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换个角度看问题作文作文议论文最新6篇

浏览

6973

作文

6

篇1:高考议论文写作常见问题

全文共 1991 字

+ 加入清单

诚然,在特定的考场要写出一定水平的议论文,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关键还在于我们学生思想的深度,要敢于大胆地论证,不能只求保守式地作文。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高考议论文写作常见问题,欢迎阅读。

一、惯性写作,文体走样。

有些学生写议论文时,常把议论文写成纯粹的记叙文或带有议论性的哲理散文。比如,有些学生写的议论文常常是前半部分叙事描写,后半部分议论说理,结果把议论文写成了既非说理又非叙事的四不像文章。此外,还有不少学生由于分不清夹叙夹议类记叙文与议论文的区别,结果把议论文写成了记叙文。因此,必须明白记叙文和议论文的区别——记叙文主要运用记叙、描写、状物等表达方式,追求以情动人,而议论文则主要采用议论为主的表达方式,追求的是以理服人。

二、拟题不当,文题空泛。

文章的标题犹如屋之窗或人之眼。好的文题不但能统摄全篇的思想内容,达到题文合一的效果,而且还能润物无声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常见的议论文标题有两种类型:一类是论点型标题,即题目本身就是文章的论点,如“开卷有益”等;另一类是论题型标题,即标题已经指出论述的对象、话题或范围,如“说宽容”等。学生写议论文时,不管采用哪种类型的标题,都要将追求“简明而不失深意,新巧而不乏韵味”当成拟题的基本原则。

(当然,我们将组织议论文拟题的专题训练。)

三、雾里看花,观点隐晦

写议论文,论述某一问题或分析某一现象时,不仅要有明确的观点和主张,而且观点和主张还应当正确、鲜明、深刻、新颖和有强烈的针对性。学生当领会“义理”在议论文中的核心地位和灵魂作用,明白写议论文坚持“观点正确,态度明确,论证充分,论据有力”可以很好地解决写议论文无观点、观点散或观点隐晦的问题。此外,可掌握“开门见山立论”“行文中间立论”“卒章收束立论”等写作技巧,也可以有效消除论点模糊或零散的弊端。

四、“骨”“肉”分离,事例论证乏力

写议论文,论据只有紧扣论点才能达到观点与材料统一,进而为主题服务。此外,论据只有准确、典型、新鲜才能使说理更充分,论证更有力。许多学生写议论文,进行事例论证或事理分析时,由于没有全面把握和深入理解论据内涵的丰富性,或没有精心选择和巧妙剪裁论据材料,常常因无法找到观点和论据的契合点,结果使文章的“骨”(论点)“肉”(论据)貌合神离。具体地讲,就是论据不能有力地佐证和支撑论点,而论点也不能水乳交融地统率和包容论据。此外,还有许多学生用事例论证论点时,所用事例往往流于俗套,不是千人一面,就是老生常谈,既缺乏历史的厚重感和浓烈的生活气息又缺乏鲜明的时代色彩和个性特征。具体地讲,就是所举事例不是琐碎肤浅,就是常以部分代替整体,或以个别现象代替一般规律,结果使事例既缺乏广泛的代表性又缺乏深刻的典型性。

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深入挖掘课本和读本资源,重视课外阅读,走出书本和课堂,融入社会生活中,关注各种媒体信息,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广泛涉猎,加强积累,探究材料内涵的广义性,捕捉论点和论据的相关性。

五、事例论据叙述冗长

议论文中的事例是作为论据使用的,叙述方式与记叙文中的不同——记叙文里的叙事必须完整具体,而议论文中的事例论据则应简明扼要。因此,议论文中的事例论据应该用概述法或截取法叙述。由此可见,明确叙述方式在议论文与记叙文中的不同特点和功能,仔细揣摩叙述方式在议论文与记叙文中的不同处理技巧,是解决写议论文事例论据叙述冗长问题的关键。

