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高二作文:伯乐与千里马(热门18篇)

导语:开学了,告别暑假的逍遥,重回学堂;收拢懒散的身心,积极向上;踏上学业的轨道,勇往直前;插上进取的翅膀,努力不止。这里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高二作文:伯乐与千里马优秀作文,供大家学习,希望对您有帮助。

浏览

1431

作文

18

篇1:2024高考语文千里马也可以做自己的伯乐

全文共 842 字

+ 加入清单

他1982年出生在俄罗斯的喀山,家庭背景普通。在喀山大学读大学时,他喜欢钻研IT行业,并且办了全校唯一一份IT行业的报纸,他曾经在学校的演讲会上信誓旦旦:自己愿意开启俄罗斯IT行业的未来。

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在学校里专心攻读IT专业,并利用业余时间跑到莫斯科的电脑市场上兜售自己的思想。他曾经在实习期间,数次敲开多位传媒大亨的家门,陈述自己的理想,希望得到一份收入可观、能够施展自己才华的工作。他的这种思维没有任何错误,但在俄罗斯,他却没有得到赏识,也没有得到任何一位大款与精英的垂怜,他一度郁郁寡欢。

一次良机,他有幸参与了一家IT公司的重组工作,靠着一些可怜的贷款,他购置了这家濒临倒闭的公司。但金融危机蔓延全球,在2008年,他重新一贫如洗。

危机不等于绝望,凭借天生的机敏与才智,2010年,他成立了IT·park公司,不到半年时间,他迅速汇集了众多IT界的精英;一年后,他的营业额便突破了1亿美元。

2012年,俄罗斯新任总统普京慧眼识英雄,在俄罗斯众多财富精英中选中了他出任俄罗斯信息部长,他同时是俄罗斯历史上最年轻的部长。

俄罗斯媒体竞相报道这位29岁的年轻部长尼古拉·尼基福洛夫,他激动地自我介绍道:“不是所有的千里马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伯乐,如果没有伯乐垂青,自己就是自己的伯乐。”一匹高头大马企图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理想,但一直无果。时间在无情地流逝,大马的人生路途漫长且伤感,终于有一天,它看到了一位取经人,正顶着烈日徒步赶向西方极乐世界,它走上前去,自我推荐道:“我愿意驮师父到达西方。”这个叫玄奘的师父闻之大喜,与这匹白龙马踏上了西去的道路,这匹白龙马不负众望,获得了佛家真身。

千里马感谢师父这个伯乐的指引,成了佛的玄奘笑着回答道:“是你自己毛遂自荐的结果,你就是自己的伯乐。”

素材运用

如果你是千里马,与其苦等伯乐的光临,倒不如静下心来,铸炼自己的体魄与精神,无论在什么境遇下,我们都要坚信:我们就是千里马。千里马也可以是自己的伯乐。

话题拓展

潜力、绝境逢生、创造机遇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千里马需要伯乐

全文共 845 字

+ 加入清单

世人皆知刘翔是“110米栏”项目的世界级明星,又有谁知晓他最开始是练跳高的呢?发现他这匹千里马的正是他的教练。如果没有教练的火眼金睛,一代名将是否就要隐于尘世?所以千里马需伯乐,人才需要发现者。

每个人不是天生的成功者,他们是在实践中成功,在摸索中前进。正因为这样,才会有许多因为选错了目标而被埋没的人才。所以我们这个社会不是缺少人才,而是需要发现人才的伯乐。韩愈说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明确告诫我们,人才需要被发现,善识别,深挖掘。比如刘翔,若没有教练根据他的自身条件,对他进行全面评估,建议他改跳高为跨栏的话,又怎么会有今天110米跨栏的世界级明星呢?也就恐怕只会像千里马一样“骈死于槽枥之间”吧!

同样是在体育界成功的人士易建联,当时在NBA名不见经传,与姚明相差甚远。然而他却以新秀身份被NBA某俱乐部签下。或许刚开始他的实力较弱,表现也不尽人意,几年之后却突然爆发出很强的实力,成为队员中不可缺少的一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与当初发现他的教练分不开。教练称,当时发现他时,就认为他可以成为姚明第二,果断签了他。实践证明教练是正确的。正是由于教练发现了易建联的优势,慧眼识出他平凡中的不平凡,才塑造了今天的易建联。刘翔与易建联的成功,让我们相信:千里马终需伯乐,人才终需识才者。

有了识才者,再加上后天的努力,成功的机遇才会降临。如果没有后天的努力即使伯乐发现了人才,他们一样会“泯然众人”。国际著名青年钢琴家郞朗,如果不是他父亲的慧眼识才,不惜花巨资培养他,就不会有今天为国争光的成就,后天的努力使得郞朗成为国际级大师。如果没有勤学苦练,就算伯乐发现了他,他也终会碌碌无为。如果刘翔自喜于自己的身体优势而不勤奋,再好的千里马也与众马无异。如果易建联只停留在他昨天的成绩上,那他也不会成为NBA里的明星队员。

千里马需伯乐,伯乐比千里马更重要。因为伯乐能发现千里马纵横天地的愿望,能实现千里马自由驰骋的梦想!

