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叙述经历的作文高中(推荐19篇)

浏览

1259

作文

31

难忘的一次经历作文高中

全文共 741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老师上课时提到了去年学校的三位低年级同学在蓄水池,不幸溺亡的往事,“看!这就是因为他们不懂得自救,没有安全常识,所引发的令人心痛的后果,可见,在危急时刻,冷静、智慧是多么重要啊!”听到这里,我心头微微一震,想起了那次难忘经历……

那是三年级的一件事了。刚走进教室,就看见同学们手中都拿着许多小蝌蚪,用透明塑料瓶装着,十分可爱,我不禁瞪大了双眼。 “哇!你们怎么有这么多小蝌蚪啊?” “你还不知道哇?咱们学校后面的小河里有很多啊,也不知道是别人放养的还是野生的。” “哇塞!那今天下午你们跟我一起去抓一些呗?”我向她们投去了祈求的目光。 “好吧。那你今天下午可早点儿来呀。” “嗯!我满心欢喜的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下午,我们早早的一起到了小河边。水很清,貌似是死水,没有流动的痕迹。水刚过膝盖,能看清水底厚厚的黑淤泥。我们蹲在一块水边的大石板上,用手伸下去捞小蝌蚪。“呀!那个好大呀!”“跑的真快,我还没下手呢!”“快看快看!那儿有一群!”我们抓到了好多,过了一会儿,我的周围蹲满了沉浸其中的同学,不免有些拥挤,怕一头栽下水去,我向后退了退,站在岸边观看着我捕获的“战利品”,忽然一声“哎呀”吓到了我,急忙循声望去,原来是一位男同学跌入了水里,那位男同学一只腿踩了进去,正慌忙向上拔脚,我们也都顾不得抓蝌蚪了,赶忙伸手拉住他,把他拽上来,他的腿上沾满了淤泥,不得不先回家换衣服。来到学校老师教育了我们:“弄脏裤子是小事,万一有危险了呢?你们在一起挤什么,怎么能拿生命开玩笑呢?”我们一个个没了起先那股兴奋劲儿,像霜打的茄子,低着头,不敢吭声。

从这次令我难忘的经历中,我懂得了:在遇到危险时,要冷静想办法,要互助,量力而为的救助同伴,更重要的是要远离危险!

[难忘的一次经历作文高中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难忘的一次经历作文高中

全文共 737 字

+ 加入清单

经历过许多的尝试,也有过许许多多的风风雨雨。我的童年生活就像一个万花筒:有成功、有失败、有快乐、有痛苦,也像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样样俱全。但是最令我难以忘怀的还是一次难忘的尝试,现在回想起来还记忆犹新。

那是一个星期六的中午,我上完补习班后回到家,却发现家里空无一人。经过一番地毯式的搜索后,我在餐座上发现了一张妈妈留下的纸条,看完后我一蹦三尺高,因为平时我一直觉得妈妈很唠叨,没有给我独立自主的空间。而现在,妈妈因为有事不在家,我终于有机会自己做主了。可兴奋劲还没过去,一个残酷的现实就摆在了我的面前:我必须自己解决午饭。

我硬着头皮来到了厨房,凭着平时看妈妈做饭时的回忆,我拿起了煮饭的锅,装了一些米,在淘洗干净后,放少许水,就放在电饭煲里,按下了煮饭键。十几分钟后,饭快好了,我就拿出了鸡蛋开始炒菜。首先,我拿出了一个碗,然后拿着鸡蛋往上面一磕,随着一声脆响,鸡蛋裂开了,然后我两手掰开鸡蛋,蛋清和蛋黄一起流进了碗里。接着又该放少许细盐,葱花,味精,随后把洗好的锅放在灶上。一束小火苗油然升起,活像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女在偏偏起舞,片刻间,油锅升起了缕缕轻烟,我立刻把蛋汁倒入锅内,只听“滋滋——”的声音,蛋黄和蛋清紧紧的抱在一起,成了一块半成熟的蛋饼,还不时的鼓起乳白色的小泡泡。于是我连忙翻了又翻,炒了又炒,几分钟后,锅里的鸡蛋已是淡黄色,油光光的,撒上点鸡精、加上葱花,真是色香味俱全。这时我赶快将饭到了进去,不一会儿,一碗金灿灿的鸡蛋饭就出锅了。我品尝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心里美滋滋的。

这一次尝试,不仅使我体会到了父母的辛苦,更让我明白了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中的酸甜苦辣需要我们去慢慢品尝。它也许只是我人生路途中的一小步,但却是我记忆中最难忘的经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人教版高中第五册第一单元综合叙述作文:鲁迅文化

全文共 2535 字

+ 加入清单

鲁迅文化观的研究仍然是新世纪的一个持续不衰的话题。与以往不同的是,中国学人在深化鲁迅与中国文化的话题时,不再过于注重鲁迅的“反传统”或对鲁迅的“反传统”作偏于一端的简单理解,而是采取了更科学、更辩证、更实事求是的分析态度。王富仁的系列长文《鲁迅与中国文化》认为,鲁迅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是:鲁迅“并不绝对否定中国古代的任何一种文化,但同时也失望于中国古代所有的文化”,鲁迅“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同时也毅然地反叛了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王富仁还特别注意把鲁迅放在中国文化历史发展的宏大建构中审视鲁迅思想与中国文化主体的内在联系及生成,这对于如何建设中国的现代文化,具有十分深刻的启迪意义。陆耀东在《“五四”时期的鲁迅与传统文化》中指出,“鲁迅当时对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传统文化整体确持否定态度,但对其他文化派别(如墨家)和儒家内部的异化的声音(从屈原到曹雪芹)则有所肯定。”张永泉在《从天地观看鲁迅早期文化思想》中认为,鲁迅留日时期“对以普崇万物特别是敬天礼地为‘本根’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完全肯定的,对以此为‘始基’的‘一切睿知义理与邦国家族之制’是完全肯定的。”只是到了五四时期才展开对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制度激烈而深刻的批判,并“深刻揭露了中国传统天地观的本质,原来这不过是历代儒者为了推行他们的思想主张而臆造出的骗人的手段。”胡兆铮的《鲁迅笔下的“天”及其他》指出,“天”与“无”在传统文化意义上是相通的,而鲁迅终生坚定不移的战斗目标则是与“天”争斗。沈庆利的《试论鲁迅的农民战争观》认为,鲁迅尽管没有全面否定农民战争,但鲁迅确实更多地“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把农民战争和农民起义作为特定的历史文化现象,加以独到而深邃的剖析和批判。”主要“批判了农民战争的野蛮性和残忍性”,“抨击了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发动者”,揭示他们“与原始宗教的密切联系”。

