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十月围城观后感作文吧(合集13篇)

又是一年秋风起,又将迎来国庆节。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十月一日国庆节记事作文,欢迎大家参考!

浏览

1922

作文

13

篇1:月围城观后感

全文共 849 字

+ 加入清单

又看了一遍《十月围城》,有些新的感想。这些新的感想,只是电影方面的技术讨论,不涉及到价值观的问题。(我觉得价值观是没法和陌生人公开讨论的,这完全和个人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教育背景等等许多十分私人的因素有关。咱们还是就电影说电影吧。)

《十月围城》此刻最容易受诟病的就是它的剧情,有许多完全无法忽视和回避的逻辑问题。但许多剧情上的逻辑问题,并不是出于编剧的技巧问题,而是“故事”本身所带来的先天缺陷。就“剧本”来说,编剧实际上作了许多发奋来解决这个先天缺陷。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编剧也尽可能地将这些问题掩盖住了。因此我认为本片的编剧还是很不错的。

那里我要先解释一下,我那里说的“故事”和“剧本”是略有不一样的两个概念。“故事”是“一个重要人物要来香港,坏人要刺杀他,很多人要保护他,然后很紧张很刺激”,而“剧本”则是把这个故事变成一个能够拍成电影的东西,要有起承转合,要有人物和动机等等元素。

《十月围城》中大部分被某些观众质疑的逻辑缺陷,实际上完全是“胎里疾”,是这个故事本身的预设所带来的。比如,孙中山为什么必须要来香港开这个会?他就不能把那些代表叫到船上去开吗?他非要这么大张旗鼓地上岸吗?就不能化妆潜行吗?

这些问题没法回答,否则就没这电影了。这些问题,不是编剧所能解决的,这得要陈可辛来决定。但既然他觉得没问题,那这就不是问题。对一个商业片来说,只要开场能解决掉“观众进入”和“建立视角”的问题,孙中山来香港的问题就能被掩盖住,起码在电影时刻内不是一个致命问题。

等观众看完回家以后,他打开电冰箱找饮料,忽然琢磨过来这事儿了,但这个问题也就变成了“电冰箱问题”了。绝大部分商业片都有此类问题,但就看掩盖的好不好。

本片的开场很快地就完成了“观众进入”,张学友的主角出场就死掉直接建立了杀机四伏的故事设定,然后立刻就设定坏人要在香港干掉孙中山的前提,观众完全来不及思考,或没意识或干脆就不在乎为什么要在香港杀他。只要观众过了这一关,后面观众就会以此为出发点来看这个故事,就是我说的“建立视角”的完成。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月围城观后感

全文共 511 字

+ 加入清单

李玉堂是个忽悠没错,他本身讲的也很简单——明天能不能请你来保护一个人。开头就有民主分子被当街爆头,最后戏班被灭门,都是因为跟革命沾了边——时局如此,只有跟革命沾边的人才需要被保护。铁扇公子是江湖人,他自然知道再入江湖也就是再将生命交付。报社的全是文人,他们是自己选择了危险,为的是自己的理想。阿四叫来的脚夫是朋友,阿四和李玉堂平时为人不错的,出手大方还给大家米粮,脚夫们觉得自己被尊重,为朋友出力是义气。

和尚王复明说打完这一架,他就能回少林了,不知道有什么故事。但他执意在最后喊出自己的名字,大丈夫顶天立地,他也是江湖人,他来是为了自己的荣誉。看名字应该是反清复明的背景,三百年不忘初衷,替别人的江山流血,只为驱除鞑虏。我觉得他的死最令人唏嘘。

李重光是少年人,少年人不畏生死,他来理所应当。没有留住他,是他的那个老师的错。包括方红,阿四和里面的未成年人。都不该被拿来牺牲。但是没办法,往后日本人来了,还是大批大批的孩子要去死。因为少年人太脆弱了,他们的生命力完全比不上三四十的老男人。

将近十年后,最让我喜欢的片子还是功夫片。中国功夫被人打假,被人耻笑,被人调侃。但是还是最好看的东西。因为这里面寄托了我们对人的最好的感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月围城观后感

全文共 808 字

+ 加入清单

这些小爱不仅微不足道,甚至略有瑕疵,他们不够聪明,不知变通。不是那么心甘情愿的革命,要谈条件,要讲情面,有的人骗了人,有的人伤了人。但正因为这样,这些最普通的情感才如此真实,微不足道的小爱加在一起,就是大爱无疆,就成了一部《十月围城》。导演很聪明的把人性中积极的因素汇聚到一起,形成了巨大的能量,让中国从满清腐朽的时代一直进化到今天的原因,不止是精英阶层的协商、疏导和运筹帷幄,最寻常、最普通的人,正在做的事和能够做的事,都是推动时代进步的力量。我们感谢乃至钦佩我们自己,原来一直是我们看轻了自己。

《十月围城》也讲牺牲,不同之处在于,牺牲者都是小人物,他们的死,不是悲壮,而是引人怜悯。他们人数众多,连名字都无法被人铭记。影片用字幕交代了几个主线人物的姓名籍贯和生卒年份,大有为无名者立碑正名的意思,背后的声音就是——请不要忘记我们。经过爱国主义的包装和孙中山的大段旁白,把革命情怀渲染得浓郁沉重。不得不说这确实行之有效,讲到了点上。这种东西不是绑架,也不需要推己及人,它只要引起你的共鸣和思索,那电影就成功了。《十月围城》里的死亡不是振臂高呼口号,它的煽情时刻固然带着商业片特有的色彩,可如果仔细考察结尾,革命党的理想和血淋淋的现实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无数人会问,这样做值得吗?值得为一个不相干的人这样吗?人性的自私总会让人抛出类似的疑问,国难当前,要装作浑然不知、苟且偏安也可以,但有热血情怀的人无法坐视不理,他们要唤醒周围的人,卷入革命的洪流。比起做出革命浪漫主义姿态或者直接升华主题拔高一切的做法而言,我个人非常喜欢《十月围城》结尾的一幕。介于动容和落泪间的情感往往是最复杂的,孙中山要离开了,他看见的只是香港的风光,山顶、半山还有近海的码头,可他的视线好像穿透建筑的遮挡,见到了那些为之流血付出、不计回报的人。也许他还看见了中国的未来和民主的光芒,即便熟知历史的我们知道,他耗费了一生也没能完全达到这个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月围城观后感