伯乐是人才成功的金钥匙!社会需要众多的伯乐。

[千里马需要伯乐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伯乐与千里马的议论文

全文共 1091 字

+ 加入清单

沉香,可谓千金难求的木料。年轻人千辛万苦寻得它后,却最终让它成为廉价的木炭。这样的结局令人不禁唏嘘,却又发人深省。这就如同千里马伯乐一样,一匹千里马遇到一位暂具慧眼的伯乐,最终只能与没遇伯乐千里马一样“困于槽枥之间”,但是如果它能遇到一位终生伯乐,那结果想必是大大不同了。

这就与有些人的命运类似,因为他们都和千里马一样,因伯乐而命运有所不同。

满目的黄金似要从画中流泻出来一样,直直奔涌进你的胸膛,让那意味着阳光的色彩在心田里荡漾,仿佛头顶便是那火辣辣的六月的太阳,整个人都热起来了!这便是梵高画作《向日葵》给我的感觉。其实,不仅仅是《向日葵》,梵高的其他画作如《星月夜》等,都以他自身独特的创作手法,给人置身六月艳阳天的感觉。但谁又会想到,他是个在生前画都没卖出几幅的画家呢!即便他穷困潦倒、廉价卖画时,也没几个人理他。并不是他的画作没有价值,只是在那时画风主流与他的截然不同,因此他被排斥了,就算那些画作再怎么洋溢生命激情,令人心中燃起希望之火,也摆脱不了无人问津的命运。最终直至他死,也没能成为一位出名的画家。

“千里马困于槽枥之间”,说的便是梵高这样因无伯乐赏识又被外物所困的人才吧。

相较于梵高,屈原便好了那么一些,只可惜这匹千里马获得的是“沉香”类似的命运。屈原本来日子过得挺好,而且宏图大展,在春风得意马蹄轻时甚至曾发出了“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的豪言壮志。奈何,只因楚怀王听信小人之言,将他疏远,最终让这位伟大的“千里马”自掷千钧之身于江水中,带着缺憾与汩罗江永眠。这让我想到了楚庄王,虽识得了好马,却将它“衣以文绣,置于华屋”最终“病肥死”。而屈原则是楚怀王手下先厚礼以待又弃置一边怨怼死的“马”。

千里马终于遇见伯乐,伯乐的慧眼却是暂时的,也真是可悲啊!

这样看来,俞伯牙真是被幸运女神眷顾了的人。本来伯牙奏琴人仅知其音妙,却不知伯牙所念。但所幸一天伯牙登山奏琴遇到了砍柴的钟子期。伯牙正鼓高山,钟子期说:“好啊!就像巍峨的泰山一样!”于是,伯牙又奏流水,钟子期说:“好啊!就像奔涌的江河一样!”至此,俞伯牙终于遇到了他的伯乐,并且只要俞伯牙心中所想,钟子期心中一定明白。虽然钟子期先俞伯牙一步走了,伯牙也为之摔琴断音,但至少,钟子期对俞伯牙而言是个终生伯乐,那么,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人生得一钟子期,俞伯牙足矣!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确,这世上有才华,是“沉香”的人很多,可是伯乐却鲜少。而且,无伯乐是哀,暂具慧眼的伯乐亦是哀,惟有那终生伯乐,才是千里马之福!只可惜,这样的伯乐是“踏破铁鞋无觅处”,不知从何得来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千里马寻找伯乐作文素材

全文共 1104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用现在的观点说,不光是老板选择人才,人才也在选择老板。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千里马寻找伯乐作文素材,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徐晃在三国武将中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名将。他原是董卓手下的一个地位低下的无名小将。徐为杨奉部将,而杨是李傕的部下,李傕才直辖于董。由此可想,徐想在董处出人头地是相当不易的。后徐弃杨投奔曹操,原因是杨“非成业之人”,而曹“当世英雄”“好贤礼士”(三国演义第十四回)。时曹操根基未稳,前程未卜,之前闻达于世的只有“发矫诏讨董卓”一事。徐毫不犹豫地弃暗投明,足见其胆魄和果敢。

张辽在三国中是一位文武双全,能够独当一面的大将。关羽曾对张飞说:“此人武艺不在你我之下。”在三国将领中,能让关羽心服的人并不多。由此可见张辽的本事。张辽是吕布手下的一员战将。但他在吕布手下并不被重用,常屈居高顺之下,受高顺领导。关羽曾说张辽:“公仪表非俗,何故**于贼?”“张辽低头不语。”关说的“贼”就是吕布(第十八回)。后张辽被曹操擒获。关羽下跪向曹操求情,留用张辽。张辽遂为曹操所用。

从关羽“温酒斩华雄”来看,徐晃和张辽的武艺都在华雄之上。因为董卓、李傕、吕布不会用人,他们的失败就不足为奇。

张合,袁绍部将,河北四大名将之一。颜良、文丑、张合、高览四人中,论本事,张合武艺当数第一。因为颜、文二人死于关羽之手,并没花费关羽很大力气;高览死于赵云之手,也未花赵云很大力气。而张合,曾在诸葛亮的心目中认为只有魏延可敌——也就是打个平手吧。张合在袁绍处排名第三,可见袁用人不明。后张合因郭图的诬陷和离间判袁降曹,更见袁的不智。袁亦非立业之人,人才在其手下难展平生抱负。

徐与二张到曹操那里后,皆成为开魏元勋,施展了自身才能,实现了人生价值。

赵云原为“袁绍辖下之人,因见绍无忠君救民之心”(第七回)而投了公孙瓒。后见瓒与绍是一路人,很是失望。瓒死后,流落江湖,满世界寻找刘备。他寻不到刘备,宁可占山为王,后终在刘备处实现了人生理想。还有魏延,在刘表处不被用,投韩玄又不被所用,后投刘备,虽被诸葛亮压制一生,但最终封侯,成就功名。