关于鲁迅和宗教文化的关系,王富仁在《鲁迅与中国文化》中认为,鲁迅与“佛家文化对于物质世界虚幻性的揭示和对于人生痛苦的解析”产生过强烈的共鸣,并受到佛家文化动态地体验性地把握社会人生的方式的影响。但鲁迅对佛家文化的虚无主义人生哲学持否定态度。哈迎飞的系列长文《鲁迅与佛教文化关系论》从“鲁迅、尼采与佛教”、“以一身来担人间苦”、“谈鬼物正像人间”三个不同的角度细致、深入地分析了鲁迅与佛教文化的关系,不仅揭示与论证出鲁迅与佛教或远或近的内在原因,还对佛教对鲁迅思想与创作的实际影响及意义做了阐释。管恩森《耶稣·撒旦·鲁迅——鲁迅与基督教关系发微》侧重揭示了鲁迅与基督教在精神层面的契合点:“精神主体的推重”、“面对庸众的先觉者”、“反传统的异端力量”。王家平的《再论鲁迅与中外宗教文化》对鲁迅与宗教文化的关系以及鲁迅在接受宗教文化的过程中思想的发展变化做了系统的梳理。

更多的研究成果侧重对鲁迅文化思想做整体考察。李新宇的《鲁迅:启蒙路上的艰难持守》和《1928:新文化危机中的鲁迅》认为,鲁迅在五四之后面对的矛盾和介入的论争,每一次都与五四新文化和现代知识分子的启蒙立场面临的危机有关,“鲁迅的思想无论怎样发展变化,都始终守护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立场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现代知识分子话语。”赵树勤在《新文化精神的孤独的坚守者》中指出,对于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鲁迅都既不是前驱者和领导者,也并不太主动积极。”鲁迅积极追求的是实际的现实主义的科学精神。钱理群在《最后十年,鲁迅的锋芒所向》中认为,对“真的知识阶级”的认定和追求,以及“思想行动”与“实际的运动”的结合,构成了鲁迅“最后十年”的文化业绩,“1930年代,鲁迅更为关注的是对‘今之海’所代表的现代中国文化的批判性审视。”他又在《鲁迅与现代评论派的论战》中详细考察了鲁迅与陈源等现代评论派论战的情况,认为这场论战在中国现代思想史、文化史、文学史乃至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上都有重要意义。薛毅在《论鲁迅的文化论战》中对鲁迅与胡适、陈源、梁实秋、周作人、林语堂的论争进行了细致的论述,证实鲁迅一直是五四新文化精神的扞卫与持守战士。赵歌东的《启蒙与革命:鲁迅创作的现代化选择》指出,鲁迅创作选择了彻底的启蒙而反对循环式的为革命而革命,这种“创作的现代化选择表明:在现代化思想启蒙未完成状态下,中国社会自身内部的革命无助于推动中国现代变革过程。”王吉鹏等的《鲁迅留日时期思想转变价值论》认为,鲁迅对近代以来中国文化转型的前瞻性思考中表现出的独特的思维方式、精神操守和人格魅力以及对社会转型精神现象的剖析,对于当代处于同样情境下的知识分子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温儒敏的《鲁迅对文化转型的探求与焦虑》针对当前某些试图颠覆鲁迅的现象提出质疑,认为鲁迅对近代中国文化转型有独特的探求,也有不应忽视的焦虑,有时表现为传统批判中的偏激。黄健在《价值重构:取向与差异——论鲁迅与新儒家在现代价值观建构上的本质区别》中认为,鲁迅之所以遭受新儒家的指责,是因为新儒家们不能够理解鲁迅反叛传统、批判传统的思维逻辑,也无法充分地认识到鲁迅完成思想文化观念现代转换之后的思想特点。富强的《个人—现实—文化——鲁迅革命观的内在线索》认为,鲁迅从自我与个人的“立人”立场出发,发现了中国当时的现实与文化传统共同的“反个人”特征,于是鲁迅以此为着眼点,把对两者的批判融为一体。梁展的《自我观念与科学的本源》、《个人意志的发展与虚无主义的起源》、《自我、意志与生命》分别从鲁迅对19世纪科学观念的思索和批判、鲁迅对个人意志的诠释与叔本华的差异及其后果、鲁迅的形而上学及其矛盾等方面对鲁迅文化思想进行了系统探讨。刘增人《论鲁迅的人格范型》认为,“超越性、意志力、审美性、互补性”是鲁迅文化积淀中具有基础和核心意义的特质,这使鲁迅具有了艺术家型、崇高型、理智实现型的人格范型。

关于鲁迅与地域文化关系的研究,主要有陈越的《试论鲁迅的文化性格及其越文化印痕》和王嘉良的《两浙文化传统:鲁迅文化人格形成的内源性因素》,前者认为,鲁迅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故乡情结”、精神气质和思维方式都留有越文化的印痕。后者认为,鲁迅从两浙文化中继承的,主要是独特的“硬气”人格力量,与此相关联,是鲁迅创作中的坚硬的“土性”特色和刚毅劲直的文风。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高中生活经历经典作文

全文共 605 字

+ 加入清单

紧张激烈的中考终于挨过去了。挨来了十分快乐的假期,但好景不长。我的高中生活就要开始了。时间流逝,离开学的日子来越近了。这使我心中十分忐忑,有对新生活的向往,又有对家的留念。

高中生活开始前是为期一周的军训。在军训中,我们刻苦训练,不喊哭,不喊泪。每天在烈日炎炎下有我们努力训练的身影。即使是刮风下雨我们也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我认真,且尽全力完善教官的口令,不敢有一丝的分神。终于到了收获的时候,皇天不负有心人,在军训会操表眼中我们班取得了傲人的成绩。取得好的成绩,教官欣慰,我们高兴,因为这是我们与教官共同努力的结晶。

军训过后,高中生活才算是正式开始。随着一节节课堂时间流逝。我又认识了一些新的”益友“,他们当中有幽默的语文老师,风趣的政治老师……这些老师各有不同的特点,他们将共同教导我们,传授给我们知识,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让我们在未来的人生路上走得更远更会辉煌。

高中生活才刚刚开始,教室里的气氛就有些紧张。老师常常教导我们说:我们不比别人差,没有天生的蠢材,只有懒惰的人。只要我们努力奋斗,我们就有希望走进自己心仪的大学。“从那以后,同学们变得更加努力。课堂上窃窃私语的状况不再发生,下课后同学们都跟着老师问问题,请老师排忧解难。自习课,上只有一小部分人在谈论着什么,仔细一听原来是在讨论问题。

高中生活开始了。这是一个新生活的开始,也是另一个生活的结束。所以,同学们,努力吧!让我们用汗水营造我们辉煌的明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台灯高中叙述

全文共 772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好,我是精致小巧,外形华丽的小台灯。我是怎么来的呢?这还得从我的“前世”讲起。

在那个寒冷的冬天,我还只是一块躺在工厂里等待加工的材料。望着窗外那满天纷飞的鹅毛大雪,我的眼皮沉重了,不一会儿,我就睡着了。心里的紧张和不安顿时烟消云散。待我醒来之际,已是傍晚,我看了看自己的身子。呀!我原本扭曲的身子变得又笔直又光滑,我照了照镜子,原来,我成为了一位指挥交通的战士——红绿灯!

