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永远跟党走征文精选四篇 作文【汇总七篇】

浏览

2870

作文

7

篇1:永远的怀念郭永怀征文600字

全文共 682 字

+ 加入清单

烈士科学家、两弹一星元勋、九院院长郭永怀,山东荣成人,曾就读青岛大学附中,在原子弹爆炸前,因飞机失事牺牲。当人们辩认出郭永怀的遗体时,他往常一直穿在身上的那件夹克服已烧焦了大半,和警卫员牟方东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当人们费力地将他俩分开时,才发现郭永怀的那只装有绝密资料的公文包安然无损地夹在他们胸前,郭永怀,人民永远怀念您。

郭先生在国外主要是从事理论工作和解析工作,他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他选定的课题都是国际上的难题。他不畏艰险硬是坚持用解析方法把它们做到底,得出重要的结论。这些工作使他在国外学术界有很高的声誉。为此人们往往把他看作一位单纯的理论家。使我感到意外的是,他也很重视新技术和实验工作,而且为新成立的中科院力学所带来了新技术和实验手段。这至少包括当时世界上出现不久的激波管技术和等离子体动力学。后来我了解到,原来在郭先生准备回国之前,他曾经专门考察过他认为为我国科学发展所需要的新技术和新领域。

严格说钱先生和郭先生都是以应用数学为主要工具的理论家。这里说的理论家是那些其本人主要从事理论研究工作,但同时对于其所进行的理论研究的实际背景有深刻的了解,对理论研究的现实和可能的应用有明确的认识,对理论研究还需要那些实验研究的相互配合有充分的认识。因此两位先生有过人的宽广视野和长远战略思考。一次郭先生当面问我,领导一个研究所的人应当是有理论见解的(好的以实验为主的科学家同样可有很高的理论见解),还是什么别的人。我的回答是前者。当时他感到满意。我想这是因为如果科学研究缺少高一层次的理论指导、理论研究或实验研究便会失去方向,落到跟着别人走的地步,难以有所创新。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永远的怀念郭永怀征文

全文共 811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副书记鹿明做客“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访谈节目时说,中国科大排演的音乐剧《爱在天际》,以郭永怀先生和他夫人李佩一家的亲情为切入点,真实地讲述了郭永怀先生从回国、育人、从事“两弹一星”研制到壮烈牺牲这样一个故事,深情地再现了老一辈科学家、科学大师的大爱情怀和强国梦想。

“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是由中国科协发起的科学家主题宣传活动,旨在通过师生演校友、师弟演学长的方式,广泛宣传把自身事业追求和人生价值追求同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紧密联系起来,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以报效祖国为最高荣耀、在创造一流科技业绩中书写人生辉煌的科学大师,塑造科技界的民族英雄,引导广大青少年和科技工作者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宏伟事业中来。

“通过对郭永怀基地工作人员和他工作的中科院力学所的一些老人的走访,我们知道郭先生平时话语不多,走路的时候总是迈着大步,略略低着头像在思考什么问题。所以,我们觉得如果用话剧来表达的话,可能不能特别准确地来反映郭先生,后来我们选择用音乐剧,用爱这一点来切入。”鹿明说。

中国科大多位首任系主任都是科技大师,为什么要选郭永怀?“因为郭永怀是23位“两弹一星”元勋里面唯一的一位烈士,他从青海实验基地回北京,有一个数据要向中央汇报,从兰州坐飞机往北京上空飞的时候,在离北京上空400米的高空飞机发生事故,他没有想到自己,没有想到家人,唯一的本能的就是把原子弹的机密文件紧紧地贴在胸口,和警卫员紧紧地抱在一起。这个事情太打动人了。”鹿明说,郭先生1968年牺牲,那时是“文革”初期,所以郭先生的事迹不像邓稼先、钱学森、李四光那样众所周知,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郭先生和他的夫人李佩的事迹向大家传扬。

鹿明表示,非常想利用这个机会,向教育部和管教材的部门呼吁,把科学大师们的事迹写进教科书,让孩子从小知道共和国的脊梁、民族的英雄是他们。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永远的怀念郭永怀征文600字