六、转移论题,节外生枝

“一议一话题,一话题一中心”是议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可是,议论文写作中,却有许多学生由于审题不仔细,不是开篇就转移话题,与命题意图和写作要求南辕北辙,就是写至中途便信马由缰,与文章的中心论点渐行渐远,或者是干脆就抛开文章的中心论点一气呵成,结果下笔千言却离题万里。由此可见,议论文写作中,既要看清题干,读懂题意,明确要求,还要注意行文中思维的收与放和张与弛,即既要利用发散思维适当拓展,又要利用聚合思维适时收束,切不可天马行空,题外生题。

七、表达偏颇,宽严失度

写议论文,需要多角度全方位地看待问题,即要辩证地分析问题,因此议论文的语言表达应当准确、严密、富有逻辑性,切不可只见彩虹不见阴霾。可是,议论文写作中,却有许多学生忽略了这一点。比如,要么是仅凭自己的主观好恶评头论足,结果在表达上不是随意夸大就是肆意贬损;要么是孤立、静止或片面地看待和分析问题,结果不是在文中说了一些过头的话,就是推论出一些难圆其说或前后矛盾的脆弱观点和结论。

表达宽严失度和语意疏漏有隙,表面上看似乎是一个小问题,但实质上却是认识水平的大问题。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是思想的物质外壳和显性表现,语言表述粗糙实际上是思考不够缜密和严谨的结果。写作中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掌握一些唯物辩证法的知识,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一分为二的观点和方法,去审视和评价生活与学习中碰到的一切事物和问题,从而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共享单车问题议论文

全文共 857 字

+ 加入清单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我们正享用着科技为我们带来的快捷与方便。软实力为我们的生活提供着服务,而我最欣赏的是“共享单车”。它,是美观而又轻便的。偶尔你没有带钱包,只需身边携带的一个轻盈手机,就能踏上共享单车,享受快捷愉悦的旅程了。它的使用方法也非常简捷,只用手机扫一扫二维码,支付所需的钱就可以轻松搞定。看,多么简单的操作呀!

共享单车的产生,使我们的生活又诞生了一颗福星,在我们需要帮助的情况下,助我们一臂之力。我就有一次难忘的经历,记得那是春天,公园里山清水秀,百花争艳、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如此秀美的风景使我陶醉,我漫步在公园里,边走边欣赏,到了中午我的双脚又累又酸,身体也感到了非常疲倦。我迟疑了,心想:到底要不要接着游览呢,可是我有可能吃不消,面对这风景如画的景色我怎能没有品鉴完这美妙的景色而走呢。突然,我灵机一动,脑海里浮现出了“共享单车”:对,我可以租用一辆,真是帮了我大忙,我急忙四处张望,找到了共享单车。掏出口袋里的手机,一扫二维码,一辆黄色的共享单车就归我使用了。坐上座椅,脚踩踏板,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踏上了快捷、愉悦的旅程,我骑着共享单车穿梭在绿荫小道上。一缕阳光照射在我的脸颊上,我的樱桃小嘴也咧开了。满满的幸福滋润着我的心:你可真是拯救了我。要不是你,我快乐的旅途可就泡汤了!

共享单车为我们的生活添加了一份美好,我们的生活需要它们。共享单车也被人们大面积推广,在每个旅游景区都能见到它那忙碌的背影,共享单车也深受人们的喜爱,每一个人都值得拥有共享单车!

共享单车可以使我们更加健康,还能够在我们游览景区走累时,为我们提供骑车的服务,它为我们的健康添加了一份保证,骑自行车就是一种运动方式。当你一边骑着共享单车,一边观赏着秀美的风景,你不仅得到了健康,而且又享受到了共享单车给我们带来的快乐。我们欣赏种生机勃勃的景色,树枝上的鸟儿欢快地唱着悦耳动听的歌曲;小河里的鱼儿咕咕的吐着水泡;池塘里的荷花绽开了美丽的花瓣,有一阵风朝我们迎面扑来,这时的我们感到了舒适同时也使我们绽放出满足的笑容。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换个角度看问题议论文