全文共 883 字

+ 加入清单

香港著名导演陈可辛拍摄的电影《十月围城》,真的可以称得上是优秀的作品。首先,就电影本身来讲,剪辑配乐及演员的表演功力都相当不错。

从配乐方面讲,这部电影的配乐采用的事既悲壮又凄美的旋律,旋律多变,但又很恰好地配合上了画面上的故事情节,让观众随着影片悲伤欢喜,如身临其境般地感受那惊心动魄紧张凄美悲壮的“护孙”行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甄子丹扮演的沈重阳在精疲力竭即将丧命的时候,影片没有采用任何配乐,只是有那凝重困难断断续续的呼吸声来烘托故事情节、人物状况。这种处理效果能够打动观众,再好的配乐也终是比不得那垂死时的呼吸喘气声来的感人、打动人心。

从剪辑方面讲,这部影片的剪辑也很成功,武打场面和追踪场面都很扣人心弦,最精彩的两场莫过于由黎明扮演的刘郁白大战数十名清兵及由甄子丹扮演的沈重阳大战清廷高手的打戏。黎明扮演的刘郁白在大战数十名清兵的时候,我们不是看武打场面得知战斗惨烈的,而是由屋内李少白等人的纠结担心伤痛,屋外刘郁白叫声惨烈,衣服被拉扯地七零八落、东鳞西爪这正侧两方面的拍摄手法得知的,这种手法将刘郁白这位小人物的英勇顽强淋漓尽致呈现在了观众的面前;而沈重阳大战清廷高手则更多地是从正面拍摄,武术的一招一式都展现在观众的面前,让观众身临其境般地为沈重阳捏了把汗、揪了一次心。

从演员的表演上看,我不得不对老演员生出佩服之情,我很喜欢白学析和梁家辉他们二人的表演,白学析扮演的李玉堂和梁家辉扮演的李少白形象丰满、表演生动,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是那么地恰如其分。同时我佩服吴军和谢霆锋的表演,吴军扮演的是分不清是非只知愚忠清廷的闻孝国,即把他的凶狠表现出来了,同时也把这个人物愚忠的可悲表现出来了,看后是对他既恨有同情。而谢霆锋扮演的阿四,既有小人物身上的不足,但更多地史闪着熠熠发光的优点,他心里想着地史娶阿纯,报答主人李玉堂的恩情,也对少爷李重光有着兄弟般地照顾,他为少爷李重光挡下那一烟杆,后脑勺留下的是鲜血,那何尝不是铁证如山的兄弟情啊!但我对李宇春的表演就不那么认同了,说不是为什么,总感觉她的表演欠缺点什么,也许是她第一部作品的缘故,难免有些生涩稚嫩。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十月围城观后感

全文共 1713 字

+ 加入清单

十月围城》中的人们身处历史转折点,没有人能置身事外,如同饰演重光少爷的王柏杰戏中所说:全中国都被(革命)卷了进去,难道我还能避开吗?!但为了保护素未谋面、与自己整个命运都没有关系的孙中山先生,再说是历史需求,戏中的普通人也是感觉不到的,他们能感觉得到的,是自己亲人的爱与痛,是为了至亲的选择,于是他们毫不犹豫地以最普通的血肉之躯去完成一个看似简单实则步步维艰的任务。

比如,方天将军被清朝的朝廷冤枉,带着300将士从天津一路逃命来到香港,等待重振中华的机会,终于等到保护孙中山先生的任务,却在前几天被清军围剿,当清兵从天而降时,他已心知不妙,就把女儿逼到墙角,打晕她,并用麻布把她包裹起来,一条麻绳捆绑,抛下窗外,临落地前先稳一下,随后再轻扔,麻布轻声坠地,小牌坊轻轻压在上面,是最好的保护膜。这位不怕死不畏用鲜血洗染革命的堂堂大将军,生死关头也是只求能保住小女一条性命。而父亲舍命呵护的女儿,被埋藏在戏班子的牌坊下,躲过了一劫。虽然这只是一个场景,见不到人,可是却觉得是李宇春(方红)最动人的演出之一。大革命的背景下,仍然不忘亲情,是比任何大道理都更宝贵的动人笔墨。

又如,李重光抽中生死签,成为孙中山的替身。十七岁的少爷,未经任何世事,只有一腔热血。他在道理上不怕死,可是当他代替孙中山先生上路前,仍一脸冷汗,不停发抖,他也很害怕。一路上他在车里听闻无尽厮杀,他脸上有泪心中有惧,但也是强忍巨大的恐惧,努力走完这一小时死亡之路。当他看到陈少白与清兵将领阎孝国生死相对时,双方此时都已无人马,阎孝国有一身精湛的武艺,梁家辉是个见血就晕的书生,李重光坐在车里,举起陈少白塞给他的手枪,那是他的最后一招。可人力车是倒退着下楼梯,陈少白抵挡不住车的滑势,面对阎孝国胜利在望又不免畏惧,一下子没抓住,人力车便自行快速下降。无依无靠的人力车一级一级下滑,阎孝国则是兴奋地慢镜头往前追跑,车里的李重光也就是个婴儿,手无护己之力,车子在颠簸中手枪滑落掉在地上,他一脸密汗惊慌无法隐藏,最后车子撞上石柱,侧翻倒地,镜头对准王柏杰轰然翻身,这一路倒退他受尽折磨,从有希望开枪到摔枪、到无法控制车子速度、车子翻身后已知劫数难逃的痛苦与害怕,演绎得十分到位,又很真实。这几秒钟的心路历程,如同电视上提到过的某次空难,飞机在一分钟内从天上翻腾着倒插入水,飞机上的人们除了机长是没有人有肩膀安全带的,跨在腰间的安全带不足以把他们固定在位置上,他们只能一路翻腾着等待死亡的来临。由于死前经历了太恐怖的折磨,法庭判处航空公司赔偿巨额赔偿金,航空公司因此破产。王柏杰饰演的李重光少爷,从阶梯上一路颠簸后退的心情,大概也跟飞机翻插入水差不多,阎孝国追到翻车面前,用竹子一下、一下、又一下、慢镜头无声地描述着他插死车内王柏杰的过程。镜头同样没有拍王柏杰,可是那一刻能让所有人心头都如被竹插一样,与他一起承受着这可怕的事情。

方红与李重光本身都是弱者,十六七岁的孩子,本在父亲保护之下一边怄气一边天真地生活着,弱者去做自己力所不达的事情时,是很容易让人感动的。他们成功的机会很少,在失去父亲羽翼保护的时候,以雏鹰之翅迎向黑暗的未知,战胜了心底强烈的恐惧与人与生俱来的害怕退缩,是战胜了让人窒息的紧张才能站在暴风雨的面前。不怕死的高大全人物钢铁般的意志能让人肃然起敬,但在害怕中仍努力迎战的人们,更能引起恻隐之心也更能感同身受。