甘宁,投刘表不用,被黄祖(就是杀弥衡的那莽夫)所留,仍不被重用,后投孙权,终于建功立业。

以上人等皆有安邦定国之才,不能为原老板所用,也是原老板败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千里马寻找伯乐,汽车呼唤高速公路。人才投奔明主(老板),都是在寻找一个施展才华和抱负的平台,助君成就大业,从而实现生命的价值。心胸狭隘、胸无大志的老板是留不住人才的。即使有人才投奔,也只能埋没人才,扼杀人才,制造人才悲剧。如袁绍手下的田丰、沮授、审配、辛评,还有投奔吕布的陈宫等。

[千里马寻找伯乐作文素材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高二作文:伯乐与千里马

全文共 783 字

+ 加入清单

千里马若被磨房的主人聘用,就是一头推磨的驴,但他被伯乐相中,终一日千里,物尽其用。同样的马,不同的位置,自有不同的结局,人亦同理,找准位置,才能大展雄才,有所作为。

秦末,楚汉相争,汉王刘邦笑到最后,拥有江山;而霸王项羽别过虞姬,舍弃宝马,自刎于乌江令人叹息。然而这一切似乎又是必然。刘邦虽无雄韬武略,但他却有识别千里马的能力。“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他有军师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他有后盾萧何;“连百万之兵战必胜、攻必取”,他有大将韩信。这三位人杰,在刘邦这里,各得其所,各尽其能,终助刘邦成就霸业,而这一点恰是霸王所不能比的,可见,人才找对位置是何其重要。

苍茫天地间,老子任思绪畅游宇宙,探究人生,一部《道德经》传诵千古;悠然南山下,陶翁把酒饮盏,种豆赏菊,“不为五斗米折腰”成田园诗派鼻祖;悠悠西湖边,林逋梅妻鹤子,看“疏影横斜”,品“暗香浮动”,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皇权所苦,怡然自得,传为佳话;渺渺红尘外,青莲居士放浪形骸,天马行空,寄情于山川事物,虽没有实现心中的抱负,但正确的位置终成就他“诗仙”的美誉。

他们都是伟大的先知,他们知道偌大的宇宙中哪里才是适合他们的归宿,他们也那么做了,所以才能载入史册,流传至今,给予后人评说。

然而造化却常常爱捉弄人,使人才偏离了正常的位置,成为“美丽的错误”。 唐后主李煜,才情洋溢,文笔不凡,但是作为皇帝的他空有人文情怀,“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无限愁情却阻挡不住宋进攻的步伐。宋徽宗赵佶,画工卓越,但是身为一国之君,他手中的画笔却无法改变朝代灭亡的悲剧。

不可否认他们卓越的才华,也不能否认他们显赫的地位,然而那却不是他们的位置,文人治理不好国家,画笔更不能改变现实。他们该是优秀的艺术家,而不是高高在上的万民之主。

培养人才不易,寻找合适的位置亦难,莫放错位置!

[高二作文:伯乐与千里马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千里马与伯乐

全文共 550 字

+ 加入清单

千里马伯乐

古有云:“先有伯乐,后有千里马。”但千里马有时并不需要伯乐。

也有人说:如果刘备没有请诸葛亮出山,他就会老死隆中。孔明是千里马,刘玄德是伯乐,千里马一生的光耀全掌握在伯乐手中。人生的事业不正是靠伯乐吗?

不错!从某一方面讲,发现、挖掘千里马,确是伯乐的专利。但是实际生活中,千里马是远远多于伯乐的,有诗为证——“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因此,成功不能完全依赖机遇和伯乐!

“文王识姜太公”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姜太公年岁以高,却还只个“无业游民”,但是他学问颇高,通情达理,终于在一次直钩钓鱼的事例中被文王发现,请回国受全国人所敬仰。 人的一生中本不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伯乐”,但只要抱着积极向上的心态来生活,最终也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倘若的确有真才实学,一定能施展理想抱负;倘若真是人才,就不必等伯乐来发现自己。

毛遂自荐的故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毛遂没有遇上人生中所谓的“伯乐”,但也红及一时,成了了不起的人物。因为他有真才实学,关键时刻派得上用场,善于推荐自己!

看起来偶然的机遇其实是拼搏之后的必然结果。在这个世界上,取得成功的人,是那些努力去寻找他想要的机会的人!

真正的人才,不能依赖机遇和伯乐,也不需要倚仗某些人的赏识而成才!真是人才,就要敢于表现自己;真是千里马,何须等伯乐?