全文共 573 字

+ 加入清单

郭永怀是中国著名空气动力学家和应用数学家。中国两弹元勋。

1933年,郭永怀进入北京大学物理系。1938年在西南联大改学航空工程。1939年考取中英庚款留学生,进入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半年后他和钱伟长、林家翘以优异成绩和出色的论文获得应用数学硕士学位。1941年5月他到加州理工大学师从航空大师冯·卡门,研究当时空气动力学的难题“跨声速流动的不连续性”。1945年他以这项重大研究成果获得博士学位。

1946年郭永怀到康奈尔大学与西尔斯教授创办航空研究院。在粘性流体力学和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等前沿领域取得了许多成就。

1956年郭永怀回国,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清华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物理系主任、二机部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国防科委空气动力研究院筹备组副组长等职务。

1960年郭永怀参加中国的核武器研究工作,担任二机部九院副院长。1961年任第一颗原子弹爆轰物理试验场外试验委员会主任委员。对核弹的武器化和系列化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对氢弹的结构设计、飞行弹道空气动力学的有关试验作出了巨大贡献。

1968年12月5日,郭永怀在参加完我国第一颗导弹热核武器发射准备工作,返回北京时,因乘坐的民航班机失事,不幸牺牲。12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授予他烈士称号。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追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4:2024关于永远的雷锋征文

全文共 383 字

+ 加入清单

雷锋,想必大家都认识吧?不仅是认识,而且万分敬仰崇拜。至少我是如此。雷锋在很年轻的时候就牺牲,但大家都说雷锋活得比谁都长,因为他早已深深的可在了我们心中,挥之不去。

毛泽东曾经为雷锋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可见雷锋早已活出了自己的本色,他早已将他的生命演绎得比任何人都要精彩。雷锋曾经说过,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出无限有意义的事。是的,雷锋做到了,在他的生命中,帮助别人早已成为他生活的全部。但他做好事从不留名,这就是所谓的雷锋精神,帮助别人,处处为他人着想却不求回报。这样的伟人我们就应该永远传颂,永远高歌,就应该将他的精神一成不变的传给下一代,只有这样一代又一代的人传承,秉承着这样的精神,我们的生活才能是刻充满爱,才能成为一个和谐的社会。可现在还有好多不和谐的现象在上演着,但我相信多必能胜少正义终将会战胜邪恶,所以我们应该手拉手,肩并肩,秉承着雷锋精神的走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永远的梦教师节征文

全文共 461 字

+ 加入清单

教师节征文29号征文老师,永远的梦

每个人的儿时,都有一个天真浪漫的梦。

记得,我走进小学校园以后,老师教我背诗词,唱歌曲,做游戏,那时候,我觉得教师像太阳一样温暖亲切。

升入初中,当第一次做错了事的沮丧被老师的微笑和安慰化解时;当第一次答错题,在老师的耐心诱导和讲解后弄懂时,我觉得老师像春蚕在默默地奉献。

我满怀希望和憧憬进入了高中课堂,老师淳淳教导,呕心沥血。每晚,教室的灯光下总有老师的身影。老师辅导我们解难题,做实验,译英语。他们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了我们求知的路。

童年时就觉得,老师是阳光下最神圣的职业,于是在我幼小的心灵里,便有一个纯洁而崇高的梦想,我把自己埋进了教材和参考书里,像一个赌徒把所有的赌注都押在考卷上。度过了漫长的7月,可生活不是按我的意志去运转,我与教师的职业擦肩而过。

今天,工作服在身,重任在肩,我也许永远不会有机会踏上童年向往的讲台,永远也感受不到喊我一声“老师”的那种自豪了。

一只放飞的风筝,可望而不可及,成了我永远的梦。但我说:命运让我珍藏起这永远的梦,用自己的智慧区谱写青春多彩的诗篇。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永远的怀念”主题征文比赛活动征稿启事

全文共 748 字

+ 加入清单

为弘扬郭永怀同志崇高精神,激励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争做时代先锋,决定开展“永远怀念主题征文比赛活动