巴特尔饰演的少林僧人王复明也很有特色,他巨人般的意志和难以言说的亲切感为剧情增色不少,他苦战不死,高大的身影出现在雾气中时,的确是有一股让人意志沸腾英雄重现的味道,这一身影,有超出其所应有的意义。刘郁白最后的打斗场面衣衫飘然,别有一番美感。这部戏提及了各种感情,邓四弟与阿纯的小情人之爱,沈太太与沈重阳有恩有爱的压抑过往,刘郁白对父亲的女人(李嘉欣)的苦恋不得,李玉堂对陈少白的友情之重,对爱子的保护心切,陈少白宁舍人生而平等论也不舍李重光送死的矛盾,每个人都有自己软肋,在情义不能两全的情况下做出了最艰难的选择。编剧没有放过任何一个可能,人物的生命悉数展现,淋漓尽致。

这部影片让我看到了革命时期国人们宁可牺牲自己,也要革命成功的崇高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月围城观后感

全文共 412 字

+ 加入清单

近日,电视剧版《十月围城》爆出了长达20分钟的片花。从片花不难看出,这部由鞠觉亮执导,钟汉良、吴刚、胡东、景岗山、刘筱筱、吴孟达、樊少皇等实力派演员联袂主演的电视剧可以说是情节紧凑,制作精良!

偶像明星钟汉良的加盟为这部剧增加了不少的青春气息,而他与刘筱筱的爱情也是本片的最大看点。功夫明星樊少皇让剧中的武打动作也极具看点,搞笑演员吴孟达也为该剧增加了幽默色彩。至于老戏骨吴刚,更是该剧的品质保证。还有景岗山演唱的主题歌更加令人血脉贲张。

从片花曝光的情节上看,这部电视剧版《十月围城》是涵盖了电影版《十月围城》的后续故事。以黄包车夫王阿四为核心人物,将家族兴衰和民族命运结合在了一起。片中,钟汉良分饰两角,分别是“屌丝”黄包车夫王阿四和“海归”富家贵公子李重光。李重光接受革命思想在香港做孙文替身遭遇不幸被胡东扮演的铁山射死,而相貌相像的王阿四则被授意假冒李重光掩人耳目。这样就不会暴露他父亲李玉堂(吴刚饰)资助“乱党”一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月围城观后感

全文共 932 字

+ 加入清单

“欲求文明之幸福,必经文明之痛苦,而这痛苦就叫做革命。”中国的近代是属于红色的,而这红由浅而深。

清朝末年,孙中山先生来香港与13省的革命代表开商讨武装起义的大计,组织一场全国性反清不能运动。清政府派暗杀部队刺杀先生,社会小人物组成的仁人义士浴血奋斗,竭尽一己之能保护孙先生,由此腥风血雨染红了1920年的10月天。(实际是8月)

“先生我们会等到这一天吗?这一天何时到来。”“你们会看到这一天的……我是看不到了。”他坚定的目光仿佛还未叙述完自己对革命的信心,身体却应枪声倒下,鲜血晕开了微红的十月。《十月围城》将那段深埋的历史呈现在我的眼前,触人心魂。

重光。孙先生到港前四天收到耶鲁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李玉堂坚定地说:“我儿子只能是个商人。”李玉堂明白在这个动荡的年代,没有人生,只有命运,他宁愿用自己的一切换取重光的那怕一点所谓的人生。他说自己只出钱不出力,但当他为革命党捐第一分钱的时候,他就已经是革命党人了。其实他自己是明白的。李玉堂拉着重光,而重光用坚定的目光看着父亲失措的神情,说:“我不做亡国奴!我不做亡国奴!”那力量仿佛是他十七年积蓄下的,无可抗拒。怀表“哐当”一声掉落在了冰凉的石板上,如同炙热的理想突兀却有必然地撞在了现实冷酷的身躯上。最终,重光躺在父亲的怀里身体渐渐冰冷,李玉堂只能在这次行动成功的喜悦中痛苦。“我不做亡国奴!我不做亡国奴!”“我活了十七年,原来就是在等着一刻……”他毅然用自己十七岁年轻的生命渲染了革命。

阿四。“过了明天我就娶你。”一张单薄的卡片上,满载着阿四羞涩的幸福。而,今天,谁又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呢?这样的电影中本来就很难承受这样的爱情,但这也是影片中唯一的一处温暖。阿四和阿纯的爱情没有华丽的诺言,仅有的是他们的纯真和质朴,他们是冰冷中温暖的存在,也都因为身处革命的十月而不得不过早地夭折了。如果说阿四对阿纯的爱是寄居在心灵深处那么他对重光少爷的爱则是蛰伏在表面的。有人说阿四是奴性的,无我的,但这早已在他抱住阎孝国的腿不放的时候被全盘否定了,他无私的爱,他的感恩之心早已是他人格中的那最为亮丽的一抹。他不是那个时代奴隶的缩——仿佛看到他穿着脏兮兮白卦子,破旧的布鞋,傻傻的笑着拉着黄包车奔跑着,而他追逐的方向即是幸福。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月围城观后感

全文共 1040 字

+ 加入清单

作为第一棒,观众一开始先跟着王学圻扮演的李玉堂,而前半部分所有的剧情张力也都来自于李玉堂这个主角。我个人认为本片前半部分在剧作结构上是相对最出色的,正因出场人物众多,但杂而不乱,每个人都有清晰的人物线和伏笔,性格建立也有足够的空间。

最关键的是,所有的人物都被李玉堂串联了起来,并被他带向故事的终点。这个结构是十分自然地完成的,观众在李玉堂的冒险过程中,逐次地认识了所有后面要出场的人物,并伴随着李玉堂的视角而理解了他们。

而前半段和李玉堂没有直接联系的人物,其实是甄子丹扮演的沈重阳。作为本片最大牌的演员,以及功能性最明显的演员(功夫明星),他虽然很抢戏,却没有和李玉堂发生直接关联,而是由范冰冰扮演的四太太完成了连接功能,虽然很煽情很感人,但人物的行事动机和保护孙中山实在是关联不上,而李玉堂后半段一向在打酱油,直接导致了沈重阳后半段也在打酱油的尴尬。

而且沈重阳的戏份,还直接挤压了黎明的那个乞丐主角。乞丐作为本片战斗力最牛屄人物,也负责最后最艰巨关卡,之前却无足够戏份交代这个人物,个人觉得有点可惜。(据说黎明扮演的乞丐原本是武状元,正因不伦之恋才败了家业,被李玉堂低价收购,李玉堂借此发家,并对乞丐有愧疚之情。但片中全无这些信息,估计是后期为了控制片长而剪掉了。)