全文共 1032 字

+ 加入清单

同样面对一条坑坑洼洼的公路,一位导游说“路面简直像麻子一样”,而另一位导游诗意盎然地把这条路形容成迷人的酒窝大道。两位导游看事物的角度不同,所传达出的内容就不同,两个观光团的游客的感受也就不一样了。(你怎么知道的?)听了第一位导游的话,游客们肯定会感到十分沮丧,而听了第二位导游的描述,游客们肯定心情愉悦。倘若那位连声抱怨的导游能换个角度看待那条公路,把公路上的坑洞形容成酒窝,那么他和他的游客可能就会享受在这条公路上的旅行了吧。所以换个角度看问题,说不定就会发现事物的美丽之处。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老太太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一个开伞店的;二女儿成为洗衣店的主管。这样,老太太晴天怕大女儿家雨伞卖不出去,雨天又担心二女儿家衣服晒不干,整天忧心忡忡。后来,有人对老太太说:“老太太,您真有福气,晴天二女儿家顾客盈门,雨天大女儿家生意兴隆.”老太太这么一想,哎,还真是!从此,整天无忧无虑。老太太正是因为换了个角度看问题,她的忧虑才得以消散。倘若她没能做到换个角度看问题,那么她将始终陷于忧虑之中,无法发现生活的美好。

其实,要做到换个角度角度看问题,就必须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爱迪生67岁时,他的实验室在一场大火中化为灰烬,其损失超过200万美金。很多人在这个时候会感到绝望,甚至会决定就此放弃。但爱迪生说:“灾难自有它的价值。我们以前所有的谬误、过失都被烧了个干净,我们又可以重头再来了。”爱迪生积极乐观的态度支撑了他用另一个角度看待这场火灾,从而看到火灾的价值,并且以此作为一个新起点,重新开始了自己的研究。

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说:“如果拿橘子比喻人生,一种是大而酸的,另一种就是小而甜的。一些人拿到大的会抱怨酸,拿到甜的会抱怨小;而有些人拿到小的就会庆幸它是甜的,拿到酸的就会感谢它是大的。”我们的人生总会有一些不如意的地方,如果我们能够做到换个角度看问题,我们才会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就拿如今的高考制度来说,很多人批判高考制度的残酷,但换个角度思考,如果不通过高考,我们又如何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足呢?网络上有这样一句流行语:“没有高考,你能拼过富二代吗?”毕竟,高考依旧是目前中国最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通过高考,一定程度上还磨练了我们的意志,锻炼了我们的抗压能力。所以时刻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我们说不定就能发现事物好的一面。

大仲马说过:“烦恼和欢喜,成功与失败,仅系于一念之间。”所以,换个角度看问题,我们迎接的也许就会是欢喜和成功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共享单车问题议论文

全文共 795 字

+ 加入清单

在如今的生活中,人们为了寻求方便,开发了共享资源。如共享单车、共享篮球,甚至共享商店,这无一不给予我们莫大的便捷。夸张来说,人们在溺水时,总要抓一棵救命稻草:假如天空突然下起暴雨,而你没带伞,恍然间看到有共享雨伞,这何尝不是令人欣喜若狂的?相信许多人都受到过这般“优待”,我也不例外。

那天秋风瑟瑟,学校考完试早放学,我早已计划好——我要去食尚天地大吃一顿,好来补补我这些天的憔悴。喜上加喜的是,这次考试感觉不错,心情也是格外舒畅。我同好朋友蹦蹦跳跳地除了校门。然而这喜悦感并不长久,并且痛苦倒是给了我“当头一棒”。我的肚子早已发出了雷鸣般的抗议,去那的路程对我来说并不算近。那怎么办呢?我脸上的笑容渐渐消失,同时“愁眉苦脸”代替了它:“啊,还有那么远,我好累,我不想走了。”“是啊是啊……”接二连三的抗议使我不禁苦思冥想起来。我缓缓地走着,余光似乎瞟到了什么——共享单车!