一、主办单位

中共荣成市委组织部

二、征文对象

全市广大市民

三、征文主题

以“永远的怀念”为主题,结合学习郭永怀同志崇高精神,阐述对郭永怀精神、党性观念的认识、感悟。

四、活动时间

1、征稿时间:即日起至2016年11月15日。

2、评选时间:2016年11月下旬。

3、颁奖时间:2016年12月5日。

五、征文要求

1、作品必须为原创作品,严禁抄袭,题目自拟,体裁不限,要求中心明确、条理清晰、整体生动形象、能引起共鸣。字数控制在2000字以内。

2、格式要求:标题采用方正小标宋二号,一级标题采用黑体三号,二级标题采用楷体GB2312 三号,三级标题采用仿宋GB2312 三号加粗,正文采用仿宋GB2312 三号,阿拉伯数字采用Times New Roman;页边距上下左右统一为30 mm,行距统一为固定值30磅,段前、段后间距为0。

六、投稿方式

1、网络投稿:将作品电子版文档发送至rc100@163.com,请在邮件主题中注明“征文比赛投稿”。

2、纸版投稿:将作品邮寄至荣成市委组织部组织科,地址:荣成市伟德东路6号市委办公楼314室,邮编:264300,电话:7562115,来信请注明“征文比赛投稿”。也可以直接送至市委组织部组织科。

七、评奖方式

组织专家成立评委组,对收到的征文进行评选。

八、奖项设置

一等奖2篇,二等奖4篇,三等奖6篇,优秀奖8篇,分别给予一定物质奖励。优秀征文将在《荣成时讯》、《荣成文艺》、“荣成先锋”微信公众号等刊登。

九、其他事项

稿件中请注明作者单位、姓名及联系方式。投稿者应保证报送的作品不侵犯第三人的权利,一切法律责任均由投稿者本人承担。

中共荣成市委组织部

2016年10月19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永远的怀念郭永怀征文

全文共 2772 字

+ 加入清单

郭永怀(1909-1968),应用力学家,应用数学家,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唯一的烈士。2009年适值郭永怀先生诞辰100周年,谨以此文记述二三事,表达对这位杰出爱国科学家的深深怀念和敬意。

科学救国

1909年4月4日,郭永怀出生在山东省荣成县西滩郭家村。1929年进入南开大学预科。1931年7月,升入南开大学物理系。1933年~1935年在北大物理系就读。抗战爆发后他辗转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半工半读。国难当头,坚定了郭永怀科学救国的信念,他认为要使国家强盛起来,首先要发展军事科学技术,发展航空事业。为此,他放弃了专修光学的夙愿,改学航空工程。

1940年9月,郭永怀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师从辛格(J. L. Synge)教授,只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硕士学位论文。他出色的工作得到导师的赞赏。1941年5月,郭永怀来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在著名力学家冯·卡门的指导下从事跨声速流动的不连续解研究,以优秀成绩获得博士学位。那段时间在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工作、学习的中国人还有钱学森、林家翘、钱伟长等。

1946年,郭永怀受聘于美国康奈尔大学。此后的10年是他科研的黄金时期,他对跨声速理论与粘性流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人类突破声障做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他发展了Poincare,Lighthill的变形参数与变形坐标法,为此,钱学森于1956年将这一方法命名为PLK方法。郭永怀因在跨声速与应用数学方面的两项重大成果而扬名世界。1955年7月,他被晋升为康奈尔大学终身教授。

郭永怀是怀着科学救国的愿望漂洋过海的。受聘于康奈尔大学时,他就向校方表示:“我来贵校是暂时的,将来在适当的时候就要离开”;在是否申请接触机密资料的表格栏中填了“不”;对于让他申请加入美国籍的来信,一概置之不理。他平时很少参加社交活动,但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他参加了“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康奈尔分会,经常和大家热烈地讨论祖国的未来。

1956年11月,郭永怀毅然放弃优越的物质条件,回到了阔别16年的祖国。

冷静、严肃的科学态度

回国后,郭永怀把主要精力放在组织、领导国内的力学与国防科研上。他先后担任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化学部学部委员、力学研究所副所长、力学研究所与清华大学合办的工程力学研究班班主任、二机部九院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主任等职。他参与制定了我国力学学科的发展规划,倡导开展新兴力学学科的研究。他对我国的国防工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参加了许多重大的工程和项目。他还参与组织、领导中国科学院的人造卫星本体设计,参与地空导弹的研制。