那么这些省出来的时刻花在哪里了呢?就是甄子丹的跑酷场面了。作为商业电影的考量,这种取舍是没什么可商榷的,反正我作为功夫片迷肯定愿意看甄子丹跑酷,不愿意看乞丐痛说家史。但从故事的完整性上来看,这是有伤害的。

之后,为了让李玉堂主动自愿地参与这事,陈少白就被抓走了。李玉堂在这个事件的刺激下(还有戏班的事件,但是相对来说陈少白是主要事件),完成了自己的态度转变,并让之前所有和他有交叉的人物线开始汇集,准备进入动作场面。然后,当一切都准备停当后,也许是为了最后的高潮煽情场面,让导演和编剧觉得搞死李玉堂的儿子是个不错的主意,于是就让梁家辉扮演的陈少白又回来了,并开始接棒跑第二段。

正因导演和编剧要搞死李玉堂的儿子,因此他作为主谋就务必要从后面的故事中脱离出来,否则故事就讲不下去了。但是作为观众一向在跟随的主线人物,李玉堂忽然开始打酱油了,陈少白开始主导故事走向了,能及时跟上的观众没问题,跟不上的观众就有出戏的可能。

好在到了那里,随着孙中山的到来,剧情的紧张程度已经能够吸引住观众注意力,而且李玉堂儿子的悲情选取,也增加了不少煽情场面,观众很可能不会意识到那里会是个问题。(这就是编剧的功力了,解决不了就掩盖的范例)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围城观后感

全文共 669 字

+ 加入清单

围在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恋爱也罢,婚姻也罢,人的愿望大多如此。

——题记

大雁每年成群飞过半边天,是为了更好的栖息地;阿拉斯加的鲑鱼逆流上千公里,一次次奋力跳跃,迎接一个个严峻的挑战,是为了繁衍后;蜘蛛不厌其烦地在屋檐下织网,静静地等待,是为了捕食,延续生命。动物尚可以明确自己的目标使命,以此做出最多的努力,可是拥有高智商的人类,却在人生围城中,一次次迷茫。

虽然方鸿渐,留洋而归,但学习并非他所愿,被逼去不留洋,最终混得个假证书,或许他是被纷繁的世界围困了吧。他的事业也是坎坷,去过银行,当过老师,进过报社,一次次进城,一次次出城,一次次迷茫。或许是没有自己的目标。在爱情的城堡中,他也兜兜转转,先是轮船上的鲍小姐,或许那算不得爱情,是压抑了许久的孤独。还有名门淑女苏文纨,真诚善良,性格洒脱的唐晓芙,最后是与他结婚的孙柔嘉,他盲目地往前冲,不顾一切的,却只不过是一场空。这也不全在他,毕竟是三,四十年代,迂腐封建的思想还没有完全消失,方鸿渐那样的家庭也不过是座围城,弟媳之间的明争暗斗是战争,方鸿渐父亲方遯翁的无知是压迫。甚至于社会,阻碍着有新思想的人走出围城。

让方鸿渐陷入围城的,是他对目的的不坚定,或者根本没有人生的目标,还有他的懦弱,但是他却有不那个社会的思想。至少,他不拘于名利:去三闾大学当副教授,因为厌恶了校长,汪主任等人的尔虞我诈,毅然回到上海。方鸿渐并不是品行不端的恶人。他有新思想,不过生于旧社会。

人生的路那么多,那么长,那么纷繁,或许只有把爱和善当作信仰,即使陷入围城,只要随着心,向着理想,就不会迷茫。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月围城观后感

全文共 472 字

+ 加入清单

这天挤出中午的时刻看了《十月围城》觉得很好。最喜爱谢霆锋扮演的阿四,阿四的天空比任何一名主角都小,小却赤诚纯真,简单的执着,不管是为了多伟大的目标,他只是忠诚的想老爷和少爷安全,他们不光是收养雇佣他的主子,更是他的家人,他的家人最重要,还有他对瘸瘸的阿纯那种不计较的爱,对她宠溺的笑时让人真的很温暖。一向喜爱谢霆锋,可能正因喜爱那种玩世不恭的气质,不管他有什么负面正面的消息,都挺喜爱,大概主要还是正因他长的帅啊,呵呵。李宇春的主角很讨巧,出场很一般,但结局设计的很好,但是她戴的那个女扮男装的帽子真是怎样也不如画皮里的孙俪可人,怎样看也是十足的男生相。甄子丹扮演的沈重阳是一个只有输赢的赌徒,他的人生全在赌桌上,但是在为了女儿长成能够认可他这个父亲,他不管革命、国家,用自己的命迎接最后一场赌局。

看完电影眼睛哭的有些肿,明明知道革命题材总是要牺牲,让人动容,还是正因每位义士的惨烈而难以自持,最让我难受的是阿四知道少爷是替身时的痛苦,还有陈少白目睹亦徒亦子李重光被杀时的无奈和心痛!这部电影真的不错,情节和视效,陈可辛的电影还真是部部值得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月围城观后感

全文共 551 字

+ 加入清单

《十月围城》以孙中山赴香港与十三省革命代表会谈险遭刺杀的历史事件为故事轴线,讲述来自香港三教九流的小人物如何自发成为保护孙中山的死士,在实现个人梦想、承诺的不经意间共同完成了关乎民族大义的伟大任务。

影片整个色调偏灰暗,本身就给人一种沉重的感觉,再加上张学友所饰演的杨教授刚出场就被暗杀,使人感觉到整个影片危机重重,在影片一开始就让观众进入紧张状态,在这一段落,国父孙中山不是主角,负责整个策划的陈少白也不是,真正的主角是那些小人物们:被少林寺赶出来的臭豆腐,一心为父报仇的方红,简简单单的车夫阿四,被亲情打动的赌徒,还有一群有赤诚之心的报社职员……《十月围城》让观众十分揪心。

17岁的孙文的替身重光;2米多的王复命,从未打过架的少林弟子;拉车的阿四;潇洒的刘公子······这些都是为“血色革命”牺牲的人。

我觉得片中最感人也最震撼人的一个镜头:李玉堂抱着儿子的尸体嚎啕痛哭,相信影城里的所有小观众为之动容。李老板一定在泪眼泼洒中自问,自己纠结起来的自卫队,还有自己的独苗儿子,为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去死,到死都不知道为何而死,为谁而死,到底值得吗?片尾,孙中山安全登船离开香港,他站在甲板上回望港岛,眼中噙满泪水,说了这么一句话:“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经文明之痛苦。”我想,只能由这句话来诠释这个问题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月围城观后感

