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贝多芬命运有感优秀四篇

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成就未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贝多芬命运有感,欢迎大家阅读!

浏览

6637

作文

4

篇1:扼住命运的咽喉——贝多芬

全文共 340 字

+ 加入清单

1770年12月16日,贝多芬出生于德国莱茵河畔的一个十分清贫的贫民家庭。从四岁起,在父亲的拳打脚踢下开始学习钢琴,十三岁便成为管风琴师,并开始创作音乐作品。

1792年至1802年,贝多芬迁居维也纳,一个处处充满音乐的艺术殿堂。在这期间贝多芬追求音乐技艺的纯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也遭受到了失恋的痛苦,同时耳朵也也丧失了听力。在这最痛苦的日子里,贝多芬对音乐的追求却没有停止,他坚强的个性没有屈服于命运的安排,他克服了别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创作出了一部又一部震撼人心的音乐作品。

1827年3月16日,穷困潦倒,孑然一身的贝多芬病逝于维也纳,他临终的一刻,暴雨雷电交加,贝多芬举起干枯的手臂向天空做最后的奋击。这种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全部贯注在他那些不朽的著作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贝多芬命运的故事

全文共 2118 字

+ 加入清单

贝多芬是西方古典音乐中的恺撒。可有谁知道,贝多芬25岁时患耳疾,45岁时失聪。贝多芬的音乐给后人带来了无尽的享受,可他却不能在生前享受到自己创作的作品。

请注意这个天生的音乐家

1770年12月6日,贝多芬诞生在波恩市的一个音乐世家。他4岁时就会弹奏羽管键琴,8岁起就登台演出,并获得了音乐神童的美誉。10岁时,他拜师于普鲁士最着名的音乐教育家聂费。12岁时经聂费的推荐,到瓦尔特斯坦伯爵的宫廷乐队充任管风琴师助手,这是贝多芬"音乐仆役"生涯的开始。

17岁时,贝多芬去拜访音乐大师莫扎特,受到热情接待。莫扎特在听完贝多芬弹了几首钢琴曲子后兴奋地说:"各位,请注意这位年轻人,不久的将来他就会博得世人的称赞!"莫扎特还答应给贝多芬上课。可惜此后两个月,贝多芬母亲突然去世。对此,贝多芬父亲意志消沉,终日酗酒,贝多芬不得不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再次回到原来的歌剧院当钢琴师。

19岁那年,法国大路程爆发,贝多芬满怀激情地写了《谁是自由人》的合唱曲来表达他对自由与民主的渴望。后来,贝多芬通过人介绍,认识了李希诺夫斯基公爵。他很欣赏贝多芬的才华,收他为音乐仆役。贝多芬也很快以自己的即兴钢琴奏迷住了维也纳人,其音乐旋律时而如细水潺流,时而如惊涛骇浪,时而如鸟语鸡鸣,时而如暴风骤雨。有人曾评论贝多芬的即兴曲"充满了生命和美妙"。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30岁时,贝多芬爱上了一个伯爵小姐朱丽叶。琪查尔迪,但她父亲嫌贝多芬出身低贱,硬是把女儿许配给一个伯爵。这给了贝多芬极大的精神刺激,据说他的名曲《致爱丽丝》就是在这段时间内创作的。

失恋固然令他伤心,但更令他伤心的是他的耳朵开始发聋。他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到:"我过着一种悲惨的生活。。。 。。。要是干别的职业,也许还可以;但在我的行当里,这是最可怕的遭遇!"贝多芬曾竭力治疗,却无济于事,他搬到维也那乡下去疗养了两年。结果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更加恶化了,就连窗口对面的教堂钟声都听不到了。

绝望中,贝多芬多次想到了死,但他不甘心就这样离开人世,他坚信只有音乐才能拯救他。他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到:"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不容它毁掉我!"贝多芬立志要在余生中从事音乐创作。从此,维也那的官廷乐会少了一位出色的钢琴弹奏家,但世界乐坛却诞生了一位不朽的作曲家。

贝多芬从32岁起开始音乐创作,在近两年的彷徨与探索后,他终于创作出第一部具有自己鲜明特点的作品——《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其最突出的特点是音调跌宕起伏,时而沉静凝思,时而愤慨咆哮,令人情绪激愤。贝多芬创作《英雄交响曲》,本来是想献给拿破仑的,但他听到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加冕称帝的消息时,怒不可遏,愤而涂去原来的献词,而是把它改成:《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大的人物而作。

