促使他执着于杂交水稻的研究而最终走向成功的呢?

“知识+汗水+机遇+灵感=成功”是他一生的缩写

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从一棵天然杂交稻开始, 袁隆平开创了水稻育种的新历史。作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是中国的英雄,也是有着世界性贡献的杰出科学家,他获得的一系列国际奖励可资证明。若回答“下个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没有哪位科学家比袁隆平更有资格回答了。

关于超级杂交水稻,不善言辞的袁隆平有着讲不完的故事。当别人问他成功的秘诀时,他以“知识+汗水+灵感+机遇”作了精辟的回答,并且还讲了一个故事。

“从1953年到1966年,我在农校一边教课,一边做育种研究,每年都去农田选种。从野外选出表现优异的植株,找回种子播种,看它第二年的表现,这样来筛选具有稳定遗传优异性状的品种,这称为系统选育法,是常用的一种方法。1962年,我在一块田里发现一株稻鹤立鸡群,穗特别大,而且结实饱满、整齐一致,我是有心人,没有放过它。第二年我把它种下去,辛苦培育,满怀希望有好的收获,不料大失所望,再长出来的稻子高的高,矮的矮,穗子大小不一。这时候一般人感到失败就放弃了,我坐在田埂上想为什么失败了呢,我想到第一年选出的是一棵天然杂交种,不是纯种,因此第二年遗传性状出现分离,而如果按照那棵原始株杂交种的产量来计算,亩产能达到1200斤,这在60年代是非常了不起的--我突发灵感,既然水稻有杂交优势,我为什么非要选育纯种呢?从此我致力于杂交水稻育种。”

谁能够想象到,一个关系着16亿中国人吃饭问题的伟大的探索与成功,就这样由袁隆平的一个意念而开始并最终诞生了。

为了杂交水稻,袁隆平几乎奉献了自己的一切,知识、汗水、灵感、心血,没有什么不是为了那梦寐以求的杂交水稻。在研究的初期阶段,为了获得一株必需的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和新婚妻子一起,在1964年到1965年连续两年的酷暑季节顶着烈日大海捞针般地寻觅在安江农校实习农场和附近生产队的稻田里,在前后共检查了4个常规水稻品种的14000多个稻穗后,终于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的植株。

身体的劳累还在其次,学术界权威的质疑与反对,使袁隆平承受着巨大的舆论压力。当时学术界流行的经典遗传学观点认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许多不良的因子已经被淘汰,积累下来的多是优良的因子,所以自交不会退化,杂交也不会产生优势,从而断言搞杂交水稻没有前途,甚至说研究杂交水稻是“对遗传学的无知”。然而无论是科学道路上的挫折、失败,还是人为的干扰、破坏,所有的磨难都无法动摇袁隆平执着的梦想。他坚信实践才是真正的权威,火热的生命加上知识的力量能够改变一切。

1966年,经过两个春秋的艰苦试验,对水稻雄性不育株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后,袁隆平把获得的科学数据进行理性的分析整理,撰写出首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在中国科学院出版的权威杂志《科学通讯》第4期发表。这篇论文的发表,标志着在国内开了杂交水稻研究的先河,这不仅是一个普通意义上的水稻育种课题的启动,而且开创了一个划时代的崭新的研究领域。在随后的30多年间,他在杂交水稻这个领域始终保持着世界领先地位,他的研究成果一个接一个,他创造的杂交水稻神话一个接一个。从1976年至1999年,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35亿亩,增产稻谷3500亿公斤,相当于解决了3500万人口的吃饭问题,确保了我国以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袁隆平用知识在中国古老的土地上,圆了华厦民族几千年都在渴盼的梦想,写下了一个震惊世界的神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小故事11:《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全文共 405 字

+ 加入清单

大米,是中国人的主要食品。可长期以来,水稻产量不高,人口又那么多,农民们成年累月种田栽稻,还是满足不了“吃”的需要。粮食产量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大障碍。农业科技工作者袁隆平决心为国攻关,解决这个难题。

袁隆平是湖南一个镇上的农校教员。虽然工作条件差,可他一心扑在科研工作上。每天除了教学外,就是在试验田里培育高产品种。在试验中,他发现天然杂交水稻穗大粒饱,产量高,但是第二年再种,就退化了,失去了优势。他就想进行一种试验,培育能保持高产的杂交水稻的种子。为了这个理想,袁隆平不知花费了多少精力,有时候在试验田里观察,连家也顾不上回。经过10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培育成功了。

这种杂交水稻亩产达到1000多斤,在全国推广后,我国稻谷在几 年中增产了1000多亿公斤,真是一个飞跃!袁隆平获得了国家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美国等国也引进了他的成果。他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为改变我国粮食生 产的落后状态打了一个翻身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关于袁隆平的英语袁隆平

全文共 849 字

+ 加入清单

Yuan Longping (born September 7,1930) is a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tist and educator,known for developing the first hybrid rice varieties in the 1970s.His "hybrid rice" has since been grown in dozens of countries in Africa,America,and Asia —providing a robust food source in high famine risk areas.