全文共 958 字

+ 加入清单

清末民初是个英雄辈出的年代,面对腐朽的统治,祖国的备受欺凌,涌现了一大批捐躯赴国难的能人志士。革命难免要历经苦痛,流血牺牲更是不可避免的。林觉民写下的《与妻书》曾打动过很多人,“不幸而生今日中国”这样的诀别道出了壮士的无奈,他说死无余憾,只是放不下所爱之人。革命者志向高远,情怀而已,但一身的儿女情长,真是难能可贵。电影《十月围城》可算是两者兼而有之,剧烈的情感冲撞让人难以平静。

阴云密布的时代背景,百年前的香港街区风貌,影片用革命党的活动带出了故事的主题——刺杀与保护。任务说起来“很简单”:孙中山要来香港谋划革命,一帮人实施保护行动,为他的整个行程保驾护航。到了后来,每分每秒都牵动着人物的安危,每往前走一步都意味着有人要付出生命。

《十月围城》究竟好在哪?为何带给观众这样的震撼?不为别的,因为它站得很低很低。英雄毕竟遥远,《建国大业》是革命的宏伟史诗,普通如我们,只能是仰望一个个伟人在艰辛岁月里的拼搏。而《十月围城》,是老百姓自己的建国大业,像连环画般讲述着平头百姓书写的历史。我们为善良而感动,为爱而感动,不为革命。

中国在黑暗的满清末期寻找一条救亡之路,革命党人为理想献出所有。但是,寻常的人,他们不懂得什么是革命,不明白牺牲的壮烈情怀,只是简单地为人性中的各种善良,为生活中的各种美好而努力。有的人就是尽忠,为了报答在茫茫人海中给自己立锥之地、帮自己成家立业的恩人;有的人就是尽孝,为了完成父辈没能实现的心愿;有的人就是守义,为了萍水相逢却肝胆相照的兄弟;有的人就是守节,让世人知道自己不是没有尊严、不是自甘堕落;还有的自然是跳脱不了一个“情”字,或是一见钟情,或是未了余情,或是血缘深情,或是一腔痴情……

这些小爱不仅微不足道,甚至略有瑕疵,他们不够聪明,不知变通。不是那么心甘情愿的革命,要谈条件,要讲情面,有的人骗了人,有的人伤了人。但正因为这样,这些最普通的情感才如此真实,微不足道的小爱加在一起,就是大爱无疆,就成了一部《十月围城》。导演很聪明的把人性中积极的因素汇聚到一起,形成了巨大的能量,让中国从满清腐朽的时代一直进化到今天的原因,不止是精英阶层的协商、疏导和运筹帷幄,最寻常、最普通的人,正在做的事和能够做的事,都是推动时代进步的力量。我们感谢乃至钦佩我们自己,原来一直是我们看轻了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十月围城观后感

全文共 8193 字

+ 加入清单

以往的武打片,打中的是肾上腺。《十月围城》,打中的是心口。

以往的武打片,让人觉得:打得好痛快。《十月围城》,让人觉得:打得好痛。

这武打片,竟让人心中大呼:别打下去了!

有人问我:这片子,哪里不好?我一时语塞。

(以下有严重剧透,慎入。)

一、模式:

有一类电影采用的故事套路可称为“八方来客模式”(或者“群英荟萃模式”):某精神领袖,把隐藏尘世之中的高手都召集起来,萝卜开会,临时组团,一起去完成一件惊天动地的任务。这些人自然是高矮胖瘦、奇形怪状,尽情展示人界的多样性。他们各怀绝技,平时深藏不露,在十丈软红中各自做着默默无闻的贩夫走卒、裁缝店老板、扛大包的(《功夫》),引车贩浆,一旦听到召唤,立刻锥出囊中,集合成无坚不摧的力量。这种模式的典型电影如《十一罗汉》系列,如《世界末日》。

《十月围城》也是按这种套路编剧的。这个模式很讨巧,把各路英豪攒到一块儿,犹如百川归海,涓涓细流,先叙述各人之牛B,每人做个亮相,好比是一件一件把奇巧玩意儿放进包袱,一点一点让观者的期待浓厚起来,最后包袱一抖,数件玩意魔术般拼成一件光彩耀目的物事,好戏登场。《水浒传》之“群豪聚义”,亦庶几相似。

温瑞安的集子里侠气最浓的小说当数《刀丛里的诗》。该书讲述的就是一个“群英荟萃模式”的故事:万众景仰的大侠龚侠怀蒙冤入狱,名妓、公子等江湖众人纷纷站出来营救。“仗义每多屠狗辈”,这样的故事每每令人热血翻腾。

武打片首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要打?要打得理所应当。《十月围城》给打戏找的“由头”是——革命。其实这算是另一版《建国大业》,只不过建的是中华民国。

革命风云之中,别有兄弟义重、主仆恩深、父子爱切、儿女情长。历史的车轮喳喳轧碾过去,摸一摸轮胎是满手的血。想一想,荡气回肠。

在《十月围城》中,义士们需要保护的,是孙中山和他与各省革命领袖开会的一个小时时间。用片中梁家辉的话说:“这一个小时的时间,就是我们四万万同胞的希望。”

在开场的时候,观者就已经知道,孙文必然不死,保护他的人,必死。因此悲剧是从第一分钟开始的。

二、孙大炮的炮灰们:

在这些义士们中,有一部分是根本不明所以的冤大头,有一部分是早就了无生趣,只想拼命。这不是黄花岗七十二义士。他们的目的不纯粹,他们并不是每个人都像李重光一样“一闭上眼看到的就是中国的明天”,他们有的为报恩,有的为尽忠,有的为私情。但是,每一滴血,都是滚烫的,所有的牺牲,都是可钦、可佩、可感的。

梁家辉(陈少白):

以梁家辉的演技,演这么个人物可说是没有任何挑战。他的表演亦中规中矩,因为他的角色是穿针引线,所以他竟然成了全片最无趣的一个人。抓阄一段,最可圈点:抓到阄的人要去做孙文的替身,也就是当个活靶子,谁都心知肚明去了就难活,然而最不能死的人李重光,却偏偏(意料之内情理之中)抓到了。刚刚还大义凛然的志士立即失态,再也摆不出“人人平等”的脸子:陈少白过不了这一关——你要是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跟你爸爸交代?我怎么对得起他对我的信任?!我已经欠了你爸爸太多,要是再欠他一个儿子,我还有何面目做他的朋友,我这一辈子都还不清—— 但众目睽睽之下,这些苦衷他说不出口。那一心要救国的少年不明白,他太年轻,他的血太热。他没有错,所有人都没有错,所以这是悲剧。陈少白那一刻的焦灼和嘶喊,让人无比心酸。

(后来好友提出质疑:梁家辉当初叫嚣“我们这一代要牺牲是为换来重光那一代的幸福”,可是怎么最后重光、阿四、方红他们那小年轻的都死了,老的一拨儿倒没死?!)