贝多芬只有一个

1809年10月,法军占领维也那,趋炎附势的奥地利贵族们争向占领者们献媚,其中也包括李希诺夫斯基公爵,他强迫贝多芬为法军军官弹奏钢琴听,这使贝多芬忍无可忍,他操起一只凳子向公爵扔去,并在当晚离开了伯爵家。行前留下一张纸条,上书:"公爵,您所以成为一个公爵,只是由于偶然的出身所造成;而我之所以成为贝多芬,却是由于我自己。公爵现在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而贝多芬却只有一个!"

另一次,当贝多芬与歌德一同散步时,迎面撞见了皇后,太子和一群贵族们。面对他们,歌德立刻让路,而贝多芬则坦然地说:"让路的应是他们,而不是我们!"但歌德还是摘下礼帽,躬身立在路旁,而贝多芬则背着双手,阔步向前。结果太子认出是贝多芬,连忙脱下礼帽向他致意,其侍从们也毕恭毕敬地分列两边,目送贝多芬挺胸而过。那次,贝多芬真正感到了做人的尊严。

贝多芬54岁时,创造出《第九交响曲》(《欢乐颂》)。他前后用了六年时间来创作、修改这部曲子。1824年5月7日,《第九交响曲》首次在维也那卡德剧院演奏。贝多芬亲自指挥演奏,他既不看眼前的乐谱,也听不见丝毫的琴声。他全凭自己的记忆来指挥这场演奏。结果听众们兴奋若狂,不时爆发出热烈的喝采声,鼓掌次数多达五次!而皇族成员出场也不过鼓掌三次。

贝多芬自励人格的心理分析

从心理学上讲,贝多芬之所以会在极度困苦的状况下,一再创作出辉煌无比的音乐篇章,这与他的自励人格有极大关系。自励人格的突出特点是能很快将生活中的压力转化为自我励志的动力,并在不断的奋斗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自励人格的人还很善于升华个人的精神痛苦,他们会把每一次生活挫折都当成个人成长的契机,从而磨练个人的意志。

贝多芬的可贵在于他每每生活失意时,都会在音乐创作中寻求内心的平衡。例如,贝多芬因失恋而谱写出《致爱丽丝》,因向往自由而谱写出《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因失聪而谱写出《第九交响曲》(《欢乐颂》),他的音乐创作都饱含对人生的深刻感受,又充满了激情。他最大的名言是"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用一生的努力去向世人证明他有这个能力!

贝多芬的可贵还在于他永远傲视达官显贵,不因自己出身卑贱就去刻意巴结他们。他在音乐创作当中也突出体现出他的傲骨,他谱写的旋律可比惊涛骇浪,可如气壮山河,充满了个性特征。

一个失聪之人,却能写出人类最动听,最振奋的音乐篇章,这是贝多芬自励人格的不朽传奇。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扼住命运咽喉的贝多芬作文

全文共 764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个人,他以他顽强的意志驻进我的心底,他曾是西方古典音乐的神话,他是上帝的宠儿,却也是命运的弃子,也许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路,也许冥冥中自有天注定,但是,他坚信命运不能阻挡他到达成功的彼岸,他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是贝多芬

贝多芬是幸运的,他是上帝的宠儿,他拥有最宝贵的财富,那便是梦想,音乐是他毕生的追求,他说过:“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够参透我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过寻常人无法超脱的苦难”他不是说大话,是什么?让他赋予音乐如此神圣伟大的功效,是苦难的命运。

贝多芬是不幸的,他是命运的弃子,贫穷的出生,艰苦不幸的童年,失聪的双耳,破灭的爱情,失落的友情,重病缠身的身体,无情无义的侄子,贝多芬的一生都在苦难中浮沉,若说谁是世上最不幸的人,我相信,那个人一定是他,若说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贝多芬也一定在这个行列,拥有的苦痛又何尝不是一种财富,上帝为他关了一匹门,但也为其打开了一扇窗。

也许命运对他不公,岁月染白了他的双鬓,疾病让他痛苦不堪,时光沉淀了他满腹的落寞,但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他抓住了机遇,他拥有了顽强的意志,他找到了生命的出口。

拥有梦想,拥有坚持不懈的精神,纵然上帝在神通广大,有如何能够阻挡他成功的脚步呢?纵然在艰苦的命运,有怎么能不被留存在我们心中。

他扼住咽喉呢?

