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建党伟业》观后感_观后感500字(推荐三篇)

《建党伟业》从1911年北洋政府成立前夕一直演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开学吧小编整理了红色经典《建党伟业》观后感范文,欢迎欣赏与借鉴。

浏览

807

作文

37

篇1:《建党伟业》观后感

全文共 525 字

+ 加入清单

晚上看了一部电影《建党伟业》,颇有些感想,本来想写篇观后感到豆瓣上,后来发现豆瓣将该电影设置为不能评论且不能打分,因此只好将这篇影评写到我的博客上了。

《建党伟业》所描写的这段历史,是我非常感兴趣的一段历史,也就是俗称的北洋政府时代,时间从1912年至1928年,在我的大学教科书《中国革命史教程》上是这样描述这段历史的:“辛亥革命后出现了一个比较迅速发展的时期,被称为民族工业的‘黄金年代’。这一时期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速度是空前的,轻工业、重工业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新式学校的兴建和发展,国外派遣留学生的增加,出现了数十万收过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成为中国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

教科书总结这段历史的工业和经济发展神速的原因,一是北洋政府颁布的政策有利于经济发展,二是抵制日货运动推动了民族工商业发展,三是一战令欧美国家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控制。

然而,《建党伟业》这部电影对于当年中国的如此惊人的发展几乎没有提及,而是将重点放在抹黑北洋政府,突出袁世凯称帝等细节,将北洋政府描绘成为近代中国最坏的政府,这种描写并不太符合事实,北洋政府并不是那么糟糕的政府,恰恰相反,从客观上看,由于外部的种种原因,北洋政府反而是一个非常民主自由的政府。

展开阅读全文

篇2:2024红色经典《建党伟业》观后感

全文共 537 字

+ 加入清单

影片《建党伟业》从1911年辛亥革命讲起,直至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时间,中国的历史可谓是风起云涌、巨变更迭,其中事件因果互牵、错综复杂,犹如大海之下的巨网,时隐时现,没有一个人能够说清那段历史的细节。编剧用简单的三条线,一条是中国近代事的大事记,一条是青年毛泽东的人生轨迹,还有一条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前的历史思潮,搭起了那段岁月的脉络,将沉重的历史画卷平摊在观众眼前,没有歌颂什么,也没有诋毁什么。

看完《建党伟业》后,我内心的澎湃难以形容,在那个最坏的时代,有着一批为实现理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青年,他们的激情与精神,让我深深的为之折服。毛泽东、李大钊、陈独秀、张国焘、周恩来、蔡和森等第一批中国共产党员,以及其他知名和不知名的学生、工人、老百姓,他们的爱国心给予了他们莫大的勇气,他们用智慧与血肉之躯扛起作为中华儿女的责任与使命,为中华之崛起而上下求索。

作为21世纪的新青年我们的责任更加重大,使命更加艰巨,先烈用鲜血为我们铸造了这个自由、平等、博爱的和平时代,我们应该庆幸与感激,燃烧自己的爱国之心,时刻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捆绑在一起,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努力去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最大化,如此才能面对的起那“无量之热血、无量之头颅”。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建党伟业》观后感

全文共 508 字

+ 加入清单

建党伟业》采取了多线叙事的方法。其中一条线是近代史上的大事记,从辛亥革命讲到五四运动;一条线是青年毛泽东的人生轨迹,从参加新军到参加中共一大;另外一条线是中共成立前的历史思潮,主要是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辜鸿铭等人的事迹串联。

其间涉及不少历史教科书中的反面人物,《建党伟业》并没有简单地将他们脸谱化,很多细节上更接近这些人物的本来面目。

以袁世凯为例,无论是镇压戊戌变法还是改制称帝,他都是一个绝对的反派,在过往的影视作品中,袁世凯往往被脸谱化为一个残忍、愚蠢的大光头形象。但是在《建党伟业》中,周润发饰演的袁世凯是个有手腕、有心机、有胆量对日本人破口大骂,甚得部下拥戴的总统形象,但最终因为“想过把皇帝瘾”,结果“过把瘾就死”。

关于五四运动中最出名的“三大卖国贼”之二的曹汝霖和章宗祥,近年来,随着关于二人在抗战期间始终拒绝日本人的威逼利诱,不做汉奸的史实被披露,对他们的评论也越来越客观。显然,这种评论也被带进了电影中。比如,章宗祥和太太被学生困在赵家楼内,借着牌桌上的几句对白,点出了章宗祥在职务上的身不由己。另外,作为和“火烧赵家楼”齐名的“痛打章宗祥”这段史实,也被巧妙地艺术化处理为章宗祥夫妇脱身离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