沈重阳(甄子丹):

在《十月围城》的群星版海报上,片方将一堆萝卜丝儿攒在一起做了个拼盘,被摆在中间的一丝儿便是甄子丹。其实这应是片方为票房计,故意如此安排,毕竟在如今喷气机李虔心向佛向达赖、杰基﹒成脸上的沟壑越来越马里亚纳(连他儿子都出来混贺岁档了)的今天,甄子丹当了一回叶师傅、打了一回日本人之后,已然(在半红不黑多年之后、在做了千年老二之后,终于)晋升为“国民打手”,于是片方把这个红得发紫的萝卜摆在了碟子中间儿。但其实甄子丹真不是主角,他也属于“了无生趣”的一群。

他跟范冰冰的关系,有点像《父子》中的郭富城和杨采妮:这女人爱过这男人,但他赌,是个靠不住的假肢(《三枪》里闫妮语),于是女人带着自己的姿色和自己的娃去嫁了大款……然,到底李玉堂是怎么结识怀着孕的沈太太、又怎么让她变成自己的“四院点灯”?如此身家的富豪,还会愿意要有夫之妇?此处存疑,估计编剧很难自圆其说,当然他也不用圆,这是武打戏不是三角恋悲情戏,就像《风声》是谍战戏不是断背戏,白小年跟司令的私情,也是点到即止,“神龙见首不见尾”,只要给这个角色一段历史,让他变得丰满即可。但是这女子当了别人家的“四院点灯”之后,竟还腆着脸回来要求前夫保护现在的丈夫?——看来李玉堂年纪虽老,比之精壮小伙子犹有过人之处——而且这女子开出的条件居然是“我会告诉孩子她的爹是你”。沈重阳竟就为这个站到了正义阵营里,实在有点牵强。

——他的小闺女(一直在骑小木马,长大说不定是个花木兰)实在是个宁馨儿,乌溜溜大眼睛,雪团也似。黄包车外,沈重阳跟着车一路小跑,眼巴巴望着女儿却做不得声,眼中是惊诧、喜悦、追悔......这一处,子弹哥演得真好。

——《天龙八部》中,沉沦多年的段延庆,突然从刀白凤口中得知自己竟有一子,眼前的俊秀少年段誉便是,于是“惊喜交集,只想大叫大跳一番,胸中有个极响亮的声音要叫出来:‘我有一个儿子’!”沈重阳得知自己竟有一女的心情,当相去不远。

沈重阳是这支乌合之革命队伍里最不纯粹、目的最可疑的一分子。但影片的立场是:血洗一身孽,无论如何,牺牲了的就是好同志。沈重阳终与敌人的奔马相撞而死,也荣获了壮烈煽情的背景音乐与“籍贯不详”等字幕。

李玉堂(王学圻):

中国人讲究“抱孙不抱子”,爷爷对待孙辈尽可含饴弄之,但是对父亲对儿女的感情就要收敛,就算有“舐犊深情”也不能伸舌头,得忍着,拿出一副冷脸,好比贾政对待宝玉那样,哪怕真觉得爱子丰神如玉老怀大畅,也必须板起脸呵斥“混帐东西你懂得甚么”。王学圻饰演的李玉堂(李玉堂这名字总让我想起《白玉老虎》。玉堂,亦即“玉堂金马人物”)便是这样不怒自威的严父。吃饭时美妾娇女环绕而坐,莺莺燕燕娇声同呼“父亲”,颇有奇趣。女儿众多,那一个四十岁上得的儿子,有如众星环捧的月亮。虽然只给出饭桌上寥寥几个镜头,但姐姐们对弟弟的宠爱、李府的家教之佳,俱在其中。

李玉堂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革命党,这个“大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资产阶级领导无产阶级闹革命,港人的革命观还真是可爱),与革命的关系始终若即若离,保持安全距离。李玉堂是在认为挚友已死的情况下,一口悲愤之气涌上来,咬牙要完成好友的遗志。然而他对革命的付出始终是有底线的,这底线就是儿子李重光。

《宋家皇朝》中姜文饰演的大富豪宋查理是孙文挚友,他从精神上和金钱上都无比支持孙文的大炮事业,但是——你管自去当孙大炮好了,不能让我女儿当炮灰。我什么都能献给你,唯独女儿不能给你。因此孙文勾搭了庆龄二千金私奔之后,查理宋又伤心又生气,破口大骂着与孙文绝交。李玉堂对革命的态度也是这样——钱,多少万都可以给,儿子,万万不能给。然而他还是败给少年之热血。当发现黄包车中的替身是自己的儿子,李玉堂慌忙追出去,腿一软,在门槛上绊得跌了一跤——这一跤,跌得真好。

随后,便是致敬“敖德萨阶梯”的一段(此处很多人都提到了,不赘言)。这样好的儿子,就死在在自己眼前,一句话也没有就去了。人生至痛,莫过于此。李玉堂抱子大恸之际,只喃喃说了一句话:“我叫你别出门,你不听话啊……”——他早预料到此事凶险,九死一不生(《刺陵》中陈道明语)。而父亲是宁愿自己死一万回,也不愿爱子损失一根寒毛。陈少白亦在一边痛哭,这一副眼泪又与李玉堂不同——除了悲痛大好少年之死,还有愧对好友的歉疚。李玉堂紧抱着儿子的尸身号啕,只抬头用糊满热泪的眼睛看了陈少白一眼。那是怎样的一眼啊!无尽痛楚、埋怨尽在其中。他没有过去握着陈少白的肩膀死命摇晃:“你还我儿子你还我儿子!”(那就成狗血电视剧了)真正的悲痛是无力的,不仅无力言语,而且无力追究。儿子已经死了,大罗金仙下凡也救不转了。除了眼泪,还有什么可说的。

(王学圻那一眼,值得N个影帝。看了片的媒体记者采访王学圻的时候,无一例外地说:“你做好拿影帝的准备了吗?”真正的好演技原来是这样一种东西:就像雪地上搁着黑煤球一样明显。它让你彻彻底底地服膺。)

然而“苍苍蒸民,谁无父母?提携捧负,畏其不寿。谁无兄弟?如足如手。谁无夫妇?如宾如友。”每个小人物都是某人的大人物,每个平凡人也都是某人的珍宝至爱,方红应有家乡亲人,邓四弟亦有爱人阿纯,你有失子之痛,难道别人俱是钢铁木石?此际回想李玉堂对儿子下的禁足令“这几天外面乱你就别出门了”和他对众“义士”说的一声“谢了”,便觉得有些残忍——莫非你儿子的命特别珍贵一些?