我怀着激动紧张的心情,来到了我工作的地点——一个热闹的十字路口。

我笔直地矗立在路旁,以前传说中的“马路杀手街”,现在井然有序,人人都说着是我的功劳。人们通过马路时,都敬畏的看着我的三只眼睛,我是一个“三色眼”,我一睁绿眼,车辆就安全通过,我一睁黄眼,所有人立即停住脚步,我一睁红眼,马路上立刻鸦雀无声,直到我睁开绿眼,马路才恢复热闹。

但是,“那一天”终于来临了。那时候,我正在值夜班。突然,一辆红色的跑车迈着“醉步”闯入了我的视线里,这,就是我命运的转折点。

这时,另一辆大巴车也开了过来,只听见一声急促的刹车声,一桩惨剧发生了,但我也遭了秧,那原本笔直的身体被撞歪了,我的“战士”生涯就此结束。

之后,我被送到了加工场加工。我照照镜子:哇!我穿上了一件粉色公主服,还带有蕾丝花边,十分华丽。在商场里,我看见了一个和我很配的女孩子:她全身上下粉色系,显得特别优雅,可爱。她一看见我,一双有灵性的大眼睛立刻闪闪发亮,赶紧叫来她的妈妈,妈妈看了看价格,于是点头同意了。

小女孩顿时欣喜若狂,她连忙抱起我,冲向收银柜,好像生怕她妈妈骂后悔似得,付过钱后,她就兴高采烈地抱着我回了家。

现在,我已经成为了她最爱的东西,她写作业,画图画都离不开我。她渐渐长大了,也不再那么疯狂地迷恋粉色和我了。我快要去上初中了,要搬家了。令“灯”欣慰的是,她没有忘掉我。

我是幸福的,因为我的主人很幸福。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台灯高中叙述

全文共 612 字

+ 加入清单

我和我的台灯是好朋友,个儿差不多,性格也差不多。我不爱说话,我的台灯更是从不说话,它永远矗立在我的书房的地面上,陪伴着我学习。

我的台灯是一盏落地台灯,正好在我的书桌旁的地面上立着,在我写作业的时候陪着我写作业,在我读书的时候陪着我读书。它的高度正好和我现在个头差不多,以前它刚来我家的时候,我还够不着它呢,现在我和它已经齐头了。也正是这样,让我意识到我的台灯已经可以是我不可或缺的好朋友了。

我是一个不怎么爱说话的孩子,而我的台灯则从不说话。它只是静静地陪着我,给我足够看清世界的光亮,这就足够了。这一点也是我认定我的台灯是我的好朋友的最重要的一点,它不用说话,只要陪着我就行,偶尔我说了什么,它不用回应我,只需要静静地倾听就好了。就像我与书的关系一样,我静静地倾听书里的故事,书也静静地呈现着它的故事,这一切就足够了。没有什么比倾听和了解更重要的了。

我和我的台灯常常待在一起,以至于妈妈每次到我的书房来,都会调侃我说:“又和你的台灯一起在看书呢!”我会满足地微笑着回应我的妈妈,让她明白有台灯陪伴着的我,也如有她陪伴着我的我,两种时刻都让我感到幸福,是相似而又完全不同的幸福时刻。

我还让我的妈妈给我和我的台灯拍过照,照片上的我正捧着书在台灯下阅读,台灯的光亮像一个足够照亮我的生活的太阳,暖暖地陪在我的身边。现在这张照片已经被我洗出来用画框裱了起来,挂在我书房的墙上,让人一看就明白我俩是好朋友,我们俩都安安静静陪伴着对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为自己喝彩高中叙述

全文共 625 字

+ 加入清单

生命的道路磕磕磕碰碰,害怕摔倒的我总会亮起一盏盏“灯”照亮前程,因而走得舒坦。那一盏盏“灯”就是我的闪光点。

我曾经羡慕过很多人,羡慕他们有许许多多的优点。但如今,我不再做那只只羡慕别人的丑小鸭,我已学会从自己身上寻找闪光点。

我是个勤快的女孩。在学校,我能帮助老师管理班级,为班级效力;在家里,我是父母的好帮手——我能利用课时间为妈妈分担家务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这也算是一种孝敬的方式吧?因此,我总能得到邻居的叔叔阿姨们的夸奖。

我是关心朋友的人,对待朋友一心一意,把她们当做自己的亲姐妹。无论朋友遇到多大困难,我都会竭尽全力去帮助她们。一次,我的同桌生病没来上学。一天要上多少新课,落下了恐怕会堆积如山呀!放学后,我去看望她,还详细地给她讲解了当天教的新内容。她感动得热泪盈眶:“你真是我的好朋友!”

我也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孩子。一天下午,我放学了。我怀着愉快的心情,踏着轻盈的脚步走在放学的路上。突然,前面一位老奶奶被绊倒了。我急忙跑过去,关切地问:“老奶奶,您没事吧?”

“谢谢,我没事。”老人的脸上露出了和蔼的笑容。

“要不,我送您回家吧?”

“嗯,也好,麻烦你了。”

我不顾路途遥远,小心翼翼地扶着向家走去。临走时,我隐约听见老奶奶说:“真是个好孩子啊!”我心里比吃了蜜还要甜。

这是我的闪光点:勤劳,关心朋友,乐于助人……它们是灯,是不能用金钱衡量的一盏盏“灯”。让生命充满价值,撒下一片片辉煌。拥有这些闪光点,是我的骄傲,是我的光荣,我为自己喝彩!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高中第四册第四单元作文:“十”的五天经历_1000字

全文共 881 字

+ 加入清单

前言:宋体字“十”不论正看、侧看还是颠倒看都端端正正的。但它却不甘于此,决心寻找新的生活位置,即使是身心俱变,只要能体现更大的人生价值就行,于是就有了五天的经历……

第一天——只想上爬

“欲体现伟大价值,就要高人一等。”“十”这样想着,便开始了它第一天的行程。它先来到“又”的头上成为了“支”。“‘支持’‘支援’,这个‘支’没什么意思。”它不屑于待在“又”上,便找到了“口”,爬上去,一下子成了“古”。“‘古’有什么好?‘古旧’‘古板’——过时了的,一点也不新潮,我还是走吧……”

第二天——委身低下

吸取头一天的教训,“十”委下身来,想找个低下的位置。它来到“曰”下成为“早”,却觉得“早”也不够完好,虽有“清早、早晨”之义,但仍不免有“古”那“早先、过去”之味。于是它又来到“ノ”下,立即成为身价百倍的“千”。这回它乐了:原来委身低下也并非不好

第三天——敢于当先

“上下位置都体验了,前边怎么样?”勇于尝试的“十”又开始了它的人生探索:它找到了“办”和“尃”。“兄弟,我当你们的前锋如何?”“那当然好了。”它们异口同声地说。于是它成了“协”和“博”。“‘协作’就能‘广博’,达到‘博大’,当先锋还真不错;明天再做后卫试试。”“十”想。

第四天——处在后边

这一天“十”走了很长时间,也没有找到适合自己做其后卫的字。接近中午时,它又遇到了“口”。“怎么又是你?前天我爬到你头上成了‘古董’并不好。”“你可以跟在我身后啊,当个映衬红花的绿‘叶’不是很好吗?”“是嘛,那我就试试做个‘叶’。”可成为“叶”后它仍心有不甘:“老是跟在别人后边,总没有处于中心好吧!”