展开阅读全文

篇7:1000字作文:伯乐与千里马

全文共 1287 字

+ 加入清单

从前,有一匹奄奄一息的千里马,在翻越太行山时由于感激伯乐对它的赏识和体贴,竟能一跃而起,嘶声直抵云霄!这就是千里马遇伯乐的故事。由此我从故事中有一所感──世间“千里马”再多,也需要“伯乐”去发现,并且对待它们要“策之以其道,食之要能尽其材,鸣之要能通其意。”这样“千里马”的日行千里之能才能表现出来。

唐代韩愈通过《马说》强调了一个观点:千里马需要伯乐去发现。恰巧在当时,作者就是一匹没被发现的“千里马”。他在初登仕途时,就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然而,宰相没有“伯乐”慧眼识英才的能力,更没有伯乐一样的胸怀,终于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

在《马说》中,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而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来比喻自己怀才不遇明主的遭遇,实在再恰当不过了。联想当时,正如作者所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像李白、杜甫等一批怀着“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千里马”最终却落得“浪迹天涯”,也不得不感叹道:“天生我才亦无用”!虽然早在隋朝就推行了科举考试,广纳人才为国效劳,可是在腐败的统治之下,又有多少“千里马”能被“伯乐”相中呢?像作者一样的“千里马”也只被埋没在庸愚的“食马者”手上,而真正像“伯乐”一样能慧眼识英才的明主又有几人呢?他们不但不能识别良驹,还妄自感叹:“天下无马矣!”这是何等的荒唐!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联系现实,不难看出:在知识爆炸的今天,的确有无数的“千里马”得到“伯乐”的赏识,使自己的能力得到了发挥,例如现行的各行各业的机构改革、结构调整,它就彻底打破了传统的“铁饭碗”,形成了能者居之的大好形势。给了“千里马”以施展的空间,还有许许多多的“伯乐”──大公司、企业和国家科研机关等也在求贤若渴地招募“千里马”。例如,最近西安某单位就辞去了那些有资格而没有能力的工人,而不惜重金去聘请那些虽无资历却很有能力的人员。

同样,在现实生活中,也存在有像韩愈一样的有日行千里之能的千里马不遇“伯乐”的现象。但是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中,更多存在的是博学多才的“千里马”得不到“伯乐”的赏识;而那些不学无术的富家公子及高门权贵子弟却能凭着金钱权势在官场上谋得个“一官半职”!这是为何?这难道就是所谓的“社会进步”吗?──由原始社会进步到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以至将来的共产主义!难道社会就是这样进步的吗?不!这只是因为社会中存在着少量的心灵被腐蚀了的“食马者”,他们面对金钱的诱惑,会对国家利益、前途视若无睹,以谋求物质上的优越;面对“权力的压迫”,他们也会“不得已”而干出违法乱纪的事情来。

同时,现代社会中仍然有“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的浅薄愚妄的“食马者”。他们总是怀着“又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的思想到处去“访贤”。如此的“食马者”安能觅到“千里马”?即使找到了所谓的“千里马”,那一定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酒囊饭袋。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就需要更多的“千里马”为她的繁荣富强付出更多的努力,这中间就需要更多“伯乐”去慧眼识英才,所以,我真心的希望在未来的时间里能有更多的“千里马”能在“伯乐”的发掘下,真能“日行千里”也!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千里马常在而伯乐难求高三作文

全文共 851 字

+ 加入清单

俗话说:“千金易得一士难”。在《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秦晋两军要围攻郑国,两国国力雄厚,兵将强锐,且强强联手,大有一破郑国之势。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贤臣佚之狐规劝郑王使烛之武到秦国做说客,化解这场危机。在这时候成了惊弓之鸟的郑王,也只好听取佚之狐的建议,去寻求烛之武烛之武帮忙。年老的烛之武心中虽有怨气,说道:“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业矣。”这样晦气的话。但,他最终还是不计旧怨,毅然挺身而出,只身一人奔赴敌方兵营劝服。烛之武足智多谋,能言善辩,机智勇敢,灵敏果断,巧用“欲擒故纵”一计,动摇挑拨秦晋之关系,辩证阐述得失与利弊,引证历史,放观现实,逻辑严密,铿锵有力,气势如虹。不仅迫使秦伯毁盟撤兵,并与之结为盟友,真可谓是一石二鸟。他实在是可遇不可求的人才。

但,像烛之武这样的大好人才,身为一国之君的郑王又有没有善用呢?选举良才,为政之本。倘若郑王能善用贤才,尽早任用烛之武此等良才。那么,郑国会落得如此田地吗?相反,还有可能会成为雄霸一方的霸主。

时至今日,在这发展迅速的现代化社会里,有些企业的高管叹惜道:“当今社会难道就没有可用之才了吗?”其实,并非没有人才,是他们并没有发掘到人才。孙中山说过:“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那些愚钝的“统治者”没有一双识才的慧眼,没有惜才之心。最终致使人才流失,企业倒闭,国家灭亡。

现在啊,很多人才都在唠叨着没有识马的伯乐发掘他们,致使他们英雄无用武之地。

其实他们有没有想过自身的问题呢?俗话说:“是金子就一定能发光。”但金子被埋在地下,那么它的光,它的美又如何展现呢?像烛之武一样,有了才能却不好好的展现,等老了才为人所知。这时候年事已高的他,又怎能把应有的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呢?在当今时代,守株待兔已被淘汰了,毛遂自荐才是时代的主流。人才要想一展所长就需要展现自己,既然伯乐找不到我们,我们就应主动找伯乐!

伯乐是人才的知音,但他并不能发掘所有的人才!要想在当今社会有所立足,能在社会了大展拳脚,我们就要学会展现自己应有的才华,让伯乐能及早发现你的身影!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再论“伯乐与千里马”

全文共 701 字

+ 加入清单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这句话是出自于文学家韩愈的《马说》。无可否认,作者此时所阐述的是识别人才的人和人才之间那种微妙关系,他们在很多时候似乎总一前一后出现,而且识别人才的人(伯乐)对于人才又决定性的作用。正因如此,当一个时代的 伯乐 稀少时,那么 千里马 不就要 骈死于槽枥之间 吗?这对于那些 千里马 来说多可悲呀!但是,这些 千里马 就只能依靠别人来找你吗?他们自己就不能站出来毛遂自荐吗?一个人才的悲哀莫过自己不具备这种精神啊!