天哪,上天竟如此眷恋我。我心想着,笑容渐渐出现。我甚至要跳起来:“看啊看啊,共享单车,大家都带手机了吧。”他们不约而同地点点头。大家拔腿就跑。“今天真是我的幸运日,简直太开心了”,我边跑边想着。大家齐刷刷地扫码,上车。骑在路上有说有笑,真像个大部队——五六个人骑着小黄车,不急不躁地走在街上,回头率简直百分之百,路人都看着我们,这是我们又镀上了一层金身。不久我们就到达了目的地,在那享受了我们独有的快乐时光。

人们都说,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我们又怎么不是如此?共享单车遍地都是,大家根本不用愁。最终“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这件事的确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正能很好地表现如今社会带给我们的便捷。“共享”这一词就是共同分享。我认为,它不仅给我们提供了方便,还使社会人民进一步地团结、乐于分享,改变了他们的传统理念。当然,我们要爱护他们,不能因为那不是自己的钱买来的,就不懂得珍惜。共享资源需要人们的扶持,才能日益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换个角度看问题议论文

全文共 348 字

+ 加入清单

台湾漫画家蔡志忠先生曾说过,如果拿橘子来比喻人生,一种橘子大而酸,一种橘子小而甜。有些人抱怨大橘子太酸,甜橘子太小;而另一些人则庆幸拿到的小橘子是甜的,拿到的酸橘子是大的。

有时,人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就像挑橘子一样。如果你挑到了适合自己的“橘子”,那你真的太幸运了。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橘子”不会完全符合自身实际情况,就像大部分人喜欢吃大而甜的橘子一样,大而甜的橘子早已被抢光,只剩下其他橘子了。如果你得到的不是大而甜的橘子,你也应该庆幸,而不是去抱怨。这时我们就需要换一个角度问题了。如果你只是一味的抱怨橘子太小或太酸,那你必定会想不通,必定会感到失望;但只要你换了一个角度考虑问题,庆幸自己的橘子大或甜,那么你就会豁然开朗,心里也会想通许多。

换一个角度看问题能带给我们积极乐观的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换个角度看问题议论文

全文共 754 字

+ 加入清单

台湾漫画家蔡志忠先生曾说过,如果拿橘子来比喻人生,一种橘子大而酸,一种橘子小而甜。有些人抱怨大橘子太酸,甜橘子太小;而另一些人则庆幸拿到的小橘子是甜的,拿到的酸橘子是大的。

还有另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一个老太太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开洗衣店,小女儿开伞店,每逢天气阴沉,老太太就担心大女儿的衣服晾不干;每当天气晴朗时,老太太还是愁眉苦脸,担心小女儿的伞卖不出去,后来,在一位智者的点拨下,老太太终于笑逐颜开。在下雨天,老太太为小女儿生意兴隆而高兴;在天气晴朗时,她又为大女儿顾客盈门而欣喜。

这就是换一个角度问题带来的改变。试想,如果老太太不接受智者的点拨,那她将会永远开心不起来。因此,解决问题是要是能换一个角度,也许就会柳暗花明。

有时,人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就像挑橘子一样。如果你挑到了适合自己的“橘子”,那你真的太幸运了。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橘子”不会完全符合自身实际情况,就像大部分人喜欢吃大而甜的橘子一样,大而甜的橘子早已被抢光,只剩下其他橘子了。如果你得到的不是大而甜的橘子,你也应该庆幸,而不是去抱怨。这时我们就需要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了。如果你只是一味的抱怨橘子太小或太酸,那你必定会想不通,必定会感到失望;但只要你换了一个角度考虑问题,庆幸自己的橘子大或甜,那么你就会豁然开朗,心里也会想通许多。

换一个角度看问题能带给我们积极乐观的态度。也许你本来的角度是非常消极的负面的,某些人看待世界的角度便是消极的,他们不再相信这个世界认为世界是黑暗的。但是当你换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后,你会变得积极乐观起来,看待世界也会更加积极,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中的真善美,你会发现这个世界还是光明的。

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心情舒畅;换一个角度,豁然开朗。如果我们每个人每次都能换一个角度看问题,那么我们的学习生活就会更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