第五天——甘心居中

“十”悄悄地离开“口”,想找个居中心的位置,直到黄昏时它才再次遇到“口”。“口”知道它的心思,就说:“来吧,不愿在身后,就走进我的心中,成为‘田园’的‘田’也能体现自身的价值啊!”“好!那就让我成为‘田园’的一部分吧!”说着“十”进了“口”中。

后记:“十”进入“口”中便再也没有出来。因为这五天的经历让它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不论处于怎样的位置,只有努力耕耘的人,其生命的绿树才能绽放出有价值的红花。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优秀作文:高中经历

全文共 645 字

+ 加入清单

时间不停地洗涮着岁月的亮丽,时间飞逝,斗转星移,步入高中生活第二年的我充满了无边无际的遐想。在自己的世界里走马行空,畅所欲言。但是越来越繁重的学业,一步一步地驻入我的世界,那些曾经,只是美好的回忆,那些如果,只是可望而不可及。

尖子会聚的地方,竞争愈来愈激烈,玉壶冰心的友情,有时也经不起考验。一起笑过,一起哭过的日子,被竞争深深地埋藏着。为了成功,不择手段,为了荣誉,不分你我。好像已经忘记了两只稚嫩的小手紧握着的信念。

高中的生活每天都徘徊于课室,饭堂,宿舍。风儿的呼唤,小草的招手,鲜花的绽放,总被那匆忙的脚步,焦急的心情所忽略。也许,这样的美景不应该属于一个满怀信心的高中生所拥有,勤奋学习,考高分,上大学,才是高中生的追求。

不止是成绩上的竞争,那怕是我要第一个跑回宿舍,第一个洗澡,第一个到课室……都要竞争,实在有点可怕。可慰的是,大家都没有忘记自己的身份---我是一名高中生,没有忘记自己的理想---我要上大学。

自从上了高中,才真正感受到学习的艰辛。十科科目,四天考试。沉重的包袱压得透不过气。着急,紧张的心情,油然而生。埋头于课本,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儿时的嬉戏,成了向往。高中生始终爬着那山外有山的山,不断依靠自己而向上。

时间就是金钱,的确是。每天的时间都是24小时,仿佛在高中生的眼中,还可以多挤一个小时似的。为了以后的自己多一份幸福,少一份忧愁,多一份满足,少一份担心,这样的命运,我们无以选择,更无以抗拒。

也许,三年后,踏出校园门口的那一刻,才发觉原来自己曾经呼吸过空气。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高中第二册第二单元作文:意外的经历

全文共 611 字

+ 加入清单

早晨起来推开窗户,发现外面竟然下着绵绵的细雨。阴沉沉的天气,总让人感到不安,好像预示着什么事要发生。

由于写作业缺少一些用品,我被逼无奈挤上了开往商场的公共汽车,还好有个座,也许是下雨天大家的心情都不好吧!车厢内安静得出奇,只能听见从被雨水打湿的雨伞上掉落下来的雨滴打在地上的声音,这样安静的过了一站。车门开了,上来两名穿着黑夹克的中年男子,他们的加入使原本安静的车厢一下子喧闹起来,“让一让,让一让,我们往里走走。”两个人“吆喝”着,脚步停在我身前一名带着孩子的父亲身后,其中一人扶着我身旁的椅背,我本能地往旁边挤了挤,调整了一下位置,当我在回过身来看那两个人时,不由得惊呆了,另一人用中指和食指夹住一个薄薄的刀片,熟练的割破了那位父亲的手提包,迅速从里面抽出钱包,收了起来。是小偷!光天化日之下,当着这么多人的面,竟敢偷东西,我刚想喊,转念一想:不行,他离我这么近,万一给我一刀怎么办?我不敢再往下想,也不敢出声,只是静静地看着。

车到了一站,下车的人向售票员出示了车票,奇怪的是,售票员并没有向那两个人要票,就让两人下了车,看这两人得意洋洋的表情,我不甘心地瞪了一眼,挤到那位叔叔的身边,及时地告诉他:“叔叔,您的钱包是不是丢了?头里下去那两个人,您快去追呀!”他看了看手提包,已被割开了一个几公分长的口子,钱包早就“飞”了,他随着我手的方向望去,那两人拦了一辆出租车,飞奔而去。我望着他们的背影,心想:难道就这样算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人教版高中第五册第一单元综合叙述作文:鲁迅思想

全文共 2115 字

+ 加入清单

在有关鲁迅思想的研究中,大量的成果集中在“改造国民性”问题上。冯骥才在《收获》上发表的《鲁迅的“功”与“过”》中认为,鲁迅作品的成功之处即在于独特的“国民性批判”,“在鲁迅之前的文学史上,我们还找不到这种先例”,但这不过是“源自1840年以来西方传教士”的舶来品,鲁迅从中受到了启发和点拨,却没有看到里面所埋伏着的西方霸权话语。冯骥才进而认为鲁迅没能走出“西方中心主义”和被西方人认作经典的以审丑为主要特征的“东方主义”的磁场。这一度引起了学者们的激烈争鸣。陈漱渝在《由〈收获〉风波引发的思考》和《挑战经典——新时期关于鲁迅的几次论争》中认为,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形成过程中,的确受到美国传教士亚瑟·亨·史密斯《中国人气质》一书的影响。然而,“鲁迅展示中国人的丑陋面,并非印证西方侵略者征服东方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而是在展示种种丑陋的过程中渗透了作家的忧患意识和否定性评价,使读者在否定性的体验中获得审美愉悦。”黄川在《亚瑟·亨·史密斯与东方主义》中重点分析了“东方主义”一词的含义和史密斯《中国人气质》一书的详细情况,指出冯骥才把“东方主义”加之于鲁迅的头上是“轻率的、不科学的”。

由论争引发,对国民性问题的研究被导入了十分广泛、深刻的领域。对于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形成的渊源,日本学者北冈正子的《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由来》以翔实的史料证实:鲁迅留日时期与许寿裳关于国民性的探讨,是受到当时弘文学院院长加纳治五郎与中国学者杨度关于国民性讨论的直接触动。潘世圣的《关于鲁迅的早期论文及改造国民性思想》认为,“青年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问题,其实与近代西方,明治日本,他的先辈思想家如梁启超以及与他同时代的留日学生有着多样的联系,鲁迅的思想很大程度上反映着他的时代,他的周边世界的精神倾向。”王学谦在《精神创伤的升华——“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形成的心理因素》中指出,幼时的家庭变故使鲁迅的心灵受到严重创伤,直接影响了鲁迅人生道路的选择,并促成了其改造国民性的思想。程致中在《鲁迅国民性批判探源》中认为,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形成不是偶然的,也不是某一单方面的影响,而是多种因素的综合,包括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影响,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有关国民性的讨论的影响,外国人研究中国国民性的着作的影响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痛切反省和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的影响等等。袁盛勇的《国民性批判的困惑》则认为,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主要源于一种强烈的自省意识,他看到了我们国人的“古老鬼魂中”还有一个“我”,因而,“鲁迅的国民性话语是一种自我在场的启蒙话语……他把自己拽进话语语场的同时,也一并让读者沉入其间,在自我反省中杀出一条生路”。尹康庄的《鲁迅的民众观》指出,鲁迅“致力终身的改造国民性思想与实践的逻辑起点”,是鲁迅对民众的“否定与肯定之间所形成的悖论”。方长安的《鲁迅立人思想与日本文化》认为,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是和立人思想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深受日本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亦即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影响。