你我都知道, 伯乐 是个人,一位你我一样的凡人,只不过他熟悉马,了解马罢了。仅此之外,他也没有特别之处,那么,作为你 一匹有日行千里能力的好马。你能把自己的光明前途全部寄托给伯乐吗?你敢保证,你认定的伯乐不会在芸芸众生的大世界里去找其他千里马吗?要知道,世上的千里马不是仅你一匹啊!与其做这样没有把握的选择,还不如自己把才美外现出来,尽管在有些 千里马 和 伯乐 眼中看来,那样做等于自傲,自以为是,但是,只要自己的作法对自己,对国家都有利,能让自己有奉献才能的机会,又怕别人说什么呢?好歹自己不枉上天给自己的恩泽,没浪费自己的才华!天底下的 千里马 们,你们何乐而不为?

一个时代的 伯乐 是有限的,而一个时代的 千里马 是数不清的,因此自然避免不了有大部分 千里马 没有被 伯乐 发现的可能了,那么既然不被发现,那些 千里马 们就一定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吗?答案不是唯一的,关键在于你自己的选择!

千里马 们,在自己没被 伯乐 发现的时候,请你们抛开那份怕他人道长短的心理!做一个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 的大智 千里马 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千里马等待伯乐

全文共 796 字

+ 加入清单

有人说:如果刘备没有请诸葛亮出山,他就会老死隆中。孔明是千里马,刘玄德是伯乐,千里马一生的光耀全掌握在伯乐手中。人生的事业不正是靠伯乐吗?

不错!从某一方面讲,发现、挖掘千里马,确是伯乐的专利。但是实际生活中,千里马是远远多于伯乐的,有诗为证——“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因此,成功不能完全依赖机遇和伯乐!

倘若的确有真才实学,一定能施展理想抱负;倘若真是人才,就不必等伯乐来发现自己。

毛遂自荐的故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毛遂没有遇上人生中所谓的“伯乐”,但也红及一时,成了了不起的人物。因为他有真才实学,关键时刻派得上用场,善于推荐自己!

真才实学,自举自荐,有何不可?

波比是刚毕业的大四学生,主修酒店管理。尽管学识渊博,始终怀才不遇。一次一次出入在各酒店饭馆的应聘大门,她虽屡战屡败,但却愈战愈勇,终于等到了“咸鱼翻身”的那一天。她像往常一样平静地进入面试门,与往常不同的是,她今天手中抱着个透明无瑕的鱼缸,缸里没水,却有一条挣扎着的小鱼。考官惊讶“你想看着它死吗?”“鱼没有水会死的。”她神情恍惚的说。“这样它就能活了!”随着一声“哗”的冲击声,她已将准备好的清水“赐”给了鱼缸,小鱼马上就活蹦乱跳了。“你想干什么?”考官继续追问着。她注视着翩翩起舞的小鱼,平静地说“它在别人以为‘死定了’的逆境中拼命挣扎,没有守株待兔般等待‘水’的降临,它竟然活了!”考官在面试之后查看了波比的资料,“酒店管理专业系本科”她确是块好料,确是根好苗。不久,她便收到了录取通知书。她施展了自己的抱负,在属于自己的平凡岗位上“拼”“赶”“超”“钻”不断向前!

我想说的是:看起来偶然的机遇其实是拼搏之后的必然结果。在这个世界上,取得成功的人,是那些努力去寻找他想要的机会的人!

真正的人才,不能依赖机遇和伯乐,也不需要倚仗某些人的赏识而成才!真是人才,就要敢于表现自己;真是千里马,何须等伯乐?

[千里马等待伯乐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千里马还须遇伯乐》

全文共 866 字

+ 加入清单

老鹰遇到了生命中的“伯乐”——生物学家。最终得以脱离鸡群,一飞冲天。不仅是对老鹰,对于人来说“伯乐”亦是重要。正如韩愈在《马说》中所言“世有伯乐,而后又千里马”。

当然,也有人会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可是这个“总”究竟是何时呢“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时不我待啊!莫非你也想要陈登那样死后才被曹操发现是良才的结局?“把吴钩看了,无人会,登临意”的辛弃疾,“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的苏轼,“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杜甫——这些大家,无不才华横溢,可却都不被赏识,只能把酒放歌,于闲愁中抱憾终身。这些难道还不够说明吗?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之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伯乐就是那双发现千里马的眼睛。

1852年秋天,屠格列夫在打猎时无意中发现一本《现代人》杂志,并被一篇名为《童年》的小说吸引。作者是个无名小辈,但屠格列夫认为这个青年如果能继续写下去,前途一定不可限量。几经周折,屠格列夫找到了作者的姑姑,表达了自己的赞赏之情。当作者得知自己被大名鼎鼎写猎人笔记的屠格列夫肯定后,心中的火焰一下子被点燃,一发不可收拾地写了下去。他就是享誉世界,著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以及《复活》的列夫〃托尔斯泰。

由此可见,“千里马”现其美还需“伯乐”慧眼识才。也因此才有了“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百里奚举于市”的美谈。

然而伯乐除具慧眼外,还能对千里马策之以其道、食之尽其材、鸣之通其意。

一部《白鹿原》让陈忠实走进万千读者世界,可当他向时任《当代》杂志副主编的何启治交稿时,已经过20年。当年何启治因读了陈忠实的一个短篇觉得他很有潜力,就向他约了一部长篇,陈忠实说自己是一名业余作者,没有名气,还没有动过写长篇的念头。何启治却说:“别急,你慢慢写,我可以慢慢等。”这一等,就是20年!果然,《白鹿原》让人惊叹不已。何启治耐心等候,用慢烘慢焙的方法让陈忠实释放出无尽香醇!