邓四弟(谢霆锋):

邓四弟的桥段沿袭了影视剧的良好传统:谁敢放话说“我明天就结婚了(退休了/金盆洗手了)”,谁就必死无疑。

小车夫阿四每天拉着老爷经过照相馆时,轻轻打铃,里面的漂亮“打铃”便回头嫣然一笑。

但我知他必死,我知那婚礼永不会发生。看电影看到一半的时候,我心里默默地问编剧:你敢让他不死么?你敢让他活着回去跟情人成亲么?——不敢。编剧用后面的情节回答了我的问题。

李玉堂也知他必死,因此暴风雨的前日,他急可可地带着阿四上门提亲,把照相馆的掌柜惊讶得半晌说不出话。这是他最后能为小车夫做的事情,他心中知道这是阿四最后能享受的一点幸福。少年与少女没感受到不祥,依然相视微笑。当阿纯站起来一跛一跛地走路,阿四望着她仍痴迷如望着下凡的仙女。正是此刻,战事之惨烈初现狰狞——以最温馨的方式。悲剧是把美的东西砸碎了给人看,在赞叹那美好的时候,悲剧已经开始了。

小情人最后一次私语时,阿纯(姜太太)问:你知道你明天要保护的人是谁么?阿四摇摇头,无比灿烂、无知而无辜地一笑。如此灿烂,如此悲戚。

这无知,竟然像是对心机深重的革命党人的无声讽骂。

李重光(王柏杰):

在所有萝卜之中,李重光大概是唯一心怀大义的人。他只是个少年,热血少年。血热的人,都死得快。

他是这片中最纯粹的革命者。陈可辛说:几乎所有的革命的开端都是学运:“五四”、塞尔维亚的中学生刺杀奥匈帝国皇太子......学生是社会中最有激情的元素。李重光就是这样的激情学子。

多可爱的少年——受父亲的影响,他有点少年老成。他心里想的比谁都明白:“全中国都卷进去了,我还能置身事外么?”——他不是浑浑噩噩就抛闪性命的莽夫。别的不肖子骗父亲是为花天酒地,他骗父亲是为了革命大业。他会怕,但他浑身颤栗着坚持到了最后一分钟。

这样好的儿子死了,难怪父亲会那样伤心。

方红(李宇春):

民国时期的女孩子应该打扮成什么样的呢?片中范冰冰和惊鸿一瞥的李嘉欣都打扮得一丝不苟,完全不知道为什么要坐在照相馆里的姜太太周韵是未婚女子,也穿得很美观,但“戏班斑竹”任达华的闺女,怎么就戴着飞行员似的“耳朵帽”、穿得跟小土八路似的?当然,这可以解释成——方红这孩子是假小子、花木兰,自小不爱红妆爱男装,或者方将军戎马倥偬,一个女娃带在身边不方便,于是“自幼假充男孩儿教养”。但我觉得可能是这样:造型师怕给李宇春脑袋上安俩小辫儿,观众会笑场笑抽过去,为了不让网上那帮尖酸刻薄的人抓住话把儿,所以干脆顺应民意,就打扮成个小男娃子吧。

方红的父亲原是“方天大将军”,战败后下岗再就业,成了戏班斑竹(将军唱戏?这职业变化得也忒不靠谱了)。将门虎妞名叫方红(将军一介武夫,估计也没文化,取这么个没水平的名)。方将军与敌人对打之前,利落地将女儿打晕,裹进被单里,一根绳索缒下窗户,刚好木板轻轻倒下把她遮住。临危之际,尚有这样心思细密的安排,将军之有勇有谋可见一斑。随后这慈父转过身来面对敌人,放心地血战至死。

(让人想起《鹿鼎记》中归辛树夫妇,面对康熙自知必死之时,先全力把儿子归钟掷出窗去。)

因此方红卷进来其实不是为孙文、为革命,而是为父报仇。所以一见仇人立刻不管什么孙先生,跟着仇人跑偏了,后误打误撞跟进了杀手的火药房。引信正在滋滋作响,马上就要点燃火药桶!怎么办?!我承认当时我想歪了——难道伊要用比利时小英雄于连的办法把火药信子浇熄?!不能吧?……最终中国小英雄方红冲到门外用九节鞭锁住房门,咬牙喃喃道:“爹,女儿不孝……”轰然巨响,玉石俱焚——为什么说是不孝?因老父千方百计护下爱女这一条性命,如今却转眼就要抛闪。可恨的不是不能活命,而是辜负了老父要自己活下去的苦心。

——2003年陈德森原定的老阵容中,扮演方红的是萧亚轩。很好奇如果萧亚轩来演此角,会成什么样子?但如今李宇春的表现,让人感觉是“不做第二人想”,将门虎女的勇敢、坚韧、憨直,都表现得贴切到位,让人心生怜惜:多好的女娃,咋就董存瑞了呢!

少林僧王复明(巴特尔):

几乎每部武侠小说中都有个巴特尔这般的人物:身长九尺,腰阔十围,天生神力,武功高强,不过头脑都不大怎么灵光(如《白玉老虎》中萧东楼的管家胡巨、《风云第一刀》中的大欢喜女菩萨、《大旗英雄传》中的赤足汉)。巴特尔始则是卖臭豆腐的,酷爱花花草草,称办完这件事就回少林寺(此处其实没交代清楚)。此人便是“风尘异人”一类,类似“雪中铁丐”吴六奇之属,他的存在是为让这副英雄谱更增传奇效果。

然而,此人真真是被李玉堂骗去的。他并不真正明白明天的任务险恶到如何的地步。电影似乎要表示:在一个光明的由头之下,这样的小小龌龊可以忽视。但是,如果用“拯救大兵瑞恩”的价值观来审视,这是片中革命党人遮掩不过去的劣迹。

决战之时,巴特尔神将伸出有着总冠军戒指的手,用投篮神功掷碎了一个又一个敌人的脑瓜。大块头有强生命力,被宵小围攻,身被数创,依然爬起再战。

最终他扳倒牌楼的柱子,与敌人同归于尽,壮烈如《圣经》中推倒神庙石柱与非利士人同归于尽的力士参孙。

刘郁白(黎明):

这是最有仙气、侠气的人物。这是“义士”中最难定义的一人。爱上父亲的女人(其实这桥段有些俗套,《白银帝国》刚刚用过),使老父气死、恋人自尽,于是恣意作践自己,甘为乞丐,沉沦烟霞之乡。十年悲辛,浓缩在几句话、几个动作中(李玉堂路过时,一个银币扔过去,眼神是怜悯的。侧面笔法写刘郁白的可悲可惜)。伤心人别有怀抱——李寻欢失掉林诗音后,也曾烂醉终日。爱得深,所以难自拔。