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研究的深化还表现在“鲁迅改造中国国民性思想研讨会”的举行。这一学术会议是由汪卫东的《鲁迅国民性批判的内在逻辑系统》和竹潜民的《中国国民性“密码”和“原点”探秘——兼与汪卫东先生商榷》争鸣文章引起。前文认为中国国民性“原点”和“密码”以“私欲中心”四字概括,后文表示了不同意见,认为中国国民性的“原点”和“密码”应是“自欺欺人”。陈越认为汪卫东的“私欲中心”失之太泛,竹潜民的“自欺欺人”不是“对国民性劣根性表现的深层原点的概括”。周楠本指出,“自欺欺人”说实际已包含于“精神胜利法”中,而“私欲中心”是和“精神胜利法”一样的国民劣根性表现,因而“原点”和“密码”的提出并无多少新意。张恩和和林非都肯定了从“私欲中心”和“自欺欺人”入手探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积极意义,特别认为以“自欺欺人”为中心展开对国民性弊端的分析是“颇有道理的”。但对国民劣根性的形成,他们都认为原因不是别的,而是封建专制制度和绝对权力统治的结果,“在这样严格的等级制度的规范和限制下,怎么能不产生退守、懒惰、卑怯、奴性、虚伪巧滑、自欺欺人等各种各样的国民性”(张恩和语)。钱理群的论点有三:一、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提出是从中国的现实出发,不是外来思潮的移植;二、改造国民性问题涉及对民众的看法,鲁迅一向把民众分成两类,即“厥心纯白”的朴素之民和“在名教斧钺底下”失去了天性的“无名主无意识的杀人团”,鲁迅的批判锋芒主要指向后者;三、对“真”与“诚”的倡导,对“伪”的批判是鲁迅一生的命题。孙玉石认为,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他的“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创作动因,继承了历史上一切优秀文学传统拥有的“大爱与大憎结合的精神”,体现的是文学创作的永恒的主题,因而孤立地研究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密码”与“原点”,“没有什么真正的学术意义”。孙玉石提出应当特别尊重鲁迅作为文学家的思想家的“独特性”,这就是:“他是以自己的直接感悟与无休止批判来辐射他的思想能量,而不是在逻辑系统的思考中来论证他的思想凝结的。他追求关注的一贯性,批判的直击性却不一定有哲学家思想的严密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经历风雨的魅力高中作文

全文共 994 字

+ 加入清单

有人说:“魅力是指一个人的社会地位、身份、金钱,只要你具备了这些当中的一点,那么你就可以被称为是一位有‘魅力’的人。”而我却想说——魅力,是历经生活风雨的晶透,是历经艰辛后的依旧坚强,是坚强后的完美表现。

德国贝多芬现在称得上是一位赫赫有名的音乐家,我们都知道贝多芬丛生至死都一直深爱着音乐,但是在他音乐创作的前期,他并没有享有盛名,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音乐人士,但是他没有放弃,继续朝着梦想前进。然而,不幸的是贝多芬在音乐创造后期,不幸耳聋,这对于一位深爱音乐,日日在音乐的海洋中翱游的音乐家,可谓是极大的痛苦。换做是其他人,估计早就深恶痛恨社会,开始自暴自弃,整日萧条度日了,但是贝多芬却显示出他独特的另一面,他隐忍着自己的痛苦,隐忍着常人所无法想象的艰辛,终于铸成了《欢乐颂》用他以痛苦换来的欢乐来安慰人们,为人们勇气和力量。这更可以充分体现贝多芬的伟大并非只局限于他穿凿了美妙的音乐,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更是因为他的歌是为苦难的人们而写,带给别人以希望和信心。

魅力是一种独特的风采,魅力平凡却不寻常。不畏惧、不胆怯的魅力才是真正的魅力。

还记得前不久的刘洪坤和刘洪魁吗?没错,就是他们!在接到任务的危难时刻,面对党和国家的培养教育,人民的利益遭到危害,他人生命遭到危险时,他们挺身而出,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进去!他们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可以将自己的生死抛之于脑后,面对生死的挑战,身上肩负的责任,守护人民的使命,当时他们想的只有——人民!这时候他们的独特魅力便毫无保留地显现出来。

魅力就是这样,不畏生死的前进,义无反顾地为着并不是自己的利益而努力。

5岁时她失去亲生父亲,母亲也将她送给别人抚养,8岁时养母瘫痪在床,养父不堪重负悄然离去,她便毅然决然地挑起了家里的重担,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照顾养母,长大后的她被大学录取,她将养母接去,每天背着养母去上课。她就是“最美女孩”——孟佩杰。

有人说上天对她很不公平让她承担了这么多的磨难,但是正是有了这些磨难使她逐渐坚强,正是因为这些艰辛使她逐步坚强,正是这些风雨使她磨练了意志——最终成为一种在坚强之后完美表现的独特魅力。

他们都很平凡,他们都没有傲人的身份,他们都没有过亿的家产,他们都没有俊美高贵的外表,但是他们却都拥有着清新非凡的独特魅力!那是经历风雨后的魅力,那是磨练意志后的魅力,那是人类与困难做斗争的独特魅力!

[经历风雨的魅力高中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人教版高中第五册二单元作文:我的一次经历_800字

全文共 810 字

+ 加入清单

我是一只苍蝇,一只垂死的苍蝇。我想在弥留之际给世界留下点什幺,于是我便将我刚刚经历的,造成我目前这种状况的事记录下来,留待后者予以评价。

我与别的苍蝇一样出生在臭水沟中,但也许是人类所谓的基因突变吧,我会识些字,明白一点事,尽管这最终导致了我的悲剧,但我无悔。

每日趴于学校窗口之外,饱尝那些被遗弃的零食之后,腆着肚子也学了点文化,知道要诚信,不可以帮别人作不好的事,有个词叫什幺来着,不可“为虎作伥”,也许没那幺严重,但我文化不高,还请原谅。

就在昨天晚上,我飞进了一家居民楼。当时大概有12点左右吧。我见到千万个(实际上是一个)清纯可人的小姑娘仍坐在灯下苦读。我想她也许是在应付那叫什幺期末考试的事情吧。她有一双明亮而又水灵的眼睛(我的眼可没法比),看上去是个好人。我突然有与她交谈的欲望。

我先在墨水瓶上观望一阵,她也发现了我,没有驱赶我的意思。壮起胆子,我钻进墨水瓶,用尾部沾了些墨水,再飞出来,在旁边一张白纸上拖出了“你好”字样。她似乎一惊,?但是很快明白了什幺。闪着满是疑惑的眼睛,她小心翼翼地问:“你在和我‘说话’吗?”作为回答,我划出了一个老师常给学生的“√”。

疑惑转为惊喜。

“真有意思,你懂我的话。你是怎幺会的?……嗨,这倒也没关系。”

欣喜过后是一阵沉默。接着她似乎想到什幺了。她用甜甜的声音说:“明天是高考,你帮我看别人卷子,再悄悄地写在我稿纸上,行吗?那可是关系到我未来的大事呀!”