对待学术,他一向严肃认真。1957年,经国务院批准,高等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合作在清华大学创办工程力学研究班,先后办了三届,学员300多人,他们成为我国首批力学科研和教学方面的骨干。郭永怀和钱伟长组织并领导力学研究班的工作。郭永怀在1958年、1959年还曾担任班主任,并亲自讲授《流体力学概论》。张涵信(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研究班第一届学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回忆:“彬彬有礼的郭永怀先生,对力学工作十分严肃认真。他甚至连Supersonic是翻译成超声速还是超音速,Euler的名字为什么翻译成欧拉等都讲究。他主张读经典著作,他说这Prandtl的时代是流体力学的丰收期。Prandtl本人是个大权威,有学识有经验,书写得全面深刻,因此应该学习他的‘流体力学概论’。”

郭永怀为人朴实正直,在政治运动频繁的年代,他尊重科学,勇于讲真话。 1958年1月,郭永怀出任《力学学报》主编。1957年,钱伟长被打成右派。郭永怀了解钱伟长的学术功力,仍然请他任编委。一次,一位知名教授向学报投稿,钱伟长发现其论文中竟有51个基本错误,提出不宜发表。那位教授向编委会提出“左派教授的文章不许右派教授审查”,对此郭永怀不屑一顾,他说:“我们相信钱伟长的意见是正确的,这和左、右无关。”

1958年,教育界开展 “教育革命”,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取得了显著成绩,但运动中也出现了“左”倾倾向。有些人通过向空中扔十字架用库达—儒可夫斯基定理不好解释,就认为这个定理不对了;通过观察荷叶上的水滴可自由运动,就说NS方程的边界条件是不对的;通过当时设计部门说,飞机的阻力现在还不能用边界层理论算,就认为边界层理论没用。他们请来郭永怀,想让他赞同这些“新发现”,不料郭永怀说:“我常想,一个新发现,要推翻什么东西,应该有以下工作。第一,要经过慎重的思考,你们说的问题,没有经过慎重的思考,只看到了表皮现象,就做结论。第二,要有真正的胆识,敢于做研究。你们对荷叶是很有胆量,但不是科学的胆识。第三,要有毅力,可以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要有非搞清楚不算完的毅力,你们不是这样,是凭一时的热情冲动。”

火一样的献身精神

新中国的核科技事业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1957年初,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约见钱学森,让他推荐工程力学方面的技术负责人人选,钱学森毫不迟疑地说:“我看郭永怀完全可以胜任!他学术上造诣很深,而且作风正派,工作扎实。”1960年5月郭永怀来到九院,投入核武器研制事业中,对内爆过程、结构设计、气动外形、环境试验等许多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指导。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爆炸试验取得圆满成功。望着蘑菇云冉冉升起,郭永怀忘却了多年的紧张、疲劳,内心充满了喜悦和激动。为新中国的核武器事业他贡献了全部心血。他经常亲临西北核基地进行试验。当时国内航线大都是苏制的中小型客机,既不舒适也不安全。为了节省时间,他总是乘坐飞机,尤其选择夜航,他说:“乘飞机节约时间,夜航打个盹就到了,第二天可以照常工作。”

1968年10月,郭永怀赴西北核试验基地进行我国第一颗导弹热核武器发射试验工作。12月5日,在返回北京汇报时,飞机在着陆前失事。悲痛的人们找到郭永怀的遗体,发现他和警卫员两人搂在一起将公文包紧紧抱在胸前,包中的机密材料完好无损。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想到的还是祖国的利益。1968年1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授予郭永怀烈士称号。 钱学森曾深情地说:“郭永怀同志是一位优秀的应用力学家,他把力学理论和火热的改造客观世界的革命运动结合起来了。其实这也不只是应用力学的特点,也是一切技术科学所共有的,一方面是精深的理论,一方面是火样的斗争,是冷与热的结合,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里没有胆小鬼的藏身处,也没有私心重的活动地。这里需要的是真才实学和献身精神。”

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追授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们对他的缅怀日益深切,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他的卓越贡献,不会忘记他为国家富强、科学进步而无私奉献、英勇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