最终他沐浴、剃须,腌臜乞丐变回翩翩公子(也许他昔日曾有“铁扇公子”的美号?)。孙家门外的台阶上,他长发飘飘,两手背负背后,岩岩若孤松之独立,风姿有如天人。

然,终是寡不敌众。挠钩一支一支刺入他的血肉。渐渐不支。浴血喘息之际,最凶恶的敌人步步逼近。

——他为何要拼命?大概一半是因生无可恋,一半是要报恩:世人皆目他为丐,只有李玉堂仍呼他“刘公子”。他每日接受李玉堂的银币去吸鸦片,也必默默下定决心以命报偿这尊重。

——这段故事,大有春秋战国时“荆轲报燕太子”、“冯谖报孟尝君”等奇士报恩的古风。

在此人死后,我特地注意了一下片方给他安排的籍贯:江苏扬州——千古风流之地。

刘郁白临死前幻觉中含泪美人(李嘉欣)的惊鸿一现,真神来之笔。令人记起《双城记》末尾:卡尔登想象着心爱的女子,从容赴死。

——我即将见到她。我即将摆脱心头的枷锁。我即将得到最好的休息。我即将进入永久的安眠。

阎孝国(胡军):

胡军这个造型据说做得很精心,据说光卸妆就要四十分钟,其实真没看出时间花在哪儿,就贴了个下巴的小刀疤?乍一看海报还以为那人儿是计春华。如果造型是打算Cosplay计春华(《少林寺》以及《方世玉》里面的无眉大反派),那倒是很成功的。

在此悍将面前,陈少白确乎显得是“书生造反”——他晕血,连血都不敢看。

但是此处亦有硬伤,阎孝国一再声称自己是陈少白的学生,且对陈少白对他的考语(记得是“有勇无谋、难堪大用”之类)耿耿于怀,但那是何时的事呢?阎孝国应是四十尚不足,三十颇有余,陈少白看上去顶多比他大十岁。莫非是阎孝国少年老成?

有追求和信仰的人无论如何是受人尊重的(所以理发师陶德杀人如麻,仍教人心折),阎孝国其实是升级版纳兰元述。

此人的姓:“阎”,甚妙,他可不是就是个阎罗似的凶神恶煞。

阎孝国的强大不止是武功高强,他内心的力量亦十分坚定,抱定的也是赴汤蹈火、殒身不恤的信念。他的意志不亚于笃信三民主义的革命志士。正反两方,势均力敌,这样安排,戏才好看。

武功最高的他,是最后出手的一个。表示他即将亲自上阵的镜头十分精巧:一只手的特写,他缓缓把手上的扳指退了下来。他的死亦耐人寻味。“诛杀孙贼,报效朝廷”的他,在死前一刻,坚信自己已经除掉孙文,心满意足而逝。这是个十分饱满可信的反派。

——或曰:最后长阶一场,陈少白已然嘶喊“他不是孙文”、“重光快跑”,为什么阎孝国还一定要杀死车中人?愚以为:此时阎孝国已进入半疯状态,自视甚高的他,不相信、也不愿相信自己半日追逐的竟只是个西贝货,刺死车中人后,他在臆想中已经可以安慰自己“孙贼已死,学生报国了”。

警司(曾志伟):

这个角色很像《叶问》中的林家栋——一个“灰人”。其实更多的人是他这样的:在自保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做些良心事。他是站在革命者和清廷鹰犬之间的“第三者”,使这一部风云录折射出更繁复的光彩。曾志伟的哑嗓子+洋派小胡子+邮筒身躯,有趣得紧。

孙母:

《十月围城》是男人戏(萝卜戏),女性角色都是碟子边儿上的西兰花,但是孙母这个角色,虽戏份不多,却精彩十分。“国父”的母亲,应该叫什么呢?——“国奶奶”?此是侧面写孙文的妙笔。孙文始终没有露出正脸,但这样雍容的母亲,教养出的儿子可想而知——他必有着无比的领袖风范,他当得起“四万万同胞的期望”,他值得这许多仁人志士,把性命和热血作为赌注,双手奉上。

外面呼喝不止,屋内孙母始终镇定自若,端坐不动,唯一的动作是轻轻握住了李重光的手,这一动作,让人心中一颤。爱子在腥风血雨中奔走,每分钟都有性命之虞,如今他就在这城中,却欲见一面而不得,这一别又不知何时能再见,慈母方寸间必是忧心如焚、愁肠百结,但她脸上一丝一毫也未表现出来。面前这个代替儿子孙文承担危险的孩子,浑身战抖,她握住他的手,用母亲的手掌,像握住自家子侄一般,握住他的手。

这一场血战,升华了所有尘世泥污中的小人物:乞丐、车夫、小贩……在这之后,他们俱成“英雄”。

在每个人牺牲之后,银幕上都打出他们的籍贯和生卒年。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为无名烈士做的碑铭(重光、重阳、复明,这些编剧为他们安排的名字,也都寄托了美好的寓意)。

他们死去的时候,心中都浮现着亲爱的人,想着美好的未来。

允我以张溥的《五人墓碑记》作结:“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这片子是四五天前看的。我两眼通红、鼻子悉率有声地走出来的时候,看到花白披肩发的陈可辛在前面接受采访。他轻声说:“我觉得这片子还行。”)

三、缺失

话说在彻底被该片埋伏的催泪弹打倒之后,我做出的太多的赞叹显得不够冷静,就像当你爱上一个人之后,你就失去评判他的资格了。客观来说,《十月围城》的整体历史观确是它的硬伤:对死亡的歌颂被过分放大,对个体性命的忽视,都还沿袭着中国一贯“大义灭人”的路数。如果笃信自家的“大义”到了漠视他人性命的地步,那么它与狂信有何区别?李玉堂连骗带蒙地糊弄来一堆人,支付的是他平日对那些人的恩情友情。那些人拼上性命,皆因为他们不是贪生怕死之徒、心头确有一“义”字,危难当头绝不会把敌人让过,于是简直算是不明不白地搭上了性命。而用这样鬼祟的方式铺垫出革命之路,实在不能算是革命者的光荣。

陈少白所坚称的“这一个小时的时间,就是四万万同胞的希望”,如果剥离来看,也不过是一家之言。正如刘郁白与李玉堂互相质问的:“值得么?”陈少白和李重光自然认为是值得牺牲的,但值得不值得,绝不能由一小撮人替大部分人决定。

而那首主题曲《粉末》这样唱:“只要为你活过,我就不是粉末。”此处的“你”,应该指的是孙文和“革命大业”吧?此歌词虽加强升华主题,但其实很像是在生者一厢情愿的缺席安排——“活过、死了”的那些贩夫走卒,他们真的是这么想的么?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