什幺?这算帮你做坏事吧,要诚信,这可不行。我要做第一只“诚信”的苍蝇!我想。

一个“×”。

她似乎有些恼火。“你听不懂我的意思吗?明天的考试关系到我的荣誉,未来的金钱、幸福呀!你真不答应?”声音都变了。

我静默。她怎幺会是这样一个女孩呀?哎哟,有点不妙,她目透凶光。不行,不帮别人做坏事。

一个“×”。

写“×”的过程中,有阵恶风袭来,幸好我反应灵敏,飞开了,但翅膀还是受了伤。

我飞的过程中,回头望去,那清纯的脸蛋似乎不再那样可爱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感谢那次失败的经历高中作文

全文共 718 字

+ 加入清单

新的学期又开始了,同学们怀揣着新学年的梦想,背着书包返回母校学习。我特别的兴奋,因为我们的新田径运动场就要落成了,作为班级的运动健将,我将有机会在崭新的运动场一展身手,为班级增光添彩。

运动会的那一天,阳光特别明媚。我穿着整洁的校服,踏着轻松的脚步,兴趣勃勃地来到学校。然而就在走进校门的那一刻起我的心好像被什么拎了起来,只觉得自己的心跳得越来越快。到了教室,我急匆匆地拿了一把椅子,飞速地向操场跑去。按照日程,我的项目在下午,老师看见我,就说:“吕坚镔,你要加油啊!”同学见了我就说:“吕坚镔,我们为你加油!”我听了,无比激动,恨不得现在就是下午了。

终于到了下午,我要开始跑了,那时的气氛多么激烈啊!还刚开始检录呢,同学们有的在我耳边呐喊,有的在我身边摩拳擦掌,仿佛参加比赛的是他们似的。我进了跑道,有点儿垂头丧气,因为我在第五道,离发令处很远,总觉得形势于我不利。“各就各位,预备——”裁判准备鸣枪了,容不得我再多想了,我马上蹲了下去。“砰!”随着一声巨响,我立刻起身向前,奋力摆动双臂,向前挺进。跑道旁边的同学一个劲地为我加油。可是,一匹又一匹的骏马从我身边掠过,我离前面的运动员越来越远,脚步也渐渐变得沉重起来,我知道自己离心中那个目标越来越远了。殷红的跑道在我的眼前变得越来越刺眼,明亮的天空一下子变得灰暗了。结果我得了最后一名。

就在我心灰意冷跑到终点的时候,一双双热情的手向我伸来,搀的搀,扶的扶。暖意在我冰冷的心底升腾起来。是啊,比赛场上总有胜负,无论你胜也好,败也好,一次比赛的结束就是新一轮比赛的开始,要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很难,但这是迈向下一个胜利的唯一通道,这就是那次失败经历给我的启示。

[感谢那次失败的经历高中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高中作文: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全文共 698 字

+ 加入清单

辽阔苍穹中飞翔的老鹰,必是经历了母鹰无数次摔下山崖的痛苦,才锤炼出一双凌空的翅膀。

一颗璀璨无比的珍珠,必然经受过蚌的肉体无数次蠕动以及无数风浪的打磨,才能熠熠生辉。

同样,一个真正有成就的人,也肯定是在无数次的跌倒后重新站起来的,因为“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史铁生摔了一跤,没有了双腿,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沉重的打击。但他没有因此对生活失去信心,而是用自己的大脑和双手去表达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贝多芬双目失明且耳聋,但他依然写出了《英雄》《命运》等大量音乐作品,在人生的不幸中,他顽强地扼住了“命运的咽喉”。

这些都是曾经摔过跤的人,但他们却都坚强地站了起来,与命运、与不幸抗争,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所以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摔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从此对生活失去信心和勇气。

冰心说:“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所以我们每个人面对不幸时都不能一蹶不振,因为我们都有可能在改变心态后,握住生命的任何一根链条。

因为生活是我们自己的,命运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的,我们的心态、我们的选择,决定了人生的方向。

挫折是人生的一笔财富,是促使你成功的一剂良药,不经历风雨的花儿,怎么会绚烂?不经历磨难的人生,怎么会发出炫目的光彩?

就像2005年感动中国的人物——洪战辉所说:困难,我们有责任去面对它,解决它。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我们应该明白摔跤并不可怕,就像我们总是有勇气唱起这首歌: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我要说,不经历一次次摔跤和一次次跌倒后又站起,人怎么能长大?摔跤也是一种幸福,风雨正是雨后彩虹的前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人教版高中第五册第一单元综合叙述作文:鲁迅作品的综述

全文共 1126 字

+ 加入清单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着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着《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着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鲁迅的作品充实了世界文学的宝库,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世界语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我经历的小挫折高中作文

全文共 521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的脑海中,有很多回忆。即便是被岁月的潮水冲刷着,但依然记忆犹新。

那次,学校举行拼贴画比赛,我很高兴,觉得自己大显身手的机会来了。回到家里,我满怀信心地找来八开纸,绞尽脑汁想制作什么,终于,一个很好的点子在脑海中浮现。

我先画了一只母鸡蹲在窝里孵蛋,然后用白西米撒在母鸡身上,做羽毛皇天不负有心人,一幅栩栩如生的白母鸡画做好了。第二天,我满怀信心哼着歌儿交到了老师的办公室。

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淘汰了我的作品。全班43个同学,有的幸灾乐祸,有的也无比同情,面对一双双眼睛的折磨,我的泪水在眼眶里滚动着,最后还是流了下来梦破碎,心真的好痛。

回家的路上,天也和我的心情一样下起了倾盆大雨。回到家,妈妈见我泪眼蒙眬,着急地问我发生了什么事,我只好吞吞吐吐地告诉了她。

妈妈听了,拉住我的手,走到阳台上。雨过天晴,天空驾着一条缤纷的彩虹。妈妈指着天空问:漂亮吗?嗯。我点了一下头,一边用手抹去泪花。妈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彩虹确实很美,但它是阳光在雨雾中被折射而成的。人生也是这样,受了挫折的人生才会美!

是啊,那个下午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下午。假如命运折断了希望的风帆,不要无奈,因为岸还在;假如命运凋零了美丽的花瓣,不要伤感,因为梦还在,路还在,我们还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人教版高中第五册第一单元综合叙述作文:鲁迅

全文共 2248 字

+ 加入清单

许多人对鲁迅的无知与淡漠,令人失望,令我感到可悲。在鲁迅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的时候,“鲁迅的世界与世界的鲁迅”国际学术讨论会曾在先生的故乡绍兴举行,来自中国、加拿大、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一百五十余名“鲁学”研究专家参加会议。包括陈漱渝、张梦阳、阿部兼也等国内外着名的鲁迅研究专家都在讨论会上发表各自的研究成果。《鲁迅讽刺艺术理论初探》、《鲁迅研究中的学术哲学问题》、《作为现代精神资源的鲁迅》、《鲁迅文化遗产的真正价值》……近百篇研究论文采取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视角对鲁迅先生的作品、思想、经历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2006年是鲁迅诞辰125周年暨逝世70周年,10月17日,来自日本、俄罗斯、澳大利亚、德国等5个国家及内地18个省、市、自治区的120多位鲁迅研究专家、学者齐聚浙江绍兴,举行“鲁迅:跨文化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日本、俄罗斯、澳大利亚、德国和台湾等五个国家和地区的一百二十余位鲁迅研究专家、学者出席了这次开幕式,他们在研讨会上,从各种不同的研究角度,对鲁迅文化进行深入地探讨交流。文化部副部长郑欣淼先生在开幕式上说,鲁迅的着作是中华民族高度智慧的结晶,鲁迅先生的思想已经长在民族的血脉里,鲁迅的心灵与广大读者的心灵是相通的。从鲁迅身上看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每一部分,都是先贤用血汗乃至生命换来的。鲁迅逝世七十年来,中国文化学术界在传承鲁迅优秀遗产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鲁迅研究已经成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说,鲁迅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代表,又是具有我们这个民族原创性的作家,从过去到现在始终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旗手。如果研究现代文学的人对鲁迅避而不谈,那么就是在数典忘祖。众多现代文学研究专家在此间召开的一个研讨会上认为,“普及鲁迅”的路还很长,高等院校应当承担起这个任务。