Mr.Yuan won the State Preemin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ward of China in 2000,the Wolf Prize in agriculture

and the World Food Prize in 2004.He is currently is DirectorGeneral of the China National Hybrid Rice R&D Center andhas been appointed as Professor at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sha.He is a member of the Chinese Acade my of Engineering,foreign associate of the U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6) and the 2006 CPPCC.

Mr.Yuan was born in Beijing,China.He loves playing Majong and the Erhu (Chinese violin),swimming and motorcycling.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致敬英雄袁隆平作文

全文共 1254 字

+ 加入清单

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在三亚试验基地做过一个梦:梦中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他和他的助手们一块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凉。

这是多么美妙的梦境!谁能不为一位水稻科学家对事业的如醉如痴,梦魂牵绕,发出由衷的赞叹呢?

袁隆平投身杂交水稻研究,一干就是几十年。他说,搞这个研究工作,是很苦的,头上有太阳晒,脚下是泥和水,但是在这里有希望,有目标,有成果,所以只感到快乐。几十年来,他基本上是默默无闻,孜孜不倦地从事他的研究。衣着简朴,饮食清淡,闲时拉拉小提琴自娱。

他的快乐,他的充实,来自他所执著的事业。他总结说,自己一是不怕失败,搞研究难免有失败,怕失败就不要搞研究;二是淡泊名利,人活在世上,要高尚一点,不要斤斤计较名利得失,过于计较,一旦得不到就很不痛快;三是生活俭朴,身体要好。这是一位做学问的人的人生三昧,很值得玩味。

从本质上讲,这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做学问,要耐得住寂寞,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气概,不趋时,不趋利,不赶时髦,不做“时尚才人”,不要把自己当“商品”。“郑之鄙人学为盖。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秸槔。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还为盖焉。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孟子》)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哪里钱多,就往哪里钻。搞文学专业的改行当律师,学遗传的去当会计,学考古的偏往仕途上挤……所谓“跳槽”,往往给自己出难题,结果像郑人一样,成了失败的典型。带来的是喜还是忧?假如做学问的人一味适应“市场需要”,想要多出几个袁隆平这样的科学家,其可得乎?

除了跳出“市场”思维模式,选择自己的专业,还要根据自己的性情所近和能力所及。在这点上,胡适有一段话说得很好,他说:他已经六十二岁了,还不知道究竟该学什么,还在东摸摸,西摸摸,“也许我以后还要学水利工程亦未可知,虽则我现在头发都白了,还是无所专长、一无所成。可是我一生很快乐。”他没有依他人的外在的标准去学时髦。“我服从了自己的个性,根据个人的兴趣所在去做。希望青年朋友们,接受我经验得来的这一个教训,不要问爸爸要你学什么,妈妈要你学什么,爱人要你学什么。要以自己性情所近,能力所能做的去学,这个标准很重要。”

生态环境对种水稻很重要,古人概括为任地、辨土、审时,违背这些自然规律,就叶大实少,多粃厚糠,食之不香。做学问也是如此:“强扭的瓜不甜”,也要看“天时”、“地利”,不能光盯着几个钱。从心理准备上讲,心猿意马难以到达彼岸,束腰禁欲,也不会爆出灵感的火花。袁隆平赞成这样一个公式: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成功。假如去掉“灵感”,就是“苦行僧”的哲学。灵感产生于快乐,产生于“性情所近,能力所及”的专心致志——这是成功的关键。

人生倏忽,把生命的光束集中在这一点上,深入地学下去和做下去,心无旁骛,才会有所成就。色诺芬说得好:大黄牛心目中的上帝,也只是一头牛。

作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他把理想、生命和爱付诸自己的事业,他的人生是快乐的,他的梦也是快乐的,温馨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关于袁隆平的英语袁隆平