正是因为伯乐,千里马才避免了骈死于槽枥之间的恶运,才得以尽现其美才,所以说,千里马还须遇伯乐

[千里马故事的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千里马需要伯乐

全文共 856 字

+ 加入清单

倘若诸葛亮没有刘豫州的赏识,恐怕等一辈子也等不来"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功绩,倘若陈景润没有华罗庚的赏识,那他后来的成就是否出现恐怕也难说;倘若艾森豪威尔没有受到马歇尔的赏识,别说五星上将,恐怕二战结束的时候也还只是个普通的基层指挥员。千里马需要伯乐啊!

谁也不能否认伯乐的重要性。因为千里马的千里之能要在特殊的位置上才能发挥出来,这就需要伯乐的慧眼识英雄。鲍叔牙举荐管仲,成就了齐桓公的一世霸业;侯赢举荐朱亥,成就了信陵君的救赵功勋。数不清的事例都证明着:千里马需要伯乐。

无人赏识的千里马是悲哀的。正如韩愈马说中的例子:"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食不饱而力不足,才美不外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千里马需要优善的条件,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不是最好的说明吗?然而无人赏识的千里马也很多: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当未出现伯乐时,这些千里马也便失去千里马的才能了。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面临罢用的稼轩只能空抒怀,而不能展现其才能。想当初,在耿京义军中时,他不是立过大功吗?他的大智大勇在劫杀叛徒时不也展示过吗?然而耿京一死,他便失去伯乐,他这千里马最终未受到新伯乐的赏识。他又有什么办法?"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那个时代多少千里马被埋没!"一身报国有万死"的陆游到头来"双鬓向人无再青"只能哀叹"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的无奈。"长淮望断"的张孝祥终只能"长淮望断",不得不忍受"常南望,翠葆霓旌"的悲哀,不得不"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试想,当时有伯乐出现,将这些千里马一一尽其能,那南宋会偏安一隅?那"一血中原膏血"又岂只是会出现在诗篇中而不是史书上?堪惜千里马,伯乐今安在?

纵然有才干,仍需赏识,这样才会有发挥的空间,伯乐也才会因千里马而受益。如果千里马都能遇上伯乐,那便不会"空余门下三千客,辜负胸中十万兵"了。但愿新时代的千里马才能出众--同时能受伯乐赏识。

天,休使圆蟾照客眠,千里马,伯乐自婵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千里马等待伯乐

全文共 1287 字

+ 加入清单

从前,有一匹奄奄一息的千里马,在翻越太行山时由于感激伯乐对它的赏识和体贴,竟能一跃而起,嘶声直抵云霄!这就是千里马遇伯乐的故事。由此我从故事中有一所感——世间“千里马”再多,也需要“伯乐”去发现,并且对待它们要“策之以其道,食之要能尽其材,鸣之要能通其意。”这样“千里马”的日行千里之能才能表现出来。

唐代韩愈通过《马说》强调了一个观点:千里马需要伯乐去发现。恰巧在当时,作者就是一匹没被发现的“千里马”。他在初登仕途时,就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然而,宰相没有“伯乐”慧眼识英才的能力,更没有伯乐一样的胸怀,终于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

在《马说》中,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而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来比喻自己怀才不遇明主的遭遇,实在再恰当不过了。联想当时,正如作者所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像李白、杜甫等一批怀着“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千里马”最终却落得“浪迹天涯”,也不得不感叹道:“天生我才亦无用”!虽然早在隋朝就推行了科举考试,广纳人才为国效劳,可是在腐败的统治之下,又有多少“千里马”能被“伯乐”相中呢?像作者一样的“千里马”也只被埋没在庸愚的“食马者”手上,而真正像“伯乐”一样能慧眼识英才的明主又有几人呢?他们不但不能识别良驹,还妄自感叹:“天下无马矣!”这是何等的荒唐!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联系现实,不难看出:在知识爆炸的今天,的确有无数的“千里马”得到“伯乐”的赏识,使自己的能力得到了发挥,例如现行的各行各业的机构改革、结构调整,它就彻底打破了传统的“铁饭碗”,形成了能者居之的大好形势。给了“千里马”以施展的空间,还有许许多多的“伯乐”——大公司、企业和国家科研机关等也在求贤若渴地招募“千里马”。例如,最近西安某单位就辞去了那些有资格而没有能力的工人,而不惜重金去聘请那些虽无资历却很有能力的人员。

同样,在现实生活中,也存在有像韩愈一样的有日行千里之能的千里马不遇“伯乐”的现象。但是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中,更多存在的是博学多才的“千里马”得不到“伯乐”的赏识;而那些不学无术的富家公子及高门权贵子弟却能凭着金钱权势在官场上谋得个“一官半职”!这是为何?这难道就是所谓的“社会进步”吗?——由原始社会进步到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以至将来的共产主义!难道社会就是这样进步的吗?不!这只是因为社会中存在着少量的心灵被腐蚀了的“食马者”,他们面对金钱的诱惑,会对国家利益、前途视若无睹,以谋求物质上的优越;面对“权力的压迫”,他们也会“不得已”而干出违法乱纪的事情来。