出身卑微,如果努力奋斗,也能成就精彩人生。

身体残疾,如果意志坚定,也能到达成功彼岸。

身处逆境,如果顽强拼搏,也能创造人生辉煌。

贝多芬是人类平庸的战胜者,是自己命运的战胜者,是人类命运的战胜者,他以美妙的音乐,唤醒人们沉睡在心底的雄狮,他以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迸射出耀眼的光芒直射云霄。

漫漫人生路,他没有孤独,雄雄铁关前,他没有退缩,他的名字,必将永垂千年而不朽,他的野性的一生,必将永远留存在我们心中。

[扼住命运咽喉的贝多芬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贝多芬命运的故事

全文共 1227 字

+ 加入清单

要有机会,我就要反抗命运——贝多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1770-1827) 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距法国不远的小城——波恩。他的祖父是波恩宫廷乐团的乐长,父亲是一个宫廷男高音歌手。贝多芬自幼便已显露出他的音乐天才,父亲急于把他培养成为一个象莫扎特那样的神童,从小就逼着他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八岁时他已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但是,他在这段时期中所受的音乐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乱和没有系统的。

十二岁,他已经能够自如地演奏,而且担任了管风琴师聂费(1748-1798)的助手。就在这时他开始正式跟聂费学习音乐。聂费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乐家,他扩大了贝多芬的艺术视野,使贝多芬熟悉了德国古典艺术的一些优秀范例,并巩固了贝多芬对崇高的目的的理解。贝多芬的正规学习和有系统的教养,实际上是从聂费的细心教导和培养开始的:聂费还引导他在1787年到维也纳就教于莫扎特 。莫扎特听过他的演奏之后,就预言有朝一日贝多芬将震动全世界。贝多芬到维也纳不久便接到母亲的死讯,他不得不立即赶回波恩。由于家庭的拖累,一直到1792年秋他父亲死后,他才第二次来到维也纳,但这时莫扎特却已不在人世了。贝多芬第二次来到维也纳后,很快地便赢得了维也纳最卓越的演奏家(特别是即兴演奏)的称谓。以后,他先跟海顿学习,后来跟申克、阿勃列希贝尔格和萨利耶里等人学习。他在波恩通过同知识分子勃莱宁的交往,接触到当时许多着名教授、作家和音乐家,并从他们那儿,受到狂飙运动的思潮影响。他的民主思想在法国大革命前几年已臻成熟,但在革命年代中成长尤为讯速。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步的思想意识给他了很多启发,从而奠定了他人文主义世界观的基础———深信人类平等,追求正义和个性自由,憎恨封建专制的压迫。尽管维也纳古典乐派中的三位着名作曲家所处的生活年代相当接近,但是贝多芬的思想同海顿和莫扎特显然并不属同一个时代。海顿一生备受xx,他虽也偶而被激怒过,但却总是逆来顺受,当时进步的文学思潮和革命情绪都很少能使他激动,他的音乐同斗争也是永远绝缘的。莫扎特精神上遭受的苦难并不比海顿少,他勇敢于反抗,宁愿贫困而不能忍受大主教的侮辱,但在他的音乐中,从那充满阳光和青春活力的欢乐的背后,往往还是可以感觉得到一丝痛苦、忧郁和伤感的情绪。只有贝多芬,他不但愤怒地反对封建制度的专制,而且用他的音乐号召人们为自由和幸福而斗争。贝多芬在波恩时期(1782-1792)的创作,大都是一些小型的钢琴曲、重奏曲和歌曲等,这一时期可以说他还只是处于创作的准备阶段。他在维也纳最初十年(1792—1802)的创作,比较着名的作品也只有《悲伤》、《月光》和《克罗采》奏鸣曲及《第三钢琴协奏曲》等。但在这期间,他对社会与政治诸问题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也能意识到他要努力探寻的目标。1802-1812年,他的创作进入了成熟时期,这段时间后来成为他的英雄年代。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