全文共 877 字

+ 加入清单

Yuan Longping is known as Chinas “father of hybrid rice”。 Its said that in China, we eat depending on “Two Ping” ---- Deng Xiaoping, who made the policy of System of Production Responsibility, & Yuan Longping, who invented hybrid rice. Yuan Longping, who was born in September, 1930, graduated from Agriculture Department in Southwest Agricultural Institute. He has been working on agriculture education & the research into hybrid rice since he left the institute. In the 1960s, when China was suffering serious famine, he came up with the idea of hybrid rice, which has a high yield. Ten years later, he succeeded in inventing a new species that produced a 20 percent higher yield than common types of rice. Yuan devoted himself to the research into agriculture, & was honored by UNESCO & FAO. Although he is 70 years old, he is still working on the research into agriculture.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向袁隆平致敬作文900字

全文共 945 字

+ 加入清单

所有最普通的中国人,都知道袁隆平。袁隆平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而在许多人的心里,他更是一种精神的化身。在共和国的脊梁人物中,袁隆平是极具标志性的存在,是中国数十亿人深情爱戴的“国民英雄”。袁隆平的去世,是中国和世界科学界的巨大损失,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巨大损失。

1966年,袁隆平发表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拉开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他日夜操劳在杂交水稻科学研究一线,只为14亿中国人有饭吃。在普通中国人的认识中,“袁隆平”三个字是一个充满意义和情感的象征,象征着一个国家的人民从饥饿走向温饱,从贫穷走向富强,从赶上时代走向引领时代。从“两弹一星”“超级杂交水稻”,到今天“天问一号”跨越行星际,共和国的科学家们向真理之路不断探寻,靠着自力更生、顽强执着和大胆设想、认真求证,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果。

“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这是袁隆平的话。袁老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他的一生都在追梦,在大地上追梦。袁老让我们深切感受到,科研工作不只是仰望星空般高深莫测,还有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于人类福祉的使命追求。杂交稻研究是具有开创性的,是对真理的渴望和向往,是对中国人民的负责。袁老用双脚丈量写在大地上的真理,他的“实验室”就是国民经济主战场,他的科研目标很纯粹,就是解决吃饭问题。

袁老是共和国最不平凡的农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个曾经历过旧中国贫穷落后年代的人,内心烈的愿望是用自己的科研,播下改变中国的种子。这位老人也是最伟大的农民,他留给青年人的话是:你们是新时代中国青年,我相信你们必定会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躬行实践、厚积薄发并将不会辜负时代的担当。他躬身力行,在农田里做实验,90岁高龄的时候还在坚持做科研,实现“高产更高产”。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是他心头的重中之重,他要解决的不只是当代人的吃饭问题,他想永远解决中国人的饭碗问题。

今天的中国,一项项代表着人类科技前沿的成果频频凝聚全球关注的目光。我们深知,没有科技自立自强,在国际竞争中腰杆子就不硬,正如“两弹一星”“杂交水稻”让中国人民的腰杆子挺起来。今天一位科学巨擘走了,但他的精神还在,还在深深濡染着每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我们必将其代代传承。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英语作文人物介绍:袁隆平

全文共 1069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袁隆平院士是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是当代神农。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秀英语作文,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China the great father of Hybrid Rice - Mr. Yuan Longping, was born in Beijing, he is our great Chinese rice engineering, biology professor, the United Nations Food Industry consultant.From the beginning of 1964, Mr. Yuan Longping began studying hybrid rice technology, to 1975 study successful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hybrid rice, hybrid rice he for large area promotion foundation.In 1964to 1965in two rice blossom season, he and the team every day is so hard, feet on the mud, long bow, not tired a day and night, holding long-term backache, finally in the paddy fields found a natural male sterile plants.Yuan Longping experienced many failures, he did not flinch, he let us Chinese pride, let the whole world people sit up and take notice!

中国伟大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出生于北京,他是我们中国的伟大的水稻工程学家、生物教授、联合国粮食业首席顾问.从1964年开始,袁隆平先生就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技术,至1975年研究成功杂交水稻种植技术,他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在1964年至1965年两年的水稻开花季节里,他与研究小组每天都是如此的辛苦,双脚踩在烂泥中,长久的低头弯腰,不知劳累了多少个日日夜夜,强忍着长期性腰酸背痛,终于在稻田里发现一种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袁隆平先生经历的很多失败,他并没有退缩,他让我们中国人骄傲,让全世界的人刮目相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