同时,现代社会中仍然有“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的浅薄愚妄的“食马者”。他们总是怀着“又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的思想到处去“访贤”。如此的“食马者”安能觅到“千里马”?即使找到了所谓的“千里马”,那一定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酒囊饭袋。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就需要更多的“千里马”为她的繁荣富强付出更多的努力,这中间就需要更多“伯乐”去慧眼识英才,所以,我真心的希望在未来的时间里能有更多的“千里马”能在“伯乐”的发掘下,真能“日行千里”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伯乐与千里马作文600字

全文共 613 字

+ 加入清单

唐代大诗人韩愈曾在《马说》中写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也引发了后世对“世先有伯乐还是先有千里马”的话题之争。

假若“伯乐”代表着机遇,“千里马”代表着能力,那么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我个人认为能力比机遇更重要。

大千世界里,机遇无处不在。仲永五岁就能写诗,被乡邻称赞并以钱币乞之;唐伯虎自幼显示了绘画的天赋,拜大画家沈周为师。最终,仲永成为一个普通人,而唐伯虎成为著名画家,这些历史典故都告诉我们——我们身边并不缺乏“伯乐”,成为“千里马”则是通往成功的必由之路。

具备能力的人,可以自己去创造机遇。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巾帼不让须眉;贝多芬在莫扎特家中即兴发挥音乐天赋,受到了青睐;卓别林勇敢上台替母亲表演,成为喜剧名家……这些中外传奇人物,不是在每天的哀叹中消极地等待着“伯乐”,而是自己在主动创造机遇,让自己的才华在世人面前绽放。

我们不但要创造机遇,还要学会抓住机遇。项羽设下鸿门宴,却没有把握好自己创造的机遇,放了刘邦一马,结果他失败后“乌江自刎”。项羽并非无能,而是他没有学会果断地抓住机会。

作为中学生,我们该如何成为新时代的“千里马”呢?国家的富强需要千千万万的建设者,义务制教育对我们青少年而言其实就是一种机遇。我们学生就应该努力汲取知识,充实学问,打好自身基础,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匹千里马!

我想对大家说:机遇只会垂青那些有能力,有准备的人。我们只有先成为“千里马”,才能够找到赏识自己的“伯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初一作文:再论“伯乐与千里马”

全文共 704 字

+ 加入清单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是出自于文学家韩愈的《马说》。无可否认,作者此时所阐述的是识别人才的人和人才之间那种微妙关系,他们在很多时候似乎总一前一后出现,而且识别人才的人(伯乐)对于人才又决定性的作用。正因如此,当一个时代的“伯乐”稀少时,那么“千里马”不就要“骈死于槽枥之间”吗?这对于那些“千里马”来说多可悲呀!但是,这些“千里马”就只能依靠别人来找你吗?他们自己就不能站出来毛遂自荐吗?一个人才的悲哀莫过自己不具备这种精神啊!

你我都知道,“伯乐”是个人,一位你我一样的凡人,只不过他熟悉马,了解马罢了。仅此之外,他也没有特别之处,那么,作为你——一匹有日行千里能力的好马。你能把自己的光明前途全部寄托给伯乐吗?你敢保证,你认定的伯乐不会在芸芸众生的大世界里去找其他千里马吗?要知道,世上的千里马不是仅你一匹啊!与其做这样没有把握的选择,还不如自己把才美外现出来,尽管在有些“千里马”和“伯乐”眼中看来,那样做等于自傲,自以为是,但是,只要自己的作法对自己,对国家都有利,能让自己有奉献才能的机会,又怕别人说什么呢?好歹自己不枉上天给自己的恩泽,没浪费自己的才华!天底下的“千里马”们,你们何乐而不为?

一个时代的“伯乐”是有限的,而一个时代的“千里马”是数不清的,因此自然避免不了有大部分“千里马”没有被“伯乐”发现的可能了,那么既然不被发现,那些“千里马”们就一定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吗?答案不是唯一的,关键在于你自己的选择!

“千里马”们,在自己没被“伯乐”发现的时候,请你们抛开那份怕他人道长短的心理!做一个“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的大智“千里马”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伯乐与千里马的议论文

全文共 761 字

+ 加入清单

古人常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大概道出了许多有识之士、有才之人的心声。“伯乐”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名字而已,但因韩愈的千古名篇而赋予了这两个字新的生命和意义,它所代表的深意和内涵也是今人皆知的。

有时,我常想,当初,这个伯乐又是谁发现的呢?如果细细想来不难得出结论。其实,伯乐的被发现,也正是缘于千里马!缘于那一匹匹被实践检验的的确确就是千里马的千里马!试想,如果伯乐不会相马,或者说不具备识马之术辨马之才,仅凭马的颜色是否合乎其眼,马的胖瘦是否合乎其意,或者,马的主人是否知其所好投其所缘,就随意的在马枥间信口雌黄、乱点一气,后来事实证明,当这些所谓的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而最终原形毕露时,还会人皆信之,人皆赞之,人皆荐之吗?非也!所以说,我个人觉得,伯乐自己本身其实就是一匹千里马,而且是一匹已经被人发现、被人信任、被人重用了的千里马!因为,既然他能识别千里马,就说明他不是一个庸才,他靠自己独特的慧眼挑选并挽救了差点“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的千里马,使它们幸免于难,终于有了驰骋千里的出头之日,而伯乐也因此为自己赢得了相马权威的美名。他靠的不正是自己的实力和水平才得到大家认可和信赖的吗?这样的人,不也正是一匹被人们拥戴和推举出去的千里马吗?