鲁迅、许广平独子周海婴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说:“我希望青少年能逐步接触鲁迅的作品。过去政治上的需要,我们不去讨论。个别年轻人如果不喜欢(鲁迅),也没关系。”鲁迅之孙周令飞说:“虽然家里有很多鲁迅的书,但是孩子想不想读,要顺其自然。”(9月19日《南方都市报》)

周海婴和周令飞的话具有现实意义。今年年初,浙江绍兴鲁迅故里百草园举行了一场活动。会上,“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说法引起多方共鸣。

一谈起鲁迅的形象,立马想到怒目金刚、横眉冷对;一说起鲁迅的文章,立马想到“似投枪、如匕首”。显然,这不是完整的鲁迅,如周海婴所说,是“政治上需要”的鲁迅。周令飞说:“鲁迅不单是个勇敢的战士,更是个风趣幽默、可亲可爱的长者。”鲁迅本来就是立体的、多元的,教材偏偏把他描摹为平面的、单一的。

现任鲁迅文学馆馆长的孙郁认为:“没有阅历的人很难读懂鲁迅的书。”鲁迅的观察是尖锐的,体验是深刻的,用语是刻薄的,情感是苍凉的,不鼓励青少年多读,是有一定道理的。

北京文化界人士19日会聚鲁迅博物馆,缅怀这位伟大的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贯穿整个纪念活动的是这样一种关注和思索:鲁迅到底离我们有多远?

当天在鲁迅博物馆举行的“鲁迅逝世七十周年暨北京鲁迅博物馆建馆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发表演讲说,鲁迅的时代虽已远逝,但他那种要在没有路的地方走出路来的精神将永存。鲁迅的精神在我们现在这个提倡“和谐”的时代中,仍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谐”永远是一个过程,是矛盾中的发展,运动中的平衡,差异中的协调,多样中的统一,其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鲁迅倡导的启迪民智,改造国民性、利人思想及其批判精神,是我们朝这一方向前进的动力。

鲁迅精神作为一种资源是“儒家之后最具有原典意义的存在”。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表示,正是鲁迅精神使该博物馆半个世纪以来成为千百万人造访的“圣地”。他说:“鲁迅是一种开放的、未完成的精神之火,在古老的土地上扩张着,并因此而与每一代人的精神盘诘相遇,成为一种无穷的光源。”

着名画家陈丹青探讨鲁迅的角度独树一帜。他认为,对鲁迅的讨论在中国经历了一个从准政治话题到民间话题的曲折过程,现在我们“要还原鲁迅是很难的”,因为我们和鲁迅之间已经缺乏可共享的生存经验、文化经验和政治经验。所以,作为现在我们探讨鲁迅的起点,我们首先要提出的问题“不是‘鲁迅是谁’,而是‘我们是谁’”。

鲁迅,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浙江绍兴。1902年,留学日本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创作了《呐喊》《野草》《朝花夕拾》及中篇小说《阿Q正传》等作品。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终年55岁。他的作品被翻译成70多种文字,在50多个国家流传。

“许多人都在哀叹,这个时代的人正在远离鲁迅,好像鲁迅一旦被公众弃绝,他的价值就会随之贬低——岂不知,真正贬低鲁迅的,恰恰是有这种想法的人;事实上,鲁迅真正的价值,就体现在他与这个时代之间的断裂和错位上:只有在反对他的地方,鲁迅的价值才得以彰显;反对得越厉害,他的价值就显得越充分。正如小偷是不会喜欢警察的,我想,一个仍是‘想做奴隶而不得’或‘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也是不会喜欢鲁迅的文字的。鲁迅的文字像大光,可以清晰地照见每一个人的音容笑貌,那些相貌丑陋又想遮羞的人,当然恨不得早日铲除他,消灭之。”

鲁迅只活了五十六岁,只写作了十八年,但鲁迅的存在像一个燃烧的火球,靠近他的人,若没有对火的经验,那必定是会被灼伤的。我们应该读点鲁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人教版高中第五册第一单元综合叙述作文:中学语文教育的研究

全文共 1671 字

+ 加入清单

语文单独设科以来,语文教育界就不断探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途径,各种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应运而生,层出不穷,语文教育在某些地区、某些方面确实取得了一些喜人的成绩。可是从整体上讲,学生的语文水平并未出现多大起色,硕士生、博士生写不出一篇上档次的文章,高中生错别字连篇,说话前言不搭后语的现象屡见不鲜,更为严重的是语文教学中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正如有人指出,透过中学生的作文,我们看到的不是一张爱思考,有个性,青春稚气的面孔,而更多的是会议桌前的官员或新闻播音员。语文教育现状堪忧。因此,语文已成为有识之士口诛笔伐的重点学科,背负“误尽苍生”的罪名。二十年前吕叔湘先生就振聋发聩地指出语文教学存在“少、慢、差、费”等严重问题。如今又有孔庆东、王丽等分别主编的《审视中学语文教育》、《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等书,对语文教育进行审视、忧思和猛烈的批判。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出路何在?

在教学中,有一些现象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有些学生与其他学生一起接受相同的教育。比如教师、教材、教法等,但是,语文水平却非同一般。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这些学生都有很好的家庭语文学习的环境,诸如父母文化水平较高,或者家庭有较多的藏书等。

另外,从许多杰出人物身上,也可以发现类似的现象。比如着名作家叶至善、王安忆、老鬼,甚至周氏三兄弟(周树人、周作人、周建人)等,他们都有他人不可比拟的语文学习环境,前三位的父亲或母亲在语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他们分别是叶圣陶、茹志鹃、杨沫,同样周氏兄弟的祖、父辈在语文方面也都有很高的造诣。

这些人从家庭中汲取了充分的语文养分。

还有本世纪上叶南开中学培养一大批才华横溢的人才,诸如曹禺、周恩来等,深入研究一下,发现当时南开中学语文第二课堂搞得非常生动。

凡此种种现象不能不令人把思考的视野投向更广阔的空间,去探索、研究影响语文学习的因素,其中特别是学习主体之外的因素。

学习环境,在国内外,从古代到近代早已为人所注意。

古罗马着名教育家昆体良在他的文章中多次提到孩子保姆语言的要求。他说:“最要紧的是,孩子的保姆应当是说话准确的人。儿童首先听到的是他们的声音,首先模仿的是他们的言语。”

我国古代教育家也十分重视学习环境的作用,在他们的论着中论述了学习环境对人的影响,如墨子认为:“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庄子认为:“婴儿生无硕师而能方,与能方者处也”;荀子则说:“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