现如今,却是“伯乐”常有而千里马不常有啊!而有些伯乐又是些什么样的伯乐呢?他们自己的水平不高,能力有限,但手中的权利却颇大。经他发现和举荐的“千里马”不是来自其亲朋好友,就是与其有着裙带关系。诚然,古代就有举贤不避亲之说,但这些所谓的贤,却怎么恰恰都会出现在他的关系网里呢?试想,如果连伯乐都是徒有虚名的,那千里马岂能有真乎?

呜呼!时代呼唤真正的千里马,更需要真正的伯乐啊!

为了国家的兴旺、民族的未来,那些手中有着相马之权的“伯乐”们,请你们还是三思而“相”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伯乐·千里马·我们

全文共 1240 字

+ 加入清单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篇千古名文让我们亘古地认为,人处于世事之中是互动的、无奈的,做不到遗世独立,风姿自赏。而是必须得练习扬蹄的法门,精拣材料,苦修耐力,使自己具备了一日千里的实力,再结合伯乐的慧眼,给我们充分的资养,这样我们才能在理想的广袤原野上如风驰骋。

虽然说才华如针,包不能藏,聪慧如珠,暗不掩芒。但是,屈子离歌的悲愤不这样认为,孔孟奔波的疲惫否定着这诗意的幻想。后世的目光景仰着他们的不世才情,往昔的浊境却不珍惜他们的珠光。有的美丽是受时空限制的,好像杨家女儿的雍容华贵,在细腰盛行的楚宫里可能就是丑俗的另类。所以才造成了冯唐难用李广难封的怨愤,嵇康曲散板桥糊涂的忧愁,上演了武王伐纣火并王伦的血光。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就造成了人才的龙门难跃老死沧州。统治者大人们出于各种各样的私心考虑,为了自家天下的长治久安,好左右臣下,让人们互相撕咬作鹬蚌之争,他好主宰局势坐收渔人之利。这是一种帝王权术的平衡,哪里是没有人才可用,才使得他们的江山走马换灯频繁平常。弱小的燕国千金买马骨,换来了几多的宝马良臣,使得他能在虎狼群中后亡自存。这就是贤臣良相的治国才能,以富足天下的利心来体现有张有弛的文武之道,而不是只驰不张的南宋因之而短命,也不是只张不驰的强秦只有十五载生命。马儿要快跑,马儿也要吃得好,这本是无需明言的日月光华,人人都能在她温暖柔情的怀里沐浴感悟。

我们不忍见明珠暗投的悲哀,千里马在拉石磨啃干草,甚或还有铁棍匕首等着它。本该光鲜昂头的张扬变作了苦难深重的形销骨立,谈何日行千里跃檀溪,夜走八百赴古城。这是良驹的不幸,如果将人自况,便是人类的刻骨悲哀,社会的形变茧缚。所以有了以身饲虎的我佛,有了十字架上的救赎。然而,佛家和基督的教义救不了这个社会,能光泽大众的倒是科学发展与时俱进的法制落实。

社会提供了公开公平公正的机会,让我们十年磨一剑的辛苦有了施展的舞台。即使各类考试没有能过关斩将拔得头筹也不必自卑,还可以自主经营破茧羽化而仙登。君不见白丁凡人比尔?盖茨做成了微软,少小贫苦的李嘉诚办起了长江,摸爬滚打的郭台铭成了全球最大的代工,从小做大的李彦宏拥有了百度。他们都是贫民寒门起家的英雄。也许是他们的机会好,但是社会大舞台提供的洁净气候,他们能忍天降大任于斯人的刻苦精神,不懈的努力追求才是他们成功的力量。事业的梅香掩盖了苦寒,财富的剑锋穿透了星空,成为了这个时代永恒的不朽。

然而,鲜艳的世界也有蝇营狗苟,不谐之声也会扰乱我们的市场。法治的规范说说容易,实施起来却艰难而漫长。但是,我们不是抻起鸭脖的看客,而是面壁了悟的斗士,足力充沛的良马,时刻准备着心负玫丽的希望,扬鞭行走在天涯。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在这天人合一,历史上少有的自由宽松和谐的社会里,我们策马疆场的时刻无时不在,浪花正敞开着淘尽英雄的胸怀虚位以待。有伯乐的赏识提携固然很好,做自己的伯乐与战士更是我们应具有的情怀和骄傲。朋友,还等什么呢,上马吧,让我们扬鞭在北国与南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话题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难当

全文共 238 字

+ 加入清单

缪贤心胸开阔,他发现蔺相如的才德,并不因为他出生卑贱而瞧不起他,而是不怕群臣嘲笑,把蔺相如推荐给赵王,得以出使秦国。蔺相如此去吉凶难料,虽然他有勇有才,但未必能旗开得胜,若是此去非但没有换回秦国的城池,连“天下所共传宝”的和氏璧也被秦国夺走了,辱没了赵国的威名,那么赵王一怒之下,恐怕不只是杀了蔺相如一个了事,连缪贤也将因推荐庸才之过而受到牵连。但缪贤并不惧怕这些,他识才敢用,非常信任蔺相如,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毅然把蔺相如推荐到赵王面前。若非出于对国事的关心,是难以做到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