近代教育家康有为也深刻地认识到学习环境的重要意义。他在《大同书》里说:“婴儿知识日开,感染不可不慎。故设院之地不可近戏院,声伎之地,葬坟火化旁,作厂、市场、车场哗嚣之所,以慎外感之染而保清明纯固之神。”

但是,真正对学习环境进行系统研究的尚少。

中央教科所田慧生《教学环境论》(1996年版)说到:“教学环境是近年来国际学术界颇为引人瞩目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是我国教育领域一块待开的处女地”。这本书是我国教学环境研究领域的开山之作,正如他的导师李秉德先生《序》中所言:“这本书是具有开拓性的,甚至可以说是填补了这方面专门研究的一块空白。”

语文教学环境方面研究论着据我所见,仅有于源泉、倪山编着的《存在与发展——语文教学生态论》,韦志成着的《语文教学情境论》等。而对语文学习环境研究的论着显得更少、或更欠缺。张孝纯:“大语文教育观”有语文学习环境的思想,并且“一体两翼”的说法中也提出了“学习环境”的概念,但它是相对于语文第二课堂而说的,外延较窄,不能涵盖影响语文学习的外在因素。因此,他的理论不能称之为是完备的语文学习环境理论体系。其次,北师大张鸿苓《语文教育学》中有一章《构建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观其内容主要集中在学校课外活动。其他人也有零星提及,但都不够完备,就不一一赘述。

中学以生语文学习环境研究具有深远意义,能够开阔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视野,打破往把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途径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研究的狭隘意识,使语文学习生活化,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习语文的习惯、兴趣和对美的追求,提高语文运用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人教版高中第五册第一单元综合叙述作文:鲁迅作品的研究

全文共 1934 字

+ 加入清单

在对鲁迅作品研究中,《呐喊》和《彷徨》仍然是被关注的热点。这些小说曾被广泛、深入地研究了几十年,现在一般地解读其艺术内涵也许并不困难,重要的在于有所发现。胡尹强的《破毁铁屋子的希望——〈呐喊〉、〈彷徨〉新论》发现,《呐喊》、《彷徨》的二十来篇作品其实是有内在联系的系列小说,它们相互补充、相互阐释,从不同侧面表现了铁屋子意象所隐喻的丰富底蕴——鲁迅对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宏观把握和感悟。作者以铁屋子意象统摄全书,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鲁迅对现代中国人的存在命运与状态的深刻的人道主义关怀。李靖国的《〈狂人日记〉重探》发现,狂人形象的反封建并不具备彻底性与不妥协性,但这丝毫不降低作品的思想价值。恰恰相反,鲁迅的忧愤深广,正是通过一个清醒深刻的思想者被封建宗法制度强行剥夺自由思想独立人格而致“狂”,进而刻画了传统势力和礼教连“迫害妄想”症患者病发时的种种表现都不容许存在。最后,封建宗法制度与传统文化系统居然将“狂人”治“愈”,将反封建者驯服为其忠实的维护者与奴才,以此揭示封建主义“吃人”的凶残、虚伪与“高明”,从而警示改革者必须直面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具备坚强的心理素质。

日本学者丸尾常喜的《“人”与“鬼”的纠葛——鲁迅小说论析》发现,鲁迅小说中有一个“鬼”的形象系列:传统文化“鬼”、民间民俗“鬼”、国民性弊端“鬼”、自身意识到的“鬼”,在这些“鬼”的意象中,《呐喊》和《彷徨》显示出独特的文化批判价值。王冰的《鲁迅作品中生命群像的存在主义哲学色彩》以存在主义哲学观点,发现鲁迅作品中有一个“佯狂”、“向死而生”的生命群像。曹书文的《论鲁迅小说创作的家族意蕴》发现,鲁迅也是中国现代家族小说的创始人,《呐喊》和《彷徨》对女性命运与精神悲剧的关注,对封建家庭叛逆知识分子形象的成功塑造,为我国现代家族小说不断走向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缪军荣的《永远的地狱——论祥林嫂之死》发现,祥林嫂之死的原因其一是旧礼教各条律之间的内在矛盾,是族权与夫权之间的相悖;其二是愚昧大众“看客”的凶眼,通过“心理暗示”的作用使祥林嫂产生犯罪之感、自我心灵折磨以致跨入地狱之门。解志熙的《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新小说中的旧文化情绪片论》认为,《呐喊》诚然是一部悲愤控诉旧文化、旧礼教,热情鼓吹新文化、新道德的“呐喊”之作,但某些篇章如《故乡》、《社戏》等其实也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对旧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的眷恋与反顾。江业国的《鲁迅笔下阿Q之死的“仪式感”》认为,鲁迅描述阿Q之死的“仪式感”,既是为了在艺术上终结这个“问题人物”,更是为了使“阿Q”彻底成为关于人的存在问题的哲学思辨的艺术符号。

不少研究鲁迅小说艺术形式的成果也颇具新意。严加炎的《复调小说:鲁迅的突出贡献》利用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发现鲁迅小说是有着多种声音的复调形式,正是这种形式赋予了作品以丰富、多义的美学意蕴。张直心的《神思会通:鲁迅小说的现代主义审美取向》认为,鲁迅小说创作的成功实践印证了鲁迅化的现实主义理论与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方法并非势不两立,恰恰相反,它蕴涵着集合诸种方法冲突作用力的开阔性。李春林的《鲁迅与世界现代主义文学》也持同样的观点,他特别一反那种认为鲁迅只是受西方现代主义影响的观点,提出了“平行”说:“他并未完全抛弃传统现实主义,而又融入了新的‘文学趋势’——现代主义”。

张箭飞的《鲁迅小说的音乐式分析》认为,鲁迅小说中的许多章节和段落都契合了变奏、复格段、回旋曲、复调等音乐的旋律结构,具有独特的音乐美。赵卓的《鲁迅心理小说艺术综论》认为,鲁迅的小说大都属于心理小说,它以丰富多彩的心理结构形态和圆熟深刻的心理表现技巧,率先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审美视野,是带动中国小说现代化转型的先锋创作。邹贤尧的《鲁迅小说的先锋性》把鲁迅小说放到今天的后现代文学的语境中,仍然发现了其形式的先锋和前卫:“我们在先锋作家作品中看到的‘叙事实验’、‘语言狂欢’等等,在鲁迅那里就有。鲁迅在现代文学奠基时期发出的声音,抵达遥远的今天,依然清晰而鲜活”。朱寿桐的《〈呐喊〉:叙事的变焦》认为,《呐喊》的叙事方式可分为“宏观叙事”、“中观叙事”和“微观叙事”三种。

对下层社会不幸者精神状态的批判和鞭挞,基本上建立在鲁迅改良社会、民族进步的宏观视野上,属于“宏观叙事”,体现出的是作者对改造国民性的呐喊:“中观叙事”则指作品将叙述的背景移到比较封闭的、日常的人生场景,将主人公移向一些准“不幸”者,即被抛离了上流社会轨道而直接堕入下流社会的读书人,体现出的是作者对人性善的呼唤;而另外一些作品如《社戏》、《兔和猫》等,则主要是鲁迅自我情感的微波细流的寄托与抒发,属于“微观叙事”。这三种叙事方式共同构成了《呐喊》的“表现的深切”。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